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家庭] 现代家教的盲区:理性父爱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现代家教的盲区:理性父爱

即使夫妻感情很好的家庭,也存在着玩笑式的对孩子感情的争夺。尤其是母亲们,普遍比她们的丈夫更喜欢孩子的依恋和缠绕,更喜欢孩子从初谙世事的语言说出对母亲的感情偏向。  孩子环抱着母亲的脖子,带着人之初最鲜活的奶音,母亲也就放下手中的一切来迎合他。常听到年轻妈妈满脸骄傲地抱怨道:我儿子自小粘我,跟他爸爸倒敬而远之。星期天也不跟爸爸回爷爷家,只跟外婆和姨妈们亲。孩子的恋母情结受到母亲有意识的引导后,甚至加剧了大城市里普遍存在的“小家庭亲情关系向母性群倾斜”的趋势。这种趋势每每被短视者津津乐道,但有识之士却从中看出了儿童教育的潜在危机。

  儿童疏远父亲的“后遗证”将在孩子的成长中显露出来。这种后果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往往是触目惊心的。某位感情纤敏的女作家,所写文章多为风花雪月类,她的多愁善感和迎风洒泪的僻好,也传染给了与之形影相随的儿子。儿子6岁时,便不敢走夜路,关了灯不敢入睡,喜欢积木及“小猫钓鱼”之类的女孩子常玩的玩具,喜欢奶声奶气地认母亲的好友做干妈,喜欢穿绣花衣服,为着衣裳干净,他不喜欢“野小子”们的游戏:拍画片、爬树、堆沙、玩泥巴……女作家发现她儿子不人闯祸,从不踢球,“像个女孩一样乖”。几年以后,女作家终于忧愁起来了,她说:“他哪像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呢?他的身体发育和他的性情多不相称啊。”女作家终于意识到,自己有意要把儿子从丈夫身边拉开,要儿子单对自己一人感恩亲密,已经把孩子导入儿童发展的误区。寒假,她主动请创作假去了外地,将儿子留给丈夫,任他们父子玩个“人仰马翻”!

  父亲的教育方式与母亲全然两样。一些刚入学的学童普遍反映,每次考试结束后,母亲关心的往往是分数,是孩子在班里的名次,父母关心的则是孩子的考试水平,有没有受到紧张心理的影响。孩子考得不理想时,母亲的常见反应是要孩子缩减游戏活动时间,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功课上,父亲则建议孩子暂时通过游戏和远足来释放自己的沮丧心理。后一种建议往往摸准了孩子在功课高压下孤独的心理,从而使孩子第一次萌生了与父亲接近的自觉。

  事实证明,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已经逐步认识到“妈妈好,爸爸也好”的真正内涵。父亲做儿女们的“最高统帅”时,他所倡导的游戏方式亦明显有别于母亲。一位6岁的女孩在生日那天,父亲赠予的礼物是一柄放大镜。父亲教她用这柄放大镜认真观察花园里一些幼虫的活动,还教她用这柄放大镜去观察蕨类的植物的“孢子”。父亲用十分生动的“儿童语言”告诉女儿,“这种植物正在生娃娃呢,她们的娃娃被风带到阴湿的地方,就会长得绿茸茸的。”父亲一般不喜欢讲童话,与他接近的孩子将来很可能不会幻想自己当明星当演员,但他会成为卓有见地科学工作者。通过父母的指点,儿童在他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可能发现新天地。

  此外,跟父母亲近的孩子一般懂得适度的沉默的好处,懂得别人的隐私值得敬而远之,好孩子从小不该“软耳朵”和“长嘴巴”。这一点正是母亲教育的薄弱环节。一些在素质不高的姨妈堆里滚大的孩子,自小懂得享用别人在非议中忐忑不安的快意,从小成了“家长里短的传声筒”。这种坏毛病,绵延至孩子的未来,很可能对他的交友及信用产生影响。而跟父亲亲近的孩子,多少革除了传播熟人隐私的毛病,因为男人世界的原则是“不随便议人短长。”这一点保证了孩子们将来在不滥施同情、不轻信的同时,避免伤害他人以至自己也被流言击伤。

  与父亲相处的好处有些是非功利性的,当然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位7岁的小男孩每天清晨跟父亲长跑。他们住在近郊新村,早晨一面享受鲜活的空气,一面默默地跑着。父亲冲了一段后做了一阵子“原地跑”,默默地看儿子超过自己,消失在水杉林中;而后,父亲再迈开大步追儿子……这位儿子长大后在作文里说:“父亲擅于在平淡无奇的长跑中,制造一种你追赶的波澜,他在多年前体力那样充沛的条件下让我享受‘赢’的兴奋……父亲在我前面领跑,风雨无阻。冬天,母亲心疼我,说天还没亮呢,孩子肚里没食跑得多苦。父亲却说,现在的孩子太绵软太温吞了,我要把他打磨粗糙些。一夜大雪,清晨5点钟我换好了跑鞋,发现父亲已将我们的‘跑道’扫出来了,父亲的眉毛上都凝了冰霜。”看到这段文字,我们很难否认父亲的“无情”在儿女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母亲太爱孩子了,这种爱动不动就失之绵软,失去理智。有些母亲承认说:“我在平时,也曾想过如何教育孩子,成理成章;可与孩子腻在一起,马上就变得盲目起来。”既然女性爱孩子时容易失却理智,何不把教育之责分出去一半呢?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父亲的教育方式完全各有各的风格,仅让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是有失偏颇的。.

