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杀死三毛

杀死三毛

https://mp.weixin.qq.com/s/pQFxtPsHEdaBKhsfmuBxzA

杀死三毛 | 封面人物
原创 张明萌 南方人物周刊 今天

图/肖全

三毛在世48年,离世30年,热爱者与研究者前仆后继。她的文字、她的文体、她的真实、她的夸张、她的标签、她的爱情、她的死亡……每一个都有读者的津津乐道和学者的连篇累牍:她受到读者的狂热追捧,为了维持“三毛”的传奇,不得不蜡烛两头烧;她的浪漫经由客观阐释失了色,传说因分析落了地。陈平创造三毛,读者丰满三毛,学者拆解三毛,时代延续三毛。种种故事指向一条线索:陈平不堪重负,试图杀死三毛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本刊记者 张明萌 实习记者 卢琳绵
编辑 | 周建平  rwzkjpz  163.com
全文约12691字,细读约需27分钟

1981年10月,高雄市文化中心容纳1300人的至德堂温度飙升,开到最大功率的冷气并未能消解在场红男绿女脸上的汗滴,更不能降低他们散发的热情。堂内放着《橄榄树》,齐豫安抚人心的嗓子难得失了效。这首歌的作词者三毛风尘仆仆而来,准备进行回到台湾后的第一场正式演讲。

紧闭的门外也挤满了人。演讲开始了,三毛柔软的声音被焦躁切割到支离。外面的人一遍遍齐喊:“我们要三毛。”为了安抚他们,工作人员在室外装上了扬声器。三毛说:“三毛不值得你们这么爱,回去吧,做更重要的事情去。”得到的回复是更响亮的“我们要三毛!”

父亲陈嗣庆本因女儿的顺利登台而欣喜,可不间断的演讲邀约透支着三毛的体力与精力。到第74场,陈嗣庆对女儿吼道:“你要不要命?!”

到第75场,三毛也受不了了。“又一场汗透全身、精疲力尽的两个小时又15分钟。是平均一天睡眠四小时之后的另一份工作,是因为极度劳累而常常哭着抗拒的人生角色,但愿不要做一个笔名下的牺牲者。”

在行业没有细分的年代,三毛的形象极其丰富。她身兼作家、偶像、明星、教师、编剧、女性导师等多重身份,甚至这也不能框出三毛的全部。总之,她成为社会的顶流。读者的信成箱送来,探访者一批又一批,讲座一场接一场。她的言语经由话筒、电台、书籍、报刊、电视发酵,成了一代人的行动指南。她的声名颇具能量:手臂残疾的退休老兵作家张拓芜本默默无闻,三毛读了他的《代马输卒手记》后,写了一篇书评,说“好看极了”,就让这本滞销的书成了畅销书。他得以写出两本续篇,衣食无忧。读者给三毛的信五花八门:父母之为子忧,少年愁滋味,女性如何自处,人要怎么过自己的一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总之,一切人生的困惑仿佛她都能有答案。人们需要导师,只是被顶在这个位置的人难免孤木难支。

图片
三毛给学生讲课

三毛不止一次表达过苦楚:“怕出门被人指指点点,怕眼睛被人潮堵住,怕报社转来的大批信件,更怕听三毛这个陌生的名字,这些事总让我莫名其妙地觉得悲凉。每一次,当我从一场讲座、一次座谈会、一段录音访问、一个饭局里走出来,脸上虽然微微地笑着,寂寞却是彻骨,挥之无力,一任自己在里面恍惚浮沉,直到再不能了……”她说:“我喜欢三毛,喜欢她的真。喜欢,很喜欢。尤其笔下的三毛,觉得她很可贵。如果不喜欢她,我相信我就不会写她了。可是并不喜欢三毛带来的一些劳累,也不喜欢被访问、座谈会时的三毛,但,她还是可爱。”

1974年10月6日,台湾《联合报》副刊刊载了署名为三毛的作品《中国饭店》。这是陈平第一次用三毛的笔名。在接下来的17年,这个名字所涵盖的意义迅速膨胀,远超陈平和她的英文名Echo。

最初,这个名字来源于漫画家张乐平的作品《三毛流浪记》——那是三毛看的第一本书。越来越多的读者不满足于这个答案,一次次问及她笔名的由来。于是“三毛”有了更多的外延:我的作品只值三毛钱;我最为潦倒的时候,身边只有三毛钱,以三毛为笔名是象征着流浪的艰辛;大毛、二毛、三毛这样的名字很常见,属于平常人,我也是一个小人物;“三毛”暗藏着易经里的乾卦和坤卦;过去用“陈平”发表过一些文章,但是我最怕别人,尤其是我的朋友们看我的文字,所以在沙漠里开始写文章时,我就想要一个稀奇的笔名,让我的朋友们看到我的文章后不知道是我写的,我就取了“三毛”这个笔名……

