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71)



@拆台CT

2分钟前
来自 拆台YYDS
#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情况#

防疫“新十条”实施后,国内许多城市已逐渐渡过感染高峰,但在有近5亿人口规模的中国农村,疫情形势仍时刻牵动人心。

2022年12月30日,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下称《方案》),要求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重点抓好农村地区防疫体系运转、药品供应、重症治疗、老人儿童防护等方面工作,最大程度保护农村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近一个月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去构建的县、乡(镇)、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正在经受考验。而作为距离农村居民最近的医疗机构,村级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在“防重症”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对重症患者往往难以展开及时救治。界面新闻实地探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的达州市罐子镇,发现这里已经度过到了感染高峰,并没有迎来预期的第二波感染,但这个冬天去世的老人比过去要多。#农村感染高峰过后#

【1】“高峰”过后

2023年1月4日并不是罐子镇赶集的日子,但熙熙攘攘的人群已经显露出一些过年的气氛。从外地回来的年轻人穿着鲜亮的衣服在街上溜达,镇中心校门口,几十个接孩子的老人聚在一起,有些甚至都没有戴口罩。

这个四川达州的小镇上,卫生院门口只有三三两两的人,显得冷清。发热门诊的医生依然接诊,但未见多少患者。“我们早就阳过了。”发热门诊一位医生告诉界面新闻,近期发热门诊的接诊量几乎回到了正常水平,但他仍清晰记得大约一个月前的忙碌景象。

“平时一天门诊量只有四五十人,但高峰期一天接诊两百多人。”这位医生介绍,其中发热病人占一百二三十人,而平时一天的发热病人只有四五个。突然增加的就诊量很快耗尽了卫生院的药品储备。通常,乡镇卫生院需要配备一个月的用药量,但到12月14日,该卫生院一些主要的退烧类药物已经耗尽。后来,对于高烧患者,医生只能对其“挂水”降温,或使用抗生素。

罐子镇距离达州市30余公里,由原来的罐子乡和陈家乡合并而来,现有人口3万多。罐子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外出务工是农民们近些年主要的收入来源。罐子镇政府一位人士估计,全镇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外出务工,该镇下辖和平村一位村民称,全村2000多人中,留在村里的只有几百人,而且几乎都是老人。

人们居住相对分散,全镇3万多人中,住在罐子街和陈家街的人口大约有3000多人,其余的都分散在乡村。每年春节前,外出务工的人员回家过年,是一年中人员流动最频繁的时期,这也是一些专家担忧农村可能迎来第二波感染潮的主要原因。

当地一些医生记得,该镇的感染高峰大约持续了一周左右,他们注意到,最初来医院看病的是7-15岁的学生,多数是从达州市回来的;接着是成年人逐渐增多;然后是老人。他们认为,疫情可能是从城市向农村蔓延而来,这加剧了他们对春节迎来第二波疫情的担忧。

感染高峰期,在卫生院排不上队的人,开始涌向诊所和药店。“我们一开门药就被‘抢完’了。”一位药店销售人员记得人数多的那一天的情形,由于顾客太多,公司临时安排一位人员过来帮忙,但货架上很快销售一空,公司不得不开始对一些药物限购。

1月4日,界面新闻记者在罐子镇上走访了多家药店,发现货架上已经摆满了药物,但诸如布洛芬之类的退烧药依然缺货,只有一家药店在销售。销售人员提醒,如果没有症状不建议购买,实在要购买,每个人限购一板(11粒)。

从12月16日开始,罐子镇卫生院接诊的患者开始下降,并逐渐回落到平时的接诊量。但卫生院不敢掉以轻心,他们担心迎来第二波感染潮,一方面是因为储备药物迟迟没有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手紧张。卫生院的医生全部“阳过了一遍”,一些医生坚持带病上岗,从12月初至今都没有休假,存在健康风险。

罐子镇现有两个卫生院,主院医务人员有22人,分院则有16人。此轮感染发生前,3万多居民的健康保障工作尚能被应付,但突然新增的感染量让人手捉襟见肘。当时,卫生院将退休的人员梳理一遍,计划返聘一些老医生。但退休人员中符合要求者寥寥。最后,只有一个人符合条件,这位退休医生已年近七旬,但也义无反顾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大约一周前,罐子镇卫生院才联系到能够批药的医药公司,将药物储备恢复到一个月的量,但一些效果较好的药物依然缺乏。庆幸的是,医生们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20多天,第二波感染潮并没有到来。“只有一些零星从外面回来的人(来看病)。”一位医生说。

这位医生分析,一方面是由于外出务工的多数是年轻人,这些人在回乡之前可能已经“阳过了”,回家后二次感染的概率较低;此外,经过上一轮的普遍感染,许多人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常识,感染后知道自行买药和居家治疗,主动减少来医院就诊。鉴于此,他预计可能不会出现此前预判的“第二波”。

和平村一位村民也称,进入农历腊月后,返乡回来的人逐渐增多,回来的人多数已经“阳过了”,村里并没有出现再次感染的情况。但他发现,村里去世的老人比往年多了。

【2】离去的老人

“这几日天天都有人放鞭炮,”罐子镇一家寿衣店的裁缝陈兰说,“有时候四个方向都在响。”这个时节听到鞭炮声,通常意味着居民家有红白事,但罐子镇的居民们普遍感觉,今年冬天丧事居多。

1月3日,59岁的王云被送到达州市区的医院几个小时后过世。意外发生前,他还在帮助另一家邻居处理丧事,许多人对他的突然离世感到难以接受。根据镇上多位居民的说法,仅1月3日当天,罐子镇就有三位老人过世,王云只是其中之一。

王云的妻子萧红告诉界面新闻,丈夫出事前三四天,已经觉察到身体不舒服,“脑壳痛,有点拉肚子”。萧红称,去年12月,王云已经“阳过了”,当时的症状并不重,开了一些药,打了几针后就康复,所以此次身体不适,自己并没有太在意。

1月3日下午,王云出现呼吸困难、腰痛加剧,家人赶紧将其送往达州市区的医院。急诊室挂号后,医生先对其进行抽血、做CT等检查,然后就被推进了重症室,插上了氧气。但几个小时后,CT结果尚未出来,王云被宣告不治。根据家属的转述,医生诊断其死亡原因为“病毒性心肌炎”。

由于不再进行核酸检测,许多患者也未做抗原自测,很难认定罐子镇这些逝者的病因。界面新闻采访了多位家属均表示,逝者平时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但发病前都出现过诸如咳嗽、哮喘等感冒类症状。

罐子镇主街南面,一处灵堂已经搭了4天。逝者是一位75岁的的老人。老人的女儿唐璐称,母亲于2022年12月31日去世,由于选定落葬的日期在1月9日,因此这期间必须有人守灵。母亲发病前,曾出现咳嗽等症状,但老人罹患糖尿病已有十多年,身体一直不好,此前也多次住院。对于老人的离开,家属表示能够接受。

“得这个病就像打架,主要看你的身体,你强它就弱。”上述老人的丈夫说。他今年79岁,但身体硬朗。他在2022年12月也“阳过了”,症状持续五六天就消失了。平时,他还能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女儿们劝他休息,但他觉得身体可以承受。

唐璐介绍,大约在一个月前,隔壁的另一位老人离世,现在这家人大门紧锁。不过,去世的并不都是老人,距离她家几十米外,42岁的陈克英于二十多天前去世,留下3个仍在读书的孩子。这是目前已知该镇近期离世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但病因未知。

黄博在罐子镇经营一家丧葬用品店已20多年。最近一个月来,老人过世的消息接二连三传来,“一些地方道师(农村处理丧事的司仪)人手不够,这家没弄完就赶到下家去了。”

究竟有多少老人在这个冬天离世?罐子镇卫生院一位医生表示,从患基础病的住院人数看,比往年多出了“一到二成”。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全镇去年12月至今大约有60多人因各种原因过世。他强调,冬天是老人发病的高峰期,而且这些案例很难认定因新冠病毒感染引起。但他也承认,与往年相比这个数据“要多一些”。

【3】基层医疗机构的考验

“新十条”实施后,中国的防疫重心已由“防传染”转为“保健康、防重症”。近一个月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去构建的县、乡(镇)、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正在经受考验。

罐子镇罐子社区书记陈兵称,目前社区正在对60岁以上患有基础病的老人进行统计上报,对于有基础病的孤寡老人,社区还将协助他们买药,做好健康监测。此外,对于返乡人员,社区和村委会人员也会对其进行防疫宣传。

目前,当地每个村均设有一个卫生室,并配有1-2名村医,可以向村民提供一般疾病的开药服务。但多位村民表示,由于村卫生室不能打针,他们平时很少到村卫生室开药,有些人则称“药物效果不好”。

根据2012年出台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村卫生室、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应当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在实际执行中,许多地方采取“一刀切”,禁止所有肌肉注射。一些医生认为,在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这些规定应该展现出灵活性。

去年12月初,一张达州市某诊所患者聚集输液的照片在网络曝光,引发热议。达州市卫生系统很快明确通知,禁止诊所提供打针和输液服务。这一决定引发了诊所的不满,“有些病人烧到快40度,不给他打针激动得都要骂人了。”界面新闻报道后,当地很快纠正了这一禁令。

通常情况下,农村居民生病后首先选择乡镇卫生院就医。中国医院分为三级十等,乡镇卫生院一般属于一级乙等,属于十个等级的倒数第二位,这个等级的医院在软硬件配备、医生资质、药物使用方面存在诸多掣肘。

根据《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某些药物仅限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使用,乡镇卫生院往往只能使用一些“基药”(指进入国家基本用药目录的药品)。违规用药则面临扣罚。多乡镇卫生院医生表示,这些限制并不利于防重症工作的开展。

去年12月感染高峰期,罐子镇卫生院先后接诊两位病情紧急的患者,初步诊断一位患有肺心病,一位患有冠心病,但卫生院没有可以使用的药物,只能建议家属立即送到上级医院。从罐子镇到达州市需要40多分钟,遗憾的是,两人最终未能抢救回来。

用药受限的不只是医院,还有医生。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从乡镇卫生院退休的医生职称通常都不高,这让他们能够使用的药物也很有限。同事们称,上述罐子镇卫生院返聘回来的这位医生临床经验丰富,但因为职称不够,“现在还在使用青霉素”。而许多医生现在使用的是更有效的同类药物。

乡镇卫生院的财政困境也在这次感染高峰中凸显。乡镇卫生院属于差额拨款单位,但许多卫生院反映,本应拨付的财政款项长期不到位,导致医院运行出现困难,拖欠医药公司费用比较常见。此次感染高峰出现后,各级医院都在抢购药物,而基层卫生院成为最弱势的一方。

罐子镇卫生院有关人士透露,目前该院尚有180多万元的财政拨款没有到位,目前只能“东拉西扯”想办法将医务人员工资发放到位,而医药公司的货款尚无法及时支付。这也导致在采购药物时,医药公司缺乏积极性。近期因为一些患者出现腹泻症状,治疗腹泻的蒙脱石散又出现断货。

最近,在有些社区和村里,开始为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健康包”,里面包括常用感冒药、消毒液等。但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光靠“健康包”里的物资,能起到多大作用?他表示担忧。



@烧伤超人阿宝

5分钟前
来自 HUAWEI Mate X2
在医院住院的时候,同屋是两位老人。

一位有五个孩子,几个孩子有钱出钱有人出人,轮流在病房陪护,把老头照顾的妥妥贴贴的。

另一位只有一个独生女,老伴身体还不好。女儿挺孝顺,每天下班都来,但平时又得上班又得照顾母亲,根本没法陪护,只能请护工。护工又忙的不行,除了帮老人拿个饭之外,平时总不在,老先生时不时可着嗓子叫护工。

多子多福,真错不了。



@凯雷
医生扈晓宇——四川雄起!
最近1月,在无任何呼吸机及其它机械通气手段支撑的情况下,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入院71人,这部分病人至少普通型(肺部有实变)或以上,部分重型或危重型(部分出现大片"白肺"),出院65人,现住院病人52人。
期间只死亡1人,还是病人还没吃到中药就逝世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病人全程没用辉瑞的 paxlovid及瑞德西韦、阿兹夫定等抗病毒“神药”,也没有用JAK拮抗剂巴瑞替尼、IL-6抑制剂托珠单抗。
完全是常规对症治疗+中药,事实证明,以中药为主的抗疫是切实可行。

扈晓宇教授还补充道:“我们的编制床位和实际开放床位都是51张。”

关于入院出院现在院人数的一个说明:是时间起止问题,早期入院71人,出院65人,去世了1人,即还有5人继续住院。腾出的床位会继续收新病人,现在感染科住院部还有52人在住院。

这是真实的来自一线的数据!

这个数据传递了不少信息,比如,扈晓宇教授所在医院的感染科,最近这1个月来,床位应该是满负荷的;这些病人都是肺部有实变的;这里面有一定比例的重型或危重型;最重要的是,这些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人全程没有用那些被鼓吹的所谓“特效药”,甚至连呼吸机及其它机械通气手段都没用,都是以中药为主治疗的,疗效是非常显著的!

这段时间,人们对白肺还是有比较大的恐惧感的,但事实证明中医药可防可治!

而扈晓宇教授及他的团队,在武汉疫*情期间,便创造过中医药治重症的奇迹!

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那段经历和数据。

2020年初,扈晓宇教授所带领的四川援鄂第七、第八批重症医疗队(中西混编的)接管的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危重症定点收治院区的Z9、Z10重症病区,在2月15—3月14日这28天,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76例,累计治愈出院141例。其中重症/危重症64例,重症/危重症治愈出院51例(79.7%),所有服用中药的患者(172例),全部存活。此外,由于中医药的介入,全程零气管插管,零有创机械通气,零ECMO使用。呼吸机又原封不动地送还了医院。(参考阅读:这个病区ICU设备简直没用上,因为有中医!)

这样一个成绩绝对称得上是奇迹,并且也写进了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单位发布的2020年《中医文化蓝皮书》,称之为“勇战危重症”。

此次放开后,大多数地方都出现了很高的感染率,在这么大面积的感染下,就算重症率比较低,这个数也不会很少。而且,还有那么多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就算是轻症,都可能致命。

尽管这个数据可能难以真实地公布出来。

昨日笔者就看到一位知名医院麻醉医生博主在其微博贴出的一张图,让人无奈又心酸。那是另一位医生发的文章,他说:医院不让写新冠死亡诊断。

与之不同的是,扈晓宇教授在百忙中透露的这些事实数据,又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实践做出了检验!所以,更大范围地落实中医药抗疫是老百姓非常迫切需要的,尤其是医疗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地区!

【人物介绍】
扈晓宇,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武汉疫情时,带领成都中医药大附属医院支援队,支援武汉协和肿瘤中心危重症病房定点区。

中医药介入一月后,该区100%重症转轻症 ,81.03%治愈率,100%存活率。0插管、0有创呼吸机、0 ECMO#成都中医药大学#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715cfb7dc051d648e36

在人间|满床的ICU与超负荷的重症医生
原创 人间君 在人间living 2023-01-07 12:31 发表于北京
图片

图片

撰文|张茜  编辑|马可

出品|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

图片



ICU罕见地满床后,吴岩仍不停地接到电话,急诊也好、专科也好,都在求一个床位。“我了解到的情况,现在全市所有医院的ICU都是满床的,普通病房也是满的。”



这一次放开后,她观察:整体来看,重症患者年龄普遍大于60岁,伴有其他基础病。病人的合并症虽然轻,就一个糖尿病或高血压等,但“肺部的炎性体征特别重,确实是新冠病毒带来的”。



吴岩是黑龙江省某市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主治医师。从2020年开始,该市阳性重症患者就由她所在的ICU收治,每一波都没落下。



2022年12月7日防控政策全面放开后,奥密克戎病毒呼啸而来,感染高峰和重症高峰接踵而至。如今,多地感染高峰已过,正在迎战重症高峰。ICU临床一线告急,缺床、缺设备,更重要的是缺护士,床护比达不到标准,同时很多医护带病坚守岗位。



以下是吴岩的自述:





图片

我是黑龙江省某市三甲医院的一名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从事重症医学六年。



从12月开始,患者越来越多,因为我们不仅接收本市的,还包括下面一些县城、乡镇和临近城市的病人。重症医学科(ICU)每天都是满床,超负荷运转。一个病人出院或死亡,空出来的床位马上有人送进来,是无缝衔接的。



我们医院有3个ICU——综合ICU两个,急诊ICU一个。综合ICU一科正常时有18张床位,我们二科有11张床位;急诊那边有4到6个床位。现在一科加到26张床,我们加到12张,实在没能力了,不是放张床就行,还需要完善的抢救设备——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没那么多地方放。



病人满了后,每天还不停地接到电话,急诊也好、其他专科也好,都在求一个床位。一些病人在外面排队,我们很遗憾,满床真的没法加人。他们去其他院区ICU一看,也是满的。呼吸科满床不收,其他科室也在收治肺炎患者,但相对病情较轻。



我了解到的情况,现在全市所有医院的ICU都是满床的,普通病房也是满的。



以前满床并不常见,比较多的是从内科或外科转来的病人,术后做治疗和过度;也有少部分急诊处理不了,比如心梗、脑梗、心脏骤停等转过来。现在呢,放开了以后,因为新冠引起重症肺炎导致呼吸困难,这一部分占到ICU病人的80%。



前一阵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已被取消,只存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如果肺部症状严重,可以诊断为“重症肺炎”,但不叫“新型冠状肺炎”了。



大部分病人戴着呼吸机能坚持一两天,最快的不到24小时去世。有些病人属于僵持阶段,治疗十来天,没有生命危险,也没有好转迹象。一些病人即便上了呼吸机,两肺改善也不理想,就是所谓的“白肺”。给他们做俯卧位通气,效果也不好。



白肺: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1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般来说,肺部炎症比较重,渗出比较多的时候,也就是白色影像区域面积达到了70%到80%,在临床上大家口语化称为“白肺”。这个阶段患者会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



俯卧位通气:根据《潇湘晨报》报道,针对新冠感染的危重症患者,帮助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可以使肺门位置变低,在重力作用下,使肺的分泌物包括肺泡、小支气管的分泌物流向主支气管,而主气管的分泌物贮存增多有利于肺泡萎缩的扩张,促进分泌物的排出,有利于控制肺部感染。



患者可以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但我们全院只有一台,而且不是所有家属有能力接受,因为费用非常高,光是铺管路就好几万(平均需要3~6万),开机后费用以天数来计。要知道放开以后,治疗是自费的。



上学的时候,老师讲过一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来自美国一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当时我没多深感触。到了重症医学科(ICU)后,少部分疾病我们能够明确并治愈,但大部分我们是一种支持治疗,最终要靠患者自身复杂的人体系统去调节,战胜疾病。我们真的只做得到帮助病人,安慰家属。





图片



从2020年开始,本市阳性重症患者我们科就在收治,每一波都没落下。



普通病房不常遇到死亡,但在我们科里,每个月都有几例;尤其在新冠疫情放开后,病死率有所提高,但具体是多少我们没统计过。一个城市可能一半的人已经感染,整体患病基数太大,再加上我们是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比较多,感染后病情发展迅速。



去年9月,我们市暴发了一个多月的疫情,那时候还是静默阶段,全市有两三千例阳性患者。我们医院属于亚定点医院。定点医院是传染病院,它们床位有限,综合医疗方面不强,重症病人都会送到我们医院来,基本都在我们科。



那时,阳性患者重症率很低,大部分是无症状和轻症,发烧、咳嗽个两三天,没有太大问题。除非有其他合并症,比如严重的冠心病、肺气肿等,才送到重症来。他们年龄也大,90岁的、100岁的,大概十几个人,没有一个死亡的。



这一波放开后,我觉得大家的症状要重一些,可能是毒株的区别。年龄上,比上一波接触到的要年轻,五六十岁都有。不过整体来看,重症患者年龄普遍大于60岁,伴有其他基础病。病人的合并症虽然轻,就一个糖尿病或高血压等,但肺部的炎性体征特别重,确实是新冠病毒带来的。



来住院的病人,我们不看核酸了;在治疗过程中,还是会查一下,确定感染和转阴的时间,调整相应的治疗方案。



老年人和年轻人不一样,感染后反应没那么激烈。年轻人可能很快烧到40度,老年人是低烧,甚至不发烧,但病程长,转阴慢,可能阳了一个礼拜后病情才加重,有时候忽略了,送到医院已经是低氧血症,状态很差。其实早发现早治疗,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有时候也感触。比如有一天,夜班收进来一个60多岁的病人,算是叔叔吧。他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吃一些免疫抑制药。开始还好,后来氧合(氧合指数是指呼吸治疗中的一个目标,是使器官组织可以得到足够的氧气,以便进行氧合作用获得能源的一个重要指数)逐渐变差。



气管插管之前,我跟他说:“你不要怕哈,上这个测试可能稍微有点不舒服。”他点了点头,非常配合。第二天早晨,他醒了。我问他“你觉得呼吸困难吗?”他摇了摇头。“你不要怕,我们有呼吸机。”下夜班前,我跟他说。他肺部进展很快,拍了CT和胸片,和刚入院时对比,明显“白肺”了。很可惜,我再上夜班时(同一天),他去世了。





图片



从2022年1月份开始,我们经历了几波疫情,工作量增加了很多。在封控的时候,我们是闭环管理,因为要吃饭、喝水、上厕所等。穿着防护服只可以工作4到6小时,大家轮换着来,排班是固定的。



连续上了11个夜班后,平时身体还不错的我出现了心律失常,心慌胸闷很难受,要坚持不住了。增加了人手后,排班能轮开,上班间隔时间稍微长了一点。



我们分两班,白班是早8点到下午4点半,夜班是4点半到翌日早8点半。医生巡视病人、调整治疗措施,差不多要半小时到一小时。上午和下午大部分时间是机动的,用来处理病人的突发状况。夜班基本在处理急诊——收治新的病人,处理死亡的病人,常规治疗不太变动。



全科放开后,我们不再是以前的“三级防护”,就戴一个N95口罩。我们科90%感染过,全院的话60~70%的医护感染过。因为防护不完善,回家以后传染给家里的老人、小孩的情况也是有的。



好多医生和护士发烧也在上班,真的没办法。一开始,阳性可以休假一个星期,可没持续几天,医院统计显示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阳性了,又号召大家上班。



