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67)



https://mp.weixin.qq.com/s/SqQr22qGEizuwu211yLztQ

张文宏的新冠后遗症
原创 张3丰 张3丰的世界 2023-05-06 09:18 发表于四川
图片

世卫组织昨晚宣布新冠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昨晚11点多,所乘坐的飞机刚刚降落到首都机场,张文宏医生就发了一条微博,表达了他的心情。

这种反应速度,或许会让人以为张文宏经常发微博。其实相反,距离他上一次发微博,已经一年多了。

张文宏上次发微博,是去年3月24日。他谈的主题是“新冠不可怕,但是仗很难打。”那是上海封城的前夕,很明显,那之后他感受到极大的压力,受到很多攻击,后面就没再发微博了。

这次看到世卫的声明,张文宏第一时间发声,不会是表达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之举。他已经想过很多次,在适当的时候给过去的三年做一个“自己的总结”。而世卫的消息和他在首都机场看到的景象(没有核酸等防疫手段),只是触发他发言的情景而已。

但是,我也怀疑,这很可能是张文宏发的最后一条微博了。因为在这个重要时刻,他所发的这条微博,关闭了评论功能——他只是想向社会有所交代,不想再和公众交流,也不想再看大家的声音了——这就是张文宏的新冠后遗症

因为在过去三年尤其是最后一年,对他的攻击实在太多,已经足够让一个热心为公共问题发声的人感到寒心。

前几天有媒体采访“失业记者送外卖”,用“口罩”这个词来代替疫情,“失业后遇到口罩……” 这不是幽默,而是在媒体上谈论疫情,已经成为某种禁忌,就更不用说来反省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哪些地方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张文宏的长微博面面俱到,基本上都是“正能量”。但是真正打动人的还是那一句“深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一切都已经发生”。从他的位置上讲,真的有一种恍惚。

图片

其实不但“一切都已经发生”,更进一步,也是“一切都无可挽回”。失去的生命不可能再回来,而更让人担心的是,社会心理和机制的改变,会在此后很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疫情也深刻改变了张文宏本人。

疫情之前,他只是一个本分的医生,一个系主任级别的医院中层,因为一次采访他成为上海公卫领域的代言人。他试图扮演好专业人员和大众的沟通角色,科普(相当困难)和心理按摩(有很大反噬的危险),早期确实是成功的,而后来则步步惊心,直到不再公开露面。

后期张文宏实际上又退回到一个医生的本位,只在内部会议上发言,而人们只能传播他的音频。在疫情最危险的时刻,一段冒充张文宏谈话的音频也在微信群流传。

这意味着真正有价值的专家声音,不得不进入“地下”。事实上也意味着张文宏所扮演的“相对独立”的专家立场,走到了终点。

疫情的最后阶段,属于吴尊友梁万年。他们更多是“官员”,而不是专业医生(或者说更多承担的是卫生官员的角色)。最终,我们收获的是对“专家”的一致讨伐,媒体甚至还发表过“为什么人们不再相信专家”这样的文章。

如果“公共卫生专家”的退场是疫情的“遗产”之一,不能不让人痛心。等下一次的时候,我们还会有张文宏这样的医生吗?或许只能希望,不再有下一次。



https://mp.weixin.qq.com/s/brzvzFHCSp8yriNr3VqJbQ

世卫宣告新冠紧急状态结束,大流行退场但疫情不会消失
原创 周叶斌 知识分子 2023-05-06 08:41 发表于北京
     5.6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图片            图源:pixabay
撰文|周叶斌


●                   ●                    ●



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赛宣布接受前一天举行的第15次WHO新冠紧急会议的建议,不再将新冠疫情列为全球公卫紧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1]。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三年多的新冠全球大流行结束的象征,也意味着我们应对新冠的方式方法会步入新阶段。



结束新冠大流行水到渠成

自2020年1月30日WHO宣布新冠为全球公卫紧急事件(PHEIC)起,共组织了15次紧急会议。PHEIC的宣布在疫情早期提高了全球这个新型传染病的警惕性,之后则协调了全球的应对,包括跟踪新变异株的出现、推广新冠疫苗以及治疗药物等重要事项。这些显然在整个疫情期间起了巨大的作用。



可在最近几次WHO的新冠紧急会议中,新冠疫情是否能从PHEIC中移除,是否可以由WHO来做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宣布新冠大流行结束,逐渐成了核心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一方面是任何紧急状态必然要有一个终点,威胁再大的疾病,最终也需要通过构建长期稳定的防范措施来应对,而不是一直“特事特办”。但更重要要的原因是新冠疫情真的变了。如同谭德赛在宣布取消新冠PHEIC时提到的,过去一年里,新冠疫情整体处于下行状态。而根据WHO在5月4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新冠流行病学更新来看,近在4月全球新增感染与死亡分别比过去一个月下降17%与30%[2]。



图片

图1.全球新冠新增感染与死亡病例持续走低



即便东南亚地区因XBB.1.16等新病毒株的出现引发了当地疫情反弹,可是这种反弹并没有影响全球疫情走势,而且当地无论是感染病例数还是重症、死亡人数都远低于以往疫情高峰时期。



从流行病学的数据来看,新冠疫情变得不那么冲击全球、威胁全球人类健康了。



这背后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全球人群对新冠的免疫水平一直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这种群体高免疫水平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的疫苗接种,在5月4日的15次WHO新冠紧急会议里公布的一个数据是,全球已经接种了133亿剂新冠疫苗,全球82%的60岁以上老人与89%的医务工作人员都完成了基础免疫[1]。另一方面,三年多疫情,特别是2022年初奥密克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很多人也经历了自然感染,有的还是多次自然感染。疫苗接种与过往感染结合,让全球绝大多数人都对新冠有了一定免疫防护,降低了新冠的致病能力,也降低了新冠的健康威胁。



当然,传染病的健康威胁是病原体与宿主双方角力决定的。如果说人群免疫水平提升是宿主一方让新冠威胁降低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今新冠健康影响降低的另一大原因则是在病原体一边,近一年半来全球主要流行的病毒株均是奥密克戎的亚株。尽管各个奥密克戎亚株仍在不断演变,但在转播能力、致病性等方面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群免疫水平让新冠的健康威胁下降,病毒株的内在攻击力稳定,两厢叠加,让我们看到了新冠病毒在全球的冲击日益降低,也使得把新冠疫情移出PHEIC,告知世界大流行结束了,变得水到渠成。


新冠没有消失

WHO总干事谭德赛宣布新冠PHEIC结束是依据WHO新冠紧急会议专家组的意见,而专家们做出此决定是参考PHEIC的标准:新冠是否还是超乎寻常的事件;新冠是否还会通过国际间的传播对各国造成公卫威胁;新冠是否还需要国际协调来应对。尽管全球感染仍然很多,新冠病毒的演变也没有停止,可如前文提到的,随着疫情趋于稳定,对全球健康威胁下降,如今的新冠疫情很难再被定义为超乎寻常的事件。这也让WHO的专家组与总干事谭德赛都能有理有据地宣布新冠不再需要全球以紧急状态面对。



宣布新冠PHEIC结束,无疑可以视作我们走出新冠大流行的一个象征。在疫情暴发的第四个年头里,这也是我们翘首以盼的一天。



可是在庆贺这一极具标志性的时刻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现实:新冠病毒并没有消失,新冠构成的健康威胁不再构成全球大流行也并不意味着新冠就不再是健康威胁。



新冠仍然是一个需要我们去面对,不应从此忽略的疾病。截止2023年4月底,全球累计新冠感染病例超过7.65亿,死亡超过690万人,这固然反映的主要是过去近三年半大流行的冲击,可即便如今,全球每个月因新冠死亡的人数也接近两万[2]。



不仅在全球,新冠不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疾病,大流行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全球各地区都同时同步地不再受疫情威胁。例如,美国在如今的疫情低谷每周仍然有超过一千人死于新冠,意味着新冠将成为美国长期要面对的健康负担[3]。我们也看到最近东南亚地区由于新的奥密克戎亚株影响,疫情处于反弹期。而中国过去几周出现了XBB株系取得其它奥密克戎病毒株的迹象,可能意味着第二波疫情即将形成[4]。



我们仍然要认识到新冠对高危人群的威胁不能忽视,帮助我们降低新冠致病力的人群免疫水平也会随时间出现下滑导致感染波动,而新冠病毒的持续演变也意味着这个病毒不会被人群免疫屏障消灭。



因此,当新冠不再是全球大流行,不再是PHEIC,不代表新冠病毒消失了,甚至也不代表新冠疫情消失了,而是督促我们需要开始更长远地应对新冠。



长期管好新冠的征途刚刚开始



在PHEIC之下,全球应对新冠有诸多特别合作以及经费支持,这些随着新冠PHEIC的解除将停止或转变方式。面对并未消失,在不同地区可能还有差异波动的新冠,各国在新冠PHEIC终止后,需要建立长期的新冠应对方案。



为此,WHO在5月3日发布了2023-2025年新冠由紧急状态向长期疾病管理的战略计划方案,提出了包括紧急协调、联合监测、社区保护、安全可调整的医疗方案以及具有可及性的防护措施五个方向的十项关键建议[5]。



图片

图2. WHO对新冠长期管理的建议



宣布终止新冠PHEIC的声明中,WHO也再度强调了多项帮助各国过渡到长期应对新冠的建议。例如,新冠还在不断演变,对新冠病毒的监测也仍然至关重要。在紧急状态下,新冠感染的检测、基因组定序往往是单独立项获取经费支持,未来需要纳入到包括流感病毒监测在内的长期系统中。



又比如,在降低新冠健康威胁中至关重要的新冠疫苗。多个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研发出来的高效疫苗,无疑会成为药物研发史上特殊的一章。可是我们无法一直沿用大流行时期隔几个月临时决定要不要再增加一针疫苗的随机打补丁方案,而是需要将新冠疫苗纳入到常规的疫苗接种项目中。



而在新冠对全球、全人群威胁下降的背景之下,不同地区的疫情反复往往让当地的老年人以及有多种基础疾病的高位人群处于波动的风险之中,如何向不同人群沟通真实准确又贴近他(她)们实际情况的健康风险,也应是一项长久工程。



我们更不能忘记新冠仍然是一个进入人类视线不到4年的“新鲜”病毒。对这个病毒以及它引起的疾病还有很多未知需要去研究、探索。新冠病毒今后会如何进化,我们能否研发出更广谱、持久性更好,甚至能彻底阻断传播的新冠疫苗?而很多康复者仍然受到新冠后综合征,即新冠后遗症的困扰,造成这类“长新冠”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药物、治疗手段能帮助他(她)们?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间,继续支持新冠的研究。



WHO宣布新冠PHEIC结束一方面可以视作新冠大流行结束的象征,可另一方面,也可以视作长期管理、应对新冠的开端。


大流行的教训与希望



三年多的疫情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当我们看到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假期再度游人如织时,很多人就有诸多感概。而在极具象征意义的WHO宣布新冠全球公卫紧急状态结束之际,大多数人同样也可能有不少感触。



作为新冠大流行的亲历者,我们每个人身边甚至自己身上可能都发生了很多会影响我们终身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我们无疑看到了现代科技的进步,短短几周,科学家确认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不到一年,全球研制了多个新冠疫苗;三年,新冠抗病毒药物得以大量推广。病毒基因组监测更是让我们做到了对病毒演变近乎实时的跟踪,甚至还具备了一定的预测能力。



另一些故事则让我们看到了第一线工作人员的不易与努力。这里面既有穿梭忙碌的医务人员,也有维持社会基本运转的关键岗位人员——他(她)们的工作未必光鲜亮丽,可能只是超市的勤杂工,也可能只是货车司机、送货员,但毫无疑问,三年多疫情让我们在多个特殊的时刻意识到我们正常的生活是建立在他(她)们的工作之上。



作为个人,我们很难忘记这些故事,而作为国家、社会,我们也不应忘记这些故事背后的经验、教训与启示。在解释为何解除新冠PHEIC的电话会议上,多位WHO工作人员鼓励各国汲取新冠大流行中的经验教训。例如WHO新冠领域的技术负责人Maria Van Kerkhove就表示“我们不应忘记那些火堆。不应忘记那些坟墓。在场的我们没法忘记那些。”



新冠大流行导致了很多困境,也暴露或者恶化了很多社会中本就存在的问题。例如医疗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被疫情放大,威胁着很多人的健康。又比如疫情让大量学生没法获得良好的教育体验,也进一步恶化了本就日益严重的全球心理健康危机。而之前已经蔓延、危害全球的虚假信息,更是在疫情之中大肆扩张。



这些大流行里让我们失望、痛苦、愤怒、悲哀的一面,也该当作经验教训谨记。甚至需要我们如今去弥补、去改变,例如如何建立更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如何为年轻人补上失去的教育机会,如何阻止各种虚假医学信息威胁人们的健康等等。



只有汲取这些经验教训,才能让我们以更一个更公正,更完善的社会走出新冠的阴影,让我们在走出大流行之时,感受到的不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而是未来更多丰富多彩的希望。




图片 参考文献

1. https://www.who.int/news/item/05 ... health-regulations-(2005)-emergency-committee-regarding-the-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pandemic

2.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 ... vid-19---4-may-2023

3.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 ... klydeaths_select_00

4.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

5.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HO-WHE-SPP-2023.1



@庄时利和

15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3 Pro
#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时隔漫长的1191天,WHO宣布新冠不再构成PHEIC。

1. 首先要明确一些定义:

PHEIC(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WHO的正式声明,表明一种疾病的国际传播会造成其他国家的公共卫生风险,可能需要不同国家采取协调一致的应对策略。

2009年至今一共有6次PHEIC,分别是:
-2009年H1N1流感疫情;
-2014年小儿麻痹症疫情;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
-2015~2016年寨卡病毒疫情
-2018~2019年刚果埃博拉疫情;
-2020年COVID-19疫情。

Pandemic(大流行):目前其实没有统一的定义,与之对应的另外一个词是「epidemic」,epidemic直译是流行病,指的是在一个区域的流行;而pandemic通常指的是疫情已经在国家之间、不同洲甚至全球流行。

而人类需要采取各种防疫策略,控制疫情的扩散。在传染病学上,对传染病的不同控制水平有着严格定义:

-「控制」(Control):通过疫苗等公共卫生措施的干预,一种疾病的传播已降至较低水平(举例:腹泻疾病);

-「消除」(Elimination):该疾病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已降至零(举例:新生儿破伤风、麻疹、脊灰);

-「根除」(Eradication):该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已降至零(举例:天花);

-「灭绝」(Extinction):即便是保存在最高等级实验室里的病毒样本也已被销毁(举例:无)。

以COVID-19为例,WHO于2020年1月30日第二次会议上宣布COVID-19(2019-nCoV)构成PHEIC,于2020年3月11日宣布Pandemic。

2. WHO之所以宣布新冠不再构成PHEIC,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事实:

-大量的自然感染、疫苗接种(或两者兼备)所带来的高免疫力

-目前流行的Omicron变异体和之前相比毒力一致

-临床病例治疗水平提高

以上三点,使得目前全球与新冠相关的住院、ICU或和死亡人数明显下降。

因此宣布新冠不再构成PHEIC,而由此引发的直接改变是——继续取消与新冠相关的国际旅行限制,并且不再要求凭借疫苗接种证明作为出入境条件。

但不会改变的是,继续推广疫苗的接种,包括新冠在内的呼吸道病原体的监测,以及做好对将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

3. 抛开新冠不谈,过去十几年6次构成PHEIC的病毒,至今为止都没有消失,类似流感更是年年都有。

在强大的免疫压力之下,具有更强免疫逃逸能力的变异体会被筛选出来,而随着人群中抗体水平的下降,随着人群流动的增加,二次感染是很多人需要面对的事情,而高龄老年人、有多种慢性病的人群仍然是风险最高的。在需要的时候做好NPI措施,高风险人群积极接种加强针,并在感染时早期服用抗病毒治疗,这是三年来人类付出了许多代价所学会的。

这几年,有两段话我重复很多遍,你们可能还记得。

「公共卫生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人类社会可以用于延长生命、改善健康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相同的经济成本下,设计良好的公共卫生对策可以为更多的人带来更有质量的生存时间。」

「事实上,无论有没有疫苗,过去所有的大流行最终都会消退,区别只是在于人类付出的代价究竟有多大。」

1191天,再回首,恍然如梦。

感谢那些为了保护我们而夜以继日拼搏的人,怀念那些永远离我们而去的人。

过去的终将过去。千言万语汇成一句祝愿:明天会更好。



@阿司匹林42195米

4小时前
来自 微博轻享版
已编辑
#复阳#有多少人会二阳?

