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南都周刊:孩子,你不要太顺从

南都周刊:孩子,你不要太顺从

URL:http://www.nbweekly.com/Print/Article/10443_0.shtml
文_艾柯

    六一儿童节到了。近几个月连续几起幼儿园凶杀案,使得儿童的安全教育问题在这个六一节值得特别关注。“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而事实上,中国家长的一些行为会无意识地抑制孩子的这种能力。当儿童面临成年人的侵犯时,日常教育中让孩子养成的对大人的顺从,便会成为帮凶。

    5岁女孩罗拉飞快地冲进路边一家小店,边跑边大声喊:“爸爸!爸爸!”

  喊叫声让店里人和街上行人纷纷回过头来,莫名地望着这个神色紧张的陌生小女孩。

  “你爸爸不在这里。”店里人没有留意到不远处一个男人正悻悻地掉头离去。

  “我知道。”点点头,一抿嘴,眼泪从罗拉惊魂未定的小脸蛋上滚下来。

  几分钟前,罗拉剪完头发,从理发店出来,去不远处的另一家理发店找爸爸和哥哥。半路上,一个陌生男人走过来和罗拉说话,说要带罗拉去买糖果。

  罗拉记得妈妈说过,绝对不能跟陌生人走。她摇了摇头。

  陌生男人伸手,试图抓住罗拉瘦小的肩膀。

  身子一扭,罗拉用力挣脱了。没有任何停顿地撒开腿用力跑。

  “最近的一家店,最近的一家店……喊‘爸爸’,喊‘爸爸!’”妈妈反复叮嘱的话,条件反射般地出现在罗拉脑子里,带着罗拉冲向路边最近的那家小店。
  “路上如果遇到陌生人试图触碰你,甚至要带你走,一定要立刻大叫,看附近有没有警察,如果没有警察,就立刻冲到最近的店里,大叫‘爸爸’,”妈妈平时的安全教育,在关键时刻,帮罗拉躲过一劫。

  事后,当这位马来西亚妈妈向孟迁转述这段经历时,做了多年儿童教育研究的家庭教育咨询专家孟迁感叹不已。

  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罗拉的经历就是很出色的成功案例。以前媒体还报道过7岁女孩放学回家发现煤气中毒的妈妈后,立刻开窗,然后拨打120救了妈妈的成功案例。

  作为学校和家长,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挖掘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而事实上,中国家长的一些行为会无意识地抑制孩子的这种能力。

  让孩子懂得自己是身体的主人

  有朋友来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年幼的小朋友,总喜欢逗上两句,开两句玩笑。此时的孩子,总是被要求有礼貌地回应爸爸妈妈的朋友。否则,很容易招来父母一句,“大人跟你说话呢,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啊?”

  “但是这个人只是父母的朋友,小孩子跟他/她很可能毫无交情,凭什么一定要回应呢?这样几次下来,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觉得,大人跟我说话总是需要我回应的,大人总是需要我尊敬的。这样的孩子,总是时刻顾及大人,一旦遇见不怀好意的成年人,都比较容易顺从、上当。”孟迁解释道。

  而当儿童面临成年人的侵犯时,日常教育中让孩子养成的对大人的顺从,便会成为帮凶。

  2009年5月,原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镇武镇营子村小学教师程世俊被判处死刑,原因是他在2001年3月至2002年11月期间,对所教班级的6名女生进行多次强奸猥亵。而他伤害女学生的地点,是在教师的讲台上。

  课堂上,程世俊让学生们低头做作业,然后以批改作业为名指定一名女生到讲桌后进行猥亵,事后他威胁女生,如果说出去就别再来上学,年仅7 岁的女生受到恐吓后,不敢声张保持沉默。第一次得逞后,程世俊又选择了第二名、第三名……第三名女生由于反抗遭到了程世俊的毒打,但事后也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家长。

  6名女生,从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平均每周都遭到几次性侵害,直到一位家长偶然发现。

  如果孩子们都懂得反抗,如果反抗的那名女生将这一切告诉家长,恶行不会持续两年半。

  “应对人为伤害的儿童安全教育,最最首要的,是让孩子懂得唯有自己才是身体的主人,是自我感受的主人,自己不愿意时,要敢于对大人说‘不’、敢于反抗。未经同意,即使父母,也不能随意触碰自己的身体。”孟迁强调。

  “父母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时,反复强调的,总是如何提防陌生人,而从国内外的调查来看,85%以上的性侵犯都来自于熟人。所以,让孩子明白只有他/她是自己的主人,别人不可轻易触碰是多么重要,不管对方是老师、亲戚、邻居、父母的朋友还是陌生人。”

  做游戏模拟危险场景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政府的教育部门曾经特别为儿童制作了一辑主题为”不要开门!“的专题节目:一男性工作人员,乔装成送货员,带着大堆礼物与五彩缤纷的气球,到一些父母不在家、孩子“独守空房”的家庭造访(事先已得到家长的同意)。

  结果显示,半数孩子表现良好:对“送货员”的百般诱惑,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隔着门应答。但是,另有半数的孩子,则让父母们担心不已:他们不但引狼入室,还以小主人公的姿态,带”送货员叔叔“逐个房间参观。

  这次节目之后,警方制作了一本可以让孩子涂色的《独自在家安全画册》。在涂色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了解到一系列独自在家时应对人为伤害的方法。“引狼入室”的孩子们也被家长重新进行安全教育。

