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烩 !(转载)

最近这个版面太乱了,给大家来点好玩的,当然,基本上全是转载的,准备长期跟这个帖。另外,本帖有点捧土共之嫌,表砸我。哈哈。
另:由于本帖是以八卦方式来的,大部分是转载,如下说明:
1、不对真实性负责
2、不参与辩论,仅供开心娱乐
3、所采用好多文件资料尽可能的是解密的,如涉及政治、保密等因素,请及时告知删除,本人不想被请去喝茶!
先从热点南海开始啊
南海问题一直是中国人乃至东南亚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很多国际风云变幻解读都很有趣,不管严谨与否,就算八卦着玩吧。
南海第一次划界应该是35年,当时有一个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对于水下20米的珊瑚礁,民国是没有远洋海测能力的,应该是发现外国资料里有提到,再结合老祖宗在南海圈过几个岛,就不管3721划进去了,这个所谓的九段线,得表扬蒋先生啊,靠着地图就开拓了边疆。其实什么自古以来都是大忽悠,腿长胳膊粗就占住了,腿短胳膊细海南猿人以来都没用。那里说穿了自古以来就是无主之地,古代鱼多捞不完不用分你我,也就是上世纪大家发现海底有资源了才开始哄抢圈地。
  曾母暗沙(大概20年后,俺才知道,这坑爹的曾母暗沙居然常年在水下30多米,人类就从来没在海面上看见过她.而且是个叫詹姆斯的西方人最先发现的,所以就用詹爷的名字命名了,TMD这暗沙叫 詹姆斯暗沙!!! 不知道哪个天才翻译家翻译成了----曾母暗沙)离马来西亚本土不到80公里,离海南三亚800多公里。民国当年划地以后还没能力去逛,80年代TG舰队去宣誓主权了,90年代海调船经常去逛,前年168编队又去了一次,估计当时大马海军脸都绿了。大家想象一下美帝海军在上海以外80公里升旗宣布一块海底礁石是美国的。。。

 中国是世界上对于海上边界认定方法最多的国家之一了。既使用大陆架划界又使用海岛划界,还用暗沙这种变态的方式划界。最最最变态的是——传统捕鱼区!

[ 本帖最后由 njlzc 于 2011-10-28 13:03 编辑 ].
评论(565)



写出这篇文章的人真是牛人,我拜读了两个小时了,没来得及看的准备复制黏贴保存,感谢楼主的转帖。.



近几天要出远差,10。1出游,最近不更新了,10。1以后继续吧。.



等楼主哦.



苏联登月计划的部分核心科学家,中间为科罗廖夫,他是核心的人物,照相当然坐在主席台.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科罗廖夫去世后,其第一助手瓦西里.巴甫洛维奇.米申接替他的岗位,继续领导N1火箭设计工作。从照片中显示的火箭喷管来看,他应该是站在一枚“质子”号的火箭发动机后面,他似乎很帅:).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这是恢宏的苏维埃登月计划构想图,整个计划由两枚火箭完成,一枚是质子号,另一枚就是N1火箭,图中略去了质子火箭的作用,它负责运送载有两名宇航员的宇宙飞船,与霸王火箭N1运送的、最核心、也是最沉重的登月舱和月球轨道舱,在绕地轨道上会合,宇航员从宇宙飞船进入N1火箭运载的月球登陆舱,然后N1将载着这两名宇航员正式开始登月之旅。
  
  苏维埃“H1-N3”登月计划的图解说明如下:
  
  1、N1火箭运载着的登月舱和月球轨道舱从战略火箭军所属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
  
  2、N1火箭进入绕地轨道后,第1、2、3级脱落,进行绕地飞行,此步骤中图中省略了质子号火箭运载的宇宙飞船与N1火箭对接送来两名宇航员的过程。
  
  3、N1火箭第4级点火,脱离地球飞向月球
  
  4、N1火箭第4级脱落,第5级点火,转向后进入绕月轨道
  
  5、N1火箭第5级脱落,有效载荷舱进行绕月飞行
  
  6、同上
  
  7、N1火箭有效载荷舱释放出登月舱,而月球轨道舱继续绕着月球转圈
  
  8、登月舱进入登月轨道
  
  9、登月舱在月球着陆
  
  10、登月舱在月球进行各种苏联人才知道的活动,比如埋下地雷留给随后赶来的美国宇航员——赫鲁晓夫H-bomb是埋不了的,太重了,一个人不行
  
  11、登月大概4小时后,登月舱飞离月球地面,再次进入绕月轨道:一道月球快餐
  
  12、登月舱与一直绕着月球转圈的月球轨道舱重新对接汇合
  
  13、同上
  
  14、登月舱脱落,月球轨道舱点火脱离月球,飞回地球
  
  15、月球轨道舱开始反向制动
  
  16、月球轨道舱进入绕地轨道,发动机脱落,只剩下着陆舱
  
  17、着陆舱进入着陆轨道
  
  18、着陆舱着陆,两名宇航员返回地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N1霸王火箭承载在苏联人恢宏的登月梦想,即将启航,一段悲壮的历史将拉开序幕.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作为的登月伟哥的一部分,也就是N1霸王火箭最终要在月球上生下的那猪仔——即登月舱,其研制必定将在N1火箭研制之前就开始了。苏联人使用早已驾轻就熟的“联盟”宇宙飞船直接改造完成轨道舱和登月舱——成熟的男人最可靠,谁也不想两个去月球埋地雷的宇航员买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这是登月舱,一幅找打的长相。.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再看看这个狭窄的单人登月通道:装下一个人的确是够拥挤的,厕所别指望了,顶多配个痰盂。按照计划,宇航员仅仅在月球上呆四小时,因此他长达38万公里行程的旅行箱将会很小,这个舱不需要多大。.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这是登月专用的宇航服,右图中那块胸前的方形物体是一个可收放的控制台,需要时可以展开,用于方便的调整宇航服的各种工作参数——宇航服就是营造一个小地球,让宇航员在里面泰然处之的蹂躏嫦娥。左图是宇航服的背面,红色的是氧气瓶,背箱下方是一个类似坐垫的东西,这个设计还是很人性化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N1火箭发射场建设
既然准备养猪,当然要先修好猪圈——N1霸王火箭的发射场同步开始了设计施工工作。理所当然的,发射场被选在了战略火箭军下辖的面积数百平方公里的拜科努尔宇宙航天发射场,在这个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航天圣地内,将新建一片N1霸王火箭这头肥猪的专用猪圈,只因他太大太重。这是世纪人员在研究发射场的局部模型,也就是核心的发射塔架部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设计很快完成,浩大的猪圈土木施工开始了。这是N1霸王火箭的专用猪圈正在紧张施工中。整个发射场一共有两个固定发射架,两个固定避雷塔,一个可以在两个固定发射架之间移动的工作勤务塔——猪圈很高级,猪在里面不怕雷击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这是美国军事卫星当时拍摄的N1火箭发射场一角,当偷窥成为双方的习惯,就变得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关系,也无关双方都很高的教养.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发动机的全部研制工作也很快完成了。这是设计师骄傲的和最重要的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合影——型号nk-33。此时此刻,他没有想到,紧迫的设计时间、仓促的测试实验,成为困扰N1霸王火箭的心脏病。.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从一开始,N1火箭的设计、甚至整个登月计划都和苏联红军战略火箭军紧密相连——在那个年代,航天航空的几乎每一个重大计划都是出于军事目的,同时,得到军方的支持也就意味着强大的政治、资金保证。这是科罗廖夫去世之前,与战略火箭军的将军们一起散步,就N1火箭的研制进行沟通。.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这是N1霸王火箭的总体结构设计图,,这枚火箭是唯一种使用多达五级窜联的火箭,同时,其第一级的30级并联设计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说明如下。
  
