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67)



@呼吸科大夫胡洋

3分钟前
来自 华为 Mate X3 典藏版
在新冠抗体下降到60%左右时,主动去接触病毒是否能让抗体满血重新100%且不会出现什么症状?
有人在网上提出这个问题,这其实是无法实现的,因为这个度没办法控制,吸入病毒太少时,病毒会首先消耗你自身存在的抗体,反而是抗体量下降,病毒太多时,有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症状,甚至出现大白肺,只有控制的刚刚超过自身现存的抗体量,同时又引起不了太严重症状时才能达到提升抗体的作用。
那有人会说咱们可以通过研究制定一个合适的病毒量去吸入,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是每个人的免疫状况都不一样,这个标准如何制定,即使是注射没有活性的灭活疫苗都有可能产生副反应,何况是活的病毒,一不小心就有导致严重感染的可能性。
这里有个例外,那就是医务人员,医院表面看起来干净整洁,其实病房里的病毒细菌比外界高很多倍,长期身处其中,要么被病原体打倒,要么免疫力越来越强,因为每天都在吸入一定量的病原体,体内病原体的抗体量是很高的,好比我自己,做检测结核的PPD试验是强阳性,而且强过很多正在感染结核的患者



@子陵在听歌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起源的重要信息,昨天ODNI(美国国家情报机关主任办公室),即美国所有情报部门的主管机构,将9页的将近3年的新冠起源调查结果解密并公布(左图),这是在美国国会和总统要求下执行的。

WaPo写了篇特别好的总结文章,总结了这项解密的众望所归的情报研究主要结论:1. 2019年,WIV未发生确认的生物安全事件;2. 2019年12月之前WIV实验室未发现SARS-CoV-2;3. 2019年患病的WIV研究人员与SARS-CoV-2之间没有联系。

这一情报机构的发现,和过去3年科学发现的证据互相补充,指出SARS-CoV-2高度可能起源于动物跨种传播。过去3年的科学发现证据,使SARS-CoV-2动物跨种传播的证据链已经十分完善(微博正文)。

ODNI报告原文链接可见评论。



@呼吸科大夫胡洋
这一波病毒流行应该是接近尾声了,虽然还有新冠重症患者入院

最近无论是门诊还是病房,虽然仍然有新冠患者来看病,但这一波流行应该接近尾声了,因为新患者逐渐减少了,来看的新冠病人,大部分是后遗症患者。

这些患者当中有近期感染的,也有上个月感染的,还有少数竟然是12月那一波流行当中感染的,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各种各样的咳嗽,有干咳,有咳嗽伴咳痰的,有的白天为主,有的白天晚上都咳,也有晚间干咳为主的,不同的咳嗽代表了不同的咳嗽病因,有的就是咽喉炎被新冠感染加重,有的是气管过敏造成的,不同的咳嗽治疗方法不一样。

另外还有表现为乏力的症状,这种乏力给一些人带来相当大的困扰,有个病人在门诊诉说她的乏力症状说了半个小时,中气十足,但就是说乏力,说双腿走路都走不了,而且不停的问肺上会不会变成纤维化,我感觉她肯定受了一定的影响,但焦虑才是根本原因。

总体感觉这一波流行应该接近尾声了,但不代表正式结束了,之前我就讲过,这一波流行不会像上一次那样病毒彻底消失,而会一直低水平散发,仍然要注意预防。

#微博健康公开课##守护呼吸健康##全民慢病健康科普计划#



@最后一支多巴胺

3小时前
#专家称普通人每年会感染新冠1到3次#
别的不知道,但最近阳的人确实又多了起来。和以前阳性者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减少不同,这段时间很多阳,白细胞计数都是升高的。 ​​​



@大爷就是我啊
北京“新冠报告量”猛增71.6%,第三波疫情或已开始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https://mp.weixin.qq.com/s/lwsqINuncqUQN0Y215ElYA

新冠Pi病毒株要来了吗?需要担心EG.5与BA.2.86吗?
原创 Y博的科普园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2023-08-22 07:59 发表于美国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最近又有两个新冠病毒株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EG.5和BA.2.86。很多人如今未必担心自己要二阳三阳乃至四阳,可一听说有新病毒株,不免惦记着是否会导致更重的病情。而且不断冒出新的病毒株,也让一些人开始觉得是不是离Pi病毒株不远,新冠是不是又要搞波大的?

首先,别看EG.5和BA.2.86两个病毒株接踵而至,它们引发科学家关注的原因并不相同。

EG.5是因为它在取代XBB.1.5,有成为全球新主流病毒株的架势,进而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比如看美国CDC最近的新冠病毒株监测:



XBB.1.5占比不断下降,而对应处于上升期的正是EG.5。中国疾控中心也指出当下国内主流病毒株已经是EG.5,占比达70%以上。

主流病毒株更替里的“新王”自然会被关注。

可别看EG.5名字挺新,其实它还是XBB的后代,算是XBB.1.5的侄孙。BA.2也好,XBB也好,都是根据新冠病毒株演化关系的pango命名。XBB.1.5指XBB的1号子支下面的第5个支系,相当于XBB的大儿子下的第五个孙子。

EG.5按照这子子孙孙的命名规律本来应该是XBB.1.9.2.5,可这么多小数点得把人绕晕,因此到有四个小数点时,新冠病毒的pango命名会通过改最前面的字母来简化。于是,XBB.1.9.2.5就成了EG.5,看上去和XBB完全不同,实际上却是XBB的玄孙。XBB.1.9与XBB.1.5是同代的兄弟,所以从辈分上看,EG.5是它将要取代主流地位的XBB.1.5的侄孙。

EG.5不仅与之前主流XBB.1.5有亲缘关系,二者在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的刺突蛋白(S蛋白)上还极为相似,EG.5仅多了一个F456L突变,其余几十个突变都一样:



有研究指向多出来的突变让EG.5相比XBB.1.5有更强的免疫逃逸,不过WHO8月初的综合评估得出结论是EG.5没有带来全新的或更严重的威胁。而且8月17日Moderna也发布公告,称预计今秋上市的XBB.1.5单价疫苗对EG.5的免疫反应良好。考虑到EG.5与XBB.1.5的相似性,这符合预期。

如果说EG.5引人关注是因为它在迅速增长,取代XBB.1.5。那么BA.2.86的关注点则完全是在突变上。

从名字可以看出,BA.2.86是BA.2下的分支,而BA.2都是2022年初时和原始奥密克戎BA.1差不多同时出道的老黄历了。

当下跑出个BA.2的遥远分支本身就挺神奇,毕竟过去一段时间都是XBB这个家族内部的演变,再往前是BA.5家族的更替。这些也都很好理解,因为当XBB或BA.5成为主流时,自然也是这些主流株系更有机会在不断传播过程中积累突变,构建新的主流。跑出个亲缘关系很远的病毒株,当然很突兀。

