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67)



https://mp.weixin.qq.com/s/xGwGTyKWSfjibVB_OOPvDA

论热搜的辉瑞高管承认制造突变病毒视频的荒诞之处
原创 Y博的科普园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2023-01-29 13:50
图片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一个号称是辉瑞高管承认制造突变病毒的视频上了热搜,也有不少人转给我看。说一下为什么这个视频非常荒诞。
先简述一下视频内容,一个所谓的卧底记者采访一个据称是辉瑞高管的人,场景应该是酒吧,在对话中,高管说辉瑞在不断制作各种突变株,目的是据此来研发疫苗。而记者套话问是否是gain of function(功能增强)研究,这位高管否认。言谈中还提到用突变病毒做猴子试验。
这里有多处不符合研究常识的地方。
一,几个mRNA疫苗研发的公司是在不断制作各种突变株的疫苗,可这是根据各地上传的病毒基因组信息来构建新疫苗。也就是根据已经出现的突变株做实验。构建出疫苗后,会做动物实验,大多为小鼠实验,检测中和抗体水平,这里检测中和抗体会需要用到病毒——中和抗体是可以中和病毒的抗体,测中和抗体,就是测中和病毒。但大部分实验用的是假病毒,因为假病毒构建更快,更方便。而假病毒只是一个模型,没法感染人。
给个参考,1月26号FDA疫苗咨询会上Moderna展示的目前有的各突变株疫苗数据:
图片
里面preclinical data就是说有动物实验数据,可以看到包括XBB,BQ.1.1等,它都做出了疫苗,还做了动物实验。这些都会涉及到构建病毒,但不是在制造突变株。

二,有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引入新的突变来预测新冠的进化,这些往往是在研究机构,不是在药企做。即便这些研究,也谈不上制造突变病毒,更恰当的归类是研究病毒功能。例如研究新冠免疫逃逸,中和抗体的免疫逃逸实际上就是病毒在抗体结合位点上出现突变,不再被抗体结合。一些研究人员就通过分析抗体和病毒的结合位置,再引入一些突变,预测哪些突变可能会造成免疫逃逸。但这些研究也是构建假病毒。
三,猴子实验没有视频里说得那么容易做。不存在随便做个突变株病毒,感染猴子看结果。无论是药企还是其它科研单位,动物实验也受伦理管辖。每个实验都要经过论证,是否有必要,动物使用数量该是多少等等。猴子作为灵长类,实验标准更高。跟踪mRNA疫苗研发的就会发现,等到发表的文章里用了猴子模型的,几乎都是要上临床试验的“重点栽培对象”。所谓突变病毒感染猴子,这只存在于阴谋论的臆想之中。

以上是从科研角度分析视频的荒谬之处。在科研角度之外,我们还能找到这个视频其它荒谬的地方:

一,辉瑞的mRNA疫苗研发其实是德国的BioNTech做。视频里提到的构建突变株,针对突变株设计疫苗做动物实验等在疫苗研发里都是属于较早期的工作。这部分工作应该是BioNTech在做,辉瑞未必搭手。两个佐证,一,BA.5二价mRNA疫苗上市时是靠小鼠模型的数据,这是BioNTech做的。2022年6月的FDA更新新冠疫苗组成咨询委员会上,辉瑞的人做讲演,临时加了该动物模型数据,提到这是合作伙伴(partner)当天早上刚给辉瑞的数据。二,辉瑞疫苗比较偏基础的研究,发表出来署名都是BioNTech那边。BioNTech的CEO是科学家出身,这些文章作者里还往往有他。

二,所谓的辉瑞高管,美国这里有记者查过名字,在LinkedIn等地方根本找不到这人。

再来说一下这个视频的来源,是一个叫Project Veritas的极右翼组织搞的。该组织的常用手段是做这种所谓的“卧底探访”。在探访过程中,会用各种诱导甚至欺骗性的言语,套受访者话,之后再通过视频剪接,搞出所谓的“惊天丑闻”。而且有的视频更是冒名顶替的摆拍。


其实Project Veritas找出来的“丑闻”,都没有这样一个专搞虚假消息的组织更符合丑闻的标准。而该视频之所以会火,在国外是因为Tucker Calson这些知名阴谋论人士大力推广。

国内一些人勇于传播这个视频稍微出乎了我的意料,因为视频里还宣称病毒来自国内某实验室。但后来一想,美国的苍蝇是蛆变出来的,中国的苍蝇也一样,所谓天下阴谋论是一家,这也正常。

因为这个阴谋论视频在美国社交网站上传播很厉害,今天辉瑞也出了声明,指出辉瑞没有做过gain of function研究。在疫苗研发过程中,是和合作者一起,根据新出现的重要突变株来构建S蛋白,做相关研究。和我前文说的类似,辉瑞大概还委婉了一些,说是和合作者一起。其实视频里说的那些早期研发应该都是BioNTech做。只不过从两家签的商业协议的法律角度看,都要算合作。

辉瑞真正做的早期研究,包括各种突变研究,应该集中在了Paxlovid的耐药研究。声明里也提到做Paxlovid环境下的病毒培养,看看有没有耐药株出现。这其实是抗病毒药的常规研发手段,不是gain of function研究,而且还是监管机构都要求做的实验——上市抗病毒药必须考虑耐药出现的速度与风险有多高。

最后,个人认为看信息还是注意一下来源。有些经常散布阴谋论的组织、网站,发布的东西没必要看。而如果有人在中文社交网络上不断转国外阴谋论的信息,即便这人顶着爱国大V的头衔,要注意这样的人其实毒害的不是老外的脑子,而是在荼毒中国人,实民贼也,这些人说话当然也断然不该理会。


参考资料:
https://www.fda.gov/media/164813/download
https://www.pfizer.com/news/anno ... nds-research-claims



@阿司匹林42195米
辉瑞的“爆炸消息“可信吗?

看到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爆炸消息,辉瑞公司正研究主动变异病毒,以提前研发疫苗”(图一),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件事。

首先,辉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厉害。

我们平时说的辉瑞疫苗其实是德国BNT公司研发的。中国复星很有眼光,2020年2月就和BNT签了合同。BNT是个小的研发公司,没有能力自己做临床试验,于是2020年3月和辉瑞合作,由辉瑞负责疫苗的临床试验和大部分销售。

辉瑞作为药厂,它的专长并不在研究病毒上。测试疫苗对突变株的作用最终需要测试活病毒,辉瑞一直是请德州大学的病毒学家Shi Pei-Yong 做的。媒体报道2020年春天时很多航班都停飞了,辉瑞一帮人是坐直升飞机去Shi实验室考察设施、讨论合作的(图二)。辉瑞自己没有能力、更不会主动突变病毒。

其次,“提前研发疫苗”这种说法在科学上也没有道理。

新冠病毒其实每天都在突变,只有超越众人并成为流行株的突变才值得关注。按FDA专家组的讨论,计划在6月份讨论哪些流行株被收入新一代疫苗成分中。所以根本没有必要“主动变异病毒”,因为无法预测6月份时哪些毒株能成气候。

而且现在做mRNA疫苗很迅速,得到突变株的序列后,2-3星期就做出来了,更加没有“提前研发”的必要。开发新疫苗时,是临床试验部分比较花时间。

所以,就像辉瑞在回复中说的:

1,辉瑞和合作者(比如BNT或Shi实验室)用带有新突变株刺突蛋白的活病毒来测试接种后抗体的作用。这些结果随后都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

2,美国和国际监管机构要求必须对所有抗病毒药常规监测,看有没有耐药株出现,所以辉瑞做了相应的病毒试验。这些试验和其他公司或实验室做的一样。

另外这个偷拍的组织一向以诱导性提问和断章取义闻名,今天有个朋友像考古学家一样,把他6年前的相关发言又找了出来(图三)。

#辉瑞##辉瑞考虑自行研发COVID病毒变种##辉瑞回应#



@磐石之心
河南民权县花2.5亿建了个一万㎡的方舱医院,均价2.5万/平方,刚刚建好疫情防控就放开了。现在钱花掉了,请问方舱医院怎么办?
这2.5亿肯定是专项债,钱都是要民众买单的,而这个县城才70万人口,年财政收入15亿。刚摘了贫困县的帽子啊。突然又想到了山东要借贷几百亿建方舱的新闻,幸好放开了,否则......
还有一点令人怀疑,疫情期间核酸,方舱,到底有多少政府贷款真正被用到防疫上,有多少进入了私人腰包呢?2.5万元/平方的方舱,是什么做的?真想去参观下啊。



//@哑巴:好多人没封够呢,天天怀念到骂人,让他们都搬来这世外桃源吧[坏笑]//@司令本V:[汗][汗]//@孔二狗:要是卖给县政府,公务员搬到这里办公怎么样[爱你][爱你][爱你]//@我不想听别人的话:汤臣一品的建筑成本也到不了这个价格



@沈涛
由上海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VV116(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获批上市,国家药监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相关企业申报上市。

据报道,该药物用于治疗轻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成年患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说明书用药。

VV116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君实生物等联合研发,上海旺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持有,上海迪赛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作受托生产,是“张江研发+上海制造”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上海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推动创新研发成果快速上市的又一个成功案例。

国家药监局要求上市许可持有人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限期完成附条件的要求,及时提交后续研究结果。

值得关注的是,不久前曾经有微博信息反馈:国产新冠抗病毒药VV116,在2022年4月4日至5月2日,也就是上海被疫情管控长达65天期间,由上海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范小红教授、上海瑞金医院赵任教授、上海仁济医院皋源教授和上海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团队分别进行临床研究。



https://mp.weixin.qq.com/s/jKUgqSDAGFwO-LyDAbfIsg

俯卧位与信念感|记者过年
原创 杨楠 南方人物周刊 2023-01-29 18:00
图片
图片

▲大年三十,医院的急诊和病房空了很多  

与2023年的元旦不同,经历了兔年春节,中国人才算真正地辞旧迎新。无论有多少困惑,都带着记忆往前走吧,往前走就有答案。



图片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图、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杨楠

编辑 /李屾淼



其实我不太知道怎么告别壬寅年,甚至因为周围气氛欢腾得太过真实而感到不安。所以吃完年夜饭,我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转了一圈。



相较于十天前,急诊里已经少了许多人,曾经写在报道里的“厕所门口放着五张推床五瓶氧气罐”已经消失不见,走道宽敞起来。有几位陪床家属拿着手机看春晚,这大概是当晚在急诊最有大年夜仪式感的举动了。一间用来接受新冠肺炎患者的外科病房也空出近半床位,走廊安静,家属与病人都在休息。医生同我说,能出院的都让出院过年了。



最为忙碌的仍然是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我在临时ICU病区门口张望了一会儿,监护器的报警声不断,医生与护士频繁在病房之间穿梭。我询问了几位ICU医生,都说年三十回家吃个饭,每日病房值班不间断。中山ICU主任钟鸣在年三十下班坐高铁回了趟江西,初一就返沪继续看病。尽管匆忙而奔波,但这也是他三年来第一次回家吃年夜饭。



图片
▲大年三十,某病房的走廊  


我问另一位重症医生X,年三十的重症病房是什么样的,她说每年都差不多:“我记得我第一年独立当班,一来就去传染科抢救,心脏复苏。当天出了三个病人,收了三个病人,还在医院心肺复苏抢救了三四次,到晚上很晚都没吃饭。那时候我们在一个和家属谈话的房间里开着春晚,还被问怎么上班还开着电视,其实真的就是为了一点气氛,但确实没时间看。”



在春节前,全国多地宣布感染高峰已过,重症救治情况也趋缓。在中山医院住院楼安静的走道里,我真正感觉到了辞旧迎新。我非常清楚个体的悲欢并不相通,也深知这个冬天对许多人来说太过艰难,但中国和这个时代,向前走了。仍然是《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阿辽沙的那段话——“最要紧的是, 我们首先应该善良, 其次要诚实,再其次是以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



年二十九晚上7点半,X医生给我发了一张空荡荡的公交车,她刚出病房回家。她有些忧伤,此时留在她分管ICU里的患者都是重中之重,每天从早忙到晚,忙得心里难过:一些患者已经从大白肺进展到了不可逆的肺部纤维化。好几个特别不好的患者,她也没劝家属上ECMO,觉得患者吃苦但也解决不了问题,肺太硬,二氧化碳潴留太高。



我同她说,你尽力了,对得起患者对得起自己。说完我自己都觉得无力,这基本就是一句废话。X回复道:你说得对,但总会想,要是医生多一点,管得更精细一点,资源再多一点,会不会能更好点?



尽管已经行医二十年, X仍未能“习惯”死亡。老天爷要收人,她就想抢人,“我真的觉得,如果每一步都积极一点点,可能好些人能回得来。”



过去一个月里,我们几度聊起俯卧位通气,她特别希望有更多的病房能够早早以清醒俯卧位介入对重症患者的治疗,她幻想如果多一点合规俯卧位的运用,是不是全国就能多拉回来一些人。



为了避免误导,我仍然要介绍一遍俯卧位通气:这是2020年1月下旬国内专家组成员摸索出、后被长期写入国家卫健委和WHO推荐的新冠肺炎治疗方案的诊疗手段。尽管有大量成功案例,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诊疗理念差异,以及护理人手的缺乏,能够将俯卧位通气做到位的病房并不多。俯卧位通气能有效改善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但有着俯卧之后心脏或脊柱不适、过于肥胖、肺炎处于某一特定面积等情形的患者,并不一定能从俯卧位通气中获益。



简单来说,俯卧位就是垫着几个枕头趴着,但这对清醒的患者来说颇有难度:很多患者趴不住12个小时。



这时候就需要医生和患者都有很强的信念感:相信一定要趴着,趴着就能好起来。



X用麻袋从医院领了很多枕头,给患者俯卧位时垫得舒服些。“每次我告诉他们,这个能救命,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会坚持,如果病房能做好监工,边鼓励边观察,定制趴着的计划,病人真的会听的。大部分人是想活的,真的。”



我的同学M是个骨科医生,但治疗新冠重症是他近期的主要工作。尽管我总是用骨科大夫看新冠这句话开他玩笑,但就我与他十多年的交情,我信任他是个靠得住的医生:骨科医生也系统学过内科,遇到不会就喊会诊呗。



1月初,M放出豪言:“他要能把手上这位重症老爷子管好了,就是他2023年最特么牛逼的事情。”这一个月,M只有兴趣同我聊老爷子的病情进展:“我已经顶住三天了呢”;“俯卧位之后氧饱和度从75%上升到95%了,我可以安心回家睡觉了”;“全趴血氧95%坐着血氧88%但肺怎么越来越白”……他在淘宝上买了眼科趴枕,那种能让人趴着睡还能喘口气的枕头:总要创造一些条件,让患者更愿意趴着。



“一定要自己动手给患者翻面,让他们翻过来趴着,动嘴皮子是不行的。”M告诉我,“患者稍微也有一点不舒服,家属就不敢翻了。翻不好氧饱和度掉得很快,家属就会很忧虑,有些医生也不敢,所以一定要有信念,一定要翻过来。”



老爷子很相信M,还喘着气说,自己以前打仗的时候,在战壕里趴了一个星期,趴这个也没问题。年三十前,M告诉我,老爷子已经下病床溜达了,吸氧的浓度也调到了最低。大年初四,老爷子出院回家休养。



老爷子的好转当然不能仅归因于俯卧位,还有激素、抗感染、氧疗、营养支持、抗病毒、调节免疫等等,以及M和老爷子共同的信念感。



X也有怀疑的时候。她的几个病人趴了几天俯卧位,氧饱和度稍有改善后就陷入焦灼,她很犹豫是否需要对患者实施机械通气,就去请教了一位大专家,对方看了情况后说,CT不会这么快显示好转,再耐心等等看。而她跟我说这个故事时,那几位患者都没有插管,也都已经好转,有一位转回了普通病房。



我把X发给我的各种教学图文视频转给了朋友沛沛。她外公当时正处于新冠肺炎重症阶段,住在四川某县城医院里。她问医生为什么不能给外公做俯卧位,医生说外公太重了翻不过来,说趴不满12个小时就没有用。“我也不知道趴着行不行。”沛沛说,尽管她在外公入院第二天就在家中提出要俯卧位,但或许因为她是小辈,并没有家人把她的话当回事。



过了两天,沛沛家托人找到了省里的著名专家看片子,与专家通话六分钟,对方只说了一件事:你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趴着。专家仔细地讲了一遍俯卧位通气的姿势和坚持的要领,道:“你要鼓励病人,一定要坚持趴。趴了血氧至少提高百分之五。”



沛沛妈当天就去商店买了两个枕头,分别垫小腿和胸。当晚,外公血氧升至96%——入院以来的最高值。沛沛妈在家族群里说,以后真的要相信沛沛咯。从此,沛沛妈不仅守着外公做俯卧位,还要在这一层的病房里普及俯卧位通气。她手把手教会了另外两家人给患者翻身,还有一位被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书的78岁奶奶,在趴了一晚上后,血氧升到94%。



沛沛外公在年三十这天出院,回家过年。而年三十的另一个好消息来自同事琳玲姐,她说锺叔河老先生的病情有所好转,下午来了点兴致,在病房里用能动弹的手写下打油诗一首。在2022年末,琳玲姐写了与锺老的对话,她问锺老,作为一位承受并超越了时代重负的长者,您会对我这样的后辈说什么话呢?锺老答:“我要你们相信历史,历史是会向前的。”



于我而言,在年三十去一趟医院,或许才能从内心里真正地辞旧迎新。离开医院时,在医院轮值的医生C同我一道走了几步路。他提起三年前,他从科室里抓了一把口罩手套手术帽,拿上自己唯一的N95,全兜给了我。那天早上,我跳上了一辆开往重庆的动车,然后在武汉站下车。



图片
▲大年三十的地铁  


现在想来,这好像都是很遥远的事情。我想,我也期盼从此之后,我想要写的新冠报道越来越少,我最关心的议题将逐步偏离新冠疫情。就像财新网专栏“大流行手记”在年二十九所写的那样:“陪伴读者走过三年大疫后,‘大流行手记’也将转为不定期发布栏目。在此祝各位阖家团圆、健康平安。愿每一个人的生活重心尽早回归疫情以外。”



从医院回家已近11点,没一会儿就在春晚上看到了姜利医生。她与几位道德模范一起,作为全国抗疫先进个人给全国人民拜年。姜利是特别好的医生,有很多人得到过她无私的帮助。在2023年初,我反复想起她2020年同我说的两段话:



一段是2020年年初,她告诉我病人在悬崖边走,ICU医生所做的就是托着病人,不让他们掉下去。即使最终托不住,也要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开,这是医生的职责。“每个医生积累的所谓经验,都是一个个去世的病人教会我们的。”另一段则是2020年年末,她回答关于新冠疫情可能意味着什么:“最大的意义可能是有一代人经历了疫情。”



与2023年的元旦不同,经历了兔年春节,中国人才算真正地辞旧迎新。无论有多少困惑,都带着记忆往前走吧,往前走就有答案。就像做俯卧位那样,要相信,相信一定会好起来,相信历史会给我们答案。图片





图片


图片

阅读 1548



https://mp.weixin.qq.com/s/78BIPHd8FPXUojL0MqxaVQ
辉瑞自行研制新冠病毒变异株?这段热传的影片产生了这些谣言
陈杨 界面新闻 2023-01-29 18:17
图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陈杨

编辑 |谢欣

“他们在考虑如果你在实验室可控环境下研究新变种……后来这种新变种真的公开出现,你手上就已经有可用的疫苗了。”“简直完美,这不就是最棒的商业模式吗?”