  左图:外部结构图
  
  1、总高度:105米
  
  2、最大直径:23米
  
  3、起飞重量:2825吨
  
  4、最大起飞推力4620吨
  
  5、第一级高度:30米
  
  6、第二级高度:20米
  
  7、第三级高度:12米
  
  8、第四级、第五级、有效载荷舱高度:43米
  
  右图:内部结构图
  
  1、第一级使用30台NK-33发动机并联同时工作,单台推力154吨,总推力4620吨,这一推力让N1座上火箭推力之王的宝座至今无人超越——粗浅的理解,也就是可以推动超过3000吨的总重量垂直飞天。
  
  2、第二级使用8台NK-43液体燃料发动机并联同时工作,单台推力180吨,总推力1434吨
  
  3、第三级使用4台NK-39液体燃料发动机并联同时工作,单台推力40吨,总推力160吨
  
  4、第四级使用1台NK-31液体燃料发动机并联同时工作,推力41吨
  
  5、第五级使用1台RD-58液体燃料发动机
  
  6、绿色部分的有效载荷舱分为两层,下层装载登月舱,上层装载轨道舱,舱顶是一个宇航员紧急逃逸塔,类似于我们发射神舟飞船的运载火箭的逃逸塔,由数台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推动。
  
  7、图中蓝色圆球为液氧箱,红色圆球为煤油箱——这枚火箭的全部液体火箭发动机都使用这些燃料和氧化剂,在今天看来,这种燃料是非常环保的,而且无毒,不同于以前的剧毒肼基火箭燃料,这在当时是较为超前的设计。甚至在科罗廖夫去世前的最初方案中,还计划谁用推力更大、更超前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
  
  很清楚,N1火箭的设计指标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是惊人的,它是当之无愧的火箭之王。.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N1运载车,准备进入发射塔轨道区

[ 本帖最后由 njlzc 于 2011-10-10 12:2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睡美人缓缓起竖,在他面前,周围的一切都是渺小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第1枚N1火箭起竖后的发射场远景,从左一开始依次是:2号N1发射塔、2号避雷塔、移动勤务塔、已经起竖好N1火箭的1号座发射塔、1号避雷塔。.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莫斯科时间1969年2月21日,N1在拜科努尔准时点火,这是从地下掩体潜望镜中拍摄的点火瞬间,炙热的高温高压燃气从发射井周围的三个导焰槽喷涌而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火箭开始徐徐加速,向上窜动


一切似乎还算正常,上升在继续——但此时火箭还未飞离发射塔.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就在这一瞬间,这枚N1的一个液氧泵发生爆炸,火箭变成一团火球



火球开始扩大,图中右上角的小火球是已被引爆的火箭头部,他正在爆炸中向下垮塌.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遗弃和纪念
第7枚、同时也是N1发射试验连续第4次失败后,苏联人终于彻底放弃了这枚霸王火箭,战略火箭军也看不到将其改造成超级导弹的利用价值,N1超级火箭计划被终止拨款,这实际上也宣告了苏联“H1-N3”登月计划的无果而终。
  
  如果没有科罗廖夫的过早去世、以及苏联政界例如赫鲁晓夫想让光头更亮的急功近利,导致苏联航天界对N1拔苗助长,依托苏联当时的航天技术,N1火箭是不应这样草草的收场,留永远的遗憾——一曲未能谱完的登月篇章。
  
  N1计划结束后,被严格保密了20年,直到90年代中期,世人才逐渐知晓这个曾经存在的火箭霸王。
  
  这是今天被遗弃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的N1火箭发射场遗迹.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苏联N1火箭和美国土星V火箭模型.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N1是Korolev开始设计的,但是在火箭定型之前由于心脏病去世,也是直到他去世之后在美国的Von Braun才知道他最大的竞争对手的名字。
  之前Korolev设计的火箭很多采用的是Politburo设计的火箭发动机,而Von Braun则负责设计了美国初期所有的火箭箭体及发动机。Politburo和Korolev之间有不少的恩怨。在斯大林时代,他们两人就已经是朋友并在工作上共事。但是在大清洗时期,Korolev因为Politburo的告发被关进了Gulag集中营。而把他从集中营里面放出来的也是Politburo:在二战尾声,苏联人也想抓到Von Braun并取得他的技术和资料。当时负责整理收缴上来的德国火箭实体和资料的人就是Politburo。当红军方面的负责人问Politburo还需要什么人手时,他推荐了Korolev。后来Korolev使用Politburo的发动机成功的把Gagarin和Sputnik等送入了太空。
  在后来,他们因为使用火箭燃料的问题上又发生了分歧。但是在设计N1火箭的时候Korolev还是先想到了Politburo,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合作失败,Korolev转而向Glushko寻求发动机,最初的计划是使用24台发动机。也就是后来用在N1上的堆BT烤肉机。
  然而没多久Korolev就去世了,如果可以假设的话,凭他的才华和经验,应该可以把N1弄得更可靠一点。但是在推力不够的情况下用30台并联这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却让N1从一开始就种下了失败的种子。
  Korolev去世后他的助手Vasily Mishin接手继续设计,但是他显然和Korolev远远不在同一级别上,苏联太空计划的参与人纷纷向上级抱怨Vasily Mishin的野心,粗鲁和无知.
  
  以上资料源自bbc纪录片space race。一共三集,讲述Von Braun和Korolev的故事,verycd上有下载.



为全人类做出过贡献的才能称之为伟人
  而就其为人类航天史做出的贡献来说
  显然科罗廖夫和布劳恩都是
  布劳恩曾为纳粹战犯,科罗廖夫也曾因莫须有罪名流放西伯利亚
  
  德国人赫尔曼·奥伯特是与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齐名的宇航事业先驱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把欧洲大部分火箭研究者团结在自己周围,并与他们一起从事火箭研制和发射的实践,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1925年,13岁的冯·布劳恩看了奥伯特的《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一书后,对火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立即通过另一名著名火箭研究者威利·勒的介绍,成为奥伯特的学生。
  
  1930年,布劳恩到柏林理工学院上学时,立即加入奥伯特领导的“宇宙航行协会”,利用业余时间协助奥伯特进行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成为奥伯特的助手.1932年,德国负责领导固体火箭研究的沃尔特·多恩伯格陆军少将发现,布劳恩具有非凡的创造才能,同时认识到液体燃料火箭具有重要的军事潜力,便把还是大学生的布劳恩调到自己手下从事液体火箭研究。
  
  1933年开始,在布劳恩的领导下开始研究A系列火箭。他们很快就研制出A-1火箭,但在试验时爆炸了。1934年12月,两枚改进后的A-2火箭发射成功,射高为2.5千米。
  
