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求助] 宝宝突然不肯去幼儿园

宝宝突然不肯去幼儿园

我家宝宝今年3岁零两个月,已经有2个月上幼儿园的学龄了,一直 很喜欢幼儿园,从来不哭不闹,开开心心的去幼儿园,入园以前就一直吵着要去幼儿园,前个星期感冒了,有点支气管炎,上周在家休息了1周,连放假,一共10天没有去幼儿园,周一早上还急着到幼儿园去,可是在幼儿园里卫生老师那里领牌时,老师随口说了一句“你好长时间没有来了吗”,可能是以为老师批评她了,立马就哭了,后来就不肯去教室了,是他们班的老师强行抱进去的,不过接的时候很开心的,老师说一会就不哭了。周二我送她去,在家里的时候就急着要去幼儿园,可是快到幼儿园门口的时候开始哭着说要回家,我说家里没有人,她就要求我在学校陪她,我就说妈妈要上班,不能陪你,她要求陪5分钟,我说好的,帮她换好鞋再走,等我帮她换好鞋了,她又开始哭了,让我到走廊上陪她,到了走廊上又要求去楼下的游乐区玩,我没有答应,这是老师来干涉了,她一下子歇斯底里的哭了,后来老师把她抱进教室后,我在走廊上就听见他不哭了。晚上回到家,她第一句话就是不要去幼儿园,可是问她是不是老师批评她,她摇头,只是说不要去。周三又是哭着进去的,今天早上睁开眼就哭,说不要去,我只好让她在家休息。
       不知道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希望各位MM支招.

TOP

没有MM能支招吗.

TOP

以前儿子不肯上幼儿园时从网上下载的资料,供你参考

送孩子上幼儿园的6个错误
父母把3岁的华华送入幼儿园。但这里跟家并不一样,不知道上厕所往那里走?不知道肚子饿了怎么办?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呆在教室里不让到外面玩?不知道定下那么多规矩是为什么?这些无法解释的问题令华华心里感到某种不安、担心、害怕和惊慌,一些孩子则会出现极端的恐惧,会大哭大吵大闹地不肯去幼儿园。


想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开心地度过,父母可以运用一些小的策略,而不是常见的错误做法。例如:


★上幼儿园前,先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当下午放学时,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并没有扔下他不管,他还会回到父母身旁的。


★送孩子上学时,如果母亲向儿子诉说她对丈夫的种种不满,而尚未懂事的儿子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在这种处境下去幼儿园,就容易产生焦虑与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不高兴的样子,以免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为父母担心,这可避免孩子因为你的苦恼而加重他的焦虑。


★一些父母因为孩子舍不得他走,但又要赶着上班,只好偷偷地离开幼儿园,这种做法只会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与害怕,因此父母亲最好在幼儿园里安顿好孩子,让他感到放心,然后再离开。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让你离开,你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否则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不利于焦虑的消除。


★父母亲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还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里好玩的玩具和积木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对母亲依赖心理过重,可让爸爸送孩子上幼儿园。


如果孩子赖在床上不起,对父母撒谎“我今天肚子痛、头疼,不想去幼儿园”,或者干脆拿哭闹作为杀手锏,不肯让父母离开家半步。父母不要生拉硬拽地仍坚持送他去入园,可以先跟幼儿园的老师联系一下,了解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在学校的状况,找出他不愿意入园的原因。


幼儿不愿意去上学的理由一般有三个:第一是社交能力弱,有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没有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里玩玩具外,没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欢迎,所以也就不喜欢去幼儿园;第二是自立能力差,孩子入园之后需要自己学会上厕所,吃饭,穿衣,这些基本生活能力都未具备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肯定会感到不安;第三,表现不佳,有的幼儿因为智力较低,学习表现不好,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幼儿好胜心强,特别在意老师的赞扬,一旦老师批评或责备他,他就会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学;有的幼儿则是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小朋友的友好关系,常常与小朋友吵架打闹,因而产生排斥幼儿园的心理。父母亲可以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开导,消除他的恐惧症。 (完)


孩子上幼儿园了,老师建议家长不要问的4个问题
1.老师喜欢你吗?

