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芳华》:敏感只是噱头,更像一场絮叨

《芳华》:敏感只是噱头,更像一场絮叨

《芳华》:敏感只是噱头,更像一场絮叨
http://dajia.qq.com/original/24persecond/ysy20171215.html

杨时旸

《芳华》:敏感只是噱头,更像一场絮叨

2017-12-15我要分享 7
导读
张艺谋把《陆犯焉识》变成了《归来》,那其中多少还是有着向人们内心底部挖掘的努力,多少还有着对那个残酷年代和人性异变的反思,但《芳华》呢?
在电影《老炮儿》中,冯小刚借六爷的口一字一句地念叨出了自己不吐不快的抱怨,“动不动就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在马路边,他咬着后槽牙、眯着眼,怨怒又愤懑地说道。
作为一个出生于1950年代的导演,在现实中,他也不只一次地表达过对这种粗暴归纳的不满,而这一次,无论他如何想甩脱年纪的牵绊,这部《芳华》都成为了他堕入衰老入口的证据,它彻头彻尾充斥着中老年才会生发出的那种泛黄的、慨叹的、无力的忆旧心绪,而这种心绪最终更多的只停留于个人化的叹息,而没有挤压出任何超越于个人经验的反思。

《芳华》原作之中所涉的时代、背景、人物和命运斗转都如此磅礴、荒诞、残忍又令人唏嘘不已,但是,被改编成电影之后,那些丰沛的细部都被抽干了汁水,留下生硬的外壳和徒有其表的符号,成为了一部急于快进的缩略版电视剧。
如果说,刘震云和冯小刚一直在互相成就的话,那么冯小刚对于严歌苓似乎就有些无从下手。严歌苓和冯小刚同岁,又都有着部队的记忆,他们共享着部分经验,所以,完全可以理解冯小刚对《芳华》为何如此倾心,那更多的是出于本能,那些熟悉的场景和气味打动了导演,但是,这次改编止于了本能驱使的冲动。无论故事的裁剪和视角,还是道德立场的选择,《芳华》都显得莫名其妙又模糊不清。
《芳华》的原作是一部典型的回忆录式的故事,它的声部是单线的,所有故事线索的扩张基于叙述者的回溯,脑补、感慨和多年后的反思,在小说中,经常会看到叙述者一个人说着说着就开始讲述那些违背叙述视角的故事,然后,严歌苓就会在后话中把一切都拽回来,她会写到,“当然,那一切都是我当时的猜测”云云,而电影显然无法选择如此出入自由的叙述方式,不知道冯小刚出于怎样的心理动机,偏偏非要采纳这样一种配角口述的切入角度,他执拗地留下了那个配角姑娘的旁白,然后却又在绝大多数时候采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电影的视角就这样莫名其妙地错乱起来,更何况那一段段不时幽幽冒出的深情点评的旁白女声,像是冯小刚的化身,生怕观众没有领会那些人物的内心戏码,按捺不住地剖白一切,让原本可以意涵丰富的故事变成了夹叙夹议的作文。
众所周知,冯小刚如今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人设,从一个拍摄嬉闹贺岁片的服务型导演转行——或者说回归最初——操持起了知识分子的行当。他乐于扮演一个孤独的逆流者,一个挑战敏感题材的突破者,一个憋着一股劲儿宣扬道德勇气和作者能力的独行者。《我不是潘金莲》在这个方向上走得很成功,那些对于中国当下最敏感点的呈现,有一些已经令人惊异,而当他转向历史,重新进入自己熟稔的回忆,到了《芳华》这里,那些“勇气”和“敏感”,全都变成了表面化的装饰与策略,甚至连《我不是潘金莲》中那些蔫坏损和小聪明式的反讽与批评也都不见了踪影。或许,从此看来,《我不是潘金莲》的成功更多的要归功于刘震云,冯小刚顶住了一些压力然后放大了这一切。
显然,《芳华》之中到处都是敏感的雷区,无论是那特殊十年的重要背景,还是那一场在电影中只能模糊交代的战争,又或者是时代转轨之后,那些被遗忘的亡魂,以及众多无法进入叙事的被侮辱和被伤害的人们,这些,无论认真地去呈现哪一部分,都可以变得庄重,但是,所有这一切都被轻轻地提及然后急速地略过了。
电影被切割成几段,何小苹初入部队的遭际,刘峰的“流氓事件”,战争,改革开放之后的人物命运转折。哪个部分不都是一部残酷史诗?何小苹初入部队的时候,文革尚未结束,部队中有人的父母还被关押劳改,这些被迫与父母划清界限甚至断绝关系的年轻女孩,在部队的文艺队伍中表演着歌颂与赞美,这之中会有多少内心波澜与自我撕扯?
一切都未被呈现。
刘峰所涉的“流氓事件”,是整个故事开始走向残忍的突然转折,那是一个宏大的禁欲时代突然折断了一个人普通“好人”的腰身,这时代造就的悲剧不被深究,而那个牵涉事件之中的女孩林丁丁的内心也不被深究。她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应激和自保式的哭泣之后,彻底抛弃了心理芥蒂迅速扑向新生活,这哪里是那一句旁白就能解释清的呢?毕竟有人因为她被发配又成为残废。
杨采钰饰演的林丁丁与黄轩饰演的刘峰
杨采钰饰演的林丁丁与黄轩饰演的刘峰
而后,关于战争,则彻底只剩下战争场面,被炸碎的身体,激流的子弹,炫技的镜头确实组成了中国大银幕上极其罕见的战争场景处理方式,但是然后呢?然后就再没有然后了,一切都停留于那一两个暴力血腥的场景,让人们生发出一点点这是如何过审的微小疑惑,而至于那场战争背后更深层的内容,没办法碰触。
冯小刚是知道这些的,却还要做出一种触碰了敏感线的悲壮表情。而再向后发展,一切更是突然破碎和流泻一地,那些符号拼凑的时代转换的象征,在任何一部1990年代末期的电视剧里都已经习以为常,它们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电影里,陈旧又敷衍。
所以,这故事呈现得最细致的部分是什么?水房里半透未透的内衣,姑娘们鲜嫩皮肤上的绒毛,舞蹈演员的青春酮体和纤细腰身——无性中的性,以及性中的无性,禁欲年代帷幕和帐幔之后女兵的隐秘心事。那些沉重的历史背景被驱散,每一个人物内心世界被关闭,留下的就是这样一部过去式的青春片图景,一场镶嵌着柔光金边的少女物语。相较于后半段的宏大叙事,这前边的一切看得出才是真的倾注了感情。