一个是病人多,一个是病情重,我们要不停地抢救。写病历等工作都是在交班后,利用休息时间完成。ICU人手紧缺,如果倒下一两个或者更多人,根本没法运转。全科医生都是阳性,所有人坚持上班。



我们重症二科的医生共有6个人,护士大概13人。重症一科医生8个人,护士比我们多。与国家标准相比,床护比远远不够。其他医院也存在这种情况,很难达到要求(2020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中要求,在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的ICU床位数(不包含专科ICU)不应少于医院病床总数的5%,重症监护室床护比最新标准是1:2.5-3,床医比是1:0.8-1)。



全院从别的科室调人来支持重症医学科,但是ICU特殊,他们没法独立操作,需要我们科的护士像带学生一样手把手教导。主要任务还是我们科自己的人在做,很累。



病人也累。整个科室病毒浓度太高,为了减少交叉感染,也为了保护家属,暂时不允许他们来医院。每张床安装了一个电子屏幕,家属打视频过来可以远程探视。



我是12月19日感染的,休息了两天。其他同事也只休息了两三天又上班了。我自己症状挺重的,不发烧了,但鼻塞咳痰,还有心慌,上班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正好那天我值了一个24小时班,真的快要猝死。



忙到凌晨三四点有时间坐下来歇息的时候,从病房的玻璃窗望出去,我感到呼吸费力。如果突然晕倒或患了低氧血症,需要抢救的时候,没有床位,也没有设备,我和外面的患者一样,进不来ICU。想到这些,心力憔悴。



好歹熬过了24小时,又休了两天。再上班时,我的情况好一点,只是活动费力,但没那么累了。





图片



重症医学科和其他科不一样。在老百姓眼里有些神秘,他们不太知道病人在ICU里具体的治疗情况。很多人也有误解,因为病人被送进来的治疗费很高。



其实,我们是其他科室最后的防线。专科处理不了的病人,经家属同意后转到ICU,不管问题多么棘手,我们是没得选的。什么样的病人都有,包括一些罕见病。我们压力很大,像大海一样,必须吞掉所有的疾病,不断筛查,将病因缩小到一个方向上。



重症很难替代。国家要求各家医院加强储备重症力量,扩建重症病房。说是这么说,但没个三五年不会有效果,因为重症人才的培养很慢,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需要一个成长周期。



ICU永远像打仗一样,非常混乱,抢救很多——电除颤、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心率治疗等,所有人都帮忙。抢救成功了,要和家属沟通病情;没救回来,要处理善后。



我们科除了接收各种危急重病人,也见惯了人生百态:生与死,生存质量,痛苦生还是痛快死,生命的尊严等,牵扯很多医学伦理问题。我们理解病人和家属的痛苦,除了尽力争取生的希望,也尊重他们的诉求和选择。



做我们这个工作,一定要有颗大心脏,承受力要强,不然高压工作下看到这么多生死,会抑郁的。平时我健身、爬山,去郊外放松,有一些释放性的爱好,把情绪尽快倒出去,避免工作过多地影响生活,不然真的压抑。



哪个医院都是ICU比较苦。这么多年,我已经养成一个工作习惯,别人问我“今天星期几”,不特意看一下手机是根本不知道的。周几对我来说没有意义,我只需要记住今天是白班、夜班还是休班。科室的人也这样。我们对节假日不敏感,今天是除夕还是国庆,我不在意,因为节假日还是跟平时作息一样。像我自己,连续三年的除夕夜都在值班。



从事重症工作后,我的人生观有了改变。朋友觉得我活得更有张力,也挺容易满足的。别人说“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可能有点矫情,但对我们来说,真的太常见了。所以,每一天都要活得充实和快乐,尽量让烦恼少一点。我希望大家跟我一样。



(应当事人要求,文中吴岩为化名。)

题图:2023年1月3日,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ICU的医护人员正忙碌着。(人民视觉/图)

更多故事,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理记
今天听到一个江苏大老板是怎么防新冠的,中国福布斯100左右吧,快80岁了,基础病挺严重,自从放开后就带着四个下属住进了集团的宾馆,老板和四个下属都在一层完全封闭的楼里住,每天的食材都是彻底消毒后通过每天多次消毒的升降机送进来,送食材的人每天做核酸,然后四个下属做饭,完全不与外界直接接触,通过视频开会掌控这个2022年销售额3000多亿的企业,至今一个月了。当然预备的药品应有尽有。大老板计划是挺到今年3-4月,等全国都阳完了再出来。



https://mp.weixin.qq.com/s/oE2B_ss5Sd8bshtpVxSzww

那些感染的人,没有讣告,哭声无人听闻
一直努力码字的 周冲的影像声色 2023-01-06 20:54 发表于广东
图片

100年前,

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曾问儿子:

“这个世界会好吗?”



彼时,梁漱溟正在北京大学当哲学讲师,

他认真想了想,

回答说:

“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图片


最先,我们觉得,离开的人,都是一个个虚拟的数字。



但很快,他们就从虚拟到具体。



从简而化之的新闻,成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困境。



就在前几天,微博大V@江宁婆婆,发布了一条消息。



消息里,尽是无奈与愤懑。



图片



文末的那一句“幸亏骨折了,现在又新冠了,直接开始治新冠吧”看得人满心悲凉。



可是疫情之下,作为个体,我们能如何?!



没有尊严、没有希望、没有盼头,又能如何?!



只有活下去。



想方设法努力活下去。


海上柳叶刀在新年第一天时,发布了一篇文章:

《急诊室里,生与死面前,有人在挣扎,有人在等待命运的安排,也有人直接放弃》

图片

文章是上海的一位医生@DrHuan写的。

她提到的医院现状,堪称触目惊心。



“急诊室几乎是密布的黑灰色天空,那是患者人群......看不见地板的颜色,因为早已被人群遮蔽。“


图片


医生自己也阳了。

但仍然忙得午饭都没法吃。

手机无时不刻不被轰炸。

图片

而在急诊室中,悲剧在此起彼伏地发生。

有家属说:急诊室成了吃人的魔窑。

图片

有人目睹这一切,预知悲剧已不可避免,亲人离去无可挽回。

所以,在最后的时间里,只求一张病床,给家人保留最后的尊严。

图片

但在这种时期,病床也成了奢侈品。

99岁的老人,和70多岁的两个女儿,一起蜷缩在一个角落。

没有床。

人如草芥,像虫蚁,乌泱泱挤在小小的空间。

图片

陪护的70多岁大女儿,已经陪得精神恍惚。

最终,他们选择放弃。

连口服药都没有力气去排队取。

选择“直接走”。

而“直接走”意味着什么,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

图片

但在医疗挤兑如此严重的时刻,类似选择,比比皆是。

有的老人家属,将老人带回家。

选择只吃一点口服药算了。

图片

还有的老人,吞咽困难,可能口服药都难以吞下。

但心力交瘁的家属,还是无奈地带他回家。

图片

残酷吗?

来不及思考残不残酷了。

“这是命。”

图片

没有办法。

真的没有办法。

医护没有办法,病人没有办法,家属也没有办法。

无力的大网,捕捞了每个人。

大家都在挣扎。

可很多时候,只有力不从心和幻灭落空。


图片


而在新冠席卷的当下,一线城市如此。

县城与农村同样无力。

极昼工作室在《县城医院的艰难新年夜》里,写到了乡、镇、村的医疗资源紧缺。

双肺发白的病人,轮不上使用呼吸机。

图片

检测报告久久难出。

图片
图片

死亡变得触手可及。

图片

家属在希望与崩溃之间,反复轮回。

图片

到了回天乏力时,只有在火葬场,和至亲悲痛告别。

图片


这些文字与报道,哪怕极其克制,我们也能感到那种人力无法胜天的悲凉。

更可怕的是,新冠的魔爪,已经不止伸向老人。

还有年轻人。

甚至孩子。

2023年1月2日,黄河辉律师因感染➕癌症,与世长辞。年仅47岁。

图片

四川建院王腾博士因感染,不幸去世。年仅32岁。

图片


2022年12月19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储兰兰老师,因新冠并发症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0岁。

图片

2022年12月12日,前职业足球运动员王若吉,因感染新冠导致基础疾病恶化,不幸离世,年仅37岁。

图片

2022年12月17日,广西贺州四年级小朋友因为新冠导致的高热惊厥离世。

图片

母亲悲痛欲绝。

图片
图片

所谓无可奈何,万箭穿心......都无法描述这种悲伤。

更可怕的是,现在的悲剧多不是单个发生。
一发生,
就是一串悲剧。

它们带着超强感染性,从摧毁免疫细胞开始,到摧毁整个家庭。

前几天,我写了一个在半个月内,痛失双亲的年轻人的事情。




@李神爷304
各种各样的视角推算中国疫情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我给一个视角,这个视角的推测相当悲惨。比我原来根据新西兰和上海数据的推测高4倍。

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底是971人。从2000年到2021年,死于12月份的院士一共26人。平均每年12月份正常死亡人数1.24人。可2022年的12月份去世16名院士。这只能是疫情导致的“超额死亡”。超额死亡人数占工程院院士的比例是(16-1.24)/971=1.52%。

工程院院士的年龄结构大体相当于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中国60岁以上人口2.67亿,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2.67亿人在疫情的冲击下的超额死亡率比工程院院士更低。这样推算出来的中国死亡人数至少1.52%X2.67亿=406万。



https://mp.weixin.qq.com/s/BznONYnDWV05Q4KCmXqMAQ
抢药潮,蒸发了慢性病患者的活命药
虎嗅APP 2023-01-08 10:54 发表于江苏
以下文章来源于真实故事计划 ,作者吴寻


图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 (ID:zhenshigushi1),作者:吴寻,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感染带来的药品抢购,让慢性病患者群体陷入沉默的绝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红斑狼疮等慢性病患者一方面担心线下买药感染;另一方面药店关闭线上渠道、订单拥挤、物流滞缓,加之部分慢性病患者囤药,让维系生命的药品难以到手。左右为难下,有的慢性病患只能冒险前往医院排队。

救命药,买不到

疫情爆发时,蓝青点进之前买药的网购链接,发现已经售罄。

上次购买,这家店的药还是充足的。蓝青在北京工作,2020年,爷爷在老家四川达州突发脑梗,住院半个多月,出院后,她经常在网上给爷爷买硫酸氢氯吡咯雷片药。脑梗是一种容易复发的慢性病,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主要功效,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预防血栓形成,是爷爷恢复后的日常必备之药。

12月10号,阳性感染潮在达州扩散,蓝青的妈妈率先阳性。接着,囤药潮开始席卷街坊邻居,各大药店几乎被洗劫一空,布洛芬等发烧感冒药完全买不到。此时爷爷的吡咯雷片所剩不多。他已76岁,行动有所不便,更何况身患基础病,在这个节骨眼上被感染是件可怕的事。在北京的蓝青再三叮嘱爸妈,尽量不要让爷爷出门。

买药全由家人代替。蓝青爸爸跑了几家医院,都被告知没有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好心的医生建议他去药店问问。他辗转几个药店,同样扑了个空,这种情况平时从未出现过。靠药续命的脑梗老人,一旦断药后果不可想象。

爸爸回到家,把买不到药的焦灼传染给一家人。在商讨中,爸爸想到了网购,可他们都不会在网上买东西,只好求助蓝青。电话打过来,蓝青即刻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疫情放开以来,她不怕别的,最担心的就是患有慢性病的爷爷。有过在网上给爷爷买药的经验,电话挂断后,她开始登录线上购药平台。

慢性病患者买药难,是当前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整个12月,阳性感染潮在全国持续扩散,药店除了布洛芬销售一空外,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红斑狼疮等慢性病患者所需药物,购买难度也大有增加。这场由新冠带来的次生灾害,至今仍在传导中。

12月末,余遥即将断药,上班期间她心情一直忐忑不安。

余遥是一位红斑狼疮患者,平时要吃五种药,每天出门都携带一个药盒。这天在办公室,她打开药盒反复看了几次,确定纷乐(硫酸羟氯喹片)只剩一板,仅够四天的量。

下了班,她匆忙赶回北京大兴的住处,连跑六家药店都没买到。店主都说没有,或售罄。回到家,她又在网上搜了搜,各大线上售药平台皆显示“补货中”。弄不清楚原因,至少网上以前是有的,还有些时间,她开始想其他办法。

纷乐是红斑狼疮患者日常必不可少的药品,一旦断掉,患者病情很快就会复发,出现脸红、皮肤瘙痒等症状。这种药余遥通常会去医院买,三个月买一次。但当前新冠仍在肆虐,她好不容易阳性康复,不敢去医院排队,怕再次被感染。

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患者约有一百万人,这种疾病的患者免疫系统紊乱,无法根治,只能靠吃药维持。而奥密克戎正是攻击人的免疫系统。12月10号,余遥阳后经历过高烧三天,肚皮里面像撺掇着一团火,总算挨了过来。没想到,却在这个时候断了药。

最后她想出的办法是回家。元旦当天,她开车回老家唐山,心想也许老家药店还能买到。

药去哪儿了

全国慢性病患者近3亿人,2.64亿老人中,有1.8亿患有慢性病,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他们日常健康保障,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吃药,一旦缺药,生命健康将被置于无法预料的风险当中。

作为全球最大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原料药品种高达近2000种。慢性病患者群体人数相对稳定,对症药物遭遇挤兑的可能性较小。眼下慢性病药为什么那么难买?问题并不在生产端,而是在销售和物流上。

12月初北京疫情管控放开后,阳性感染者集中爆发,市民开始抢购防疫及治疗药品,药店线下客流短时间激增近10倍。因人流过多,导致药店员工也陆续被感染,平时3到5人的营业药店,只剩一两人苦苦支撑。同时线上需求也很旺盛,订单一度崩溃,商家应接不暇。

图片

图 | 北京某药店门口张贴无货通告‍‍

某连锁药店负责人反馈,其下属一家药店在线上开通营业后,5分钟不到涌入90余个订单。工作人员锐减的门店无力承接,只能采取了线上业务的闭店动作。不少门店的线上营业率,一度降低至不到10%。

药店把全部精力转移到线下防疫及治疗药品上,让高度依赖线上购药的慢性病患者,成为医疗挤兑中隐形波及人群。慢性病患者通常开的是处方药,这意味着,药店必须配备一名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人力紧张,也是药店舍弃这部分线上用户的原因之一。而行动上多有不便的慢性病患者,恰恰是线上购药的核心群体。

即使侥幸下单成功,物流配送滞缓也会掐断慢性病患者的希望。不少患者反应,很多订单付款成功,却迟迟送不到货,原因是外卖员和快递员阳了,运力不足。12月中旬,北京阳性感染高峰期,很多商家一天有三分一的订单被退掉。

恐慌在慢性病患者和家属中传染,使得部分人开始囤药,这直接导致另一部分患者无药可买。不少网友发帖称,为父母囤了数百到数千块钱的降压和降糖药,有人甚至直接囤了一年的药量。

线上购药渠道的减少和壅塞,让慢性病患者们只能在感染潮中静默等待,计算着手头的药量,惶惶度日。一些慢性病患者无奈冒险前往线下药店。12月26日,一位江苏的高血压患者,药吃完后准备出小区去买。他看到一家药店挤满人,都在抢发烧止咳药,在门口站了好久,愣是没敢进去。

后来他走到另一家人不多的药店,一问,竟没有高血压药。一些往常熟悉的药,标价也令人大吃一惊。

网上购药、药店购药、去医院排队,慢性病患者购买药物通常有这三个渠道。疫情当前,通过电商或者外卖购药是他们的首选,这两种线上购药方式,也许能为他们带来一些机会。‍

为吃药付出代价

元旦那天,余遥开车回到唐山老家。一到家她就准备去买纷乐,妈妈一把拉住她,告诉她家里之前存的还有。她松了口气,假期结束后,她把这些存药全带到了北京,以备不时之需。

蓝青的爷爷同样幸运。当爸妈在老家药店没能为爷爷买到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时,重任落到了她的头上。她点进以前为爷爷购药的店铺,显示已经售罄,又换其他购药平台,重复数次输入药名,有的显示售罄,有的显示补货中。她连续翻动页面很久,终于找到一家药店还有售,一口气买下10盒。

疫情当前,网上购药是他们的首选,其次是让亲人去药店购药。再不济只能冒着更大的风险,去医院排队,以一种风险抵抗另一种风险。

近一个月以来,各大城市出现慢性病老人在医院排队的景象。12月21日,家住长春的王乐乐刚刚转阴,于是决定去社区医院为患慢性病的妈妈排队买药。队伍很长,几乎都是老人,长春气温零下十几度,她看到一位年纪大的老人冻得直哆嗦,而她手脚也冻得僵硬,医保卡都快握不住。从11点50分排到下午1点40分,她才进医院大门。

即便冒着受冻和被感染的风险,不少城市的人表示,以往在医院排队,能买到三个月的药量,现在只能买到一个月的。甚至有的城市只能买到一周的量。

一些慢性病患者想不到的是,为了吃药,要付出比缓解慢性病更大的代价。

买不到药,有人用低质药代替,代价同样不小。四川绵阳的张秀丽也是红斑狼疮患者,她平时吃的一种药叫美卓乐(甲泼尼龙片),这种药对于红斑狼疮患者来说具有镇痛、抗炎的功效。可近来这款药价格猛涨,而且绵阳各大药店都难以搜到,只有武汉等大城市有货,快递需要1-3天送达,而且显示:受疫情影响,运力紧张,可能晚到。

断药的她,最后以高价买到一盒美卓乐。一盒是十天的量,吃完后,她已付不起高昂的药费,暂时吃强的松代替。强的松价格很便宜,但副作用比较大。“我们一般不敢吃,因为可能会造成肝损伤。”张秀丽说。

好在难熬的日子即将过去,一些城市慢性病患者购药难的问题已得到缓解。12月中旬后,北京疫情感染开始缓慢下降,第一批感染者症状也都好转,相关药品需求开始回落,线上门店的药品供给逐渐在恢复。可要回到往常足不出户就可买药的生活,患者们还要再等一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 (ID:zhenshigushi1),作者:吴寻



https://mp.weixin.qq.com/s/qJYl9AXENhpSbL-t-bRQ4g
17人在送葬时死去
原创 张3丰 城市的地得 2023-01-08 11:25 发表于四川

图片

某地送葬的照片

江西南昌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造成17人死亡22人受伤。

根据极目新闻的报道,这是一辆货车撞上了送葬队伍。“当地有人家办丧事,因为火葬场需要排队,亲朋好友就在路边摆路祭,准备次日一早去火葬场,不料被驶来的大货车撞到,导致悲剧发生。”

当天天气不佳,有雾,这是直接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火葬场太忙。从北到南,中国各地火葬场都很忙碌,现在到了江西。早上在一个群看到,萍乡的火葬场也需要排队了。

上海周边地区的火葬场,开始接受来自上海的逝者。这也让人想起两周前网上的消息,北京有人去世,不得不运到河北去烧。

在火葬的时候,有黄牛出现,替人排队,大赚一笔,上海警方就抓获了10位倒卖火葬资格的黄牛。在网上也有一些无法证实的传说,比如,有人在火葬的时候动用特权,让自己家的老人先烧——面对死亡的时候,也有不平等。

这几天,在网上看到不少送葬的照片、视频,这让我经常陷入长时间的沉默和难过之中。有河南朋友拍自己爷爷感染后去世的照片,那是我熟悉的“埋人”场景。人们围在一起,用铁锹铲黄土,慢慢堆起一个坟。

有人戴着口罩,有人半戴着,有人嘴上叼着烟。他们中可能有人也在感染之中,但是你在这样的照片中,看不到任何恐惧和“人与人的隔离”,而是一种沉默和悲悯,每个人都可能会死,只是碰巧还不是自己。

上次打电话,我妈跟我讲了两个老人的死亡。一个是我们村的,儿子给他送早饭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没气了,我妈对这种死亡有点羡慕,“没受罪”。还有一位是我家亲戚,我的“姥姥娘”,我爸妈退烧后不久,还去参加了她的葬礼。

到处都是葬礼。火葬场很忙,而操办葬礼的厨师开始短缺——有大量死亡,也有大量悲伤,但是,却没有媒体所号召的“少聚会,少办红白喜事”,人们反而更执意地要送别亲人。

葬礼中,可能有大量的人处在发烧中,人们并不在乎;可能也有人会在葬礼中感染,他们也不在乎,反正迟早都要感染。这是一种纯粹前现代的、自然主义的面对瘟疫的态度,人们向命运呈上自己的生命。

存在一种奇怪的悲壮情绪。

昨天看到湖北襄阳华侨城发的“公开信”,元旦节有3万南阳人跑到襄阳华侨城度假区去看烟花。因为河南全省禁放烟花爆竹,所以这些南阳人就跑到138公里外的襄阳去看烟花——华侨城想让他们春节再去一次,这样可以再赚点。

这3万南阳人的心理,不但代表河南人,也可以代表全体中国人。他们是想绝处求生,想摆脱厄运,不管如何,哪怕是自己亲人已经感染去世,也要释放一下。这是一种生死边缘的临界状态,要知道,元旦前后正是感染高峰。

和这种生命的挣扎比起来,那套“防疫话语”显得过时,而且有点荒谬。比如,专家还在建议春节人们少聚集——人们已经见证了亲人的死亡,已经普遍感染,还要防范什么?

