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67)



@凤凰网
【#上海警方抓获多名殡葬黄牛# :插队得到名额 加价1500至2000元卖给市民】近期,针对哄抬药价、殡葬“黑中介”、非法销售新冠抗原检测套装等涉疫违法犯罪行为,上海警方成立了打击涉疫违法犯罪工作专班。
12月29日,虹口分局在宝兴殡仪馆周边开展巡查时,现场抓获20余名殡葬“黄牛”,相关违法人员在没有殡葬服务需求和相关证明手续的情况下,通过插队等方式将得到的业务受理名额以1500至2000元不等的价格贩卖给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扰乱了市民办理业务的正常秩序。目前,上述违法人员已被依法行政处罚。http://t.cn/A6KrBovc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1484.html?amp
新周刊|农村老家也开始“阳”了,我们能做什么
CDT 档案卡
标题:农村老家也开始“阳”了,我们能做什么
作者:阿瑞
发表日期:2022.12.30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主题归类:防疫政策调整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image
村医往往是农村居民看病的第一个帮手。/视觉中国
城市所经历的“缺药”,同样也在广大乡镇地区上演。
12月20日,57岁的温琳女士发烧了。就在前一天,她的儿子出门前说自己有些不舒服,一量体温逾38°C。儿子在县城工作,最近无论是县城还是村里,都有不少人出现了类似的症状。

温琳去本村的卫生室,医生说没有药,到隔壁村的卫生室才买到了一些退烧药。“当时村医应该也‘阳’了,因为他声音特别沙哑。”温琳告诉《新周刊》。

几日后,一家人也就差不多痊愈了。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确认过自己是否真的感染了新冠。不过,此前曾和他们一起吃饭的温琳的妹妹,于12月27日同样开始发烧。

最近,在河南的乡村,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事情的进展,似乎远比我们想象中快。不少身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发现,即使地方不同,他们都有家乡的亲戚一度发烧、咳嗽。


image
网友称,病毒的传播速度出于意料。/微博截图
而城市所经历的“缺药”,同样也在广大乡镇地区上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医疗资源并不丰富的县城与农村要如何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

12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依托县域医共体提升农村地区新冠肺炎医疗保障能力工作方案》,要求“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提升县级医院重症救治能力,发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健康监测作用,最大可能降低重症率、病亡率”。

当第一波疫情冲击来到乡镇地区,人们如何面对“阳了”这件事?


image

“没有药,只能停诊”
河南中部某乡的村医鲍医生告诉《新周刊》,前几天想来就诊的村民明显增多,但退烧药却没了库存,他只得停诊,“现在好一点,又进到药了”。


image
村医为患者分装退烧药。/人民视觉
来他这里看病的村民基本都出现了喉咙干疼、发高烧的情况。鲍医生会给他们开一些对症的药,“也没什么别的好办法”。对于年纪太小的孩子或高龄老人,他会直接建议家人带他们去县医院就医。

另一位村医金医生则表示,大部分村民的首选还是去医院,所以来卫生所拿药的人并不多。并且,前段时间他这里确实也来不及储备感冒药。

在解除管控措施之前,基层村卫生室(所)不可出售“一退两抗”(退烧药、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类药品,而短短半个月左右的时间,相关药物的需求量激增。

“进不到药,仅有的能进货的药,价格也高得不好卖。医院有给我们调配一些药品,但远远不够用,所以现在还是缺药。”他也只好在缺药时停诊,“坐在那干瞪眼,没有药什么也干不成,就是半停业状态。”


image
停诊的村卫生所。/受访者供图
出现症状的村民不少,许多人会来找他咨询,或者给他打电话问该吃什么药。金医生粗略估计,村里可能已经有六成的居民疑似感染新冠病毒。

好在,目前该村还没有人出现较为严重的病情。村民温琳表示,“虽然都不想生病,但得了就吃药和休养,也没什么事。”

对于村医和村民而言,再去分辨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抗原也进不到货,对症下药就可以了,有需要就让他们去医院。”

当下,村里的街道显得有些冷清。“‘阳’了的歇着出不了门,没‘阳’的不敢出门。”


image
平日里,路边会有一些老人坐在凳子上晒太阳唠嗑。/受访者供图
在同县的另一个村,王家刚刚为小孙子举办了一场百日宴。宴后,王伯和他的孙子就开始发烧。担心医院环境复杂,父亲王皓没有带孩子一起,而是自己跑到镇卫生院的儿科,通过口头描述孩子的症状让医生开药。

