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67)



回复 11348楼yingyinc 的帖子
@困境囚徒丙

1小时前
来自 肖申克Android
张三老婆要切肉、砍骨头,让张三上街去买把好点的刀。张三嫌刀太贵了,路上捡了几块石头回家。他对老婆说,石头虽然切不动,但好在没花钱啊。



@雷斯林Raist

2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4 Pro Max
最近一周多好几个群友带老人在社区医院配到paxlovid了,现在只用自付189元,医保卡没钱了也能继续报销。
不过为了防止黄牛拿回去倒卖,必须老人现场做抗原才能开到药。 ​​​



@敬一山
12分钟前
来自 iPhone客户端
#辉瑞新冠药为何不愿意放低姿态#谈不拢就谈不拢吧,个人觉得这药也没那么重要了。河南公布的数据,将近九成的人都感染过,最寒冷的冬天快过去了。很多悲剧已经发生,有什么神药也挽回不了。何况就算这个药进了医药,困难地方能不能及时开到药也是未知数。经济规律是很残忍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很难享受到高价药,医保也很难扭转这个趋势。不如多关心退烧药、止咳药之类的,尽快覆盖那些还很困难的乡镇农村吧



//@罗祎明医生:瑞德西韦对重症新冠效果一般,但对高危轻症效果非常好,还满足国人爱输液的心理......疫情高峰时,俄罗斯还强仿了瑞德西韦(网页链接)
@火爸朱剑笛
#辉瑞新冠口服药为何灵魂砍价失败# 瑞德西韦是证据第二强的新冠药,不知为什么我国没引进。莫诺拉韦已经被UpToDate降级为“益处有限或不明确的疗法”了,反而引进了。 ​​​



https://mp.weixin.qq.com/s/lsDykS5aMETxT5SevatWAA

作为新冠病死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它做对了什么?
原创 张天祁 知识分子 2023-01-09 08:02 发表于上海
01.09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图片

撰文 | 张天祁
责编 | 徐卓君
 ●                    ●

作为早期从清零转向共存的国家,新加坡曾经多次面临疫情高峰,但现在仍是全球新冠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一期的国别报告,新加坡累计新冠病例218万余人,1707人死于新冠,病死率只有0.0783%[1]。截至2022年6月的统计显示,新加坡在新冠大流行期间超额死亡率只增加了万分之2.49[2]。


图片

根据霍普金斯大学新冠数据库的数据,过去三年中,世界新冠平均病死率为1.13%,高收入国家平均病死率为0.86%,香港特别行政区病死率为0.45%,日本为0.20%,新加坡的病死率几乎是最低的。而且纵观整个大流行三年,新加坡基本上一直保持着较低的病死率。

2022年8月29日起,除非搭乘公共交通或者进入医疗设施,新加坡政府不再要求民众戴口罩。10月10日起,所有疫苗接种差异化管理措施被解除,500人以上的活动、夜店ktv、餐饮场所都不需要检查疫苗接种情况[3]。

放开口罩和疫苗限制后,新加坡现在的日常生活几乎和疫情前无异,新加坡政府还计划在春节后解除所有新冠限制措施,彻底实现同新冠共存。

近期新加坡的疫情数据依旧平稳。新加坡卫生部的数据显示,9月22日至11月22日,新加坡新冠感染者的死亡率为:获得最低限度保护的人群(三针mRNA/亚蛋白疫苗或四针科兴疫苗)的总体死亡率为0.024%;在此基础上,过去一年接种加强针的人群的总体死亡率为0.025%(加强针优先照顾老年人和重病风险较高的弱势群体);未接种任何疫苗人群的总体死亡率为0.067%[4]。

从清零转向共存,新加坡平稳过渡的经验值得借鉴。
1

每一步都和民众坦诚沟通


“关键在沟通,新加坡政府每走一步都会和民众透明地沟通。”谈及新加坡抗疫取得的成就时,新加坡眼董事长许振义这样回答。



透明、坦诚是新加坡在疫情期间始终坚持的沟通原则。疫情之初,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要求,把内阁每天收到的详细疫情报告,包括电子表格和数据页都在卫生部网站上公布。



时任卫生部长甘金龙表示,新加坡政府坚持“尽可能透明。我们知道的就是你们将知道的,我们告诉你的就是我们知道的。回答问题时,我们坦诚相待。如果我们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我们会去找出答案。”



在信息透明的环境下,民众了解新冠信息几乎没有门槛。打开新加坡卫生部网站,民众可以直接看到过去28天全国感染人数、死亡率、需要吸氧及ICU患者比率。



点开“更多统计数据”,民众能看到本地和外来毒株基因测序的结果,了解国内各类毒株所占的比例,XBB、BQ.1、BF.7这些毒株占比多少,根本不需要猜。民众还能看到过去一个月ICU病房使用率,包括新冠病人、非新冠病人和空置的比率,直观感受到疫情的严重程度[5]。


图片

想去医院,各大医院的床位占用率、入院所需的等候时间都能随手查到。如果担心疫苗有副作用,可以去新加坡卫生科学局(HSA)看月度疫苗的安全报告[6]。

疫苗安全报告极为全面,从皮疹、眼睑肿胀、麻木、脉管炎、头晕及胸痛这类普通不良反应,到过敏和心肌炎等严重不良反应都有记录。并且区分了mRNA疫苗、亚蛋白疫苗、灭活疫苗,以及疫苗前两针和加强针的不良反应率[7]。

新加坡政府的信息服务同样非常周到。这几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书的梁同学,对这点印象深刻。即使不关心新闻,每天Gov.sg消息平台仍会给他按时推送疫情消息,学校会发邮件分享疫情政策。组屋电梯里几乎没有商业广告,都在轮播疫情的公益广告。“感觉信息是主动来找你的。”

连信息公布的时间都是沟通后的结果。疫情之初政府在深夜公布病例数,这让民众极为焦虑,白天开始传播各种小道消息。了解到这点后,政府把公布时间提前。

疫情严重时,卫生部每天都会公开详尽的疫情信息更新。在疫情最紧张的时间段,卫生部几乎每周都会召开新闻发布会,由卫生部长和其他官员向民众分享疫情进展。

许振义提到,在XBB疫情之初,新加坡卫生部曾估计高峰感染会达到25000人。这个预测数据披露出来这几个,引起部分民众对政府无法继续压制疫情的不满,以及政府会重新收紧防疫措施的担忧。但政府没有选择隐瞒这些预测结果。

“这种透明度加强了公众对医疗系统的信任,即使事情没有按预期进行,它也是公开和诚实的。”许振义说。

信任是抗疫成败的关键。《柳叶刀》2022年初的一项研究发现,一国的新冠感染率和死亡率不能用经济水平、政治制度、国家能力、社会不平等甚至医疗保健水平来解释,最有解释力的因素是社会对政府的信任[8]。

帮助新加坡政府赢得信任的,还有他们沟通上的技巧和诚恳的态度。

新加坡曾是坚定执行清零政策的国家,被多家媒体誉为抗疫典范。要想转向共存,转变民众心理是重要的一环。

第一步是提出路线图。2021年6月24日,联合领导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三位领导联名发表了《与冠病共处,如常生活》,提出新冠可能成为地方性流行病,要转向和新冠共存[9]。

转向的关键是疫苗接种。新加坡政府计划到7月初,三分之二的居民要接种至少一针疫苗。2021年8月9日之前,三分之二的居民要接种两针。

共存后的新常态有如下特点:轻症患者不住院、不大规模追踪密接者、监测重点从病例数转向重病人数,插管人数和ICU人数、恢复大型活动、开放边界。

疫情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新常态下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向新常态转变的关键因素和时间点是什么?看完这篇文章,民众已经对这几个问题有了大致的预期,不会被突然的开放打得措手不及。

之后,卫生部长宣布从2021年8月10日开始正式分四阶段迈向“与新冠病毒共存”的新常态。在这份路线图里,每一阶段持续多久,会放开什么样的限制都有清晰的规划[10]。

新加坡政府改变民众态的第二步是,引导公众的注意力,改变关注的重点。

在宣布共存前,新加坡就开始了宣传上的准备。根据《金融时报》专栏的说法,宣布共存前新加坡,已经将关注重点逐渐从感染数转为关注重症感染者。

《联合早报》每日疫情图表在2021年6月10日后增加了“ICU&输氧病例人数图”。卫生部公开的新冠监测图表显示大部分病人都是轻症或无症状,自然引导民众去关注重症情况。财政部长黄循财公开表示“新加坡要调整,只关注重症病人[11]。”

在提出共存路线图不久,新加坡爆发了大规模的聚集性疫情。但新加坡没有采取清零时期常用的半封城措施,只是部分收紧防疫措施,这让不少习惯封锁的民众感到焦虑。卫生部长王乙康则在随后部长声明中表示,由于德尔塔病例的传染性,清零是不可能也不可持续的。

王乙康将解释的重点放在重症率上,以缓解民众对感染数激增的恐惧。“过去几周每日感染人数急剧上升,但需要吸氧或入住加护病房(ICU)的重症患者人数仍然相对较少...我们已经成功削弱了感染与重症之间的联系[12]。”

第三点是诚恳的态度。翻看这两年的新加坡抗疫新闻,尤其是高级官员的讲话,谅解、坦白、感谢、辛苦都是高频词。

放开后,新加坡不出意外地赢来了第一波爆发。这波爆发来势凶猛,新加坡被迫停止放开,再次收紧防疫措施。

在疫情高峰时,李显龙出面安定民众情绪。他承认之前预计不足,并且坦陈目前的压力。“由于德尔塔变种病毒的传染性非常强,病例的增幅比我们所预期的高出了许多...未来几个月会是艰难的。我预计在接下来几周,本地的每日病例仍会持续增加。我们的医疗体系将继续承受压力[13]。”

这不是李显龙坦言的唯一错误。许振义回忆,李显龙承认抗疫过程中犯了三个错误,第一是没有尽早强制大家戴口罩,第二是过去对入境旅客的隔离太宽松,导致病例外流,第三是2020年新加坡客工宿舍疫情管控没有做足。

许振义表示,承认眼前的困境和决策的失误,也是赢回认同的方式。“他承认犯错,获得民众谅解的可能就高一点。另外,知错能改,以后犯错机会的可能就会少一些,你会对他稍微多点信心”。
2

我们将会有控制地开放,
我们不想来个大爆炸



新加坡政府在沟通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这只是民众心理层面的建设,如果没有充实的物资准备,在现实的压力面前这些心理准备只会瓦解。



李显龙在2022年4月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应对新冠危机,新加坡学到的重要一课是提前计划。他说,“无论眼前的问题有多紧迫,都要提前预测和计划。在整个新冠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提前考虑几步,并为不同的突发事件做准备。”



“在我们每天有几十个病例,每天做几百个PCR测试的时候,我们开始考虑当我们有几百个病例,每天需要做几千个PCR测试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李显龙说,"这些应急计划和行动必须提前做好。如果我们等到病例真正激增时才采取行动,那就太晚了[14]。"



2020年疫情之初,新加坡民众也曾经在超市抢购方便面、卫生纸、消毒液,在线上抢购口罩。但从清零转向共存这段时间里,药品、抗原、血氧仪之类抢手的防疫物资,却没有抢购断货一类的情况出现。


许振义也表示,疫情之初口罩和消毒液曾经缺货。但在他的印象里退烧药、特效药、疫苗从来没有缺货,只是特效药需要医生处方,会分配给危重病人。



这要归功于政府的准备工作。在正式放开前一个多月,新加坡政府控股的淡马锡基金开始为所有家庭发放免费血氧仪。各家的邮箱都收到了带兑换券的传单,居民可以在一个月内去各网点兑换血氧仪,出了问题可以更换。血氧仪的说明书不仅说明了用法和指标,还专门提到了“沉默性肺炎”的风险[15]。



新加坡政府还在2021年8月到9月向每个家庭分发了6套抗原,并在10月到12月期间又分发了10套抗原。需要居家隔离自测抗原的密接人员还可以凭身份证件,从新加坡上百个24小时营业的售货机上领取3套抗原[16]。



转向开放前后,疫苗是新加坡抗疫的重点。新加坡的疫苗防线构筑很及时,2021年9月2日,已经有80%的民众实现完全接种,83%的人至少打过一针。脆弱人群的保护尤其到位,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覆盖率达到84%,60-69岁老年人口覆盖率达到90%[17]。



9月中旬,新加坡开始推动加强针接种,首先是推荐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为了推进加强针的接种,李显龙公开接种加强针,并说“冠病疫苗专家团已建议像我这样的60岁及以上人士、乐龄护理设施住户及有免疫缺陷者接种多一剂疫苗[18]。”



截至10月7日,已经有大约72%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预约或接种了加强针。在10月4日和9日,加强针的接种范围逐步扩大到50-59、30-49岁的成年人[19]。



绝大多数人都接种了mRNA疫苗,科兴疫苗占比不到2%。虽然新加坡承认科兴疫苗,但新冠疫苗接种委员会还是建议优先接种mRNA和亚蛋白疫苗,因为它们保护力更强[20]。



新加坡能快速推动疫苗接种,也是建立在前期的准备上。



在世界各国围绕疫苗的争夺战中,新加坡抢在了最前头。早在2020年6月,新加坡就抢先下订单,甚至出溢价购买了莫德纳疫苗,当时各类疫苗还没有完成临床实验。2020年8月,新加坡又和科兴及辉瑞达成协议,12月辉瑞疫苗就到达新加坡。后续新加坡政府还在和其他公司协商,购买其他疫苗作为备份和应急之用[21]。



许振义表示,新加坡政府曾经承认,抢先下单疫苗是新加坡政府下的赌注,冒着部分疫苗研发不成功或者交付失败的风险,但好处是可以第一时间拿到疫苗,为新加坡民众接种。



李显龙曾在演讲中表示,为了实现确保疫苗供应的承诺,新加坡在不同的候选疫苗上花了一大笔钱,而且不是都有回报,但“为了保护新加坡人和加快我们向新常态的转变,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代价。”



2021年8月31日,新加坡正大力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疫苗接种工作。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上,新加坡外交部还捐助了50万剂辉瑞疫苗给澳大利亚,可见新加坡的疫苗储备充裕到了何等程度[22]。


图片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接受第三针疫苗

图源:新加坡通讯与新闻部


对新冠口服药物,新加坡也是亚洲最早下手的一批国家。

2022年1月初,新加坡开始和辉瑞药厂谈Paxlovid订单,同时对药品进行审核。2月初,Paxlovid已经到货新加坡,用于治疗住院的新冠患者,3月初更把Paxlovid下发到社区。有重症风险的患者(例如有心脏病、癌症和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可以在症状出现5天内去公共卫生准备诊所 (PHPC) 开药。卫生部全额支Paxlovid费用。

新加坡能迅速作出引进药品的决定,可能依靠了内部信息的帮助。台湾学者指出,淡马锡基金是辉瑞的最大领投股东,新加坡很可能参考了辉瑞公司内部的临床数据,帮助政府做出决定。过去全球抢订押宝疫苗时,新加坡就曾经借助过这种优势[23]。

有了各方面的充足准备,“短缺”没有成为新加坡迎接第一波冲击的关键词。

在充足准备的基础上,新加坡的放开仍然非常谨慎。在2021年7月底放开管控措施前夕,卫生部长王乙康曾经说过,“我们将会有控制地开放。我们不想来个大爆炸,然后可想而知地被炸掉[24]。”

对于放开,王乙康最爱用的比喻就是骑自行车下坡。如果任其发展,车会越来越快,最终失控翻车。所以需要不时踩刹车减速,以确保安全到达。管控措施就是放开阶段的刹车[25]。

图片


牛津大学团队制定的严格指数,是新冠管控政策严格程度的指标[26]。从新加坡的数据图上看,转向共存并不意味着180度转弯,一口气取消全部管控政策。而是对接种疫苗(绿色线)和没接种疫苗(红色线)的人群采取不同策略,接种疫苗的人群可以先享受宽松的防疫政策,到下个阶段没接种疫苗的再跟上,一个一个台阶下得非常稳健。



2021年8月10日后,新加坡放宽了防控政策,正式向共存转变,但很快病例开始呈指数级增长。新加坡政府于9月27日后再次收紧防疫政策:居家办公、居家上学、堂食人数限定在两人等。



这次收紧,新加坡卫生部明确提出“必须不断调整我们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医疗保健系统,并确保它不会不堪重负。” 李显龙也表示,“这么做是为了减缓病例的增幅,让医护人员有喘息的机会,让医疗体系能够稳定下来。”



王乙康在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讲得更为明确,放开后抗疫的重点是减少重症病例,确保医疗设施不会不胜负荷。“要是不能够的话,我们就要坦白跟民众解释,需要收紧防疫措施[27]。”

3

以重症医疗资源为核心,
调整防控政策



在2021年11月底疫情高峰回落后,卫生部做了一次总结,他们判断疫情状况的主要指标:患者存量、传染率、重症患者数和重症患者率,所有政策都是围绕这四项指标进行调整。

分流轻症患者,把资源留给重症患者,是减轻医疗压力最紧迫的步骤。卫生部曾经表示,放开后重症病人增长率符合之前的预计,但过多轻症患者出于焦虑去医院看病,给医护人员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因此,新加坡整合了已有的医疗资源,建立了为新冠患者提供护理的四层系统。

最严重的病人在ICU接受治疗。新冠治疗设施(CTF)是系统第二层,主要接收老年人和患有潜在的慢性疾病的脆弱人群。

CTF本身没有太多的医疗资源,更多是一个护理和监测设施,和医院相辅相成。如果这里的病人原有的疾病恶化,或者任何有新冠病情恶化的早期迹象,就会被送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CTF大概承载了10%的患者。新加坡最多同时有9家CTF,这些机构都是在放开后一个半月内建成的[28]。

再下一级是社区护理设施 (CCF),这里主要是安置轻微症状或没有症状,但又出于各种原因和家人需要隔离的患者。如果居家隔离不方便,可以由患者主动申请到CCF隔离,这里大概承载了20%的患者。

对其他几乎所有患者,居家隔离都是默认选项。2021年9月15日新加坡政府规定,只要完全接种疫苗的12至69岁成年人,没有严重的合并症或疾病,有独立房间,没有超过 80 岁或属于脆弱群体的家人,患病都要居家隔离[29]。

10月中旬开始,除非是1岁以下80岁以上,或者50岁以上没打过疫苗,其他所有患者都默认居家隔离。在《传染病法》的要求下,绝大部分病人都能按要求居家隔离。仅在十月初,居家隔离的人数已经超过总病例数的一半[30]。

此外,新加坡对最脆弱、最容易出现新冠重症的人群进行了着重保护。

9月中旬,政府决定禁止探访养老院,并敦促养老院加快打疫苗的进度[31]。去医院探病也受到了限制,只有孕妇、小孩、无行为能力和危重病人可以允许探访。危重病人可以同时接受五人探访,其他三种病人只能接受一人探访[32]。

新加坡还通过了疫苗接种差异化安全管理措施(VDS),限制没有接种疫苗人群的的行动范围,特别是对老年人常去的小贩中心、食阁和咖啡店进行了细致的检查。这不仅是为了感染拉平曲线,更是保证没有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安全[33]。

为了应对感染高峰,卫生部一直在积极与公立、社区和私立医院合作,为新冠患者预留更多床位。从2021年7月到10月,新冠患者病床的数量从 900 张增加到2500张,到10月底病床数增加到3700张。其中约有170张是ICU病床,另有100张可临时处理ICU病例[34]。

在疫情最紧张的11月初,ICU病床依然没有出现短缺。当时新加坡各医院一共有380张ICU病床,新冠患者占据了三分之二。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叶振发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平衡点”,新加坡吸取了韩国和美国ICU床位短缺的教训,保留了必要时扩充病床供应的能力,又没有空置床位导致资源浪费[35]。

医护人手是另一个难题。政府向社会招募了大量人力,并且询问了新加坡护理委员会注册但暂时没有执业的护士,仅在10月初就募集了900人补充医护人手。甚至新加坡武装部队医疗队的医务人员都被动员参与医护工作。同时,医院通过推迟择期手术和减少非紧急护理服务,空出了20%的总负荷[36]。

不过,当医疗系统的紧张程度有所下降时,新加坡很快开始计划放松管控、回到放开。在9月底收紧疫情政策之前,财政部长黄循财就承诺过,“一旦我们的医疗系统稳定下来,一旦新的医疗能力到位,我们将继续我们的重新开放计划[37]。”

第一波疫情回落后,卫生部立刻放松了管控。卫生部考虑了时机因素,认为放开如果离过年太近,放开管控和回家的人群叠加会引起新的感染潮。另外,卫生部担心,随着时间流逝疫苗保护力会下降,推迟放开会错过这个疫苗高保护力的窗口,导致更多感染。

度过第一波高峰后,由于免疫屏障的建立和医疗系统的完善,2022年奥密克戎和XBB两波疫情高峰都没有对医疗系统造成第一波那么大的压力。XBB疫情甚至没有达到预测中的峰值,使得卫生部提前预备的800张床位出现了300张空缺。政府也没有再度收紧防控政策,只是限制了医院和养老院的探视。

在新加坡读书的梁同学回忆,放开后第一波疫情高峰时,华人社区对新加坡政府的骂声不少。但到了今年,新冠话题已经在新加坡没有太大讨论度,影响甚至不如前一段时间的登革热。

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梁同学说:“刚来新加坡的时候,还是会对疫情有所担心和畏惧,后来觉得新加坡这边是比较务实,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事实告诉我们,新冠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图片


图片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可浏览)

1.https://www.who.int/singapore/in ... situation-report-70

2.https://www.moh.gov.sg/resources ... t=to%20June%202022-,Report%20on%20excess%20mortality%20during%20the%20COVID%2D19%20pandemic%20up,during%20the%20COVID%2D19%20pandemic.

