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ZT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质疑能力(新增 9# 为什么 0.3x0.5=0.15 ?)

ZT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质疑能力(新增 9# 为什么 0.3x0.5=0.15 ?)

http://www.soess.com/ligong/wuli/201008/5611.html
作者:杨莉亚    论文来源:论文资源库    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10-8-7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原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疑”能使学生由学“记”向学“问”转化。自主质疑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体现,也是自觉读书的重要标志。如何使学生学会自主质疑,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存在着单纯的“师讲生听”的教学弊端,学生没有提问的机会和权利。如今,要让学生提问题,他们顾虑重重:有的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口味会受到老师的指责;有的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有的认为自己提出的问题太幼稚,不会被老师重视,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还有的干脆依赖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要引导学生消除种种心理障碍,让他们敢于质疑。
1、使学生懂得质疑的重要性
老师通过介绍中外科学家、伟人,如:张衡、孙中山、爱迪生、牛顿、伽利略等从小就有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懂得思维能力的养成和自主质疑不是教师或某些尖子生的专利,是需要全体同学参与的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提问的,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我曾对学生讲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并且告诉他们伽利略之所以能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至理名言产生疑问,并通过公开试验驳倒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言论,这跟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常提一些令教师很难解答的问题的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2、提高学生质疑的勇气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同理,一个学生如果提出一个问题而受到教师的赞扬和鼓励,那么他便会更加主动积极地提出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重视师生之间、生生间的合作与互辩,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自己的意见。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的提问可能毫无价值,甚至离题千里,作为教师不但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还要制止其他同学的讥笑,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提出什么疑难问题,教师首先要给予肯定,表扬其好问的精神,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帮助、引导。教师对学生有水平的提问或解答,还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总之,学生只有消除了紧张感和顾虑,对质疑有了兴趣,他们才会有大胆陈述自己疑惑和见解的勇气。
3、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
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在每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给予学生尽量多的质疑机会。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题、思考时间。问题的源头在条件中,学生只有“钻”进题目中,充分饱读、品味叙述题目的语言文字,才能提出一个个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从而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次,要照顾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智力前景,知识基础,各种能力的差异,优等生在课堂上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质量可能会高些,但只代表本人或少数人的疑问,没有普遍性。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老师应多给中下生质疑的机会。再次,允许学生有疑即问,不懂就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反复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在学习中一定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当场质疑,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质疑释疑的用武之地。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
    古人云:“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现成知识更为重要。为让学生自主质疑,教师应教给质疑方法,为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独立质疑做好铺垫。
1、示范
学生有了质疑的勇气和机会,这只是质疑问难的第一步。要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研究知识结构,在关键处示范提出问题,给学生起模仿、借鉴的作用。这是培养质疑能力起始阶段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开启质疑之门的关键,特别是学生有了老师的示范,以后的质疑之“路”,才会步步踏实,越走越宽广。
2、授“渔”
教给方法,让学生在读不懂处、不会解答之处质疑。
学生学习数学,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完全不懂的;有懂得不透的;也有老师或同学提出而自己尚未察觉的。教学中,教师要传授方法,使学生的质疑为教师的导学指示方向,以提高教学效率。
(1)抓课题质疑
教材中的很多课题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抓课题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在教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出示课题后就可以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多、比少该怎样比?比了之后又有什么用?怎样进行比较呢?这样,从课题入手剖析,由简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为学生学习埋下伏笔。
(2)抓重点词质疑
在教学一组相似应用题,如:
1、小红做了8朵花,小芳比小红多做了5朵,小芳做了几朵?
2、小红做了8朵花,小芳比小红少做了5朵,小芳做了几朵?
    在教学时,先把题目挂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后质疑,学生提出了以
下问题:①这组题目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②哪一句话是关键?③应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题的题意,并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有了这些疑问就自然促使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学。
(3)抓联系点质疑
在教学“万以内的笔算加法”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质疑,万以内的加法笔算和百以内的加法笔算有什么联系呢?这样就使所要学的新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4)引导学生在教学后质疑
  在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之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计算方法、解题思路等方面提出问题。如在教完除法应所以用题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问:除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关之处?
此外,还可引导学生运用找依据、辨差异等方法,在课文内容读不懂处质疑,进而达到学会、会学的目的。
三、自主探究,让学生善于质疑
学生利用质疑方法对学习内容大胆质疑、释疑,这是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为使学生达到自能学习的目的,老师还要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挖掘知识分子的内在因素,善于揣摩老师、同学的见解,在有异议处大胆质疑,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1、引导学生对教材质疑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虽然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名家设计、编排的,但它不是十全十美,要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展开讨论。
2、对同学的见解质疑
教学中要求学生倾听同学的意见,吸取有价值的营养,提出相异的看法,或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完善、超越。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图让学生得出1/2=2/4=3/6=4/8,在学生根据这一结论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一位学生说: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另一位学生连忙站起来问:如果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零,分数还有意义吗?接下来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补充: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样,问题就在同学的辩论中得到完满的解决。
3、对老师的讲解质疑
长期的教育发展,造成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学生的绝对听从这一局面,而这种教学局面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抛弃传统的观念,敢于对教师质疑,对权威质疑,服从真理。
总之,学生自主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1-11-2 08:17 编辑 ].