张艺谋把《陆犯焉识》变成了《归来》,那其中多少还是有着向人们内心底部挖掘的努力,多少还有着对那个残酷年代和人性异变的反思,但《芳华》呢?前半部分几乎成为了中学生宿舍里青春期霸凌和gossip girl的翻版,那些原本可以纵深的侮辱性的情节和晦暗的时刻,也都被抛光处理了,随处都充满青春元气,肆意饱和,连街上敲锣打鼓癫狂的群众都如此鲜艳。
多年之后,军队高官的孩子依然门当户对的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全职太太和房地产商,无依无靠的学雷锋标兵失去一只手沦落成为被城管驱逐的小贩,对于这些,人们早在现实中目击过比这还令人唏嘘的真事,所以对于电影中的呈现似乎也只能用一句“哦”来回应,连感慨都已经懒得感慨。刘峰用来敬军礼的右手没有了,祝贺战友考上大学只能用左手拍一次西方舶来的high five,这样隐秘的细节倒是比所有佯装的悲壮都更有意味。
黄轩饰演的刘峰,在战争中失去一只手
黄轩饰演的刘峰,在战争中失去一只手
何小苹被纳入部队,努力跳舞,排练B角,始终没办法上场,唯一一次独舞,却成为了一场残酷游戏最后的亮相,然后被一道命令推向命运的深渊,最终,她成为精神病患者之后,在无人的草地上自己为自己跳了一次纵情的A角。这或许是《芳华》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幕了。但是,像这样有意味的细节和让人动容的内容都转瞬即逝,然后被冯小刚太多其他的私人心绪冲淡了。
在《芳华》中被集体孤立的女主角何小苹
在《芳华》中被集体孤立的女主角何小苹
客观地讲,《芳华》绝不是像《私人订制》那一类凑数、攒局的烂片,它确实是冯小刚费劲心力的作品,但正是因为他的在乎,他想要的实在太多也太杂乱了。冯小刚的好友叶京曾拍摄过一部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记得少年那首歌》,从题材到气质都和《芳华》非常相似,有着同样的缩略电视剧的观感,而更相近的就是那种初入暮年用回忆进行自我精神按摩的典型气味。
《记得少年那首歌》剧照
《记得少年那首歌》剧照
《芳华》如果彻底变成一部对个人青春的回望与纪念也未尝不可,又或者,干脆努力节制个人情绪,把它变成一次庄严的审视也同样力道十足,但是,现在,二者在一部作品中互相抵消着彼此。显然,只把一切变成个人回望,冯小刚会觉得太过于轻薄,而面对如此鲜活的扑面而来的回忆和细节,他又注定无法节制自己的情感。所以,最终,这个题材被尴尬的处理了,似乎提到了一切,但仔细想想,什么都未能深入。这个故事确实像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和老伙伴们絮叨着自己曾经的风华正茂和如今无处可诉的寂寥。

TOP

http://mp.weixin.qq.com/s/3c972gwYmmk8jGUtksXcLQ
芳华 | 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
原创 2017-12-16 芳华 琢磨先生



绒花
韩红 - 红



昨天看了冯小刚的这部新作《芳华》,看完出来北京已被夜色笼罩,我抬头长吐一口气,热气拖着长长的尾巴,消失在深夜的北京街头,瞬间没有了任何痕迹。

这应该是冯小刚拍过的最好的电影之一,电影在锣鼓齐鸣歌舞升平中开始,在平静的站台长椅上结束。两个小时的电影,让人感叹青春的转瞬即逝,多少芳华成为了明日黄花。成长中多少委屈,多少的辜负,多少的无法原谅,多少的我爱你你却爱着她,最后都归于了静寂。宛如一地鸡毛,一阵寒风吹过,荡然无存,空留夜空里的一声叹息。

主人公刘峰是个活雷锋,好到经得起放大镜的挑剔,毫无瑕疵。每次从北京回来,大包小包一大堆,别人吃饺子,他吃饺子皮,他的理由很简单:总得有人吃。就是饺子皮他都吃不安顿,文工团的猪跑了,厨师第一个来喊的就是他,仿佛他就应该去帮忙抓猪,关键是他真的心甘情愿地去。

后来抗洪扭伤了腰,他又自动成了文工团的一颗螺丝钉,修灯做沙发无所不能。政委觉得他可怜,让他去学校进修,进修完就升一级,他拒绝的很干脆。这一切都因为他爱着文工团里的一个人,爱能让一个人伟大,也能让一个人勇敢。但就在他向深爱着的丁丁表白时,被人撞见大家一起合伙诬陷他成了流氓,他所有的好瞬间被人忽略,被迫远走他乡,并且上了战场。在对感情绝望后,他想的是成全自己,最好能壮烈牺牲,这样他的事迹就会被写成歌曲,自己爱的人就不得不歌唱,歌唱时就能想起自己的爱。

最终他没有成为英雄,却丢掉了自己的一条胳膊,流落街头被联防随意讹诈。他家里的女人因为嫌弃他,跟一个开长途车的人跑了。在别人问他过的好不好的时候,他说:要看跟谁比,跟躺在坟墓里的战友比,自己已经是好的不得了了。

这是一个好人的成功还是失败?