3.https://www.humanresourcesonline ... gement-measures-chi

4.https://www.moh.gov.sg/covid-19/statistics

5.https://www.moh.gov.sg/covid-19/statistics/

6.https://www.moh.gov.sg/resources-statistics

7.https://www.hsa.gov.sg/COVID19-vaccines-safety-updates

8.https://www.healthdata.org/news- ... mic-new-study-shows

9.https://www.zaobao.com.sg/forum/views/story20210624-1160128

10.https://www.moh.gov.sg/news-high ... ds-covid-resilience

11.https://www.ftchinese.com/story/001092969?archive

12.https://www.moh.gov.sg/news-high ... ndemic-26-july-2021

13.https://www.pmo.gov.sg/Newsroom/ ... -Loong-on-9-October

14.https://www.pmo.gov.sg/Newsroom/ ... otion-Ceremony-2022

15.https://www.temasek.com.sg/en/ne ... singapore-household

16.https://www.moh.gov.sg/news-high ... onal-responsibility

17.https://www.moh.gov.sg/news-high ... resilience_3Sep2021

18.https://www.sgh.com.sg/news/covi ... ne%20booster%20shot

19.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 ... -those-30-and-above

20.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 ... accination-strategy

21.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 ... s-covid-19-vaccines

22.https://www.mfa.gov.sg/Newsroom/ ... 210831-dose-sharing

23.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0913

24.https://www.moh.gov.sg/news-high ... ndemic-26-july-2021

25.https://www.moh.gov.sg/news-high ... -on-8-november-2021

26.https://ourworldindata.org/covid ... cy%20index%20is%20a,100%20(100%20%3D%20strictest).

27.https://www.zaobao.com/news/singapore/story20210922-1195936

28.https://ask.gov.sg/questions/503

29.https://www.moh.gov.sg/news-high ... fications_17Sep2021

30.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 ... 700-beds-by-end-oct

31.https://www.moh.gov.sg/news-high ... idential-care-homes

32.https://www.moh.gov.sg/news-high ... e-hospital-capacity

33.https://www.moh.gov.sg/news-high ... on-15-november-2021

34.https://www.moh.gov.sg/news-high ... -the-covid-19-surge

35.https://www.scmp.com/week-asia/h ... em-cope-its-biggest

36.https://www.moh.gov.sg/news-high ... are-workers-in-2021

37.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 ... ilise-lawrence-wong



@蕨代霜蛟

2小时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辉瑞新冠药为何不愿意放低姿态#这个标题本身,无耻到令人想笑。什么叫高姿态什么叫低姿态?物有所值、维持定价作为企业有什么问题?企业需要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以及未来研发的尖端优势,现代国家的保障体系负责平衡民生、生命拯救之间的协调,各司其职,有什么问题?稍微有点现代国家和现代医学思维的都明白,疗效远比Paxlovid『确切』的连花清瘟和阿兹夫定能够如此畅行,那才是露骨的高姿态呢。

能明白自然明白,不多说了。



@胡锡进

21分钟前
来自 中兴Axon 40 Ultra
昨天是“乙类乙管”正式实施第一天,老胡个人也放松自我约束,昨晚在家门口的烧烤店里和几位朋友一起吃烤串。除了上周出差,这是去年11月底以来老胡第一次在生活里与朋友聚餐,春节将至,这样的聚餐有可能更多。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抗疫还远没有胜利,降重症降死亡现在正是最较劲的时候,防新的大规模感染也不能忘记。另一方面,新生活已经开启,我们必须面向未来,朝着今年经济强劲反弹的目标赶路。

不要对准备过年的人们说:你们没有权利带着喜气过年,因为有的人失去了生命,他们再也没有机会过新年,此时社会的主旋律应当是哀悼。生活不是这样的。我们为失去每一个生命悲伤,除了亲人怀念他们,社会的唏嘘也会作为三年抗疫的一部分载入史册。但是生活需要继续,坚强和乐观是中华民族无数代生生不息的遗传。

所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时刻,国家正在为挽救更多生命竭尽全力,阳康的人们则需要坚强地把新一页翻开。华夏大地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阿司匹林42195米

3小时前
来自 微博轻享版
已编辑
中国新冠发热门诊有8%的肺炎,这个比例高还是低?

2022年1月7日,中国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指出,“从奥密克戎临床病例的分型情况来看,出现肺炎的占比大概是8%左右”。

她说这是“发热门诊”的新冠病人中的比例,推测数据可能来自于各个城市的“哨点医院”。

那大家肯定在想,咱们国家这个肺炎比例比别的国家低还是高?

答案是:没法比,因为其他国家没有类似的全国范围内的“新冠肺炎”或“肺部异常”的数据。

那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因为这个数字不很重要。

疫情统计,一般只关心这几个数字:病例数,住院数,死亡数。关心住院人数以及ICU人数是需要考量对医疗系统的挤兑。

而且医生是治“病人“,不是治“片子”。

现在世卫组织和美国对新冠的治疗方案,主要根据有没有需要住院,治疗方案不同。

- 不需要住院的(没有呼吸困难或血氧下降),临床上大多不会因为发烧就去拍片查有没有肺炎,而是给予病人对症治疗,老年人和高危人群吃口服抗病毒药。

- 有呼吸困难或血氧下降的病人会被收住院,这类病人需要拍片。其他急诊新冠病人医生会酌情处理,体检听呼吸音会有个感觉,如果呼吸音清,又无缺氧,咳嗽轻微,时间也不长,就不需要胸片。有呼吸困难或血氧下降的病人需要上激素和抗病毒治疗。

所以有没有肺炎本身对临床处理的影响不大。

注意上述“拍片”指的是拍老掉牙的X光片,它快速便捷,辐射剂量只有CT的1/75 左右(参看放射性对比:网页链接) 。一开始一般不用 CT 来看有没有肺炎。CT可以看得更细,会出更多的“肺炎”诊断。

比如2020年早期,一项对武汉病人的研究包括了58位一开始无症状的新冠病人,他们平均年龄42.6岁。研究者给所有人做了 CT 后,把94.8%的病人都诊断为肺炎。尽管这个研究中只有28%的人后来出现了症状,只有14%发烧,但几乎每个人都被戴上了一顶“新冠肺炎”的帽子。

另外,还记得奥密克戎早期天津诊断出42%的肺炎吗?

写到这里,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个问题:随着更多精细诊断仪器的出现,是不是老旧的诊断方法比如X光会被逐渐取代?

答案是:并非如此,而是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诊断手段,在不同情景下综合使用。

总之,如果只从诊断标准这个角度来看,国外一是拍片的要求抓得比较严格,二是用X光片不用 CT,因此得出“新冠肺炎”诊断的比例可能会比8%低很多。

(卫健委今后发布病人信息时,如果也公布年龄段的数据就好了。)

【另外,微博读者惠赠了可以留言的新工号,“健康42195米”,42195米是马拉松距离,欢迎订阅。抱歉看上去像卖保健品的账号,主要是“阿司匹林”几个字需要资质审核,怕太麻烦了,如果有朋友有被审核过的经验教训,欢迎分享,还可以改。】



@成都下水道
保护好家中老人

    作者:成都下水道

我工作的医院,经过了惊心动魄的20多天,新冠重症危重症的死亡人数让人瞠目,其中的四分之一,甚至没有等到住院部的一张床位就在急诊科匆匆地告别世界。

死亡数字,自然没有官方公布,因为他们死亡的第一诊断均可归咎于基础疾病,而因新冠导致的肺炎和呼吸衰竭均可雅正弘大地列为第二诊断,不归类为新冠直接导致的死亡。

第一波疫情快速过峰了,整个城市喧嚣过后的寂静。世界仿佛突然消失,连声音都已死亡。

那些失去了至亲的朋友们看上去很平静,讲着不太动人的故事,流着伤心的眼泪。人生大抵都是这样,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死亡患者中,绝大多数是伴有基本疾病的年龄>70岁的老人。

疫情还会有第二波、第三波……保护现在还健在的高危老年人群,就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因为,冷不丁的,死亡就会一步步、一寸寸、一点点、一天天的向他们逼近。

怎么去保护老人呢?

1、感染了,注意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尤其是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当血氧饱和度低于93和呼吸频率>30次/分,并持续半小时以上,可以视为重症,刻不容缓地送医院。

反复咳嗽伴发热超3天、呼吸困难、胸闷气促、胸痛,也要及时看医生。

有一种缺氧叫沉默性缺氧(Silent Hypoxia),患者没有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症状,但血氧饱和度却会降至极低水平,因此也称为无症状低氧血症。所以老人必须随时做血氧饱和度监测,发现太晚,可能就无力回天了。

2、尽量通过各种渠道,为老人准备一盒Paxlovid,临时抱佛脚的寻找来不及,一旦抗原检测为阳性,立即口服(最迟不超过5天),至少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比Paxlovid阻止病毒复制更有效。

原研药一盒难求,朋 友 圈里的仿制药倒是可以轻松买到,记住:绿盒基本上是不含奈玛特韦的假药,蓝盒才算童叟无欺。

实在买不到Paxlovid,默沙东的molnupiravir可以作为次要选择。

阿兹夫定,巴西做的临床试验结果差强人意,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样本太小,而且不是以减少重症和降低病死率为终点,倘若服药组和对照组都没人死亡,这种试验多少有些詹言曲说,不推荐阿兹夫定作为家中必备药物。

至于国民寄予厚望的国货之光VV116,我也必须实话实说。

VV116是瑞德西韦的衍生物。

2022年5月的上海研究团队,seize every minute and second,妥协了部分严谨性,包括未开展双盲设计、原计划是以临床转重症作为研究重点,奈何奥密克戎致病性降低,中途被迫选择症状改善作为终点。

关键指标缺乏,看不到降低重症和病死率的比例,又是一次证据缺乏的说经夺席。

想起3年前的武汉疫情,美国吉利德公司免费提供瑞德西韦给中国使用,2020年4 月 15 日,中国的 2 项瑞德西韦临床研究终止。究其原因,除了该研究入组门槛高,更主要的原因是国内上马的新冠临床试验太多,抢走了患者资源。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重复研究,在249 个临床试验中,有 27 个涉及洛匹那韦 / 利托那韦;有 22 个涉及氯喹类药物,包括氯喹、羟氯喹、磷酸氯喹或硫酸羟氯喹;有 6 个涉及盐酸阿比多尔。在 59 项包含中医中药治疗方案的临床试验项目中,10 个涉及具体中成药,其余 49 个则是中医辩证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哎约喂,怎一个乱字了得。

治疗新冠,VV116还路漫漫其修远兮。

3、第二波、第三波……疫情来袭,也有可能面临一床难求的窘境,可以准备一些糖皮质激素(譬如地塞米松),适量使用,可以改善炎症风暴,降低成为重症危重症的机率。

4、感染了新冠(尤其是老人),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明显增加,即使是轻症病例也不例外。所以,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低盐低脂、低糖、少油炸的食物,可减少胃肠道的刺激,可有效降低血液粘滞度,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当然,可以准备抗凝药物利伐沙班或者阿加曲班,通过互联网在医生指导之下预防治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愿更多的老人熬过一波复一波的疫情冲击。



@数据轰炸机
说起这三年的政府贪腐,最大的贪腐领域不是核酸检测,这个事主要还是人力成本,一个城市铺排上万个检测队伍,牵涉的方方面面太广,介入的人太多,很难实现贪腐。方舱建设和日常运营都给了国字号单位,也没啥机会。

最隐蔽的贪腐领域,是隔离酒店改造。由于这三年酒店生意普遍极艰难,做隔离酒店是唯一出路,所以官员们手里的权力变现的可能。定义谁或者不定义哪家宾馆来做隔离酒店,改造过程的各项成本支出,全都处于不透明状态,并且一完事这些短期改造工程全都会拆除,可以说是死无对证,事后也无从追查。

这个领域如果要查,就必须现在查,过了2023年上半年,就没法查了。



@卢旭宁
最近有两个区域公布了自己的感染率:
河南宣布至1月6日全省新冠病毒感染率为89.0%,其中城市89.1%、农村88.9%。
江苏省的苏州市也在一份文件中说,累计感染率达到79.64%,数据得出的方法是通过人群随访、核酸和抗原检测监测信息综合评估。
全国其他地区跟这两个地方的感染率应该也比较接近。
貌似第一波感染高峰已经已经过去了,从12月初到1月初,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开水族馆的生物男
缪晓辉医生扇自己嘴巴才过去多久,这就又出来了?要说正确的废话不妨我来两句试试?
老家有高龄长辈的朋友,如果未感染或者正在感染,为了家人的安全,不要轻易回乡,传给亲友或者路人那就不好啦。但如果杨康一月内尤其两周内,放心大胆回家看望老人,一起珍惜剩下不多的相聚时间,共同面对未来的波涛~
补充说明:乡镇上老人家多数已经阳过一轮了,撑下来的也杨康了,如果老人还没中过招,慎重回乡或者跟长辈沟通清楚



@我是西蒙周

2小时前
来自 搜狗高速浏览器
已编辑
#辉瑞新冠药为何不愿意放低姿态# 摘:一是该药供不应求药企不愁卖;二是辉瑞不愿意破坏自身全球价格体系;三是该药在疗效上显示出一定优势,就算不降价,预计该药在细分人群使用上仍有很大需求空间。评:好药不愁卖,用得起的照买,用不起的照样不买!无论是否纳入医保,网上一样炮声连天!
@新浪热点
#辉瑞新冠药为何不愿意放低姿态#【辉瑞新冠药为何未进医保目录,对国产在研新冠口服药影响几何】备受市场期待的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终究还是医保谈判失败了,将无缘进入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对于失败原因,1月8日,国家医保局给出的解释是因生产企业辉瑞投资有限公司报价高未能成功。近期以来,全国多地正进入新冠重症高峰,不少医疗机构的ICU床位接连告急。新冠小分子药物的使用,可以起到降低重症发生率作用。正因为如此,Paxlovid受到市场追捧,且“一药难求”。此次辉瑞Paxlovid为何不愿“放低姿态”进入中国医保目录?(第一财经)



@出版人周筠

5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3 Pro Max
已编辑
「 阳转阴后,我发现校园阴气也忒重。到老协活动中心走走,少无人影,公告牌上贴满了张张讣告在寒风中抖动,好不凄惨。硬扛三年,严防三载,谁都打满三针疫苗,家家测了百次核酸,还是没躲过疫情风暴。

放开月余,喻家山下竟有70余位教职工因新冠谢世,其中有李育才(体操教练89)、何慧娴(原校副书记85)、叶妙元(老归国华侨)、周建中(原水电学院院长63)、韩洪双(原人事处长82)陈锦江老寿星(101)和余胜生老教授,等等。」

上面文中提到的好几位都是我认识的,住在我父母家附近前后楼栋。



@我是西蒙周

2小时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张文宏称或出现数波新冠流行# 鉴于病毒变异的不确定性,现在由谁来预测,都难言精准。不过,张大夫所言建立社区一整套医疗诊疗体系,确有必要。此轮放开之前,各种准备都不足,这段时期以来天下苦疫,痛也!
@每日经济新闻
【#张文宏称或出现数波新冠流行# ,要迅速在社区建立一整套医疗诊疗体系】张文宏说:“我们要迅速在社区建立一整套医疗诊疗体系,要保证资源能够抵达现场,治疗向前端进行转移,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战胜奥密克戎对我们第一波的攻击。将来有可能继续出现数波的新冠流行,具体什么时间不清楚,但我们对于大流行的管控,一定是不断追求确定性的过程。除了医疗资源,我们的科技资源,还有一系列社区管理都要跟上,这样我们的未来就会充满希望。”(上观,泽塔)



https://mp.weixin.qq.com/s/Sg7hay6tEE9o54aP7eJDWw

辉瑞新冠药医保谈判失败,到底报了什么价?| 棱镜
原创 陈方 棱镜 2023-01-09 12:20 发表于北京
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特约作者 |  陈方  编辑 | 杨布丁

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

欢迎下载腾讯新闻APP,阅读更多优质资讯



图片



一年一度的医保谈判1月8日结束后,国家医保局一反常态,立刻公布了社会关注度很高的新冠药物谈判结果——辉瑞新冠药Paxlovid因为“报价高”,谈判失败。



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辉瑞实际的报价是600多元,但应当距离国家医保局的底线还比较远。



根据今年最新的医保谈判规则,如果企业的报价落入医保局设定底价的115%之内,例如底价为100元,企业报出115元,医保谈判专家会向企业明说,引导企业进一步降到100以内。这样可以省去双方互猜的焦灼过程。



“灵魂砍价”在改进,但辉瑞还是不接招。



作者从知情者处了解到,原本2022年12月举行的医保谈判因疫情而延期,在1月5日正式开始前,国家医保局其实已经与重点谈判对象先期接触过。辉瑞新冠药没谈成,应该不是当场报价差几十块钱的问题。



1月5日谈判开启前就有风声传出,辉瑞方面的报价可能在700-800元之间。根据这些传闻的数据和新版谈判规则大体推断,国家医保局对新冠药Paxlovid的底价可能在500元以下,而且极可能更低。



这是一个让辉瑞公司和国家医保局都很不舒服的价格落差。



图片



还没做好谈判准备的新冠药?



1月7日,蹲守在北京人大会议中心门口的媒体敏锐地发现,辉瑞的谈判代表谈了整整4小时。



今年的医保“灵魂砍价”在1月5日正式拉开帷幕,8日结束。每天9点前,参加上午组谈判的企业代表会提前到场等候,这也是现场媒体能接近他们的唯一渠道。一般谈完后,企业代表都是匆匆离场,国家医保局要求他们对谈判结果绝对保密。



辉瑞公司参加谈判的代表、负责市场准入的中国区副总裁钱云被认出来,实在不怪媒体眼尖:现场就她拿了一个带有辉瑞英文名“Pfizer”字样的文件袋。



据蹲守的多家媒体披露,钱云是下午1点21分离开谈判现场的,距离下午场谈判开场只有不到10分钟了,一共谈了四个多小时。而前几天的谈判,每家基本50分钟就谈完了。



外界无从知晓辉瑞和医保局谈判专家4个小时都谈了些什么,毕竟今年辉瑞有11款药物有资格参加医保谈判,包括乳腺癌药物“爱博新”、治疗白血病的ADC药物奥加伊妥珠单抗等。新冠药并不是辉瑞最重要的谈判对象。



其实,留给辉瑞制定Paxlovid谈判策略的时间也很短。去年9月份公布谈判预审名单后,谁也没有在意辉瑞新冠药Paxlovid,行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两款国产PD-1和进口天价的罕见病药物上。



去年70万的天价药砍到3万多元的名场面令人记忆犹新。按照国家医保局“不放弃每一个小群体”的理念,今年几款年治疗费用百万元以上的罕见病药物自然是“出戏”的重头。



只是没想到,去年12月疫情管控放开后,辉瑞新冠药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到天下皆知。一药难求、黄牛卖到15000元一盒,这款药甚至还没来得及起一个中文商品名,就被捧上了舆论的风口。



在这种局面下,辉瑞很难快速预测2023年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并给出一个合适的价格。



图片


上百亿医保基金难以负担



参加医保谈判的企业,诉求各不相同。1月5日,有谈判代表告诉作者:“公司下的死命令是必须谈成。”



当他报出的价格明确落入医保局设定的“115%准入线”之后,他长舒一口气,直接跟谈判专家说:“就按你们的价格来吧,我们完全接受。”



这下把谈判专家弄得哭笑不得。按规定,价格都是企业自己报的,比底价低一分钱,医保基金都有可能省下成百上千万元。而作为企业,当然希望猜准医保局的底线,争取最大利益。



辉瑞不可能猜到医保的底线。疫情突然,谁都不知道2023年会怎样,国家医保局也没法完全预估今年需要多少新冠药。



如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基本度过了感染高峰,粗略估计全国感染率接近50%。如果按照辉瑞新冠药“65岁以上、患有基础疾病”的适用人群,全国至少有1亿老人需要备上Paxlovid。这还只是应对一次感染潮。



要是真的以600元一盒的价格进医保,Paxlovid可能创下中国单一药品年销售额记录,届时医保负担会非常沉重。



中国虽然是医药大国,但药价整体不高,单一独家药品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连花清瘟2021年销售额超40亿、2022年上半年超25亿,几乎就是药品销售“天花板”,绝大部分还都是自费购买。



国家医保局必然不允许一款药物占据几百亿医保基金。



辉瑞的让步也非常有限。在美国,Paxlovid属于政府采购,核算下来美国的采购价是一盒530美元。此前Paxlovid在中国的销售价为2300元,后降至1890元。考虑到中美两国经济水平差异和药品定价规则,这是比较合理的价格。



有外资药企的人士告诉作者:“跨国公司全球定价,不仅要考虑盈利,更要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平衡。前几年不少进口药‘灵魂砍价’都砍不下来,就是考虑到即使大幅降价,中国市场容量也有限,反倒破坏了药品的全球价格体系。”



1890元这对辉瑞来说已经伤筋动骨,而医保局的价格舒适区间极有可能在200元以内。中间的差距极大。



这使得辉瑞和医保局双方的博弈完全没了准心。



图片



大量供应也是难题



辉瑞也有担忧:中国疫情发展至今,未来需要多少Paxlovid很难说清楚。



在全球范围,辉瑞其实早就从新冠药上赚得盆满钵满了。公开的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一到三季度,辉瑞全球Paxlovid销售额累计为170.8亿美元。



