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圣城
(......)
发表于 2007-10-22 13:41
只看此人
我的未来不是梦 ——如何叩开世界名校之门
本期主持人】
胡福贤
【本期嘉宾】
朱元晨
哈佛大学四年级学生
竺熠虹
耶鲁大学一年级新生
崔德明
上外附中校长
倪剑
哥伦比亚大学
上海校友会联席主席
主持人的话
如今的中国教育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到国外大学深造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良莠不齐的国外高校中,一流大学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不过,在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顶级名校的学生背后,我们应该看到当今教育的竞争不仅表现在课程教学上,它已经向课外活动延伸。竞争才有生命力,创新才能造就人才。但愿三位嘉宾的谈话,能对当前学校的素质教育有所启迪。
A 有特长学生才会被录取
主持人:哈佛大学是世界顶尖的著名学府,你是如何以优异的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的?
朱元晨:哈佛大学每年在全世界招收1000多名一年级新生。我申请的那一年(2003年)全世界共有20987名高中毕业生向哈佛大学提交了入学申请书。申请的条件很简单,只要你愿意填完哈佛大学的入学申请表格,并支付60美元的申请费。但要被录取则是比较困难的,向哈佛大学寄去申请书的高中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有非常优秀的高中学习记录和课外活动记录,各项SAT(可理解为标准化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考分都是很高的。在这种情况下,有明显特色的学生被录取的可能性才会更大一些。根据哈佛大学的招生代表在我被录取后的常规祝贺来信中的附言可看出,哈佛大学主要是对我课外在计算机图形学方面所进行的高水平的创新研究感兴趣。至于我当年所获得的41950美元的入学第一年的奖学金则与我的优秀程度是没有关联的,只能说明我的家庭支付能力用美国的经济标准来衡量是很差的。哈佛大学招生办严格执行了这样一条政策:“录不录取只看高中业绩;给奖多少只看家庭条件。”
B 选对一条“专才”成长之路
主持人:目前,国内有许多人花费不少钱千方百计想去国外留学,还不一定如愿,你能凭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以全奖身份去美国深造,并于2004年年底应邀参加在瑞典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请你谈一下其中的成功“秘诀”。
朱元晨:现在分析起来我的成功“秘诀”在于:第一,我选对了一条“专才”的成长道路;第二,我有效地利用好了所在学校所具有的非常独特的学习氛围。平时除了学好规定的必修课外,我集中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独立的课外科学研究,并做出了很好的成果。我先后获得了两届英特尔国际工程与科学大奖赛(IntelISEF)计算机研究项目的特等奖,这是我能在激烈的哈佛大学的“入学竞赛”中胜出的重要原因。
C 英语水平决定成功与否
主持人:你作为一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被美国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6所美国名校全奖录取。请问你是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赢得面试官青睐的?
竺熠虹:对于申请美国大学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们如何评价一个学生。在他们眼里,课外活动毕竟是申请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当时就有面试官对我说,学习成绩的优异其实是必需的,也就是说,学习成绩不优秀的学生,课外活动再怎么出挑,他们也并不一定录取你;但是,反过来讲,有的学生完全是把精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上,而没有任何课外活动,他们也不希望录取这些书呆子类型的学生。
对于想申请赴美留学的同学来说,你的英语水平如何,决定着你申请的成功与否,因为申请美国大学都要通过英语写作来进行,最重要的还是你要与面试官一对一地交流,他们对于英语的要求绝对是很高的。
我当时去面试的时候,就有一个面试官对我说,他过来最重要的是两点,其一是来了解一下你的英语是否真的像你在申请材料中写的那么好,其二是他想知道除了你的申请材料之外你还有什么方面需要让他了解。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完全可以知道在申请过程中英语是多么重要。
D 学生必须具有国际视野
主持人:朱元晨和竺熠虹都是上外附中的毕业生,他们都很感谢母校的氛围对他们的影响。上外附中教学楼的墙上镌刻着我国著名外交家钱其琛的题词:“培养外语外交人才的摇篮”。建校40多年来,你们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像现任外交部长杨洁篪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等。但是,现在每年总有不少应届毕业生被海外名校提前“挖”走,你作为这所学校的校长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崔德明:上外附中与其他学校稍微有些不一样,一个是外语特色,另外她作为全国重点中学,学生入学的要求比较高,对学生的培养比较全面。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些学生培养好,就会感觉到对不起这些学生,因为这些学生的确天资聪明。
根据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国际预备型的英才,二是培养大师级、国家级的人才。
