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公权私用乃应试教育泛滥到中考的元凶

公权私用乃应试教育泛滥到中考的元凶

公权私用乃应试教育泛滥到中考的元凶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14:40 南方周末

  □金新

  如果说教研员制度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大障碍,那可能言过其实;如果说有些教研员“念”(“研”也)的是歪嘴和尚“经”,“公权私用”,那可能是切中时弊的。

  比如,某市2006年各类高中招生学习能力考试之语文试卷的文言阅读选用的是薛用

弱《集异记》里的《名臣狄仁杰》,这一语段曾出现在标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其实为货真价实应试小册子的《九年级语文读本》第97页(该书系负责出中考语文卷的教研员所编),虽然题目只有第一道解释“即就观之”的“就”基本相同,但此“读本”的每一语段前均有“阅读提示”。《名臣狄仁杰》的“阅读提示”是:“唐朝名臣狄仁杰被皇上征召去京城做官。路上看见一个生病的小孩,孩子的父母正重金求医,狄仁杰不仅停车细看,而且冒着风险为病孩在脑后针灸,并且治好了孩子的病后不要酬金。这种急人所急、不计报酬的行为是何等高尚!”这显然是变相的白话翻译,或曰意译(相对于字斟句酌的直译),看过的学生,只要智力正常,参加中考答题,不是得心应手,就是驾轻就熟。

  有关学生减负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这只要看一看,在春寒夏暑秋凉冬冷里,每天甚至双休日,迎着黎明上学与黑夜放学的莘莘学子,就可知他们是这个时代最超负荷运转的人。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简直就像现代包身工,忍受着非同寻常的题海折磨和升学的压力。据了解,有的学校加上竞赛课或晚自修,周课竟达50余节,日作业量达5小时以上,导致部分学生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仅6小时左右。

  可能有人会说,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考试那根指挥棒,此话一定程度上有道理,然而经不起推敲。倘若说应付高考是迫不得已,那么各地具有充分命题自主权的中考,为何也“沙场秋点兵”,忙得不亦乐乎?

  时下许多地方的中考属自由命题,由教育局教研室负责,于是那些以教育局教研室的名义,并在封面上赫然打上“师生共享”、“体现中考发展”、“突出实际运用”等客观上具有诱惑暗示性质字样的书,每年就成了学生的抢手货。《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大多数学校学生人手一套,甚至两套——其他类似以同样名义出的丛书。这些所谓的书往往由不同的出版社出:今天南方的,明年北方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内涵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说“基本”是因为每年加的只是上一年的中考考卷)。

  书是个人写的,稿费是个人拿的,却以教育行政部门的名义来造势,以牟取利益更大化。这是否属于公权私用?这种公权私用对减负是否有一种不良的影响?对教育大环境是否有一种致命的破坏?对应试教育登峰造极是否有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当前国家花巨资打造的“‘课程改革’航母”是否有一种“冰山”般的威慑力?

  公权私用乃应试泛滥的元凶,有关部门本当引起高度重视,可悲的是,他们作出的解释竟然是:“现在还没有哪一种法律禁止教研员出书!”对此,笔者有一种遭遇“逻辑盲”的感觉:这些公权私用出的教辅“书”与教员作为普通公民的著述是同一回事吗?

  教育领域利用命题方便公权私用的情况应该不是个别省市的事。某市多年前曾出现过中考语数外三科教研员漏题盈利的事件,该市某县级市的一位极富正义感的萧鸣先生(令人感慨的是居然也是语文教研员)将此事曝光于《河北日报》旗下的《杂文报》。眼下如此大胆忤逆之徒业已销声匿迹,但这个“行当”是越来越兴旺发达了!

  (作者为特级教师,政协委员)(P1186221.

TOP

.

TOP

,现在的教辅书的确名目繁多,多数挂着“名师名导”,也不知真假,实在让人发晕。现在多数学校每年开学时,都会开出一张购书单,我们就照单完成任务,其他的教辅书也不会去看了,将选择权交给了老师。其实主要是不想给孩子再增加负担,他们已经够辛苦的了。.

TOP

现在已经很少有教育家了
教育贩子很多
贩卖知识
一位著名的中学校长私下说
他最大的贡献
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应试的机器
可怜的孩子
可怜的父母.

TOP

一位著名的中学校长私下说
他最大的贡献
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应试的机器
可怜的孩子
可怜的父母 [/quote]
但是我们无可奈何.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