如果名字是一种隐喻,那么“三毛”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漫画原型总在流浪,身处忧患,饱经动荡。落到陈平笔下,三毛的故事也常笑中带泪,一时难分悲喜。爱侣难白头,红颜早辞世,都是世间恨事,三毛占全。

幸好书中什么都有。阅读构筑了三毛的精神世界。她早在儿童时期就从《红楼梦》里贾政见宝玉随一僧一道而去顿悟了“境界”,并决定将文学的美作为终其一生追求的目标。往后她埋首纸堆,长在文字里,中外著作信手拈来。父亲陈嗣庆记得,三毛从西班牙回家,不到一年半,书架上堆了两千多本书。

由此看来,三毛得名于张乐平,启蒙自红楼梦,修身在书籍中。文字里,三毛幸福地沉湎于爱情,绝望地失神于孤苦,一面热情洋溢,一面内心苍凉。她的肉身在48年里经历了五次出走,精神在放逐与归来间徘徊。她向一拨人给出了人生答案:一个人如何做自己;同时不忘追问:做了自己该如何继续找自己?

“自我”“自由”“独立”“漂泊”都是三毛的标签。她人生一路,硕果累累。出了24本书,游历59个国家,在音乐、电影、舞台剧、翻译、教育上皆有收获。她忙于缔造绝美爱情、探索苍茫异域、亲历戏剧人生。她的快乐与痛苦皆来源于此。她爱情不顺,所爱之人皆不得善终——尽管如此,短暂的欢愉也为她供给了一生的养料与声名。她无心插柳,远走他乡本是自我放逐,却为一代人推开世界的门,她踏足的59个国家,在那个年代也成了中国看世界的新一眼。她的文字不至绝伦,但延伸了人们对沙漠、大海、山野、深林的想象——远离国土千里之外,还有更加浩渺的地域,日复一日上演着蛮荒故事。她笔下少有都市的精巧,却有波西米亚气质和小布尔乔亚情调,这远超少女心性,在原始的异乡颇具反差与张力,她影影绰绰建立的眷侣生活更添了几缕如真如幻的仙气。她的小花招总能让生活在平淡的日子里开出花来,这些花不仅开在苦涩的撒哈拉,更开在她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三毛的情感带着前仆后继的孤勇与壮烈,化成文字有孤注一掷的决绝。她的文字总有“我”,又有讲故事的天分。充沛的情感与丰富的情节交合后,三毛的形象越发跃然纸上——极致地、热烈地、勇敢地、壮烈地,她不断从五味杂陈的世界中分离出乐趣,字里行间日夜欣欣向荣。她的撒哈拉、她的拉美、她的爱情、她的人生共同构成了三毛。她的传记数十本,但当故事以第三人称讲出,固有体系形神割裂,山盟海誓如隔岸观火,烈火烹油也隔靴搔痒,落笔成文只剩矫情——只有在三毛的文字里,三毛的一切才变得合理。

她说:“作为一个人的可贵,就是我们往往不能忘记情和爱。”早在少女时代,陈嗣庆便对她说过:妹妹,人生至乐,无非情天孽海,人生至苦,亦无非情天孽海。她头也不回扎进其中,如单刀赴会般勇猛,以离世为终结。这是三毛最后最大的浪漫,足够世人隐约耳语30年。

三毛很早就引入波西米亚风和中分印第安长发,与之匹配的是缭绕一生的神秘感。她选择去西班牙,是因为在听到西班牙古典吉他唱片时,生出了前缘似的向往。去撒哈拉是因为看到杂志上的撒哈拉照片,觉得那里有前世的缘分。在厄瓜多尔与世隔绝的印第安村落中,她回顾了前世,领略了今生。在种种叙述中,她人活在今生,形飘在前世,万水千山总在回头。只在生命最后一段旅程里,她匍匐在敦煌的弥勒佛像前痛哭,终于有了与未来的交集,却在不久后迎来与人世的告别。

或许因此,三毛的文字有时让人感到夸张。但她多次强调:“我的文章将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文字里的三毛果敢善良,真挚热烈,惹人喜爱,合作过《滚滚红尘》的导演严浩称她是“所有人的小太阳”。但她在一次对谈中承认:“当我写到一些鬼哭神嚎或并不能令人愉快的场面时,我还是会省略掉或用剪接的方式把它略过不提。”复旦大学教授陆士清曾在1992年参与编写一本三毛的传记,在后记中,他们写道:“三毛的单篇作品是晴朗明白的,但这些‘清’和‘明’叠加在一起,确是一片混沌。”

