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总理的焦虑

总理的焦虑

总理提问:六位校长答非所问

--谁能破解中国教育界的一大悬案?

(说明:文中所有引用的人物讲话,均来源于新华网北京11月27日电)湖南商学院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 谢茂拾

2006年11月20日9时许,国务院第四会议室。

面对6位并肩而坐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有几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今天向大家求教。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紧接着,温家宝又说出了另两个在心里盘桓已久的问题:各位校长、教育专家,我们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呢?

六位并肩而坐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争先恐后答问。

1、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的回答

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说:“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就是教师。”并认为,德才兼备、学术一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培养和引进并重,应设立海外著名学者引进计划,引进国外一流大学正教授和终身教授。

点评:“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就是教师”。这话没错,但是他没有回答总理所问,而且他所提的解决教师问题的药方是片面的,他把引进国外一流大学正教授和终身教授作为了解决教师问题的主要途径。大家想想,培养杰出人才就只是教师的责任么?或者说就是教师可以解决的问题么?教师可以解决,还要你这个校长、你这所学校干什么?再杰出的教师,如果配上没有水平的校长和不能发挥教师水平的学校,他也只能是没有水平的教书匠。显然,王校长不但答非所问,而且是推脱责任,把多年来中国没有大师的责任推到可怜的教师身上。

2、四川大学原校长卢铁城的回答

四川大学原校长卢铁城说:“我同意王校长讲的。”

点评:这等于没说,没有必要参加会议。

卢铁城紧接着同义反复地说:继续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加以实施,在国家科技布局中更好地发挥高校作用;进一步制定政策,建立和完善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共同育人的新机制,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研究生资助体系和助学贷款体系。

点评:完全走题。他在一边说国务院总理的工作问题,一边说大学日常工作中应该做的一些具体事情,如果要把这些繁杂的事务都汇报给总理,总理不睡觉恐怕也顾不过来。

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的回答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大学开始,就太晚了。” 他主张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研究型大学要和中小学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

点评:他把大学没有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的责任干脆推给了可怜的中小学及其教师,反正大学没有错。他在讨好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和四川大学原校长卢铁城。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将研究型大学和中小学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起来,这话没错,但是他没有搞清楚,总理问的是大学,而非中小学,中小学校长不在啊,不在当然可以欺负一下。大学没有培养杰出人才是中小学的问题,再傻的人恐怕也能辨别出真假。

4、英国诺丁汉大学名誉校长杨福家的回答

英国诺丁汉大学名誉校长杨福家演示幻灯片,从国际比较角度谈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议:改革高考考试方式和招生办法,高校招生凭高考成绩和高中表现录取;进行大学校长公开招聘的试点,严格学校财务管理、质量控制等制度;进一步建立导师制,适当控制班级人数;大力建设爱国求真、严谨求实、宽容创新的校园文化……

点评:讲了国外的,很好。但是同样没有回答总理的所提的问题。总理问我们的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问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第一个问题他未触及,第二个问题,他一方面像谈松华一样推脱高校责任,一方面讲了一些表象,回避了大学应该在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方面需要作的主要工作,没有讲现行教育体制如何使更多的杰出人才培养不出来,没有讲我们这么多大学校长和大学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应该如何思考和为国家尽力。

5、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运清的回答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运清说:“1992年前,我到高校去,都愁眉苦脸;现在去,都兴高采烈。”还说:大改革、大发展之后,应该是大提高,高教战线要聚精会神、理直气壮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要严格教学秩序和内部管理,加大教学投入,改变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

点评:这是在吹牛,甚至是汇报假情况。“现在去,都兴高采烈。”这话将现在大学教师的苦恼和卑微处境全部抹杀了。他可能会见的都是校长书记,上级来了,校长书记不兴高采烈也不行啊,否则,你的位置不保。周运清会长不会去见老师。即使见,也是事先安排的,都是见的一些所谓有资源、有职位的官化教师,他们是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能不兴高采烈吗?周运清会长为了急于肯定高等教育的成绩,干脆将总理提出的问题撂在一边不管了!

6、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回答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做大了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高校要从外延扩展转移到内涵提高的轨道上来。他建议实行“低速增长、稳步发展”的方针,宏观入手、微观发力,稳定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积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形成多样化、分类型、分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点评:同样答非所问。校长纪宝成似乎在以教育部长的身份汇报工作,现任教育部长的意见可能一定不小,因为他教育部长的职务还在,却没有能亲自去给国务院汇报,而是人民大学校长代表他汇报了。校长纪宝成对总理的问题完全没有涉及,他只不过在想: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见到总理可一生难得几次啊),从教育部长的角度谈教育,恐怕更能引起总理的注意。所以,校长纪宝成也浪费了总理宝贵的时间。



可以说,六位校长和教育专家辜负了总理的期望,他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腾出时间听取基层意见,但是,一个人也没有作出正面的回答。

我们的大学为什么“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们的大学“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一个悬案,我们中国的教育界能够解答它吗?.

TOP

要想有杰出人才,国内大环境做到百家争鸣,百花开放就行了。我们国家现行的教育制度,不是在培养大师,而是在扼杀大师的苗子。.

TOP

回复 #2 男孩爸爸 的帖子

赞成,我们培养的是羊,人家培养的是豹,怎么个比法!

如果真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社会制度,我们的教育一定有希望了。.

TOP

这使我想到前几天看到的一篇帖子,转贴如下:
美媒称除了房子车子,中国人还有梦否?
   
