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67)



@蕨代霜蛟

8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2 Pro Max
#每日新增阳性5000例以上#
『 新冠对生活的影响没有完全消失』、『每天依然5000以上』

哇塞那么厉害?去年年底之前最猛烈的第一波我没记错的话每天感染人数1000都没有呢……

Say come say go, You happy just good~ ​​​



@哈勃观察员

18分钟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曾光教授:新冠并没有消失,仍需加强监测!

      目前每日新增阳性5000例以上,处在低水平流行阶段。



@浙江日报
【#杭州两所中小学出现新冠阳性学生#】2月19日晚上,杭州多个家长群中流传着一张西湖区某公办小学二(3)班的家长通知书。该通知称,根据上级文件决定,2月20日—23日(周一至周四)停课四天,无身体不适症状并且抗原或核酸检测为阴性的学生于2月24日回校上课。而另一条消息也在各个家长群不断扩散:拱墅区一所公办初中已有多个班级出现多人新冠感染,而且感染的大多是此前没阳过的学生。记者随即向两所中小学的相关负责人或就读家长求证,这两条消息都属实。据记者了解,在开学前,相关职能部门其实也已经做好了相应预案。http://t.cn/A6CUPJjb



@呼吸科大夫胡洋
新冠病毒会凭空消失吗?大家都感染一遍后,病毒去哪里了?

放开前,新冠病毒怎么清零清不掉,放开后病毒再也听不到,媒体上没人报道了,周围人也没人讲了,重复感染的人也见不到了,病毒去哪了?消失了吗?

新冠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一样,本就看不到摸不着,要想看细菌可以用显微镜,而要想一睹病毒真容需要电子显微镜,放大几千上万倍才能看到,但我们不可能每天扛着显微镜到处看,所以找病毒只能靠间接证据,比如核酸检测,如果不做核酸,就只能看症状了,那大家都已经感染过了,短期内不会再感染,这样就没有了病毒的消息,感觉病毒彻底消失了。

其实病毒没有凭空消失,也没有变好不感染人了,只是感染不动,传染不开了,以前大家都没有针对新冠的免疫力,所以病毒很容易感染人体,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形成了大规模的疫情,现在都感染过了,病毒传播链条被切断,即使有感染病例,也是散发的,一个人被感染,周围都传染不上,随着这一个病例痊愈,病毒也就随之被清除了。

那病毒都躲哪里去了呢?不是说在物体表面不会长期生存吗?这些病毒能躲在哪里呢?其实自然界一直有各种病原体的 天然生物储存库,比如蝙蝠,各种动物,禽类,很多家畜其实也是可以感染病毒的,只是没有人去给他们做核酸罢了。



@上海徐汇发布

26分钟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上海青浦一小学某班级因流感停课4天?区教育局:属实,系甲流】近日,网上流传出一则《告学生家长书——紧急停课通知》。该通知称:周末,三6班确诊4例流感,多名学生发热,有流感症状。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为及时控制疫情,避免传染其他学生,学校征询了青浦区教育局以及青浦区疾控中心的意见,决定三6班自2023年2月20日至2月23日停课4天,改为线上教学。如无新增病历,2023年2月24日正式复课。

网传的这份通知发布者落款为上海市青浦区逸夫小学,发布日期为2023年2月19日。

青浦区教育局证实此通知属实,并表示学生们患的是甲流,并非新冠。如今正是春季传染病多发季节,甲流、诺如病毒等易在学生中流传。

2月21日,据“上海发布”微信公号消息,市疾控中心介绍,幼儿园、学校是人员集中、密度比较大的场所之一,有限的教室空间、学生间玩耍嬉戏互相接触频繁等,都极易造成病原的传播。一旦没有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更是极易造成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开学季到来,往往也是春季传染病高发期,家长、学校、孩子们不能松懈。

“上海发布”列举了五种常见春季传染病,包括新冠、流感、猩红热、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

文章介绍,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3天。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

目前,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本市流感的流行期是12月至次年的3月,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发生在冬春季节,且本市多数聚集性疫情发生在学校和幼托机构。

流感防御

(1)学生们和老师们应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手肘等遮住口鼻。

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休息。

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38°,伴咳嗽或咽痛)的患者。

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去人群聚集场所。

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

病情如出现进行性加重,尽快前往医院就诊,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2)学校应做好晨检,做好隔离与通风

加强校内晨检和全日观察。

对于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的学生,应及时居家,并严格按照复课标准返校。

加强教室、楼道的开窗通风,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

如近期有班级发生聚集性疫情,学校应取消所有集体活动。

(3)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最有效的措施

由于流感疫苗所含成分会因当年流行优势株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当年度的流感疫苗。

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降低接种者感染流感的风险或者减轻流感症状。幼托机构、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是优先推荐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

最后划重点:患流感后,如发现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早期尤其是发病48小时之内,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澎湃新闻)



@庄时利和
闲聊几句第二波。

之前说过,东亚几个国家和地区,去年经历了3~4波疫情。Omicron按照过去一年的演变速度,今年我们没有第二波那基本是不太可能的。关键在于这一波什么时候来,有多大?按照目前的混合免疫情况,大概率小浪,小概率大浪,第一波结束后数月内通常是比较平稳的,下一波的峰值和时间取决于非常多的复杂因素,一些专家推断今年5~6月份来,主要是根据疫苗保护力6个月猜测的,但是这种估算方法并不足够准确。

很多人问如何看待CDC说的现在每天新增5000例以上。其实可以参考隔壁日本,人家现在每天新增一万多。

关键在于,现在每天新增的5000+,有多少是上一波没有感染过的。目前看到的一些消息是最近一些感染者(尤其是中小学生),很多是上一轮没阳的(但是没有准确统计)。当然总能找到零星的几个月之内二次感染的病例,但这不代表普遍现象,各国对于完全接种后突破性感染者的加强接种基本没有短于3个月,这个数字不是乱定的。

目前无论是非处方药还是抗病毒药,储备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人群免疫水平较高,不需要因为一些零星报道就草木皆兵。当然密切监测疫情曲线和毒株情况是常规工作了,包括但不限于新冠,还有流感等其他传染病。

但这主要是医疗公卫系统要干的活。对你个人来说,把时间和精力多花在自己的工作上,这正月也过完了,想办法多赚钱才是要紧事。



@财经杂志

26分钟前
来自 微博轻享版
已编辑
【#北京新冠疫情局部零星散发##北京未监测到新冠引起的聚集性疫情#】北京市疾控中心2月22日通报,目前本市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等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季节性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呈现上升趋势,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未监测到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聚集性疫情。2月份以来,本市局部发生的聚集性疫情,均为季节性流感引起的集中发热或诺如等腹泻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大多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

监测数据显示,2月13日至19日流感样病例数量较前一周上升了91%,较去年同期水平下降18%,较2019年同期水平下降61%。流感样病例中的病毒阳性率为23%,较前一周的4%出现明显上升,但低于去年同期34%的水平,低于2019年同期30%的水平。当前本市流行的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占绝对优势,其中甲型H1N1亚型占64%、甲型H3N2占35%,乙型流感占1%。全市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疫情形势平稳,未出现规模较大的暴发疫情,疫情数量与往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处于低强度流行水平。2月份以来,本市局部发生的聚集性疫情,均为季节性流感引起的集中发热或诺如等腹泻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大多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

市疾控中心提示,市民要尽量减少接触有呼吸道症状和肠道症状的人员,如必须接触时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日常生活中注意手卫生和咳嗽礼仪。当出现呼吸道或肠道症状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病情如出现进行性加重,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市民要注意食品安全,避免饮用生水,食物加工生熟分开,不食用未煮熟煮透的食品,出现肠道症状时不进行食品制作。同时要保持环境卫生,对居所定期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扶手等重点部位定期清洁与消毒。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校内晨午检和全日观察。对于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和呕吐、腹泻等肠道症状的学生,应及时居家观察治疗,如发生聚集性疫情,应配合各项防控措施。(北京日报客户端)



@财经网

刚刚
来自 iPhone 12
【中疾控:#我国已监测发现7例XBB.1.5输入病例##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今天(2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今年1月8日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我国已监测发现7例XBB.1.5输入病例。2月3日采样发现了1例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关联XBB.1.5病例,为核心密接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相关密接人员健康监测及专家研判,没有再发现续发病例。根据美国CDC网站数据显示,2月12日至18日,XBB.1.5在美国流行株中的占比为第1位(约80.2%),同时在欧美的几个国家流行毒株中占比较高,如加拿大(37.8%)、英国(32.9%)、德国(25.7%)。虽然XBB.1.5传播力较强,但目前数据显示,个体感染XBB.1.5后出现的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毒株症状相似,没有发现其致病力增加。

目前,我国在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中,如发现首次报告的(包括输入和本土)、重点关注的国际流行毒株,都会进行感染者个案调查、核心密接调查,并开展风险研判,一旦发现传播力、致病力或毒力增强的新型变异株,及时按照相关方案采取措施。同时,我国刚刚经历了疫情大流行,人群体内留存的中和抗体会在短期内提供免疫保护作用,专家研判分析认为,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央视新闻)



https://3g.k.sohu.com/t/n672753239

父女跨省探亲被追责后,村支书仍在服刑想申诉,女教师离婚

极昼

2023/02/27 08:33

预计为您播报24分24秒

温柔女声播报

听新闻
摘要:15公里外的婆婆病危,最后一面见还是不见?

这是去年春天,摆在胡虹一家人面前的选择。彼时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身为村支书的父亲胡江海,和作为乡村教师的胡虹,都决定绕开当时的防疫措施去见老人最后一面。

谁也没有想到,这场不到两小时的会面后来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风暴。他们后来一家人感染新冠,造成28人交叉感染,流调密接1843人,次密接10966人。因被认为隐瞒跨省行程引起新冠病毒传播,父女俩先后被开除公职,父亲胡江海获刑两年,胡虹仍在服缓刑。

今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多部门通知,对这类违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预防的行为,不再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等论处。

但对胡虹一家来说,梦魇没有结束。事情过去近一年,经历了搬家、离婚和亲朋的远离,他们始终困在那场风暴中没有走出来。

文丨魏芙蓉 编辑丨王珊瑚

最后的会面

她害怕听到自己的名字,他们是不是已经发现,自己就是那场风暴的“罪魁祸首”?父亲也成为生活里的禁忌,那是一个更响亮且被人熟知的名字,提到他,母亲就会哭。32岁,她成了一个囚徒,在惴惴不安中等待司法所的电话,再也无法面对家人、全县的目光。

一切都是从那个电话开始的。去年4月13日下午,丈夫从外地打来电话,声音带着哭腔:我妈不行了。

电话分别通知了胡虹和她爸胡江海。丈夫在江苏工作,胡虹和爸妈都在河南老家信阳市固始县生活,这里靠近豫皖省界。对于住在安徽六安市霍邱县农村的公公婆婆,他们离得最近,只有15公里路。

婆婆已经病了很长时间。两年前老人查出肺癌晚期,最近病情恶化非常快,躺在床上好多天下不来。

如果在平时,见面就是一脚油门的功夫。过去胡虹总会挑星期天买菜上门看看,但因为疫情,胡虹有两个多月没上门了,婆婆的儿女也困在外地一时半会回不来。

现在电话里说,老人很可能挺不过当晚,家里只有偏瘫的公公在身边,能不能带孩子去看看老人最后一面?

挂断电话,胡虹感到有些为难。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多点散发,到处都在加强防控措施。他们所在的固始县一个月前就发布公告,要求全体居民“非必要不外出、不出市、不跨县”,不管返回还是离开市县都要提前报备,还要求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这个家里,胡江海是村支书,村里新冠疫情防控专班工作人员,这些政策他再熟悉不过;而对于乡村教师胡虹来说,这些要求也是学校每天都三令五申的。

但没有时间犹豫了,要是老人这一下真没挺过去怎么办?胡虹说,父亲决定,哪怕绕过防疫政策,这一面也必须得见。除去亲家这一重关系,两家父母其实还是多年的老相识。

胡虹更没理由说“不”。孩子他爸常年在外地,前几年自己考特岗教师,一边备考一边带孩子,都是靠着婆婆帮衬才让她缓过一口气。而且婆婆跟她关系挺亲,每次两口子闹矛盾了,她总向着自己说话。

这个决定胡虹没跟外人说,下了班就带着孩子往娘家赶。在孩子他爸的安排下,婆婆的亲戚也从县城的各个方向赶来。大家约定在胡虹的娘家集合,固始县漂桥村,几十年前,婆婆就是从这里嫁到安徽的。

出发前胡虹只跟丈夫确认了一件事,“霍邱没疫情吧?”得到的回复是肯定的。其实没人担心感染,胡虹承认当时是出于侥幸心理,“一个县这么大,总觉得肯定不会轮到自己头上,那得多倒霉?”当时的顾虑主要在于工作,这一趟跨了省,万一定位被查到,被赋黄码不说,还要隔离7天,工作怎么办?尤其是胡虹,她当老师的,要是因为隔离把学生的课耽误了怎么办?

所以那天晚上所有人都特意没带手机,只有婆婆的弟弟换了一部老年机随身带着,既能保持联络,又不用担心被定位。

晚上7:30,两辆车从漂桥村出发了,胡虹车里载着爸妈和孩子,另一辆车里是婆婆的近亲四人。

车开到安徽和河南两省交界处,一块大铁皮把路封了。好在丈夫提前做了安排。一位邻居赶来接头,对方让他们把车停在两省交界的兴安村。乌漆嘛黑的村头,一行人窸窸窣窣下车又重新换上邻居家的当地车,拐进一条偏僻的泥巴小路,颠簸着跨过省界,进入到安徽省六安市的霍邱县,最终停在了婆婆家门口。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固始县通往婆婆家的乡道,去年4月13日,胡虹经过时发现被铁皮封住。讲述者供图

时隔两个多月,胡虹终于见到了老人。婆婆躺在床上,插着氧气管,模样比之前清瘦了不少。所有人围着老人的床沿坐成一圈,胡虹把孩子推到老人跟前,“妈,你孙子在这呢,再挺一挺……”婆婆费力挤出几个字,胡虹没有听清。

那次会面很匆忙,胡虹记得,所有人口罩没摘,水也没来得及喝一口,待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又匆匆忙忙上车,按原路返回。

直到见面结束,谁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没人想过报备,跨15公里见亲人一面,在所有人看来,是一件寻常又非做不可的事。

回到家已经是夜里10点,胡虹早早睡下。保险起见,第二天一下课她就去做了个核酸,意料之中的,阴性,她第一时间跟爸妈互通了这个消息。

“你没事大家肯定也没事。”他们丝毫没考虑自己再去做个核酸,农村的习惯就是这样,做混检4块钱一次,能省一点是一点。

胡虹的核酸结果给所有人都喂了定心丸,她照常给学生上课,胡江海骑着电动车来往于乡镇开会。一个或许被忽视的消息是:根据后来的通报,就在赶去霍邱县的那晚,当地查出了三名无症状感染者。

小县风暴

豫皖省界边上,漂桥村是个不大起眼的村子,它所处的固始县很多年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从文书到村支书,胡江海在这里干了三十多年。漂桥村就他们一户姓胡,胡虹印象中,父亲做事谨小慎微,不喜张扬,总说要以理服人。

32岁了,胡虹也说自己是个没什么追求的人,对生活最大的期待就是安稳。结婚后她先是跟着丈夫去了江苏打工,没几年就自己带着孩子回来,考了隔壁镇上的特岗教师,熬三年转编制,也算捧住了个铁饭碗。

一个村支书搭个老师,胡家出了两个干部,谈不上富裕,在漂桥村至少是个体面家庭。

但又一个电话,让这一家人的体面生活彻底崩塌了。

那场会面一个星期后,去年4月20日,孩子爸告诉了他们一个坏消息:婆婆家做饭的阿姨疑似无症状感染者。“你们明天去做个核酸,再去确认一下”,他在电话里特别叮嘱。

即便到这份上,胡虹也没有往坏的方面想。按照做饭阿姨的自述,她是在19号的核酸检测中发现了异样,此时距他们离开婆婆家已经过去七天,他们跟做饭阿姨没碰过面,而且胡虹做过核酸,身体也没有不适,她觉得自己不可能感染。为安全着想,她还是去了。

一家人中,胡江海的核酸结果最先出来。21号下午五点多,胡虹刚下班,在教师宿舍接到她爸打来的电话,语气透露出紧张:乡里打电话通知我不要出门,核酸检测有异常。

胡虹瞬间慌了。她的核酸结果还没出来,但她立马给校长打电话说明了情况。从学校到乡镇再到县城,一套严丝合缝的齿轮,全方位地高速运转起来。

那个高度紧张的夜晚,胡虹一宿没睡。流调的电话几乎就没停过,她一五一十交代了——从婆婆家离开后,去过超市,同事家聚餐,每天在学校教书……顺着这个链条,蔓延的恐惧几乎要吞没了她,“这么多人,如果都被我感染了,根本没办法想象”。

绝望中,她给丈夫打了个电话,“我这工作肯定保不住了”。电话那头没说太多,“我们一起面对”,他安慰她。

除了孩子,包括胡虹奶奶在内的一家人都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当天晚上,他们就被拉到县城的隔离点。又过了一天,凌晨4点多再次转运到郑州市一家医院隔离。

与此同时,胡江海被发现阳性第二天,固始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即日起,固始县城区和农村全域实行静态管理。包括漂桥村在内的两个村庄被划定为中风险区,整个信阳市民行程卡全部带星。学校停课,商铺闭店,全民核酸,来自周边县城的千人医疗队抵达固始县支持疫情防控。

出现感染者的消息很快在固始县刮起一阵风暴,舆论的中心,胡家没有一个人能幸免。第一个汇报阳性的,作为村支书的胡江海首当其冲。他的流调图像炸弹一样,在各种各样的微信群里传开了。胡江海有了个外号,叫“胡炸”,网络上开始了对他的集中讨伐:固始罪人胡江海,胡炸一下,把美丽大固始炸成什么样了?



网络上曾对胡江海展开集中讨伐。

故事后来越传越玄乎,有人说他是去“喝喜酒”才惹了祸,还编成了顺口溜,“翻江倒海爷姓胡,弄得固始全县哭。跑到霍邱喝喜酒,回来固始全县抖。”而一些知道真实原因的人也并不买账,“不论为什么,你是支书,就应该守护好家园,没做好你就错了,应该给固始人民赔礼道歉!”

道歉,也是胡虹那些天做得最多的事。跟她产生过密切接触的、光学校里就有141人被集中隔离。班级群、老师群和家长群里她挨个编辑信息道歉,愧疚又忐忑,群里很安静,没人回复。搭班老师好心,想帮她在家长群里解释,但有的家长听完更愤怒了:我们家长进出(县)都要报备,你当老师的,你怎么想的!

“我们当时都是跪着的心态,知道自己罪有应得,理亏,不管别人怎么说不敢反驳。”道完歉,胡虹什么也没多说,退出了所有工作群。

隔着病房,胡虹很担心爸爸的情绪。她只知道他在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除了道歉,也在找亲戚朋友帮忙,但没有用,这个事情闹得太大了,“上面下面都得罪太多人了”。

隔离没结束他们就等来了处罚通知,父女俩均被开除党籍,胡江海被要求辞去村委会主任的职务,胡虹被学校解聘,原本还有四个月她就可以等来正式编制。



胡虹和父亲胡江海事后被开除公职。

回不去的村庄

固始县的静默状态持续了20天,根据流调结果显示,胡江海等人共造成直接和间接交叉感染新冠病毒28人,流调密接1843人,次密接10966人。固始县的居民说,因为他们一家,“孩子们统一放假工厂统一关闭,排队三小时做核酸”,“孩子现在病了都没法去医院”。

因被认为隐瞒行程跨省探视病危亲属引起新冠病毒传播,同去的7个人中,胡江海、胡虹,拿着老年机的婆婆的弟弟都被立案。胡虹丈夫因为组织了这次会面、邻居提供帮助,也被另案调查。他们面临的还有刑事处罚。

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家庭都被一种悔恨折磨着,他们不停倒回那一天——晚上胡江海总要去镇里开会的,唯独那天不用去;胡虹她妈平时都在县城上班,刚巧那个星期回家;而胡虹呢,镇卫生院每个星期都会给全校做核酸,原本可能更早能筛查出阳性,但她回来后有一周因故没有进行。“就全赶上那时候了”,他们后来反复说,好像只要有一种情况出现,就能避免后来的一切。

但最后,胡江海说了:这祸是躲不掉的,去了后果是这样,不去的话你良心过不去。

那次见面真的成了最后一面。婆婆是在他们被异地隔离期间走的。胡虹后来听孩子他爸说,因为安徽那边村里不少人被隔离,公公又偏瘫,老人去世那天他找不到一个人搭把手,最后是求村里的干部帮忙,终于把遗体抬上灵车,拉到县城里火化了。

去年5月中旬,固始县全县解封,漂桥村恢复了日常,胡家的生活却再也回不到过去了。胡虹有次去村里小超市买东西,老板本来没戴口罩,看她去了,吓得立马把口罩戴上。他们家老屋后面有条小路,村民经过时,会用衣服夸张地把口鼻捂住。说起这事来胡虹是一种好气又好笑的语气,“你说他倒是拿个口罩啊,我们要真是毒王,衣服能挡着什么?”