近日,上述对话视频被美国非盈利新闻机构“真相工程”(Project Veritas)曝出。

该视频为真相工程卧底暗访了辉瑞的一名主管。视频显示,被暗访者名为Jordon Trishton Walker,职务为研发总监,负责战略运营与mRNA科学规划。其在视频中称,辉瑞考虑自行研制新冠病毒变异株。据维基百科,真相工程由卧底记者James O'Keefe于2011年成立,政治倾向偏向于保守右翼,经常以“暗访”取证。

1月29日,该视频冲上微博热搜,“病毒不会无缘无故出现”“疫苗生意就是摇钱树”等视频内容一下挑动了大众的神经。

图片

针对上述内容,当地时间1月27日,辉瑞在官网发布声明称,在辉瑞-BioNTech新冠疫苗的持续开发中,辉瑞尚未进行功能获得或定向进化研究。当公共卫生局确定某种新关注的变异株时,辉瑞与合作方研究,用原始新冠病毒毒株表达新变异株的刺突蛋白。这种研究用来快速评估现有疫苗诱导抗体的能力,辉瑞通过同行评审的科学期刊提供这些数据,并将其作为确定是否需要更新疫苗的步骤之一。

图片

此外,辉瑞称,为了满足美国和全球对公司抗新冠病毒口服药Paxlovid的监管要求,公司开展了体外工作(例如在实验室培养皿中),以确定对奈玛特韦(Paxlovid的两个成分之一)的潜在耐药突变。在少数情况下,当完整病毒不包含任何已知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时,可以对此类病毒进行工程改造,以评估细胞中的抗病毒活性。公司还在安全的生物安全3级(BSL3)实验室中,在与新冠病毒和奈玛特韦一起孵育的细胞中进行了体外抗性选择实验,以评估主要蛋白酶是否可以突变产生抗性病毒株。辉瑞称,美国和全球监管机构要求对所有抗病毒产品进行这些研究,并由美国和世界各地的许多公司和学术机构开展。

尽管该视频内容引发了舆论热议,但实际上,业内表示其内容并不可信。1月29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向界面新闻表示,视频内容“全是胡扯不能当真”。

他举例,视频中的被暗访者在介绍“研发新毒株的做法”时称,“将病毒放进猴子体内,持续不断让它们相互感染,然后从它们身上收集血清样本,再将传播力更强的那些变种注射给另一只猴子,你就不断主动地让病毒变异。”但金冬雁介绍,实际上将病毒放到动物、细胞内去传代,传代出的产品都是变弱的,不是变强。并且就算在猴子体内变强,感染到人体内也不一定变强。

金冬雁强调,病毒及其变异是自然界自然发生的过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个病毒能从实验室做出来的。

这一说法也得到病毒学专家常荣山的认同。他进一步向界面新闻分析,RNA病毒的变异率高,但是出现新的流行株往往不只是增加了一个新的变异位点,而是多个增加了病毒适应性的突变位点。例如,一个国家产生一个突变位点,冰岛产生一个、加拿大产生一个,经过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后发生重组,并与其他流行株竞争,最终才能产生一个新的变异株(VOC)。这一过程至少需要数月的时间,是无法在实验室中完成的,目前也无法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得到。因此,“预先在实验室中做出有危害的毒株,甚至以此提前生产新冠疫苗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可以佐证的例子是广谱抗新冠中和抗体。实际上,先预测新冠病毒的突变方向,以此提前进行研发也是中和抗体药物的研发思路。但是,在广谱抗艾滋病抗体、广谱抗新冠抗体药物研发上,这条路至今都尚未走通。

常荣山表示,说到底这是因为,目前,医学界对人体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的抗感染机理,即宿主反应还是不够清楚的。相比之下,艾滋病病毒包括近1万个核苷酸,数量是新冠病毒的三分之一,而对艾滋病病毒约40年的研究中,所有疫苗的研发均失败了。因而,认为仅经过3到4年的时间就搞清楚新冠病毒,实在过于乐观了。

此外,另一个上述视频和辉瑞声明均提及,并容易引起误解的词语是“功能获得型研究(Gain-of-Function,GOF)”。这是指通过有目的地改造现有的病毒,使之获得某种新的功能,这样才能在未来更好的防控。

实际上,这一词自疫情以来就经历过多轮关注和讨论。常荣山向界面新闻介绍,GOF在病毒学研究中并不罕见,目前全球做的最多的是禽流感病毒。例如,一禽流感病毒目前不能通过动物传染到人,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家可以通过功能获得型研究,人为“改造”该病毒,研究哪些地方的突变可能增加感染人、甚至人传人的能力,从而为未来的禽流感跨种流行增加检测、疫苗研发所需要的信息。

那么,这种研究是否会引发风险和危害,甚至成为一些网友口中的“龙王卖伞”?对此,常荣山和金冬雁均认为无需为此担心,因为科研实验在科学界有着非常严格的评审机制。

常荣山举例,针对不同级别的试验,有些需要在特定的实验室进行,例如疫情以来被多次提到的P3、P4实验室;在动物和人体上进行的试验也都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核,包括试验目的、方案、潜在伦理学危害、如何控制和预期的收益。另外,一些科研工具的设计本身也在规避风险,如用于评估疫苗效果的假病毒。假病毒经过修饰,可以感染易感宿主细胞,但只能感染宿主细胞一次一轮,无法再次感染培养细胞,因而没有生物安全风险。



https://mp.weixin.qq.com/s/LPAz9dfwO5SSKinZYIWVGQ

故乡里的中国|备药过年的村医,走过年关
原创 剥洋葱 剥洋葱people 2023-01-29 18:04
图片

春节期间,这个豫东的小村庄平稳度过,冯俊杰也松了一口气。看着村民在村卫生室门前往来,冯俊杰身后的村卫生室院内空空荡荡,“都不希望生病。没人,我正好歇一歇。”



图片
2023年1月23日,村卫生室内冷冷清清,只有一位患者到卫生室输液。新京报记者 聂辉 摄



文丨新京报记者 聂辉
编辑丨袁国礼
校对丨赵琳


►本文4008字 阅读8分钟

1月23日,大年初二,我的老家,河南杞县的一个农村,仍然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村里唯一的卫生室里,红色的鞭炮碎屑铺满院子。村医冯俊杰站在村卫生室门外,与路过的村民打着招呼。



村卫生室春节期间难得的冷清,透过合上的玻璃门,能看到里面只有一位村民坐在椅子上输液。这与去年12月中旬村庄经历新冠感染高峰时,发热的村民坐在院子里候诊,形成鲜明的对比。



冯俊杰是附近三个村子里唯一的村医,也是唯一能开药的医生。经历了第一波新冠高峰后,冯俊杰担心村民出现二次感染,春节前备足药物提防返乡潮下的危险。



很多几年没有回村的村民,今年都回到村子过年,但村子并未再次出现感染高峰。冯俊杰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年关算过去了。”




图片
备药过春节

我们村子位于河南东部的杞县,远离县城和国道,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闲时外出务工,农忙时返乡,成为村民的生活状态。冯俊杰是少数留守村中的中年人。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在外地务工的村民会集中返乡过年。但过去三年,由于疫情防控,有不少村民滞留外地。



放开疫情管控,返乡人员明显增多。两三年未见的村民,也在今年春节前返乡。悬挂各地车牌的汽车停满路边,过往车辆小心翼翼地绕行。



图片
2023年1月21日,腊月三十,河南东部农村村民在省道边摆摊卖水果。新京报记者 聂辉 摄


距离春节尚有一周,冯俊杰就留意到,村口已经支起牌局,村民或站或蹲着闲聊。



感受着村庄重回热闹,冯俊杰能感受到年味的到来。但刚经历一波新冠感染高峰,疫情形势是否会随着人口流动出现震荡,冯俊杰心里没底。



新冠疫情暴发三年以来,医疗资源紧张的农村,第一次在人群自由流动下抵抗新冠病毒。冯俊杰觉得,能顺利度过今年春节,就算是扛住了疫情的冲击。



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紧张,务工人员返乡期间,药品、医疗器材和医生更显紧张。冯俊杰担心,一旦春节期间出现二次感染高峰,现有的医疗条件都难于应付。



今年1月初,农村卫生室的购药平台恢复正常供货,冯俊杰分次重新备足退烧药和注射液,存进库房。诊室旁的药柜空了半个月,春节前重新摆满药品。“不出现新的感染高峰,药应该够了。”



1月11日,冯俊杰在村卫生室添置了两个灌满气的氧气罐,以防有重症患者缺氧。输液室的两台输液架上月损坏未修,患者用绳子缠绕后应急,冯俊杰趁年前修理完毕。血氧仪是村卫生室的常备设备,平时极少使用,也被冯俊杰也从库房搬到诊室,放进诊台下方供随时取用,“最希望用不上。”



图片
2023年1月21日,输液室内配置了氧气罐,以备村民急症缺氧。新京报记者 聂辉 摄


在冯俊杰的年货采购单中,蔬菜和药品是大项,“买菜花了四百多元。买药的钱没细算,得有小两万元。”



为家人置办年货之外,热热闹闹过个年,冯俊杰还要留足药品,安全度过春节。



年货之中,鞭炮是不可少的。大年初一,冯俊杰放了5000响的鞭炮,“春节热闹一下,提一下心气儿。”




图片
养老院医生

今年45岁的冯俊杰,做了22年村医。



冯俊杰的卫生室开在村委会旁,400多平方米的院落建起一栋二层楼房,辟出两间诊室和4间输液室。卫生室只有他一个人,工作太晚时,冯俊杰就住在楼上的卧室。



村里距离最远的村民,走十分钟也能到卫生室。除本村村民上门就诊,也有五六公里外的村民找他开药。



村里2000多口人,全年住在村里只有几百人,八成是老人和上学的孩子。冯俊杰日常接触的病症,主要是“三高”老人的日常护理和常见病,给老人测量血压开降压药是最多的工作,冯俊杰笑称自己是“养老院医生”。



图片
2023年1月21日,冯俊杰在村庄远离交通主干道,留守老人出行以电动车代步。新京报记者 聂辉 摄


此外,感冒发烧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也是村卫生室日常诊治最多的病症。



基层医生都是全面手,冯俊杰笑称,他什么病都能看,什么药都得备着。遇到重大病症,他会让村民到县医院或市属医院看病。



根据冯俊杰的观察,以前附近的农村,每个村子都有村卫生室。但近二十年来,村卫生室少了三分之一。除了一些坐诊时间长、口碑好的医生,其他人很难在村子里维持生计。“村里没人,医生也得吃饭。”



冯俊杰的父亲生前是村里的医生。2001年父亲去世后,冯俊杰接手了村卫生室,一直留守在村里至今。



卫生室使用的所有药品和医疗器械,冯俊杰都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且做好消毒。冯俊杰用药小心,临过期的药品宁愿提前几天处理。“从小在村里长大,出了事得被骂三代。”



从2011年开始,冯俊杰通过国家规定的网络平台采购药品,两三天之内药准能送到卫生室。“药的渠道是严管的,国家肯定不让私自买药进药。”



冯俊杰会根据卫生室用药情况,预备一个月的药量。他每个月都要通过平台下单两三次,避免平台配送不及时错过患者治疗最佳时机。



农村卫生室大都兼具药店的功能,但药品种类有限,主要是村民平时最常用的药。冯俊杰卫生室的药柜,只有两组1.5米的木柜,瓶装药片按他的取用习惯分层布置在药柜中。



使用瓶装药片配散装药,是村医用药的传统手段,冯俊杰跟从父亲配散装药的习惯,保持至今。感冒腹泻类的疾病,配药后,冯俊杰用纸折成药袋,装单次药量。村里很多老年人不认字,冯俊杰在药袋上标好用药的剂量,需要按次序喝的药,就写上数字1、2、3。



日常用药,村民成盒拿药吃不完浪费。除担心村民误服过期药,冯俊杰也有自己的心思,高价的成盒药增加看病的费用,会影响村卫生室的口碑。“卖药,是为了治病,在农村开卫生室,挣不了大钱。”





图片
疫情之下

去年12月之前,这个小村子没有出现过阳性确诊病例。



过去三年,村卫生室不得接诊发热患者。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控,冯俊杰自嘲算是“外围志愿者”,主要组织村民注射疫苗和做核酸检测。“别说新冠确诊病例患者,感冒的都没治几个。”



疫情期间,针对疫情的药物被严格管控,药店不准售卖退烧、止咳、抗病毒、抗生素四类药品,疾控部门也严禁村村卫生室收治发热患者。禁止卖药、没有病人,冯俊杰因此也减少了退烧止咳药的进货量。



2022年下半年,他只在9月进了25瓶布洛芬,每瓶100片装。



去年12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出通知,要求乡镇卫生院开设24小时运行的发热门诊,全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陆续开放,村卫生室接过疫情治疗的接力棒,成为村民诊治发热病症的地点。



去年12月上旬,当地政府通知不再组织全员核酸检测,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不能拒绝阳性患者就诊。



彼时,郑州还未出现感染高峰。冯俊杰以为,农村人口密度远低于城市,病毒扩散的速度应该比较慢,至少晚于城市,“春节期间,可能是村里最危险的时间段。”



但在去年12月13日,新冠提前进入了村庄。冯俊杰的诊室外,三排座椅坐满了人,院子里还有患者等待。发烧、咳嗽、浑身痛,就诊者的症状大同小异。村卫生室没有抗原检测试剂,也无法做核酸检测。



图片
冯俊杰的配药台区分开清洁区和污染区。新京报记者 聂辉 摄

冯俊杰的村卫生室药柜上的感冒药和退烧药,没撑过感染高峰的第一天,库存的布洛芬剩下16瓶。突然增多的发烧人数,让体温计也开始成为紧缺物资,村卫生室里有40多支水银体温计很快售空。冯俊杰留下五支常用的体温计,供候诊患者排队测温。



村民出现集中发烧高潮持续了近半个月,每天一两百名发热患者到村卫生室就诊。



去年12月份的诊疗记录本,冯俊杰记了厚厚的一沓,“半个月的看病人数,比得上之前半年的量”。村里近八成人员感染,每家每户都有人经历了发热。到了今年1月初,到冯俊杰村卫生室就诊的患者数量迅速下降,每天发热的患者只有四五人。



感染高峰经历了近半个月,又迅速散去。





图片
村医的底气

散装配药的方式,在药品紧张时,为冯俊杰省下不少药品。冯俊杰一般只开出三天的药量。村民集中感染后,冯俊杰对每人最多开出两天的药。退烧药不足,他只能依靠打针、输液。



去年12月,冯俊杰通过私人关系,购买了少量的布洛芬颗粒和退烧注射药,平时6元一盒的布洛芬颗粒售价14元。拿药的村民当着冯俊杰的面感慨,看病的钱涨得太快,暗示冯俊杰借机提高药价。



冯俊杰自己也感到委屈,“药价翻番,还限量卖。如果我不买,村卫生室就彻底断药了。”



冯俊杰和其他村医交流发现,缺药是乡村卫生室共同面临的困境。农村没有药店,村卫生室是村民唯一的就诊和购药渠道。疫情期间,对退烧止咳等四类药品的管控,让村医在抗疫防疫工作中处于边缘化,真正迎来病毒感染高峰时,村医们也难以应对。



图片
2023年1月17日,江西南昌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的村医带着设备准备出诊。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发热高峰度过后,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的药品供给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第一波感染高峰期,冯俊杰的村卫生室未出现重症患者。冯俊杰归功于疫苗注射,又担心纯属幸运。留守的村民主要是老人和孩子,疫苗接种率在90%以上,只有部分患慢性病的老人未能全程接种。



从第一波感染高峰开始,冯俊杰就担心会有人出现重症。老人们挺过三年的疫情,村庄承受一次次疫情的冲击,他不希望老人在合家团圆的春节出现不适。



而农村地域广、人口多,人均医疗资源相对不足,随着春节的临近,人员流动加大,返乡人员增多。村民的返乡,是否会形成第二波感染高峰,冯俊杰心里没有底气。冯俊杰更担心,村民春节聚餐饮酒,康复不久的村民复阳或出现新的症状。



不过,冯俊杰更加从容了。村民大多感染过新冠病毒,体内生产生了抗体,具有了免疫力。村民也逐渐熟悉病症,冯俊杰听村民讨论疫情时,没有了恐慌的语气。冯俊杰从“旁观者”开始介入治疗,积累了经验。“有药”,在冯俊杰的语气中,足够的药品成了他照顾好邻居的底气。



