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6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美国人竟然是这样教育小学生的! (ZT) 

美国人竟然是这样教育小学生的! (ZT) 

美国人竟然是这样教育小学生的!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象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 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 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 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 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 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 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 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 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 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 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 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 “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 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 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 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 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 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 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 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 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 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 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 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 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 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 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记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 的优厚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 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 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 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 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TOP

BBC报道,英国的数学考试变得越来越容易,内容越来越浅,要求越来越低。通过分析1951、1960、1970、1980、1990、2000、2006年的英国16岁中学生参加的数学考试试卷(PDF),可以明显的看到考试标准在下降。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难度变化不大,但1990年代起,难度急速下降。不过在中国,趋势似乎正与之相反,1990年和2007年的数学试卷难度差异更大。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翘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将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 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27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六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二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家 的预言都错了。.

TOP

相关评论:

相关评论:

我 不是教育家,无权对中国教育的总体水平做一个整体的评价。但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我也想对现有的教育说几句。现在的教育最累的是中小学生。他们每天往往 起的比鸡还早,晚上还要像猫头鹰一样瞪圆了眼睛,做那些做也做不完的作业、试卷。有的要到十一、二点钟才能休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于2001 年6月1日在教育部经全面审议获得原则通过,《纲要》明确指出,改革的目的是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 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可现实中的学校教育又是怎样的呢?中小学的孩子们天只顾埋头读书,考试的分数已经成为考量合格学生和合格老师的唯一标准,很多学生的体育成绩达不到标准。 身体状况普遍不好。很多学生的自理能力极差,品德教育形同虚设。每天的家庭作业、课外补习占据了孩子们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随意的玩耍都成了一种奢求。孩 子们的天性被扼杀,谈何创造发明?现在的中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每天沉浸在题海之中。甚至无暇顾及这个世界的变迁。分数成为老师评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 准。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挑战极限的智力运动。比的是谁学习的时间长。谁睡眠的时间少。谁的标准答案记得牢。而完全脱离了教育的本质。
我们从小就知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可在现实中的孩子们,此时正在经历他们这个年龄不应承受的巨大的心理负担。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 长和学校的最美好的借口。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孩子们完全成为了考试的机器。一台台相同模板组装的产品正在分批下线。他们无暇思考、无暇咀嚼所学到的知 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正被严重地遏制。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的金银大奖几乎全被中国孩子包揽,而诺贝尔科学奖却总是与中国科学家无缘。我们的孩子赢在了起 跑线上,却输在了终点。
孩子们的视力严重减退,上了高中的孩子几乎全成了近视眼。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书包压得孩子们挺不起腰板。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童真以与他们渐行渐远。我听到孩子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好累呀!”这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怎能承担起未来国家建设的重担?!
难道这一切都是教育的目的吗?教育是一项百年大计的宏大工程。它需要的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而它的实现是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而教育的成果应该是培养出、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体魄强健的、各具特色的、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的各类人才。愿更多的有识之士能来真正思考、关心我们的教育,这关乎着我们民族的未来。愿我们的孩子能重新找回快乐的童年。.

TOP

但是,我们是中国孩子的家长,教育制度、模式我们说了不算.

TOP

看了LZ的文章,正是鄙人常常思考的问题,美国的孩子在小学完成了一个个的课题调研,而完成调研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正是符合了人类探求科学的本能,孩子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他们的教育经验真的需要我们好好思考和反省,不要总沾沾自喜于得了多少国际竞赛奖项,可叹中国的教育改革之路漫漫......根深蒂固的思想变更谈何容易。.

TOP

所以说派一个中国的教育部长去美国任职,可以把美国整跨30年。.

TOP

回复 6#牛车快跑 的帖子

仔细想来这也不是一个教育部长一下就能改过来的,他们不是没有我们聪明,他们也不是没有先进的理念,只是几千年的文化企是能够说变就变的?
在这种大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有想法的家长们只能累一些了,把孩子培养成既能够应付应试,又能够在实践领域中富有创作性,不过如果真的为了孩子好,重点应放在培养创造性上,这样反而会让孩子在今后的道路上脱颖而出,所谓物以稀为贵。
只有大多数家长们悟出道理后,中国的教育才有可能加快步伐。.