TOP

http://mp.weixin.qq.com/s/AyLGZ1IA_SAjpbfLYd3Hqg
芳华,史上最深刻的冷笑话
原创 2017-12-16 先森 月牙读书

静静的读书,岁月不会骗你





回复“晚安”,告诉你一个真相









下午看了《芳华》,
我觉得是冯小刚最好的一部电影。
故事很简单。

70年代,
部队文工团里。

刘峰(黄轩),男主,
文工团的活雷锋,
工人家庭出身,
老实肯干,乐于助人,
被人推崇又招人嫉妒。

小萍(苗苗),女主,
出身黑五类,
父亲死在下放农场,
因为出身不好,被人嫌弃,被人欺负,
只有刘峰不嫌弃她。

丁丁,
上海女孩,
人美歌甜的独唱演员,
是所有男生们的暗恋对象。

小郝,
高干子弟的出身,
性格豪爽泼辣的大姐。

穗子,
父亲被关改造十年,
出身不好,爱好文学,
编剧严歌苓的化身,
电影第一人称的讲述者。




故事开始,
活雷锋刘峰把新入伍的小萍接到文工团,
文工团所有人都都嫌弃她嘲笑她。
只有刘峰帮助她,鼓励他。

小萍悄悄爱上了刘峰,可又不敢表白。
时间线推到76年,
伟大领袖去世,
时代变了,
文工团每个人都对巨大变革充满了好奇与陌生。





刘峰因为偷偷听了邓丽君的歌,
决定把心理藏了多年的话说出来,
他爱的不是小萍,
而是团里所有男生都暗恋最漂亮的丁丁。
刘峰控制不住的抱了丁丁,被人看见。
从此,
他的人生就此改变,
丁丁说他耍流氓。
活雷锋被审问,
被抽调,被下放,
上了对越自卫反击的战场,
血肉横飞,
最后留了条胳膊在战场。




小萍因为丁丁伤害了刘峰,
以及其它人的冷漠,
对文工团这些人心灰意冷。



在高原表演时,耍了花招装病,被识破,
最后,也被调离了文工团,去了野战医院。
这也导致了她也上了前线,
当了医护人员。
看了太多战争的残酷和血肉模糊,
小萍最后立了功,
却产生了精神问题。






战争结束,
文工团也被宣布要解散了,
最后一场演出任务,
是慰问伤员,
已经精神失常的小萍,
作为战斗英雄,
被安排在第一排看演出。
听着以前跳过无数遍的沂蒙颂音乐,
小萍走出了剧场,
在剧场外草坪上,
穿着病号服,
孤独的翩翩起舞。




90年。
刘峰在海南,卖盗版书,
因为交不起罚款,
被城管扣车欺负殴打。
巧遇小郝和穗子,
小郝看到被打掉假肢的刘峰,
替刘峰交了1000元罚款。
多年不见的战友相遇,
刘峰才知道当年他抱的丁丁,
在文工团解散的第二天,
就出国嫁到了澳洲,
已经十年了。

95年,
刘峰来到云南蒙自,
在烈士陵园里遇到了小萍,
小萍精神病被治好后,
一直没有结婚。

俩人静静坐在小站站台上,

小萍:你爱人呢?
刘峰:嫌我不会挣钱,
跟一个长途汽车司机跑了,
我是残疾人,不怪他。
小萍:
你从文工团走那天我去送你,
有一句话一直没说?
含在嘴里了十几年了。

刘峰:现在能说了吗?
小萍:抱抱我行吗?

刘峰搂过小萍,故事戛然而止。




穗子旁白:
俩人小站别过,再见已是又过10年,
2005年刘峰得了场重病,差点死了,小萍把他接到身边。
俩人没有结婚,
没有子女,相依为命,度过余生。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
物是人非。


严歌苓的剧本非常扎实,
冯小刚拍的也非常克制,
没有哭天抢地,大悲大喜。
镜头只是记录这美好与残酷。

芳华上映,
经历了排档,
撤档,
再上,
可谓一波三折。
冯导自己也说,
拍的是他这代人的芳华。
冯小刚的片子,
能这么简单?
他拍的难道只是芳华已逝的感慨。




其实,
冯导想告诉我们,
他那一代人,是个冷笑话。

我们没经历过那个身不由己的年代,
但我们的父辈经历过。

70年代,
那个畸形时代,
等级森严,
什么出身,
决定了你什么命运。
刘峰,出身工人,虽不是红二代,可也是根红苗正的接班人。
小萍,父亲死在劳改农场,出身就决定了她命运的悲剧。

那时候,男孩最大的优点叫老实肯干。
刘峰就是这样的人,手巧,老实,肯干,善良。
女孩最大的优点,叫漂亮温柔大方。

那时青春,
除了压抑。
也有美好,
男生们吹号,
女生们舞蹈,
男生们在球场打球,
女生们在泳池游泳…
红色年代,
除了革命歌曲,舞蹈,
她们把政治任务变成了释放青春渠道。

时代巨变,
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大时代碾压过的痕迹,
每个人都被时代裹挟向前走。

如果说那个荒唐的年代,
就是一则冷笑话,
那这些人的芳华,
这些人档命运,就是尴尬的笑料。

刘峰和小萍,都生性善良,老实,
可都被新时代所抛弃。
出身高干,快人快语桀骜不逊的小郝,
最后还是找了门当户对出身高干家庭的陈灿,
做起了相夫教子的富太太。
他们都没有跳出自己的原生阶级,
最后都在时间里进行了妥协。
面对i命运剩下的只有无奈。

这样的情节,
其实已经是小刚导演妥协的结果。

在严歌苓原作小说里。
主人公的结局更残酷,也更真实。

刘峰,以残疾军人转业,
在海南倒卖盗版书,
和一个发廊女同居,
当他带着发廊女走上了正常的生活,
发廊女还是抛弃了他。
刘峰得了癌症,
穷困潦倒,流落到了北京,
最后在小萍的照顾下,
离开了这个世界。

小萍,在做了多场英模报告会后,疯掉。
口里不断念着,我只是个普通人。
最后和刘峰相依为命。

丁丁,跟着一个外国人到国外开了餐馆,
当了老板娘,后来又离婚回国。
身材早已走样,
最后靠在中介领别人看房子为生。

小郝,抢了穗子的男友陈灿,告发了穗子。

电影中有句话,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时代把个人命运碾压成一个冷笑话,
残酷,无情,冷漠,
我们是否还要做个好人?
我想这是冯导最想说的一句话。

我的答案是,
无论命运对你多么不公,
还要做个好人。

何小萍和刘峰,
因为善良而最后走到了一起,
电影旁白中说:
他们俩从未结婚,却待人温和,彼此相偎一生…

最好的爱情,难道不就是这样吗?

