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理科启蒙与智力开发--介绍张政老师的儿童理科早期教育模式

理科启蒙与智力开发--介绍张政老师的儿童理科早期教育模式

理科启蒙与智力开发
――介绍张政老师的儿童理科早期教育模式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儿童理科早期教育试点班,它使包括我在内的17名13-15岁,提早考入知名大学,成为大家眼中的神童。它的成功曾经轰动国内外,联合国教科文曾组织13国代表团来探讨。那为什么近十年来本市教育界很少再有人提到或知道,这是因为在其后的试点中没有了张政老师先进的儿童理科早期教育模式的引导,成功的案例就无法被复制,这么多年再没什么神童班出现了。
现在当我了解到老师当时由于受到多方压力和不公的待遇后,最终不得不离开试点班的无奈,我感到心情非常沉重和难过,而老师至今仍在不断追求自己早期教育模式的推广,让更多的儿童受益,我感到由衷的敬佩和高兴。面对教育界众多怀疑或反对的声音,我作为亲身体验过老师早期教育模式启蒙的学生,愿意让大家分享我的经历和思考,旨在活跃教育思想,促进教育科学研究。

一、早期启蒙的效果
这个试点班是在1978年秋季创办的,目的是进行开发儿童智力的教育科学试验,初步计划在六至七年的时间内,完成中学数理学科的教学任务。试点班招收的36名六足岁的儿童,是从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招收的一百七十多名小学一年级新生中,经过智力和文化测验择优录取。这里回顾一下我进这个班的插曲,当时我父亲知道有这么一个试点班,很想让我考入,但由于我的粗心没有达到分数资格,不过我在体育方面有很大的天分,一眼就被体操班收入学校,后来幸运的转入了这个试点班。我要感谢我的父亲,是他率先认同了张政老师的儿童理科早期教育模式,使我今后的人生轨迹变得丰富起来。
张政老师的教学内容打破对低年级儿童只抓二十以内的四则运算的局限,对我们进行空间想象、拓扑变换、线性规划、网络矩阵等近代数学概念的启蒙教学,以及物理、化学的常识教学,使我们自幼习惯于理科的思维形式并学习运算。
试点班经过两年教学实践,掌握了十倍于常规要求的数学知识。我们学会了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初高中代数(如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式等),高中三角(会证明、会化简),以及大学微积分和极限运算的内容。那时不断有教学观摩活动,我当时作为女生的代表经常表演解题,使我从小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我们这些学习过程都是在轻松和不知不觉中完成,并没有沉重的学习负担,相反我们班在学校的举行的普通话、汉语拼音、智力测验、拔河比赛中均获得了奖章。我还清楚的记得我当时在年级乒乓赛中拿了第一名,还积极参加了体操班的日常训练活动。