三毛形象多面、标签复杂、意义丰满,她在浪漫与现实间留下诸多真空,为世人进行解读提供了大量空间。在接受台湾媒体人陈怡真采访时,三毛说,期望时时保持自己,做一个永远宠不坏的三毛。至于别人如何看三毛,她喜欢大家“雾里看花”。文学的美丽在于它的再创造。“三毛,也不给她实体。每一个人可因自己的个性而想象三毛的样子,然后,可以有千千万万个不同的三毛。”

如她所愿,三毛在世48年,离世30年,热爱者与研究者前仆后继。她的文字、她的文体、她的真实、她的夸张、她的标签、她的爱情、她的死亡……每一个都有读者的津津乐道和学者的连篇累牍:她受到读者的狂热追捧,为了维持“三毛”的传奇,不得不蜡烛两头烧;她的浪漫经由客观阐释失了色,她的传说因分析落了地。陈平创造三毛,读者丰满三毛,学者拆解三毛,时代延续三毛。种种故事指向一条线索:陈平不堪重负,试图杀死三毛。她成功了,1991年1月4日,三毛被发现死在台北荣民总医院的病房中。但她也失败了,因为30年过去,三毛并未因陈平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因死亡更加神秘。30年后,三毛还能高高在上又低入尘埃,在归来与放逐中徘徊。世人张扬又瑟缩,世界开放却封闭,她得以自如穿梭其间,延续天上地下的烟涛微茫,奏响生命的回声。

图片
三毛和父亲陈嗣庆,母亲缪进兰,姐姐陈田心 (左一),大弟弟陈圣夫妇,侄女陈天恩、陈天慈姐妹


“哲学并没有使我找到生命的答案”
图片

1989年,三毛回乡省祖,一路沿苏州、杭州、宁波、定海,终于到了小沙乡陈家祖父出生的老宅。400年前,她的祖先从河南到了浙江,乘船至定海,落居小沙乡的陈家村。祖父陈宗绪白手起家,半生渔樵耕读,下南洋,干革命,开公司,办教育。二子陈汉清、陈嗣庆一生都是执业律师。三毛翻过家中收藏的《陈氏永春堂宗谱》,归省之愿直到47岁才得以实现,付上全部心力祭祖,“那是这次回大陆的一件最重要的事。”

此时三毛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太好。因为低血压,她在走进陈家祠堂前已昏迷七次。三跪九叩完,她第八次晕倒。醒转去上坟,她几乎被人架着上山。在祖父坟前,三毛高声痛哭,行了祭礼。临行前,她从祖父坟头抓起一把土,到父亲提过的井里打了一口水。

回台北后,她把土和水慎重地捧给父亲。陈嗣庆反应淡然,等了数秒,三毛带着哭腔说:“这可是我今生唯一可以对你陈家的报答了。别的都谈不上。”

1990年6月5日,陈嗣庆发现三毛房门敞开,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桌上放着三大张纸的长信,人已不见踪影。陈嗣庆回想三毛从大陆归家后的举动,断定这是自1986年她主动回家与父母同住后最后一次离家出走,不会再回来。几天后,他手书一封长信,投入了三毛所住公寓前的信箱——这是陈嗣庆与三毛深度交流的方式。数年前三毛回到台湾,全家除陈嗣庆外都去机场迎接,他只送去一封英文信。三毛认为,只有英文能让父亲坦然说出“亲爱的女儿”和“爱你的父亲”这样直白的词语。

陈嗣庆深感三毛从大陆回来变得陌生,好似“三魂七魄都没带回来”,猜测三毛此次离家有一定的原因是他见到泥和土时态度未如她期待一般“当场号啕痛哭”,也未曾在三毛一次次打断他看报、解释祭祖照片时反应热切。这期间,姐弟没有一起来看这些照片,父母无力撑起精神与她夜谈。“你突然寂静了,将你那数百张照片拿去自己公寓不够,你又偷走了我那把故乡的土和水。”他知道三毛一生爱读《红楼梦》,近日频繁提及“好了歌”,说自己只差忘了父母就可以做神仙了。“这一步,是你生命中又一次大改变,并非环境逼迫,也非你无情,而是你再度蜕变,却影响到了一些家人。我猜测,这些事,你都曾三思——用了三年的时间去思考,才做出来的。那么,我们也只有尊重你。”