上帝对好人最大的犒赏,
就是让你做了一个好人,
当你走的时候,
可以很平静,也很安心。

冯小刚最终给出一个,
没有原谅、没有和解、甚至还没有乐观…的结局。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芳华。
每一代人都会芳华逝去。


作者:先森

TOP

http://dajia.qq.com/original/glacier/lqc20171218.html
可惜,那么美好的芳华啊,尽数化作广场舞的喧哗
连清川

2017-12-18我要分享 10
导读
他们要整个时代都承认他们是美丽的,是胸怀理想的,是有着改天换地的情怀的。
《芳华》是今年价值观最为恶毒的电影,没有之一。
我仔细地研究了朋友圈,惊讶地发现竟然多数的评价是正面的,其中有许多我尊敬的前辈和影视业内人。是因为他们都曾经从那个时代中过来,由于怀念《绒花》的美好旋律和陈冲的纯洁多情,或者由于那熟悉的军号嘹亮,还是满大街上包裹得如同一人的绿军装,以至于他们对于其中的俯拾皆是的罪恶、残忍和冷漠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要看清这部电影有多么地邪恶,我需要涉及到其中的故事和细节,只好剧透。那些尚未观影的朋友们,我请求你们的原谅。
《芳华》剧照
《芳华》剧照
修罗·尘埃
因为舞蹈专业出色而被调入文工团的何小萍,从第一天起,就堕入了无边的深渊。她原本以为,自己逃离了的家庭是地狱。
奉命去迎接她来到文工团的刘峰,是全团著名的活雷锋。他就像幸福一样活在所有人的身边,为他们排忧解难。而他自己,因为能够生活在自己所深爱的女孩,独唱演员林丁丁身边,原本以为自己平凡的生活就是幸福本身。
电影里没有交代任何原因,何小萍开始遭受到整个文工团的排挤、欺凌和暴力。也许,本来就不需要什么原因,因为有时候,我们就是对于弱小者怀着难以言状的敌意和恶意。
爱上林丁丁就是刘峰的灾难。一天夜里,他情难自禁拥抱了林丁丁。羞愤交加之下,她告发了刘峰。曾经的全军荣誉标兵、多次立功等等一切荣耀瞬间化为泡影,背着耍流氓的耻辱,他被下放到了伐木连。
刘峰走后的何小萍只想要逃避这个恐怖的集体,可是命运并没有放过她。在一次偶然之中,她为了逃避成为主角的机会装病了。她也被逐出了文工团。
何小萍和刘峰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擦肩而过。在战争中,只求一死的刘峰断臂,而本能求生的何小萍疯了。两个花朵一般美好的生命,摧毁得只剩下风中残烛。
《芳华》剧照
《芳华》剧照
这是一场所有人对何小萍和刘峰令人毛骨悚然的屠杀。屠杀的原因是根本没有原因,只是因为他们的弱小和善良。刽子手是高干二代的贵族,来自城市小资家庭的小家碧玉,甚至和他们一样贫寒出身的孩子。
人们都把矛头对准了林丁丁。的确,这个貌美如花的女孩子有着蛇蝎一般的心灵,可是在针对何小萍的暴力中,谁不是有罪的呢?有添油加醋的军长女儿郝淑雯,有袖手旁观的萧穗子,也有动手撕扯的小芭蕾。
在刘峰落难的时候,除了何小萍无力地站出来叫道,我送你之外,可曾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称兄道弟的军区首长儿子陈灿没有,恋爱疼惜他的文工团政委没有,曾经受过他的恩惠的人没有。他只是孤独地走出了军营。
那个满嘴正义充满慈爱的政委,把何小萍推到了前线,他不知道其中的残酷吗?那个流着泪高唱送战友的分队长,可曾为刘峰说过只字片语?
整个以美丽著称的文工团城堡里,每一个人,都面如天使,心似修罗。
《芳华》剧照
《芳华》剧照
电影里的旁白,在行将结束的时候说:到最后,只有何小萍和刘峰过得平静。真的吗?他们在岁月中已经摧残得只剩下了一口能够呼吸的空气。他们只是被世界淹没罢了。身似飘萍,心如死灰。
也许,冯小刚恰恰是用了这样的一种对比法,真正想要展示的,是那个时代的残酷和悲情呢?
何小萍和刘峰如何就成了那个大时代的牺牲品呢?他们只是弱小和善良而已,大时代的重锤本来落不到他们的身上。他们是被周遭的人陷害、迫害、加害,被扔到了那个残酷的、血与铁的、生与死的战场。
那些天使般的面孔,都带着狰狞的味道。这,就是平凡人的恶。
冯小刚试图要为林丁丁解脱。她哭倒在床上,说:他是活雷锋,他怎么能喜欢我。他让我感到恶心。萧穗子的旁白确认了这一点。
可是林丁丁真的是天真吗?她在文工团里左右逢源,招蜂惹蝶。郝淑雯看出了端倪,斥责她说:不许腐蚀我们的活雷锋。林丁丁不过在利用刘峰的爱,为自己制造了最舒适的环境。他就是她的沙发。没有人会爱上沙发。她的计算和精明多么精确啊:在解散的第二天,她已经赶回上海签证了。
林丁丁不是天真。林丁丁就是那个时代的多数人,自私、恶毒、残忍。她并不想陷害刘峰,但只要一丝一毫沾染了她的利益,她马上就化身修罗。