而BA.2.86就是如此突兀的存在。它不仅是BA.2这个老古董的子支,还积累了和当下主流XBB极为不同的突变。

BA.2.86和它的“父辈”BA.2相比,S蛋白上积累了34个突变,和XBB.1.5相比有36个突变。



突然和当下主流病毒株比有那么多个突变,难免让人想起当初奥密克戎出现的时候——也是突然跑出个和彼时主流德尔塔亲缘关系疏远,突变数极多的病毒株。

而且BA.2.86里多个突变根据以往研究可能会导致更强的免疫逃逸,这就不免让人担心它是否会更容易突破过去XBB累积下的免疫屏障,或是让今秋的XBB疫苗变得过时。

BA.2.86的出现非常突然,这也是为什么刚还在说EG.5占据主流,科学家们又讨论起这个病毒株了。

不过BA.2.86从数量上看还非常稀少,截止8月21日全球只有6个BA.2.86的基因组序列上传到公开的数据库。因此,如果说EG.5的威胁是现实的,它在导致当下的感染,那么BA.2.86的威胁则更像是理论上的,属于未雨绸缪的思索。

由于已知病例数稀少,很难判断BA.2.86的未来走向,说不定就会消失在XBB的汪洋里也未可知。像曾经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所谓德尔塔奥密克戎混合病毒等等,长得奇葩不一定就能获得竞争优势。

但从应对病毒的角度,我们显然既要关注EG.5这种主流病毒株,也得监测BA.2.86这种潜在风险不容忽视的非主流。

BA.2.86突变虽多,但具体对XBB疫苗以及过往疫苗接种+各种病毒株感染的免疫逃逸程度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大家也没必要被一些长期贩卖焦虑的自媒体的新一轮焦虑贩卖给恐吓住。

得承认BA.2.86和XBB.1.5比有30多个S蛋白突变差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奥密克戎最初出来的时候。可是当下的人群免疫基础和奥密克戎出现时已经完全不同。在绝大多数人经历了多次疫苗接种+各种奥密克戎病毒株过往感染后,即使BA.2.86在S蛋白上突变多,体液免疫逃逸更强,也难以像奥密克戎原始株出世时那般惊天动地。

免疫防护也不仅有抗体主导的体液免疫。像奥密克戎出来时,过往病毒株的体液免疫被逃逸得很厉害,可过往感染仍然对奥密克戎有保护作用,特别是重症,这正是包括细胞免疫在内,免疫系统多层次应对病原体的表现。对我们的免疫系统来说,BA.2.86也是一样,会利用多个工具去应对。

EG.5与XBB.1.5的相似性,BA.2.86目前的稀少性,以及更为重要的一点:当下多次疫苗接种与自然感染带来的人群免疫基础,把这些综合起来,都意味着个人不必过于担心这些新病毒株。

不过WHO等卫生部门以及科学家们仍会高度关注这些新病毒株,这也是应该的。例如BA.2.86的出现需要我们去思考新冠的演变潜力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此“偏门”的新病毒株是如何进化出来的。这还关系到未来新冠疫苗的设计与推广,怎么才能让疫苗尽量贴近可能出现的病毒株,避免疫苗刚出来却赶上病毒株大变的风险。

那么,既然BA.2.86有很多新突变,这会不会成为Pi病毒株呢?或者说是不是它能属于非奥密克戎呢?

目前看来不太可能。在奥密克戎出现后,新冠的演变都集中在奥密克戎家族内,这也让WHO对病毒株的希腊字母命名重新做了定位。只有新冠病毒发生显著突变,并且导致需要采取重大公卫措施来应对这种突变,该突变株才会被定义为variant of concern(需要担忧的病毒株,VOC),同时安排上希腊字母。

不属于上述情况的,只会归于需要关注的病毒株(VOI)或正在观察的病毒株(VUM)。EG.5虽然病例多,可既不算与之前的主流病毒株有显著变化,又不需要再用各种重大公卫措施应对,因此只能算是VOI,不会是VOC,自然也不能从奥密克戎下独立出去。

而BA.2.86突变是多了,可目前病例少,也没对疫情产生重大影响,或是让我们需要加强什么公卫措施,所以还只是VUM。

在担忧各种新病毒株出现,是不是要有个Pi病毒来重复一遍奥密克戎的狂风暴雨时——特别是被那些焦虑贩卖者如此蛊惑时,记住最关键的一点:随着人群免疫基础的变化,我们如今面对任何一个病毒株都会与大流行那会儿完全不同。

出现一个新的VOC,让我们重新思考是否需要祭出各种防疫措施,这种可能性虽然不能彻底排除,但已经是很小概率了。过去我们担心WHO的希腊字母不够用,如今却是下一个希腊字母很难用得上。这值得我们高兴。大家该吃吃,该玩玩,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别整天被一些咋咋呼呼的谣言、焦虑制造者忽悠。

最后,WHO在命名奥密克戎时也说了,有些引发歧义的字母会跳过,奥密克戎就跳过了两个字母,否则咱现在都得喊新冠是牛病毒(nu)。照此规则,怎么可能会有Pi病毒呢?



https://mp.weixin.qq.com/s/f6_liUdbFYY5eiNslM7SOQ
新冠“三阳 ”,有人症状加重,多次感染该注意什么?
医脉通呼吸频道 2023-08-27 18:00 发表于浙江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脉通健康 ,作者苏暄


图片


导读

新冠重复感染,即使症状很轻,也别不当回事,采取防护措施,尽量避免重复感染,损害健康。


来源:医脉通健康
作者:苏暄

图片

生活渐渐回归原样,但新冠病毒从未消失。



这几天,“三阳 ”小浪潮抬头,与“二阳 ”只隔了3个月。



有人说这次的症状很轻,也有人说比前两次严重得多。



图片

图片

8月23日上午11:23微博搜“三阳”关键词



8月17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的话上了热搜:“基于新冠的传染性极强,得过新冠后抗体自然衰减及没有绝对保护性疫苗。基本上多数人每年会感染1-3次。”



那么,重复感染新冠,对我们的身体有害吗?





“二阳”和“三阳 ”,间隔期短了?



2023年年初,北大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曹云龙副研究员说,2022年,绝大部分国家都经历了四波重大新冠感染高峰,多为不同突变株所诱导,平均3个月一次。



2023年5月,钟南山院士则谈到,据实验研究结合新加坡等地的真实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4-6个月内能保护人体。



再梳理新冠感染的时间线如下:



2022年12月起 “首阳 ”

2023年5月起   “二阳 ”

2023年8月起   “三阳 ”



可见正如专家所说,新冠感染浪潮的间隔期一般在3-4个月。但最近网上,都在讨论新冠感染间隔期变短的事儿,是不是真的变短了?



