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万般辛苦就为了一块“砖 奥数产业链勾连种种利益

万般辛苦就为了一块“砖 奥数产业链勾连种种利益

万般辛苦就为了一块“砖  


王晓亮在北京市东城区小学读三年级,去年9月起“加读”了一个奥数培训双休日班。一学期熬下来,晓亮非但没有培养起对奥数的兴趣,连对学校里的数学课也产生了反感。身为教师的妈妈很警觉:“当他异常认真地告诉我心理压力很大时,我担心再读下去会有负面效果。”但妈妈的决定并不是让孩子停止奥数学习,而是暂停:“等到他五年级时,还是要‘加码’,否则小学升初中缺了奥数之类的获奖证书,怎么可能挤进名校!”
    王晓亮是全国众多学奥数孩子的一个缩影:学奥数是为了参加竞赛,而竞赛证书,是敲开热门学校大门的一块“砖”。
   
要紧的是“占坑”
    暑假、秋季学期、寒假、春季学期——学奥数,孩子一年得上满4学期课程,这才算读完一级。许多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参加培训了,家长说:“让他早日具备核心竞争力……”
    “在‘小升初’过程中,奥数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标准。来我们这里学奥数,就可以多一个进入名校的途径与机会。”记者拨通“学而思”学校的报名电话,听到了工作人员的详细介绍:孩子经过入学测试,依据分数水平编入不同班级(基础班、提高班、尖子班)。每学期期末举行考试后,要依据考试成绩再次分班。学校每年还搞比赛,选拔学生进入竞赛班,为应对“希望杯”、“华罗庚杯”等奥数比赛专门强化训练。
    “我们与很多顶尖的中学,比如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都保持着联系。每年招生时节,都会向名校推荐奥数拔尖的学生。”这名工作人员透露,去年他们拿到了名校的20多个名额。记者反问,这样的进了竞赛班并获了奖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不能挤进去的孩子不就落空了?工作人员解释,无论如何奥数都是升学的重要“敲门砖”。记者致电另一所奥数学校,回答相同:即使去不了顶尖学校,一般的好初中也很看重奥数成绩。
    社会培训机构与名校,尤其是口碑较好的民办初中的牵连,或许正是奥数热高烧不退的重要原因。对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学奥数“有没有兴趣”不是问题,要紧的是“占坑”——在奥数培训过程中争取进入名校的希望。
   
“投资”颇为可观
    学奥数,“投资”颇为可观。在北京市很有名气的社会办学机构——巨人学校海淀区人大分校,记者遇到了正等孩子下课的庞女士。她女儿正读小学五年级,同时在巨人学校的奥数尖子班就读。“寒假6次课,每次1个半小时,约700元学费;春季学期15次课,每次1个半小时,约1600元;正打算给孩子继续报暑假班,一共12次课,每次3小时,约2000元……”庞女士告诉记者,除了学费,还要加上七七八八的“配套成本”。
    据了解,巨人学校的奥数班以《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为基础教材,针对1至6年级孩子分别有1至6册“华数课本”。“华数课本班”只是基础班,学校每学期、每学年都举行考试,达到竞赛班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可进入竞赛班或者尖子班就读。班级级别不同,年级不同,收费标准不同;而即使基础的“华数课本班”,巨人学校也推出了专家班和名师班的不同选择,各自明码标价。
    “读完一整个学年,比大学一年学费5000元都贵!”在“学而思”学校的阜成门教学点,几个家长一起给记者算账:这儿暑假、寒假各8次课,每次都是3小时,总计2200元;秋季、春季两个学期各15次课,也是3小时一次,总计4090元。“别嫌学费贵,来报名的多着呢!”
   
还有“班外培训”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北京市号称“最高规格奥数培训学校”的仁华学校,一些孩子为了保住尖子班学生的“名分”,甚至在培训班外参加“再培训”。
    仁华学校的招生对象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因为每年都根据考试成绩,重新录取、分班,竞争异常惨烈;而在“小升初”时,仁华学校前两个班的学生,可谓是名校眼中的“香饽饽”。
    据家长透露,能进仁华学校的孩子,都是尖子中的尖子,但对每次考试,人人如临大敌。“有的孩子从三至五年级,一直能保持在前面两个班,但如果到六年级却跌出去了,那不是很可惜?正因为每年考试、重新分班,所以前几个班的许多学生为了保住位置或更上层楼,就再在外面加班学奥数!”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本报北京6月24日专电)