这些药基本都在国外生产,最大的生产基地在美国密歇根州卡拉马祖市。但药品所需原料则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中国的供应商。目前国内的Paxlovid也都是全进口,辉瑞尚未授权国内企业生产。有消息称辉瑞有意向国内企业开放生产授权,但这一消息未经证实。



和iPhone手机一样,辉瑞新冠药也是全球化合作的产物。原料在中国、印度、南非等国、制剂生产在美国、使用者在全世界。这使得辉瑞公司难以根据某一国的需求,快速调整其生产能力。



即便辉瑞开足马力,决心为中国生产便宜的Paxlovid,跨境物流、进口手续等中间环节也会阻碍药品流通效率。



在中国,Paxlovid授权“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总代理商,这家公司虽然也是中央级全国性流通企业,但覆盖范围和经营体量实在太小,远不如国药集团。



辉瑞清楚,自己如果接受国家医保局的底价,未来必然要以很低的价格供应中国市场。到时候全球原料组织、生产、进出口程序、国内药品分发流程,每个环节都会成为堵点。药价是便宜了,可中国老百姓用不上,到时候也会有很多问题。



中国并不是没有进医保的新冠口服药。1月8日国家医保局披露,阿兹夫定谈判成功,这是中国本土研发的小分子口服药物。医保局在握有一个选择权的基础上,也不会太过于逼迫辉瑞。



客观的说,辉瑞Paxlovid继续卖1890元的高价,用价格阻拦大部分需求;同时医保内有低价的国产新冠药,满足大部分老百姓的治疗需求,这也是国家医保局乐于看到的局面。



按规定,目前辉瑞新冠药的临时医保报销政策执行到3月31日,此后患者需自费购买。



https://mp.weixin.qq.com/s/aIqURg6Ej91x9UgUNl6rVA

名校退离休老师月内大批离世,这个寒冬如何逾越
原创 我的田地 谈谈而已 2022-12-29 16:03 发表于广东
图片

这么些年来,我们总是谈国之重器。但如果偏要寻找一个真正的“国之重器”,那么大学就是这样的“镇国之宝”。
大学是什么地方,大家是都知道的。那是培养国之栋梁、灌溉民族之希望的地方。
然而,我注意到,在刚刚过去的这一两个月里,已经有许多大学的离退休教授在这个严酷的寒冬里突然离我们而去,而且是集体性的。
以位于武汉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我根据该校离退休人员工作部官网中“讣告专栏”发布的数据统计发现,从2022年11月1日到2022年12月29日,该校离退休人员死亡人数高达24人。
图片


图片
1、卢石泉讣告2022-12-29



2、李继武讣告2022-12-28



3、古远清讣告2022-12-28



4、邱家武讣告2022-12-28



5、黄欣讣告2022-12-28



6、陈青山讣告2022-12-26



7、张颖才讣告2022-12-26



8、孙书耘讣告2022-12-26



9、陈舜杰讣告2022-12-26



11、黄在国讣告2022-12-26

12、刘家政讣告2022-12-26



13、戴励予讣告2022-12-26



14、肖永思讣告2022-12-26



15、林锡芳讣告2022-12-26



16、胡志恒讣告2022-12-26

17、李汉保讣告2022-12-15



18、钱钜锡讣告2022-12-15



19、杨堪讣告2022-12-08



20、苏甘淳讣告2022-11-21



21、廖向阳讣告2022-11-17



22、李金榜讣告2022-11-09



23、董良玉讣告2022-11-08



24、李远俊讣告2022-11-01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光是在12月8日至12月29日,该校就有高达19名离退休人员离开人世。
图片
图片
图片
而从2022年1月24日到2022年10月31日,该校该校离退休人员的死亡人数只有25人。
    1、赖世和讣告2022-10-31
    2、朱香蓉讣告2022-10-12
    3、赵景镛讣告2022-10-11
    4、周晞讣告2022-10-04
    5、吴鹤云讣告2022-09-16
    6、郝侠君讣告2022-09-02
    7、石耀群讣告2022-08-25
    8、张铭法讣告2022-08-23
   9、周用莲讣告2022-07-21
   10、孟宪亿讣告2022-07-12
   11、赵可曼讣告2022-07-04
   12、万芝兰讣告2022-06-20
   13、何显光讣告2022-05-30
   14、张学安讣告2022-05-23
   15、许佑珠讣告2022-05-17
   16、卞秀英讣告2022-05-13
  17、张钦珍讣告2022-04-22
  18、肖建华讣告2022-04-13
  19、汪苏女讣告2022-04-11
   20、李炳文讣告2022-04-06
  21、刘志梅讣告2022-04-01
  22、张有庭讣告2022-02-17
  23、梁达三讣告2022-02-10
   24、赵国鼎讣告2022-02-10
   25、乔九如讣告2022-01-24
也就是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离退休人员(其中大多是教授)在2022年11月到12月29日的死亡人数,相当于该校离退休人员2022年前10个月死亡人数的总和。
真是令人泪目!好难过啊!
这是多么冷冰冰的数字!这是多么残酷无情的数字!
这些数字背后,原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多少年来,这些生命都在为人师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的不知多少有用的人才。
然而,在这个寒冷的严冬里,他们就这么离开了我们。
他们都曾是名校的老师和教授,在社会上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但即便如他们一样的人,还是无法躲过这个寒冬,那么在农村的那些老人呢?还有多少人要离开,而又有谁来关心他们?我敢不继续想下去。
写到这里,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我突然想到,在此前的文章《我是来看评论的》中的那些人所做的那些事时,感到深深的愤怒!
此时此刻,我只有祈祷,祈祷我们能够顺利顺利地逾越这个寒冬,迎来暖春。
活着的我们,一定要坚持住啊!请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



@荐见
读个报:“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辉瑞实际的报价是600多元,但应当距离国家医保局的底线还比较远”(来源:腾讯新闻) ​​​



@MLRS270
数据回答:@ 爱上南山_pze:估算一下65岁以上也80%感染需要服(辉瑞)药,是个什么成本?

据图1,我国目前65岁以上老人数量为2亿人。80%就是1.6亿人。据图2上海网友报告,辉瑞P药的成本目前不超过1890元。这样,为1.6亿人供药的总成本不超过:

3024亿元。

看起来很吓人对吧?比较一下图3,一年全国测核酸的成本是1.7万亿元!

拿出全国测核酸的约17%就可以办到。剩下的83%给别人发感冒药根本用不完。

核酸测完了疫情还在。药发下去告别疫情。

其他数据。

据美国政府公开信息,当时辉瑞卖给美国政府一盒是530美元,今天约折3600多人民币。(图4)

以上1.5亿份药折算美元是大约400亿美元,中国目前外汇储备3.1万亿美元,,只相当于外储的1.3%。中国正常时候平均每天出口创汇约90亿美元以上,放开后只要4天半的出口创汇就够400多亿美元了。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55936379650464

第一波冲击感染数亿人,下一针必须换疫苗了
冰川思想库  原创 01-09 09:48 投诉阅读数:10335
​​


打不打疫苗,打mRNA疫苗还是灭活疫苗,都是个人的自由,最基本的底线应该是:我们不能攻讦,乃至阻碍他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张明扬



这两天,张文宏写于2022年3月的一篇文章被翻了出来,在社交媒体上热传。



他当时谈到的一些抗疫策略,在大半年后回看仍熠熠生辉,令人唏嘘。




图/网络



置于此时此境,最触及人心的自然是其中谈到的两个策略:可以广泛供给的口服药物、充足医疗资源的准备。



这不用过多解释。辉瑞P药(Paxlovid)的一药难求、各地医院的人满为患,都是进行时,触目伤怀不忍直观。



不过,张文宏当时谈到的第一点其实是疫苗:老年人普遍的第三针接种,以及更好的疫苗与疫苗接种策略。



01


12月初开放以来,舆论谈论最多的先是缺退烧药,继而是缺P药。



可以说,这两种药解决的都是燃眉之急,前者有关所有人如何缓解新冠发烧的症状,后者则直接有关救命。



目前来看,布洛芬等退烧药正在全力生产,市场供应已初步恢复平衡,近期已不太听说退烧药匮乏的舆情。



P药虽还处于谣言与匮乏的双重困境中,但最新的消息是,P药近期已先行进入上海和北京的社区医院,还可以走医保。




图/网络



P药之事可能还会在各种阻力中有些反复,但大方向目前来看还是可以寄予一些正面预期的,尽管,显然是来晚了。



这两天我也看到有人乐观地说,尽管付出了重大代价,但退烧药和特效药陆续到位中,大部分人也“阳康”了,恢复正常生活的曙光似乎就在眼前。



这话说得很提气。曙光或许就在前方,但真的天下大吉了么?



燃眉之急既已在缓解中,那么,我们可以谈点更中长期点的话题了:疫苗。



也就是张文宏所说的,更好的疫苗与疫苗接种策略。



何谓“更好的”?



02


近两年来,新冠疫苗是一个聚集了过多争执与攻讦的话题,回想起来有步步惊心之感。相对而言,“疫苗接种策略”可能争议性略小。



可能是出于某种“策略性”考虑,张文宏这话有些模糊,真实意思应该指向的是:“混打”疫苗。



“混打”疫苗并不是张文宏首倡的,早在2021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WTO)就发布了新冠疫苗“混打”接种临时指南。指南的主旨是,支持“混打”。




图/网络



在国内,“混打”疫苗更官方的说法是“序贯接种”,对此,卫健委和中国疾控中心都表达过支持态度。



置于中国的现实语境之下,所谓“混打”:就是国内占绝对优势的灭活疫苗,混合国际上更主流的mRNA疫苗。



12月底,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专家曾光也在公开演讲中建议:“不管是以前打了两针还是三针的人,都可以开始打第四针了。第四针一定要变换疫苗,不能再用灭活疫苗了。”




▲曾光《这波疫情风暴的成因和对策》主题演讲(图/网络)



在中国当下的舆情中,“混打”说的好处是,可以模糊化灭活疫苗与mRNA疫苗的“优越性之争”:无论你觉得国产的灭活疫苗更好,还是进口的mRNA疫苗更好,都可以各自保留意见。



也就是说,现在让你打mRNA疫苗,不涉及灭活疫苗行不行的争论,而因为混打是一种更有效的“接种策略”。



如果这样的理由都不能接受,只能说明,这个人对mRNA疫苗是有偏见的,而是大概率是民族主义偏见。



03


这个讨论可以更深入点,虽然会触碰最有争议性的话题:所谓“更好的疫苗”。



更好的疫苗是一个相对概念,需要在比较中厘清和界定。



2022年12月7日放开以来,全国疫情传播速度极其迅猛,其速度之快让民众极为意外。2022年12月16日,曾光表示:现在疫情大幅度上升,且上升速度非常快,甚至出乎公共卫生专家的预料。



目前,关于全国疫情感染人数和感染率,并没有公布相关权威数据,这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有一个估算:目前全国奥密克戎感染率为70.52%,感染人数为9.92亿。




图/“第三思维”公众号



这个数据可能高估了,但目力所及,几乎所有的分析都认为,全国感染率在五成以上。



与此同时,从各地医院的挤兑可以看出,重症率也比预想中更高。



在我们之前的印象中,国外的感染率只会更高,似乎已经全民阳过几轮了。



但数据显示,三年疫情,美国累计感染1亿人出头,感染率约为三分之一;日本累计感染2800万人,相对1.27亿的总人口,感染率只是四分之一。



无论美国还是日本,都远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全民感染”。



我们用了一个月,感染率就大幅超过了美日的三年。更何况,美日从未执行过中国强度的“封控”,不说封城了,“封家”和“封小区”都未曾落实。



其他国家在感染率上或许有些超过了中国,但在传播速度上,只能是瞠乎其后了。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惊人的反差?



原因有很多,季节、人口密度这些都很有解释力,甚至“中国人之前被保护得太好”也是原因之一。



但疫苗呢?至少也是核心原因之一。



原协和医学院教授王晨光先生最近撰文称:



奥密克戎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温和,它在欧美国家表现出来的“慈眉善目”,主要是三大因素——高效疫苗的接种、抗病毒药物的早期干预及对住院患者的支持性医疗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



比感染率更备受关注的是死亡率。



这段时间,很多国人都很关注关于日本防疫的经验,日本不仅感染率只有25%,而且也是发达国家中新冠死亡率最低的国家。要知道,日本老龄化全球第一,本是“死亡率”的天然盟友。



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经济学教授邢予青很关注这个问题,他总结了三个关键原因:广泛接种外国疫苗;快速批准和使用辉瑞的P药;敬畏新冠病毒,戴口罩,勤消毒手。



在疫苗问题上,他强调:日本老年人接种国外疫苗的态度也非常积极,尽管他们非常喜欢国货,但是在保命还是保持“爱用国货的民族尊严”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日本60岁以上的老人,接种了3针辉瑞疫苗的人,已经达到了91.35%”。




图/图虫创意



新加坡也是一个低重症率死亡率的正面案例。截至2023年1月3日,新加坡新冠死亡率为0.078%。



新加坡的特殊性在于,它同时引入了mRNA技术路线的辉瑞-BNT和莫德纳、灭活技术路线的科兴和中国国药。



新加坡也由此有了对比数据:打科兴的感染率是打辉瑞-BNT的2.37倍,重症率是4.59倍;打国药的感染率和重症率,都是辉瑞-BNT的1.62倍。



公允的说法是,打任何一种疫苗都比不打疫苗更有保护力;三针比两针好,两针比一针好;mRNA强于灭活;国药强于科兴。



有人也试图将新加坡奇迹解释为“混合接种”,但真实数据未必支持,毕竟,新加坡mRNA的使用剂量接近96%。



从数据上看,新加坡奇迹的原因可能至少有两个:新加坡50岁以上人口,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的比率高达90%至92%;4%未必拖了后腿,但96%的mRNA使用率更可能是原因。



中国香港也同时引入了mRNA和灭活疫苗。在香港,辉瑞-BNT对应的是其大中华区版本复必泰。



2022年10月,香港大学医学院在《柳叶刀》正式刊发了一篇复必泰疫苗与科兴疫苗有效性对比研究,文章纳入了第五轮疫情的约100万名新冠感染者。



根据这一数据,打完三针,两款疫苗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有效率均达到95%以上。




图/“mRNA福星情报局”公众号



灭活的这一数据是令人鼓舞的。但其暴露出的弱项是,四个月后保护力出现大幅下降。



2022年3月30日,巴西也发布过有类似发现的“比较研究”:灭活疫苗接种三个月后,预防感染、住院和死亡的有效性会随着时间迅速下降,在老年群体中更为明显。



04


当下很多国人之所以相对不关注疫苗,正在阳的人自然更关心退烧药和特效药,而阳过的人则认为自己已具备了免疫力,很长一段时间无需再打疫苗。



MD安德森癌症中心终身教授张玉蛟最近撰文称:



通常来说,感染后三个月内重新感染的可能性很低;然而,半年后,这个可能性就会明显增加。尽管,再次感染的症状可能会轻一些,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张玉蛟引用的一份美国CDC研究甚至表示:被新冠感染过的患者,如果不接种疫苗,他们被再次感染的机率比感染后接种疫苗的人明显增高,“美国CDC建议,自岀现感染新冠起,三月以后可以考虑接种疫苗包括加强针,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生活在重灾区或以变异病毒为主的地区的民众”。



还不只是时间问题,这里还存在一个毒株变异带来的“免疫逃逸”风险。比如因为“蒙脱石散谣言”而在国内暴得大名的XBB毒株,据说就长于“免疫逃逸”。



对此,灭活疫苗更显得力不从心。



而这又是mRNA的比较优势。数据显示,已在香港地区获得正式注册批准复必泰Omicron BA4/5 二价疫苗,可使针对XBB.1的中和抗体滴度提高4.8倍。



无论是时间带来的效果衰减,还是毒株变异,张玉蛟的建议都是常态化打加强针:至少每半年到一年一次。



至于打什么针,张玉蛟表示:“针对原始病原株的灭活疫苗的功效将越来越低。提高疫苗有效率刻不容缓”,“再不能坐失良机。有些事情,越晚越被动,最后变得进退两难”。




图/微博用户@心远地自偏vv



根据全球“经验”,中国的疫情第二波冲击几乎是避无可避的,有专家预判可能在今年五六月份。



第一波冲击的大面积感染自然造成了无数的悲剧与生死殊途,但也给第二波冲击带来了用生命换来的自然免疫时间窗口。



如何利用这三至五个月的时间窗口?



我想,最关键的无非是两条:



其一,在老年人中尽可能推广加强针,而且今后是常态化;



其二,无论是出于混打,还是更好更高效疫苗的考量,下一针都要换疫苗了,将灭活迭代为mRNA。



我们既要参考日本和新加坡的经验,也不能遗忘香港的教训。香港高重症率高死亡率的教训恰恰是:高龄老人接种疫苗的比率不够高;而且很多老人选用的是灭活。



这些也是我们放开初期的教训。



半年后,当传说中的第二波疫情冲击兵临城下,一户中国家庭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备好了布洛芬;足够的抗原试纸和N95口罩;高龄老人可以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顺利开到抗病毒药;不必担心医院里没床位和呼吸机,有需要时可以打通120;家庭成员已具备了基本的抗疫医学知识,既不会过度恐惧,也不会盲目轻敌,更不会被各路谣言轻易俘获;继续可以听到张文宏说自己想说的话……



以及,全家人都打过了mRNA加强针。



到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气定神闲地喊出: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成为第一责任人最重要的是拥有选择权。你想打什么“路线”的疫苗都可以打到,甚至,mRNA疫苗都不止一个品牌,有复必泰,有莫德纳,也有国产的。



打不打疫苗,打mRNA疫苗还是灭活疫苗,都是个人的自由,最基本的底线应该是:我们不能攻讦,乃至阻碍他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只要市场上可以随时打到mRNA疫苗,你最后决定打什么疫苗其实就没那么重要了。​​​​

发布于 浙江



@沈涛

14小时前
随着#阿兹夫定片医保谈判成功#的新闻,自媒体们都在讨论起了阿兹夫定。当然,有相当一部分话题,聚焦在这个药原来是用于治疗某种敏感的病,以及有很多副作用,等等。
我父亲隔壁床的病人就在用阿兹夫定,92岁了。前天和他家属交流了几句,我说:哪怕有副作用,能保命,就先用上。而且,住的是肛肠科病房,涉及新冠治疗的,实际上都在按照市级专家组的统一诊疗方案用药,风险性相对来说就小了……
还是要引用张文宏的那句话:抗病毒药物,管它是进口还是国产的,只要有利于挽救人民生命的,就要用。



@拆台CT

4小时前
来自 微博视频号
已编辑
#河南新冠病毒感染率近九成#

“从社区监测数据看,截至2023年1月6日,全省新冠病毒感染率为89.0%,其中城市89.1%、农村88.9%,现阶段流行毒株仍以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为主。”

河南基本实现社会面阴性清零。

[允悲][允悲][允悲]



//@司马三救 :这个社会需要接受的伦理是:医院看病无罪,医院不看病有罪,不让医院看病更有罪。
@盖世英雄玉椒龙
2020年1月四川南充,因两名发热病人系医院副院长亲戚,院长和副院长不顾医护人员反对,违规收治亲戚,最终因其中一名病人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导致医院10余名医护人员被隔离。

2022年5月10日,本案在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涉事医院院长李某和副院长王某某最终因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

注意,这是2020年1月,武汉刚爆发,病毒最严重的时候的。还是走后门。

然而现在,有一群人借#乙类乙管后曾违反疫情规定被判刑的人怎么办#这个讨论的机会要求给他们平反并且道歉。

意思是给特权跪下道歉?意思是2020年1月就得放开?2020年1月不应该防控?
给自己亲戚开后门是合理的?原来是这种三观?

如果2020年1月的事情都要“平反”,那是不是要给“武汉F4”道歉?
方方写的日记是不是毫无意义?
你们还好意思纪念李医生?