  到1937年4月,布劳恩领导的火箭研究小组已拥有118名年轻的工程技术专家,平均年龄26岁。他们在迁往新建成的佩纳明德火箭研究中心后不久,进行了A-3的试验发射,但遭到了失败。改进型A-5于1938年夏发射成功。布劳恩随即给A-5加上控制系统。1939年秋天,第一枚受控的A-5火箭发射成功。在此后的两年中,共成功地发射了25枚。在此基础上,他们研制了新的受控火箭A-4。1942年10月3日,A-4火箭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速度达到2千米/秒。如果循此前进,用多级火箭就可达到克服地球引力所需要的宇宙速度。
  
  可是,德国只看重A-4的军事价值,特别是在他们图穷匕现的时候,更幻想以这种秘密武器来挽回战场上的败局,便以德文“复仇”一词的第一个字母V,将A-4改名为V-2,并下令每天生产30枚。从1943年1月到1945年4月,共生产6000多枚V-2。
  
  1944年9月8日,德国开始向英国伦敦和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等地发射V-2导弹。到1945年3月27日为止,共发射4000多枚,给英国等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生命财产损失。
  
  在战时,布劳恩还为德国研制了V-1飞航式导弹,瀑布、莱茵女儿等地空导弹,X-4、HS-298等空空导弹,HS-293等空地导弹。布劳恩还计划给A-4加上弹翼,命名为A-9,使射程增加到1000千米。 A-9加上助推器形成A-10。用A-9、A-10组成多级火箭,射程可达到4800千米,能飞越大西洋。
  
  布劳恩也计划将A-9改为A-9B,用它作为垂直发射、滑翔降落的重复使用的载人飞行器。他还设想把A-11、A-10和A-9B组合成飞船,载人绕地球飞行,同时用A-12、A-11和A-10运送人和物,建立永久性的空间站。
  
  但上述一切均因德国战败而终止。布劳恩本人在法西斯投降前5个月就看到形势不妙,便于1945年初带领火箭研究小组的126名专家,连同100枚完整的V-2导弹和1000多吨的研究资料和设备向美军投诚,然后来到美国。
  
  战后,布劳恩领导了美国弹道导弹武器计划的实施,在V-2的基础上先后研制成功红石和丘辟特导弹。但这个美国“二等公民”的才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美国用于发射卫星的火箭却屡试屡败。布劳恩临危受命,将单级的丘辟特导弹改装成4级的航天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了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为与苏联载人航天竞争,美国又启用布劳恩,让他参与把“雷神”、“大力神”和“宇宙神”中程和中远程导弹改制为同名的航天运载火箭,实施“水星”和“双子星座”载人飞行计划。但由于美国失去的时间较多,最终还是把载人航天“第一”让给了苏联。为此,美国人痛定思痛,决定执行阿波罗号计划,首先送人上月球。憋足了劲的布劳恩,承担了研制发射“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船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的艰苦任务。
  
  阿波罗号飞船重达50吨,要将这样重的飞船送上月球,对运载火箭的要求是前所未有的,地面起飞推力需要3×10的7次方牛。但布劳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土星5号火箭的13次发射,每每成功。.



苏联著名火箭和航天系统总设计师,苏联科学院院士,载人航天的开创者。1906年12月30日生于日托米尔,卒于1966年1月14日。
  
    1924年毕业于敖德萨建筑职业学校,1924年进入基辅工业学院,1929~1930年先后从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和莫斯科飞行员学校毕业。科罗廖夫于20年代末结识齐奥尔科夫斯基,有志于火箭研制。1932年他领导喷气推进研究小组开始研制液体火箭,1933年8月发射苏联第
  
  
  
  
  
  
  一枚液体火箭。同年9月,喷气推进研究小组与气体动力实验室合并为喷气科学研究所,科罗廖夫任副所长。1942年担任特别设计局的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设计和制造战斗机使用的液体火箭助推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作为总设计师组织仿制德国 V-2火箭,随即领导近程和中近程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还利用弹道导弹改装成探空火箭,把科学探测仪器和动物送入太空,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提供太空环境资料。科罗廖夫从1953年开始领导研制P-7洲际弹道导弹,1956年又将P-7导弹改装成“卫星”号运载火箭,使苏联在1957年8月和10月先后成功发射世界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见“人造地球卫星” 1号工程)。在他的领导下又陆续研制出“东方”号运载火箭、“联盟”号运载火箭、“闪电”号运载火箭等,并用这些运载火箭先后发射了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飞船、第一个月球探测器、“金星”号探测器和“火星”号探测器以及“上升”号飞船、“联盟”号飞船、“电子”号卫星、“闪电”号通信卫星等航天器。
  
    科罗廖夫于1957年获列宁奖金。他还获得列宁勋章3枚和荣誉勋章1枚。月球背面最大的环形山以科罗廖夫命名。.



那个疯狂的年代
 1960年10月24日,在前苏联咸海附近的火箭发射场,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惨烈的导弹爆炸。在场的前苏联导弹部队司令员涅杰林元帅当场丧生,发射台上的160名前苏联宇航科学家也全部遇难,现场内所有生物荡然无存,只留下了硬币和钥匙。导致这场灾难发生的是一枚“R16”洲际导弹。
  这桩掩盖了几十年的重大悲剧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前苏联领导人在导弹竞赛上狂热地赶超美国。赫鲁晓夫想利用航天研究的成果来抬高前苏联政府的威信和他本人的政治地位。他在给涅杰林元帅下达任务的时候说:“当我赴美国谈判,我的脚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时,你要给我放一枚导弹,吓唬吓唬美国人。”10月23日,当赫鲁晓夫一行到达美国时,涅杰林元帅旋即按下了“R16”导弹的发射电钮。
  可是,左按右按,导弹就是发射不出去,于是他带领几十名苏联高级火箭专家和几十名高级工程师来到导弹发射台上,对导弹进行检查。根据安全条例规定,集体检查只能在燃料取出之后才能进行。但这无疑会耽误发射时间。涅杰林不得不违章,在注满燃料的火箭旁和同来的专家们对火箭系统进行检修。直到10月24日,在“R16”导弹升空限期之前30分钟,工作人员还在抢修一具配电器。突然,导弹的第二节引擎不知何故竟被点燃,顿时喷出火焰,接着又波及第一节的燃料缸,遂引起熊熊大火和大爆炸。火箭发出烈焰,弹指之间,爆炸产生的高温把周围的一切都吞噬了,在场人员全部葬身火海。事后前苏联报端只是说涅杰林元帅因飞机失事死去。.



继续来追。
我能说对lz的敬佩如。。。。。。不说了!.



追了好久,总算更新了.



总算盼到楼主来更新了.



情报工作和国际关系学常识
从哪里说起呢?
  从潜规则说起吧。说说情报界的“冷战规则”。一般人说起情报工作,总会想到飞檐走壁,刀光剑影,007等……谍战剧也因此类卖点而好看叫座。早期情报界却是存在着严重的相互杀害对方情报人员的问题。比如红队,全称就是“红色恐怖队”,搞恐怖主义的专门组织。成天就是杀这个杀那个,杀叛徒,杀对方的情报人员。红队比较著名的案例就有杀顾顺章全家的。地点在上海的威海卫路802号,死者为顾顺章的妻子张杏华,妻妹张爱宝,岳父母,兄嫂,佣工叶小妹,牌友斯励、朱皖白及其妻共十二人。当时媒体到现场参与发掘见证,拍照。还有在甘斯东路爱棠村,新闸路,武定路等地挖掘出三四十具尸体。顾顺章灭门案,影响很大。很负面。之后周恩来反思一系列红色恐怖事件的副作用,制定了“不搞政治暗杀”的原则。一说到情报工作,就想起暗杀,显然是对我党情报工作太不了解了。.



