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纽约时报》:我要去美国读大学。22F更新

《纽约时报》:我要去美国读大学。22F更新

*
*
*
一个出国生的评判分等于7-12本科尖子生

根据广州市教育局最新出炉的《2012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评价标准(试行)》(下称《标准》),从今年起,高三生考取300所境外知名高校,学校在评估时可获1.2分的加分,而培养三个尖子才加0.5分,也就是说培养一个出国生学校所获得的加分,相当于培养7个尖子生的加分。

  考取境外300所名校才加分

  出国留学的人数逐年递增,而根据以往的“规矩”,申请的学生多少有点“忐忑”:因为虽然出国是条好路子,可是由于中学重视升学率,希望“尖子”能够参加高考,所以对他们出国并不鼓励,而这又容易使学生“顾此失彼”,不敢在留学路上“大胆走”。

  今年,这样的状况将会得到改变。 广雅中学教导处主任何智告诉记者,根据刚刚下发的毕业班评价标准,学生出国,学校也可以加分了,这在以前是从没有过的。记者从《标准》上看到,在“教学工作高校录取”一栏,明确了“按规定修满高中阶段学分并在高二下学期后(含高二下学期)出国留学,被境外知名高校录取,每生加1.2分。”

  怎么才算是境外知名高校呢?《标准》中列出了3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所世界知名院校,如哈佛、斯坦福等。

  学校将鼓励学生出国

  那么,1.2分相当于什么概念呢? 何智告诉记者:“培养一个飞行员,每生加0.5分;培养3个尖子(650分以上)才等于1个飞行员。” 记者粗略计算一下,一个学生出国留学,为其学校争取的加分约等于七个尖子。

  “市教育局的评估标准改变了,这利于我们为出国学生创造平台,老实说我们原来也是比较纠结的,现在会更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出国了。”他说。

  事实上,近年来广州的重点中学里也掀起了出国热潮,广雅中学教导处主任邱玲告诉记者,近3年来,该校平均每个年级都有50~60名学生不参加高考,申请国外的高校。“这类学生没有局限在哪个层次,有的可能在校内的成绩并不起眼,但也申请到挺好的高校。”
=============================================================================================
也有讲一个出国生等于12名尖子生的,基本一个意思,胡乱看看吧。



从今年起,高三生考取指定的300所境外知名高校,学校在评估时可获1.2分的加分,而高考中每产生1个尖子生只加0.1分。

  今年广州的“洋高考”之所以如此火爆,还与广州教育新政的出台密切相关。不久前,广州市教育局出台一份《2012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评价标准(试行)》,根据相关规定,从今年起,高三生考取指定的300所境外知名高校,学校在评估时可获1.2分的加分,而高考中每产生1个尖子生(高考分约在650分以上)只加0.1分。如此看来,学校每培养出一个国际名牌大学的留学生,在教育督导评估中获得的加分,相当于在高考中考出了12个尖子生。天平似乎一下子向国外院校倾斜。

  以往,学校会为了升学率而挽留学生参加高考,而广州市教育局的评估标准改变后,学校或会更加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出国深造,这为出国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官方的认可使得“洋高考”也成为高三学子可选择的升学道路之一。老师们也坦然了,开始大方鼓励有条件的学生选择出国,学生们也多了一条升学的门路。谁都希望,这种官方的支持能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方式有所缓解。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些年来,广州很多学校都有选择“洋高考”的学生,他们要一边应付高三的繁重课程,一边学习SAT、托福等“洋高考”需要的通行证。但对于老师来说,其实很纠结。

  选择出国留学的高中生们除了要接受正常的语文、数理化等课程外,还要接受大量的英语教学,因此他们要花很多时间去新东方上课,由于国外高校的选拔看中平时成绩和实践能力,准留学生平时丝毫不敢懈怠,要应对各种阶段性考试。节假日的时间多半被占满了:要上各类培训班或是进行社会实践,为申请一所好大学攒资本。“这样他们的行为就会影响到其他参加高考的同学,所以常和老师发生冲突。”

  “看到不少优秀的学生,上了高三都准备放弃高考,去参加国外考试,这样学校高考成绩自然就降低了,心慌得很,但又不能因此而去挽留甚至阻止学生出国,我们的态度是既不鼓励也不反对。但是也有些无可奈何。”广州市某中学老师向记者坦言。这位老师还告诉记者,这项政策出台以后,学校就淡定多了。参加“洋高考”的学生与老师的冲突少多了。她估计,由于政策的鼓励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参加“洋高考”。

  对这个政策,广东省政府教育督导中心主任陈健认为这是顺应时代潮流。他说,国际化教育是世界性的趋势,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教育就开始放开了,虽然高中国际化还是新生事物,但是走得快一些会更好地促进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
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

[ 本帖最后由 ljj 于 2012-7-18 13:21 编辑 ].