奥数产业链勾连种种利益



前不久,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在个人博客上撰文,矛头直指火爆异常的小学生奥数教育。这自然刺痛了一部分人,伴随着激烈的反对和“讨伐”声音的,甚至有根本与教育问题争论挨不着边的人身攻击与威胁……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本应是少数孩子课外兴趣学习项目的奥数,除了被异化为升学“敲门砖”和一些学校选拔“尖子”的标尺,还形成了从教材、教学辅导书编写出版,到开课培训、组织竞赛等等的一整条产业链,种种利益勾连其上。一位圈内人直言不讳,像杨东平这样质疑,“要断人财路,当然会招来威胁”。
   
老师巧妙“指点迷津”
    记者在社会培训机构各教学点走访时了解到,送孩子参加奥数培训,一部分家长是出于“从众心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听从“老师推荐”。
    “我家孩子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对老师布置的附加题手足无措。”一位家长说,女儿的数学老师讲课时常常出道思考题,搞测验也喜欢加一两道附加题。这些“难题”,大部分学生不会做,只有少数会做——一打听,都是在学奥数的。然后,老师就“指点迷津”:可以去哪里参加奥数培训,去哪里提高思维能力。“我这做家长的很纳闷,这些题目老师为什么不能在课堂上讲解呢?既然奥数这么重要,老师用一部分上课时间讲奥数,有什么不可以呢?”
    “有些老师这么搞,是因为利益驱动。”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动用行政手段,明确禁止各学校开设奥数类兴趣班,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却抓住巨大的市场需求,瞅准空档如雨后春笋般冒将出来。据一位知情人士披露,某些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间存在着紧密的利益联系,学校给社会培训机构输送生源,获利双方分成。而且,有的数学老师周末也到奥数培训班兼课。
   
学校看重“某些”竞赛
    北京市某中心城区教育局一位分管小学升初中工作的老师介绍,在招生过程中,以奥数获奖证书和成绩作为升学标尺,是上级主管部门明确不允许的。然而,无需各名牌中学与民办中学明说,谁都知道奥数在所有考量标尺中是含金量最高的一把,在“小升初”过程中会起很大作用。
    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当时,北京市紧急叫停了“迎春杯”小学数学竞赛,浙江省停办了小学“奥数”竞赛活动,长春市取消了小学所有竞赛,宣布竞赛和评奖活动一律与升学招生脱钩,上海禁止名校举办小升初“衔接班”,规定不能组织小学生参加带选拔性质的竞赛和培训班……但后来,许多数学竞赛经过一番改头换面又回来了。例如“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趣味数学解题技能展示,已经举行过7届全国大赛。还有近几年冒出的“新秀”,如EMC(英文数学竞赛)、AMC(美国数学竞赛)等。
    “‘希望杯’还不算真正的奥数竞赛。”杨东平教授在不久前的博客文章中,举例描述了“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广州赛区人潮涌动的场面,但对小学奥数相当熟悉的一位“资深家长”告知他,“希望杯”比赛难度不高,中学基本不认可。
    那中学认可哪些竞赛呢?据了解,对五花八门的各类大赛,各所中学各有看法,但对某几项影响较大、“含金量”较高的竞赛都非常看重,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项依据。业内人士透露,其实这些学校与相关赛事之间,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协作关系”!为了升学,孩子得参加这些竞赛;为了竞赛,则不得不参加奥数培训。
   
初中课堂大讲奥数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北京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已明确禁止教师推荐学生在课外报班,并逐年取消各类奥数竞赛、禁止学校自办奥数兴趣班等,“但‘奥数热’丝毫没有降温。这与‘小升初’的择校有关,也和奥数教育的畸形发展有关”。
    据介绍,在北京市教育质量较高的城区,很多初中名牌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数学课,一上来就讲奥数题,结果,小学阶段受过奥数训练的孩子还能应付,否则很可能就跟不上。很多家长发现这一情况,即使不为了功利的“小升初”,也不敢不让孩子提前报班学奥数。一位名牌中学的数学老师叹苦经:“把远远超出大多数孩子理解能力范围的数学知识灌输给他们,会有理想效果吗?我很纳闷:现今的教育为什么要把奥数作为一个导向?”
    一位家长说:“谁都明白奥数成了一条有厚利可图的产业链。但如今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输不起,所以我确实可以说是‘心甘情愿’掏这个钱。”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本报北京6月25日专电).

