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1234
发新话题
打印【有20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人物访谈-----------青春期主题

人物访谈-----------青春期主题

青春期从生理上来讲是孩子要长成大人变化的阶段,在心里上也是一种在转换的过程,在大脑的思维和视野的眼界上也是扩展的阶段,这个过程孩子们烦恼,家长们也烦恼,经常被气的够呛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 ... amp%3Bfilter%3Dpoll。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一过程,陪伴孩子们成长呢?

本期人物访谈邀请了孙新兰心智慧志愿者来为大家做嘉宾。请网友们多参与互动

嘉宾介绍:孙新兰博士是著名心理学专家;跟随台湾廖志祥先生学习《道德经》;运用中华文明的底蕴和心理学知识,使每个生命绽放, 活入“爱生爱,美生美”幸福中。孙新兰“心”智慧志愿团是跟随孙新兰博士学习多年的老学员。愿意将在孙新兰博士的智慧中所收获得,通过自己的分享、互动让更多的人获益。WW网友QQ6、tmxli、$zhchl11107都是他们成员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13-5-28 19:38 编辑 ].

TOP

这个主题我最有兴趣的地方是,道德经跟心理学怎么能结合起来?话说我对道德经一无所知
这能解答青春期的问题吗?这个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搬个凳子来好好学习一下,也请家长们在这里提自己疑问,更欢迎大家对不同观点争鸣讨论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13-5-27 09:12 编辑 ].

TOP

爱生爱,美生美.

TOP

心理学最终探讨的是人,是生命。道德经是一本生命智慧的书,廖志祥道德经就是在开显生命的智慧。当我们真正认识自己,认识生命,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当然也能很好的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问题。.

TOP

几岁算开始青春期呢?我家儿子11岁半,感觉已经有点无法沟通了.

TOP

回复 4楼tmxli 的帖子

当我们真正认识自己,认识生命,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当然也能很好的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问题。 .

TOP

我的心儿想唱一首歌,一切都将成为玫瑰

任何心理问题都是生命的问题,当你活出你生命的本真状态时,体验到生命的甜蜜滋味时,任何问题都不存在,因为生命本身很美,具足真、善、美、神、圣。道德经是一本生命智慧的书,廖志祥先生开显了道德经的生命智慧,它以真理的内涵,诗化的语言,对话的形式,从每个生命的真实问题为切入点,唤醒我们内在昏睡的神性与灵性,让每个生命都有机缘被启智启蒙,活出生命的爱与自由。.

TOP

回复 7楼$zhchl11107 的帖子

能具体介绍下廖志祥先生道德经的生命智慧体现在哪里吗?你这么说我觉得好抽象。.

TOP

引用:
原帖由 胡豆妈 于 2013-5-27 10:24 发表
当我们真正认识自己,认识生命,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当然也能很好的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问题。
这句话我也很赞同。青春期的问题关于生命成长,做家长的如果对生命本身没有很好的理解,那么必然会产生很大问题。只是到底该如何理解生命是个难题.

TOP

呵呵,是啊,没学习时我也一样,用脑袋去想,想不出的。体验到才会懂,生命的课程是必修课。从流动爱开始吧,给出纯粹的无杂染的爱,爱生爱,美生美。.