那些葬礼画面告诉我们,尽管医院不给写“死于新冠”的证明,甚至很多人都没去医院,但是好好办一个葬礼,至少说明人们会知道逝者是如何死的。人们在葬礼中直面死亡,交流自己的发烧和各种症状,相互鼓励,既克服恐惧,也是在强调一个事实:记住这次死亡。

统计年鉴上不会有,但是大家心中有。

南昌这次悲剧,让人无比难过。它几乎等于,人们在葬礼上感染并死去,充满了随机性。但是,你不能指责路祭或者葬礼是陋习,你也不能指责人们聚集,这几乎是他们为亲朋好友所做的最后努力:好好告别,并记住他们。

下面是我的小号“张3丰的世界”,在这里可以找到我。



@搜狐新闻
【#江西南昌车祸致17死22伤# 当地居民:货车撞上了出殡队伍】据南昌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通报,2023年1月8日0时49分许,南昌县幽兰镇S517连接线桃岭村路段发生一起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经核查,该事故已造成17人死亡,22人受伤,伤者已及时送医院救治。事故原因正在深入调查。据当地居民邓女士告诉记者,事发地离她家不远,据她了解,桃岭村有人家办丧事,当地火葬场需排队,亲朋好友在路边摆路祭,准备次日一早去火葬场,不料被驶来的大货车撞到,导致悲剧发生。

邓女士介绍,凌晨她们听到救护车声,就猜测有事发生,早晨才知道出了这么大车祸,死伤者中不少是桃岭村人,还有一些人她认识,她比较熟悉的一位朋友腿也断了,还有一个朋友的姨父不幸遇难,人很年轻。另有村民也证实,确实是货车撞上出殡队伍,目前现场已处理完毕。



回复 11308楼yingyinc 的帖子
//@某人某事1673:老人75以上的1%/1.5%之间毛估差不多,我们小区150余栋楼三个单元粗算4500户,现在走了40多个老人

//@空心菜15280:才听说我们18县小县城1月4日一共火化了73人,还有昆明拉下来的。这久火葬场热闹得很

//@昆仑山勋爵:我们小县城,我问过一个专门拉人去火葬场的师傅(他包了一个镇),他说一年大概死亡400人;我们镇7万多人,死亡率推算是5.5/1000,县有150万人,大概一年8250,算上严冬比平常多四倍,平常一天18、冬天一天大概73,现在据说一天超过200了,差不多是正常冬季的三倍。

//@Ron-徐:我来提供一个数据,2021年中国死亡人口1014万,平均每月83.5万。其中冬季本来就是高峰,按照以往冬季100万/月来算,今年殡仪馆超额大约是三倍(北方3-4倍,南方2-3倍),可以推测出超额死亡人口数。

//@能吃能睡干饭人:夸张啥呀,坐标长沙矿冶研究院家属小区,最近门口公告栏的讣告就没停过,经常一天就多两三张那种,我在这住了这么多年了真的是没见过这种频率[裂开][裂开][裂开]//@小猫大猫老猫:是不是教授基数很大?但看到这个还是觉得太夸张了
@黑夜之睛滚雪球
武汉大学信息学院不到一个月接连走了十四位教授
这样的状态真是有点震撼

@濯濯九果
没有办法视而不见身边接二连三去世的老人,前两天家门口一家支起席面,收工后没有拉走,只往前推个五十米,就直接做下一单生意。对多数人来说,生病比不上赚钱重要,县城外卖也就高价了不到一周,立马就大批外卖员返岗,商超服务行业多的是带病连续在岗,疲累状态下很难彻底康复。所见讣告不得写明原因,老人离世后多地开始兴建新的一批医疗工程,需要的人都不在了开始协商要不要进口特效药。
再好的理论水平与舆论造势也抹不去这些人的痛苦印记,被写成的数据是你们的表彰材料,没写进去的那一条条罪孽,也有人替你们记得。

@小开花love
前几天登录校园门户看到了很多讣告
有些意外
难过就这样蔓延起来了
今天又在空间看到一个学姐发的看到了自己工图老师的讣告
怅然所失
生命 短短一程

@野生小透明_
天,之前说的高峰期逐渐开始了… 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三位老人的讣告,仅仅一天之内…仅仅是个人朋友圈…

不是专家不做大数据统计,不是研究者看微博上一些名人的辞世也不能说明什么。平常人只能从自己身边感知数据,连身边人都如此的话,形势真的比之前预想的还要严重了。

就…愿接下来一切安好吧

@永恒了得
清华大学一个月就被新冠夺去70多个教授老师?真可怕啊《清华12月共发讣告70份,前年同期仅7份!》清华12月共发讣告70份,前年同期仅7份!

@-龙舌兰日落_
学校里已经贴满讣告了 从三十多岁的人到九十多岁的人 不知道说些什么 ​​​

@快乐安妮2010
今天去中医诊所针灸,等待的时间听到隔壁在按摩的医师和病人的对话,病人说她朋友圈隔几天就会有人发讣告,亲友新冠没能扛过去!因此,她在阳的时候也觉得自己要过去了……
而医师说自己很快要去某某医院急诊去帮忙,因为很多人在急诊输液,有的在输液过程中就走了,他要去帮忙抬人……

//@生意人刘永辉:根据这个数学模型推算,有没有隐瞒数据就一目了然了。这种方法推算有两个方向小误差:一是死亡数字要大一点,因院士的医疗护理水平高一些,死亡率要小一些;另一方面数字要小一点,因为院士所在大城市,空气中的病毒密度要大一些,致死率会高一点。两个误差可抵消,实际误差更小。

@CG插画控
[蜡烛]
《天书奇谭》老狐狸的配音演员苏秀老师去世了,感谢您给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演绎,往生安息![悲伤][蜡烛]
#配音艺术家苏秀去世#

(补:喜欢苏秀老师(或者热爱配音艺术)的朋友们可以去看她这本回忆录《我的配音生涯》<图二>,这本书完整生动地回顾了她在配音界六十年的艺术工作和生活,同时回忆与邱岳峰、 尚华、毕克等老一辈配音大师以及童自荣、李梓、曹雷等年轻一辈的交往和合作,更有经典译制片译配工作的宝贵经验和心得,以及电影艺术的相关札记。 )

//@顺水_而来:大家现在是拿肉身在扛,老年人不比青壮年,扛起来太难。我们退休400余人,上个月10天走了10个,后面的情况不清楚了,因为不发讣告了,说是保密[泪]


@雷颐
4小时前
来自 iPhone客户端
著名配音演员、译制片导演苏秀,于2023年1月7日去世,享年96岁。 她1950年起先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和译制导演。译制导演代表作有《阴谋与爱情》《中锋在黎明前死去》《远山的呼唤》《天鹅湖》《虎口脱险》《冰海沉船》等;配音作品有《化身博士》《孤星血泪》《红与黑》《第四十一》《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金环蚀》《华丽家族》《为戴茜小姐开车》《天书奇谭》等。这些影片我只有一部没看过,其他都超级喜欢。谢谢苏秀老师,一路走好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3-1-8 12:53 编辑 ]



@寰亚SYHP

45分钟前
韩国今天报告来自中国入境人员感染者103例。 ​​​



@东方网
【瑞金医院招募尚未感染新冠人群参加临床研究:使用鼻喷剂预防感染】1月6日,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接受东方网·纵相视频采访时表示,医院正在开展一项针对尚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使用鼻喷剂预防感染的临床研究。
谢青表示,该多肽鼻喷剂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病毒膜融合,无需人体免疫系统参与,可以覆盖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态的人群。此外,鼻部给药方便携带和使用。
招募现场,市民赵女士告诉东方网·纵相视频,她还没有感染过新冠,看到招募海报就过来了,“希望药物早日面市”。
有意者可在周一至周五工作时间前往瑞金医院36号楼感染科一楼药理基地报名。(东方网·纵相视频 陈丽娜 汪伟秋)



回复 11304楼yingyinc 的帖子
@困境囚徒丙

2小时前
来自 肖申克Android
基本同意下医生的看法。顺带补充一句,那位医生原文里面有一句“常规对症治疗+中药”,那么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是常规对症治疗是什么治疗?
@成都下水道
这条朋友圈被广泛传播,并由此来证明伟大中医的百治百效和起死回生,误导了众多网民。

​​71例新冠,有普通型有危重症,没有机械通气支持、没有口服包括Paxlovid等抗病毒药物,只出现了1例死亡。

​骄傲自己卓越的治疗效果无可厚非,但是,循证医学根据证据的强度将证据分为了五个等级。一级是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疗法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所作的系统评价或荟萃分析(Meta分析);二级是单个的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三级是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四级是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五级是专家意见。序贯下来,可靠性逐级降低,到了四五级,可靠性就大打折扣了。

​需要更多的临床病例和临床数据,因为,只要你拷问数据,数据就会招供。头天晚上十点入院、翌日早餐六点死亡的患者归咎于没有口服中药,这句话说得太low太儿戏,哦,作文靠吹牛,数学靠画圈,地理挑牙签,历史看古片。

我与两家顶级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讨论过,​请大家一定记住,超过65岁且伴有基础疾病的新冠患者避免变成重症危重症的诀窍——

​1、珍惜确诊以后的黄金72小时。

​2、3天之内及时用上Paxlovid等抗病毒药物。

​3、少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以使一部分患者减轻症状甚至避免变成重症危重症,仅就这一点,张文宏教授说得太武断了,最终的治疗效果需要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而且,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更有发言权。

​4、营养支持必不可少。

​当然,我也希望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经验向全国推广,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如此牛逼哄哄的治疗方法,彻底消灭新冠,不是指日可待么?



@麻醉医生凌楚眠

2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3
这是总人群比例,具体到各年龄阶段,老龄/高危人群的肺炎比例会高得多(可以说,健壮年轻人把比例数字拉低了)
@央视网快看
【#我国阳后出现肺炎人群约为8%#】#实施乙类乙管后全国疫情形势现状#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 焦雅辉:“之前在每一版的诊疗方案里,轻型是有发热、咳嗽、咽痛这样的一些症状,但是轻型是没有肺炎表现的。普通型就是出现了肺炎,2022年我们国家的奥密克戎临床病例的分型情况来看,出现肺炎,也就是说普通型的占比,它的占比还是相当的低的,就是不到10%,大概是8%左右的这样一个占比,现在因为感染的基数大,出现肺炎的绝对数值一定是大的,因为再低的比例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变成绝对值的话,它都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专家称抗生素对于新冠病毒无效##新冠感染乙类乙管今起正式实施# 央视网快看的微博视频收起



@极目新闻
【#伤者讲述南昌17死22伤车祸# 半挂车从后方冲入送葬队伍,撞上百米外灵车才停下】1月8日0时49分,江西南昌县幽兰镇S517连接线桃岭村路段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半挂车冲入一队出殡的队伍,造成17人死亡,22人受伤。#南昌居民称事故系货车撞上出殡队伍#

此次事故的伤者龚先生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今日0时许,他和妻子,还有其他60多名为其大伯出殡的亲友正在S517连接线桃岭村路段路边行走,准备乘坐灵车前往当地殡仪馆,送别伯父。当他们行走至一处红绿灯时,一辆半挂车突然毫无征兆地从后方冲入队伍,撞倒多人并一直向前行驶,直到撞上一百多米外的灵车才停下来。

龚先生介绍,他的妻子在事故中不幸身亡,他的腿部受伤。目前,他在南昌一家医院的急诊科救治。



@新闻晨报

7分钟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春运是否会导致感染高峰#?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详解】#新冠感染乙类乙管今起正式实施# 今天(8日)起,我国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目前全国新冠疫情的总体态势如何?政策转换与春运叠加是否会加大疫情风险?新冠三年来,我们的疫情防控出现了哪些变化?对此,总台央视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

大城市急诊和重症高峰出现回落,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即将迎来急诊和重症高峰

关于当前的疫情形势,焦雅辉在采访中表示,“从2022年12月起,全国发热门诊就诊量进入快速上升阶段。到12月下旬和2023年元旦时,急诊量进入高峰期,急诊高峰意味着重症救治的高峰也同步到来。”从现在全国的情况来看:

1、全国主要城市,也就是说直辖市、省会城市,包括一些计划单列市,正在渡过或已经渡过感染高峰。

2、目前,从这些大城市的情况来看,急诊和重症高峰,尤其是急诊也出现了回落迹象,但重症救治仍处在高位平台期。

3、春运之前,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也已经迎来感染高峰。从这个趋势来看,春运期间,这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有可能会迎来急诊和重症发病高峰。

新冠病毒感染引发肺炎的比例较低,为何老百姓感觉肺炎的人数并不少?

针对新冠病毒引发肺炎的人数及比例方面,焦雅辉表示,“新冠病毒感染轻型患者会有一些发热、咳嗽、咽痛这样的症状,轻型并没有肺炎表现。从2022年我国奥密克戎临床病例的分型情况来看,普通型中出现肺炎的占比较低,不到10%,大概是8%左右。”

“但随着感染基数增大,出现肺炎的绝对数值也随之增大。我国人口基数大,再低的比例,如果变成绝对值都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总体上,目前在发热门诊的就诊人群当中,肺炎的比例相当低。”

春运期间感染高峰会不会超过此前的高峰?

“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人口数量大,人口密度高。如果这些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主要的中心城市,已经渡过了感染的高峰,我想在春运期间,不一定会再带来中小城市和农村感染的高峰。”焦雅辉认为:

1、现在一些中小城市,包括农村,感染率已经达到一定程度。

2、在春运期间、春节前后不一定是感染的高峰,但有可能出现急诊和重症高峰。

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床位使用率达80%,春节期间农村地区重症救治能力面临更大考验

截至去年12月2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床位使用率约为54%,而目前,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床位的使用率达到了约80%。城市和农村同时出现感染率增长的局面,我国的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任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月7日,一年一度的春运拉开帷幕,1月8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新冠“乙类乙管”。对于即将迎来的大规模人员流动,焦雅辉表示,“春节期间,更大的考验在于农村的重症救治。农村地区急救体系相对薄弱、救治资源包括人员药物等相对缺乏,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农村的重症病人能不能及时转上来。”

新冠三年我们整个疫情防控发生了哪些变化?

对于新冠三年来,我国疫情防控发生的变化,焦雅辉梳理道:

1、从体系上,从能力上,从人员队伍上,从我们应对的心态上等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

2、从临床上的病情来讲,虽然大家感觉现在肺炎较多,但是现在的肺炎和三年前的肺炎影响程度不一样。现在的肺炎绝大多数经过及时的治疗和干预都是可以治疗、可以治好的。

3、波及的人群也不一样。三年前的武汉,波及人群主要是青壮年较多,现在波及的人群则更多是脆弱人群,比如高龄的有基础疾病的。尤其是没有接种疫苗的这些人员,受波及影响的范围更大。

采访的最后,焦雅辉说,“三年来,我觉得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到,其实现在曙光就在前头,我觉得我们一定能取得胜利。”#实施乙类乙管后全国疫情形势现状#(新闻联播)



https://mp.weixin.qq.com/s/AegKl2BjRb6KK3UhiWmO-A

疫情海啸第一波感染高峰已过 全国感染人数近10亿
原创 新思潮 第三思维 2023-01-07 16:39 发表于北京


今天是2023年1月7日,如果从去年12月7日疫情防控放开时算起,这一轮新冠疫情海啸的爆发正好是一个月。

奥密克戎病毒犹如一股超级强大的飓风,以光一般的速度,悄无声息地席卷了中国的城市、乡村,飘入了千家万户,让一个个家庭成片感染,纷纷出“阳”。病毒传播感染的速度之快、规模自大、人群之多、比例之高,是人类传染病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超出了所有新冠和传染病专家的想象,颠覆了人类现有的传染病理论和抗疫经验。

可以说,我们目前面对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大瘟疫,是千年未有之大疫情、大劫难,正在考验着每一个中国家庭、每一个中国人!

图片

由于没有全面的统计和调查数据,疫情海啸一个月,现在的全国感染情况究竟怎样?总的感染率是多少?感染了多少人?这是许多人希望了解的问题。为此笔者综合各方面的公开资料,对此做一个简单的评估,供大家参考。

从身边调查来看,周围的多数人都感染了,笔者所在的北京感染率已经超过90%,剩下的极少数还坚挺未阳的人,都戏称进入了抗疫“决赛圈”。著名病毒学家曾光在年前估计北京感染率已超过80%的观察,印证了我的身边调查。

我们首先来看政府卫生防控部门的一些调查评估。

国家卫健委曾在去年12月21日的一个会上做了一个估算,即到20日,估计全国累计感染人数为2.48亿,感染率为17.63%,北京、四川感染率超过50%。应该说这个估算是比较客观的,也难能可贵。基于其官方身份和习惯,这个数字是偏保守的,肯定不会夸大。

那时2/3以上的省市尚未达峰。从20日至今的17天时间,正是全国多数省市的疫情感染达峰和高位运行期,因此以感染率增长3倍来评估,比较合理,不算高估。据此推算,目前全国奥密克戎感染率为70.52%,感染人数为9.92亿。

近期一些地方疾控部门普遍进行了疫情调查,多数省市未公布结果,但从公布的少数调查数据,我们也能大致估算出当地及全国感染的基本情况,因为这些调查都集中在当地,样本量较大,可信度较高。

12月26日,四川省疾控中心发布的四川省新冠感染情况问卷调查(第二次)结果显示,省内15.85万名被调查者的感染率为63.52%。还有28%的调查人群虽未测核酸或抗原,但有发烧、咳嗽等类新冠病毒感染症状。如果将这些人也视为感染人员,那四川省的感染率将为91.52%。这个调查样本比较大,可信度高,也与卫健委先前判断北京、四川感染率在全国的领先的情况相符。根据这个调查,四川省阳性检出的高峰期集中在12日至23日。

12月30日,海南省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截至12月27日,通过覆盖全省19个市(县)的3.37万人的第二轮海南省新冠病毒感染情况网络调查问卷,有35.5%的人在12月19~25日期间感染新冠病毒,较上轮(12月12-18日)感染率(5.6%)上升5.3倍。综合两轮调查结果,全省预计感染率已达50%。通报判断,近日三亚市、海口市整体上已过感染高峰。

如今距通报过了8天,合理估算,海南省的感染率已经到70%左右了。海南是大陆唯一地处热带的省份,在各类调查中都被认为是全国感染率最低的地区。既然海南感染率都到70%左右,由此可以判断,目前全国整体新冠感染率不会低于70%。

图片


从公布的调查数据看,感染率较低、认识有分歧的是浙江省。12月25日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过去一周全省发热门诊单日最高就诊人次为40.84万人次,目前浙江日新增报告阳性人员数已突破100万例。根据近期病例监测和社区抽样调查结果,预计浙江高峰将提前到达,在元旦前后进入高位平台期,期间日新增阳性人员最高将达200万,高峰期维持一周左右。

浙江原先预计的高峰期在1月中旬,但疫情发展比预计提前了两周,这与全国疫情暴风骤雨般的快速传播特点相符。分析通报,浙江是报告的每新增感染者为100万,由于取消了核酸检测,不知这个报告的来源是什么,但以常理推测,实际感染数据应该比报告数据大,浙江省政府报告的这个数据偏低。

随后有衢州市12月28日新闻发布会的调查数据,全市目前总体感染率约占总人口的30%~35%;而舟山市发布的数据是,29日全市感染率达30%~40%。这两个城市都称将在12元旦前后高峰,并进入高位平台期。从这两个市的调查结果看,感染率偏低,与海南在一个水平。但这两市都是浙江偏远的三线城市,两市总人口不到400万,只占浙江省总人口的6%,所以对浙江省感染率影响小,也不具代表性。何况目前据发布信息已经一周多,这两个或许可以作为浙江省感染率最低的城市的代表,感染率也应该在60%以上了。

公开报道的信息,给不少人以浙江感染率低、目前尚未达峰或正处于高峰期的印象。其实从现在的数据分析来看,25日杭州、温州、宁波等占浙江6600万人口一半以上的大城市已经进入了高峰期,现在已经过了高峰期。所以浙江的感染状况与全国其他省是相似的。

笔者最近问了浙江的朋友,大家的共同观感相同:周围的人都阳了,感染率肯定超过70%了。

疫情风暴发生后,一些个人或机构的微信公众号、微博都开展了各地感染率网上调查,由于参与者样本不够、主观性较强,甚至后来发现阳了的人不愿参与调查的现象,所以年后所有调查都进行不下去了。由此也间接印证疫情感染高峰已过的事实。这些调查的可信度远不如地方政府部门大样本的调查,所以很少被人引用。

其中有一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的公众号“人社通”做的一个感染率网络调查得到大家认可,被有的主流媒体引用。人社通于2022年12月26日发布了各省市新冠感染比例的调查统计,共计47897人参与投票,当日共收到15107份问卷。

图片

调查数据显示,四川省感染人数占比最高,达到82%。北京、河南、湖北、河北、重庆、江西、湖南感染人数占比达80%。浙江、云南、上海、福建、海南四省感染人数低于65%,其中海南省以45%的感染比例位列全国最低位置。

这个调查数据不一定准确,但对照相关的调查和人们身边的统计来看,这个调查相对可信度较高,因此被媒体报道。比如对四川、海南的调查数据与两省疾控部门的调查结果相似,四川、北京、河南、湖北、河北等感染率高的省市的排名,以及对感染率低的省市的排名是大体靠谱的,当然具体的感染率数字仅供参考。

由于12月26日调查时正处于全国疫情高峰期,所以参与者有夸大疫情感染率的本能偏好,特别是一些当时感染率还不高的地区参与者夸大疫情的动机更明显,比如在这个调查中浙江省的感染率已经到68%。所以该调查的结果是,26日全国感染率已经超过70%,显然有些偏高。

对比分析政府部门调查、民间网络调查,以及身边调查可知,现在感染率最低的海南、浙江感染率都达到或接近70%,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基本的评估:目前全国总体感染累计感染率已经超过70%,据此估算,目前全国感染总人口已经超过9.8亿人,甚至10亿人。

按目前情势推测,1月春节后第一波感染结束时,全国感染者将可能超过80%,达12亿。

对于疫情感染达峰问题,从疫情大爆发一开始,百度等一些数据公司就借助于百度搜索及其他网上数据,估算全国各城市达峰进度预测,并根据疫情进展情况不断修正数据。开始都预测要一个月之后,即2023年1月中旬,全国多数城市才能达到感染达峰,后面疫情发展太快,最后的结果是,感染达峰日期比预期提前了两周,全国大多数城市都将在年底前达峰。

图片


上面是百度疫情统计数据走势图,由此可以看出这次疫情的大致传染趋势。在12月22日左右,人们对疫情的关注和担忧达到了峰值;然后开始回落,到年底基本回到了12月8日放开前的水平;元旦后1周处于平稳的缓慢回落状态。也就是说,多数人在年底时都阳得差不多了,对疫情已经不太关心了,基本回到了疫情爆发前的常态。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全国的第一波感染高峰已经过去。这已经成为从官方到民间的基本共识。

但疫情远未停息,根据感染高峰之后一两周将达到重症死亡高峰的一般规律,目前正处于重症死亡高峰期,全国各大医院急诊室的危重症患者都爆满,所有医务人员都处于24小时抢救危重症人员、和死神赛跑的超负荷紧急工作状态。

以全国暴发最快、感染比例最高的北京为例,12月23日左右就进入了重症死亡高峰期,直到现在,持续了两周,目前还处于高位状态。可见,重症高峰期比感染高峰的持续时间要长,抗疫最艰难的阶段才刚刚开始,我们需要做好打抗新冠持久战的准备。

面对这场千年未有的奥密克戎疫情海啸,我们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担当,应该不断调查了解疫情进展,公开疫情信息,团结全民共同抗疫!