TOP

“奥数热”的病根找准了吗

“奥数热”的病根找准了吗

熊丙奇
    奥数教育何去何从、能否回到本来面目,并不取决于对奥数教育“危害”的认识,而取决于义务教育能否均衡发展,择校热能否真正消退,高考改革能否持续推进,能否真正打破应试教育,推行对学生的综合、动态的多元评价体系。不仅对奥数教育应作如是观,对其他的“热门教育”亦如此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4月中旬在自己的博客中发了一个题为《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的帖子,认为“奥数之害远甚黄、赌、毒”,激烈的观点引发社会强烈反响,讨论已持续近2个月。最近,新华网就此议题所做的调查显示,多达75.76%的网友赞同取消奥赛加分,与高校招生等脱钩。
   
取消加分真的就能还原奥数吗
    有关奥数教育的争议,其实早就开始了。笔者发现,不管是过去对奥数教育的赞成与反对,还是今日大家在此问题上的纠缠,并没有跳出以下基本观点框架:
    其一,奥数教育本身没有错。奥数教育的本意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素质,在国外已开展了几十年。哈佛大学教授、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就曾说过:“我认为‘奥赛’是用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是引起大家关注数学的一个渠道,应该是一种很好的业余活动、课外活动。在美国,有许多高中生参加,我邻居的儿子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和中国的学生不一样,他们学习‘奥数’纯粹用课余时间,通常是利用寒暑假参加集训班。他们的学习完全是出于兴趣。”也正因为如此,当杨东平教授称“奥数之害远甚黄、赌、毒”,不少人(包括奥数教育者)申辩道,不是奥数教育本身有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包括学校和家长,对待奥数的态度有问题。
    其二,奥数教育异化,关键原因是把它用于择校和加分。同样是丘成桐先生,早在2004年就曾“炮轰”国内的奥数热,认为奥数金牌成就不了数学大国。他说,在他接触过的国内参加过奥数培训的学生中,他还没有看到一个考奥数纯粹是为了数学。那么,学习奥数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择校与升学。拿了奥数竞赛的好名次,在“小升初”时能进入好中学,在中考和高考中,则不但可获加分,甚至可以被直接保送。因为如此,有的学生为了走通“奥数保送”之路,荒疏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专心奥数训练。在这样的环境下,奥数培训班越来越火,如果部分奥数教育者所持的“只有5%的孩子适合奥数教育”的观点是比较客观的话,那么,现实中的规模远远大于5%,有的地方的有的学校已经“全员奥数”了,由此“孕育”出庞大的产业——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北京奥数市场规模1年20亿。经济利益的驱动进一步加剧了功利奥数,在“不让孩子输掉教育”的奥数教育攻势下,一些家长不顾家庭经济实力和孩子实际,纷纷选择培训,既增加家庭负担,又让孩子苦不堪言。
    简单地说,是升学与加分败坏了奥数教育。而根据以上分析,似乎防止奥数教育异化、还原奥数教育本质的途径十分清晰,即取消各级各类学校升学时的奥数加分,让奥数教育失去功利作用。所以,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明确规定,公办初中、小学禁办奥数班;随后又逐步取消了奥数加分、免试入学等政策。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现在,社会舆论呼吁再进一步,取消奥数竞赛高考加分。
   
只要有择校,奥数教育就很难与择校脱钩
    取消加分真的就能还原奥数吗?过去4年的现实,已经做了否定回答。其实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表面上的加分取消了,但择校依旧,而只要有择校,就必然会有各种或明或暗的考察——奥数竞赛的成绩,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甚至可以说,即便没有奥数,也会再造出其他的项目来。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命令公办学校不得举办奥数培训班,限制公办学校举行入学考试,但不能禁止社会机构办培训班,也不能禁止民办学校在招生时搞“学生见面会”,可以说,只要有择校,奥数教育就很难与择校脱钩。
    实际上,在高考加分的繁多名目中,奥数竞赛加分尚属比较公正的一个——相对于体育、艺术特长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等的加分,奥数加分需要考生有“过硬”的竞赛能力——其问题不在于不公平,而在于有的学生走奥数“单通道”,并不具备真正的数学研究能力。而且,即便在高考中取消加分,但如果在高校的自主招生中,仍将奥数竞赛成绩作为一项评价指标,那么奥数在升学中的作用依旧。从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看,所谓的“偏才”,正是那些手握各种竞赛获奖证书的“竞赛达人”。
    所以,真正还原奥数教育,并非取消加分那般简单。就义务教育来说,增加教育投入,加大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促使各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趋向均衡,从而消除择校热,奥数热也就会自然“退烧”——这远比政府部门的禁令、舆论的苦口婆心更管用;就高考来说,如果对人才的评价、选拔,能针对人本身,而不是靠证书、获奖来“定格”,那么竞赛场上的“高手”,在大学选材时就可能并不受青睐,就可能引导学生更关注个性、兴趣、特长与能力的养成。这需要对人才实行多元评价,建立科学、具有公信力的多元评价体系。
    由此来看,奥数教育何去何从、能否回到本来面目,并不取决于对奥数教育“危害”的认识,而取决于义务教育能否均衡发展,择校热能否真正消退,高考改革能否持续推进,能否真正打破应试教育,推行对学生的综合、动态的多元评价体系。不仅对奥数教育应作如是观,对其他的“热门教育”亦如此。
    (作者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