杭州90后白领小陈,7月12日感染新冠,症状轻微,发了低烧,第二天就退了。8月8日,小陈忽然觉得嗓子发毛,肌肉酸痛,测抗原发现自己又“阳”了,距上次感染才28天。体温39℃,腰痛、喉咙痛、短暂失去嗅觉,“感觉比上次严重些,但总的来说还算是轻症”。



为什么小陈两次感染只间隔28天?



首先,要弄清楚小陈是不是“三阳 ”。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认为,一般来说,间隔超过3个月,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再次出现明显新冠相关感染症状,才考虑为“三阳 ”可能。



他进一步解释说,“二阳 ”后不到一个月,发现新冠病毒核酸转阴后又阳了,一般是上次的残余病毒,而不是重复感染(不是“三阳 ”)。这是因为,人体内的病毒量和症状有波动性,会出现时阴时阳的情况。一次新冠病毒感染的3个月内,即便症状消失,也可能通过核酸检测发现阳性。





“三阳”的主要流行株,毒性大吗?



8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评估认为,EG.5变异株的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但没有致病力明显变化的证据。



8月19日,国家疾控局的数据显示,目前EG.5变异株(EG.5仍是奥密克戎家族的一员)占比已达到71.6%,在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形成优势流行。



全国新冠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短期内不会发生规模性疫情。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疑难感染诊疗中心主任彭劼也表示,自5月新冠“二阳 ”高峰期至今,门诊一直都有发热的患者来就诊,“三阳 ”患者数量很少,症状较轻。





哪些人容易反复感染?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曾指出,从数据来看,奥密克戎毒株(比如,EG.5变异株)更容易发生再次感染,其风险高于原来的毒株(包括德尔塔和原始毒株)。



3类人较容易反复感染,包括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免疫力较差的人群。需要提前做好防范,避免感染。





为何有人“三阳 ”症状加重?



此次“三阳 ”,多数人症状较轻,但也有人比前几次的症状加重了。



比如,河南的李静(化名)继去年12月首阳、今年5月二阳后,今年8月,她已是第三次感染新冠病毒。“这次是嗓子疼、浑身疼、咳嗽,鼻子不透气,没有胃口,有点想吐,没有第一次严重,但比第二次严重,现在反复发烧在38.5度左右。”



专家的解释是,重复感染后的情况,要根据个人当时的免疫力和病毒的强弱程度来考量。一般来说,如果感染了同一个亚型的病毒,重复感染症状的严重程度,会低于首次感染。



而如果出现症状加重,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具有更强免疫逃逸性的新变异株出现。这些变异株感染人体后,体内原先抗体对新变异株的作用变弱,使病毒更易复制繁衍,导致更严重的症状。



二是与人体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水平下降、以及个人体质等有关。



王贵强主任曾指出,重复感染,主要还是变异株的突破性感染,突破性感染的时间间隔与症状密切相关,间隔时间越短,症状越轻,间隔时间长了,症状就偏重,这和人体内的抗体免疫有直接关系。





重复感染新冠,有危害吗?



《自然医学》杂志的研究表明,与只感染过一次的患者相比,无论疫苗接种情况如何,再次感染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包括肺部、心血管、糖尿病、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等并发症。



主要有三方面的危害:



1.增加死亡风险和住院风险



2022年11月,《自然-医学》研究分析了美国南达科他州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的数据,发现在超过1.4万例确诊感染者中,相比初次感染者,重复感染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住院风险增加;长新冠和慢性疲劳的风险增加;糖尿病、心脏病和凝血障碍的风险增加;肺部、胃肠道、肾脏、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疾病风险增加……



图片



研究人员表示,叠加累积起来,每次感染都会让病人越来越接近耗竭边缘,所以,尽量避免重复感染对健康很重要。



2022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圣路易斯退伍军人健康看护系统,联合发布对569万人的研究也发现,与首次感染新冠者相比,再感染者表现出全因死亡率、住院和疾病风险的增加。



2. 导致新冠后遗症



研究显示,约有10%~20%的人会出现后遗症的问题,比如心脏不舒服、味觉丧失、劳累后不适,慢性咳嗽,脑雾,胃肠道不适,直立性低血压等。还有研究发现,长新冠还增加高血压的风险,加速血管老化。



3.影响心理健康



反复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如何应对反复感染新冠?



6月7日,《自然》杂志研究指出,每6个月或将出现一次新冠感染周期,而滚动的感染浪潮会带来出现新变种的风险。



这可能意味着我们要像对付流感那样,每年秋冬季接种疫苗,尽量控制感染人群和重症几率。同时实时监测检测突变发生的后果,提高疫苗的跟进速度。





小结



专家表示,彻底消灭新冠病毒已经不太现实,我们不得不学会跟新冠长期共处。新冠重复感染,即使症状很轻,也别不当回事,采取防护措施,尽量避免重复感染,损害健康。



参考文献

1.Ye Y. China's rolling COVID waves could hit every six months - infecting millions. Nature. 2023 Jun;618(7965):442-443. doi: 10.1038/d41586-023-01872-7. PMID: 37286677.

2.新冠感染周期每六个月一次?专家研判中国疫情,2023-06-12Nature Portfolio

3.再次感染新冠的概率有多大?华尔街日报https://cn.wsj.com,2022年5月4日

4.钟南山最新研判新冠抗体「保护期」和「感染, 中国网健康 2023-05-17

5.「三阳」来袭,下一波高峰在11月?卢洪洲:影响不大,但需警惕新冠病毒变异,时代财经2023-08-14

6.二次感染新冠会更严重吗?哪些人容易反复感染?专家解读,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

7.Bowe, B., Xie, Y. & Al-Aly, Z. 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 Nat Med 28, 2398–2405 (2022).