《芳华》剧照
《芳华》剧照
冯小刚没有给任何一个人定罪。而忏悔呢?忏悔在哪里?我的朋友李多钰在公号“开屏映画”里天真地写道:“高调文艺的冯小刚也能保持在镜头里不带一丝批判,像没事人一样开一场‘送战友’的卡拉OK大会。”纯洁的多钰啊,你怎么能够以同理心去想象:这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他们发誓要忘掉所有他们伤害和屠戮过的人,记住自己的美好和光荣,去追求美丽新世界。
两个姣好而鲜丽的生命,被他们的自私、恶毒和残忍,送进了战场的鬼门关。他们没有任何愧疚、没有任何忏悔、没有任何遗憾。他们说:这是时代的错。
冯小刚也是这么认为的。两颗平凡的尘埃,落在时代的修罗场里,他们本来就应该成为牺牲品,这是大时代的宿命。
在那个时代,他们都这么认为。
忏悔·广场舞
然后,他们就这样带着自私、恶毒和残忍,带着绝不忏悔的心,来到了新时代,来到了城市,来到了市场经济。
《芳华》的结局空洞而无力。不过没关系,他主演的电影《老炮儿》,其实作为早早拍成的续集,已经诠释了他们这个时代的人要的是什么。
他们要整个时代都承认他们是美丽的,是胸怀理想的,是有着改天换地的情怀的。他们把所有的一切都推诿给了体制和时代,推诿给一些人,推诿给一些事。
《芳华》剧照
《芳华》剧照
错的是那个时代,不是他们。仿佛他们没有从那些恶毒的伤害中获得快感,从那些放肆的破坏中寻找利益,从那些残暴的屠戮中冉冉上升。
广场舞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给这个时代的最好的解释。每到傍晚时分,整个中国所有的广场上就欢声四起,鼓乐震天,喧哗得整个国家头痛欲裂。尽管城市的天空和宁静是属于所有公民的,但他们不在乎。他们只要他们的幸福。他们像林丁丁一样自私:只管自己的生活,不在乎别人的死生。
他们在地铁里肆意地抢座位,他们在大街上咒骂和吐痰,他们在旅游中喧哗和吵闹,他们到整个世界去抢黄金,他们在所有的城市里抢房子,他们组织唱红歌,他们诅咒日本鬼子,他们写信要求禁演韩国的偶像剧,他们指控大学里的老师思想太放纵,他们谩骂90后太浪荡。他们缅怀领袖,怀念青春。他们表现得好像他们不曾参加过内战,殴打过老师,举报过自己的小伙伴,当过红小兵,串联到过北京。
《芳华》剧照
《芳华》剧照
他们生儿育女,和那些无罪的人一起上学,成为技术官僚或管理人员或专业能手,开始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人群。他们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抢占资源,躲避危险,慎言道德,但要出人头地。
然后他们退休了。他们开始组织广场舞,成为严格审核资质的丈母娘,含饴弄孙并开始为下下一代抢夺资源。他们是家中的慈严,是社会的暴君。
他们从来不曾想过宽容,想过公共,想过社会。他们不曾拯救过环境和野生动物,对弱小和善良怀着深刻的敌意和恶意,对弱势群体充满着鄙视和厌弃,对公共秩序和道德从来躲避与背离。这一切,都延续了林丁丁和郝淑雯的行为逻辑。
他们带着毫无愧疚的心,创造了新生活。陈灿到海南去拿地了,萧穗子在书店里签名售书,郝淑雯带着儿子买最时兴的变形金刚,林丁丁在碧绿如茵的草地上拍写真照。如果不是碰见了刘峰,他们早就忘记了他们曾经侮辱和伤害过他们。实际上,他们从来没有道歉过。
他们在文工团里的时候,年轻而轻浮。他们的行为可以被原谅:但前提是他们必须忏悔。忏悔他们曾经毁掉了两个年轻生命的罪恶,并且一生都为此而赎罪。
可是他们没有。他们每年聚会,缅怀青葱岁月,感叹韶华老去,骄傲儿孙满堂,歌唱祖国崛起。
我没有读过严歌苓的小说,不知道到底是她本来就缺乏这样的反省,还是根本冯小刚就没有读懂她的小说?为什么,在显露了那么多的残酷和迫害之后,那些所有的人,都还能像广场舞上的那些大妈一样,那么快乐无忌,风轻云淡?
我突然想起凤凰网当年的名篇,《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是什么让那些坏人可以从容地变老?
是他们不曾忏悔,是他们不曾认错。
文工团里,阳光如同黄金一般洒在那些健硕、柔美而紧致的皮肤上,荷尔蒙如同壮阔的音乐一般飘散。青春如同小鹿乱撞,生命像花朵一样盛开。这就是冯小刚给我们制造的《芳华》。
他和他的同龄人一样,拒绝忏悔。而且,他们还要肆意美化他们的青春,发誓忘记他们曾经犯下的罪,和让别人流过的血,粉饰出一个充满着理想的、天真无邪的、唯有阳光和爱的世界。
他们以坚定和无耻的决心,拖延、毒害和阻碍着这个转型的国家走向宽容、公共与自由的新时代。
他们所有的芳华,腐朽、发酵、翻腾,全都释放成了广场舞震耳欲聋的喧哗。