TOP

鼓励出国?说明教育局自己也没信心呀.

TOP

链接

http://www.gzedu.gov.cn/gov/gz04/201204/t20120410_18805.html

台湾只有二个,台大+成功,其他呢?台大恐怕不招大陆本科生吧.

TOP

回复 3楼shumi1 的帖子

也算是指挥棒开始不往一个独木桥赶吧。
广州版的300名校也不知如何出炉的,哪能没有印度理工IIT?人家是考不上IIT才去MIT的,多牛。
估摸着是体制内的首次,慢慢完善,慢慢推动,指不定哪天大陆也有SAT考场了?
待到大陆牛校录取也接受SAT成绩了,接轨就容易了。.

TOP

回复 2楼山林 的帖子

明明是人家有上进心好吧。.

TOP

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

董郁玉为《纽约时报》撰稿   2012年07月04日


《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200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在这篇以众多人名开始,又以众多人名结束的文章里,弗里德曼讲述了他参加女儿高中毕业典礼的感想。他从毕业生的名单中发现,叫“Smith”的只有5个人,而当他自己从明尼苏达州的一所高中毕业时,他回忆道,“好像只有5个人不叫‘Smith’”。

这篇文章发表后的20多天,我领儿子去了美国。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儿子姓名的汉语拼音也在“稀释”“Smith”的名单中占据了一行。

有意思的是,就在上个星期,《纽约时报》前北京分社社长Erik Eckholm在Facebook上“晒”出了一张他参加儿子高中毕业典礼时的毕业生名单的照片。这张照片,显然是全部名单的最后一页,只罗列了姓氏以U到Z开头的毕业生姓名。在这份有120多人的名单中,用大陆汉语拼音拼写的姓氏,竟有近70人。而弗里德曼在2006年的专栏文章中前后罗列了30多个姓名,可用大陆汉语拼音辨认的名字只有3个。

在我领儿子回国四年后,去年12月和今年6月,我儿子参加了SAT(美国本科入学考试) Ⅰ和SAT Ⅱ的考试。我虽然清楚此道不孤,也听说过大陆参加SAT考试的考生在把香港的考位占满后,又开始去占据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的考位。但是,当我领着儿子赴港,在机场、酒店和考场,看到黑压压的来自大陆的考生时,还是被这样的庞大阵势所震撼。

不知怎么回事,在两次赴港的途中,有句话反复萦绕在脑际:“我也到了该领儿子朝它跪去的时候啦”。这句话,出自苏晓康和张敏的《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境纪实》一书。许多年前,我为这本书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时我还没有结婚。不过,也正是这句话,似乎在警告所有要成家生子的人,在未来都要面对一段因孩子踏入教育的“神殿”而出现在脚下的畏途。这句让人不寒而栗的话,我过目不忘。20多年过去,现在,轮到我了。我领着儿子,但没有在中国的教育“神殿”前跪下,以拜上最后一拜——我们用脚选择了逃避。

现时中国,少有人再“纪实”“危境”。相反,在盛世的景象中,就连弗里德曼也在其发自中国的专栏文章中对中国伸出了大拇指。当然,也正是在中外交口说盛世的过程中,被Erik Eckholm领回美国上学的儿子,有了越来越多可以用大陆汉语拼音拼写名字的同学。而这些人中,也有我儿子的同学。

还在初二,我儿子班级中就开始有人出国去读中学了。刚升入高中,儿子所在学校曾借开家长会之机,统计有多少学生想在三年后弃考中国大学而直赴国外读大学,结果当时有100多名家长表达了这种意向,大体占整个年级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我儿子在上初中时,成绩稳定在其班级前列的头四名男生,全部以出色的成绩升入本校高中。这四个人全部选择了出国读大学本科,其中一人已在高一学年结束后,申请进入了美国一所著名私立高中。这四人之外,还有一位同样升入本校高中的特长明显的学生,也被新泽西一所私立高中录取。

我儿子所在的北京四中,今年有70多人直接投考国外大学。据学校负责老师介绍,在这70多人中,有90%多的学生被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录取,这还不包括那些在高一或高二出国就读高中,在国外参加考试的学生。我儿子的高中班级中,一名当年崇文区的中考“状元”,也是在高一学年一结束,就出国读高中去了。

