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为什么总有人想当霸道军阀姨太太?

为什么总有人想当霸道军阀姨太太?

为什么总有人想当霸道军阀姨太太?
https://mp.weixin.qq.com/s/4ChFo6wFe1f7RGlKpX4r-A

为什么总有人想当霸道军阀姨太太?

原创 阿舒  山河小岁月  今天
来自专辑
穿越民国生活指南
因为写民国题材比较多,经常会收到一些读者来信,表达对于那个时代的向往。其中不乏小说爱好者,有的还给我连载自己写的穿越小说。

有一位读者,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年纪并不大,我猜测当是零零后(因为说还在中学)。她说自己看了小岁月很多文章,特别羡慕民国名媛生活,觉得如果在民国,她这个岁数已经可以不用读书,说不定嫁给霸道军阀,做他最宠爱的姨太太。



如果是文学创作,姨太太题材当然很好,《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很好的例子。但如果是真心如此畅想,便令我有些不安,毕竟这位小读者正是读书好年华——而这一点,恰恰是秋瑾吕碧城杨步伟萧红等诸位前辈们艰苦奋斗努力而来。
承蒙你对于小岁月的信任,今天的推送,特别为你写一篇。想要告诉你,真的不要被那些电视剧和网文所迷惑,做霸道军阀的姨太太,实际上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1939年,19岁的张爱玲第一次离开家,到香港上大学;28岁的萧红写出了《呼兰河传》,20岁的西南联大学生杨苡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夜莺曲》,在四川成都,华西协合大学社会学系来了一名有些特殊的女学生,她不住学生宿舍,而是住在学校旁边的别墅,每日黄包车专车接送。这位女学生喜欢弹钢琴,她常邀同学周末来家开派对。她入校时已经22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她叫蔡文娜,是国军20军军长杨森的九姨太。



华西协和大学绝不是野鸡大学,是成都乃至中国西部所建立的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早在抗战之前,华西协和大学先后与多伦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华西的文凭在美国也得到认可。



华西协和大学之赫斐院

岱峻先生的《风过华西坝:战时教会五大学学纪》中有华西协和大学的不少介绍,之前看吴宓日记里言必称“坝上”,岱先生也做了解释:
民国文人称华西坝为“坝上”,就像称上海为“海上”“沪上”,管杭州叫“湖上”,以之指代成都,既时尚又有一种文人“范儿”。

蔡文娜入学,据说是杨森的安排——



杨森虽然是旧军阀,但看上去非常西化。他喜欢穿西装(说自己是学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喜欢吃西餐,喜欢打网球,喜欢看美国电影,他对待姨太太,管理完全旧式,却有一样:重视教育。



比如三姨太刘谷芳,是杨森为长官黄毓成在昆明安宁温泉监造别墅时认识的施工头目的女儿。杨森找了家庭教师教授读书,但刘谷芳读不进去,对杨森说“宁同意再娶,不愿意再读”。

再比如八姨太汪德芳,她的父亲是杨森的军部秘书,杨森强行令他把女儿嫁给自己,条件之一便是成亲之后可以继续上学。汪德芳上海大夏中学高中毕业,之后又去国立音乐学院就读。

他也很容易喜欢女学生,和多位姨太太的相遇,都是在这些女子上学路上。

比如四太太田蘅秋,1920年,杨森任川军第九师师长驻阆中,田蘅秋背着书包上学,在大街上听到后面人马喧闹,原来是杨森来了。田气愤地讲了一句:“咋个!只准官老爷骑马,不许老百姓过街呀!”这样一句话,居然引起了霸道军阀的兴趣,杨森骑马尾随,田家不得不把女儿嫁给杨森。

蔡文娜遇到杨森时,也是女学生。她在沪县女子中学上学,是当地有名的“校花”。根据蔡文娜自述,杨森娶蔡文娜时,蔡不过是“十五岁半的初中五期学生”,这个时间,恰逢八太太前往上海读书,实在是无缝隙对接。





杨森的姨太太多,这件事在当时的舆论几乎是常识。随便翻一翻报纸,说到杨森的,基本都是这几件事。我扫描了一些资料给大家感受一下(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每次都没有加水印,还请借用的同学标明出处):




他最著名的故事,是在机场的时候把副官的孩子错认为是自己的。有很多写杨森轶事的文章里都说了这一段,我在小报里找到了出处:



蒋介石曾经告诫他少娶姨太太,我查了一下,那时他已娶到第十房,装模作样说要节制,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但我猜,委员长一定不晓得杨森养了一条狗取名叫“介石”。)



杨森对于姨太太采取的是军事化管理,这在当时报纸上也有报道(参见前面那篇《薪给制》)。最开始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我以为这不过是小报八卦(当时小报真的很喜欢这种夸张报道)然鹅,事实打了我的脸——

蔡文娜1944年创作的毕业论文,正是研究杨森的姨太太超级大家庭。




这篇论文在去年流行过一阵子,我第一次看是在岱峻先生著作《风过华西坝》里。顺着那篇文章,我顺藤摸瓜找到了《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里面有蔡文娜的论文全文,文章的名字叫《一个过渡时代的家庭》,现在某些明星的论文研究自己,实际上蔡文娜才是先锋——




蔡文娜成文的时候,杨森60岁,家中有九位姨太太,蔡文娜以A-I为代号,我主要依据岱先生的考据和之前查到的一些资料,给大家做个简要介绍(不介绍真的会晕):

甲:杨森。

A:原配张氏,杨森22岁时所娶。张氏在杨森考入成都陆军速成学堂后暴病身亡,据说杨森为此十分悲恸,所以他很照顾张氏的弟弟张元培,曾任20军的军需官,是个肥缺。

B:二房谭正德,和杨森同为广安龙台乡人。出身当地望族,受过教育,能写能读,生长子长女,因杨森纳妾,于是分居,常年住在广安老家。

C:三房刘谷芳,杨森的第一个姨太太。先后生子女六人,1941年患肺病而卒。

D:四房陈顺容,谭正德的陪嫁,因为怀孕而被收为姨太太。因七房曾桂枝之死受刺激得了精神病,生七子,存活五个。

E:五房田蘅秋,她的故事上文提过,不再赘述。

F:六房萧邦琼,萧氏入新式学堂,做过教师,杨森算命,说萧氏可以旺夫,所以对她非常宠爱。1932年,萧邦琼由广安乘船到重庆途中因船覆溺水而亡。

G:七房曾桂枝,是杨森在毕节买来给三房当丫鬟的。据说曾桂枝曾被杨森送给朋友,后来因为她美貌聪明,又重新收回纳为小妾。蔡文娜说曾“读书很有长进,又与甲的生活旨趣很相同,很能交际应酬,其得宠也为各妻之冠。民十七八年去天津进南开大学,但也没努力读书,闲游平津沪汉等地,于是有人向甲密报,谓其生活浪漫,行为不检,甲遂将其召回,终于予以枪杀。”

H:八房汪德芳,故事上文已有,汪德芳学成归来后,在杨森创办的成都天府中学任校长,当选过“国大代表”。

I:即蔡文娜自己。

蔡文娜讲述,这九房姨太太,有一些是姨太太之间相互制衡的产物:觉得自己的宠爱被新宠夺去,就给杨森再娶一个新太太分宠:



蔡文娜举了一个例子,自己进门是五房田蘅秋为了节制杨森对八房的宠爱而提议进门的。

姨太太之间的斗争,基本都是暗搓搓的,蔡文娜也饶有兴趣地写出来:

各妻在见面的时候,还是有礼貌,亦时常相约在任何场所出现,如有家长在一起时,争执比较少,反之就多,但是大半都避免当面冲突,一切心中的不满,都是用巧妙的方法来发泄,如乙对甲不满的时候,不会直接和甲冲突,暗设法向丙怂恿,再向丁挑拨,无形中造成乙、丙、丁三个人对甲的联合攻势,务使甲受到打击而后止,有时也可能造成甲、丙、丁对乙,或甲、乙、丙对丁等各种的变幻。————蔡文娜

杨森的称谓,年纪大的姨太太叫“老爷”,年纪轻的则叫名字。子女管生母叫妈妈,非生母就加姓,蔡文娜在其他子女那里的称呼是“蔡妈”。杨森娶的十一姨太胡洁玉,是杨森家仆的女儿,年纪比杨森孩子们都小,大家管她叫“胡妹妹”,杨森要娶胡洁玉的时候,强行让子女们叫妈,子女们都叫不出口,最后则叫“胡娘”。



杨森在每个姨太太那里轮流居住,姨太太像拿军饷一样的领工资,一旦怀孕,即凭医生证明领取五千元生活费,倘使顺利产下子女,则可领取存于国外银行的补助费两万元。

如果有“单独特殊用度,数目又特别大的时候”,据说要拿了发票才能报销。小报说杨森对姨太太是军队化管理,感觉没啥错:

衣服鞋袜等东西都统一购买,再行分配,如有小孩28人,每人需鞋两双,就得同时添买56双, 其余照此类推,不过大人和小孩的分配各自不同。如买鸡蛋两百个,或依大人的数目分配,或依小孩的人数,有时或大人小孩一律计算分配,看去好像很平均,实际上仍有很多弊病,因分配的工作多半是佣人担任,各人是各为其主的,所以有多分或素质好坏的差别。又如果某一母亲不在家,她的子女受虐待,也是常事,所以分东西时也会受损失——蔡文娜

杨森严禁各位姨太太有小金库,但蔡文娜在论文中说,前几位太太都有私自存钱,只有自己和八房汪德芳没有储蓄,汪德芳“以后在外当校长,经济上就比较活动”。

子女如果在学校读书读得好,会额外有奖励,感觉像年终奖。蔡文娜因为受过教育,杨森便让她教育六房萧邦琼留下的几个孩子。



蔡文娜的这篇论文,老师的评语耐人寻味:
该文取材颇足弥贵,自是不凡之作。再加剪裁修补,决非捕风捉影、徒劳无功者所可同日而语也。(华西协合大学毕业论文,文学院社会学系,导师姜蕴刚,系主任李安宅,院长罗忠恕,1944年5月)

取材确实弥足珍贵,毕竟除了文学作品,我们很难看到当事人这样诚恳和事无巨细地展现自己所在的家庭。杨森本人是否看过这篇毕业论文呢?我猜测是没有的,蔡文娜在写作论文时,暴了不少家庭猛料。除了最为劲爆的曾桂芝之死,还有自己的一段往事:
民24年在成都读高中时,又碰见前初中时的一位男教员,为了一种师生情谊,又常常往来,I当时并没想到会有任何问题,后甲知道这事,嘱其停学,回到重庆和各妻居住,无形中受监视,顿失意志及各方面之自由。——蔡文娜

简而言之,就是蔡文娜认为是“师生情谊”,杨森认为是不守妇道。杨森和田蘅秋的女儿杨小捷在《我的家庭内幕》里曾经讲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在读着蔡文娜的论文时,我能够深刻感受到这旧式女子在接受过新教育之后的巨大变化。她的论文有一定学术性,对于那些和她其实是竞争关系的姨太太们,她充满了悲悯和同情。我甚至隐约为她担心,这样的蔡文娜,还能回到那个封建家庭里去吗?

果然,就悲剧了。





蔡文娜这样的著名校友,即使是毕业之后,学校也会持续关注。根据岱先生的考证,《华西协合大学校刊》有过多次蔡文娜消息的报道,她毕业之后先担任了“社会系助教”,两个月后(1944年11月30日),蔡文娜成为“仁寿文华中学校长”。

然而,半年之后,1945年5月号《华大校刊》上刊登“社会学系毕业同学会成立”消息,已没有蔡文娜的名字。

因为她死了。



关于蔡文娜的死亡,在华西有多个传闻,有人说她和男同学相爱,被双双沉塘,大池塘后便被称为“爱情湖”。(戴治龙,忆华西坝一二事,《永恒的魅力——校友回忆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

也有人说这是去世的六房萧邦琼的弟弟、27军驻蓉办事处处长萧寿眉的计策。萧看不惯蔡的受宠,于是伪造了一封说蔡文娜与人私奔的匿名信给杨森。杨森把信交给蔡,两人吵架,冲动之间,杨把蔡勒死并且抛入水井,对外谎称蔡文娜和人私奔了(杜重石,《风雨岁月》,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我觉得杨森的四女儿杨小捷(生母田蘅秋)说得较为真实:


吕明德比蔡文娜高一级,是华大1943年牙学院的毕业生。

他认识蔡文娜,也许是通过自己的弟弟吕志明——他和蔡文娜同读社会学系。但根据吕明德的姐姐吕志远回忆,吕明德和蔡文娜是在网球场上认识的——讽刺的是,蔡文娜打网球,还是受网球爱好者杨森的影响。