8.美国569万人研究:每次新冠重复感染,死亡、风险都会陡增,澎湃新闻,2022-06-22


责编|阿泰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阅读原文
阅读 536

医脉通呼吸频道

分享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北大教授:要真正让医务人员有阳光体面的收入!医疗反腐下,或将迎来“高薪养医”新契机
我常看的号
医脉通呼吸频道
不喜欢

央媒出手!以那英为首的六位明星“完了”,被狠批:没有艺德!
1个朋友赞
在下甜三
不喜欢

手指一摸立刻变色!沪一小区居民:谁起得早谁"遭殃"!
4个朋友读过
新闻坊
不喜欢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 ... 08252023135410.html

研究发现:中国"清零"政策突变或致近两百万人死亡
2023.08.25 14:06 ET
sharethis sharing button
研究发现:中国"清零"政策突变或致近两百万人死亡
图为2023年1月7日,北京一家医院的医务人员在急诊室对一名老年患者进行检查。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中国政府在去年底突然取消"清零"措施后,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除西藏以外的中国大陆所有省份,因各种原因导致的30岁以上人群额外死亡人数多达187万人。
美联社图片
00:00/01:50收听节目 下载声音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中国政府在去年底突然取消"清零"措施后,不但令十四亿民众大面积感染新冠病毒,而且可能导致了近两百万人超额死亡。



中国官方新报新冠死亡人数:一个月有6万人染疫死亡
新冠这一页 中国真的翻过去了吗?
中国清零了无止境 "十大"政治防疫乱象
中国极端防疫“十大”违法违规措施


据路透社8月25日报道,由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西雅图哈钦森癌症中心(Fred Hutchinson)上述研究项目,采用了来自中国一些大学发布的死亡率数据样本和在线搜索结果。研究报告发现,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除西藏以外的中国大陆所有省份,因各种原因导致的30岁以上人群额外死亡人数多达187万人。

去年12月,中国政府决定结束为期三年的新冠“清零”政策后,导致各地住院和死亡人数大幅激增。而卫生专家表示,中国的政府部门基本上没有报告相关情况。

这项研究结果周四(24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版上。研究显示,中国疫情的超额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官方 1 月份的评估,即在放弃清零政策一个月后,有 6 万名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在医院死亡。



2023年1月5日,上海的一家社区医疗机构为患者输液。(美联社)
2023年1月5日,上海的一家社区医疗机构为患者输液。(美联社)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中方已发布的讣告信息和中国互联网搜索引擎百度等的搜索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写道:“我们对与中国取消疫情‘清零’政策相关的超额死亡进行的研究,设定了一个凭经验得出的基准估计。这些发现对于理解新冠病毒(COVID-19) 在人群中的突然传播,以及如何影响人口死亡率非常重要。” 。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没有立即回应路透社对该报告的置评请求。

新冠疫情爆发后,随着住院和死亡人数上升的报道开始浮出水面,特别是在新变种病毒的威胁受到国际关注的情况下,全球卫生专家一再呼吁中国政府公开更多数据。

中国政府在2022年底即停止了每日死亡结果的通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全球因新冠疫情死亡的总人数有近700万人,其中中国的死亡人数为121,628人。

今年7月,浙江省民政厅曾在其官方网站短暂公布一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当地的火葬统计猛增70%。这一官方统计十分罕见,但相关数据随后被该部门从网上删除。

今年2月,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宣布对新冠疫情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该病毒仍在全国传播。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北京卫生官员本周四表示,新冠病毒仍是首都北京的头号传染病。新的奥米克戎(Omicron)变种病毒EG.5(或称“Eris”),是目前中国各地的主要病毒株。

官方《环球时报》日前披露,“新冠病毒流行株中,EG.5变异株占比呈上升趋势,从4月的0.6%增长至目前的71.6%,已在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形成优势流行,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继续保持此趋势。”



责编:凯迪    责编:何平    网编:瑞哲



@成都下水道

2小时前
泌尿外科执业医师 2022年辰星计划博主
已编辑
#微博健康公开课# 新冠重复感染怎么办?

   作者:成都下水道

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关注新冠了,甚至“全国集体咽喉炎”冲上热搜,我也懒得去研读,老爸上个月在深圳二阳,及时口服小分子药物,病情迅速缓解、治愈。

9月29日,我们一行四人去峨眉山旅行,63岁的老哥在当日出现咽喉痛,晚上症状加重,合并咳嗽咳痰,但没有发热,我判断为新冠。为了避免治疗延误,在洗象池住了一晚,翌日赶回成都。

第一次、第二次抗原检测阴性,第三次抗原检测阳性。

5月5日,WHO正式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意味着大流行的结束。结束的意思,有各种解读,美国历史学家约翰·M·巴里撰写了1918年流感大流行最权威的编年史之一——《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他说了耐人寻味的一句话:一场流行病只有“当人们不再关注它时”,它才真正结束,至于人类采取的其他措施,都无法真正结束疫情。

捱过了整整三年,我们的生活回归正常了,但病毒依然存在,病毒注定要卷土重来,主要针对三类人群:未被感染人群、新冠抗体下降到不足以抵御病毒的人群、存在免疫缺陷的人群。也就是说,不管是二阳三阳四阳,病毒失去了大张挞伐的底气,更多的是拾遗补缺。

新冠变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以及变化之快,似乎有惊天妙手,超出想象。从去年年底感染大多数人的奥密克戎BA.5等变体,到今年全球流行的XBB,到目前已经在国内占据大半数感染比例的EG.5变体,再到近期引起WHO关注的BA.2.86,新冠变异疾如旋踵,优势毒株跳丸日月,这些变化,增加了新冠重复感染风险,所幸的是,并没有带来重症和危重症风险的增加。

中国及诸多欧美国家的研究:二阳三阳等重复感染,咽喉痛的症状更为常见,而以前的发热,嗅觉丧失等症状变少了。

半身风雨半身伤,半句别恨半句凉。依然有小部分民众对新冠心有余悸。没啥,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

绝大多数的新冠重复感染症状轻微,不需要去医院折腾,在家休息、隔离、治疗,很快痊愈。

发热: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钠、洛索洛芬钠。我个人更推崇双氯芬酸钠,退热效果更佳,同时也可以迅速缓解全身酸痛。

咽喉痛:选择西地碘片舌下含化,每片1.5mg,一般用于治疗慢性咽喉炎、复发性口腔溃疡和创伤性口腔溃疡等。西地碘片中含有活性碘分子,具有超强消炎作用。

用浓度达到3%-5%的高渗盐水漱口可有效缓解咽喉痛。将5-6克食盐加入250毫升温开水充分溶解后用以漱口,含于口腔和舌根处20-30秒后将盐水吐出,再用清水漱口。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以缓解剧烈咽喉痛,加速康复过程。

止咳化痰:患者大多表现为痰液粘稠,选择氨溴索或者溴己新,痰液咳出了,咳嗽症状也随之缓解。除非是剧烈干咳,才选择中枢性止咳药右美沙芬。

强烈推荐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是一种复方制剂,每一粒胶囊中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甲氧那明12.5mg、那可丁7mg、氨茶碱25mg、马来酸氯苯那敏2mg,是止咳化痰的奇兵。

鼻塞:使用盐酸赛洛唑啉鼻喷剂。

当你的身体如朽索驭马,还是得赶紧去医院。

重复感染,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保护好家中老人。

1、感染了,注意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尤其是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当血氧饱和度低于95和呼吸频率>30次/分,并持续半小时以上,可以视为重症,刻不容缓地送医院。