TOP

关于学习廖老师《道德经》的一些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

子玖妈妈的提问可能也是大部分家长的疑惑,作为一名跟随廖志祥老师和孙新兰老师学习的志愿者,我想分享一些感悟。
    最初遇到孙新兰老师并跟随学习,是因为在育儿过程中有很多焦虑,非常想成为一个好妈妈,爱到孩子。但往往和孩子在一起时,总是带着不断要发现问题的眼光看待孩子,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好像这样才能不断让孩子完善,有助于他的成长。这样和孩子在一起时,我的心是焦虑的,带着恐惧的,当然孩子感受不到纯粹的爱。带着很多由恐惧投射的种种问题,也无法真正认清自己,认识孩子的生命;无法体会到孩子一言一行背后爱的信息,美的信息,把孩子的生命看扁了。
    跟随孙老师学习之后,首先颠覆了我“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孙老师在课堂上一遍遍地通过实际案例入手,生动,立体地让我们看到了孩子没有问题,是家长需要成长。孩子非但没有问题,而且是爱的天使,充满性灵。上完课后,回到家和孩子互动时,就会发现我们越能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爱的语言,我们的生命不断被感动着,被滋养着,被开启着。孩子自然也一样,生命被爱滋养着,性灵更加饱满和绽放,更有活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更懂得感恩和自律。
    其次,对我触动很大的是,如今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是以生存为导向的。比如现在读好书,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能体面地活着,等等。这样的引导本身就让把生命看扁了,看小了。这不是生命真正的需求和满足,所以孩子听了,会觉得压抑甚至排斥。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被高举,都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份自我实现的趋力就是生命力,是自身不断绽放的心动力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是十分珍贵的。所以父母的爱,就是孩子梦想的根基,支持和鼓励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孩子就有无限的潜能被激发,有无限宽广的天空去翱翔,而不是被局限在小小的一方天地中,不甘心却又无奈地生活着。
    最后想分享廖志祥先生的两首诗,里面蕴含着深厚的生命智慧。

                   本愿
            一朵为你盛开的玫瑰
            痴心地等待你真情的一瞥
            你那深心的一瞥
            我的心啊  饱含泪水
            化作满天繁星的璀璨
                             ——廖志祥诗咒


            生命有它自身的旋律
            它要完成它自己
            这就是生命的自律性
            允许他人进入他生命的自律性
            就是同时允许自己获得心灵的自由
                           ——廖志祥诗咒

[ 本帖最后由 孙新兰志愿团 于 2013-5-27 12:54 编辑 ].

TOP

回复 11楼孙新兰志愿团 的帖子

如今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是以生存为导向的
-------------------------------------------------------------------------------------

这句话赞,确实如此。孩子对这点也是很反弹,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是有自己想法的。我女儿就跟我说:“你的价值观不是我的价值观”这时候我有醒悟。

我现在跟我儿子沟通也有这个问题,但我也会着急啊,都已经高一了,还每天打球、做梦,对学习迷迷糊糊,女朋友倒谈好了。我也很迷茫,应该如何做,如果没有现实的根基,怎么追求梦想呢?.

TOP

回复 11楼孙新兰志愿团 的帖子

孙老师在课堂上一遍遍地通过实际案例入手,生动,立体地让我们看到了孩子没有问题,是家长需要成长。
------------------------------
能给我们举例吗?.

TOP

回复 5楼ddxmcherry 的帖子

呵呵,几岁算是青春期?我们不必纠结在这个定义和概念中,当我们越来越觉得孩子无法沟通时,家长首先要看到,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父母应该感到欣慰。.

TOP

回复 13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孙老师在课堂上一遍遍地通过实际案例入手,生动,立体地让我们看到了孩子没有问题,是家长需要成长。

  我们可以试着想像一个情景:孩子没有听你的话,不做作业,而是在玩游戏,父母此时大多是生气愤怒去教训和制止他,结果会是:在这个过程中,大人小孩都不高兴。可能有的人会说:开始我也试着跟孩子好好说,可是根本就不听,只有大人发脾气时才会听。
    但是当一个自我成长得很好的父母,他必定会去全然的包容、接纳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时,也不会抓狂,内心会很宁静,在这种宁静中会自然能体会到孩子的心(相比游戏而言,作业是那么的枯燥无味,何况在学校已学了一整天,也很累),当孩子的心得到大人的理解和认可时,你再去要求孩子,孩子自然会很听话。
    所以说,贴着孩子的心去跟他们沟通,是最重要的。而怎么做到贴心,这也是家长要去学习和成长的。.