如果不敢直面疫情的严酷现实,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维,幻想通过蒙蔽现实真相,让大家不了解信息,在懵懵懂懂中渡过这场千年大疫情是不可能的,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面对这场千年大疫情,我们只能与新冠长期共存,实时防护病毒对身体的侵害。从现在开始,我们都需要根据疫情的威胁,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健身方式和生活习惯,以保护身体健康为基础,开启一种新冠疫情时代的新生活。



@飘摇兮滴围脖
#复阳#
是的,我复阳了。[二哈][二哈][二哈]
1月2号下午开始怕冷太阳穴发胀腿疼,晚上发烧了,体温计测量了37.8℃,吃了快克。(从18号知道阳开始,有16天了,25号两次阴性后是第9天)
3号起床后,症状没变,又吃了颗快克。然后感觉不在发烧。午睡后测了抗原,两杠。太阳穴症状稍稍减轻,浑身无力。
4号起来觉得太阳穴症状更轻了,无力感也减轻了,但是有心悸的感觉和背部不适感。所以去第一医院挂了呼吸内科和心血管内科。医院里是人山人海。呼吸这边有简易流程,不开药只开化验单,直接开了胸部CT,登记、等待,一共接近两小时。心血管那边没有简易版,只能板等。开了抽血心电图彩超动态心电图。
今天做了彩超和动态心电图。目前出来的结果还好,肺部没有问题,心肌也没有问题。
仔细想了,大概率应该是前面一次阳了,虽然两次核酸阴性,但是自己运动可能有点多了,加上受了一些风寒,导致复阳(心血管的医生认为我的阴性可能是假阴性)。小概率就是我中了我老婆的毒株。毕竟我杨康那天,她才开始出现症状。
前面有说到,一个同事第六天阴性,第七天发低烧,他后来还连续几天发高烧,医院一查是肺炎,目前还在挂水中。所以,大家不能轻视奥密克戎。阳后一周可能更要注意休息和保暖以及放慢恢复运动的速度。这个病毒跟我们以往的感冒真心不是一回事,不像感冒会越来越好。而这家伙呢,让你产生越来越好的错觉,只要你一不留神,就又回来了[二哈][二哈][二哈]
现在除了有心悸感之外,又开始鼻子不通气,偶尔还有流鼻涕,不时开始咳嗽。2号开始的怕冷太阳穴胀疼发烧腿酸痛还有无力感,基本都没有了。这次的症状真是每天都有新花样。
为自己加油,希望早日再次杨康[笑cry]
#南京抗疫日记# 收起



@房产律师王美舟13710862950
新冠
     从2022年12月12日感染新冠,到2022年12月24日转阴,至今仍咳嗽。第1-2天发烧38.4度,吃了一粒布洛芬,第3-5天一直是发烧37.3左右。背部肌肉酸痛伴随发烧。第6-8天低烧37度。第3天干咳,第5天至今咳痰。家里亲人,分别在湖北、上海、广州,同一时间,上至叔父、老母亲,下至子孙,包括我几兄弟、侄子侄媳侄女,几乎全部感染,现母亲尚因感染新冠变成肺炎住院中。一直找不到药,有药也不知道吃什么药。我一生中,从无遇到如此危机。想到当年盛景,对比今日如此狼狈情境,我感到恍如隔世。我不经历此事,不知道世事之难,不知人心如此之坏,不知幸福如此难得易失。唯有神的照拂,我们才能前行。祝愿每一个人平安度过这个几百年一遇的瘟疫。



@兔撕鸡大老爷

3分钟前
来自 高级外卖鉴赏师
#血氧仪对农村意味着什么#
​看到一则新闻,阿里掏1.25亿元给,全国每个村紧急捐赠2台血氧仪(全国有60多万个村)。

这意义可是相当重大的。

马上春节了,一大群人反乡会感染家中老人和乡里乡亲,这批农户阳了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白肺呢,就得靠血氧仪。

新冠病毒会入侵心脑血管和肺部,对脑部造成一定的供血不足和供氧不足,有时会出现一种叫脑雾的状态。

脑雾:记忆力下降、思维不清晰、无法集中注意力。

大脑犯迷糊的程度加深,意味着肺部感染的程度也变重了,当双肺病变达到了75%以上,就成了白肺。

这就很难救了,得上特效药和激素,不死也会有较多后遗症,关键是一药难求,还特么超贵。

那么如何提前预知自己是否快达到白肺了呢?

在犯迷糊时检测血氧状态,低于93%就有白肺风险了,需要召紧急救护车送医救治。

大量老人送到医院时血氧已经60-80了,譬如樊登的父亲送到医院时血氧只有66,大罗金仙也难救,目前已经仙逝了。

所以希望回乡的人们,请记得给家中老人科普脑雾这个概念,犯迷糊越来越严重时,一定要去查血氧,不然就要失去一两个亲人,大好春节变清明节。

阿里捐赠到每个乡的那两台血氧仪,简直就是及时雨了,我专门打听过,仪器已经全在路上了,这个春节它可能比我们先到老家,组成一道道保护爷爷奶奶的生命屏障。

另外,当家中有人正在阳时,请不要燃放烟花炮竹,会降低他的呼吸质量,也不要让他去烤炭火/围炉家话,这是农村人加重白肺概率而去世的三大杀器…



@那个Hawk啊

10分钟前
来自 iPhone XS Max
翻译:增加了,但不多。等可以跟19年同比的时候,才算真正恢复了。另外再提醒一句,出境游仍要做好防护,买足保险。在境外阳了还是挺麻烦的。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同程旅行:#今日出入境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628%#】
1月8日,记者从同程旅行处获悉,1月8日出行的出入境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628%,创下2020年3月以来的峰值。其中,入境航班订单量占比48%,出境航班订单量占比52%。当天,通过同程旅行预订机票的中国出境游客,飞往了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座城市。此外,由于香港与内地通关,使得中国香港成为当天入境机票的出发地TOP1。当日,由中国香港飞往内地的机票订单量环比上涨62%。(财联社)



@侠客岛
【#感染新冠后多久可以接种疫苗#】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多项研究显示,感染新冠病毒后产生的免疫力,弱于感染和接种疫苗产生的混合免疫力。如果需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感染和接种疫苗时间要间隔6个月以上。(央视)http://t.cn/A69hg1VB ​​​



@北京日报
【#辉瑞Paxlovid因报价高医保谈判未能成功#】#阿兹夫定片医保谈判成功# 据国家医保局消息,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工作于1月8日正式结束。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管理司负责人介绍了新冠治疗药品参与医保药品目录谈判有关情况。

今年,共有阿兹夫定片、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下文简称“Paxlovid”)、清肺排毒颗粒3种新冠治疗药品通过企业自主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参与了谈判。其中,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谈判成功,Paxlovid因生产企业辉瑞投资有限公司报价高未能成功。

这位负责人表示,虽然Paxlovid未能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但根据近期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乙类乙管”后优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费用医疗保障相关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中的所有治疗性药物,包括Paxlovid、阿兹夫定片、莫诺拉韦胶囊、散寒化湿颗粒等,医保都将临时性支付到2023年3月31日。在此期间,新冠病毒感染的参保患者使用这些药品均可享受医保报销政策。此外,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经过本次谈判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治疗发热、咳嗽等新冠症状的药品已达600余种。同时,为满足各地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治疗的需要,近期各地医保部门结合当地医保基金运行情况,又将一批新冠对症治疗药物临时纳入本地区医保支付范围。总体来看,医保报销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疗用药品种丰富。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近期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印发《新冠治疗药品价格形成指引(试行)》,对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需的新上市抗病毒治疗药品,采取全周期多层次的措施引导企业公开透明合理定价。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做好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将更多新药好药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助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后顾之忧。(国家医保局)



@皇城根下刀笔吏
8%左右的肺炎率,从我自己的感受体验来讲,差不多。也就是说,大约12个中,会有1个有肺炎反应。由于目前没有有效的特效药,中招之后基本只能靠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在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平时吃好喝好睡好,非常重要。

重要的事情重复三遍,不要熬夜,不要熬夜,不要熬夜。



@白昼的火树银花
#辉瑞Paxlovid因报价高医保谈判未能成功#

实时里面很多这样的声音:法国才三块多钱,凭啥卖给我们中国人几千块。我不知道法国或是其他国家价钱,如果真是三块多,那么肯定是政府买单后个人只用出这么多。

说说Paxlovid在美国的价钱,这条纯粹只谈钱。

美国政府从辉瑞的买入价是530美元,去年,政府从辉瑞买了2400万个疗程的药,投入127亿美元,这药在美国只要医生或是药剂师愿意给你开,都是免费的,哪怕你没有保险,哪怕你是没有身份的非法移民。

但是免费应该不是永远的,2400万剂用完之后,政府会不会再下新订单还不知道,而且以后新冠算是季节性流行病,迟早会变成各个保险公司自己单独和辉瑞谈判价钱。当时说法是保险公司买入价可能会是美国政府买入价的4倍。

有个药物定价权威研究公司叫ICER,他们最早认为Paxlovid的价格应该在3600-5800美元一个疗程,但是一个月前,他们出来了新的建议,是563-906美元,原因是Omicron变种危害没有那么大,目前住院率低,加上已经有了全民免疫力。

以上说到的所有价格,从530美元到5800美元,都是政府或是保险公司的买入价。个人最后承担的价钱从现在的0,到以后的几美元,十几美元,几十美元,都有可能,具体得看你自己保险公司的条款。

备注:ICER是定价权威研究机构,不是政府机构,无权定价,但是大的保险公司和药物公司在谈判的时候,双方都会拿他们的建议价格做参考。

很遗憾在还没有形成集体免疫的中国,谈判这次没有成功。希望这不是终结,哪怕先少买一些救急也好,毕竟,春运已经在昨天开始了。


@白昼的火树银花: Paxlovid不是神药特效药,但老年人和有其他高危人群前五天内服用,会大幅减少进展成重症的可能性,是现阶段口服药的最好选择,特别是在医院已经超负荷的情况下,是真能救很多人命的。药物作用需要遵医嘱,这边主要做法是停止或减量或调整有冲突的药物几天,也有的医生会调整Paxlovid的量。 http://t.cn/A6975nE

@白昼的火树银花: 回答转发区的一个问题:一个疗程就是一盒。加张图,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动态新冠临床指南,里面唯一被“强烈推荐”的药物就是Paxlovid。 http://t.cn/A6975cd5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3-1-8 22:31 编辑 ]



@困境囚徒丙
做核酸、焊铁皮、搞封控不惜代价,采购点世卫组织和本国第九版、第十版诊疗方案首推的能保护老人生命的药物嫌代价高了。这里边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



@月轮山过客
辉瑞那个药,包括其他进口疫苗,没啥吵的,国家放开进口,自费,觉得有用就买,觉得没用就别买即可。最坏的是那种自己觉得有用,强迫别人必须用,或者自己觉得没用,禁止别人用的人。 评论区提醒,还有更坏的,自己偷着用,然后口诛笔伐不让别人用。 ​​​



@我是西蒙周
转一位香港朋友的朋友圈:

大疫三年,避足三年。在病毒不斷變異,致死率變低的情況下,去年底內地放開、本港放寬了疫情管理,家中孩子們陸續被新冠病毒的尾巴掃進了“阳”群,我榮陞為一日兩次投餵的天選“牧阳人”。在心中預知“常在河邊走”會有的結果,由女兒幫忙預約,趕在12月28日去拔除痛了我六天五夜的蛀齒,想著萬一近期“阳”了 不至於會雪上加霜。在孩子們逐漸好轉脫“阳”時,我依然是穿梭了六天都平安無事的司務“小隊長”,自我感覺良好,有朋友笑說我是“特殊材料製成的”。

一月三日,在女兒安排下我又依約去見牙醫,給另兩隻蛀了的智慧牙打上補丁。回家給家人準備簡單的晚餐後,感覺到自己有些怕冷,腳步恍惚,神疲力乏,思睏。躺下不久體溫已是38.7℃,先生馬上幫我做了抗原,清晰顯示一條槓:還是“小隊長”!我如釋重負!以為發燒只是最近一段時期太累而致,畢竟從冬至那天牙痛至今已辛苦了近兩個星期。

一月四日晨起,體溫是37.5℃,但卻渾身酸痛無助,喉嚨刀割疼,咳出白色冷痰,鼻水濃涕交替。自測抗原:一夜之間居然被提升為兩條槓的“中隊長”了。我趕忙喝黑啡,連灌幾杯溫水,希望盡快排毒。

上午情況尚可,同時讓女婿幫手上報政府“隔離護理觀察系統”。中午過後,體溫不斷由37.8升到38℃,又到38.6,很快升到38.9,躺在床上迷迷糊糊,渾身抽痛難忍,感覺口鼻都乾到爆,幸好床頭一早準備了溫水,體溫卻不依不饒地升到39.1℃。吃了雙倍的退燒止痛片後,一個小時左右退到38℃,一兩小時後又重上39℃,反反复复折騰,血氧度為95,心跳是99。如此這般,一夜無眠,熬到一月五日上午,真有點扛不住了。

老天總是在我無助時會托貴人來幫我。有亲戚週四上午給我發來了印有圓洲角指定診所、關愛電話和抗疫的士聯繫電話的資料。家人幫忙打電話預約下午兩點求診,同時預約了“抗疫的士出租车”接載。香港“抗疫的士”車隊約有近三百輛車,車身貼有特殊標識,2022年2月下旬起專門投入抗疫服務,負責接送新冠確診者去指定診所,由香港特區政府購買服務,市民可在每天8時至22時免費預約使用。同時,香港特區政府為染疫市民設立了包括亞博館、竹篙灣檢疫中心,以及各間醫院及醫療設施接受治療外,還在全港的七個地域設置了“確診個案指定診所”,讓初步確診的市民盡量就近求醫。就在我等候“抗疫的士”的時候,接到了醫務衛生局“隔離護理觀察系統”的護士來電,詢問我的病情及是否需要隔離、遙診或送藥服務。不想太浪費醫療資源,我婉拒了送藥等安排,告訴她已約了圓洲角指定診所。

帶著高燒,我搭“抗疫的士”去診所外排隊,見到老老少少好幾十人拿著身份證等候在艷陽下。到點開門後,身穿防護服的工作人員以預約的先後順序,分批讓大家進入,門口的體溫感應器不放過經過的每一個人,前面十多個一直都是綠燈,到我進入時,瞬間紅燈閃爍警鐘“嘟嘟”鳴叫,……極短暫的喧嚷後,從掛號 候診 見醫生 開藥 等候 取藥,前後總共約40分鐘。我帶著包括俗稱的“特效藥”等六種藥品(掛號費和藥費全免),再約坐“抗疫的士”回家。

到家第一件事情是洗手(習慣了),棄患口罩 清換衣物。記得給我看病的年輕醫生對我說“年紀大了,症狀比較嚴重,俾你一點特效藥和止痛止咳消炎藥,一定要食完,好得快點”。我立馬吃藥喝水,躺下休息。傍晚時分,體溫終於由38.6度降至37.3了,人舒服了不少。孰料,沒到半夜又渾身疼痛難受,喉嚨又乾又疼,鼻子閉塞,起身如廁時頭暈目眩,翻來覆去無法入眠,原來體溫再次升到38.6℃。心中不禁暗想:難道這特效藥對我沒特效?莫不是想要我把這一百十來斤交待嘍?我堅持吃退燒鎮痛藥、喝水、喝水、再喝水……,最終在下半夜體溫降到37.5℃,能安睡一陣了。

儘管一月六日一整天還是低熱,在特效藥的追擊下,一月七日上午終於不再發燒了!若從三號傍晚算起,今天是我跌入“阳”群的第五天+,雖然還是兩條槓,依然周身疲憊,頭痛乏力,不思行動,時有咳嗽,喉疼稍減。但感覺還是一天比一天好,相信自己會慢慢恢復。



https://mp.weixin.qq.com/s/-6ZJmPQV6Od_Nl1cnvL-vw

医保的钱宁可买清肺排毒颗粒也不买P药,真是爱民如子啊
原创 项栋梁 基本常识 2023-01-08 21:44 发表于广东
图片​

一个字:高!

两个字:服气!

三个字:没毛病!



和辉瑞的Paxlovid 比起来,清肺排毒颗粒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我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便宜啊!



毕竟清肺排毒颗粒也不需要什么研发成本,老祖宗的智慧延用千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任你什么病毒爆发,反正我就是有效。而且不止清肺排毒颗粒有效,耗时15天研发的连花清瘟也有效。都是地里种的花花草草,搅和搅和,熬煮一番,生产成本也没多少。



至于能不能真的抗病毒,也没那么重要。老祖宗早就想好了万能的话术:



医治不死病。



吃药之后好了,是我的功劳,吃药之后挂了,是你命不好。



图片​


然后,对经济好啊!



你Paxlovid 再有效又怎么样?你一不在中国开厂交税,二不带动老乡致富,三不为各级领导分忧,要你何用?



人家清肺排毒颗粒就不一样啦,正经民族企业,当地税收支柱,从厂长到销售到保安,带动多少就业?而且中成药厂家都是真金白银从老乡手里收购药材,虽然卖出去加价十倍不止,但肥水也没有流外人田啊。



再说领导们……算了,保号要紧。



最后,名字好听啊!



你看Paxlovid 什么玩意儿?能完整读出名字的人不到十分之一,只好简称P药,我看就是个P!



清肺排毒颗粒多好听,多好记,多吉利啊?脏兮兮的肺帮你洗得清清白白,大毒中毒小毒都给你排得干干净净。

咱老百姓买药图个啥?不就图个心里舒坦么?清肺排毒,光看名字就安全感满满,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大白肺了!



这么好的药,卖您老80一点儿都不贵!这药还不用找医生开处方,现货发售,名字吉祥如意,使用简单省心,还要什么自行车?



所以啊,你Paxlovid 也别不服气,国家医保基金要清肺排毒颗粒不要你,那是有充分理由的。



就问你服气不服气吧?



@翟医师
#辉瑞Paxlovid因报价高医保谈判未能成功# 医保谈判成不成功不是关键,问题是很多人急用/想买而买不到。即使不能进医保,先让需要的人能方便地正价买到正品吧,不再高价海淘就行。同样的道理,让想打mRNA疫苗的人能自己出钱打也行。起码要给人选择的自由。 ​​​



@段郎说事
#一家四口用兽药退烧儿女现肝衰竭#[吃惊]2022年12月中旬,家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的王萌一家四口人也相继出现了发烧的症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村子里买不到退烧药,王萌父母发烧不退后,又用起了之前用过的方子——服用兽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结果儿女双双出现中毒、肝功能损伤。经及时送医救治,目前王萌与弟弟均已脱离危险。 http://t.cn/A69hF2rX



回复 11242楼yingyinc 的帖子
@顾备Lily
(备姐的抗疫日记三)
前回说的是,我已经决定放弃了,跟护士说停掉心脏复苏仪,我回家接我爸过来见我妈最后一面。然而,就在我推着轮椅走出医院大门准备过马路等红灯的时候,接到一个电话,是护士,说我妈还有生命体征,让我回来。我求护士继续抢救,跟她说我去接我爸。当时我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护士那句话意味着什么,只听到她在电话里跟另一个人说,家属说去接她爸过来。然后吧,等我用同一把轮椅推着我爸回到急诊室抢救室里,发现我妈又活过来了,心跳98,呼吸15,血氧99,血压146/72!我走的时候明明看着心脏平线了,而且血氧在用着呼吸机的情况下只有83!
隔壁床的家属跟我说,你妈生命力真顽强,求生欲极强,停了心肺复苏仪以后,居然恢复心跳和呼吸了,把护士都吓了一跳,所以才有了那个电话。
我看着我妈,她依旧没有意识,半睁着眼睛,努力地呼吸着。这回因为用了呼吸机,听不到痰音了,只能看到一起一伏的咽喉,插着管子。我忍住眼泪,抚摸着妈妈的脸颊,告诉她,我在呢,爸爸也来看她了。
我爸坐在轮椅上,一个劲地说,这可怎么办,是不是回不来了呢?他握着我妈的手,轻抚妈妈的脸颊,好一阵子。再后来我让保姆把我爸推走了,我妈终于稳定下来。心跳111,呼吸25,血氧99,血压135/81。
在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冥冥中是有神灵的,无论是死神,还是听到呼救的生命之神。虽然现在救过来了,但也不一定就没事了。可是,希望总是有的。


(备姐的抗疫日记四)
今天是2023年1月6日,早上8点,一楼看急诊的人还没满额,但120直接送来的却一天比一天多。地下一楼是处置120直送病人或者危急病人的地方,登记处排了十几米的长队,目测就有二十多人,另外一边看诊的106室,排队的更长,一路排到帘子外面去了。

帘子外面原本是120救护车停车卸病人的地方,半露天,宽厚的廊沿可以保证即使下雨天也能安全处置病人。廊沿外面则是一个露天的庭院空地,正对着120斜向下的车道,大概有100平。庭院靠近建筑物的地方是一个天井,可以看到地下二楼的那丛竹子和石板小径,苏式庭院的风格。向上望去,是一楼围了一圈的冬青和几株掉光了叶子的小树。以前来看急诊,等检查结果的时候,时不时会来这边透透气,望望天。

而如今,外面原本廊沿的位置搭出一溜密闭的棚子,硬是开辟了一块15*5(目测)的空间用于安置急诊留观的病人,病床靠着两边墙各排了一排,一路延展过去。棚子对着120通道有一道透明的简易门帘,就是商场里那种。门帘外面靠近天井,还有一排病床,基本属于半开放了,虽然头顶有遮,另外半面却是对着庭院开放的。这里依然全是病床。

回到负一楼的大厅,原本空旷的厅里满满当当的全是病床,看上去是比外面更危重的病人,吊着水,吸着氧。走路的通道也几乎被排队的人堵上了,只是不时有病床或轮椅过来,一路听着对不起让一下,人群这时就会动一下,让出一条路来。有时还会碰到对面过来另一个病床需要会车的情况,好在大家都相互理解,很快就能解决。大厅里的病人大多数是老人,半睁着眼睛,大张着嘴,神情委顿,或者就是半昏睡状态,只有急促而微微起伏的胸膛证明病人还活着。我每次路过大厅都会留意通道旁的病人,有些是老面孔,但也有一些,过了一晚就没了,希望是治愈回家了吧。

能被送进抢救室的,多半都是危重病人,能救就救,可很多都是拖到不行了才送进来,因为没有床位。看到大厅里突然多出来的那么多排队的人,大概率是在家屏着,实在屏不住才叫了120。或许,这就是张文宏医生说的,重症高峰。危重病人如洪流一样涌进三甲医院,很多科室的医护都全力援助急诊了,病床也都改造成了呼吸科,而呼吸科的医护则去了扩增的ICU。刚才一个车祸病人送进来,接待的是一位眼科医生,他就是来增援的。一场疫情,把专科医生都训练成了全科医生,全院轮岗见习。

在急诊抢救室里四天了,每天都看着病人走马灯一样来了去,有些转病房了,极少数出院了,更多的直接死去,每天我亲眼看见的不下十个病人。我妈的床位斜对着抢救室大门,能看到来往的病人。好多病人是120送来的,来的时候就不行了,这时候,无论医护多疲惫,立刻飞跑着拥过去,一群人围着,训练有素地上呼吸机,心肺复苏仪,生命监控仪。她们把心肺复苏仪叫打桩机,一起一伏确实跟打桩一样,而很多用到打桩机的病人都没能活下来。刚才我想去找护士帮忙给我妈吸痰,看到护士愣愣地坐在椅子上,有些神情恍惚,满脸目测可见的疲惫,我几乎不忍心叫她,想让她多休息一下。这几天,我看着这群医护救死扶伤,一刻不停,偶尔听到她们聊天,其中一个护士说今天一直咳嗽无力担心复阳了,护士长让她去做个检查,可没说让她休息。因为,她们没有时间休息,每一分钟都在跟死神抢,抢命呢。

就在我犹豫的当口,门口送进来一位老人,我看到老人半睁着眼,张大了嘴,下嘴唇隐约有黑紫色的凝血,大概率是病人难受把嘴唇咬破了,无意识。老人被直接送到最里面的一间抢救室,好多医护紧跟着冲过去了,是跑着过去的,我听到一个护士喊着,病人要插管,快过来。

过了一会儿,护士们陆续回来了,我拦住一位护士,说我妈需要吸痰,她问了是几床,就跟着过来了。很熟练地操作完,我妈的呼吸从32回到19。

我问护工,今天死的人是不是特别多?她说,已经少多了,前几天更多。我回忆了一下,记得我妈前天刚住进来的时候,一个小时内就有三个老人去世,就在我妈前后左右,尸体等了2-3个小时之后才搬走。前天晚上6点,更是一次有两个家属在柜台等着医生开死亡证明。我本来是找医生开药的,排在那两个家属后面,我瞥了一眼那个小本子,一页纸上有十五个名字,还只是一个下午。

我想,急诊抢救室的医护人员,心理建设必须得很强悍吧。敬礼,致敬这些从死神手里抢夺生命的白(蓝)衣天使!