反复咳嗽伴发热超3天、呼吸困难、胸闷气促、胸痛,也要及时看医生。

有一种缺氧叫沉默性缺氧(Silent Hypoxia),患者没有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症状,但血氧饱和度却会降至极低水平,因此也称为无症状低氧血症。所以老人必须随时做血氧饱和度监测,发现太晚,可能就无力回天了。

2、专家们建议及时口服小分子药物,再也没有年龄>60岁或者65岁的限制了。

目前国内获批的6款抗病毒小分子药物从作用机制可分为两大类,2款进口药4款国产药,第一类为3CL蛋白酶抑制剂,第二类为RNA聚合酶抑制剂。

必须实话实说:已有的各种数据证明了Paxlovid在高危群组中减少重症与死亡的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新冠小分子口服药,应该作为首选,其它已经获批上市的药物也具有一定效果。

温馨小贴士:抗病毒小分子口服药越早用上越好,超过5天再用,效果可能就大打折扣了。

各种药物都可以在医院获取,不存在药物短缺问题。

重复感染规模不大,但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生,也必须向民众科普相关知识,为你明灯三千,为你花开满城,为你所向披靡。

谢谢你的阅读。



@庄时利和

3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5 Pro
#钟南山称近期将有新冠感染小高峰# 1. 钟南山院士说的很对,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接种加强针十分重要。

由于过去的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目前绝大多数人都对新冠有一定的免疫保护,记忆B细胞和T细胞仍然可以提供长期保护,这是免疫学原理决定的。但保护力会随着时间推移和新变异体的出现而逐渐下降。对于预防重症和死亡,最佳措施仍然是疫苗接种。

但我不太清楚六种二代疫苗具体是哪六种。根据我所查到的信息,以我所在的广州为例,目前可预约的所有新冠疫苗都不针对XBB抗原(微博正文)。

2.中国CDC昨天也发布了10月的全国新冠感染情况。截至10月底,门诊流感样病例(发热+咳嗽/喉咙痛)中新冠阳性的占比其实是下降的,甚至低于流感阳性的占比(4.0% vs 12.7%)。这也强调了流感预防的重要性。推荐高风险人群尽快完成流感疫苗接种(微博正文)。

(另外希望CCDC在发布消息时可以充分审阅一下内容,避免排版错误二次修改)

3. 我家的应对策略是备好适当的流感和新冠快速抗原和药物。注意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有潜在的健康风险(微博正文),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非处方药的用药风险和建议(比如儿童和孕妇如何使用解热镇痛药)大家可查询相关APP。(微博正文)

另外还要强调一点,无论是新冠、流感还是其他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和治疗都要遵循可靠指南。如果在各国官方指南中都没有推荐的预防方式和治疗药物,你就不要考虑了。

最后,老年人今冬的防护建议可参考
微博正文



@一路为医

20分钟前
长期低烧还有一个可能是新冠病毒在体内活跃,但是并没有排毒,所以无法检测到。
@星话大白
奥密克戎超强的传染性,能短时间让大部分人感染,并削弱了人体免疫力,让广泛人群的整体免疫力集体下降。
虽然感染奥密克戎,针对奥密克戎的免疫增强了,但人体整体免疫力却下降了。
这种情况下,以前一些不常见的疾病也会变得可以流行了,而以前一些常见的疾病,往往也能呈现出比以前更强大的杀伤力。
我个人认为,这都跟新冠病毒一波又一波的传播,导致人群整体免疫力下降有关。
有一个很直接的证据。
比如,每一波疫情过后,人群总会出现“带状孢疹”高发态势。
本来正常很多人都有携带带状孢疹病毒,但在我们免疫力正常时,带状孢疹病毒是潜伏,不会有病症。
但当我们免疫力下降时,带状孢疹病症就会出现,这是人体免疫力下降的一个直观体现。
再比如,很多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出现各种奇奇怪怪的过敏,这也是长新冠的一种,这也是人体免疫系统在感染后出现过激、紊乱的体现。
而且,“肺炎支原体”以往是多见于婴幼儿,成年人是不太容易感染。
但这波“肺炎支原体”虽然主要也是高发于儿童,但也有不少成年人感染,甚至病症也比较重。
其实早在今年初,就有读者跟我反馈,他在感染新冠后,出现长期低烧,后面找了很多医院,查了很久都查不出原因,最后才发现是感染了“肺炎支原体”导致的长期低烧。
这是很明显在感染新冠后,人体免疫力下降,才被“肺炎支原体”乘虚而入。#微博新知博主#收起



@tombkeeper
新冠病毒会不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会。

“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有两类不同的情况。一类是导致免疫系统更加敏感,导致炎症水平增高,从而引起一系列和炎症有关的问题。对部分人来说,这一类的影响是长期的,某些长新冠症状可能与此有关。

“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类情况是新冠病毒会导致人体内的 T 细胞减少。而 T 细胞减少会导致人更容易感染其它病原体——但是,这种影响是短期的——而且,导致 T 细胞减少也不是新冠病毒的专利,至少流感病毒也会。

之前,除了 HIV 之外,人们很少关注病原体对 T 细胞的影响。但新冠之后,各种研究都开展起来了。人们先是发现了新冠病毒会影响 T 细胞。然后自然也会想知道影响程度如何、别的病毒会不会也影响。

去年初,日本东京大学有一项研究对比了新冠和流感对 T 细胞的影响。结果发现:新冠和流感在感染期间都会导致 T 细胞减少,但患者康复后,T 细胞数量又会恢复。

//@裡不清濕路是個禿頭爺叔:之前看过科普,基本上炎症决定了寿命,炎症转癌,癌扩散,器官坏死。近些年炎症体质/过敏体质的人群年龄越来越小,是个比较重要的数据



https://mp.weixin.qq.com/s/qBlpYxmh7U_II3pEZGODxA

连花清瘟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项栋梁 科学公园 2023-12-03 19:45 发表于北京 4人听过
最近支原体肺炎高发,神药连花清瘟会跑出来研究或者宣称对支原体肺炎有效,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图片
但是!万万没想到啊朋友们!
连花清瘟居然启动了一个循证医学研究,要做针对支原体肺炎治疗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实验!!!
图片
图片
我立马就是一个肃然起敬啊!
别的先不说,光是做出这个违背祖宗的决定,连花清瘟就把同在神药阵营的双黄连、板蓝根甩出了十万八千里啊。敢做敢当,比『中药疗效不接受西医检验方法』的那些缩头乌龟有种多了。
一直以来好多人说我是中医黑,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我是中国人,中国产的药品如果疗效好,又不需要进口关税,我可太高兴了,谁会跟钱过不去呢?而且我这人还特别贪生怕死,要是真有什么西医西药治不好的病靠中医药能够解决,让我跪下磕头我都乐意。