TOP

回复 15楼孙新兰志愿团 的帖子

这跟溺爱的差别是什么?有些孩子会不会因此变得很松懈,因为人性是有惰性的,虽然我知道用权威压他也是不行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13-5-27 16:36 发表
这跟溺爱的差别是什么?有些孩子会不会因此变得很松懈,因为人性是有惰性的,虽然我知道用权威压他也是不行的
这个差别可以说就是信任和溺爱之间的差别。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体,只要父母的爱足够充足,孩子都会健康成长,因为每个孩子与生俱来有着向上成长的积极性。父母要足够信任自己的孩子,一个被父母充分信任的孩子必定自信而又阳光。而溺爱完全相反,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会认为孩子在“受苦”,她在孩子的生活中往往充当了“直升机”的作用,经常紧急降落,只为出手援助,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溺爱型家长就是不敢管教孩子,完全放任孩子,只随孩子一时开心。所以很好区分溺爱和信任的差别,因为两种教养方式养出来的孩子发展结果完全不一样,被信任滋养大的孩子往往比较独立:敢闯、能做决定、信任他人、愿意合作、乐群;而被溺爱大的孩子往往不够自信:狂妄、胆小、散漫、自我中心、很难合作、交往困难。

懒惰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做父母的允许孩子偶尔的懒惰不算过分,就是大人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休息一下或者逃避一下,很正常啊。我们为何不允许孩子有一个这样的缓冲地带。既然权威在青春期孩子的眼里已经开始变得无用,我们何不试着用平等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多问问他有什么感受,他有什么想法,他愿意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份尊重会更贴近孩子的心,再多一份信任就是对孩子能力的托举,哪个孩子不需要来自成人的这种托举呢?.

TOP

我也来分享一下,作为高一年级的班主任,有关家庭教育这一块感受太深了,几乎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我班里有个学生,第一次看到他,觉得他很有能力,整个人的气场也很足,又多才多艺。还未开学,军训期间,我让他负责组织班级文艺节目。在一个小合唱的彩排中,他担任主唱中的主唱,但有一段总是过不去,我就换了他下来,让另一男孩顶上,结果他当场就腿软,躺在台上,由同学架着他走下舞台。后来发现这个孩子很难沟通,他自幼家境优越,受到的关注特别多,四个隔代老人疼爱他,父母不再话下,更是视作宝贝,父母的同代兄弟姐们正好没有孩子,也非常疼爱他,一个人集千万宠爱于一身,可以想象他在家中受关注的程度。偏偏他妈妈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一直认为自己的儿子可以做得更好。这个孩子可以说是:溺爱+高要求=扭曲。同学交往非常困难,同学对他避而远之;任课教师轮番到我这儿来告状,只要老师想找他谈谈,他一概闭上眼睛,一动不动,随你怎么说。就是我找他谈话,他也是一双眼睛恶狠狠地盯着你,更像是我欠他的。无疑,这个孩子被溺爱坏了。初三在某所学校读不下去,直接转到自己妈妈的学校,妈妈盯牢他,中考成绩还算不错。步入高中之后,成绩一落千丈,原因很简单,他情绪极不稳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每天至少6小时生活得很不快乐。现在马上要地理、计算机会考了,他妈妈看他的样子过不了,马上又打算“直升机”降落了,最后一个月出去租房子,找老师补课,只攻这两门,其他功课先放放。
这个案例中,孩子是一个被溺爱坏的典型。我现在也正在寻求可以和他沟通的方式,但是真的很难,只有在他高兴的时候,你才可以和他谈谈,不开心的时候,随便你怎么说,他都是直愣愣地看着你,油盐不进。.

TOP

回复 18楼QQ6 的帖子

谢谢分享,溺爱+高要求=扭曲--------------要警惕

但具体什么是溺爱呢?什么是爱呢?界限是什么?要知道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些任性,家长这分寸不好拿捏.