很难单纯用躲避高考来形容这些出国读高中和大学的中学生们。这些选择出国读中学和大学的学生中,不敢说全部——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升入北大、清华的学习实力,并非夸张。而问题在于,北大和清华还值不值得那么多人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

一个曾在《纽约时报》负责报道教育新闻的记者,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某大公司谋得了一个驻中国的职位。一次,在与我谈起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与国外普通大学的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后,感慨地说,那些在工作中更有创意的国外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如果当年在中国参加高考,那是无论如何也考不上北大、清华的。

当然,在中学生出国的潮流中,无论以中国的眼光还是以美国的标准,也并非所有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我一个同事的儿子去年高中毕业后,进入美国中部的一所非常不错的大学就读。第一个学期过去,我同事向我转述了他儿子告诉他的一件趣闻:同级学生中,有一位陪读的中国母亲重金央求其儿子说,“儿呀,如果你能考过一门,妈就给你买一辆玛莎拉蒂”,结果可想而知。

每年海量涌出国门去读大学的中学生,和上述能够把陪读母亲的儿子办到美国进入知名大学的中介机构,正在同时改变着中国和美国的教育生态。

在香港亚洲会展中心SAT Ⅰ考场,当我听到国内几家中介组织在考场举办的推介会上,声称其可以在一周内“包装”一个学生,达到美国名校申请要求时;当我看到有考生家长把大陆中介组织按照国外惯例提供给听众的免费咖啡、饮料,咕咚咕咚地倒进自带的硕大水杯带出会场时,我忽然想起了弗里德曼2006年那篇专栏的观点和结论。

弗里德曼在那篇文章中说,美国的对手永远赢得不了未来,因为当他们的油井干涸时,他们的社会就会如贫瘠的沙漠一样荒芜;而吸纳了全世界人才的美国之井却仍将汩汩涌动。弗里德曼还断言,美国仍是吸引全世界人才的最大磁石,因此,这边的中国人将战胜大洋那边的中国人。

真是这样吗?这,恐怕得问我儿子他们那代人了。


董郁玉为资深媒体人。.

TOP

看了这篇文章,心里很忐忑不安。  因为我们刚刚作出一个决定,就是放弃出国,还是搏国内高考。 机遇和风险共存。 未来怎么样,只能交给未来。.

TOP

应该鼓励出国



[ 本帖最后由 happyyangyang 于 2012-7-13 05:28 编辑 ].

TOP

回复 7楼快乐小猪妈妈 的帖子

假如我已做决定,会这样想:幸亏没办出国,否则,甭说玛莎拉蒂了,就是每Pass一门课奖一辆捷安特,也会被臭小子弄破产。

安慰一下,没啥可忐忑的。.

TOP

在國內拼爹已經不算啥,到國外拼個你死我活才叫牛!.

TOP

真是奢侈人的苦恼啊。
“北京四中”四个字已经标志着作者的孩是怎样的牛蛙了。
基本上,清华北大每年的北京生源中有80%来自四中,而四中的毕业生,(没出国的话)如果没考上清华北大,那你都不好意思出去说你是四中毕业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快乐小猪妈妈 于 2012-7-8 11:30 发表 \"\"
看了这篇文章,心里很忐忑不安。  因为我们刚刚作出一个决定,就是放弃出国,还是搏国内高考。 机遇和风险共存。 未来怎么样,只能交给未来。
人才不是读书读出来的,而是干活干出来的。

不管是出国还是国内高考,都是好的决定。.

TOP

根据<关于印发2012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评价试行标准的通知>
http://www.gzedu.gov.cn/gov/gz04/201204/t20120410_18805.html
在综合附录:<2012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评价标准(试行).doc>
http://www.gzedu.gov.cn/gov/gz04 ... 410593411091814.doc

我们来看一下第一楼的文章:
一般来说,出国的学生都在“生源一组学校”,那么我们来看一下,针对“生源一组学校”是如何评价的。

上线得分  (kn值另附)
       
        重点得分                     每生1.20×0.45Kn分
        本科得分                       每生0.45Kn分
        大专a线得分                每生0.4*0.45Kn分
        大专b线得分                每生0.2*0.45Kn分

其中kn是一个系数,文中并没有这个系数。不知道记者如何获得的,可能另有途径,但是记者并没有指明。

记者的所谓“高考中每产生1个尖子生(高考分约在650分以上)只加0.1分”,查遍文稿和附件,没有出现原文,最相近的就是“上大专a线以上的学生,录取到本批次的外省、市外院校,每生加0.1分”。