二、效果从何而来?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学这么深的东西,总不免有人有“超负荷运载”之忧,质疑声不断:这样做是不是违反了儿童学习要循序渐进的原则呢?
我的经历告诉我,循序渐进的原则固然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它绝对化,否则为了彻底地做到“循序渐进”,岂不应该把儿童赶进原始森林,以使他们去“循”人类文明地认识过程之“序”而“渐进”吗?因此,对“序”要有正确地理解。科学上的新成就、新科技在不断出现,儿童的智力在不断发展,时代的要求在不断变化,这就迫使我们抛弃以往的陈旧的认识,去探索儿童能否早期学习理科。
从我们班的成功实践来看,儿童理科早期教育完全可行,并对智力开发效果显著。如培养空间观测能力,是理科教育的重要环节,现在的学生要到高中才上立体几何课,可是形成立体观念的最佳年龄是十岁以前。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在上高中学立体几何时,尤其感到吃力的原因。而儿童启蒙得法,可以提前建立学科思维,今后学习中吸收各种知识的能力就能遥遥领先。我们班经过两、三年的理科启蒙后,后期学习中一直较为轻松顺利,而且无论中考、高考的理科成绩都超过了全国重点中学的平均水平。
目前通用的常规教材,只循分门别类的原则,不循由浅入深之序。就以数学学科为例,传统教学把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分为算术、代数、三角、几何等科,形成独门独户的状况,一门一门地进行教学。这样,从表面上看来,每门学科在知识的安排上是循序渐进的,即各科是由浅入深进行教学的。但是,从数学学科的整体上看,这样分门别类的进行教学就把有内在联系的各科割裂开来了,这是不利于真正地循序渐进地发展儿童智力的。如a+a=2a,学生是很容易掌握的,但因为是代数,就列为中学课程,而较困难的算术应用题却作为小学教材。这样进行教学,即浪费时间,又不能体现由浅入深的教学原理。又如常规教材的衔接中,高一学三角,高二丢三角学立体几何,高三丢立体几何学解析几何,此三门学科各学一年,内容上不成衔接之理各自独立,学一门丢一门,无反复循环的安排。
因此,张政老师一开始就遵循儿童各年龄阶段的逻辑能力,在试点班开展多门学科全面渐进,整体教学的探索。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加快了教学速度,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各科教学之间的紧密衔接,使得知识整体化,有利于学生把门类相异,实则相同、相成的知识握成拳头,“打”开新的知识领域。在张政老师的全面渐进,螺旋式的教学安排中,我们轻松地学会高中的三角、代数、解析几何甚至大学的高等数学的一部分。
我的经历证明——中学理科有一半内容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入门教学,消极地等待学生智力成熟后再去学高深的理科,这是不了解理科内容本身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三、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
很多人都想了解,那么多高深的理科内容,怎么让儿童理解、让儿童有兴趣?我最近再次聆听了张政老师的课,渐渐地把我的思绪拉回了试点班。
试点班在教材编写及教学方法上十分注意儿童心理特点,注意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理科教材大都采用图案、图画形式,只稍加文字说明。这种教材浅显易懂,我们学生容易接受。同时试点班打破了系统之序把算术、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各门学科中,凡内容上,逻辑要求不多,难度、繁度不大的都作为低年级儿童教材,让教材内容去适应儿童,而不是让儿童去适应教材。
常规教材的趣味性有些方面与儿童的年龄特征有矛盾。如:土地生产率——大队书记最关心;工厂生产率——厂长有兴趣,常规教材不顾儿童兴趣广泛的特征,不适当地使儿童烦于大队书记及厂长的帐务问题,迎合了读小学会写信算帐的传统民风,而不抓近代科学概念的准备。
数学作为科学技术的工具学科,试点班以发展儿童智力,扩大视野为初步要求,如利用算术四则运算的知识,教授了诸如勾股数组的整数解,级数求解等数学自身的规律及技巧。所以重数学的规律轻小农经济式的帐目,是低年级儿童数学课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四、思考
美国科学院教育处召开的霍尔姆兹会议所发布的文件认为,只要正确的途径可以对儿童下达包括高等数学在内的理科教材,这个结论在二十多年前的试点班,在以张政老师所创导的儿童理科早期教育模式中,得到了实践加以证实完全可行。
低年级儿童的智力潜在力是巨大的,试点班的实践证明低年级小学生可以学会中学数学的半数内容,甚至会大学一年级极限运算求导法则和微积分初步。儿童理科早期教育模式不仅开发了智力而且促进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使我们试点班的学生在同年级学生中反应快 ,思维活跃,从小就有一个比较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我常常感到我国的教育科学实验实在太少,因此在这方面有一点儿可取的尝试,都应该得到热情的鼓励,而不应求全责备。对向张征老师这样有志于进行教育实验的教师要给予关心、帮助,并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组织有志之士共同研究,互相协作,让张政老师的儿童理科早期教育模式“试”出更多成果来,让更多的儿童受益,让我国的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
  
银铃(笔名):张政老师的学生,15岁考入大学,
获得复旦大学世界经济学研究生硕士学位,
现任职证券公司注册分析师,第一财经证券节目嘉宾。

[ 本帖最后由 lyndalin 于 2006-8-30 21:23 编辑 ].

TOP

理念是理念,开班是开班.两回事情么.

没人说理念有问题,也没人说试点班有问题.
做个表格:
试点班    现在打算开的班
天天上课   一周一次一个半小时
无家长陪同 必须家长陪同
有教案    无教案
有教学资源 无教学资源
系统教学  ?(会系统么)
6-7年    没有保证.

TOP

有那么多的"神童"可以造的吗?