TOP

http://dajia.qq.com/original/24persecond/ldy171218.html
关于《芳华》,我只谈两点

李多钰

导读
问题来了,吃饱饭了,还能拍出有情怀的电影吗?答案是:依然很困难。
昨晚去二刷了《芳华》。二刷不是因为好到要看第二遍,只是因为距离上一次看片,已经两三个月,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已经有点模糊,想要写一写,郑重起见,还是应该再看一遍。
二刷后有两点感受,得罪莫怪。

感受一:这样残酷的青春也能时过境迁云淡风轻吗?
二刷的感觉其实非常难受。一刷还有点被复原得不错的“文工团审美”限制了判断力,二刷时就觉得“文工团审美”的表象下面,很多情节不忍卒睹。
最糟糕的一场戏是,“送战友”。
文工团因为时代原因被解散,团员和老师们一起吃散伙饭,大家除了一起热泪盈眶地大唱了一场卡拉OK“送战友”外,没有一个镜头跟为他们真正付出过的战友刘峰和何小萍有关,也没有一个镜头让观众联想起他俩,没有一个人物哪怕片刻想起过他俩,包括那位制造了这一切的林丁丁女士。

在那么可怕的厄运降临到战友刘峰和何小萍身上之后,这个操蛋的文工团就云淡风轻地解散了,所有人都还能优雅地告别和转身。或许这就是真实历史中屡见不鲜的事实,但是,高调文艺的冯小刚也能保持在镜头里不带一丝批判,像没事人一样开一场“送战友”的卡拉OK大会。这很荒谬。而这样的荒谬,又是一个能够深入这位中国导演内心的正常,它又是带着“敏感”的标签回来的。这种荒谬就不只是历史,也是现实了。
为什么这样的荒谬能够深入现实?原因有二:其一,就是因为这些“战友”们总是能够在事件发生时找到跟“我”无关的“历史原因”;其二,在事件发生后,又能毫无内疚地转身而过,因为“时代变了”。
这也是那些在文革中殴打老师校长至今从不认错的人能够身心健康地活到现在从不感到脸红的人的心理基因。

有人问,没有这样的心理基因,在这样的时代中怎么活下去?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样的心理基因会让我们一直这么活着,并且,恐怕这样的恐惧只会让恐惧延续及子孙。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当成历史的受害者,当成弱势群体,等待那永远不会出现的转机。
等待转机的心态,是另一个全民性的心理基因。“送战友”时集体合唱的那首《驼铃》,“待到春风传佳信,我们再相逢”,是1980年出品的反思文革的电影《戴手铐的旅客》插曲《驼铃》里的一句歌词。这句歌词就是等待转机心理基因的写照,它跟把一切归于历史的心理基因一致,只不过与加害者以历史为名的脱罪相反,是历史的受害者期待残酷历史早日过去的精神支柱。
这句歌词就像“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流传很久的心灵鸡汤一样,传唱至今,包括《芳华》被迫改档时,改档宣传语也是这一句。

在“归罪历史”和“等待转机”中,我们迎来送往了一个又一个不堪回首的历史。
尽管《芳华》不断宣称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受到重要国际奖项的认可,在金马奖上也全军覆没,并没有继续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的辉煌。
我想,如此空缺的题材,评委们并不是不想认可,而是根本就看不懂,如此残酷的青春、如此刻骨铭心的历史,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怎么能是这样一种云淡风轻时过境迁的态度呢?
感受二:冯小刚吃饱了饭能拍出好电影吗?
这几年,冯小刚一直在憋大招,走出了一条逆潮流而动之路。从《一九四二》到《我不是潘金莲》到《芳华》。这条路对冯小刚而言不好走。
作为一个在商业片上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冯小刚想要在艺术上证明自己,就要承担双重的压力,第一,你商业上不能失败,第二,你艺术上也不能失败。以前拍商业片时可以归因于商业需求牺牲艺术,现在没有什么可以找的借口了。
所以,每一次电影上映前后,总是能看到小刚导演情绪激动,各种怼天怼地,只要稍有批评的声音,就开骂,最后甚至发展到骂观众观影素质差,只配烂片。


做文艺片确实压力大。
不过,小刚导演大概不知道,他所承受的这种文艺片的生存压力,别的文艺片导演不知道承受了多少年了。小刚导演还可以靠过去商业片的底气来获得投资,如果没有这些底气,甚至连投拍的可能性都没有。
文艺片本来就是文无第一的事业,电影好不好,大多时候是跟自己拼。你觉得自己要说的说明白了没有?有没有跳出一个日常的逻辑,真正达到艺术的高度?如果不在这些地方用力、精益求精,一副我这么NB你们怎么看不懂呢,说明你是在干一件希望别人以为NB的事情,而不是在干真正NB的事情。

冯小刚以前写过一篇关于姜文的文章,里面有一段话对比了自己和姜文的不同,姜文把电影当做一件神圣的事情,而“我基本上还处于把电影当饭吃,为了保住饭碗必须急中生智克敌制胜的档次上”。他还很诚恳地说,“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标准,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

因为这篇文章,我对冯小刚有了好感。他起码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这比很多拍烂片还装大尾巴狼的导演要强多了。
近几年,冯小刚导演显然吃饱饭了,开始拍有人文情怀的电影。对他的这种努力,人们是欢迎的。
问题来了,吃饱饭了,还能拍出有情怀的电影吗?
答案是:依然很困难。
一个人在饥饿的时候,情怀往往更真实一些,不会吝惜自己的羽毛,不会被传世的妄想压垮,也不会那些既得利益捆住手脚。饥饿和贫穷恰恰是创作的富饶之地,能够让艺术家创作出更纯粹的作品。很多作家都是在贫穷和饥饿的时候创作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当他们的生活日益丰饶,什么都不缺了,他们想象的翅膀也就缺少了展翅的欲望。
以最近三部电影为例:
《一九四二》:不能不说小刚做到了对历史的复原,但是整部电影都是对饥饿的记忆的重复,缺少挣扎与愤怒,也缺少思考和救赎,它到顶了也就是一个饥饿版“活着”。让活过来的人靠时间来解决一切苦难。

这样的电影,让观众看得太憋屈了。尽管历史确实是这样一个憋屈的历史,但是观众其实并不需要再重复听老师说一遍。
一个什么都不缺的人如何来想象苦难呢?他知道饥饿的人会想什么吗?他会让饥饿的人奋力打开一条通往温饱之路吗?不能因为历史中不存在,就缺乏对自由的想象力。
《我不是潘金莲》:不得不说这其实才是冯小刚最好的一部电影。但是,由于要兼顾审查,一个反体制类型电影弄得体制内当做内参学习。中庸真是害死人啊。
一个在体制内过于游刃有余的人如何从根子上来创作“反体制”类型的电影呢?这是一个不得不拷问的话题。

《芳华》:又一部“活着”,老生常谈的文革版“活着”,只不过因为活着的人在文工团里青春貌美,就陡然生出了一种偷窥特权的欢欣和对特权时代的怀旧。
《芳华》哪里比得上《我不是潘金莲》。票房也许会超过,但是电影质量其实滑坡。因为这就是冯小刚说的,中国观众的垃圾口味,一种卡拉OK类型的电影。
《芳华》并不能让冯小刚逃出宿命: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标准。
这将是冯导一生要追问的问题。

(这个场景会不会让人想起《出水芙蓉》,看过《毒太阳》的人就会明白,这样华美的记忆对于《芳华》所要追忆的那个年代是多么不恰当。)

TOP

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 ... p;jumpfrom=weibocom

《芳华》:警惕那些让你“善良”的人


格桑小巫
12.21 09:53
阅读 96641
关注
格桑


《芳华》挺好看的,轻飘飘的好看,大腿翻飞和美好肉体,阳光映照着年轻姑娘脸上幼幼的绒毛,大篇幅欢乐青春的场景消解了含含糊糊的“西南边境的战争”,以致于年轻人们看完电影后发出“年轻真好”的感叹,紧追热点的公众号们发出“尽管不被善待但还是要做善良的人”巴拉巴拉的鸡汤。电影看成这样就可怕了。

这一代人真有这样的芳华吗?

