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泓源妈妈
(舍凡夫心 修菩提心)
发表于 2008-12-4 11:05
只看此人
中峰国师三时系念法事全集8集---净空老法师
诸位同学,请看「系念佛事」,《弥陀经》序分里面的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是菩萨众。前面介绍过,声闻众介绍了十六位大阿罗汉,主要是表信。菩萨众只列了四位,文殊、弥勒劝愿,干陀诃提、常精进劝行,和前面十六位尊者劝信。「信、愿、行」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个重要的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行,一定要具足。所以全经无论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我们统统都看到劝信劝愿劝行。经文虽然不长,它的章法结构,思想体系,非常精密圆满具备,我们在这里面要认真的学习。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单,菩提那个尾音省略掉,萨埵那个埵也省略掉,菩提萨埵我们称「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摩诃是大,菩萨跟大菩萨。大菩萨通常是称地上菩萨,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称大菩萨,称「摩诃萨」。这个前面,前面有三十个位次,如果加上信位就四十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统称菩萨。「菩萨摩诃萨」就从初信位到等觉全都包括。
梵语「菩提萨埵」,中国翻经的时候,古时候翻作「大道心众生」,蕅益大师注解里头还用古译的,「大道心成就有情」。菩萨还是有情,不像佛,佛是情完全变成智慧了。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我还记得,我曾经向章嘉大师请教:菩萨跟佛差别在哪里?章嘉大师给我做了一个比喻说,因为那个时候客厅里挂的钟表,都还要上发条的,没有用电的,要上发条。这个我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都知道。发条是一根钢条卷起来的,它有弹性,你把它转紧,它慢慢向外扩张,这个力量就推动这个摆动。你完全打开的时候,它还是卷起来的,它不是完全铺的很平。章嘉大师用这个做比喻给我说,菩萨就像发条一样,虽然把它松开,还是有一点卷卷的,它不是很平的。佛这个发条展开之后它是平的,用这个比喻告诉我,意思就是说菩萨的情没有能百分之百的转变成智慧。
譬如等觉菩萨,他九十九分是智,还有一分情。它摆在那个地方好象是平了,仔细观察还差一点儿,不像如来果地百分之百的转识成智。所以智跟情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觉的时候称它作智,迷的时候称它作情;情是迷情,智是觉智。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还是情。那一品无明要是破尽了,智慧就究竟圆满。
所以菩萨翻作「大道心成就有情」。大道心,就是后来玄奘大师翻译,他不用大道心,他翻作「觉有情」。我们把新旧这两种说法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明显。什么是大道心?觉悟就是大道心,觉心是大道心,觉而不迷。玄奘大师把菩提萨埵翻作「觉悟的有情众生」,古时候翻的是「大道心成就有情」,这两个合起来看,意思我们就明了。
菩萨地位愈高智慧愈大,情执愈少。凡夫完全不觉,说凡夫有觉悟了、聪明、他有智慧,在佛法里面讲他那个觉是相似的,他不是真的,不是正觉。正觉的标准是什么?见思烦恼断了才叫正觉,所以六道凡夫见思烦恼没有断,用《金刚经》上的话来讲,这个标准来讲的话,六道众生,他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要四相具足,没有觉。就是很聪明,很有智慧,在佛法叫相似觉,不是正觉,相似的。
正觉必须四相破了,四见破了,人的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叫菩萨。为什么六道众生不能称正觉?六道众生只要有我,有我就有私念,就有自私。换句话说,起心动念头一个问题,他会想到「我的利益」。只顾我的利益,不顾别人利益,所以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
实在讲,好人、恶人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好人,损人利已这个念头跟行为淡一点、少一点;不善人,损人利己的念头很重,造的这个事很多,差别在此地。不像菩萨,菩萨完全没有自私自利。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到这个世间来是度众生的。什么叫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的。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如果他还有一点自己的利益在里头的话,怎么能帮众生觉悟?这个道理要懂!世间跟出世间差别就在此地,这一念之差。
什么叫出世间?无私无我为一切大众服务,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男女老少,是哪一个行业,统统是菩萨。如果还有一念自私自利,还有一念为自己,你就是住在寺庙里头,住在深山里面,住在宝刹里面,你还是在世间,你没有出世间。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菩萨比前面声闻高得多!声闻是「相」出世间,「心」不见得出世间。你看很多出家人(古人所讲,穿的是圆领大袖,圆领大袖现在代表出家人),「身出心不出」,心里面还是人我是非,还是贪瞋痴慢,念念还是照顾自己的利益,「心」没有出!身好象像一个样子,出家人,心没有出。
菩萨多半示现在家,他是「心出身不出」,比声闻高!看他是个在家的样子,有妻子儿女,他从事于各种行业,跟世间人过的日子没有两样。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不自私自利。他在商界,他是商人,他是菩萨商人;他是工人,他是菩萨工人;他要是个公务员,作官的,宰官,他是菩萨宰官。无论在哪一个行业,菩萨!