现在有的朋友对可能再次感染新冠感到焦虑,那到底有多少人会二次甚至多次感染呢?

网上常常被引用的是一项对美国老兵的研究(网页链接),作者分析了几十万老兵的病历,发现里面新冠感染的数据是:

- 一次感染443558人
- 二次感染 37997人
- 三次或更多次感染 2572人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新冠重复感染的人数大约是以十分之一的比例递减。

但是这个数据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这里收录的只是记录在案的感染,肯定漏了很多没有记录在病历里的新冠感染。

所以,一方面这些病历里的感染大多代表了比较严重的情况,而那些病情很轻的人没有测或自己测了也没告诉医生,因此这个研究会夸大新冠重复感染病情的严重程度。

另一方面,漏报病例正好也说明在人体有免疫力的情况下,可能不少再次感染很轻微,没有去看医生,所以普通人不用特别担心。

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二次感染只会宠幸一部分人。当然,这个老兵研究的数据不能照搬,毕竟各个地方免疫背景和新突变株流行的情况都不一样。好在作为群体,二次感染的严重程度会比第一次轻很多。

当然,老人和有基础病的患者仍然是新冠重症的高危人群,这些人还是需要继续打疫苗,并注意各项公共卫生措施。

#世卫新决定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哈勃观察员


41分钟前
来自 微博网页版
广东东莞:东城区连续8天安排核酸检测!

      这一举措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也引起人们不小的关注。然而,事实上近来确有一部分人出现了“二阳”,放开半年左右了体内新冠抗体也到了消失的时候了,只要坚持自愿检测倒也无可厚非。人们担心是不要像从前那样,很多场所都要求出示核酸结果,这就又成了变相强制。



@林步里
#张文宏 大流行已经过去#

WHO:「任何国家现在可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利用‘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个信息作为放松警惕的理由,放弃掉已经建立的防护系统,或者向群众发出‘新冠没什么好担心’的信息。」 ​​​



@美国癌症医生张玉蛟教授

31分钟前
来自 微博轻享版
已编辑
WHO周4官宣全球新冠大流行结束,我这里总结三个事实,三个提醒:

三个事实:

1. 过去三年,全球经化验确诊的新冠病例约为8亿,死亡人数约为7百万。然而,由于绝大部份的人被感染后并没有去检测,以流感的计算模式,全球被感染的实际人数在24亿以上(只会高不会低)。至于与新疫有关的死亡的实际人数,应该在上千万,甚至几千万。

2. WHO 认可的疫苗,有效地减少了新冠引发的重症和死亡。但是,每个疫苗的有效率,维持时间和副作用有高有低,有长有短。这次疫苗硏发,检验了所有国家的医疗科技水平。mRNA 疫苗技术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进步。

3. 地球村人在过去的三年内吃了大亏。有些是病毒造成的,有的是人为的。

疫情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人性的可悲,ZZ的 可怕,觉醒的重要。

三个提醒:

1. 继续打疫苗,因为我们与新冠病毒不得不“共存”了。流感病毒已经与人类“共存了”103年,美国的高危人群都建议接种年度疫苗。

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消化道,呼吸道感染。这些感染都曾经是人类死亡的最大杀手。

3. 继续用科学的眼光和方法去处理疫情,否则,受害的是我们地球村的所有人,包括精英和领导阶层。

愿人类吃一堑长一智!#微博健康公开课##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https://mp.weixin.qq.com/s/OxbZZ1nDEXddmOubF8wpUQ

世卫宣告新冠紧急状态结束,大流行退场但疫情不会消失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2023-05-08 07:49 发表于美国
编者荐语:

前两天写的更详细些的分析

以下文章来源于知识分子 ,作者周叶斌


     5.6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图片            图源:pixabay
撰文|周叶斌


●                   ●                    ●



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赛宣布接受前一天举行的第15次WHO新冠紧急会议的建议,不再将新冠疫情列为全球公卫紧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1]。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三年多的新冠全球大流行结束的象征,也意味着我们应对新冠的方式方法会步入新阶段。



结束新冠大流行水到渠成

自2020年1月30日WHO宣布新冠为全球公卫紧急事件(PHEIC)起,共组织了15次紧急会议。PHEIC的宣布在疫情早期提高了全球这个新型传染病的警惕性,之后则协调了全球的应对,包括跟踪新变异株的出现、推广新冠疫苗以及治疗药物等重要事项。这些显然在整个疫情期间起了巨大的作用。



可在最近几次WHO的新冠紧急会议中,新冠疫情是否能从PHEIC中移除,是否可以由WHO来做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宣布新冠大流行结束,逐渐成了核心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一方面是任何紧急状态必然要有一个终点,威胁再大的疾病,最终也需要通过构建长期稳定的防范措施来应对,而不是一直“特事特办”。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新冠疫情真的变了。如同谭德赛在宣布取消新冠PHEIC时提到的,过去一年里,新冠疫情整体处于下行状态。而根据WHO在5月4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新冠流行病学更新来看,4月全球新增感染与死亡分别比过去一个月下降17%与30%[2]。



图片

图1.全球新冠新增感染与死亡病例持续走低



即便东南亚地区因XBB.1.16等新病毒株的出现引发了当地疫情反弹,可是这种反弹并没有影响全球疫情走势,而且当地无论是感染病例数还是重症、死亡人数都远低于以往疫情高峰时期。



从流行病学的数据来看,新冠疫情变得不那么冲击全球、威胁全球人类健康了。



这背后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全球人群对新冠的免疫水平一直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这种群体高免疫水平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的疫苗接种,在5月4日的15次WHO新冠紧急会议里公布的一个数据是,全球已经接种了133亿剂新冠疫苗,全球82%的60岁以上老人与89%的医务工作人员都完成了基础免疫[1]。另一方面,三年多疫情,特别是2022年初奥密克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很多人也经历了自然感染,有的还是多次自然感染。疫苗接种与过往感染结合,让全球绝大多数人都对新冠有了一定免疫防护,降低了新冠的致病能力,也降低了新冠的健康威胁。



当然,传染病的健康威胁是病原体与宿主双方角力决定的。如果说人群免疫水平提升是宿主一方让新冠威胁降低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今新冠健康影响降低的另一大原因则是在病原体一边,近一年半来全球主要流行的病毒株均是奥密克戎的亚株。尽管各个奥密克戎亚株仍在不断演变,但在传播能力、致病性等方面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群免疫水平让新冠的健康威胁下降,病毒株的内在攻击力稳定,两厢叠加,让我们看到了新冠病毒在全球的冲击日益降低,也使得把新冠疫情移出PHEIC,告知世界大流行结束了,变得水到渠成。


新冠没有消失

WHO总干事谭德赛宣布新冠PHEIC结束是依据WHO新冠紧急会议专家组的意见,而专家们做出此决定是参考PHEIC的标准:新冠是否还是超乎寻常的事件;新冠是否还会通过国际间的传播对各国造成公卫威胁;新冠是否还需要国际协调来应对。尽管全球感染仍然很多,新冠病毒的演变也没有停止,可如前文提到的,随着疫情趋于稳定,对全球健康威胁下降,如今的新冠疫情很难再被定义为超乎寻常的事件。这也让WHO的专家组与总干事谭德赛都能有理有据地宣布新冠不再需要全球以紧急状态面对。



宣布新冠PHEIC结束,无疑可以视作我们走出新冠大流行的一个象征。在疫情暴发的第四个年头里,这也是我们翘首以盼的一天。



可是在庆贺这一极具标志性的时刻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现实:新冠病毒并没有消失,新冠构成的健康威胁不再构成全球大流行也并不意味着新冠就不再是健康威胁。



新冠仍然是一个需要我们去面对,不应从此忽略的疾病。截止2023年4月底,全球累计新冠感染病例超过7.65亿,死亡超过690万人,这固然反映的主要是过去近三年半大流行的冲击,可即便如今,全球每个月因新冠死亡的人数也接近两万[2]。



不仅在全球,新冠不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疾病,大流行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全球各地区都同时同步地不再受疫情威胁。例如,美国在如今的疫情低谷每周仍然有超过一千人死于新冠,意味着新冠将成为美国长期要面对的健康负担[3]。我们也看到最近东南亚地区由于新的奥密克戎亚株影响,疫情处于反弹期。而中国过去几周出现了XBB株系取得其它奥密克戎病毒株的迹象,可能意味着第二波疫情即将形成[4]。



我们仍然要认识到新冠对高危人群的威胁不能忽视,帮助我们降低新冠致病力的人群免疫水平也会随时间出现下滑导致感染波动,而新冠病毒的持续演变也意味着这个病毒不会被人群免疫屏障消灭。



因此,当新冠不再是全球大流行,不再是PHEIC,不代表新冠病毒消失了,甚至也不代表新冠疫情消失了,而是督促我们需要开始更长远地应对新冠。



长期管好新冠的征途刚刚开始



在PHEIC之下,全球应对新冠有诸多特别合作以及经费支持,这些随着新冠PHEIC的解除将停止或转变方式。面对并未消失,在不同地区可能还有差异波动的新冠,各国在新冠PHEIC终止后,需要建立长期的新冠应对方案。



为此,WHO在5月3日发布了2023-2025年新冠由紧急状态向长期疾病管理的战略计划方案,提出了包括紧急协调、联合监测、社区保护、安全可调整的医疗方案以及具有可及性的防护措施五个方向的十项关键建议[5]。



图片

图2. WHO对新冠长期管理的建议



宣布终止新冠PHEIC的声明中,WHO也再度强调了多项帮助各国过渡到长期应对新冠的建议。例如,新冠还在不断演变,对新冠病毒的监测也仍然至关重要。在紧急状态下,新冠感染的检测、基因组定序往往是单独立项获取经费支持,未来需要纳入到包括流感病毒监测在内的长期系统中。



又比如,在降低新冠健康威胁中至关重要的新冠疫苗。多个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研发出来的高效疫苗,无疑会成为药物研发史上特殊的一章。可是我们无法一直沿用大流行时期隔几个月临时决定要不要再增加一针疫苗的随机打补丁方案,而是需要将新冠疫苗纳入到常规的疫苗接种项目中。



而在新冠对全球、全人群威胁下降的背景之下,不同地区的疫情反复往往让当地的老年人以及有多种基础疾病的高位人群处于波动的风险之中,如何向不同人群沟通真实准确又贴近他(她)们实际情况的健康风险,也应是一项长久工程。



我们更不能忘记新冠仍然是一个进入人类视线不到4年的“新鲜”病毒。对这个病毒以及它引起的疾病还有很多未知需要去研究、探索。新冠病毒今后会如何进化,我们能否研发出更广谱、持久性更好,甚至能彻底阻断传播的新冠疫苗?而很多康复者仍然受到新冠后综合征,即新冠后遗症的困扰,造成这类“长新冠”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药物、治疗手段能帮助他(她)们?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间,继续支持新冠的研究。



WHO宣布新冠PHEIC结束一方面可以视作新冠大流行结束的象征,可另一方面,也可以视作长期管理、应对新冠的开端。


大流行的教训与希望



三年多的疫情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当我们看到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假期再度游人如织时,很多人就有诸多感慨。而在极具象征意义的WHO宣布新冠全球公卫紧急状态结束之际,大多数人同样也可能有不少感触。



作为新冠大流行的亲历者,我们每个人身边甚至自己身上可能都发生了很多会影响我们终生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我们无疑看到了现代科技的进步,短短几周,科学家确认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不到一年,全球研制了多个新冠疫苗;三年,新冠抗病毒药物得以大量推广。病毒基因组监测更是让我们做到了对病毒演变近乎实时的跟踪,甚至还具备了一定的预测能力。



另一些故事则让我们看到了第一线工作人员的不易与努力。这里面既有穿梭忙碌的医务人员,也有维持社会基本运转的关键岗位人员——他(她)们的工作未必光鲜亮丽,可能只是超市的勤杂工,也可能只是货车司机、送货员,但毫无疑问,三年多疫情让我们在多个特殊的时刻意识到我们正常的生活是建立在他(她)们的工作之上。



作为个人,我们很难忘记这些故事,而作为国家、社会,我们也不应忘记这些故事背后的经验、教训与启示。在解释为何解除新冠PHEIC的电话会议上,多位WHO工作人员鼓励各国汲取新冠大流行中的经验教训。例如WHO新冠领域的技术负责人Maria Van Kerkhove就表示“我们不应忘记那些火堆。不应忘记那些坟墓。在场的我们没法忘记那些。”



新冠大流行导致了很多困境,也暴露或者恶化了很多社会中本就存在的问题。例如医疗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被疫情放大,威胁着很多人的健康。又比如疫情让大量学生没法获得良好的教育体验,也进一步恶化了本就日益严重的全球心理健康危机。而之前已经蔓延、危害全球的虚假信息,更是在疫情之中大肆扩张。



这些大流行里让我们失望、痛苦、愤怒、悲哀的一面,也该当作经验教训谨记。甚至需要我们如今去弥补、去改变,例如如何建立更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如何为年轻人补上失去的教育机会,如何阻止各种虚假医学信息威胁人们的健康等等。



只有汲取这些经验教训,才能让我们以更一个更公正,更完善的社会走出新冠的阴影,让我们在走出大流行之时,感受到的不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而是未来更多丰富多彩的希望。




图片 参考文献

1. https://www.who.int/news/item/05 ... health-regulations-(2005)-emergency-committee-regarding-the-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pandemic

2.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 ... vid-19---4-may-2023

3.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 ... klydeaths_select_00

4.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

5.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HO-WHE-SPP-2023.1



@伊洛牧

5分钟前
来自 HarmonyOS设备
北京疾控周报数据,4月底新冠时隔约两个月再次超过流感名列第一。 查看图片 //@蘸盐:昨天嗓子痒,今天早上起来宝娟嗓,发烧。刚测了个核酸,我也阳了[裂开][裂开]媳妇单位有人五一出去玩,回来把全单位给传染了。这特么防不胜防[允悲][允悲] 查看图片
@冬亚
啊~~~~~我阳了~~~~
昨天是感觉冷,但体温正常,以为着凉了
一早起来感觉嗓子疼,比以前感冒的嗓子疼严重点
吐了口浓痰,用痰做了抗原
果然。。。。两条杠,目前体温还是36度5的样子
所以后续会如何啊~~~~~ ​​​
32分钟前



@雷斯林Raist

3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4 Pro Max
今天不发烧了,但是喉咙开始疼了。咽口水就疼,非常疼。
@雷斯林Raist
第二次感染新冠了,大概是之前去搓澡被传染上的。分享一些感受。

1,我上一次阳是去年12月中旬,具体感受看图三这个表。12月到现在没打过疫苗,应该是体内抗体浓度降低了。

至今正好五个月。

2,这次和上次症状类似,但总体轻很多。

上次第一天就烧到了39.5度,这次最高只有38度。

上次躺在床上浑身冷汗非常疲惫但睡不着,这次也失眠但多躺躺还是能睡着的。今天凌晨从2点睡到了7点。

上次头疼欲裂,眼睛疼到完全不能转。这次头轻微疼痛,眼睛只要闭上就不疼了。

上次咳嗽到睡不了觉,这次只是喉咙痒痒的偶尔咳一下。

上次明显感觉记忆力下降,这次暂时还没感觉到。

上次用了半个月才痊愈,这次应该时间会短一些。

3,我把二次阳了的消息分享在网上,一些朋友很恐慌,表示这日子过得战战兢兢的,要不要把自己关家里不出门。咋说呢。

首先能不感染肯定别感染,但这病倒也不是那么可怕。

上次阳完我去医院拍了片子,确定肺部没问题后我就恢复运动了。连打三小时羽毛球、骑行100公里、健身上大重量、从早到晚滑雪、考ow潜水证。身上并没有啥长期后遗症,身体还是挺听使唤的。

现在各国纷纷取消入境核酸政策,who也宣布新冠不再是pheic了。病毒肯定还在,但生活必须得继续。相信没多少人想回到去年这会儿的生活状态里。

所以也没必要过于恐慌,做好防护,其他走一步看一步吧。

事到如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阿司匹林42195米

1小时前
来自 微博轻享版
已编辑
江苏泰州医护人员感染和大众二阳的数据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最近在中疾控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有关新冠疫情的报道。

这篇文章包括了三方面的数据:

一,泰州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在2022年12月份感染的情况,

二,医护人员康复后体检的情况,

三,新冠患者后来再感染的情况。这些是2020年1月1日 - 2022年12月7日之间收治的普罗大众,不是医护人员群体。

我们来看看泰州的数据。

1,感染情况

从图一可以看出,在去年12月份的浪潮中,医院员工在半个来月中被横扫了84.1%,每天被病毒放倒的医护人员多达222人。

作者指出,如此严重的感染率影响了医护对患者的服务,今后应该避免这种对医疗系统的冲击,同时准备足够的解热镇痛药以减少焦虑恐慌。

2,疫苗效果

这些医护人员都接种过疫苗,其中打过第四针的和距离上次接种不到一个月的人:感染率为81%,别的接种情况(1-3针或接种大于一个月):感染率为87%,这两个几率在统计学上显示了区别,但在感观上区别不大(图二)。

3,二阳百分比

有135名患者是至少三个月前已感染过新冠,其中15.5%被再次感染(二阳)。

因为中国在放开之前新冠患者很少,谨慎推测这些二阳患者几乎都是在2022年底这一波浪潮中被奥密克戎感染的。(注意奥密克戎很容易击穿早期感染的免疫力,和目前中国的免疫背景不太一样,因此不适合用这个数字来估算目前二阳百分比。)

相比而言,光接种过疫苗的医护人员中,84.1%被奥密克戎感染。

可见,“感染+疫苗“或“感染”起到的保护作用比光接种疫苗强不少。文章作者因此建议当初对康复者的管控应该更松一些,这个建议其实和某地当时用感染过的“铁人”出来做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说医护工作者感染家里人的二次攻击率是82.1%,但那时候整个社会疫情都很厉害,其实很难确定家里人就是被医护人员传上的。

还有,在1975名感染了奥密克戎的医护人员中,有一名被收进了重症监护室。文章没有指出那个人是不是本来就有基础病,因此很难得出什么结论。

最后要说,文章报道了对其中794名康复后医护人员体检的结果。这些人属于感染时的症状“严重”,但文章并没有提“症状严重”是什么标准,要知道医护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能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会不会就是刀片喉水泥鼻那些?各人的主观感受可能相差很大。

这794人中有185人被诊断出肺炎,有人惊呼康复者中竟然23%的人有肺炎,言下之意是新冠好可怕好可怕呀。

但其实肺炎的诊断应该是临床有症状+ X光确认。光做影像学检查就诊断肺炎本身就是错误的,是过度诊断。现在中国大多地方又用的是CT,更是雪上加霜,等于是好好的人你拿着放大镜在脸上使劲找就会发现很多瑕疵。

本来康复者就不需要去做这样的体检,这里写过网页链接。这家医院安排大家去做体检是好心,可惜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康复者体检得出的数字不仅没有实际意义,反而会误导大众,放在文章里是个败笔。

最后,我要赞赏一下泰州人民医院的领导和研究人员,这样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疫情,今后可以更好地应对类似冲击,希望能看到更多类似的研究分析。

话说我爹这两天也做了体检,他没有任何呼吸道症状。他把肺部X光片的报告发来,我一看,诊断是“两下肺支气管慢性炎症”(图三)。



@庄时利和
1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3 Pro
在某省的朋友今天咳嗽去医院,医生看了之后开了个抗原,让她自己回家测去。


乖乖狗幼儿园-pear:医院不能直接测核酸吗?还要自己回家测抗原?
23-5-12 12:07 来自广东
庄时利和
:你猜为啥不给她当场测
23-5-12 12:08 来自广东
庄时利和
:回复@Prosumoon:她回家一测,果然两条杠


一个人吐槽不寂寞:不要阳在医院里就不用上报了?
23-5-12 12:08 来自广东
韩刚Herman:自己测抗原阳了是否上报取决于自己和医院无关,医院测阳了得医院报,不报不行
23-5-12 13:52 来自山东


肥猪张小曦:我前天在广州看感冒,去医院之前抗原两次确认,到医院跟医生表达1.咳嗽厉害2.家里感冒药吃完了3.抗原是阳4.希望开感冒对症药。医生听完写单: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 但是他开药时倒是没忘记开连花[苦涩],我说家里还有几盒,咱别浪费医保了,他听完删掉了。

levi-M:身边好几个同事有感冒症状去医院看病,主动要求医生检测新冠,医生说没发烧都不检。回来自己用抗原测,一测一个准。
23-5-12 13:44 来自四川
levi-M:在医院测出来的都得上报,太麻烦了。医生现在一般都不给测了。
23-5-12 13:46 来自四川



https://mp.weixin.qq.com/s/8xqrzok6cFbaN0RmNQozkw

新冠“二阳”,你需要知道这些事 |【经纬低调分享】
经纬创投 2023-05-09 11:56 发表于北京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周刊 ,作者阿瑞


最近这几天,全国多地网友晒出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称自己“二阳”了。新冠相关词条重上热搜,第二波疫情来了吗?普通人需不需要做什么准备?

在5月8日举办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介绍,专家研判认为,由于人群接种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力存在随时间衰减的客观规律,全国疫情在今年4月上旬达到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近期开始出现缓慢上升的情况,这种变化趋势符合预期,也与全球奥密克戎病毒株波动流行的规律相似。

人群免疫力衰退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当前我国的人群总体免疫保护水平仍较高。“五一”期间人群聚集和流动性增强,客观上增加了病毒传播机会,预计“五一”假期后全国部分地区的疫情可能会出现小幅的反弹,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可能会有所增加,但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救治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的冲击。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采访了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他表示:一般的规律是,新一波疫情往往以那些“未阳人”首次感染为主,二次感染占的比例较低。不过二次感染增多并不奇怪。少部分人是由于距离上次感染一段时间以后,抗体水平下降了,还有老人抗体衰减得比较快。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第一次是有症状感染的话,在六个月以内再次感染的机会很低。在一年以内他们仍然是会受到一定保护,二次感染症状也会较轻。

此外,金冬雁还表示:在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跟地区,新冠病毒都已经进入了地方性流行阶段,大“海啸”式的疫情是不会再来的。普通人以平常心对待新冠,可以避免去人特别多的地方,注意在人多的地方戴口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提醒,无论是二次感染还是新变异株导致的感染,临床表现目前看都是类似的,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无症状或轻型病例为主。一旦感染不要恐慌,对症处理,同时做好个人卫生,包括戴口罩,避免或减少进一步传播的风险。以下,Enjoy:



本文转载自新周刊(ID:new-weekly)
作者 | 阿瑞
“带娃去外地玩了五天,回来我‘阳’了?!”
“昨晚发烧以为是流感,今天上医院一测又‘阳’了。”
“昨天感冒了,看到新闻说第二波(新冠)要来了,我好奇测了一下抗原,没想到就是两道杠。”
旅游景点爆满、吃饭到处都在排队、乘坐地铁不强制佩戴口罩……当人们以为新冠带来的紧张气氛已经远去,最近网络上关于它的讨论忽然又多了起来。
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晒出了自己新冠抗原两道杠的照片,表示没想到现在还能感染新冠病毒。
图片网友晒出甲乙流抗原和新冠抗原测试结果。/小红书截图
实际上,早在几个月前就有多位专家预测,第二波疫情可能在第一波的3-6个月后到来。
人们对初次感染尚且记忆犹新,一时之间,都在疑惑:新冠第二波感染潮,真的来了吗?

1

第二波感染潮,来了吗?



如果只看社交媒体,似乎不难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有网友自发统计社交媒体上的帖子,希望通过小样本数据大致推测整体,的确发现了上升趋势。
其中,@八玖月 特意在置顶中说明:“统计数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样本较少,群体较为片面,所以只供参考。”
图片网友@八玖月 手动统计近三周部分省份的帖子数量。/小红书截图
新周刊记者近日刻意在小红书上多点击晒出抗原阳性的帖子,后续也刷到了不少。其中有第一次感染的,也有第二次感染的。
广州的琴琴于去年11月初次感染新冠病毒,之后很快怀孕,最近她忽然发烧了,去医院就诊时,做了新冠病毒和甲乙流病毒的检测,显示新冠核酸阳性。
“发烧前,我出门基本都戴口罩,只是在商场吃饭时摘了。”琴琴告诉新周刊,“我第二次比第一次症状轻一点,发烧的体温没有上次那么高,这次是38.4°C,咽痛的感觉也轻点。”
因为是孕妇,琴琴去的产检定点医院不敢随意接诊,建议她到妇幼医院去。折腾了一番,她才看上病。四天后,她自测抗原转阴。
图片最近也有人第一次“阳”。/小红书截图

另一名网友当麻告诉新周刊,自己二次感染相比第一次的症状也轻不少。“第一次很严重,还在医院门口晕倒过。当时做了肺部CT、抽血检查,都没什么问题,但就是有半个多月都呼吸困难,吃了好多中药和西药。”
前几天下午,她开始流鼻涕,到了晚上开始发烧,吃了感冒药第二天就退烧了。“我以为是普通感冒,但洗了澡之后头很疼,就考虑是不是‘阳’了,用家里剩下的抗原测了一下,果然如此。”
当麻的头疼在几天内得到了缓解,对于她来说,“第二次来得快,去得也快”。
图片希望大家健健康康。/《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新春特别篇》
同样晒出抗原阳性的小谷则表示,自己是喉咙痛、咳嗽打喷嚏、浑身无力,但没有发烧。“本来怀疑是甲流,想到家里还剩好多抗原试剂盒,就测了一下。”相比第一次发烧3天、咳嗽两个月才好转,她觉得这次要好一点,“但还是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健健康康的”。
但新周刊记者也意识到,由于刻意点击“二阳”的帖子较多,因此信息流自动推荐相关帖子比“首阳”帖子更多。同时,如果有症状严重的感染者,可能无暇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信息。
走访药店时,记者看到感冒药的货架仍是满满当当。
图片感冒药的货架仍是满满当当。/新周刊记者摄
某线上大药房的客服称,目前新冠抗原试剂盒库存较为充足。记者也比较了价格,1月初抗原试剂盒每份相当于5.48元,现在同一家店同款产品根据购买总数不同,每份售价在1.8元-2元之间,从中可以看出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
不过,这些数据也只能从侧面说明一些信息。当新冠相关词条重上热搜,许多人都想知道:到底怎样才能断定第二波疫情有没有来,普通人还需要做什么准备吗?
为此,新周刊采访了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

2

金冬雁:无需担心二次感染



新周刊 :中国内地新冠第二波感染潮真的来了吗?
金冬雁 :中疾控公布的哨点医院数据,目前还不能说明问题,需要更多证据。实际上,就算有第二波疫情,也未必是由于二次感染。
一般的规律是,新一波疫情往往以那些“未阳人”首次感染为主,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都是这种情况。总的来讲,二次感染占的比例较低,比如在新加坡,到现在也没有超过30%。
病毒会尽力去感染每一个易感者,这是病毒的特性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现在二次感染增多并不奇怪。少部分人是由于距离上次感染一段时间以后,抗体水平下降了,还有老人抗体衰减得比较快。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他们第一次是有症状感染的话,在六个月以内再次感染的机会是很低的。在一年以内他们仍然是会受到一定保护的,二次感染症状也是轻的。
基本不会出现每次感染后症状更重的情况,除非是有基础病。
新周刊 :参考其他地方的数据,第一波过了之后,可能还有第二波、第三波疫情,内地也会这样吗?
金冬雁 :跟第一波不一样,第二波、第三波、第多少波也好,它们的波幅是会比较低,受影响的人比较少。
在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跟地区,新冠病毒都已经进入了地方性流行阶段。大“海啸”(式的疫情)是不会再来的。
新周刊 :目前最需要关注哪种变异株?
金冬雁 :普通人可以不关注,由专家、疾控部门去关注就足够了。
现在大家讲了多少次、多少个变异株,都没有引起疫情反弹。不是说XBB.1.16在印度占优势,就一定在美国、中国也占优势,那不一定。
新周刊 :传言变异株XBB.1.5更容易有胃肠道症状、XBB.1.16典型症状有结膜炎,这些说法是否准确?
金冬雁 :原始株也可能会出现这些症状,(2020年)武汉当时的统计,20%的患者有过结膜炎。但不会很严重,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而且这些变异株目前占比都很少,不需要恐慌。
当初说XBB.1.5在美国占优势了,但是同时美国整体的疫情趋势是往下走的,感染的人数更少、住院的人数更少、死亡的人数更少。
那我们凭什么说XBB.1.16万一又占优势了,就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呢?
新周刊 :原有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对新的变异株还有用吗?
金冬雁 :当然有用,说没有用是谣言。
新周刊 :应对反复感染,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金冬雁 :普通人以平常心对待新冠,和对待流感一样就好。
从国家层面来说,应该多多关注高危群体,比如老人和基础病患者。对这类群体,首先是尽可能打疫苗,最好是打针对奥密克戎的疫苗。
其次,这类人要是有不舒服的话,应该第一时间测抗原,如果抗原阳性,应该第一时间吃药。
新周刊 :普通人有必要做抗体检测吗?
金冬雁 :其实大规模抗体检测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了。
可能对有些群体来说,他们想根据自己的抗体水平决定要不要打疫苗,他们愿意花这个钱那就可以去做。
但是做了没什么意义,因为免疫不是只靠抗体,还有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是长期的,抗体是短暂的,抗体水平下降了不一定就没有保护效力了。
新周刊 :近期,多个针对新冠病毒的新疫苗、新特效药获批,如神州细胞的重组蛋白4价疫苗、石药集团的mRNA疫苗,药物有先诺欣、民得维、乐睿灵等。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金冬雁 :目前比较有效的应该是针对奥密克戎的疫苗,还有mRNA疫苗。
但是奥密克戎疫苗也有一个问题是现在的产量不足。对有需要的人来说,能打上什么就是什么吧,也可以到香港、澳门去打。
至于新的特效药,还需要看临床数据以证明效果,如果效果好,那医疗部门就应该储备。
新周刊 :目前关于第二波感染潮的讨论中,也有一些人会担忧,此前的疫情防控措施是否可能回归?
金冬雁 :重新动态清零不太可能,成本太高。但必要时可以采取公共卫生措施,比如在人员聚集的密闭空间里戴口罩等等,这些在国际上也有采用。
从个人防疫的角度,可以避免去人特别多的地方,注意在人多的地方戴口罩。当然了,高危群体还是应该趁早打疫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ID:new-weekly)。《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从杂志到新媒体,《新周刊》继续寻找你我共同的痛点、泪点与笑点。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雷斯林Raist

昨天 19:00
来自 微博网页版
得新冠是很难受的一件事。
上次感染的时候,我第一天就烧到了39度5,用了退烧药都没用。然后浑身上下哪哪都疼,双眼肿胀,非常难受。
过了四天,好不容易退烧了。结果眼睛开始剧疼,嘴角还长了疱疹,极其嗜睡,恨不得一天能睡16个小时。
伴随还有嘴唇大量蜕皮、剧烈咳嗽等一系列症状。最后居然用了近一个月才痊愈。 具体看这个:阳了一个月后,你们还有哪些症状?