吕志远曾在华西校外小天竺街开了一家很有名气的西餐馆,叫“TIP TOP”。招牌菜是Pie,很多人对他家“用猪肉粒、豌豆等做成的俄国派”和类似泡芙的奶油包记忆犹新。吕明德和蔡文娜是否也曾经是吃着派、牵着手的校园情侣呢,他们是否曾经畅想过自己的未来?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吕明德在得到消息之后逃往国外,算是劫后余生。要知道,之前曾桂枝的恋人下场可比他惨多了:



蔡文娜对于曾桂枝之死颇为同情,认为“G本身实在是无辜的”。曾桂枝的死亡在这个大家庭里掀起过巨大波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陈顺容的疯癫。杨小捷曾经回忆得特别详细:



蔡文娜被打死之后,杨森让家中的姨太太们观摩了蔡的惨状。他像极了童话故事里可怕的蓝胡子,对于杀死两任姨太太毫无愧疚之心,娶十一姨太时,他甚至把新房就布置在杀死蔡文娜的房间。



1949年,杨森前往台湾。

他只带走了十一姨太胡洁玉,为他管家的太太田蘅秋因为帮他提前转移财产,也去了台湾。她的女儿杨郁文(下图立者)嫁给了宋美龄的侄儿竺培珊,算和蒋介石攀上了儿女姻亲,在家中地位当然稳固。



呼喇喇大厦頽倒,姨太太们的命运,似风中浮萍。

因为杨森纳妾而愤怒回老家的续弦谭正德在蔡文娜的论文里是“晚年来有许多不正常的行为,如喜欢过分的装饰,以及嘴上常哼着描写两性关系的戏辞”,但她得到了善终。1976年,谭正德在老家去世,享年92岁。

她的陪嫁丫鬟、被杨森用链子锁着关黑屋的陈顺容在解放后病死。

在蔡文娜之后纳娶的十房郑文如因为得了肺病容颜大变,杨森把她扔在重庆。郑文如后来嫁给了一名普通工人。

同样受过教育的汪德芳也和杨森分道扬镳,她把自己的小孩都改姓汪,但“文革”期间,因杨森问题,汪德芳在乐山自杀。



田蘅秋到台湾后不久,突发脑溢血,引起半身偏瘫。

胡洁玉也并不是杨森的终点,杨森90岁时,他又看上了17岁的新竹人张灵凤,以“秘书”的名义,把她弄进家门,成为杨森“十二钗”的最后一位。胡洁玉则在三年前带着女儿远赴美国留学,眼不见心不烦。

我找到了一些杨森九十多时出席活动的视频,只能说,确实,体力看上去,蛮好的:



1977年,杨森去世,享年93岁。

蔡文娜的论文《一个过渡时期的家庭》绝不仅仅是一篇爆料,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她仍旧留给我们很多思考。

比如,她勇敢指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在法理上存在着重大漏洞,客观上为杨森这样的人提供了保护伞:

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说:“有配偶者不得重婚。”似乎是国家已明文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度,但却又在一千零五十三条说:“……有请求权之一方于事前同意,或事后宥恕,或知悉已逾六个月,或自其情事发生后已逾二年者,不得请求离婚。”却又正是消极地承认多妻制的存在,这也可以反映出目前中国一夫多妻制的势力,仍然不小。
她着重讨论,尽管越来越多的女子受到了新式教育,但她们的思想仍旧是旧的。

比如田蘅秋,蔡文娜一针见血指出,这是社会的悲剧:

甲娶E的唯一理由,就是想得一个有学识的妻子……以E的家庭而论,全家姊妹都受过教育,且长兄曾参加过革命,亦可算先进之流;明知甲已有数妻,居然又同意这项婚姻,何尝又不是由于女子的卑微的社会地位所致!?又其家庭生活不算优裕,欲藉此攀附权势,亦不可不谓是一种社会的原因。”

她对于女性在当时社会的认知,也是较为客观和清醒的:


蔡文娜特别记录,萧邦琼在嫁给杨森之后,曾经写过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两句:

“愿为英雄妾,不作庸人妻。”

蔡文娜批评了这两句诗,她认为这“充分地显示出女子羡慕虚荣崇拜权势的心理”。

但她怎么也想不到,七十多年之后,这两句诗,似乎成了一些年轻人追求的目标。

这比蔡文娜的悲剧,更加可悲。




1、岱峻,风过华西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5-1
2、何一民等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四川大学卷三编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3、杨小捷,我的家庭内幕,民国高端群像,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4、杜重石,风雨岁月,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3
5、岱峻,杨森九姨太的毕业论文——《一个过渡时代的家庭》,澎湃新闻,2020-6-2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