所以在中国,你看造菩萨的像,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名山四大菩萨。四大菩萨的像,你仔细去看看,只有地藏王菩萨示现的是出家相,观音菩萨在家相,文殊菩萨也是在家相,普贤菩萨也是在家相。弥勒菩萨,印度的造像是在家相。中国人造弥勒菩萨都造布袋和尚的相,这出家相。为什么造布袋和尚相?布袋和尚是南宋时候的人,跟岳飞同一个时代。出现在浙江奉化那一带,这么一个出家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每天都背一个大布袋,别人供养他的,他就往布袋里面一放。所以一般人就称他作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就出了名了。提起布袋和尚大家都知道。
天天在外面游化。有人问他佛法,他总是笑咪咪的把布袋往地上一放,两个手往下一垂。你问他什么叫佛法?他就做这个样子给你看,别人一看:放下,佛法是放下。那放下以后怎么办?他把布袋提起来,背在肩膀上就走了。他教你什么?佛法是先教你放下,一切放下,放下之后,放下之后帮助一切众生,你要提起。所以说放得下、提得起,这是菩萨!一句话不说,用意很深,把你的问题都解决了。
他往生的时候,他没有生病,说走就走。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发心再来的,说完之后他就走了,这个不是骗人的。临终的时候把自己的本来面目说出来,所以以后中国人造弥勒菩萨的像,就造他的像,是这么回事情。在全世界其他各个国家地区造弥勒菩萨像,不是造他的像。我们在北京雍和宫,雍和宫供养一尊弥勒菩萨像,很高。我去参观的时候,那个弥勒菩萨像是印度传过来的,他那一尊像是一棵树雕的,很高大的一棵树,大概有六、七层楼那么高。我去看的时候,方丈(他是喇嘛),告诉我这个像埋在地下面还有八尺。
菩萨无论示现在家出家,你细心去观察,一定显示出定慧等学,悲智双运,自利利他。自利就是利他,自己时时刻刻、在在处处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是到这个世间来教化众生的。无论是什么身份,都是从事于教学工作,这就是社会教育,我们今天讲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文殊师利』称『法王子』。佛为法王,菩萨继承如来的事业,弘法利生,所以称「法王子」。「文殊师利」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八十华严》翻作「妙德」,也翻作「妙吉祥」。在中国,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在菩萨众里面他代表智慧第一,就像声闻众里面舍利弗代表智慧第一。经里头上首的名号是表法的,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代表这一部经、这个法门,这种理论修学方法,智慧第一。声闻众、菩萨众都把智慧第一的代表人摆在第一位,这个用意很深。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这一句话说得好,不是勇猛真实的智慧,你就不能够证实、明了净土法门,所以用文殊菩萨代表证明。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菩萨自己本人发愿求生净土,为我们示现的真正是不可思议。在我们《研习报告》里面,文殊「表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这个法门《弥陀经》、净宗法门是表无上正等正觉。
第二位『阿逸多菩萨』,「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有人说弥勒是菩萨的姓,阿逸多是菩萨的名,也有人说阿逸多是菩萨的姓,弥勒是菩萨的名,到底哪个是名哪个是姓,实在讲这个不重要,我们不必去分别执着。在中国,我们习惯称弥勒菩萨,在印度当时称「阿逸多」的很多,称这个名号。阿逸多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能胜」,说他的慈悲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的慈悲是真诚的慈悲,是清净的慈悲,是平等的慈悲。慈悲心确确实实遍法界虚空界,所以在中国又称他为「慈氏菩萨」,慈悲第一。
布袋和尚的像,古德有两句话赞叹他,「生平等心,成喜悦相」,这两句话说的好。这两句话就是教导我们,我们对一切众生要生平等心,对一切众生要欢喜,喜悦相就是今天讲的爱心,喜爱。大乘佛法里面常讲的慈悲,慈悲就是喜爱。但是这个喜爱,这里头不是感情,所以佛法不用喜爱用慈悲,怕人看到这个名词产生误会。
这个喜爱是真诚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智慧的,这个喜爱佛家就称它作慈悲。由此可知,世间人的喜爱不具足真诚,不具足清净、平等、智慧,不具足这个。所以他那个喜爱不是永恒的,他那个喜爱常常会变化的。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喜爱永恒不变,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自私,没有自利,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爱、喜爱,是自性里头流出来的,与真诚清净平等智慧相应;换句话说,也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的落实。没有慈悲,什么叫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都是抽象名词!从「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从这里落实。这个要懂得,要明了。
菩萨在这个地方表的意思很深,弥勒「表一生补处」,这一点很重要。弥勒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第五尊佛,现在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住在兜率内院。我们在讲席也常常提到,成佛,要具足什么条件才成佛?知足!知足的人就成佛。所以补处菩萨他不住别的地方,他一定住兜率,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知足」,兜率天就是「知足天」。知足才能成佛,不知足不能成佛。知足的人没有求了,不知足的人还贪求,你看表这个意思多好!弥勒菩萨在此地代表什么?代表这个法门,修学这个法门的人就如同补处菩萨,这还得了!这个真正是难信之法。可是事实是这样。因为你修这个法门,一生成佛,这不叫补处,叫什么?
