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高考“她”时代——女状元为啥越来越多

高考“她”时代——女状元为啥越来越多

高考“她”时代
  截取1999年—2006年的高考信息,可以统计到的高考状元有560人,其中女性占到了一半还多。
    女状元流行的背后,并没有让我们看到女生更聪明或者男女更趋平等的必然事实,而是高考改革的荆棘难行。女状元的大幅增加是近几年高考题目难度趋向简单的直接结果。有专家甚至认为,由知识型考察向能力型考察的高考改革,不仅尚不到位,还有所倒退。

    一、女状元的多半边天

  上世纪90年代初到中期,各地高考的前100名还是男生居多,之后男女比例就开始接近,1999年高考扩招后,男女持平的现象就比较普遍了。

  自高考结束后,今年北京高考理科状元林茜一直在爬山,从黄山到九华山,持续几星期之久——对她来说,成功攀登高考这座山,仅仅是个开始。
  林茜是北京人大附中理科1号实验班状元梯队的主力。虽然在2004年,教育部大力否定各学校培养状元种子的做法,但是各学校对于“状元”这一虚名的追逐热度却未消减。林茜班上有52个学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根据他们的综合能力、应考心态,选出了11个人的“状元”冲锋队。这其中女生只有两人,论实力林茜也不是最强,最终女生夺魁颇有些偶然的意味。

  放眼国内,近几年全国高考状元的性别比例就非偶然了。北京自2005年起高考文理状元皆是女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年。而重庆的女状元比例更是全国罕见,自2000年起,连续八年的高考状元中,16个人里有13个是女生。再看进北大的状元,2000年到2004年这五年间,北大招收的省级状元中,女生比例都接近或超过一半。
  高考试题研究专家相阳曾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工作十几年,担任历年高考分析工作。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到中期,各地高考的前100名还是男生居多,之后男女比例就开始接近,1999年高考扩招后,男女持平的现象就比较普遍了。

  女状元的增多,其背后是女生军团在高校中日益壮大的事实。1999年扩招前,女大学生只占在校学生20%左右,而到了2006年已经升至40%。2005年,个别发达地区,高考录取比例已经出现女生反超男生的现象。
  按照以往的观念,文科考生中女生占据绝对优势,毋庸置疑。而如今,女生增多的趋势已经蔓延到理工科,就比较值得关注了。像临床医学这种专业,中山大学本科生中,去年女生达到了53%,而生物学这种以前被认为是男生天下的学科,在读硕士也已男女平分天下。更无需说现在研究生和博士生中,总体比例女生与男生日益持平的趋势。

    二、高考试题改革:在难易之间摇摆

  近年参考人数逐年上升,使得高考难度下降,学生想要拿高分不是靠攻难题,而是对基础题不疏忽。所以这几年细致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听话的、看教材的学生分数上得快,思维灵活的反而不行。

  很多人问林茜:你是如何备战高考的?林茜的答案总让那些颇具个性的孩子失望,她说:“我是挺听话的孩子,我会把老师给我的东西牢牢记住,同时立足基础,认真看书。”
  而如今,高考中恰恰正是像林茜这样的“好孩子”才能脱颖而出。

  高考试题研究专家相阳分析,以知识立意为主的高考注重基础和教材,同时近年参考人数逐年上升,使得高考难度下降,学生想要拿高分不是靠攻难题,而是对基础题不疏忽。所以这几年细致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听话的、看教材的学生分数上得快,思维灵活的反而不行。目前的高考试题通过死记硬背、不灵活思考就能答对的题目,主要集中在历史、哲学和地理、化学部分,而语文数学物理则非常灵活。基础记忆题仍占60%以上,对女生有利。而女生文科好、理科不如男生的规律依然成立。只是这种情况在2004年之后,随着理科的难度下降,男生强势发挥不出来,女生才开始大范围地显山露水。