在三毛与父母同住的三年间,亲子关系难见亲密。荷西曾对陈嗣庆说,“你女儿是最优秀的家庭主妇”,但她在父母家中不抱持家的热情,不扫地、不煮饭、不熨衣服,不过问柴米油盐,在家务上从不触碰母亲的“权力”,也不进父亲的书房,从冰箱拿一个水果都会先问一声再吃。她不看电视,认为选节目的主权在父母。有时她去父母卧室看报纸,陈嗣庆常发现她私底下另买一份同样的独享。打越洋电话时,她请长途台代拨,问明通话费将款项留在饭桌上。白天,三毛很少坐在客厅,等父母睡下,又一人在黑暗的客厅里静坐。从表面看,她的生活归于平淡,陈嗣庆形容她“自重、自爱、自恃、自守”,不失“亲切、愉快、温暖”。她情绪稳定,在荷西忌日那一天也能照常吃喝,不提醒家人一句。与三毛在家的前20年相比,这样的日子看起来岁月静好,陈嗣庆自己都说:“我以为,这以后总是风平浪静了。”

三毛常向父母抱怨,说自己一生备受家庭冷落,挣扎着成长。按照家人的叙述,她在家确实少有在外的光环。三毛的书,家人全不看,只在与人社交时借用。每出新书,做生意的弟弟就拿走好多本作为生意场的赠品。侄女在三毛的教导下,从小爱看书,可拒看三毛的书,她是在三毛回台湾很久后才知道三毛嫁的不是中国人,大吃一惊。但她知道三毛的书可以当礼物送给老师。姐姐陈田心开了一家服饰店,卖衣服也会送一本三毛的书。母亲缪进兰见到有人讨三毛的书,总说“马上送来,马上送来”。

陈嗣庆写:“在这个家里,三毛的作品很没有地位,我们也不做假。三毛把别人的书看得很重很重,每读好书一册,那第二天她的话题就是某人如何好,如何精彩,逼着家人去同看。这对于我们全家人来说真是苦事一桩,她对家人的亲爱热情,我们消受不了。她一天到晚讲书,自以为举足轻重,其实——。”三毛回台湾后书架上摆的超过两千本书,没有一本是自己的。

但陈嗣庆不同意三毛“备受冷落”,认为“做父母的这一生才是被她折磨”。她离家的20年,家庭与乡愁勾连,成为情绪的出口。她事无巨细都往家里寄,家书有时每日一封,吃了一块肉都来信报告。父母没有她讲故事的本事,几乎是被逼着、哀求着回信,只能说:“我们平安,勿念。”三毛深觉冷淡,一次回台还大哭一场,说通信太简单,靠想象力才能知道家中情况。“她要家人什么事都放下,天天写信给她。”

在写给父母的书信中,这个特立独行的女儿少有作品中的闲情,多了柴米油盐,难得露出软弱与骄傲:“我很怕结婚后进入另一个别人的大家庭,荷西有几个兄弟姐妹,我全认识,但可能只有妈妈难缠,我们不会跟她有什么来往”“我是中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第一个女性踏上撒哈拉沙漠的土地,很有意思”“水都是臭的,淡水一瓶要20台币,我干脆不用了……这里的人太脏了,几乎百分之九十不知道自己几岁,也无法来往”“这块顽石也被磨得差不多了,真希望回台湾一次,给我过过任性的日子……我们已经花掉四万块西币(两万台币),家中什么也没有”“请来信啊,我很想家”……

图片
三毛和父亲陈嗣庆、母亲缪进兰

在父母印象中,三毛小时候独立且冷淡。她不玩任何女孩子的游戏,也不跟别的孩子玩,总去家附近的荒坟边玩泥巴。对年节时杀羊最感兴趣,从头到尾盯住杀的过程,“看完不动声色,露出满意的表情”。她从小不听话,跌入了家人不允许靠近的厨房水缸。吃饭的大人听到打水声音激烈,冲到水缸边,发现三毛头朝下,脚在水面上拚命打水求救。“水缸很深,这个小孩子居然用双手撑在缸底,好使她高一点,这样小脚才可打到水面出声。”她被提着揪出来时,没有哭,说了一句“感谢耶稣基督”,吐了一口水。

陈田心回忆,三毛对一切循规守律的事都觉得很累。就连规规矩矩写自己的名字都觉得麻烦。1943年,正值战时,陈家已经从南京辗转到了重庆,二女儿发出了第一声啼哭。陈嗣庆期望世界不再有战争,给了她和平的使命,为她起名陈懋(mào)平。懋平长到3岁,无论如何也写不好懋字,决心叫自己陈平。父亲因此把弟弟们的“懋”字都拿掉。

