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艺术历史中的神学争论

艺术历史中的神学争论

艺术历史中的神学争论
http://www.jidunet.cn/content/200812/1215c5R008.html
发布日期:2008-12-15     作者:朱易

历史上,教会允许艺术家将耶稣和圣经人物作为艺术品中的人物,经历了一番激烈的争论,甚至是流血事件。

早期出现的耶稣图象,显然带有偶像崇拜的意义。罗马帝国时代,皇帝要人们敬拜皇帝图象,就像敬拜皇帝本人一样。犹斯丁年后,基督和马利亚的圣像渐渐代替了皇帝的图象,出现在皇宫大门上和钱币的背后上(AD685-705),也成为人们敬拜的对象。


由于这种图象带有偶像敬拜的意义,利奥三世(AD717-741)起来反对使用图象,他认为图象敬拜如同当年以色列人的偶像崇拜,其后果必然会受到上帝的惩罚。

公元754年时,在康士坦丁堡召开了主教会议,会议认为所有使用圣像行为都是偶像崇拜。因此,耶稣、圣母马利亚,和新约圣经中使徒的画像均在禁止之列,只有十字架、圣经和圣餐中的饼和酒才是基督教的象征。此会议之后,几乎所有的圣像被毁;圣像拥护者则被开除教籍、断肢折臂、遭到放逐的命运。史称为破除圣像运动。

公元787年,第七次大公会议在尼西亚召开,会议谴责了破除圣像运动,会议认为图象永远不能和它所代表的人物同质,它只是人物的仿制品。图象的重要性只在于它能使人们记起原来的人物,如果否认没有任何图象可以真正代表基督,实际上就是否认了道成肉身的可能性。因此基督徒应以尊重十字架和圣经的态度来尊重基督、马利亚和圣徒们的画像,但不能把画像作为偶像来崇拜。

此后,基督教的艺术作品大都以圣经新约为主题,以耶稣为中心。比如耶稣洁净圣殿、最后的晚餐、各各它山和耶稣升天等,都成为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属天与属地之间
今年的五月份,位于洛杉矶的盖蒂博物馆(J. Paul Getty Museum)举办了题为《属天与属地之间﹕基督和圣母的形像》的画展。展品共计有三十件,都是以耶稣和马利亚为人物的艺术珍品。这些作品的珍贵之处是它们见证了发生在艺术历史中的一段难于忘却的神学争执。

十六、十七世纪时,尽管艺术家不会因圣经人物而被放逐、杀头,但是把耶稣、马利亚画成人还是画成神,又成为争执的焦点。

耶稣是道成了肉身,将天父的爱活在世人面前。那么,耶稣的画像中,耶稣应该是一个普通的人?还是一个神人呢?而在圣经中是普通人的耶稣之母亲,又该是什么样的形像呢?

从艺术的角度看,要真实反映生活,耶稣和马利亚都必须体现出普通人的特征。早在1603年时,有一幅名为「圣母之死」的画,画中的圣母是一个普通的妇人,结果罗马天主教拒绝接受。

从教会和基督徒的角度看,既然耶稣是完全的人又是完全的神,仅把耶稣画成普通人,在心理上是难于接受的,他们愿意看得耶稣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神性。因此天主教拒绝把圣母画成普通人的艺术品,不但是出于神学上的考虑,也有情感上的因素。

头上的光环
三十六年之后的1639年,艺术家们又创作出了一幅同名的油画,画的也是圣母马利亚。不过这时画中的马利亚,被崇拜者所包围,脸上也透出一股神圣之气,更有创意的是,马利亚的头上罩着一圈神圣的光环。从此这种光环就成为耶稣、马利亚画像上的特征,也成为基督教神学和西方艺术争执的焦点。

比如马利亚的属性是什么,是否因为她是耶稣的母亲,从而就有了神性,因而她的头上就可有神圣的光环,同时也被称为圣母?天主教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基督教却是否认这一点,马利亚并没有神性。但如果要基督徒们否认头上有神圣光环的马利亚画像,情感上有点过不去,毕竟她是人类救主的母亲呀!