TOP

恩.

TOP

老爸,卸下你的钢铁面具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简直就是个赚钱的机器,他经常早出晚归,每天都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和我沟通交流。特别是在我五六岁时,因为工作需要,他被调往大西北工作,直到4年后才回家,我感到生命中最亲密的时光一直是和母亲在一起,因此直到今天,有什么心事我都愿意和母亲讲,至于父亲,我们平时在一起,也大都是谈些天气、工作之类的话题,从不涉及个人的内心和感情,我始终感到和父亲有一层隔膜,具体是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一个大学生眼中的父亲  回忆我们的童年时代期,大多数的人都会感到和母亲的亲密关系远远超过了父亲,虽然父亲是引领我们迈向外界第一步的关键人物,父亲教会我们怎样在复杂的社会生存竞争中做一个强者,而且父亲往往挑起养家的重担,为生活辛劳奔波的程度不亚于母亲,但是遗憾的是,比起母亲,父亲的形象在儿女心中,大多数都不会像母亲那样,令人感到亲密无间,温馨而更具人情味。

  许多父亲会感到委屈:我在儿女身上投入的精力,我所付出的良苦用心并不比母亲少,但孩子为什么不能体谅呢?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说的:忙碌的父亲抓起公文包要去单位加班,被女儿拦住不放,父亲问女儿需要什么?女儿摇摇头说,什么都不需要。父亲说,那宝贝你想干什么呢?女儿说,爸爸,我想变成你的公文包。

  事实上,传统的男人在外面辛苦挣钱养家,女人在家照顾孩子的格局,对父子关系紧张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女人因为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孩子,很自然地就和孩子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巨大的影响。很多父亲以为,自己只要多挣钱,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证,就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们不知道,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孩子更渴望正面的交流,他们绝对不希望父亲只是一个赚钱的机器,总是隔在成长的岁月后面,通过名贵的小汽车,名牌衣服和父亲发生联系,否则,当孩子长大后,他们会觉得父亲只是一个物质上的提供者,不像母亲那样,有血有肉地生动可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所宣扬的男人必须事业有成,一方面加重了做为父亲疏离子女,忙于赚钱的趋势,一方面做父亲的往往又把这种观念灌输给儿子,从而使一代又一代的男人成为经济动物,父亲与子女的关系因此总是紧张。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冷静下来反思,事业在父亲心目中真的是重于一切吗?孩子真的只要穿好吃好就是最优质的生活吗?事实上工作是永无止境的,以繁忙和追求事业为借口逃避对孩子的亲近,只会造成父子关系的疏离。

  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即使再忙,做父亲的也应该尽量多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交流,游玩,陪伴孩子成长。

  西方正在流行“父亲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育婴会”,即抚养孩子绝不仅仅只是女人的事情,良好的父子关系,对家庭,对男人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积极作用。

  目前,社会学家们正在大力倡导、推动并发起一场“男性解放”运动。男性解放的一个目标就是让男人成为“情感动物”,不再认为轻易动感情只是女人的专利,或者说,摆脱传统的“钢铁男人”“大男人”对于男人内心的诸多伤害。

  许多男人反映在他们成长的早期阶段,他们所受的教育是男人是不能轻易流眼泪的,否则不像个男人。因此许多男人做父亲后,从不在儿子面前轻易流露感情,他们以为父亲的形象就是刻板的,教条的,严肃而威严的,许多人都把做父亲视为一种家长式的权利,是一个大男人的成功标志,因此,必须驯服子女成为绝对听话的动物,他们害怕在儿女面前轻易流露感情,流露自己的软弱和悲伤,会被儿女视为无能的表现,继而失去自己在儿女心目中的权威地位。

  顽固地推崇“钢铁男人”,只会让父亲在儿女心目中成为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缺少血肉的,是令人敬畏的神,相比来说,女人没有这些局限,反倒更容易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因此对比起父亲的冷酷,子女自然更愿意亲近母亲。

  男性解放所颠覆的许多所谓的传统的“男性气概”,都对父亲与子女的关系有着损害作用,比如许多男人认为男性气概就是抽烟,偶尔说几句粗话,在社会竞争中要成为弱肉强食的成功者,但实际上,今天的孩子也许在社会上所受到的教育和实际的人际交往中,感到和上一代人所推崇的男性法则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如果做父亲的继续以这样的大男子为荣,他们很可能和孩子会产生观念上的代沟,而男性解放却证明,这种抱残守缺的“大男子”观念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男性解放的目标是将男人从各种“造神运动”中解放出来,让男人还原自然,本真的面目,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动可感的生命。因为只有这样,男人才能平等、富于情感地和儿女交流,沟通,大部分的父亲与子女的关系,因此才不会比大部分的母亲与子女的关系紧张。.

TOP



请继续.......

TOP

删.

TOP

引用:
原帖由 tianba 于 2008-4-14 12:10 发表 \"\"
TIANBA一定是一个很棒的父亲,所以才听不得这种言论..

TOP

呵呵,tianha不小心回复了两遍,他的意思是删了其中的一个回复而不是要LZ删贴。.

TOP

学习中!.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