春节期间,这个豫东的小村庄平稳度过,冯俊杰也松了一口气。



看着村民在村卫生室门前往来,冯俊杰身后的村卫生室院内空空荡荡,“都不希望生病。没人,我正好歇一歇。”



https://mp.weixin.qq.com/s/8D6mNvd_RE8eSpY3yfNZBA

我市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VV116)附条件获批上市
上海杨浦 2023-01-29 18:39
图片

图片


近日,国家药监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上海旺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商品名称:民得维)上市。


该药物为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用于治疗轻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成年患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说明书用药。详见↓








图片



这款我市自主研发的1类国产创新药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君实生物等联合研发,上海旺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由上海迪赛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作受托生产,是“张江研发+上海制造”的典型代表,是上海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推动创新研发成果快速上市的又一个成功案例。



据悉,国家药监局要求上市许可持有人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限期完成附条件的要求,及时提交后续研究结果。



我市药品监管局积极对接配合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核查部门,并在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的指导帮助下,主动跨前服务,与市科委、市经信委、市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共同努力,赋能企业创新研发、助推产品加快上市。2022年,我市自主研发的“全球新”创新药多格列艾汀片等4个1类国产创新药获批,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新增59个药品批准文号,通过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批准文号53个。



下一步,我市药监部门将继续聚焦创新产品,不断优化创新药物研发申报服务方式和流程,加快推进药品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加强上市后产品监管,守牢药品安全底线,助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庄时利和
中午吃饭时,某央媒的记者老师打电话过来采访,还是辉瑞那事儿,关心的也都是普通老百姓关注的点,比如视频到底真的假的、如果是真的说明哪些问题、什么叫制造病毒、对美国药企的贪婪和逐利性有没有更深层的解读等。

我主要解释了一下医学方面的问题,顺便给她提了个醒,我说那个视频来源是个极右翼组织,你们媒体最好看一下原视频,我觉得里面有些内容是在抹黑咱们的。批评辉瑞没啥风险,但是注意别给这种极右翼组织助攻了。

她说对对对,刚才我们采访了另外一位老师,他也在强调这一点,建议我们慎重碰这个选题,所以我们在犹豫做不做。

我一听这位老师的名字就乐了,哈哈哈哈哈哈这不是某微博大V嘛。他的一些队友们已经前赴后继开始开黑了,他反倒是清醒得很。

我说,这位老师挺理性的。



@我是西蒙周
【全文】@凯雷 :美国“真相工程”(Project Veritas)“卧底”记者以同性恋交友身份,在“失身”之前获得“男友”辉瑞公司的“研发部门主管”讲述的辉瑞研发疫苗内幕,即“自制变种新冠病毒”,环球时报核查这一篇,看完相当客观、完备,简单说,辉瑞主管身份是真的,辉瑞的确在主动研制新疫苗,在可控实验室与病毒赛跑。这个辉瑞“国际研发战略行动和mRNA科学计划部的主管”,似乎也没夸大什么,估计是个事业编的科学家兼科研小组长。
 
环球耿直哥核查辉瑞研发主管自曝光辉瑞丑闻。要点:

1.辉瑞的确在探讨研究病毒的变异,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可控令病毒在实验室变异,目的是预行研发新的疫苗。

2.从自然感染变异到积极主动变异,获得优势新毒株。过程:把病毒注射到猴子体内,发现更具感染性的毒株,再主动注射到非感染猴子体内,这可以“积极变异”,缩短时间与过程。

3.疫苗走在病毒之前。辉瑞科学家判断:社会上的病毒在自然传播变异,而实验室可控的积极变异,已经找到了病毒与疫苗抗原。一旦社会自然出现了新毒株,和实验室的毒株对得上,这样辉瑞就已经有了针对性的新疫苗,而不是才开始研发。

4.新冠变异仍在继续是一个过程,(研发的新疫苗或药物)将是辉瑞的摇钱树。比如德尔塔和奥密克戎这种,(就只能等出现后再研发疫苗和药物),就晚了,但不管主动、被动,辉瑞科研实力强,新冠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里的一个摇钱树。
 
“辉瑞研发主管”:你知道病毒是在不断变异的,所以我们在探讨的其中一件事是,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让病毒变异,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专注于—预先研发新的疫苗。如果我们准备那样做,是会有风险的,就好比你可以想象到,没有人希望有大药企在让病毒变异。
 
辉瑞研发主管:所以我们在考虑想不想做这件事。 这是其中一个我们正在探讨的事情。可能未来我们可以创造出更新版本的疫苗或类似的东西。
 
真相计划:好的。所以,辉瑞最终还是考虑让新冠病毒变异吗?

“辉瑞研发主管”:那并不是我们告诉公众的。不是。这是为什么说这其实是一个想法,一个会议上冒出来的想法,准备通过更多的探讨去考虑一下。
 
辉瑞研发主管:这些别告诉任何人,你得保证你不会告诉任何人,好吗?这个方式是,我们把病毒注射到猴子体内。然后当我们持续让它们彼此间不断传染,然后我们从它们身上搜集一系列样本,然后把其中更具传染性的那种病毒,我们会把它放到另一个猴子体内,通过这种方式让病毒不断积极变异,这是一种方式。或者,我们也甚至可以,就好比,通过定向的模拟方式,但我们不倾向那么做。
 
辉瑞研发主管:然后他们过一段时间对病毒上不同的蛋白进行取样分析,然后你就可以观察到变异了。你可以强制让这种变异朝着某一个你想要的方向发展,但这一切必须非常可控,以确保你变异的病毒不会成为,就像,你知道,到处乱跑的那种。所以,说实话,我怀疑这可能就是病毒最开始在武汉出现的原因。怎么说呢,这样一个病毒突然凭空出现是无法让人理解的。
 
“真相计划”:对我而言,这听起来很像功能增强实验。

“辉瑞研发主管”:我不知道,是有些不一样的吧。我觉得是不一样的。这是,这,这肯定不是功能增强实验。
 
“真相计划“:这听起来很像,我是说,这没关系的。

“辉瑞研发主管”:不不不,定向进化是非常不一样的。
 
“真相计划“:定向进化?这就是那种吗?
“辉瑞研发主管”:可能吧,我不知道。

“辉瑞研发主管”:这么说吧,不应该对病毒进行功能增强实验。他们觉得我们不这么做更好,但我们做的是选择性的结构变异,以判断我们是否让病毒变得更强大。所以这是目前正在进行研究的地方。我不知道这会带来什么效果。最好别再引发更多疫情了。
 
真相计划:辉瑞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辉瑞研发主管:他们这么做的部分原因,是尝试搞清楚——你知道这些新的毒株在出现吧,所以为啥我们不尝试,就好比,在他们在大自然里出现前提前抓住它们,然后我们就可以预防性地研发疫苗,在新毒株出现前。所以这是为何他们认为,如果你可以在实验室里可控地做这件事,然后我们就可以说这是新的抗原,当它之后公开出现时,你就已经有了一种可以产生效果的疫苗。
 
真相计划:天哪,这太完美了。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最后好的商业模式呢?在自然发生之前提前控制自然,对吧。

辉瑞研发主管:对对,如果它行得通。
 
真相计划:什么叫如果它行得通?

辉瑞研发主管:因为有些时候变异发生时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比如德尔塔和奥密克戎这种,所以,谁知道呢。我的意思是,不论怎么说,这都是一个摇钱树。新冠或许将是我们未来一段时间里的一个摇钱树。
 
27日,辉瑞发布声明称,辉瑞和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联合新冠疫苗研发中,辉瑞并没有进行“功能获得”(gain of function)或“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 研究。声明还称,“我们与合作方合作研究的是,将原始新冠病毒用于表达来自新的‘受关注的变体’的刺突蛋白。”该研究可以快速评估现有新冠疫苗诱导抗体去中和新发现的变体的能力。
http://t.cn/A698pNfv
http://t.cn/A69QnLz4



@默虹学习小站
【也说说#辉瑞#和这个‘真相工程’的逸闻趣事】近日Project Veritas所谓“辉瑞造毒阴谋“爆料疯传,好在有人警惕地发现这个“爆料”把武汉实验室也装进去了。这还是个小坑,更有趣的是源头Project Veritas(后简称PV)的几件逸事,甚至白送过对手一个新闻界“普利策”奖:
1,PV是美国极右翼激进组织,以打击左派为目的,多“极右”?就是美国偏右的保守派都要跟他划清界限的那种,保守派《国家评论》《大西洋月刊》都骂PV是在破坏保守派,号召大家不要给他捐款,有多右可想而知。
2,手段:主要是通过偷拍视频录音、欺骗性的剪辑、断章取义、甚至卧底伪造爆料的方式,力图拼凑出对左翼不利的“猛料”,在网上方法发布,来达到打击左翼的效果。左翼媒体如NYT,CNN,NPR,华邮,等都被碰瓷过。
3,举个著名栗子:2017年《华邮》报道了共和党政客Roy Moore对多名女孩的性侵丑闻,这对右翼保守派是重大打击,PV决定反击。怎么反击呢?证明《华邮》是假新闻即可——于是PV雇了一个叫Jaime Phillips的女子,让她主动找《华邮》爆料说自己也是政客性丑闻案的怀孕受害者之一。PV的计策是:Jaime当然是说谎,但只要Jaime的自述被《华邮》报道了,把么《华邮》就中计了,届时只要PV找Jaime录一段自己是收费虚假陈述的“爆料”视频,那么《华邮》就是假新闻了,那么其他几个受害人的自述就都不同自破了,政客Roy就洗白了……
4,结果呢?《华邮》开始的确上当了,但幸亏在刊发前,编辑发现了Jaime的自述前后矛盾,于是暗中调查,发现Jaime自己网上自夸在极右翼那里找了一份“媒体卧底”的工作,然后又发现Jaime前往PV办公室密会的证据。于是《华邮》改为把这个揭发PV挖坑的调查过程报道出来,结果得了2018年的“普利策奖”。
5,其他的,PV自从2010年来各种挖坑、碰瓷的案例多了,自行去搜索吧。
6,PV不是媒体:遇到质疑的时候,PV总是拿宪法第一修正案新闻自由信息自由来自保,但是2022年FBI突袭了创始人O‘keefe之后,下了一个结论:“是否属于新闻媒体,需要考虑12个因素,包括主要当事人是否有记者证,以及他们是否“主要报道事实”,而不是光表达意见……Project Vertas案例中,检察官裁定它不符合”
7,PV怎么活下来的?PV可比普通的阴谋论组织厉害多了,他做好了3件事:1他的员工的偷拍偷录技能是由英国和美国的前军事/情报人员来培训的,手法专业;2编辑手法专业;3他有法律团队,专门确保自己的欺骗和话术在法律范围内。所以迄今为止碰瓷众多左翼组织,10多年只在2022年这次吃了12万美元的罚单。
8,钱哪来的?主要是几个保守派基金会捐款,多达数百万美元,所以也有能力干这个。只是太极端,逐步被保守派划清界限。没想到,这次出于“反疫苗”的碰瓷辉瑞,在简中媒体引起了小高潮。#微博科普# #微博辟谣# #辉瑞# #辉瑞考虑自行研发COVID病毒变种#



@美国癌症医生张玉蛟教授
我一直强调大家要去打Covid-19 第三针,甚至更多的加强针。我自己打了五针mRNA 疫苗,最后一针是针对原始株和Omicron 变异株的双价疫苗。

问题来了,国内的民众,加强针应该打什么?

过去的文章里,我一直支持加强针用不同类型制作方法,比如蛋白性Covid-19 疫苗等,所谓“杂交优势”。最近的一篇文章,似乎为采用不同类型疫苗提供了另外一个潜在理由。尤其是支持了mRNA 疫苗双价疫苗的特殊功效。

近日,国内学者在国际权威杂志Cell Research 发表了一篇接种三针灭活Covid-19 疫苗的抗Omicron 病毒能力和抗体滴度。也几个值得分析的热点:

A.  2剂和3剂疫苗接种后发生突破性感染,其针对原始型病毒的中和抗体滴度,显著高于未接种疫苗者。
所以,疫苗接种是有效的,应该接种。

B. 但接种3剂灭活病毒疫苗后的突破性感染,机体对Omicron的中和滴度反而显著低于2剂接种。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机体忙着产生抗原始病株的抗体,反而减弱了产生抗Omicron 抗体的能力。也就是说,接种了基于原始毒株疫苗的人群,在感染Omicron突变株后本应该针对Omicron的中和免疫,变成了仍然主要针对原始毒株(第一次疫苗接种对应的毒株)。

这个发现十分重要:

1)首先从临床观察来看,接种3剂疫苗降低了普通型风险,增加了轻症比例,其对预防重症的有效性并没有减弱。
2)但其针对新Omicron突变株亚型的中和滴度减弱,这与国外的mRNA研究结论有所区别。上个月发表的NEJM文章显示,接种3剂或4剂原始型mRNA疫苗可以增加对于Omicron各种亚型的中和抗体滴度。
因此,这种3剂中和滴度降低的现象似乎只出现于灭活病毒疫苗。
3)这就是为什么,美国FDA专家组一致建议用新的BA.5/原始型双价mRNA疫苗完全替换之前的原始型mRNA疫苗。

由此,根据目前的多个真实世界研究得出的双价疫苗保护力,推广高效的Omicron特异性疫苗具有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详细说明请看http://t.cn/A69RZhph#我的防护手册##新冠防护手册#



@耿直的马桶猪
今天微博上有人在传美国极右翼阴谋论网站Project Veritas制作的一段视频,说这段视频曝光了辉瑞公司为了卖疫苗而制造新冠病毒。

我不评论这个信息本身。

但我在看了原视频后发现有一个重要信息,被国内的贴文遗漏,这里补充一下。这个信息是,那个被“偷拍”的“辉瑞主管”还怀疑新冠病毒最初就是被武汉的实验室“制造”出来的。

他的原话是:"But you have to be like very controlled to make sure this virus that you mutate doesn't create something that, like, you know, goes everywhere," Walker noted. "Which I suspect is the way that the virus started in Wuhan. To be honest, like, it makes no sense that this virus just popped out of nowhere. It's bulls**t."

然后他的这段话已经被其他美国右翼网站用来给武汉的科学家们泼脏水了。其中一家网站打出的大标题是,辉瑞高管承认新冠病毒是在武汉被变种出来的。

另外我再补充一点背景信息:

1、美国和西方的极右翼既反辉瑞,也反中国,还反所有疫苗。
2、这些极右翼认为疫苗是药厂制造出来控制人类的,认为新冠病毒是美国的精英和中国的武汉实验室一起搞出来的。
3、Project Veritas的这个视频也是在想办法“证明”这个“链条”。
4、Project Veritas之前也炒作过Fauci, EcoHealth Alliance以及武汉实验室合作制造新冠病毒的“链条”

其他的你们自己去判断吧。


@西雅图黄都督
阴谋论都是各取所需,自由发挥//@ExcitedVczh:不会的,大国大内宣只会说一半。就像毛子说乌克兰和大国境内研发病毒一样,传到国内就剩乌克兰[二哈]



@头条新闻
【#世卫讨论结束新冠全球紧急状态#,最快今明出结果】据@澎湃新闻 报道:日内瓦时间1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举行关于新冠(COVID-19)大流行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IHR)突发事件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讨论和评估当前的新冠大流行是否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会后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将根据委员会建议做出最终决定。相关结果预计最早将在1月30日公布。

三年前的2020 年1 月30 日,世卫组织宣布将新冠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发布了联合国机构的最高警报级别。当年3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全球大流行(global pandemic)。

此后每隔几个月,该突发事件委员会都会召开一次会议,讨论新冠大流行是否符合称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标准。距今最近的第十三次会议于2022年10月13日举行,会议结果仍维持新冠全球紧急状态。

根据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国际卫生条例》,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符合三个标准:严重、突发、异常或意外;它有可能跨越国界传播;它可能需要协调一致的国际反应。

在去年12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谭德塞曾表示,希望2023年能够宣布“新冠大流行不再是一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据介绍,结束新冠全球紧急状态的标准将在2023年1月世卫组织新冠突发事件委员会会议上讨论。



https://mp.weixin.qq.com/s/JIz3smAIaQWQIkjBvNxSGw

说说辉瑞今天上热搜的视频
原创 雷斯林 雷叔说事 2023-01-29 11:38 发表于上海
美国有个叫Project Veritas的组织,最近派他们的探员和辉瑞研发部门的一位员工在同性恋交友软件上约会,然后从员工口中套话。最后出了个“揭秘视频。”

视频里,这个被标为“辉瑞研发部总监”的小伙表示:

我们会让猴子不断感染,然后收集中间传染力比较强的部分,提取血清,再注射给其他猴子。以研制出传染性更强的毒株。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同时,这位辉瑞员工坦言,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冠对他们来说都是终极摇钱树。

图片

图片

最后,他表示“监管部门以后都要去大药企上班的,所以对于大公司监管其实没那么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然而在探员表明自己身份后,这名辉瑞员工立马情绪崩溃地表示:

“我都是在撒谎吹牛逼。”

图片

“我只是想让约会的人记住我而已。”

图片

并试图把探员的IPAD砸了。

图片

还有人挖出来,说这人确实在辉瑞工作。

图片

这视频一发出来,立马在外网炸锅了。

大家表示“啊,真的假的?转了再说。”

先是在Youtube上迅速拿下近百万次播放,然后被Youtube紧急下架了。

接着在推特上拿下2000多万次播放,20万次转发,接着也被twitter和谐了。

但是越和谐,转的人就越多。网友纷纷接力转发这视频,一边转一边骂“主流媒体就不敢报道这种真相”、“99%的媒体都沉默了”、“接力,转!”。

图片

图片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这视频发到油管上!