假设作者说的都是真的,那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尖子生”。也假设记者说的尖子生的标准是高考650以上。那么广东的650相当于什么水平。
根据http://www.yjrb.com.cn/web/news/ ... 307506819216276.htm
650分进不了清华北大复旦的投档线,如果进国内排名前10的学校,估计也没有好的专业。

根据某些人的逻辑,既然可以认为某一年某一个高考状元没有被国外名校录取,就说明中国的教育水平差。那么成千上万考不上国内一流大学的学生被国外名校录取,那不就说明中国教育水平一流吗?那么纽约时报那边的中国人怎么可能会战胜这边的中国人呢?这题目显然在想挑动些什么东西。而且这份293个大学的名单上的很多中国毕业生纷纷学成回国。我就有一个同事(秘书),就是这个清单上的某个学校毕业的。

其实,出国也好,在国内也好,都是很好的选择。.

TOP

引用:
假如钱学森不去美国留学,能为国做贡献吗?成为两弹一星的元老吗?所以,出国,对国家是个好事情,绝非人才流失。对个人也是好事情,登高望远。
我仲觉得吧,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钱学森,就像是美国教育体系派回来一个最大的卧底海龟。
且听他的临终遗言:“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且还,总是.....
钱老似乎在挑动一种情绪 :自从他的疑问发出后未及几年,出国留学的涓涓细流演变成了滚滚波涛。
他的求学生涯,负笈留洋以及海归后的至高地位,就是为了完成对临终遗言的完满铺陈。
纽约时报的自负自傲与钱老的遗言,简直是伯牙子期,流水知音呐。.

TOP

相隔半个世纪再看钱老的母校,如何保有有品质的一贯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e1955b0100q2oc.html
      如今我女儿从Caltech毕业已经快三年了,在现在的学校通过博士资格考试也是一年半以前的事了,应当算是已经长大成人了。她在Caltech学得不错,最后两年拿到了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American Merit Student Fellowship)。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她都被选为学生代表到Caltech的招生办公室帮助工作。在四年级时,她甚至对本科新生的录取还有投票权。毕业时,她申请的所有研究生院都录取了她,其中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同时,她也拿到了Hertz奖学金,这使得她在整个读研究生期间,在经济上不仅独立于我们,也完全独立于她的教授和学校。虽然在父母面前女儿永远是孩子,但我们现在能做的事情也就是给她提点建设性的意见,希望她能够好自为之,继续努力。而对于我和我的太太来说,女儿在Caltech读书的四年是我们非常难忘的四年。至今,每当我们开车上了5号公路,就会马上想起从前去Caltech看女儿的情景,好像又回到了几年前。



  在科技股红得发紫的年代,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的排名非常靠前,就是现在的排名也是美国第六。排在Caltech前面都是综合性大学,比如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和斯坦福,就是一向以理工科著名MIT也有文科类科系和著名的商学院。而Caltech却是一所纯理工科大学,所以,能排在第六名已经证明了该校的理工科专业是非常出色的。



  在录取新生方面,Caltech的录取方法基本是以学生的成绩化线,比较透明,好像也更容易被亚裔接受,并且,没有斯坦福大学那么多怪怪的事。比如,某个SAT分数不到2200分的富家白人子弟被斯坦福大学录取了,某个亚裔孩子尽管考过了2300分,并且申请同一个专业,却被斯坦福大学拒绝了,等等。在另一方面,因为在Caltech学习比较艰苦,大部分Caltech毕业生都不愿自己孩子再受一遍苦,该校也没有对老校友子弟的特殊照顾,这样也减少了一些有特权的申请者。但是,由于平均每年只录取200人左右,想被Caltech录取也绝非易事。据我所知,Caltech对SAT的要求在美国是最高的,但也考虑了各州的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如果在加州,你孩子的SAT成绩最好要在2250以上。对于学生的平时成绩,加AP课权重的学分级(AP课是高中时上的大学课程,满分按5分算,其它课程满分是按4分算)最好要超过4.1,不加AP课权重的学分级(所有课程的满分都按4分算)最好也要在3.8以上。最好有参加学校数理化竞赛队的经历,并在州以上的数理化竞赛中,或在全国性考试中有过好成绩。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一定要把Essay(申请材料中需要学生写的短文)写好。由于招生少,该校招生的人被要求读每一篇Essay。实际上,这也是一件很累的事。所以,你孩子的Essay一定要写得猛一点,要给这些很累的人留个很深刻的印象,不要写得太平常了。  