初来文工团的何小萍在热气笼罩的澡堂子里兴奋地问,这里可以天天洗热水澡吗?得到的回答是“当然”,曾经在那场战争中当过老兵、现在广州做律师的胡朝晖先生看到这里,突然感到,电影里描写的生活,离当年他们底层士兵的真正生活,真是太遥远了。“他妈的!我在越战部队当兵的时候,不仅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女兵,而且也从来没有洗过一次热水澡!”

1974年,有几个同样年轻的平民能过上天天洗热水澡的生活?同样年轻的人,都拥有紧致蓬勃的肉体的人,又有几个能无忧无虑地穿着泳装跳进阳光下的游泳池消夏?

《芳华》剧照
《芳华》剧照


1974年,全国还在停课闹革命,继续农业学大寨,大寨农民陈永贵当上副总理,全国农村大抓阶级斗争,搞政治挂帅,砍资本主义尾巴,片面抓粮食生产,不搞副业生产。更可笑的是,一些地方本来是平地,为了学大寨,也人为地修造梯田。身在农村的萧穗子同龄人只能勒紧裤腰带下苦做望不到头的活,吃着永远不够吃的饭,具体的生活形态参见《活着》。

黄启后《当年劳动最光荣》
黄启后《当年劳动最光荣》


这幅油画是黄启后先生的杰作《当年劳动最光荣》。描述了70年代期间一个开河工地的场景,浩大的场面、原始低效繁重的生产方式、被控制思想没有报酬的蚁工。

他们没有芳华。

城市里的萧穗子们几乎全被送到祖国边疆、各地农村插队落户当知青去了,电影里的北京知青、上海知青多被送到■新▲疆■边陲、云南深山、北大荒最艰苦的地方,没有任何生产经验,插秧开荒做苦力,被形形色色的人戏弄欺骗而自己浑然不觉。据刘小萌所著的《中国知青史·大潮》的统计,仅1974——1979年在全国发生迫害上山下乡知青等案件41272起,知青死亡人数25690人,其中非正常死亡人数为15899人,占死亡总人数的61.9%。

1974年挂历
1974年挂历


他们没有芳华。

只有部队能吃饱饭,享受安定与尊严。其中最令人向往的自然是文工团。冯小刚坦言这就是为纪念自己的文工团岁月而拍,动员了同样是文工团出身的严歌苓写小说。在别人连吃糠都吃不饱的时候有饺子吃,在别人缺水喝的时候每天有特供热水澡洗,在北大荒的同龄女孩容颜已经被摧毁的时候还能擦柠檬润肤蜜,在全国抄家抄得干干净净的时候还能随身佩戴名牌手表和金项链,肉体上最大的痛苦只是难熬的毯子功,其余全副精神都用来应付小小的勾心斗角、计算博弈和打情骂俏,大幕一拉,收获一个美貌少女(或少男)想得到的全部荣光,这确是只属于他们的芳华。和这一代人毫无关系。

这是一张1974年某文工团的营养补助名单,能看见瞿弦和等知名艺术家的名字,每人每月补助6元,这是额外的福利。同样是1974年,天府煤矿的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是28元。

1974年煤矿文工团营养补助单
1974年煤矿文工团营养补助单




老兵胡朝晖的回忆里,荒山野岭的冰冷的野战日子,过的是“白天兵看兵,晚上兵看星”的寂寞凄凉的生活,“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一次《芳华》里女兵们的舞蹈,也不知道她们排练的这些婀娜多姿的优美舞蹈,到底曾经演出给哪些越战士兵们看过。”




电影只好讲讲浅浅的人性,讲活雷锋的陨落,好人的蒙难,不幸者的不幸。然而从情节到结局还是维护了血统论的权威,假装遗憾地感叹一下倒霉蛋(终究是出身最低的人最惨),庆幸自己勤奋又运气好(冯小刚和严歌苓都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出人头地),对特权阶层的世袭表示不容置疑的认可(因为情敌是军长的女儿,所以不计较她抢走自己心仪的男子,这种特别的宽容丝毫不可能给予何小萍)。

萧穗子这个旁观者的身份写得无比尴尬:她在老百姓眼里是光芒耀眼的女文艺兵,其实在出身优越的女兵中居于下风,在舞台上也只是集体群舞中的一员。她就像钻戒上一粒镶在大钻周围的小碎钻,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熠熠生辉折射出嚣张夺目的光芒,脱离了集体,她就谦逊细小,留之无用弃之可惜。

所以萧穗子必须讨好首长的女儿,和她们做闺蜜,帮她们打下手,和她们合伙欺负人。她面对高干子女的时候是仰视的,听命的,面对刘峰何小萍的时候,又是充满优越感的。看到他们落难了,又是可怜的、感慨的,但,绝没有一点感同身受,完全就是“他们的命真是不好啊”,一点同情都没有,集体和落难的人是划清界限的,那我正好有借口不去同情,甚至,集体需要的话,我可以再落井下石一次。

萧穗子也是怕刘峰何小萍再翻身的,如果他们成了英雄以后抓住机遇向上流动,变身成功人士,那这些曾经不友好的故交会难堪、会艳羡、会想尽办法重新攀附。

好在倒霉蛋们的人生完全被诅咒了,倒霉到底了,没有任何翻盘的可能性,萧穗子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毛伟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其实只是对留苏的干部子弟们说的。