然后这周二我又感染了新冠,抗原试纸上很明显的两道杠。
第一天发烧到38.5度,头痛+眼睛痛+失眠,这和上次差不多。我本来都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公司的假都请好了。
然而第二天一觉起来,烧也退了、头也不疼了,就是嗓子比较痛。
到了第三天连嗓子都不痛了,除了偶尔咳嗽两下,其他啥症状都没。
今天是第四天,抗原做出来还是阳性,但完全没症状了。  

我做了张表对比两次感染,能看出来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之前有想过因为有抗体,病程会比之前要短,但没想到会短这么多。

而且不止是我,我们新冠群里第二次感染的人,全都表示比第一次症状轻多了。很多人睡一觉就好了,发烧的反而是少数。

还是上次那句话。
首先能不感染肯定别感染,但这病倒也不是那么可怕。
上次阳完我去医院拍了片子,确定肺部没问题后我就恢复运动了。
连打三小时羽毛球、骑行100公里、健身上大重量、从早到晚滑雪、考ow潜水证。
身上并没有啥长期后遗症,身体还是挺听使唤的。
现在各国纷纷取消入境核酸政策,who也宣布结束新冠全球紧急状态。

新冠病毒不会消失,它可能会和其他流感一样,每隔半年回来一次,但生活必须得继续。

相信没多少人想回到去年这会儿的生活状态里。
所以也没必要过于恐慌,做好防护,其他走一步看一步吧。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呼吸科大夫胡洋
门诊新冠病人增多,是一阳的多,还是二阳的多,来说说我的感受

今天早上门诊像是打仗,一个接一个的看,看到12点,总共看了80个病人,很多人说你看这么快,一个病人才看三分钟,其实我特别想看慢一点,但看慢一点这些人晚上都看不上医生,上次就有上午的病人,下午还没看上就在门诊吵架了,没办法病人多只能神经紧绷,努力让每个人都看上。

80个病人当中,各种各样的肺病都有,但新冠患者的确多了一些,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大概有4个人左右,其中一个是一阳,三个是二阳,也就是继上次阳后第二次阳性,他们都是自己在家做抗原阳性的,现在做核酸比较难,大概有些有症状但没有抗原试剂盒的人不一定能发现自己阳性。

上面从数字上看二阳的比一阳的多,但其实从比例上看应该一阳的比二阳高,因为上次放开后没有阳过的人少之又少,但我们门诊上还是能看到一些一阳的人,说明上次没阳的人,这次更容易中招,上次那些进入决赛圈的人,这次进入了加时赛。

#微博健康公开课##守护呼吸健康##全民慢病健康科普计划#



@生物狗Y博
最近很多人问是不是二阳潮要来了,或者是不是第二波疫情要来了。最好的判断方法是啥呢?如果仅凭周围的人有没有阳,难免遇到身边统计学的偏差。像去年12底的时候,国内的朋友和我发消息,个个都是阳的,不仅是个个都阳,还告诉我他们身边的也是个个阳。这么一看,感染率没有100%还有90%了,是吧?可最近又有一些国内的朋友开始和我聊,主要是问要不要趁第二波疫情还没来,赶紧去打疫苗。问这些人,原来不少之前没阳。据此来看,之前的感染的比例可能也没那么夸张啊。

那还有什么办法判断呢?一个参考可能是一些专家是否出来吹风,比如说某些院士出来说一些暗示性质的话。这可能是他们看到一些数据,指向有可能要进入第二波疫情了。

另一个参考是看一些报告的更新频率,例如CDC的新冠疫情感染报告(附图),之前基本是一周一更,结果51后突然断更了,为什么断更,好像也没说。回忆一下,在第一波暴发时,也是突然找不到疫情信息更新了。以前没疫情的时候是天天更,本土没有就更入境,确诊不够更疑似,疑似不够更密接。结果等到疫情真来了,别说确诊不见了,连住院死亡都不更。所以从这些报告的更新频率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小儿外科裴医生
距离第一次感染潮差不多半年,现在二阳在逐渐增多应该是很确定的。
第一次感染时,大家都基本没有免疫保护,面对这个超强传染性的病毒,大家都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集中感染,快速过峰。
经历过第一次感染后,由于免疫系统的差别,我们获得的免疫保护强弱有别,再加上身体差异导致的抗体消退程度也可能有区别,所以现在第二波感染,病毒传播速度不会那么快,我们被再次感染也不会那么同频了,所以第二次感染的波峰不会那么高,波长也会更宽。
我们也可以回顾一下比我们更早放开的那些国家的两个感染峰,第一个峰是2022年1月(奥密克戎出现后不久),第二个峰是2022年7月,恰好间隔半年。
国内第一次感染高峰在2022年12月19日,所以现在是二阳起峰阶段,二阳高峰大概率在一个月后。



@界面新闻

3分钟前
来自 微博网页版
【“二阳”是否增多?疫情形势会发生变化吗?专家回应热点关切】#二阳症状比较轻#近日,网络上关于“二阳”的声音引发关注,有报道称部分城市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上升。“二阳”病例是否增多?再感染风险有多大?新冠疫情会大幅回升吗?如何做好科学防护?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多位专家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专门作出回应。

发生规模性疫情可能性不大 报告病例中绝大部分是轻症

问:近期发热病人是否增多?“二阳”病例是否增多?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从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监测数据来看,4月中下旬以来,全国报告的新冠确诊病例数呈现上升趋势,但近一周来,上升趋势有所减缓。发热门诊的监测数据也显示出类似趋势。监测数据还显示,报告的确诊病例中绝大部分是轻症。

专家总体研判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局部地区不排除新冠病例继续增多的可能,但我国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秩序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冲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最近接诊的发热病人,相比一个月前有所增加。检测下来,新冠阳性病例占比不大,其中大部分是轻症。

从接诊情况看,近期的发热病人中大部分是首次感染新冠病毒。不过,最近1至2周发现,二次感染的比例有所增加。

“二阳”症状相对更轻 重点人群防护要“关口前移”

问:“二阳”症状如何?哪些人要特别注意防护?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无论是初次感染还是二次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临床表现均集中在上呼吸道。我国当前大量人群体内还存有保护抗体,即使二次感染,症状普遍较轻,病程相对较短,重症病例也很少。

目前,预防工作应重视既往未感染过的人群,特别是没有打过疫苗、有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等。建议高风险人群要始终注意个人防护,“关口前移”尽可能避免感染。这类人群一旦出现感冒、发热症状,应及时筛查,确定感染新冠病毒后要第一时间就医。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及时氧疗,对于降低重症风险十分重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根据临床观察,二次感染的人群总体比第一次感染表现的症状要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喉咙痛。

脆弱人群如65岁以上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肾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或者患有血液病、淋巴瘤等疾病的人群,容易二次感染,感染后容易重症化。因此,这类人群一旦出现发热,尤其是家庭成员或周边人群已经明确新冠感染,要及时做核酸或抗原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

XBB成为主要流行株 致病力无明显变化

问:我国目前主要的新冠病毒流行株是什么?致病力有什么变化?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上旬,XBB系列变异株已成为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境外输入病例中占比达95.6%,和全球情况基本一致。从我国和全球监测数据来看,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各亚分支相比,XBB系列变异株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随着XBB系列变异株持续输入,以及人群抗体水平逐渐下降、五一假期人员流动增多等原因,我们观察到部分地区的疫情水平有小幅回升,这也符合全球奥密克戎变异株波动流行的规律。

近期发热门诊就诊量有所增加,但和4月份流感高峰期相比,仍处于低位。当前,新冠疫情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流行曲线也比较扁平。根据监测结果综合研判,新冠疫情出现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低。

做好科学防护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问:普通人“二阳”后如何对症治疗?怎样做好科学防护?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大多数人免疫力正常,感染了新冠病毒不必恐慌,对症处理即可。目前从临床看,人群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后总体症状较轻,不少患者以咽喉疼痛为突出症状,从中医来讲是风热感冒加点“湿”或“燥”的特征,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疏风解表、清咽利喉类型的中药药物。

在预防方面,公众可坚持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勤通风、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加强自我健康监测。若确定感染了新冠病毒,应避免带病工作、上学,建议在家充分休养,待完全康复后再工作、上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上呼吸道和咽喉是人体的门户,不论是流感病毒还是新冠病毒,或是细菌感染,都可能导致咽喉肿痛。应注意鉴别,区别对待,对症规范治疗。

同时,坚持保持手卫生、勤通风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有助于减少传播风险、防治各类传染病。(新华社)



@庄时利和

8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3 Pro
我这次来北京,最大感受之一就是北京不戴口罩的人比广州多不少。当然广州也有很多人不戴,但起码打车的时候,司机师傅基本都还是会戴的。

我自己也戴。

三年来我一直强调的一点是NPI对于防控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性。口罩有用,但非万能,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而现在更重要的防护盾在于大规模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建立起来的免疫屏障,以及更多的抗病毒药物储备。

所以是否要戴口罩,现在主要取决于你个人。在公共卫生防控方面遵循所在地的规定即可,我戴口罩,但我不会要求其他人一样戴,我没有这个权利,我戴了口罩也可能会感染各种呼吸道传染病。

三年前就说过,这个病毒是不会消失的。过了这一波,还有下一波。这三年给你的最重要经验就是,如何正确科学对待一个传染病,如何用经过验证的方式保护自己和家人



https://mp.weixin.qq.com/s/z8mpqwfUu75WPGrmMzXoUg

新冠二阳高峰将至!重复感染会怎样?专家: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
医脉通 医脉通呼吸频道 2023-05-20 18:17 发表于四川
图片


导读

提升自身免疫力,做好防护,接种疫苗……


来源:医脉通
作者:阿泰

图片

近日,新冠“二阳”再次成为热门话题,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刷屏。



此前,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曾推断,第二波感染高峰将出现在2023年5月至6月之间,第二波疫情中感染者的比例将为25%-50%。



如今,5月已过半,明显可见身边及社交平台上关于“二阳”的人越来越多。近期,不少人在网上晒出显示阳性的抗原,称“二阳”后仍出现鼻塞、咳嗽、味觉消失等情况,但比第一次症状要轻。





“二阳”症状真的会轻吗?专家回应



5月18日,张文宏教授再次就“二阳”做出回应:最近大家会看到出现“二阳”的现象,但这次波幅更低,症状更轻,尤其是已经感染过的人群,发烧的时间更短,获得药物的便捷性更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对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即使‘二次感染’,症状也会轻一些,不会像第一次那样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人群感染。并且之后的疫情高峰也不会像此前那么明显,可能会呈现一个较缓的波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根据临床观察,二次感染的人群总体比第一次感染表现的症状要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喉咙痛。”



5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会议中介绍,无论有症状还是没有症状,如果体内新冠病毒对应的抗体增高,就说明人体曾被感染过。从这个角度看,全国约有80%的人感染过新冠病毒,也就是说约有11亿~12亿人感染过新冠。



近段时间,随着“二阳”的陆续出现,新冠感染相关话题再次引发关注。



好消息是,二次感染的症状比首次感染的症状要轻,但还有个令人不容忽视的情况——后遗症。





中科院院士高福:长新冠是基本事实,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



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当地时间5月4日召开新冠疫情例行季度评估会议,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尽管从整体而言,全球疫情形势正持续好转,大流行状态或面临终结,但新冠带来的巨大影响并未随之消失。其中,尤其值得大家关注的是,很多人在“阳康”后,依然饱受着诸多后遗症的困扰。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近日,由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主办的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3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中科院院士高福等专家学者就长新冠、疫苗和药物研发等话题展开交流。



在谈到新冠后遗症相关话题时,高福认为,长新冠是一个基本事实,不要回避,不要因为长新冠可能对人类有影响就不敢讲,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这是有临床数据的,所以病人该诊断要诊断,该用药要用药。”





何谓长新冠?都有哪些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18日,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7.6亿,累计死亡病例超过693万。随着新冠疫情持续流行和新冠康复者数量增加,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较高比例的新冠患者在核酸检测转阴后,可能存在多个器官和系统的长期影响,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作:新冠肺炎长期症状(Long COVID),即我们说的长新冠。



关于长新冠,各国也给出了多种定义:



➤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采用的定义是:在新冠感染后4周后检测不到有复制能力的病毒,但仍然持续有症状或健康问题(Post-COVID Conditions);



➤ 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性疾病学会(ESCMID)给出的定义是:新冠肺炎确诊后出现一种或多种症状持续或复发/缓解超过12周,且无法用其他原因来解释;



➤ 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 (NICE) 则是对新冠感染后 4 至 12 周内发生的疾病(Ongoing symptomatic COVID-19, 亚急性感染期)和持续超过 12 周的症状(Post-COVID-19 syndrome,新冠后综合征或慢性病 )进行了区分。



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余祖江、苟建军团队在 Nature 子刊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 Alterations of the oral and gut mycobiome and cytokines during long-term follow-up of COVID-19 convalescents 指出,新冠病毒感染康复一年后,很多患者的肝、肾、肺功能等逐渐恢复正常,但其机体仍处于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为咳嗽、疲劳、乏力、易困、记忆力减退等长新冠症状。



此前,有研究显示,目前已有超过200种不同的长新冠症状,其中常见症状包括但不限于疲劳乏力、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心悸、认知障碍、肌肉疼痛以及嗅觉、味觉丧失等。



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会于2022年发布的指南 ESCMID rapid guidelines for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long COVID 通过系统性的综述与荟萃分析得出,长新冠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疲劳乏力(31%-58%)、呼吸困难(24%-40%)、肌肉骨骼疼痛(9%-19%)、嗅觉缺失/运动障碍(10%-22%)、认知障碍或脑雾(12%-35%)、睡眠障碍(11%-44%) 、咳嗽(7%-29%)胸痛(6%-17%)。



据估算,全球至少已有6500万人出现了长新冠的症状,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持续增加中。



一直以来,关于“长新冠”是否存在都有较多争议。虽然争议颇多,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全球范围内关于长新冠的报道越来越多。大量的临床数据支持显示,长新冠患者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且感染次数与后遗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项超500万人研究:重复感染新冠,会显著增加死亡和后遗症风险



2022年底,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圣路易斯医疗保健系统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 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 的研究论文。



图片



该研究使用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电子医疗保健数据库,其中包括只感染一次新冠病毒者共443588人,重复感染者共40947人(其中感染2次的37997人,感染3次的2572人,感染4次及以上的378人),未感染者共5334729人。



研究通过与未感染的对照组相比,评估了首次感染和重复感染的人感染相关累积风险。结果显示,与未重复感染者相比,重复感染导致死亡风险增加117%,住院风险增加232%,此外,还增加了包括肺病、心血管病、血液病、糖尿病、胃肠病、肾病、精神疾病、肌肉骨骼病和神经疾病等后遗症风险。这些风险在感染急性期最为明显,在急性期后6个月仍持续存在。与从未感染的对照组相比,重复感染的累积风险和疾病负担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 与从未感染者相比,只感染过1次的患者至少有一种后遗症的风险增加了37%。感染2次的后遗症风险增加107%。感染3次及以上的后遗症风险增加135%。



➤ 与只感染过1次相比,感染2次的患者至少有一种后遗症的风险增加51%,与感染过2次相比,感染过3次及以上的患者至少有一种后遗症的风险增加14%。



研究团队分析发现,与只感染过1次的人相比,重复感染者表现出更高的全因死亡、住院和其他多种后遗症的风险。此外,无论是否接种过疫苗以及接种过几次疫苗,重复感染都会显著增加上述风险。



这个研究结果,不得不让我们对“二阳”甚至“多阳”重新引起足够的重视。





长新冠后该怎么办?首部长新冠指南给出解答



2023年初,韩国发表了首部关于长新冠的初步管理指南,主要针对长新冠相关的12个关键问题进行解答。在这里,我们摘取其中两个关键问题。



什么时候应该怀疑长新冠?



➤ 对于新冠确诊后,症状超过12周的患者,应评估长新冠的可能性。

➤ 首先除外患者症状是否由其他潜在疾病、新冠并发症(如血栓栓塞、心肌炎或脑炎等)或其他具有相同症状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肾上腺功能不全、肿瘤等)所引起,并进行可疑疾病的检测。

➤ 对于症状在新冠诊断12周后仍然存在,且除外其他潜在疾病、新冠并发症和其他其他具有相同症状的疾病时,即可诊断长新冠。


长新冠可通过排除诊断。首先应排除与新冠或其他疾病相关的并发症,如心肺后遗症、凝血相关后遗症等。



有长新冠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目前没有诊断长新冠的特定检查。

➤应针对可解释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疾病进行相关血液检查,以进行除外诊断。


1.呼吸困难


➤ 肺功能检查是一项简单且无创的检查方法。对于重症或危重新冠、急性新冠后持续呼吸困难或合并潜在肺部疾病的患者,无论症状如何均可考虑进行。

➤ 当呼吸系统症状持续3个月时,可考虑进行胸部X光检查,以除外其他疾病,并发现早期肺纤维化。如果患者的胸片异常或者胸片无异常但症状持续存在,可考虑进行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



2.咳嗽


➤ 如果咳嗽持续>3个月,可考虑进行胸部X光和CT,以检查有无肺实质纤维化或支气管炎症。


3.胸痛


➤ 对于急性期后12周以上出现心包或心肌损伤症状(胸痛、心悸或呼吸困难)的患者,可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以评估患者有无心包炎/心肌炎或心力衰竭。

➤ 在开始患者评估或康复时,可考虑进行心肺功能测试,如6分钟步行测试(6MWT)或15–30s的坐站测试。

➤ 对于急性新冠12周后不存在慢性胸痛的患者,证据不建议或反对患者进行心脏或心肺功能试验。


4.疲劳


➤ 对于新冠后>12周仍有持续疲劳症状的患者,目前没有具体的检查方法。

➤ 可应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来衡量患者的疲劳程度。

➤ 患者需进行详细的病史检查来区分可解释疲劳症状的潜在疾病、新冠并发症和其他与新冠无关的潜在疾病。

➤ 如果无法确定可解释疲劳的器质性原因,应考虑新冠相关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可能性。


此外,出现头疼、肌肉疼痛、认知症状等的患者也应进行相应检查。



长新冠发病机理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失调、微生物群破坏、自身免疫启动、凝血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以及神经信号功能障碍相关。



虽然关于新冠疫情的后遗症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但我们也无需过分担心和夸大后遗症的严重性,尽量避免焦虑和恐慌情绪。提升自身免疫力,做好防护,接种疫苗……做好这些,仍是抵御新冠病毒及其后遗症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资料

1.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 ... VID-conditions.html(2022年11月28日)

2.YelinD,MoschopoulosCDetal.ESCMID rapid guidelines for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long COVID.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22 Feb 16:S1198-743X(22)00092-1. doi: 10.1016/j.cmi.2022.02.018.