坦白说,我真的不怎么相信. 首先,我不想自己的孩子变成神童,我只想她一步一个脚印,性格培养好,英语抓好,作文,阅读赶上去,进入一个理想的中学, 各方面不要觉得自己生活得很优越, 要善于学习,懂得学习,即使今后出国念更高的学位,我也希望她在上海把最原始的基础打好,做好读书方面的"最原始的积累".

如果说LZ文章里的教育是系统工程的话, 请问,系统工程也要面临质量的"检测"(QA),那么我们用什么来作为阶段性地测量和考查呢? 如果你说是6,7年之后,谁又能够保证呢? 这不是急功近利,是最现实的说法~~~~ 如果真的如LZ文章里所说的, 那么若干年后,大家即将面临一个"神童"的世界了?  15岁都可以XXXXX了? 那么那时候的标准是否又会升级了呢? (I am wondering~~~)

就如奥数,曾经风靡一时,后来教育局也出具了条文,说明不得开奥数班,为什么? 难道不觉得这就是变相的"第二代奥数"? 不是说没有孩子适应,问题是这样普遍地开班招收学生,入门的门槛如此低, 难道你觉得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了通往神童的"阶梯"了吗? 难道孩子就一定会适应了吗?

当初一看到这个新闻,坦白说,又过一刹那间的冲动和向往,但是,心静下来之后,就想了以上的这么多~~~~

[ 本帖最后由 myladder 于 2006-8-31 09:30 编辑 ].

TOP

我其实不太同意说把这种东西称之为神童教育,但为数学启蒙新思路倒是中以接受的,如果大家理性一点的话,里面有可取之处在于提出了新意义上的"循序渐进",国内的数学教育确实应该放弃分门别类式的入门教育,而是要在多个入口同时启蒙,但我想这对一些数学编书者是一个挑战,如何让一些我们大家曾经在中学高中学的内容,挑选出一部门可以让小学生理解的东西去启发,就比如我作为家长觉得,这个想法很好,我是不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一些,可是又想不出用一些怎样的东西去模仿,这倒是个难点,最好是有些先知先觉的专家,推荐一些可以作到这样的书,或者有翻译家找一些好的东西,让大家可以去尝试.这种东西说白了根本不需要什么天才班,既然是启蒙,而且是比较初步的东西,一般来讲我们家长,甚至低年级老师完全可以在上班时间完成,所以说根本不是什么天才班好,而是说中国现有的数学教学方法有问题,要找一些新方法来解决,如此而已..

TOP

回复 #4 噜噜屁 的帖子

对的. 我同意! 当初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新闻的时候(当时是说"神童"教育) ,觉得也是一种方法,但是后来这样普遍的招生,就满怀诧异了.

我想: 家长可以理性地来对待~~~问题是老师呢? 他们在理性地贯彻落实"这套教育的根本"吗?

[ 本帖最后由 myladder 于 2006-8-31 09:32 编辑 ].

TOP

回复 #4 噜噜屁 的帖子

他的这些方法可以借鉴,比如有些生活中的合理安排其实就是奥数中的统筹法,上下楼梯就是重力做功的问题,荡秋千就是势能和动能转换等等,需要家长做有心人,启发和引导孩子,而不是目光盯着神童,想着15岁考大学。.

TOP

客观面对特殊教育模式

     今天在网旺闲逛,发现对张政老师的争论很多。其实有争论也很正常,因为这本身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现在家里大多只有一个宝贝疙瘩,难免大家都对“试验”谨而慎之。也怪中国的教育体制有问题,否则也不会让BBMM们对孩子的学习紧张成这样。     
     每种特殊教育模式可能都会有其特定的适应人群。反正大家可以尝试一下,适应就继续,不适应就退出。每个孩子情况不同,自然授课效果不同。效果好的,就请把成果给大家分享;效果不好,也不必非黑即白,把人家一棍子打死,尤其不要未经实践,就用自己想象的东西误导大家。
     现在各种教育机构、教育方式层出不穷,但是没有一种方式能让每个孩子都得满分,总还是会有第一和最后。所以关键的是,家长们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最需要什么,只要家长正确引导了,孩子付出努力了,人生长短,世事难料,尽其力而听天命吧!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