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福音的祭司

福音的祭司

《福音的祭司》(罗15:14-21)
主后2009年03月01日
王怡

感谢邓琳姊妹、李强弟兄整理听道笔记
http://www.gongfa.org/blog/html/76/2576-848.html


引言

曾经有个传道人到一个教会去,这个教会像我们今天一样坐满了人,教会的长老也很自豪。但这个传道人说:教会里坐满了人,是因为教会有四面墙。教会外面,是几百万尚未信主甚至未曾听过福音的人。



当我们读到第15章时,保罗的《罗马书》快要结束了。保罗再次问安,回应第一章里对罗马教会的称赞,“你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12章以后,保罗讲完了基督徒跟信徒、外邦人、政府、社会文化等的相处,再次回来问安。预示这封伟大的书信就快结束了。

保罗一生为主的福音到处奔波、不畏险阻,传讲和持守真道时也毫不妥协。是一个刚强甚至决绝的人。但在罗15:14-21里,他非常体贴弟兄姊妹,语气非常委婉。“【罗15:15】稍微放胆写信给你们,是要提醒你们的记性”。而且,不吝惜赞美。在这里,我们看到在他里面,爱与真理、委婉与放胆的平衡。

例:一个青年人到另外的教会去服事,牧师和他一起分享教会为他写的推荐信。信里剖析了这个年轻人属灵生命的光景,年轻人很难接受,但是,牧师说,我在信里看到的是牧者的心肠,满是对肢体的爱。如果让我为这封信命名的话,我会起名为:“为了主耶稣的缘故援助某人的紧急呼吁书”。



一、保罗对罗马教会的称赞(罗15:14)

“满有良善”,“充足了诸般的知识”,“也能彼此劝戒”。

良善:一切美善的事;靠主耶稣而有的良善。

知识:相信神就是认识神,对自己所信的有确据,就是真知识。属神的知识,是最大的知识。是关系性的知识,而不是私人性的知识。

在世俗的文化里,基本上是在不可信的时候,在没有保障时,在各种不确定中,我来做一个决定,才说“我相信”,就像说“我相信他会还钱”一样。

基督徒的信,是真正认识这一位神,领受、知道神所启示的关乎他和救恩的知识。

对信仰有两种错误认识:其一,理性主义,把知识当作客观的、完全理性的东西,,因此不承认信仰是一种真知识;这种看法甚至影响我们基督徒。我们也不说、甚至不敢说、或者不愿说我们对上帝的认识,就是一种知识。其二,主观主义,是“信则灵”,我说有就有,你说没有就没有。导致一种反智的倾向,导致整个社会对信仰的看法,就是信仰的私人化。

这两种认识也影响我们,我们也认为:1、我们的信仰不是一种知识,或不需要知识;2、我们的信仰是私人的。

但知识都是具有公共性的。如:水的沸点,不是私人看法可以决定的。

神是普遍的,是每一个人的神,无论你是否接受。所以关乎神的认识,也是普遍的。尽管信仰要求每一个个体的灵魂去单独地回应神,经历一个超自然的重生得救。但我们信主的方式是个别的,信仰却是普遍的。对神的认识,是这个宇宙中真正的、最伟大的知识。

这个知识是关系性的——我跟主基督耶稣有生命的关系。

例:我们通过媒体认识市长,但是,我们跟他没有关系;我们看日出,可以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但是,也不发生关系。

例:我们到动物园看猴子、拍照,就与它有身体上的互动——关系;看医生;丈夫说他认识自己的妻子——是生命的关系;

我们认识神,是建立跟主的生命的关系,既不是反智的,也不是理性的。

因着爱心,能彼此劝诫。

例:美国的民意调查显示,在美国宗教虽然兴盛,福音却在衰落:1、伦理的鸿沟:基督徒在离婚率、未婚同居、慈善业上,与非基督徒没有明显差别。2、知识的鸿沟:不认识真理,50%的“星期天基督徒”,不知道登山宝训是谁说的。

反思:我们是否“满有良善”?我们身边的弟兄姊妹,会用保罗的话来赞美我们吗?我们的生命真的更新、改变了吗?



二|、福音的祭司(罗15:16)

保罗最大的恩赐,是进入完全彻底的异教文化里去传福音。在哪一个城市里,可能从来没有响起赞美神的声音,他却在这个城市里,把神的儿女聚集起来,传讲真理。

福音的祭司,不是指仪式上的祭司。不再献祭,而是把自己献作活祭,传讲神国的福音。

在希伯来书里面,讲到主作为祭司,与其他祭司的差别:“【来10:11】凡祭司天天站着事奉神,”“【来10:12】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来7:27】因为他只一次将自己献上,就把这事成全了。”

主说“成了”就是完成了救赎。其他的祭司站着献祭,不断地献祭,都没有安息。我们在基督里有安息。

天主教的神父,发展成异教化的祭司,神父是在做弥撒、告解时是祭司。

对我们的挑战:我们面对生命和文化时,是不是在作福音的祭司?

例:某个神学院院长评论近年来神学生的变化时说:1、每一届的学生对圣经的知识都逊于上一届;2、每个学生都有一大堆问题,他们没有兴趣和能力去解决别人的问题;3、每届学生的权利意识都越来越强,越来越在乎和希望别人为他们做好一件事;4、每届学生都越来越对世俗文化有好感,对世俗文化越来越少批判。他们活在异教文化的时代里面,越来越失去战斗力。

我们也是越来越受世俗文化的影响。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思想、行为都可能被这个社会及其文化所塑造和改变,而不是相反。

例:王怡弟兄在电视上看到的当今的世界和文化:节目一,cctv,李咏呼招观众,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高举自我,换台;节目二,夫妻争吵,说“离了大家都解脱”,反映了社会的真象——没有盼望,换台;节目三,在密封的水下脱生的魔术。在大萧条的时代,魔术带来盼望,大家可以死里逃生。魔术成了好消息,伪装成了福音,让观众得到廉价、暂时的解脱。换台;节目四,选秀的歌词“让我的爱成为他的偶像”,在爱情中寻求救赎。最后,关掉电视。

这个时代的解脱、盼望、价值观是什么?我们的时代比保罗到雅典的时代还要更坏。但是,我们往往是麻木了,我们没有象保罗一样,心里着急,要做福音的祭司。

反思:我们为什么活在2009年?我们为什么活在中国、活在成都这座城市?



三|、对我们的挑战

【罗15:16】使我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献上的外邦人,因着圣灵,成为圣洁,可蒙悦纳。

教会的使命:敬拜、教导、牧养、团契、传福音。从祭坛开始,到福音的使命,不断循环。

基督徒是福音的使者。叫更多的人生命更新,在基督里成为献上的活祭。

我们往往陷在自己的问题里,对传福音,做福音的祭司没有兴趣,麻木。

因为我们没有良善。

中国的家庭教会长期流泪、流血的祷告:在中国可以自由地传福音,没有拦阻。

当这一天将要到来时,我们做好预备了吗?

例:在一个小镇上,有个鞋匠,天天在店里做鞋。有一天,他到教堂,听到牧师说,这个世界不知道,一个完全顺服的人,会被主使用,成就何等大的事情!他就在心里回应:主啊,我愿意做一个这样顺服的人。这个鞋匠就是后来著名的布道家慕迪(Dwight Lyman Moody)。

例:在贵州的石门坎,为苗族传福音的传教士柏格里(S. Pollard,英格兰人)。

求神拓展我们的疆界。让我们被他使用。

反思:一个完全顺服的人,主会何等大的使用他。我们愿不愿意顺服神?.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