1948年,全家搬至台湾。当时,学生受体罚很常见,也不敢反抗。但三毛就是不接受。初二那年,一向不太刻苦的三毛在一次数学测验中获得了高分,老师认定她作弊,用墨水在她眼睛上画了两个圈,让她在校园里走一圈。她被老师羞辱、被同学嘲笑,心理大受打击,从此不再上学,甚至自闭、自杀。“她自尊心很强,说不愿上学就真的不去。父母最后只能接受、认同。”陈田心回忆。

陈嗣庆和缪进兰负起了教育她的重任。陈嗣庆教她背唐诗宋词、看《古文观止》、读英文小说。三毛喜欢音乐,就请钢琴老师来家里教。喜欢画画,就带她遍访名师学艺。他们顺着三毛的性子让她成长。三毛形容那段时间的自己“是一个逆子”,“她追求每一个年轻人自己也说不出到底是在追求什么的那份情怀。因此,她从小不在孝顺原则下做父母请求她去做的事情……跌倒过,迷失过,苦痛过,一如每一个‘少年的维特’。”

她跟随顾福生学画,说:“我不是一个能够苦练下功夫的人,如果我能苦练,也许在绘画上会有点小成就。”往后的人生中,她也谈论过自己的美术生涯,说:“我觉得是美术喜欢我,不是我喜欢美术。”顾福生将她写的作品给了时任《现代文学》的主编白先勇,白先勇回忆:“(顾福生)说他有一个性情古怪的女学生,绘画并没有什么天分,但对文学的悟性却很高。”三毛的第一篇小说《惑》得以发表。在这篇作品里,她不断重复一句话:“我来自何方,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风呼呼地吹……海哗哗地流……”这被研究者视为三毛最早对生命的追问。总之,这次发表作品是一双有力的手,将三毛从自闭的黑暗中救起。

父母的教育和多年苦读成了创作的养料,她不间断地写,发表了多篇文章。后自荐去中国文化大学读书。陈嗣庆写她从这时起“轰轰烈烈地去恋爱,舍命地去读书,勤劳地去做家教,认真地开始写她的《雨季不再来》”。他与缪进兰都乐于见到女儿的变化,见到她终于从幽居走向人群。

自闭期间,她对哲学产生了兴趣,问过正在做菜的缪进兰是否看过哲学著作。在文化大学她也选择了在哲学系就读。但是经过学习、恋爱、出国,重归生活后,她总结:“(父母)照顾我太周到了,我不能建立自己的人格。离开家庭是我的转折点,这不是我跟家庭有不好的关系才离开,我很爱他们。我离开只是想建立自己。”“哲学并没有使我找到生命的答案,我唯一学到的是分析。研究哲学,对我是一种浪漫的选择,当初以为它能解释很多疑惑,事实上,学者的经验并不能成为我的经验。我只能说,生活把我教育出来了。哲学是基础,人生根本不能问。”

图片
三毛和童年陈天慈  图/受访者提供


“我还是一个有爱情的人”
图片

1979年中秋,三毛和赴欧旅行的父母一起过中秋。日已尽,潮水退去,皓月当空,大海交出了荷西的尸体。三毛痛不欲生,她又一次想了结生命。“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三毛返台后,琼瑶多次约她到自己家里长谈。“Echo,这不是礼不礼貌的时间,你来我家,这里没有人,你来哭,你来讲,你来闹,随便你几点才走,都是自由。你来,我要跟你讲话。”三毛在初冬的夜晚,捧着鲜红的苍兰去了琼瑶家,琼瑶和她长谈七个小时。或许是琼瑶的对白在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实在无人能敌,也或许是三毛盛情难却,她终于承诺:“我答应你,琼瑶,我不自杀。”

这不是三毛在爱情上第一次颠沛。19岁时,她看了师兄舒凡的文章,产生了“少女对英雄崇拜的移情”。从此,舒凡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两人开始恋爱。舒凡高三毛两个年级,他快毕业时,她提出“你毕业,我休学,两人一起做事,共同生活”,他拒绝了。她恐吓说:“我有一个朋友在西班牙,在那儿有事业,要是你毕业不娶我,我就出国去。”舒凡没有给出直接的答复。她拿着护照和机票去找舒凡,再度陈情。舒凡说:“祝你旅途愉快。”第二天,她飞去了马德里。“在没有办法的情形下,我被感情逼出了国。”

