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佛教] 浅论~修禅定

浅论~修禅定

(前言:为了拥有正常的经济生活~首先是方便具足,即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从事正当的职业,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生活。其次是守护具足,就是对自己的财物要妥善保存,不要丢失。然后是善知识具足,意思是说要以贤善的人为朋友,不要跟阴险狡诈的恶人来往,因为这也是财物损失的原因之一。最后是正命具足,即日常生活中应该量入为出。)

       禅定。在正见指导下,集中意志和精神,而收摄散乱的身心,培养完美的人格。真正的禅定,不在于形式上的打坐,而是在于内心能源的开展。时时刻刻维持正确的觉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专注也是同样重要。但专注与正定是不同的,因为一个人可能专注在情欲当中或专注在满腔愤怒当中,比如很注意抓人的毛病或语病,一旦抓到便不罢休,或一个扒手专注在对方的钱包,或打三天三夜的麻将,或者对一个人的恨可以持续三年等,这些都不是正确的专注力,是邪定绝不是真正的正定。正定必须是可以让人解脱的,而且不含有贪、瞋、痴在其中。

        开发定力的方法有许多技巧,像背诵某一尊佛号或专注一项物品或专注在某一项艺术成就,像书法、绘画或是打坐。但是在这些方法当中,所得到的轻安只是表面上刻意制造出来的,不是由于清净的心深处自动生起的。在佛陀的教导当中也有提到各种修定的方式。而佛陀本身在开悟之前也曾跟随瑜珈行者学习八种心灵高度的境界,可以说终其一生佛陀始终没有间断的继续修定,但是他发现只靠修定还是不能解脱,因此佛陀教导定时强调定只是用来开发洞察力的助缘罢了!一个修行者开展定力的目的,不是为了体验禅悦,而是要训练心能成为有用的工具,用来体认自身的实相,并且熄灭导致我们痛苦的贪、瞋、痴,这才是真正的正定。

        其实持戒和修定都不是佛陀创作的修持法门,因为两者在佛陀开悟证果以前就已经很普遍了,所有宗教都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且都可以借着祈祷、宗教仪式、断食、修苦行或静坐方式来达到无上的喜悦。这种专注力的训练,就算没有发展到很高境界,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藉由注意力的转移可以转化贪爱、瞋恨和分别、计较、无明、愚痴,使心灵能沉静下来,例如:慢慢的从1数到10,能够缓和我们的怒气,以防止怒气的爆发,这就是一种定的基础。另一种方式就是复颂佛号,念咒语或做观想,这些方法都能见效,因为注意力被转移到不同事物上,心就会显得宁静详和。然而用这种方法得到平静并不是真正解脱,因为佛陀发现转移注意力可以很有效的在意识层次对付贪爱和瞋恨,但是无法真正止息这些烦恼,反而将烦恼推进更深层的潜意识中累积起来。虽然表面上平静祥和,但心底深处却像一座火山,充满了被压抑的负面情绪,总有一天也会爆发。佛陀说如果一棵树根深蒂固,被砍倒了,也会生出新芽来;若贪瞋的习惯、分别心、计较心没有被根除,痛苦就会一再重现,这就是轮回带来无穷的痛苦。
总之,正当的禅定应该是:健康的禅定:能令身体获得健康。安心的禅定:能令心意专注一境,而得轻安。开悟的禅定:能令思想豁然开通,由迷入悟。见性的禅定:能令佛性开显,寻回真实自我。

(后言:一旦我们安静下来,注意力从外在世界转向内在心灵,我们就会注意到是谁在影响我们的注意力,这一点如果发觉出来,我们就会变得更聪明了,一般人的心是不安定而且变化多端,不断地在转变心念及注意的对象,对于身边的人及自己内心真正发生的事情却反而视而不见。众生都有这种心理,该关心的都没关心,不该关心的却热心无比,而那种热心都是向外攀求,自己本身的内心状况反而都不清楚了,如果做过内观,就容易了解这段话的含意。)

.

TOP

好贴,.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