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中国大学的“弱智”化(作者系美国萨福克大学助理教授)

中国大学的“弱智”化(作者系美国萨福克大学助理教授)

中国大学的“弱智”化
2009-2-6 3:38:12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薛涌 来源: 编辑:

    (作者系美国萨福克大学助理教授)
核心提示:在我半年多以前的一篇长文中,分析了缺乏农村学生如何导致大学生素质的下降。今年春节前,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报道遍布媒体。这使我不得不把这篇被“埋没”的文章翻出来,希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在我半年多以前的一篇长文中,分析了缺乏农村学生如何导致大学生素质的下降。今年春节前,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报道遍布媒体。这使我不得不把这篇被“埋没”的文章翻出来,希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据《广州日报》报道,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温家宝总理也感慨道:“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新华社1月4日)

  关于农村学生比例下降的后果,媒体多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讨论,很少从效率的角度来着眼。实际上,中国的高等教育把农村学生排斥在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公平问题,而且还是大学生平均智商的下降,这最终伤害的是中国的竞争力。

  中国对教育问题很少有量化的研究,许多事情只能凭直觉判断。比如,根据我们的经验,现在的大学生的成就比起三十年前那一代大学生简直差得太多。三十年前大学刚刚恢复招生,许多考生在农村插队,荒废多年学业,只能临时抱佛脚应试,更多的考生则是根本没有学业可荒废,因为从小学起就赶上“文革”。记得我读初一时,看连环画都不看字,几乎和文盲差不多。后来知道高考恢复,突击两年复习资料完事。这哪里算教育?即使进了大学,连基本的参考书都找不到。在如此贫乏的知识土壤中读完大学的人,和下一代从小就进行“智力开发”的独生子女怎么可能相比?但是,真论成材率,还是三十年前的那代大学生厉害。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三十年前大学难考,进去的即使不是百里挑一,也是十里挑一。1979年在北京高考,你即使上最差的大学,也是27个里面取一个。这样的选材率和今日的大学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这就使我想到了哈佛已故心理学家Richard J. Herrnstein和美国企业研究所的著名学者Charles Murray在1994年出版的关于智商研究的名著《钟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商和阶级结构》。该书有几个重要结论:第一,智商是天生的;第二,智商和经济背景社会阶层没有关系;第三,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任何提高智商的办法。教育固然可以开发既有智商中所蕴涵的潜能,比如把一个聪明的穷孩子培养成诺贝尔奖得主,但没有证据表明教育可以提高智商。第四,智商在人口中的分布一直是固定的。

  Charles Murray后来又进一步把这些结论在社会政策上进行演绎。他称中等智商的人不应该上大学,也很难上得好大学。因为大学本身是社会精英的教育机构,智商达不到一定的水平就不能从中受益。不过,他分析了美国大学20世纪的发展,指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有了上大学的机会,比如1900年时,美国的大学生仅占18-21岁人口中的4%,如今则有75%左右的高中毕业生能上大学。按说这会稀释大学生的智商,但是从各种数据判断,现在的大学生智商比一百年前要高。为什么呢?因为一百年前只有特权阶层的子弟能上大学,绝大多数人根本无缘竞争。二战后的《退伍军人法案》支持退伍军人的免费高等教育,于是有220万退伍军人走进大学,一时间,一半的大学生都是退伍军人,出现了许多“大老粗”拖家带口搬进常春藤的现象。当时许多教授担心,这些没有教养的人会破坏哈佛耶鲁等名校精英文化的品质。但令他们意外的是,这代粗人竟是常春藤历史上最优秀的学生。二战后这种平民化倾向有增无减,有色人种、妇女都挤进了大学。各种奖学金的设立,使穷人、外国人甚至非法移民也能上大学。这样,大学选材面宽了,虽然不断扩招,但是竞争力反而更高。过去的4%也许就是从5%的人口中选的,现在的75%则是从90%以上的人口中选的。这样一来,现在的大学生的平均智商当然就高了。