在马德里,她认识了还在读书的荷西。在三毛的叙述中,荷西对她展开了追求:去她宿舍楼下弹琴唱歌,花光兜里的钱请她看电影;请她等自己六年,四年大学、两年兵役,然后结婚。三毛结束马德里的学习后,飞赴德国留学。其间她在欧洲游历多个国家,又去了美国。她经历了没日没夜的语言学习,被德国男友PUA,也拒绝了美国白人夫妇高傲、施舍的领养要求,觉得自己一身疲惫。最后,她飞回了台湾。“我听过一首流行歌曲唱,我背着我的吉他去流浪,带朵什么花。我很恨这种歌,那是没流浪过的人才写得出。以为流浪是件浪漫的事情……我流浪,绝不是追求浪漫,而是我在这个地方的学业已经完成了,就再到另一个地方去念书或者做事。所以说流浪的心情,我个人的经历是被迫的……说实在话,我从离开家以后没快乐过,这话说得很不勇敢,可是我离开台湾后真的不快乐,一直到我建立了自己的家。”

回到台湾,三毛经历了另一次心碎。她本与一名德国男友谈婚论嫁,答应对方求婚后第二天,他们去印刷店印名片,两人名字排在一起,一面中文、一面德文。当晚,男友因心脏病离世。陈田心回忆,这是三毛主要的感情对象,年纪比较大,比较稳重,非常博学,很深沉,很有西洋学者的气质。“她的一生中,总有些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一直存在着遗憾,所以她有时会有些退缩。”

德国男友去世后,三毛吞了一整瓶安眠药,试图自杀,幸被抢救回来。她决定再度远走,又一次飞去了西班牙。临行前,她为朋友李泰祥写了九首歌词,其中一首是《橄榄树》。

再回马德里,她与荷西重逢,二人结婚。三毛根据荷西的西班牙名,想给他起名“和曦”,但因为“曦”字太难——就像三毛的“懋”字一样——荷西总写不好,所以改成了“荷西”。他们从马德里去了撒哈拉,在临海的荒漠里开始了新婚生活。后因战争搬离,迁去加那利群岛。三毛重拾青春时期的笔,写起异域故事,“我虽然住在沙漠里,在他的身边,为什么我眼前看到的都是繁花似锦。”与荷西的爱情是三毛盛名的开始。她终于走上了文字这条路,以人生的笔糊口。关于她和荷西的爱情,她在书中已尽数讲毕,为她带来声名的《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皆由此而生。

图片
三毛与荷西  图/受访者提供

三毛认为,如果不是荷西给他自由、爱和信心,她一本书都写不出来。她花了8个月翻译了一套西班牙语的漫画书《娃娃看天下》。晚饭后,荷西把电视关掉,开个小灯,她开始翻译。荷西不懂中文,可跟每个人都说“我的太太是个作家”。“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

陆士清认为,三毛的名字与撒哈拉联系在一起。撒哈拉将三毛这个悲情放逐的女人塑造成了沙漠侠女。由侠女与荷西的爱情神话,奇特的沙漠景观和景域人文,三毛的善良、爱心、情趣所构成的“三毛文学”迸发了“撒哈拉魅力”。

三毛的文字在爱情里扎了根,又从世间万物攫取养料,只要她这么天长地久地爱下去,她的笔就永远不会干涸。荷西的死让他与三毛的爱情变成壮烈的悲剧,把三毛笔下的传奇推向了另一个高潮。从此三毛的生活失了根,养料再浇不出她妙笔上的花。但她说:“我还是一个有爱情的人,这是我的爱情观,今天虽然我的婚姻终止,但是爱情不死。生和死有爱就隔不开,所以我有爱情,有我丈夫的爱情。”

在后期的文字里,三毛表露了一些若有若无的情感,以诉说孀居的孤寂。与严浩合作写好《滚滚红尘》的剧本后,她对严浩说,自己要去找王洛宾了。王洛宾之子王海成对父亲与三毛的交集有过详细记录。在他的描述中,三毛曾两次到■新▲疆■与父亲见面,还计划在■新▲疆■买个房子定居。但因她声名太盛,又恰逢摄制组为王洛宾拍摄纪录片,在被迫配合后两人矛盾爆发,三毛远去。三毛家人将这段故事定义为“友情”,这也是他们接受采访时不愿详谈的部分。


荷西死后,三毛一度陷入沉寂,最终重新走入生活,也不避讳谈及爱情。她痛彻心扉地回忆荷西,只在一首歌中。2019年,齐豫在《歌手》舞台上演唱了三毛作词、李泰祥作曲的作品《今世》。1985年,三毛将荷西去世的那一夜写在了这首歌里,“同一条手帕擦你的血,湿我的泪,要这样跟你血泪交融。”歌曲完成后,三毛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听。齐豫说:“《今世》其实是我们强迫她,再度回忆这一段好不容易走出来的悲痛。我们罔顾了她的情绪。”