图片

然后各种语言版本的都被传到了互联网上。

图片

Project Veritas表示他们不但视频被和谐,Youtube还要封他们的号。

这更点燃了疯狂转发网友的激情。



看到这,你是不是也觉得辉瑞才是一切的幕后黑手。

这事情今天发到微博上后,评论表示“这才是卖伞的家里供着龙王。”

图片

图片



然后过了一天多,辉瑞回应了这件事。说他们只是在实验室制造变异株,为了研究药物而已。他们需要确定病毒对paxlovid的潜在耐药突变,这符合美国监管机构的要求。

图片

其实黑人小哥的原视频也提到。

他们让猴子不停感染变异,是为了在实验室里提前,以应对病毒的突变。这样等外界真的有病毒突变后,他们就有现成的疫苗了。

图片

但国外网友并不相信,甚至截出辉瑞的回应,然后表示“他们甚至自己已经承认了!”。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这剧情越看越眼熟。

我们太了解这种情绪了。

在这种情绪下,再去辩驳任何,都只会被民意认为是在给辉瑞洗地。



不过有一说一。

这个Project Veritas是个极右翼组织,你去他们官网看看,会发现全是反LGBTQ、反跨国大公司、反NGO的内容。

图片

然后他们曝出的视频里,辉瑞的员工还暗示说“我们辉瑞这么做,全世界都这么做”,“我怀疑病毒最早就是从武汉的实验室里泄露出来的。”

再往前翻,还有更多反疫苗的阴谋论内容。

另外被暗访这人的简历也被人挖出来,确实在辉瑞工作,但是是管理方向的。

图片

所以视频里说的东西也不能全信,疑点还挺多的。

就看他们自己吵就行。



看这个视频在国外的传播过程,只能说无论在哪里,阴谋论永远都有巨大的市场。而且发展路径都差不多。

只不过有一批人觉得这事情发生在美国,就是“人民愚昧”。

发生在中国,就是“公信力不行”、“需要反思”。

还有一批人的观点则恰恰相反。



有意思的是,我关注的一位博主@谷大白话,只是转发了这个原视频,其他啥都没说。他的粉丝就在评论区开始阴阳他:

图片

还有人反问,咋没人暗访科兴。

图片


只能说现在的舆论场就像今年春节档一样。

已经变得只有立场之争了。



-END-



@侠客岛
【国家卫健委:#全国整体疫情进入低流行水平#】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乙类乙管”措施落地见效。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态势。春节后返程人流增加,要做好交通工具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做好个人防护。随着出入境人员增加,要持续开展疫情监测,动态掌握疫情流行趋势和病毒变异等情况。(央视新闻)http://t.cn/A69Rl9I1



@哈勃观察员
上海交大:接种三针灭活疫苗的效果还没有两针好?

          1月25日,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的一项新研究引发医学界广泛关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得到了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反复接种灭活新冠疫苗,反而会抑制突破性感染中对抗奥密克戎毒株的中和抗体。
         简单来说,在突破性感染者中,重复接种新冠疫苗(三针)后对抗奥密克戎的效果还没有两针好?!难道接种三针的人反而更易“重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有悖常理”的结论呢?
         此次研究选用的样本极具代表性——2022年3-6月上海疫情爆发期间、接种过两剂或三剂新冠灭活疫苗后仍被奥密克戎感染(即突破性感染)的人群。
         研究者共收集到135名突破性感染者的血清样本,其中24人未接种过疫苗,56人完全接种(两针),另有55人在突破性感染前接种了灭活加强针(三针)。
         事实上,接种疫苗对于防重症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新冠疫苗该打还是要打)。在未接种疫苗组中,有33%的发展为重症;而完全或加强针组没有重症,绝大多数人症状轻微。不过,两针和三针在防重症的效果方面没有差异。
         接下来的发现引起了研究者的重点关注——与接种两针疫苗的突破性感染者相比,接种三针的人群中,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在对抗原始毒株上表现更好(pVNT50>1000)的占比确实更高;但对抗奥密克戎突变株的方面却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即三针人群中具有高水平抗奥密克戎的中和抗体水平的比例明显降低。
        该研究结论确实出乎意料!
        研究者表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或与“抗原原罪说(original antigenic sin)”有关——反复接种灭活疫苗会增强以前的记忆,诱发对原始毒株更为强烈的免疫印迹,同时抑制对新抗原(不同毒株)的免疫反应——在本研究中表现为接收三针疫苗的人群对奥密克戎BA.2、BA.4和BA.5突变株的中和抗抗体活性降低。
不过,研究者也强调,三针疫苗在防重症和死亡方面功不可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接种加强针以预防重症仍十分重要。(源自刘亚东公众号)
#热门微博##微博科普##医学科普##第三针加强针#



https://mp.weixin.qq.com/s/woHqPx9BLZ1vDAQ4rrefXA

辉瑞真的为了做疫苗生意在制造新冠变异病毒?
原创 张小予 虎嗅APP 2023-01-30 17:45
图片


出品 | 虎嗅ESG组
作者 | 张小予
头图 | 视觉中国
本文是#ESG进步观察#系列第006篇文章
本次观察关键词:医药产品安全、信息透明

近日,辉瑞再一次登上热搜,原因是一则来自“真相工程”(Project Veritas)的暗访视频流出,视频中记者将镜头对准疑似是辉瑞研发主管的Jordon Triston Walker,该主管称,为了提前做出疫苗应对不断变化的COVID病毒,辉瑞将考虑自行研发COVID病毒变种, “你千万不要和任何人说,自制变种新冠病毒的风险是有的,毕竟不能一不留神做出个毒性太大的,但这种风险我们很喜欢。”

这位主管还提到,尤其是通过取样检测病毒表面的不同蛋白,人工变异造出的病毒非常容易失控,他担心“一旦传播开就糟了”。但该主管表示,不管变种研究成功与否,新冠病毒疫苗生意将一直是辉瑞的摇钱树。

他怀疑武汉的病毒就是这样来的,“因为病毒没可能凭空出现”;现在,他们自行研发COVID病毒变种,想在变种传播前就研发出疫苗,再利用疫苗去赚钱;他提到,在制药行业,审核他们药物的监管人员,最终都会去到药企上班,为了获得职位,监管人员在审核药物时睁一眼闭一眼,辉瑞对于所有美国的政府官员来说都是“旋转门”。

整个视频内容信息量巨大,看过视频的网友也表达了自己的震惊和愤怒。

辉瑞受到公众“一手造病毒、一手杀病毒”、“贪婪”的指控,作为医疗企业,如果视频内容属实,其行为也必定是违反法律的。

1月27日,辉瑞官网上已贴出了公司对此事件的回应。

图片辉瑞的回应,图片来源:辉瑞官网

辉瑞称,在与BioNTech持续开发COVID-19疫苗的过程中,并未进行“功能获得”(gain of function)或“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 研究。与合作者合作进行研究的是利用原始SARS-CoV-2病毒表达新的变异毒株的棘突蛋白。

辉瑞还称,“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快速评估现有疫苗诱导抗体的能力的方法,这些抗体可以中和新发现的令人担忧的变体。然后,我们通过同行评审的科学期刊提供这些数据,并将其作为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疫苗改进的步骤之一。”

后来辉瑞承认,“在有限的情况下,当完整的病毒不包含任何已知的功能突变增益时,这种病毒可能被设计成能够评估细胞中的抗病毒活性。”但紧接着他们强调,这些研究是美国和全球监管机构对所有抗病毒产品的要求,并且美国和世界各地的许多公司和学术机构都在进行。

针对此次事件,辉瑞公司表示,基于合理科学的事实信息,对克服新冠大流行至关重要,公司仍然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帮助减轻这种疾病的破坏性负担。

为什么回应了还能引发信任危机?

回应中所提到的“透明度”对医药企业来说确实关键。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事故纠纷、舆情可能会为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医疗行业相比其他行业反而需要更加小心。ESG中的社会维度就包含了医药企业产品质量与安全、研发创新等相关议题,帮助企业从社会责任中找到契合主营业务的长期发展机遇。

或许辉瑞已经在疫苗研发上做了足够多的功课,但此次,虽然该公司在回应中直接否认了给新冠病毒增加新的突变点,这在公众看来却没什么信服力。因为早前,辉瑞企图掩盖其新冠疫苗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的事件,发生过不止一次,早已消耗了大众的耐心。

辉瑞新冠疫苗问世前后,的确有相关的研究实验和监管规范证明过该疫苗的安全性。

最早在2020年底,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给予辉瑞/BioNTech新冠疫苗紧急使用授权,还推广加快发展中国家获取新冠疫苗的速度。

2021年8月,辉瑞/BioNTech的新冠疫苗又获得了FDA的正式批准(16岁以上人群),不同于阿司匹林一类的小分子化学药,疫苗的上市申请被称做BLA(Biological license application),即生物制品在生产工艺、化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和医学影响方面递交特定信息材料,辉瑞/BioNTech疫苗申请获批,即它们递交的BLA申请被FDA审核通过。

这也意味着它的有效性、安全性、生产检验数据达到了疫苗正常上市的标准,辉瑞/BioNTech疫苗申请紧急使用授权时所有文件加起来超过11万页,而BLA申请则达到了34万页,其中就包括了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的详细数据,FDA都进行了审查核对。

并且为证明有效性与安全性,相比紧急使用授权申请时跟踪的2个月,BLA申请用了三期临床试验6个月的跟踪数据,6个月的跟踪时间并没有发现新的问题,可见疫苗的安全性是有保证的——即便按传统疫苗上市的安全性标准,它仍然没有问题。

但,接种疫苗后高烧、头痛甚至怀疑患癌等人们真实存在的不良反应将辉瑞“拉下神坛”, 陆续多例疫苗相关安全事件被曝出,公众开始对这款疫苗的效果持怀疑态度。

2021年11月,在辉瑞疫苗被批准在16岁及以上人群使用后的第四天,公共卫生和医疗专业人员透明组织(PHMPT)就向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递交了《信息自由法》的请求,要求FDA披露辉瑞疫苗完整的评审数据,当时FDA并未给出回应。直到2022年3月,德州一联邦法院宣布FDA在官司中败诉,FDA被要求将辉瑞疫苗1.2万页的审评文件公布在网上,且每个月要更新5.5万页。

在已公开的文件中,其中一篇题为“Cumulative Analysis of Post-authorization Adverse Event Reports of PF-07302048 (BNT162B2) Received through 28-Feb-2021”的文件,长达9页的篇幅中,汇总了接种辉瑞疫苗4万多例样本中,超15万例的不良反应,甚至包含很多先前从未报道的不良反应,如:筋膜炎、眼部肿胀、面瘫、斑秃、过敏休克、癫痫等症状。后续辉瑞核查表示,这些疑似副作用与新冠疫苗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自此在公众心中已埋下怀疑的种子。

世界主流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份报告也曾引发关注。有多名负责疫苗三期试验的人员投诉,辉瑞新冠疫苗研发速度可能是以牺牲数据完整性和患者安全为代价的,辉瑞外包的一家名为Ventavia的临床研究机构被指伪造数据,雇用缺乏训练的疫苗接种人员,上级无视不良反应等问题,虽然事件只涉及到辉瑞全球众多临床实验点之一,但这又一次增加了公众对其疫苗数据完整性、安全性的担忧。

在监管要求下辉瑞被迫披露了部分不良反应的信息,但更多是因为担心投资者风险,辉瑞其实并不愿意主动披露其新冠疫苗的危险。

新冠疫苗的业务占据了辉瑞营收的半壁江山,不少投资者也因为重磅药物或疫苗的推出,相信该公司处于有利地位,辉瑞则更想抓住机遇,让自己的财报数字表现的稳定、好看。

近日,印度媒体公布了一段辉瑞CEO阿尔伯特·布拉在瑞士达沃斯参加2023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时被记者“围追堵截”的视频。画面中记者质问:“你知道疫苗不能阻止传播,但你们为什么要保守这个秘密?”但最终,布拉无视两名记者的提出的29个问题,没有为他们或公众提供任何答案。

新冠疫情是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在推广接种疫苗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信息遗漏的情况,但显然,由于辉瑞对疫苗接种者的不良反应或者并发症等信息的隐瞒,缺少风险评估与全面的信息披露。

真实情况仍待考证

早在2004年,因宣扬治疗癫痫药物“加巴喷丁”具治疗偏头痛等功效,辉瑞就曾为不当营销、隐瞒事实情况认罪,随后涉及产品因安全隐忧而退市。而类似的事件,在辉瑞企业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从未停止。

暗访视频中,主管沃克提到的“旋转门”事件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信,监管松懈也是导致很多医药公司有漏洞减少信息披露的原因之一。

美国记者塔克·卡尔森(Tucker Carlson)在其节目中对暗访视频内容评论称,他对美国大型制药公司的权力和影响力表示担忧。“在这个国家,大型制药公司可以直接向消费者宣传其药物,如果你仔细想想,这有点奇怪,因为消费者不开药,医生开药。那么,为什么要直接向消费者宣传这些药物呢?”

他还表示,“制药公司在游说国会方面的花费比其他任何行业都多,而且他们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它得到了利益回报,制药公司已经与政客们达成了和解。

图片
塔克·卡尔森:这对制药公司来说是一笔了不起的交易,
图片来源:节目截图

法国某健康组织在一次关于医疗法律中的采访也提到,大型医药公司需要在面向消费者广告中更加透明,这是合法又合乎道德的决策,药品研发成本、技术、配方等方面提升透明度将是促进更明智、有效的立法或定价的关键。

另一方面,对于辉瑞新冠疫苗的研究方式,微博上网友@子陵在听歌为辉瑞辩护称,“全世界数不胜数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血清学的机构,都构建了SARS-CoV-2的突变株,甚至许多机构预测性地构建了这些突变株,这就是所谓的‘制造新冠突变株’。辉瑞/BioNTech和Moderna都构建了自己的突变株假病毒,这是很常规的工作。”

图片
网友@子陵在听歌的微博部分内容,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视频发布方“真相工程”(Project Veritas),也一直面对着不少争议,作为极右翼组织,其官网包含反性别认同、反NGO等内容,甚至还有反疫苗的阴谋论,此前,他们已经被指出制作和传播“经过大量编辑”的视频,用来针对民主党顾问。PBS新闻一小时将“真相工程”描述为“一个因录制卧底视频而臭名昭著的保守组织”还在社交媒体上宣传选民欺诈的指控,所以视频里的内容是否全部属实,仍然需要打个问号。

图片
“真相工程”内幕故事专栏,匿名者提供消息,
图片来源:“真相工程”官网

与此同时,29日晚间,多家媒体报道,虽然沃克是辉瑞员工,但却是管理方向的,不直接接触研发业务。据红星新闻,“真理计划”告知沃克秘密录像一事时,沃克似乎被吓坏了。随后,沃克立刻回应称,他谈到病毒研究只是为了给约会对象留下深刻印象而撒谎。辉瑞在回应中并没有提及视频中高管的身份,但也没有否认沃克在辉瑞公司工作。

至此,此次事件背后的真实情况仍有待考证,但毋庸置疑的是,目前辉瑞公司正因为疫苗研发透明度的问题,陷入一轮公众信任危机,而这已不是第一次了。

图片
图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阅读原文
阅读 9.5万



@蕨代霜蛟
日本最终决定今年5月8日将新冠从原来的2类传染病(结核级别)降至5类(流感级别)。

原本打算降级放在财年开始的4月1日的,考虑到准备时间不够,又考虑到五一黄金周的大型密集,纠结后总算是确定了下来…… ​​​



@阿司匹林42195米
拜登宣布美国5月11日结束新冠紧急卫生状况。国会的共和党希望马上就结束,拜登认为需要一个过渡期。

同一天世卫宣布大流行还没结束但可能正在接近拐点。 ​​​



@美国癌症医生张玉蛟教授
今天是WHO 宣布全球Covid-19 紧急状态三周年。鉴于目前的疫情现状,WHO今天决定继续维持这一紧急情况状态。

回想三年前的一月份,我在WHO所在地瑞士日内瓦,送稿凤凰新闻,发表了我针对新冠的第一篇文章,首先提出“如果不能排除人传人,就应该按照会人传人来处理,以防万一”,“现在说新冠的危害性低于SARS为时过早”…….

过去的三年,在每一个Covid-19 的关键时刻,我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预测。不幸的是,我被有些人谩骂,甚至人身攻击;更不幸的是,我所预警的都变成现实……

痛定思痛,疫情属于自然科学,听一听医学科学工作者的话,不仅没有坏处,而且至关重要。

今天,我再次上书凤凰新闻 http://t.cn/A69EX7Zn

世卫称新冠紧急状态仍未结束!下一步我们如何应对?

Covid-19 疫情已经三年了,据有关专家估计,全球己有几十亿人被感染,近二千万人病逝。当然,确切的数据,将永远是个密,因为无法精准统计,只能靠真实世界纪录与数学模型共同完成。

过去的日子,我们学到什么经验教训?

1. 轻视或者过度恐惧从疾病刚开始的时候,无论在武汉时期,还是刚刚开始出现在美国,疾控中心和有关部门,都没有料想到局势会变得这么糟。而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又巴不得把大地和天空都消毒-遍
2. 单纯隔离的局限性:以Covid-19 的传染性,单纯隔离与封锁,短期是有效的,但不可能长治久安。道理很简单,我们却为此付出了不必要的争论与代价。
3. 太多因素影响了科学防疫:对疫苗的污名化,使得疫苗接种与普及受到极大的干扰。把人类的共同抗疫,变成政党,国家之间竞争的工具。最后,大家都输了,赢家是Covid-19。 它不仅在人类生存了下来,而且发展壮大。
4. Covid-19 尚且知道需要团结一致,不断改革创新,通过突变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很明显,病毒明白一个真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也能明白这个道理吗?

我们有些什么成就?