(刚才觉得我妈额头发烫,叫护士来测了体温,40℃。昨天去世的老头子,也是发烧到40℃,后来没了。不知道是其他的细菌或者病毒造成的感染,还是新冠复阳,毕竟是12月22日发现阳的,现在已经15天了。
祈祷.jpg)

(备姐的抗疫日记五)
还是2023年1月6日。
我妈今天状态很不好,早上开始突发高烧40℃,心跳一忽儿130一忽儿90,也不知道是仪器的问题还是我妈的心跳真的这么动荡。呼吸也跟着一忽儿18一忽儿28,血氧97-98,听得到喉咙里呼噜呼噜的痰,可吸过两次痰了,还是有呼噜声。血压一度81/37,打了肾上腺激素最后稳定在116/66。突然想起来之前有个朋友告诉我,急诊抢救室里的病毒载量肯定很大,而且不知道有啥病毒或细菌,如果病人免疫力不行,那不知道什么情况就可能感染上其他病毒或细菌。

唯一值得高兴的是,我妈的异地医保办好了,非常方便。有个国务院的异地医保备案平台,扫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输入老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留一个能联系上的手机号(可以帮父母代办,所以可以用同一个电话挂好几个人),然后通过手机验证码进入。进入之后,点击“异地就医备案申请”,然后按照提示输入相应的信息,就能自助办理好全部手续,非常方便。我把截屏放在下面,希望对网友有所帮助。按照新政策,办理好异地医保备案后,可以立刻享受所在地的医保政策,费用则直接从个人和户籍所在地的医保账户里面扣除。这个政策对投靠子女的老人来说,太重要了。亲民政策!

后面的隔间早上8点左右去了一个病人,看样子不到40岁,不知道是什么病因导致的。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趴在他身上哭着,那时候,已经没了心跳,因为呼吸机的缘故,还有呼吸,血压30。10点半的时候,尸体被拉走了,旁边围着好些亲戚,大概是本地上海人,来得快。

就在11点的时候,我妈对面床的一个老人没了心跳,平线了,护士问陪床的老太太,你儿子呢?过了一阵子,儿子赶到了,沉默着看着已经没了气息的爸爸。然后,他开始打电话通知其他亲戚,而老太太就站在床边,默默地抹眼泪,旁边有个凳子,可她没坐下,就那么站着,看着。老人看着是挺老的了,骨瘦如柴,或许在家卧床很久了吧。

下午4点,对面靠墙的老太太也去了,昨天还听见她哎呦哎呦地喊。一排五张床位,现在只剩下一张床上还有一个病人,其他的都。。。空了。。。晚上应该会有新病人进来吧,毕竟外面还有好多留观的。

夜幕已经降临,据说,死神喜欢在凌晨收割生命。。。

(备姐的抗疫日记六)
今天是2023年1月7日。
我妈的状况还是不稳定。心跳和呼吸下来了,分别是113和15,但血压一度低到45/28,不知道是不是心衰。问了医生,说状况不好,就是......“慢慢衰竭呀”。医生一边叹气,一边把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激素的点滴速度调到200。于是血压到了106/62,但心跳也到了150。后来把滴速调到125,血压89/53,心跳130;滴速150,。真是全靠激素呀。

异地医保办好了,但费用不能结算,错误信息显示“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费用不等于就医地”“请联系参保地”。

家里保姆看家里除了我爸都没人在家,也没什么事,就跑去别人家帮忙了,也是个老太太,住在我家后来一栋楼,需要找人早上7点半到8点半给穿衣服洗脸吃个早饭。她说的也有道理,来医院也帮不上什么忙,那个时候药单还没开,也没吊水,只能看着监控仪发呆(就我现在这样,发呆,没什么可以做的)。于是,我也就没说什么,只要求她以后出门去别人家干活的时候,至少跟我说一声走了,回来的时候说一声回来了,不要等我回家的时候发现家里保姆不在。而且,要告诉我去了哪里那家的地址联系方式,不然万一出了事,算哪家负担的工伤呢?毕竟是我家请的住家保姆,不能因为她想挣点零花钱,出了事都不知道人在哪儿怎么出的事,到时候怎么跟她家人交待呢?她也60岁的人了,又是新冠泛滥的时候。

隔壁床的病人是早就卧床两年的中年女性,原来是植物人,经过两年的治疗有了一定的意识,能做出一定的反应,没想到又碰到新冠感染并发肺炎。她剪着寸头,插着呼吸机,看上去很年轻,但实际年龄有51岁了。她爱人每天晚上陪床,白天是她儿子,还雇了专门一对一的护工。昨天我妈和她是一起发烧的,都是40℃,但今天我妈体温已经下调到38℃了,她的体温还是39℃。晚上的时候,我和她爱人常常会聊到“抉择”,因为人最难受的不是替自己抉择,而是抉择别人的生死。他说,以前他和爱人都明确表达过,如果有那么一天,不做创伤性抢救,不插管。但是,在过去的两年里,每次医生问他是不是要抢救,他都坚持抢救了。他说,爱人才50岁,太年轻,父母也都在,一句话放弃轻飘飘的,实在说不出口。他还说,好几次,医生跟他讲,只要家属坚持,医生是没有理由不抢救的,这是原则问题,所以什么时候放弃,是需要把握时机的。比如,不用药;比如,不抢救;比如,不插管。做决定的那一瞬间,往往都是一辈子的转折,有些人选择左,有些人选择右,有些人用不选择做出选择。他说,你看你,昨天是放弃的最好时机,你为什么就不肯放弃呢?现在后悔了吧?进退两难吧?如果她生命体征就这么稳定着,你说拔管不拔管?还是一直在医院半死不活地吊着?无意识,也没有半点尊严?而且,插管很难受你知道不知道?

我说,我肯定不后悔,这是我妈呀。当时的情况,眼睁睁看着本来一切都还好,很稳定,一分钟之内心跳呼吸都没了,大概率是发生了栓塞,心梗什么的,为什么不救,怎么能不救?我是有判断的,人就在抢救室,救一下能活过来的。他说,那是现在能活,以后呢?你能坚持多久?一年?两年?你还要不要工作?生活的质量呢?她就这样呼吸机加鼻饲管,可以活很久。我说,我如果就这么放弃了,我爸怎么想?我舅舅怎么想?我自己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人做事不能多想,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会后悔一辈子,就行了。再说了,只要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看到我态度坚决,他不再跟我争,只说他自己跟儿子和朋友都说好了,以后他有事绝对不许插管抢救,谁做这样的决定他跟谁急,人生已经很难了,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能自己决定,那又算什么呢。他接着说,如果这次爱人真的不行了,该拔管就拔管,不能让她这么痛苦而没有尊严地活下去。这时候,我看到她爱人睁开了眼,紧紧盯着他。我赶紧让他小点声,不要在病人面前说拔管不拔管,这跟谋杀有何区别,我提醒他,他爱人正看着他。他回头看了一眼,赶紧转过身去,举起双手,把爱人的脸颊抱在掌心,轻轻抚慰。他的眼里是爱,是眷恋,是不愿意放弃。

说到底,都是看别人的时候清楚冷静理智,轮到自己就什么都顾不上了。尽人事听天命吧,放弃是不能放弃的,万一能救活呢?

刚才路过急诊留观大厅,一位看上去很老的老爷子满脸都是血,一边眼角都被血糊住了,坐在地上,一个急诊医生在帮他止血。医生问,家人呢?没有,他一个人来的。旁边一个病患家属说,老爷子乘着扶梯下楼,没站稳,一个跟头栽下来,头破血流。医生又问能不能借到轮椅,没有。最后,是另一个病患家属和医生搀扶着老人步行去了伤科。上海是老龄化社会,本来就是老人多,而且很多都是空巢老人,新冠疫情之下,对这些空巢老人的冲击是最大的,毕竟,养老院也还有人管。

上海市常住人口2487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581.55万,占总人口的23.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4.9万人,占比16.3%。沪籍人口1457.44万,全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66岁,其中,男性81.27岁,女性86.14岁。或许,疫情过后,上述很多数据都会有较大改动吧。

(备姐的抗疫日记七)
下午开始,我妈的状况就开始继续恶化,心肌指标很差,说明心脏也在衰竭,全靠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激素吊着。四点的时候,又回家把我爸推来看了看母亲。来看母亲之前,先给父亲倒了一杯咖啡,镇静一下,他一直高血压,又是脑梗后遗症,怕一下子打击太大受不了。还好,父亲很快就接受了这个事实,唉呀,都九十多了,那我比你妈还大三岁,我几岁了?九十四呀,唉呀,人总有那么一天的呀。她人在哪里?你推我去看一眼吧。我说,妈妈状态不大好,也许今晚也许明天,就不行了。他说,那你推我去看一下吧,医院在哪里?远不远?怎么去?

我推着父亲过马路,等红灯的几分钟里就有三辆救护车转进十院。等我们进了车道,短短几十米,停了十四辆救护车。进到急救大厅外面的庭院,发现露天居然放了十张病床,幸亏最近上海天气还算暖和,今天的气温是6-16℃,不然让那些病人怎么办?冻死吗?

冬天本来就是老人的鬼门关,很多老人都是呼吸系统或者心血管疾病,天气一冷就撑不住了。多等两个月到春节后就好了,等到有了新冠治疗指导原则,等到医护人员集训完毕,等到国产药物到位,等到国产ICU设备到位,等到社区医院做好分诊的准备,等到常用药物(退烧药,感冒药,咳嗽药,化痰药,消炎药,地塞米松,抗病毒的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阿兹夫定等)网格化到达基层医疗站。。。

现在的情况是,医疗系统在硬着陆,医护人员在拼命,人民在咬着牙硬顶,面对死神束手无策地沉默以对。又或者,2022年3月,或者6月,甚至9月,都可以放开。如果拿那个时候跟现在比的话,至少,天气没那么冷,血还是热的。

(备姐的抗疫日记八)
今天是2023年1月8日,农历腊月十七,离冬天最冷的三九差一天,离春节差十四天。

2023年1月8日凌晨5点58分,我的妈妈没了。在不到一分钟里,心跳一下子跌到56,血压跌到69,然后慢慢地就没了,一共用了不到十分钟。还好,没太遭罪。我亲了亲妈妈的脸,还带着温热。我和妈妈每天晚上都要亲一亲道晚安,左边脸亲一下,右边脸亲一下。只不过,过去是妈妈亲我的脸,现在是我亲妈妈的脸。永别了。从今天起,我也是一个没有妈妈的人了。好在,爸爸还在,身体健康,还有女儿,乖巧懂事。

护工带着我去挑了寿衣,1800一套,五领三腰寿衣,五件上衣,三件下衣,红色的缎子绣花面料,内里则是白色的,做工还算精致。除此之外,还有白色的袜子,绣花的红色寿鞋(鞋底绣着荷花,鞋面看着像月季,也许是玫瑰),红色的披风、手袋、寿帽、寿枕。最后,红色的盖被、垫被,金黄色的黄巾被,一样绣着花和福字。

护工先轻手轻脚地去掉了接着呼吸机的那一端,然后把管子拔出来,管子那头有干涸的血迹(毕竟是有創插管),口腔里也有残留的血渍。我摸了摸妈妈的脸颊,已经凉下来了,刚才还有点温热。然后,护工又把她手上的输液管拔掉,按压了几十秒止血,浮肿的手上立刻现出一个大坑。这两天输液输的太多了,昨天开始右手肿得不行,换成左手输液,现在,左手也肿了。接着,护工开始帮我妈脱衣服,她的身体这时候还是软的,很苍白,我看到,她右边胳膊一直到手肘都是肿的。又来了一个护工,两个阿姨一起帮妈妈擦身洗脸,还把妈妈翻过身来认认真真擦了后背。翻过来的时候,从妈妈嘴里流出一些暗色的液体,是插管时候的口腔积液。

擦洗完成后,护工给妈妈换上了寿衣,盖好寿被。按着老人的说法,我在寿袋里放了十元钱,所谓袋袋有钱,拿钱买路走。一路好走,辛苦了一辈子,可以好好睡一觉了。

7点45分,在抢救室的医生给我开好死亡证明,签字拿走了病例用于报销,去一楼拿社保卡办理最后的结算,然后给死亡证明敲章。办完手续,等家属来最后的遗体告别,再等着送到太平间的冷柜里等着殡仪馆绿色通道火化。我象征性地托着妈妈的头,工作人员托着妈妈的身体和脚,把妈妈从医院的病床换到太平间的铁床上。他们先把妈妈用蓝色的环保布扎好,像木乃伊一样立立整整的,然后装进一个明黄色的袋子里。拿着他们给我的黑色彩笔,我把妈妈的名字工工整整地写在袋子的一侧。那一瞬间,我觉得我的字从来没写得那么好看过,妈妈以前一直说我写的字像狗爬,以后应该不会了,以后用电脑打字。

医院太平间的冷柜在地下停车场,门很快打开,妈妈被送了进去,我听见他说是二号。看到妈妈和很多人一起躺在里面,一路走也有个伴,不冷清。再见了妈妈,下次再见就是骨灰盒了。之前在抢救室遗体告别的时候,我剪下了妈妈的几缕头发,装在袋子里,准备带回家。

妈妈,一路走好。那个世界,四季如春,再没有冬天。

@顾备lily: 就不一一感谢大家了。疫情还没有过去,重症高峰正在平台期,就像张文宏医生说的,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黄金72小时。轻症无论多难受,都能恢复,一旦重症就很难救回来。对老人和有基础病的高风险病人,特效药和地塞米松一定要在72小时之内用上,社区医院全面铺上及时救治患者,不要拖到重症再去挤抢救室



https://mp.weixin.qq.com/s/bzTlBWBndVueOa1vPQEJjA

P药谈崩了!医保局:报价高
原创 E药经理人 E药经理人 2023-01-08 18:43 发表于北京
图片

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工作于1月8日正式结束。

据医保局管理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共有阿兹夫定片、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下文简称“Paxlovid”)、清肺排毒颗粒3种新冠治疗药品通过企业自主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参与了谈判。其中,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谈判成功,Paxlovid因生产企业辉瑞投资有限公司报价高未能成功。

这位负责人表示,虽然Paxlovid未能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但根据近期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乙类乙管”后优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费用医疗保障相关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中的所有治疗性药物,包括Paxlovid、阿兹夫定片、莫诺拉韦胶囊、散寒化湿颗粒等,医保都将临时性支付到2023年3月31日。

在此期间,新冠病毒感染的参保患者使用这些药品均可享受医保报销政策。此外,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经过本次谈判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治疗发热、咳嗽等新冠症状的药品已达600余种。同时,为满足各地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治疗的需要,近期各地医保部门结合当地医保基金运行情况,又将一批新冠对症治疗药物临时纳入本地区医保支付范围。总体来看,医保报销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疗用药品种丰富。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近期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印发《新冠治疗药品价格形成指引(试行)》,对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需的新上市抗病毒治疗药品,采取全周期多层次的措施引导企业公开透明合理定价。

01 新冠药们的未来

目前国内在研的新冠口服药中,主要有3CL蛋白酶抑制剂和聚合酶抑制剂(RdRp)两种机制,前者以辉瑞的Paxlovid(P药)和盐野义恩赛特韦为代表;后者以默沙东的Molnupiravir(M药)为代表。

P药之外,截至发稿日已经获得附条件批准的新冠口服药还有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已谈判成功)和默沙东的M药;据市场消息,盐野义的恩赛特韦预计最早于1月底获批,先声药业的SIM0417预计最早于2月底获批。此外,包括君实生物/旺山旺水的 VV116、众生药业的3CL新冠药等均已进入临床III期,距离上市临门一脚。

对于即将进入市场的新冠口服药,医保方面也打开了一扇门,可以向六省医保局(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四川)申请临时纳入至2023年3月31日。不过,之后是“续约”还是到3月31日“终止”,仍然有很大的模糊地带。

当下的关键在于,当药物科学和药物储备需要同时兼顾时,应该选择哪一端?众所周知,最近大规模的感染导致了某些药品的短缺问题,也给药监部门带来诸多舆论压力。是批还是不批?是快批还是“特事特办”、遵循流程?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思考国内患者当前最需要怎样的新冠药?诸多业内人士认为,新冠口服药目前真正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在于降低患者重症或死亡的风险。P药率先附条件批准用于伴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冠感染者,在全球迅速占领“山头”。这一结果导致后来的研发者们多以更广泛的轻中症作为适应证,国内仅有少数几家针对重症患者进行研究。

不管如何,无论是轻中症用药还是重症用药均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市场空间,只不过是先还是后的问题,医保局以及药监部门需要从广泛的临床急需的问题开始解决。

02 PD-1价格“底线“在哪?首个国产双抗是否谈判成功?

前一日,业内纷纷猜测,PD-(L)1的谈判将在1月8日进行,但或许今年的百济神州、恒瑞、先声等企业的PD-1已经在前三天陆续谈完,E药经理人在8日的现场观察到,似乎仅有君实生物一家企业在8日进行了谈判。

根据初审名单,今年的PD-(L)1谈判除了君实、信达、百济神州以及恒瑞四家进行新增适应证和医保现有适应证续约谈判,复宏汉霖的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和康宁杰瑞/思路迪/先声的PD-L1恩沃利单抗注射液也出现在了名单之中。

君实生物今年依旧由副总裁陈巍带队,谈判适应证为鼻咽癌的一线治疗和食管鳞癌的一线治疗。而目前,特瑞普利单抗在医保内的适应证主要为黑色素瘤、二线鼻咽癌、尿路上皮癌等。

与君实生物不同的是,信达、百济神州、恒瑞似乎更偏爱大适应证。根据初审名单的信息,恒瑞的今年谈判适应证分别为一线鼻咽癌、二线晚期鼻咽癌、一线食管鳞癌以及一线非小细胞肺癌;信达新增适应证为一线食管鳞癌、一线胃及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百济神州也新增适应证为非小细胞肺癌、MSI-H/dMMR晚期实体瘤、食管鳞癌以及一线鼻咽癌。

复宏汉霖的斯鲁利单抗和康宁杰瑞/思路迪/先声的恩沃利单抗在适应证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其中斯鲁利单抗申报的是治疗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实体瘤;恩沃利单抗申报的是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dMMR)的成人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治疗。

除了是否进入新版医保目录,业界更关注的实际上是PD-(L)1的价格还能降到什么地步?有业内专家对E药经理人表示,药价谈判确定的价格是按照产品,不是按照适应证。也就是新增适应证如果不进入目录那就意味着,价格不调整,新适应证不纳入医保报销;若是被纳入,那可能原有这一品种的医保支付价格会有调整,大概率是降低。

据悉,2021年的医保谈判后国产PD-1的年治疗费已经降至4万元-4.5万元,而上市后定价就在4万元-7万元的誉衡生物PD-1赛帕利单抗和康方生物的PD-1派安普利单抗甚至直接未出现在初审名单中,跨国药企的PD-(L)1也都在选择不再“陪跑“。有分析预测,今年谈判后PD-(L)1的年治疗费用将降至3万元-4万元。

正如往年进入医保的首个国产PD-1信迪利单抗、首个国产ADC维迪昔妥单抗一样,今年的医保目录中是否会出现首个国产双抗卡度尼利单抗的身影?