TOP

我自己的几点体会:
1、觉得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首先要让孩子了解生命,了解身体,了解生理,然后才有可能去谈热爱生命,心理健康。
我家是儿子,但是我们无所不谈,包括女性生理卫生。因为总是回避孩子自己是怎么生出来的,回避妈妈为什么总有几天身体很不好总是要躺床上等等是不可能的,那样只会增加他的好奇,以致于猎奇的心理。所以不如用巧妙的办法把知识传授给他。现在他知道,妈妈生他很不容易,所以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爱妈妈的表现。他知道女生长大了有生理周期,要出好多血,因为这是当妈妈所必需的条件,所以如果看到班上女生衣服上有血,不能嘲笑,知道妈妈生理期的时候要多休息,不能冲凉水,不能多走路,要照顾妈妈帮妈妈做点事情。我自己也觉得和孩子坦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多谈心,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寻找合适的引导方式。如果父母一直高高在上,以一种压力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有想法不敢告诉父母,尤其是在外面碰到无法化解的问题时,容易产生逆反,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我现在就是专门有一个本子,每天我给他留言,尽量地告诉他在妈妈眼中是最棒的,然后尽量地赞美他的长处,做的好的方面,顺带提一下不足的地方,提点建议。孩子现在每天放学回来就先找这个本子,然后在睡觉前写好回复,第二天上学出门时交给我。我们聊天时也常常就本子里的话题进行,加深对很多事情的印象,也督促他改进自己的不足。
3、引导孩子真善美的价值观。这是要靠生活中一点一滴去积累,慢慢地去形成。比如今天早上他早饭的时候,我和他聊了丁锦昊事件,我只表述这个孩子做了这么一件事,没说其后果,孩子第一个反应就说:“怎么能这样呢,这是几千年的文物,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我们都要去保护,怎么可以在上面写字呢?”我们做家长的,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去告诉孩子可以做或不可做,应该这样做还是应该那样做。但是,我们可以身传言教,可以潜移默化,让孩子有个基本的道德判断标准。当一个孩子建立起健康的价值观念时,青春期的问题也不会是怎么大的问题了。
4、家长对待孩子的心态。我在我的贴子里也说了,家长的心态决定了孩子的成长道路。从前坛子里一直在争论孩子的压力来自学校,我一直觉得当我们对社会环境无能为力时,家长要承担起责任。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我们需要客观地评价孩子,让孩子学他感兴趣的东西,上他适合的学校,做他愿意做的事情。不要让孩子承担超出他能力范围内的期望。那样孩子只会更加逆反,更加难以沟通,更加难以管教。
一家之言,一起交流。.

TOP

回复 19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但具体什么是溺爱呢?什么是爱呢?界限是什么?    真爱相互滋养,很美,很受用           你静静的用心体会一下,当你给出的爱附加条件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                        当你给出的爱是纯粹的,全然的,无条件的时,你的感觉又是什么样.

TOP

回复 20楼花前月下 的帖子

你做的真棒,尤其是那小本子。只是你家孩子还不算青春期呢,但这做法很有借鉴.

TOP

引用:
原帖由 孙新兰志愿团 于 2013-5-27 15:44 发表
孙老师在课堂上一遍遍地通过实际案例入手,生动,立体地让我们看到了孩子没有问题,是家长需要成长。

  我们可以试着想像一个情景:孩子没有听你的话,不做作业,而是在玩游戏,父母此时大多是生气愤怒去教训和制 ...
同意孙老师的观点。但是如果孩子是一个自控能力比较强的,那还是没有问题,玩一会儿就收手了,那也皆大欢喜。如果孩子玩了之后觉得心情舒畅,沉溺不已,时间一长,当遇到困难产生习惯性的用游戏躲避,怎么办,所以我觉得单单让孩子适当的玩米有问题,关键是什么时候停止,怎么让孩子自觉去停止,转入我们所谓的认真学习(这个学习对不对不讨论,因为现实摆在那)?这个比较难把握。.

TOP

回复 18楼QQ6 的帖子

这种孩子真的很多。

遗憾的是,家长从来没有意识到问题。.

TOP

回复 24楼angelazsq 的帖子

更多的可能是没有合适的办法去解决.

TOP

回复 22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前些日子逆反得厉害。估计也快青春期了。
这边女生厉害,我看他班上的女生完全可以当妈妈了。.