每个时代的成功者始终还是军长的女儿们、孙子们,层级森严,平民不可逾越。原著里的林丁丁嫁入首长家后被各种讥讽嫌弃,最终被扫地出门。司令家的儿子要娶的是军长的女儿,这才是确保革命江山万年长的关键。

我的朋友杨樾说得非常好:严歌苓自己写这本书的时候情绪应该就是很复杂的,不同于其他作品,芳华更像是严歌苓的自传,文工团生活必然是给了她的人生极为深刻的印记,虽然我一直很喜欢严歌苓的书,但记录自己的人生,必然是对真实进行了大量的修饰,对她讳莫如深的东西欲言又止,她在文工团里遭遇过什么,我们已经没法知道了,她讲出来的看似回忆的东西,其实都是被她扭曲粉饰的,所以很多人看了片子觉得怪怪的,我倒是能理解严歌苓这种心态,当一个人又想倾诉,又想在倾诉中装逼,还要在倾诉中保护自己的时候,记忆就会偏转,最后自己都不记得真相了。

到底真相是什么呢?翻开每一页荒诞的历史,只能看见“欺骗”两字。最终你发现,整齐划一的集体里,所有的号召都是谎言。五零后六零后一代人,响应号召闹革命,响应号召不上学,响应号召去批斗,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响应号召扎根农村一辈子,响应号召学雷锋让尽一切好事(全给特权阶层),好容易血泪斑斑回了城进入工厂上班,响应号召只生一个孩子,准备为企业奉献一辈子的时候,改革大潮一来,响应号召下岗,所有事先的承诺都轻易改变了,遇见任何不公,响应号召替国家着想替大局着想不闹事不上访,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在课本上是被忽略的,文什么革,越什么战,下什么岗,还有那什么,都不是考点,最后你们的儿孙都不知道。你们这一代被摧残的人生啊,最好快快过去,历史就能像没发生过一样了。

1999年春晚小品《打气》
1999年春晚小品《打气》


美化苦难是有罪的。

电影里大喇叭宣传学雷锋,只有代表平民的刘峰在卖力响应号召,首长家的儿女们只需享受活雷锋的服务;文工团风雨飘扬的时候,分队长还在辟谣叫大家安心排练,首长家的儿女们已经早早安排好了后路;和平年代自谋生路,吃尽了亏的平民刘峰卖足力气,最后还是要接受首长家儿女的恩赐(电影里是骂联防,原著里是借钱)。

现实里也没有不同,最著名的战斗英雄徐良是艺术院校出身,完全可以在相对安全的地方做文工团员,他选择参加的前线战斗令他失去一条腿,但是因此也成为了举国瞩目的大英雄。到处作报告,接受歌颂,大英雄的极致绚烂是上了央视春晚演唱《血染&风采》。之后仍然是破裂的家庭,窘迫的生活,伤痛的折磨,猜测和流言。英雄的晚年愿望是儿子能在加拿大接受好的教育。

人当然应该善良,但是请别要求他人善良。

劝说他人做好人的人,只是想要炮灰、肉盾和垫脚石。

《芳华》剧照:被集体抛弃的人
《芳华》剧照:被集体抛弃的人




老兵胡朝晖在整个打仗期间没见过文工团,战争结束后,“我调到广州的部队工作了,这时我才耳闻目睹了真正的部队文工团。正如俗话所说的从糠箩箩跳进米箩箩,这也让我感觉到什么是人间和天上。文工团虽非作战部队,但威力比作战部队强万倍,钱多水深人脉广,能唱能跳能喝酒,上得了舞台,下得了舞池,赴得了宴会,升得了将军,当得了明星,深受广大领导欢迎。”

相声演员牛群和何小萍一样在1974年进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在这之前,1968年高中毕业的他在农村插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成立于1937年12月11日,是解放军创立最早的军队文艺团体之一。

部队文工团对中国艺人的吸引力,直至新世纪还未减弱。2010年,一位已经成名的汤姓女歌手被特招进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得到文职级别3级,专业技术5级,对应大校军衔。在入伍之前,她已经上过春晚,拥有鳄鱼皮爱马仕、成套的帝王绿翡翠和广告代言,但进入文工团,意味着可以调动最主流最顶层的资源,拥有更多钱和名气的体制外歌手在这种资源面前就只是蝼蚁微尘。只是现在,汤歌手和她的翡翠都不知所踪了。

但是必须承认,中国最顶级的歌唱演员几乎都在文工团。

曾经有过文工团经历的许多人,也成为了人生的赢家。

赌王最得宠的四太梁安琪,就是广州某文工团舞蹈演员出身,从13岁起跳了7年。80年代,20出头的梁安琪来澳门发展,在“妇女会”教舞蹈,1986年初,身为舞蹈教师的梁小姐在学员的引荐下出席一个私人舞会。赌王何鸿燊是舞会的特邀嘉宾,不过那一次善舞的“二太”蓝琼缨远在天涯,“三太”陈婉珍不会跳舞。在女主人的引荐下,舞蹈老师梁小姐做了赌王的舞伴,一跃而成为赌王的太太,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坐拥几百亿身家。

还有一位几代中国观众都十分熟悉的著名歌唱家,她基本实现了每个时代女孩的最大梦想。恰好,她就是电影里同时代的文工团员,而且上过老山前线慰问演出,不知道她会不会从这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芳华。​​​


格桑小巫
关注1061粉丝13万

微博认证:知名娱乐博主 头条文章作者 微博签约自媒体
关注
评论


西区电台
14小时前
23
美化苦难是重罪,尤其是以如此肮脏的以专制做保护伞的血统论为其正名。严、冯在此的创作观或所谓的背景其实无需深究,他们就是靠贩卖这些概念牟利罢,哪有什么个人事实依据,说病态自恋都是表扬他们,都是在为他们打call。

jellyivy
18小时前
13
写得真好,美化苦难是有罪的,尤其是当自己不必去承受苦难的时候

越长大越帅ao
18小时前
4
[赞][赞]好文
打开微博,查看全部106条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