在去年6月29日卡点获批进入可申报范围后,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究竟能否进入医保就备受关注,从场外听到谈判代表疑似自报家门时说出“康方”二字时的“骚动”便可见一斑。卡点获批、首个国产双抗、全球首款PD-1/CTLA-4双抗,重重光环之下,是否选择进医保也影响着卡度尼利的商业化成效。据国家药监局消息,卡度尼利单抗用于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

目前卡度尼利单抗的价格为13220元/125毫克/瓶。康方生物此前透露,正在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各类的医疗保障体系,并采取患者救助方案,年治疗费用不高于19.8万元人民币。近日也有业内人士向E药经理人表示,“如果最终价格定在12万-13万元以上,就相对较为温和。”

国产双抗进医保的可能性看起来很高,不过对国产CAR-T来说,却另有一番景象。

继去年医保目录调整中复星凯特的CAR-T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虽然通过了初审但却并未通过后续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后,今年初审名单中出现的药明巨诺瑞基奥仑赛注射液似乎与阿基仑赛注射液的境遇相似。截至1月8日午后,也并未传出相关企业人员到场谈判的消息。

对于这一情况,业内并不意外。自1月5日医保谈判大幕拉开后,便有多位业内人士对E药经理人表示,药明巨诺可能不会来。从行业分析来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成本问题,根据过往医保谈判的经验,医保局给出的价格几乎接近生产成本。另一大问题则是入院难,前述分析人士表示,即便降到医保局给出的价格,也很难实现入院。

03 药价谈判的“价”,不应只是价格

历时三天半的药价谈判落幕。

谈判所在酒店的安保小哥也舒了一口气,因为门口围观的人有点多,影响了“红旗车”进入,他还因此被点了名。

舒了一口气的不止是他,还有那些不知道能不能谈进医保的药企们。成功与否,意味着2023年的市场策略会完成不同。

不同产业生态和政策环境,药企面临的挑战不尽相同。没有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前,医药人呼吁医保目录赶紧更新;当动态调整实施后,创新药从获批上市到纳入医保目录的平均时间缩短至约 1.1 年时,医药人的考量是要不要进和以什么价格进。

必须承认,医保局成立后举办的5年药价谈判,从流程和规则上,每年都有完善、进步。从2019年开始,每年一次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截至2021年医保目录品种已经增加至2860种,独家谈判品种截至2021年,增加至275种。

谈判流程明确,基本可以概括为准备、申报、专家评审、谈判、公布结果5个阶段,每个阶段医保部门和药企都会开展大量准备工作,审评、测算、沟通,尽最大努力做到科学规范、公平公正。

从截至到2021年的结果来看,谈判总体成功率是80%,平均降幅为62%左右。最新一轮药价谈判结果,是提升还是拉低上述两组数据,还需等医保局公布最终谈判结果。但对正在经历“寒冬”的医药产业而言,都期待着好消息。行业复苏需要信心的加持,若是支付端释放出“宽松”的信号,也许会让“春天”来的快一点、早一点。

此前,产业界流传着一个有点极端的观点,认为中国支持生物医药创新的政策生态,其实从2020年PD-1降价进医保时,就已经埋下了“塌”掉的隐忧。与其说坐在谈判桌两端的药企和支付方,最终确定的是价格,不如说这是正在构建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与日益同全球最先进技术靠近的生物制药创新在中国的应用之间,用谈判的形式和方式,探索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图片图片



@手抖毛大夫
#辉瑞Paxlovid因报价高医保谈判未能成功#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网络上反对辉瑞和Paxlovid的人很多,有说它是资本阴谋的、有说它效果不如传说中那么好的、有说它是靠买办势力带货的、有说它是美国自己造完病毒造解药的、有说信它不如信中医的……

但现实中,我们经手过的所有不幸感染的病人里面,没有一个拒绝使用Paxlovid的,甚至有遇到不符合用药指征、已经发展到重症或者存在禁忌症的,也有病人或家属也会跟我们要求用 Paxlovid,死马当活马医也要用;在早期还没有纳入医保临时支付的时候,很多病人或家属宁愿自费也要用,还有人因为在外面买不到或者出天价才能买到,在医院平价就能买到要多买几盒的;还有一些熟人自己朋友圈前几天还在转 Paxlovid 是阴谋的文章,转天住进医院就问我能不能搞到 Paxlovid 的。

很多人或许在事关成千上万个别人生死的大事上糊涂或者装糊涂,但当事关自己或家人生死的“小事”上,一点也不糊涂。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不喜欢他们在大事上糊涂或者装糊涂,但作为一个医生,我庆幸他们在“小事”上不糊涂。

#微博新知博主#



@MLRS270
这事情越想越奇怪。个人感受,兄弟我在疫情期间还溜达出去境外过,而且都赶上了当地的疫情的阶段性高峰。当时境外的国家或地区已经“躺平”或者起码差不多躺平。但是也没见我们这样呼啦一下子感觉感染了一多半。我们香港的小伙伴,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现在真就感染了三分之一左右。

在国外念书的孩子,班级前后染了三个,同学就是突然觉得不舒服自测阳性,请假几天在宿舍呆着,一周后又来了。别的孩子跟没事一样耸耸肩照样上课,这一个学期都上完了,好像也没第四个。要换咱们这,是不是要呼啦一下子全班都染上了呀?

当然你要说有什么差别,香港是坚持戴口罩、有些社交距离的规定,阳了也有比较严格的隔离要求(自己居家),国外就好像根本什么都没有,阳了之后什么时候复工复学完全自己看着办,转阴没有真的都难说。这些也没啥太大差别啊?

也难怪现在很多歪果仁看我们这样神速传播,都懵了。我自己都懵。

http://t.cn/A69PZd6J



@沈涛
太多网民头脑简单,加上碍V们的误导,只看到​#辉瑞Paxlovid因报价高医保谈判未能成功# 词条这十几个字就以为了解了这次谈判的全部。

事实上,这次辉瑞公司有7款药品参与了医保谈判,当然社会关注点一定会聚焦在Paxlovid这款小分子抗病毒药上。

而据悉,这次医保谈判,Paxlovid的价格下调到了700元这样的价格区间。

我觉得吧,医保局与辉瑞关于Paxlovid的医保谈判没有成功,可能还有另一层原因,即,按照中国这么大体量的市场逻辑,最好的方案,是可以和辉瑞商谈在国内销售仿制药的可能。

毕竟,辉瑞公司已经授权国内几家企业仿制Paxlovid了,只是因为中国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即便是生产出仿制药了,也仅有外销的许可,这个瓶颈应该可以打破……



@搜狐新闻
【辉瑞Paxlovid为何不愿“放低姿态”进中国医保?业内分析】备受市场期待的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终究还是医保谈判失败了,将无缘进入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对于失败原因,1月8日,国家医保局给出的解释是因生产企业辉瑞投资有限公司报价高未能成功。此次辉瑞Paxlovid为何不愿“放低姿态”进入中国医保目录?

有对新冠口服药熟悉的企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做出了几大猜测,一是该药供不应求,药企不愁卖;二是辉瑞不愿意破坏自身全球价格体系;三是该药在疗效上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也成为当下新冠治疗首选药物,就算不降价,预计该药在细分人群使用上,仍有很大需求空间。

该企业人士表示,此次辉瑞Paxlovid放弃进入中国医保目录,对于在研的同靶点中国国产药物而言,反而将迎来很大的市场替代空间。辉瑞Paxlovid属于3CL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3CL蛋白酶的作用,从而阻止病毒后续的一系列复制活动。目前,中国药企中,有多家企业也正在开发类似的新冠口服药。上述企业人士认为,国产3CL靶点新冠治疗口服药将具备很大的价格竞争优势。



https://mp.weixin.qq.com/s/xJvHs8kpwmJ4-_O7hwThuw

路透社独家披露中国与辉瑞就Paxlovid谈判进展;Nature评论:尽管系苦药,却被誉为新冠的“game changer”
原创 Henry 博士 Hanson临床科研 2023-01-07 09:47 发表于美国
用数据,辨清事实。


关键词:COVID-19;新冠日报;Paxlovid

2023年1月6日,路透社发布一条独家新闻,称“中国正在与辉瑞公司就新冠药物Paxlovid的仿制药进行谈判”【1】。
消息称,双方有望在1月22日开始的农历新年之前敲定交易条款。
路透社的独家新闻还进一步指出,浙江华海药业已经与辉瑞签署协议,生产仅供中国内地使用的Paxlovid,石药集团也参与了协商。

图片


路透社甚至指出,华海制药和石药集团正在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这是中国药监机构要求仿制药上市前必须进行的试验;并于本月晚些时候向NMPA提交检测结果。

我们曾发布过石药集团的新药受试者招募(如下),不过我们不能确实是否是Paxlovid的仿制药。
以Paxlovid为对照,招募河北地区新冠阳性患者@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2022年3月,包括5家中国制药公司在内的全球35家仿制药制造商通过联合国主导的药品专利池(MPP)的许可安排,为95个低收入国家生产廉价的Paxlovid。MPP的许可避免了辉瑞公司的专利税,所以售价很低。但由于中国属于中高收入国家,所以尽管这些仿制药可以在中国生产,但却不能在中国销售。

路透社在这篇独家新闻中,还报告了“黄牛倒药Paxlovid及令人瞠目结舌的高价”;同时也报告了中国政府的目标“将Paxlovid纳入到国家医疗保险计划,并支付部分费用”,由此,中国督促辉瑞公司降低Paxlovid在中国的售价。

这对于中国内地老年人及脆弱人群,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对于辉瑞的抗病毒药物Paxlovid,我们从研发最开始就做了关注,并持续跟踪其研究进展。
在针对未接种疫苗受试者的临床试验中,发病5天内服药,Paxlovid能降低重症/病死达89%;
但是在真实世界中,发病5天内服药,Paxlovid的有效性降低到了51%,因为疫苗接种就有力地降低了重症/病死,所以很多中青年就不再需要Paxlovid的治疗了。
接种加强针疫苗后,还需要Paxlovid抗病毒吗?美国CDC周报透露,该药并不对所有人群都有效。


尽管如此,Paxlovid仍是目前对于老年人和脆弱人群预防发展到重症的首选治疗措施。
2023年1月3日,Nature杂志用“game changer”来形容Paxlovid在新冠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2】。
这篇评论特意用了Paxlovid口服后最多的反馈“感觉口苦”来描述欧美民众对于Paxlovid的复杂心情。
一方面,医生及科学家认为Paxlovid有助于降低重症及病死,所以建议老年人及高危人群及时用药;
而另一方面,大部分欧美民众则对Paxlovid并不特别感兴趣。尤其是Paxlovid会影响多种药物的代谢所以有严格的配伍禁忌。

根据Airfinity的报告,英国仅有0.5%的COVID-19病例开了Paxlovid,而美国的比例约为13%。

所以,国内一方面确实急需Paxlovid等高效的抗新冠病毒药物,但也必须打破对Paxlovid“神药”的迷信。
面对将在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新冠病毒,持续研发出更多高效的抗病毒药物仍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 ... sources-2023-01-06/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4576-6

本期编辑:Henry,微信号healsan。

Hanson临床科研团队,由6位在美国的医生及医学科学家组成;目前在美国主要从事新药研发和临床科研。



https://yibaochina.com/?p=248973
刘亦风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023年1月8日

刘亦风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来源: 微信号 三十六楼 2023-01-01

距离除夕还有二十天的时候,狗哥拧着行李箱回到了老家,年初的时候狗哥跟村里人说:他在上海郊区打螺丝,结果这次回去,村里的人说狗哥今年在上海打俄罗斯。处于这样的信息茧房里,自从新十条出来以后,狗哥每次一念故乡,就会心头一紧。毕竟村子里除了留守儿童,几乎没有45岁以下的人了,交通工具除了双脚,基本就是轰隆轰隆的摩托车,而最近的一个镇医院,需要转一趟车,如果运气好,至少也需要一个小时才能瞧上病,万一奥密克戎进了村,139个老弱病残,后果不堪设想。这次回来的所见所闻,让他的心境:从当初的心紧,变成了心疼。

01
村里人基本都杨过了,但并不知道怎么阳的。他们依稀知道新冠肺炎,但不知道什么是德尔塔,什么是奥密克戎,他们知道自己身体抱恙,但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

之前管控「应检尽检」的时候,只要村里通知,便骑着轰轰隆隆的摩托车,去几十公里外的镇卫生院做核酸,现在不通知了,自然也就不去了。

从村子开始发烧到现在,半个月的时间,112人,从始至终没有人去过镇里医院,有三个婶婶烧得厉害,头痛欲裂,软泥一样摊在床上,才被自家汉子从外村叫了一辆面包车给送到了九公里外的赤脚大夫那里,挂了两天吊针,开了点药便是打道回村了。赤脚大夫开的就是所谓的「感冒包」:止咳化痰的鲜竹沥、消炎的阿莫西林、退烧的安乃近。

剩余的一百零九人采用的都是土方子,捂汗退烧,如果实在咳得难受,再翻翻家里有没有剩余的感冒灵,或者冲些板蓝根,如果没有:盐水,姜水,大蒜,或者白萝卜蜂蜜水、葱白红糖水、黑面将军。

至于能不能好:尽力了,看天。

每年春节临近,便是村里各种红白喜事的交叠期,狗哥家最巅峰的时候,一天随了六份礼。今年跟往年并没有区别,就算是发烧、头疼、咳嗽的当下,也是酒席照办,喜酒照喝,平日怎么过的,现在依旧怎么过,从来没有休息或者修养身体之说:狗哥的父亲就是一边发着低烧一边做瓦工,狗哥的嫂子就算剧烈咳嗽也要去地里割大白菜,她打算做酸菜;隔壁的屠夫既烧又咳,却操着杀猪刀一天杀了九头年猪。

什么轻症率、重症率、死亡率、后遗症、二次感染,阳康后的注意事项:他们不会管专家们说了什么,更不需要任何人负责。

用狗哥他爹的话来说就是:就这么滴,还能咋滴。

对于城市中的退休老人而言,面临新冠冲击兴许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困难,但对农村老人而言:新冠带来的艰难苦楚,在一生之中甚至排不上前一百。

他们从小经历了整个改革开放前后的过程,经过什么「供销社」、剪刀差似的「以农补工」、「分田到户」、「农业税」、「三提五统」的锤炼:早就坚韧得跟芦苇蔑子一样,似乎不管怎样弯,都不会断。

他们在大国崛起的整个过程中,以渺小得如野草一般的个体姿态,看惯了各种生老病死与艰辛困苦。他们从小都是生病了都是自己扛,后来虽然条件有所好转,那也是村诊所,再严重一点去镇医院,市医院,如果得了大病,既不愿意掏空自己或者孩子辛苦半生赚来的碎银几两,更不愿意病没治好钱还跟水一样泼了出去。他们不关注新闻,专家们各种解释也好,安抚也好,表演也罢,他们压根就不认识南北二张,只依稀听过钟南山的名字,他们关注的是:年底将要杀的那头猪有几斤几两,能卖个什么价格,又得吃几家酒席送多少礼金,地里种的蔬菜的收成如何,鸡鸭鹅等家禽是否吃饱了走丢了,山中可有冬笋,林间可有野鸡。

农村,关注新闻的渠道不多,发声渠道的几乎没有:对于疾病,也就那样,对于生命,也就这样。

这次也是一样,什么新冠不新冠,肺炎不肺炎,一个感冒,一场发烧而已。

狗哥的2022年是普通普通、浑浑噩噩的一年,他在这一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听专家说话。

02
他的学习渠道来源于今年年初的上海疫情,专家号召大家不要囤菜,结果狗哥后来就买不到菜了,专家说不封城,狗哥后来就被封在出租屋内两个多月,专家说上海没有高风险地区,就落地成盒,外溢至全国一百多城。

而从肝病医生干到上海市新冠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的张文宏,在「最后一个寒冬」后,预言说「这次疫情与其说冬季还没过去,还不如说倒春寒」,并且精准指出了「疫情的拐点很快就会到来」,上海就朝着单日新增破万的路上一去不复返。而深刻体会到「我真有一头牛后」的狗哥,经过上海这一波就彻底悟了:专家说话,有时候就跟政策是一样的,出台的目的虽然只有一个:解决问题。但出台的先决条件也只有一个:出了问题。

比如出台政策说要抑制物价上涨,那么说明物价要涨或者已经涨了;如果各种限购,那么说明炒房热度太高,如果开始大力扶持房地产,就说明房地产不行了;如果各种鼓励消费,说明钱不好赚了。

所以后来,新十条一出来,狗哥一听张文宏说「90%的人都是轻症,99.5%的人不用去医院」:就立刻买好了温度计、N95,布洛芬,连花清瘟等等等等,第二天就将一半的防疫物资寄回了老家。

但他那做瓦工,从小就是手摸额头探体温的父亲,这次发烧三天,就没用过一次温度计。退烧药、止咳药也是原封不动,他们甚至连生病了吃药的习惯,都没有。

至于口罩,经过封控时期的反复宣传,虽然对口罩的使用时间与功效一概不知,但是会戴,不过基本是两三天一个,而理由也很简单,还没弄脏,还可以接着用。对做了半生体力活,赚了一辈子辛苦钱的村民而言:出门一个口罩,太浪费了。

兴许有人会嘲笑他们无知者无畏,嘲笑他们落后愚昧,但是无论怎么看待他们,有一个几十年来都无法忽略的事实:农村人,是对国家所求最少的群体,但每次出了事,还是农村人,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转移伤害。

封控的时候,村干部随便弄点木石水泥挡在路口,他们就乖乖呆在家里,没有一个人跑出来,放开了,他们还是呆在家里:不会因为放开就跑出去消费,不会因为生病了就跑去抢药囤药,更不会造成专家们忧心忡忡的医疗挤兑。

跟以往几十年一样,生病了自己扛,都这把年纪了,抗不过了两腿一蹬,都是天意,他们就是这样:封控或者放开,能怎么样呢?杨过、杨康、还是王重阳,又能怎么样呢?他们能做的,只是默默的做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直做习惯了的那些事情。

回家第二天,狗哥参加了一场葬礼,他的姥爷,没有人讨论姥爷怎么死的,顺其自然得像是本来就该魂归西天一样,只有狗哥与表弟、表姐稍微讨论了两句,说到后来,表弟问,有时候真的想不通,为什么说放开就放开了。表姐说:抖音上说了,国家没钱了。

表弟继续说,希望明年能好一点吧,狗哥,你在上海滩混,你觉得2023年经济会随着放开而变得好起来吗?会挺过去吗?狗哥沉默了一会然后说,看明年的新闻,就差不多能一叶知秋了。

03
通常经济形势喜人之时,是绝对不会三天两头有类似「外贸指数大涨,粮食大丰收,消费指数大涨,汽车销量大涨」等等新闻频上热搜。偶尔蹦几个,是好事。

但如果跟倒豆子似的咕噜咕噜全都抖了出来,那么,就跟新十条之初,专家有关新冠的言论是一模一样的,消除恐惧,抚慰人心而已。

而如果想要将豹子窥视个干干净净,可以深入看待五个问题:分蛋糕的切法有变化吗?新的税源有着落了吗?以法制、透明、连贯的政策取代随意、黑箱、朝令夕改的政策了吗?年轻人面临的种种实际困难有被重视,并试图开始解决吗?停止以将风险往下层转移为目的的信贷扩张了吗?

狗哥笃定,言辞灼灼,继续说,如果上面的问题都能得到一个肯定答案,那就是挺过了,真正的好起来了。不远处,青山依旧默默杵在那里,就跟表弟与表妹此刻的表情一样,月薪4800的空头理论家狗哥也识趣的不再说话,当山风吹起时,狗哥扭头,又看了看来参加葬礼的百来号人。

他们老的老,小的小,有大半的人没有戴口罩。老人面上是一种长期劳作积累出来的疲累,稚童的脸蛋被冬天的风刮出了细细的裂缝。

而回村过年的青年神色中是大片大片,浓得化不开的麻木:他们当中十有八九是结不上婚的,肚子里没喝下几瓶墨水,身无一技之长,年头出去,年尾回来,到头来,身上也留不下几两碎银,即便留下了碎银几两,全都跟钱不是钱了一样留在了春节的麻将桌上。

麻木了,也就慢慢的不奢望,不敢想结婚这回事了,更别谈什么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生二胎、三胎,给自己,给国家添砖加瓦了。

农村老人仙去,通常有守夜的习惯,狗哥因为横竖睡不着,一直守到了黎明时分,一眼望去:野花野草不由自主的随着风雨飘摇,整个村落寂静得如同一片无主之地。

虽然新十条以后,国务院很快便印发了《农村疫情防控方案》,也针对农村疫情问题做了很多指导方针与应对之策,浙江省更是给全部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发送了防疫包,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政策执行的角度与落地的力度,各地也不能同日而语。

随着最吃苦耐劳的这一代农民的渐渐老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倘若国家的指导与善意,不能有效有力的落地,未来的农村,只会随着疫情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空心更空,凋敝更甚,而「狗哥」慢慢失去的,兴许不止是亲人的健康和身体,还有故乡与退路。

• END •



【转载请加上出处和链接:https://yibaochina.com/?p=248973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Tracy
@tracy68683668
·
6小时
Paxlovid目前是供不应求,对外售价拜登买的530美元还算便宜的,台湾买的价格更高,而且只到货了一小部分,2300卖到大陆真是全球最低价,也不看看人家科研投入多少,贵也有贵的道理,都以为是连花清瘟啊!说到底啊,就是中国人宁愿死也不能让美帝赚走美元!



https://mp.weixin.qq.com/s/clgjOsey37bcqc2ahePSww
张文宏急了:现在的治疗大多数是错的!
中产精读 2023-01-09 01:07 发表于江苏


全国到底多少人阳了?没有人知道。



迄今为止全国到底有多少人因为新冠去世了?没有人知道。



12月31日,澎湃新闻有个汇总各地官方自己调查的数据,全国已经阳了差不多一半:



26日四川实际感染率高于64%

28日浙江衢州感染率约占总人口的30%-35%

30日海南预计感染率已达50%

30日浙江舟山感染人数比例达到30%-40%



1月4日的一个网络调查显示,全国阳性率已经高达64%,按这个比例算,全国已经感染9亿人,1月3日的详细数据如下:



图片



面对基层治疗新冠的情况,张文宏说,他急了!因为社区医生的很多治疗方法都是错误的!