    一位叫詹姆斯。法洛斯先生的美国人在《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篇原题《寄自明日广场的明信片》的文章。

    他在文章里说:“今天,美国和中国是文化可以支持”梦“观念的两个国家。美国梦包含了个人雄心的基本追求。而中国梦反映出来的则是13亿人民可以获取的空前机会。

    但是中国梦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中国人如何定义、追求他们的梦想将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重要影响。个人面临的中国梦问题是:除了钱以外,他们还梦想其他东西吗?

    我在中国见到的美国人都对现在的中国城市居民充满了拜金主义思想感到不满。还举例了一位20多岁艳俗的上海女人说:”现在的男人真令我同情。如果没有房子,他们就根本没有结婚的机会。如果没有汽车,那就忘了结婚这回事吧!“
  
    这位詹姆斯。法洛斯先生算是把中国的现状给看透了,他所说的和所举的例子,区区在下在现实中也是常听闻的。可能依现状来看,这一些都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詹姆斯。法洛斯先生说“对除了钱以外,他们(中国)还梦想其他东西吗?”这话,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岐视,区区在下要假装一番正义冲他大喉一声:“詹姆斯。法洛斯先生,中国人拜金主义者的确不少,但很多人还是有梦想的,就象阁下所在的国家美国一样,拜金主义者的男女定也不在少数,在下是否也一样可以问,美国人除了钱以外,还有其它梦想吗?”自然,在下这么喊,只是解一时之气罢了。


除了钱以外,他们还梦想其他东西吗?——这一句话老TIM我看了以后深受震动并感到汗颜 ,在过去这十几二十年里确实除了钱以外,其他梦想在日益淡去......

一个梦想趋于单极化的社会是可怕的,这不符合中华民族5千年所积累的灿烂文化的传承。让孩子留多一点梦想也许比让孩子多一点分数更有意义。

那些著名高校的校长们,你们除了热衷于政治,善于“为人之道”外,有没有想过于民于国家的责任?.

TOP

思想的无禁锢,开放的无边界,免除恐惧感,勇于推翻不合时代的糟粕,真实面对世界的差距,一个词:少管人民想的东西.
如此一来,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如何没有大师级人物冲天而入?
大师首先是思想家,源于对原来旧有思想的反思,那些在原地踏步,附龙逢承,没有独立人格的所谓专家,永远不会成为大师.
大师是历史的回顾,等到成为大师,其人亦老也,然其精神和思想却影响几代乃至千秋.
中国不是没有大师,近一百年来,传播文字从古文转化成白话文,最初的五十年,如果细心挖掘,能找出几个大师级人物,可惜后五十年的主流的评判标准只能让他们沉落.
大师是自然的产物,是对传统文化的煎熬,在没有方向中寻找人类的明灯,不是政治框架下的着色.
大师是早晨冲破云层那一道刺眼的光芒,云层下所有的万物,因为有了这一光辉,栩栩如生而万象更新.
大师是为理想而生,基于对人性的种种反思,无论褒贬,始终站在未来正确的方向上,而不是现代政治的摇摆.
大师是思想的产物,在成为大师前,永远为时代格局鞭策而饱受争议,然大师的人格始终处于顶天立地之势,不畏强势,因为能预知的,永远是用脑来思考而不是用身体来体验.
五十多年来,没有出过大师,真象没有出过诗人一样,贫瘠的土壤,死板的气象,因为时空不对,如何会产生大师哪!.

TOP

引用:
原帖由 上海的考拉 于 2006-12-2 14:41 发表
...

如果真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社会制度,我们的教育一定有希望了。
面对总理,可以说中国没有一位大学的校长能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考兄,对于你的回答,我这样来说:
如果你是大学的校长,恐怕下一届你也做不了了;
如果你不是大学校长,你也要打消做校长的念头.
.

TOP

八股文时代有文学上的大师吗? 即使有, 又有几个是状元出身?状元中又有几个是大师呢?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是在培养状元式的人才,而不是大师级的. 如果还这么应试制度发展下去, 不要说给皇帝做驸马的状元越来越呆,恐怕等人家又上月球了,我们还在为应该在地上规划几条高架以解决交通拥挤而头痛.

[ 本帖最后由 狗儿妈 于 2006-12-3 16:42 编辑 ].

TOP

回复 #7 狗儿妈 的帖子

狗儿妈属于悲观主义者,鉴定完毕!.

TOP

为何一定要有大师?

所谓大师,多半是主流文化的象征,不管是文学或科学.但我们真的需要吗?不是有很多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也常听人说羡慕澳洲和加拿大舒缓的生活,不过,印象中这二个地大物博的国度,好象没啥大师呀?
所以,窃以为急功近利是很危险的,就象丁肇中所言:"为拿诺奖而搞科学是很危险的"(CCTV"大家"片头).

TOP

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在复制马加爵式的人物,特别是农村教育!一个没有良好品德的人,如果他越优秀,对社会,对人类却是越有害!.

TOP

大师是教育不出来的.大师是社会的产物.总理有必要问这样低级的问题吗?.

TOP

首先,要问一下:我们做父母的是想培养孩子做白领,金领还是做大师?
如果是培养大师,该不该把孩子的时间用习题和竞赛占满?当他们的思想不再活跃时,哪里还会有大师?.

TOP

什么是大师?大师就是先被主流唾弃,再等主流消亡之后崛起,与新的主流抗衡的英雄,同时还要面对新的正被唾弃中的大师毫无畏惧。我们现在各家的孩子有这个本事吗?我们愿意自家的孩子做这个英雄吗?做贝多芬?做莫奈?还是做托尔斯泰?
现在中国有朗朗,只是演奏家还算不上音乐大师。中国少有的文学、美术、音乐大师都是命运多舛,大家舍得么?
所以不要轻易谈大师,大师是先驱,是奉献者。中国当今所处的经济复苏期不可能扭转金钱的主导,等待转机是等待大师的唯一出路。.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