3.COVID-19rapidguideline:manag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OVID-19. Londo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 2020 Dec 18.

4.Davis, H.E., McCorkell, L., Vogel, J.M. et al. Long COVID: major findings, mechanisms and recommendations.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1, 2023, 133-146.

5.每日经济新闻《中科院院士高福:长新冠是基本事实,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

6.生物世界:《“阳过”就好?超500万人研究:重复感染新冠,会显著增加死亡和后遗症风险!》

7.医脉通心血管:《感染新冠后呼吸困难、胸痛、疲劳…怎么办?首部长新冠指南解答12个关键问题》



@急诊科的大徐
第一波没羊的,这波羊了也不要紧,目前风头已经小了很多。

大家做好普通防护即可,开窗通风,如果戴口罩,戴外科口罩即可,勤洗手,好好锻炼,加强营养。

二羊了,要反省,是不是没有好好锻炼,抵抗力不够。

关于免疫力低科普

@急诊科的大徐

23-5-15 07:18
发布于 北京
来自 HUAWEI P40 5G
你应该知道的,一些与免疫相关的问题?

人体的正常免疫具有防御感染、监测预警和抵抗恶性肿瘤细胞、破坏自身反应细胞的功能。各种原因,比如药物、某些疾病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感染、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就会升高。

人体免疫机制太过复杂,不过有一项值得肯定的,引起免疫力降低的原因,就是衰老。衰老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举个最简单的例子,65岁以上的人群中,肺炎和流感的死亡率很高。除了老年人免疫力下降,还有黏膜屏障功能减退、咳嗽反射减弱和泌尿道系统退化等原因。

老年患者发生任何感染时,症状比年轻人更少,甚至20%-30%存在严重感染的老年患者不发热或只是低热,这也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的原因,所以大徐常常说发烧不可怕,不烧才可怕。而老年人发生感染后,是因为摔倒、精神异常、食欲差或无力才想到去医院就诊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65岁以后,各种疾病的都会增高,与免疫有关的是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会上升。

直接提高免疫力的方式,也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事情:疫苗。尤其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种,老年人接种的大多数疫苗是为了加强先前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所产生的免疫记忆,比如:流感、带状疱疹、肺炎球菌感染等。

提升人体免疫力的第一步是:注意营养。

维生素(A、D、E、B6、B12、叶酸和C)与微量元素(硒、锌、铜和铁)是正常免疫功能所必需的。老年人群中维生素D和维生素B12的缺乏率很高,因此需进行相应补充。但是,一个能够合理膳食,正常饮食的人,是不需要额外补充营养素的,进一步的营养素补充是否能改善免疫功能目前没有证据支持。

营养的事情是:吃,而另一项提高免疫力的办法是:锻炼。

注意 ,是长期、中等强度的锻炼可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比如有氧运动,达到微微出汗半小时以上,每周三次这种程度的运动即可。剧烈运动可能会抑制免疫,但是还是要取决于平时的身体状况以及运动的强度和类型,比如天天坐电梯上二十层回家,今天忽然间想起锻炼了,直接从一楼跑上去,这种就叫剧烈运动了。锻炼还是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希望大家都能为了好身体,除了吃起来更要动起来。



@林步里
#专家称二阳症状普遍较轻#

同样的病毒,有时可以参考一下别人家是怎么科普的。

美国CDC,5月11日,更新了「影响您得新冠重病风险因素」的指南。

里面写到了「既往感染」:

「以前感染过新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未来的疾病」,

但是…!

「以前感染过的人仍然可以再次感染,并患上严重的新冠,尤其是如果他们之前感染是几个月前或感染了不同的变异株 」

「反复感染也存在长新冠持续症状,或后遗症的风险」



@搜狐新闻

17分钟前
来自 微博网页版
已编辑
【钟南山:#6月底或是今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 能覆盖XBB变异株的疫苗很快面世】5月22日上午,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能覆盖XBB变异株的疫苗有2个已经初步被批准,很快能面世。

5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咨询小组对今年的新冠疫苗加强针更新作出建议,提出新的疫苗应主要针对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变异株XBB。

钟南山说,根据多方面材料判断,4月底、5月初有一个新冠病毒感染的小高峰,“这是我们预料到的”。钟南山表示,基于seirs 模型的预测显示,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发生在6月底,约6500万每周。钟南山认为,一个奥密克戎感染者可传染30多人,我们的(疫情)防控战略已经从过去的预防感染调整为现在的预防重症,因为感染是很难预防的。

钟南山表示,研发针对XBB变异株有更好保护能力的疫苗非常重要。他透露,目前已经有2种针对XBB的疫苗被初步批准,还有三四种很快能被批准。“研究更加有效的疫苗,我们是能走在国际前面的。”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收起



@呼吸科大夫胡洋
最近新冠病毒流行较上个月明显增加,检测核酸发现大部分人是XXB病毒株感染,该毒株今年上半年被发现后开始席卷全球,尤其是近期,在国内已经形成一定的流行规模,很多人都中招感染,主要症状是发热,咽喉疼痛以及全身乏力等,部分人还形成了新冠肺炎表现。

很多时候,我们的疫苗研发都比较迅速,紧跟病毒变异,但大部分情况下也只能做到紧跟,近期钟南山院士在学术会议上称,覆盖XBB变异株疫苗将很快面世,如果未来该病毒株成为持续变异的主流毒株的话,注射该疫苗以利于预防以后病毒感染率和感染后的重症率。

对于是否注射疫苗的话题以前写过很多,大家的讨论也异常的激烈,有些人认为注射疫苗无异于预防病毒感染,甚至有人认为注射后再感染可能导致更加重的症状,这一点我不赞同但也不反对,但有一点比较明确,就是注射新冠病毒疫苗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新冠肺炎的发生比例的确较低,当然了,注射疫苗最终是个人行为,大家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继续注射新疫苗,就像预防流感一样。

##微博健康公开课##守护呼吸健康###全民慢病健康科普计划#



@释不归
传达市区新冠病毒疫情防控调度会议精神,各委办局通报了各自主管方面情况(略)
北京市卫健委报告近期疫情情况及疫苗接种情况,各项监测指标看,上升态势,二次感染逐渐增加,全市发热门诊上升40%,医疗资源方面,没有对社会运行造成冲击,单日发热门诊量是上一波疫情高峰时期的45-50%,要求:1、进一步加强诊疗情况监测;2、统筹医疗资源,稳妥应对下一波疫情;3、畅通转诊渠道;4、各区做好应急准备,提高院前急救调度,加大人员储备;5、推进疫苗接种,加大宣传,正确认识世卫组织的宣布,仍是乙类乙管,门急诊信息要及时公示,就近就医、开药,鼓励互联网医疗。

靳市长要求:1、疫情态势明显增长,与去年年底接近,8例重症,XBB为主流,二阳从10%增加到26%,初步结论6月份高峰,最晚8月份,要紧张起来,乙类乙管后是卫生系统全部责任,乙类乙管不是不管,工作要更加主动,更有力度。2、监测系统要发挥作用,数据看出问题、趋势,情况判断准。3、做好做细各项准备工作。4、硬措施互联网医院。

西城区宋枚副区长要求,医疗机构内全传达。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当前疫情形势,缓慢增长,西城区与北京市一致,突出关注学校,住址西城区上周增长53%,乙类乙管还是要管,医疗系统全部责任,街道做好配合,各方不能松懈,医疗机构要紧起来,区按周调度,关注6-8月高峰,各项工作安排心中有数;二、重点工作:1、监测预警,全区,医院症状监测,京办系统工作群,预警指标要提出措施建议,发挥专业作用;2、疫苗接种;3、医疗救治,执行北京市卫健委文件,完善网格,医院开药基层输液,医护人员感染情况监测,尤其重症、儿科等;4、关注重点人群,中小学,高校,养老院;5、物资储备。西城区新冠防控机制没有变。医疗机构药品、设备、氧气储备要到位。6、做好宣传,培训,演练。



@呼吸科大夫胡洋
此次新冠流行大概率会以这种方式结束,但有几个事情要注意,关系到半年内的健康
这一波新冠流行开始于四月下旬,五月一日后开始严重,相信很多人在五月一日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咽喉肿痛的情况,不能下结论都是新冠的问题,但的确新冠的嫌疑最大,因为紧接着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晒抗原阳性的照片,且症状比较接近上一波流行时的表现。
很多人想知道这一次流行什么时候结束,这个问题其实比较难预测,因为上一波的流行过程对这一波没有特别大的参考价值,上一波大家都没有感染过,放开后大家一起感染,所以流行开始和结束都显得有始有终,没有拖泥带水,绵延不绝,但这一次可能没有那么容易一起结束,也不会像上次那样病毒就像消失了一样,一点消息没有。上一次感染后人群获得的抗体可能会因为大家免疫状况的不同而一批一批的下降,这就会引起感染人群连绵不断,以一种低烈度的方式一直持续,就像流感一样,始终存在于人群中。
一般病毒都怕热不怕冷,到天气冷的时候会更加猖獗,所谓的“流感季”大部分都是在秋冬季节,以后可能会多一个“新冠季”,所以在此之前做好预防工作很重要,尽量不要加班熬夜,不要偏食挑食,在入秋之前可以注射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到了“新冠季”注意戴口罩,勤洗手,少到人多的地方去,这样可以减少反复感染新冠带来的免疫力损伤和长新冠症状。#微博健康公开课##守护呼吸健康##全民慢病健康科普计划#



@呼吸科大夫胡洋

5小时前
来自 微博网页版
重症新冠患者陆续增多,但总体比例不高,以下人群要注意

近期门诊因新冠来看病的人数增多,网络咨询的新冠患者也在增加,其中有一部分是重症患者,医院的重症患者大部分在发热门诊就诊,还有一些外院重症患者,由于病人已经无法行动,所以只能在网上咨询,这几天几乎每天都有人网络问诊,看能不能转到我们医院来。

一般来说,重症新冠患者的高峰滞后于新冠流行,这一波比较明显,来看病的先是一阳患者,后来二阳的越来越多,慢慢的有重症患者来看病,有家属拿着资料来看的,有120直接送到医院来的,后面出现网络咨询的,网络咨询的一般比较重,因为轻一点的重症患者当地治疗有效的话,大部分不会寻求转院,有转院需求的,基本上都是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

重症患者转院是个难以抉择的问题,虽然大医院诊疗水平和药物要好一些,但并非万能,也会有治疗效果差的病患,而且送来的路上如果进一步加重了,那就得不偿失了,甚至到了这里人就不行的案例屡见不鲜,家属需要谨慎行动,考虑周全才行。当然了,确实有一部分患者转过来发现了一些当地没有发现的问题,比如有些患者本身存在风湿免疫病,感染新冠后加重,到大医院检查出来后治疗好转的,这样的病例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多。



https://mp.weixin.qq.com/s/Sh68BAFDUpmOM1NtHHXn1g

国家疾控又在假装开展新冠感染问卷调查,毫无诚意!
原创 项栋梁 基本常识 2023-05-24 23:07 发表于广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兴师动众搞了全国大调查却一言不发,那就是浪费大家的感情和时间。

——项栋梁基本常识

浪费1个人3分钟时间,100万人就是300万分钟,约等于5.7年,作为主管卫生健康的政府部门和救死扶伤的医疗机构,做这种事情实在是很不应该。
我也不避讳了,说的就是国家疾控局委托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展的第三轮新冠感染问卷调查,纯属浪费大家时间,毫无诚意可言。
图片


你别看他说得冠冕堂皇,为国家防控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可实际上呢?一方面,这份问卷本身能够得出的有效科学结论极其有限,另一方面,由于调查结果的数据不向公众和学术界公开,也起不到公共卫生的指导作用。

第一,问卷调查并不能统计新冠感染数量
很多人看到国家牵头搞新冠感染的问卷调查,第一反应都以为是在给新冠感染的总体情况摸底,以为能通过调查知道各地的感染比例和全国的感染人数……
这纯属想当然!从科研方法的角度来评价,这种在网上撒传单形式的问卷调查方法,根本就不能用于统计新冠感染数量。
道理也很简单:这种调查方式既没有分层,也没有抽样,因此完全无法从局部数据去倒推整体的情况。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假如这个调查收到100万份填写合格的问卷,其中80万人在4月份以来检测出了阳性,这能说明什么呢?是全国80%的人在4月份之后阳了吗?显然不是!
稍微动动脑子也能想到,会去填写这种调查问卷的,肯定大部分都是最近阳过一次或者亲友正在阳着的人,印象还很深刻,所以才有动力花几分钟填问卷。这种调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果的巨大偏差。
假如单独拿出一座城市的数据来分析,其中20到40岁的用户10万人,阳性有8万,60到80岁的用户500人,阳性有200人,能说明年轻人感染新冠的概率是老年人的2倍吗?显然不是!
你在微博上做问卷调查,用户肯定是20到40岁的占绝大多数,60到80岁的人能有多少比例刷微博的呢?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的用户参与问卷调查的意愿也会有很大差异(毕竟没有填问卷送鸡蛋),所以这种调查几乎不可能反映社会真实感染情况的全貌。
科学的问卷调查,要么是一定范围内的全民普查,例如人口普查不漏一人,要么就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分层,再随机抽样,这样得到的调查数据才有意义。
实际上,国家真正用来监测新冠感染情况的方法是各地哨点医院的数据汇总。哨点医院会对出现类似流感症状的患者进行核酸检测,分析其中新冠感染者的比例,也会对每天前往发热门诊就诊的人数进行统计,分析近期感染人数的变化趋势。两者结合,就能对当下的新冠感染情况有个总体的评估。
总之,国家不需要通过网络问卷来统计新冠感染总体数据,这种方法也得不出有用的的感染数据来。

第二,不公布结果的调查就是耍流氓
当然,有人要说我肤浅了,问卷里十几个问题,肯定不只是为了调查有多少人感染,由北京协和医院参与,肯定还有其他的科研目标。
这话很有道理,我仔细填过这个问卷,也对其中设置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能够看出来最新的这一版问卷很重视二阳和首阳的症状区别,还调查了疫苗接种与感染时间之间的关系。
图片

这些都很好,然而并没有卵用,因为他们得出的数据根本不公开。去年12月,也是国家疾控局委托北京协和医学院,做过2轮大规模的新冠感染情况调查,然而至今为止,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调查结果的新闻通报,也没有看到过任何相关的学术论文。
首阳之后,不同年龄段平均多长时间会二阳?这可以帮助指导我们安排工作和旅行计划。接种过哪种疫苗的用户感染率更低,症状更轻?这可以帮助指导我们选择加强针打哪一种。这都是很有用的信息,然而,他们就是不公开。
我就纳闷儿了,一个全世界都在流行的新冠病毒,到底是牵涉了什么国家机密而不能公开呢?是怕我们幼小的心灵太过脆弱看了结果会吓晕吗?
如果是出于公共卫生的目的来做调查,那你就该新闻通报统计结果,指导公众的防疫行为;如果是出于科学研究的目的来做这个调查,那你就该发表学术论文,让科研成果给人类的知识大厦添砖加瓦。
既不新闻通报,又不发学术论文,要你这调查有何用呢?
顺便说一下,国家卫健委之前每周发布的全国新冠感染情况周报,自4月底以来就再也没更新过了。没几个人阳的时候你每周公布数据,真的第二波疫情感染波峰要来了,你又不公布了?恕我实在理解不了这背后的逻辑。

第三,这种问卷调查做给谁看?
说是给国家防控决策提供重要参考,那从去年12月防控政策放开以来,国家都做了什么防控决策呢?有什么决策是受你前面两轮调查影响的呢?
我……算了,保号要紧。