三年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牺牲。科技人员和工业界也集中精力创新,刷新纪录。其中,最杰出的两大科技成就是:

1. 在1年以内,mRNA 疫苗的开创与上市和接种,避免了上百万的死亡,同时为将来疫苗的适时更新,提供了从来没有过的科学途径。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应用mRNA 疫苗,成功抗击了病毒。
2. 同样是在1年的时间,小分子抗Covid-19 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有效地降低了高危人群的死亡。
大部分业内人士都承认,一年以内的这两个开创,可谓科技上的奇迹。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因此对抗疫更加有信心,效果也是有目共睹。

Covid-19 会消失吗?将来怎么办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共存”的现实,尽管许多人是不得不接受。

夲周四,美国FDA 疫苗与生物制剂指导委员会召开有关的专家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和简化未来的疫苗接种和防疫措施。

他们认为:

1. Covid-19 将成为年度全球传染性疾病。关于其季节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高峰是否在今后只会只局限于秋冬季节?
2. 疫苗必须精准化和简单化: FDA和CDC将于每年夏季对下一波疫情以及相关的变异株进行预测,指导和支持科技界和工业界研发当年的适应性疫苗(参照年度流感病毒),尤其是以mRNA疫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疫苗。将来最可能的模式就是,采用当年流行Covid-19 病株特异的疫苗,普通人一年接种一次;高危险人群可以考虑一年两次。
3. 加强全球合作:单枪匹马,永远不是抵抗传染病的科学防疫方法。

中国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中国虽然慢慢地从第一波感染高峰中恢复,但是,第二波,第三波等,以及今后的年度高峰在所难免。中国急需探讨下一步防疫计划,尤其是疫苗的开发与加强针的接种。

不能回避的是,针对年度变异病毒特异性的创新性疫苗的研发或者进口,已经迫在眉睫,千万别在疫苗这个重要问题上搭错车。这不仅关系到本次疫情风暴幸运生存下来的高危人群(包括我90多岁的父母,尤其是经历30天才转阴的父亲)是否能在下一个高峰中平安度过,而且更关系着未来的国民经济能否顺利健康发展。

这个些建议和想法,经过再三考虑,还是决定说岀来供大家参考。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为大众的健康出谋划策。

Covid-19 最喜欢人间的争吵,尤其是带着浓厚“情怀”的争吵。当人类相互之间成了“敌人”,病毒它就可以趁虚而入。它不是人,但它领导的疫情却能离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今后的日子,可能会很艰难。但愿人间烟火依然安好,人类的智慧和能力超过病毒,能够做到人控制病毒,而不是让病毒控制人。大家能活得从容, 淡定,得体。否则,上帝也会叹惜。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3-1-31 12:09 编辑 ]



@财经新媒体
#从壹出发# 【#拜登将于5月11日宣布美国结束新冠疫情紧急状态#】拜登对国会发布声明称,将于5月11日宣布结束与新冠疫情有关的国家紧急状态和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在一份行政政策声明中指出:“突然结束紧急声明将给整个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普遍的混乱和不确定性,会影响各州、医院和医生办公室,以及最重要的是,影响到数千万美国人。” http://t.cn/A69E93Eh



https://mp.weixin.qq.com/s/7FoOJbBYzcK5amq1zAlljw

外公感染新冠去世后,我在大年初二找到了他的遗嘱
原创 小昼 极昼工作室 2023-01-31 10:20
图片


文 |  蔡家欣

编辑 | 王珊瑚



图片

“滴滴滴滴”
从我记事起,外公就驼背,牙都老得掉完了,只剩上下两颗牙。看到我,外公总是笑眯眯的,两只眼睛都要笑没了,立刻小碎步,从卧室到厨房给我拿吃的,这是他每天来回最多的一条路,红色油漆的地面都被蹭没了。
现在,外公躺在监护病房的病床上,大口呻吟,就像是从池塘里捞上来的、一条特别健壮的大鱼,被放在了岸上,最后喘到死。病房里12张病床,7个病危5个病重。各个病床的机器都在叫,有长有短,有的滴一滴,有的滴滴滴滴,声音不一样,大小远近也不一样。这些人都无力回天了。没想到我有一天会坐在这里听这些声音,竟然听出交响乐的感觉。我自己在心里面都觉得很可笑。
凌晨2点钟,急诊室乌泱泱的一片,床位都是满的,走廊上还架着四五张床。医生看完CT后,直接说外公救不活。我当时完全懵掉了。打电话找其他医院,结果都不收,最后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联系到了床位。
图片●送去急诊那一天,轮椅上的外公。

刚开始,我还抱有蛮大的希望,毕竟吸上氧气,血氧到96了。那个时候,哪个指征一不好,我就赶紧找护士。听到机器叫两声,我好紧张,血氧饱和度从93降到89,我左调右调,能够把它调上去,我就踏实了。

从出生到现在,我跟外公外婆都生活在一个屋子里。外公接送我上学,还要买菜做饭做家务,他承担了我妈对我的照顾,又承担了爸爸在体力劳动上的角色。我跟他太亲了,肯定跟一般的孙辈不一样。

12月30日,没有任何征兆,外公的血氧从97下降到88,我怎么换夹指的位置,数字都不再变化了。第二天,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医生说去ICU意义不大,治到死,也没办法陪在他身边。我签了字放弃抢救,没有让他去ICU。那天,我本来准备了惊喜,从家里抽了一束假的向日葵带到医院,要给他庆祝刚过的93岁生日,也告诉他即将跨进新的一年。结果直到去世,他也没有再看那个花。

医院给外公上了高流量氧气。护士不太会操作,搞了一个不合适的压力模式。他特别难受,一直要拔管子。没办法,我只能把他的手脚都绑起来。从晚上12点到早上8点,他一直在床上左摆右摆,整晚都没睡觉。那天晚上,外公一直说不想活了,要回家。我大声哭着说,我不允许你死,你必须给我吸氧。

他骂我是白眼狼,这么多年白养我了。病房很安静,所有的护士和病人都在听着。

折腾了一晚上,外公病情加重了。最后那几天,外公的血氧掉到60多,一直在喘。他跟我说,好难受,不想治了要回家,他一直说,白天晚上都这么说。机器也在叫,那种状态,它再怎么报警我都无所谓了,因为我知道外公不好了,想着能陪伴就多陪伴一下。

图片●年轻时的外公



图片

或许我不应该放弃
病房里第一个走的是3床,晚上12点多。家属哭着打电话说,他最后走得好惨,一直呻吟喘大气。这是我第一次直面新冠的死亡。后来2床也去世了。他的心率突然变到130,特别难受,一直翻身抓栏杆。旁边坐的应该是女儿,没有讲话,也没有流泪,默默地陪着,偶尔帮他擦一擦身体。他拖了大半天,直到凌晨1点才走。
我已经哭不出来了。我不停地给自己做心理建设,这大概率就是外公之后的状态。
元旦那天晚上,外公的心率在40和120之间波动。护士拿手电筒照他的瞳孔,照了两次。我以为他要走了,结果又停了好几天。住院大楼的大飘窗下面就是江汉路步行街,人来人往,能看到灯光秀,游轮和长江大桥的整个夜景。朋友圈都在跨年,只有我守着病危的外公。那种状态特别鲜明,给我的感觉就是那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我真是不忍心看到他痛苦,想着他快点走也好。我问医生,能不能打镇定,让他昏过去?医生说你这就是杀人,根本不可能。他觉得我很好笑,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中间外公一度又有求生欲,要喝药,就说“药水”两个字,看到他这么强的求生欲,我又特别后悔,为什么自己发现晚了?我每天都在这两个状态中切换,一会想他快点死,一会又想着也许能活过来。
病房里空气不好,我不敢哭,要是把口罩哭湿了,自己感染了,没人照顾他。想哭的时候,我都是跑到外面,在人少一点的过道或者是大厅的角落,哭完把眼泪擦干,换一个新口罩再进病房。
最崩溃的是1月2日晚上,我刷到《百岁老人新冠脱险记》的新闻。我特别后悔,为什么在他感冒的时候没有及时送医院,人家100岁都治好了,我外公93岁,身体这么健康,怎么会治不好?我们当时在抢布洛芬,大家都说烧几天就没事了,网上也在呼吁不要上医院,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还有一个崩溃的点是我没同意进ICU。或许我不应该放弃,也许他能跟其他老人一样活过来。可是两天过去了,他的身体已经被透支得差不多了,再去ICU也晚了。
后来我绷不住,跑到外面大哭了一场。一个四五十岁的护士就出去安慰我,说你做得很好,他这个情况只能尽力,不要太自责。
最后几天,外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快去休息。我每次都在他那边多待一会,他就跟我摆手,说你快出去。我说你是担心我感染吗?他点点头。
图片●外公生前装衣服的皮箱,用了几十年。



图片
“林林回来了”
外公住院的那几天,外婆和妈妈也查出肺炎,住在楼上的普通病房。我要端尿换吊瓶,还要去找白蛋白,给他们翻身做检查,经常是忙到一天只吃一顿饭。整个人快崩溃了。很多人都请护工,我不忍心,再苦再累都要坚持。外公把我抚养大,最后这几天,也应该是由我亲手照顾他。
我一岁的时候爸妈就离婚了。我爸不怎么管我,抚养费也不怎么给,我妈一个人的工资养我很难。本来外公外婆没什么负担,买被子衣服都是绸缎,从我出生开始,就变得特别节俭,再没买过新衣服了。这29年中,外公唯一新买的就是一双99元的乔丹旅游鞋,当时我担心他走路不稳摔跤,拉着他去买。从此,他不用再穿三舅爷爷家很重的皮鞋了。
听外婆说,年轻的时候,外公准备丁克。他总觉得自己活不长,世界也不太平,孩子就是累赘。我妈是外婆坚持要的。很奇怪,外公以前一点都不喜欢小孩,但我出生以后,他简直把我当个宝。
我一回家,我外婆就拍拍手大喊,宝宝,快来我腿上坐一坐。外公就不一样了,他会说,“林林回来了”,然后给我卸书包,或者把我手上的东西拎过去,再给我递拖鞋、递吃的。
他就是这样,不怎么说话,但一直在做事。
图片●年轻时的外公
我从小容易便秘,这三十年,只要我在家,每天早上他都会递给我一杯蜂蜜水。他注重养生,每天饭后要打坐,我就上去揪他的眉毛胡须,他从来没有发脾气。有一回,我把学校教室的门锁踢坏了,班主任很生气,让家长周末带着工具过来修。周末下午,外公什么话也没说,带着榔头过去修,我在旁边看着他。

他教我骑自行车,下象棋,家里窗户外的遮阳棚也是他亲手做的。小时候,外公充当了我爸爸的角色。

高三那年,我妈在校外租了一间房,外公就在那里照顾我。每天中午他给我做糖醋鱼,送到校门口,晚上我学到12点半,他就给我做宵夜,打热水泡脚,永远都是等我安顿好了,他才睡觉。他很少关心我的学习,就是提醒我要注意身体,不能吃完饭立刻看书。

他坚持睡醒了要赶紧吃早饭,但又不知道我什么时候醒。后来,他只要看到WIFI的灯在闪,就知道我醒了在玩手机。他就把我这边的房门打开,探过头来要给我做饭。我到现在都不清楚WIFI的灯什么状态,他这么大年纪,每天坐在床边,竟然自己琢磨出来了。

外公住院后,我第一次睡觉是在50多个小时后。那一天半夜1点多,我突然醒了。醒之前我做了一个美滋滋的梦,梦到什么我不记得了,但我还沉浸在很开心的状态里。梦一醒,我去上厕所,突然一盆冷水浇过来,我意识到外公在医院,医生说他已经没救了。想起这件事,我整个人就跟掉入冰窖一样,又陷入那种沉重。


图片
我和他们仨
外公很少讲过去的事,他好像不太在乎他原来怎么过的,所有的事都是为我操心。我只知道,1929年他在内蒙古东胜市出生,家里有7个小孩,他是最小的。
后来,他考上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读机械农业。那个时代流行苏联的电影,外婆说,电影里都是绿油油的麦田,小情侣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上面开拖拉机唱山歌,特别浪漫。本来毕业可以留校任教,但他们直接报名去■新▲疆■支援边疆建设,去到了八一农学院。
图片●支援边疆期间,外公和外婆的合影。
去了以后才傻眼,跟想象的完全不一样。那里的生活特别差,房子是自己搭的,下半层养鸡上半层住人。他们在那里大炼钢铁、做农活,反正就是大家说的开荒拓边。
那个年代,去了边疆是没有退路的。他们想调回内地,任何一个城市都行。一晃就晃到40多岁。1975年,外公46岁,外婆42岁,我武汉的舅爷爷找关系,他们终于回到武汉。他们本来是家里的佼佼者,外婆的成绩可以报考清华,但根本不知道清华跟北京农业大学有什么区别。
对外公来说,武汉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外婆还会出去散步,碰到退休的老头老太太,偶尔聊个天。在我29年的印象中,除了在楼下小卖铺看人下象棋,外公没有其它社交了。他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买馍馍。大学食堂的馍馍4毛钱一个,他专门称了,有二两,我要是买两个,他能笑两天。
他特别喜欢看新闻。这几年,他一直在关注新冠增加多少人,全球死了多少人,总跟我说,不要到处乱跑,很危险。我去台湾交流的几个月,他就不看《新闻联播》了,天天看《海峡两岸》,我一回来,他又看回《新闻联播》。
我们四个人常年生活在一起,家里都是我妈作主。外公的话语权不高。但他绝对是一个性格古怪的老头。
外婆买了面窝回来,他觉得是油炸的不健康,就直接扔掉。他觉得吃辣椒不好,我一边吃,他就在旁边给我科普这东西致癌。
所以我们家经常吵吵闹闹。外公外婆吵了一辈子,本来就是凑合着过。我出生后,他们每个人都特别爱我,相当于我是这个家的核心,把他们给拴在一起。
我能感觉到跟外公外婆的缘分在慢慢地变少。我总有一种感觉,可能什么时候就不一定能团圆了。
图片●去年8月家庭聚餐,外公和外婆一前一后的背影。
到了2020年,我觉得我肯定要失去外公了。

那时候正好武汉封城,没有快递没有车,小区全部关闭,外公晚上发烧到39.5度,没办法去医院,要第二天联系社区派车送去医院。去医院前,他还得自己先去校医院查X光抽血,校医院才会给他开转诊单。校园里没有交通工具,走过去一趟就要50分钟。

后面给我们派到光谷的一家医院。为了防止感染新冠,我时刻盯着他的口罩有没有戴好,还给他穿雨衣,戴塑料帽子。当时我妈刚做完甲状腺手术,也很虚弱。全程都是我一个人跑进去交钱,开化验单。

我印象特别深,当时给外公挂号,前面一个女人大喘着气哭着问,这里收不收病人?她的老公在方舱医院已经要不行了,医生说,不行,没有床位。

外公当时不是新冠,就是普通的肺炎,医院给我们开了消炎药和感冒药。家里什么医疗设备都没有,每天只能吃药。

我们都在医院里待过,害怕互相传染,4个人就住在4间房,外婆住客厅,外公住一个屋子,我妈一个屋子,我住储藏室。幸运的是,那次我们四个人都没感染上。

一个星期后外公再去复查CT,病就好了。

那时候毒株这么厉害,没有车,没有快递,也住不了医院。这次什么都有了,说实话我以为外公能挺过来,还会再给我一个医学奇迹,但是没有。


图片

他睁眼看了我好几次
你说人死前自己到底有没有一点感觉?
1月4日那天,外公很难受,也没力气,但是睁眼看了我好几次,一只眼睛睁得特别大,另一只还没睁开。看了我一秒钟,又慢慢闭上。我不敢说话,趴在栏杆上挨着他,二三十厘米的距离,我看着他,他睁眼看看我,就这样看了四次。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不是一种感应,他知道要走了,舍不得我,再看看我。
1月5日,他不怎么喘气了,我松了一口气,终于要昏迷了。这几天让我痛不欲生,我只想让他晕过去,不要这么清醒地死。我以为会昏迷四五天,不到半个小时,突然发现他的心率只有20。我当时脑子嗡嗡的,心也跳得很快,跑上楼喊我妈,“外公死了。”我妈下来后,他就没有心电图了。
那一刻,我真的是替他感到欢喜,这么多天他终于舒服了,不用再受苦了。
图片●外公离去时的心电图

我给外公找了一件中山装的夹克,一件衬衫和一条西裤,都是他生前舍不得穿的。那个时候我想外婆也不一定能出院,连外婆的衣服都带了。
给外公换衣服的时候,他的身体很软,胡子好长,头发也没怎么剪。我找护士要了把剪刀,把几缕最长的头发剪下来,放在一个塑料盒子里。我妈说,你把他头都薅秃了,我才不管那么多嘞,能剪的我就都剪下来。
很多人忌讳,人死了不能拍照。我没有讲究那么多,换好衣服后,我给他拍了几张照片,把生日那天带过去的那束向日葵放在他胸前。我妈特别感性,怕他冷,想给他戴一个帽子,我觉得烧了啥都不是,还想留着那个帽子当纪念。
我把他生前穿的军大衣留下来。我妈就不同意,那么破的衣服留下来干什么?外公最后大小便失禁,衣服弄脏了,我妈觉得有病毒又脏。我还是不舍得丢。外公以前不喜欢那件大衣的领子和扣子,全都剪下来,被我妈说了,他又缝起来。这是他生前用得最多的东西,又是他自己缝的,我觉得意义不一样。
这次我妈让我有点意想不到。她平时很节约,在金钱上很看不开。老人在世,她总说,除了生活所需,没必要在其它地方花很多钱。最后几天,她坚持给外公用人血白蛋白。我原本想把剩下的几支给外婆用,我妈哭着说,你怎么这么狠心,就这样让外公去死。我很纳闷,这么节俭的人,怎么会再花2000多块钱打这个没有意义的针?明明外婆更有机会救活。后来我明白了,打了人血白蛋白,相当于外公填饱了肚子,走的时候就没那么饿,她心理上会好受一点。
傍晚6点多,汉口殡仪馆来车了。他们把外公装到尸袋里,用平板车运到车上,除了外公,车上还有另外两个人。那一天天气挺好的,我很悲伤,这么好的天气,病毒却这么凶猛。
当天晚上我就回家睡觉了,我太累了。那个时候情绪还没转过来,人都是懵的,我根本就来不及悲伤,倒头就睡着了。
只是后面会特别难受。做饭的时候,我会习惯性打四个鸡蛋,下锅才意识到多做了一个,整个人愣了一下,感觉心里一空。家里哪个地方都是外公的痕迹。杯子里他没有喝完的药,瓶盖还没盖紧,撕开的皇室麦片,吃完的袋子还在桌上。阳台上他囤的两棵大白菜,到现在还绿油油的。
图片●妈妈在尸袋上一笔一画写下外公的名字,特别郑重。