但好朋友的疏远是她没有想到的。那会儿她托闺蜜顺路捎回个快递,她还特意交代了,“你到我家之后,把车窗摇下来,快递扔到地上就赶紧跑。”十几年的老朋友了,也拒绝她,说自己家里还有孩子,不敢去。

这段经历让胡虹体会最深的就是人情的淡漠。之前一家人被集中隔离,留下一个没被感染的孩子,成了烫手山芋,先是被大姑收留了几天,又被送回来,辗转送到小姨家,后来又遭邻居指指点点。发生这一切的时候,孩子只有5岁,现在听妈妈讲述这些过往,他安静坐在旁边,嘴里不时重复,“隔离,隔离”。

去年八月,他们的案子都有了结果。胡江海被河南省固始县人民法院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胡虹被判一年六个月,执行缓刑两年。另一头,安徽霍邱县,孩子他爸也被判了两年,他提起了上诉。胡江海和胡虹选择认罪认罚,他们担心上诉会判得更重,不知道“上诉不加刑”是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判决书指出胡虹一家探亲造成多人感染和隔离。讲述者供图

这之后,胡虹了结了一件重要的事,离婚。

算起来,夫妻俩异地分居也有两三年了,这段婚姻很早就出现了嫌隙,几年来,她跟公公婆婆说过的话比跟丈夫多得多。她不后悔去看了婆婆最后一面,但从内心来说,官司需要钱,父母需要安抚,她希望看到对方的一些表态。

现实情况是,出事以来,她跟丈夫两人各收拾各的,她曾经问他要钱请律师,被拒绝了。直到案子结束,他也没有来过家里一趟,甚至没有一通安慰她爸妈的电话。

其实几年前,胡虹就纠结要不要离婚,没分开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房子没谈拢,孩子可怜。现在经历了这样的事,那些都不重要了,她放弃了房子,逼着男人签字离婚。办手续那天两个人没说多余的话,那是事情发生以来,胡虹第一次感觉一身轻松。

“我身上的五指山”

所有事情尘埃落定,胡虹带妈妈离开了漂桥村,在县城找了一份新工作。

事情刚发生的时候她还能安慰自己,“什么破编制啊,反正一个月就2000块钱,不要算了。”但新工作工资更低,忙起来连轴转,顾不上孩子。

即便离开了漂桥村,很多东西注定是逃不掉。缓刑两年,意味着两年内她都不能离开固始县,要按时去司法所汇报情况,接受社区的监督和安排。每次看到司法所的来电胡虹都会觉得心头一沉,“我到现在还是个罪犯,连累了爸妈不说,案底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孩子”。

她觉得自己身上就像压了座“五指山”,“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想出去又出不去,天天只能在心里憋着。”

老板注意到她的低沉情绪,有一次特地问:家里面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结婚了吗?有没有孩子?这几年会不会外出?听上去都是一些关心员工稳定性的惯常问话。

胡虹小心回答:家里是出事了,孩子奶奶走了,家人身体不好,所以目前没有离开固始县的打算。总之基本经历都如实说了,除了那件事。也只能到这里了,她不敢再多说,难道指望对方体谅自己吗?

不仅是工作中、走到哪里她都是提心吊胆的,如果说出自己的名字,别人知不知道自己是谁,会不会有偏见?她记得有次同事们茶余饭后闲聊,有人突然提起那件事,“4月份那次疫情,多少店铺都关了门啊”,胡虹的心简直提到了嗓子眼,她怕他们聊到胡江海,聊到自己,然后发现其实罪魁祸首就在身边。

她全程没敢搭一句话。

这半年来胡虹总是开解自己:你又不是杀人放火,故意要害别人,你只是一时大意了,才导致了后面这些事。但她知道爸爸过不去,之前他们好几次通电话,他都在电话里哭,当女儿的一辈子见过几次爸爸哭呢,胡虹知道,他伤心老家对自己的唾弃,积攒的名声一下子全没了。

她总是避免提起爸爸,不然妈妈会哭。

前不久在看守所,胡虹终于跟爸爸会了面。隔着玻璃,胡虹她妈给胡江海打电话,胡虹就在旁边趴着看,他身体底子差,加上情绪消沉,仅半年时间就出现了血压飙升、双腿浮肿和神经衰弱,各种毛病都来了。

离婚的消息胡虹没跟爸爸说,离开前他还在交代:你们俩口子还是要好好的。胡虹没搭话。

生活在沉默中继续。去年年底,那场全面的感染潮也席卷了这座县城。胡红一家没有出现任何症状,意外地招来了亲戚羡慕的眼光,他们调侃说,“早知道就跟你们一块感染算了,你们那会身体多好呢,你看我现在嗓子疼得要死,烧了多少天了都”。真戏谑啊,胡虹想。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也在这时出现,今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多部门出台新的指导意见,明确自1月8日起,对违反新冠疫情预防的行为,不再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处罚;正在办理的相关案件,依照相关规定及时妥善处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于被羁押状态的,办案机关依法及时解除羁押强制措施。

胡虹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直到有媒体找到家里,她才知道案子可能有转机。但命运又跟他们开了个玩笑,父女俩一审判决均已生效,新政对他们不再适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此前曾就此类情况撰文表示,中国刑法采取的立场是认为既判力的效力高于溯及力,对行为人有利的法律不能溯及已经生效的裁决。而包括前夫在内的其他三名分案处理的亲属,由于在二审阶段等来新政策落地,有望免于刑事责任。

今年1月,胡虹还是委托律师对父亲的案子提起申诉,他们认为一审量刑不当,一家人被认定的感染来源也存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但说实话,胡虹对改判并不抱希望,“没办法,我们理亏”,这是她常说的一句话。她的迫切需求是给爸爸办保外就医,胡江海患有主动脉夹层,前几年才动过开胸手术,但疫情让他一直滞留在看守所,保外就医申请目前处于找不到承办单位的尴尬处境。



胡江海前几年因患主动脉夹层动过开胸手术。讲述者供图

和胡虹不同,胡江海仍对改判抱有希望,一起去安徽的七个人中,只有三人受罚,而且自己刑罚最重,这是他觉得冤屈的地方。

胡虹已经很久没有回漂桥村了,春节也是在外头过的。漂桥村的老房子破旧,院墙歪斜,院门也烂得关不严实了,去年胡江海一直忙着翻修,好让在外地打工的儿子体面地带女朋友回家。房子翻修到一半,就出了那件事。

胡虹决定再也不回去了,等两个人的刑期结束,她会带爸妈离开固始县,只有这样心结才可能慢慢打开。她想到年前有一次,借着公司外派培训的机会,她跟司法所请假,短暂地离开了固始县,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真的,那种感觉特别好,一个认识我的人也没有,没有人知道你是谁。”

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是全新的人。

(应讲述者要求,胡虹为化名)



回复 11560楼yingyinc 的帖子
@sven_shi
25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4 Pro Max
看评论里大家讨论最多的是对比计生处罚。脑子里一下子就跳出当时取消社会抚养费时,已经交了的不退,没交的就取消处罚的规定。没什么对错可言,对个体来说就是遇到了,那就遇到了。



@近卫步兵师
参加今年2月25日中国侨商投资大会的人回报:
来的要现场做核酸和抗原,24号就要做一次,俩都要做,不是任选其一。先做抗原,抗原一道杠没问题就进去,里面三四组医生现场做咽拭子。
其实西方的富人和专业领域大佬三年来就是这样,最近的达沃斯财富论坛,那些参会人员不仅测核酸,开空气净化器和紫外灯,还有医护现场值班待命。
以后就是躺平入脑的普通人复读着小感冒之类的谣言继续自我欺骗。
聪明人自己动态清零?[笑而不语]
你杠就是你对。
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



@头条新闻
【#专家回应阳康后二次感染#:属于例外】#阳康后二次感染症状会减轻#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我女儿在去年12月中旬阳康,今年2月中旬出现发热、咳嗽、嗓音嘶哑的情况,做了两次抗原检测都是阳性,现在还是咳嗽。”3月2日,上海市静安区的林霞(化名)告诉记者。

“目前,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资料都表明,新冠阳康后六个月内特异性免疫水平处于较高水平,这个阶段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小。从群体水平看,大暴发后6个月内一般不会再次暴发,当然也有例外的可能性,如新冠病毒发生大的变异,但从个体看却不能完全排除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告诉记者,尤其是一些免疫力较弱或免疫反应不持久的人群,包括免疫缺陷人群、有基础病人群等,另外还和进入体内的病毒量有关,如果一次性进入体内的病毒量大,也会更容易发生“二次感染”。#甲流与新冠会叠加感染吗#

“感染新冠后六个月内抗体处于较高水平为何会二次感染?”“二次感染后是否会加重身体负担?”“再感染风险有多高?”近日,不少公众对二次感染存在担忧。

不少人担心,经历过二次感染后会给身体带来更沉重的负担。对此,赵卫解释,过去有一种担心,二次感染新冠的症状会比首阳的症状重,但从目前的临床观察看,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由于阳康后身体提升了对新冠病毒的抵抗能力,再次感染后症状一般会减轻。即使是有免疫逃逸能力的变异毒株再次感染人体,只是使病毒感染人体的可能性增加,一般并不表现为症状加重的情况。”

“有了阳康的经历,相信大家对再感染都会保持更加淡定的心态,听从防疫部门的提示和指引是正确应对再次感染的好方法。考虑到目前叠加流感的形势,建议公众继续保持密闭场所戴口罩、勤洗手和开窗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和咳嗽礼仪等卫生习惯。”赵卫说。​​​​收起



医院买买买狂飙三年,回归日常后,设备、耗材何处去?
https://mp.weixin.qq.com/s/nZSbhivMZxxQwEq-yl09kA

医院买买买狂飙三年,回归日常后,设备、耗材何处去?
原创 张晓艺 宋昕泽 八点健闻 2023-03-09 08:00 发表于北京
图片



过去三年,为了满足核酸检测和重症治疗的需求,医院一度曾“疯狂采购”各种设备和耗材。



有“一买就买大半年、甚至一年物资”的医院;也有好不容易拿到财政拨款,“不管用不用,先把仓库填满”的医院。



就像战时紧急动员一样,大疫当前下的医院采购没多少理性空间可言,需要考虑的不是这些设备以后怎么办,而是如何能快速地买到,经济性成了最被忽视的因素。



而今“战时”不再。



医院诊疗上回归日常,经济上回归理性考量,账本上的得失再次萦绕在各个医院院长的心头。



有医院曾花费五百万,兴建PCR实验室后,连成本都没收回来就闲置下来;有医院将闲置的数十台呼吸机等设备保养后,送到库房或者设备共享中心留待后用;也有医院借此东风,采购新设备,填补技术空白,甚至为扩张床位打下基础;更有医院研究疫中的旧设备、旧耗材的新用法,甚至为此申请专利……



大流行三年,除了隐秘的人力成本,而今留给各个医院还有一些无法抹除的设备和耗材,它们正在变成角落里的闲置物。



一家医院留下上百台PCR仪,焦虑难解



大流行后,南方沿海地区一家医院集团院长刘毅发现,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攒下了超过百套的PCR仪器。



在日常,PCR仪是很多三甲医院检验科的标配,每台20~30万左右,日常可用做乙肝、丙肝的检测等;但过去3年,PCR仪最重要的功能是——它是核酸检测必须要用到的设备。



在大量的核酸检测任务中,检验科的医生几乎一刻不停地使用PCR仪:将标本中的核酸提取出来,加入配置好的试剂,送入扩增仪中,让原有的核酸复制变多。经过1~2小时不能中断的扩增程序后,医生在电脑上查看检测结果并进行核对,最后将数据上传。



需求量增加后,PCR仪在医院里的数量自然也越增越多。



“我们的医疗检测设备,从来没有一个像PCR这么普及,所有的县都有,甚至乡镇都有。”刘毅说,一些第三方公司甚至有几千套。



早在疫情快速过峰前,刘毅就未雨绸缪过:等核酸检测的需求退潮,这些PCR仪怎么办?



为此,该医院集团和广州一家研究院合作,改进检测方法、开发新试剂,将PCR仪器用于宏基因组检测、靶向基因检测和心血管疾病药物基因检测。



和现有的检测相比,用PCR仪器进行上述检测的优势在于成本低,能把检测从几千元降到二三百元。“这些设备成本已经收回,扔了很可惜,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可以用它做心血管筛查和癌症早期筛查这些检测,做成白菜价。”刘毅说。



但这一切,都停留在计划阶段,到底能不能成,刘毅只能等。而在此之前,这上百套PCR仪,还得在医院里放一阵子。



这正是当下大部分医院的情况——PCR仪被闲置,束之高阁。



江苏一家区级医院,过去三年曾花费了400万买PCR仪器。疫情过后,他们用部分新仪器替换掉了老旧的,但仍有一部分PCR仪闲置下来。“不是全部闲置,就是闲置的比较多。”该院院长无奈地说。



在另外的一些地方,闲置的不止是仪器,更是整座PCR实验室。



去年10月,安徽一家三级医院专门在紧邻方舱医院的新院区,建设了一座PCR实验室。



如今,老院区的旧实验室还在运转,新院区的实验室闲置下来。“实验室是医院自己出钱建的,加上设备一共花费了500万,春节前都还没付完钱。”这家医院的财务人员告诉八点健闻,由于免费核酸的政策,医院至今未能收回成本。



令他们颇有微辞的是,隔壁县向当地人民医院拨款了6000多万,而当地就连核酸检测的耗材费用都是医院在出。



不仅在安徽,山东中部一县人民医院也有一座闲置的移动PCR实验室。不同的是,这是由当地县政府出资建设的。如今,医院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它,只能暂时搁置。



在河北,一家县医院有一辆价值六七百万的核酸检测车,也闲置着。“当时要求一天检测几十万人次,现在怎么也用不了那么多了,所以都在闲置。”这家医院的院长告诉八点健闻,好在这些都是政府出资,医院没有为此付钱。



想给闲置的PCR仪找个出路的,不止上面的刘毅一人。不少医院都在想办法解决,但幸运儿只有一小部分。



“之前北京要求一些医院的核酸检测量,必须达到每日3万管,我们一下就买了几十台设备。”北京一家三甲医院总会计师李俊宏告诉八点健闻。



在北京,这些PCR仪很难闲置。“有医院是国家传染病网络实验室,PCR仪一直都是重要的设备,不少传染病都需要进行核酸检测。”李俊宏说,疫情后,医院甚至还补充了一批功能上存在不同的PCR仪器。



无数台PCR仪器高速运转的三年过去了,而今机器停转、闲置下来。在设备闲置的背面,唯一让人心头轻松的是,与PCR曾一起加班的检验科医生,也终于闲下来了。



福建某市三甲医院检验科医生王双,可顾不上PCR仪的去向,他只觉得:去年此时,跟同事三班倒都不够,还要向外院借人。每天要拧开上万个盖子,取上万个标本,人不停、机器也不停,才能完成任务。



“但如今,借人不再有,工作也轻松许多,回到日常了。”



不得不买的呼吸机等设备:

无奈闲置、努力盘活



在江苏,一家区级三甲医院的院长正在为一台才买了2年多的CT机发愁。



CT机是2020年买的,为了疫情专门购置。当时,按照政策要求,需要把新冠感染患者和未感染患者区分,新的这台CT机就放在发热门诊,专门为了给新冠肺炎的相关患者做检查用。



结果用了不到2年,“现在新冠肺炎没了,它就放在那。”



CT机倒也可以换个地方,在医院的其他就诊场景里用。但要在院内给这台CT机挪位,不仅需要找个安全的地方,进行周围环境的评估评测,保证人员安全,而且林林总总算下来,移机费就要50~60万。



又是一笔开销。



在他看来,过去3年里,看着别家医院频频“超前购物”,他幸好没有过“冒进买东西”。但即使如此,买新CT机的钱大多出自医院自己的腰包,如今眼前还是面临着“要么重金移机,要么闲置放着”的两难选择。



上述医院总会计师李俊宏回忆,在疫情三年的大多数时间里,医院购置的防疫物资一直差不多,都是“整个疫情期间要用到的”,例如CT、PCR仪,以及口罩、防护服、核酸检测试剂等耗材。但到了2022年、2023年之交的新冠重症潮中,医院的重症设备集中增多。



西南地区某市级三甲医院院长冯立直言,“2022年底的感染高峰时,卫健委拼命让‘买买买’建ICU;但平时哪有这么多重症病人,疫情过后设备肯定会闲置。”



这是很多医院的普遍情况。



在距这家医院千公里的地方,华北一家市级三甲医院就曾在2022年冬天,紧急采购了40多台呼吸机、10台高流量氧疗仪,监护仪也从200台左右增加到300多台;而相应的,这家医院的日常用量大约只需15台、10台和150台。



如今,新购入的设备大都放在了设备共享中心,供其他需要的科室申领。



一些医院不忍设备闲置,最近开始尽力“盘活”上个冬季的“囤货”。



盘活的出路大致有三:补足医院原有的设备能力缺口,替换使用多年的设备,暂时用不到的就保养并管理起来,“有备无患”。



在深圳,罗湖医院集团走的是最后一条。他们索性把疫后用不到的、约20台的呼吸机集中起来,做了一次彻底保养;之后,这20台机器集中管理、“收纳”,以备未来不时之需。



而在冯立那里,多出来的呼吸机索性全部投放在病房中,轮番使用。今天用1、3、5号,明天换2、4、6号,因为“总是放库房会放坏”。



也有医院把闲置设备下放到了院外医疗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医院和分医院等。“肯定会有些浪费,下级医院日常用得不多,但总比闲置在医院里强。”一位受访者表示。



事到如今,也有不少医院乘上了一把“更新之风”,趁机把医院的老旧设备替换了一遍。



前述总会计师李俊宏告诉八点健闻,在工作量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医院都要等到设备状态不好、甚至报废时才会更新,时间甚至在十年及以上。如今新设备突然进来,这些老设备可以提早替换了。



湖南一家县人民医院,就在这种情况下迎来了一台新CT机。2021年,一台价值400多万的CT机,利用财政拨款购置。在此之前,院内唯一的CT机已使用了8、9年,偶尔会出小问题,而且也无法分开检查传染病患者——每做一个传染病人的检查,都要停机一小时做消杀。如今,两台CT机可以轮换使用了,解决了医院的困境。



医院的管理者刘志良反而觉得高兴:疫情3年,时常不被关注的县医院间接补足了设备短板,城里医院说的闲置,在县医院“基本不存在”。



一些医院管理者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疫中三年的“买买买”,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医院提升自身能力的机遇。



在一些地方,“采购潮”和医院扩张、医联体/医共体建设相遇,促成了多余设备的“院内消化”。



更隐秘的沉没成本:

过期的耗材、另建的发热门诊



过去三年,医院因防疫添置的物资大致可以分为“四大件”:耗材,生命支持类设备,检验类设备,检查类设备。



“其中耗材的量是最大的,因为天天消耗。”李俊宏说。



一般来说,医院会对耗材的库存量设定一个“安全基数”,若库存量降到安全基数之下,则需要采购。针对防疫耗材,李俊宏所在医院通常情况下会保证半个月的库存量;但疫情爆发时,医院则会根据情况动态调整安全基数,保证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库存量。



这就是在很多医院,如今耗材会囤积的原因之一。在去年冬天“过峰”时,医院屯消耗型产品的动作也“更用力了”。



会集中大量采购的大都是县、区级医院。由于不具备和大型医药企业谈判的空间,在拿到政府拨款后,县区级医院通常会选择把仓库塞满,“不管用不用,先拿到手再说”。



上述安徽三级医院的管理者表示,2022年,当地做了十几轮全民核酸。受此影响,他所在医院在核酸检测上花了有一千万,大部分都买了核酸检测试剂。“目前耗材、药品还剩下约200万元的量,最后可能会浪费100多万。”



刘志良也见过“一买就买大半年,甚至一年物资”的医院。相对而言,他所在医院有一定的计划性,当下如院内核酸检测试剂还剩下约10000份,好在按日消耗100份左右,三个月就能用完。



耗材会陆续过期,冯立也为不知如何处理的耗材而满肚子牢骚,“比如防护服,现在到处都用得少,也就发热门诊和传染病门诊用一用;核酸检测试剂,当年囤得越多过期越多,这就是沉没成本。”



他表示,目前在日常诊疗中还可以消耗一部分耗材,但是消耗量不大,“以前一天用成百上千套防护服,现在一天十套。”面对可以预料的浪费,一些医院选择和企业商议,用耗材换取医院所需物资,或者退货。



还有医院想办法研究创新的解决方案。



深圳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告诉八点健闻,深圳一个区的防护服存量差不多有小十万套,经研究,他们认为可以将把闲置的部分防护服,改为手术室外使用的医用敷料。“甚至有医院还搞了一个比赛,一个护士在8分钟内把一件防护服剪成了各种可以使用的敷料,还得了个大奖。”