TOP

回复 18楼QQ6 的帖子

这种情况现在真的很多。
许多家长都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无法接受次优秀的现实。
看看那些不是在补课的教室里,就是在去补课的路上的孩子。我一直在想,如果不去补课会有什么后果呢?有些孩子学习差,希望提高倒也能够理解,而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也在补,也非就是想成绩更好一些,能考上更好一些的学校,将来有一份更好的前程。可是家长们忘记了,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才是正常的生活,当孩子的童年只有读书和考试,再加上一些功利性很强的活动,孩子的性格或者心理发生扭曲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旦某个孩子发生问题了,不是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或者受挫折能力方面去分析,而又把责任推到学校和社会上,说社会如何,老师做得如何如何不对,这也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吧

[ 本帖最后由 花前月下 于 2013-5-28 15:59 编辑 ].

TOP

回复 24楼angelazsq 的帖子

高要求的部分家长尚可以拿捏,但溺爱真的不知道怎么拿捏?严格了怕苛刻了,对孩子太好了,又是溺爱了。

挺晕的.

TOP

青春期的孩子很有主见,所以还是以交流沟通的方式,要和他(她)交朋友,呵呵!.

TOP

溺爱,可能是旁观者清吧。
我哥家的二宝,正餐几乎不吃,零食不断,一点点小事,就不停哼哼,知道达到要求为止,不过5岁的小姑娘,出门,左一套衣服右一套衣服。。。
我认为这样就是溺爱,可是我哥我嫂,她外公外婆都不觉得。.

TOP

高要求
我自己觉得人吧跟自己比就可以了,不能跟别人比。就象我们自己的工作,婚姻,家庭,我们每个同学机遇不同,结果差异很大,没办法比。

类似于孩子,只能跟她自己的过去比,跟她自己的能力,跟付出的努力比,而不是跟别的孩子比。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太大了,我承认有些是天生的,后天能够弥补,但不能改变。基于自己孩子的天时,地利,人和提出合理的要求。.

TOP

回复 25楼鸟瞰 的帖子

有些人是在有意回避这个问题,而不是面对。
我遇到过的,老师善意的提醒,反被误解。.

TOP

回复 23楼鸟瞰 的帖子

呵呵,我们家长目前大多数是不信任孩子,不相信孩子内在本来就是向上,想好的,孩子在家长眼里,要么是笨蛋,要么就是坏蛋,玩起来没有节制,没有真正的去信任孩子,当我们家长学会真正地去信任他们,欣赏他们、赞美他们,特别是当他们学习会遇到困难时,这些给到孩子的是多么大的力量和信心啊!
   不是说不管孩子,那是放任,溺爱。你可以管,当是父母的状态很重要,当面对孩子时,一直是爱着、信任着去跟孩子交流,孩子会很听话的。.

TOP

回复 19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叛逆,不过这个叛逆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看似他在挑战成人的权威,实质上他在尝试拓展他的疆界,在这个拓展过程中,他会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为。爱充满信任,而溺爱不是,溺爱孩子的父母内心是担心孩子的,辟如担心孩子在承受不了痛苦,承受不了挫折,甚至很多父母不忍心自己的孩子承受失落,恨不得孩子事事如意。

家长的分寸也不难拿捏,可以判断一下你对待孩子的时候,你自己的感觉是什么?如果你感受到的是对孩子的信任,那就是爱。如果你没有去干预孩子,但是内心又有隐隐的担心,怕自己的不管教会放任孩子,那已经不是真正的信任了,或者说你不去管孩子,是因为你害怕孩子受不了你的指责和管教。

家长在信任中,在爱中,其实做什么都是对的,你可以批评孩子,可以指正孩子,因为这个时候孩子会感觉到父母的爱,父母背后对自己的信任和期盼。.

TOP

回复 20楼花前月下 的帖子

你做得非常棒,在你的教育中,你对儿子有责任教育、有引导,你和孩子有非常好的沟通方式,最重要的是你做到了用你的状态去影响你儿子的状态,这就是一个示范作用,父母敢于承担责任,孩子才会承担责任。.