  在费用方面,Caltech在美国私立名校中是中等偏低的。如果按照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和大学学费之比来对美国的大学进行所谓的“性价比”排名,Caltech通常是最好的。该校的经济实力雄厚,招生的人也常讲:“我们学校的不录取通知书是不会从财务办公室发出的,因为只要我们认为你有资格上Caltech,你就上得起”。这段话是很靠谱的,如果你的收入不够高,该校会按照联邦的有关规定给你的孩子减免学费。如果因为工作变动你的收入低了,或者失业了,该校也会想各种办法来帮助你的孩子继续上学。除了助学方面的帮助之外,Caltech也是少数向本科生提供Merit-Based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的美国名校之一。即使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今天,该校仍在提供着 Merit-Based奖学金,比如,接近8%的3、4年级学生仍有望得到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American Merit Student Fellowship )。不过,Merit-Based奖学金是和学生的成绩直接挂钩的,如果学习不够努力,两门课得C,就有可能被Caltech取消奖学金。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孩子们能拿到奖学金只证明了他们过去在学习上表现优异,不要觉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一帆风顺,要充分体谅孩子们。我建议你不要把孩子的奖学金当成你家的收入,孩子一拿到钱,你就去买个大房子。而要准备好在孩子万一考试失手或没申请到奖学金的情况下,由你出钱去交孩子的全部费用,因为你才是孩子真正的“保险公司”。



  从学校的校园和环境上看,Caltech的位置处于洛杉矶北面帕萨迪纳市的富人区,安全上没有大的问题。学校的校园虽然很小,却很别致。一段不长的地中海风格的走廊和斯坦福大学的极为相似,只是要短得太多了。在生化试验楼的边上,只有一小段铁栅栏墙,而栅栏上的图案却是DNA图形。校园里有一处不太大的喷水池,但池子里的有些石头是陨石。有点可笑的是那个池子里养了好多乌龟,不知道美国人是否也懂得“池浅王八多”是什么意思。该校校园内有爱因斯坦的故居,还有一些著名科学家的铜像,其中以密立根铜像最为著名。密立根是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也是1921年到1945年的Caltech校务会执行主席。听说摸了密立根的鼻子人会变得聪明,所以,铜像的鼻子部分总是被人摸得亮亮闪闪的。



  让孩子上Caltech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该校的教师队伍非常强大。在Caltech,听诺贝尔奖获得者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讲课是一件平常的事情,本科生去跟这样的老师工作也很平常。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位老师邀请我女儿去他的实验室工作,而我女儿认为物理学近30年来发展较慢,就拒绝了。结果发现自己拒绝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后来她发现另一位教授所教的课程很有意思,就主动要求到这位教授的实验室工作。没想到工作了8个月以后,她的这位身高2米多的恩师却成为了历史上身材第二高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好的教师队伍、好的校风和学生来源保证了Caltech教学质量和毕业生水平。从1891年建校到现在,Caltech累计的毕业生还不到2万人。但已有18人获得诺贝尔奖,差不多每1050个毕业生中就有1人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世界上任何学校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由于该校学风严谨,社会对Caltech学生的质量是认可的。Caltech毕业生的GPA平均分是3.2,只要你孩子的成绩在平均分以上,申请大部分学校的研究生是不成问题的。



  有些丑话本来应该讲在前面,而现在只能讲在后面了。Caltech不是那种“只要能上,就能毕业”的学校。该校的毕业率不高,提前和按期毕业的本科生一般只有72%左右。剩下的学生,有的转学了,有的留级了,还有0.5%的人学到最后不是疯掉了,就是自己壮烈了。由于该校没有文科,学生在所学的专业上遇到困难,也不能在该校转文科。在这一点上,Caltech和MIT等其它名校也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有一句很对的话是“只要我准备好了,我就不怕Caltech有多难读”。所谓的准备可以首先从体力和生活能力方面开始。学习是艰苦的,没有好的身体是坚持不下来的。就是从竞争的角度讲,如果一帮都很聪明的人在学习中竞争,比过了谁更聪明,也就是比谁的体力更好,谁更能坚持了。所以,你的孩子要能够边学习边锻炼身体,以保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四年学习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拼完了体力,就要比谁的恢复能力好。如果你的孩子错过了吃饭时间就不知道自己搞饭吃,那就很糟糕。还有,读书也是要有团队合作的。如果你的孩子不会洗衣服,每次换衣服也只是选哪一件衣服还不算太臭,最后还是把自己搞得脏兮兮、臭烘烘,在任何宿舍都不受欢迎,老师和同学都躲着你的孩子走,那也会挺麻烦的。因此,注意锻炼身体,学会洗衣,做饭,应当是在上Caltech前就要准备了。此外,在心理上做好上Caltech的准备就更重要了。你的孩子过去可能当惯了班上最好的学生,但能考上Caltech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因此在上Caltech的时候,你的孩子就要把自己心态调整到“从班上的一个最普通的学生重新出发去争取好成绩”的心态。  