图片

他已经退化了
领骨灰的那一天,阳光很温暖,殡仪馆修得像个园林一样。外公生前最喜欢在阳台上晒太阳,可惜看不到了。骨灰盒很重,我特意挑了一个白色石头的骨灰盒,上面雕了花纹。这么好看的盒子,还是给外公买的,但他也不知道了。
他走后有一天,我妈在房间里自言自语,这么多年,外公没享过什么福,让他操劳了一辈子就这样走了。
我很遗憾,在生命最后的这段时间,没有给外公更多的陪伴。前几年在上海,偶尔跟家里视频,他俩就凑着脑袋挤过来看我。这学期工作特别忙,经常到晚上八九点才下班。外公早起会影响我睡觉,我就说,外公,等我起床了你再动。每天早上,他就打开房门,坐在床边,把耳朵竖起来,我一从卧室出来,他立刻小碎步跑到冰箱拿牛奶和鸡蛋。有时候,我有起床气,还会吼他,天天给我吃这个,我不想吃。他把我当小孩,不记仇,第二天还是继续这样。
他总想把最好的留给你,让你按照他的方式去生活,没事就拿张纸把身体构造画出来,给你抄一些养生的东西。这几年,他越来越固执,有一套奇怪的理论,像遥控器不能跟电视放在一起,豆腐要泡在水里一段时间才能吃。吃剩的橙子皮他都放在饭里蒸,说是对身体好。电饭煲一打开,我就把橙子皮扒出来。他就到处藏。每次就把橙子皮埋在饭最底下,添到自己的碗里端走,不让我去翻他的碗。
我也在用自己觉得好的方式去改变他的生活。毕业后,我组织家庭聚餐,想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外婆基本就是流口水的那种,说走就走。外公就不一样了,他总说没有关系,都是一样的,在家里外面吃没有区别。
有时候,为了让他接受我的想法,我也变得很倔,就要跟他对着干。遥控器我就放在电视机前,就让他难受。我就喜欢丢他的床单褥子旧衣服,他找不到,就会生气地对我说,你是不是又丢我东西了?我用命令的方式跟他交流。比如他想给我洗衣服,我跟他说,这个衣服不允许你洗。我不能说,我怕你累着,对他没用。只有凶,才能得镇住他。
这个时候,他会很郁闷,皱着个眉头。
我的想法是一定要纠正他的观念。这些年,我妈上班忙,外婆不怎么操心事,其实外公一直是家庭顶梁柱。我没意识到他已经退化了,需要被照顾。还是像以前一样,把他当做一个正常的家庭成员,把他当成跟我认知能力相当的一个人。要早知道他没几天了,我天天给他买10个馒头,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图片

遗嘱
大年初二那天,我在家翻出外公生前放在床头的文件夹。他每天都拿支笔写写画画,这么多年,我都没有耐心和好奇心去看看里面有什么。

里面记录着生活的点滴,直到12月24日。去年春天的体检报告,他会把身体病症一个一个记录下来。还有电视节目的顺序,衣柜皮箱里的衣服怎么放,空调遥控器、电饭煲和智能手机怎么用,他都一条一条记下来。我不知道他的记性已经这么差了,因为我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他都没忘记过。

我还看到他2008年写的遗嘱,“一切从简”。他几乎不出门,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消息渠道,默默地把武汉市遗体捐献的地址、流程和负责人都问得一清二楚,工工整整地抄在纸上。

图片●遗体捐献的流程,外公工工整整抄写在纸片上。

那会我初三,转眼他一辈子就过完了。本来我想给外公注册遗体捐献。人死后捐遗体,给医学生做标本研究,没什么不好。以前我们讨论死亡,我妈就开玩笑,你们死了还要花好多钱。我外公说他啥都不要,就想捐献遗体。但我妈舍不得,她觉得太残忍了,也有点草率。把骨灰洒在长江,既能尊重外公的心愿,又有点仪式感。

外公快去世的时候,说不想治病了。我安慰他没有治了,只是在给你吸氧。我当时特别难过,就说以后如果你不在了,我就把你的骨灰撒在长江,每年跟妈妈去长江看你。他点点头,说把我骨灰洒到长江里面。那是唯一一次,他也知道自己撑不了多久。

我觉得很心酸,外公走之前受这么多苦。想得开我就安慰自己,他这辈子平平安安,从来没住过院。想不开又觉得,要没有这个情况,再多活三年都不是问题。外婆应该也没有多久了。她有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每天什么时候吃什么药,以前她自己搞得清清楚楚。现在完全不记得了,感觉这病毒把她整个人弄傻了。

回看这一路,从发病到治疗,每一步都有很多的遗憾。2020年那么厉害我们都挺过来了,这次心态上放松了,就造成了不可逆的后果。有时候我甚至想,如果外婆最后也去世了,我就不会这么痛苦自责了。因为我会觉得这就是命中注定,是无法改变的事情,不是我的过失造成的。

有时候想想,这就是时代的悲剧,不是我一个人能改变的,正好外公赶上了。我们求学考研找工作,成长道路上有那些多关键节点,那些试错都是有机会的。但在这种情况下,错了一个,生命就没有了。那句话特别到位,时代的一粒沙放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殡仪馆可以寄存一年的骨灰,我就先存着。人生前为房子房贷去奔波,死后肉体还要被禁锢在小小的墓地里,我觉得挺痛苦的。我跟外公这29年的时间、过往的这些故事,比一个冰冰冷冷的墓地更有纪念意义。江葬或者树葬,最后回归自然,这是最好的状态。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极昼工作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 END -
图片



@子陵在听歌
有人问MIT教授Retsef Levi的反疫苗视频可不可信,先不说Retsef Levi是MIT Sloan商学院的公司运营管理学教授;我已经强调了三年,而且每两三个月都要重复一次,想了解疫情的信息,请从Nature/Science/Cell/NEJM/Lancet/JAMA主刊和相关领域子刊、以及CDC/FDA/WHO及其他官方机构获取信息。而不要从一个人的网络视频获取信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同行审阅的杂志期刊的出版的研究、数据和病例以及官方机构通告,它们都不是一个人的“观点”,而是代表了全世界科学界和医学界的共识。80亿人,人人都可以有观点;但在这些期刊杂志和官方机构发表研究、数据和结论具有极高门槛,因此这些出处具有高度权威性和可信赖性。

我有时候会直接引用Jesse Bloom和Trevor Bedford的推文,这是因为他们两个是新型冠状病毒领域为数很少的HHMI(霍华德.休斯研究员,是生物医学领域认可度最高的学术头衔之一)。他们的推文都是小型综述,每个结论都有数据和引用。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自己看不懂科学医学期刊和那些官方组织的通告;那么就请看你获取的信息的来源,比如那些视频和网文,它们有没有来自上述出处的引用,如果没有,那么极大可能是不可靠的;这同样适用于上周末“辉瑞高管”那段视频。



过去3年,1975年诺奖David Baltimore和2008年诺奖Luc Montagnier都有“观点”成为阴谋论来源。前者84岁,后者去年去世,都脱离科研一线已久。这两个病毒学家常有惊人言论;并且他们很多言论被断章取义了。但这些顶级期刊和官方机构都不会因为他们是诺奖就发表他们的观点,因为观点不是证据。



@最后一支多巴胺

2小时前
来自 超话
新冠疫情结束了吗?

病毒突然就消失了?

最近大家是不是都和多巴胺一样,之前被感染时的症状消失了,开始出门游玩或参加聚会了,心情也好了起来,口罩也不想戴了?毕竟之前被新冠病毒折腾够呛。

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因为朋友圈里能看见越来越多的人恢复了往日生活的气息。

虽然大家都已经开始为满心期待的新生活做好了准备,可大家知道吗,疫情依旧还没有结束。

因为世界卫生组织30日发表了一份声明,说尽管新冠大流行可能正接近转折点,但目前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这个是世界卫生组织所能发布的最高级别警报。

也就是说,疫情目前在国际上还是重中之重需要关注的事情。

以美国为例,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已有超过110万人死于新冠,而且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而在日本,疫情同样还在继续。网络上还有着关于日本疫情的一些数据。单1月28日这一天,报告的新增新冠病毒死亡人数就是252人,而1月份因新冠病毒而死亡人数更是达到10124人。

多巴胺看见也有专家说,我们可能会在半年后或更晚一点时间要面对下一波疫情。

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些,世界卫生组织才特意声明新冠疫情目前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其实在多巴胺看来,作为普通群众的我们需要注意的只是“关注”两个字。在恢复平常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着疫情的新变化,也不能忘记自己才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该戴口罩戴口罩,该洗手就洗手,该锻炼就锻炼去。

抓紧生活,面向未来,调整心态,关注疫情。



@白衣山猫

55分钟前
来自 桂花飘香时iPhone 11 Pro Max
已编辑
山猫科普超话从昨天开始,医院门急诊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人又开始剧增,现在,CT室同事又开始大忙碌了,门口都是查肺部CT的人。
普通病人很难区分是首次感染,还是二次感染。
但是医护人员自己可以。这两天,二次感染的医护人员同事又开始陆续增加。
虽然感染人的总数不多,比不上第一波感染人数的一个零头,但是相对比前几天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绝大部分人二次感染症状比上一次轻,但也有一部分人症状比上一次重多了,接下来肯定会有重症和死亡病人出现。
真的请各位在人群中撒欢的人,要悠着点,注意自身防护。



@沈涛


48分钟前
随着中国第一波疫情过峰,各地相对平稳,一条#日本考虑放宽对中国旅客入境管控#的讯息,今天由NHK 2月1日报道。报道称:日本政府正考虑放宽对中国旅客自去年12月以来实施的入境防疫管控措施。在讨论的选项中,包括不再要求提供新冠检测阴性报告,以及减少旅客入境后需要检测的人数。此前,日本驻华使馆已于1月20日宣布恢复审发中国公民的赴日签证,日前中方也已恢复审发日本公民来华签证。

之前因为中国全面放开措施,包括日本在内的部分国家收紧中国公民入境的防控措施。我认为这都与各国对出入境防疫的评估,以及双边之间信息交换等多种因素有关。说得通俗一点,大家都在做“动态”调整。至于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以及同步调整的对等措施,都是一种态度的表达,毋需过度解读和揣测。

愿世界和平,大家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哈勃观察员


3小时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已波及60多国:奥密克戎CH.1.1又来袭?

         1月30日,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最新数据,美国疾控部门正在追踪名为CH.1.1的新冠新毒株,目前该变异株占美国病例总数的第五位。
         CH.1.1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A.2.75的第六代亚分支,根据疫情追踪数据网站Outbreak.info的数据,新西兰目前也已出现了许多CH.1.1病例,其他热点地区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柬埔寨、爱尔兰等。目前,该毒株已在60多个国家,美国的51个州都已检测到。
        然而,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通报,我国近期疫情流行株仍为BA.5.2和BF.7,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广东的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博士认为,虽然CH.1.1变异株的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优势进一步增强,导致再感染风险增加,但我国大部分人群体内已存在奥密克戎的中和抗体,对同一家族的CH.1.1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短期内引起本土大流行的可能性很小。
#热门微博##微博科普##奥密克戎##医学科普#



@蕨代霜蛟

1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2 Pro Max
#鱼跃医疗被罚270万元#看到这个新闻,说不出的唏嘘。

『自2022年12月开始,鱼跃医疗利用市场供需紧张状况,在血氧仪生产入库平均成本环比上涨47%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产品售价,平均销售价格环比上涨131.78%,上涨幅度明显高于成本增长幅度,推动了血氧仪市场价格过快、过高上涨,扰乱市场价格秩序。』

怎么说呢……想起了去年7月末我在东京感染新冠时的经历。

那时候医疗有压迫。因为正处在第七波疫情中。表现在救护车风风火火赶来接了人之后辗转找不到接收医院,拖延良久的。极端情况下,也有患者病故在家中的。关于这些,我相信不在日本的无数国内网民也知道,因为那时候报道得相当热烈,虽然后来这种压迫我们自身也在2022年的冬季感受到了。这里不多提。

但有两个细节很不同,在我5天的病程中。

第一,是我通过视频问诊给到抗原测试阳性证据后,医生下诊断,我立即凭借诊断在线申请了居家自我隔离时的免费物资支持。

结果印象深刻。第七波医疗是有压迫,但社会上物流相当给力,黑猫等快递没听说过成规模延迟或无法受理的,包括物资支持的配送。

第二天,我就收到了满满的大箱子,打开一看就是这个样子:日常吃喝一应俱全不说,还考虑到了膳食多样性(譬如主食有粥、米和面等多种形式),甚至还考虑到了增加幸福感的慰藉食物如各种零食。

不开玩笑,一小包一小包可以一顿顿拆零食用的速食米饭,我吃了整整半年才吃完,一直吃到了今年年头才结束。

这么多的食物资源里面,静静跟着一个信封,里面是一个血糖仪。只要你当初勾选了需要血氧仪,就会送来。

理所当然,这同样是免费的,只是需要事后归还:上面密密麻麻写清楚了使用细节和归还细节,连归还之际使用的信封都已经为你准备好了,邮票都不用贴寄出去就好。

我因为康复很快,以至于很快忘记了血氧仪这回事情,也从未被催促过,直到去年年末国内抢购血氧仪的话题浮上之后才想起没有归还,在年末最后几天里寄出去了。

之所以唏嘘,无他,是觉得你可以说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没钱无力给每一位感染者或者家庭赠送免费必要物资。OK理解,但我猜想血氧仪有时候人命关天,必要性大得多,国家是否应该主动及时提供?退一万步,就算不送所有人,以我国如此强大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个人信息数据库,高危人群(高龄、慢性病患者)家里送去一下总不算太过分吧?

既然集中力量办大事,核酸可以做到、连花清瘟可以做到,血氧仪为何不能呢?我不太理解。

OK你现在说民企见机抬价,当然可以打,也当然很多人会因此觉得哇塞好爽,可是我猜这本来未必需要发生,并且到底涨价多少算是合理,多少算是不合理,又以什么为客观依据呢?公众情绪吗?

我绝非为这家企业说话,毫无半点这个意思。我是想说:与其制定非常精细而难以实际操作的恶意或者良性涨价区分标准,关键必要民生物资上,以我国目前的实力,好像也不是不能cover对不对?

因为我坚信我们是人民至上、也是生命至上的。



@澎湃新闻

9分钟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多所高校恢复校友出入校权限#,专家:高校宜与公众共建共享资源】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宣布恢复校友出入校权限,部分高校还允许家长和校外人员申请入校。“乙类乙管”实施后,高校对外开放规则有何变化?校外人员是否还能出入校园?

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陆续发布通知:结合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和校园实际,学校恢复校友免预约出入校本部的权限。大学校友可通过出示电子校友卡、实体校友卡或有效身份证件,经工作人员核验确认后,步行入校。未办理相关证件的校友可通过校内单位预约流程,申请入校。

对于家长和校外人员,东南大学特别规定:因需入校的家长和其他校外人员,可提前一天线上申请,并经校内有关单位负责人审批,审批通过后生成入校码,方可入校,出校时,需做好扫码登记。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近期发布通知,取消白名单以外人员入校报批制度,恢复疫情前入校模式:工作日来访人员可在官方小程序申请入校,填写被访部门、被访人员及来校事由;来访人员出示有效证件,做好登记后可进入学校。大学在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对外开放,参观人员在校园开放期间必须持本人有效证件在门岗登记,并接受安保人员查验。中国新闻网多所高校恢复校友出入校权限,专家:高校宜与公众共建共享资源收起



@新浪财经

6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北京严禁超范围开展新冠病毒相关实验#】北京市卫健委日前就进一步做好新冠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发布通知。根据通知,本市严禁超范围开展新冠病毒相关实验活动,实验室要设立专库储存新冠病毒毒株或样本。 市卫健委要求,在北京行政区域内从事新冠病毒培养、动物感染实验、核酸检测等实验活动,需经国家卫健委或市卫健委批复后方可开展,且应严格遵照国家和北京市新冠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规定,严禁超范围开展实验活动。 从事新冠病毒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设立单位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做实做细风险评估,加强人员防护;强化骨干人员培训,提升能力和水平;要设立专库储存新冠病毒毒株或样本,实行双人双锁,并配备监控设备,实验结束后,依规做好处置或送交保藏;运输新冠病毒毒株或未经培养的潜在感染性生物材料样本的,应经国家卫健委或市卫健委批准后方可进行。 各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落实属地监管责任,要摸清辖区内从事新冠病毒相关实验活动的单位性质、实验活动类型,保存新冠病毒毒株及样本情况等,建立台账,纳入重点管控范围,强化监督检查,切实防范生物安全风险。(北京日报)



https://mp.weixin.qq.com/s/znV3xK162Lq8501r-nXIXA
新冠「消失了」?会卷土重来吗?
原创 ZYing 丁香医生 2023-02-01 21:04


图片


新冠好像突然从身边消失了。



部分媒体预测的「春节第二波」 并未到来。春运期间,数以亿计的人踏上归途,各大旅游景区也都出现了人挤人的场面。



同时,「专家称新冠传不动了」登上热搜。在很多人看来,新冠疫情已经结束了。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新冠真的消失了吗?有没有可能再次袭来,甚至比之前更严重?







