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建筑的故事—— “西方传教士在四川”系列之二

建筑的故事—— “西方传教士在四川”系列之二

建筑的故事
—— “西方传教士在四川”系列之二
http://dajia.qq.com/blog/479227095537270

宋石男 Today 10:57


-------------------------

1909年2月26日,带着善意与激情,客士伦夫人第一次来到华西坝。在日记里,她写道,“我坐在轿子里,手臂上抱着七个月的婴儿,随轿夫沿小巷前行。大豆花散发出芬香,我的心情愉快起来,不怕被抛到稻田上。”

她是来依归丈夫客士伦的,她希望他在这片土地上的事业能像白银一样明亮。

客士伦是组建华西协和大学的英美加四差会理事会书记。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各差会就有在成都联合兴办高等教育的打算。启尔德的女婿,传教士黄思礼这么描绘他们的抱负:“让我们创建一所大学来满足需要。成都将成为中国广大内陆省份的高等教育前沿基地,一个从西方港口城市直接引进没有受污染的知识的前哨。”与其他教会大学不同,这所大学将以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课程也将从其他教会大学所强调的西方经典和神学中解放出来,自由地发展科学研究、工业培训以及医学教育。这所大学是超国籍的,因为各国差会无私合作,浸透国际精神。这一切,将使华大从“良好的土地”上诞生。

(华西协和大学校园全景)

1907年,四差会在城南郊外风光宜人的锦江边购买土地以筹建校舍。这片土地主要是水田和墓地。水田容易购买,墓地却很难,对宗法观念浓郁的中国人来说,墓地是特别神圣的。当时有谚语说:“老农民是犟拐拐,你越劝,他越不卖。”

经过反复磋商,加上当地官员的调停,传教士们终于获得足以兴建大学的土地。不过,仍有部分土地即使付高价也不能购得。校园于是出现别具一格的“钉子户”风景:茅屋数间、竹林数笼;猪圈、粪池、烟囱颇具农家特色;农妇在沟边洗碗,在树杈上晒裤子、草鞋;在农舍周围,则是陆续拔地而起的中西合璧的华大建筑。

1909年,客伦士在请求托事部审议的报告中称:“我们一天一天看见,楼房正在增加,一所完备的教会大学有望落成。这所大学将组建所有的系科:医学、法律、神学、工程、农业……一年一年地输送基督徒去帮助他们国家建设发展。上帝的荣耀啊!这正是我们开始见到的。没有人能说出它将变成什么,也没有人能说出它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上帝也许会给我们(我们大多数是青年人)以智慧。在建设这所大学时,我们的才智将尽情发挥,而不鲁莽行事。我们预计的事物与我们对上帝的忠诚相符合,同时,也与这个国家的未来相符合。”

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正式开学,11名学生,后来只有2名顺利毕业。这与其说是所大学,不如说更像个培训班。但是,创建者们激动又紧张,他们心里明白,意义重大的事件正在发生。有人写道:“激昂的热情、巨大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忠心,弥补了所有缺陷。”从这11个学生开始,华西坝将为现代中国源源不断地输送技能与良知并重的知识精英。

华大的整体建筑设计,在开学三年后才启动。图样出自英国著名设计师荣杜易之手。他在伦敦设计的不少建筑至今犹存,他设计的乡村房舍遍布全英,而华大也许是他一生中最独特的设计品。

1913年,荣杜易应华大理事部邀请,先考察北京古建筑,再考察川西传统建筑,设计出中西合璧的华大建筑。

(校园内的万德堂)

设计贯穿了中国古建筑原理:平衡、对称。荣杜易尽情渲染东方风格:青砖黑瓦,间以大红柱与檐板;屋脊、飞檐上点缀远古神兽、龙凤怪鸟;檐下以斗拱为饰,予人神秘古朴之美。在楼基、墙柱、砖墙等处,荣杜易则煞费苦心地融入西方风格。华大的地标建筑——钟楼,出自荣杜易的后任加拿大传教士苏继贤,中式楼顶配西式时钟,毫不违和,两个世界的美感于此和谐统一。

梁思成在其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中评论说:“欧美建筑师之在华者已渐着意我国固有建筑之美德,开始以中国建筑之部分应用于近代建筑,如北京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成都华西大学,皆其重要者也。”