  Caltech的校风是“刻苦学习,积极主动,相互扶持”,首先就是刻苦学习。也许有人说:“我的孩子够聪明,学习不费劲”。我劝你别太指望你孩子的聪明。Caltech有好多老师考起学生来也挺厉害的。该校著名的老师钱学森就曾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一个班的学生考得不及格,暑假后全班补考。你还别抱怨Caltech的老师出题太难,因为这是在Caltech,这里有个所谓的Caltech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点就是“无论老师出的题有多难做,我都不抱怨,我就是要把题解出来”。而为这种文化所付出的努力是在上学的四年中,晚上基本是3点以后睡觉,有时候还要整夜做题。我女儿喜欢歌剧,她用了两段咏叹调的名字来形容这样的日子,她说她开始做作业时窗外经常是“星光灿烂”,做起题来有时候会“今夜不得入睡”。还有人更惨,说:“我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太阳出来的时候,我的作业总是没做完”。所以,与其指望孩子们的聪明,倒不如指望他们的刻苦学习精神和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因为只要有了这些,你的孩子就能够在漫长而艰苦的四年时间里一直学得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就能够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最后胜利地从Caltech毕业。



  考上Caltech只是个起点,对于以后的事,你的孩子还是样样都要积极主动地去争取。上每门课,你的孩子都要去争取个好成绩。搞不懂的东西,要主动去问老师,要积极地去和同学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千万不能拖。否则,下面的课又要开始了,你的孩子会“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除了上课之外,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暑假之前,你的孩子要积极争取暑期在学校或者在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工作的机会。三年级的暑假之前,你的孩子要积极争取和其它名校的交换工作的机会,或者到好的公司和研究所工作的机会。每次暑期工作不仅可以在10周内给你的孩子带来5000-10000美元的收入,而且可以让你的孩子尽快进入科研工作的前沿。当然,这些机会都是要积极争取的,你不主动申请,机会也会溜掉。



  还有一条就是,你的孩子一定要“合群”。加州理工学院之所以把“相互扶持”和“刻苦学习、积极主动”放在一起作为校风是有道理的。其实,不管你的孩子有多么聪明,在学习中总是会遇到问题的。况且,不管是学什么专业的,要想从Caltech毕业,每个学生都要通过该校所谓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即使是很聪明的学生,要求他们没有偏科,能够对付各科老师出的每一道难题,也是不现实的。所以,集体讨论问题,互相扶持,最后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和考试,是Caltech提倡的学习方法。这也就要求你的孩子有一个团队来讨论和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个团队可以由同学组成,也可以加上你的孩子在实验室工作的同事。事实上,在上大学期间就懂得“相互扶持”对今后的工作也是有好处的,学习现代科技要讲究团队精神是因为现代科技工作本身就是团队工作。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给那些要考Caltech的人提供一些参考。由于我知道的有关Caltech的事情还不够多,我也只能以女儿的经历和我从一个学生家长的角度了解到的情况为引子。我希望有更多华人的孩子考Caltech,无论他们是从美国,还是从其它国家和地区考Caltech,我都希望他们能考上。当然,我更希望他们在Caltech学习期间能够“刻苦学习、积极主动,相互扶持”,最后,能顺利地从Caltech毕业。并且,在毕业时学有所成、自信、独立,前途无量。.

TOP

引用:
原帖由 Jack的爸爸 于 2012-7-11 21:40 发表 \"\"
根据
http://www.gzedu.gov.cn/gov/gz04/201204/t20120410_18805.html
在综合附录:
http://www.gzedu.gov.cn/gov/gz04 ... 410593411091814.doc

我们来看一下第一楼的文章:
一般来说,出国的学生 ...
[ 本帖最后由 happyyangyang 于 2012-7-13 05:2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appyyangyang 于 2012-7-12 20:40 发表 \"\"
科技方面,美国还是遥遥领先,中国还得虚心学习。所以,大量的学子去美国学习对中国是有好处的,当然对美国也有好处。
国内的教育,现在是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设施,三流的老师。物欲横流,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比比 ...
这才是中肯的意见。.