l首先有的孩子具备这样的判断能力,有的并不具备。

l孩子如果说不喜欢,告诉你的时候,其实自己特别没有面子,自尊没有了。同时你可能会说,那肯定是你表现不好,妄下结论,打击他的积极性。或者说,怎么不喜欢呢,我去找老师!这样也特别不好,给孩子的感觉,以后什么事情,都由爸爸妈妈打补丁,替他解决。

l孩子以后可能会特别在意老师是否喜欢自己,比较对待自己和其他小朋友是否有不同,从而挑拨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2.在幼儿园吃饱了吗?  
l孩子如说没吃饱,有的家长就会责怪孩子,怎么不多吃些呢,交了那么多钱,还不多吃点!这样教出来的孩子,爱占小便宜,没有大出息。


3.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谁欺负你呀,告诉爸爸,我去打他!

l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他。别老打补丁。


4.今天学了什么呀?
  
l这个问题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为难他。


为什么孩子不想上幼儿园?
来源:中国儿童教育网


  孩子长大了,去幼儿园适应团体生活是个重要的课题,然而,由于家庭与幼儿园有着极大的差异,孩子在适应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许多孩子可能经过了开学初期的混乱后,就能渐入佳境,越来越习惯幼儿园生活。可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这样从此高高兴兴去幼儿园,有些孩子因为曾经遭遇过的负面经验,使得上幼儿园变成他们最大的压力来源。                
  那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孩子不想上幼儿园呢?
  1、不想与爸爸妈妈分开。
  对孩子来说,爸妈在身边,不但能随时回应自己的需求,而且心里还会有无比的安全感。而上学以后,得独自面对、处理问题,不难想象孩子会产生失落、焦虑与不知所措的感觉。
  2、对陌生环境感到害怕。
  习惯了自己熟悉的家,现在却得长时间待在充满陌生人的学校里,孩子会感到莫名的焦虑与不安。
  3、无法适应团体生活。
  孩子在家中受尽呵护,到了学校,却只是团体中的一分子,必须遵守团体的规范,想要的东西需与人分享,想吃点心、玩玩具都得排队,上课时还被要求守秩序,不能随便讲话;到处都是限制,让孩子觉得学校真不好玩。
  4、跟不上团体进度。
  团体生活中常常无法照顾到个人的需求,如果孩子听不懂老师的话,而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或者跟不上其他小朋友,成为团体中的特殊份子,他会觉得受了挫折,也会因此产生心理压力,一想到上学就紧张。
  5、人际交往受到挫折。
  小孩子都渴望友情,在幼儿园 (托儿所) 里面可以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是每个孩子上幼儿园最大的期待。然而,真的上了学后,如果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排挤,孩子就可能不想去了。
  当孩子吵着不愿上幼儿园,心中可能有很多的害怕与焦虑,爸爸妈妈必须耐心安慰鼓励,给孩子最温暖的支持,才能帮助孩子突破心理障碍,勇敢的面对问题。



“我不想上幼儿园”——幼儿消极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b774745/d60318302.htm [复制│超文本复制]
返回《南京市长江路小..》 关闭窗口