 冷战初期,美苏两国情报斗争,也有过过火行为。过火行为的结果就是大家彼此都没有好果子吃,最后双方高层通过中间人斡旋,选择了“要文斗,不武斗”,即不恶意袭击对方情报人员,不暗杀对方情报人员,对于被俘的情报人员给予适当的人道主义待遇。
  美国和苏联是当时国际关系界的流氓头子,大流氓制定的潜规则,后来为很多国家所仿效。随着和平日久,情报斗争甚至出现了一些外行人看起来很有趣的潜规则:比如适当休息,尊重公共休息日和公共休息时间等。这怎么说呢?比如你被跟踪了,那么就要设法摆脱跟踪。这个过程有时候很长,中途有午饭时间,那么你应该去餐馆就餐,而跟踪者也应该就餐。就餐时间嘛,大家彼此都放松一下,吃饱饭,喝杯茶,然后下午接着玩跟踪和反跟踪的游戏。
  听起来很有趣么?你可能未曾实践过,普京实践过。当年普京在西德活动,被跟踪,为了摆脱跟踪而放弃就餐,结果轮胎被扎。对方很明白警告他:“不至于吧?都是工作,你要吃饭,我也要吃饭!”
  ……
  大国之间的情报斗争,已经文明化了。那么有人说在西部抓到私自测绘的日本间谍,就地掩埋!这么说肯定是破坏潜规则。你把人家就地掩埋,你的人被抓到怎么办?也被就地掩埋?

情报斗争的文明化,有时候达到一个很有趣的境界。
  大陆早期驻台记者,到位以后,就能看到很有趣的景象:到宾馆入住以后,看到对面阳台上有人拿着望远镜往这边看呢!记者不能总窝在宾馆吧?出门采访是记者的天然义务。那么出门应该怎么出门呢?有师兄临行前交代:房间不要上锁,留在房间内的电脑包不要上锁,主机不要加密码。
  为啥呢?
  因为知道你出门,有人会来检查你的房间,你的电脑,那么你最好不要上锁,避免因为对方手生心急,一不小心把锁撬坏了,彼此尴尬。当然出门以后,记者也不能走得太急,碰到上下公车(公交车)、地铁,你要记得等等后面跟随的人。人家也是工作,你走得太快太急,他跟丢了,很不好啊。
  那么为啥要让他跟得上呢?一是要让对方知道记者是公开活动的,一切都在他们掌握之中;二是有人跟踪是好事。记者初到台湾岛,人生地疏,万一遇到一个劫道的,人财两失,岂不可怕?有人跟踪也是一种保护。
  跟着跟着,也会发生很有趣的小插曲。比如记者到乡下采访,台湾这天气我们闽南人都知道:雨多。突然天下雨了,记者到采访对象家里喝茶了,跟随保护的安全人员很尴尬的在外面淋雨。于是记者邀请安全人员进来一起喝茶避雨。等雨停了,采访结束了,出去,一前一后,继续走呀。.



上面说有趣的,也有没趣的……
  有心想加入情报系统的同志,我得说……其实情报工作很无趣,非常无趣。
  情报工作很多时候是广种薄收的买卖。一个情报工作人员有时候穷极一生,也没有抓到对方一名间谍。有的外派,一年半载也没有一笔有效业务,甚至多年没有业务的也有。你如果想去当007,那几乎就是投错胎了。电影电视那是艺术,没有点剧情冲突,没有点噱头,谁看哪?我在《潜伏》剧评里面说了,《潜伏》剧本里面有很多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作为原型,但是《潜伏》是很多精彩故事的汇编。真的要是回头看历史,有时候是相当沉闷的……沉闷到编剧采访当事人,都灰溜溜回去的。
  历史上有一个“传奇”情报员,她开机要会议时候做会议纪要,送蒋介石,会后再做一份纪要,送毛泽D。这样以来,毛泽D仿佛长期旁听了蒋介石的会议。这个人叫沈安娜。她长相很普通,一点都不甜美。她的经历……很枯燥。她后来对所有来要打听传奇故事的编剧反复讲:我的故事不惊险,我的故事很枯燥……沈老太太吓跑了好几个编剧呢。


几十年前,中国大陆有一个热血青年,怀着青春冲动去某部门的某嫡系的燕京国际关系学院,他有心想当中国007,创造一番如诸多英雄前辈之类的业绩。上学以后,发现自己投错胎啦。这和平时期,真的少刀光剑影,某系统的生活,很可能非常枯燥的,自己可能十多年也抓不到一个间谍。怎么办?改行啦。改行到兄弟单位去。这个青年很奋斗,秣马砺枪,枕戈待旦,多年以后,他也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年特警大叔。带队成功救出一个萝莉控。时间是2004年2月3日深夜,这个萝莉控叫做吴若甫。这位特警也出名了。
  所以想要出名的,还是换系统吧。.



说到出名,情报系统也不是都不能出名。比如美苏两国在冷战以后形成默契:相互通报驻对方境内的情报主管。比如美国向苏联通报说,我新派一名莫斯科站长过去啦,不日将要拜访你们,到时候你们要招待茶水啦。苏联也向美国通报:我驻华盛顿站长张也出发啦,你们不要忘记请客吃饭啦。这样双方站长都出名,在对方的名单上出名了。
  本来情报站长这类人物是不容易瞒住对方的,那么干脆相互通报,过去之后先混个脸熟,嗯,有事烧纸,不,有事找我啦。
  真有事会找他的。美苏对抗多年,也存在相互情报交流和协商,避免因为误判、挑拨、而。被俘的人员也会相互交换。所以抓到对方间谍,也别殴打,你今天殴打我的人,我明天也打你的人!冷战规则不能破坏。抓到外国间谍,绝大多数情况下还得按照纪律来审讯,还得通知对方家长:嗯,你家孩子调皮,在我这里呢,没事,好吃好喝在我这里。你放心,饭菜三顿不少,饭菜管够呢!
  无他,也是为了让对方能够好生对待自己的孩子。
  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国间谍飞机撞上我驱逐的J8-2,受伤,未经许可降落我机场,24名美国侦察人员被扣。结果管饭。
  回去以后,记者问:管饭不?答:管。
  记者又问:饭菜管够?答:够。
  记者还问:你有什么不满?答:中国菜太油……

  别看到侦察机就喊着要打下来,我们也有飞机、船只去别人家门口开展科学测量呢。.