图片
三毛和加那利岛住所的邻居甘蒂及其孩子  图/受访者提供


大家的三毛
图片

远在撒哈拉的三毛回台湾时才知道自己的轰动。1979年,她从落地桃园机场的飞机上下来,闪光灯没停过。在琼瑶的劝说下,她止住了自杀的念头。当时琼瑶的丈夫平鑫涛是皇冠出版社的老板,也是她鼓励三毛将撒哈拉的经历写成故事。《撒哈拉的故事》于1976年出版,一个月内连印四版,将三毛推向畅销书作家的位置。三毛开始应对演讲的邀约,1980年2月,《联合报》副刊和耕莘青年写作协会合办三毛的演讲,被视作当年台湾文坛的一件大事。三毛开始频频出入文艺圈,成了台湾文坛一个繁忙的作家。

忙碌半年,她决定回西班牙,处理遗留的事情。她卖掉和荷西住的房子,将多年收藏悉数送人,和友人、邻居一一道别,随后回到台湾,计划开始全新的生活。不久,她收到《联合报》的邀约,前往拉丁美洲旅行,写就《万水千山走遍》。后接受中国文化大学的教职,开始了教书之旅。她成了台湾岛上最火的女人,忙得不可开交,到哪儿都有大批拥趸,便有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时任《联合报》副刊主编的诗人痖弦回忆:“三毛在中国文学史上,以一个写作的人,能引起这么大的注意,产生这么大的回响,恐怕从五四以后没有第二个。”

这团火吹到大陆,又在对岸掀起了一股“三毛热”。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小说选》中收录了三毛的作品《哑奴》,这是三毛作品最早在大陆的传播。80年代中期,随着三毛作品的出版,三毛成了大陆女学生的青春偶像。现就职于同济大学的教授钱红于1988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设“当代台湾文学”和“台港文学研究”,问及学生认为最好的港台作品有哪些,提名最多的是《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和琼瑶的《几度夕阳红》《聚散两依依》。

三毛死后,这股热度更上一层。她的作品被多家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重版发行;单篇作品被艺术家们在电台、电视台朗诵、演播;她的歌词被音像公司配乐、录音;《滚滚红尘》在各大电影院上映……所有被冠以“三毛著”和与三毛生死有关的书刊,都成了抢手货。

图片
1990年9月,三毛在成都乘坐人力三轮车  图/肖全

马华文学作家钟怡雯认为,70年代的台湾尚未进入后现代旅行以及全球化的时代,三毛代替读者追求自由的梦想,实现了遥不可及的向往,在旅行并不普遍、旅行书写并不盛行的时代,为封闭的社会打开了一扇窗。“这种非单纯享乐而是带着冒险性质的大旅行一直是男人的权利,三毛却以流浪的柔性诉求,成了台湾大旅行的首席代言人。她在女性自主的前提下成型,大漠的异国婚姻、东西方的结合勾起读者的浪漫想象。她的传奇是‘安全范围里合理的生活惊奇’。”

林明德从事文学评论多年,曾与三毛对谈创作,得出的结论是,三毛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反礼俗、反社会规范,又能肯定自我的意义与追求的目标。在社会的传统与现代还未完全转型的当时,每个年轻人在面对父母教训、自我判断的抉择时,三毛提供了一个实例。

缪进兰回忆,三毛除了在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组教书,每月有三个固定的专栏要写,兴趣来时自己又要再写七八千字,还要每个月看50本书。剩下的时间,有排不完的演讲和访问,几乎每天都要到凌晨7点半才能入睡,早上11点多又要起床开始另一天的忙碌。

“看到女儿无日无夜地忙,我的心里多么不忍,总以为,她回家了,结束流浪生涯,离开那个充满悲苦记忆的小岛,三毛可以快乐地在自己的土地上,说自己的语言,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始她的新生。但是,三毛现在忙得没有自己的时间去做她想做的事,她的时间,被太多外务分割了,常常吃不好、睡不好,而日子无止尽地过下去,不知哪一天这种忙碌才会停止。这是社会太爱她了,而我们实在受不了。”

“人生这么短,抢命似的活是唯一的办法,我不愿意慢吞吞地老死。”三毛说。她的抢命,是对生命的加速消耗。这一时期,她与滚石唱片签约,答应对方写一张唱片的歌词,在齐豫、潘越云两位当红歌手的演绎下,这张唱片流传至今——《回声:三毛第十五号作品》。同时,她着手准备《倾城》《谈心》《随想》三本书、翻译美籍好友丁青松神父的新书《墨西哥之旅》(又称《刹那时光》)。