TOP

学习了.

TOP

CC讲得真好.鲜花了..

TOP

回复 3楼金牛猴宝 的帖子

转载滴,是别的小学老师的论文.

TOP

当质疑的愿望被服从和相信所代替,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就远去了。洗脑成功,哦耶!.

TOP

根本就不要怕孩子犯错,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从诞生的一天起就没对过.

TOP

回复 6楼jiangying 的帖子

听起来让人沮丧,但这是事实。

前几天跟儿子一起讨论《几何原本》中关于点、线、面、体的定义,当然,掌握定义的重要性是首先要做的,然后在讨论中我们发现,其关于线面体的定义不如用(维数+时间)来定义,后者更清晰更有趣。.

TOP

支持, 质疑才是能力..

TOP

为什么 0.3x0.5=0.15 ?

儿子说:因为老师说的乘法要移小数点、、、

可是,为什么要这么移小数点呢?为什么它的结果是 0.15 而不是 1.5呢?如果结果是 1.5,那我们老师说的移小数点规则就不一样了!.

TOP

回复 9楼ccpaging 的帖子

老师又让背公式了。
乘以0.5 就等于除以2。或者说乘以0.5 就等于先乘以5再除以10,这样就好理解了.

TOP

回复 10楼aochuanhui 的帖子

那我换一道题目:

为什么 0.3 x 0.7 = 0.21 ?.

TOP

.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1-11-2 09:56 发表
那我换一道题目:

为什么 0.3 x 0.7 = 0.21 ?
0.3 x 0.7 = 3 /10 x 7 / 10 = 21 /100 = 0.21.

TOP

回复 13楼aochuanhui 的帖子

分数相乘是高一级的知识,这种做法,初看起来是可以的,但是会不会出现循环论证呢?也就是说,分数的乘法是不是跟小数点乘法有关呢?如果无关,可以说是用另一种知识来解释。如果分数乘法来自于小数点乘法,那就是循环论证。

在提下一个问题前,先转一段中美教育的不同,已在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f2af80100uzu7.html):
美国小学是知 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 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 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 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 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 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

根据这个提示,要孩子学会小数点乘法,至少应该打破砂锅问到底。可是基础知识的底下是什么呢?应该怎么问呢?小数点乘法自然是基于乘法的,乘法又是基于加法,但是,显然用加法的思路是走不通的。其实,基础知识的底下就是生活实践和经验,也就是转载里边说的感性认识。

我们能不能先把 0.3 x 0.7 的生活意义先描述出来呢?或者,可不可以回过头想想乘法的生活意义是什么呢?倍数、排方阵算人数、数方块算面积、、、.

TOP

回复 14楼ccpaging 的帖子

我说的不是分数相乘,我打不出除号,因此用“/”代替除号。

0.3 x 0.7 的生活意义不好描述,让我试试。 小明有0.3元钱,给了小光7/10, 请问小明给了多少钱?.

TOP

从对面积的感性认识开始

.

TOP

回复 16楼ccpaging 的帖子

还是数形结合好.

TOP

回复 17楼aochuanhui 的帖子

分数的算法也可以用这张图解释。说实话,如果像美国人那样30天时间教这一个知识点,估计大多数孩子都能自己摸索出小数点移位的经验。即使不行,等学了科学计数法,也自然能觉悟到,如:
0.3 x 0.7 = 3 x 10^(-1) x 7 x 10^(-1) = 21 x 10^(-2) = 0.21.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