  由此,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计算就能看出中国大学“弱智”化的倾向:至2008年秋季入学,中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已达23%(据《广州日报》),与三十年前27个考生中仅有一个能进大学的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上世纪80年代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还在30%以上,现在则下降到了17.7%,而农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55%以上。也就是说,大部分农村人口被排斥在大学的升学竞争之外。用个简化版的算数来演绎:如果这23%是在整个适龄人口中选拔,那么大学生就差不多是顶尖的23%的聪明人。如果这23%仅仅是在45%的城市人口中选拔,那么几乎所有智商在平均水平以上的城市青年都可以进大学。按Charles Murray的说法,这其中有很多人根本不是上大学的料。虽然现在中国大学中的农村学生比例还不是零,但按智商分布的理论推算,农村学生越少,大学生的选材面就越窄,平均智商也就越低。

  可见,中国大学城乡学生比例失调,早已不仅是个社会公平问题,而且是个效率问题。我们正在抛弃一大半人口中的那些高智商学生,并用城里智商相对低的学生充数。这就造成了中国大学的“弱智”化,直接影响未来中国的竞争力。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政策,要有巨大的转变。政府必须以拨款为杠杆,要求大学(特别是拿国家经费最多的一流大学)招收一定比例的农村学生。否则,中国一部分最好的大脑,就永远会处于“休耕”状态。

  (作者系美国萨福克大学助理教授).

TOP

很有道理。
城里孩子是大棚蔬菜,不见风雨,用化肥激素催熟,貌似个大红鲜。农村孩子粗生粗长,不经雕琢,反而营养丰富,是“绿色食品”。
现在经常有人争论考试方式是利于女生,男生亏了。其实,吃亏大的是农村的娃娃,没补习班、没家教、没自己的书房与书桌,还得和城里娃娃同一张卷面,唉!
建议今后高校考试按适当比例,分试卷考试,分别录取城乡学生。保持相当比例的农村学生,有利于城乡学生的互补,深谙国情、聪明智慧、能吃大苦的农村孩子,能教会城里孩子很多,也有利城乡沟通,反哺乡村,造福国家。
在美国,黑人及穷人出身的学生,在升学中很占便宜,他们的录取分数远低于中产家庭的孩子。貌似不公平,其本质倒含着公平的意味。就是华人比较郁闷,不因少数族裔而有优待,因为高分孩子实在太多了。.

TOP

大学教育就是要把那些即便是“弱智的”人培养成才,无论他来自哪里.

TOP

不要为了照顾农村的孩子,而形成对城里孩子又一种不公平.

TOP

怎么证明智商是在人群中平均分布的,这是讨论该问题的前提。.

TOP

单从做学问而言,永远都不缺聪敏(“高智商”)的学生,缺的是既有一定的智商,又能刻苦努力,并且接受过充分的科学训练的苗子。.

TOP

引用:
原帖由 vivianda 于 2009-2-9 08:57 发表
怎么证明智商是在人群中平均分布的,这是讨论该问题的前提。
这在西方基本上属于共识。.

TOP

农村人口超过八亿,占全国人口的六成。而在大学,农村生源占比不到两成,显失公平。
目前,占全国40%左右城市居民占有80%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而近60%的农村居民只占有20%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
只是,农民缺少话语权,漫天叫不公平的,反而不是他们。.

TOP

2009年的大学是产业。
1979年的大学是什么?.

TOP

引用:
原帖由 zhenai 于 2009-2-9 13:48 发表


这在西方基本上属于共识。
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看,应当如此。
我个人经验看,同样分数进同一个大学的,教学水平高的地区的学生是实际上是最没有实力的。
你想想,一个人在低教育水平下能够达到另一个人高水平教育下同样的成绩,自身的天赋绝对不是一个级别的。

而农村孩子上大学人数的减少,分数是一个问题,但学费是另一个问题。

建议政府建立专门针对农村学生的奖学金。.

TOP

引用:
原帖由 今天天气晴朗 于 2009-2-9 17:18 发表


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看,应当如此。
我个人经验看,同样分数进同一个大学的,教学水平高的地区的学生是实际上是最没有实力的。
你想想,一个人在低教育水平下能够达到另一个人高水平教育下同样的成绩,自身的天 ...
说得对!
更加不公平还在于,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学生的录取分数,事实上远低于几乎所有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北京上海有高水平教育、却是低水平分数录取;而农村学生却是低水平教育、高水平分数录取。
呜呼!.

TOP

作者的前提是美国的情况由此得出的结论,在中国不合适。 但在中国因为贫富差异很大,许多地方温饱没有解决,累积缺陷起作用。(贫困的环境会阻碍智力的发展,而且这种抑制效应会随着时间累积)。.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