为防失联,敬请关注备用号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04971513758032


新冠“二阳”,专家建议应居家休息
健康时报  作者: 健康时报记者徐婷婷 王艾冰 杨晓露 05-24 17:16 投诉阅读数:289万+

​​“二阳”病例增多,多位专家均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二阳”患者应该居家隔离,不要带病上班,不仅不利于感染者恢复,还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




抗原检测显示阳性,杨晓露图


一位传染病流行病专家指出,奥密克戎变异株在人群中依然处于散发流行状态,传染源依然存在。一旦感染,居家休息非常必要,也可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感染学专家也表示,感染者带病上班不可取,不仅不利于感染者恢复,还会造成病毒传播,尤其是重点机构(如医院,养老院、护理院等)的工作人员需经常接触高危人群,带病上班会增加高危人群感染风险,更不可取。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指出,对于感染者来说,应该暂时不要去学校、地铁等公共场所,如果必须去,建议一定全程戴口罩。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一旦症状加重,需要去医院就诊。



在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创始院长、公共卫生学教授谭晓东看来,新冠是一个呼吸道传染病,从传染病防控角度来说,用人单位应该提倡新冠感染员工自我隔离,减少病毒传播,新冠感染的密切接触者,建议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办公区活动。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卢洪洲建议,现阶段,依然建议阳性感染者自行居家隔离,一旦确诊感染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不具备传染性再外出上班或进行相关活动;



对于“二阳”病例增加,上述业内人士建议,不要过度恐慌,也不能过度无视,鼓励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人群按时加强疫苗接种,医疗结构加强药物储备。



回复 11630楼yingyinc 的帖子
@拆台CT

2小时前
来自 拆台YYDS
#专家建议新冠二阳不要带病上班#

现在的这些个专家啊,被骂没多少冤枉的。

就比如说这个话题,显然是专家对劳动者说的。

但阳了以后到底要不要上班,劳动者自己说了不算啊。

老板觉得你要来上班,那你就得来上班。

多对真正能决定的人喊话,别天天对着下面的人颐指气使。

你不嫌烦,我还嫌烦呢。



https://mp.weixin.qq.com/s/inb9iU1lDPjJKtdLf_Ff7A
二阳来了,6月底到高峰,新冠流感化了吗?
原创 周叶斌 知识分子 2023-05-25 09:19 发表于北京
     5.25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图片


撰文 | 周叶斌

●                   ●                    ●
最近中国第二波疫情的讨论日渐升温。首先是很多人开始分享自己的二阳经历,接着不少专家也开始提出第二波疫情可能将在接下来几个月到达高峰,例如钟南山院士称依据模型预测,6月底会是第二波疫情的峰值。

未来的新冠疫情到底会如何变化?是否我们每三四个月或半年就要迎接另一波高峰?新冠是否已经流感化?可《自然》又在5月1日发文表示新冠未来可能会不断出现小波峰,不会像流感那般的季节变化[1],这又是怎么回事?

新变异株威胁几何?



钟南山院士等专家提到XBB株系的新冠病毒株成为国内主流病毒株,引发了当下感染率升高。无独有偶,根据WHO在5月18日发表的新冠流行病学更新,东南亚地区在过去28天内,新冠感染病例比上一个月增加52%,死亡增加153%,与其它地区的下降趋势截然相反,背后也是一个新病毒株——XBB.1.16的出现引起[2]。



这其实延续了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一个现象:疫情的变化主要由变异株的演替驱动。当我们听说XBB取代了中国第一波疫情的两个主角:BA.5.2和BF.7时,这和以往德尔塔取代阿尔法病毒株,奥密克戎取代德尔塔病毒株有相似,都是一个传播更有优势的新兴病毒株取代之前的优势病毒株。



不过和以往病毒株变化不同的是,如今新冠主流病毒株更替局限在奥密克戎病毒株内部,是一个奥密克戎亚株取代另一个奥密克戎亚株。而奥密克戎各亚株间,致病性、内在传播速度等各方面目前看来都比较类似,例如XBB.1.16虽然在印度取代了其它奥密克戎亚株,但初步研究显示在临床疾病表现上,该亚株与其它奥密克戎病毒株没有显著差异[3]。



这与以往阿尔法、德尔塔、奥密克戎出现时展现出来的“巨变”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背后当然也有科学基础,阿尔法、德尔塔是凭借S蛋白关键氨基酸位点上的突变,大幅增加了传播速度与致病性,而奥密克戎则是靠S蛋白上的大量突变,形成了强大的免疫逃逸,获得竞争优势。但奥密克戎亚株内部间的演替,不存在奥密克戎出现时那种一下子S蛋白上来30多个突变的巨变。像XBB.1.16在一些国家看来比XBB.1.5有竞争优势,可这两个病毒株在S蛋白上仅有两个氨基酸位点不同,只能带来微弱变化。



从某种角度来说,自2021年末奥密克戎席卷全球后,奥密克戎各亚株如今已是经历了充分的“内卷”,各亚株间竞争的余地只剩下少数突变“微调”带来的有限差异,很难再出现过往新变异株带来的巨大冲击。



不像流感的流感化



自从奥密克戎出现后,新冠什么时候流感化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话题。一个有趣的个人观察是中国第一波疫情暴发前,不少人看到新加坡等地新冠病死率低于流感,都说新冠已经流感化。可如今听说在第一波疫情过去不到半年,第二波疫情出现,很多人又说那么快又有疫情,新冠太特别了,不再觉得是流感。



这前后的感知差异恰恰反映了“新冠流感化”背后的复杂性。我们说流感化其实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疾病的健康威胁“流感化”,成为社会要长期面对,也是长期可承受的健康负担。2010-2015年,中国每年流感死亡据研究估计大概是8.8万人,美国2010-2020年间每年流感死亡人数在1.2-5.4万之间[4-5]。



这些不是可以忽视的健康负担——流感长期位列美国前十大死因,而中国的数据也对应了每年呼吸系统相关死亡的8.2%。但这样的疾病负担是我们的医疗系统,我们的社会可以长期承受的。像前段时间的甲流高峰让很多人都感受到流感的影响,可我们的社会不会因此而无法正常运转。



第二,流感化也暗指疾病的暴发变得有季节性规律。我们说的流感化都是以季节性流感为参照,不是1918西班牙大流感那种大流行流感。而季节性流感与大流行流感的关键区别就是季节性流感的疫情暴发有时间规律。每年秋冬季,随着人们在室内聚集的情况增加,季节性流感病毒会获得更适宜传播的机会,形成疫情。这种规律性让我们在应对季节性流感时能更容易规划,例如每年入秋后开始流感疫苗接种,医院可以在相应的季节储备更多抗病毒药。



如果我们把新冠与上述两条流感化含义去对比,会发现只能算似是而非。中国不到半年进入第二波疫情,这么短的间隔和流感一点都不像。



而且放眼全球,半年不到出现疫情反复的不只是中国,美国、新加坡、欧洲等过去一年半基本都能看到每隔4-5个月由新变异株引发的疫情波动。



可以说新冠的传播规律就是没有流感的季节性,很可能也是新冠与流感病毒的客观差异导致的。由于存在无症状传播与较短的潜伏期,新冠病毒的传播能力远比流感强,让冬季室内聚集更多这些因素对它的传播影响有限。反倒如前面讨论的,新冠疫情波动的主要动力是病毒株更替,而新冠病毒的突变速率快,使得一年能出现多次主流病毒株变动,引发多次波动。



突变株驱动疫情出现其实和大流行流感有相似性。大流行流感是由于流感病毒经重组后出现人群免疫基础近于零的新病毒株。由于免疫基础的缺失,大流行流感出现时,全球几乎都是易感人群,不再受季节限制,也会造成更大的疾病负担。



可新冠如今与大流行流感的相似性仅限于没有季节性。虽然也是新变异株的出现驱动疫情,但不同于流感病毒通过重组能让人群免疫基础归零,新冠变异株带来的免疫逃逸是不完全的,类似于“微调”。这让新变异株仍然受到人群免疫基础的限制,造成的疾病负担远非过去几年大流行阶段可比。参考新加坡的新冠死亡人数变化:



图片
附图:新加坡每周新增新冠死亡人数趋势(来源:WHO)



在2022年第一波奥密克戎疫情过后,每一次主流亚株的更替在新加坡也引发了疫情反复,可整体严重程度在降低。尽管没有出现季节性规律,但疾病负担上的逐步下降,让我们可以尝试像流感一样,在常规的医疗体系内处理新冠,这才是我们说新冠流感化中的“流感化”的意义。


新疫苗,口服药?如何长期应对新冠?



一年中能因突变株不断涌现形成多次疫情波动,这是为什么5月1日《自然》上的新闻评论称新冠疫情未来可能是多个小峰,而不是流感的季节性[1]。而这种不同的疫情模式也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照搬流感的应对方法。



首先,由于新冠疫情由变异株驱动,且受人群免疫基础影响,因此全球各地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疫情会存在差异。季节性流感的地区差异主要是南北半球的区别,可新冠不同,全球不同地区因上一波疫情发生时间、过去流行病毒株的差别,面对同一个新变异株,人群免疫基础存在差异,会导致疫情表现得不同。



例如,同样遇到XBB.1.16,美国由于之前刚经历过XBB.1.5为主的感染,不太可能发生像东南亚地区的显著反弹。中国几个月前就检测出XBB株系的本土感染,可第二波疫情到4月底才上升,很可能是由于第一波疫情高峰在去年12月底才过,几个月前人群免疫水平在高峰,到最近免疫水平开始下滑才让XBB株系得到了扩展的契机。



这种地区“特色”意味着对于疫情波动的预判应基于本地区的病毒株追踪、人群免疫水平调查,既不必因为某国因为X病毒株疫情反弹了而恐慌,也不能贸然认为X病毒株在某国影响不大就不存在威胁。



其次,我们也需要对疫苗这类防疫工具有合理的预期。由于没有明确的季节性,再加上新冠变异速度较快,我们很难指望新冠疫苗的更新与流行病毒株完全对上号。以mRNA二价疫苗为例,2022年6月美国FDA决定在秋季用当时主流病毒株BA.4/5为抗原的增强针,可到当年11月,美国主流病毒株已经不是BA.5,BA.4更是绝迹[6]。



最近WHO推荐下一个新冠疫苗应采用XBB为抗原[7]。考虑到XBB株系是当下最流行的变异株,这一推荐无疑是合理的。可是我们也要承认新冠病毒的演变大概率不会停止在XBB,类似BA.4/5二价疫苗的故事,等到XBB疫苗上市时,我们要面对的病毒株也很可能不再是XBB。新冠疫苗的最主要作用是防护重症,更新抗原的最主要目的也应该是让免疫防护更为广谱。指望XBB出现时正好用上XBB疫苗,既不现实,也未必有实质意义——BA.4/5二价疫苗防BA.5分支的感染作用在几个月时间内同样迅速下滑。



目前看来,从最初的设计到完全必要的临床试验验证以及大规模生产,更新mRNA疫苗需要4-6个月,重组蛋白疫苗需要6-8个月左右的时间。最近国内一些XBB重组蛋白疫苗获批允许进入临床试验的新闻被炒作为好像XBB疫苗很快能上市,这不是给民众建立理性的期待。需要长期面对新冠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民众有合理的预期,而不是被一些夸张的误导。



最后,新冠必然会长期存在下去,而且也会继续带着它自己的特点存在。突变能力强,传播速度快,一年中能出现多次疫情反复,这是新冠让人难以对付的地方。此外,新冠对高危人群的严重健康威胁严重,加上客观存在的新冠后遗症,我们很难现在就把它当作流感处理,而是需要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疾病来看待,有针对性地应对。



但是,我们也已经知道良好的免疫基础可以限制新冠的威胁,如疫苗接种能大幅降低重症风险,而抗病毒药也能进一步帮助高危人群减低风险。即便是目前尚没有特效疗法的新冠后遗症,当我们降低新冠的疾病严重程度时,后遗症的风险也会降低。



高效的疫苗、有效的抗病毒药物都是帮助我们走出新冠大流行的工具,它们也会是在未来让我们进一步控制新冠的利器。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工具。例如疫苗接种如何做到可持续性,我们不能指望民众都每隔三四个月接种一针疫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接种一针高效的疫苗或许在防护重症上就足以维持一年,但对于高危人群,或许需要根据疫情变化灵活调整接种次数。又比如抗病毒药,疫情一有风吹草动就开始炒作特效药显然不是长期可持续的策略,我们需要的是如何保障真正有需要的高危人群,能及时用到药也用对药。



通过合理利用检测、疫苗、抗病毒药等防疫工具,尊重新冠病毒的自身特征,建立切合其特点的疾病应对方案,我们才可以让新冠疫情的波动幅度长期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让这个自身特点与流感并不相像的传染病,在社会健康负担上成为和流感类似的疾病。


新冠病毒的演变能力不该被低估



尽管自奥密克戎出现后的一年半来,我们不再看到德尔塔到奥密克戎这样的巨变,只是奥密克戎间的内卷,但我们不该轻视新冠的演变能力。



实际上,过去一年半来,新冠病毒的更替速度极为惊人,几乎每三到四个月更新一个主流病毒株,这本身就反映了新冠强大的演变能力。最初的BA.1与BA.2病毒株与原始病毒株相比有30多个突变位点,具有极强的免疫逃逸,可不到半年,凭借S蛋白上少数氨基酸位点的进一步突变,BA.4与BA.5这些新亚株对过往BA.1/2感染能有免疫逃逸[8]。



到2022年下半年,BA.5支系成为全球主流病毒株后,新冠的演变也没有停滞,而是出现了大量分支如BQ.1,BF.7等等。但这些独立演化的分支享有一些共同的突变,也就是说大量病毒株通过趋同进化获得了比BA.5更强的免疫逃逸[9]。在这诸多BA.2、BA.4与BA.5下属分支的竞争中,那些免疫逃逸更强的病毒株往往能占据主导,不过不同地区的主流病毒株有差别,例如新加坡等地在2022年下半年的主流病毒株是XBB,而美国同时期则为BQ.1。



但在2023年春,XBB下的一个分支XBB.1.5开始取代XBB以及BQ.1,成为全球的主流病毒株。XBB.1.5与XBB在免疫逃逸上差别不大,为什么它能展现出过去XBB所没有的竞争优势呢?研究指向这与XBB.1.5出现了F486P突变有关,该突变与XBB以及XBB.1在同一个氨基酸位点的F486V不同。相较原始病毒株,F486V虽然带来了免疫逃逸,可也使突变病毒与ACE2受体结合能力削弱,属于有得有失,但F486P突变恢复了与ACE2受体的结合能力,这让XBB.1.5在维持免疫逃逸的同时,又与ACE2能高效结合,属于在免疫逃逸之外找到了另一种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10]。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从突变的碱基数来看,F486P由两个碱基突变导致,而F486V仅涉及一个碱基。从以不同的方式(免疫逃逸或与受体结合能力更强)获得竞争优势,再到通过多个碱基突变来实现更复杂的变异,我们可以看到新冠病毒强大的突变能力已经是该病毒的重要特征,这也让新冠具有惊人的演变能力,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完成病毒株更替。



尽管如前文所述,奥密克戎亚株间的演替没有带来巨变,不像过去德尔塔、奥密克戎出现时那样冲击全球,但强大的演变能力让新冠仍然以不同于流感等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方式流行,带来了独特的挑战。这不应被忽视,就像如今的新冠病毒也不该被忽视。



  参考文献: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1437-8
2.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 ... id-19---18-may-2023
3.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3.04.22.23288965v1
4.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ub/article/PIIS2468-2667(19)30163-X/fulltext
5.https://www.cdc.gov/flu/about/burden/index.html
6.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p2215780
7.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 ... ariants-2023-05-18/
8.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980-y
9.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644-7
10.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897732/



@呼吸科大夫胡洋
#专家建议新冠二阳不要带病上班#
最近不少人新冠二阳,尤其是医疗单位更是重灾区,平时上门诊接触到不少阳性病人,想完全不被感染也挺难的,二阳后是否上班,不同的人选择不一样,当然,单位的态度和人手是否紧张也是要考量的因素,毕竟没人干活单位无法运转,所以还是要看情况。
当然了,从医生的角度来说,遇到来就诊的新冠患者还是会建议休息的,只要是生病了,休息总比不休息好的快,生病期间不休息也有留下后遗症的可能性,尤其是新冠,有不少病人在转阴后仍会有较长时间存在相关症状,称为long covid表现,这样的症状虽然不会影响生命,但有时候也比较困扰人,门诊上经常有因此来看病的患者,从十二月份感染后,到现在还有症状,主要的症状以咳嗽,胸闷,乏力为主,有的还有脱发,记忆力减退症状,这些病人普遍自觉痛苦,影响到了平常的生活。
另外,过于劳累的工作有时候会影响免疫力,免疫力过低还可能引起新冠病毒进入肺,引起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如果引起新冠肺炎的话,对身体的影响就比较大了,可能降低肺功能,甚至导致呼吸困难,这可能进一步影响后续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感染二阳后适当的休息还是很有必要的,除非症状还没来得及休息很快好转了,否则建议不要带病上班!