ID: 11373247         parkervon 发表于:2007-10-26 0:12:38

                                                         转贴  吴丽珍 发表于 2006-11-16
一、 “我不想上幼儿园”的案例再现
案例[1]  “我不去”
某个星期一的早晨,我刚进园门,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夹杂着“我不去,我不去!” 的号啕大哭声。是哪位幼儿拒绝入园?
我回头一看,竟然是我班的小C。她哭得像个泪人似的,双手死死地拽着她外婆的裤脚。她可是个乖巧的女孩,今天怎么了?我上前询问原因,她外婆无奈地说:“不知怎么回事,这个星期以来,她在家反复说‘不想上幼儿园!’”
“可她在幼儿园的表现都正常呀,和老师、小朋友也相处得挺好”。见我们在交流,一旁的小C哭声渐小。我转身抚摸着小C的头,笑着对小C 说:“小C,不哭时多可爱啊!先和老师到班上去,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慢慢和老师说,好吗?”性情乖巧的小C勉强和我回到班级。
经过与小C的交谈,我了解到她是害怕在幼儿园午睡。原因是老师不允许她小便。带着疑惑我询问了管理午睡的保育员张老师了解情况。原来小C午睡时,因小便频繁,约10分钟就要上厕所一次,张老师以为小C是以此方法逃避午睡,所以没有同意。
小C在家是否也会有小便频繁的现象?我决定去家访。家访结果:小C在家表现一切正常。
这是为什么?我和保育员一起分析认为:导致小C小便频繁的原因是害怕在幼儿园午睡。针对小C的情况,我和保育员决定:首先,这段时间允许家长来园陪伴午睡,以减轻小C对在园午睡的紧张焦虑;其次,下阶段不要求小C按集体常规准时上床入睡,同意小C选择自己喜欢的安静游戏,但要求小C同意家长不来园陪伴,独立午睡;同时,我们三位保教人员常与小C个别交流、给予更多的关爱,建立起亲密友好的师幼关系。一个多月后,小C有了明显的转变,由不愿意上床,到愿意上床坐着,逐渐到能与同伴一起按时午睡,小便频繁现象也自然得到改善。
案例[2]  “我要和妈妈在一起,我要回家”
早上,小B躲在妈妈的身后,不愿意跟老师问好,好像“小媳妇不敢见公婆”似的。她平时都能主动大声地向老师问好,今天怎么了?妈妈推推他,示意小B“妈妈该走了,你去跟老师”,可他坚持躲到妈妈身后,就是不愿意来到老师身边。我赶紧走上前,蹲下身问:“小B过来吧,让老师看看,今天怎么了?”他“哇”的一声哭了:“我不上幼儿园!我不上幼儿园了!我要和妈妈在一起,我要回家。”他妈妈告诉我:“今天小B不知道为什么,早上就不愿意来幼儿园,在家里就哭过了,这孩子……”我心里想,一定有原因,就拉着小B的手,温柔地说:“来吧,小B,告诉老师你怎么了?”我顺势从他妈妈手里将小B抱过来。他妈妈就走了。我把小B抱到活动室,他还是不停的哭,不断地挣扎要:“妈妈!妈妈……”。我猜测小B哭的原因……
于是,我一脸认真的样子,问他:“我知道你为什么哭了,你听我说说好吗?”他还是不听,还是那么犟地继续哭闹。“你先听我说,要是我说的不对你再哭行吗?”
他渐渐安静下来,我知道我的暗示起到作用,便蹲下温和的对他说:“你是不是因为昨天打了小D,老师对你生气了,今天你就不愿意来幼儿园才哭的?”他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愣了一会儿,大声说:“是!”
我又说:“老师批评你了没有?”
“没有。老师生气了!”
“老师是生气了,但之前老师有没有说自己的小手在没有经过小朋友同意时不要乱碰别人?”  
“说了!”
“那小D对你生气了吗?”我追问。正好小D在旁边洗手,我让小B问了一下。小D说:“现在我不疼了,我已经原谅你了!”
小B这才停止了哭声。
我高兴地说:“小D已经原谅你了,因为你是不小心,你还哭吗?”
“不哭了。”小B扭捏着。
“那你笑一个,亲我一个!”我把脸凑上前去。
小B果然像往常一样笑了,搂着我亲了一下,然后高兴地去洗手了。看着他奔跑着挤进班级小伙伴中的背影,我摇摇头,开心地笑了。
案例[3]  “都怪你”
早上,大三班小A的妈妈着急地走进教室,告诉老师小A不肯上幼儿园。老师急忙上前询问:“小A,今天怎么了?”小A扯着妈妈的衣襟低声说道:“都怪你,都是你不帮我制作心形卡!”
“是呀,老师昨天要求每位小朋友回家和妈妈一起制作心形卡。今天有完成任务的可奖励一张小奖状。可是,妈妈为什么不帮助你呢?”老师亲切地询问。
“妈妈不相信我,说老师又没有通知,以为我在骗她!”小A一脸的不高兴。
“哦,那你得好好跟妈妈说说啊。老师就是这样通知的,想了解小朋友能不能完成老师交代的口头任务。”老师并不在孩子面前数落家长。
这时,一旁认真倾听的妈妈连忙表示误解了小A,并向小A道歉:“宝宝,对不起,是妈妈误解了你!”
老师亲切地对小A说:“老师知道你今天没完成的原因,小奖状给你留着,晚上,你回家再和妈妈补做,好吗?明天奖给你!”
小A破涕为笑,和妈妈道别,一蹦一跳地走进活动室。
案例[4 ]“他们不跟我玩”
晓晓是我们班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小朋友,今天早上来幼儿园拽着奶奶的衣服不肯松手,并且边哭边喊着要奶奶早来接。我牵过晓晓安慰他说:“晓晓是个乖孩子,奶奶早点来接,啊。”我边给孩子擦眼泪边转移他的注意力,“晓晓最喜欢玩打陀螺的游戏,老师陪你玩好不好?”晓晓边抽噎边点头。