TOP

这就是美国人的教育法.

TOP

引用:
原帖由 牛车快跑 于 2008-6-28 20:55 发表
所以说派一个中国的教育部长去美国任职,可以把美国整跨30年。
话虽搞笑.但内里的含义不仅让我为中国的教育感到悲哀!.

TOP

引用:
原帖由 hxwcwctt 于 2008-6-28 16:00 发表
看了LZ的文章,正是鄙人常常思考的问题,美国的孩子在小学完成了一个个的课题调研,而完成调研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正是符合了人类探求科学的本能,孩子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他们的教育经验真的需要我们好 ...
不是我的文章,看了后觉得非常好,ZT一下。

我也在思考,如何既能应付现在的“拔苗助长”式教育,又能不压制孩子创造性的培养。应付“拔苗助长”式教育,就是为了进入好的初中,但又不能变成仅仅是考试机器、解题高手。以前也是提倡素质教育,到了五年级后就不敢了。迫于形势无奈之举,一人之力无法抗争的!.

TOP

.

TOP

可是我们生活在中国,而且我也不愿意去美国。.

TOP

但是我们的孩子都生活在中国,没办法!.

TOP

中国的教育资源还是严重不足,大家都知道这种教育模式不好,但也没办法,大家都想享受好的教育资源。只好硬着头皮去搞应试教育。否则会更惨啊。.

TOP

我有一个亲戚的小孩在加拿大读书,没听说10岁的孩子有做这么多的课题,没功课倒是真的,但听说那里的私立学校也抓得很紧。我认为那篇文章有点片面。.

TOP

我们的教育是没有未来的。.

TOP

我也赞同上面这位妈妈的话,现在的孩子就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学的都是一样的东西,没创造力,怪不的就业率年年下滑..

TOP

悲哀.

TOP

我们人太多了.

TOP

任何事都是可以改变的,哪怕周围的环境不怎么好,只要你愿意。
改变是靠大家的,不是靠某某人的,主要是理念的改变。
关键是很多人不愿意改变,不想改变,多者是害怕改变。
很多人对于未来不确定的东西都是持否定态度,哪怕目前的情况很糟糕,这也许就是人性的弱点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ITmeansit 于 2008-6-29 17:22 发表

不是我的文章,看了后觉得非常好,ZT一下。

我也在思考,如何既能应付现在的“拔苗助长”式教育,又能不压制孩子创造性的培养。应付“拔苗助长”式教育,就是为了进入好的初中,但又不能变成仅仅是考试机器、解 ...
[ 本帖最后由 jennywu 于 2008-6-30 14:30 编辑 ].

TOP

别想着让我们的教育部长去美国整垮他们了,估计很难;
于心不忍的家长们还是想法让孩子直接跨入美利坚吧,尽管有难度希望也不是渺茫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57的妈妈 于 2008-6-29 21:11 发表
可是我们生活在中国,而且我也不愿意去美国。
同意前半句,可是我想去美国,就是去不了.

TOP

回复 22#畅宝儿妈妈 的帖子

高中一定去美国读,坚定我的信心.

TOP

哎,虽然孩子还是幼儿园小朋友,但是身边孩子已经上小学的朋友一说起小学就是小学作业多,孩子压力大等等,我总是在想,真是这样吗?当初我的小学怎么没有这样?
西方的教育我一直关注,也一直用比较西化的方式教育孩子,但是幼儿园也是个集体,孩子散漫,上课不好好坐着都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小学的规矩更多,所以我也只能中国特色,蛮无奈的。
希望我们的教育体制能有好的改变,减负不是作秀,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
同样希望我的孩子能自己能学会思考,自己能查阅所需要的资料,有自己的理解。.