TOP

是强大多钞的中国留学生把美国名校打倒了。
反省力强的美国名校,为新时代中国留学生的消费观瞠目的同时,
也在为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而努力着~.

TOP

回复 12楼Jack的爸爸 的帖子

好环境,好伙伴,好导师,
都是读好书的重要因素。
但孩子能不能上这嚼子,
并不是家长财力说了算。

让孩子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家长顺其自然地引导。
成才其实与读书,的确关系不大。.

TOP

引用:
原帖由 yingjie1018 于 2012-7-13 22:53 发表 \"\"
是强大多钞的中国留学生把美国名校打倒了。
反省力强的美国名校,为新时代中国留学生的消费观瞠目的同时,
也在为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而努力着~
一部分名校留学的学生确实非常优秀,在国内也能考上一流大学。把中国留学生都归于强大多钞、造假,对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是不公平的。

强大多钞的造假的学生一般进入应该都是非那份名单的国外大学吧?

比如最近的  279名中国赴新留学生材料涉嫌造假 驻新使馆回应
http://www.ahradio.com.cn/news/system/2012/07/13/002294254.shtml
新西兰在那份名单中只有 奥克兰大学 和 奥塔哥大学。我猜测这些学生进入的应该不是这两所大学。目前没有报道是哪些大学。.

TOP

回复 20楼Jack的爸爸 的帖子

当然不是绝大多数。

但浓墨重彩的领导力,素质教育,公益活动,等等
现在甚至连学术活动也作为了妆点。

较之“高考”的丑陋,也有的一拼。.

TOP

我要去美国读大学

引用:
原帖由 ljj 于 2012-7-8 11:01 发表 \"\"
董郁玉为《纽约时报》撰稿   2012年07月04日


《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200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在这篇以众多人名开始,又以众多人名结束的文章里,弗里德曼讲述了他参加女儿高中毕业典 ...
我老爸刚为纽约时报中文网写了一篇文章:《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见本贴6F。我就是文章中提到的那个儿子。

文章我读了一遍,感觉惊异。已经开始丢三忘四的老爸,絮叨起我同学的事情,记忆准确,如数家珍,其中有的同学出国的事情,我好像只在吃饭的时候提过一句。看来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啊。

不管怎样,我把这篇文章转给了文中提到过的已经在国外读高中的几位同学。其中一位同学(我中考那年的崇文区状元)回信给我,说经过一年的国外学习,她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只想着能上一所排名靠前的大学”,“现在想的是要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对她观念发生的变化,我一点都不奇怪。这就像我在美国读书的那段时间(2006-2007年,小学六年级)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样。但是,在美国的时候,对将来要在哪里读大学的问题,我并没有确定的想法。尽管我的“忘年之友”、几位来自北大、清华等中国名校的哈佛博士生不止一次地劝我,“一定要出来读大学”,并告诉我说“出来之后才知道大学的时间浪费太多了”……但是,我对当时看来还很遥远的问题根本没有什么概念。

那时,我主要忙于应付美国学校的功课。都说美国的学校课业负担轻,功课不紧张。但这要看从哪个角度讲。数学课,一学年下来也没有几次作业,确实不具太高挑战性。但是,我在的学校有一个作业天天都有,那就是读书笔记。这个作业要天天写,老师每周都要检查。

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可以用国内语文课上的“读后感”模板来应付读书笔记,也就是一般先把书中内容梗概写一下,再写几句心得便可。哪知道,老师的“朱笔御批”(书法直逼英文狂草,极难辨认)总是问题一大堆。这些问题对我而言,简直“太伤自尊了”。我实在弄不懂,他的那些问题和我读过的书有什么关系。大概在头几十篇读书笔记中,老师几乎在每一篇批语中,都写着“我需要你的reaction”,“你的thought呢”,“你的idea是什么”,“给我你的viewpoint”……你的,你的,你的;我的,我的,我的。书读到这个份上,才知道看别人的书,为的是生产自己的想法。

我老爸在和批改我读书笔记的老师面谈时(类似中国家长会,但谈学生情况都是一对一面谈),曾委婉地请老师对我读书笔记的用词、句式和语法等“多加指点”。老爸事后说,老师对他说的一番话,让他觉得“不好意思”(我理解那其实就是无地自容的意思哈)。老师对老爸说,不要担心一夫的英语(语法),书看多了,错误自然就少了;不会说话的人少,不会思想的人多……