TOP

回复 34楼QQ6 的帖子

溺爱孩子的父母内心是担心孩子的,辟如担心孩子在承受不了痛苦,承受不了挫折,甚至很多父母不忍心自己的孩子承受失落,恨不得孩子事事如意
------------------------------------------

说的很有道理,那当孩子承受痛苦、挫折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做呢?.

TOP

回复 35楼QQ6 的帖子

我们都只有一个孩子,也没有教育的标准,只能靠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去教孩子,希望他做一个普通人,善良人,有个快乐的童年吧。
希望能够多交流,谢谢。.

TOP

引用:
原帖由 鸟瞰 于 2013-5-28 12:21 发表

  同意孙老师的观点。但是如果孩子是一个自控能力比较强的,那还是没有问题,玩一会儿就收手了,那也皆大欢喜。如果孩子玩了之后觉得心情舒畅,沉溺不已,时间一长,当遇到困难产生习惯性的用游戏躲避,怎么办,所 ...
你提到了孩子用游戏来逃避学习,这在我的学生中非常普遍。有次家长会后,有个家长提到他家儿子周五回到家后,会连续玩3小时以上的游戏,家长很难阻拦,孩子一边玩着,一边说“我很快就好。”后来我也找了这个孩子问他怎么会那么迷恋游戏。他自己说:“周一到周五都在学校里苦读书,觉得自己太苦了,回到家后就什么都不愿做,即使是玩电脑游戏也是完全不动脑筋,只是沉溺其中而已。”这个孩子在单亲家庭长大,家庭中父亲缺席,自幼由外公外婆带大,母亲身边也没有同龄的男性长者。

父母的爱不够充分,让孩子感觉不够富足的时候,孩子不太容易承受住学业中枯燥和苦。其实只要爱孩子,把爱给到孩子的心里去,孩子自然就会自律,他就会做到收放自如。

用在老师的教育上道理也是一样的,我2年前带一个毕业班,临近高考前的几个月,我买了一打毽子送给他们,建议他们下课后聚在一起集体踢毽子,孩子们非常开心,一下课就聚在教室后面围成一个圈踢毽子,上课铃一响,他们会立即回到座位上认真听课。课间那么短短的几分钟玩耍给到孩子们内心极大的满足感。有了那种满足感,他们就会在上课时间非常专注和认真。如果我们的孩子生活除了学习,没有玩耍,孩子一直觉得不够,最简单的逃逸就是网络。所以一个有运动爱好,有各种活动可以参与的孩子不会沉迷网络。.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13-5-28 19:40 发表
溺爱孩子的父母内心是担心孩子的,辟如担心孩子在承受不了痛苦,承受不了挫折,甚至很多父母不忍心自己的孩子承受失落,恨不得孩子事事如意
------------------------------------------

说的很有道理,那当孩子 ...
呵呵,我觉得是陪伴而不是代办哦。.

TOP

引用:
原帖由 花前月下 于 2013-5-28 19:40 发表
我们都只有一个孩子,也没有教育的标准,只能靠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去教孩子,希望他做一个普通人,善良人,有个快乐的童年吧。
希望能够多交流,谢谢。
我蛮喜欢你这个想法的,我们的孩子首先不是要成为什么“龙”,而是先要成为一个“人”。.

TOP

回复 28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子玖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很有价值,如果我们做家长的,对“关爱”和“溺爱”拿捏得准确了,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游刃有余了。
    关爱与溺爱都是“爱”,但爱的方式和分寸大不一样。前者是以孩子为主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的关爱主要表现为对孩子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指导。父母的关爱可以使孩子感受到人生的责任、乐趣和意义,在不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的前提下,对孩子的要求有“底线”和“原则”,同时一起承担失败的结果,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培养的孩子,懂得权利和义务,能够将父母的爱转换为自身的爱,他们会在爱对方和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快乐和满足。
    后者是以家长为主导——家长代替孩子履行一切事务,家长的溺爱主要表现为一切顺从孩子,对孩子没有“底线”和“原则”。这种“爱”是某种意义上的自私行为,因为它只满足了家长那种舐犊情深的自身需求,而它剥夺了孩子享有的人格化的权利。这样培养的孩子,很多情况下,只懂得获取爱的权利,而不知道自己也有“奉献”的义务,其中有些孩子更是狭隘、自私,自我中心。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5-29 07:29 编辑 ].