“我说我爸也发烧了,求医生一块儿开了6片布洛芬,药现在不好买,能买到挺高兴的,应该够吃了。”他还购买了2瓶止咳药,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40%后,共计花费28元。

现在更令他担心的是住在隔壁的爷爷奶奶。他们有基础病,且疫苗没有打全,目前闭门不出。

在一线城市工作的王皓堂妹曾经在12月初打来电话,提醒他带爷爷奶奶去打新冠疫苗。当时,他跑了几趟都没有给他们打成。出于各种原因折腾了几次,最后在系统里查到爷爷打过两针灭活疫苗,奶奶打过一针腺病毒疫苗,要打不同的加强针。

“可是当时卫生院没有腺病毒疫苗,只有灭活疫苗,而灭活疫苗是2人份的,没有可以一起打针的人,结果爷爷奶奶都没有打上加强针。最后我们想着算了,等村里通知给老人统一接种疫苗再去。”


image

“一直宅着,不现实”
在上述乡村所属的河南省舞阳县,诊所承担了与村卫生室相似的职责。温琳的妹妹住在县城,她家路口的诊所前段时间少见地排起了队,有时又关着门,门上贴着简单的告示:“没有感冒药!”


image
一家诊所外面,患者在排队。/受访者供图
慧慧是县城小学的一位老师,11月以来,县城先后经历了管控和解除管控,学校一直处于线上教学的状态。尽管老师们都居家办公,不怎么出门,还是会被外出上班的家人传染。慧慧正在经历病程,她的同事大部分也感染了。

慧慧和同事们聊天,都觉得感染新冠“不是什么大事,好了就行,但都有点怕二次感染,不确定那样会不会对健康有害”。

在疫情防控放开之前,慧慧就准备好了家庭药箱,这时生病就用上了。有同事没提前准备,就去诊所拿药,也都买到了一些。

某日凌晨1点,有位同事觉得喘不上气,去急诊吸氧,“吸过后就没事了”。据这位同事说,深夜来急诊的患者有很多,“想住但住不上院的也有,不过都能吸上氧气。”

慧慧也有同事去诊所打退烧针,但感觉价格有些不对劲。“有的诊所一针20元,有的却要90元。”


image

有人去诊所拿的药里面有2片安乃近。百科知识显示,安乃近一般不作首选用药,仅在无其他有效解热药可用的情况下用于紧急退热。/受访者供图

县城一家诊所的董医生告诉《新周刊》,近期就诊人数明显增加,他们会统计并向县医院上报发热患者的数据,具体数字不方便透露。

诊所不会为患者提供抗原测试,“一是不好买到,二是太贵,如果来一个人就要做一个抗原检测,人家也不愿意花这个钱,觉得不如用这个钱直接买药”。

这家诊所是中西药结合的,目前由于缺药,也只能够开出以中药为主的药方。常规的感冒药、退烧药,“原来便宜大量的药物,现在也都涨价,上游药厂要涨价,我们也没办法”。

董医生遇到的患者,也有担忧自身或家人病情的。“谁想生病啊?对这种情况,我们都会耐心地给他们解释,让他们不要担心。”少数病人,若情况确实不乐观,董医生会帮助其转运至县医院,“目前救护车是可以随叫随到的”。

针对缺药的问题,县政府显然也在想办法。慧慧收到学校转发的通知,称“免费药品12月27日开始向社会各界群众发放,地点为xx路xx中心一楼,凭身份证领取,每人每次限量发放”。


image
爸爸抱着孩子看窗外。/受访者供图
有幼儿的家庭,此刻仍然悬着一颗心。半个多月以来,静静一家三口没怎么出门,夫妻俩正在居家办公。

还不到两岁的女儿每天要爸爸抱着看窗外,嚷嚷着“妈妈,口罩,找哥哥姐姐”“爸爸,车车”,想出去玩。孩子也习惯了出门要戴口罩。

长辈劝这对夫妻,“心态放平,我单位同事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1岁,得了也没事”。静静表示:“很多人都说小孩康复比大人快,但我们在网上刷到孩子高热惊厥的视频,还是有点害怕。”

