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你怎么回应孩子?

你怎么回应孩子?

昨天,参加了学校的家长学校介绍课,心理老师讲到了怎样跟孩子对话,怎样了解孩子,举了一个小例子,呵呵,贴上来,看看我们的家长怎么跟孩子对话的?

例子:

小明跟着妈妈走过幼儿园教室的走廊,墙上挂了很多小朋友的画,小明说:“真难看!”

如果你是小明的妈妈,你会怎么回应?.

TOP

老师的讲法先不说,看看我们的没有去开家长会的爸爸妈妈会怎么说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阳光妈妈 于 2007-10-26 12:20 发表 \"\"
老师的讲法先不说,看看我们的没有去开家长会的爸爸妈妈会怎么说呢?
如果我以前没有看过这个题目,我也许会说:哦哟!!!那你画的好,好伐啦!!我知道你肯定来三的。(见笑了,这个答案)
其实很想参加这个课程的,星期六、日实在是没有空闲的,如果我们向学校反映一下,要求晚上怎么样?

[ 本帖最后由 yangyangzh 于 2007-10-26 12:55 编辑 ].

TOP

回复 2#阳光妈妈 的帖子

我会和儿子说:我觉得挺好看的嘛,再说了他们通过努力还会更加好的。你呢,也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好吗?
我觉得我的说法肯定和老师的有差距,其实老师的标准答案我觉得还是要看孩子的,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

TOP

我会这么说:这些都是弟弟妹妹们画得阿,你以前也有这么画过的。但是现在你长大了,学习更多了,所以,画画进步了,所以要努力学习才能有进步哦!

是否很啰嗦阿? .

TOP

yangyangzh的说法比较另类

其他妈妈们是属于老师说的“政治思想工作者”,呵呵
继续,还想听听.......

TOP

“政治思想工作者”哈哈,好奇特的名字,有意思有意思

继续等待。。。。.

TOP

其实很多时候想这么说是一回事,到时候一激动冲出口的就是另外一句话,各位妈妈:你们有这种情况吗?.

TOP

呵呵,我可能还会一本正经的说,是吗--我怎么没觉得啊!其实儿童画是充分发挥小朋友想象力的画,我看他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啊--
     严重同意“yangyangzh”的意见,周6、周日孩子还有业余课,又想多陪孩子玩玩,所以不想抽出陪孩子的时间 。。。

[ 本帖最后由 荷叶边季风 于 2007-10-26 13:3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大头昊昊妈妈 于 2007-10-26 13:28 发表 \"\"
其实很多时候想这么说是一回事,到时候一激动冲出口的就是另外一句话,各位妈妈:你们有这种情况吗?
是的,有时候想想是一回事,话到嘴边会变味的,我就经常这样,说起来头头是道,还是经常急功近利发脾气,呵呵。

但是,遇到这个例子的这种情况,多数的妈妈心底里还是希望纠正孩子的,
希望孩子懂得欣赏别人,毕竟,画被挂出来代表着一种荣誉,幼儿园以上的孩子基本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为什么小明会不分青红皂白直接说“真难看”呢?.

TOP

大概我没看懂这个问题,我站在的角度是儿子已经是一年级的,看幼儿园的画的情况。
如果儿子也是幼儿园的,我会说:能挂出来肯定有他们好的地方,不过每个人眼光不同,我觉得你画的也不错啊,继续努力!.