但前提是,你这药得真的有疗效,经得起科学验证,而且不良反应的风险不能太离谱。
总之,有效并且安全,那就是好药,甭管它姓中还是姓西,也甭管它是天然提取还是化学合成。
说到药物的科学验证方法,虽然不是唯一方案,但全世界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公认最好的办法就是那一个:
大规模,随机,多中心,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然而可惜的是,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款中成药通过了这样的检验,一个都没有。所以并不是我非要黑中医药,我也想夸啊,奈何实在没有素材……
好在现在连花清瘟率先勇敢地走出了这一步,给全国57526种批准上市的中成药做出了表率,接下来就看它临床试验中的表现了。
不过呢,表扬归表扬,鼓励归鼓励,咱们还是得看看连花清瘟这个循证医学研究的成色如何。
首先,根据新闻报道(作者注:可以明显看出是以岭药业的通稿)透露的信息,专家说了要做『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看起来非常棒,但是独独缺了一个大规模。
当然,没说大规模也不一定就是小规模,有可能是说漏了,毕竟还有多中心临床研究,参与的专家多达50位以上,平均每位专家招募20名志愿者就能总数过千了,还是可以期待一下。
不过我对规模的担心也不是凭空而来,因为启动会上有专家公布了一项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
图片
也是随机双盲多中心,但唯独规模有点小,治疗组和对照组都只有一百多病例,距离国际通行的『千人规模试验』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为什么非要强调人数大规模呢?当然是因为这个对于判断疗效非常重要。
特别是对于有自限性的疾病来说,你用药或者不用药患者都会好起来,药品之间能够比较的只有咳嗽、发烧、乏力等症状缓解的速度,而这些症状的判断相对『生与死』的明显界限来说主观性要强得多。
比如医生问你今天咳嗽有没有好一些,你看着医生期待的目光说,好一些了吧……这可能是真的有好转,也可能是咳了几天适应过来了,总之,一念之差就可能影响试验数据。在样本量比较小的时候,这种主观影响就更加不能忽视了。
所以,如果后续连花清瘟针对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还是类似的样本规模,那请恕我无法认同结果。
然后呢,在试验方案设计方面,反正连花清瘟这么厉害,就不要搞什么中西医结合了嘛。
图片
不管是和安慰剂对照,还是和阿奇霉素对照,希望连花清瘟干干净净地上场,不要和什么化学药组合在一起,没必要,而且很容易被化学药抢了功劳,你说对吧?
群众期待的是国产中成药独挑大梁,把那些蛮横嚣张的西药大力士统统打趴下,这种时候你还拉个西药来组队,就算赢了也不够威武不够解气啊。
所以,如果连花清瘟后续的循证医学研究是拉上化学药物一起搞『中西医结合』方案的,那请恕我无法把结果解读为中成药通过了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
嗯,我对连花清瘟的循证医学研究就这两点小小的要求,不算很过分吧?
阅读 5833

科学公园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儿科医生拉黑的10大性早熟食物”——不要被这些网传谣言骗了
我关注的号
科学公园
不喜欢

连花清瘟连支原体肺炎都敢治?!
阅读2万+
关尔东
不喜欢

连花清瘟上场?已开展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试验
生命科学前沿
不喜欢



https://mp.weixin.qq.com/s/mDH784gEvKiK5RAnh4VPfg

呼吸道传染病潮中,警惕新冠暗流涌动
原创 雪夜访 大时代小记事 2023-12-03 18:39 发表于上海

◎疫中客


这个冬天,如同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流感、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支原体病毒一起来了,群魔乱舞,各地医院的儿科人满为患,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全国蔓延……

不止是孩子,成人也在感冒,或“感冒”。

2023年11月18日,一个浙江朋友对笔者说,最近感冒咳嗽近两周,状态比较低。

2023年11月22日,一个北京朋友说,突如其来的流感,畏寒,吹不了风,骨头酸痛,刀片喉,吞咽疼,咳嗽不止,时不时发烧,不是甲流,不是复阳,是啥病?

另一个北京朋友说,突然高烧到39.8­℃之后,上厕所都能能栽过去,现在是每走一步都像是在做足底按摩,身体里有一根针在游走,指不定就刺进哪块儿骨头缝儿里……

这天晚上,笔者去药店买药,售货员说,几个店员都感冒了。

上述现象似乎似曾相似。

还记得,2020年新冠病毒刚出现时,武汉也正赶上甲型H3N2型流感潮。《长江网》2019年12月19日报道称,最近流感高发,不少网友吐槽,因为感冒发烧,孩子学校都停课了,医院里儿科诊室排长队……在较早出现确诊病例的华南海鲜市场,患者出现发烧等症状后,“大家起初没当回事,以为就是流感”。事后复盘新冠疫情,市民杨方正(化名)认为流感麻痹了市民必要的警觉,刚开始都没注意。

2023年11月21日,一个北京朋友也说,感觉中国现在东南西北全在感冒。有人以为自己是过敏,有人刚从国外回来就倒下了,有的小学都集体停课。非常像去年年底大家集体阳的时候。是不是又一轮疫情啊?难道是新冠跟流感病毒在一起了?



新冠并未消失



新冠,在人们印象中,似乎已经消失了。

新冠三年,人们谈之色变,天下苦新冠久矣;2023年5月5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们逐渐熟视无睹,不再把新冠当一回事,也希望早日将其忘却。

很多人说,新冠已经感冒化了,不足为惧。似乎恶魔已退化为苍蝇蚊子。

在2023年11月铺天盖地的感冒潮、支原体感染潮中,新冠似乎也被人们无视了。

武汉一位医生告诉笔者,近期当地一些医院,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检查的项目一般包括:肺炎支原体IgM抗体、肺炎衣原体IgM抗体、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腺病毒IgM抗体、柯萨奇病毒B组IgM抗体,再就是查甲流和乙流,不怎么测新冠抗原试剂,貌似新冠没有威胁,治疗方案也和流感差不多。

广州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告诉笔者,近期流感、支原体、衣原体,混合新冠感染,医院病人增多,成人和儿童都增加了,儿童特别多,尤其是初中、小学的学生,但医院没有刻意去检测新冠的抗原。“因为只要没有衣原体或支原体的感染,流感、新冠等几种病原体,检测与不检测,治疗方法差不多,基本上按抗病毒治疗,没必要区分流感和新冠”。

并非所有的医院都是这样处置,武汉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告诉笔者,他们医院常规测抗原,这次对发烧病人还是测抗原的,有新冠但不多。

上述说法也透露出,新冠并未消失。在感冒病人中,不乏新冠患者。

11月9日,北方人李明(化名)在广东出差时,觉得南方的天有点闷热,头有点蒙。他以为自己感冒了,跟亲友要感冒药,亲友建议他测下抗原,没想到出现了两条杠。

李明想起,昨天晚上,他从外面回来,在地铁里,突然头昏,想睡一觉。2020年,曾有武汉朋友告诉他,自己出现症状时,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就想躺下来睡觉。

两条杠之后,李明没再要感冒药,他吃了维生素C,喝开水,卧床休息。测了体温,37.5­℃,一晚上感觉身上发冷,发热,反反复复,汗透床单。

11月10日,李明感觉头脑清醒了,不发烧了。但有白色脓痰,偶尔咳嗽。又两次测抗原,都是两条杠。



一周后,李明的抗原才转为阴性。但之后十多天,李明仍不时头昏,咳嗽,脓痰……

这是李明的首阳,他说,是不是有很多“感冒”者,像他一样感染了新冠?

