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择校] 领会温总理在小学的讲话精神对比上海小升初

领会温总理在小学的讲话精神对比上海小升初

今天看了温家宝教师节到北京黄城根小学听课并畅谈教育改革想法的新闻,想想半年来呕心血跑断腿为孩子升学的经历种种,很有感触。

温总理讲的确实好,不仅在尊师的社会意义上,也在教育的技术层面上。

上海市今年小学升初中就让我们家长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惑:孩子们平时的学习成绩不量化为分数(大家都是“优良”;区统测分数竟然不下发不公布),这就根本抹煞了学生之间的比较差异,抹煞了相对客观也相对公平的量化标准,让你无从评价孩子,于是家长们被逼得只能求助于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际的、权力的资源!!如此才可能进那些竞争激烈收费较贵的民办(改制)初中,或者好的公办初中(特色班)。整个小学教育体系竟然是这样一个评测失据的结果,怎不让人困惑!

上海市教育局还要求初中招生不准考试(似乎考试倒成了不公正的根源?难道不考核才公平吗?才全面发展了?才有素质了?这是不是误导呢?)这又使得招生的各个学校只能根据各种社会考试体系(各种证书、比赛获奖)、根据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贫富程度)以及非量化的人为评语等来判断生源,这就把社会考试体系权威化和放大化了,似乎一个社会比赛证书就可以胜过学校平时的无数良好成绩,家长将更被导向让孩子平时没有周末、没有轻松的游历,周末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各种补习班强化班……这形成了一个怪圈:以素质教育的名义而强化了应试教育,以减负的名义而反倒增加了孩子和家长的负担,以貌似公平的教育政策导致绝对不公平的结果!

说的更直接一点:在上海现在的政策下,要么学生自己优秀,要么学生的家长“优秀”(有权或有钱),你才可能进得了好的学校。问题是,现在的政策在如何评价学生是否优秀这方面,有意模糊了标准,导向了远离相对公正的、客观的、平时化的考核体系。

这里想提请上海市教育局的政策人士和领导,认真领会温家宝总理这段话: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所谓全面性,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第二个是,减轻学生负担决不是对学生放松要求和撒手不管,而是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素质教育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更高了,而不是低了。"
shaonianxin@263.net.

TOP

昨天晨报上说某小学响应政府关于就近入学的政策,取消原来的校车..

TOP

好学校都在中心房价高的地方,就近入学也很不公平

教育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只有在夹缝里生存了..

TOP

回复 #1 jenny芽 的帖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人的小脑一直就这么发达的。政策一下放到地方,就变味了。真希望温总的讲话精神能马上正确的贯彻和执行,我们明年的小升初可以不要焦头烂额了!.

TOP

回复 #1 jenny芽 的帖子


太有体会了。我儿子不属于特别优秀的,我们家长没有权也没有钱。在兰生小五班的成绩是1A2B,内部排名在100左右。原来想招收200名,再有后门,应该也可以进去了。可结果。。。。。。
听说中考也要取消,我都恐惧了。.

TOP

这就是社会,今天不遇到明天还会有别的麻烦。锻炼孩子不是一句空话,每时每刻。我们呼唤公平,因为有不公平存在。先适应不公平然后大声疾呼。如果光站在原地大声疾呼,别人都快大学毕业了,你却还是你。走后门也好,递条子也好,能在他们的争夺下,你赢了,真的是勇士呢。如果你今天没有遭遇他们,明天、后天、大后天,总要遭遇他们的,教育你的孩子时刻准备着遭遇他们,打不过就撤,打得过就冲,怨天尤人毫无用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