@拆台CT

14分钟前
来自 微博视频号
#上海一小区多户占公共区域搭灵棚#

普陀区长征镇中江路1070弄芝巷小区的多位居民向“新民帮侬忙”反映,连日来,小区内有多户人家占据公共区域搭设灵棚——

▶ 焚烧冥纸和逝者衣物浓烟滚滚,不仅刺鼻呛人,更存在严重消防安全隐患;
▶ 锣鼓喧天、唢呐呜咽中,四邻不得安宁,孩子难上网课;
▶ 夜晚10点后,“撕心裂肺”的哭灵声不时响起。

【1】浓烟袭扰,哭灵惊魂

芝巷小区主要由多层老公房组成,住有居民650户左右。居民赵女士是前两年刚搬入小区的,最近小区里接二连三有人搭灵棚办丧事,让她不堪其扰。

赵女士告诉记者,1月2日下午,一团团漆黑的浓烟从阳台钻进屋内,呛得她涕泪横流。赵女士透过窗户望去,楼下公共通道内焚烧冥纸和遗物的大火熊熊,而自己晾晒在外的衣物上已有多处被烟尘熏黑。之后的数天里,这样的遭遇接踵而来,赵女士窗户不敢开、衣服不敢晒。

夜半时分,揪心的哭灵声时常惊扰清梦,令刚刚“阳康”的赵女士无法好好休息。

【2】当地风俗,纷纷效仿

记者来到小区,只见赵女士家楼下搭建的灵棚占据了公共车位,里面摆放着一间纸屋和若干桌椅。而在小区的西侧,另一场丧事正在进行中,敲锣打鼓的声音响彻一片。

采访中,居民王先生讲:

小区大多是从当地搬入的动迁户,老房拆迁后,村民就成了居民。搭灵棚治丧原是当地风俗,老住户都会沿袭效仿。

记者又随机询问了多位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大多数人对于家属的心情都表示理解,但希望丧事能够尽量从简,减少安全隐患和扰民问题。

【3】小区治丧,如何管理

随后,记者走访了小区所属的新曹杨社区居委会。社工表示,小区内办丧事一般都会向社区老龄办申请,在家门口举行部分丧事活动确实是当地的风俗习惯。

新曹杨社区老龄办的陈先生介绍,一旦有老人过世,老龄办会提供一个棚子,可为前来吊唁的亲友提供休息场所。同时,还会安排焚纸烧物的铁板小车,保障用火安全。

“按照风俗,灵棚搭建要一直持续到‘五七’。老龄办也了解到部分新搬来的居民对此有不少反映,在办丧事之前,我们也会反复关照家属必须遵守的事项。”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上海市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

丧事承办人举行殡殓等丧事活动,不得妨害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而对于小区内的丧事活动到底该怎么办,却没有明确的操作和管理细则。

不过,记者了解到,作为上海唯一的“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奉贤区在2020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奉贤区丧葬礼俗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其中明确:

■ 禁止焚烧冥币等;
■ 禁止在公共场所占道治丧;
■ 禁止抛撒纸钱、燃放鞭炮、播放高分贝哀乐等扰民行为。

【4】彼此谅解,丧事简办

针对小区内由于办丧事而出现的各种矛盾,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黄剑波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

面对这种文化冲突虽然不能奢望化解全部的矛盾,但可以寻求某种可以共存、彼此谅解的方式。生死乃人之大事,然而,在公共空间更需要充分考虑其他人的观感。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孔翔教授则认为:

一般来说,习俗总是有个解释或者说法的。如果这个解释或者说法大家都不相信或者觉得不重要,这个习俗就会消失;如果大家觉得还很重要或者必要,那习俗就会设法转化形式,留下内核。

在具体做法上,两位教授都认为丧事简办、文明治丧的观念会更加深入人心,他们建议:

相关基层部门和治丧的家属要充分考虑搭灵棚的地点和规模,控制哀乐播放的音量,焚烧冥纸和逝者遗物可考虑避开小区公共空间。



@新华社
【#当前疫情最新热点十问十答#】XBB系列变异株会引发大规模流行吗?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如何保障?抗病毒药物、球蛋白有必要囤吗?……针对当前公众关切的诸多疫情热点问题,“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进行解答。

  一问:XBB系列变异株会引发大规模流行吗?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表示,近三个月以来,我国已监测到BF.7、BQ.1、XBB传入,但BQ.1和XBB在我国尚未形成优势传播。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目前本土流行的新冠病毒绝对优势毒株是BA.5.2和BF.7,个体在感染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在短期内(3个月)会维持相对较高水平,预期对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分支(包括XBB)有较好的交叉保护作用。我国短期内由XBB系列变异株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低。

  针对网传XBB毒株会引发呕吐和腹泻症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一些新冠病毒感染者确实有呕吐和腹泻症状,通常1至3天可以自行缓解,没有发现XBB毒株更容易侵犯心脑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

  专家建议,在防护方面,和预防其他奥密克戎亚型病毒感染一样,个人还是要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坚持规律作息,经常开窗通风,保障健康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适量储备家庭常用药。

  二问:感染后还有没有必要接种新冠疫苗?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说,目前来看,单纯感染产生的免疫保护力,不如感染加上接种疫苗产生的混合免疫力保护作用强,所以后期如果需要接种疫苗的话,建议还是要接种疫苗。

  按照目前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规定,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感染时间和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时间应间隔6个月以上。

  王华庆说,研究表明,通过接种加强针,可以唤起机体的免疫记忆细胞,也会提升抗体水平,进一步巩固对重症和死亡的预防作用。所以,没有完成加强免疫的人群,只要符合接种条件,应尽快按照免疫程序的规定完成加强免疫,以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

  三问:布洛芬等药物如何科学使用?

  一些人在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因用药不当导致损伤。安全科学用药事关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张波介绍,解热镇痛类药物,比如常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是对症治疗的药物。一般来讲,患者用1至2天就能退热,加上患者身体疼痛控制住后,就可以停药了,不需要长期服用。

  一般而言,选择一种解热镇痛药就可以。很多解热镇痛药含有的成分相同或类似,如果选择多种解热镇痛药联用,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患者在使用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说明书。

  张波介绍,通常讲的抗生素一般指抗菌药物,是只针对细菌引起感染的治疗药物,对于治疗病毒引起的感染是无效的。在临床中,有些患者合并一些细菌感染,或者是新冠病毒感染后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这种情况下,可以合理选择抗生素,但要经过血常规检查等严格评估。

  四问:抗病毒药物、球蛋白有必要囤吗?

  近来,一些用于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被冠以“特效药”之名,引发不少网民关注和抢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说,目前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效药。一些抗病毒药物能够抑制、干扰新冠病毒复制,但在使用时存在很多注意事项,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不建议公众囤药并自行在家使用。

  童朝晖介绍,对于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如高龄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些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降低重症率,但在青壮年等没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身上使用是无效的。而且这些药物需要在病程早期使用,发病5天内特别是48小时内使用效果更好。

  针对网民求购的另一种药物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介绍,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能够减少炎症反应,但只建议在治疗重症病人时使用,而且要在出现炎症因子风暴等特定情况下使用才有效果,不适合在家里使用,也没有预防新冠感染的作用,同样不建议在家里储备。

  五问:如何科学做好血氧监测?

  王贵强说,老年人、有基础病人群等高危人群要特别注意血氧指标,建议有这类人群的家庭配备指夹式脉搏血氧仪,如果监测数值低于93%,要及时就医检查。在居家环境中,如果血氧饱和度降低,有条件的可以在家里吸氧,避免低氧诱发一系列基础病的加重。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徐凯峰提醒,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观察血氧饱和度是否明显下降;尤其是降到90%以下时,可能已出现严重肺部受损,一定要及时就诊。

  目前,多地正组织为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发放指夹式脉搏血氧仪,指导居家自测血氧饱和度。

  针对价格相对昂贵的制氧机等氧疗设备,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月3日印发《关于做好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配备数量适宜的氧气袋、氧气瓶以及制氧机等设备,确保能够及时为门诊患者、居家治疗患者及养老机构老年人提供氧疗或氧气灌装服务。

  六问:为什么一些感染者康复后会“复阳”?

  “复阳”是指感染者在同一感染周期中两次出现阳性结果,与二次感染不同。

  王贵强介绍,“复阳”应该叫再检出,实际上病毒核酸还持续存在,只是因为检测方法和采样方法及排毒的间歇性,导致“时阳时阴”的情况,是否“复阳”应该用核酸检测作为标准。

  王贵强说,从传染性来看,既往大量研究并没有在“复阳”的病人体内分离到病毒,也没有发现其导致病毒进一步传播。从危害性来看,“复阳”的人群基本没有症状,只是核酸阳性,个别患者会出现咳嗽等残留症状。

  七问:转阴后久咳不止如何缓解?

  “近期,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很多人转阴后咳嗽仍会迁延较长时间。我们一般认为,超过三周以上的就是亚急性咳嗽,其中,最常见的是感染后咳嗽。”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林江涛说。

  林江涛介绍,感染后咳嗽的成因,是上呼吸道感染时造成支气管黏膜的损伤或感觉神经裸露,从而对外界各种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因此,气温的降低、吸烟的烟雾、厨房油烟等物理和化学性刺激都有可能引起剧烈咳嗽。

  “转阴后的咳嗽敏感性增高并不是感染,这个时候既不需要抗病毒,也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可以自行恢复。”林江涛说,感染后咳嗽的患者要避免各种对呼吸道的刺激性因素。如果症状重,影响到工作、学习和休息,可以到医院就诊,医生一般会对症采用止咳药物进行治疗,一些中成药的效果也非常理想。

  八问:康复期有哪些注意事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新冠病毒感染者进入康复期或者康复末期,要保持平和心态,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为主;同时,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北京安贞医院常务副院长周玉杰表示,更好度过康复期,不能突然剧烈运动。有氧运动会导致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过度的无氧运动也会造成乳酸堆积。同时,也要“动静结合”,不能躺着一点也不动,防止出现血栓等栓塞性疾病。可以将运动标准下降到低于原体能的1/3。

  与此同时,要避免熬夜,戒烟戒酒,做好生活方式管理。

  九问: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如何保障?

  农村地区群众用药和就医保障问题牵动人心。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发《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要求各地重点抓好农村地区防疫体系运转、药品供应、重症治疗、老人儿童防护等方面工作,加强日常健康服务,突出重点人群管理,有序疏导诊疗需求,提供分级分类医疗卫生服务,最大程度保护农村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介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物资保障组建立了日调度制度,坚持全国一盘棋,每天统筹调度药品和其他重点医疗物资。根据疫情的发展,现阶段优先保障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用药。

  “相关部门制定了很多政策,支持有关企业扩大产能,加班加点生产相关药品。同时,加强供需对接,鼓励地方政府集中采购,加快药品配送;坚持中西医结合,发挥农村地区特色,充分利用中药,减轻基层就医压力。”聂春雷说。

  十问:春节人员流动高峰会否导致疫情大规模传播?

  “当前,‘小地方’的疫情传播不像大城市这么迅猛,但传播的持续时间比较长。随着春节人员的返流,可能会在当地引起一波输入性高峰。”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毛德智说,返乡人员在路途中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回乡后,刚开始几天跟老人、孩子接触时,一定要戴好口罩,同时要勤洗手,尽量少聚集、少聚餐。要随时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出现感染症状时,要及时到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就医或咨询,如果症状比较重或有高烧等情况,千万不要硬扛,一定要及时就医。

  “广大父老乡亲、农民朋友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参与村里的防疫工作,尽最大努力把基层的防疫网络建好建强。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如果有富余的药品或者医疗物资,可以及时向邻里乡亲们提供帮助。”毛德智说。(记者:张泉 温竞华)



@财新网
【独家|#辉瑞Paxlovid医保谈判基本未降价#,报价高出局】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商品名:Paxlovid)在医保谈判中报价究竟如何?财新从权威渠道获悉,辉瑞公司在此次医保谈判中基本未降价,并非网传报道的600多元。

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系此次医保谈判中关注度最高的品种。此前有媒体报道,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辉瑞实际的报价是600多元,但应当距离国家医保局的底线还比较远。#Paxlovid因辉瑞报价高未纳入医保#



@界面新闻
【#辉瑞新冠口服药医保谈判失败后要怎么买#?或延长临时报销时限】#辉瑞新冠口服药或延长临时报销#1月8日,新一轮国家医保谈判落下帷幕。备受关注的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Paxlovid)未通过谈判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管理司负责人的介绍,虽然Paxlovid未能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但根据近期发布的《关于实施“乙类乙管”后优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费用医疗保障相关政策的通知》要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下称“第十版诊疗方案”)中的所有治疗性药物,包括Paxlovid、阿兹夫定片、莫诺拉韦胶囊、散寒化湿颗粒等,医保都将临时性支付到2023年3月31日。

对此,一位医改专家向界面新闻表示,此后存在依据相应文件再评估、再延长临时医保报销时限的可能性。“应该可能性大的,用上了后面说不能用会有大问题的。要看疫情发展情况,总体考虑。”他表示。#辉瑞新冠口服药或延长临时医保报销# http://t.cn/A69zw2hJ



@Fenng
渠道人士告诉财新,辉瑞报价实际是要比 600 元高很多,1890 元这个价格基本上没降,至于具体专家测算的医保底价属于保密,无法对外披露。「国家医保局新闻稿上写得非常清楚,就是报价太高,报价过高。」 ​​​



@冬亚
#当前疫情最新热点十问十答#  
来自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做个精简版,括号里是我自己解读

一问:XBB系列变异株会引发大规模流行吗?
目前没有,短期内可能性低。
(也就是可能会,但最近不会)

二问:感染后还有没有必要接种新冠疫苗?


三问:布洛芬等药物如何科学使用?
用一两天,退热就停用
不要多种同成分不同名字的药一起用
(会嗝屁)

四问:抗病毒药物、球蛋白有必要囤吗?
抗病毒药物有用,但不是特效药,要早用,重症了就没用
球蛋白不防感染不防重症,无用。是重症抢救才用,医院里才能用,家里别用

五问:如何科学做好血氧监测?
有用,监测好
(到某个数值是说长时间在某个数值上不去,不是说一掉下去就完蛋了,等等看)

六问:为什么一些感染者康复后会“复阳”?
很正常,复了也没啥。

七问:转阴后久咳不止如何缓解?
少刺激,等恢复,实在不行去医院

八问:康复期有哪些注意事项?
休息,休息,好好休息

九问: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如何保障?
给药给资源,因地制宜

十问:春节人员流动高峰会否导致疫情大规模传播?
可能会有高峰,个人防护做好,为自己为别人

(不过话说春节高峰和节后高峰,虽然现在还是很可能会出现
但这两个高峰可能比先前预估的要低一些,甚至可能低不少。
原因是很多县乡的感染进程,比之前预计的要快很多)



@风云学会陈经
如何看待中国三周快速过峰?

1. 中国和外国的疫情曲线真的非常不同。在全网推的《中国战疫进入新阶段》文中,点出了奥密克戎的传播率R0,达到了惊人的21!
2. 这绝对是一个毁灭性的数字,一个人传21个人,人类没见过这么牛逼的病毒。这也解释了为何一个中国大城市会从清零发展到三周全感染,就是简单的数学。
3. 从1个感染者开始,1传20,20传400,400传8000,8000传16万,16万传320万,320万传6400万。只要7代,就能覆盖中国任何大城市所有人口。而病毒是2天一代,2-4天潜伏,7代21天三周,就能感染完。之后再花一周时间转阴恢复,一个月就走完了感染曲线。
4. 为什么在外国就没这么快?这主要是中国清零造成的。中国等于几乎没有人感染,开始传播之前也就200万人感染,也就够病毒高峰期干一小时的。我们清零能力真的太强了,很多城市来了R0高达20的奥密克戎都能清零,也就是人为降到1以下的传播率。
5. 外国是早就被各种病毒变种“洗”过多次了,不少人已经有了部分免疫力,虽然奥密克戎传播厉害,但是要击破这些人搞成二刷、三刷,还是要些时间的。而且早期的奥密克戎没有中国BA5.2、BF.7的传播率高,可能是8之类的数字,也很高,但是就会慢一些。
6. 中国几乎都是“首刷”,容易感染。而且人口密集,活动方式密接多,电梯、地铁、办公室、饭馆,天然也会帮助病毒传播更快。所以就有20的传播率,非常特殊。同一个病毒,在不同人群传播率都是不同的,中国是最高的。面对了传播率进化到最猛的病毒变种,还都是容易感染的人。
7. 快速过峰有利有弊。对经济的好处是几乎没有影响生产,这有些出乎预料。外媒担心说中国工厂停工影响全球商品供应,目前看,媒体还没反应过来,人都纷纷回来上班了,很多公司上下游配套企业都正常运转了。这是出乎预料的,没想到这么快就恢复了,街上都开始报复性消费了。
8. 弊端就是短期内海量感染者挤兑医院、很多老人感染引发基础病去世。这需要数据评估,可能是100万-200万超额死亡的规模,很多家庭都受影响。这个社会影响其实外国也都经历过了,病毒凶猛,一定数量多超额死亡不可避免。中国超额死亡率应该是比较低的,因为奥密克戎变种的杀伤力,比德尔塔和原始株等早期变种还是要轻。
9. 社会有些出乎预料,是对奥密克戎的“温和化”有不切实际的预期,其实还是不简单的。但是也肯定没外国那么惨,德尔塔那时,很多外国中年人、青年人都怕了,直到奥密克戎出来才松口气。我们中青年基本还是没恐慌的,出事的是个案,比例很小,主要还是担心长辈去世。修正社会预期之后,应该还是能接受,中国抗疫整体是成功的,损失比外国要小。



@生物狗Y博
医保谈判破例提前宣布了最受关注的新冠药物谈判结果:辉瑞的Paxlovid因为价格问题没谈成,阿兹夫定与清肺排毒颗粒谈成了。

1. 为什么关注Paxlovid的谈判?

三个里哪个有含金量,哪两个是什么货色大家心知肚明。在重症高峰之际,整个医保谈判真正全民关注的也就是Paxlovid。甚至可以这么说,所有去谈的药,有绝对民意支持,希望能谈成的,也就是Paxlovid。

很多财经口、医药口的记者都在蹲点医保谈判,比较遗憾好像没有哪位想着做个民意调查,问问去参加的诸多药企代表们,对Paxlovid谈判是什么期待。如果做了这个调查,相信大部分会是希望这个药能谈成。剩下的包括几个PD-1抗体,几个竞争对手之间,恐怕巴不得自己谈成,别人谈不成,老百姓更是估计谁是谁都不认识,谁谈得成谈不成也不在意。

为什么大家希望Paxlovid能谈成?因为这它对新冠有明确的作用,而在疫情下我们又有显著的需求。很多人可能对医保谈判有误解,没谈成的药不是说就进不了国门,用不了。可是面对山呼海啸的新冠感染,Paxlovid在国内的供应一直处于极为紧张甚至混乱的状态。希望Paxlovid进医保,不仅是或者说不是想着这个药能降价,而是希望进了医保之后,这个药的供应能够得到保障,感染了之后符合条件——重症风险高的人能及时用上。

对,老百姓想的是有药可用。这一点医保应该也心知肚明,所以说Paxlovid没谈成时顺便又说了阿兹夫定和清肺排毒颗粒谈成了,大概也是知道后两个什么成色,又进一步说涉及新冠还有600多个药物在医保名录。

但这就是偷换概念了。通过双盲试验以及真实世界检验,真正能针对新冠,降低重症风险的,这些药物里只有Paxlovid,把600多个药加进来,那是把各种退烧药止咳药都算上。这有意义吗?难道和医院里焦头烂额的医护人员说:不要慌,虽然没有Paxlovid来降低感染的老百姓的重症风险(因此会有更多人要住院),但退烧药医保会报销?

2. 面对公卫危机,医保去谈就是错位

因此,当医保抛出“价钱没谈拢”,而媒体纷纷揣测医保底线多少,辉瑞只愿意降价多少时,我们早已偏离了Paxlovid未进医保的关键议题:如何保障国人能用上一个明确有效,又有切实需求的药物。

从这个角度出发,医保约谈Paxlovid本身就有不恰当之处。失败后,不少人开始注意到国外的Paxlovid采购价远高于之前中国的医保采购价。医保定价之前是2300人民币一疗程,最近据媒体报道下降到1890人民币。而美国政府签订的合同是530美元一疗程。欧洲以及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采购价也没有与美国的价格偏离太多。实际上美国政府采购合同包括了一项发达国家价格保证条款,日本德国等6个发达国家如果采购价格低于美国,美国的合同会自动更新为这个更低的价格。

这些数据都是公开的,显然辉瑞没有要向中国多收钱。实际上跨国药企的全球定价与各地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挂钩。只要是中国正式上市的药品,在这样一个定价体系内必然比发达国家更便宜。

但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其它国家的采购价不是医疗保险的协商价格,是政府在大流行背景下为公卫危机所做的关键物资采购。这比价格比较更为关键,也是为什么我说医保去磋商Paxlovid本身就不合适。

公卫危机有紧急性,而医保作为一种医疗保险,覆盖的药物要考虑长期的供求。当下中国处于疫情高峰期,Paxlovid的采购明显是需要把着眼点放在公卫危机上,此时按医疗保险谈,思路就很奇怪。

或许也是为了满足眼下新冠疫情的紧急状态,医保谈判失败后同时表态会继续支付到3月31日。可这仍然回避了真正的关键问题:如何保证Paxlovid这个疫情暴发后降低重症、死亡的关键物资的供应。

问题不是医保愿意继续付钱到什么时候,以及愿意付多少钱,而是到底手上有多少药,打算买多少药,让多少人最后能用上药,让哪些人用上药。这些问题难道该归医保或医保集采管吗?

即便是疫情已经进入稳定期的发达国家,Paxlovid转向商业保险的运作都未开始,现下做医保谈判,本身是否是一种错位?

3. 全球认可Paxlovid价值的基础

仅仅是2022年前三个季度,Paxlovid的全球销售额就达到了170亿美元。显然这个药在全球获得了价值认同,也就是说全球很多个国家认为值得付出那么高的金额,去买它。

前文已经说了,公开的各国政府采购价都比医保采购价更高。讨论Paxlovid卖得贵或便宜,不能光看标价,而要看价值。否则你整天指着卖高档牛排的质问人家怎么一斤肉比一斤白菜贵,不是脑子有病吗?

非常现实的一点:Paxlovid是目前所有新冠抗病毒药物中,有效性安全性总体最好,使用最为便捷的选择。

从有效性来看,Paxlovid在未接种疫苗的高危人群中可降低住院与死亡风险89%(三期临床试验),接种过疫苗的高危人群,降低住院风险68%(以色列真实世界研究)。这个比刚进入中国的默克口服药高很多。一些分析说默克的口服药进来了,有竞争了,医保不用急着买Paxlovid。做这种分析的人,连药物有效性的差异都不懂。

从安全性看,Paxlovid不仅三期临床试验招募超过两千人,上市后全球用了的人大概在千万级别。这是大量的安全性数据积累。有些人说某某在研的药如何如何,都不说这在研的什么时候研究完不好说,以及研究出来啥样难说,就算等那药批了,背后的安全性数据是多少?药物不良反应中,不常见的定义是发生率在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罕见是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按这个标准,国内在研的新冠抗病毒药有几个能明确罕见不良反应,不常见的都未必能找全吧?VV116做的头对头试验里用了VV116的不到400人,这个数据量能说VV116安全性更好?