@林步里
法不责众。

人人都阳了,都乱走、上班、往人群里钻,于是这种行为就不应该受到指摘,不得不说,咱真的是没有为弱势群体着想的素质。

是啊,法不责众,但就是没素质,没有公德心。

你症状轻,你表现的像个感冒,但新冠并不是一视同仁,症状轻重因人而异。

有的人严重,有的人因此去世。

那这种病,传染期乱走,给弱势群体带来隐患,甚至对于没有基础病的人都有盲盒几率。

那么,大家都乱走,是值得认同的事吗?
还得夸一夸咯?

是不会因此封控了,不要二极管被害妄想。
但公德底线都抛弃的人,那也和野蛮人无异了。

说好的,文明程度看如何对待弱势群体。



@罗祎明医生
新冠国内第二波,收到越来越多的咨询,其中不少重症病例原本有机会避免。主要针对老年或有基础疾病的高危群体,汇总一下个人的建议:

1. 疫苗:
只靠一次感染取得的免疫力是有限的;同时,曾经打的灭活疫苗效果相对较弱,而且效果会随着时间而减弱;另外,现在国内有了更高效的疫苗,效果比旧版灭活疫苗好得多。

国内目前数据上比较好的疫苗依次包括神州、丽珠、三叶草和康希诺肌注,这是基于我个人私货,不完全的清单。高效疫苗可以大幅度降低轻症转重症风险,接种半年内可以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可能可以一定程度感染后的症状严重程度。总体而言,以下人员可以考虑去打疫苗:

(1)从来没有阳性,且上一针疫苗在一年以前的,建议打高效疫苗。老年或有基础疾病更绝对要打。
(2)从来没打过新冠疫苗的。即使上次感染过而且症状轻,依然强烈建议打疫苗。老年或有基础疾病更绝对要打。特朗普当时感染新冠,3天就出院回去工作,政治上面对在一大片反疫苗的基本面,依然在一个月后选择打了疫苗。
(3)免疫抑制人群,包括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肿瘤化疗的人,这部分人对感染或疫苗带来的免疫反应弱一些。如果上一针疫苗接种实在很久以前,强烈建议多打一针疫苗。
(4)老年或有基础疾病的人,之前阳过,且上一针疫苗在一年以前。我个人建议再去打加强针,特别是之前病情较重的情况。
(5)无基础病的低危人群,之前打满过三针疫苗,同时又阳过的,可以不需要再打疫苗。但是如果特别害怕新冠,去多打一针也没什么问题。疫苗总体安全,只不过对于风险较小的人群,本身获益也有限。

2. 药物
对于老年人,或有严重基础疾病(一年内需要去急诊住院的)的人,出现症状后强烈建议尽快检测和吃抗病毒药。抗病毒药需要5天内吃效果才好,可以大幅度降低轻症转重症风险,但对于已经发展成重症的患者,效果大概率微乎其微。因此绝对不要因为症状轻而犹豫,一旦阳性立刻就吃,因为一旦加重可能会永久错过宝贵的逆转病情的机会。如果有条件的话,尽最大努力去搞到和使用辉瑞的Paxlovid。Paxlovid本身总体副作用非常小,和平时人们吃的阿莫西林或头孢差不多(去看下阿莫西林或头孢的说明书,上面副作用足够吓死人,但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比较麻烦的是能和很多药物有相互作用。而最需要吃Paxlovid,恰好又是严重基础疾病,平时每天吃着多种药物的人。因为药物相互作用而用不了Paxlovid的情况(“绝对禁忌”)非常少,但有一些药物需要调整剂量。Paxlovid相互作用查询,可以微信小程序搜“可友搜索”,里面可以查询。感谢@CY郝希纯医生 团队的努力。如果有基础肝肾疾病,需要和医生讨论,有的情况需要调整剂量。

其他抗新冠药物,包括先诺欣、民得维、乐睿灵和莫诺拉韦,目前数据有限或效果一般,如果无法搞到Paxlovid,可以考虑。阿兹夫定不靠谱,强烈不建议。

对于没有基础疾病且有免疫力(之前阳康或者近期打过疫苗)的低危人群,一般不需要吃Paxlovid。如果是特殊情况,比如之前感染出现了long COVID等,我个人认为可以考虑。从社会资源角度,不建议囤药,这样会加重短缺。希望最需要的人都能用上药物。

其他:
(1)重症治疗原则见:http://t.cn/A6K86rdm 请注意网络咨询有局限性,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当面看病人,否则无法准确把握病情。
(2)对于老年人或有严重基础疾病,可以在家监测血氧。血氧低于93%属于重症,需要去医院急诊。
(3)对于血氧大于93%的轻症群体,如果没有其他特殊情况(比如肺部基础病,或者怀疑肺栓塞等),不建议做CT。症状和血氧等临床指标是更加准确和靠谱的判断方法,CT对新冠病情判断和指导处理的帮助高度有限,而且还有辐射。
(4)血氧大于93%的轻症群体,强烈不建议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反而让病毒扩散加重病情。特殊情况(比如其他合并疾病需要激素治疗),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还有什么特别的问题请留言,重要的我会补充更新。



@呼吸科大夫胡洋

2小时前
来自 微博网页版
新冠重症在增多,拐点来到了吗?参照上一次的流行,快了!

最近新冠重症患者开始增多,轻症患者到了平台期,门诊上新冠阳性来看病的人维持在一个数量级不再怎么变化,但重症患者开始增多,这些人并不是刚刚感染新冠,而是感染了一段时间才发展到重症的,参照上一次流行,重症病例达到一定数量后,新冠病例可能在平台期运行几天就会有所下降。

最近朋友当中托我安排重症新冠的人在增多,很多都是实在熬不住了才来医院的,其中有两个到了医院发热门诊刚住下来就出现了脑梗并发症,最终转到其他医院去了,周末我还到周围省份的县级医院看了一下,前几天住满的病房,现在又空下来了,那一波收的病人相对较轻,周转快,住进来几天就出院了,这两天留下来的都是重症患者,来住院的轻症病人减少了。

新冠流行后续会怎么变化呢,这个是无法预测的,但很难像上一次流行那样,结束后全社会只保持极低水平的流行,因为上一次大家一起感染一起获得较高的抗体,但人群免疫力有高有低,抗体下降的速度也有快有慢,因此会有一批一批的人分批次感染,是否会出现较高水平的流行,主要看是否有较高毒力的病毒变异株出现。



@美国癌症医生张玉蛟教授

3小时前
来自 微博轻享版
已编辑
新冠疫情第二波?

这几天,我在中国的同行,朋友,陆续出现新冠感染。有些是头一次,有些是再一次。感染模型预测,中国6月底第二波到达高峰,每周感染的人数可能高达六千多万。

尽管我们争执了三年新冠会不会“共存”,新冠正在以它该有的规律呈现周期性的感染,没有给人类一点面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染屏障在变弱,重新感染的风险在增加。尤其要强调的是:高危人群由于夲身免疫能力低下,即使是曾经被感染过,也打了疫苗,被感染的机率还是比普通年轻人高。切勿掉以轻心。

至于什么时候是高峰,各地可能不一样。还是我以前说过的那句话,会“此起彼伏”,直到达到免疫平衡。大城市可能会早来早退。

美国的二波,三波早己过去,现在成了年度感染性疾病,已经引不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但是,因为要回中国探望年迈的父母,我和太太今天都再一次接种了双价mRNA 疫苗,以防在旅途中被感染。加起来,这已经是第六针。

令我奇怪和失望的是,中国对高危人群接种疫苗加强针第二针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计划。我们叫90多岁的父母和80多岁的老丈人去接种疫苗加强针,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去什么地方接种,也不知接种什么疫苗。““上面还没通知”。

中国CDC, 也没听到有什么安排。感觉各个地方,各个小区自行安排。不尽为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还没有接种第二次疫苗加强針的老人们担忧!#二阳是因为免疫力到期了吗##疫情#新冠感染高峰袭来,但人群感染率未知,每过半年就要感染一次吗?

我这里说的是第三针加强针之后的第四针。



@呼吸科大夫胡洋

3小时前
来自 微博网页版
最近不少医院的急诊又开始忙碌起来,新冠重症患者开始排队等住院

这一波新冠病毒流行分为三个阶段,一阳起步,二阳增多,重症收尾,前两个阶段有别于上一次流行,因为上一次大家几乎都是一阳,但最后一个阶段两次流行差不多。

高危人群一般深居简出,在流行期间不但自己注意,家人也会尽力保护他们不感染,所以他们感染相对滞后,感染后发展成重症最终前往医院就诊也要一个过程,所以他们一般会在流行的后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时候轻症患者一般都已经感染的差不多了,少部分因为后遗症会到医院看病,所以重症患者集中出现的时候,流行也快进入下行通道了。

最近不少医院的急诊又开始忙碌起来了,接诊的新冠重症患者越来越多,上一波流行从12月开始,到1月下旬春节前后重症患者达到高峰后逐渐走下行通道,2月左右基本结束,借鉴上一波流行的过程,这一次流行应该近期走向下行通道,重症患者人数减少时,基本上就要转入低水平流行状态了。



@白昼的火树银花

44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4 Pro Max
又开始了。。。说起来最近第二波yq爆发没啥人关注,就好像真的都默认新冠在中国早已蜕变成比普通小感冒还轻的病了。封的时候追求0,开放了又啥准备工作都不做,这半年别说没有追加给老年人打疫苗了,前两天帮问的那个老人所在的二甲县级医院连基础药都没有配备,(开地塞米松和莫诺拉韦,要啥没啥),一步步耽误,各种糟糕的医疗操作还导致病情恶化甚至产生血栓,广州医生现在建议要上ecmo,需要全自费,预计至少几十万,所以已经陷入到底接着救还是不救的难题,因为知道全家倾家荡产最后可能还是救不过来。

一步都不能出错的人生就真的可怕。。公众去多监督,让这些小地方医院至少备好基础药不好么?那可是实打实能救人命的。



@东大夫
最近新冠有所抬头,今天我们请来佑安医院的专家和我们一起讨论肿瘤患者合并新冠的问题[赞]
上周三刚收治一例腹水待查的女患者,住院第二天出现高热,确诊新冠[失望]她年仅54岁,80多岁的老爸陪着来医院,丈夫尿毒症22年12月那波新冠去世,老妈1月前因病刚刚去世,她得知自己新冠后很恐惧,安抚她后立即申购p药,当天就用上了,今天第6天,已经2天不烧了,刚刚新冠已经转阴了[赞]这几天肿瘤的诊断也没有停止,控制腹水,已经在腹水里找到腺癌细胞,下一步就是肿瘤治疗的问题了!
很多疾病我们医生不能治愈,但安慰、消除患者恐惧只有医生了



@呼吸科大夫胡洋
上海大医院急诊100多医护中招新冠?医护有那么容易感染新冠吗

昨天一张关于上海大医院急诊100多医护中招倒下的长文截图在网上流传,说实话写得挺有煽动性,但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一看就觉得编的太假了,而且错别字连篇,明显就是很拙劣的造谣文,我们周围的同事的确有人感染,但按照我感受到大致感染率计算,这么大规模的感染根本不可能发生。

医护的确比一般人更容易接触到病原体,因为每天接诊很多病人,尤其是门急诊医护人员,病人多,流动性大,而且是新冠病人集中的地方,现在乙类乙管了,门急诊医护也不再穿防护服,因此他们所处的环境的确更加容易感染一些。

但正因为如此,医护人员血液中新冠抗体的水平也更高一些,为什么呢,一般医护人员免疫力底子都要比普通人好一些,否则早就倒下了,其次每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病人,总是小剂量的吸入一些病原体,只要不发病都算是给免疫力添砖加瓦,相当于每天打了疫苗了,所以医护人员所处环境病原体特别多,但感染率并不比普通人高。

#微博健康公开课##守护呼吸健康##全民慢病健康科普计划#



https://mp.weixin.qq.com/s/qIBeafj1cBEWm6lvnBooPQ
二阳来袭,还将影响多少人?三阳四阳还值得担心吗?
原创 李珊珊 知识分子 2023-06-01 08:31 发表于上海

6.1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图片图源:Pixabay


撰文|李珊珊

 ●                    ●

1

二阳来了




5月22日,钟南山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上表示:模型预测显示,今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将会在6月底,新增感染约6500万/周。

早在4月29日,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每周发布的“全国新冠疫情每周感染情况”,在4月21-27日,全国各省份报告的新冠核酸检测阳性数目是上周的2.5倍。4月27日当日的检测阳性率为4.4%,这个数字比一周前翻了一倍多。五一假期后的5月6日,正常该发布前一周疫情数据的周六,疾控中心没有发布新的数据,之后的整个5月,那份“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都没有任何更新。

一位内部人士向《知识分子》透露,暂停更新的原因之一是:目前,“不同口径的数据不太一致,不同团队的估算结果差异比较大”。

5月23日,国家疾控局再次委托北京协和医院开展新冠感染问卷调查,在去年的12月,类似的调查曾是当时感染数据的来源之一。目前,这份调查的结果尚未得到公布。

而根据北京疾控周报发布的数据,截止5月21日,新冠已连续4周位居法定传染病首位,而在这之前,从2月21日到4月23日的10周里,法定传染病的首位一直被流感占据。根据北京疾控的周报,在5月的前三周,以新冠、流感等为主的14种法定传染病的报告人数也节节攀升,从1多万到1万8,再到了2万5。

那么,这波汹涌的二阳将对感染者的健康造成怎样的影响?这场二阳潮会影响多少人?二阳之后还会有三阳、四阳吗?一个新冠流感化的未来,我们该如何应对?

2

有多少人会二阳?


5月底,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了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的判断:“我们在临床上观察,此轮更倾向于’首阳’带动’二阳’,一开始大概90%是‘首阳’患者,‘二阳’不到10%,但是现在‘二阳’的比例正在上升……”

“新一波的感染潮,乃至’二阳潮’,并不令人意外”,德国埃森大学病毒研究所陆蒙吉介绍:“在欧洲,奥密克戎刚刚出来的时候,基本上每几个月就会有一波。”

对于本次国内的“二阳”,陆蒙吉分析道:一方面是免疫力在下降,从去年12月到今年5月,经过了6个月,人群的免疫力下降了很多。另一方面则是毒株的影响,在去年的疫情中,主力毒株是BA.5的两个亚株,而现在的全球毒株主力已变成了XBB。

在新华社对联防联控机制相关专家的采访中,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曾透露,目前在中国,本土病例中,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占比达到了91.9%,而在输入病例中,其占比更是达到了95.2%。

如果二阳避无可避,那么,最终的二阳率会达到多少,便成了公众更为关心的问题。

张作风向《知识分子》提到了《自然》杂志近期发布的一篇关于新冠再感染问题的特写,文章提到:“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最新数据表明,(二次感染)比例在5%-15%之间,预计该比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不过,张作风同样提到,“文中的数据是基于其他国家过往的数据,但本次中国的主流毒株是XBB,感染率会不会更高一些,还有待官方发布的数据。”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向《知识分子》解释:二阳率应该不会太高,因为在一个发生过大规模感染的人群中,因为群体免疫的作用,“新冠的传播率是低的“,其Rt值,即有效繁殖率在2以下。“在香港,自大海啸之后,Rt值在大多数时间里是不超过1.5的。较低的Rt值之下,香港的二阳率,一直在20%以下”。


不过,受访专家们也都承认:因为中国12月份的那波大流行并没有准确的感染数据发布,疫苗接种的情况也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本次疫情小波浪中,哪些是查缺补漏,哪些是二阳,二阳率究竟有多少,很难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来直接估算。
3

二阳的症状严重吗?