孙喜琢说,医院曾反复试验发现:一件防护服被拆解后,即便经过十次消毒,其韧性、厚度都没有任何改变,“这说明这个方法很可行。”目前他们正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在“四大件”之外,还有些医院里隐藏着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本,比如,出入闸机和发热门诊。



浙江一位院长告诉八点健闻,疫情期间,当地政府曾要求医院采购出入口闸机。当时医院内部判断,这个要求是“应付性”的,最终顶住压力,没有采购。



如今看来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还好没买,买了以后又要损失好几百万。”该院长庆幸地说。



此外,在2020年,他们花100多万新建了一座发热门诊,而今也闲置了,但他觉得总比闸机强,“房子造好了总有用处,以后再做其他打算。”



(刘毅、王双、冯力、李俊宏、刘志良为化名。)



@子陵在听歌


40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4 Pro Max
国内新冠疫情结束近2个月了,大家普遍对于新冠疫情关注度降低了不少;但是依然有一些问题经常被问到,其中一个就是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能持续多久;它和有效疫苗接种相比有什么优势劣势。今天On Point做了一期极好的节目,来探讨这一问题。节目请了几位著名专家。一个是我经常引用的IHME的新冠疫情建模专家Chris Murray;一个是Upenn疫苗学教授和儿科医生,也是FDA疫苗专家组专家Paul Offit。另一个是UCSF的传染病专家Monica Gandhi(微博正文)。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免疫被称为“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这个概念在疫情初期被高度政治化(微博正文)。但是,现在这个概念成为了很多国家地区最终走出新冠疫情的决定性因素。

Chris Murray认为通过感染获得的免疫力,尤其是中和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和通过疫苗接种获得的免疫力没有本质区别,都会随着时间而衰减,而且都会随着新的突变株出现而使保护力降低。但Paul Offit认为疫苗接种获得的免疫力和保护力研究极为密集,有大量的数据参考;而且疫苗接种是均一而且可控的,而感染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在感染后的免疫力可能都不同。但专家们都同意,群体免疫是个被严重主观化和政治化的概念,Trump突出自然感染的作用,使其信众不愿意接受疫苗;而目前美国政府尤其是CDC低估自然感染的作用,依然让既往感染者也接种疫苗,对很多刚感染者可能是没有必要的。这点欧洲国家要更遵从科学。Monica Gandhi说,欧洲已经将自然感染作为“疫苗接种证明”的一种形式。而节目最后播放Dr. Fauci的录音,指出其实对于这些问题,可以最终归结为有效的公共卫生知识传播,要更加公开透明,让公众明白事情的两面性和利弊,自己做决定。



@MLRS270

10分钟前
来自 微博网页版
已编辑
香港最先一个隔离设施于3月1日关闭。

保安局副局长卓孝业表示,竹篙湾检疫中心2020年7月投入服务,初期供新型冠状病毒确诊个案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强制检疫,后来转为供确诊人士自愿入住的隔离设施,合共逾27万人次使用。

他说,疫情初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不少确诊人士的居住环境并不适切,他们感染新冠病毒后不希望影响同一屋檐下的人,社区隔离设施能够适时提供容身、遮风挡雨的地方。

卓孝业又表示,竹篙湾设施曾提供场地予确诊人士参与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并让合资格投票人士在设施内参与投票,包括2021年立法会换届选举和2022年行政长官选举。

目前香港的防疫措施已基本完全解除,包括历时950多天的口罩令。阳性人士已无需再上报、隔离,无症状的可以自由活动,有症状的学生待转阴后再上课,其他人避免前往人多处即可。



https://www.voachinese.com/a/how ... l?withmediaplayer=1

  由 Google 翻译翻译强力驱动
无障碍链接
跳转到内容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检索
site logosite logo
直播
检索
检索

中国时间 21:44 2023年3月10日 星期五
中国
路透社披露:中国新二号人物李强是如何加速终结清零政策的
2023年3月4日 10:47
美国之音
中国新二号人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路透社照片)
中国新二号人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路透社照片)

评论

随着针对中国清零政策前所未有的抗议活动在11月份升级,最近升任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排名第二的李强抓住了时机。

四位知情人士告诉路透社,在之前的几周时间里,中国高级官员和医学专家一直在悄悄制定计划,以结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冠清零战略,并在2022年底前逐步重新开放,目的是到3月份时宣布恢复正常。

本月将被任命为中国新一任总理的李强采取了更紧迫的观点。

这四人和另一名知情人士说,他突然决定比预期更早地启动重新开放计划,以遏制清零政策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使领导层感到不安的抗议活动。结果是导致了12月份混乱的重新开放:当时中国突然宣布结束封控、大规模检测和其他限制措施。

北京尚未公开解释其结束清零政策大转弯背后的决策过程。习近平和李强以及中国国务院没有回应路透社通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SCIO)提交的关于中国重新开放的高层内部讨论的置评请求。

路透社在与六位了解讨论情况的人士交谈后,整理出了这篇关于中国重新开放之路的报道。此前从未报道过的细节为中国高级官员和医疗专家之间的讨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其中包括李强和习近平对重新开放步伐的分歧。因为话题的敏感性,或因为他们没有被授权与媒体交谈,这几位知情人要求匿名。

其中两名知情人士说,11月的抗议活动标志着习近平管控新冠疫情的一个转折点,当时他已经开始采取不那么亲手抓的方法,并且允许他的长期盟友李强负责此项工作。

两位消息人士称,最高领导层最终选择匆忙地重新开放,以安抚那些年轻的抗议者,因为持不同政见者可能对政权稳定构成的威胁,被认为比允许病毒不受控制地传播更具政治风险。

准备应对可能情景

在10月中旬的中共党代会上,习近平获得了打破先例的第三个任期,并公布了他的新领导班子,习近平还赞扬了自己清零政策,称该政策正在取得积极的成果。然而,在10月份结束之前,官员们聚集在北京开会,考虑如何放松当时的严格做法。

据三位消息人士称,自2020年初以来担任中共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最高统治精英——由七名男子组成的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成员王沪宁于10月下旬与包括宣传机构在内的高级医学专家和高级官员举行了闭门会议。

其中两位知情人士说,王沪宁反复询问与会者,在最坏的情形下,放弃清零政策会导致多少人死亡,并敦促他们以不同的速度制定出各种重新开放路线图。王沪宁没有回应通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提交的关于他在会议中角色的置评请求。

两位消息人士说,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的官员提出了全面重新开放的基准条件,关键是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党务工作者和医疗卫生官员正在努力应对实施清零政策带来的日益严峻的挑战。

北京一个拥有超过10万居民的街道领导人告诉路透社,到去年下半年时,该地区已经没有钱支付测试公司和保安公司来执行限制措施了。

这位官员说:“从我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我们一心要放松清零政策,而是我们在地方一级根本无法再继续执行清零政策了。”

官方数据显示,北京地方政府去年在新冠疫情防控上花费了近300亿元人民币(43.5亿美元)。北京市政府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中共的领导人预计将在3月5日开始的中国全国人大年对会议上,提出帮助经济从疫情遏制中复苏的计划。

压缩数字

随着各级官员们制定重新开放的计划,病毒传播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政府控制它的能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中国最大城市之一的一个分部的一位官员表示,随着感染率在秋季的飙升,负责整理感染数据的工作人员会定期询问疾控中心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看到的数字是否“太高”了,以及他们是否应该向公众报告较低的数字。该人士说,这样做可能会使疫情看上去似乎已得到了控制。

“在当时,我把感染的数字削减了一半,”这位官员表示,并补充说地方当局的钱已经用完了,一些疾控中心的官员去年被迫减少工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没有回应有关中国病例数据及其参与重新开放讨论的置评请求。

在回应路透社的置评请求时,国家卫健委表示,中国为保护健康,不断优化和调整防控措施,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顺利过渡到了重新开放。

李强的升迁

关于重新开放的讨论恰逢李强的升迁。在10月份晋升为政治局常委之前,63岁的李强是上海的负责人,去年上海在他的治理下,这个2500万人口的大都市曾经经历了为期两个月的痛苦封控措施。

据两位消息人士说,党的20大结束后,李强作为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负责人,负责中国抗击新冠病毒的斗争,该领导小组向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报告。去年11月11日,中国宣布了一套适度的20条放松限制的措施。

习近平本人已经开始减少个人预防措施。他开始在北京和海外的一些场合上不戴口罩公开露面。11月14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前,他与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会晤,还与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Justin Trudeau)当面对抗,这些情景都体现了这一点。

但三位知情人士表示,当中国宽松措施生效后每日病例增加时,习近平曾经动摇了,并希望恢复清零的方法。其中两位知情人士说,11月中旬,当习近平还在东南亚时,他下令中国当局 “坚定不移” 贯彻清零政策,之后一些城市重新收紧了限制措施。

三人中其中一位人士和另外一名人士表示,习近平的摇摆不定导致最高领导人在11月中下旬重新就新冠疫情政策进行了辩论。在那时,已经有足够的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将下滑至近半个世纪以来最糟糕的水平之一。

其中两名知情人士说,在习近平11月19日从海外返回后的讨论中,李强抵制了习近平要求放慢重新开放步伐的压力。路透社无法确定习近平的反应。

两位消息人士补充说,随着病毒的继续传播,李强鼓励包括河北省首府石家庄在内的地方党委官员坚持执行20条宽松措施。11月中旬,石家庄停止了常规的社区检测,尽管每天报告数百例新增感染病例。

石家庄市政府的一位代表拒绝就与李强的任何接触或疫情政策对居民的影响发表评论。

转折点

大约在这个时候,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正在收看在卡塔尔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拥挤的体育场和不戴口罩的球迷们的镜头,导致中国社交媒体的用户开始抱怨,这种热闹场景与他们的情形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加速重新开放的最后一个触发因素出现在11月下旬。在中国■新▲疆■地区发生致命火灾后,呼吁结束清零政策的抗议活动激增,成为自习近平上台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的抗议活动。

欧盟高级官员在欧洲理事会主席查尔斯·米歇尔(Charles Michel)和其他欧盟高级官员于12月1日会见习近平后告诉路透社,习近平将抗议活动归咎于对疫情感到沮丧的年轻人。但他表示,奥密克戎变种,而不是更致命的德尔塔毒株,是当下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病毒变种,这为减少防控限制铺平了道路。

最后,在12月7日,中国宣布全面改变其清零政策,突然结束了许多限制措施,例如封控、大规模检测和当地的旅行限制。两位消息人士称,重新开放的计划最初时还将保持大规模的测试,但李强成功地推动了更广泛的放松,取消了大规模的检测。

中国重新开放后,新冠病毒立即开始肆虐,医院和火葬场不堪重负,药房被抢购一空。李强没有气馁,他在12月25日的全国电话会议上敦促官员们迅速部署资源,确保包括老人和儿童在内的关键群体获得药物和治疗。

根据路透社阅读过的会议书面摘要,李强告诉官员们,时机是正确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将新冠病毒作为一种不太严重的乙类疾病进行管理。这份会议摘要被其中一位消息人士证实为真实的。

据官方的新华社报道,2月16日,习近平在高层领导人的会议上宣布,抗击新冠病毒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他说,“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重大判断、对防控工作的重大决策、对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群众是认可的,成效是巨大的。”

(本文依据了路透社的报道。)



@哈勃观察员

3-13 12:32
来自 微博网页版
Lancet刊文:二甲双胍或降低“长新冠”风险!

        新冠的急性后遗症,也称作“长新冠”,是一种新出现的慢性疾病,可能影响到约10%的新冠患者。近日,在《柳叶刀》(The Lancet)的预印本上发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了二甲双胍可降低患“长新冠”的风险。
       研究者选取了30至85岁之间,超重或肥胖的新冠患者,这些被试在加入研究时产生新冠症状时间均少于7天, 确诊感染时间均小于或等于3天。
      该研究对被试者进行了多中心、四盲、平行随机对照3期临床试验。二甲双胍和安慰剂被预先包装在药片盒中提供给被试,确保被试服用正确数量的药片。
      结果显示,共有8.4%的被试确诊“长新冠”,使用二甲双胍被试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为6.3%,而安慰剂组为10.6%。与安慰剂相比,二甲双胍预防“长新冠”的风险比( HR)为0.58。当在新冠症状出现的4天内开始服用二甲双胍,风险比为0.37。
      该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在新冠早期,接受二甲双胍治疗会使被试的“长新冠”发病率相对下降42%。该研究显示了二甲双胍在应对“长新冠”风险中的作用,或有利于今后对“长新冠”的预防。
      二甲双胍本是常用的降糖药物,这些年其各种延伸治疗作用愈益被更多发现,可谓是个“神药”。



@子陵在听歌
重要信息。今天下午The Atlantic披露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新闻引起了巨大关注,这可以说是目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起源最关键的一个证据,这源于中国疾控中心公布了Huanan Seafood Market(海鲜市场)的环境样本和动物样本的测序结果。

上周,中国疾控中心在GISAID公布了一组海鲜市场的测序数据,并标注了来源。该数据上传后,全世界研究SARS-CoV-2起源最著名的科学家Kristian Andersen,Edward Holmes和Michael Worobey(http://t.cn/A6CRY592)迅速开始分析这一数据。

经常讲,研究病毒起源唯一的方法就是病毒序列+进化树分析。关于SARS-CoV-2起源目前证据最完整的是科学证据,其中多种蝙蝠冠状病毒携带和SARS-CoV-2类似的冠状病毒,而在东亚、东南亚自然界中发现的RaTG13,BANAL-20-52和SARS-CoV-2已经比较接近,但依然缺乏和SARS-CoV-2一致的可与ACE2结合的RBD及S1/2的Furin蛋白酶切割位点序列。因此,高度可能的情况是一种中间宿主在从蝙蝠到人类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上述病毒特征。之前虽然认为穿山甲可能是中间宿主,但穿山甲携带的冠状病毒的序列与SARS-CoV-2相差较远,且无Furin位点。

这个最新上传的数据,显示在海鲜市场发现的raccoon dog(貉)含有大量的SARS-CoV-2,基于其含量,这些病毒不是环境携带的。2022年Science发表了两篇起源研究论文(http://t.cn/A6CRY59A),精确预测了海鲜市场可能发生动物到人跨种传播的摊位。在分析这个最新上传数据几小时后,研究人员就确认他们的怀疑得到了证实。海鲜市场摊位29内和周围的几个摊位表面,包括一辆手推车和一台拔毛机,含有大量SARS-CoV-2阳性样本,其中还含有raccoon dog DNA。29号摊位正是Edward Holmes预测可能发生跨种传播的地方,而早在十年前,他在同一摊位拍下了raccoon dog的照片,成为了Science文章中引用的照片。

周二,上述科学家向WHO(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汇报,同时相关的中国科学家也参与了在线讨论。参会的中国科学家表示,在3月9日上传的Nature preprint(预印版)文章中,他们展示了一部分发现的环境样本序列。在preprint文章中(右图),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分析了2020年初海鲜市场的1380个环境和动物样本。研究指出73个环境样本检测出SARS-CoV-2阳性,并在3处分离出了活病毒。分离出的病毒与HCoV/Wuhan/IVDC-HB-01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980% - 99.993%。但是这些数据不包含上传到GISAID上,被多国科学家下载并分析的数据。

目前,Kristian Andersen,Edward Holmes和Michael Worobey等科学家在加班工作,准备对GISAID数据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并会将结论尽快发表。Altantic文章表示,这一证据是一个关键证据,将使病毒自然起源的证据链得到完善,从而彻底否定很多阴谋论。

#新型冠状病毒#



//@快乐godwin:这个CDC最新上传的病毒序列,从目前科学家判断看,可得出初步结论:20年初开始的新冠病毒传播,起源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蝙蝠-貉-海鲜-人”传播链;破除了病毒传播为实验室人为的臆测,无论是我朝或米国的阴谋论都可休矣。由此引申,人类群体在对抗状态下都会不惮以最恶揣测或污蔑对方



@新浪新闻

粉丝头条
2小时前
来自 微博发布平台专业版
#新冠或将不再是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卫组织:今年有望不再将新冠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据联合国新闻网3月17日消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今天在例行疫情发布会上指出,今年新冠大流行有望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京报) ​​​



@林步里
刚在知乎看到一个,30岁,孕18周的女子,放开后感染新冠,爆发性心肌炎,又心脏供血严重不足,导致急性肾衰,需要透析治疗,孩子只能拿掉。

好不容易人救回来了,但因为上了ECMO的后遗症导致右脚缺血坏死,右腿髂动脉(大腿根部)血栓堵死,左腿髂动脉张了血管瘤。

最后,腿截肢。

完了又得了急性胆囊炎,做了胆囊穿刺引流,禁水禁食10多天,天天只能输营养液。

这怎么能是新冠的错呢,明明只是小感冒。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百姓关注

4小时前
来自 微博视频号
【中疾控:#我国发现同时感染奥密克戎两亚型患者#】#我国首次发现奥密克戎新亚型#3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发布最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China CDC weekly)》,2月14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采集并送检的样本中检测到奥密克戎毒株的共同感染。2022年12月23日,这位患者报告食欲不佳,12月29日,出现疲劳、咳嗽,新冠感染检测呈阳性。2023年1月4日,患者出现寒战和发烧(体温38.9℃),并伴有咳嗽症状。从1月6日到2月12日,8次核酸检测呈阳性。研究人员于2023年1月28日和2月7日从患者身上采集上呼吸道样本,分别命名为YB20230158和YB20230202,这两个样本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分支,不同于奥密克戎亚变体BA.5.2.48和BF.7.14。突变位点分析显示,两个样本都含有奥密克戎亚变体BA.5.2.48和BF.7.14的特异性定义位点,患者同时感染了奥密克戎亚变体BA.5.2.48和BF.7.14。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



@子陵在听歌


3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4 Pro Max
收到了很多问题,还有一些朋友发了其他人评论的截图。我过去两年做了一些蝙蝠冠状病毒的病毒学和血清学研究,而且上个月在CROI听了目前研究新冠起源最有名的专家之一Michael Worobey(微博正文)的讲座,把他提供很多数据的幻灯片都拍了下来。我也有不少同学朋友在国内相关单位工作,比如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同时,我发微博。所以我觉得我是把一些科学信息反映给中文读者的很好媒介。

关于昨天SARS-CoV-2起源微博(微博正文)的反馈,我在这里想谈及点:

1. 目前关于SARS-CoV-2起源证据最充足和具体的,是科学证据。去年一年中BANAL-20-52的发现和2篇Science文章的发表,很大程度地将SARS-CoV-2的起源局限在一个很小范围。Michael Worobey的Science文章将海鲜市场采集到阳性样本的摊位和早期感染者用一张图画得十分清晰明确(下图)。从蝙蝠冠状病毒到人类,寻找中间宿主携带的和SARS-CoV-2接近的病毒,则是形成完整证据链的最关键一步。这点我昨天的文章也解释了(微博正文)。

2. 先抛开起源不谈,就说这次貉携带病毒序列发现过程,中国疾控中心在Nature预印版数据库Research Square上传文章的时间线和GISAID数据上传序列的时间线十分清晰,这是基本的客观事实,Atalantic文章展现的很清楚,没有任何争议。但是有的内容不方便展示。

3. 回到起源,有了最近的GISAID数据,最关键的证据得以呈现。但是目前科学家们依然在分析GISAID关键数据,因此,等到这一数据释放,那么科学界对于SARS-CoV-2起源的结论会被重置。我也会紧跟这一发现过程。

4. 在过去疫情三年我其实深刻理解了许多博主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果你不按我的叙事方式描述,那么你就是动机不良的,不管你讲的是不是科学,是不是事实。所以有趣的是,我在clubhouse讲起源的问题要面对一个极端的阴谋论,在微博上则要面对另一个极端。而质疑科学证据的,往往本身都不是科学家,更不是本身研究病毒的。

科学界展现SARS-CoV-2的起源不是为了给谁服务。过去几十年,科学家成功解析了HIV和2022猴痘病毒Mpox起源,这些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预防类似的传染病传播和流行。对于SARS-CoV-2更是如此,两次Sarbecovirus跨种传播(SARS-CoV和SARS-CoV-2)具有高度一致性,如果我们能杜绝后患,则不会再受到相关威胁,这才是科学界研究起源的真实原因。那些成天散布阴谋论的人,比如有的导游,如果再遇到Sarbecovirus暴发,他们自己其实是疫情最大的受害者之一。而正是因为我考虑到很多国内同行以及微博读者的情绪和感受,照顾他们一些“叙事方式”,我其实会避重就轻地讲一些事,不愿意把很多科学论文细节原封不动地展现出来,这其实是我的“动机”。

5. 过去3年,研究SARS-CoV-2起源和研发疫苗的科学家受到了大量的攻击和威胁,这让大量科学家不得不开始加入反击misinformation的大军(微博正文)。诚然很多诡辩论,说科学和科学家也会犯错;但这不是能否认一个真理,就是科学虽然不完美,但它是人类应对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疫情的最好工具。