我继续问:“你天天来幼儿园都很开心,今天为什么不想来呀?”
“文文抓我的脸,还叫亮亮不要跟我玩!”晓晓满脸怨气。
“你跟文文不是好朋友吗?”……
原来晓晓来园闹情绪的原因是昨天与文文争抢陀螺玩具时发生纠纷。文文把晓晓的脸抓了一下。晓晓今天就采取消极回避的方法。唉,现在的孩子!
我还是找来文文,仔细询问昨天纠纷事件的来龙去脉。嗯,何不围绕“文文的解决办法好不好?一件玩具大家都想玩时该怎么办?”的话题开展谈话,“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经过谈话,小朋友们一致认为不应该采取争抢打架的办法,还提出了小朋友自己的解决办法:自己先玩一会儿,再让给别人玩;用锤子、剪刀、布的方法决出玩的先后顺序;等别人玩后我再玩……多好啊!我及时肯定了孩子们的办法,并问晓晓和文文:“下次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知道了。对不起,晓晓!”文文主动向晓晓认错。
“没关系!”晓晓拉着文文的手说。
“啪啪啪”孩子们鼓起掌来……
二、    对幼儿“不想上幼儿园”的认识
“不”这个词,是用来表示拒绝,否定或反对的态度。其实,入园前1岁左右的孩子,就会说“不”,而且经常是你说什么他都说“不”。比如,“不吃。”“不要。”“不好。”“不和你玩。”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是孩子独特的表示自立的正常方式。幼儿开始说“不”,是其形成“自我认识”的开端。
进入幼儿园3至6岁的幼儿都拥有自己多元化的个体需求。当幼儿园集体生活里的某些事或某些要求与其个体的兴趣、需要和愿望等不一致时,幼儿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抵触、对抗、拒绝、哭闹,等等。最经常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对家长或老师说:“我不想上幼儿园!”
三、“我不想上幼儿园”的成因分析
  当幼儿不想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理由,但幼儿找理由的背后所隐藏的原因是什么?从以上四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拒绝来园背后所隐藏的原因是丰富的、多元的。
  (一)、来自孩子-----不适应幼儿园常规要求  情绪焦虑消极回避
案例[1]中的小A是个依恋感强、独立性差的孩子。孩子入园之后需要自己学会上厕所、吃饭、穿衣、要独立午睡。这些基本生活技能尚未熟练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特别是生活节奏更紧凑、更规范时,更感到紧张、焦虑与不安。据家长反映:小A睡觉从来需要妈妈陪伴,否则无法入睡。因此,对园里午睡的适应成为小A入园生活的最大障碍。大凡自立能力弱、独立性差的孩子,入园后焦虑期、适应期会更长些,并且情绪起伏、反复较大,除了哭闹、表面拒绝等言行外,严重的还会发生神经性尿频、睡觉做恶梦等现象。此外,孩子到了幼儿园,必须遵守团体的规范,想要的东西必需与人分享,吃点心、玩玩具也得轮流排队,让孩子觉得到处都是限制、约束,觉得幼儿园不好玩,便以“我不想上幼儿园”来逃避。
(二)、来自老师-----老师的言语无意伤害了幼儿]
案例[2]反映的是孩子为了维护自尊所采取的心理回避。案例中的教师虽没有在全班面前刻意批评他,但老师随口的一句“你怎么又这样啊?”却刺伤了孩子。小B因害怕家人指责,回家又不敢对家人说。所以就找借口说:“想妈妈,不想上幼儿园!”
孩子年龄虽小,却也心思细腻。有时,大人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表情或动作,却对幼小稚嫩的心灵产生很大的影响。加上现在的孩子在赞扬声中长大,常被父母长辈哄着,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抗挫能力很弱,批评不得。
(三)、来自家园沟通-----家长未配合,幼儿担心老师责备
案例[3]让我们看到由于家园缺乏沟通,家长不了解教师的教育意图,错怪孩子,将自己的错误判断“老师没通知,你在骗我”强加给孩子,使孩子因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得不到奖励产生沮丧、失落、生气等消极情绪。于是来园时与家长产生对抗心理,用不愿意进班级为“砝码”与家长较劲。
(四)、来自同伴------幼儿因与同伴纠纷而排斥幼儿园
案例[4]告诉我们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是引发晓晓不愿来园的主要原因。晓晓与文文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各自都以“想独自玩陀螺”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当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就带着过激情绪甚至攻击性行为“抓、推”解决争抢玩具的纠纷。因未能正确解决玩具纠纷问题产生的不良情绪,影响他第二天来园的积极情感。