二阳的比例是个问题,它关系着每个人“会不会遭遇二阳”,而二次感染造成的健康影响则是人们关心的另一个重点。

前述《自然》杂志那篇关于新冠在感染的综述中提到:首次感染者清除病毒平均约需7天,二次感染则只需要5天了。除此外,与首次感染相比,二次感染出现严重、危重和死亡的几率也发生了大幅的下降,但“首次感染必须使用呼吸机的人中,30%因再次感染而在次住院。

然而,文章同样显示:首次感染症状严重者,二次感染也会严重。而对于二次感染对长新冠的影响,文章引用了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如果首次感染没有遭遇长新冠,二次感染仍有可能,但“长新冠的风险会随着后续感染而降低,成年人一次感染后发展为长新冠的风险为4%,二次感染时该风险降低至2.4%”。

陆蒙吉介绍道:“从欧洲的经验来看,大家不用太过担心。对绝大部分人来讲,二次感染,症状会轻很多。很多青壮年症状很轻,甚至无症状,如果没有检测,他们自己甚至并不会知道自己经历了一场二次感染”。

对于二阳的危害性,金冬雁认为:“它的特点就是重症与死亡很少,从香港目前的数字上看,基本上跟流感处于同一水平。”

对于目前医院的情况,一位上海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生告诉《知识分子》,医院的压力“比上一次要好很多,大部分还是轻症,有一些有基础病的患者肺部症状加重了,但是需要气管插管和上呼吸机的情况非常少”。

一位放射科医生则告诉《知识分子》:“最近发热看病的多,但都症状不重,大部分患者只是头晕咳嗽,(在他所在的放射科),几乎未看到有白肺发生”。

对于二阳症状的严重程度,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组织了专家进行回应。在新华社5月29日的报道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表示,根据临床情况,近期“二阳”人群的症状普遍较轻,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较少出现持续高热,患者恢复相对更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则表示,一般人群二次感染后的症状普遍较轻,病程较短,转阴时间较快,但一小部分患者仍有疾病进展风险。

4

二阳之后,新冠流感化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二阳来了,那么,二阳之后的三阳、四阳需要担心吗?为了应对之后的一波波流行,需要进行全民疫苗的加强接种吗?

陆蒙吉告诉《知识分子》:在欧洲,“我们现在其实已经是第三波,第四波了,新冠正在变得流感化,而大家也几乎习惯了”。不过,他仍然提醒,“如果5月份一波流行,下一波就该发生在秋冬,虽然新冠的多次感染并不可怕,仍然要警惕秋冬季节的新冠与流感的叠峰,要准备足够的药物和医疗力量。”

金冬雁则提到了香港的数据,他认为,今年五月香港就已经经历了一次新冠的小波与流感疫情的叠峰,“但是流感和新冠加在一起,对医疗系统造成的冲击也没有比2014或2017年时的季节性流感更厉害的。”

张作风认为,虽然新冠奥密克戎的病死率接近流感,但仍然高于流感。考虑到受感染的人数比例多,会导致死亡人数的增加。估计本轮新冠小波浪的主要人群,是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未被感染的人群。而对于二次感染的人群,由于第一次感染的自然免疫,一般症状比较轻。但是在老年或免疫功能下降的人群,以及在第一次感染中重症的人群,症状可能会比第一次感染要重。要避免二次或者多次感染,预防还是最重要的。比如人多的地方戴上口罩,注意洗手,不扎堆等等。如果感染,要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早期抗病毒治疗,减少重症的可能性。我们对新冠的预防,治疗和人群免疫力,正在帮助我们抵抗新冠病毒,减少损害,所以不要过分紧张和担忧”。

张作风还提到,目前美国的接种策略已经从加强针转变成了每年一次的有针对主流行株的疫苗常规接种。

对于疫苗接种,陆蒙吉表示,“补种”所针对的应该是老年人、免疫缺陷者等脆弱人群,而对于大部分人,新冠疫苗只需要像流感疫苗一样对待即可,不需要刻意去加强了。

“新冠现在已经从一个社会的问题,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医学问题,需要就医的人去医院,然后医生进行治疗,除此外,其他大部分人就不需要再去考虑这件事情了”,陆蒙吉告诉《知识分子》。



@开水族馆的生物男
2小时前
来自 iQOO 11 Pro 赛道传奇
不公布数据就当没事,死人也不会说话,淡季翻两三倍殡仪馆没啥压力//@拍帮主:烫知识:土澳这样子的,已经是全球范围内的优等生了。要是换成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俄罗斯之类的,只会更夸张[摊手] #原来一切的隔岸观火都只是预告片#
@李苦舟
“新冠是大号流感”的说法过去有人信,现在有人信,将来还有人信。
那么,和流感比起来,新冠到底大多少号呢?
我们看看澳大利亚的对比数据。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呼吸科大夫胡洋

12分钟前
来自 微博网页版
XBB变异株感染占比达90%,病毒流行将低水平维持,有些人会反复感染

这两天仍然有首阳和二阳的患者来门诊诊治,和之前有所变化的是,重症患者或者轻度肺炎患者较前略有增多,总体来说轻度患者略有下降了,但我之前说过,病毒流行应该不会像前一波一样,病毒消失,大家都感受不到的状态,有可能在低水平波动。

有两个决定病毒流行的因素,一个是人体新冠病毒抗体水平下降,一个是病毒变异出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毒株,上一波流行大家差不多时间感染,感染后几乎同时获得了较高水平的抗体,形成了有效的免疫屏障,所以感染病毒的人骤然减少,病毒似乎一夜间消失了。5个多月过去了,人体的抗体开始分批次下降,免疫力好的下降的慢一些,免疫力差的下降的快一些,恰巧第二个因素也出现了,XBB称逃逸能力最强的新一代变异株,于是有了这一波流行,中国疾控中心采集的病毒序列中,XBB在本土病例中占比已经高达91.9%。

由于大家抗体下降的程度不同,但总体趋势都是下降的,所以会分批次的一波一波的感染,甚至有人会反复感染,因此病毒流行强度就会一直在低水平维持,不会像上一次那样,病毒就突然消失了。



@小黑夜之睛

4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2 Pro Max
考虑到有部分新增进入养老保险的  实际死亡人数300万比较确切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呼吸科大夫胡洋

2小时前
来自 微博网页版
新冠流行仍然在持续,短时间内看不到结束,但情况已经发生变化

最近仍然有不少新冠患者来门诊诊治,轻重症的都有,而且有少部分高危患者因此而失去生命,网上咨询我的一个85岁的女性病人,有心脏病和间质性肺病病史,患新冠后坚持了一个多星期,最终去世了,当然了,这样的病人的确只占少数。

目前到医院来看的仍然以轻症为主,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肺部炎症患者目前仍然比较少,之前我也讲过,由于人群中新冠抗体会分批次下降,所以还会有一些人陆续被感染,因此这一波流行可能会低烈度的持续不断,感染率可能会走低,但不会像上次那样流行之后病毒突然消失。

但从总体的感染率来说,病人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目前虽然趋势还不是特别明显,但从门诊量上来看轻症患者占门诊病人比例略有减少,重症病人有所增加,一般来说重症患者不会一感染就变成重症,所以有一个累加的效应,这一波重症患者数量下降之时,流行基本上就会走向尾声。



@白衣山猫

3分钟前
来自 樱花吹满头iPhone 14 Pro Max
山猫科普超话 被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人,过了多久才没有传染性?如何判断自己已经没有了传染性?
中午,一位朋友给我看他的抗原检测结果的照片,两条红杠,一条浓一点,一条淡一点。

再结合他昨天开始出现的咽痛头痛和咳嗽的症状,可以确定他已经二阳了。

他很担心,自己会不会把新冠病毒带入家里,传染给自己妻子。

因为,在去年底上一波疫情中,他的妻子并发了肺炎,病情很重,一个多月后才恢复,至今仍然心有余悸。

阳过的人什么时候才能没有传染性,才能和家人团聚却不会把他们感染上,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目前,医学界很难量化无症状个体的传染性有多长,因为很难确定他们何时被感染以及被感染了多长时间。

但是,对于有症状的感染者,还是有一些研究资料的。

对于有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综合文献资料,新冠病毒感染者,传染性最高的窗口发生在症状发作前 2 天至症状发作后 3 天。

当然也有研究资料证明,在感染者出现症状之前的11天就有了传染性。

这也说明,如果同一个医院科室或者公司的同事被感染了,出现症状了,再去做隔离或者防护措施已经为时过晚,该感染的早就被感染了。

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之间,也是一样。

从文献资料统计来看,病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特别是感染奥密克戎毒株后,有些人三天就没有了传染性,有些人五天就没有了传染性。

注意,目前的流行毒株XBB系列,只是奥密克戎的一些亚株,还是归属于奥密克戎毒株。

马萨诸塞州的研究人员研究了40 人最初呈阳性感染者,在第 6 天开始对他们进行了快速抗原检测。

在40人中,36人接受了mRNA疫苗接种和第一剂加强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很年轻,没有因感染COVID-19住院。

研究人员报告说,75%的参与者在第6天仍然抗原检测呈阳性。然而,只有50%的检测呈阳性的人培养出活病毒。

所有抗原检测呈阴性的人都培养不出病毒。也就是说,抗原检测阴性的人,没有传染性。

有些人则在12天以后才没有传染性。

来自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病毒脱落高峰可能比以前的变种长 2 到 3 天。也就是说,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有传染性的时间,比原始毒株感染者要长2到3天。

美国CDC网站认为,中度或者重度免疫缺陷者,感染二十天后,仍然有传染性。

见图片CDC原文截图。

那么感染过的人,怎么能确保自己已经没有传染性了,可以回家看老人了呢?

综合文献资料,主流医学建议做快速抗原检测而不是PCR检测(核酸检测),因为抗原检测可以检测高病毒载量,在确认新冠病毒感染者是否仍然具有传染性方面更可靠。

对于有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抗原检测已被证明比PCR检测(核酸检测)更可靠,可以预测具有传染性新冠病毒的存在。

综合文献研究,一致的地方是,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比PCR检测(核酸检测)可能更有能力确定新冠病毒感染者是否有传染性,因为它检测COVID-19的阈值与能够传播的病毒量更加一致。

目前,大多数传染病医生不建议进行PCR测试(核酸检测)来确定新冠病毒感染者是否仍在排出病毒,也就是是否具有传染性。

因为PCR检测非常敏感,可以在感染后长达90天的时间内检测出非传染性病毒。

因此,针对这一研究成果,我国台湾地区疾控署,在2022年11月7日新规定,阳性者上报后,要居家隔离5天,外加7天自主防疫。

(11月7日前,我国台湾地区规定为居家隔离7天,外加7天自主防疫。)
七天自主防疫的意思是,居家隔离满五天以后,从第六天开始,患者可以做抗原检测自筛,如连续两天两次阴性结果,则视为没有传染性,可以解除隔离。

如果没有经过连续两次抗原自测,那么还需要再过7天,也就是感染后满12天,才能认为没有传染性。

因此,主流医学中,通常的建议是,新冠病毒感染者确诊五天以后,可以连续做两天每天一次的抗原自测检查,如果都是阴性的,那就说明你已经没有传染性了,(此时,你的核酸检测可能是阳性的)你可以回家看老人小孩了。

不要认为这个知识点没用,许多在外面工作的人,要回去看望家里的老人特别是农村中的老人,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很容易把老人给传染上了。

此事事关重大,不能打马虎眼!



@呼吸科大夫胡洋
从一个信号上看新冠流行拐点已至,和前一次不同,这一次会绵延不绝

这一波新冠流行从四月下旬开始逐渐严重,五月一号之后加重明显,五月中下旬二阳患者充斥门诊,六月开始重症患者增多,目前一阳和二阳患者虽然还能见到,但较前已经有所下降,从门诊人数的感官上讲,拐点已经比较明显了。

从各个平台新冠相关科普的阅读量上也可以看出来,四月下旬我开始写相关文章,评论区质疑的比较多,建议我不要扰乱人心,五月初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开始增多,中下旬开始达到高峰,一直持续到四五天前,这几日开始下降,说明轻症患者已经下降,目前以看不了手机的中重度患者居多。

之前已经讲过病毒流行的走势,新冠感染是否流行主要看人群抗体水平和变异株毒力,上一波大家一起感染,一起获得抗体,所以病毒消失,但大家的免疫力有高有低,不同的人免疫力下降的速度不同,意味着以后再次感染新冠会有先后次序不同,病毒流行会在低水平上绵延不绝。

#微博健康公开课##守护呼吸健康##全民慢病健康科普计划#



@呼吸科大夫胡洋

5分钟前
来自 微博网页版
新冠重症患者患癌可能性更高?看看国外的研究数据,似乎不太真实

一直有病人说新冠会导致肺部长结节,或者刺激原来的结节长大了,他们的意思很明显,新冠有可能导致肺癌癌症,导致这个结论的原因是,很多人之前没有肺部结节,得了新冠之后就查出了肺部结节,或者原来的肺部结节长大了。

最近过来的一项来自法国的研究发现,新冠重症患者,在接下来的数月里查出来患癌的概率增加了31%,所患癌症中,肾癌、结肠癌、肺癌以及血液系统癌症比例较高,但结论里明确表示轻症新冠和癌症的相关性不是很明显。

所以那些觉得自己得了新冠之后查出结节或者结节变大的,大部分要么不是肺癌,要么和新冠相关性不是很大,而重症新冠患者出院后要加强全身检查的频率,在癌症发生时尽量早发现,早治疗。

至于重症新冠和癌症的相关性,我觉得基本上还是因为新冠降低了全身免疫力,而且治疗新冠相关的药物都是以抑制免疫和炎症为主,会进一步降低全身免疫力,使原来潜伏在体内的癌细胞发展速度加快了,一般来说,癌症从第一个癌细胞恶变到长成可检测到的肿瘤需要经过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不大可能从无到有几个月就长出来了。



@庄时利和

11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3 Pro
时隔一个多月后,中国CDC再次更新新冠感染报告。

说下要点。

-5月份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以外,下同)报告新增重症病例2777例、死亡病例164例。

-全国发热门诊诊疗量,5月1日18.3万,5月16日达到峰值36.0万,5月31日下降至29.4万。

-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发热+咳嗽/咽痛)占门急诊就诊比例,2023年第17周(5月1日-5月7日)的4.6%上升至第20周(5月15日-5月21日)的6.2%,第21周(5月22日-5月28日)回落至5.8%。之前最高值出现在去年12月19日~12月26日那一周,达到了12.1%。

(注:以上为原文,但一个基本事实是,如果5月1日至5月7日是2023年第17周的话,5月15日-5月21日就不应该是2023年的第20周)

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从第17周的8.8%快速上升至第20周的40.7%,之后缓慢上升至21周的42.5%。

-Omicron XBB及其亚分支的占比逐渐增加,5月最后一周的测序占比达到了92.4%。

中国CDC表示,WHO于5月5日宣布新冠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在我国属于 乙类乙管传染病,按照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要求每月公布一次。

综合监测数据显示,今年2月至4月上旬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局部零星散发,4月下旬开始逐步上升,5月下旬上升趋势减缓,目前呈下降趋势。

与4月相比,5月发热门诊就诊量、重症和死亡病例有所增加,但总体水平较低,远低于去年年底疫情高峰时情况,重症和死亡病例以老年人群、患有基础性疾病人群为主,死亡病例平均年龄79.3岁,其中90%以上为基础性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

图6是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每日更新的中国香港新冠病毒感染时点患病率,可供参考。

我个人的建议是:在高风险场合做好适当防护,家里备好必要的非处方药(根据个人认知以及家里有无重症高危人群考虑是否储备抗病毒药物)。已接种过三针疫苗+阳过的健康人不用太担心,可以考虑等待今年秋冬的疫苗,也许会是单价疫苗。



@林步里
有关苏神,其实他本人与团队接受了采访,有解释自己身体的问题。#苏炳添宣布提前结束2023赛季##苏炳添#

感染过两次,留下身体问题,肌肉提不上劲,找了钟院士治疗。

团队说,这也是团队判断的一个失误,低估了这个东西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影响。

年纪大与伤病反而是其次的,采访里没有提到这两点,是新冠病毒感染造成苏神提前结束今年赛季的一个后果。

所以,舆论希望能理解,不要喷,不要给予过多的压力,让他好好修养。

苏神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了人们这个病毒可能会有的伤害,哪怕他是一个运动员,他有健康的体魄,他有医疗条件,都是如此。

普通人呢?

还有更多其他职业的人呢?

研究里LC概率在10-20%,可能会觉得只是少数人,然而在往后的日子里,谁又能保证自己一直保持好运。

祝苏神早日康复。
各位也做好防护,在防护下,再好好生活。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