  1985年,国家教委曾把在教育考试、尤其是高考中加强能力考察作为重要研究课题,那时受到美国几种能力考试的启发,提出一种比较大胆激进的思路,即大幅增加能力考试。而相对较保守、比较稳健的思路,是在现有考试中加强能力考察,如正在推行的“3+X”。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3+X”模式中并不包括能力考试,都是学科知识的摸底。
  能力化高考的转变在2003年的高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那年的考生却普遍反映题目太难。以数学为例,满分150分,当年平均分只有40分,而在往年平均分都能达到80分左右。2003年高考数学题目后来被人评价,每一道题都很有味道,所谓处处都渗透着能力立意。
  但是,由于2003年高考题能力立意过多,导致了老师学生的不适应,之后,高考出题再度出现反复,向知识立意回归,能力化改革骤然放慢,因此出现如今女生压倒男生的趋势。按照相阳的看法,能力型试题不是出不了,而是没有条件出。

  而分省化出题比较好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上海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自主命题,有完整的出题资源班子,他们的高考题非常灵活,有人评价,比全国卷领先3—5年。今年分省命题达到了18个地区,但完全由本省自己命题的还是经济发达地区,落后地区仍是全国卷。
  虽然能力型考试的转变还在进行之中,但这种考试的异化作用已经活跃起来。相阳说他曾去过邯郸的一个省级高中考察,那里对学生全部采取封闭化管理,同时开展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相阳问校长,你不怕把学生的心思都弄散了吗?校长答,我们的兴趣小组已经全部与高考开放题挂钩,都有针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而就教育部的表态来看,取消高考是不可能的,如今的问题是如何改,目前稳健的改革成为主流,正如教育部长周济所云“改革要平稳发展”。
  本版稿件据《中国新闻周刊》

    三、专家观点

    1、现行考试模式更适合女生

  所有接受采访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都有着比较普遍的共识:男女之间并不存在能力上的差异,而是现行考试模式更适合女生。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副主任谢小庆教授把现如今的考试归结为知识型考试,并斥责这种考试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因为这类考试侧重于考察对知识的记忆,说白了就是考死记硬背的能力。而女生在这方面更擅长,也比男生更能静下心去贯彻老师的要求。所以考试成绩的胜出只反映女生考试准备得充分,并不意味着能力高于男生。
  “其实优秀女生偏多从幼儿园就看出来了,”性别研究专家蓝怀恩从根子上找到解释,“社会给予女性空间越多,小女生在情绪和情感的表达上就比小男生更主动。无论才艺或社会活动皆明显占上风,加之目前应试体制的背诵教育,有利于静得下心来的女生发挥所长,以及一胎化带来的集中期待特性,把女孩当男孩养的家庭,无形中让女生练就巾帼不让须眉之气,这些都使得普遍受宠、斗志薄弱的男生节节败退。”

    2.高考向能力化改进的速度太慢

  “其实作为中国第一考的高考,这些年也一直在向能力化改进,但速度太慢。”谢小庆感叹,受到几千年中国固有考试文化的抵制,稳健的改革不足以触动它,已经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应试教育文化。
  “这是我们教育的大问题,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的发展、兴趣的激发、好奇心的保护。”谢小庆不无感慨。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写的教科书的前言里就说,学校的第一功能是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其次是培养能力,再次是传授知识。而我们的教育是本末倒置的,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兴趣狭窄,缺乏审美能力。
  而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大学有问题》的作者熊丙奇看来,这样的人很难喜欢读书,这是常年被迫记忆无谓东西的后果,而且只强调知识记忆能力往往约束其他能力的发展,而其他能力到了大学就很难补上了,如团队合作能力、自信、耐挫折能力。到了社会上就反映为创新能力少、不够自信,总体表现为没有长远发展的后劲。.

TOP

妇女能顶半边天,正常现象。哈哈。。。。.

TOP

回复 #2 炫炫爸 的帖子

不同意,
妇女能顶半边天,那不就是剩下的一半由男人顶着,一边一半,正好啊........ 那些养女孩的爸爸妈妈.

TOP

正常现象啊!看看超女和好男儿......
写文章的人心理好象有点自卑哦 .

TOP

关注。先给个好贴。.

TOP

我点了好帖,为啥不见增加一个好评呀?到是说我已经评论过该帖.

TOP

不错的帖子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