便捷性上口服药的优势更不必说。总结下来,Paxlovid是目前安全性数据积累最多,对高危人群来说也是感染后降低重症风险最可靠的一个选择。这也是这个药获得全球价值认可的基础,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国家花大价钱买这个药,没有想着其它药可能更便宜,不如用其它药的原因。

4. 问药值多少钱,想想人值多少钱

不过既然医保已经尝试将Paxlovid纳入,价钱自然是不能回避的话题。可与其猜医保底线是多少,辉瑞报价是多少,我们更应该想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有效降低新冠重症风险的药物,价值到底是多少?

而如今重症高峰下讨论Paxlovid应该值多少钱,不如问一下一条命值多少钱。

别觉得这是夸张,考虑药物价格本来就应该以此为出发点:使用该药能获得的健康收益的价值是多少?未接种疫苗的老人——中国还有不少,根据香港的数据,80岁以上,感染后病死率达到14%,用Paxlovid,估计得保守一些,降低80%病死风险。100个8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的老人感染,不用Paxlovid死亡14人,用了,死亡大概是3人,救下来的这11条人命,就是给这100个疗程Paxlovid定价时可以参考的价值。

同样的,就算是打过疫苗的人,高危人群感染后仍然有住院风险。灭活疫苗有效性差一些,风险可能还高一点。如果用Paxlovid,把感染者的住院风险降低了六七成,这省下来的住院的钱,包括医护人员额外的劳动,也应该是讨论Paxlovid价值时需要考虑的。

这方面也是有专业人员做研究。比如美国有个独立的ICER,专门捣鼓药品在美国上市的医学价值——健康收益折算成钱是多少。2022年3月,ICER根据当时的病死率重症率等数据,估计Paxlovid的合理价格上限是一个疗程3600-5800美元,也就是低于这个价格从医疗经济学角度来看都划算。而12月,随着美国重症风险下降ICER更新了数据,认为合理价格上限应该降低到563-906美元一疗程。

当然,每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健康收益折算结果也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可能觉得80岁以上老人的命不值钱,或者有些国家医护人员的劳动不值钱。

比较遗憾,医保目标价是不公开的,据说只有企业报价在目标价的115%之内才会进一步往目标价引导。不过这次医保都愿意破例公布没谈拢,不如也把心理价位公布一下,好让大家也看看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在黑市把Paxlovid炒到几万一盒,很多人求购来路不明的“仿制药”时,医保眼里健康的价值。

5. 保障及时供应更为关键

就如前文所言,在公共卫生的危机下,让负责长期医疗支出的医保纳入Paxlovid本身存在错位。多说一句,西方国家今年应该会让新冠疫苗、药物等逐步走商业化,到时候才会有当地医疗保险与辉瑞等企业协商定价,而这些定价必然会比政府采购价高几倍。也就是说医保当下的购买价与国外的订购价,今后的差距可能更大。

回到当下国内疫情的现实,关键的不是医保去把价格再谈下来一点,而是明确药品供应状况,让可以从Paxlovid这类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中获益的人能及时拿到药。

如果我们看美国各年龄段以及养老院人士每十万人在2022年1-9月的Paxlovid使用量(图1)

夏季BA.5高峰期65岁以上老人每十万人约有1000人在用Paxlovid,根据这些估计如今美国确诊新冠的感染者里超过三分之一用了Paxlovid。即便如此,美国仍然认为这个药的推广还不够。比如一些少数族裔使用偏少(图2),非裔65-79岁老人中只有24%的感染者在4-7月用了Paxlovid。国内现在高危人群用上的比例是多少?如果别人24%的比例觉得太低,我们是否有太多需要改进?

此外,Paxlovid的使用比例远远高于在美国更早上市的默克口服药Lagevrio,占据市场份额达90%(图3)。Paxlovid成为新冠抗病毒药物的首选是有科学原因的,是基于整体的有效性、安全性上的优越性。医保洽谈失败后,一些人想着默克口服药来取代,或者八字没一撇的在研药、仿制药,这些想法基于科学吗?

至于某家中标公司大谈什么让利民众,呵呵,让利的前提也得是药有用吧?在商言商,何必搞藏拙示仁这套把戏。有时候,说得太便宜,反而让人担心背后的代价更高。



https://3g.k.sohu.com/t/n661424061

为抢辉瑞“特效药”,有人求医院股东私厨,有人黑市被骗

极昼

2023/01/10 08:39

预计为您播报20分钟

温柔女声播报

听新闻


下载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摘要: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1月8日,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医保谈判失败,无缘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过去一个月,关于Paxlovid的热点持续不断。短短几周时间,在地下交易市场,它的价格至少翻了十倍,连同“替身”——印度仿制药也水涨船高。我们接触到十几位使用过Paxlovid的感染者家属。他们当中,有人确实症状好转,也有人没能留住生命。在追寻“特效药”的路上,这些人宛如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穷尽人脉资源,不惜重金与时间,被骗过,也曾期待过。

文|蔡家欣 杨粟予 编辑|王珊瑚

药藏在包里,吃时抠三粒

苏州一家三甲医院,37岁的赵晴晴悄悄从包里掏出三粒药片,两粉一白,塞进父亲的掌心,又递上一杯水。病床上的老人很配合,直接把药送进嘴里,仰头吞下。没有多余的一句话,全程迅速,生怕被人知道似的。

病房外的走廊挤满了输液、等待床位的病人。这是一个敏感的时期。几天前,这里发生的一幕让赵晴晴“大为震撼”。由于监护仪不够,护士想暂时借用一位住院病人的机器,给其他重症病人过渡。但家属说什么都不愿意。这场协商最终演变为闹剧——两家病人的家属直接跪在地上给彼此磕头。

这一幕点燃赵晴晴的恐惧,“我不会告诉任何人我有药。”赵晴晴口中的药,指的是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奈玛特韦和利托那韦)。2022年4月,它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迄今为止(新冠)高危患者的最佳治疗选择”。网络上,Paxlovid被称为新冠“特效药”。这个名头来源于辉瑞赞助的一项千余人的临床试验:出现症状后三天内服药,患者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 89%,五天内给药风险降低85%。

赵晴晴把药紧紧地捂在包里——那是一个蓝白药盒,五板药,每板六粒椭圆形药片。服用的时候,赵晴晴就抠三粒出来,“这个东西比较隐晦,我不会跟别人说,也不打听别人的情况。”

她的药来之不易。2022年12月22日,感染奥密克戎一周后,67岁的父亲被送往医院。两天后,血氧从92掉到70多。赵晴晴几乎两天没合眼。她频繁地在网上刷消息,加各种病友群,寻找救治方案。她跟来路不明的药贩子打交道,花大几百块在互联网上问诊,每天抱着手机,等待京东美团放药的那一刻。

但都无果。奥密克戎肆虐的寒冬,Paxlovid一药难求。湖南一个女孩,只是在网上晒了药品图片,就收到上百条求转药的私信。北上广的公立、私立医院全都收紧。广东一家三甲医院开药必须通过医学部主任开通权限,私立医院和睦家也在严控开药流程,从能替患者开药,到要求患者到场,最后宣告缺药,仅有少数功能免疫缺陷,或者肿瘤患者能开到。

药价一路攀升,在地下交易市场,Paxlovid从最初的2300元,涨到8000元、1万,最后飙至3万——相当于每粒药价值1000元。为了给重症的家人求一盒“特效药”,很多人和赵晴晴一样,奔波在医院、路上,与药贩子盘旋,或者淹没在海量的信息和并不高明的骗局里。

人脉、金钱、甚至运气,在这个时候突显了它的重要性。一个上海女孩,通过和睦家股东的私厨,给84岁的父亲争取到一盒药;免疫再造功能低下的母亲感染后,一个在中部省份做医疗设备的年轻人,直接打电话给当地辉瑞厂商;长居马来西亚的武汉人,已经在当地公立医院开好两盒药,准备春节带回家给老人,以备不时之需。



一位年轻人整理的买药过程。讲述者供图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没有人脉金钱——但他们拥有敏锐的信息度和获取能力。在北京工作的周露(化名),平时就会阅读国外医学期刊。感染奥密克戎后继发中耳炎,他见识到这个病毒的厉害,成为最早在京东上购药成功的一批人。几天后,周露想再买一盒时,已经一药难求,只能从黄牛那里花1万多买到第二盒药。最终,这两盒药被寄往陕西农村,一盒给78岁的奶奶,一盒给56岁的父亲。

求药者中,像周露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身在北上广,他们凭借大城市发达的信息流通网络,提前感知风险。他们在网购平台、代购等渠道抢到这个稀缺的药品,寄往偏远的小城市、甚至是农村,那里有他们年迈的父辈、祖辈,正毫无准备地暴露在感染风暴里。

赵晴晴的运气还算不错。12月27日晚上8点,一个朋友从德国回来,正好带回一盒Paxlovid。当晚,赵晴晴的丈夫开车前往上海取药,往返6个小时,终于在凌晨2点,给父亲吃上辉瑞“特效药”。

在朋友的介绍下,赵晴晴又花1万5买到第二盒Paxlovid。她甚至没想过真假,“先买到再说。”一位同事的父亲病重,来向赵晴晴求药,她拒绝了——父亲病情未明,咨询之后,她打算再吃一个疗程。这份私心,赵晴晴毫不避讳,“让药这个事情绝对不会(发生)。”



2022年12月27日晚,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医务人员为患者输液。额定床位16张的抢救室里,放下了69张床位。

囤药与自救

对赵晴晴来说,疯狂寻药的过程就是一场自救。

父亲住院后,赵晴晴最初还很乐观,“宣传都是轻症,住两天院就能控制住。”两天后,父亲的病情恶化了,呼吸急促,无法行走。但治疗没有变化——还是在输头孢、B6和维生素C。赵晴晴观察到,隔壁床也在用这些药,但他们的病情比父亲轻多了,“不管重症和轻症,所有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方子。”隔壁床曾住过一个40岁的中年男人,住院两天后绝望地说,“所有的治疗都不是对应我这个病的”,随后便收拾行李离开了。

当时,协和医院关于新冠肺炎的诊疗参考方案还没有公布,关于父亲的病情,医生总是含糊带过,“只能靠个人免疫力”。

“没人知道怎么治,这是最纠结、最让人觉得悲哀的地方。”赵晴晴说。



感染第13天,赵晴晴父亲的用药方案。讲述者供图

Paxlovid是赵晴晴的一线希望。去上海取药的那个晚上,父亲血氧掉到77。赵晴晴一边等药,一边安抚老人,“我们有药了,还有几个小时就从浦东机场拿回来了。”

在这家医院,赵晴晴的父亲是第一个吃上Paxlovid的病人。在那之前,赵晴晴就在网上研究过用药说明。拿到药后,她很纠结,和丈夫商量了十分钟,“没有临床经验,如果爸爸吃坏了怎么办?”丈夫安慰她,“保命要紧,我们一起做这个决定,我们做儿女的愿意承担后果。”

值班医生也默许了,“实在没办法就吃”。第二天,父亲的主治医生开出诊断报告:建议自行购买辉瑞新冠口服药。

跟赵晴晴有相似遭遇的人不在少数。在一些偏远的县城医院,医生甚至没听过Paxlovid。四川乐山,小张的外婆已经感染10天,他询问主治医生,能否使用辉瑞?医生表示“没听说过”,“内部系统没有这个药的说明”。至于默沙东和阿兹夫定,“不确定其对新冠治疗的作用”。不久后,外婆器官衰竭,陷入深度昏迷。同时感染的外公还未转阴,还是那位医生,不知道什么原因,推翻之前的建议,又让他给外公试试默沙东。

当患者躺在ICU,没有太多的治疗手段时,Paxlovid成为家属的救命稻草,很快被捧上“神坛”。即便没有感染,许多人也加入抢药的大军。

25岁的谭真,在北京从事时尚行业。她算得上是最早准备的那一波人。12月13日,“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开启网售”的新闻登上热搜,想起安庆老家的4个高龄老人,谭真开始找药。担心跑不赢病毒,她直接放弃辉瑞正版药,“根本没有任何渠道”,将目光瞄准在印度仿制药。

下单的6盒印度药还在漂洋过海,谭真81岁的外婆就感染了,并在几天后住进ICU。谭真又从另一个药贩子那里买到两盒印度药,每盒1500元。听卖家说,药是客户之前预订的,结果家里老人已经去世,用不上才退货了。

即便已经错过了最佳服用时间,谭真还是劝老人试一试。吃了一颗被磨碎的印度药后,外婆呕吐不止,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吃了。90岁的爷爷,曾经是医院主任,对印度药也坚持“不信任”,“不敢吃”的态度。

后来,谭真86岁的外公肺部也感染了。在北京的谭真,买到了一盒正版辉瑞Paxlovid,8600元,那是从北京一家三甲医院闪送出来的——此时距离老人感染已经过去9天。外公很配合,他以前是一个高级工程师,听说这个药得8600元,二话不说就吃了。

随着需求的上升,12月26日,北京计划在各社区医院配置Paxlovid,且纳入医保,相当于只要花189元就能在医院买到Paxlovid。据了解,海淀和丰台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均有少量现货,开药至少具备几个条件:65岁以上,5天内感染,肺部CT影像,肝肾功能化验单,大多要求是本社区居民,“(外地的老人)没办法开药的,因为无法进行后期随访”,一位社区医生说。

上海和广州也发布类似消息。开药门槛与北京类似,“本街道的签约居民”是首要条件。根据第一财经报道,目前上海部分社区医院已经断货。

一线城市的资源遥不可及,这些举措无法缓解更广大群体的焦虑。谭真长居北京,但对她来说,从社区医院开药“不太可能”。比如老人不在北京,Paxlovid资源有限,降价进医保,“怎么算,这个好处都轮不到你头上”。

知晓Paxlovid进驻北京社区医院的消息后,谭真的爷爷很气愤,“为什么不早一点告诉我们这个药是有用的?”从那一刻开始,他拍板决定,让88岁的老伴再试一试那个印度药。



一位药剂师的担忧

什么地方能弄到Paxlovid?过去半个月,江剑刚收到过几千条类似的私信。

在微博上,江剑刚拥有28万的粉丝。现实生活中,他是一名华裔药学博士,也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临床药剂师,拥有超过20年的执业经验。尽管他主管的药房就有200多盒Paxlovid,江剑刚也表示无能为力。

在美国,Paxlovid属于处方药。根据美国的医药分离制度,医生只能诊断和开处方,药剂师主管药物分配,确认处方是否合法合理。

2022年2月,美国同样经历一波Paxlovid短缺潮。江剑刚主管的药房每周只有12盒现货。少量的Paxlovid如何分配?他解释,按照病情严重程度——75周岁以上的高风险人群,或者有严重基础病,比如艾滋病患者,“有很大几率变成重症的患者先用”。由于卡得足够严格,江剑刚回忆,那个时候每周仅需要开出4-5盒,占就诊患者量的2%到5%。

同样是药品稀缺,但当时美国对Paxlovid并无过高的追捧。江剑刚分析,去年2月Paxlovid上市后,美国已走过感染高峰。由于美国总统拜登服用又复阳的新闻,Paxlovid作为一种新药备受质疑。最后一个原因是,当时还有默沙东Molnupiravir口服药,和Evusheld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可作为替代。

2022年4月,Paxlovid供应量跟上。大多数患者会选择找家庭医生开处方,由家庭医生将处方发放到患者附近的药房,自取或者配送。6月,为了保证患者及时用药,Paxlovid的处方权同时下放到药房。如今在美国,只要患者满足12周岁以上,体重超过40公斤,都能开具Paxlovid。现在,江剑刚所在的药房,每周平均能开出40多盒药。



2022年初,韩国首尔一家药店货架上的Paxlovid。

国内的背景则不一样。放开后,奥密克戎的感染速度加速,网上关于白肺和死亡的消息漫天飞,昂贵的价格也会提高期待,“一下把这个药抬到神圣的位置,好像拿了这个药就多了一条命。”江剑刚说。

他认为,Paxlovid进驻北京和上海的社区医院,与美国将处方权下放给药房和家庭医生的思路相似,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用药的困难。但江剑刚也有顾虑,即社区医院对药品的把关,“会不会熟人就塞一盒给你?”造成的结果可能是,需要的人拿不到,没需要的人囤药。

来找江剑刚的人,总是着急而困惑。有时发来一张印度药的照片,让江剑刚辨别真伪,有时是咨询用药禁忌的问题。庞杂的来信,让江剑刚意识到,“很多人(医疗)意识不对”。作为药剂师,他感到担忧。

事实上,Paxlovid属于预防病情转重的药物,按照指南,患者应在感染后3到5天内服用。但国内拿到药的患者,多数处于重症阶段,“可能没用,或者效果大打折扣”。江剑刚以自己所在的医院举例,Paxlovid的用药需求主要在急诊科室,轻症患者可以自行带药回家服用。重症的患者被留院治疗,但收留重症患者的住院部,对这个药并无太大需求,这也从侧面印证,“这个药对重症无效”。

江剑刚能理解家属的选择。当患者躺在ICU上呼吸机时,对他们而言,根本不在乎用药限制和药物对身体的损伤,“他们只要把这个命救回来”。

现实的错位还有,即使手里有药,很多人也在迟疑,“老人症状很轻,要不要用?”至于用药禁忌,江剑刚要求看到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数,来信的网友大都笼统回答,“(肝肾功能)没有任何问题”。

在我们接触过的、十多个使用过Paxlovid的感染者家属里,只有两个老人是在感染后3到5天内服用。有人症状好转。贵州的一个年轻人,在母亲感染当天及时给药,用药后母亲昏睡两个半小时,症状由原来的眼压过高,浑身疼痛到只有轻微的头疼和腰疼,连续服药四次,第四天抗原转阴随即停药。这与江剑刚了解到的情况相似。在他的印象中,过去一年,他所在的医院使用过Paxlovid的患者,再次返回本院就医的情况,不超过10例,“如果病情加重,十有八九肯定又会回到医院。”

2022年5月,上海仁济医院曾对114名接受Paxlovid治疗的新冠患者,进行病毒清除时间观察。结果显示,越早启用Paxlovid,病毒清除越快。以免疫抑制患者为例,诊断后5天之内就开始使用Paxlovid,病毒清除时间可以提早约6天。

当然,也有人没能留住生命。天津一个年轻人,为了给感染一周的姥姥求药,不惜开车到北京,又从北京飞银川,当天往返。10多天后,89岁的姥姥还是离开了。

一个月来,关于Paxlovid的热点持续不断。2023年1月8日,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医保谈判失败,无缘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此前,它曾被纳进北京、上海等地方医保,支付期限只能到今年3月31日。

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但对更多的人来说,供应量能否跟上或许是更关注的焦点。他们更不想面对的是,未来在跟新冠病毒的漫长抗争中,还要抢药囤药,甚至自救。那些经历让人后怕。如今,赵晴晴手上有4盒阿兹夫定,5盒印度仿制药,还有巴替瑞尼等药品,“我真是怕了,管它用不用得上,货已经在我手里了。”

吃完两盒Paxlovid,赵晴晴父亲的病情没有恶化。但肺部还是大面积感染,静息血氧在88,时刻需要呼吸机。现在,医院停掉了激素,只给父亲做雾化,输维生素C和B6。接下来能做什么,赵晴晴也不知道。一切又似乎回到起点。

(应讲述者要求,除江剑刚外,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李隐枫
路透:辉瑞CEO说,在要求的价格低于辉瑞对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的收费后,与中国就这种治疗的未来定价进行的谈判已经中断。

“他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认为他们支付的价格不应低于萨尔瓦多,”辉瑞CEO说。 ​​​



@施力勤
布拉说,当中国要求的价格低于辉瑞公司对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的售价后,与中国关于该治疗药物未来定价的谈判已经中止。

布拉说,"他们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认为他们支付的药品价格不应低于萨尔瓦多共和国"。

不过,布拉说,从医保目录上除名在4月之前不会对公司在那里的业务产生影响。他说,最近几周,该公司已向中国运送了数百万个疗程的药物。

他说,该公司最终可能只向中国的private market市场销售。#辉瑞新冠口服药为何灵魂砍价失败#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1873.html

中国数字时代
【CDTV】杭州艾康生物技术等公司的工人聚集抗议,讨薪维权
01/09/2023


2023年1月5日至1月6日,据一些网友在中文互联网上分享的视频显示,生产新冠检测抗原的杭州艾康生物技术公司的一些工人在工厂内聚集抗议。

根据推特用户@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接受网友投稿称,工人们抗议的原因是

由于前段时间各地急需抗原,缺工人,工厂(或者中介)放出高薪聘用工人的消息,好多人去了,结果这几天抗原订单急剧下滑,工厂接不到订单,只能降薪,降低工人的工作时长,工人因此拿不到高薪或者实际的工资,就集体反抗。

最后,艾康生物技术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向工人们承诺将给每位工人补贴3000元。

除了艾康生物技术公司的工人外,杭州千岛湖伊斯特塑料制品公司的工人也被无故辞退并被拖欠工资,工人们聚集起来,堵在公司办公室门口,要求见相关负责人。

一段视频中,杭州奥泰医疗厂的工人在1月9日,也因工资和辞退问题,聚集起来抗议。

随后,大批警察赶赴现场,当警察抵达时,工人们鼓掌欢呼:“警察来帮们解决问题了”。

然而,另一段视频中,手持防爆盾的特警与工人们扭打在一起,视频中的工人高喊“警察打人了!”。与此同时,警方还使用无人机在高空喊话。

另一些视频中,奥泰医疗厂的维权工人们自发组成游行队伍向政府大楼进发。

目前,微博上搜索“杭州艾康”、“杭州奥泰”等关键词,只显示大V发言。

一些在现场的工人在抖音上发布视频。

CDT 档案卡





以下是中国数字时代编辑摘自抖音网友评论:

你是打饱嗝:我们工人有力量

已重置:有钱塞红包。没钱发工资

一枚小韭菜:重庆药厂还没结束杭州又接力了

小小河狸:工会:“不好意思,在下又聋又瞎”

欢迎读者访问 CDT播客 和 CDT视频 收听/观看更多相关内容。

FacebookTwitterTelegramRedditWhatsAppEmailCopy Link分享
所在分类:▣今日邮件,▣社交同步,▣副头条,◉公民馆,✿CDTV,⦿媒介平台

标签:抗议,公民抗争,工人抗议

相关文章
【CDTV】重庆大渡口中元汇吉药厂不经协商直接裁员,员工聚集抗议,当局出动警力维稳
【CDTV】河南鹿邑掀翻警车事件发生后,民众继续燃放烟花,一男子站在私家车车顶吹唢呐,网友:“这是真杠上了”
【CDTV】网易自媒体用户发布视频:“世上没有任何政府是值得歌颂的”
【CDTV】河南周口鹿邑县民众聚集要求警方释放因放烟花被捕居民,合力推翻警车表达不满
公益慈善论坛|秦梓奕:现在,我斗胆说了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2022年的我们,有着怎样的集体记忆?”……2022年度之声


2022年【404文库】收录文章613篇


【CDT月度视频·专题】抗议之声——“与白纸运动同行”

CDT 电子报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读者投稿

➡征稿说明

CDT推荐

【年终专题】星火不灭:2022年华文媒体新生账号

更多推荐媒体……

近期热门文章
【网络民议】大家说说机关事业单位领导都有啥来钱渠道?
【404帖子】知乎提问:如何看待“人矿”这个词?
【404帖子】知乎|答问:2023年,会不会是很艰难困苦的一年?
【敏感词库】人矿
【404帖子】彭远文|动态清零要为今天的局面负全责
近期热门视频
【CDTV】重庆大渡口中元汇吉药厂不经协商直接裁员,员工聚集抗议,当局出动警力维稳
【CDTV】河南许昌等地跨年夜民众燃放烟花,有警察欲带走燃放者,被围观群众阻拦,网民“放的不是烟花,是怨气”
【CDTV】中国“动态清零”政策调整后,各地出现医院患者爆满等医疗挤兑情况
更多视频...
近期热门播客节目
【404文库】“一张张空白的纸张,已为这沉闷的铁屋折射进了一丝亮光”(外二篇)
【CDT周报】第101期:以前不让买退烧药,现在买不到退烧药
【404文库】“当我们放开的时候,居然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没有……”(外二篇)
更多播客节目...
媒体报道
德国之声 – 年终盘点!中国2022年度热词有哪些?
纽约时报 – 防疫政策逆转下,中国审查机器难以平息不满和疑问
美国之音 – 中国的反封控抗议潮让人们想起了1989年的抗议运动
日经亚洲 – 香港正在面临着说普通话的压力
中参馆 – 离散的华人社群,憧憬一个不一样的祖国
更多报道...
2022 Copyright © China Digital Times



https://www.voachinese.com/a/chi ... 230110/6911749.html

暂停颁发签证 北京选择韩国作为报复一些国家新增入境防疫措施的首个打击对象
2023年1月10日 15:12
美国之音
一名身穿防护外套的韩国军人2023年1月4日领着一批刚抵达仁川机场的中国旅客前往机场检疫中心。(路透社)
一名身穿防护外套的韩国军人2023年1月4日领着一批刚抵达仁川机场的中国旅客前往机场检疫中心。(路透社)

评论

中国宣布暂停向韩国人颁发短期旅行签证,作为对韩国宣布对来自中国的旅客实施新冠检测新规定的回应。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星期二(2023年1月10日)宣布了这项决定,称将视韩国未来取消针对中国的“歧视性入境限制”的情况对这项决定做出调整。

中国一直在对外国旅客实施与其所谓韩国“歧视性入境限制”同样的入境限制。

中国解除严厉防疫封控政策并在年初开放民众出国旅行之后,美国、英国、欧盟一些成员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要求从中国入境的旅客出示48小时内的新冠病毒检测阴性证明。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表示,在中国疫情数据不充分不透明的情况下,这些国家采取新的入境规定是可以理解的,况且,中国一直在要求外国旅客出示48小时内的新冠病毒检测阴性证明,北京依然“强烈反对”各国国家实施的旅行新限制,称此类限制“缺乏科学依据”,“不能接受”,并威胁“将针对不同情况本着对等原则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星期二说,“少数国家罔顾科学事实和本国疫情实际,执意针对中国采取歧视性入境限制措施,中方坚决反对并采取对等措施。”

不过,中国暂停向韩国人颁发短期旅行签证远远超出了“本着对等原则采取相应措施”的范畴,因此被广泛视为中国对韩国的惩罚性报复。与美英、欧盟和日本等采取了相同措施的国家相比,韩国看来被北京认定为可以实施报复而不必太担心后果的选择。

另据日本媒体援引旅游业者们的话说,中国也暂时停止向日本人颁发签证。

韩国外交部星期二在回应中国暂停签证决定时说,韩国针对来自中国的旅客做出的入境规定是“基于科学与客观”的决定,外交部正通过外交渠道与中国方面沟通。

一天前,中国新外长秦刚与韩国外长朴振通了电话。中方的声明说,“秦刚对韩方近期对自华入境人员采取临时限制措施表达了关切,希望韩方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

上星期,韩国卫生当局在来自中国的每天几百名旅客中发现大约30%的人对新冠检测呈阳性反应,其中一名抵达仁川机场时对新冠检测呈阳性反应的中国籍男子在被送往酒店接受隔离的过程中潜逃,两天后被韩国警方追获。



https://www.voachinese.com/a/pfi ... 230110/6911729.html

北京漫天杀价老百姓遭殃 辉瑞透露新冠药剂不被纳入未来中国医保背景
2023年1月10日 14:02
美国之音
美国辉瑞公司一款被称为新冠特效药的Paxlovid (路透社)
美国辉瑞公司一款被称为新冠特效药的Paxlovid (路透社)

评论

中国当局上个月突然放弃清零政策,引爆各地新冠疫情海啸,医院人满为患,殡仪馆死者遗体爆满。

然而,中国国家医疗保障局 (NHSA) 周日(2023年1月8日)宣布,美国辉瑞公司一款被称为特效药的Paxlovid 将从今年4月起被剔出基本医疗保险计划涵盖的药物清单,理由是辉瑞公司对新冠药物的报价太高。

官方的环球时报接机造势,星期一发表社评指责辉瑞公司试图从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行动中牟取暴利,甚至称美国政府一直与资本势力协调行动,通过向世界出售疫苗和药物聚财牟利。

一些“爱国大V”和不明真相的网民也掀起了一场针对Paxlovid和其出品公司辉瑞的舆论战,传播虚假信息和阴谋论。

针对这些指责,辉瑞公司首席执行官艾伯乐(Albert Bourla)星期一在旧金山的一场讨论会中透露,中国要求辉瑞公司以比世界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还更低的价格出售Paxlovid,导致谈判破裂。

艾伯乐说,“他们(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不认为他们应该支付比萨尔瓦多更低的价格。”

据信,辉瑞公司目前对中国医院的Paxlovid供货价是每个疗程1890元人民币,折合美元不到300元,远远低于美国、台湾、香港和欧洲国家支付的500至700美元的采购价。作为紧急抗疫措施,相关的采购费用几乎完全由那些国家的政府支付,国民无需自己付费,或只需付极少费用。

一项临床试验发现,辉瑞的Paxlovid可使高危患者的住院率降低约90%。

环球时报等官方媒体和亲政府博主们正大力贬低辉瑞的Paxlovid的医疗效应,试图降低民众对这款药剂的需求,但是网民们说,有权有势的人正在谋获和囤积这款药材。

据中国当地媒体和网民们的说法,由于需求巨大,未来供货中断,每剂Paxlovid的黑市价高达5万元,远远超出了一般中国百姓的支付能力。

(此文依据了路透社的报道。)



//@念父:当地时间1月9日,辉瑞首席执行官Albert Bourla在美国旧金山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上表示,辉瑞与中国就Paxlovid在华定价的谈判已经中断,原因是中国政府要求的价格低于Paxlovid在中低收入国家的售价。他表示今年4月后,Paxlovid最终可能只会向中国的自费市场开放。

[哈哈][笑cry]中国失掉自信力了?#中国人##中国##辉瑞允许中国强仿Paxlovid消息不实#【辉瑞:允许中国强仿Paxlovid消息不实 最快3至4个月实现中国本地投产】辉瑞Paxlovid在中国能否强仿、何时生产、如何保障供应,1月10日,记者从辉瑞中国官方获得相关信息。辉瑞称,辉瑞与中国就Paxlovid在华定价的谈判已经中断,原因是中国政府要求的价格低于Paxlovid在中低收入国家的售价,报道称中国方面正在与辉瑞就允许当地制药商生产仿制药并进行销售一事进行沟通的消息是不准确的;虽然Paxlovid未能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辉瑞仍将一如既往地配合政府和其他相关合作方,确保Paxlovid在中国市场的充足供应,以持续满足中国患者的新冠治疗需求,在未来3~4个月内通过中国本地合作伙伴实现新冠口服药Paxlovid本地化生产。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3-1-10 19:00 编辑 ]



https://mp.weixin.qq.com/s/66kTIcJK35UfxVVE-t4ITg

灵魂拷问:美国死了100万人,他们吃了辉瑞新冠药没有?
原创 今纶 抱朴财经 2023-01-10 15:53 发表于广东
图片
图片


美国死了100万人,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死于辉瑞新冠药诞生之前。

中国官方确认辉瑞新冠药对部分患者有效,这个官方包括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

美国有需要的患者一直在吃辉瑞新冠药,美国政府是大客户,美国患者是免费吃。

作者:今纶



因为最近写关于辉瑞的文章,所以很多人来质问我:“美国因新冠死了100万人,他们为什么不用辉瑞的药?”

我认为这个质问非常犀利,而且我也一度怀疑美国佬的智商,是啊,你们为什么不用。

然后我认真去做了一番研究,注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我在本文用的所有新闻、资料、数据都来自于官方媒体,我不用任何外媒、自媒体的资料,尤其不相信美国人,大家满意了吧。

01

美国因新冠死亡100万人

首先,美国是因为新冠死了100万人吗?

是的,而且是美国官方确认的。

澎湃新闻(这个是绝对的官方媒体)在2022年5月17日以标题《美国CDC:新冠死亡人数确认超100万,65岁以下超25万》予以报道,其中,至少90%的死亡病例中,COVID-19是主要原因。

图片



也就是说,从2020年2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美国自己承认新冠死亡人数超100万,我提醒大家注意这个时间点,因为这个统计数据是截至2022年4月30日。

也有人说,美国确认新冠死亡的标准是如何如何,为了这个,我去查看了美国疾控中心的官方视频,其核心观点是:如果死者由多种原因导致死亡,只有根本致死原因是新冠,才能算是死于新冠。

也就是说:这100万人死亡,美国疾控中心认为杀手就是新冠。

所以,关于标准,我也不再讨论。

02

辉瑞新冠药是2021年底才获批

回到经典提问:美国因新冠死了100万人,他们为什么不用辉瑞的药?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辉瑞新冠药是什么时候被允许投放市场的。

观察者网在2021年12月23日推送了一则消息《辉瑞“Paxlovid”获FDA批准,成美国首个新冠口服药》。

图片


主要内容就是确认一个事实: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当地时间2021年12月22日消息,辉瑞公司的口服新冠药“Paxlovid”当天成为了美国首个获批的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

注意,这个时间点距离2022年4月30日已经非常近,只有4个月的时间。

而且把药铺下去还需要时间,所以,如果我们只要学过小学数学就知道:

从2020年到2021年底,因为新冠死亡的美国人根本就没有机会吃辉瑞新冠药,见都没见过,因为还没生产出来,即使生产出来了,也需要批准才能推向市场,这个逻辑很简单吧。

死亡的那100万人大多数是在从2020年2月到2021年底死亡的,第一,时间段够长,有两年;第二,前期的病毒株确实比较凶猛,这个说法可以接受吧。

03

辉瑞新冠药对部分新冠患者有效

辉瑞新冠药到底有没有用呢?

首先我要说,这是一种处方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但有些人确实需要,这个需要医生把握。

在我看来,它不是“神药”,只是治病的药。

我依然只用官方媒体确认的说法,不直接用任何美国人、美国机构的说法:

《每日经济新闻》在2022年12月28日的报道显示:

图片
图片


辉瑞新冠药Paxlovid的临床数据显著好于默沙东的Molnupiravir——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出现症状的3天内服Paxlovid,患者住院或死亡的风险能降低89%,在5天内服药则可降低88%。

该报在同年7月31日也引用过以下结论:
Paxlovid仍然是目前为止效果最好的新冠药物之一。据2021年12月辉瑞公布的Paxlovid三期试验最终结果:发病5天以内服药,与安慰剂组相比,住院/死亡风险减少88%,病毒载量下降约10倍。

图片
图片


我友情提醒一下,《每日经济新闻》创刊于2004年12月9日,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一家全国公开发行的财经类日报,不是什么野路子媒体。

澎湃新闻在2022年12月19日的报道显示:

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今年(2022年)2月获批在中国上市。根据国家药监局介绍,这是一款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治疗药物,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例如伴有高龄、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患者。

图片

图片


需要强调一句的是:国家药监局是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辉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即Paxlovid)进口注册。
 
1月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抗病毒治疗内容中包括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即辉瑞新冠药“Paxlovid”)。

图片
▲图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也就是说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都认可辉瑞新冠药确实对部分新冠患者有效(不是所有),所以,把要不要用这个药的权限交给医生,让医生去判断。

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的专业人士,以及目前正在投放该药的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以及其他各省市的专业人士,肯定比普通网民更清楚辉瑞新冠药到底有没有用。

我们只能相信医生和专业机构,这话没错吧。

04

美国人免费吃辉瑞新冠药

核心问题:美国人到底有没有用这个药?

现在很多网民说美国人没有用这个药,我们同样用新闻和事实说话。

财联社在2022年5月31日推送了一篇新闻,标题是《辉瑞Paxlovid在美国成为治疗新冠主选药物》。

图片

内容是“辉瑞公司开发的新冠药已成为美国治疗新冠的最主要处方药,该药的供应情况已经改善,有更多的药房售卖该药。根据药物数据公司Iqvia Holdings的数据,截至5月6日,对于辉瑞公司抗病毒药物Paxlovid开出的处方总数在美超过41.2万张”。

虽然这篇文章是转载自华尔街日报,但我相信财联社一定会去核实新闻的真实性,不会随随便便就发出来。

财联社由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持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的主流财经新闻集团和财经通讯社,可不是什么境外势力。

《第一财经》2022年7月29日推送新闻《辉瑞新冠口服药物销售额反超默沙东,上半年卖出了96亿美元》。

图片

里面非常详细地点出“2022年第二季度,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实现销售额81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就卖出了45亿元。”

辉瑞新冠口服药在美国一个季度就卖出了45亿元,美国人不吃这药的证据、说辞从何而来?这可是公开的财报数据!有文化有知识很重要!

美国人为什么吃得起这个药呢?因为是免费的。

美国目前还处于“公共卫生紧急状态”(至少将维持到4月前), 只要确认某人是新冠阳性,就可以免费开这个药。

据官方媒体《界面新闻》在2021年11月18日转载路透社的报道:辉瑞宣布同美国政府签署价值52.9亿美元的协议,将在2022年前提供1000万个疗程的新冠口服药Paxlovid,价钱是530美元一个疗程。

图片

财联社在2022年12月14日的消息显示,辉瑞公司已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美国政府将额外购买370万个疗程的新冠口服药物Paxlovid。一共20亿美元,一个疗程540美元,还涨了1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3654元一个疗程(按1月10日的汇率计算),比在中国内地销售的价格要高。如果某美国人被确认是新冠阳性,免费吃药。

图片

所以,自从辉瑞新冠药诞生以来,美国人只要有需要,一直在吃,而且是政府采购,免费吃,并没有某些人说的那种情况:美国人不吃,专门坑中国人。

总结一下

美国死了100万人,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死于辉瑞新冠药诞生之前。

中国官方确认辉瑞新冠药对部分患者有效,这个官方包括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

美国有需要的患者一直在吃辉瑞新冠药,美国政府是大客户,美国患者是免费吃。

强调一点:

辉瑞新冠药不是什么人都能吃,辉瑞官方网站的主页对此有明确限制条件,作为处方药,吃不吃以及怎么吃,要听医生的。

关于一个话题的讨论要基于公开的新闻、事实、数据,而不是基于立场或者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更不能是为了割韭菜而故意制造对立。

一定要高度警惕那些看起来鸡血满满为民请命慷慨激昂的大V们,他们就是最锋利的镰刀。

图片

他们不但抢你的钱,还往你的脑袋里注水,而你还在感谢他,世界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有的大V割韭菜只是要钱,有的大V割韭菜是要命。

关注「今纶财经」视频号
收看更多精彩观点:
加入今纶老师喜马拉雅ximi团

可畅听付费专辑、每月直播

扫下方二维码进入

图片



好物推荐
化橘红切片

正宗陈年化州橘红

止咳舒缓养生茶

冲泡即饮

图片



@港真DE
日本共同社报道,中国已暂停向日本赴华旅客发出新签证。
外交部发言人回应指,呼吁有关国家根据事实和科学采取入境措施,不应具有歧视性,具体请关注中国驻外使领馆发布的相关消息。



@杨帆教授
Paxlovid进医保谈判失败,为什么辉瑞要跟中国“过不去”?

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工作于1月8日正式结束,Paxlovid因生产企业辉瑞投资有限公司报价高未能成功进入医保。

虽然Paxlovid未能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中的所有治疗性药物,包括Paxlovid、阿兹夫定片、莫诺拉韦胶囊、散寒化湿颗粒等,医保都将临时性支付到2023年3月31日。在此期间,新冠病毒感染的参保患者使用这些药品均可享受医保报销政策。

目前,Paxlovid和阿兹夫定都已经进入部分城市的社区医院,由医生开具处方使用。进医保价格,辉瑞1890元/盒(共30粒),阿兹夫定270元/盒。

前段时间,辉瑞公司开始允许全球多个国家的药企来仿制生产Paxlovid了,而在我国,也有5家药企获得了仿制资格,被允许生产Paxlovid。

我国药企被允许仿制Paxlovid,是不是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自产自销”了?

不是,因为我国这几家药企虽然被允许仿制Paxlovid,但是,生产出的Paxlovid却被禁止在我国国内销售和使用,仿制生产出来的药物,是需要全部出口的。

为何不让国内用?  原因:中国不符合辉瑞低价销售资格。

为什么中国得不到辉瑞新冠口服药的低价授权?

因为中国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根据人均收入,把世界上的国家分成四类,按目前的人口分配来看,前15%即是高收入国家,15-50%是中高收入国家,50%-90%是中低收入国家,后10%是低收入国家。

辉瑞根据这个名单和联合国下属的药品专利组织MPP协商,允许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一些在过去五年里刚刚进入中高收入的国家使用廉价仿制药,在这个名单里人均收入最高的是汤加,5200美元一年。总体上这样差不多覆盖了全球人均收入最低的53%人口。

世界银行公布的国民人均总收入系统中,中国2020年的人均总收入(GNI)是10550美元,我们可能觉得没这么高呀?确实,国内公布的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差不多只是一半,因为国家总收入不可能全部均分给老百姓。

很多老百姓觉得我们一直是第三世界国家,怎么突然就要被抬入发达国家行列了?

中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在现在的位置上的,事实上中国由贫变富时间跨度比我们想的还要短的多。

2005年的时候中国才刚刚从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低收入国家,又奋斗了七年,2012年的时候终于从中低收入晋升到中高收入国家,最近10年,尽管经历了不少挫折,还是逼近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天花板,已经快摸到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了,所以有些人气愤地提到十几年前中国禽流感的时候还可以使用廉价药,凭啥现在就不行了?没办法,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数据在那放着呢。

进医保不香吗?国内药企挤破头要进,为啥辉瑞不那么积极进?