设计匠心别具,落成还需更艰难的努力。对这些缺少经验的传教士来说,建筑华大的难度犹如针尖跳舞。他们必须白手起家。四川哪些建筑材料可用?谁知道它们的拉力和强度?对于房顶,聪明的办法通常是用这里的泥土平瓦。盖板呢?在四川地区普见的灰泥木结构不适用于永久性的大学建筑。一些传教士喜欢使用西方进口的钢板,它们经济轻巧、结实耐用。砖呢?他们不得不就地生产。石块?砂岩是不适用的,需要更坚固的石头,有时需要从外地运来。石灰石?可以从锦江河岸采集。大木头?它们必须从大山深处的森林中由人肩背扛拉到河边,再漂流到成都。人们从锦江边把这些木头抬回工地,由熟练锯木工将它们改成特殊尺寸的板材。铁钉和玻璃呢?只能从汉口和上海长途贩运而来。为等材料,有时不得不停工数周。

1924年,华大女子学院落成,校长毕启在教务楼前迎接8位拾阶而上的女生。她们结伴在台阶上合影留念,笑靥如花。

1929 年,在又一幢教学大楼的奠基仪式上,校长毕启在大楼底部一个洞穴中放入圣经、校刊和取自成都平原的一块普通石头。

华大的修建长达二十多年,到1950年中国政府接管华大前夕,校园面积千余亩,建筑物七十余幢,价值数百万美元(合今数亿美元)。

修建华大还有个意想不到的衍生产品:春熙路。1924年,四川军务督理杨森打算修建街道树立政绩,但不知如何入手。有天他走到华大,眼前一亮:为何不这样修?于是令人按照华大风格,在市中心拓建街道。这条街道就是春熙路,今日成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华西风光远近知名。楼阁清雅、道路修远;绿树成荫、草坪四见;河水清凉,白鹭来栖。有部老视频记录了女生在老师家喝下午茶的情景:女生白衣蓝裙,在草坪上闲聊喝茶,吃西式糕点,跟女主人学习做饼干的技艺。金发碧眼的外国孩子在草坪嬉闹,不时过来拉扯女生衣角。

华大的运动场、网球场等也很大气。现在华西医科大学的足球场,还没有老华大的运动场大。1925年华大参加四川高校联合运动会,拿冠军拿到手软,竟引发群架事件——其他院校的学生看教会大学的运动成绩太出色,心下不忿而寻衅滋事。

华西坝还有八景,为老成都津津乐道。其中“对牛弹琴”最为有趣。当时校内有一高一矮两位奇人——加拿大教授沈克莹,身高约二米,人称“沈高人”;美国生物学教授丁克生,一米五左右,诨名“丁矮子”。

丁矮子能说一口地道的成都话,在华大成功杂交出产量倍增的新品种奶牛。他养奶牛的坝上有钢琴房,常见清秀女孩弹琴,好事者遂称之为“对牛弹琴”。

华大能有这些非凡的建筑与景观,其首任校长、美国传教士毕启功勋最著。

1913 年,毕启当选为首任校长后,便开始苦筹经费。他首先向四川省当局和民国政府募得大洋万元,四川都督胡景伊与省长陈宦各捐银3000元以示倡导;翌年又面见袁世凯,争取袁给华大捐银4000元。数十年间,毕启15次横渡太平洋回国筹措经费,在中国也多方奔走,从教会人士、资本家、官员各色人等手中,共募集 400多万美元(合今数亿美元)。

1914年,为毕启精神所感动,袁世凯特为题赠,其词曰:“美国毕启博士为宗教大家,寓吾国四川境,凡十有五年,与其贤士大夫相习。自蜀至京者,咸乐道之。比集英美士人,在成都创立华西协合大学校。愿力宏大,至可钦佩。方今环球棣通,学术思想,日趋大同,允博士之志,愿同文同伦,不难企及,兹之设教犹先河也。”

需要强调的是,毕启既是务实行动的教士,也是珍视中国文化的哲人。1933年,他在一份报告中说:“我们希望,一个基督教大学生,他献身和忠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方面会做得更好。在混乱时期,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屏障,挡住对传统价值无情和肤浅的破坏与抛弃。”

1946年,毕启以73岁高龄退休归国。中国政府比照美国杜威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勃兰克博士的先例,授予他外籍特殊勋绩人士荣誉:红蓝镶绶四等彩玉勋章。

西谚云:“道德是社会的基石,宗教是道德的捍卫者。”毕启及其传教士同仁,再好不过地诠释了这一谚语,他们倾注数十年心血,终于让华大如百合花开放,如黎巴嫩的树木扎根。

……………………………………

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责编:代金凤)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