李明的遭遇并非偶然。

2023年11月22日,一个武汉朋友对家人说,我吃了康泰克,好了,前天和我一起的阳了。

来自疾控中心的数据也在提醒人们,新冠并未消失。

据中国疾控中心信息,2023年9月,全国新增新冠重症病例398例、死亡病例45例(其中新冠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1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44例)。2023年10月,全国新增新冠重症病例209例、死亡病例24例(其中新冠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0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感染死亡病例24例)。

北京疾控中心网站的数据显示, 10月30日-11月5日,北京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9种13596例,死亡1例。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流行性感冒、新冠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病毒性肝炎。

11月6日-12日,北京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14744例,死亡1例。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新冠病毒感染、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病毒性肝炎。

11月13日-19日,北京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8种37293例,死亡4例。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流行性感冒、新冠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病毒性肝炎,共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98.7%。

11月20日-26日,北京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72475例(比上周环比增加94%,创下迄今为止全年最高记录),死亡4例。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流行性感冒、新冠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梅毒,共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99.4%。



从上述数据看,连续四周,北京的传染病例大幅增长,流感稳居第一,新冠病毒的排序:第二名→第三名→第二名→第二名。说明北京的传染病爆发之际,新冠病毒也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去年同期主要是以新冠流行为主,今年上半年流感流行峰与新冠流行峰并未叠加。而今年下半年流感、新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多种呼吸道传染病共同流行,增加了防控难度。”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刘珏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目前趋势看,由于多种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传染病数量短期内可能还会呈上升态势。

而据《南方日报》报道,11月10日,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发表演讲时表示,秋冬季节,各种呼吸道传染病高发,近期新发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变化不大,但对疫苗逃逸作用有所增强。“在使用了相关模型后,我们预测近期,这个月、下个月,包括1月份,会有一波小小的感染高峰。”


新冠后遗症消失了吗?



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鼻病毒等都是已知的病毒或细菌,它们所引起的大多数是自限性疾病,易感人群主要是老人和儿童,相当一部分健康成人对它们都有免疫力,目前没有出现超大规模暴发或致病性显著增强的迹象。微生物学家、香港大学教授金冬雁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如是说。

与上述病原体相比,新冠病毒的毒性虽然已经下降,但一些患者感染后仍有后续症状(长新冠),让人望而生畏。这是和感冒不一样的地方。

笔者自武汉疫情以来,持续关注新冠患者,较早注意到国内的长新冠现象,曾经记录了2020年一些患者持续数月乃至半年的症状:

有人出现血栓症状,有人突发高血压;有人一躺下就心悸,感觉胸口像压了石头,有人半夜里心率会突然加快。

有人肌肉萎缩,“右手指腹饱满,左手都皱了,干扁了”; 有人全身游走性疼痛,有人手麻,脚麻,有人手抖。

有人低烧,有人胸闷、憋气,有人持续咳嗽;有人味觉、嗅觉消失,有人视力模糊,干涩,或有异物感……

诡异的是,他们的症状此起彼伏,没完没了,好一阵儿,又有几天不舒服。“肺、心脏、肌肉反反复复。这里好,那里犯”。“我觉得病毒有时休眠,过几天又有症状,总是反复,有时头,有时心脏,有时腹部,有时腿”……

上述现象表明,新冠会带来各种病症,后续症状也是各样。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力教授2023年1月18日在接受旷博生物采访时说,新冠病毒的靶器官不仅仅是肺,会造成全身多个脏器和系统的损伤。这也是和感冒不一样的地方。

2022年12月,新冠疫情厉害的时候,曾有北京朋友告诉笔者,北京好多人面瘫了,陆续还有神经性耳聋的,病毒性感染的结膜炎也多……

今年三四月,小红书上还有信息,称不少人感染后,因为心脏出了问题,一度没法上班……

上海一家药店的售货员告诉笔者,2022年底感染以后,她喉部出现结节,一度不能说话。后来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她还算轻的,不少人出现甲状腺结节、胃部结节、肺部结节……

疫情后期,随着新冠病毒的毒性降低,很多人新冠后症状轻微,但仍有一些患者,非常不幸,在一段时间内,遭受后续症状的折磨。

2023年5月,仅笔者认识的朋友中,一个上海朋友感染后,一只耳朵聋了几个月。

一个朋友,一段时间嗜睡,怀疑出现“脑雾”现象,请朋友吃饭,在咖啡馆碰头时,却忘了请吃饭这回事。

一个朋友,嗅觉、味觉消失了几个月……

2023年8月,一个朋友抗原转阴后,一直感觉胸口闷,有一种撕裂性的酸痛,试着提西瓜,拎起来瞬间胸口就开始明显痛,话说多了胸口就会疼,咳了将近一个月……

这位朋友也是首阳,她说,自己曾在国外一个多月没戴口罩,也没出现问题,就大意了,在回国的飞机上也没戴口罩,在那样一个密闭空间,和很多人一起飞行十几个小时,下了飞机没多久,她不幸出现症状。

此外,新冠病毒对人的免疫系统破坏很大,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感染新冠以后,往往不当一回事;或者是身体出了问题,还不知道是新冠引起的。

一些人感染新冠阳康之后,有朋友建议他们去查下淋巴细胞亚群,看看自己到底得的什么病,但大家基本上不会去,要么觉得检查贵,要么觉得麻烦,自己不可能有事。

淋巴细胞亚群是免疫细胞中的一类群体,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负责介导细胞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负责介导体液免疫功能、分泌抗体的B淋巴细胞,以及无需致敏即可杀伤靶细胞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中国经济网》2023年2月6日报道称,目前,包括中日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华西医院等许多三甲医院,均已把TB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列入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之中。

张力教授在接受前述采访时说,淋巴细胞亚群(的状况)与新冠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内免疫细胞与病毒“作战”的激烈程度和疾病进展情况。

也就是说,感染新冠之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遭到破坏。《中国经济网》上述报道还称,免疫力失衡可能导致诸多疾病发生,免疫低下易被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甚至导致肿瘤的发生……



过往未感染只能说是侥幸



从新冠病毒感染管理等级上来看,从2023年1月8日起,国家卫健委将其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国家防治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移到了救治危重症患者,但此举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新冠。

目前,也无证据表明,随着新冠病毒毒性降低,感染新冠后一定不会产生后续症状,一定不会使免疫系统受损。虽然出现后续症状的概率很小,但如果落到个体身上,苦痛就是100%。

笔者觉得,新冠既然还在,后续症状的威胁还未消失,我们就不能对其熟视无睹。新冠的阴影之下,没人有金刚不坏之躯,可以百毒不侵,过往未感染只能说是侥幸,感染后没出现后续症状只能说是万幸,但幸运会持久吗?