@子陵在听歌


3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4 Pro Max
周末了娱大家一乐,看了请别太严肃。周四我发了貉携带病毒冠状序列的微博后,引起了以下反响:

左图,一个在微信和微博上长期喷我的“正能量大V”的微博,说我“带节奏大湿”“御用博士”“夹私货”。

右图,推特上一个“hen国党”说我是“大外宣”。他是那个和班农搞到一起的“博士”的铁粉。

所以我昨天说,在国内和海外,两种极端政治意见,都不愿意相信科学界呈现的科学证据和事实(微博正文)。两者都竭尽全力把这个事件政治化;倘若谁不按照他们的政治化的叙事方式叙述,那么谁就是“把这个事件政治化”(用自己正在做的亏心事指责别人,是不是特别像幼儿园小朋友?)。

如果科学家告诉公众,目前“最可信的是科学证据,序列和进化树分析是追踪病毒起源的唯一方法”,这有违他们的叙事方式,他们就会坚信科学界是被对方的政治团体所裹挟和利用的。

我说过很多次了,科学界研究和追踪SARS-CoV-2起源不是为了某个政治立场服务,不是为了谴责谁,而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杜绝下一次人类自然灾难和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对于Sarbecovirus跨种传播频发的东亚、东南亚地区,追踪病毒的起源,对保护这个区域的居民更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发现了中间宿主和其携带的冠状病毒,我们可以研制人类泛冠状病毒疫苗(我现在的工作)和兽用冠状病毒疫苗,以最大程度降低冠状病毒跨种传播的可能。

不过,很多精神生活十分极端的人,是听不进去别人的话的,因为他们的执念已经超越了一切。



https://mp.weixin.qq.com/s/1bMdSiQmvbVLxT7FFbZRlg

和死神抢命的那一个月(上)精简版
原创 雪夜访 大时代小记事 2023-03-28 18:16 发表于上海
“新十条”颁布之后疫情汹涌,艾芬和200余急诊科同事几近全员感染,前仆后继,在13000余新冠患者的包围中拼力救人……


◎谢海涛



2022年12月9日17时许,武汉市中心医院南京路院区,艾芬坐上班车,前往后湖院区。

这天,是“新十条”颁布后的第三天,新冠患者汹涌而来,后湖院区的病人太多了。艾芬放心不下,要去坐镇指挥抢救病人。

与拥挤嘈杂的急诊大厅不同,班车上空荡荡的,算上艾芬,只有两个乘客。坐在车上,艾芬感到非常难受,全身乏力,恶心,还有点畏寒,昏昏欲睡,像是感冒了,类似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

干了一天活,她觉得自己只是累了,没有想太多……



“走出疫情的阴霾”



艾芬是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在2020年武汉疫情中,她被人们称为“发哨子的人”,被公众社会长久记住。

疫情之后,她过得并不平静,压力如影随形。尽管,她一向性格开朗,喜欢以向日葵自况,在微博上她叫“急诊向日葵艾芬”,科室群名是“急诊向日葵园”,而向日葵寓意着阳光开朗,积极乐观。

压力是无形中的,持续很久。有一段时间,有人不断地提醒她,不要接受采访。身边一些人,原来很熟悉的,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有些疏远她。

她很无奈,感觉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似乎成了那个做错事的人,她不知道这个世界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很多时候,她也很后悔,尤其是想到那些殉职的同事时。她后悔当初被约谈后,没有继续吹响哨声。

图片

2020年武汉封城时的艾芬

疫情之后,急诊科的同事也深受打击,好几个人都有了辞职的想法,大家之前对于职业的观念、常识难免有点动摇——就是你这么努力工作到底对不对?“对很多事情不是很理解吧,我们就是认认真真工作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艾芬热爱医生这份职业,觉得它带给自己的“除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更多的是自豪满满。这种自豪与奖杯和荣誉无关,而是能够在生死危急关头救助到他人后的喜悦。在这世上,这种喜悦和自信没有任何一种别的职业可以比拟”。但疫情之后,艾芬也一度想过,是不是也回家做个家庭主妇?

疫情中,艾芬一心扑在急诊科,率领200多名医护人员搏命救人,根本没有精力顾及家里。

为了避免感染家人,她和老公搬家另住,妹妹在家帮她照顾二宝。二宝刚刚1岁多一点,还在吃奶,艾芬忍痛给他断了奶。母子分离时,艾芬还带着拔奶器,她很痛苦,自己有奶,却喂不了孩子。她把拔奶器拔的奶,拍了照发在家庭群里,老公说,你发这个干什么。艾芬说,男人可能觉得这个事情没什么,但是女人觉得,喂奶是跟孩子亲密交流的很好机会,是非常重要非常珍贵的事情。

中年得子,艾芬格外疼爱这个孩子。生二宝时也不容易,自己还得了妊娠糖尿病,血糖偏高,需要每天打胰岛素……但疫情期间,自己长时间不在家里,二宝都不认得她了,看视频时对她没感觉。艾芬很是失落……

一度,也有好友劝艾芬离开武汉。艾芬很是为难:我怎么离得开呢?我的孩子这么小,老公也在这里,除非我什么都不管,一个人走,但也办不到,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从小到大就在这里,有着很多牵挂……

困顿之下,艾芬需要重建工作、生活秩序。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疫情中,艾芬几乎每天都戴着护目镜。她原本高度近视,做过激光矫正手术,疫情后总觉得眼睛不舒服,后来一到晚上,视线就愈发模糊。2020年5月,为了治疗眼疾,她在爱尔眼科做了白内障和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半年,即遭遇右眼视网膜脱落。10月底,不得不进行二次手术……自此,她的视网膜随时都存在再次脱落的风险,在生活中,她不能举重物,不能发火,甚至不能抱二宝,比起疫情时的无助和紧张,这些更让她感到无力和心碎。她和爱尔眼科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医疗纠纷和诉讼中……

在困难的日子里,艾芬在医院默默工作,认认真真做事。让她感到安慰的是,生活给了她另外一种补偿。

疫情之后,她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之前,公公婆婆单独居住,疫情后,她和老公把他们接来同住,三世同堂,彼此和睦,家庭生活普通而幸福。二宝健康活泼,一天天长大,艾芬眼睛出了问题,不能照顾二宝,妹妹继续在家照顾他。平时妹妹带二宝,周末艾芬带他。艾芬常常感慨地说,“二宝,你蛮幸福的,你有两个妈妈,一个是我,一个是小姨”。

图片

艾芬和二宝

艾芬在工作和家庭中逐渐完成了生活重建。后来,她在一篇文章中剖析自己:“在很多人眼里我是名人,但实际上,我还是我自己,还是一位医生,还是一位母亲,还是一位妻子”。

和艾芬一样,在疫情中饱受创伤的武汉市中心医院,也在慢慢恢复元气。

这家医院是武汉市28所三级甲等医院之一,也是武汉最大的市属医院,它的后湖院区是离华南海鲜市场最近的三甲医院,也是武汉市在疫情中征用的第二批定点医院之一;南京路院区是最早(2019年12月16日)接诊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医院之一,后来也进入定点医院名单。疫情时,该院受创最重,4300余员工中,300多人感染,6人殉职……令人痛惜,令人哀叹。

疫情之后,在举国舆论关注之下,武汉市中心医院需要提振士气,重新出发。

2020年8月底,武汉市卫健委副主任王卫华出任中心医院书记。

据《长江日报》《健康界》等媒体报道,王卫华是呼吸科医生出身,曾任武汉市肺科医院(市结核病防治所)党委书记。武汉抗疫期间,她临危受命,带领全院职工紧急改造病房,腾设隔离病区,组建专家团队,全力协调服务,连续多天吃住在办公室,使武汉市肺科医院成为全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中治愈率最高的医院。除夕前夜,她参与筹备火神山医院,全面负责医院运营前医疗准备工作,火神山医院如期投入使用,仅3天就收治超千人,为打好应收尽收的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大年初二,父亲去世,她只在家呆了一晚,便回到工作岗位,用忙碌来忘却悲伤。因在疫情期间表现突出,她被提拔为武汉市卫健委副主任。

此外,武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蔡威,调任武汉市中心医院副院长,行使正院长的职能。蔡威出身于武汉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在抗疫中同样表现突出,被评为“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在艾芬印象中,在2020年8月底,新一届领导到位以后,武汉市中心医院渐渐步入正轨。

据《长江日报》报道,王卫华到任后,为凝心聚力,提升士气,以“不发展、不恢复、不收兵、不回家”的决心,第一时间上门慰问去世新冠职工家属,分层次召开5次职工座谈会,建立“周安排、月重点工作推进表、月行政及医德医风查房”工作机制,让职工士气得到显著提升。

为发挥特长,开拓创新,王卫华在市属医院首创了临床骨干到职能部门挂职制度,让临床骨干深度参与医院管理。首次以“公开竞聘”方式选拔职能部门副科级干部,让一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为提升科研水平,构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王卫华成功申报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和项目“双备案”,新承接临床试验项目57项;获批成立“武汉市医学成果转化中心”,促进成果转换数量与质量双提升。还与武汉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共建生物样本库,积极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为谋划发展积极布局,王卫华强力推进杨春湖院区建设项目,力争2023年开张运营。在心血管、肿瘤等方面实施特色化建设,打造武汉市心血管病医院。建设高品质健康管理中心,打造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团队全流程诊疗模式……

至2021年底,医院各项业务指标回升、增长明显,医院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走出了疫情的阴霾。



三年艰辛抗疫记忆



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复苏的过程中,武汉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不时接受着新冠疫情的考验。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赵洪洋2023年初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说,这三年当中,2020年武汉从解封到12月,防控基本上没那么严,也没有阳性病例;2021年后,间间断断又有一些疫情,但都比较局部,防控没有特别严。

在核酸检测方面,赵洪洋说,2020年5月,武汉是全国第一个做全城居民核酸普查的城市。后来医院规定,到冬季,凡是高危科室,如发热门诊、急诊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医务人员一周查一次核酸,非高危科室一个月查一次核酸。随着形势紧张,检测频次逐渐增加,政策收紧是一步一步来的。曾经有一段时间疫情好一点,医院又把间隔时间拉长,后来又逐渐收紧……

在艾芬印象中,2020年下半年,武汉市中心医院的病人少了很多,2021年就逐渐恢复了,但尚未达到2019年的水平。“好像全国的病人都没有那么多了吧,我听到的各大医院的工作量都在减少”。

艾芬说,进入2022年,疫情的紧张就一阵一阵的,医院也受到冲击,但没有大规模停诊,只是局部封控,哪个科室发现问题,哪个科室停诊。

2022年,中国在防疫政策上继续“动态清零”,奥米克戎出现后,以其超强传染性令疫情防控更为复杂。上半年,上海封城两个多月。国庆节之后,北京、广州等地疫情相继爆发。至11月11日,全国疫情达到新冠三年以来最严重的时期,连续两日新增感染者超过1万例,是上海疫情结束以后的单日峰值。

这一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突然发布通知,宣布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二十条”):密接和入境人员集中隔离时间由“7+3”缩短为“5+3”,取消次密接,高风险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

这些带有“精准防疫”特征的措施,被看作一个放开的信号。没过多久,北京、深圳、南京、三亚等多地表态,坚决贯彻落实“二十条”。正面临疫情挑战的广州立刻响应,不再甄别次密接,对目前在隔的次密者解除隔离。11月13日,石家庄打响了“解封”第一枪,不再要求全员强制核酸检测,虽然疫情严峻,但商超、社区相继开放,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扫码,学校复课,虽已放开,但很多人反而不敢出门了。

此后多日,地方政府在执行“二十条”方面存在困惑:集中隔离改居家、取消次密接,会带来什么?怎么才能做到又要防控成绩,又不准层层加码?“二十条”多快在各地落实尚待时间检验。

在武汉,疫情也出现复杂局面。赵洪洋在接受上述采访时说,国庆节之后,因同济医院接待一名患者,感染了非常多的病人和医务人员,整个武汉都比较紧张,后来马上加强防控,防控力度越来越大。

笔者从多位市民处了解到,国庆节之后,武汉市江汉、江岸、硚口等区的不少小区都被封闭。

艾芬说,那时,武汉市防疫政策很严,很多市民都在隔离,医院的病人比较少。

图片

艾芬和她的急诊科同事们

2022年11月3日,为落实疫情防控相关要求,武汉市中心医院开始实行门诊全预约制就诊,就诊人员必须事先预约,全程规范佩戴口罩,经预检分诊后进入医院,主动扫描并出示场所码、行程码、健康码(绿码+连续三天核酸阴性记录),并配合工作人员进行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史询问、测量体温等……

医院里防控措施也在加强。在艾芬印象中,那段时间,疫情防控政策不停地变化,医院里各个科室,有时一周查一次核酸,有时一周查两次,有时一天查一次,甚至一天查两次。急诊科属于重点科室,国庆以后,就比较紧张,基本上一天查一次核酸。

整个11月,急诊科因为病人出现阳性,不时处于封闭状态,后湖急诊科被封了两次,南京路急诊科被封了一次,“开了以后又封,封了又开,急诊科业务量就很少……”

艾芬记得很清楚,11月,急诊科一个病人的家属,查出新冠核酸阳性,社区通知当天上班的所有医生护士都要集中隔离。艾芬对打来电话的社区工作人员说,你把我们急诊科的医生护士拉去隔离,还有谁上班呢?社区的人不由分说,说你们必须要隔离。艾芬争执了几句,还被告到纪委,说她违反防疫政策。

其他科室也遇到类似情况。11月26日,艾芬了解到,某大医院ICU教授的老母亲在自己的ICU抢救,可教授自己却在酒店隔离,哪里也去不了,“一天一夜没睡着,内心是麻木的”。

赵洪洋在协和医院也遇到类似情况,他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说,还有一段比较特殊的情况。当时一旦病区出现阳性病人、密切接触者,整个病区就要被封控,被封在里面的医生护士至少要在里面呆3-4天,负责管理所有的病人。在外面管这些病人的医生也不允许进去。病区里所有的手术也要全部停掉,这种情况医生很焦急,只有通过电话跟被关在里面的医生联系,间接了解自己管理的病人病情。患者也很焦急。后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指出要纠偏,不许层层加码,形势就改变得比较快了。

至11月底,在各地社会事件的冲击下,各地封闭社区、全员核酸的封控措施出现松动。至11月26日,保定多个小区取消核酸检测,改为自测抗原。11月28日前后,广州、郑州、北京等多地发布新政:核酸筛查不必全员参与,“应检尽检”也可有例外。

至11月30日,广州、石家庄、郑州、重庆、成都、沈阳等多地陆续宣布部分区域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公共交通。

武汉也受到影响。11月26日晚上,在武汉市汉正街附近,很多市民冲出隔离小区,之后,武汉一些小区陆续解封。

11月28日,《湖北经视》报道称,26日,武汉市新增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多个病例的活动轨迹遍及多个区、涉及同一社区不同小区、同一小区不同楼栋、同一楼栋不同楼层,此外,多家医院发热门诊筛查出阳性感染者,提示当前社会面存在多链条、多途径的社区隐匿性传播风险。

病毒基因测序显示,武汉市本轮疫情毒株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进化分支,具备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隐匿性高的特点,容易造成感染者数量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大大增加了防控的难度。

武汉市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专家组呼吁市民群众,继续坚持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不扎堆、不串门,做核酸采样时规范佩戴口罩,保持一米安全距离。

在艾芬印象中,汉正街事件之后,武汉就进入了一个信息比较混乱的时候,大家感觉就要放开了,但从我们小区来看,好像变化不大,还是出门进门要扫码。



山雨欲来风满楼



进入2022年12月初,武汉并不平静。

中心医院后湖院区附近的汉兴街社区,在社区混检时发现不少混管阳性。12月1日,周四,医院就发了通知,统计住在汉兴街的员工,让他们不要来上班了。

12月3日,医院又发出通知称,因疫情形势严峻,请汉兴街职工继续在家隔离两天至周一晚,下周二凭绿码、24小时核酸阴性返岗;如科室具备临时居住条件,建议无其他住房的同事在科室留宿。

“12月初,虽然没有官方消息,但大家都感觉不好,那种氛围应该能感受得到,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艾芬说。

变化是从急诊科的患者增多开始的。

2022年12月4日,南京路急诊科内外科只有20个患者,需要进抢救室的I、II级患者共3人,1人收住院。后湖急诊科内外科只有77个患者,I、II级患者共11人,6人收住院。

到了12月5日,后湖急诊科内外科患者增至251个,是前一天的3倍多,其中内科144人,外科107人;I、II级患者达到47人,收住院患者也增至25人。

12月6日,后湖急诊科内外科患者增至256人,其中内科164人,外科92人;I、II级患者35人,收住院患者13人。

在艾芬印象中,12月4日到5日,后湖急诊科的患者从77人突然涨到251人,变化很明显,但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200多人也正常,我们过去每天的工作量就是这样”。

在这种变化中,12月7日下午,艾芬突然看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

疫情优化防控措施共十条:一是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划定高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乡镇)等区域。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

二是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三是优化调整隔离方式。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

上述措施被称为“新十条”,预示着中国疫情防控开始步入一个新阶段。

艾芬后来说,“新十条”出来的时候,我感到,终于要放开了,终于要回归正常生活状态了,这是期望之中的吧,因为老百姓的封闭生活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已经过去三年了,这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

但艾芬没有料到,放开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会有那么多病人出现,医院的职工也出现大面积感染,“这个速度是始料未及的”。

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赵洪洋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也说,我确实没有想到,抗疫三年后,病毒变异到奥密克戎,让人们又经受了一次大的考验,又有大量的病人、医务人员感染。

赵洪洋说,所有人都感觉这次放开的速度太快,作为医务人员,我们也觉得太快,因为总觉得这三年抗疫,防控管理最严的地方应该就是医院,但一下子就放开了。比如前一天医务人员还要从专门的通道进来,要查行程码,第二天就完全不查了,本来天天要做的核酸也突然不需要做了,原来很严的门禁都全部开放,病人可以自由出入,感觉好像没有一个过渡。

艾芬也有类似感觉:放开时,没有过渡,完全没有过渡。放开之前,急诊病人比较少,突然一下子放开了,病人就来了……

图片

武汉市中心医院公众号视频截图

事实上,如《医学界》一篇文章所说,随着社会面管控措施的骤然放开,多地阳性病例激增。大批患者涌入医院,发热门诊爆满,医院成为了疫情防控的暴风眼,大量医护人员受到了第一波感染的冲击。

疫情像洪水一样来了!充当防波堤的,不仅仅是发热门诊,急诊科更是首当其冲。

当代中国的急诊工作发端于1950年代中期,1983年急诊科才成为医院独立建制的科室,其实质工作是对急性发作的急危重症患者,在第一时间进行快速抢救,为专科治疗奠定基础和争取时间,从而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如《健康大视野》的文章介绍,急诊是医院的重要窗口,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水平及文明程度,急诊救治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关系到急诊病人的安危。

在中国医院的科室架构中,急诊科是非常辛苦的科室,医生24小时接诊,全天候站在医院一线,时刻处于风口浪尖上,工作强度大,面临的医患纠纷多,风险大,但长期以来急诊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急诊医生待遇差,急诊科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学科建设都面临着尴尬。一种看法认为,急诊只是个通道、中转站,病人来了,分流到各个科室就行了;急诊医师是万金油,什么都能看,什么都看不了,最终病人还是要转到各个专科专治。在经济效益方面,急诊科也不如心内科、消化科,给医院的创收那么多……而在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急诊的前沿治疗,认为急诊的快速紧急处理、明确诊断、快速治疗,对于病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面临着上述尴尬,急诊科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在人们的生活中仍是不可或缺,在疫情期间,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艾芬后来在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时说,急诊是阻挡疫情的第一道“防波堤”,在突发公卫事件中起到前哨作用,首先嗅到一些危险信号,同时对大量病人处置和分流,疫情时别的科室都可以合并或暂停,急诊是365天24小时不能关的。

12月7日,眼看着情况不对头,艾芬和急诊科已在采取措施,紧急应对骤然增加的患者。在艾芬印象中,这大半年,国家的政策变化太多了,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你来不及去思考,也没有办法,只能听着,按部就班,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就是国家的政策怎么变,怎么制定,我们就怎么执行。

当天,急诊科就制定了穿脱衣服的流程,做好了二级防护准备。和2020年不同,这一次没有硬性要求医护人员穿防护服,大家一般是外面穿上隔离衣,里面穿着工作服,戴着N95口罩、面屏、医用手套,穿上脚套。每天下班时,隔离衣丢掉,工作服随时脱,每天换,每天洗。

“因为如果穿着防护服,我们的工作时间太长了,做不到。急诊科之前的白班从早晨8点上到晚上6点,夜班从晚上6点到次日早晨8点,穿着防护服很不方便,很影响工作效率,我们自己也很不舒服,很憋气。我看大部分医院的急诊,都是穿着隔离衣,二级防护,也有一些医生穿着防护服。”艾芬说。