TOP

建议拿出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来问来讨论来学习

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哦,我觉得还是哪位爸爸妈妈有具体的问题,我们可以面对实际的问题来进行帮助,这样才更有意义和效能,在理论层面的讨论可能会在头脑层面打转哦。爱不是概念,而是体验,当你体验到了,生命就到了,而当做一个概念讨论时,貌似说的是一样的,但可能已经差之千里了。
所以,热烈欢迎大家提出实际的问题,把问题呈现得越清楚越好。真理是拿来应用的哦。.

TOP

回复 41楼荣原如曦 的帖子

老师说的很对,确实我在孩子身上发现这问题。我觉得自己不自觉有溺爱,要警觉.

TOP

回复 42楼孙新兰心智慧 的帖子

请教喽!
初二男生,算是比较讲道理的.但这一段时间,也很难控制自已的情绪,这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有时我们家长都没缓过劲来.
(1)与他父亲讨论功课的时候,一旦发现爸爸有错误,就抓住不放. 在这一点,对妈妈的态度却非常"宽容".

(2)家长对他的想法提及否定意见时,有时会比较急燥,冲口说出不合适的话语,说完后,也会后悔.也会道歉.但下一次还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3)自已也会反省,说在外要控制情绪,在家就让他自由点,作来家长的我们,应如何与他沟通呢?.

TOP

回复 44楼办法总比困难多 的帖子

谢谢家长这么具体的分享!
(1)家长可以反观一下,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状态也折射出父母的状态。也许爸爸平时喜欢纠正儿子的错误(美其名曰“负责”),或者 比较注重维护自己权威的形象(当然,男人们都喜欢被仰慕 ),所以初二的男生自我意识开始强烈,他要证明自己,就喜欢挑战权威,而且儿子本能地想超过爸爸,这些都是很珍贵的上进心和生命力。对于妈妈,作为男子汉的儿子就很宽容,说明孩子的心很宽厚和担当。当父母欣赏到这些的时候,孩子的心被贴到了,生命被托举了,他的心会更深邃,更柔软,更知道怎么去流动爱,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2)(3)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根本的原因是父母总是在“问题模式”中看孩子,心中有许多评判标准和比较,总觉得他哪里不够好,还需要父母指导甚至监督他改正。携带这样的气息和孩子互动,孩子的生命反而被局限了。但反过来多给孩子自由,又觉得心中没底,也不对劲。所以父母要先回归生命的根基,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心儿与心儿相连”,如果生命比喻成一颗树,那就是根和根连结在一起,而不是枝叶和枝叶互相纠缠在一起。给孩子“真心的一瞥”,每一个呼吸之间携带着“爱着”的深意,每一眼神里透着温情的爱意,互相成全,彼此滋养。

[ 本帖最后由 孙新兰志愿团 于 2013-5-29 13:09 编辑 ].

TOP

回复 45楼孙新兰志愿团 的帖子

“问题模式”中看孩子

这倒是真的。父母脑袋里的框框太多了。但如何做呢?还是要好好琢磨下.

TOP

回复 46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爱着
本然   一本而然
爱着   因为它爱着
玫瑰花绽放   因为它绽放
诸神默认
汝当安于因为
且莫多问为何
            ——廖志祥诗咒.

TOP

回复 46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实际上“爱着”,就是回归纯粹的爱,没有头脑判断的干扰,去体会孩子的气息和心跳,用心倾听孩子等等。.

TOP

回复 48楼孙新兰志愿团 的帖子

回归纯粹的爱,没有头脑判断的干扰

能举个例子说明吗?这么说,我还是有点不明白.

TOP

回复 22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俺昨天才知道,这个地方的法定婚龄是14岁,怪不得我看小学毕业生都觉得是青春期了。.

TOP

 156 1234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