因为长时间不出门,孩子现在变得更认生和敏感,夫妻俩明白,一直窝在家里不现实。他们也很无奈,“虽然也许早晚都要中招,但能再拖一天是一天吧”。


image

基层的挑战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称,由于老人儿童多、医疗资源匮乏、科学治疗意识差等原因,“农村地区抗疫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

以舞阳县为例,该县于2018年脱贫摘帽,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其常住人口为44.71万人,80岁以上老人逾1.6万。

而该县规模最大的医院为二甲医院,拥有600余张床位;第二大的医院仅拥有300余张床位。该县辖14个乡镇,除县政府所驻舞泉镇外,共计有12个卫生院,每院拥有床位十几至几十张不等。


image
床位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医疗资源丰富度的重要指标。/图虫创意
像舞阳县这样普通的县城,还有很多。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98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县城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共同构成了为农村兜底的卫生保健网。

多位专家指出,接下来,基层医生将面临大部分防疫压力,接诊绝大多数为轻症的患者,以避免对二级、三级医院造成冲击。

12月16日,国务院印发《加强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工作方案》,为基层医疗应对防疫压力提供了指导。《方案》要求省内城市实力较强的医院分区包片,与各县(市)对口帮扶,做好分级诊疗衔接,同时提出乡镇卫生院应加快提升接诊能力。

《新周刊》接触到的村医称,他们了解新冠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清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请患者转诊,转诊渠道较为畅通,但目前村卫生室接诊最大的困难还是缺药。


image
国内多个乡镇开始为群众免费发放退烧药。/人民视觉
对此,国内也已经开始加大药品产能。据工信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日产量1.9亿片,较月初增了超4倍。近期,有网友发现,国内各地多个乡镇已开始为群众尤其是老人免费发放退烧药。

有网友呼吁,返乡者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最好带一些药品和抗原试剂盒回去,尽可能地帮到家乡的人们。

互联网上关于“阳了”的声音,大多来自年轻人。当与新冠病毒相关的科普知识和城市新闻刷屏时,或许也该分出一点注意力,留给舆论照顾不到的一些地方。

12月30日,农村农业部发布公告,向农村地区征集各地面临的问题和疫情防控工作建议。那些极少得到关注的人们,有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image

[1]春运即将开启,农村如何应对疫情冲击?.中国新闻周刊. 2022-12-28
作者:阿瑞

编辑:晏非

校对:杨潮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1448.html?amp
经济观察报|2019.12-2022.12

file

CDT 档案卡
标题:2019.12-2022.12
作者:张英等
发表日期:2022.12.27
来源: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主题归类:疫情记忆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从2020年1月20日新冠病毒肺炎被列为乙类甲管传染病至2023年1月8日,时隔1084天。

至公元2019年12月,地球45亿岁,人类几百万年。数量超过75亿的人类,占据了这颗星球绝大多数陆地。他们使用工具,有能力到达地球深处,也有能力脱离星球的引力场。由于意识到地球资源可能枯竭,一些远见者甚至尝试移民火星。放眼宇宙,这是奇迹与伟业。然而,就在这个北半球的冬天,差不多是这颗星球最早的物种——病毒,却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粉墨登场了。

病毒个头微小,构造简单,功能原始,数量浩渺繁多。它们中的很多能与人类相安无事,但有一些会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形成致命攻击。一些历史学家甚至认为河姆渡文明被良渚文明替代,就是因为农业的诞生激怒了病毒。不过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它如冰川一般平静,长年栖息于某个东非大峡谷的山洞、亚马逊的无人丛林和万米马里亚纳海沟。可一旦被激活,它又能如幽灵一般肆虐人间。那些臭名昭著的病毒,比如三年内夺去了5000万人生命的西班牙流感病毒,比如1976年-2014年期间爆发24次的埃博拉病毒。病毒与人类相处了几百万年,谁也摸不清它的脾气。

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在过去三年中再次向人类展现了难以捉摸的特性。国家通讯社2022年12月16日述评,“三年来与病毒的较量,我们增强了信心,获得了启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开展抗击疫情斗争,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以下是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故事。


image

武汉
2019.12-2020.4
中国武汉的医生张继先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最早的发现者。她看过非典病人,当她注意到连续几名病例的肺部症状时,联想到了十多年前的SARS。2019年12月27日,她将3例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例,上报给地方公共卫生管理部门。

同一天,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第二次接诊到可疑肺炎病人。此前她接诊的可疑患者在医院两公里外的海鲜市场当送货员。12月30号,病人的化验结果出来了,标有“SARS冠状病毒”字样。