图片

新冠疫情袭来,急诊科在部署工作。

此外,艾芬忙着调兵遣将。

之前,武汉到处建方舱,各大医院就要派人出去支援,急诊科也要派出医生,陈硕、陈挠在汉南方舱,宋晓洁在航天城方舱,宋玉霞在金银潭医院。艾芬联系医务处,让他们通知在外支援的医生紧急回来。

12月7日下午,艾芬在急诊内科群里@陈硕、陈挠、宋晓洁,问她们是不是今天可以回来了。她们说,刚接到电话通知,今天回。艾芬说:OK,回来继续投入新的战斗。

陈硕、陈挠、宋晓洁一回来,就没有休息的时间了,副主任余波为她们排上了次日后湖急诊科的班:陈硕,夜1;宋晓洁,8-13;陈挠,夜2。许文峰在医院干部科支援,当天就被要回来排了班:19-24。

当天群聊时,医生汪一帆说:我觉得应该把楼上的人拉一些下来,特别是那些封在家里一个多月的,尤其是护士,一方面可以加强我们的护理力量,一方面能够让人家有点收入。

艾芬后来对笔者说,楼上的人是指住院部各个病区的医护人员,前几天还在实行动态清零,住院部的病区有人阳了,就停止接受病人,很多人就被封着,在家隔离。12月7日,预见到情况不对头,医院就让他们尽快回来了。

这天傍晚,副主任余波说,后湖心内科主任说:监护室一区刚刚做成缓冲病房,下午有个病人阳了,目前停止收治病人,等待转运消杀……



抢救室里塞满了病人



2022年12月8日,急诊科的病人还在持续增多。“一放开之后,突然地,患者就增多了,八九号就增加得非常明显……”艾芬说。

整个医院都忙碌起来了。

早上8:20,副主任余波在群里说,后湖心内科主任说:两边监护室都有阳性,都是第三天阳的,也都从急诊科来的,所以要等物表检查结果阴性才能收病人。艾芬说:以后恐怕都是阳的了,除非医院关门……

这天的病人非常多。之后,艾芬看到一张微博截图,说12月8日晚上,有人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热门诊排队,门外一堆病人,还有发高烧39℃的人,大风中排了10个小时的队,还没看上病,并且中途一直有找关系插队的人,“发烧千万别来”……

微博截图中,附了5张图,可以看出白天排队的人一直排到大楼外面,有人还带着折叠椅子,坐在椅子上;晚上人们还在大楼外面排队……

图片

武汉市中心医院公众号文章截图

傍晚17:24,余波在急诊内科群里说,急诊的危重病人,阳性的,但是是以别的情况为主的,或者诊断不清的,但是肺部并不重,也可以联系呼吸科21楼。现在呼吸科21楼在腾退,后面收阳性危重病人。

这时,急诊科的病人已经人满为患了。

在艾芬印象中,正常情况下,两个院区的急诊科加起来,每天有患者三四百人。2020年,急诊科患者最多的一天,达到1500人次。目前,虽然没有达到2020年的状况,但病人激增的速度还是让人惊讶。

12月8日,艾芬来到后湖抢救室,看到里面的病人已经“堆满”了,加床加得很乱,医生的工作台前也放着床,一般是不加床的地方,也放着床,躺着人。

中心医院急诊科的机构设置,主要就是抢救室、诊室、留观室。每个上班的时间段,有2到3个急诊内科医生+2个急诊外科医生。一般年资低的医生在诊室,年资高的医生在抢救室。

后湖急诊科抢救室有两个,大的抢救室还连着一个单人抢救室。大抢救室平时只能容纳10个病人,没几天时间,就挤得一塌糊涂,最多时收了30多个病人,走廊也有人,到处都塞满了病人。南京路抢救室比较小,平时只能容纳6个病人,后来塞进去10个人。

留观室,也可以收25-30个病人,更多的病人就堆在急诊大厅里。“没有氧气接口的地方,就放上氧气瓶,应该各地的大三甲医院都差不多吧,再有病人进来,我们就拼命加快周转,跟后面的科室打电话。”艾芬说。

疫情以前,急诊内科接诊的多是急性心梗、脑梗、消化道出血、休克患者等,急诊外科接诊的多是急性腹痛、急性创伤,以及车祸伤患者等。

2022年12月5日以后,急诊外科接诊的还是平时那些病人,但有些病人,来的时候症状是全身酸痛、腿痛、腰痛,检查以后,就发现是新冠感染造成的早期症状。

急诊内科的病人变化较大,主要是肺部感染、呼吸困难的病人,一开始就是老人比较多,送过来时病情就很重了,有的就是濒死的状态,甚至送过来就已经死了,“这种情况出现,可能因为是家属发现得比较晚,比如有的老人单独居住。”艾芬说。而且,多数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肿瘤、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

医生们忙个不停,需要留观的病人多,需要进抢救室的I级和II级病人增多。

病人氧饱(血氧饱和度)不好,一般低于93%,就要留观;病人需要住院,但暂时收不进去,那先进留观室观察,等床……

病人处于濒死状态,意识模糊,或者血压不好,已经休克,或者呼吸要停了,或者氧饱非常低,来的时候只有(百分之)七八十了,甚至(百分之)五六十,就要直接进抢救室,紧急插管抢救。



“任何预案都顶不住”



病人又多又重,让人意外。“应该是2020年的场景重现吧,还是让人很难过的。”艾芬说。

病床不够了,急诊科就加护床,“什么时候开始加床,已经记不清楚了,反正来了病人我们就加吧,哪里有空位就往哪里放;高流量的氧疗机器不够用了,就找医院申请……”艾芬说。

很多病人滞留在急诊大厅,氧气接口不足,护士长向设备科申请,“设备科连夜在急诊候诊区域加装设备带,很及时地安装了,这就缓解了很大一部分压力,病人即使没有一张床,也可以坐在那里吸吸氧。”艾芬说。

图片

2023年1月初的后湖院区急诊大厅

2020年时,疫情也似乎是突如其来,武汉各大医院猝不及防,普遍缺乏防疫物资。1月23日起,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医院等多家医院紧急向社会求援,引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华人华侨进行募捐。

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赵洪洋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说,2020年疫情发展得快,医院紧缺防护物资,最后几乎快到山穷水尽,只剩一天的物资,消耗完了医务人员就要“裸奔”了。在紧急时刻,靠社会大力支持和海内外捐赠的物资,最后才顺利过关。

武汉市中心医院更是如此,据《南方周末》报道,2020年1月23日,全院物资告急,一度“断粮”。1月26日左右,不少医护人员靠吃零食坚持,有的科室“断粮”一天,有的断了三天。

此外,医院更缺的是防护物资,特别是防护服,一度到了弹尽粮绝地步。2月中旬,有医生穿的防护服,薄如蝉翼。有医生在群里讨论如何把雨衣改造为防护服,还有医生设计了“雨衣消毒方案”,有人把家里的垃圾袋拿去医院当雨衣,裹住手脚和脖子……

1月23日、2月6日、2月14日,武汉市中心医院多次向社会募捐防护物资。多位医生说,物资匮乏持续到2月底、外面的救援队来了,才得到解决。甘肃医疗队105人前来援助中心医院,其中一位医生称,2月初,这里病人多,防护用品紧缺,达不到三级防护,进隔离病房都没有N95。“这个医院管理不好,我们带来的物资不多,全给中心医院支援了。”

与2020年相比,艾芬感觉,这一次,医院早有准备,当患者激增的时候,防护物资还是很充足的。

在艾芬印象中,早在12月初,社会上暗流涌动,医院就单独腾出一栋楼来,准备收治阳性病人,那栋楼连着急诊科休息室,还要把休息室挪走,艾芬当时还提意见,说把急诊科医务人员挪到很远的地方休息,不利于工作。医院说,休息室不挪走,不符合防疫政策。后来,休息室就挪走了。

艾芬记得很清楚,12月中旬,线上开会的时候,听领导说,医院提前储备了三个月的防疫物资,全院满负荷的量,包括N95口罩、护床、高流量的氧疗机器等,防护物资储备充足随时可领取,呼吸机、高流量氧疗仪器随时可增援急诊科……

“领导可能预料到了会有患者激增的情况发生。”艾芬说。

和2020年疫情不同,“新十条”之后,新冠病人剧增,各地医院相继出现药品短缺现象。

2022年12月20-26日,医学界的医米调研,针对第一波疫情冲击下的医护人员健康及工作现状,采用定量在线问卷调研、定性深度访谈的方式,在全国各地实名认证的3013名医生中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各地医院医疗压力陡然增加,药品短缺、人力不足情况普遍,81%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医院出现感冒药、退烧药供药不足现象。

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赵洪洋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也说,最紧张的不是床位,而在于缺药,退烧药、常用的止咳退热药都没有,这是当时比较糟糕的情况。初期我们感染的医务人员同样也拿不到药。

在艾芬印象中,中心医院这次没有出现药品短缺现象,退烧药一直都有,可能品种没有平时那么多,但病人需要药,还是开得到的。也有病人在外面买不到药,跑到医院来开药,医院的药房从来没停过。

“那段时间,很多病人都需要使用退烧药,我们每天开药:泰诺、乐松、退热栓,这三种药从没缺过,布洛芬好像没有,我个人没把布洛芬放到很高的位置”。艾芬说。

后来,艾芬在网上看到北京有医院出现缺药现象,过年的时候,和一个广州朋友吃饭,也说在广州搞不到药,艾芬觉得很奇怪,哪有这种事情?

艾芬说,这一次放开,感觉医院领导还是有一些动作的,有一些部署和准备,尽管如此,没有预料到“患者这么多,危重病人这么多,我们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医疗秩序还是受到很大冲击,收治的渠道一开始不是特别通畅。”

这种情况并不是武汉市中心医院一家遇到。

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以下简称武大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在防控政策调整前,对于可能到来的高峰,我们医院是有预案的,第一是采取分层管理:最危重的患者,需要插管、上呼吸机,呼吸衰竭同时伴有多器官损伤的患者,就转到由重症科管理的综合ICU,如果只有呼吸问题,就分流到呼吸科。其他症状稍微轻一些的患者就在专科ICU治疗,但到后期,重症患者太多了,有些需要插管的病人也送去专科ICU。

第二是准备了很多可转换的ICU床位,由重症医生管理,比如综合ICU原本只有60多张床,后来又加了一个病区,算上可转换床位后,最高峰时期病床数就翻倍了。

彭志勇说,虽然有预案,但“新十条”后,病例数上涨得太快了,武汉是三天内几乎各医院的急诊床位就趋于饱和,时间太短了,任何预案都顶不住……



医护感染速度比以前快多了



在艾芬印象中,突如其来的疫情,还是对医护人员带来了心理冲击,病人又多又重,打破了急诊科平时的医疗秩序,一时大家都非常忙乱。

好在,急诊科的同事大多经历过2020年的疫情,是非常优秀的一群年轻人,三年磨练下来,早已从对疫情的恐惧中走了出来,没有任何畏难退缩情绪,没有什么烦躁和无奈,而是积极应对这一切。

艾芬后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单纯的恐惧和焦虑是没有用的。你逃得过(新冠病毒)吗?到处都是对吧?连无人区都有,你逃不过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理智、科学地去面对它,让损害降到最低、更低。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让艾芬担心的,是医护人员的感染问题。

2020年,由于艾芬预警较早,早早在急诊科部署防控,全科200多名医护人员,只有40多人感染,没有一人死亡,应该说是比较幸运的一线科室。

但这次,急诊科医护人员感染的速度,比以前快多了。

12月5日,就有两名医生感染了,她们都住在汉兴街社区。最早感染的医生,爸爸妈妈都感染了,老公带着孩子住在酒店里,科室把她叫回来上班,在12月5日感染。另一个怀孕的医生也在同一天感染。

12月6日,章梦丽也感染了。

12月7日,在干部科支援的许文峰被叫回来上班,上了一个夜班就阳了。艾芬问他,你不是一直在干部科上班好好的吗?他说,主任,昨天我低估了病毒感染力。今天早上全身乏力、酸痛、腰痛。中午抗原自测阳了。

艾芬后来感觉,与2020年不同,急诊科这次都是一家一家感染的。2020年,急诊科只有三个女医生全家感染,两个女医生的公公、婆婆加老公感染,一个女医生的爸爸、妈妈、姐姐、老公,算上她自己5个人感染……

艾芬说,这次疫情,急诊科医护人员上班都是戴着N95、面屏、手套,穿着隔离衣、鞋套,防护还是做得不错的。但放开之后,社会面感染加剧,很多家庭全家覆没,不少医护人员因为家人感染而中招。

艾芬自己家似乎也不例外。

12月7日,二宝就开始发烧。武汉一放开,妹妹带着他去游乐场玩了一下,回来就感染了。

二宝发烧,对艾芬影响很大,“那时候,很多人还没感染,二宝是烧得比较早的,老公就埋怨我们不该把孩子带出去玩……”艾芬说。

艾芬和家人主要怕感染到公公。

公公今年81岁了,患有乙肝、肝硬化数十年,肝癌十数年,做了十余次肝癌介入栓塞手术,长期吸烟,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之前,为了预防公公感染,艾芬想尽办法。她后来在文章里写道:

首先是吓唬。从一开始就不允许出门,“出门就是死”“生病了也没有病床”,还经常发一些带刺激性的照片在家庭群里面,我的威信自然而然提高,老人对我说的话深信不疑。一次他下楼拿了个快递,被我看到一顿批评,自此再也不出门了……

其次,家里特别注意消毒。下班回来,每个人进门先把外衣鞋子脱下来,放在单独固定的地方,立刻洗手消毒,先洗澡再吃饭。

在饮食上,家里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又注重营养。家里在网上订了蔬菜水果,牛奶酸奶冰箱常备,妹妹每天煨鸡汤或排骨汤,公公常喝绿茶和白茶。

在药品器械上,家里也早有储备。测氧饱的小仪器很方便,每天夹一夹。体温表每天测测体温。家用雾化器买了几个,老人小孩都可以用,大人咳嗽,小孩咳嗽,都可以雾化治疗。老公还到处托人买了一盒印度仿制药(辉瑞进口药我也弄不到)……

二宝发烧时,一度烧到40多度,不想吃东西,嗜睡,艾芬给他使用退热栓,“我从小到大,包括家里的老人孩子,都是用退热栓,又便宜又方便,而且效果好”。

妹妹照顾二宝,在12月8日也开始发烧,烧到38.5℃,后来成为家里症状最重的,公公后来也不幸被感染,他阳康以后,妹妹还没有恢复。

妹妹主要是胸闷憋气,心慌,浑身疼痛,乏力,吃不进东西,倒没有嗜睡,因为睡下去就不舒服,躺下来就胸闷憋气,侧身睡就好一些。过了十几天,妹妹才恢复过来,但一直干咳。

艾芬担心妹妹患上心肌炎,给她监测心率、氧饱,开一些化痰止咳的药,给她做雾化。妹妹的氧饱还好,96%左右,就没带她去拍胸片。医院里非常忙,艾芬不想再给医院添堵,后来其他家人生病,也没去医院做任何检查。

艾芬给妹妹和二宝用药,让家人尽量做好隔离。公公就一直在自己房间呆着,吃饭也是端进去,不和二宝见面……



“三小时插了五个管”



艾芬上班,通常周一三五在南京路,周二四在后湖,周末机动。

12月9日,是周五,艾芬在南京路上班,但后湖的病人太多了,比南京路多了很多。

一个同事在群里说,后湖总值班电话打爆了,好多都是要来看发热门诊的。

急诊科同样紧张。医生彭欢晚上在急诊内科群里说,今天(上午)7-10点,“插了五个管”。艾芬后来对笔者说,病人呼吸困难,氧饱非常低,比如在80%以下,就要插管了。再不插管,病人就要挂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同时有这么多需要插管的病人。

图片

2022年12月24日,后湖院区急诊科抢救室。

艾芬放心不下。17:30左右,她坐班车赶到后湖。急诊抢救室里,已堆满了病人。值班医生告诉艾芬,当天走了两个年轻病人,都只有20多岁,有基础疾病:心脏病、肿瘤,送过来时就很重了……

晚上7点多,艾芬和医生们在抢救室里忙碌着,突然三四个人抬进来一个病人。原来是医务处、发热门诊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他们说,这个病人在发热门诊排队,突然“咕咚”一下倒下了……

“我记得很清楚,病人是个很壮的小伙子,身高至少有1米75,一百六七十斤吧,有人抬胳膊,有人抬腿,把他抬过来了,高烧40多度,神志不清,还呕吐了……”艾芬说。医生赶紧挪了一张床进行抢救,给他退烧,补液……

20:07,艾芬在微信上对门诊办公室的领导说:你们送进来抢救的那个发热的年轻人现在神志清醒,不做任何检查,也拒绝缴费,也拒绝喊家人朋友来医院。

门诊部领导说:他口水都吐我身上了。艾芬记得,后来门诊领导告诉她,他们好几个人都因此感染了。

年轻病人不配合,医护人员还是给他做了检查,发现他不仅发烧,还低钾,又给他补钾,抢救了两三个小时……

艾芬记得,这个病人抢救时,躺在9号抢救床位,盖着自己的褐色迷彩服外套,一只手还拿着手机。周围各种仪器在叫着:滴滴—滴滴,说话声嘈杂一片,有人在喊:太疼了……

年轻病人好了以后,医生让他把手机打开,把相关费用该缴的缴了,艾芬还说,你这么重,应该叫一个家人或同事来照顾你,或者帮助你处理问题。但他拿着手机打电话,让朋友过来,一度不愿意去缴费。

艾芬有些生气,但医生们没时间跟他扯皮,病人还在不断进来,他们忙着抢救下一个病人……

抢救室的工作太紧张了。深夜22:33,医生汪一帆在急诊内科群里说,3个复苏一起来,我扛不住了。

艾芬说,慢慢来,已经四个复苏了,今晚。

艾芬后来对笔者说,汪一帆说的三个复苏一起来,应该说的是晚上九、十点的时候,就是病人心跳停了,需要心脏复苏。我说的四个复苏,指的是早上还有一个。

仅仅一天,危重病人就有这样多,副主任李维说:“是不是只有后湖急诊开张?120得打电话分流一下吧……”



“请医务处全力协调”



2020年疫情初期,急诊科一度忙乱无助,让艾芬终身难忘,“那段时间急诊科的状况,经历过的人一辈子都忘不了,甚至会颠覆你的人生观。”

在接受《人物》采访时,艾芬说,“2020年1月21号急诊科接诊1523个病人,是往常最多时的3倍,其中发烧的有655人。

“后面的病区已经饱和了,基本上一个病人都不收,ICU也坚决不收,说里面有干净的病人,一进去就污染了。病人不断地往急诊科涌,后面的路又不通,就全部堆在急诊科。病人来看病,一排队随便就是几个小时,我们也完全没法下班,发热门诊和急诊也都不分了,大厅里堆满了病人,抢救室输液室里到处都是病人……

“这么多危重病人没办法去处理,没办法收住院,而且我们医务人员还在这种风险之中,这种忙真的很无奈,很痛心。”

这一次疫情,艾芬也怕出现这种情况。

12月9日晚上20:53,艾芬在中心医院周会群里求援:后湖急诊抢救室爆满,核酸抗原试剂没有了,很多阳性病人,恳请各位主任积极收治急诊危重患者,不能让急诊科压力太大了。

副院长蔡威马上@医务处:请医务处全力协调,确保病人有序收治。

设备科同事说,马上把抗原送到科室。

之前,患者来急诊科就诊,要求必须经过核酸检测。很多病人想住院,也需要在医院重新测核酸。

但放开以后,病人太多了,核酸出来得太慢了,等做完核酸再去救治,就晚了,还是做抗原更快一些。急诊科的抗原试剂很快就用完了。

“我当时说,抗原试剂没有了,设备科就紧急送来好多抗原试剂盒,后来抗原也不用查了,因为来的病人几乎都是新冠……”艾芬说。

在艾芬求援的当天,医务处的副主任就来到急诊科,跟着艾芬,协助收治病人。“那天晚上,医务处的领导就跟我们在一起,我后来感染了,他说把他也传染上了”。艾芬后来对笔者说。

在艾芬印象中,“医务处领导来的时候,是我们收治病人比较紧张的时候。我们工作比较忙,打电话联系其他科室,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我就跟医院提要求,要求医院职能部门来我们这里,帮助联系病人住院,他们就安排人来了,坐在急诊科办公室,现场打电话,联系其它科室,联系床位。一直都在来来回回地协调,还是很给力的。”

12月9日,艾芬还在调兵遣将。

医生李凯在恩施州利川市对口支援当地医院,去了有半年了,本来在那里要呆一年的,艾芬实在忙不过来了,就想着把李凯调回来。李凯外出支援,属于医院社会服务部管理,艾芬就联系社会服务部,下午15:30,又直接打电话给李凯,让他做好准备,“你赶紧回来上班吧,我现在人手太紧张,排不过来班了。”