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天,将来下生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我们修学这个法门往生到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跟着阿弥陀佛学习,也是一生圆满成佛,不要等第二生。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就是等觉菩萨。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们统统都可以称他作等觉菩萨。他将来到哪里成佛?不是在极乐世界,是在遍法界虚空界各个地方,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到哪里去成佛去了。所以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广结法缘,重要!你的法缘殊胜,你将来成佛的地方就很多。为什么?经论里头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你要度有缘的人,那你就得要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你不结缘不行。
下面有个括弧,「中国造像表平等喜悦—极乐之意」。刚才我跟诸位说过,古德赞叹他的像是「生平等心,成喜悦相」,成就喜悦的相。我们修净土的人要像弥勒菩萨,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跟什么人见面,总是合掌笑咪咪的:阿弥陀佛。这修净土的人。不要去分别别人的言语善不善,都不相干;他讲的话善,「阿弥陀佛」,他讲的话不善,「阿弥陀佛」。一切是非善恶到我这个地方来,统统化成阿弥陀佛,大慈大悲!
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归阿弥陀佛,万法归一,一归净土。禅宗里头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我们有答案,「万法归一,一归净土」。那个归一就是归这一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执持名号,归心净土。
所以这两位菩萨,劝愿,劝我们发愿,一定要肯定、认知这个法门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法门「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就是一生补处的法门,你到哪里去找!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圆证三不退!证三不退,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的,就证得三不退,但不圆满!圆证三不退,那是什么菩萨?祖师大德跟我们讲的七地以上。不是普通菩萨,就是无生忍位的菩萨,叫阿惟越致。阿惟越致里头也分上中下三品,下品七地,中品八地,上品九地,再上去如来果地。你看这个法门多殊胜!不必经历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不必!一生成就。不必经历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不必,这个法门是圆顿法门,无比希有的法门。
第三位菩萨『干陀诃提』。「干陀诃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不休息」,勇猛精进。第四位菩萨『常精进』。你看看「不休息,常精进」,这两位菩萨代表行门,劝行。「如善财之参学,一生修证寂光净土」。《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示现出不休息,常精进。善财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一生圆满成就。
这四位菩萨,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文殊是古佛再来,这个大家都知道,过去七佛之师;换句话说,他的学生里头有七个人都已经成佛,七佛之师。今天到这里来为我们证明,这个法门智慧第一,无比殊胜,他有资格来跟我们做证明。
弥勒是等觉后补佛,不休息、常精进都是深位菩萨,深位就是指的法云地、等觉。为我们示现,劝导我们这个法门不容易遇到。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今天遇到,千万劫来希有难逢,我们遇到了。一般人讲你是多么幸运!遇到了怎么样?要相信,要发愿求生净土,要勇猛精进,不能辜负这一生,好好去念佛!把这个事情要当作自己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来办。怎样能办得好?记住印光大师的话。
印光大师出现在近代,许多同学都知道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在现在这个时代,什么样的道场最适合于修行、办道,保证你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指出我们的原则:小型道场,共修的不超过二十个人。道场小人少,生活容易维持,不化缘、不做会、不做超度的佛事,也不传戒,也不讲经,每天功课就跟普通佛七一样,常年佛七。因为佛七是七天,我们这个地方提倡的十个佛七,七十天,常年的,一年到头就跟打佛七的功课一样。万缘放下,一心求净土。
这样的同参道友也不好找。我们的道场可以完全遵照印光大师的指示,但是这个里面我们加了一堂讲经。为什么要讲经?如果净宗道理要不明了,境界要不清楚,往往退心。经听多了,道理明白,帮助你放下,帮助你断疑生信,坚定你的信愿,保证你一生成就,道理在此地。其他的我们统统不做,这个道场是讲经、念佛,心永远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