以下是张文宏在上海闽行社区医院培训的流出录音的重点:



目前基层很多医院对新冠的治疗是错误的。输液+抗生素,可能会加重病情。病毒感染的病人一来,医生就给抗生素和吊水是无效治疗,而且本来就是肺炎还被吊了更多的水到肺里,病情越来越重。之前社区医院的治疗大多无效,很多病人用药后不见好转,又会跑到大医院;但大医院治疗效果也不佳,住院病人迟迟无法康复,自然导致病房周转率无法提高。



目前社区医院针对新冠病人一般就开四种药:退烧药+抗菌素+咳嗽药+中药。但这大概率是在消耗病人最宝贵的病后72小时,因为这些药物都不主攻新冠病毒。很多老人服药后症状没有减轻,住进上级医院后也只是打吊瓶、吸氧,最终无法缓解肺部发炎症状,导致死亡。那些输抗生素后出现好转的病人大多并非药物起效,而是自己“命大”!



对老年人这类高危人群,最重要的是在发病七十二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例如Paxlovid和一些国产药物。第二个重要的药物是激素。虽然使用激素普遍被认为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但临床研究已经证明激素治疗在对高危人群从轻症到重症转化过程中明确有效。使用抗病毒治疗加激素治疗,大多数病人会在72小时内得到缓解。



要从地方将病人在72小时内稳住,不要错过黄金72小时,也不要让这些病人一股脑跑到大医院,造成医疗挤兑。



张文宏给社区医院提供的建议是:(1)病人刚来时要吸氧;(2)使用抗病毒药物;(3)(如果没有细菌感染)输液,可以采取100毫升5毫克地塞米松;(4)回家好好补充营养。此外也可以用一些中药。这就是“4+x”药方。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大部分病人的症状,防止一些病人一拖再拖发展为重症。



氧饱和度原来95-96,掉到93-94,甚至无需CT,肺里一定有病灶。



营养支持,盐、电解质、蛋白质等补足。



基层、社区卫生中心、养老院、福利院应该是救助新冠病人的主体。



图片



张文宏:“一个病毒性疾病,在治疗初期也没有合并细菌感染,但我们都采用以抗菌治疗为主的方案,你想让他的疾病奇迹般改善,让病毒变成细菌吗 ?那么我们的名字就得改掉,叫做“新冠病毒引起的细菌感染”?你认为这样的治疗会奏效吗?”



张文宏:“社区的高危人群,80 岁以上的人群,他出现了症状,在第七十二小时内要拿到抗病毒药物 。”



张文宏:“新冠病毒在你们学教科书时还没有出来,现在有新冠病毒了,新冠病毒是现在为止唯一我们在轻症向重症转化过程中对高危人群用激素明确奏效,在全世界完成了大批量的临床研究,认为是肯定,最有效的药物!”



张文宏:“我告诉你,这些病人被你治好的都是他自己命大,不是你治好的,你知道吗?对这个疾病,如果病人免疫功能足够好,他撑过前面几天就活过来了。”



张文宏:“你们别告诉我现在病毒毒力很强,说我喉咙痛得了像刀割一样,我一辈子生病都没这么痛过,头痛欲裂,全身肌肉也痛,我告诉你,你只要是呼吸没问题,你的氧饱和都正常,你这个就是轻症。就算把你的喉咙割掉,你都是轻症,你熬两三天喉咙就好了。”



张文宏:“老人发病72小时,要第一时间用上抗病毒药。这个是可以救命的!”



张文宏:“我不管你国产进口的抗病毒药,只要能救中国人民的,使得老人不死的,我管你进口国产的,只要救得活的,我都要”



张文宏:所以拜托大家,我们市里通过社区,我们把72小时黄金时间用到,你们把抗病毒药物用起来,然后再加激素。



张文宏:你到区中心医院吊针什么好吊?那个地方一塌糊涂,全世界最堵的地方就是他那里,人山人海挤在一起,整个闵行区病毒载量最高的就是闵安区中心医院的急诊间。你现在把病人和家属扔到急诊里让他们去吊水,您觉得有意思吗?毫无意义。



张文宏:“告诉他现在全世界最好的小分子药物,我不管你国产进口的,只要能救中国人民的,使得老人不死的,我管你进口国产的,只要救得活的,我都要。抗病毒药现在只有社区有,所以要社区开这个药,他们有我们这里现在全没有。



张文宏:“如果没有细菌感染,补液里面加5毫克地米(地塞米松),然后再加一个Paxlovid,让他们自己到这里来拿。在莘庄这里吊水吊多少?不要吊太多!这些轻症病人你开这么多补液干什么?补液多全部到肺里去了!补液要开少,开到100毫升,5毫克地米,吊好了吸氧。然后再坐一个小时,他会感觉到开始爽起来了。一个地米5毫克,你知道的吊下来一个小时后,他就体温开始退了,然后氧饱和开始改善了,晚上回去开始有胃口了。”



张文宏:要吃粥。要吃菜粥,菜里有维生素,要放点盐,要补充盐分。然后再给他说一下炖蛋。蛋白质也有了,再来点酱油,补充一些电解质!这一顿晚上吃饭,血氧饱和度就涨了。



张文宏:“有些社区服务中心它有小分子肝素,小分子肝素就特别好。有些社区服务中心、养老院里面有小分子肝素,都用起来啊,怎么可以让这批老人这时候同年同月同日死?我们绝不允许同年同月同日死,关系再好也不许死,都得活着。”



张文宏:“我为什么急了,是我感觉到大家没有在用正确的救治方案,该活的病人都没活下来!”



张文宏:我在这里就告诉大家,现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临界点,如果到了这个临界点,你在急诊间不能疏导,那就意味着有大量呼吸衰竭的病人不能进入治疗位置,他们到不了治疗的位置,这一批重症的病人都要死掉。



张文宏:我希望最后两个星期,我们能看到死亡率大幅度降下来。有没有可能?完全有可能,可能性非常大。抗病毒药一定要用起来,必须用起来!激素的合理使用必须用起来。然后各个中心的氧疗要到位,氧疗到位。第四回家用营养支撑。



张文宏:我觉得新冠治疗是复杂的,但是又是简单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只是现在所有的治疗大多数都是错的。



以上内容整理自张文宏1月2日闵行区社区医院培训录音



1

[ 本帖最后由 男孩爸爸 于 2023-1-10 02:40 编辑 ]



2

[ 本帖最后由 男孩爸爸 于 2023-1-10 02:41 编辑 ]



3

[ 本帖最后由 男孩爸爸 于 2023-1-10 02:42 编辑 ]



https://mp.weixin.qq.com/s/gwNeMAmRomORtpB0pJ9OAA
医保局和辉瑞没谈拢,谣棍和斗士们居功至伟
独角鲸工作坊 2023-01-09 11:20 发表于上海
以下文章来源于魏言大义 ,作者孤云老爹


图片
图片



撰文 | 魏英杰



1月8日,新一轮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工作正式结束。当天傍晚,消息传来,阿兹夫定、清肺排毒颗粒成功纳入医保目录,而被称为P药的辉瑞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被排除在外,原因是,“报价高”。



除此,再无详细信息。



倒是在这之前,有消息称,1月7日的谈判用时颇久,辉瑞代表从8:30入场,谈到13:20结束。这期间,还传出“Paxlovid以700元进入医保目录”的传闻,如今看来,大概率是谣言。当然,也不排除一种,这个价格在国家医保局看来仍然是太贵了。



时值病毒肆虐,公众对辉瑞新冠药能否进医保目录,非常关注。从现在来看,这扇大门已经暂时关闭。


图片
图/网络



不过,掌握药品进医保生杀大权的国家医保局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个口子:



根据相关文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中的所有治疗性药物,包括Paxlovid、阿兹夫定片、莫诺拉韦胶囊、散寒化湿颗粒等,医保都将临时性支付到2023年3月31日。在此期间,新冠病毒感染的参保患者使用这些药品均可享受医保报销政策。


这是什么意思呢?只要你能在医院开到辉瑞新冠药,在3月31日之前仍然可以报销。反之,当然也没得报销。



辉瑞新冠药未纳入医保目录,会有什么后果?


结合现在的情况,想来无非是,各地有钱的继续采购,医保继续报销,没钱的或者不想采购的,也有充分理由不买。



没进国家医保目录,这是一个多么光明正大的理由啊。再说了,不用辉瑞,不是还有阿兹夫定,不是还有清肺排毒颗粒(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吗?


但这也就意味着,上海、北京等地的新冠感染诊疗模式,难以得到全面地推行。稍早前,上海等地把辉瑞新冠药下发到社区医院,力争在“黄金72小时”内及时给药,以此来减少新冠患者病程向危重症转化。



现如今,哪些地方采购辉瑞新冠药,哪些医院给患者开这个药,已经不会上升到统一部署和落实的层面。如果你是在上海,那你很可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方便地拿到P药,而且不用自己掏多少钱;而如果你是在一个三四线城市,能否从医生那获得辉瑞新冠药,可能就要看运气,看命数了。


对于那些想用P药又难以通过医保途径获取的人,只能继续寻找各种途径、甚至从黄牛那里高价购买。据说,由于辉瑞新冠药可能进医保,近日黄牛价已经有所回落,现在,那些黄牛又可以嘚瑟了。


这事情看起来就是这么回事:因为“报价高”,辉瑞新冠药未能纳入医保目录,所以,很多人只能继续用高价购买辉瑞新冠药。


原先,辉瑞新冠药在线上医药平台的零售价是2980元,一些地方的医保支付价是2300元,后来又降到1890元。在一些正规诊疗机构,新冠诊疗费加辉瑞药品价格是五千多元。而在“黑市”上,辉瑞新冠药从5000元至上万元不等。我听闻的一个真实成交价格是,40000元人民币。


所以,我非常好奇,这次辉瑞与国家医保局的谈判,到底报价是多少?如果不是700元,相信也不会高于1890元,但是看来这个价格还是给医保部门造成了很大困扰——有些地方的医保还是用不起啊。


无论如何,我真的会谢。


首先,谢谢医保部门为了让老百姓都用得起新冠抗病毒药,与辉瑞厂商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谈判,坚决不妥协,不贪图药物一时之效而“引狼入室”。



只要未被纳入医保目录,药厂想在国内赚大钱就是痴人说梦。而只要不进医保,不花医保的钱,有限的医保基金就不会被类似P药这样的“天价药”耗尽,这样也就不会让“洋药”赚中国人的血汗钱。


其次,谢谢那些坚决抵制辉瑞新冠药进入医保目录的“斗士”们。



我看到的抵制理由最全面的一篇檄文,来自“乌有之乡”。这篇檄文罗列了反对辉瑞口服药进医保的九大理由,包括:加入医保意味着国家在为这款药背书;掏空医保救命钱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针对该药的营销式宣传,会让决策者和公众放松对病毒的警惕;以及要警惕生物战、生物基因战和重视生物安全等理由。


图片
图/网络


引进一款药,就等于国家为这款药背书,这个说法确实非常“清奇”。这篇檄文担心“掏空医保救命钱”的理由则是,辉瑞口服药“明确针对轻症和普通症状患者”,“在有医保保障的情况下,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天然会偏向使用该药快速恢复健康”。



这意思是说,因为辉瑞效果好,所以就会有太多的人服用,而且花的还是医保的钱,这样不行。一言以蔽之,中国人不值得用这款药。



第三,还要感谢那些天天在网上“助战”的网友。辉瑞未能进医保目录,这些人亦有贡献。



图片
图/网络


这段时间来,只要有人呼吁抓紧采购或使用辉瑞新冠药,就会有人站出来“驳斥”。反对理由各种各样,有人说这药有副作用;还有人质疑,这药要是有用,为什么美国死了上百万人。当然,支持辉瑞新冠药的人,一律被骂拿了“美爹”钱,是在为“美爹”带货。



也对,我们有连花清瘟,有清肺排毒颗粒,为什么还要辉瑞口服药?据介绍,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治疗发热、咳嗽等新冠症状的药品已达600余种‍‍‍‍‍‍‍‍‍‍,缺一款辉瑞新冠药,算得了什么?



这次辉瑞新冠药被排除在医保目录之外,在有些人眼里,大概等于又一次成功地粉碎了“洋药”、“洋厂商”的一场阴谋。你看,我们又赢了一次,赢麻了。


我真的谢了。




PS:《三体》中有一个情节:当二向箔飞向太阳系,降维打击地球人之际,那些眼见自己难逃一劫的人,拼命攻击飞在前面的飞船,自己活不了,也不想让别人活。最近重读,仍然唏嘘不已。

*题图为上海某社区医院,图片来源于上观新闻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er=1&fontgear=2

医保局和辉瑞谈崩了,其实Paxlovid在其他国家卖得更贵
原创 吴兴川 老爸讲科学 2023-01-09 04:46 发表于北京
医保局和辉瑞谈崩了
医保局于1月8日发布消息:
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工作于1月8日正式结束。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管理司负责人介绍了新冠治疗药品参与医保药品目录谈判有关情况。今年,共有阿兹夫定片、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下文简称“Paxlovid”)、清肺排毒颗粒3种新冠治疗药品通过企业自主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参与了谈判。其中,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谈判成功,Paxlovid因生产企业辉瑞投资有限公司报价高未能成功。[1]
图片
谈崩的理由是:辉瑞公司报价过高。

根据常识,判断某商品在一个市场售价的高低,除了对比同类型、同等级的产品售价,还有就是对比该商品在其他市场的售价。

被纳入医保的其他药物疗效如何?

虽然价格便宜很多,但被纳入医保的其他两款抗新冠药,在疗效上和Paxlovid完全没有可比性。

论三期临床试验,Paxlovid能将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89%。[2]

论针对奥密克戎的真实世界研究,Paxlovid能将死亡风险降低66%,作为对比,Molnupiravir只能降低24%。[3]

那么,那两款和医保局谈判成功的抗新冠药的疗效如何呢?

先说阿兹夫定。

根据真实生物公布的数据,在俄罗斯开展的314名中症新冠患者研究中(其规模只具备二期临床试验的资格),在第7天时,用药组40.43%的患者症状有改善,而安慰剂组只有10.87%。

且不说从疗效数据上,阿兹夫定距离Paxlovid存在很大差距,更何况这款药还存在试验样本过少、不良反应严重、真实世界疗效存疑等问题。详见《Paxlovid、Molnupiravir、阿兹夫定和连花清瘟,谁是首席抗新冠“神药”?》。

简单说,作为首款获批的国产抗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的意义更多是战略价值,而非实用价值。

然后说清肺排毒颗粒。

清肺排毒颗粒的原型是清肺排毒汤,据说清肺排毒汤是源自于《伤寒论》的五个经典方剂融合组成。

这款药的临床试验数据怎么样呢?

查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可知,清肺排毒颗粒注册了三次试验,其中2022年5月3日登记的这次试验,因为是针对儿童的,可能还没上传必备的伦理批件,被注册中心提醒“请与我们联系上传伦理批件”。

图片
另外两次试验,最早的一个,研究实施时间结束于2021年12月31日。

图片
该试验存在两个问题:

1)研究结束时间过早,当时奥密克戎尚未成为世界主流毒株,按理研究方需要再做至少一次针对奥密克戎的三期临床试验;

2)试验样本严重不足,如前所述,阿兹夫定因招募的试验样本过少而广受学术界诟病,但好歹也有314人。作为对比,Paxlovid的三期临床试验招募了2246名受试者,Molnupiravir的三期临床试验也招募了超过1400人。而清肺排毒颗粒仅仅招募了每组各40人的样本数,其规模只具备一期临床试验的资格。

还有一次试验,注册于2022年4月22日。

图片
该试验预计到今年6月30日才能结束,样本数虽然有了进步,达到每组150人,但依然太少,其规模只具备二期临床试验的资格。

谁能告诉我,这样一款临床试验尚未结束、缺乏有效科学研究和疗效数据的药物,为什么能够被医保局纳入名单?

显然,无论是阿兹夫定,还是清肺排毒颗粒,在疗效上和Paxlovid完全没可比性,比较其售价高低,也就失去了意义。

Paxlovid在中国的报价高吗?

既然不存在能比较售价的同等级产品,那我们来对比一下,Paxlovid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售价如何。

根据财经网的报道:

作为全球最大买家的美国,采购价为每盒529美元,约合人民币3363元;

欧洲多个国家政府采购价为每盒600美元-700美元,约合人民币3814-4450元不等;

中国台湾、香港地区采购价每盒700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4450元。[4]

另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报道:

Paxlovid在澳大利亚的市场售价为1159澳币,折合人民币约5473元。[5]

作为对比,2022年2月,我国紧急批准Paxlovid进入中国市场。3月,该药被临时性纳入医保,中国大陆医保的采购价是2300元。[4]

2022年中旬,Paxlovid在1药网APP上网售,售价为2980元。[5]

可见,相比其他市场,Paxlovid在中国市场的售价并不算高。

Paxlovid在其他国家被纳入医保了吗?

据查证,这些国家已将辉瑞Paxlovid纳入了医保:

在澳大利亚,经澳政府统一采购后,Paxlovid的处方价格为42.50澳元(约合201元人民币),对于具有适应症的患者可使用特许卡支付6.8澳元(约合32元人民币)购买Paxlovid。澳大利亚官方表示,目前已获得5万疗程的Paxlovid,并将继续追加50万疗程。[6]

在新加坡,据新加坡政府机构网站,新加坡将增加16家公共卫生准备诊所(PHPC)分阶段加入采用Paxlovid治疗病情可能演变成重症的新冠患者的试验计划中。新加坡官方表示,采用Paxlovid治疗重症的新冠患者必须经过医生的评估,患者符合临床条件才能服用这款药物。[7]

在美国,2022年12月13日,辉瑞公司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为其授权的新冠口服治疗药物Paxlovid提供额外的370万个疗程。此次采购补充了之前由美国政府承包并已交付给美国政府的2000万个疗程。额外的370万个疗程计划在2023年初交付。[8]

在英国,2021年12月22日,辉瑞公司与英国政府达成协议,为其授权的新冠口服治疗药物Paxlovid提供额外的250万个疗程。这是英国政府之前签约的25万个疗程的补充,使疗程总数达到275万个。[9]

除了以上国家,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已将Paxlovid纳入到了医保体系。

后记

我知道辉瑞和医保局谈崩的这个消息会让很多人弹冠相庆,这些人的动机,我无意揣测。

但是,无论从科学还是人道主义立场,这个消息让我无比失望。

从科学上,虽然Paxlovid不能称为特效药,且存在诸多使用限制,但在降低高危人群重症率及病死率方面,Paxlovid无疑是所有新冠口服药中表现最好的一款。

从人道主义方面,我们一直强调“生命至上”,但在生意谈崩的那一刹那,天平的那一端,价格的砝码沉了下去。

我不知道是辉瑞公司在之前2300元的基础上突然提价,还是没能将价格降低到医保局的心理预期。但无论如何,为我国尚未被加强针疫苗覆盖到的那部分高危人群(有基础病、年龄超过60岁)提供尽可能的有效药物保障,是当务之急。

我希望这不是最后一次谈判,如果还有挽回的余地,希望医保局能尽力争取。

如果因为三年来抗疫的消耗导致财政方面的困难,需要从民间进行募捐的话,我愿意尽自己的一点点力量。

毕竟,生命至上。

参考内容

[1] http://www.nhsa.gov.cn/art/2023/1/8/art_14_10005.html
[2] https://www.pfizer.com/news/pres ... treatment-candidate
[3] https://www.thelancet.com/action ... 6736%2822%2901586-0
[4] https://news.caijingmobile.com/article/detail/459306?source_id=40
[5] 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2/12-16/9916110.shtml
[6] https://www.health.gov.au/health-alerts/covid-19/treatments/oral
[7] https://www.jwview.com/jingwei/html/m/05-06/481242.shtml
[8] https://www.pfizer.com/news/anno ... -courses-paxlovidtm
[9] https://www.pfizer.com/news/pres ... ditional-25-million