新冠病毒没有消失

大范围感染形成「免疫屏障」





其实,类似于「新冠要消失」这种陈词滥调,很多外国人早就听腻歪了。





图片
外国网友利用加拿大数据制作的梗图,中心思想是:一到疫情向好,很多人就觉得新冠要消失。

图片来源:见角标

汉化:丁香医生





新冠病毒为什么会一波一波来,消失一阵又卷土重来呢?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病毒变异。比如说,新冠疫情的主导毒株从德尔塔变成奥密克戎,就引发了全球感染人数飙升。



不过,大多数波动中,新冠病毒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异。导致新冠疫情波动的主要因素,是「群体免疫屏障」。



感染新冠之后,产生的抗体能够为机体带来一段时间的免疫保护,大大降低再次感染风险。



我们可以把人看成一个个小格子,主要分为三种不同的状态



蓝色:还未感染的易感者

红色:具有传染性的感染者

绿色:获得免疫力的「阳康」者



当红色(感染中)和蓝色(易感者)接触,病毒就会传播出去。



新冠病毒刚来到一个人群中时,周围都是没有免疫力的易感人群。这时,它能够迅速传开,形成波峰。





图片
图 【1】:人群中出现新冠





图片
图 【2】:迅速传播





随着人们逐渐「阳康」,群体中对病毒有免疫能力的人越来越多,绿色开始阻碍红色和蓝色的接触,逐渐形成了「免疫屏障」。



这时,新冠病毒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找到可传的人了。





图片
图 【3】:免疫屏障逐渐形成





图片
图 【4】:免疫屏障基本形成





虽然奥密克戎的免疫逃逸能力很强,但对绝大多数人,感染一次奥密克戎会有三到六个月的抗体保护,如果接种了疫苗,叠加的免疫效果会还更强些。



最终,大量「阳康」的人形成阻隔,保护住少数没阳的人,新冠病毒暂时传不动了,疫情进入波谷。



这时,多数人会感觉,新冠病毒仿佛从身边「消失了」。



但实际上,新冠病毒并未消失,而是进入了低流行水平的状态。社会面上仍然存在少数阳性感染者,能零零星星传给他人。



这种缓慢的传播链条为病毒存留了「火种」,新冠病毒仍有机会起来兴风作浪。









奥密克戎可能突破屏障再次出现



但第二波通常会更弱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下图中是 2020 年疫情以来,全球五个不同国家的新增确诊病例趋势:





图片
图源:WHO 官网

编译重排:丁香医生





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奥密克戎阶段,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趋势:有的只经历了一个大波,之后就一直在低水平流行。有的则间隔 4、5 个月后,出现了第二波、第三波。



但总体来说,大多数国家都符合一个规律:奥密克戎第一波是最严重的,后面几波即便存在,也会弱很多。



这还是与「免疫屏障」有关。



感染奥密克戎三四个月后,免疫保护会逐渐减弱,不少人会逐渐从有免疫(绿色)变回免疫不足(蓝色)的状态。



群体免疫屏障减弱,再加上奥密克戎变异,第二波、第三波就可能出现了。



但此时人群中还是有人拥有免疫力,以及感染与疫苗的叠加保护作用,免疫屏障并没有减弱到零,第二波的传播不会像第一波那么严重。



少数不符合这个规律的国家,例如日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特殊的防疫政策。





图片
图 【5】:突破免疫屏障的第二波,因为有绿色存在,红色能感染的通常比第一波更少





不同国家的防疫措施、疫苗和药物使用情况、人口年龄构成、流行毒株特点等,都会影响病毒传播的走势。



但不管是普遍规律还是个例,事实都告诉我们:新冠走了一波,可能还会再来一波。









保持应对能力

不要掉以轻心





那中国什么时候会出现下一波?



一些机构通过数据和模型分析,预判中国下一波新冠疫情将发生在 3 月初,程度与第一波不相上下。



坏消息是,各种预判、分析,都只能作为参考。疫情的影响因素太多了,目前无法精准预测国内还会不会出现下一波新冠疫情、会有多大等等。





图片
本图来自英国健康数据公司 Airfinity

模型预测,可能不准





那我们需要做什么?



首先要认识到,在病毒不发生重大变异的情况下,新冠在我国可能出现更多的「波峰」,也可能会长期维持低水平流行,但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失。



我们不提倡过度防疫,但也不要放松警惕:不恐慌,不轻视。



洗手、通风的生活好习惯,要继续保持;

阳康后,不要忽视接种疫苗;

注意健康饮食、多运动,让身体保持好状态。



特别提醒有老人、基础病患者的家庭,要准备好所需的药物、血氧仪等医疗器械和抗原检测盒,发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社会各界,包括各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养老院等老人病人多的地方,也需要充分利用这个时间窗,制定好预案,推动传染病监测系统恢复正常工作,尽量避免新冠再来第二波,带来更多损失。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Bobrovitz N, Ware H, Ma X, et al. Protective effectiveness of previous SARS-CoV-2 infection and hybrid immunity against the omicron variant and severe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J].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23.

[2]Chemaitelly H, Ayoub H H, AlMukdad S, et al. Protection from previous natural infection compared with mRNA vaccination against SARS-CoV-2 infection and severe COVID-19 in Qatar: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The Lancet Microbe, 2022, 3(12): e944-e955.

[3]https://covid19.who.int/

[4]https://www.airfinity.com/articles/chinas-covid-19-wave-forecast-to-have-two-peaks-where-cases-could-reach-4-2





策划制作



策划:ZYing    |    监制:Feidi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丁香医生 App

图片
阅读原文



伯乐相马,复星和辉瑞一样都是有苗有药
https://mp.weixin.qq.com/s/Vev7SAAECImBpw2BqzB_8g


原创 Y博的科普园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2023-02-01 07:49
图片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有苗有药”是讨论应对疫情的预备时常提到的一个说法。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国内的疫情高峰,很多人非常关注治疗新冠的药物。因此,高峰时国内两个获批的抗病毒药Paxlovid和阿兹夫定,我也写了比较多(VV116和先声刚批,已经过了高峰)。
到现在,写的辉瑞Paxlovid那些文章除了讨论价格的都在,写阿兹夫定三期临床试验的被删了。其实这个尺度非常好,我非常赞同。因为一个是有效的药,这在治病救人的关键时刻,讲什么钱啊,删得好。另一个是无效的药,都无效了还研究什么三期临床结果啊。这不是混淆视听吗?所以删得更好。
可是写着写着就想到一个事儿。阿兹夫定很多人都在说某名字特真的公司怎么怎么样,实际上获批用于新冠后复星买下了国内的商业推广权。据报道,复星花了5亿人民币买下了中国内地的商业推广权,还有境外除了俄罗斯、乌克兰、南美外的权益。除了5亿的首付外,以后收入两家也基本对分。
这在制药领域是重要的运作方式:BD。看介绍药企的文章,一般都是BD长BD短,那些牛逼哄哄的药企也都会说自己BD能力强,或者有很多BD计划。这里的B不是biology也不是biotech,是bussiness,别搞错,搞错就显得没逼格。BD厉害就是能合作引入重要产品。拿下中国国产新冠第一抗病毒药,可见复星BD很厉害。

可复星BD厉害不止这一回。全世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新冠疫苗是哪个?BioNTech和辉瑞一起开发的新冠mRNA疫苗,商品名叫Comirnaty,根据BioNTech年初在JPM大会上透露的数据,占了全球市场60%以上。疫苗是BioNTech研发,辉瑞通过BD买了全球大部分市场的推广权益,和复星买阿兹夫定相似。

辉瑞买下的市场推广权里缺了几个地方,德国和土耳其BioNTech自己留下了,它是德国公司,德国和土耳其关系比较紧密,BioNTech创始人又是土耳其裔。这两个地方等于它后院的自留地,没必要交给辉瑞打理。可还有一个地方BioNTech也没给辉瑞:大中华区,中国内地加上港澳台。这些地方为什么不给辉瑞呢?因为这块先被复星BD去了,复星2020年3月用1.35亿美元拿下了BioNTech新冠疫苗在大中华区的权益。

1.35亿美元可比买阿兹夫定的5亿人民币贵多了,但同时复星投了5千万美元换来了158万股BioNTech的股票。现在BioNTech股价是140美元的样子,158万股价值2.2亿多美元,算下来复星花出去的钱都赚回来了还要多个几千万(多出来的差不多刚好买阿兹夫定),大中华区的商业区等于白拿。


所以复星的BD确实厉害,硬是通过BD做到了有苗有药。辉瑞也是有苗有药,可是它有苗的时候,BD脚步就比复星慢,2020年4月才和BioNTech签合同。要是它早一步,肯定不会说不要大中华区。而且辉瑞的药Paxlovid,是它自己做,不是BD来的。这么一比,复星的BD是不是就比辉瑞厉害多了?

你看,BD厉害是不是有点伯乐相马的味道?好的新药就像是千里马,厉害的BD就是伯乐,能把千里马给找出来。

比如辉瑞,它自己刚好有个挺有前途的新冠抗病毒药产品,这匹千里马就不用从外面相来了,直接自己家里养好了放出去跑就行。可新冠疫苗手头没货,得到外面找,找到了好苗子,培养成材,一段佳话。到底是千里马常有,还是伯乐常有,是一些咬文嚼字的人喜欢琢磨的话题之一。但某种程度上,伯乐和千里马是互相成就。

BioNTech的新冠mRNA疫苗全世界市场占有率最高,根据一些分析也是全世界救下生命最多的新冠疫苗,说是新冠疫苗里的千里马不为过。新冠抗病毒药里,Paxlovid是WHO以及全世界绝大部分权威医学机构首推的选择,2022年是口服新冠抗病毒药大规模推广的一年,Paxlovid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0%。这么看来,在新冠口服抗病毒药里,千里马应该是Paxlovid。

可就算全世界范围内Comirnaty以及Paxlovid是抗击疫情的千里马,到了中国内地,一个根本没上市,不要;另一个在上海被一个名字都不叫清肺排毒颗粒的中药比下去了,还被医保说太贵,结果西药里医保也选了阿兹夫定。所以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千里马是灭活疫苗和阿兹夫定,以及很多个从老祖宗的医书里找到的瑰宝中药。

那到底是Paxlovid是千里马还是阿兹夫定是千里马呢?说不定确实是阿兹夫定更好,因为说不定WHO以及连带全世界绝大部分权威药品监管机构、医疗机构都是傻叉,不识货,对吧?完全有可能的,像连花清瘟啊,清肺排毒汤或颗粒啊,那么有效的瑰宝,它们就是因为不懂,才没有推荐嘛。

不过春节期间我认真反思,现在觉得更有可能是不同地方对千里马的定义不一样。千里马以及伯乐,虽然互相可以成就,但要出现这种互相成就,前提应该是所在的地方需要千里马,知道千里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

我们一般说到千里马,那印象应该是日行千里,配上英雄人物纵横天下。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可万一有的地方说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马的出身背景,是马的主人是谁,或者马的价格是多少,贵了,再好的马也不算千里马,也不要。那么最后留下的“千里马”比较另类也不奇怪。


所以,千里马的出现以及真正有千里马那种水准的新药的出现,不是仅看千里马本身,也不是光看伯乐,更重要的前提是这个社会是否有追求千里马的信念,是否有鼓励千里马出现的土壤。

千里马的故事,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是伯乐和千里马,另一个是战国时期的千金买骨。真的千里马,就算是骨头,也重金求购,这样就建立了追求千里马的价值导向了。换到药品上也是类似,当然这不是说要你浪费钱,而是你要能尊重创新的价值,尊重更高效安全的药物的价值。都像下面这种:

图片

再好,(我觉得)贵了,就不要,不仅不要,还不承认你的好,甚至通过道德绑架来攻击你,那最后我们就只能用那些11.58块的“千里马”了。至于那11.58的“千里马”是否值11.58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千金买骨这个故事还有一点让我个人挺感慨,它是关于燕昭王招募贤士复仇齐国。燕昭王是各国能人都想求也敢用,所谓“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可以说当年的千里马是不问产地或IP地址的。如今呢?做药就做药呗,把有效性安全性数据拿出来。结果不少都在蹭什么传统瑰宝、爱国情怀。一些人读文章也是,读来读去,就读了个发文者的IP地址,然后来表演爱国。其实历史上的汉奸几个IP地址是在国外的?汪精卫的IP地址是在日本吗?

我们需要有效的药物来救命,就像古代的英雄需要千里马驰骋疆场一样。不是用来炫耀出身根正苗红,表演爱国情操。三国演义里刘备飞马越檀溪,要是他胯下不是一匹真正的骏马,是个刚好符合11.58不贵标准的“千里马”,恐怕就没有后来的赤壁之战了。

当然,这个世界很大,中国很大,有14亿人,但还有超过66亿人不是中国人。所以就算中国对千里马的认定不一样了,一定要人家卖11.58,可真正的千里马不会被拘束住的。BioNTech的mRNA疫苗,没有在内地上市,一样占据了全球新冠疫苗的大头,Paxlovid在2022年前9个月一样卖了170亿美元。

不光千里马不会被束缚,伯乐也不会被束缚。而且更有意思的是,给你相来11.58块的千里马的伯乐,和给你相来能越檀溪的千里马的伯乐,很可能是同一拨。因为人家是识货的,你要什么,它都能给你找来。

复星不就是吗?内地相中了阿兹夫定,卖国产新冠第一抗病毒药,在港澳台一样卖BioNTech疫苗。如今好像还搞了个小程序,方便内地(有钱)居民预约到香港打复必泰疫苗。复星也不是只做医药,小程序扩展一下,说不定集疫苗接种、餐饮、旅游为一体,前途无量。

但那些天天在那里说阿兹夫定也有用,或者逮着建议需要存储或普及Paxlovid使用的人就骂是买办带货的,脑子里除了敌我斗争那套,还有没有剩一点脑细胞,想想,为什么复星没有搞个小程序,方便香港人到内地买阿兹夫定?最好想清楚在需要越檀溪的时候,你到底是想靠真的骏马,还靠那些瑰宝情怀?

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一天到晚想着搞另类的千里马,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别人一日千里走了,自己却慢下来了。木心先生写诗说从前的社会慢,万一要是变成以后的社会慢呢?会是什么样的境况,考虑过吗?



https://mp.weixin.qq.com/s/cyGxEZ2N6-FByoPROQjMgA

“一粒药”加速度的背后:临床研究团队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17小时
党委宣传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2023-02-01 17:43 发表于上海
图片


走过三年艰辛,一朝终获首肯——1月29日,经国家药监局应急审评审批,1类创新药民得维(VV116)附条件获批上市了!



“大上海保卫战”期间,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与赵任教授牵头,联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仁济医院、华山医院、曙光医院、同仁医院、浦东医院等7家新冠治疗定点医院共同完成了VV116与帕罗韦德“头对头”对比试验,成果于2022年12月29日发表在医学界顶尖学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瑞金医院临床研究团队回忆起去年疫情期间紧锣密鼓的三期临床研究历程,感慨不已。



图片







夜幕下的手语者





为确保入组患者的转运安全,医务处长高卫益要衔接好各个环节,从患者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核酸检测到出具报告,对初步遴选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马上安排专班进行转运,从发热门诊出发,上车抵达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进行全程跟踪,直至确认对方接收患者,才能真正放下心来。



每次需要转运,患者都很着急,但救护车时间不定,高卫益就在夜幕下一边电话120,一边和定点医院联系,同时遥望着,等着救护车来,和发热门诊的护士们通过手势互通情况。凌晨1时,夜幕下高卫益、庄蕾几人相隔200米打着手语焦急等待的样子,是确保患者安全最温馨的画面。





感激涕零的患者是

做临床研究的源动力





为了筛选到更多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瑞金医院临床研究组除了在总院发热门诊加紧寻找合适患者,还主动和社区对接,通过充分电话沟通遴选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



当时因为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接受能力有限,社区待转运的确诊患者很多,居民们都在家焦虑地等待。医院转运专班的师傅和社区干部一起,按照登记地址逐个上门找到患者,经充分告知同意后,把他们转送去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



有的一家子全部都感染了,有的则是部分家庭成员确诊,每次找到患者时,他们都像找到救星一般感激涕零,握着医生的手说,“我愿意,我愿意,我们都愿意参加。”“每次想到他们期待的目光,我都感到责任重大。”高卫益说,“这或许就是我们做临床研究最大的源动力吧。”





一边做科研一边抚慰患者





“曹医生好,我母亲这两天好一些了吗?她手机关机了,转运的时候没带充电器,我联系不上她了。”



早上7时50分,“公机”的第一通电话响起。“放心吧,您的母亲这两天烧退了,昨天床边评估下来只有一些轻度咳嗽,人比来时精神很多。我和舱内护士说一声,请她到您母亲的床边,用工作手机开免提,让你们通通话。”



“曹医生,你们真是太好了!”这样的电话每天都在临床研究病房响起。在临床研究的那段时间,大家习惯把工作手机叫“公机”,在舱内和舱外、患者和家属之间发挥重要作用。感染科医生曹竹君说,“我们这次入组的受试者普遍年龄偏大,很多老人‘阳’了之后被转运过来,但家属因为阴性留在家中,断了联系。我们项目组在开展研究的同时,也起到了桥梁作用,传递老人们住院的信息给家人。”





硬扛三个月





3月底,整个临床研究团队抵达位于嘉定区的瑞金医院北部院区定点医院,当时定点医院刚刚开张。由于临时接到通知转型,整个改造只用了短短24小时,所以办公条件远远不能与平日相提并论。副院长赵任从质子医院办公楼三楼硬“挤”了一间教室给团队办公用,这在当时“地皮”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实属不易。



整个教室大约60平方米,研究团队成员多的时候达20余人,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桌子不够地来凑”,文件、病例、表单等都铺在地上,大家就蹲在地上干活,也有人找来废纸箱当椅子。那段时间,大家都吃住在一起,每天的工作必须确保当天完成,所以平均每天工作17小时,就连吃饭也都是“挤”出时间,呼啦啦把饭菜倒进肚子里。



如今,大家的手机里还能看到当时几张年轻医生蹲在走廊里吃饭的照片,平时英俊潇洒的医生小伙此时有点狼狈,头发长、衣服破、蹲在地上、手捧饭盒、狼吞虎咽,大家都笑称自己是“北院丐帮”。





每晚组会是伉俪们的

“云上鹊桥会”





“仁济医院今天怎么样,入了几例?”每晚的课题推进会上,宁光都会督促各个分中心的进度。



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认真汇报:“宁院长好,我们这边很多病人都想参加,现在我白天带组查房,晚上才开始谈知情同意、筛选受试者,我们先做起来。”



“太好了,病人愿意参加就是好消息。小高也在我身边哦!”