艾芬的同事、眼科医生李文亮医生至迟30号下午得到了消息,他在同学群里发出警告:注意防范。凌晨1:30,李文亮被叫到了武汉市卫健委询问情况,又被医院要求写检查。元旦假期的最后一天,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分局中南路街中南路派出所要求李文亮签署“训诫书”,认定他在微信群发表7例有关SARS的言论是违法行为。

训诫书记录:“听从民警的规劝,至此中止违法行为,你能做到吗?”“能”“郑重告诫你:如果你不思悔改,继续进行违法活动,你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你听明白了吗?”“明白”。

李文亮是当时被武汉警方依法查处的8名“散播谣言者”之一。其中还包括武汉协和医院肿瘤科医生谢琳卡、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刘文和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

艾芬后来耿耿于怀。因中心医院的多名眼科同事接连感染离世,艾芬说:“早知道如此,老子到处说”。

31日清晨,国家卫健委组织了一队专家飞赴武汉,包括时任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卫健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等。

31日13时38分,武汉市卫健委在官网向社会通报了27例“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称“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

2020年1月3日,武汉市再次称未发现明显的人传人证据。

1月5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张永振率先解析出病毒的全基因组,帮助中国专家们在1月7日确认了不明肺炎的病原体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国家卫健委随后组织了第二批专家组赴武汉。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在1月10日宣布,目前新型病毒致病性较弱,病情可控,无医护感染。16日,王广发返京出现发热,几天后被确诊为新冠病毒肺炎。武汉市的口径,变成了“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

1月18日,国家卫健委第三批高级别专家组赴武汉,由抗击非典功臣、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道疾病专家钟南山任组长。成员包括高福、李兰娟、袁国勇和曾光等。

有关肺炎的消息,新年后在本地媒体上变多了。不过,湖北省省市两级的“两会”期间,官方通报中没出现新增感染病例。

1月19日,当地发行量最大的媒体《楚天都市报》头版主角,出现了武汉市百步亭社区的79岁居民吴淑珍。吴阿姨20年来坚持在南方小年这天参加社区万家宴活动。据报道,当天活动“有4万多个家庭端出合作或单作的13986道菜品”。

1月20日,钟南山宣布新冠病毒可人传人,并已有医护感染。当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新冠病毒肺炎确定为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武汉宣布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

非典专家、香港大学教授管轶判断疫情已无法控制,“感染规模将是SARS事件10倍起跳”。22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到武汉。

1月23日凌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宣布:当天上午10点封城。

这个拥有1100万人口的大城市,第一次停了下来,这是史上第一个被主动封锁的城市。一条航拍视频中,武汉没有车辆和行人。

封城当天,武汉“小汤山”火神山医院开始筹建。次日,国家卫健委组织的首批医疗队从上海和广东赶赴武汉,一周后已有43支医疗队共6000余人到达湖北。

此时的武汉口罩出现短缺,检测用试剂盒也供不上了。湖北省中医院、华科协和医院、湖北省儿童医疗中心等8家医院相继向社会征集捐赠防护物资。

湖北省省长王晓东在1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该省仙桃市的口罩年产108亿只,经工作人员提醒,王省长改口18亿只,最后又改为108万只。之前他曾在央视采访时表示该省防疫物资充足。

武汉协和医院医生在线求助:“不是告急!是没有了!”这家湖北省最好的医院在捐赠物资中分到了3000只口罩,一些当地小型民营医院却分到了数万只。这让负责捐赠物资接收的湖北省红十字会陷入空前争议。

1月27日,武汉市市长周先旺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信息披露不及时问题大家要理解。传染病有传染病防治法,作为地方政府,获得授权以后才能披露”。

1月29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高福等人发表的一项研究,这项追溯性研究提及“有证据表明,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的人传人传播已经发生”。同日,中央督查组在离武汉不到100公里的黄冈市,检查防疫情况。面对督察组,黄冈卫健委主任唐志红对医院的收治能力、床位数量、已收治病人数量等情况一问三不知。次日,唐被免职。

1月29日,一段“党员先上,没有讨价还价”的采访视频,让上海新冠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一夜之间成为抗疫网红。

知名作家方方于1月25日开始到3月,在新浪微博上连载日记。她对武汉疫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评论和追问,引发巨大社会反响和争论。最后方方日记被集结在海外出版,前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当时评价,“一定会被国际政治捕捉到”。