https://mp.weixin.qq.com/s/v37TiY5T48ZhChlTrM5vWQ

新冠乙类乙管后,会如何影响“打工人”?
原创 陈威敬 中国新闻周刊 2023-01-09 10:00 发表于北京
图片
隔离期间的薪资问题

也是疫情期间主要的劳动纠纷图片



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从各地情况看,不少“阳过”、“阳康”已经陆续恢复正常办公。与此同时,支持复工复产与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问题也摆在台面上。阳了是否算工伤?此前有企业要求感染的员工居家,按照病假计算薪酬是否合理;确诊后居家隔离期限如何规定;担心感染,是否能拒绝到岗……这些讨论背后,就涉及工资支付、病假、医疗期管理等多方面。
受访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应关注“乙类乙管”的劳动关系调整问题。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防控指引,重点场所内阳性人员原则上不带病上岗。这些,会给“打工人”带来哪些变化?
分界线
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人大法工委曾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因此不能履行合同的当事人来说,属于不可抗力。
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关系的解除、企业的经济性裁员等问题,在甲类管理实施的强制隔离措施基础下,也做出了特殊规定。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根据此前的相关规定,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用人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因此,员工“阳”了居家隔离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支付正常的工作报酬,不得克扣,并且不能够在此期间解除感染者的劳动关系。
“在居家隔离的时期,擅自出门造成疫情扩散是会被认定为不遵守疫情防控措施,涉嫌危害传染病防治罪的,从法理上来讲是可以向传染者主张侵权责任的。”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宋竟一说。
若因“阳”了被裁员,实践中,司法部门、仲裁部门被鼓励支持劳动者的主张。
尽管如此,但也有地方人社部门建议企业与员工通过协商解决,要以长期稳定的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主要目标。企业还处于危机之中,如果还是立足于个案,就可能会产生雪崩效应。
1月8日起“乙类乙管”后,也成为一道“分界线”,“集中隔离”、“密接”正式成为“历史名词”,劳动政策也在发生变化。
事实上,在“新10条”发布后,很多地方上班即不再查验核酸和健康码。这一过渡时期,也曾引发关于“阳”了是否属于工伤的讨论。
宋竟一介绍,工伤认定主要考量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原因和非自身因素。根据原有政策,医护人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和救治工作中感染是可以被认定为工伤的,但普通人是不能被认定为工伤的。
而“新10条”发布后的一个时期,这一政策其实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松动。某三甲医院的医护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其确诊并不能申报工伤,隔离期间也被扣了相应的工资。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院长沈建峰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传统工伤认定制度中强调病和伤的区分,病和工作的关联性往往不清晰,而伤的因果关系往往比较清晰。对于工作期间生病认定工伤,往往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
“按照现行的政策,劳动者不论何种原因感染病毒的,个人承担的治疗费用都是财政兜底,而工资损失按照相关文件和法律由用人单位继续放发。所以,除非发生病故,该政策已经基本能解决不认定工伤时劳动者的保障问题了。”在乙管之前,沈建峰曾介绍。
此前,还有网友反映一些企业要求感染的员工居家,按照病假计算薪酬。一名人力资源企业的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隔离期间的薪资问题也是疫情期间主要的劳动纠纷。
“正好是一个较为混乱的时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该负责人介绍称,以其所在公司为例,“阳”了之后,有居家办公的,也有一些请病假的,“我们能居家的就尽量算居家,不能居家的,确定症状比较严重的话,按照正常的隔离发放工资”。
他也观察到,一些较为大型的流水线工厂,很多只保障员工的吃住,但没有工资,“以前如果说被政府接管了,到隔离点去,企业对于不上岗的员工,就是没有工资”。在他看来,“白领”的维权意识会比“蓝领”更高一些,两者的工作性质又存在差异,“蓝领”的维权意识还在于基本的吃饭保障。
实践中,“白领”的选择也可能更多一些。一名某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所在的单位并未明确规定居家隔离的期限,因为核酸停了,抗原不符合请假的证明标准,“工作堆着最终还得自己干,好了就去上班”。一般来说,不存在工资纠纷问题。
相对而言,一些快递岗、仓库岗、工人等群体而言,居家便影响薪资,耽误工作,“手停口停”。实际上,即便没有疫情影响也是如此。
“乙管”之后
在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如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也是问题核心。在沈建峰看来,国家应该在税收、贷款、就业扶持等方面进行支持,企业也应当给积极复工的劳动者必要的奖励措施。
此前,有某地员工家属向中国新闻周刊反映,“明明工作可以居家办公的,但是被要求去公司上班”。她担心,丈夫有可能感染,并在回家后传染给幼儿和老人。
事实上,因为每个人的康复期不同,包括转阴到从恢复期好转,隔离、休养的期限因人而异。去年12月底,多地曾明确,不能要求劳动者休病假,要按正常劳动支付其在此期间的工作报酬。
目前,由于劳动者不再需要实行隔离措施,因此,当事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安排就不再适用《传染病防治法》关于甲管期间工作报酬的一些规定。比如,“乙管”之后,政府不再采取隔离措施的情况下,员工一般的居家隔离便系个人行为。
进一步说,如果员工需要居家休养,便要按照员工手册、规章制度等履行请病假或者事假手续。“阳”后的症状差异较大,有的人无症状,严重的则需要送医。只有根据医嘱确需停止工作治疗期间,才能按照病假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居家休养期间的工作方式以及工资,企业可与员工协商。如果员工居家但正常办公,用人单位应正常支付工资。如员工居家并不办公,则可能得按照事假来处理或者进行调休。若员工阳后依然需要治疗,则适用病假制度,在医疗期内用人单位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在沈建峰看来,随着感染高峰过去,各方应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复工复产,鼓励劳动者到岗工作。员工的管理也慢慢恢复正常,主要涉及到病假制度的适用。从关爱员工、更好的促进员工身体恢复等角度来看,也应鼓励企业在法定的病假待遇基础上,给员工更好的待遇。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已有多名网友表示,所在企业设置了带薪“病毒假”。
沈建峰强调,需要注意的是,乙管并非不管,只是不再适用原来甲管的措施。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对于非甲类的传染病,政府依然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这些措施也可能对劳动关系运行产生影响。但目前这些措施还未出现,需要根据疫情发展形势未来具体判断。
此外,随着一大批确诊者已经转阴。一些企业的招聘条件中,出现了“阳过优先”的字眼,部分未感染者被“反向歧视”。其中不少是服务业岗位,比如餐饮、酒店、家政等领域。
去年12月中旬,海南还曾明确,用人单位不得以曾经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等为由,拒绝招(聘)用新冠肺炎已康复的劳动者。眼下这一情况似乎发生“反转”。在上述人力资源企业的负责人看来,这或是个别现象,“眼下的普遍问题是企业减少招聘,因为不知道未来什么样”。
“往年这个时候也是招聘的淡季”,他表示,但今年有所不同的是,企业陆陆续续接到了一些订单,又赶上春节,现在释放出来的空缺岗位还是比较多的。
“等大部分人都阳了,大家都受过一轮了,可能都对这个事情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比如大家如果都不囤药了,觉得没有啥问题,我觉得可能那一波恐慌就会过去。”他说。
“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反思是,我们需要系统的思考劳动关系不能正常运行期间当事人权利和义务配置的问题。在该领域,目前的法律是不充分的。所以,很多事情只能靠政策来运行。”沈建峰表示,希望正在被讨论的《基本劳动标准法》未来能解决该问题。
作者:陈威敬

编辑:李志全

运营编辑:马晓轶



@齐都督

57分钟前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已编辑
#辉瑞新冠药为何不愿意放低姿态#
有病的买药的要命的应该放低姿态
卖药的并没有乘人之危坐地起价 ​​​



https://mp.weixin.qq.com/s/W9K09EzxD1AM_6B4Z-0Ccg

新华社披露中国防疫政策调整因由
中国新闻周刊 2023-01-08 10:05 发表于北京
2023年1月8日,中国新冠疫情防控三年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回归乙类管理。
从推出“二十条”和“新十条”优化措施,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再到由“乙类甲管”正式调整为“乙类乙管”……我国新冠疫情防控主动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
面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不断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与病毒对决,为抗疫平稳转段赢得宝贵时间和最大空间。
因时因势科学决策,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进入2022年,具有强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迅速蔓延。
对中国而言,把握好世纪疫情应对的变与不变,是一道重要考题。
始终跟踪病毒变异特点,密切关注疫情演变态势,时时牵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022年11月10日,深秋的北京。一场非同寻常的会议,在中南海召开。
听取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坚持科学精准防控,提高防疫工作的有效性”;
“要在落实各项防疫举措的同时加强分析研判,必要的防疫举措不能放松”……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作出重大决定。首次提出的二十条优化措施,向海内外释放中国因时因势、主动优化防控政策的鲜明信号。
隐匿传播特点明显、清零难度大、疫情防控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变高……
面对持续变异的病毒和不断变化的疫情防控形势,每一步抉择,都要反复权衡、审慎决策。
就在一个月前,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越来越突出——波及31个省(区、市),部分地方疫情持续3个月左右,疫情控制的社会成本攀升。
病毒致病力减弱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2022年11月9日,乌鲁木齐在院感染者中无症状、未分型和轻型占91.3%,重型、危重型占1.5%;呼和浩特在院感染者中无症状和轻型占98.6%,重型、危重型占0.36%。
尽力用最小成本在更短时间内控制疫情,尽力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影响。
2022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召开的第二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将风险区调整为“高、低”两类,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
“‘二十条’是基于多地疫情防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相关评估数据作出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负责人表示,这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完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与此同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派出工作组赴多个省份指导疫情处置工作,设立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在抓实防疫举措的同时,加强分析研判,防止防控简单化。
然而,这场硬仗的复杂程度非同一般。
一面是奥密克戎隐匿传播、免疫逃逸能力不断增强,快速识别、追踪、诊断和隔离的难度增加;一面是新冠疫情三年的持续影响,疲惫、焦虑、紧张等复杂情绪开始蔓延,防疫成本日益加大。
2022年11月下旬,北京社会面病例数不断波动上升,病毒传代时间平均仅约2天,重庆、广州等地疫情多点多链并行、散发聚集并存。
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如何科学防控,没有现成答案。
14亿多人口的中国,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广泛凝聚共识、科学决策,成为防控策略调整的关键。
2022年11月30日、12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连续召开座谈会,听取张伯礼、沈洪兵、王军志、梁万年、杜斌、冯子健、杨维中、董小平8位专家及8位防控工作一线代表发言。与会专家、代表交流了对防疫的认识和体会,对疫情防控措施提出意见建议。
“优化防控策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体现了以人为本。抗击疫情,最重要的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参加座谈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这是我国应对世纪疫情的一条重要经验。
密集召开的座谈会,释放明确信号: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中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关键时期要有关键之举。
2022年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为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了根本指针。
次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新十条”。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对于跨地区流动人员也不再查验,不再开展落地检……
“结合近期各地疫情应对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第九版、二十条优化措施执行不到位、不准确等问题,‘新十条’提出针对性优化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
一面是疫情形势不断演变,一面是防控策略不断优化,中国始终坚持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
2022年12月13日,针对新增感染者快速增长的现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多家医院、连锁药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调研,实地了解发热门诊设置、就诊转诊流程、分级诊疗运行、药品储备供应等情况,强调把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确保疫情防控转段平稳有序。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
围绕医疗救治、重点物资生产保供、交通运输保障、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养老机构管理保障等疫情防控重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民政部等多部门加大工作部署,推动落实落细,为防控措施优化完善做准备。
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防控能力提高,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防控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从法理依据来看,当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减轻时,就应当动态调整干预措施的强度,不断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决定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依法将新型冠状病毒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党中央在统揽全局、综合研判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科学、及时、必要,我国具备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基本条件
2022年10月,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库。
一个个急诊、重症和死亡病例标本,从哨点医院抽样采集,经过基因组测序后,数据汇集到一起。
专家团队慎重做出研判:席卷全球多个国家的奥密克戎BA.5亚分支,已成为我国优势流行毒株,传播速度极快,但致病力与奥密克戎其他亚分支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监测还显示,国内当前流行的多个新冠病毒亚分支,均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即便是正在海外加速传播的BQ.1和XBB亚分支,致病力也未发生明显变化。
用通俗的话来讲:新冠病毒没有变得更“坏”。
迎战奥密克戎近一年,中国对这个变异株的认识越来越多。
2022年4月至5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大连、苏州、宁波、厦门、青岛、广州和成都等7个入境城市开展了为期4周的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天至4天。
此后,我国又监测到多个亚分支。传播指数R0值从原始株的2.5至3,一路攀升至21,达到疫情暴发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解释,感染人数呈几何指数增加,这意味着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1传21”,防控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事物总有两面性。
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病毒变异大方向除了传染力更高、潜伏期更短,也更趋向于上呼吸道感染。
2022年上半年的香港、上海,下半年的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以及海外多个国家……一年来,越来越多病例数据显示,大部分人感染奥密克戎后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极小比例发展为重症。
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不论是体外感染还是动物模型,奥密克戎对肺组织细胞的感染能力显著减弱……
相较于原始毒株和随后出现的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的致病力趋于温和,病毒变异总体朝着季节性传染病方向发展——对病毒的跟踪研究,为科学决策不断提供依据和参考。
抗疫三年来,我国有效处置100多起聚集性疫情,筑起应对全球数波大流行的防波堤。在这一过程中,变异株毒性持续下降,这为疫情防控策略调整创造了重要前提。
病毒变异情况,并非防控策略调整的唯一变量。
2022年春天,大上海保卫战开始打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多次召开会议,强调密切跟踪病毒传播力、致病性等变异情况,研究不同人群免疫策略,做好疫苗接种效果评估等,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办法。
新冠病毒的危害性、人群免疫水平和卫生健康系统承压能力、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自疫情发生以来,为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始终密切关注这三者之间的平衡。
大规模接种疫苗,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重症和死亡率的安全有效手段。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联合进行的研究显示,大上海保卫战期间,接种2至3剂新冠灭活疫苗的60岁以上感染者,重症保护率可达到90.15%。如果统计范围扩大到所有感染者,重症保护率则为96.02%。
来自香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发布的数据同样支持了国产灭活疫苗防重症、防死亡的效果,论文刊登在2022年10月的《柳叶刀·传染病》。
2022年11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对当前疫情形势研判的报告指出:考虑到病毒致病性下降、我国疫苗接种率较高、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有必要继续推进防疫政策措施的优化调整。
截至2022年11月上旬,全国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人数已超过总人口的90%。
对于人口大国而言,优化防控工作的每一步,都必须反复衡量“家底”。我国持续推进部署,加速扩容医疗资源。
2022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部署全国医疗机构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
2022年5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大规模奥密克戎疫情应对处置方案》,明确了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加强定点医院储备等要求。
2022年6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总结北京冬奥会等防控成功经验,推出第九版防控方案,进一步减少隔离时间,推动诊断标准与国际接轨。
2022年11月24日,《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资源准备工作的通知》印发,要求确保12月底前医疗资源准备到位。
有效药物也是疫情防控中保健康、防重症的关键手段。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多路径药物研发,多种药物或疗法纳入诊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在分层干预、降低转重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2年2月,国家药监局经过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进口注册。7月,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了阿兹夫定片增加治疗新冠适应症注册申请,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新冠治疗药物。12月,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新冠病毒治疗药物莫诺拉韦胶囊进口注册。
此外,我国还有多个新冠治疗药物正处于不同的研发阶段,部分药物已在国内外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新冠治疗药物研发主要围绕阻断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病毒复制、调节人体免疫系统3条技术路线开展,我国在这些技术路线上均有部署。
疫情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防控策略因时因势优化调整。
2022年7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会议要求,密切跟踪其他国家防控策略调整及其效果。
进入9月,有关方面要求密切跟踪有关国家和地区放松管控后的影响,系统研究医疗资源使用、重症率等情况,及时提出优化防控政策的建议。
2022年11月下旬,一些群众反映部分地区“静默”管理、“层层加码”等防控问题,引起高度关注。
我国新冠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更加有针对性地优化防控举措。
多地根据二十条优化措施的精神,相继宣布调整核酸检测、居家隔离等防控措施,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减少疫情防控给群众带来的不便。
从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到保障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力量;医疗救治、重点物资生产保供、交通运输保障、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养老机构管理保障……一个个底数在盘清,一组组数据在上报,一块块短板在加快弥补。
防控工作稳中求进,防控政策持续优化。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三年卓有成效的疫情防控工作,为我国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根据疫情形势,主动调整防控策略是科学、及时、必要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负责人说。
专家研判,各省份将梯次进入疫情流行高峰期。按照部署,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及时研判疫情形势,动态采取适当的压峰措施,确保实现平稳转段和稳定接续。
上下一心同舟共济,防控工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强传染性,使感染者人数短时间内迅速增加。
作为第一批遭遇疫情“洪峰”的特大城市,北京120急救电话呼入量急剧增加,2022年12月9日进入高峰,日呼3.1万次,为常态时的6倍。12月11日,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
新冠与流感双重风险叠加,部分患者出现肺部感染,一些高龄老人也面临重症、危重症风险……
与病毒赛跑,争分夺秒。
北京西直门,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大楼,会议室的灯光常常彻夜不熄,疫情三年来已是常态。
应对防控转段的挑战,必须抓住“脆弱人群保护”“精准快速分流”“重症患者救治”和“药品物资供应”四个关键。
2022年11月11日,二十条优化措施重点就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推进疫苗接种,加快药物储备,强化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保护等作出部署。
关口前移,着力加强脆弱人群保护——
目前,我国全人群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90%,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34.8亿剂次。
统计表明,面向全国2.67亿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又有200多万人筑起免疫屏障。
三年来的战“疫”实践表明,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是医疗服务的重点人群,也是疫情中的脆弱人群,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平稳渡过疫情高峰。
测量血压、登记信息、接种疫苗、留观30分钟……2022年12月14日,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造漆村社区的70岁居民蒋德琼,在自己家里完成了首针新冠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的“最后一百米”,也是为重点人群构筑免疫屏障的“关键一百米”。
2022年11月底开始,接连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关于开展新冠重点人群健康调查的通知》《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我国加快推进疫苗接种进度,全面展开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调查和分类登记,推进重点人群分级分类救治。
我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对“一老一小”、有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关注尤为重要。按照相关部署,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实施健康监测,根据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健康管理,以绿(低风险)、黄(中风险)、红(高风险)不同颜色进行分级标识,专人专案管理。
快速分流,推动分类收治加强分级诊疗——
应对疫情高峰,发热门诊、急诊是第一道“关口”。
2022年11月2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医疗救治资源准备工作,召开全国视频会进行部署。针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建立调度机制,指导各地加快配备并培训医务人员,国家专家会诊力量进行远程指导。
要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应开尽开;简化就诊流程;密集发布居家治疗、抗原检测等相关文件对居家治疗进行指引;积极推动分级诊疗,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
截至2022年12月25日, 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超过1.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超过4.1万个。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体育馆。2022年12月14日,这个由体育馆改造而成的简易发热门诊正式启用,设有临时药房、药库,配有解热镇痛药品。
2022年12月22日起,太原市小店区的便民核酸采样亭迎来“大变身”。“便民发热诊室”以“政府+企业、医药+服务”的形式,为群众提供诊疗、免费发放退烧药。
政策调整之后,会带来哪些改变?风险如何防范?如何有效防止医疗资源挤兑,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坚持依法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从“二十条”到“新十条”再到“乙类乙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密集召开10余场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对中外媒体提出的问题应答尽答。
新冠是否导致“白肺”和心肌炎、新冠治疗有没有特效药、“乙类乙管”是否放任不管……坚持公众关心什么就及时回应什么,国家卫生健康委密集组织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接受采访,引导群众科学就医、合理用药,有效纾解疑虑,凝聚社会共识。
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救治重症患者——
尽管奥密克戎的重症率与原始毒株、德尔塔相比有所下降,但再低的重症发生率,结合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
从世界范围来看,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并不是个例现象。我国抗疫实践表明,“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就能一定程度减少重症发生。
统筹调配医疗资源,扩容医院重症床位,简化重症患者转诊流程……在与新冠病毒的较量中,全国多地医院开始超速运转,医疗资源加大向重症救治倾斜。
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18.1万张,较12月13日增加3.1万张,增幅20.67%。全国储备“可转换ICU”床位10.48万张,增幅26.53%。
收治病人是第一要务,必须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北京协和医院、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院、朝阳医院等急诊数量激增,大量患者都要及时进行吸氧处置。泪水,来不及擦干;勇毅,刻印在脸庞。从急诊到ICU,医护人员昼夜奋战,克服身体不适、人手紧张,咬紧牙关坚守阵地。
强化保障,全力以赴保药品供应——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者人数的增加,用药需求在短时间内激增,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囤药”“抢购”现象,部分品种的退烧药、感冒药一度暂缺。
尽快研判疫情形势,拿出关键举措,多管齐下,着力保证群众用药需求。
国家药监局加快新冠临床诊疗急需药品的审评审批,截至12月20日,已附条件批准新冠病毒疫苗5个,另有8个新冠病毒疫苗经有关部门论证同意后纳入紧急使用;批准治疗药物11个、各类检测试剂128个。
工信部加强统筹调度,抢抓生产,建立重点保供企业白名单,实行药品生产情况日调度机制,打通重点药品稳产增产堵点,加速扩大产能产量。
进入2022年12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产量迅速提升,日产能达到2.02亿片;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扩产到1.1亿人份;N95口罩日产能超过1.9亿只。
一根温度计、几粒退烧药、“互助药箱”……全国多地社区居民自发行动起来,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统一思想、提振信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党的二十大后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统一思想、科学防控、提振信心,找到杠杆的平衡点,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相信曙光就在前面”。
坚定信心、站稳脚跟,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就在11天前,一支由浙江省级部门相关负责人及企业代表组成的队伍包机前往欧洲,巩固和拓展海外市场。
随着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调整,从东部沿海到内陆省市,多地外贸企业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掀起到海外“拓市场、寻商机”的热潮。
防疫和发展,天平的两端,都重若千钧。
疫情防控策略在调整的过程中,为有效遏制病毒扩散,一些地方在短时间内出现了生产生活的暂时“停摆”,引起高度关注,各级党委政府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全力确保社会生活生产的正常秩序。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面对世纪疫情,中国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掌握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的平稳有序。
坚持系统观念,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
稳妥有序实施“乙类乙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23年1月7日,为期40天的春运将正式启动。对于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返乡潮”将是一场严峻考验。
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2022年12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强调重点抓好农村地区防疫体系运转、药品供应、重症治疗、老人儿童防护等方面工作。
接连印发“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检测方案等多个指导文件;多地加强发热门诊设置,筑牢基层首诊第一道防线;为患者提供开具治疗处方、送药上门、心理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做好相关防控和救治工作,千方百计降低重症、减少病亡;在城乡基层应用中药汤剂开展治疗……
这些天,河北省安平县组建了245支家庭巡诊小分队,覆盖当地230个行政村和15个社区。
湖北组织开展关爱重点人群“敲门行动”,从2022年12月起,党员干部入户上门,为农村特困供养户等困难群体,解决就医用药问题。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为205万名困难群众发放防疫物资“健康爱心包”。
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扩充发热诊室,畅通渠道,加大药品采购,多地正努力构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防线,确保平稳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
2023年1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方案因时因势调整收治策略,不再要求病例集中隔离收治,并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法。
2023年1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新版防控方案倡导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调整了传染源管理方式和检测策略,优化了重点环节防控,并明确在疫情流行期间采取紧急防控措施。
优化防控举措,不断为经济活力加速释放创造条件——
防疫关乎生命,发展关乎生计。
2022年12月30日,起于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止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线路全长2121公里的白浙工程正式竣工投产,这标志着中国装机规模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全面建成。
连日来,全国不少地方接连开工、竣工一系列重大项目,这是我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央财政提前下达农业、乡村振兴、养老就业等多项2023年预算资金;多地发放文旅、零售、餐饮等消费券;多措并举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
坚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防疫情、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和优化措施正接续落地,为2023年经济发展积蓄动能。
坚持精准施策,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寻求最优路径——
对拥有14亿多人的大国来说,平衡好、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并非易事。
2022年,我国经济在波动中回稳向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20万亿元。这是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取得的,是在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挑战下取得的。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明确提出“六个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在坚持中赢得战略主动。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顶住了一轮又一轮疫情冲击,有效扛过病毒最猖獗的艰难时期。在全球人类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出现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提升了6位。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同疾病的斗争史。在与病毒对决的“持久战”中,不断提高科学认识,不断走向主动。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每个人都不容易。
2023年元旦期间,随着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扩内需促消费系列政策逐步见效,多地复工复产速度加快,生活服务业有序恢复。
眼下,多地城区人流量、车流量明显增加;餐饮堂食陆续恢复,多个商圈客流量增多;热门景点游客量回升,文旅市场显现复苏趋势……烟火气、忙碌劲儿逐渐回升。
“目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仍是吃劲的时候,大家都在坚忍不拔努力,曙光就在前头。”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23年新年贺词,字字温暖、句句恳切。
一个人也好,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也好,什么时候没有困难?只要14亿多中国人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让我们再加把劲,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胜利。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