利川远在鄂西南,离武汉近600公里,是湖北省离省会最远的县级市,坐动车需要4-5小时,开车需要七八个小时。

艾芬说,你赶快收拾东西,坐今天最后一班动车回来吧,动车4个多小时,明天就可以排班了。笔者后来查到,途径利川的最后一班动车是17:34开出,21:55到汉口。

李凯说,艾主任,我是开车子过来的,晚上开车回来不安全。艾芬说,好,你明天回来吧。

12月11日,李凯就在急诊科上了夜班。



感觉自己逃不过去了



12月9日晚上10点半左右,艾芬还在抢救室里指挥抢救病人。

抢救室里,仍像白天一样紧张。医生和护士穿着蓝色隔离衣,戴着蓝色帽子、面屏、医用手套,各自忙碌着。一个医生左手拿着几张单子,右手按着鼠标,在电脑上操作着,一个医生从打印机里扯出长长的单子,几个病人家属围在工作台旁,还有的坐在板凳上等着。

几个穿着蓝色隔离衣,后背印着“武汉市急救中心”的人,围着一张床位,貌似刚把病人送过来。墙上标着“1、2、3”的地方,每一个床位上都躺着人……

图片

急诊科抢救室。图片来自中心医院官网

慢慢地,艾芬感到撑不住了。浑身肌肉酸痛,越来越明显,畏寒,没有力气,恶心,有呕吐的感觉,体温倒不是很高。这种状况在白天就有了,艾芬以为是累了。

之前,抗疫三年,艾芬从未感染过。2020年疫情时,武汉中心医院是重灾区,全院300多医护人员感染,艾芬每天工作时,抱着必倒的信念,但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倒下,她硬是没有事,一直到疫情结束,也没有倒下。全院的人都觉得艾芬是个奇迹。她自己分析了一下,觉得可能是因为自己本身有哮喘,在用一些吸入性激素,可能会抑制病毒在肺内沉积。

“感觉那个时候,病毒的传染性没有现在这么大。”但这一次,艾芬感觉自己逃不过去了。·

2020年,为了预防家人感染,艾芬和老公搬家另住,这次一家人本来就住在一起,孩子感染了,妹妹感染了,孩子那么小,你要照顾他,喂他吃的,喂他喝的,就很难避免了……

艾芬意识到,自己可能感染了。汪一帆说,艾主任,你去休息吧。艾芬不敢回家,怕回去传染给老人,就回到办公室里。

办公室里有沙发,艾芬把沙发打开,就是一个小床,平时准备了一床被子,放在柜子里。好在医院开了暖气,不冷。

艾芬吃了一颗乐松,这个药可以退烧,又可以止痛,然后在家庭群里留言,说自己在医院里,可能感染了,就不回来了。二宝和妹妹感染之后,家里很紧张,老公已搬到单位去住了,那时公公婆婆还好。

艾芬睡下后,一个护士长也来了,拧开办公室的门。艾芬后来说,护士长可能想在里面休息,因为她老公也感染了,见我在这里睡,就走了。

大疫三年,这是艾芬第一次感染。这一天,急诊科医护人员感染情况加剧,仅内科医生已感染了7个人。



在沙发上昏睡了两天



睡到第二天早上8点左右,艾芬醒了,还是很难受,全身肌肉酸痛,腰痛,没有力气……

艾芬生了二宝以后,血糖有点偏高,每天都要打胰岛素,昨天突然生病,身边也没有带药。

这时正是夜班医生下班的时间,艾芬用微信联系昨夜值班的医生刘易珏:你下班过来换衣服的时候,帮我开一支利钠鲁钛针,利钠鲁钛针帮我把找护士把注射针头安好,再拿一盒酒精、两盒棉签,送到我后湖办公室门口吧。就从那个移动CT车后面进来。我昨晚才知道阳了。



@哈勃观察员

昨天 15:36
来自 微博网页版
美国率先宣布:结束新冠疫情“紧急状态”!

        当地时间10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法案,宣布结束新冠疫情“国家紧急状态”。
        据媒体援引《华盛顿邮报》报道,在回归常态化管理,紧急状态结束的同时,美国政府过去三年里发布的保障性法规、免费医疗及纾困措施将逐一失效。
       但美国政府官员强调,结束国家紧急状态不会影响原计划于 5 月 11 日结束的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在此之前政府仍然将为一些美国人提供新冠检测、治疗和疫苗。
       美国民众对疫情的看法分歧仍较大,据美国盖洛普民调公布的线上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有49%的美国人认为疫情已经结束,可以放松警戒了,但也有51%的人并不觉得疫情已经过去,还有25%的美国人仍非常或有些担心自己会被感染。当然,美国这种意见多元社会想取得一致看法也不可能。



https://mp.weixin.qq.com/s/0D_dDSYrelz92_rbUToCRg

现在可以不戴口罩了!之前的规定错了吗?
原创 项栋梁 基本常识 2023-04-12 22:31 发表于广东
4月12日下午,国家疾控局发布官方指引,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强制要求佩戴口罩的规定,改为软性的建议佩戴。



说人话就是:爱戴不戴,你自己选。



图片​


我知道,很多人对戴口罩这件事早已忍无可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戴口罩已经形成习惯,人多时不戴口罩反而不自在……



没办法,世界就是这么参差多态。新规定出来后,口罩戴或不戴都是人之常情,个人选择,不必非得分个高低对错互相瞧不起。



不过,把道理层面的是非黑白搞清楚还是很有必要的。肯定有人想不通:



当下虽然新冠病毒在蛰伏,但甲流却在大范围流行。同为呼吸道传染病,为什么现在就可以不戴口罩了?



之前疫情管控放开时大家都戴口罩可也没防住感染,是不是说明戴口罩的规定从一开始就错了?



图片​


首先,戴口罩对防范呼吸道传染病有帮助是真实的。



包括新冠、甲流、普通感冒、肺结核在内,正确佩戴口罩都比不戴口罩的感染几率低,这是经过严格对照试验和大规模人群统计所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结论。关于这点,中国政府没有骗你,美国政府没有骗你,科普博主们(包括我在内)也没有骗你。



然后,对于不同致病力和传播力的病原体,在不同的人群免疫状态下,戴口罩的健康收益会发生动态变化。



当戴口罩的收益变得不那么显著(仍然大于0)时,而戴口罩的麻烦随着时间拉长逐渐凸显时,人的主观感受就可能会认为戴口罩不值得。



关键是,戴口罩的收益还有一个特别违反人性的地方,它更显著的作用是减少感染者散播病毒,相对来说减少健康人吸入病毒的作用就没那么强(普通口罩密闭性不好)。也就是说,戴口罩的作用更多是保护他人而不是保护自己。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全民戴口罩遏制了疫情的传播速度,但从个体的视角来看,自己严格戴着口罩最终还是感染了新冠,这就难免会心理不平衡。



无论是各国政府、世卫组织还是科普博主,大家都是从公共卫生的总体层面看待问题,那当然是建议大家在室内密闭场所戴口罩的。包括当下甲流凶猛,我也仍然建议大家戴口罩来防范。



但是!这种建议并不带有强制性,它只是把戴口罩可能产生的收益和健康风险讲清楚,至于这个收益值不值得,风险能不能承受,可以由每个人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判断。



图片​


与此类似的,还有一天应该吃几克盐,BMI多少算是肥胖要引起警惕,都是卫生部门基于现有科学证据对公众发布的指引。



当一个健康相关的问题影响面足够大,造成的社会负担足够沉重,或者作为新出现的问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时,软性的指引和建议就有可能转变为硬性的规定与政策,比如戴口罩,比如打疫苗。



这些政策和规定中或多或少一定都包含了政治考量,一定会在保护一部分人健康的同时伤害到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强制食盐加碘和公共场所强制戴口罩都是这样的情况,是国家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成本所做出的决策。随着社会基本面的变化,社会成本会随之波动,相应的政策有所调整也就在情理之中。



我们可以讨论在2021年新冠疫情本土低流行水平时强制戴口罩是否合理,可以讨论2023年2月之后维持口罩规定算不算滞后,还可以讨论当下取消公共交通的口罩规定有哪些利弊得失……



基于每个人的立场和价值观念,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出不同的主张,做出不同的选择。



但是,戴口罩可以减少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这个事情,它是客观事实,是没有讨论空间的。



不知道我表达清楚了没有?



@拆台CT

11分钟前
来自 微博网页版
新冠病毒又出现了超级变种Arcturus(即XBB.1.16)。

中文互联网上暂时还没有媒体报道,自媒体目前引述的都是外媒。

根据自媒体消息:

这个变种首先在印度出现,一天时间内就新增超3000例,致病性跟传染力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印度已经重新启动了口罩禁令。

澳大利亚目前已被波及,周增超5000例。

值得关注的是,确诊活跃病例基本集中在20-40岁之间,这也是抵抗力和免疫力最强的人群。

这个新变种目前来看还是挺可怕的,有不少在国外的网友在社交平台晒消息称,自己已经不幸中招。



@庄时利和

16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3 Pro
#吴尊友称新冠已经趋于结束# 有朋友问如何看待吴尊友的这一观点。

吴尊友是在前几天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上说的,更加详细的内容可以在网上查到,他说的整体观点都是符合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基本知识以及目前对新冠的研究结果的。这里简单说一下。

1.从世卫数据看,全球新冠大流行已经趋于结束。这个是目前的主流认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冠大流行都趋于结束。

之前有说过,在传染病学上,对传染病的不同控制水平有着严格定义:

-「控制」(Control):通过疫苗等公共卫生措施的干预,一种疾病的传播已降至较低水平(举例:腹泻疾病);

-「消除」(Elimination):该疾病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已降至零(举例:新生儿破伤风、麻疹、脊灰);

-「根除」(Eradication):该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已降至零(举例:天花);

-「灭绝」(Extinction):即便是保存在最高等级实验室里的病毒样本也已被销毁(举例:无)。

目前新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已经区域结束,将来随着新变异体的出现,不排除在局部地方有出现新一轮较高水平的传播。但是整体来说已经处于Control这个级别,而由于新冠病毒和疫苗的特性,从Control到Elimination还有很长的鸿沟。

另外常有人说「不检测就没有」,实际上各个国家对某一种传染病的检测要求是与其威胁程度相关的。由于人群免疫屏障的建立、抗病毒药物的普及等诸多因素导致新冠的整体威胁下降,从而降低检测强度,而不是反过来。

2. 吴尊友在论坛中还提到的关于医疗系统与公卫系统的数据共享问题,这对于将来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很重要,可以去看一下。

3. 另外还有一个很多人关心的就是要不要戴口罩。吴尊友在其微博中也有详细解释。

在过去三年,网上常常有一些关于戴口罩的极端观点,或认为口罩无用,或认为长期戴口罩就可以高枕无忧,这些都是不符合传染病基本知识的。

简单来说,戴口罩的主要目的保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

-当你自己可能感染、或者已经确诊感染包括新冠、流感在内的呼吸道传播病毒,你应当戴上口罩,避免传染给其他人;

-在传染病高发季的人群密集场所或者特殊场所(如医院、养老院),建议戴上口罩;

-你在工作场合有人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为了防止通过你传染给家里的老人小孩,建议戴上口罩;

-而在户外街道、公园等地方,在呼吸道传染病低流行期间戴口罩的实际作用很小。

就像那句话说的,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自己管好自己就行。

4. 关于新冠的研究还是会一直持续下去的,包括将来的疫苗接种策略、抗病毒药的研发以及新冠的各种免疫反应机制等。对于普通人而言,最简单可靠的就是遵循权威机构(如WHO、各国的卫生部门等)制定的官方指南。现在绝大多数人对于新冠的关注度在下降,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大家总得向前看。努力工作,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是第一要务。

最后,说回上面提到的传染病控制水平分级。目前除了天花以外的所有人类传染病,要么防控到Control级别,要么到Elimination级别。

在传染病防控中,消除和根除是公共卫生的最终目标。而唯一的问题是,这些目标是要在当代、还是在未来几代人中实现。



@庄时利和
很多人问的第二波疫情到底啥时候来。

自从第一波疫情之后,网上有人猜测第二波在三个月之后就要出现,甚至还有渲染一两个月内重复感染的病例,认为春节就会来第二波的。实际上疫情预测是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很多不确定的变量,包括病毒本身的变异、免疫屏障以及人群行为变化等诸多因素,很难有人能准确计算出来。

目前研究人员的主流观点是国内在第一波疫情之后,数月内发生第二波疫情的概率很小。但是关键点就是这个「数月」到底是多长时间。

1. 这里可以参考浙江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公卫学院在medrxiv上发表的一项预印本文章「Timing and magnitude of the next wave of COVID-19 in China: lessons from 189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翻译成中文就叫做「中国下一波新冠疫情的时间和规模:来自 189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全文(DOI:10.1101/2023.03.27.23287793),了解一下研究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是预印本文章,研究结论仅供参考。

这里只说结果。综合 189个经历过两次或者更多次Omicron浪潮国家的监测数据:

-第一波和第二波/第三波疫情的中位峰值时间为164天/243天;

-第二波和第三波的峰值远低于第一波的,中位相对峰值分别相当于第一波的14.5%和11.2%;

-第二波峰值与人均GDP、城市化率、人口密度、65岁以上人口比例呈显著正相关性。

因此简单来说,如果直接照搬其他国家的研究数据,那么第二波Omicron疫情会在第一波5个多月后到来,而强度显著降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还是上面提到的影响疫情的复杂因素,这些都会影响到下一波的来临时间和强度。

2. 研究人员认为,预测下一轮疫情的时间和强度,对于更好地准备和应对未来危机至关重要。

比如,我私信里经常收到的一个咨询就是——第四针什么时候打?

如果你之前打过三针,没有感染过,并且是符合接种要求的人群(如高风险人群和60岁以上人群等),那么在第三针接种后6个月即可接种第四针。

但问题在于,考虑到上一波的感染率,已经打过三针+感染过的人数可能更多些。

其实根据今年2月发表在Lancet的研究(DOI:10.1016/S0140-6736(22)02465-5),既往感染相当于至少两针mRNA疫苗的水平。混合免疫所带来的免疫力,其强度和持久力都高于单纯疫苗接种或感染。如果你是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已经接种三针疫苗,并且上一轮感染过,那么无论根据中国大陆还是香港的建议,在感染6个月后再考虑有没有必要接种下一针疫苗。

如果是老年人或者免疫缺陷人群,可以适当缩短接种间隔,目前研究显示第二针加强针的安全性与基础免疫以及第一针加强针相同。而在所有可选疫苗当中,我个人推荐优先选择含Omicron抗原的作为加强针。

当然有些朋友问,虽然自己是三针疫苗+去年年底感染过,一定想要现在去再打一针行不行?我个人认为也是可以的。但是你需要考虑的一个小问题是,如果你现在接种了疫苗,而下一波的来临推后了几个月、或者今年秋冬季更大一波来临时,你那时是否会焦虑还要不要补打一针。

接下来五一假期带来的人员流动、以及Omicron新变异体等是否会导致第二波疫情的提前到来,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密切监测。

这里也提前祝大家五一快乐,吃好玩好。传染病的防控固然重要,但它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微博新知博主#



@庄时利和

2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3 Pro
关于第二波疫情前几天已经详细说过了(微博正文),这里补充几点,关于五一出行的。

1. 新冠病例:

在过去两个月中全国各地每天都有零星的新冠病例,有人说「不检测就没有」属于信口开河,各地哨点医院仍然在密切监测各种传染病。

根据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中新冠和流感病毒阳性率变化趋势,目前每周哨点医院的ILI大概有6~8万例,近期流感病毒阳性率下降,新冠病毒阳性率稳定在2%~3%左右。当然全国实际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的人肯定不止这个数,因为大多数患者不会去医院,就自己在家吃点药完事了,我个人估算每天可能有数万人感染新冠。

由于人口基数大,因此感染数字仍然是不小的,但是目前整体新冠感染情况是比较稳定的。

2. 疫苗接种:

上次提到过,目前无论是中国内地还是香港的指南,都不推荐已经接种过3针的人群在感染后半年内接种下一针加强针。美国CDC的建议是在确诊出现症状(或者测试阳性)后3个月后接种加强针,另外FDA近期修改了接种建议,停止使用原始mRNA疫苗,统一接种二价疫苗。

目前国内获批的新冠疫苗类型众多,还有大量基于三年前原始毒株研发的疫苗。虽然原则上来说,所有已获批用于加强接种的疫苗均可选择,但我个人建议优先选择含有Omicron抗原的疫苗(仅代表个人推荐)。

3. 个人出行:

今年五一会有大量出行,而在大量既往感染后,人群流动是促进传染病新一轮传播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避免自己感染,也避免传染给家人,在旅途中建议仍然做好防护。

具体如何做,在不违背公共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可根据自己对风险的担忧进行适当调整。比如你在的旅游地已经不要求戴口罩了,但你仍然很担心感染新冠、流感或者其他呼吸道传染病,自己选择戴好口罩也无可厚非,个人选择不损害他人利益即可。

口罩有用但非万能,你能理解这点就行。另外无论有没有疫情,注意做好手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其实以上这些有点类似:你到潮汕旅游了,要不要吃顿生腌?

你自己决定就好。



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 ... ;apptime=1682079479

上海车展模特新冠阳性,经纪人要求必须出席
,否则就不结前几天的工资,想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身体生病无法继续工作而被拒付工资的情况,大家都是怎么解决的呀,目前本人已经提交了欠薪线索平台的投诉,还在等电话,想了解一下更多的索薪方法。
我是4月17日至19日参加工作,然后19日中午出现发烧症状,下班后去医院查出新冠阳性,并且伴有高烧不止、乏力惧冷、身体疼痛、咳嗽不止等症状。当即跟经纪人反馈了病情,经纪人拒绝和品牌方客户反映真实情况,执意要我第二天20日一早出席现场,说我不去就不结前面的工资,还让我高烧就物理降温也要去,也全然不顾新冠的传染性,他说大家都阳过了,没人害怕我的。我答应如果20号好转点就去,病情不好的话就实在没法去,并且提醒经纪人提前准备备选人员以防万一,但他还是执意要我出席,拒绝我找备选的人,他自己也不找。结果20日我病症更加严重了,人还变黑了,像棕色人种的黑人,而且依旧高烧,症状都没减轻,经纪人依旧逼我去现场,并且威胁我20日这天不来前面三天的工资就不给我。不知道因为身体生病无法继续工作而拒付工资,这种行为是否合法,还有什么平台可以投诉他。另外,他没有和我签合同,但我有聊天记录和照片证明我是参加过工作的,如果有相关经验或者懂法的小伙伴们,欢迎留言谢谢大家
      

———————————————
更新一下,经纪人晚上给我结清工资了,具体内容我在放图片里了,现在时间也很晚了,熬着夜我确实也不舒服,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这件事情我不想再想了,他既然已经把钱给我了,我是想得饶人处且饶人,所以都打上了马赛克。不删除是给支持我的人看下结果,谢谢你们非常感谢大家,另外就是想留着这条,给还没去车展并且不想得新冠的人看,车展里面确实新冠开始传播了,如果不想得新冠,个人建议最近还是不要去车展了,如果必须要去话的话,一定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戴好口罩,带上酒精湿巾,愿大家都健康~
———————————————
我前面刚刚发出上一段更新就有人急不可待了,的确清者自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已经讲清楚了,我说到的也会做到,不会出尔反尔,整件事情浑的到底是谁,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晚安了
#上海车展#车展#车展模特#拖欠工资#2023上海国际车展#2023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新冠#新冠阳性
昨天 13:13



回复 11583楼yingyinc 的帖子
@麻醉医生凌楚眠

12分钟前
来自 HUAWEI Mate 50 Pro
“发烧后人变黑”需要警惕,有可能是严重脱水和肝功障碍变现
@赤胆忠心Moss酱
上海车展真是病毒大联欢啊………
车模都被感染了,还被逼着带病上岗。
网页链接

后续,小姐姐结清工资了。 ​​​



@哈勃观察员

4小时前
来自 微博网页版
张文宏发声:做好新冠二次感染的准备!

