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家长质疑六年级语文课本“篡改”原著

家长质疑六年级语文课本“篡改”原著

家长质疑六年级语文课本“篡改”原著

日期:2008-11-25 作者:杨玉红;刘余勤 来源:新闻晚报


 
    选录的名家名篇和原著有出入

    翻开六年级的语文教材,学生家长发现语文教材选录的名家名篇和原著有出入,大部分家长对此持反对意见,然而语文老师和中文系专家对此相对宽容,教材和原著的出入很可能是因为原著版本不同所致。

家长:教材“篡改”原著

    昨天,一位家长在某论坛发帖,称六年级语文教材收录的郭沫若的诗歌被“篡改”了。这首题为《天上的街市》,有四处和原著有出入。“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一句话就被修改了两处:“我想那隔河的牛郎织女”。这位细心的家长认为,“篡改”破坏了原文的节奏,而且这些文章还要求学生背诵。这位家长很困惑:“这到底是编写教材时的失误,还是编写人员有意为之? ”

    大部分家长都对这种“篡改”原著行为表示不理解。一位家长表示:“儿子读这首诗时感觉很别扭,不上口,回家上百度搜索,才知被‘篡改’过。 ”事实上,“篡改”并不仅限于郭沫若的这篇诗歌。在同本书里还有类似的错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倘若用手按住它的脊背”,“脊背”就改成“脊梁”。

    “篡改”也给家长辅导孩子学习带来一些困难。闵行区的一位家长说:“每次我儿子背课文,孩子父亲会抢着把几十年前学的一字不拉背出来,结果发现两人背的版本不同,读音不同。一家人一起查原著,发觉课本与原著有好几处有出入。昨天下午孩子默写此诗,坚持不按课本,把原版写出来,结果被老师罚抄3遍。 ”

老师:对“篡改”宽容些

    对此,大境中学语文老师陈燕则对“篡改”表示宽容。陈老师说,这种修改经典原著的现象,不仅仅在现当代文学中存在,在古代文学中也常有。她认为也有可能是编写教材的老师“有意为之”,陈老师对这种做法表示宽容:“也许是由于不同版本造成的。对这种修改或用其他版本的做法,我们要宽容看待,选编教材的老师肯定有他们做修改的道理。 ”

    陈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不像数学和物理讲究精确,提倡学生发散思维,打破单一教学模式。 “如果有不同版本的话,我建议一起选用,让学生们在比较中学习经典著作。 ”

专家:不同版本造成误会

    华师大中文系王意如副教授表示,家长对经典文献的尊重是好的,也可以理解。至于“篡改”,她认为可能是版本的原因,“我是做古典文学的,在古典文学中,一篇作品有多个版本是很常见的。”王教授认为语言在不断发展,刚开始可能会有一些表达不符合规范。 “郭沫若、鲁迅这样一些文学大家,他们生活的时代是文言向白话转变的时候,在他们的文章中,如果有些语法上的不当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个时候的‘的’‘地’‘得’就是不分的。编写教材的老师做些适当修改不是没有可能。”

    华师大中文系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刘晓丽副教授也认为,应该是“版本”的原因,“编写教材的教师无权也不可能去自行修改像鲁迅、郭沫若这样的大师文章。 ”



 .

TOP

为避免“篡改”之嫌,可以在课后标明选文的出处和版本。.

TOP

很多编教材的人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水平多高。其实水平根本和原作不是一个级别。.

TOP

回复 1#香茗一杯倚清风 的帖子

郭的东西,无论篡改与否,都不值得收入课本,更而况背诵.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