2月,曾被训诫的李文亮确诊新冠。7日凌晨,武汉市中心医院宣布李文亮因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4岁。他在病中接受《财新》杂志采访时表示,“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此时,武汉市出台了一个“四类人员集中收治、集中隔离”办法,即对“新冠确诊患者集中收治、疑似患者集中隔离,无法排除的发热患者和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观察”。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主任王辰,提出征用大型场馆建设方舱医院,适度治疗轻症患者。从2月3日筹建到3月3日休舱,16家武汉的方舱医院成功收治了超过1.2万名患者。

2日10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称,新冠肺炎实际上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治愈率较高。

2月13日,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和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去职。

2月19日,王辰在接受白岩松采访时表示,“新冠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在人间存在的病”。几天后,钟南山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会像流感一样成为常态,这个可能性比较小”。

3月10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中国病例数下降趋势明显。武汉已经熬过最艰苦的日子。医护感染有所缓解,方舱医院陆续休舱,全国日均生产口罩超过了1.16亿只,以制造电动汽车为主业的比亚迪也抓紧生产口罩。各地不同程度地复工复产,数百万农民工被从家乡运载到沿海工厂。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

3月11日谭塞德警告,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国家紧急状态”以应对新冠疫情。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意大利、伊朗、韩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分别向三国领导人致慰问电。

3月16日,国家卫健委称“外防输入”成为疫情防控重中之重。国际上一些声音强调“武汉病毒”、“中国病毒”等称谓,引发中国人民强烈愤慨。

3月19日,武汉市公安局撤销了对李文亮的训诫书,并向当事人家属郑重道歉。

3月24日,湖北省宣布:从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据官方统计,武汉在该轮疫情中累计确诊病例为50333例,累计确诊病例的死亡数为3869例。


image

复工复产
2020.4-2021.7
2020年4月中旬,中非新冠医疗交流会上,王辰院士在线向来自22个非洲国家的1600多名医生分享抗疫经验。

4月8日,武汉正式解封。中央提出“全面推进复工复产”。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为更好应对不确定性,2020年不设置全年GDP目标——因疫情影响,往年3月初举行的全国两会因疫情推迟至5月下旬。

6月15日,财政部决定发行总计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2020年,钉钉、腾讯会议等APP真正与更多人深度绑定,线上的办公、学习、办会成为常态。疫情让直播带货异军突起。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大会宣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大会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从2020年初湖北卫健委主任、黄冈卫健委主任等被免职起,郑州、南京、广州等多地卫健委主任在此后疫情零星爆发中被免。不少地方主官也因疫情问责下课。

进入2020年年底,全球疫苗开始集中上市。12月2日,辉瑞新冠疫苗在英国被紧急授权使用,这是全球首款上市的mRNA新冠疫苗。12月30日,国家药监局批准国药集团北京生物新冠疫苗附条件上市。次年2月,北京科兴、康希诺和武汉生物等新冠疫苗被附条件批准上市。

2021年1月17日,河北邢台通报一起核酸检测结果谎报事件。济南华曦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在样本尚未检测完成时,谎报送检样本全部为阴性。此后两年,国内出现多起核酸造假事件,涉事企业相关人员均被刑事追责。

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同比2.1%,成为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由于有效控制了疫情,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和生产能力使之成为全球防疫物资的主要供应者。据海关总署数据,2020年中国出口疫情防控物资价值超4385亿元人民币。


image

德尔塔和“动态清零”
2021.7-2021.12
德尔塔在2021年夏天成为全球新冠疫情的主要毒株。7月10日,南京禄口机场降落了由俄罗斯入境的CA910航班,三天后南京宣布确诊本土病例。

7月20日,郑州市出现特大暴雨,雨水倒灌进五号线地铁导致14名乘客死亡。截至8月2日12时,郑州市公布遇难292人,失踪47人。不过2022年1月21日,新华社报道称,国务院调查组报告证实,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灾害共造成河南省因灾死亡失踪398人,其中郑州市380人。

暴雨后,郑州很快爆发新一轮疫情。

8月,中国宣布捐赠1亿美元,用于向发展中国家分配疫苗。作为负责任的大国,2021年中国累计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0亿剂新冠疫苗。

12月,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首提“动态清零”。梁万年等专家专文解释“动态清零”策略是在应对德尔塔变异株传播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考虑如何以更高水平、更小成本、更短时间控制住疫情。