业内人士进行了相关猜测:

一是该药供不应求,药企不愁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集中采购且出价高,辉瑞优先供应他们。

二是辉瑞不愿意破坏自身全球价格体系,此药在美国,欧洲,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售价,每盒从相当于人民币3400元到5000元,进中国医保只1000多人民币,还被嫌高。

三是该药在疗效上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也成为当下新冠治疗首选药物,辉瑞公司披露的Paxlovid临床数据显示,Paxlovid可降低89%的住院和死亡风险,就算不降价,预计该药在细分人群使用上,仍有很大需求空间。

第四点更要命,很多有实力的省市地方医保已经高价将其纳入,并且作为甲类报销,这种情况下国家医保药品目录集采中心的话语分量就轻多了。

五是有一批人在舆论上抵制进口西方药,他们认为祖国传统医学治疗新冠足够了,而且便宜,进口西方药没效、副作用大、还会掏空医保钱包。

当然,作为中国开放派代表的萧功秦教授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未必是最后的消息。虽然双方在价格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但双方也同样各自具有强大的谈成的动力与压力。

他认为建议中方的谈判者,把强调的重点放在以下四方面:

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一般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高,难以承受更高的价格,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对方介绍,在三年疫情的巨大压力下,各地医保基金收支压力,确实已经相当大了。各地财政同样临面巨大压力。难以通过地方财政对医保持续补贴。希望对方理解,为什么中方出价不可能太高。

二,中国的人口基数又很大,卖家仍然可以有巨大的利润空间。虽然对方会提出,此药在美国,欧洲,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售价,从相当于人民币3400元到5000元,比他们在中国的出价要更高。但我方也可以以中国需求的巨大优势,中国的人口基数要比所有这些国家加起来还要多。以此来劝说对方。

第三,中国正在加紧发明新药,中国有六款新药正在临床阶段,除了VV116,众实生物的RAY1216,,前沿生物FB2001等临床国产新药,也正处于三期临床阶段。尤其是VV116,与辉瑞“头对头”对比的临床试验报告,已经在国际顶刊上发表。二月份可望在国内得到审批,这将会降低对国外药的需求。所以,让对方理解,现在谈成,是最好的时间窗口期。

第四,和对方沟通,双方共同承担起人道主义的责任。对于中国人来说,要理解西方人的心理与文化。人道主义决非空洞的大词,受过文明教化与洗礼的西方医药人,他们对人类的责任也是有着深切的认知的,他们其实是能理解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普通民众在困难时,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的。他们也会身体力行,希望在此生中为挽救人类生命作出自己的贡献的。

萧功秦教授最后强调:不要以“厉害国”的心理惯性来进行谈判。不要用官僚式的“政治正确”去压服对方,不趾高气扬,不过于高调,因为这反而会拉开彼此的距离,还会引起对方反感。

萧教授认为:在此关键时刻,感之以情,诉之于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才是硬道理。

萧在文中带感情地说:

中方谈判者后面,有着父老们无数双渴望的眼睛望着你们,期待着你们,面对二十世纪以来人类最大的瘟疫,从广泛影响来说,也许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瘟疫,谁也不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老人与青壮年,以及我们的亲人,一天天在我们身边沉默地走向死亡。

来源:龙凤呈祥记录生活
#辉瑞# #辉瑞新冠药为何不愿意放低姿态# #鸿儒计划#



@付亮的竞争情报应用
#欧盟要求中国乘客提供出发前核酸#欧洲航空安全局与欧洲疾控中心当地时间1月10日发布联合声明,宣布欧洲已就中国相关航空措施达成一致,在两家机构联合发布的《航空健康安全议定书》中增加部分建议,这些建议立即适用于从中国抵达欧盟的航班。
建议包括:①直飞和非直飞航班的乘客提供出发前检测结果;②乘客和机组人员都戴医疗口罩或呼吸面罩;③加强相关航班的清洁和消毒工作;④尽可能考虑到机组成员的疫苗接种情况;⑤可随机检测到达的部分乘客;⑥应开展基因组测序,以便及早获得有关病毒流行和起源地区出现的任何潜在新变种的信息;⑦应在有国际航班的所有机场和自中国入境飞机上检测废水,监测感染水平并追踪任何潜在新变种。
声明指出,相关措施不应造成任何航班延误或损害飞行安全,会定期评估建议措施。(界面新闻)



https://mp.weixin.qq.com/s/5P_wCzmtgEcmh7uYqtBKsQ

医保辉瑞谈崩时,张文宏的欲言又止
原创 张明扬的阳明山 独角鲸工作坊 2023-01-11 10:13 发表于浙江
图片




撰文 | 张明扬

1月7日(上周六)中午13时许,辉瑞在北京结束了与国家医保局长达4个小时的谈判,辉瑞新冠药Paxlovid(P药)能否入医保此时应已有定论。



也是在1月7日,张文宏下午出现在上海浦东一家社区医院。



无从得知张文宏此时是否已在第一时间掌握了谈判的具体信息,但他不可能不关注。



“浦东发布”上有一段4分多钟的视频,张文宏再次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亲和力与沟通天赋。

张文宏在这家社区医院多次提到了“小分子药物”和“抗病毒药”,但一次都没有点出具体药名。虽然,在场的医护,以及看视频的我们,都知道张文宏说的就是P药。



视频中唯一一次提到P药,是一群医护向张文宏请教一位连续发烧14天的新冠病例,一位女医护说:“昨天用上了Paxlovid。”张文宏听后回了四个字:“那非常好。”



在视频的后半部分,张文宏对医护们说了一段意有所指的话:



我们现在医药不缺的,我们不要像宝贝一样,藏起来,药用掉才有用,藏在家里没用的,我们现在抗病毒药就是要用的,用了才好。



他还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大手大脚。



医生应该大手大脚地给有需要的新冠患者用药,用P药。



张文宏多少有些欲言又止,尽力回避着直接提及P药。



在当下的中国,P药是一个极其敏感,被有些人演变成爱国卖国的重大争议话题。



这当然算是一种“避嫌”。张文宏应该知道,他在某些人口中,已经被辉瑞重金收买了,是P药的带货代言人。



不过,这三年,张文宏一直被骂,他可能也没那么在乎那批人的口诛笔伐了。



但他一定在意P药的医保谈判结果。



张文宏去这家社区医院时,应该还不知道P药最终未能进入全国医保药品目录。



他所谓“大手大脚”的前提,除了P药正告别前一段的极度紧缺以外,价格也是重要因素:P药被上海临时纳入地方医保支付范围,1890元一盒的药,上海患者最低只要支付189元。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临时性支付期限仅到今年的3月31日。这就意味着从4月份起,患者使用P药需要完全自费。



自费1890元,相比前一段动辄一万多元的黄牛价,当然是便宜很多了,但若要进入大手大脚、应用尽用的语境,恐怕还是太贵了。



如果P药进入全国医保药品目录,本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没有如果。



当然,临时性期限理论上还可以延长,但也只是理论上。



更何况,京沪以外呢?他们也有老人,也需要救命药。



现在,张文宏知道了医保的谈判结果,他今后谈到P药相关话题时,会不会更加出言谨慎?



他还会不会说:黄金72小时非常关键,抗病毒药一定要先用上。



他还会不会说:抗病毒药就是要用的,用了才好。



当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医生,谈及全世界迄今为止效果最好的新冠药时,顾虑重重,欲言又止,这还不是问题么?



P药今后的舆论环境很可能会更加逼仄。



一家拒绝为了中国大幅降价的海外药企,要不要群起批判?



一盒1890元的药,很多患者家庭负担不起,还怎么鼓励医护应用尽用?



当一种药的存在据说已经威胁了医保资金的正常运行时,还能去推动再入医保么?



西药、比连花清瘟贵无数倍、由美国药企研发生产、比现存的国产药都更有效……P药天然拥有无数被黑的体质,某些把爱国终日挂在口头的爱国者早就除之而后快了。



张文宏不必说出它的名字,抗病毒药也好,小分子药物也好,愿意懂的人都懂。


*题图为张文宏在浦东社区医院,来源于网络



@深夜一只猫

33分钟前
来自 HUAWEI Mate 40 Pro
进行检测不等于歧视,因为中国目前正在达峰,欧洲希望了解感染情况也属应该,但戴黄牌就真是见鬼了。只有纳粹时期的犹太人才会被标识出来
@界面新闻
【欧洲航空安全局与欧疾控中心发布联合声明:#欧盟就自中国入境航班指引达成一致#】欧洲航空安全局与欧洲疾控中心当地时间1月10日发布联合声明,宣布欧洲已就中国相关航空措施达成一致,在两家机构联合发布的《航空健康安全议定书》中增加部分建议。

根据欧盟成员国商定的措施,这些建议立即适用于从中国抵达欧盟的航班。建议包括:要求直飞和非直飞航班的乘客提供出发前检测结果;建议乘客和机组人员都戴医疗口罩或呼吸面罩;加强相关航班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尽可能考虑到机组成员的疫苗接种情况;可随机检测到达的部分乘客;应开展基因组测序,以便及早获得有关病毒流行和起源地区出现的任何潜在新变种的信息;应在有国际航班的所有机场和自中国入境飞机上检测废水,监测感染水平并追踪任何潜在新变种。

声明指出,相关措施不应造成任何航班延误或损害飞行安全,会定期评估建议措施



@三联生活周刊


31分钟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辉瑞正与华海药业积极推进Paxlovid本地化生产#】对于Paxlovid在2022年国家医保目录谈判中出局,辉瑞1月11日回应澎湃新闻,虽然Paxlovid未能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辉瑞仍将一如既往地配合政府和其他相关合作方,确保Paxlovid在中国市场的充足供应,以持续满足中国患者的新冠治疗需求。

本地化生产方面,辉瑞表示目前公司和华海药业正在积极推进Paxlovid地产化项目的各项工作,以保障Paxlovid在中国市场的充足供应,持续满足中国患者的新冠治疗需求。(澎湃新闻)



@出版人周筠

27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3 Pro Max
这是我第五次听到这么突然的转阴后猝死了,可真是要格外注意。
@李神爷305
祭向东

吴向东突然去世,把整个同学群惊呆了。昨晚他还在群里兴致勃勃地与同学们交流,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大家无法接受。我一整天懵懵懂懂的看大家的悼念,突然感觉应该留点文字陪伴向东上天堂。

我和向东同宿舍两年,我们宿舍五人,三个少年班的。吴向东和另外一个同学是78级少年班的,我是77级少年班。77级少年班降级插班,78级少年班平级插班,我们就成了78级同学。都插班到了四系(近代物理系),因此就都变成了784。分专业后我们又都是理论物理专业。

宿舍五人向东的家境最好,他老爷子是宁夏大学副校长,中国法律界的泰斗级人物。每个学期都给他带200元,在我们年代200元是天文数字。

宿舍里五个人都喜欢喝酒,四个人抽烟,向东是唯一不抽烟的。 每当我们没钱买烟了就磨叽向东给点钱买烟,向东从来不给。再建议他去喝酒,他就同意了。喝酒时求他给买包烟,他毫不犹豫就给钱了。我逗他:“喝酒的钱够买几十包烟”。他笑了回道:“抽烟是你们的哥几个事儿,没我啥事儿。喝酒我不是也跟着乐呵吗?”。

向东除了喝酒能奔一斤(我们宿舍都是这个量),另有三大爱好,吟诗(当然也包括作诗),听交响乐,辩论思考哲学问题。对诗词我是一窍不通,听不懂也不喜欢听。交响乐虽然也听不懂,但起码混了个耳熟,听着也挺优雅挺舒服的。

有关音乐,我们宿舍最有趣的是向东和另一个同学的对垒。另一个同学酷爱李谷一,向东最烦李谷一(其实他烦一切流行歌曲)。当另一个同学那里传来李谷一的歌声,向东就把他的交响乐音量调高,压过李谷一的歌声。

向东真正痴迷的是哲学。从哲学也延伸到了宗教。哦,这里插一句,向东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他对伊斯兰不以为然,为此我们俩还有过一段争论。可向东的奶奶就是穆斯林。

向东对哲学的痴迷有两个经典故事。第一个是他思考时的走路。不知道他是害怕摔倒了还是咋滴,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走路奇慢。在大教室门口,走到教室后排,他能走十分钟。最绝的是,全系一百多号人眼睁睁地看着他”量脚丫子“,他能旁若无人地一直走下去。根本不在乎其他人的眼光。

第二个经典故事精彩,大学里的政治哲学课,同学们没人认真学那些玩意。好学生害怕成绩太差影响全部成绩的平均,努力试图整到80分以上,对一般同学60分及格就OK了。可向东很认真地掰扯哲学逻辑。大家也知道,中国的政治哲学,你一旦敢较真逻辑,你就整到党的对岸去了。最可笑的《党史》期末考试。一道压轴大题40分:论证《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老师的本意是给你们一个送分的题,大家都及格就完事儿了。可他没想到碰上了吴向东。向东是洋洋洒洒一大篇,最后六个字的结论:此命题不成立!DUANG。成绩下来了他没成绩,因为老师不知道咋给他打分。放假回来后才宣布他不及格需要补考。

向东还有一个几乎被神化了的恋爱故事。传说:向东和姐姐坐火车,大谈哲学思想,大谈人生理念。(向东姐姐也够神的,和弟弟谈这种话题)。谈着谈着姐姐问他:”你喜欢啥样的女孩?“。向东腾家伙站了起来,前看看,后看看,左看看,右看看,指着远处一个女孩:”就是那个,那样的女孩“。于是乎,那个远处的女孩就成了后来的吴太太。

在大学期间,向东给同学们的印象是一个带有艺术家疯狂的哲学家。家境优越,玩玩艺术,听听音乐,掰扯点哲学,这都是贵族的优雅游戏。向东这辈子估计也就是奔这条路下去了。

可完全出乎大家预期,向东是同学中最早下海的之一。不但下海了,还相当的成功。原来大家都以为向东只是一个会花钱的主,没想到向东同时也是会挣钱的主。在挣钱的路上,向东变成了越来越虔诚的基督徒。我曾经有过一种错觉,认为信教与哲学是相互排斥的。可在吴向东这里,基督教的虔诚与哲学的深沉是互补的。

好了,我相信向东兄已经到了天堂。这篇祭文伴随你上天堂。愿天堂无烦恼,向东兄,Rest In Peace

2023-01-10
剑芒



@凤凰卫视
【北京一线医生:Paxlovid对降低住院、病死效果明显,但有多种用药禁忌】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1月8日结束,据医保局当天发布的消息,三种新冠治疗药品中,Paxlovid因生产企业辉瑞公司报价高未能成功。不过,根据现行政策,医保将对这些药品临时性支付到2023年3月31日,在此之后,患者如需使用Paxlovid,都要自费,也就是1890元一个疗程。

尽管医保谈判失败,但因市场需求一度高涨,Paxlovid仍然存在很大的供给缺口。凤凰记者1月10日致电多家北京社区医院,只有一家明确表示还有存药,目前医保可以报销九成。从治疗效果看,北京朝阳医院的一线医生在接受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说,Paxlovid在降低住院或病死的风险方面效果明显,但也有复杂的使用禁忌。(凤凰卫视倪晓雯、侯有运 北京报道)



@拆台CT

刚刚
来自 微博视频号
#亲历者讲述入境韩国经历#

中国游客在入境#韩国#时,被关进“小黑屋”的视频正在社交媒体上热传。

转载者称,中国人入境韩国遭受不公待遇,一旦落地就会被直接拉到“小黑屋”隔离。

大河报·豫视频《看见》记者辗转联系了该系列视频的原作者,社交媒体IP名为“睡衣哥”,他向记者还原了被扣留的过程。

记者注意到,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被拒绝通关的游客身上,其他多名最终入境的游客称并未遭遇“小黑屋”。但目前前往韩国旅游,依旧面临不同于以往的烦琐流程,一旦落地核酸检测为阳性,付出的时间成本和花费远高于从前。#韩国要求香港航班只能降落仁川机场#

【1】“小黑屋”当事人睡衣哥:被拒绝通关,目前在等回国飞机

网上流传的视频里显示这样的情形:没有窗户的昏暗房间里凌乱铺着数十张薄床垫,人们席地而卧,有的人身边还摆着一张张小木桌,这是这个空旷的大房间里唯一的像样家具。

而这也是“睡衣哥”待了十几天的地方,他拍的视频被网友和媒体转载,称这是入境韩国后就要被关进的“小黑屋”。

据“睡衣哥”本人向大河报·豫视频《看见》记者描述,他们一行12人在2022年12月29日飞往韩国济州岛,其中10人来此旅行,2人来此看病。在落地后,虽出示了返程票和酒店订单,但韩国海关以“入境目的不明确”为由,拒绝他们入境,随后被带至“小黑屋”扣留。

“睡衣哥”确认,目前他被扣留于此,是因为入境济州岛时被拒绝通关,目前在等回国的飞机,一旦有航班,就可回国。“中国大使馆帮我们出面协商了,目前我们在这里吃住免费。”

【2】在机场带着黄色标牌,6人一组由韩国军人带领

大河报·豫视频《看见》记者注意到,在国内某社交媒体平台,诸多网友分享入境韩国的过程,多数人表示虽过程麻烦,但最终都顺利入境。部分博主也在网络平台上分享了自己或朋友入境时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麻烦,比如有博主吐槽等待核酸结果的时间过长,超过5个小时;有博主落地检核酸阳性,但他联系的来接人的朋友,因“不是直系亲属”而被劝返,自己只能前往酒店隔离。

记者联系到了两位近日从中国入境韩国的游客,其中包括一名核酸检测阳性的游客,讲述了各自的经历。

“从中国来的航班,乘客下飞机后都要带上黄色的牌子,走特殊通道。”一位1月7日来韩国参加考试的中国学生刘希向记者确认,每位乘坐从中国来韩航班的旅客,不分国籍,都会被要求带上黄色的标识牌,从其他国家来韩的游客则不用带该黄牌。

有不少中国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对带黄色牌子的不满,“感觉不爽,全程像是犯罪被拉走的一样”。

刘希称,黄色牌子的初衷应该是为了方便工作人员辨认需要做落地核酸的游客,对于不会韩语的游客可能有一些辅助作用。

在落地韩国后,刘希所在的航班是按照6人一组被划分,每组会有两名军人跟随,督促并引导乘客去拿行李、做核酸,“做一次核酸需要400多人民币,之后会被带到等待区等待核酸结果”。等待区提供食物和水,有充电插头,并非“小黑屋”。

刘希在机场等了4个小时的核酸结果,随后被告知:结果不明确,需被带去“负压方舱”等待再次检测。“我们同批被带去的有3个人。”心情忐忑的刘希在“负压方舱”待了一整晚。她在第二日早晨8点,接到了核酸结果为阴性的最终通知,随后刘希被送回了机场,再从机场自行离开。

刘希说,在自己的整个入境过程中,遇到的工作人员态度还不错,“需要什么东西可以主动跟他们提,一般都会给到”。

【3】核酸测出阳性,无直系亲属迎接将被统一隔离

1月6日从中国来韩国旅行的陈阳,在入境韩国时则遇到了不小的麻烦。“我出发前做核酸还是阴性,落地核酸检测时却说我是阳性,申请再次检测还不被同意。”

据陈阳所说,在韩国落地检检测核酸阳性的旅客,可以选择让在韩的直系亲属来接,且需出示直系亲属证明,若在当天24时之前没有被亲属接走,就需要被统一拉去隔离酒店隔离,隔离酒店一个人一个房间是一晚15万韩元(约人民币810元),住两人房间是一人一晚7.5万韩元(约人民币405元)。

“这样的入境措施真的又浪费时间又浪费钱。”陈阳非常郁闷。当时管的不严,他联系了在韩国有工作签证的好友来接他回家隔离,“但现在好像限制得越来越严了,不是直系亲属很难把你接走了”。

【4】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暂停签发韩公民赴华短期签证

据韩国媒体此前消息,韩国防疫部门自本月2日起要求自华入境旅客在抵韩后接受核酸检测,5日起要求登机前提交行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行前24小时内医疗机构开具的抗原检测阴性证明。

1月9日,外交部长秦刚同韩国外长朴振通电话。通话中,秦刚对韩方近期对自华入境人员采取临时限制措施表达了关切,希望韩方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

1月10日,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发布消息,根据国内指示,自即日起,中国驻韩国使领馆暂停签发韩国公民赴华访问、商务、旅游、就医、过境以及一般私人事务类短期签证。上述措施将视韩国对华歧视性入境限制措施取消情况再作调整。



https://mp.weixin.qq.com/s/yWFjCJa-lcE8djNM75wEkA

无症状感染者占比谜团:放开前后怎么就不一样了?
原创 宋安娜 知识分子 2023-01-11 08:13 发表于北京
01.11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导  读

“现在看到很多人诟病广州、上海的无症状感染者数据,还有很多人批评一些基于这个数据发表观点或者论文的专家,其实不完全是他们的问题。因为这个数据本身在产生过程当中,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慢慢累加起来就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一位疾控系统的内部人士如是说。
撰文 | 宋安娜
责编 | 徐卓君

 ●                    ●
“为什么疫情放开前90%以上都是无症状感染者,放开后身边都是有症状的高烧感染者?”



在社交媒体上,有人这样问,他所在的公司部门有23个人,其中20位在发烧,另外3位目前尚未感染,虽然是小样本的观察,但他表示,这与疫情放开前90%以上都是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相差太多。



2022年上半年的上海疫情和2022年年末的广州疫情,官方通报的无症状感染人数在总病例数中的占比都超过了9成;吉林疫情中,官方通报的无症状和轻型病例的占比则超过了95%。



尽管中国从12月14日起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然而,从人们的亲身体会以及一些地方披露的数据来看,和90%以上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相差较大。



12月30日,鄂尔多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其新冠感染情况网络调查分析。数据显示,在确认自己感染新冠的约1.66万人中,有78.89%的人出现了发热症状、68.93%出现了头疼症状、64.88%出现了咳嗽和咳痰的症状…..8.64%的人存在呼吸困难的症状,3.53%的人出现皮疹或皮痒症状,仅有1.75%的人没有任何症状。



1月8日,据央视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从2022年我们国家奥密克戎临床病例的分型情况来看,出现肺炎的占比还是相当的低的,就是不到10%,大概是8%左右。”



新冠疫情防控转向前后,反差之大,是公众心中的不解之谜。



“这个问题是中国疫情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悬案之一,”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如是说。



《知识分子》访问了一线的流调人员、临床医生、疾控系统的专业人士、病毒学家们,试图从迷雾中找出一些可能性,也许并没有一个最后的结论,但我们希望这些一手访谈信息可以供大家参考。

1

无症状感染者真正的比例大约是多少?