美苏两国建设驻外使领馆时都用自己的工人,自己的材料,工地的警戒工作都是自己负责。即便如此,事后检查,总是在犄角旮旯挖出大量Q听器。驻外使领馆被Q听,是外交人员习以为常的事。我记得苏联克格勃有一个高级官员主动上门找到了法国大使馆,在大使馆内的安全室内也闭口不说话,用笔谈,明确告诉法国人:安全室内也不安全。
  原来驻伊拉克大使孙必干在回忆当年驻伊拉克经历时,也说了当时大使馆的电话全部被监听,如果中国外交人员用家乡话同家人交谈,电话放下以后,就会有一个电话打进来,很粗暴地说:“你刚才讲什么?用普通话再说一遍!”本来嘛,Q听的规矩就是不打扰对方。听到方言听不懂,要认命。伊拉克情报机关是一个流氓组织,不遵守游戏纪律。孙必干大使要开会,干脆带着与会人员去野餐,在空旷的野外边吃边说。
  中苏关系蜜月时期,有一个中国驻非洲某国大使馆收到一份苏联礼物,很高兴接受了。等中苏关系恶化,突然想起来应该进行保密检查,结果真的发现了Q听器。美国大使馆也收过苏联的礼物:一个制作精良的美国国徽。安全官员检查后认为里面没有Q听器,这是一个“真诚的善意的礼物”。大使就把它挂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多年以后,剖开国徽才发现这里面还真有Q听器!美国大使给苏联人做好几年播音员呢!
  那么你要是带着家属驻外,晚上要过夫妻生活,怎么办呢?
  不要紧,轻轻在墙壁上敲击两次,大声说:以下是个人生活时间,晚安!.



回复 390楼njlzc 的帖子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起暗杀引发的政治大事件(这个是正式八卦,别信)
1984年,中国台湾国防部情报局发现自己在美国的一个情报员刘宜良叛变了!经过上级多次分析,认为刘宜良投奔了大陆,多次提供了假情报,且帮助监视、秘拍前来接头的联络员。更糟糕的是,这个刘宜良还非常八卦,把领导人蒋经国的隐私往事曝光给大众。蒋经国当年在桂林有过一个地下情人章亚若,并产下两个私生子“章孝严”、“章孝慈”,当时蒋经国已经有正房蒋方良。为了政治前途,蒋经国抛妾弃子,做了灭绝人性的勾当。这一隐私,是蒋经国见不得人的罪恶。如今被曝光于天下,只要花几元钱就能买一本书,就可以对蒋经国品头论足,这让蒋经国的“二太子”蒋孝武非常生气。“二太子”召集了手下汪希苓局长商议对策。汪希苓说:“按照军统老规矩,制裁!”

  刘宜良在美国旧金山,美国情报系统发达,为了安全起见,汪希苓找来一个社会混混“礼哥”:竹联帮头子陈启礼。汪希苓说:“你知道为啥找你干?”陈启礼说:“明白,我是临时工!谁也不会知道是我,要是出事,我就是个人承担!”陈启礼很满意,把礼哥介绍给“二太子”蒋孝武。“二太子”蒋孝武勉励一番,让陈启礼飞海外干活去了。
  8月,陈启礼带领吴敦和董桂森两名杀手,到美国去找刘宜良,准备暗杀计划。10月10日,在旧金山找到刘宜良。15日早上九点,刘宜良吃饱早餐要出门,在车库遭到杀手暗杀,头、胸、腹部中枪。
  刘宜良死后,美国情报机关非常震惊和恐慌。原来刘先生不单单是美国国籍,还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情耳目!美国情报机关一贯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情报人员安全,这次手下特情居然让人在家门口给杀了,联邦调查局怎么不大怒?刘宜良还是著名的政治作家,有较大的社会影响,美国社会马上把暗杀事件定性为政治问题,社会舆论哗然,大报小报纷纷要求缉捕凶手。

  杀人以后,陈启礼要求汪希苓局长接应逃走,汪希苓想:“你不是临时工吗?”过河拆桥。陈启礼和吴敦心中不满,眼看在美国呆不下去,逃回台湾;董桂森逃亡巴西。不料,台湾11月12日开始“扫黑”。礼哥被内政部抓啦。陈启礼一进去,那头美国联邦调查局就来要人:“我们通过电话通讯记录、指纹等多种高技术手段,已经查出陈启礼、吴敦就是我们要抓的凶手!”陈启礼怕被引渡,忙说:“我是汪希苓局长的人,我有特别豁免权的!”结果更坏,这个内政部的警政署和内政部调查局一听说“国防部情报局”,气不打一处来!“国防部情报局”前身就是“军统”曾经长期清洗和压迫内政部的警务署和调查局。调查局就是中统改组而来的机关,曾经被被军统出身“沈之岳”整死整残很多人。两个系统是三代血海深仇呢!那么就加大审讯力度吧!
  于是陈启礼招供。汪希苓局长等人咬死不认账。内政部猛烈追打。
  在关键的时候,陈启礼在美国的狐朋狗友还把原来会见“二太子”时的私下录音材料叫出来。原来陈启礼早防着“出事时临时工没有保障”,留着一手呢!
  眼看事态闹成国际笑话、国际丑闻,蒋经国恼羞成怒,于1985年1月10日把军事情报局长汪希苓、副局长胡仪敏、第三处副处长陈虎门3个倒霉经办人抓起来。直接经办人陈启礼、吴敦、汪局长判无期徒刑(六年多以后假释),副局长胡仪敏、副处长陈虎门判刑两年半。
  这事还没有完。
  台湾“国防部情报局”于第二年7月1日遭到改组和整顿,将该局业务与参谋本部特种军情室合并,另组“军事情报局”,由参谋总长负责指挥(实际上让特种军情室整顿和接管情报局)。局长由原八军团司令卢光义担任。蒋经国从此规定军情局系统内出身的情报人员不得升任局长。“二太子”蒋孝武放逐新加坡,当了一个无权的副代表,至蒋经国死也未能回权力中心。本来“二太子”已经是“国家安全会议”执行秘书,掌握情报系统大权,准备接蒋经国的权力,结果到蒋经国死,也没有把权力移交给“二太子”。“二太子”因此郁郁而死,终年才46岁。
  为了制裁一个“叛徒”,一个情报机关被整顿,一个局长被判无期徒刑,副局长和副处长被抓,“二太子”气死,合算不?.



 再说说监听的故事。

  监听故事有非常精彩的戏说:《暗算》。我承认监听要写得像《暗算》才好看啊:有美女,有激情,有悬疑,还有暗杀、毒药、枪战……
  这一切都是小说和戏剧。真实的监听日记可能非常枯燥,如果一个外行人来看工作记录,那会发现看过前三页以后后面怎么几乎都一样?

  真实的监听生活就是这么无聊。监听站几乎都在荒郊野岭,听到的是千篇一律喋喋不休的琐碎信息,十年都可能没有建立一次功勋。更糟糕的是听到的有很多是密码,截获的是一长串毫无意义的数字,那么就交给破译人员吧。破译员更惨,密码破译不了是正常的,否则密码就不是密码了。你长年累月辛苦趴在工作室内,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破译一套密码。黄依依的同事中不是有很多毫无建树的庸人么?