12月的西安市爆发了由德尔塔引发的疫情。为避免封控,一名男子从咸阳机场出发,冒着零下的低温徒步穿过秦岭山区。8天8夜后,该男士到达安康市。

2021年,中国GDP同比增幅为8.1%。2021年中国灵活用工就业人数约2亿人,其中外卖骑手1300万人。当年,中国有13个省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image

奥密克戎,上海、深圳与河南
2021.12-2022.6
12月13日,中国内地首次在天津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此前奥密克戎被世卫组织列入最高级别关注。月底,奥密克戎进入香港。

2022年1月6日,全国已有12.13亿人完成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种,疫苗接种率达86%。钟南山称,理论上中国已达成群体免疫目标。

1月中旬,上海宣布将位于静安区一家面积仅20平米的奶茶店定为中风险地区。相比多地动辄加码管控封城,上海模式当时被称为精准防疫的典范。

2月,香港疫情爆发,公立医院急诊室和老人院成为重灾区。9000多死亡案例,超95%都是60岁及以上的人。疫情爆发前,香港老人的全程疫苗接种率不超过20%。

2月11日,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辉瑞新冠口服药物Paxlovid进口注册。

3月,奥密克戎引发的疫情分别在上海、深圳和吉林三地爆发。吉林省吉林市、长春市开展了数轮全员核酸,希望实现清零目标。

深圳于3月13日发现控制区外新冠病例倍增时,迅速采取全城封控、全员核酸检测等措施,一周实现社会面清零。

3月2日起,位于上海徐汇区的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点华亭宾馆工作人员陆续出现核酸检测异常。到3月5日累计有62人核酸检测阳性。此时,上海市区出现多点散发的疫情。

奥密克戎变异株BA.2亚型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无症状病人比例大。从3月1日全国新增感染数119例,到3月12日达到了每日新增3122例。迅速流调、迅速闭环管理的上海模式开始受到质疑。

张文宏说,近期继续采取社会面清零政策非常重要,但不意味着持久性采取封城和全检测的策略。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上海没有封城计划也没有必要封城。

3月23日,上海市东方医院护士周盛妮哮喘发作后到东方医院就诊,被告知医院封闭不得进入,周护士被辗转送到仁济医院。23时许,周盛妮因抢救无效去世。一周后,上海一病人犯哮喘,家属向附近救护车寻求借除颤仪等帮助遭拒,后抢救无效死亡。

到3月26日,上海市单日新增感染数超过2600例。为了继续保证一定的社会面活力,政府决定启动被民间称之为“鸳鸯锅方案”的大排查,即以黄浦江为界,对浦东浦西分批实施封控及核酸筛查。

3月30日,深圳特区报文章评论:动态清零还是与病毒共存,本质上是制度之争、国力之争、治理能力之争、甚至文明之争。

受上海、吉林疫情影响,全国防控收紧,不少长途货运客车因司机行程卡带星、核酸超时而无法下高速,大量货车摆长龙。国务院专门出台措施“保物流”。

4月2日,此前两赴吉林督战的孙春兰到达上海,上海全面进入静默状态。4月4日,上海宣布2500万人全员核酸。此项全员核酸大筛查持续近月。15省3万8千多名医护人员驰援上海。

浦东新区疾控中心医生朱渭萍在收到一位健康码信息有误的投诉者电话时,始终保持理性、坦承和沟通,令听者体会到防疫中的专业、共情和温度,也一定程度反映当时防控的紧急状态。

4月7日,知名“风投女王”徐新在业主微信群询问哪里可以团购食品,“我们家人多,需要面包和牛奶”在社交网络传开并引起热议。居民食物短缺问题骤热。

京东CEO徐雷表示,京东开通“疫情民生保供专区”,为上海市提供1600万件米面粮油及生鲜蔬菜等平价生活物资。一时间订单激增,但因为快递员大量隔离,许多订单送达时间需延后20多天。此后,京东在全国征募3246名快递小哥援手上海。

大规模核酸仍在继续。4月下旬,媒体报道《上海卫健委主任头痛住院》。

封控在上海家中的中国台湾演员李立群,把穿着睡衣、胡子拉碴的生活日常短视频,放在社交媒体上,成了与普通人距离最近的明星。4月中旬,台湾艺人刘畊宏的《本草纲目》毽子操火遍大江南北,掀起健身热潮。