现在上海各中学的外语水平普遍比较高,而上外附中的优势在于外语语种比较多。我们学校的学生将来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当然不一定去当外交部长或驻外大使,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都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即与国际接轨的、有比较强的国际生存和适应能力的人,这样今后在为国家服务中,才会有比别人强的优势。
E 打好基础是学生的使命
主持人:现在教育界都在提倡素质教育,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快乐学习”,请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崔德明:前些时候,我应邀去电台做节目时说到上外附中从来不讲“快乐学习”。我认为,学习本身就是很艰辛的,充满了曲折,甚至是很痛苦的。所谓“快乐”,应该是通过学习取得成功以后的喜悦。所以,我们一直教育学生,要使自己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这是作为一名学生的“第一使命”。在这个条件下,你再不断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那些学习成绩好、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从而又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在国际性竞赛中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始终认为,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而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是绝对重要的,是学生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F 增强竞争力才能战胜挑战
主持人:提及“出国留学”,尤其是留学美国名校,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第一反应便是“难”——入学条件“难以琢磨”、“无法准确给自己定位”。为了帮助大家解除这个疑惑,请您谈谈如何增强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综合竞争力。
倪剑:只有了解美国大学的招生要求,你才能增强自己申请美国大学的综合竞争力。美国大学的招生要求与中国大学是有不同之处的,它不是简单地依据一个考试成绩,而是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这个“综合素质”,每个大学不尽相同,所以要增强竞争力的话,各方面都要共同参与,就是说一个学生的成长,并不是他个人的事,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为学生创造提高综合素质的条件。
主持人:美国大学招生与中国有什么不同?
倪剑:美国大学录取一个学生,要看学生多方面的表现,既看他平时成绩,又看他美国大学标准化入学考试SAT的成绩;既要看英语的语言能力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又看他是否有各方面的特长和组织领导能力;既要看他入学申请信的写作,又看他接受面试回答问题时各方面的表现等等。总之,是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情况,其中家长和学校老师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并不单单是一个学生的事,而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参与的事。
去美国读大学至少要有4年的准备时间,才有可能申请到一个好的大学,像我们中国学生考大学“一考定终身”,而申请美国大学可不是仅凭一张考卷所能决定的,从学生念高中后就开始全方位进入读大学的准备期。中国一些打算赴美留学学生的家长认为,只要在高中最后一年作准备就行了,其实美国大学的招生在中国高考前的四、五月份就全部结束了,这是有些中国家长不太了解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要到美国去读书,考试成绩将不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申请美国大学的学生一般都达到了录取条件,接下来就是学生其他方面的比拼,即竞争社会活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所以,现在申请美国大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主持人:既然赴美留学申请的竞争这么激烈,那你认为怎样的选择才是行之有效的?
倪剑:中国一些打算赴美留学的学生往往想去美国常春藤盟校或排名前十位的名校,这些学校其实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太有机会去读的,只不过是一个目标和理想。但是,美国有3000多所大学,其实想去美国留学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其他许多不同的大学,而这些学校都各有特色,包括每个学校的系科也各有所长。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有正确的定位,要了解自己读完书后要干什么,如果你想干什么不考虑清楚的话,一些好的大学的面试官在录取过程中是能够判断出你是否有必要去美国读书。
现在,申请美国大学作假的难度越来越大,后果会越来越糟。以前你可以请中介写一些东西,但现在竞争强了,中介的重复率就会高,这样的话,美国大学的招生人员会便于发现。以前申请赴美读本科的学生相对比较少,现在每年增长的比例很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去美国读大学比读中国大学更难,并不是更容易。许多学生更愿意选择去英国读书,因为付了钱就可以拿到录取书,但是毕业以后工作比较难找。而这么多留学生去了美国,到目前为止,回国的学生工作相对好找,这主要同美国大学教育的灵活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有关。这样,大家都选择去美国读书的话,也就增加了竞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