TOP

如果家长坚定的认为自家孩子是很棒的,那孩子就是很棒的。

记得我孩子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说她上课上到一半时会站起来逛一圈,我有时偶尔早些去领她,看到她在课堂上玩她的椅子,不是到凳子底下不知道在看什么。他们老师也这样向我告状的,说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问她问题么倒也回答得出。于是我就随她去,我欣赏她的一心二用,我会鼓励她多思考一些课堂以外的东西。记得上了小学,孩子觉得英语课无聊,老师也告状,还是说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就索性向老师申请是否可以在英语课堂上看英语小说。孩子后来知道后也非常高兴。

孩子一、二年级写作文,写得很童真,尽管老师的批语不怎么样,但是我一直都很欣赏,那是她的真心话,我一直不喜欢八股文,范文,很这样的题材说的是“有一个阴井盖没有盖,一个盲人路过,这是有个小朋友看见了就跑过去搀扶盲人,或者说小朋友看见了就帮忙去盖上,接着就说真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且被反复的写,我会问孩子这个问题体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是谁的责任?如何能够避免?其实生活中这样的思考多者呢?比如孩子会问“老师说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希特勒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又比如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一种错误,但是究竟是否有积极意义呢?引发孩子的思考不一定要靠老师,家长自己也可以做到,点点滴滴的时间都可以成为引导孩子思考的时候,父母之间对社会问题的有效的积极的辩论同样会引发孩子的思考。

我依然认为中国人是最聪明的,既然中国的教育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也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去美国,况且中国也有中国的文化和底蕴,所以就让我们每个家长来做些努力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hxwcwctt 于 2008-6-30 21:10 发表
如果家长坚定的认为自家孩子是很棒的,那孩子就是很棒的。

记得我孩子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说她上课上到一半时会站起来逛一圈,我有时偶尔早些去领她,看到她在课堂上玩她的椅子,不是到凳子底下不知道在看什么。他 ...
好!.

TOP

其实国外的孩子如果要上名校,也是较紧张的.他们只是方法不一样而已..

TOP

美国没有去过,不加品论,但我孩子的确也对我说过“妈妈我的同学都说如果在美国读书就好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hxwcwctt 于 2008-6-30 21:10 发表
如果家长坚定的认为自家孩子是很棒的,那孩子就是很棒的。

记得我孩子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说她上课上到一半时会站起来逛一圈,我有时偶尔早些去领她,看到她在课堂上玩她的椅子,不是到凳子底下不知道在看什么。他 ...
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中国实行独身子女政策,但孩子的学校,一个班级还是40人左右.一个再优秀的老师,也不可能仔细去了解每一个孩子.孩子在学校接受是整齐划一的要求,这样也好,让孩子从小学习在一个集体中任何快乐地生存.因为学校小环境也是今后孩子要跨入的社会大环境的一个映射.至于个体的差异,孩子的各方面能力的暂时不均衡,是需要家长用心呵护,帮助,引导,关心,鼓励的.我们只有一个孩子,两个大人,面对一个孩子,只有有心,时间精力总是有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hxwcwctt 于 2008-6-30 21:10 发表
如果家长坚定的认为自家孩子是很棒的,那孩子就是很棒的。

记得我孩子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说她上课上到一半时会站起来逛一圈,我有时偶尔早些去领她,看到她在课堂上玩她的椅子,不是到凳子底下不知道在看什么。他 ...
所以就让我们每个家长来做些努力吧。
其实我已经看到中国的教育在改变,特别是高层的意识和理念,比如取消一些竞赛和证书,减低小学低年级的课本难度,从小让孩子们做各类主题的PPT等等.这些都是进步。
我倒是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出在中间执行者和心急火燎的家长们身上.比如小一不要求背的英语被老师要求背并默,比如家长们让孩子放弃休息天到处上课外班,四周围找证书考,找竞赛报,无论孩子到底喜不喜欢,哪样都不肯比别人少。教育局如果取消些证书还要引来不满。还要去找替代物。
我很赞同美国式教育,小学理应是玩中学,到了中学,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心智也成熟了才需要正式投入艰苦的学习中。
孩子需要什么,缺什么,如何才能找到孩子自己的亮点,如何才能事倍功半,只有家长自己才能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让孩子愉快成长。不要告诉我教育部教育局才应该为此负责。制度无法改变,但制度是为众人的,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个体才是决定性的,个体是我们可以掌控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