因全城静默,市场化物流平台基本失能,上海市启动了物资保供体系。很快,部分上海市民在收到的物资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假冒伪劣产品。1072家保供企业名单随后被公布,其中不乏零实缴资本、零参保人数的企业。

由于上海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角色, 4月19日,包括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内的666家企业被允许复工。10天后,上海宣布第二批1000多家企业复工。

5月1日,上海新长征福利院转运75岁“死亡”老人至殡仪馆,殡仪馆接运员发现老人并未死亡,老人随后被转运至医院救治后生命体征趋稳。

5月17日,上海宣布16个区实现社会面清零。6月1日起,全市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据官方统计,该轮疫情上海阳性感染者达62.7万,死亡人数588人。

5月9日,孙春兰强调,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

5月底,河南省启动全省常态化核酸检测,计划采购1.4万个核酸亭,以满足全省48小时核酸采样的需求。以人均两日一次核酸估算,河南全省核酸检测费用每年将达到633亿元。上年河南省全年财政总收入为6611亿元。

6月中旬,1317名河南村镇银行储户前往郑州沟通“取款难”问题时,被赋红码。22日,郑州通报市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冯献彬等人法治意识淡薄,擅自对不符合赋码条件的村镇银行储户赋红码。

5月25日,国家医保局明确:规模核酸不得使用医保基金买单。

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会议称,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要求“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此间表示,年轻一代青春三年时光在疫情中度过,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来没经历过的一个悲剧。


image

更紧的态势
2022.6-2022.11
6月9日,奥密克戎在北京天堂超市酒吧“卷土重来”,迅速蔓延北京16个区,感染超370人。8月,当地警方对天堂超市酒吧经营者詹某、单某等实施批捕。

北京宣布将于7月11日起实施“不打疫苗禁止进入部分公开聚集场所”等措施,多地跟进。

6月2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提出"不准随意将限制出行的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等疫情防控“九不准”要求。

9月18日凌晨,贵阳一辆转运涉疫人员隔离大巴发生侧翻事故,致27人遇难。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召开。

从10月下旬开始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广州累计16.27万人感染。无症状感染者超过9成,重症、危重症4例,无死亡病例。

10月12日起,郑州市高新区连续3天开展全民核酸检测,一天两检,不参加核酸筛查的居民将被弹窗。10月中旬,郑州富士康园区陆续出现聚集性疫情,有工人翻墙后步行回乡。11月,河南部分地区要求基层干部带头去郑州富士康务工。


image

优化防控
2022.11
11月1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要求“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次日“二十条”正式发布,取消了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对密接者“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要求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等。

12日,北京宣布启动对长期滞留京外人员的专项救济。此前的2021年8月,北京健康宝实现对进(返)京且未向社区报到人员进行弹窗提示。后来再细化为5类弹窗,大量返京人士受弹窗③困扰。

11月13日,石家庄宣布严格执行“二十条”措施,自14日起取消全员核酸检测,取消常态化核酸点,地铁和公交方面自15日起不再查验核酸有效期。一周后石家庄宣布部分区域连续5天全员核酸。

11月24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吉祥苑小区一高层住宅楼发生火灾,致10人死亡、9人受伤。25日乌鲁木齐通报,初步判定因电器线路故障引发火灾,小区不存在铁丝捆绑封门问题,并总结了居民自救能力弱等四点事故原因。

11月底,北京望京地区一家穿着防护服抱着孩子准备去方舱隔离,被邻居劝下居家隔离,多地居民相继发起阳性可居家的倡议。同期,有文章称“张姗姗、张核子关联了37家同一名称的核酸检测公司,多家公司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核酸公司大发疫情财等话题引热议。

11月30日,广州单日新增感染数6930例,政府宣布解除临时管控区,取消社会面核酸,不再查验核酸。12月6日前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宣布,进入商超、商务楼宇及各类公共场所,乘坐高铁飞机地铁等公共交通,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宣布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新10条),对风险区划定和管理、核酸检测、隔离方式等进行重大调整,持续3年的防疫政策出现重大转向。

12月10日开始,北京出现退烧感冒类药物购买难、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的情况。冯子健称,第一波疫情高峰将有60%左右的人感染。

12月14日,国家卫健委宣布即日起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12月25日,国家卫健委宣布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截至2022年12月23日24时,全国累计死亡病例5241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97195例。

