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纳什的爱与疯狂——评电影《美丽心灵》

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纳什的爱与疯狂——评电影《美丽心灵》

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纳什的爱与疯狂——评电影《美丽心灵》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5a23ed015b9ea037#rd

2015-06-15  石衡潭  ijingjie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影评】

文/ 石衡潭


    5月纳什夫妇车祸去世。纳什在94年诺贝尔颁奖礼说:“我一直相信数字、方程式和逻辑关系,一生追求真理后,我问自己何为真正的逻辑关系?真理由谁决定?我经历从生理到精神再到幻觉的洗礼,找到一生中最重要发现,爱的支持下任何逻辑关系和真理都会被发掘。”


5月24日,曾在1994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纳什与夫人在新泽西州因车祸骤然去世。这对科学界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也给世人留下了一连串的谜。


这个数学天才是怎样横空出世的?为何又会坠入难以摆脱的幻象之中,以至于几度进入精神病院?他的震惊世人的博弈论与其疯狂又有什么关系?是疯狂将他推上了学术巅峰,还是阻碍了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他靠什么胜过疯狂?天才能够过常人的生活吗?常人怎样才能帮助天才?


电影《美丽心灵》试图探索约翰·纳什的心灵世界,破解这些难解之谜。


纳什心中隐藏着另一个自己


纳什的传纪作者西尔维娅·娜萨在同名传记《美丽心灵》中引用了纳什同事的一句话:“所有的数学家都同时生活在两个迥异的世界中。一个是柏拉图式的冰清纯净的世界;同时他们也得生活在短暂、混沌,且需不断顺应变化的现实生活中。”


是的,一个人要想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必须高度专注并且持之以恒,要想获得卓越成就,那更是如此。高度专注意味着你进入了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你在其中遨游徜徉,流连忘返。


不过,高度专注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把你带入成功的境地,也可能会将你推到危险的边缘。约翰·纳什就是这样,他进入得太深太远,而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普林斯顿大学念博士时,纳什经常不去上课,认为那是浪费时光;他说话直截了当,不加修饰,以致招来女生的掌掴;他没有好的人缘,大家都觉得他是个怪人;他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惠勒研究室的名额只有一个,别的同学已经有论文发表在先,而他的想法尚未有实质性突破。“不折不扣、无拘无束、脸皮很厚的精英人才,他只对那些跟他差不多一样精神层次的人感兴趣”,在实际生活中,一位麻省理工大学的同事这样评价他。这一切给他带来了幻想与幻象,让他进入了幻境。


不论一个人从事什么领域的研究,他都需要真实的生活作为支撑。纳什的真实生活几近于零,所以,他只能求助于幻想。这样,室友浪子查尔斯的形象就出现了。他是一个活泼开朗、一无禁忌的人,他不仅给纳什枯燥的研究生活带来乐趣,也给了纳什坚持到底提供了理由与信心,就是他将满载验算稿纸的书桌从窗台推至楼下也给纳什带来的是心理的释放。


就是说,纳什借幻想中查尔斯以及后来他外甥女的形象来弥补现实生活温暖的缺失,支撑自己干涸的心灵。当然,他的研究终究还是离不开真实的生活,其纳什均衡理论的灵感恰恰来自于他与一群男生在酒吧看到一个美女时的一闪念。


幻想里国防部威廉·帕奇的形象则满足了纳什的成就感与重要感。作为一个自恃甚高的数学天才,纳什的成就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及时承认,他几次与数学中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失之交臂。这给他内心的打击是可以想象的。他在1950 年夏天也确实为著名的兰德公司工作过,那时兰德公司正在试图将博弈论用于冷战时期的军事和外交策略,这也是他想象自己领受国防部重任破译苏联攻击美国计划密码的现实基础。他需要一个神秘而高端的领域来发挥其天才并且以此来傲立于世。


但是,“在他高大自信的外表下,隐藏着另一个自己:极度焦虑、自我怀疑,甚至恐惧”,其传记作者西尔维娅·娜萨做了这样的分析。就是说,外在的强大压力与内心不正确的动机可能成为引发一个人疯狂的起点,不论他是在从事什么工作。


大脑恰恰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片名《美丽心灵》是对原名《A Beautiful Mind》的一种不太准确的翻译,译作《美丽的头脑》或《美丽的理性》会更合适一些。大家都称纳什是两个大脑一颗心,他相信通过他智慧的大脑即理性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但他错了,他的大脑恰恰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纳什对理性的自信在进入爱情时遭到了打击。首先,在上课时是关上窗子以避免修理工噪音还是打开窗子降低教室温度这个问题上,艾莉西娅给了他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她既将窗子打开了,又把噪音解决了。


其实,她只不过是让修理工暂时挪了个地方而已。可见,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理性提出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与人打交道可能最省事。当然纳什是幸运的,艾莉西娅并没有在诸如此类问题上与他较真,而是用行动给了他机会。


我们来回顾一下纳什向艾莉西娅求婚的这一段对话吧:“艾莉西娅,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能保证长远的承诺呢?我需要一点证明,一些可以作为依据的资料。”艾莉西娅:“你等等,给我一点时间,让我为自己,对爱情的见解下个定义,你要证明和提供能做为依据的资料,那么,告诉我宇宙有多大?”


