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比的学问

比的学问

发表于《成长》2004年第1期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对话:

家长:你看人家谁谁谁!
孩子:他是他,我是我,我为什么非要跟他一样!


家长:人家谁钢琴都过了九级了,你呢?
孩子:这能比吗?他什么时候学的,我才学了几天!他妈妈还是工程师呢,你是吗?

家长:你叔叔家的谁又考了全校第一,可你连一个班级第一也没考过。
孩子:你净拿我跟那些好的比,好多人还不如我,你怎么就不说呢?

家长:你的英语怎么还这么差,你看人家谁的英语说的多好。
孩子:我已经有进步了,你不会让我一天就赶上人家吧!

通过比较来激励孩子上进是家长们无可厚非的善良的愿望,而比较也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问题在于我们的比较是否正确。没有原则的比较,不仅使孩子极度厌烦,更重要的是由于孩子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不科学的比较往往演变为模仿和追随,甚至盲从,这会导致个体的削足适履、无所适从,必然破坏孩子的心理平衡和自我悦纳,并直接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试图通过比较来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比较的规则。

    那么比较的基本规则是什么呢?

   (1)以尊重孩子的特点为前提。

    父母在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时,很多时候是盲目的随波逐流,忽视孩子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从而使孩子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家长的眼睛总盯在别的孩子身上,人家进步了自己就着急,人家落后了自己就松上一口气;人家学钢琴,也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人家练书法,也让自己的孩子练书法,丝毫不顾及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潜力。不去观察了解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而是一味地攀比,造成精力、时间的浪费,得到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效果。这种盲目的比较是十分有害的。

    其实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人类的智力类型有七个领域,它们是逻辑智力、文字语言学智力、空间机械学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在力量(个人知识)智力。不同智力类型的孩子其擅长领域是不同的,我们不应该简单地随意把孩子与别人比较。要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需要细心的观察和分析孩子自身的特点,根据孩子的特点对孩子提出相应的期望。其次孩子的学习特点彼此差异很大。比如说学习生物钟,有些孩子在晚上学习效率比较高,而有些则更适合在早晨学习;再比如孩子的记忆特点,有的擅长视觉记忆,有的擅长听觉记忆,我们不能因为听觉记忆不好或者视觉记忆不好就否定孩子。再次是孩子在性格上的差异。孩子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是奔放还是内敛,差异都是很大的,我们不能说哪种性格更好一些,每种性格都有它的优势和弊端。总之,不尊重孩子个体特点的趋同式的比较只能损伤孩子的个性并磨灭孩子的天资,尊重孩子的个体特点是我们在比较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前提。

  (2) 找到比较对象之间的可比性。

   找到可比性,是比较的另一个必须遵守的规则。在此我介绍两个规则:

   A:比较要在同一个层面上比较。
   比如说,中国队参加了世界杯,通过与国外强队的比较,会更容易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这种比较是十分有价值的;但是,假使让我们某个单位的业余足球队去参加世界杯会怎样呢?他们不会受到太大的触动,他们会说跟人家没法比。一般来讲,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地分析事物发展的阶段,要了解两个对象之间差异形成的背景,放在同一个层次内比较,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差距不要过大。比如你要提高自己孩子的英语成绩,不要找班上的英语尖子做比较,而应该找原来和自己孩子英语水平相当但是现在已经超出自己孩子的学生来比较。

    B :找到具体的可比点。
   有的父母看到同事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他就会对孩子说:你看你某某叔叔家谁谁考上了清华,你也好好学习,将来也考个清华给你爸妈争口气。这种比较就不是很有意义,因为,孩子无法了解那个孩子具体的学习特点、学习过程以及实力水平,何况其中还有许多偶然性因素起作用。这让孩子怎么“看”人家,怎么学人家呢?那么,应该怎么做呢?请参看下面一段话:

    “腾腾,你不要过于低落,这次期中考试没考好其实在情理之中,咱就说你和凡凡吧,你和凡凡刚升入初中时成绩差不多,而且老师说你们的智力水平也不相上下。可是,自从你上初中以后,你每天的课外学习就限于完成作业,而且有时候还不太认真,而人家凡凡自从上了初中以后,每天除了完成作业以外,还要学习两个多小时。人家每天早上都起早学英语,现在人家英语都超过你了。同样的基础,差不多的智力,不同的努力程度,当然结果就大不相同了。腾腾,只要你鼓起勇气,凡凡能做到,你就能做到!你要是比凡凡更刻苦,你就会超过凡凡!”

   (3) 把激励作为比较的目的。

      激励是比较的目的,父母们在比较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比较是为了干什么,是激励孩子,是增强孩子的信心,是让孩子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许多父母在把孩子与别人比较的过程中仅仅处于一种虚荣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让你脸上无光,你就去骂孩子不争气。孩子越是处于劣势,越需要父母的接纳和鼓励,责骂和斥责就像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父母们常常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表现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大家对自己的看法,所以为了自己脸上有光,就去期望孩子如何如何,就把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所以,他们在给孩子定目标的时候往往偏高,而在选择比较对象时往往又忽略了对象之间的差距,使比较因缺乏可比性而失去意义,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孩子与自己的虚荣的目标的期望差距过大,他们往往给予孩子否定性的评价,从而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妄自菲薄。这种心态是必须克服,孩子从很小的意义上讲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从更大的意义上讲孩子是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的生命,而绝不是满足父母虚荣心的工具。

    我们在比较的时候不应该挫伤孩子的锐气,而应该激励孩子产生出进取的决心和勇气。比较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因为差距而产生压力,相反是让孩子从比较中产生希望和动力。

   (4)要善于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结合。

     目前学校教育一个很严重又很难克服的弊端就是,只注重横向比较,不重视纵向比较。在学校的各种排名和评比中,都是横向的社会性比较。单一的横向比较,而没有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自我纵向比较,这种情况极不利于那些各方面表现不太突出的学生的发展,比如说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很努力,而且进步也很大,但依然不能改变他在班级上落后的名次,那么学校的排名就不能给这个学生以鼓励,没有及时的鼓励性的反馈信息,这个学生就有可能丧失前进的动力。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中考时,在班上考了第一,依然没能考上重点高中,最后还是通过走关系上了重点。有一天,这个朋友向我抱怨,说孩子在初中时一直是尖子生,可一进高中就不行了。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以前在班上每次都是前三名,可现在只是个中游。我当时就笑了,我说,你应该高兴才对呀,孩子考高中时没考上,在班上的基础应该是最差的,现在居然到了中游,进步这么快,怎么你还抱怨呢?

     善于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结合起来是科学的作比较的重要经验。仅有横向比较,不均衡的差距往往导致我们要么因为落后而沮丧,要么因为领先而骄傲,而仅有纵向比较,又不免有闭门造车之嫌,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既让孩子看到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差距,又能让孩子看到原来的基础上发展的进程,既不会因为一时的领先而骄傲,也不会因为一时的落后而沮丧。.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