  如果成功破译了高等级密码,需要通知的单位没有接到情报,那么更是糟糕。
  74年勤务三团就这么悲惨。
  看到这个“勤务三团”,很多人都会觉得别扭,怎么搞勤务的都还有成团的编制?其实这就是海军下属一个监听和破译机关,我在写《西沙海战》时发现了这个机关的悲剧故事。
  1974年1月18日晚上9时许,勤务三团一个胡姓破译人员成功破译出一份非常重要的电报——“关于南越总统阮文绍对其西沙军舰下达命令的电报”,大意是:“总统阮文绍复电海上旗舰陈平重”,“命令你们收复越南领土琛航岛”!方针:“采取温和路线”,“如中共开火,要立即还击消灭他们”。“10号、16号负责跟踪中共苏式护卫舰(电文如此),4号、5号支援BH分队登陆,消灭渔船和小船”;“行动时间定在19日6时25分!”
  电报内容以最快速度上报至中央军委,促进中央军委下了作战决心。事情至此,破译人员本来已经算是大功告成,结果情报居然漏发给海上指挥部!原来部队密电通知,每次都有收电人。编队当时停靠码头以后,电台关机,海上指挥部所有来往电报要依靠码头上的电台转接。结果海上指挥部一直没有收到这份重要的情报。
  将要被敌人袭击的单位,居然没有收到被袭击的情报…….



监听站基本上是“公开”的。
  啊?监听站不是一个秘密单位么?怎么说它是公开的呢?
  
  监听,要尽量抵近被监听目标,近一点,再近一点,啊,能在它隔壁最好啦……您别笑,这是事实。有线监听,都得在尽可能近的地方设置监听站,而无线监听对信号强度也有要求,太远了信号弱,监听效果不好。比如您被派驻海外某机关,您用心看看,可能就在距离您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就有。甚至有些监听单位很嚣张地竖起很多天线呢!
  既然监听单位要距离目标尽可能近一点,那么如果美台要对大陆进行监听,最佳地点在哪里?金门和妈祖就是上佳的位置。相反,它们对面的大陆抵近点,也是对金门和妈祖监听的上佳地点。
  监听站选址,一般都要选在相对高处,周围少遮挡,人烟稀少人员环境单纯,这么能选择的地点不算多。加上监听站一旦选址以后几十年不搬迁(地方哪敢去拆迁啊),那么这个监听站可以通过空中侦察、人员侦察等等多种手段发现。
  发现了这个监听站就算公开曝光了。即便如此,公开的监听站也一样能够工作。毕竟人类要传递信息,既要安全,也要迅捷。无线电是无法摆脱的依赖。无线电通讯是很容易被侦听的通讯手段。你再怎么想方设法,有些信息用机要快递太慢,只能用无线电。
  无线电监听,早期对人员依赖很大
早期监听,需要人员挂在电台上,依靠灵敏的耳朵,不知疲倦地搜索电台。这就是《暗算》中瞎子阿炳故事的事实基础。由于电台工作时间非常短,往往就是数分钟到十数分钟,频率还经常换,所以搜索电台是非常累人的活儿,几个月监听人员都搜不到目标电台是很正常的事情。现在有电脑帮忙,自动搜索,把大量人员从非常艰苦的搜索中解放出来。现在就是你想搜索,也已经很难搜索到:人家装备了猝发电台,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把信息快速发出,已经不是人工可以搜索的了。
  
  听到的电码要破译。密码学很复杂,我也不耐烦学,大体原理是密码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一个国家的密码能力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数学能力。有些网友天真的想过书本密码法等简单方法,现代已经不是难题。密码有时效性,比如你现在破译了红军时期的密码,破译也没有什么实用意义。电影《风语者》讲述了印第安战士在二战中夺岛战斗用密语报告日军火炮、要塞方位,这显然是电影为了情节好看而编造的……二战时代的牵引火炮转移阵地极其困难,就是用明语,被日本侦听到又能怎样?短短的时间,日军来不及转移。倒是用密语,还要经过破译程序,容易贻误战机。
  早期密码员都要背诵密码本,因此密码员就是活着的密码本。在遭到敌人围困时,政委要烧毁密码本,杀死密码员。现在没有密码员能背诵密码本的……太复杂了,全靠电子密钥。把特定的密钥芯片从密电台里面抽出,时间充足找个手榴弹炸毁,时间不足设法砸毁、分散开毁弃。敌人抓到你,可以说:“我全说……”你能知道的很少,想投敌都缺资本。当年EP3非法迫降中国时,飞机上的美军就照着应急程序,有步骤地拆毁、丢弃保密电子元件。
  临战前一般都会更换密码。如果发现对方突然大面积更换密码,那么就有局势变化的风险了。
  破译密码很难,尤其是数学能力落后的一方,想要破译先进方的密码,有时候难于登天。但是破译工作可以从外围着手,从明码和低密级的密码中间接获取情报。.



对于大国情报机关来说,抓间谍是非常谨慎的工作,一般都要搜集到非常充分且能形成完整证据链条的材料以后才能动手。否则一旦起诉失败,就会留下笑柄。审讯以摆证据攻心为主。所以有人一看证据链条都有了,干脆痛快说了吧。
  审讯有技巧,对于不同审讯对象手段不同。如果对方家长也是有实力的,审讯起来纪律一般都很严格。另外对于一些非法组织,审讯纪律可以放松些。比如对于恐怖组织。总体上审讯日趋文明化,但是这个过程有反复。
  我们以前电视剧看到的直接上烙铁、老虎凳的审讯,现在对于正规情报机关,即使加大审讯力度,也会偏好于没有严重器质性损伤的审讯手段,比如水刑。我对于刑讯手段,既不会像人权组织刻板教条一概反对,也认为不应该滥用刑讯手段。
  刑讯手段要区别对待,比如对于东突恐怖分子,你会怎么办呢?.



讲一个笑话:中情局培训了一个优秀特工,他能讲一口莫斯科口音的俄语,他对俄国人的生活习性非常了解,举止都像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俄国人。培训结束,中情局把他运输到莫斯科一个酒吧。他一进门,里面的俄国人就热情欢迎:欢迎美国人!美国特工非常惊讶的问:难道我举止不像是俄国人么?俄国人都笑了:你是个黑人啊!
  肤色……不同的肤色还是很难混入当地人群的。即使是同肤色,不同的生活习惯还会造成非常大的差异。比如我们看到日本人,总不像是中国人啊。.