TOP


五岁的逸仙第一次上幼儿园,她妈妈陪着去,逸仙把墙上的画看了一遍,大声问:“这些画好难看!是谁画的啊?”  妈妈很窘。急忙说:“这是小朋友画的。很棒啊!你怎么说不好?”
  碰巧老师明白孩子的话。她微笑着说:“在这儿你不需要画很漂亮的画。你可以画很坏的画,只要你喜欢,你想怎么画都成。”逸仙的小脸上出现了笑容,因为老师答复了他话里隐藏着的问题:“要是一个孩子作不好功课的话,会不会挨骂?”
  随后,逸仙拿起了一辆坏了的玩具救护车,很有正义感的问:“是谁弄坏了救护车?”妈妈回答说:“你想知道谁弄坏了这辆救护车干什么?跟你有什么关系?这儿你一个人也不认识。”
  其实,逸仙并不是真的想知道是谁弄坏了这辆车。他想知道的是那个孩子在弄坏了玩具后,得到什么结果。老师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含意,很恰当的回答:“玩具是拿来玩的。有时候免不了会玩坏,这种情况曾发生过。”
  逸仙似乎满意了,他得到了需要的数据。这些资料编织在一起,变成了他内心所要的答案:“这里的大人很和气,即使是一幅画画得很难看、一件玩具弄坏了,他们也不会马上发脾气。我用不着害怕,待在这儿会很安全的。”于是,他开心地跟妈妈挥手“再见!”,跟着老师去过他在幼儿园的第一天生活了。
  孩子们所说的话,很少是“傻话”。他们的话往往是像电报一样用密码写成的,得经过一道“译码”的手续,才能懂他的真意。而孩子的每一个行动也都有其目的。在出生后不久,他就学到某些行为来达到他的目的;也发现某些行为不能达到目的,于是成功达到目的的行为保留了下来;那些无法达到目的的行为就被淘汰了。心理学家称这种形式的学习为“鼓励”或“增强”。而其行为的背后动机,大多是为了要满足归属感的需求,为此他们常会不惜一切的争取自己在团体中的一席之地。所有的偏差行为都是孩子们为了要确知或是获得自己的地位而产生的错误结果,成人却往往不能了解他们这些行为的意义而做出一些可能增强他们行为目的的反应,为了要有效的解决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做父母的应该要清楚孩子们可能产生那些类型的偏差行为及其隐含的目的,而且所隐含的行为目的可能不只一个。
  一般而言,十二岁以下儿童的偏差行为目的有四个: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而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偏差行为亦可能有前述的四种行为目的,还加上追求兴奋刺激、寻求同伴接纳、表现优越感等三种行为目的。
  (一)获得注意
  大多数的偏差行为都是为了要获得注意,使得我们一提到这个目的就会与破坏性行为联想在一起,其实在孩子幼儿时期,其行为发展刚刚开始,通常会采用具有合作性的行为去获得特别的注意,如果他成功的达到目的,那么他会变成一个非常好的孩子,甚至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或是非常的吹毛求疵和害怕失败者;如果他不幸失败了,那么他就会去寻求另一种可能的途径来满足他的需求,潜意识中他告诉自己:“既然建设性的行为无效,何不来个破坏性的行为试试看?”一旦成功的达到目的了,家中就又会多出一个不肯合作、过份依赖、不时制造问题、游手好闲的孩子。真碰到如此情形,父母亲一定得了解他们这种行为不过是要获得他人的注意而已。身为父母亲者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争取权力
  寻求权威的孩子们只有在他们觉得自己是老大时,才感到重要。这样的孩子只想为所欲为,通常他们内心的想法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没有人可以强迫我做任何事”或者“你最好做我要你做的事”。即使父母成功的压制了他们,而这胜利却是短暂的,因为父母赢了面子却失了里子。确切的说,就是父母可能赢得了斗争,却赔上了亲子关系。所以,父母亲要切记:一旦斗争爆发,孩子就已经赢了。
  当孩子反抗或挑战时,父母常觉得被激怒了,但尝试去纠正孩子的行动却很少成功。孩子会藐视或抗拒父母,并继续不可接受的行为,或者会暂时停止行为,然后则变本加厉。有些孩子在权力斗争中,会口是心非的依言行事,却在背后做出违背父母要求的行为,即所谓的“反抗式的顺从”。而在面对争取权力的孩子时,成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怒气,不要使自己也卷入权力斗争中。使用权威来压制孩子的要求,只能加深孩子对权力的印象,深信权力很有价值,也更增加了争取权力的渴望。
  (三)报复
  通常权力竞争越演越烈的结果,孩子会逐渐感到被排斥、被拒绝,并相信自己是不可爱的、是受害者,当他察觉自己无法击败父母的权威时,就更为沮丧和气馁了。于是他转而以报复的方法,借着伤害别人,让自己被别人仇视,来突显自己的重要性。企图以残忍和让别人讨厌为自己寻求一个地位,以报复的手段来平衡自己的情绪。
  如果报复的斗争在亲子之间持续不断,孩子就会感受到完全的失败,他们可能放弃或为不当的行为寻找借口。
  (四)自暴自弃
  当孩子感觉到非常沮丧的时候,他觉得他在“好”的社会里丧失了地位,他真的就干脆彻底放弃了,因为他想反正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终究是要失败的。他的自我概念逐渐变坏,于是他放弃一切有建设性的尝试,转而寻求无助的途径。他会用“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我天生就是很糟糕的”等借口来保护自己,使别人对他不再存有任何的期望,他也可以藉此来逃避一些责任,免除许多被责罚的机会。但相对的可能受到老师及同学的轻视,父母逐渐感到失望,自己也感到极度的不平衡,甚至因此结识不良游伴,逐渐发展不良行为,尽量在“坏”的社会里求表现,这个过程是一种恶性循环。假如父母及老师在孩子开始有如此迹象时,未做适当的处理,反而给了他增强的作用,让他更觉得自己是无药可救的,孩子越显得无助,也就更为自暴自弃,这时再想挽救他,为时已晚了。
  当妈妈告诉珊珊不能到屋外去玩时,她就发起牛脾气来。她竭力尖叫,甚至躺在地板上,变得歇斯底理。珊珊想随心所欲,因此她以权力的争夺来获得。“马上停下来!”妈妈喊叫。“我不要!”珊珊尖叫,斗争继续进行(显然珊珊已经赢了,因为妈妈失去了冷静)。妈妈重重地打了珊珊几下屁股,她哭闹得更凶了。最后,妈妈把珊珊关到浴室,在那儿她又足足哭了二、三十分钟。爸爸回家时,妈妈泄气地抱怨:“实在不知道孩子有什么不对劲,居然发了一整天的脾气。”
  让我们把上述“孩子的行为目的”,应用到孩子的行为问题上。珊珊为了能到外面去玩,想控制妈妈。当妈妈拒绝时,她就发脾气,企图逼使妈妈让步。妈妈不愿认输,再度拒绝了,又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狠狠的打了孩子。现在,珊珊不只是因为不能出去玩而气恼,也因为妈妈对她权力的挑战有所反击而生气。因此她想报复,叫闹得更凶。结果是被关进浴室里。再将这场斗争做个摘要:
  1.珊珊要到屋外去玩(珊珊的第一个目标)
  2.妈妈拒绝了她的要求。
  3.珊珊发脾气,是想获得权力而随心所欲。(珊珊的第二个目标)
  4.妈妈接受了她权力的挑战,打了珊珊一顿,为了证明自己能够控制。
  5.看到妈妈有力量反击,使珊珊真的生气了,以哭闹得更凶来作为报复。(珊珊的第三个目标)
  6.为了不愿认输,妈妈气得把珊珊关进浴室。
  7.为了不愿认输,珊珊继续哭闹喊叫。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珊珊的第一个目标背后还有其它两个目的:想要争取权力,同时想要报复。一旦刺激妈妈使她感到挫折,珊珊就表现了她的权力。她已经诱使高大、成熟的大人,像孩子似地争了起来。这样就“增强”了珊珊对权力的争夺。当珊珊继续尖叫,使妈妈更加生气,她是一个神经衰弱的人,珊珊的大力尖叫对妈妈是一个厉害的报复。在追求权力和寻求报复两方面,珊珊都得到了增强作用。下次再有类似情形发生,她可能会同样出招。妈妈不知不觉中已经教育珊珊多发脾气了。
  就上述所言,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其目的或动机。不同的孩子可能采取相同或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内心相同的目的。然而,孩子的行为目的会有变化,如幼儿时期大多的行为目的是获得注意,且开始呈现争取权力的行为目的。之后,孩子获得注意和争取权力的行为目的持续,儿童阶段可能开始有报复和自暴自弃的行为目的;到了青春期和青少年时期,后二者行为目的更可能大量增加。因此,对这种行为目的的变化和辨认,我们不得不多加留意。