纳什:“无限大。”艾莉西娅:“你怎么知道?”纳什:“因为所有的资料都是这么指示的。”艾莉西娅:“可是它被证实了吗?”纳什:“没有。”艾莉西娅:“有人亲眼见到吗?”纳什: “没有。”艾莉西娅:“那你怎能确定呢?”纳什:“不知道,我只是相信。”艾莉西娅:“嗯,我想这和爱一样。其实你所不知道的部分,是我愿不愿意嫁给你。”


艾莉西娅用爱情向纳什表明,理性不是万能的,在爱情中最重要的是相信,相信不属于理性范畴,而只有在相信的基础上,理性才有用武之地,爱情才成为可能。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爱情是一种信仰,爱情就是对爱的相信。而信仰也是一种爱情,首先是神爱了人,为人舍去独生子,然后人爱神并按照神的教导爱人如己。信仰并不排斥理性,信仰使用理性,人在理性的尽头,迎面见到信仰。就如奥古斯丁所说:“信仰就是赞同地思考”;“理解是信仰的回报”;“理解以便信仰”;“在信仰之前,人的认识还没有与信仰的内容相关联,而只与引起我们赞同的自然原因相关,……在信仰之后,理解与信仰本身相关,信仰光照理解,复制并因此生产出我们后来在智慧的名义下要认识的每一种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美丽心灵》的电影海报


理性能战胜疯狂吗?


关于如何克服幻听幻视,战胜精神分裂症,纳什是这样说的:“以理性分辨非理性,以常识分辨幻觉。(I reasoned myself out of the unreasonable; I became disillusioned of my illusions.)”后来纳什在笔记本上写道:“理性的思维阻隔了人与宇宙的亲近。( Rational thoughts impose a limit on a person’s relation to the cosmos.)”


疯狂可能由于人过度相信、过度使用理性所致,理性到了极端,就可能走向反面。理性运用得当时,就能够帮助人制服疯狂,重返生活。


当然,不仅仅是理性,还有生活的真实帮助他去分辨,也就是艾莉西娅真实的爱让他理智逐渐清醒。若艾莉西娅的爱是真实的话,那幻觉中的人物就显得虚假了,就像理查德的外甥女永远是一个小姑娘,永远长不大一样。


艾莉西娅的爱在影片中通过一方小小的白色绣花手帕形象地体现出来。第一次在社交场所,纳什要与州长合影,艾丽西亚帮他整理衣服,在他的西服上衣兜插上白手绢,使他更英俊典雅,两人相得益彰,开始了纯洁美好的爱情之旅;当纳什病发,医生要求住院时,纳什焦虑地抚摸着白手绢,独自坐在床边,满含对妻子的不舍;最后纳什在发表完诺贝尔奖获奖词后,又情不自禁地亲吻了白手绢,寄托着纳什对妻子全部的爱意和感激。白手绢成为爱情与亲情的纽带,白色象征着纯洁,而细小的红色花纹则隐喻着所经历的艰难;不管怎样,它都伴随着他从天才到疯子,再到辉煌的成功,一生不离不弃,相守相伴。


爱的引导摆脱疯狂


在记录片《约翰·纳什:伟大的疯狂》中,他解释了自己认为的“疯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精神健全是一种从众的形式,人们常常认为,患有精神病的人是很痛苦的,其实没有这么简单,我认为精神病或疯狂,也是某种逃避的方式。”


我们说,幻觉与疯狂实际上是一种不正确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不正确的相信、信仰,就是把真实的当成了虚假的,又把虚假的当成了真实的,搞不清虚假与真实的区别。二者的重要区别并不在于看见或不能看见,而在于它们最终将你带向何方。


对于纳什来说,他能够看见查尔斯及其外甥女,还有威廉·帕奇,甚至还能够与他们对话。他们也能在一段时间内帮助纳什克服孤独,专心研究,但他们最终耗费了他的宝贵时光并且摧毁他的研究能力,还使他远离亲人并给他们带来极大危险:妻子艾莉西娅生活在惊恐的阴影中,年幼的儿子也差点被他因幻觉而起的遗忘淹死。而当他真正相信妻子的爱并且在这种爱的引导下前进时,他才逐渐摆脱幻觉与疯狂,步入正常生活,恢复研究能力,从而走向事业的巅峰。


在1994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他终于说出发自肺腑的获奖感言:“我一直相信数字、方程式和逻辑关系。因为它们总是为我指引真理。但在追求了一生的真理之后,我问自己,什么是真正的逻辑关系?真理又是有谁来决定?对于这些问题的思索让我经历了从生理上到精神上再到幻觉上的洗礼。最终,我还是回到了现实中,我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在爱的支持下,任何逻辑关系和真理都会被发掘。今晚,我能在站在这里领奖都是因为你,你不离不弃的陪伴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你就是我的真理。”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从来不抽象。“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神借耶稣基督引领信他的人走生命的道路,也赐下圣灵让信他的人晓得真理:“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原文作“进入”)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约翰福音》 16:13)


不能说某个人就是真理,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某个人感受到真理的力量。我们愿意顺乎圣灵的感动,真理就会进入我们心中。不能说某个人就是爱,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来自神的爱,因为真正的爱是从他而来。我们拥有了来自神的爱,才有力量去爱他人,行真理。

美丽的不只是理性(Mind),还有心灵(Heart),当然,就如契诃夫所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容貌、服饰、心灵、思想。”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 newjingjie”,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