在那些表现人性的耶稣艺术品中,耶稣充分体现出人的特征,人们可以看出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痛苦。而体现耶稣神性的作品,耶稣被美化成为有完美的体形,带有神圣光环,且是高出群众一头的人。注重耶稣神性的画像,虽然表现了耶稣属天的性质,但却少了属地的意义。尤其是一些要表达耶稣原本有上帝的形像,反倒虚己,成为众人之仆的故事的画像。比如耶稣替门徒洗脚,当耶稣带有神圣光环时,观画者心中就很难有耶稣是众人之仆的感觉。这多少与圣经原意有些出入。由此可见,引发争执是可想而知的。

今天,这种头上有神圣光环的耶稣画像还是随处可见的。但现代人已不在耶稣的人性与神性之间作争执了。他们更视艺术品是在表达一种信仰的内容。不过这种争执曾在文艺复兴时期成为艺术创作的焦点之一,同时这个争执也曾给教会带来神学上的争辩,甚至引发起教会内部的激烈冲突。

摄影镜头下的基督教
2002年的年底,法国巴黎有一个历时两个月,题为“基督的摄影作品(AD.1855-2002)”的展览。摄影展将从摄影师的镜头的角度,让参观者认识耶稣在西方文明中的独特地位。这个展览的主办者为位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馆。这种形式的展览还是第一次,2003年时该展览有可能巡回到美国来举办。

这个展览的特色之一是举办者不是基督教组织。组织这个展览的负责人说,作为位于被基督教和回教称为圣城的耶路撒冷的博物馆,或许更有可能只从艺术品质的角度,而不是宗教的角度选择展品,更能组织起一个反映一百五十年来的有关基督教摄影作品真正风貌的展览来。

尽管展览组织者从艺术的角度,而不是从宗教的角度出发选择作品,但他们尽量避免会可能引起基督徒反感的作品。毕竟展览是在基督教文明的欧洲举行。

十九世纪中叶,摄影师们试图将经典的基督教艺术作品透过摄影镜头,作崭新的艺术表达。或许是经典作品犹如难于逾越的艺术高峰,或是大多数的摄影作品只是将原来的艺术作品翻拍照片而已。大多数西方人都认为当时的摄影作品缺乏灵气,不像原作具有属灵上的激励作用。

不过,到了二十世纪,摄影家们开始超越传统,他们不再简单地模仿原作,而是用镜头来重新阐释基督教。

基督教摄影史二阶段
从这次展览作品看,可以把历时一百五十年的基督教摄影史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十九世纪重现传统作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经典基督教作品的重现,不同的是由演员来表演,再用镜头记录下来。因此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耶稣和新约故事为主。如耶稣的最后七言、十字架、圣婴耶稣、最后的晚餐等等。

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这个时期的作品特点是打破传统,摄影师们不再作传统艺术品的模仿者,而是用镜头来重新阐释基督教。这个时期的作品虽然仍有基督教的主题,但其内容和理念,融入了大量的世俗思潮,基督教的含义反而不断减少。

比如钉在十字架上的不是耶稣而是一名妇女的作品,可以说是女权运动思潮下的产物。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横扫欧洲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潮,也在基督教的摄影作品中反映出来。三十年代后,德国纳粹主义也使得摄影作品中渗入了政治的含意。比如有一幅作品「希特勒/十字架」,画的就是希特勒站在云端上,手指向背着十字架的耶稣。

二战之后,基督教的摄影主题中又加入了社会、商业的话题。最常被使用的是「最后的晚餐」,摄影师们用这个主题来表达某一团体被出卖的现实。这时围坐在长桌边的不再是耶稣和十二门徒,而是不同的人,其中有一位是背叛者。这时的作品除了标题和形式与基督教有关外,已无基督教上的意义了。

此后的摄影作品,便进入了藉用基督教标题,来表达不同思想和理念的阶段。例如「犹大的亲吻」、「马利亚和马大的兄弟拉撒路」等等。

早期的摄影作品着重在用镜头重现经典艺术品的艺术效果,和其宗教上的意义。战后的作品却是藉助观众头脑中对经典作品的认同,来传达更具一般意义的宗教意识。

这个展览给基督教文化传播工作者的一个信息是,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之深,使得世俗的文化工作者不断借用基督教的标题,而使基督教世俗化。作为基督徒的文化工作者,能否正本清源,力图传达真正的基督教精神,实在是一个责任重大的任务。.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