      4月20日下午,在由上海市召开的“感染免疫高峰论坛(2023年度)”上,张文宏做了题为《新冠二次感染》的演讲。他认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他表示,应对新冠二次感染,需关注脆弱人群,不断地监测、预警,做好药物储备,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



@张洲

13分钟前
来自 iPhone 8 Plus
是的,预测过,5月左右会有一波小的。我和我那帮人都不是防疫爱好者,大家都早已摘了口罩,然而,劝一嘴,最近最好戴上。 查看图片
@顾扯淡
虽然我上一轮就没阳,但是这轮身边不少人中招了,好怕被#新冠查漏补缺#,目前开始准备家里小药箱#新冠二次感染开始了吗# ​​​



@子陵在听歌


11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4 Pro Max
很多人问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疫情会不会在不久之内出现第二波高峰。这里有两个决定因素,一个是宿主人群的免疫力,一个是病毒本身。国内去年12月大规模感染后,大量人口感染病毒并形成了广泛的体液免疫屏障。虽然每个人的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完全不同,即每个人的有效抗体滴度不同;但大量研究显示,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65岁以下人群SARS-CoV-2中和抗体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同时,康复者也获得了具有病毒感染诱导的长期记忆功能的B细胞和T细胞免疫。因此,群体水平的免疫屏障依然持续存在。

而从病毒的角度,目前全球主要的突变株依然是去年秋冬季出现的XBB.1.5。去年春夏季感染感染BA.2和BA.5形成的抗体对XBB.1.5具有交叉中和活性,因此依然具有保护力。从今年开始出现的XBB.1.16让很多人担心,但这个突变株在过去几个月中的增长优势并不明显(下图),这是因为它和XBB.1.5的差异很小,因此XBB.1.16相对XBB.1.5的免疫逃逸并不明显。Omicron(奥密克戎)出现后,新突变株取代旧突变株通常来自于新突变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所以XBB.1.5及BA.2感染依然后的免疫力依然能够较好预防XBB.1.16(微博正文)。因此,目前预计XBB.1.16很可能不会引起较严重的第二波高峰。



@麻醉医生凌楚眠

1小时前
来自 HUAWEI Mate 50 Pro
短时间内巨量人口同时感染意味着抗体保护力会在差不多长时间内失去效果,意味着必定形成凸出的二次感染峰…
@正观新闻
#张文宏建议做好药物储备应对二阳# 【全家二阳了!多地网友晒抗原,张文宏发声:要做好药物储备#下一波疫情高峰是否已在路上# 】
近日,不少人在网上晒出阳性的抗原,声称“二阳”了。距离去年年底的疫情高峰马上5个月了,很多人担心的下一波疫情高峰是否已在路上?感染过了,如今还需要疫苗接种吗?



https://mp.weixin.qq.com/s/XjOPdlsVwpUUvCQGGW85uw
“新冠二阳”要如何应对?
李科文 界面新闻 2023-04-23 18:10 发表于上海
图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李科文

界面新闻编辑 |谢欣

近期,新一波新冠感染潮是否即将来临引起社会关注。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二次感染”抗原检测阳性的经历,甚至有网友自述全家都经历了“二阳”。更多的是,此前没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也出现了首次感染。
不过,病毒学专家常荣山于4月23日向界面新闻表示:“上热搜的全家‘二阳’只是个案,不用过度忧虑。”他认为,现在是“首阳”填空期,上一轮疫情感染潮未感染者可能会在这段时间被感染。从去年12月到现在,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未感染者可能己经首阳,但仍有三之分二的未感染者,延后再感染,现在感染人数在上升中,但不会明显的峰值,日最高也不会超过去年12月份的百分之十五,不会有就医、住院高峰。到了九月份可能会迎来真正的二次感染。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4月20日感染免疫高峰论坛(2023年度)上也表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均出现了两波新冠疫情。二次感染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感染过的人免疫力逐渐衰减,二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未感染的人在第二波疫情中被感染。根据监测数据,目前中国很多新冠感染者的情况都是后者。
香港大学病毒学专家金冬雁也向界面新闻解释,“二阳”是有的,但是小部分,而且“二阳”出现的症状也比首阳轻,现在较多的是“首阳”。新冠首次感染者也不用过分担心,新冠病毒虽然将找到每一个易感者,但疫情不会太厉害,仅是小范围传播。以平常心类似应对流感一样做好个人防护即可。
界面新闻对比中国疾控中心公布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数据,从整体数据上来看,相较于去年12月22日高峰694万相比,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呈下降趋势,且处于低谷。
图片

但对比前一周4月15日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界面新闻发现,相较于2023年4月13日新冠核酸检测阳性率为1.3%,抗原阳性率为0.3%,4月20日新冠核酸检测阳性率与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7%与0.5%,有轻微的上升。
图片

新冠疫苗仍是应对新冠病毒的最好手段。金冬雁表示,对于新冠病毒的防控重点仍放在“一老一少”。对老年和长期病患者,应该鼓励定期疫苗接种。
当地时间3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SAGE)修订了优先使用新冠疫苗的路线图,6个月至17岁的健康儿童和青少年为低优先级人群,SAGE建议各国依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为他们接种新冠疫苗;老年人、患有严重合并症(如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年轻人、免疫力低下的人、孕妇和一线卫生工作者为高优先级群体,应在最后一次接种后6个月或12个月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不过,由于新冠病毒已应该多轮变异,现在推荐接种的疫苗也发生新变化。金冬雁表示,国家在新冠疫苗研发及管理方面,一定要开发和批准优质的mRNA疫苗和针对奥密克戎毒株的新一代疫苗。他建议,此后接种新冠疫苗应该首选鼻喷疫苗或针对奥密克戎毒株的疫苗,或二价mRNA疫苗。
实际上,在4月10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已印发《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的通知》(下简称:《通知》)。《通知》显示,神州细胞重组新冠病毒4价S三聚体蛋白疫苗、石药集团新冠病毒mRNA疫苗已纳入紧急使用,可用于18岁以上人群加强免疫接种。
图片

未感染目标人群基础免疫接种使用的疫苗,参照前期有关要求执行,加强免疫优先推荐使用神州细胞重组新冠病毒4价S三聚体蛋白疫苗、石药集团新冠病毒mRNA疫苗接种,也可选择其他已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纳入紧急使用的重组蛋白疫苗或病毒载体疫苗进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18岁以上人群,优先推荐使用神州细胞重组新冠病毒4价S三聚体蛋白疫苗、石药集团新冠病毒mRNA疫苗接种,也可选择其他已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纳入紧急使用的重组蛋白疫苗或病毒载体疫苗接种。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3-17岁人群,接种使用的疫苗参照前期有关要求执行。
张文宏还表示,仍需进行抗病毒小分子药物的储备。同时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建立起可以在48小时内及早治疗的模式,市民可以就近到社区卫生中心测抗体或抗原,给予相应的药物。
“我相信,不断地监测、预警,做好药物储备,而且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我们一定可以跑到下一波疫情的前面。”张文宏说。
此外,还叠加流感季。金冬雁建议,应当储备足够的特效抗新冠病毒(如奈瑞特韦/利托他韦)和抗流感病毒(如特敏复和奥司他韦)口服药供高危及脆弱人群使用。即使季节性流感同样会造成老人和长期病患者的死亡,也必须高度重视,及早给高危人士使用抗病毒药物。在新冠病毒来袭之前,我们平安度过了几十个流感季。吸取了新冠防疫抗疫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也能平安度过将来的季节性流感和地方性流行的新冠病毒疫情。
推荐阅读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图片
阅读原文
阅读 1.2万



@福原睿吉
这次上海车展很多人阳了。
        我在微博和小红书上搜集的参加车展后阳的例子,有大V、有普通人,有的首阳、有的二阳,有的是自己阳了、有的是看到身边或朋友圈阳了的。图片比较多,有些我没发上来。
       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前中疾控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前几天让大家提高个人防护,鼓励报告病例(最后一张图)。



@庄时利和

1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3 Pro
#新冠第二波# 最近收到不少私信,关于三针+阳过要不要再打一针。

我尽量说的简单些,顺便提一下药物和抗原。

1. 按照大陆和香港的指南,三针+阳过,建议6个月之后再考虑要不要打下一针,注意是可选项,不是必选项。

大多数人是去年12月~今年1月阳的,现在也才三四个月。国内指南之所以建议6个月以后再考虑,不是说阳完6个月内打就没有帮助,理论上现在打也能提高保护力,但是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据支持大规模接种,指南是给所有人看的,要考虑到整体的成本和可操作性。

就像HPV疫苗,CDC认为26岁以上打获益有限,没必要打,但现实中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需求决定要不要打。

2. 如果要打的话,选哪种?

中国是主要大国中新冠疫苗和新冠抗病毒药物获批种类最多的国家,疫苗就有十几种。我个人建议选择含有Omicron抗原的疫苗,目前中国可选的有:

-石药mRNA疫苗

-神州细胞4价重组蛋白疫苗

-复必泰二价mRNA疫苗

可以优先考虑纸面数据更好的,也可以优先考虑数据更充分的,或者两者兼顾。石药和神州公布的数据很好,但是在我印象中3期临床试验结果还没有发过正式论文;复必泰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应该是最多的,但是目前需要到中国香港和澳门接种。

如果所在地区没有上述几种疫苗,有接种需求的话也可选择其他病毒载体或重组蛋白疫苗。不建议使用灭活疫苗作为第四针。

3. 家庭用的新冠快速抗原方面,用之前注意看一下有效期。

不同厂家的有效期不一样,有些早期获批时标注的有效期比较短,后期延长了。比如FDA去年把一些品牌快速抗原的有效期从12个月延长至15个月。灵敏度不如核酸是快速抗原这种技术本身的问题。

理论上过期两三个月也问题不大,但是尽可能还是用有效期内的,过期了就另外买几个,不用多。另外去年的快速抗原对于现在变异体仍然敏感。

4. 说下药物方面。

没有证据显示现在Omicron XBB系会出现显著不同的临床症状,因此家庭备药可完全参照去年的清单,估计很多人的药都还没吃完。

对于新冠的重症高风险人群,在感染后及时使用抗病毒治疗。之前感染新冠时使用过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molnupiravir等),并不会影响二次感染的使用。

现在可选的抗病毒药物比去年多很多,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最后,新冠科普在去年三年已经做得足够多了,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个五一假期可能有人到处旅游、全程都不戴口罩;有人忙着备药,窝在家里哪都不去。这些都是个人决定,只要不违反公共规范,不影响到其他人就可以。



https://ishare.ifeng.com/c/s/v00 ... 3ow__?from=ucms_web


立即打开
想不到!今天最火爆的新闻居然是……
打开
上海医院证实:新冠检出确有增加,主要是这些人!“二阳”症状会更重吗?专家分析
新民晚报
04/24 13:23  来自上海市
最近,

全国多地网友晒出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称可能“二阳”了,



“二阳”网友发文截图。

中疾控4月22日发布的通报显示:

4月以来,

我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

维持在1%以上,

且呈波动上升趋势。

4月14日至4月20日,

监测到42例XBB.1.16。

不少市民对此颇为担忧:

第二波感染高峰快要来了?

二次感染概率高吗?

我国流行毒株是否已变异?

专家分析



第二波感染高峰快要来了?

记者从部分医疗机构获悉:近日新冠感染者检出确实有所增加,但以上一波未感染人群为主。这一情况在中山医院也有所体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告诉记者,近日检出阳性感染者主要是首次感染,“二阳”感染者很少。这可能与上一波高峰时感染者体内仍有抗体有关。但从欧美国家经验来看,二次感染仍有发生概率,约为3%至30%。记者同时查阅到:丹麦此前一项纳入7000人的研究分析奥密克戎易导致二次感染中,女性、年轻人、医务工作者是高危群体。

关于目前我国流行的毒株是否发生变异,中疾控给出明确答案。4月14日至20日,本土新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275例,15日中疾控显示共监测到15例XBB.1.16“大角星”变异株(系我国首次监测到),本周增至42例。中疾控表示,我国本土病例XBB.1.16仍维持极低水平,未形成传播优势,市民无须过度担心。总体来看,北京、内蒙古以BF.7及其亚分支为优势株;海南、山西和天津两簇进化分支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及其亚分支为优势株。

从目前近期增加的首次感染者来看,多数属于轻型,主要表现为发热;进展为肺炎的病人较少见。那么,万一“二阳”会否症状更重?胡必杰解释,毒株并未改变,距离上一波感染高峰也不到6个月,抗体仍有“残存”,原则上“二阳”感染会比首次感染更轻,市民不必过于担心。

没有必要做抗体检测

马上到5月份了,此前感染过的患者,经过近5个月后,是不是再次感染的概率增高?

对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感染科主任吕芳芳认为,目前本土检测到新冠的变异株,比如XBB,在这种情况下,此前阳过的患者确实有再次感染的可能性。“但我觉得,不会像之前那样,出现大规模感染。另外,即使再次感染,也不用过分担心,对症治疗即可。”

已经阳过的人群是否需要做抗体检测,来看看自己体内是否有抗体?

“我觉得没有必要,即使体内有抗体,也不能保证就一定不会被感染。因为变异的病毒可以逃避抗体的中和作用。”吕芳芳说。

五一在即,会有感染风险吗?

针对即将到来的“五一”出游,专家也明确,从传染病传播原则来看,人群集中肯定会造成感染风险,但考虑到人群普遍首次感染还未超过6个月,抗体仍有效力,市民无须过度紧张。

另据中新网报道,对于近期的新冠疫情趋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告诉记者,由于不少地方已经宣布可以不戴口罩,很多人也放松了个人防护,再加上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人员外出及聚会可能增多,感染人数有可能会增加。

他表示,近期可能会增加感染风险的人群主要是之前没有感染过的、或者没有打疫苗的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他们抗体水平下降更快,因而建议,这部分人更要加强个人防护,减少去人流拥挤、空气流通性不好的地方。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接受采访时则表示,“五一”假期人员流动的增加最多造成疫情的小幅上升,国内目前不存在新冠大规模流行的土壤或条件。

当下针对病毒风险该如何应对?

胡必杰告诉记者,首先从接种疫苗来看,上海明确18岁以上未感染且未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的人群,以及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的人群(尤其是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应该及时接种疫苗防患未然。

此外,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还应前往医疗机构及时筛查,应检尽检,明确病因。专家说,最近新冠、流感、鹦鹉热等都有发生,症状多以发热为主,市民如出现症状应及时检查、明确诊断,有的放矢治疗,以期尽早治愈。记者同时了解到,目前上海多家医疗机构药物、床位等储备到位,常态化传染病预警机制也处于随时应答。

专家同时提醒:随着病毒感染后的时间延长,高水平抗体自然会降低,感染率是缓慢爬升、还是快速爬升仍在观察。市民心态放松之际,防护行为也不能忘,具体包括日常提高免疫力、保证充分休息、控制基础疾病;在密闭公共场所、交通工具上佩戴口罩,坚持手卫生,保持社交距离等,以此减少感染风险。

万一阳了怎么办?

4月23日晚,记者对话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结合国家最新发布的防控相关措施,就网友关注的一些热点话题给予回应。

Q:当前,已有不少人抗原筛查出阳性,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去医院?是否还能去上班或上学?

王新宇:如抗原检测出阳性,说明正是传染性比较强的时候,建议暂时不要去学校等社会场所,但是否需要去医院,则取决于是否为高危风险人群,以及是否存在重症化倾向,一般人群且症状较轻的话,可以不用去医院。

Q:如果去年曾经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今年年初又感染过甲流,那么,今年再次感染新冠,是否可能症状会加重?是否可能对身体带来更大的影响?

王新宇:新冠和甲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原体,没有交叉保护作用,因此也不存在感染过新冠和甲流、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会加重的情况。

Q:当前,什么样的人群需要打新冠疫苗?已经感染过新冠的,是否一定要在6个月后接种新冠疫苗?

王新宇:对于没有感染过新冠的人群,建议及时完成基础接种程序。如果是已经感染过新冠的人群,如果有基础疾病的,或是高龄老人,建议过一段时间后(3-6个月后)进行加强接种。



https://mp.weixin.qq.com/s/YlPBR4t6HZwbRNRRlcnKfw
中国正在进入XBB毒株为主的新一波疫情吗?
原创 周叶斌 知识分子 2023-04-25 08:07 发表于北京
     4.25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图片图源:pixabay
撰文 | 周叶斌



一种新的毒株XBB.1.16已经席卷多个国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开始有人担心这个新病毒株会引起结膜炎,甚至在讨论是否需要囤眼药水。实际上,XBB.1.16与其它XBB病毒株差异很小,从生物学角度看不可能突然导致一个新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经检测出包括XBB.1.16在内的多个XBB支系病毒株,从近几周的新冠疫情通告来看,XBB支系在基因组鉴定中数量与比例都在走高。



于此同时,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讲述他们二次感染的经历。中国是否正在进入以XBB为主的疫情新阶段?新毒株是否会引发第二波疫情?



●                   ●                    ●

XBB占领全球

‍‍‍‍

XBB在中国逐渐扩大市场其实很合理,毕竟该株系成为全球新冠病毒“扛把子”已有数月。



以下数据来自4月20日发布的最新一期WHO新冠流行病学周报[1]:



图片


可以看到全球新冠基因组测序占比中,XBB一家一骑绝尘。XBB.1.5占了一半,XBB.1.16比例还比较低,但上升势头明显。相比来自两个病毒株重组的XBB家族,BA.5单亲家庭衍生出来的后裔BQ.1与CH.1.1,明显处于弱势。



美国CDC的数据也显示XBB家族支系尤为强势[2]:



图片

自1月成为全美占比最高的病毒株后,XBB.1.5一度占了新增感染的80%,而如今可能让它稍微降一点市场份额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家兄弟XBB.1.16和XBB.1.9等株系。



在XBB占领全球的大背景下,该株系同样具有在中国变为主流毒株的潜力。



中国XBB株系的种类和病例数在上升



很多媒体都提到了中国也检测到XBB.1.16,不过XBB在中国的扩张趋势却鲜有人提及。或许与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展示方式有关——我们很难从每周的新冠感染情况通报里看出各变异株的走势。但是多翻几个通报,对比近期变异株监测部分XBB的占比,还是能看出些端倪。



先看4月8号发布的疾控中心通报,截止到4月6日的本土病毒变异株监测,XBB株系两行(末尾黄色高亮部分)就写完了[3]:



图片


再看仅隔两周,4月22日发布的最新一期通报,变异株监测是到4月20日[4]:



图片


其它重点关注变异株也有增加了几个,可远远没有XBB株系种类与数量(后半部黄色高亮)增加得那么多。



按照最近几份通报的数据,中国本土XBB的病毒株种类以及感染病例数可能都在急剧增加,这需要关注。



XBB在变异株中占比增加迅速



由于疾控中心的变异株监测数据每次都是从2022年12月1日统计起,直接看通报的数据很难搞清楚趋势。于是我往回翻了5份通告,将截止3月16日到截止4月20日(最新一期通告),本土重点变异株监测部分的数据做了部分整理与计算,以此分析最近5周XBB的走势。



大概处理过程如下:



首先是全国报送的本土新冠测序数量,像12月1日-4月20日是32993例,每份通报把这个数字减去上一份里的该栏数字,就能得出每周新增加的测序数。其次是重点病毒株数量,每份通告也都是12月1日算起,如截止4月20日是603例,也类似做递减,从而得出每周新增加的重点病毒株测序数。最后是XBB株系种类与病例数。这个相对繁琐,疾控中心非常慷慨地以一行行文字描述每个病毒株与病例数,只能每周单独列入到Excel中,再统计XBB的感染总数,一样通过比较前后通告获得每周XBB株系新增。



最后获得近5周数据如下:



图片

可以看到,虽然绝大部分病毒测序出来还不是重点监测变异株(如XBB,BQ.1等),但XBB株系早已占据重点变异株的绝对大头,而且数量在近三周大幅增加——所有测序中的占比也在迅速上升。

将近四周的XBB占比作图:

图片
XBB株系(黄色)在所有病毒基因组定序中的占比,四周内从1%上升到3%再到9%直到最新的17%,这种上升幅度需要关注。

看全国哨点医院的监测数据看,到4月中旬,流感样病例里的新冠阳性率尚未显著抬头——流感病毒仍然是抢了大头[4]:

图片

我们不能确定截止4月16的这一周,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3.2%与前一周的2.6%,是属于正常波动,还是开始上升。

但新冠病毒基因组监测也是对全国新冠感染的一种抽样,从最近几周的数据来看,XBB株系开始取代其它病毒株的趋势开始明显。而参考其它国家地区的经验,当上一波主流病毒株导致的感染稳定在低谷时,如果有新的病毒株开始取代过去的主流病毒株,那么很有可能意味着新一波疫情将要开始。


中国XBB株系多样性剧增



除了XBB株系在全国新冠基因组监测中占比的急剧上升,另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在最近两周(4/07-4/20)的基因组监测中,中国本土XBB株系的多样性突然出现了井喷。

从2022年12月1日到4月6日,全国检出的XBB总数不过164例,分属12个亚株:

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病例属于XBB.1.5与XBB.1.9两个支系,均为71例。当时尚未有XBB.1.16出现。我们不能不排除已经有一些是XBB.1.16,只是未定型到那么细,仍在XBB.1之下,可是考虑到彼时XBB.1仅有12例,无论如何,XBB.1.16在当时也没什么势力。

可是仅仅过了一周,截止到4月13日的测序结果,不仅是XBB各株系病例数上升到295例近乎是一周内翻倍,而且株系数一下上升到31个:

图片

XBB.1.5与XBB.1.9支系仍然占据主导,可是我们也看到XBB.1.16与其它XBB.1病例也不少,而且这些分支下株系数目都在井喷。

到4月20日,又是仅仅一周,株系数目进一步上升到39个:

图片

除了XBB.2/3这些相对稳定,XBB.1之下的株系完全是野蛮生长。

甚至可以只看4月20日时定序超过20例的子支,比较2022年12月1日到2023年4月13日,与截止4月20日,这相隔一周时间,这些XBB“大头”们的变化:

图片

符合这一标准的XBB亚株有7个,多个是以近乎翻倍的趋势度过了4/14到4/20这一周。

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4月20这一周与4月13这一周比增加了多少,而是从去年12月1日算起。也就是说过去这一周,多个XBB亚株的新增病例是比以往几个月甚至更久积累下来的总病例还多。


第二波疫情来了吗?