前面说了,破译密码非常难,必要时工作可以从外围低等级密码或者明码入手。1971年9月13日以后,日本监听站听到中国大陆连续有大量明码电报,召唤军人归队,当时日本方面综合其他情报,认为中国可能出了比较大的政治内乱。总体来说,日本和美国、中国台湾密码能力要远远高于中国大陆,他们的监听站对中国大陆威胁比较大。对付监听的办法就是尽量少用或者不用无线电报,能走有线的尽量走有线,必要的文件还走机要渠道,依靠人工运输。外交部门就有很多外交信使,任务就是提着外交邮包搭乘飞机,直接把文件交寄给目标。县以上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机要通讯部门,必要时机要部门可用武警车牌,押送机要文件。
  不可能什么文件都走人工机要运输方式。有些急件必须依靠无线电报,那么监听站就有用了。历史证明,监听站对敌方威胁很大,历史上监听站是非常稳定、有效的电子情报来源,有时还是要对决策有重大影响的情报来源。中苏交恶期间,中国联美制苏,在中国新疆就联合美国建立监听站,成果丰硕。
  东北亚有一个国家,本身电子情报能力非常低下,国内数学人才和计算机人才稀少且无能,有一年却得到中国台湾这个最大的反政府势力援助,在东北亚地区建立监听站,那么这威胁就大了。中国台湾获得的电子情报历来也与美国共享。这就更加有危害性了。这问题现在听起来可能让很多人觉得诧异:东北亚某国不是和美国势同水火么?那么你想想,你能理解八十年代中国居然和美国合作在新疆设立监听站共享信息么?
  在东北的网民们,你们有什么保密内容,能见面谈的,尽量见面谈;不能见面谈的用有线电话,不能用有线电话用小灵通;保密内容尽量不用手机。有很多人可能觉得我不涉密啊,我的电话都是家长里短啊。那么我给一个虚拟场景来提醒大家:
  刘书记是某系统的领导干部,前往东北亚某国调查某国开设赌场吸取中国资金以及控制贪官问题。他的司机小李在手机里这么说:“老婆,我现在去接你下班啦。”老婆手机中问:“老公啊,你今天不用接刘书记下班?”小李说:“老婆,我领导去某国出差了”。坏了,这刘书记的年纪、相貌特征等已经被东北亚某国掌握了,平时刘书记的电话在内部通讯录上有,某国有关部门也买到了通讯录。反正就一江之隔,长期监听刘书记的手机,因此推断出他的老婆、儿子、司机的电话,也一并监听了。更糟糕的是刘书记的老婆毫无保密意识,在手机中和儿子说:“你爸爸去某国出差了,我们今天家里不做饭,去外面吃吧!”刘书记身边不同人的手机通讯记录都相互印证,泄密出刘书记到了东北亚某国。而出入东北亚某国的通道只有几条,那么某国有关部门拿着刘书记的照片在赌场找刘书记,在过关通道等着刘书记呢!
  保密,就得培训好自己的身边人,让自己的身边人有保密意识。
  特别在边境地区的人员,得有保密意识。保密嘛,之所以老生常谈,那是因为总有人屡次犯低级错误。手机泄密的问题,以后随着更多资料公开,大家会看到更多手机泄密的案例。.



“艳照门”过后,有一句经典总结流传:玩摄影的最高境界,你们这些器材党永远不会懂!(求陈冠希配图)
  在情报圈中,也有器材党和传统人力侦察流派的争锋。玩器材的看不起玩人力的,玩人力的看不起玩器材。一般到了综合部门领导工作岗位上的人,出于工作需要,都会有所平衡;而到具体技术部门岗位的领导,偏重于本部门的利益,出于自身认知的局限,褒己贬人不少。
  到了情报部门的首长岗位上,很多人又局限于自身系统部门利益或者自身认知,过分情报工作本身,没有能够站在全局角度看情报工作,发展情报工作。克格勃和格鲁乌都非常偏重情报工作本身,对情报工作很局限……当然,也和他们国家的体制有关。我朝比较幸运,出了周恩来、李克农这样的祖师爷。他们对情报工作都有自己的专长,同时也不局限于情报工作本身。比如周恩来多次强调:统战工作是情报的群众基础工作。李克农甚至说过情报百分之九十来源自公开消息。

  前者强调了群众基础,把情报工作从打打杀杀解放出来,教诲收拾人心才能得天下。后者把情报工作从鸡鸣狗盗中解放出来,以更大的胸襟和气魄去从事情报工作。
  好,接着讲我为啥看不起克格勃和格鲁乌:情报工作的最高境界,是这些战术派永远不懂的。他们会很认真地做很多具体的工作,比如去偷取国外的技术,去暗杀某人,去养一只燕子然后拍照敲诈……克格勃和格鲁乌的行动故事里面总是充满着“给力”的内容,可是我发现读了这么多案例和故事,发现他们居然很少干些有战略层面的工作。比如要技术,可以搞引进,不一定是去偷。偷,难度大,且偷到的技术往往零碎。如果走引进道路,从公开渠道走,往往获得成系统的技术,后续升级服务还有保障。当然这和苏联整体领导的思路有关,太过于搞对立,总用战争思路看问题。我朝情报系统在地下年代,长期使用合法和灰色贸易手段获得重要的器材、药品、情报。“以商养情,商情两旺”。建国以后,很多情报工作精英转行搞外贸,李强就是其中一优秀代表。李强是我朝最早第一个特务机关“特务股”的股长,自制过我朝历史上第一部电台,是“器材党”的元勋。.



后来李强在“器材党”道路上越发辉煌,成为苏联著名无线电专家,1938年回到延安以后办兵工厂炼钢厂、制药厂、炼油厂,保护和培养了大批技术员、专家。建国以后当上外贸部副部长、部长,转型长期搞贸易。1973年还炒黄金赚大钱!改革开放以后,李强又参加开放引资工作。
  这些工作是丰富了情报工作的内涵、财源、人脉,是跳出情报小圈子搞情报的典型,是用公开渠道、合法手段做情报的典型。
  克格勃和格鲁乌这方面落后于土共太远。

  至于军统,长期像是一个有正规工作证件的黑社会,更热衷于打打杀杀,抓人拷问,把本职工作:情报,都放在次要地位。有时候甚至因为对暗杀工作的偏好,陷入“暗杀——报复暗杀——再报复暗杀——再再报复暗杀”的循环中。军统在抗战期间,牺牲了数万人,一方面说明他们抗战积极,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热衷直接行动,把本来应该作为情报准备、行动策应的力量,直接推到行动一线,牺牲过多,损失太大,反而不利于情报工作的深入和开展。大家想一想就明白了,成天在杀人和被杀中过,情报人员工作寿命短到数月、数天,哪里有机会去长期潜伏?周恩来“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继续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显然要高明很多。不搞暗杀,并非周恩来心慈手软,而是不把重要、宝贵、精华的有行动能力的人消耗在高度风险的暗杀活动中;同时也避免暗杀行动太过刺激公众,影响统战群众基础;还因为暗杀活动过分刺激对手,会让自己和对手陷入暗杀游戏不能自拔,影响主业。.



楼主是国观。.



继续说公开情报工作。
  公开情报工作相对于秘密情报工作,具有来源渠道多,消息能够相互反复验证的优势。一般说来,由于信息公开且多元化,要做一个公开骗局比较难:其他渠道未必配合你嘛。制造骗局的只能是一个小团体,要忽悠到其他媒体、公开机构不捣乱,非常难。
  那么有没有公开情报骗局成功的先例呢?
  有,而且非常成功,成为战略欺骗的经典案例。我这里举两个例子: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和休克疗法。
  像委员这样70后的军迷,对八十年代美国星球大战计划都有印象吧?当时美国官方发动主流媒体,大肆宣扬“星球大战”计划。大意是用各种激光、粒子束等高能武器,在外太空拦截、打击敌对国家的航天器、导弹。这在当时是非常科幻的宏伟计划,当时有估算需要至少一万亿美元以上的经费。有美国科学家傻乎乎地反问:我们国家哪里出得起这么多钱啊?最后,星球大战计划花费不到一千亿美元以后就无消息了。就今天美国的财力和科技,要完整地完成星球大战计划,也是相当困难的。当然“星球大战”计划不完全是欺骗,NND计划、高能激光计划等都得到了延续发展,星球大战计划是一个有意被夸大的计划,用来制造军备竞赛气氛,拖垮对手。
  另外一个“休克疗法”计划就是彻底的大忽悠了。可能有人会说:杰弗里·萨克斯教授是伟大的救星,曾经用“休克疗法”救活了玻利维亚和波兰,“休克疗法”不能说是忽悠疗法。在委员看来,“休克疗法”当时有一个重要承诺:你休克,我给你急救包!这个急救包就是西方社会承诺的一揽子援助计划。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援助了联邦德国等先前的仇家,把联邦德国等发展成世界经济强国。俄罗斯信了,上吊了,结果急救包却没有到!1992年初,俄罗斯开始休克疗法,刚刚开始,步伐不够快,改革不够彻底,急救包没有到。好了,到12月份,改革彻底了,俄罗斯经济也彻底上吊休克了,急救包还是没有到!时至今日,就快20年了,俄罗斯还吊在那棵歪脖子柳树上,它要的急救包还没有到呢!
  委员不知道休克疗法背后的策划团队是谁,但是委员向他们致敬:这是一群用嘴杀人的谋士,这是一群忠于自己国家利益的勇士,这是一群厉害又值得尊敬的对手!
  最后说,俄罗斯休克了,中国捡了不少大便宜。可惜,这忽悠圈套不是中国人设计的,我们的收获还不够多,要是以后能够忽悠一个国家去上吊,那才好呢。.