  这期节目运用的就是情境模拟游戏。

  在谈及如何让孩子防患“人为伤害”于未然时,儿童心理教育专家黄家良和孟迁都推荐了情境模拟游戏。

  “比如,在孩子上下学的路上,你请相熟的朋友(对于孩子来说,可以是陌生人,也可以是熟人)上前跟孩子打招呼,用各种诱惑方式试图带走孩子。而你在远处观察。事后,你可以告诉孩子,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做的正确反应是什么。”孟迁举例。

  黄家良则推荐用这种方法找到让孩子与陌生人相处的安全点。“如果单一同孩子说不要同陌生人来往,是对孩子的成长的阻碍。要告诉孩子,不要因为对方是陌生人,就冷面孔对人。但如何让孩子避开来自陌生人的伤害,就可以通过模拟情境来告知他。比如晚报上报道,某个孩子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玩被骗子带走了,就不妨与孩子讨论一下,哪些地方对小孩子来说是不安全的,这种场合不要和陌生人交流。在这种探讨的过程中,孩子会比平时更认真地听大人的话。”

  此外,“学校需要做‘危机应对’的本能反应训练,以备危险万一降临时”,黄家良认为。

  “人类在面对恐惧的时候,会因为‘惊讶’情绪持续的时间过长而失去本能的反应,形成人的木僵状态。学校的暴力伤害儿童事件,有不少孩子面对恐惧的时候是处于木僵状态而受到伤害。

  换句话说,这些孩子在平时真的都是非常听话的孩子,老师没有说或没有叫他们去做,他们不会去做。同样,面对危险的时候,没有指令他们不会有反应。

  学校可以引进游戏教育,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危机的有效应对能力,比如逃跑的方向、路径、求援的对象和方法。主动的自我保护意识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得来。”

  避开教育中的“禁果效应”

  对于年幼的孩子,总有许多事物会被家长贴上“禁止询问”、“禁止触碰”,甚至“禁止知晓”的标签。

  而所有的禁止,都会因为孩子的好奇心和家长的一时疏忽,而成为危险的可能性。

  因为厨房里有电、刀叉、热水,就让厨房成为孩子禁区,这显然不明智——越是禁止,孩子越是好奇。总有一天,他/她会趁你不注意跑进去摆弄一番。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当你做饭时,你把他/她叫进厨房,边做边告诉他/她,这是刀,如果你不小心,很容易划破手,这是火,如果……”孟迁说。

  这是跟有危险可能性的事物的相处,与人的相处,也是如此。

  辽宁性侵犯儿童的案例中,一名小女孩在不堪忍受老师的殴打后告诉家长,之前一直没跟家长说,是因为“一直以为老师那样做也是上课”。现在告诉家长,是因为“老师天天用书打我脑袋、掐嘴巴子、掐腿,还用棍子捅”。

  显然,“性”是这个家庭教育的禁区,这也是犯罪人得逞如此长久的原因之一。

  “一定要让孩子能分辨什么是假信息。”黄家良强调。禁区越少、假话越少,孩子能自我保护的可能性就越大。

  “熟人是孩子最不设防的空间,如果家长要防范熟人伤害的发生,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平时家长要养成自己去哪里或干什么、去多久都要同孩子说明白的习惯。比如,妈妈告诉孩子去哪里拿什么东西、几点回来、在哪里等候等信息,这个时候另一个熟人来想带走孩子,那他的信息是否同妈妈信息相符,孩子的防御心就会起来。”

  即使对于电视新闻中的伤害儿童事件,也不必刻意回避,应对孩子的疑问,甚至恐慌,最好的解决办法,依然是告诉他/她,那是怎么回事,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应该怎么办才能保护好自己。

  最大程度的告知+最大程度的关爱

  前段时间,广州心理咨询师于东辉接到一些家长的求助电话:顺德实验小学里传得沸沸扬扬:副校长把老婆杀掉并分尸了,而他的情人就是本校的英语老师。跟校长和老师关系平时都不错的孩子们,忽然觉得很恐慌,有孩子提出来要换学校。

  “对于学校里发生暴力事件的孩子,必须要及时地给予心理支持。否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安全感不足,在以后的生活里,容易不相信人。在发生暴力事件后的几天,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最好每天由父母陪同孩子上下学。晚上要观察孩子的睡眠情况,并与孩子多沟通,探问他/她的内心想法。也可以做角色扮演游戏来告知孩子,时刻有父母在身边给予支持。”于东辉建议道。

  “比如可以跟孩子在家里玩兔子和大灰狼的游戏,在游戏中告诉孩子,当遇到危险时,可以跟兔妈妈、兔爸爸、兔老师、兔警察求助,小兔子永远都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危险。还可以在孩子书包里他们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比如铅笔盒里)放上爸爸妈妈的照片,让孩子感觉到父母随时在身边,给他们提供支持。”

  美国在 “9·11”事件后,幼儿园给儿童提供安全感的方式也值得借鉴:

  经常给孩子以拥抱、微笑或身体接触等,给孩子确定的安全感,并确定自己是受关爱的;让孩子了解一日作息的每一个环节,减少他们因无法预知而产生的恐惧;和孩子们讨论可能使孩子害怕的灾难等。

  最大程度的告知+最大程度的关爱=孩子最小程度的恐慌。.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