终于找到这篇文章了,大家看看吧。

[ 本帖最后由 yangyangzh 于 2007-10-27 14:05 编辑 ].

TOP

同意阳光妈妈的意见--“希望孩子懂得欣赏别人”!
   其实我从小也在引导孩子懂得,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也会有他的不足,你的优点和努力被别人认同你应该怎样,如果没有被别人认同更或被别人误解,你又应该怎样。。。,
   如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慢慢体会到其中的道理,那么终究他会在成绩面前,在荣誉面前,在面对挫折时,在面对苦难时,都会很好的调整自己。。。
   所以我认为学习成绩对一个孩子很重要,但是能让孩子有一份爱心,一个好品德,一颗个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更为重要。。。.

TOP

我觉得“希望孩子懂得欣赏别人”前提是妈妈要懂得欣赏孩子,当然是欣赏不是纵容。
当孩子在压力不是很大、很宽松的家庭中成长,他自然会有爱心尊重别人欣赏别人。
一家之言,不当之处大家批评。.

TOP

会欣赏别人固然是个美德,只是,这个有前提,比如,我不懂得画画,就不会去欣赏和区别大人和孩子的画画,自然就不会觉得孩子的画好看了,所以,经常会受到儿子画画老师的“批评”。这,对于小明,可能也是一样的。一个孩子,未必能想到那么多,“很难看”是他直接的反应。.

TOP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该没有标准答案的。
只是老师的问题让我思考,大家不同的说法让我得到启发。.

TOP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TOP

[quote]原帖由 阳光妈妈 于 2007-10-26 13:21 发表 \"\"
yangyangzh的说法比较另类

那我说的到底对不对呢?请指教!!!.

TOP

引用:
原帖由 yangyangzh 于 2007-10-27 14:08 发表 \"\"
[quote]原帖由 阳光妈妈 于 2007-10-26 13:21 发表 \"\"
yangyangzh的说法比较另类

那我说的到底对不对呢?请指教!!!
你别吓我,用“指教”这个词,你贴的那一段,对我也很有启发,呵呵。

还是回到我一楼梯的问题上来。

老师的解答可能未必适合每一个孩子,但是,对我们来说,这样的回应,多少会给我们一些启发,你真的了解孩子吗?你知道孩子的用意吗?

老师说:
其实孩子这么说,有他的原因,他担心自己不如别人,孩子担心自己画得难看会有什么结果。

那么,妈妈在听到孩子说“真难看”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这样回应:“孩子,说不定,你以后画的画也会被挂出来呢。”

这样的说法,给了孩子希望和自信,给了他安全感的同时也会激励他暗暗地去努力。

不知道,你们听了这样的回应是什么感觉,我觉得真是挺棒的,我怎么没想到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