这些话让我明白了,我每天的作业,其实就是在教我思考,启发我思考,“逼迫”我思考。为了完成这种要有自己的reaction、thought、idea和viewpoint的作业,我不得不看更多的书,上网找更多的资料。慢慢地,“朱笔御批”中的内容变成了“商榷”和探讨,而有时则干脆是我的名字后面加上两个英文单词:“Great job(非常好)”。天天读书“写作”的结果,就是我在插班的第一个学期末,不仅在数学和科学,而且在戏剧等全部八门功课上,都得到了A。

那种每天都需要你用创意去完成作业的生活在回国之后中断了。先是我发现在美国我一天登陆无数次、几乎所有学生都离不开的维基百科网上不了。这个严酷的事实,令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维基百科,我将怎样面对今后的作业。我曾听老爸在和别人聊天时说,回国后不长时间,他遇到了一个已经当了部长的北大校友,问他,该怎么向一个孩子解释这个国家为什么要封锁维基百科网?

大概就是在这次谈话过后不久,维基解封了。这件事,肯定与我老爸的牢骚没什么关系。但是,我也敢肯定,那个与负责此事有关的“校友”,在决定解封维基时,不会投反对票。谢谢您啦,那位伯伯!

维基解封了。但我发现维基也用不着了。因为我每天的作业都是有“标答”的,根本不用劳维基的大驾。我的作业中,也让你看“四大名著”,但这些阅读,与其说是让你从阅读中发现什么,创造什么,还不如说是为了让你记住某些“别人”希望“教化”你的几点结论性教条。对这样的阅读,我从来也不勉强,宁可在此失分。

在主动“失分”方面,还有更生猛的同学。进入初中三年级,中考的压力日增。老师出了个作文题目:“初三”。我的一个同学(就是老爸文章中说被新泽西一所中学录取的那位),“勇敢地”以此为题描述了他在大年“初三”那天的快乐生活。当然,在老师进行讲评的时候,他可没从他这个另类创意中得到什么快乐。

我们的考题中,也有看似需要“创意”的题目。一次,高一政治考试中,一个题目需要“谈谈你的看法”。在试卷讲评时,老师“爱怜”地对在这个题目上汪洋恣肆却没得分的同学说:“孩子,你真的以为要你谈什么看法呀?!”在同学们心领神会的暗笑中,这些将来几乎肯定都会进入中国重点大学的“精英”,自然而然地给“标答”和“自己的看法”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来看这道题目:“请对比西奥多·罗斯福与伍德罗·威尔逊的外交政策”。再看这个:“请分析18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危机是怎样影响美国1787宪法中的条款的”。这两个题目,是我准备AP(Advanced Placement)美国历史科目考试时需要思考的几百个类似题目中的两个。这种题目,在教科书中是无法找到“标答”的,仅罗列史实也是不行的。

我知道,如果要回答“对比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外交政策”的问题,尤其是要对政策和人物作出“谈谈你的看法”的评价时,那是需要一定资格的。但是,试想,一个从中学时代起,就要对国家的外交政策不断发表看法的人,和一个进入外交部门才知道外交为何物的人,在对世界大势和国家利益的判断上,哪一个更有可能把握得恰当一些?

需要创意的思考,在国内学校属非主流。为SAT备考,为AP备考,我都是利用高一和高二期间免修英语课的时间。即便如此,你也必须时刻警惕着,不能让那些激荡你大脑的问题闯入“标答”的地盘。在学校,我们的“研究性学习”项目还只有2个必修的学分。而类似(引自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局的)SDP(Skills Development Programme)等培养批判性思维、激发创意的课程,在我们学校也只是被列为选修课,而在其他学校,类似这样的课程,可能都没有被列入选修课表。好在当我和几位同学参加完在田纳西大学举行的DI(Destination Imagination)全球总决赛后,我知道了一个地方的非主流,在另外的地方可能就是主流。

上次出国前,一个“海归”姐姐对我说:“千万别以为到了美国就自然会说英语。”这句话,我记住了。同样,我知道,到美国读大学,也并不一定就会用好美国的教育资源。我老爸把我送出国门,修行当在我个人啦。

董一夫是北京四中学生,即将升入高三年级。

http://cn.nytimes.com/article/education/2012/07/17/cc17dongyifu/.

TOP

区别

美国教育:看别人的书,为的是生产自己的想法,不惧异想天开。

中国教育:看别人的文章,为的是揣摩作者的想法,哪怕是子虚乌有。.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