四、应对“我不想上幼儿园”的教育策略
幼儿快乐来园,是奠定幼儿一天快乐生活的情感源泉。要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老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为此,如何让幼儿消极回避被动来园的情绪得以化解,快乐来园,教师应该做到:了解成因在前,寻找解决的应对教育策略在后。
首先是接纳、允许——我们要正确对待幼儿不来园的现象。每个幼儿的生活环境和其作用于环境的方式不同,其兴趣、需要、能力等方面也各有差异。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愿望、要求强加给幼儿,而应以宽容与接纳的心理,允许幼儿存在不来园的消极情绪,教师切忌用权威强行转变幼儿。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思想:当我们敏锐地捕捉到幼儿产生不来园的消极情感、态度时,正是促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幼儿、研究幼儿,以不断调整师幼关系,帮助幼儿保持情绪安定,愉快地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的教育契机。
其次是顺应、疏导——我们要帮助幼儿积极改善来园消极情绪,就应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与个性特征,对症下药,有效减少幼儿对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不适应感。做到顺应幼儿的个体需要,尊重其以独特的方式、个体的化验来适应幼儿园生活。面对幼儿来园消极情绪,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消除入园的心理障碍, 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与尝试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同时练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适应幼儿园环境。
第三是共育、转变——要有效转变幼儿来园的消极情绪,仅靠教师的教育影响是不够的。老师应该积极寻求家长的帮助;家长也应本着尊重、理解、合作的原则,做到及时与老师沟通,共同分析寻找幼儿不想上幼儿园的具体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方法,进行开导、引导、规劝等。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遇到了困难,或受了批评时,家长还可以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然后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承认并改正错误,做一个坚强的孩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哭得很伤心就于心不忍、迁就,更不能以“幼儿园不上也没有什么关系”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消极妥协幼儿不上幼儿园的要求,应当与幼儿园的教育要求一致。做到坚持接送,与教师一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餐饮、盥洗、睡眠、排泄的生活习惯,并学习积极的情绪调节方法,使孩子排解心理上的障碍,“我不想上幼儿园”为“我想上幼儿园!”“妈妈,快快送我上幼儿园!”为孩子美好的一生奠定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总之,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幼儿不上幼儿园的消极情绪,关键取决于老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只要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做到家园一致、老师家长一致,“我不想上幼儿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相信:我们孩子的幸福快乐人生:从每天,孩子迎着朝阳,快快乐乐地来到幼儿园——孩子的乐园;捧着夕阳,高高兴兴地回家——孩子的家园开始!.

TOP

谢谢.

TOP

不肯去总归是有原因的。
我们前段时间也不要去,我连哄带骗的终于搞清楚了原因,再跟老师就原因沟通了一下,现在好多了。
你试试跟宝宝聊聊吧.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