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教育不宜操之过急

教育不宜操之过急

教育不宜操之过急  (作者为上海市复兴中学名誉校长、数学特级教师)
[ 作者:姚晶    点击数:437    更新时间:2008-2-28 ]



  为应对上一级学校不规范的入学面试,一些幼儿园和小学无奈实行超前教育--教育不宜操之过急

  中国人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似乎名校毕业就高人一等,名校的门槛也随之抬高。为了有一个区分度便于招收“优质”学生,在小学、初中明令不得举行入学考试的情况下,一些学校在面试中竟让幼儿园孩子回答一些本来在学前阶段并不需要知晓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超越了儿童的年龄特征所能自然掌握的内容。于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知识被导入幼儿园,初中阶段用解方程很容易解决的问题被作为数学竞赛训练引入小学。
   
    由于儿童的生理结构在该年龄段尚未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于是机械记忆代替了思维推理。其结果往往是形成一种以记忆代替理解的习惯,开始时往往易学、快算,但到后来却会抑制逻辑思维的发展。现在有不少中考数学成绩得高分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其数学成绩却直线下降,逐渐对数学缺少兴趣,对物理等学科的学习更产生畏惧。过去高中生报考大学总是理科居多,现在报考文科的人数却占了优势。而实际上文科学生同样需要创新思维,若无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是不可想象的。
   
    上述这种违反青少年成长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做法已经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希望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做好工作,加以抑制。我认为目前应该做的有以下几点:
   
    1、幼儿园必须坚持不把小学课程下放的原则,严格按照儿童生长发展的客观规律,助其健康成长。对家长的错误认识要进行说服教育,舆论界也要进行科普宣传,让家长理解正确健康的哺育方法。
   
    2、小学入学的面试主要是了解儿童的生长状况和家长对其子女的哺育状况以及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学前儿童除某些天赋特长外,其智慧发育成长有快有慢,无法预见高下。从面试中区别儿童的智商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
   
    3、由于现在小学和初中大多有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这是最好的学生档案。初中应该办出特色,以便按照学校特色把小学毕业生在就近入学条件下适当按照经过小学五年培养已形成不同特点的学生分校、分班,以利于少年儿童更好成长。
   
    4、对于以记忆代替理解造成的不良后果要有客观的认识。我主张像数学这种学科应特别强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避免机械记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