 对外情报和内卫分开,有好处,也有弊端。比如分开以后,容易保密,同时也容易相互倾轧,也不利于及时交流分享。
  美国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分开,当年有制衡和保障人权的需要。比如联邦调查局有司法权,中央情报局没有。所以中央情报局只能对敌对势力进行情报搜集,要逮捕,必须经过联邦调查局。
  我记得有一个很悲哀的笑话,大概说八九十年代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黎巴嫩发现了一个恐怖分子,想抓他,怎么办?中央情报局没有逮捕权,只有绑票行动,那么要走司法途径,找到联邦调查局。联邦调查局说好,大大的好,只是我没有境外逮捕权啊。这时候海军说:你有的,根据美国法律,美国注册的船在公海上视同美国国土,你让中央情报局把他骗出来,在我海军注册的民用船上逮捕他就好。这时候海军陆战队还要插手,要求让陆战队来办。嗯,这下好了,四家联合行动,单单协调就很麻烦。
  于是中央情报局请一个线人把在黎巴嫩的恐怖分子诱出来,说海上有一条游艇,大大地好,上面美女多多,美酒多多。线人和目标出海以后,还很囧地迷路了,在海上找了很久,才找到游艇。上船后,陆战队的大汉踢倒恐怖分子,然后海军宣布这是在美国海军注册的船上,联邦调查局宣布逮捕他!
  这算是成功的案例。其实多部门协调,不成功的很多。
  911以后,美国也意识到多部门很难协调,意图把各个情报整合起来,搞了一个国土安全部。现在看起来运转也非常艰难。毕竟国土安全部作为一个务虚的协调机构,会面临着被架空的问题。
  
  克格勃就别提有多失败了,贝利亚还以叛国罪被处决,说明这个机构问题太多。.



抢收档案。
  解放前和初期,当时秘密工作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抢收档案。一个人在社会上活动,总是会留下痕迹的。比如一个军统工作人员,他在内部有组织人事档案,工资档案,奖惩有档案。军统机关,也会有文件收发,密电来往档案。拿到这些档案,对挖出国民党潜伏人员,消除威胁有很大的好处。
  当然,国民党机关撤退之前,也会处理档案。档案会设法运走。兵荒马乱,要运输档案不容易,中途可能丢失,可能被拦截。如吴石就曾经设法让一批秘密档案暂留在福州。福州解放很快,这批来不及转运台湾的档案就落入土共手中了。如果他们觉得档案难于运走,就会埋藏或者销毁。埋藏这方法不妥当,容易被挖出来。延安的保卫处就被挖出来过一批档案。销毁方法本来比较可靠,但是会造成很多人员和物资失去档案无法利用。
  土共当年很重视抢收档案,也因此获得相当多的线索。
  这一点上,我觉得美军进入巴格达以后,接收秩序相当混乱,就没有接收原来军政人员和档案的计划,大量原来军政人员遣散,大量档案损毁。造成失业的军政人员同恐怖分子勾结起来形成恐怖组织,美军作为占领当局对伊拉克做到:人头不清,物资不控,钱财不握。真是失败。
  大家可能还记得旧小说里面有这一段情节:进城以后,既派兵救火,张贴安民布告,要求官民恪守本分,清点接收典籍钱粮。
  美军做得太差了。.



潜伏于国军中的中共高级间谍列表
姓名----- 国军中的职务------事迹 -------------- 公开时间------- 备注

1 熊向晖 ----胡宗南机要秘书 -----将胡宗南军事命令传给中共、使胡宗南屡战屡败、中共情报“后三杰”------ 1949年11月 1973年末,任中共中央调查部副部长,1978年后,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2 申健(申振民)---- 胡宗南部属----- 使胡宗南屡战屡败、中共情报“后三杰”---- 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副会长、第一任驻古巴大使

3 陈忠经------ 胡宗南部属 使胡宗南屡战屡败、中共情报“后三杰” ------- 曾任对外文化联络局代局长,对外文委副主任、秘书长,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代表团团长、中共中央调查部副部长。1960年曾经率领中国艺术代表团访问拉丁美洲很多国家。

4 韩练成------ 海南岛防卫司令、中将四十六军军长 提供军事情报使解放军莱芜战役一举消灭李仙洲部队6万余人 ------1948年

5 刘斐------ 中将军令部第一厅厅长、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执委 -------将军事计划传给中共------ 1949年8月在香港联名通电脱离国民党

6 郭汝瑰 ------作战厅长、72军军长 将孟良崮战役军事计划传给中共,使74师被全歼、制定徐蚌会战作战方案、率72军在宜宾投共------ 1949年12月

7 何基沣 -------第33集团军副司令 -------率第59军全部,77军大部在贾汪、台儿庄地区倒戈,使黄百韬兵团被围歼 -------1948年12月8日

8 张克侠 -----第3绥靖区副司令 率第59军全部,77军大部在贾汪、台儿庄地区倒戈,使黄百韬兵团被围歼 -------1948年12月8日

9 廖运周------ 110师师长 率110师投共、使黄维突围计划失败-------- 1949年5月4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第十四军第四十二师师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和党委书记

10 王启明 -------陆军总司令部作战处科长 率部投共 ------1947年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十四军副军长、云南军区副参谋长、昆明军区副参谋长、云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副省长、云南省政协副主席

11 牛化东------- 新编第十一旅副团长 率新编第十一旅于陕西安边投共 --------1945年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十一旅副旅长、三边军分区副司令员兼新编第十一旅副旅长、宁夏军区参谋长、银川军分区司令员、宁夏军区副司令员

12 段伯宇----- 蒋介石侍从室少将高参 策划伞兵三团投共 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负责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3 刘仲华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部参议 ------ 北京市园林局局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14 谢和赓 ----白崇禧机要秘书

15 赵荣声 ----卫立煌少校秘书 ---- 《工人日报》文化生活组组长

16 阎又文 -------傅作义秘书、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政工处副处长 ----宣布北平和平协议 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的办公厅主任

17 葛佩琦----- 东北保安长官司令部政治部少将督察 ----- 通县师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8 吴石 -----第十六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 到达台湾后,利用职务之便,搜集军事资料,派旧部前往香港转交中共人员 ------1950年3月1日 被国军军事法庭判处极刑;1950年6月10日下午四时被枪决。1965年,中共宣布其为“革命烈士”。.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