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古人谈:什么是【家风】?

古人谈:什么是【家风】?

读过宋人的两句诗:“近来渐觉家风好,儿读书声女织声。”——中国人对耕读家风的追求是由来已久的。正因如此,古人很少讨论“家风是什么”,只称赞某人“有家风”、“能守家风”、“克绍家风”、“大振家风”、“不坠(或“不殒”)家风”,有时则批评某人“有玷家风”、“败坏家风”、“家风渐替”……



北宋学者司马光学问极大,做人却十分低调,生活也极其俭朴。作为宰相一级的高官,他自云“某家居,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他曾写过一篇《训俭示康》,就节俭家风对儿子司马康进行训诫。其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两句,脍炙人口、千载流传,足可当作我们民族的座右铭!

受此家风影响,司马光的仆从家人也都低调俭朴。如他家有一老仆,无论主人官做到多大,始终称他为“君实秀才”(“君实”是司马光表字)。一次采访古人:“家风是什么” - 侯会 - 侯会的博客
苏轼来访,私下教老仆改称“君实相公”。司马光听后追问,老仆回答:“苏学士教我。”司马光叹气说:“我有一仆,被苏子瞻教坏了!”(苏轼字“子瞻”)

司马光宅旁有独乐园,闲暇时他常在园中读书,也不禁止他人游赏观览,园丁因此常得些“小费”。一次司马光见园中新添一间“厕屋”,问园丁,说是用游人的赏钱盖的。司马光问:何不留钱自用?园丁回答:难道只有相公您不爱钱吗?——可见家风的熏陶示范,远胜磨破嘴皮儿的空洞说教。


司马光还委婉批评前朝勋臣寇准:“寇莱公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寇准生活奢侈、一时称冠。但因功勋卓著,人们不肯批评他。不过他的子孙后辈继承了这奢侈家风,如今大多穷困潦倒)——看来“家风”并不一定都是“正能量”,有些“家风”是需要移易改变的。

家风在文学语境中又指文脉传承。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青玉案》词,下阕云:“相逢各自伤迟暮,独把新词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



这里的“盐絮家风”,用的是东晋谢安家族咏雪的典故:谢安与子侄辈雪天做诗,侄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蕴则说:“未若柳絮只此一句,高下立见。——李清照自幼生长在诗书礼乐之家,后经丧乱、流落江南,回想起当年的“盐絮家风”、吟咏之乐,倍感凄凉,故用此典,里面还含有自比才女谢道蕴之意。

同为南宋人的苏籀,是苏辙的孙子、苏轼的侄孙,传承家族文学基因,他的诗文也颇有可观。《四库总目提要》评价他的《双溪集》,称赞他“不堕其家风”,指的便是文脉的接续。

不过《提要》又说:苏轼、苏辙所以成为“伟人”,不仅因文章好,更在于品德高尚;在这方面,苏籀就差得远。从他的《双溪集》中,能找到不止一篇阿谀秦桧、倡言“和金”的文章。《提要》的结论是:苏籀“有愧于乃祖实多”!——即是说,在政治伦理方面,苏籀是有玷“苏氏家风”的!

此外,古人所谓“家风”,有时也指家传的文化习尚。由明入清的诗人吴伟业有《望江南》词:“江南好,博古旧家风。宣庙乳炉三代上,元人手卷四家中,厂盒斗鸡锺。”——这里的“博古家风”,当指古玩收藏的传世家风。



有意思的是,“家风”在古代还被用来形容食品的独家风味。

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介绍临安的酒楼,说“又有卖玉面貍、鹿肉糟、决明糟……者,谓之家风。”——这里的所说的“家风”,似乎已不在“家风是什么”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不过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提过这样一件事:“参政鲁公”(副相鲁宗道)在小酒馆请客,真宗皇帝认为有失体面;鲁宗道解释说:我家贫,客人来了,家里没有像样的器皿和现成的果品肴馔,所以要到酒肆中待客。——看来酒楼食肆的“家风”,跟道德伦理的“家风”并非毫无关联。.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