最近网上开始有人贴自己的抗原阳性结果,引来很多人怀疑中国的第二波疫情是否来了,而每次看到任何一个新变异株,该突变株是否将引起第二波疫情也是必有的疑问。

可现实是没有人能预知未来。我们可以从新冠病毒的演变特点与免疫学的原理来推断,随着新变异株的出现与人群免疫水平随时间自然下降,早晚会有第二波疫情到来。可是新冠疫情的具体走势包括第二波疫情的出现时间以及哪个变异株能引发,我们只能依靠真实世界数据的不断积累来推测。

参考之前总结的最近5周每周本土基因组测序数据:

图片

仅仅两周前(截止4月6日数据),说XBB在中国引起第二波疫情还属于毫无依据的揣测,因为不仅新冠阳性检出率未上升,基因组定序中的XBB株系序列也不多。

可是最近两周XBB病例翻倍增加,在所有测序病毒株占比同样快速上升,而且检出的分支数量也呈井喷式增多。虽说基因组监测受到抽样方法等各方面影响,每周不到两千的测序量也未必是对全国整体的充分反映,但XBB病例数、支系数的迅速增加,相对合理的推测是该病毒支系在迅速取代其它病毒株,逐渐往中国主流病毒株的方向发展。而且,XBB支系应该也在迅速扩散传播,这才能解释本土株系多样性的大幅增加。

因此,从这些最新的数据来看,中国可能将要进入以XBB为主的新一波疫情。

如今距离国内第一波疫情的感染高峰(2022年12月下旬)过去已有四个月。从新加坡等地几轮奥密克戎疫情来看,伴随新的主流突变株出现,四个月后开始进入下一波疫情的上升期并不罕见[5]:

图片

从免疫学角度看,感染后1-2个月大体是抗体峰值(个体间会有较大差异,分析疫情波动,我们讨论的是人群整体情况),此后进入衰退期,新冠抗体包括中和抗体文献报道半衰期在1-2个月之间。奥密克戎出现后,新的优势突变株往往对上一个主流病毒株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逃逸,这在现实中表现为加速了抗体的衰退速度。

因此,伴随新突变株出现,上一波感染高峰4-6个月后,人群免疫水平进入下滑阶段,进入新一波感染上升期,是比较普遍的。而中国如今离第一波感染高峰过去4个月,又恰好出现了XBB株系上升,而XBB株系在国外还取代过BA.5株系,这不得不让我们警惕。


如何应对可能的第二波疫情?



中国人群免疫水平随着时间推移无可避免进入下降阶段,而伴随着XBB等新病毒株的出现,第二波疫情或者说感染再度上升的风险如今本就在增加。而最近病毒基因组测序里XBB株系的占比、多样性急速上升,也为第二波疫情的来临做了一个预警。

考虑到第二波疫情的出现不可避免,只是时间问题,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应对。

首先,在心理上我们不必恐慌。即便第二波疫情由不同的奥密克戎病毒株引起,各奥密克戎亚株在致病能力、引发症状上类似,不必轻信网上的XX特别症状传言。而且,从新加坡、香港等地的经验来看,比起第一波奥密克戎疫情,后续疫情的威胁会小一些,这是由于新病毒株免疫逃逸不完全,让人群免疫基础压低了新病毒株的威胁。

其次,在具体应对措施上,不同人群应考虑差异化的防护手段。新冠的健康威胁在不同人群里差异巨大。绝大部分健康年轻人经过疫苗接种以及过去第一波时的感染,重症风险极低,准备一些常用的非处方退烧药即可(很多人几个月前可能已经买过不少,都不一定需要再准备)。

五一长假将至,毫无疑问,节日聚集会增加感染与病毒传播的风险。理论上来说,任何病毒感染都有不可预测性,不感染总比感染对健康更好。可对健康年轻人来说,随着重症风险降低,不感染相对感染的绝对健康收益是有限的。是否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来防范感染,只能说纯属个人偏好。

可对于老人等高危人群来说,新冠的重症风险会更高。而且一些高危人群如高龄老人、免疫抑制人群,免疫反应更弱,疫苗以及过往感染带来的免疫基础也可能比常人更早下滑。高危人群赶在如今XBB完全起飞、第二波疫情彻底暴发前,及时完成疫苗接种,包括感染后3-6个月时再接种做加强,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甚至是有必要的。类似的还有个人防护措施,建议高危人群避免室内人群聚集的活动、出行戴口罩,乃至高危人群较多的地方实行常规检测、口罩令等,也应考虑。

当然,就如同第一波疫情一样,应对公卫问题时,公共部门的职责与作用绝非个人行为能取代的。建立及时准确的疫情跟踪,推广高效疫苗,合理且有效地分配抗病毒药物,这些在第一波疫情时就考验了社会公共服务的问题,在第二波疫情时仍然会以同样的形式出现在同样的职能部门面前。

诚然,如今中国新冠阳性检出率尚在低位,依据XBB株系感染病例上升、多样性增加来判断可能将进入第二波疫情,并不一定准确。可是综合免疫学规律,境外多轮奥密克戎疫情演变经验,再结合国内的有限数据,第二波疫情并不会太远,防患于未然或许就在当下。


参考文献:




1.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 ... -19---20-april-2023

2.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variant-proportions

3.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 ... 0230408_264979.html

4.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 ... 0230422_265534.html

5.https://covid19.who.int/region/wpro/country/jp



@白衣山猫

53分钟前
来自 樱花吹满头iPhone 14 Pro Max
已编辑
山猫科普超话 上次疫情中,几乎人人都戴口罩了,但为什么几乎人人都被感染了?
实际上,很多没有医学基础的普通人,戴口罩,很难做到一些细节,这些细节的失败,才可能导致病毒破门而入导致人体感染。
没有耐心看长文章的,可以直接看简明版的视频。

我今天写这个基于医学的无菌原则基础上的,戴口罩的细节要求。

首先,我们来看看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途径。

新冠病毒要侵入人体,常见有呼吸道和眼结膜。

如果我们的手沾了足够数量的新冠病毒,再去摸我们的鼻子和眼睛,就可能导致感染。因为鼻黏膜和眼结膜都有ACE2受体,可以和新冠病毒的S蛋白结合,从而导致病毒入侵人体。

医学研究已经证明,我们的手无意识中,会不自主去摸自己的鼻子和眼睛。正常人是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手不去摸眼睛的。

学完这个基础医学知识,我们就可以明白,普通人戴口罩的防疫漏洞,常见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普通人常见的戴口罩的错误的地方。

1、在公共场所才想起戴口罩,而且戴口罩前没有洗手。

这样就导致我们的手有可能沾染了新冠病毒,本来这病毒也只能通过我们的手接触眼睛鼻子才能够感染人,现在好了,手把病毒传送到口罩内侧,紧紧捂在我们的嘴巴和鼻子上,相当于我们戴口罩,反而是办病毒助攻入人体了!

也就是说,在我们进入公共场所前,就要戴口罩。

2、口罩和我们脸部的贴合度不好,戴口罩的时候,没有用手捏一捏鼻子上的那一条金属条,导致口罩的密封性不好,起不到过滤空气中气溶胶的作用。

3、一次性口罩不是一次性的,反复使用,或者把公共场所戴过的口罩再放入自己的口袋,或者带回家里。

医用外科口罩最长使用寿命最多只有4个小时,实际上,一个小时后这些口罩就失去了部分功能。

另外,我们戴的口罩,帮我们过滤了来自公共场所的气溶胶和粉尘,上面可能含有病毒。

因此,我们戴过的口罩外面,可能吸附有一些病毒,而且,这些病毒被口罩富集了起来,比一般的公共场所浓度要大得多。

如果我们的手去触碰已经戴过的口罩的外面,这些被口罩挡在外层的病毒,就可能接触到我们的手,我们的手再去触碰我们的眼睛鼻子,就可能导致感染。

如果把一次性口罩反复使用,或者把公共场所戴过的口罩再放入自己的口袋,或者带回家里,那么我们的手就会被口罩上的病毒污染,口罩IDE内侧面也会被污染,那么再次戴上的时候,我们就把病毒带入了我们的口鼻。

因此,离开公共场所后,口罩应该立即丢弃如专用的垃圾桶,或者放入可以密封的塑料袋密封后放入袋子带走丢弃,不可以直接放入口袋或者带入家里。

事实上,经典的防疫措施,除了戴口罩,还有勤洗手和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

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在密闭空间内,人因为说话或者咳嗽喷出的含有新冠病毒的气溶胶,能能够给传播有病毒活性的最远距离大约为1.5米,因此,在饭店等公共场所,吃饭的时候,和他们保持2米的社交距离,就安全了。

接下来再看看我演示的戴口罩的过程。
(顺便提一句:我减肥的效果如何?[笑而不语])

另外,不需要戴口罩的户外或者其他场所,也不用戴口罩。

戴什么口罩,也有学问,并不是防护等级越高,对人就越好,不恰当地戴口罩,也会对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想看一个国务院的文件。

2021年9月8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下发文件,(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1】96号)。

在在文件中,也明确规定了N95口罩,也就是防护口罩的使用范围。

国务院该文件规定,必须使用N95口罩的范围为:核酸采样工作人员、新冠病毒感染者手术或者急诊手术人员、确诊病例定点隔离区工作人员、发热门诊工作人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新冠病毒感染者转运工作人员。

文件里的防护口罩,就是N95口罩。

除此之外,就算在医院里,普通人也不需要佩戴N95口罩。

现在我用医学角度来解释这个文件精神吧。

我们呼吸的过程,先吸入新鲜空气,空气中一些微粒会被气道纤毛挡住,然后,空气在肺泡里进行交换,空气中的氧气和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并释放出二氧化碳。最后再呼出含有二氧化碳的废气。

我们戴着着口罩,特别是N95口罩,会导致废气在口罩内和肺之间的循环。

这样会导致口罩内,我们能够吸入肺的空气中,氧气浓度会比空气中低。

因此,戴口罩,虽然能够挡住病毒,但也会导致人体缺氧,导致伤害人体健康。

也许有人会不理解这一点。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把汽车的门窗都关了,汽车发动机和风机都关了,这个时候汽车就是一个密闭的空间。

我们人坐在这种汽车里面,是不是很快就会感到不舒服?

我们不舒服,是因为汽车里面的氧气,因为呼吸被我们消耗,汽车里氧气浓度,比空气中的浓度要低了。

因此,长期戴口罩也会有副作用,会导致人缺氧,出现心律失常等问题。

这种情况在一些肺功能不好的老年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人戴上口罩,必然会导致缺氧,只是我们平时的活动,耗氧量并不大,人体可以代偿。

因此,平时,我们戴着口罩,缺氧的感觉并不明显。

只要我们加大运动量,戴口罩导致缺氧问题就会马上凸显出来,脑缺氧,人就会出现危险。

疫情初期,许多学校要求学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戴上口罩,出现过学生在跑步时当场昏倒的事。

我就遇上过这样的病人。

因为戴口罩跑步,人体的耗氧量一下剧增,吸入口罩内空气的氧浓度不够,导致了脑缺氧从而昏倒。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也观察到有人戴着N95口罩跑步时,出现心脏骤停或猝死。

我们在医学杂志上可以搜索到不少这种猝死病例。疫情以来,世界各地时有发生。

说到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我们在户外剧烈运动时,不能戴口罩,特别不能戴N95口罩。

我再说得通俗一点,给人戴上口罩,在口罩内,人为制造了一个氧气稀薄的局部环境,相当于让人上了高原。

口罩的防护级别越高,高原的高度就越高,氧气就越稀薄。

高原上氧气稀薄,有些人会出现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实质上就是脑缺氧,如果能够及时把出现高原反应的人,送到医院吸氧,症状马上就能够缓解。

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高原反应。

也就是说,不是每个人戴上口罩,都会感觉到缺氧。

另外,我们戴着口罩,口罩内就会造成一个局部温暖而潮湿的环境。

被口罩盖住的面部皮肤,就很容易得湿疹,也容易导致皮肤感染,口罩盖住的皮肤容易长痘痘。

戴口罩和我们给病人动手术一样,也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

如果我们身处环境,可能有病毒,需要戴口罩帮我们挡住时,戴口罩带来好处大,那么我们就应该戴上口罩。

反之,如果我们身处环境不会有病毒,没必要戴上口罩的时候,为了避免口罩副作用,我们就应该及时脱了口罩。

脱掉口罩可以让我们能好好地呼吸新鲜空气!

外科口罩有三层式结构,可以阻挡近90%的飞沫,防护效果与N95相比,并不差太远。

但是,外科口罩通气性能,比N95口罩好很多。

戴口罩,导致人体缺氧的程度,也是外科口罩比N95口罩轻多了。

我们戴上上N95口罩,就可以马上感觉到有点憋气,有点闷。

但我们戴上外科口罩的时候,如果不剧烈运动,这种憋气的感觉并不明显。

再打个比方,我们戴上外科口罩,只是去了比较低的高原,比如拉萨市区,大部分人能适应,不会出现高原反应。

我们戴上上N95口罩,就相当于去了更高的高原,比如珠峰大本营。有不少人就会出现高原反应。

所以普通人,在公共场所,戴上外科口罩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戴N95口罩。

更何况我前面说过。对于肺功能不好的老年人来说,让他们戴上N95口罩,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一定会有影响。

新冠病毒除了经呼吸道传播途径,还有经手接触公共场所的物体,或者病人飞沫留在手上,再摸到眼口鼻导致感染的途径。

而普通人要想做到像外科医生那样规范的手消毒基本不可能。

就算你提高了N95口罩的口鼻防护等级,手上没有规范的消毒措施,手的防护级别没跟上,N95口罩就白戴了。

所以,不要乱戴N95口罩!

普通人,只要把上面的细节做好,就可以了。



红星新闻
11分钟前 转赞人数超过2万  来自 微博网页版
【#多网友称上海车展回来后核酸阳性#】 #卫健委回应从车展回来核酸阳性# 近日,多位网友称参加完上海车展后,新冠检测呈阳性,有些甚至传染给了家人。深圳网友小轩(化名)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4月17日至21日在上海车展参加相关活动后,开始出现身体不适,有畏寒、咳嗽等症状,4月23日新冠检测结果为阳性。对此,上海卫健委客服人员表示,从1月8日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就放开了,现在没有管控,具体的事情可以咨询车展管理部门。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上海车展举办地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其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还没有接到采取疫情防控的通知,也没有其他注意事项,进场馆不需要戴口罩。#主办方回应网友称车展后核酸阳性# ​​​ O网页链接 收起d



@付亮的竞争情报应用
2小时前
来自 iQOO 9 Pro 赛道传奇
#航空公司不再查验来华人员登机前核酸#自4月29日起,所有来华人员可以登机前48小时内抗原检测代替核酸检测,航空公司不再查验登机前检测证明。
高价格、报告时间滞后,一直对结果48小时有效是一大不可规避的瓶颈。随着疫情消散,取消好,即使疫情再次小规模爆发,可控就好,流动性重要流程审计超话 ​​​



@北京日报
【#近期部分地区疫情开始出现缓慢的上升#】4月26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部分人群免疫保护水平的降低,近期部分地区疫情开始出现缓慢的上升。 ​​​#五一假期疫情防控防疫有关情况# (@北京日报 记者 孙乐琪  实习记者 柴嵘)



@赤胆忠心Moss酱
本周疾控中心的新冠疫情周报出了,新冠第二波开爆。
核酸阳性率和哨点医院新冠阳性率都暴增到了4.4%
即使XBB.1.9.1的当周采样数量已经超过了BF.7.14,但疾控中心依然打死也不给每周毒株采样中XBB的具体数字,我继续以BF.7.14为基准,人肉计算其他毒株的比例。
更值得关注的是,XBB毒株占比直接爆炸,占到了23/4/17-23/4/26采样毒株比例的58%
而前一周,也就是23/4/10-23/4/16,XBB毒株的占比只有25%左右。
其实这也是正常情况,从4月初,我开始统计毒株比例时,就发现xbb的占比大约每周翻倍,并预计五一左右大家能身体力行地感受到第二波。

本周的XBB毒株中,XBB.1.9.1是占比最高的,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一(29%
),它的增长速度也很显著。
其次是XBB.1.5,不过它数量虽然多,但是增长速度一般般。
XBB.1.16*和XBB.1.22.1非常有潜力,增长速度堪比XBB.1.9.1。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XBB系,BN.1.2.3以及它的亲戚BN.1.2/BN.1.3也在悄摸摸地增长。
既然本周XBB的占比已经爆炸,意味着第二波开爆,我也没有统计上周XBB每种细分毒株精确占比的意义了。于是决定偷懒,只人肉计算本周毒株的精确比例了[开学季]。
下面是周报的链接网页链接收起



@林步里
#新冠 查漏补缺#

微博大博主江宁婆婆,设的投票。
5万44人投票,阳了的达到了8%,高于CDC的阳性率。

其中,一阳4%,二阳4%。
一阳与二阳,一样的概率…

局限性,5万的人数符合统计学,但由于玩微博的人趋向年轻,这个数据阳性率偏向年轻,缺乏中老年的数据。

广东、江苏、北京、重庆等地阳性占比大,四川、浙江随其后。

最后,再次膜拜一下曹老师。
和他研究成果一样一样的走势。

还是要相信科学,科学依据的预言可能是真预言。



@张文宏医生
搭乘深夜航班MU5165 在夜间23点45分落地,打开微信,第一条跳出来的消息就是世卫组织宣布新冠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匆匆从熟悉的北京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出来,行李大厅熙熙攘攘,没有任何人理你,没有人测体温,也没有健康码,恍惚间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正常的感觉特别好。

三年多时间我们的新闻中总是会有新冠的消息。办公室的疫情地图每日都在告诉今天的发热病人数量,新冠检测阳性数量,还有病毒亚型,城市地下水监测的病毒拷贝数。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医务工作者,抑或政府官员,似乎都在担心正常的日子会回去,担心刚刚活跃的经济复苏会被打断。

这次五一劳动节,全国人民大旅行,从上海城市进出的流动数据都已经高于2019年的五一劳动节。我们担心的医院急诊发热就诊病人比例虽略有上升,但仍远低于甲流流行期间的发热就诊比例。城市污水中病毒含量虽略有回升,但仍然处于极低水平。监测中国的新冠病毒亚型也已经逐渐和国际流行的病毒亚型趋同,都是以XBB为主,并且严重程度对医疗没有造成压力。

病毒还会存在,大流行已经过去。就疫情而言,全球已经同此冷暖。

从机场出来的一刹那,深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一切都已经发生。所有经过的一切,都会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让我们暂时道别,加快投入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无论生活是艰难还是容易,只要我们不退场,终会看到我们期待的未来。



https://mp.weixin.qq.com/s/Wd0lgU6eZjEF03nUWXciYg

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世卫“新决定”怎么看?专家解读
界面新闻 2023-05-06 09:25 发表于上海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5月5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年多前,当地时间2020年1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依照《国际卫生条例》所能发布的最高级别预警。
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本次决定主要基于哪些方面考虑?将给我国以及全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新华社记者采访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施国庆,第一时间作出解读。
图片世卫组织决定表明目前可以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危害
问: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基于哪些方面考虑?
梁万年:我认为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从当前流行态势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和ICU住院人数、病亡人数都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第二,新冠病毒虽然持续变异,但变异株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第三,全球来看,通过人群的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已经建立比较良好的人群免疫屏障。
第四,3年多来,各国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包括人力资源、防护设备、药品等多方面能力都在加强。
综合这些要素来看,人类抵抗力与病毒之间已经取得一个较平衡的状态,也达到了《国际卫生条例》关于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要求。当然,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而是表明以人类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这种危害。
图片跨国交通、贸易、旅行等限制将进一步减少
问:世卫组织这一决定,将在全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于我国意味着什么?
梁万年:对于跨国交通、贸易、旅行的一些限制,将进一步减少甚至消除,这应该是最大的影响。我国的国际交往包括贸易、旅游、学术交流等,都有望减少此前因部分疫情防控措施带来的不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对新冠疫情放任不管。只要疫情危害仍然存在,我们就还要继续做好相关防控工作,继续和全球各国紧密团结,共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
施国庆: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流行的结束,我们仍处在新冠病毒的一个流行进程中,还要继续做好相关防控工作。
图片

监测新冠病毒变异情况,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问:下一步,我国将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梁万年:有几个方面工作还需要继续坚持。一是坚持有效地监测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和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同时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二是对一些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继续加强疫苗接种。三是继续强化临床救治能力特别是重症的救治能力。四是呼吁大家保持已经养成的一些良好卫生习惯。
施国庆: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渠道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城市社区、哨点医院、重点场所、城市污水等进行监测,不断观察疫情变化,及时做好风险研判。如果发现聚集性疫情,立刻启动现场调查。
我们要继续做好监测预警,掌握疫情流行趋势。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科学看待疫情,保持良好心态。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