痖弦一度叫停三毛的演讲,他在演讲现场看着年轻人为了见三毛被挤得昏过去,被踩倒在地受伤,感觉年轻人对三毛的喜欢已经近乎疯狂。“我对她说,一定要降温、冷却,不要再继续演讲了。否则会像美国歌手列侬一样,被爱死了他的观众杀死。”三毛听了劝告,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公开演讲。

即便如此,她的体力也被无限度透支,连续6个月不能入睡。安眠药的用量从一粒增加到六粒。她甚至在父母家门口迷了路。有一天,她在家发现一大片万年青的叶子,那本来长在五楼房顶花园的墙外。她因担心坠楼没敢去剪。

陆士清认为,这一阶段的三毛正在创作上陷入自设的陷阱。“撒哈拉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了维持“撒哈拉魅力”,满足读者,真实的三毛被切割、幻化。她为自己设置了传奇模式的陷阱,她神话般的爱情产生了传奇效应,满足了芸芸众生对传奇的需要。由于读者对传奇的渴望和三毛对传奇效应的迷信,她不得不继续延续传奇。一直以来,她以自己的恋爱故事来满足读者的白日梦,也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读者直接消费她的生命经验。“一方面,她不能摆脱‘情’的世界去面对社会更为重大的严肃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时空的变换、浪漫的褪色、心境的老化,她在情的世界中以难以为继。”

在外面,三毛苦心维持着“三毛的形象”。严浩去香港机场接三毛,她拖着行李出来,严浩想帮她提,她拒绝了,称“这样不好,这是我的形象”。“她就拿着一个背包,到了记者面前。”严浩说。

宽松式夹克、牛仔裤、旅游鞋,标准的三毛装。性格开朗、思想奔放、无拘无束、走南闯北,这是人们理想中的三毛形象。在亲友的回忆中,才看到这个形象之下三毛的羸弱与破败。1990年10月5日,三毛第二次到张乐平家,张乐平发现她每天工作16个小时,颈椎、肩肘落下重症,加上年前跌伤,又不断地发烧、昏厥,有时竟连软软的衣服搭在身上都痛不可当,只能把自己泡在浴池中减痛。第一次来家里,张乐平细心的老伴便已发现她烟抽得很凶,止痛片更是一把把往嘴里送。

她劝自己:Echo,世上的人喜欢看悲剧,可是他们也只是喜欢看戏而已,如果你的悲剧变成真的,他们不但看不下去,还要向你丢汽水瓶呢。你聪明的话,将那片幕落下来,不要给人看了,连一根头发都不要给人看……

严浩看了三毛的文字后,希望与这位女作家合作,创作一部动乱时代的爱情。他找上三毛,合写《滚滚红尘》。这是三毛第一次写剧本,她投入了全部身心,将自己的性格灌注在电影的每一个角色中。影片在1990年12月10日金马奖颁奖典礼大获全胜,不仅为林青霞拿到了职业生涯唯一一座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杯,还拿到了包括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设计、最佳造型设计奖、最佳配乐奖等几个大奖,并获得最佳原著剧本提名。

《滚滚红尘》的剧本被认为以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为原型。不少文学评论者大谈张爱玲性情中的“Narcissus”——水仙美人式的顾影自怜,如果如这些学者所言,那三毛结结实实与之呼应,甚至连她的英文名都是Echo——与Narcissus出现在一个故事中的山林和回音女神。赫拉惩罚她失去正常的说话能力,只能重复别人说的最后几个字(这也就是Echo后来成为“回声”的由来)。她爱上了Narcissus,却因语言问题被看作轻浮女子,羞愧难当,憔悴而死。

不到一个月后,1991年1月4日,三毛离世,死因成谜。元旦那天,她还在专栏上发表了《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最后她写道:既然过去的已经过去了,那么现在来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生命真是美丽,让我们珍爱每一个朝阳再起的明天。

(感谢陈天慈、蔡志忠、王杨、余雅琴在采访中提供帮助。参考文献:《三毛全集》《三毛传:1943-1991》《三毛传:你松开手,我便落入茫茫宇宙》《三毛研究》《我的姑姑三毛》《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三毛》《你是我不及的梦》《天堂之鸟——三毛摄影诗歌集》《遇见三毛》《三毛之谜》《这样一个女子》《三毛真相》《三毛传》《阅读大地的女人——三毛传奇》《不死的三毛——亲人的叙说》《三毛 昨日、近日、明日》《我的父亲王洛宾》《三毛的“故事”:阅读的误区》等)

图片
图片

中国人物类媒体的领导者

提供有格调、有智力的人物读本

记录我们的命运 · 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



图片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