2022年之后,随着传播性显著增强的奥密克戎成为全球流行毒株,从年初开始,其在中国的吉林、上海等城市也掀起了一波一波的疫情高峰。



2022年4月7日这一天,官方通报写道: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824例,无症状感染者20398例。也就是说,在超过两万例的新增感染者当中,接近97%都是无症状感染者。



路透社在4月10日的文章中写道,在全球其他国家,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接近50%。



到了年底,这种无症状感染者的超高比例依然存在。广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自2022年10月发生一轮较大规模的疫情以来,截至12月初,广州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市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阳性感染者16.27万例,其中约90%是无症状感染者,只有4例重症和危重症。



不过,当全国各地被疫情感染潮席卷之后,情况似乎不是这样。人们发明了很多形容新冠症状的词语,来表达感染后经历的不适,比如“刀片嗓”“水泥鼻”等等,在社交媒体上,自述发烧、咳嗽、浑身酸痛的内容随处可见。与此同时,关于“90%以上的无症状感染者去哪儿了”一类的疑问开始引发讨论。



一些零星的地方数据当中,也呈现出另一幅图景。



12月28日下午,浙江省地级市衢州市举行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衢州市卫健委主任廖利军介绍,参考市疾控中心微信问卷调查数据,3479例既往感染者的回答发现:



十大症状中,发热、咳嗽、肌肉酸痛是三大最主要的症状,其中肌肉酸痛出现比例最高,占比为 66.67%;其次为发热,占比为65.4%,发热持续1—2天的最多,大部分感染者3天热退。起始症状主要是咽痛、发热和乏力,大部分症状持续时间为7天。



一些人认为,这种落差感来自于一种“错觉”:当感染者数量很大以后,那些在网络上发出声音的都是有症状的,显得无症状感染者很少。



12月12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写道,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由于不再核酸全检,无症状的比例我们是不知道的,当感染基数庞大的时候,比例很高的无症状会被“忽略”,我们只觉仿佛每个感染者都会有很难受的症状。



北京某大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一位主任医师在接受《知识分子》访问时表示,一个原因可能是不做全员核酸筛查以后,无症状的人可能就不再检测了,基本上都是有了症状才会自测抗原。所以他相信还是有一部分感染者是无症状感染者,然而,即便如此,“这部分人群也绝对不会占到90%以上”。



经历过上海去年春天那一轮大流行的流调人员董孟华也感觉,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没有那么高。董孟华是上海市疾控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当时,他每天要流调的人数在70~80人左右,会一一询问这些人的症状。从他记录的大约1000多人的情况来看,连咳嗽、流鼻涕或者发烧等症状都没有的人,大约只有20~30%。



12月6日,在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大调整的前一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在一场题为《如何理性面对奥密克戎》的专题报告中表示,“目前数据表明,奥密克戎感染以后,发生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在50%以上。还有接近50%比例的感染者虽有咳嗽、咽痛、头痛、流涕、发烧等症状,但比较轻微。”



从国内外各种文献来看,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虽差别很大,但也没有90%这么高。China CDC Weekly于2022年6月18日发表了一项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等人领衔的大样本数据研究。该研究共纳入33816名无不稳定病情的非重症新冠患者,其中风险组和非风险组分别有76.2%和78.6%为无症状感染。



奥密克戎来到中国后,第一站是天津市。2022年6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院长沈中阳、北京大学曹云龙等人在Nature子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对天津市2022年上半年的430例感染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截至2022年1月8日,天津市高达93.2%的居民至少接种了一剂疫苗,然而,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轻度 (47.7%) 至中度 (50.2%) 症状,包括2名 (0.5%) 重症病例,无危重病例。也就是说,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只有不到2%。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者2022年8月发表于JAMA的一篇论文中,研究者们根据对比血清抗体找到210名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人,发现他们中有56%不知道自己感染过新冠病毒。



差不多同期,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张继明等人发表的一篇荟萃分析文章则指出,在其统合分析的数十篇论文、观察的6.7万名感染患者中,奥密克戎导致的平均无症状感染率为25.5%,置信区间为17%至38.2%。


2

毒株、疫苗、季节......
一些可能的原因


2022年9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报告一例本土新冠感染者,该病例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F.7进化分支,这是该突变株首次在国内引起本土疫情。14天的时间内,内蒙古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5000例。



一位看过内蒙古疫情流调报告的专业人士告诉《知识分子》,他看到报告的第一反应是,怎么感染BF.7毒株之后,这么高比例的人出现了症状?



“当时我们感觉至少一半的感染者出现了咳嗽、疼痛、乏力等症状,这个比例是要高于BA.2的。”他说。不过,后来国内防控政策就迎来了转向,这份流调报告也没有后续研究。



另一方面,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博士冯晔囡近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本土流行的绝对优势毒株依然是BA.5.2和BF.7。



尽管已经达成共识的是,奥密克戎突变株的致病力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不同的突变株可能仍是解释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不同的一个原因。



比如,前述呼吸与危重症专家就提出了这种猜测,“我认为北京最近这一次疫情带来的临床表现要比广州重,发烧病人更多。气温不同不可能引起如此大的差别。”他认为首先可能是奥密克戎不同突变株导致的结果。



2022年12月1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喻成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到,从临床看,BF.7与BA.5感染后症状一般有较明显的区别,BF.7感染症状包括高烧、持续性咳嗽、身体疼痛不适、头痛、喉咙痛、嗅觉味觉改变和食欲不振等;而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BA.5后,BA.5临床表现更为温和,症状明显减轻了,通常出现持续咳嗽、鼻塞和咽痛等几种常见症状,另一症状是极端疲劳,而味觉丧失和嗅觉丧失已经比较少见。



不过,这种猜测还没得到科学证实,中国其他地区,特别是南方,当前无症状感染的占比多少,也是疑问。



以上海的无症状感染者数据为例,英国牛津大学传染病学教授陈铮鸣2022年接受BBC采访时谈到了三种可能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上海的免疫接种率特别高;另一方面,由于采取全民筛查,部分感染者还处于潜伏期。此外,可能是在报告时出现人为的主观淡化症状。



疫苗接种也是一个关键变量,高水平的疫苗保护效力会减轻疾病症状、缩短发病时间。比如,据《嘉兴日报》12月17日报道,嘉兴市疾控中心对该市11月1日至12月9日期间报告的病例开展了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肺炎比例(7.14%)比已接种的感染者的肺炎比例(0.77%)高近10倍。



疫苗保护效力随着时间衰减。根据牛津大学“our world in data”的数据统计,中国疫苗接种剂量的数据在2021年年中到2022年初之间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此后平均七天的接种剂量开始大幅减少。



董孟华也指出,以上海为例,上海市民很多人是在2021年末和2022年初接种完第二剂或者第三剂疫苗的,所以上海疫情暴发时,距离人们接种疫苗只过去了很短的时间。



从病毒学上来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病毒学家刘善虑在接受《知识分子》访谈时表示,目前国内感染的流行株还属于奥密克戎,尽管病毒融合能力逐步增强了,但致病力上没有发现太大的变化。国内早期感染症状相对轻,他的猜测是,有相当一部分感染者是核酸检测普查发现的,平均年龄较小,因为感染者更多是社交活动较多的年轻人,当然,是否如此还需要数据的支持。



在2022年3月22日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对上海当时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较为悬殊的现象作出回应。他说,上海本轮疫情的新冠病毒分型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2亚型,其特点为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临床症状不典型;与此同时,本轮疫情感染者的平均年龄40.6岁,中位数年龄40岁,60岁以下的比例占84.5%,感染者总体以中青年为主,健康状况良好,机体抵抗力较强,相应无症状的比例也较高。



另一方面,刘善虑强调,冬春季节合并别的严重的呼吸道病毒感染,加重了感染者的症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多位重症科医生此前也跟《知识分子》提到,在疫情之前,秋冬季往往也是一年当中ICU住院率较高的时节,因为呼吸道病毒传染病发生率会更高,同时也会加重一些基础疾病。



受访对象们还谈及,放开管控之后,疫情冲击带来的医疗挤兑本身,也会降低护理的质量,加重疾病的进展。


3

不更新的流调报告与背后的偏差


除此之外,更加隐蔽的是,这种悬殊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偏差,来自数据采集、上报、统计和发布当中的各个环节,它们一起导致了一种系统性的偏差。



在疫情放开、允许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居家治疗之前,一个感染者的症状是谁记录的?前述疾控中心的内部人士介绍,除了少数主动就医者之外,大部分感染者的症状记录来自于流调报告。



在上海市某区疾控工作的董孟华描述,在上海去年3~5月份那一波疫情期间,全市大约有4000名流调人员对每个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要询问的数据包括对方的疫苗接种史、过去48小时的轨迹、过去7天接触的人员、是否有症状、如果有症状的话症状持续了几天等等。



流调人员将这些数据填入电子表格后,每一天会上报到市疾控中心,然后统一进行汇总,再交给市卫健部门。“将这些数据交上去以后,最后怎么发布,就不是我们能掌握的了。”他说。



然而,这些数据只是节点性的数据。2022年3月25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无症状感染者只是一个时点状态的概念,今天的无症状感染者到明天或后天也可能变成轻型或普通型病例,我们应该更关注其传染性的高低。



“正常来说,我们一旦锁定一个人是阳性以后,我们就会录这些数据,那个时候对方甚至可能只是在感染的头两天,确实是没有症状,因为还在潜伏期;等他有症状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了五六天以上了,但是很少有医生继续再跟踪和更新数据库。”一位在中国疾控中心工作的匿名受访者表示。



在2003年SARS之后,中国疾控系统就建立了一个网络直报系统进行传染病监测。这个系统是遍布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和疾控体系的。



第九版防控方案指出,所有病例根据病情变化24小时内订正临床严重程度。



2022年11月中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介绍,无症状感染者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会开展血常规、CT影像学检查和抗体检测。如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会在24小时内订正为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呈阳性并已经开始出现症状;无症状感染者观察一段时间后,出现咳嗽、发热、乏力等症状;没有出现临床表现症状,但肺部CT检查有病变。



但多位受访者指出,新冠疫情感染人数太多以后,依靠这个系统录入的数据会少很多,在系统中修订感染者症状的数据又更少。



“主动筛查的时候,可能很多人真的是无症状,因为还在发病的很早期,于是流调人员将其记录为无症状感染者,等过几天出现症状的时候,还有没有人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就不好说了。”广州一位大三甲医院的感染科主任告诉《知识分子》,实际上,从广州发布的数据来看,他说,每天“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者”的比例是很少的,可见第二次的记录没有跟上;除非是那些病情很重转到定点医院的病例,不然在方舱医院里面,即便后来出现症状,也很少上报了。



一位博士生在知乎上分享了一些细节。他说,她的妻子一直在疫情前线,在奥密克戎期间,按照分诊的规定,无症状感染者在方舱治疗,轻型和中型感染者在亚定点医院治疗,只有比较严重的才转去定点医院。不过,在统计的时候,方舱医院和亚定点医院都没有被算入有症状当中;而且,方舱医院几乎大部分人都有咽痛、咳嗽等症状,发烧的比例也有三四成。



上述中疾控的内部人士也对这一点进行了确认。他说,中国疾控中心此前在对医疗机构上报的新冠感染者数据进行统计的时候发现,间隔24小时之后,虽然部分地区的医院会对患者的症状有进行修订,但是修订的比例很小,而且主要是体现在重型和危重型病人,无症状、轻症和普通型病例的症状数据,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



按理来说,应该是全流程地去跟踪病人。一个感染者从进入方舱到出院甚至是康复,可能持续7~10天或者更长的时间,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把这期间最严重的症状进行记录,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去做。疾控体系、负责转运隔离的人员、医疗机构等等环节的信息没有打通,各自为阵。



他进一步分析说,放开前大家对于一个人的感染很关注,对于病例后期的治疗和康复缺乏关注。因为忙碌和意识不到位等种种原因,一些地方觉得感染者过几天都转阴了,先把疫情控制住才是重要的,因此认为订正与否没太大必要。



另一方面,之前的诊疗指南对于轻症划分有更高的标准。1月6日下午,国家卫健委第十版新冠诊疗方案发布。出现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症状,被分类为轻型,无需影像学的结果。不过,此前的第九版诊疗方案强调CT检查,将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定义为轻型。但是,当感染人数非常庞大时,医疗资源是否允许人们都去拍CT、然后判断是不是轻型,是值得打问号的。



“现在看到很多人诟病广州、上海的无症状感染者数据,还有很多人批评一些基于这个数据发表观点或者论文的专家,其实不怪他们。因为这个数据本身在产生过程当中,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慢慢累加起来就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



他还透露,在疾控内部,每次对地方进行疫情形势研判的时候,专家们并不会区分确诊者还是无症状感染者,而是把前一天当地所有的流调报告统一进行分析。然而,这种名称上的区别,却会对公众的认知带来影响,认为只有那部分比例非常小的确诊者才是症状比较危险的,而对绝大部分被称为“无症状感染者”的人群没有概念。



“新冠防控放开后,不管是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还是说引起肺炎甚至引起重症的比例,可能不像之前大家预期的那样乐观。”上述疾控系统内部人士说,这些比例和放开之前的数据会有很大的差异,已经不能指导我们现在的情况了。



“数据监测的周期不够长,没有如实地反映全过程的情况,只是很快、很及时地反映了前期的情况,给公众造成了一种误解,” 他指出,而且,在放开之前的一个月,很多出来发言的专家都在传递比较乐观的信息,使得人们在放开之后,出现了预期的落差。图片

注:董孟华系化名。

图片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可浏览)

1.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 ... fullarticle/2795246

2.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mv.28066

3.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891214/

4.http://www.news.cn/local/2022-03/22/c_1128492886.htm

5.https://mp.weixin.qq.com/s/s8VvK-I6QCzDhhrQZHKZiQ

6.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 ... ent_v6Qngnslgj.html

7.https://news.ycwb.com/2022-11/11/content_41162818.htm

8.https://mp.weixin.qq.com/s/3ysCYGd0nvOLymX7Bp8tbg

9.https://ourworldindata.org/covid-vaccinations

10.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2-00674-2

11.http://www.gov.cn/xinwen/2022-06 ... 4b4d522b5f5c034.pdf

12.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 ... tml?sdkver=44e1e982

13.https://mp.weixin.qq.com/s/yfXCPXyjkmRZE8sHMUFVgA

14.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 ... d-cases-2022-04-08/



https://mp.weixin.qq.com/s/VH6AYA_sZMASKal77CVjQQ

医保谈判,真的能造福患者吗?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铁锤 2023-01-10 20:15 发表于陕西
图片

辉瑞新冠药物paxlovid因为报价太高无法进入医保目录一事,让我们再次思考医保制度的问题所在。
每年都会出现医保局的代表和医药企业进行谈判压价的消息,一个为患者负责的、尽可能降低患者负担的负责任的形象立即俘获民众的心,医药企业唯利是图、血淋淋的资本不顾人命与此形成了鲜明比对。就连《我不是药神》中的制药企业代表,都是一幅猥琐的形象。
事情真的如此吗?我们在为医保制度点赞的时候,能否稍作思想上的停留,思考一下它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首先要思考的是,得病了要看病,是谁的事情?
当然是病人自己的事情。
既然是病人的事情,怎么让国家负责?
得病了看病,本质上就是患者向医院和医生购买诊疗服务,医院和医生是供给者,患者是消费者,双向选择。药企根据对疾病的研究生产药物,医院采购药物,满足消费者的治疗需求,向消费者收取费用。
现在国家插手,成为费用的集中支付者,那消费者变成了谁呢?
国家。
既然支付费用的是国家,医院就会听令于国家,而不是消费者。国家采购哪些药,医院就用哪些药,患者作为消费者的选择权是变小了还是变大了?
第二,国家为什么要压价?
每个人每个月都在缴纳医保,医保这么大的摊子,为什么还要压价,要医保控费?
因为在这种制度下,就变成了大锅饭模式。
健康是一个主观概念。你说我健康吗?我健康。但是我其实体检也有很多毛病。每个人对健康的需求是无限的,一个病,可以花10万去治,也可以花1000万去治,有的人则直接不治,例如癌症晚期患者。
但是当有医保制度能够报销的时候,就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激励。你补贴什么,什么就会多起来。补贴看病,“有病”的人就更多。即使不要紧的毛病,或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能够治愈的,我也想住院治疗;能够门诊治疗的,我也想住院治疗,因为住院报销比例高;即使注定治不好的病,也想住院治疗尽可能延续生命。
当然这也导致了能去小医院治疗的,我也要到大医院,于是小医院没人去,大医院挤死人。资源配置整个是乱的。
反正我只掏那一点,剩下的都是医保资金在承担嘛。
这就不用说那些特殊人物和特殊病房了,那开销也大得惊人。
所以这就成了一个永远填不饱的无底洞,你就是收多少上来,都不够。
所有国家的养老制度、医保制度,都会面临破产的困境。当给大家以一种个人健康由国家管的观念和期望时,一不能随意加税补足窟窿,二又不敢进行任何保障上的削减,所以就必须控费。
第三,医保并没有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
既然是大锅饭,谁都想分一杯羹,药企也不例外。
在正常的市场上,所有商品、当然包括医疗服务和药品,都会不断降价,因为只有那样,才能让更多消费者使用,从而提高总利润。
但是到了大锅饭模式,药企就想,我要把价格抬高一点,等着你去砍,你砍完了,照样比正常市场机制下要高。只要进入医保名录,利润就滚滚而来。
这也是医保要控费的另一个原因。
可是怎么可能控下来呢?只需要一个常识就明白了:一个人花自己钱节省,还是花别人的钱节省呢?
所以你会发现,现在再也买不到几块钱的药了,感冒了都要花一两百。因为把药重新包装一下、取个名字、变成新药,价格就上来了。我报价50,你砍到20,够“负责任”了吧?可是我这药若是在正常的自由市场上,才卖1块钱。
这时候,患者看病共花了1000元,假如自费负担了30%,支付了300元,看似负担降低了,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如果在自由市场上,他们本来总共只需要100元的。
这就更不用说,那剩下的700元,其实是他人为自己支付了代价,全社会医疗成本几何式提升,整个社会的资本积累减少了,每个人的生活水平都下降了。
第四,大锅饭当然意味着转移支付。
健康的人群缴纳医保,向不健康的人转移;良好生活习惯的人,向不良生活习惯的人转移;坚强的人,向不坚强的人转移;辛勤奋斗而忽视身体的人,向养尊处优神经质地认为自己到处都是病的人转移;见便宜就想占的“爱生病”的人,向自负其责的人转移;生产者的财富,向食税者转移……
因此这是一种再分配。再分配,总是从好的向坏的转移,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坏。
第五,人为压低价格,注定制造短缺。
价格就是人际交换中形成的交换比率,只要双方自愿形成的价格,就是合理的价格。
人为压低价格,必然制造短缺。就像对口罩、布洛芬实施价格管制,结果生产厂家无利可图减少供给,消费端并不急迫的人却去囤积,只会造成更多的、更需要的人买不到。
这是经济学定律,不是谁权大、意志力强就能改变的。
那么压低某种药品的价格,看得见的是,价格低了,看不到的是,急需的人买不到了。
前两年搞心脏支架医保谈判,谈到了700块,价格的确挺低的。但是患者到医院后被告知,没货,等六个月,或者用进口的3万的,不报销。你说患者怎么选?那可是心脏啊。
所以看着价格很低,不过是画了一个饼。
可能只有那些真正有需求的人,才会切身体会其中的荒诞。
第六,真的需要用药的人,不在乎价格高,不在乎能不能报销。
这里说“不在乎”,不是说贵贱无所谓,而是经济学上的价值排序概念。
假如paxlovid的确能治新冠(医药科学问题我们不懂,不讨论),一个患者又急需这个药才能保命,他的价值排序是花2000块买这个药保命,还是能报销70%自己负担600元了再保命?
除非极少数不想要命的人,绝大多数人肯定选前者。
因此这个时候医保谈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放市场准入,让这个药能够买得到。买得到,贵一点,总是比买不到要好。
而一旦实行准入限制,就是减少了消费者的选择,把他们暴露在了巨大的风险之中。人死了钱没花了,要钱有何用?
第七,不要随便指责药企。
那些指责药企贪婪的人要明白,这一切并不能用资本贪婪、药企冷血来解释。药企里的人的贪婪,既不比你我多,也不比你我少。这就是制度使然。而制度是观念的结果,大家都要免费的医疗,结果就是这样。
说到底,还是要自负其责。
人们还应当思考:到底是药企在生产药物,拯救人们的生命,还是那光辉伟岸的医保谈判代表在生产?改善我们生活的所有商品,到底是企业生产的,还是你所崇拜的某种力量生产的?
新药价格高的原因,除了研发成本,最重要的就是管制因素。繁文缛节的审批管制,几何式提高了制药企业的成本,延缓了药物的上市速度,让很多人支付了更高的代价,或者在绝望中等待或死亡。
再说,一种新产品上市,价格总是高的,就像当初的大哥大一样。企业为了扩大消费者群体,应对市场竞争,必然会降价,因为只有那样,才会提升总利润。
利润是个好东西,不要仇视它。正是利润机制,迫使企业服从消费者的指令。如果没有利润了,企业何必服务消费者呢?
若是对药企进行利润率的干预,造成的结果就是,进一步减少供给,造成短缺,使更多人买不到或者支付更高的代价。并且,以后投入研发的资本就更少了,没有能力研发新药了,那么当出现新的疾病时,人们就只能听天由命。
(本文开放转载)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