原来,皋源的妻子就是高卫益,一人在仁济收治临床研究患者,一人在瑞金奔波。疫情期间,他们都驻扎在各自的医院,几个月没有见面,而每天雷打不动的课题推进会也成为了皋源和高卫益夫妇难得“见面”的平台。



三个月里,各家医院的故事和回忆层出不穷。曹竹君回忆,印象中每晚课题推进会时,浦东医院包红主任都刚从舱里出来,皋源主任也往往都是刚抢救完患者就赶紧打开电脑参会。白天救治、深夜研究,这样没日没夜的奋斗中,正是因为有一颗为了攻克疾病、造福患者而求知探索的责任心,才会让大家如此奋不顾身。



图片
欢迎转发点赞



撰    文 | 朱凡



https://mp.weixin.qq.com/s/u3qGbj9s4jJlKeg7gdJ9fw
越来越多网友说自己又阳了……
原创 莫叔 我所遇见的那些普通人 2023-02-01 21:30 发表于广东
你好,我是莫叔



为防止失联

请加个人微信

(已经加过的读者老师不用加哈)

图片


大家注意了。

年后复工这几天,发现越来越多网友,开始分享自己二次感染的经历了……图片

图片


有人复工了几天,又开始发冷浑身疼,虽然还没测抗原,但是感觉和上次阳的症状一模一样……

图片

有人说自己同事也是这样,又发烧,发冷,浑身疼了……

图片

不少人感到奇怪,才阳康了一个半月,难道就又阳了,这么快吗???

图片

于是有人做了抗原,发现自己还是阴的,感觉松了一口气。

但也有人做完抗原后,显示的是阳性。

而你我都清楚,抗原是有滞后性的。(比如我第一次感染后,也是阳的第三天才测出阳性,所以建议发烧的第二或三天再测)

反正目前,看到网上很多人,都是这几天说自己发冷发烧的……

而他们距离第一次感染,基本都过去一个半月了……

图片

再早一点的,其实有的人,春节期间就已经二次感染了……

图片

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

只是相比第一轮感染的那阵子,没有那么多而已……

图片
此外,我还发现,这波所谓的“第二次感染”,有不少人说自己容易拉肚子……

图片

换句话说,就是除了发烧畏寒浑身疼之外,还多了个“拉肚子、腹痛”的症状。

图片

网友把这种感觉,称之为“就像有人在里头,开挖掘机凿路”……

图片

还有的人以为自己是急性肠胃炎,结果去了医院急诊,才发现自己阳了……

图片

而且这个情况,也不是个例。

图片

专家早前就说过,这次传说中的XBB新毒株,确实有些人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不过,这个病毒,还是以“侵犯呼吸道”为主!

所以专家认为这种腹泻症状,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短期可以自行缓解。

但吃不吃药,就看你是否承受得住吧……

图片


要知道,“二次感染”和“复阳”是不一样的。

“间隔一个月以上又阳了”的这个情况,基本上就是“二次感染”了!

图片

张伯礼说过:

“复阳”,指的是转阴后2-3周内,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传染性。

比如我朋友之前感染后两周又复阳了,但是发烧了一天就好了,没有刚开始阳的时候那么难受;
“二次感染”,指的是第一次感染后的数月或者一年内,一般有临床症状,且具有传染性。

目前国内确实有人二次感染甚至多次感染的,但是由于案例不多,临床症状相比第一次有什么差别还不好说。

图片

至于最近,是不是真的要开始第二轮感染了?

其实还不好说。

毕竟一月份初的时候,专家说第二轮感染高峰,可能是在五六月份。

图片

结果到了昨天,专家又给出了一个最新预测,说第二轮感染高峰可能会在3-5月……

图片

专家这前后对比,你也不知道该听谁的图片

但专家把“第二轮感染高峰的时间”提前了,或许就说明,第二轮感染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要快……

所以不管怎样,这段时间,要记得做好防护。

叮嘱家里的老人,少去人群聚集的场所,出门一定要戴好口罩。

毕竟经历过第一轮感染的你我,都清楚新冠可不是普通感冒。

如果第二轮感染真的来了,你多少都能从自己身边人的情况,感觉得到。

好比我今天刷朋友圈,已经开始看到有人发高烧了……图片

图片
图片


好物推荐:《1颗≈10盅冰糖雪梨!吃它利咽润肺,嗓子舒服的就像做SPA!》(点击即可购买)

作者:无名氏,内心充满爱与和平,愿每个普通人都能做好自己的事情,过上自己的理想生活,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关注我
关注最新动态



@人民网
【2月6日起,#内地和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通知,2月6日零时起,取消经粤港陆路口岸出入境预约通关安排,不设通关人员限额。恢复内地居民与香港、澳门团队旅游经营活动。#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  ​​​



@哈勃观察员


8分钟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今天广东的几条消息让很多人感到挺爽,
一则是下周一开始与港澳全面恢复通关,
二是广州飞新加坡等海外地区的机票大幅下降,
三是堵车严重的广州又开始车辆限行了。
这些都表明元气的复苏在南大门已经“鸭先知”了,
还有就是这几天广州高端餐饮业一座难订家家爆满,
百姓们唯望迅速安稳下来闷头挣点钱别再多折腾,
至于疫情就当翻了篇,甭讨论后遗症之类的话题了,
监测预防的事自有专职疾控部门干,业外人也别凑这热闹了,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老广的“原创”至今没过时。



@周蓬安
【#国产新冠口服药VV116首发报价公示#:795元/盒】2月3日,四川省医保局正式公示君实生物新冠口服药VV116(通用名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商品名民得维)首发报价为795元/盒,一盒36片。 http://t.cn/A6913kT2 ​​​

微评:希望辉瑞的P药也能很容易买到。哪怕不进入医保,也必须确保患者有选择权,否则我不希望“同疗效”的国产药问世。



@红星新闻

原创
11分钟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贵州多地调整今年体育中考项目#:取消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避免过早开展高强度高负荷运动】#贵州多地取消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 此前,有专家建议调整今年中考体育项目,因为“阳康”后强行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心脏损伤等。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近日,贵州省贵阳、遵义、六盘水、黔南等多个市州为此调整了体育中考项目,均取消了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跑项目。有教育部门还要求,学校要引导学生对体育中考项目进行合理、科学的选择和专项训练,避免过早开展中长跑等高强度、高负荷的运动项目。



@互联网的那点事
【韩国:自华入韩旅客落地检阳性率为零】据韩联社,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2月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天自华入境旅客的新冠落地检阳性率为零。据统计,当天自华入境人员共有1136人,其中164人在入境后接受新冠核酸检测,没有人确诊感染。韩国国务总理韩惠洙1月底曾表示,将考虑提前取消针对中国公民的签证停发措施。现有措施将截至2月28日。



@段郎说事


5分钟前
#多地中考取消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 因为“阳康”后强行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心脏损伤,因此有专家建议调整今年中考体育项目。近日,贵州省贵阳、遵义、六盘水、黔南等多个市州为此调整了体育中考项目,均取消了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跑项目。此外,广东广州、河南郑州、四川资阳等地教育部门也回应,称将根据相关政策审慎决策,综合各方面因素科学研判,或根据疫情形势及时研判评估。



@蕨代霜蛟

6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2 Pro Max
#国产新冠药全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关于医保,至今都有无数人不明白一个基本但极其重要的逻辑:

现代社会任何国家能进医保的,理应是安全有效性上证据最充分的药物。

否则哪怕再便宜,最好的结果也是全社会范围的巨大浪费。

salt immersed at here。 ​​​



@庄时利和
复旦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在medrxiv上发了一项研究,分析了中国这一轮和上一轮突破性感染对Omicron新变异体(BQ.1.1和XBB.1.5)的中和能力。

1. 国内最大一波疫情浪潮是去年12月,但是根据测序结果这波浪潮的变异体相对简单,就是BA.5和BF.7。

-BF.7、BQ.1和BQ.1.1均由BA.5进化而来,BF.7的S蛋白新增了一个R346T突变,BQ.1主要新增K444T和N460K突变,而BQ.1.则是在BQ.1的基础上新增R346T突变。

-而XBB是由两个不同的BA.2变异体重组而来,其S蛋白比BA.2新增了14个突变,而XBB.1再新增一个G252V突变,XBB.1.5则进一步新增G252V和S486P两个突变(图1)。

2. 在这项研究当中,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假病毒系统,包括BA.2.75、BN.1、XBB.1、XBB.1.5、BA.5、BF.7、BQ.1和BQ.1.1等多种Omicron新变异体(以下简称新变异体),并收集了健康人群和出现突破性感染者的血清以评估中和能力。健康人群血清包括三针科兴或两针科兴+一针智飞接种14天后,突破性感染者血清包括既往感染过Delta和BA.2,以及近期发生过BA.5或BF.7感染的。

研究表明,大部分只接种过加强针的人群血清面对新变异体的中和抗体水平低于检测下限,
而中和活性最高的血清来自于那些接种了疫苗并感染了BA.5或BF.7的人,这可能是由于BA.5或BF.7与目前新变异体的抗原相似度较高。

例如:

-三针科兴或者两针科兴+一针智飞(健康人群),对原始毒株的中和水平(ID50)分别为516和724,但对XBB.1.5的中和水平均低至13;

-两针科兴+Delta、两针科兴+BA.2以及三针科兴+BA.2突破性感染6个月后(既往突破性感染组),对原始毒株的中和水平分别为1412、938和1088,对于XBB.1.5的中和水平分别为62、93和133;

-两针科兴+BA.5、三针科兴+BA.5以及三针科兴+BA.7突破性感染14天后(近期突破性感染组),对原始毒株的中和水平分别为1825、2537和4225,对于XBB.1.5的中和水平分别为205、193和372(图2~4)。

3. 研究人员认为,既往接种过疫苗并且近期出现突破性感染的人群,对于新变异体(包括BQ系列和XBB系列)的再感染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评估这种混合免疫的持久力。

考虑到目前国内的高感染率,BA.5和BF.7短期之内被其他变异体完全取代的可能性不大。

新冠病毒的持续进化,免疫逃逸能力不断增强,会持续影响到疫苗、突破性感染以及单克隆抗体的有效率,研究人员建议应当开发基于新变异体的疫苗(包括泛新冠病毒疫苗和泛冠状病毒疫苗等),以应对后续即将出现的病毒,并且应当维持对变异体的持续监测。

类似的研究目前其他机构也正在做,比如北大曹云龙团队发在Lancet ID的研究,同样表明相较于早期的Omicron变异体,XBB.1.5体现出了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复旦大学这项研究稍显不足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有几点,一是用假病毒系统,而不是更加接近真实情况的活病毒;二是只检测了中和抗体(即体液免疫),而没有检测对于预防重症很关键的细胞免疫。当然这些严格来说不能算是研究的缺陷,因为研究方法和目的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这项研究也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很多人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短期之内绰号「Cerberus(地狱犬)」的BQ.1.1和绰号「Kraken(海妖)」XBB.1.5会不会引起中国的第二波疫情巨浪。从目前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来看,可能性并不是很高。

与其担心病毒突变所导致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变化,不如多关注人体自身的免疫水平。疫苗接种或混合免疫带来的保护力,抗病毒药物对于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的保护力,这些是人类防控传染病更加重要、也是人类所能主动改变的因素。


@阿司匹林42195米
三针疫苗+最近感染 = 对新突变株的中和能力最强



@我是西蒙周


1分钟前
来自 微博视频号
#我国人群总体免疫力处在较高时期##近几月出现新一波疫情可能性较小#信吗?但愿!

背景: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吴尊友表示,我国刚刚经历了一次全国性的新冠病毒的感染流行,多数人已经康复了。还有部分人仍在康复之中,这个时段在全国范围内人群的免疫保护力处在一个较高的时期。在近几个月再出现新一波新冠疫情可能性比较小。



@新闻晨报

8分钟前
来自 微博视频号
【中疾控:#目前未监测到传播力明显增加的新型变异株流行#】2月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我国监测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1日以来,我国从全国各个口岸入境人员当中监测到了39种进化分支,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以BA.5.2和BF.7及其进化分支及其亚分支为主。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监测到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明显增加的新型变异株流行。(北京日报)



@蘸盐



21分钟前
来自 iQOO 11 Pro 赛道传奇
这是药(尤其其中一种是抗艾滋药)不是仙丹,如果没有高风险基础病,还是要权衡考虑肝肾副作用和生殖毒性的风险吧?[思考]//@yanhaijin:看到一些留言,我还是必须说:如果经济条件不是制约因素,如果没有药物冲突,任何大于12岁的感染者都应该尽快服用Paxlovid!只会得益!
@yanhaijin
还是感染了病毒

我是1月22号在伦敦打的辉瑞二价疫苗,在伦敦期间,不管是餐厅还是最密集的剧院,都没有戴口罩,回国航班也没有戴口罩,一切ok。前天早上觉得有点嗓子哑,下午开始有点发热,以为是感冒了,没有往感染病毒的方向去想。下午5点左右,体温37.8度,测了抗原,阳性(最左图),马上服用了Paxlovid。没有服用退热及其他药物。大概晚上8点左右退热,仅剩下轻微鼻塞。

昨天轻微鼻塞,嗓子有点点疼痛(大概3/10这样),身体整体感觉比较轻松,抗原继续阳性(中间图);今天早上,嗓子轻微疼(大概2-3/10这样),抗原接近转阴(最右图)。

以下是个人猜测和主观判断:病毒在上海继续在传播,不排除第二波已经开始;我猜测我可能感染的是最新的变异毒株,毕竟二价疫苗打完2周后还是有一定的防护作用的;疫苗和药物可以让病毒带来的冲击低于一场小感冒,对我至少是这样的。



@困境囚徒丙
此时此刻,清零派、封控派、严防死守决不妥协派一定有很多感想吧?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央视新闻
#我们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要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听取近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16日召开会议,听取近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3年多来,我国抗疫防疫历程极不平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抗疫,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强大的战略定力,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赢得了宝贵时间。2022年11月以来,我们围绕“保健康、防重症”,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较短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2亿多人得到诊治,近80万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重大判断、对防控工作的重大决策、对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群众是认可的,成效是巨大的。
会议强调,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各地区各部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深入总结3年多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经验做法,完善相关机制和举措,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建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
会议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压实“四方责任”,盯紧关键环节,做好风险人员管控,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再推进再落实。要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能力建设,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准确作出预警并采取必要的紧急防控措施。要根据病毒变异和疫苗保护情况,科学谋划下一阶段疫苗接种工作,促进老年人接种率持续提升。要抓好常态化分级分层分流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继续优化资源布局,建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要加强医疗物资生产保供,完善储备制度和目录,巩固完善人员、物资统筹调配机制,切实解决好基层一线能力、药品、设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要统筹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攻关,积聚各方力量提升生命健康科技水平。要倍加珍惜抗疫斗争的重要成果,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必胜信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阿司匹林42195米

1小时前
来自 微博轻享版
口罩还要再戴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口罩的作用是什么。

口罩最主要的作用是防止感染者散布病毒传染他人,而不是防止被感染。比如外科医生做手术时一定要戴口罩,主要是为了保护手术台上的病人不被医生传染疾病,其次才是保护医生不被血溅到脸上。

口罩的临床试验不好做,无法做到双盲。关于口罩的信息又纷繁复杂。那我们怎样获取靠谱的信息呢?

答案还是要看专业机构的推荐。

2023年1月13日,世卫组织推出了最新的口罩指南,中文版链接见下。

文中说,“世卫组织继续建议公众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口罩”,并推荐在下面几种情形下戴口罩:
1,近期接触过新冠病毒的人,
2,阳了或怀疑阳了的人,
3,高风险可能得重症新冠的人,
4,在拥挤、封闭或通风不良的空间中的人。
5,在其他情况下可以根据风险评估是否要戴口罩。

注意世卫并不推荐全民一直戴口罩。

另外有一些道听途说和观察,不一定对,大家可以思考讨论:
- 有一些研究发现儿童长时间戴口罩可能会影响发展和跟人接触的能力。
- 中国几乎全民戴口罩,但最近快速过峰。可能在社区病毒流行的情况下,口罩防止传染的作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还有,网上经常看到两个说法:
- “戴口罩反复轻度刺激产生抗体”,
- “戴口罩吸进去的病毒就会少就不会得重症”,
可是,这些都是没有证据的。

有人问:你那么信世卫组织,世卫组织难道不会犯错误吗?

当然会犯错误。而且专业机构为了做出准确的推荐,会花时间分析研究,有时候会显得动作缓慢。

但是,和其他来源的信息比,专业机构的专家共识犯错误的可能性要小很多。

同理,最近有不少朋友留言说火车脱轨不应该控燃氯乙烯,应该这样或那样解决。但是我们应该更相信专业机构的决定,还是院士网友呢?

现在我们医院还是要求戴口罩,但是在没有病人的地方,大家越来越松懈了。

当然口罩如果戴得住,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保暖防晒、防花粉、也防止传播其它呼吸道感染。



@南方都市报
【中疾控通报:#国内首次检出XBB.1.5#】2月15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据通报,2022年12月以来,全国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4例,较上次中疾控披露,“1例XBB.1.5”为本周期新增变异株病例。  出品:南都官微运营部 素材来源:中疾控网站 http://t.cn/A6C22e14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