笔者胆小,不希望自己长小结节,不希望嗜睡和脑雾,不希望话说多了胸口疼,总之,不希望后续症状落在自己身上,不希望因为免疫力失衡而动辄生病。

当然,应对新冠,笔者不希望社会重启健康码/方舱模式,但作为个体,不妨对新冠多加警惕和防护,既不要谈之色变,也不可盲目乐观,完全无视。

适当做好日常防护,尤其是在密闭空间。如果新冠感染不可避免,越晚感染越好。如果不幸感染,也请做好自我隔离,保护好家人。自己吃好喝好睡好,保持好精神状态,以最好的心态和免疫力对抗病毒。



https://mp.weixin.qq.com/s/aKc2a8MdN-7hUQxAa87Enw
哪些情形或场景应佩戴口罩?国家疾控局发文
中国新闻周刊 2023-12-09 20:57 发表于北京
据“国家疾控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制定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版)》,全文如下:

呼吸道传染病的常见病原有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吸入带有病原体的气溶胶或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科学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为指导公众科学佩戴口罩,有效保护公众健康,制定本指引。

一、应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

1.新冠病毒感染、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感染者前往室内公共场所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距离小于1 米,下同)时。

2.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咽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前往室内公共场所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

3.前往医疗机构就诊、陪诊、陪护、探视时。

4.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外来人员进入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托幼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时。

5.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 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机构的医护、餐饮、保洁、保安等公共服务人员工作期间。

二、建议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

1.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乘坐飞机、火车、长途车、轮船、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

2.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进入超市、影剧院、客运场站、厢式电梯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时。

3.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等前往室内公共场所时。

4.与出现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共同学习、生活或工作期间。

三、建议不佩戴口罩的常见情形或场景

1.进行体育锻炼时。

2.处于露天广场、公园等室外场所时。

3.3岁及以下婴幼儿。

四、口罩选择

1.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建议佩戴N95或KN95等颗粒物防护口罩(无呼吸阀)或医用防护口罩,其他人员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2.儿童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建议选用儿童防护口罩,其他儿童建议选用儿童卫生口罩。

3.口罩产品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五、其他注意事项

1.个人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需求自主选择是否佩戴口罩,并注意及时更换。

2.心肺功能障碍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佩戴口罩。

3.各地疾控部门应及时动态发布当地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形势,提醒公众科学佩戴口罩。

本指引将根据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需要动态优化调整。各地各部门可根据地方和行业实际,参照本指引制定本地和本行业的口罩指引。

来源:国家疾控局



@庄时利和

2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5 Pro
国家疾控局印发通知,关于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公众佩戴口罩指引。

这里面讲的都是公卫的常识性内容。简单来说就是:

1. 自己已是确诊患者,或者已有呼吸道症状,在室内或者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应该佩戴口罩,避免传染他人。

2. 去医院等高风险场合,或者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进入养老院等脆弱人群较多的场所,或者重点机构的公共服务人员,应该佩戴口罩。

3.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进入人员密集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建议佩戴口罩。

4. 体育锻炼以及在室外场所不建议戴口罩,3岁及以下婴幼儿不建议戴口罩。

这些也是过去四年中说过很多次的。比如3岁及以下婴幼儿不宜戴口罩,在之前发布的《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非药物干预专家共识》也有类似建议(微博正文),推荐≥6岁的儿童可以自行戴口罩,3~6岁儿童需要在成人持续照护下戴口罩,不建议<3岁儿童戴口罩。儿童推荐医用口罩或者外科口罩即可,只有12岁以上且有重症感染或并发症风险的儿童才考虑N95(微博正文)。

除了口罩以外,接种疫苗、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些都是儿童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重要举措



@阿司匹林42195米

5小时前
来自 微博轻享版
美国CDC 12月8日发布了的新冠变异株JN.1的最新情况

关于新突变株JN.1:
1,变种是如何传播的:

新冠病毒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有时候,这些变化可以让新的变异株传播得更快、或更有效。如果是这样,那相对于其他正在流行的变异株,新的变异株占比会越来越高。

2,JN.1有多常见:

美国CDC预测,截至2023年12月8日,变异株JN.1在美国约占15-29%。

    * CDC预测JN.1的比例将继续增加。是目前美国增长最快的变种。

    * 尽管BA.2.86和JN.1听起来很不一样,其实它俩在最重要的刺突蛋白上只有一个突变。

    * JN 1是于2023年9月在美国第一次检测到。截止到10月底,它所占的比例还不到0.1%。

    * 在此之前,在新冠数据追踪系统中,JN.1与BA.2.86被归为一类。

3,影响:

JN.1的持续增长表明,它要么更容易传播,要么更善于逃避我们的免疫系统。目前没有证据表明JN.1相对于目前流行的其他变种对公众健康的风险有所增加。

    * 目前没有迹象表明JN.1的严重性有所增加。

    * 接种现在的美国新冠疫苗可以提高对JN 1感染的保护,就像对其他变种的保护一样。

    * 新冠病毒的检测和治疗有望对JN.1有效。

    * 与其他变异相比,JN.1的快速增长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这个变异株是否可能推动更多感染。

    *目前在美国,新冠感染正在增加。我们预料到了这一增长,因为新冠疫情有一个增长套路,一般在夏末达到峰值,然后在新年前后再次达到峰值。

        * 目前,我们不知道JN.1可能会在多大程度上像往年一样,在12月底造成疫情增加。疾控中心将密切关注新冠疫情和JN.1的传播。

4,症状

目前尚不清楚JN.1感染是否产生与其他变异不同的症状。

    * 一般来说,不同变异株产生的新冠症状是相似的。

    * 新冠症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通常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的免疫力和整体健康状况,而不是哪种变体株导致感染。

5,下一步是什么:

    * 未来一个月,新冠活动可能会增加。新疫苗可以帮助您抵御JN.1和其他变异株。如果您今年秋天还没有接种疫苗的话,现在是接种疫苗的好时机。

(疾控中心是每星期五公布有关呼吸道病毒的最新资料,记得还有网红以为CDC瞒着信息不发,其实是没到周五而已。)
#我的防护手册#收起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