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养老院、福利院做到预防性措施的落实,做好相关的预案。12月中旬,多家养老院爆出抗原药品不足、急救电话打不通、绿色就诊通道不畅等问题。受到政府高度关注。

12月12日,张文宏主持的“华山感染”公众号发文称:“在长长的抗疫隧道里走了3年,我们即将走出隧道,空气、阳光、自由自在的旅行,都在等待着我们。但是在最后一程,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动员,做自己健康的负责人,也做家中老人的保护伞……最重要的是,我们历经三年,以极低病死率走出疫情、回归正常生活,才是我们国家引以为豪的最后的胜利。”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采取甲类传染病管理措施,也不再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

国家卫健委同时宣布,自1月8日起,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

从2020年1月20日新冠病毒肺炎被列为乙类甲管传染病至2023年1月8日,时隔1084天。

……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凛冬总会过去,春天就快到来。元旦在即,升腾的“烟火气”与洋溢的“忙碌劲儿”寄寓新的愿景: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记者:张英 陈月芹 张铃 丁文婷 瞿依贤)



https://mp.weixin.qq.com/s/lQ4xN-gq1Wbi2Q9Sde9ziw
上海“重症高峰已慢慢出现”,医院呼吁
原创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 2022-12-30 08:49 发表于上海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医院呼吁分流就诊让出“生命通道”


上海多家三级医院急诊量猛增。

“随着新冠感染者数量的增多,急诊就诊量已经翻了一倍,重症高峰已经慢慢出现了,我们正在集中力量,确保重症患者的救治。”12月29日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图片

瑞金医院急诊抢救室。本文图片均由受访医院提供

与瑞金医院一样,面临急诊大考验的还有上海多家三级医疗机构。在仁济医院,连日来120接诊量逐日攀升,东院和南院两个院区12月28日一天共接到269辆救护车,位居全市市级医院前列。“其中,东院区急诊就诊量已达1500人次/天,南院区急诊量也在1000人次/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门急诊办公室副主任庄旭透露。

澎湃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前来三级医疗机构急诊的患者群体中,仍存在少部分“非急诊”需求的人群。对此,多家三级医院发出呼吁:“非急诊”患者可以通过普通门诊或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级诊疗”,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让出一条“生命通道”。

陈尔真透露,目前社区的诊疗能力和药物储备正在逐步提升。接下来,新冠抗病毒药物供应也将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其中包括国产、进口小分子治疗药物,在医生的指导和评估下,满足部分社区病人的诊疗需求。

图片

瑞金医院急诊抢救室

瑞金医院

急诊就诊量翻倍
“非急诊”需求仍存在

“随着新冠感染者数量的增多,重症高峰已经慢慢出现了,急诊压力很大,人手很紧张。”陈尔真表示,该院这两天来,发热门诊的就诊量出现了下降趋势,从以往的600人次/天已降至300人次/天,但急诊的就诊量出现明显增长,较之前翻倍,达到了1500人次/天。

陈尔真坦言,当前,前来急诊的新冠感染者占据80%,其中老年人比例又占了40%-50%,大部分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因新冠感染后导致疾病加重,在65岁以上老人中有肺炎表现的占了一半左右,“在收治入院的病人中,主要包括有重症化倾向的,以及出现低氧血症、胸闷气促的危急重症患者等等,我们需要密切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变化,第一时间采取救治的措施。”

“对于三级医疗机构而言,集中力量救治重症患者,是当前的重中之重。”陈尔真发现,在该院急诊中,也存在一些“非急诊”需求的病人,如一些没有基础性疾病的年轻人在感染新冠后,出现了发烧、咽喉痛、轻微咳嗽等,但没有一点胸闷、气促的情况,跑来急诊排了长队,最终也没有查出任何肺炎的表现。

陈尔真还提及,还有一部分病人存在就诊误区,“有人一咳嗽,就跑来急诊,想要医生帮忙开抗生素挂水。新冠感染是由于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盲目挂水并不能对病情起到缓解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专门跑来医院配新冠抗病毒药物,想为自己或家里的老人备点药,陈尔真对此表示:“这也是没有必要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抗病毒药物治疗,这一药物也需要规范使用,即使在三甲医院,这一药物也主要针对住院病人使用。在门诊中,医生也会根据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如肺炎渗出的情况来综合判断,严格把握用药指针,抗病毒药物绝对不能滥用。”

陈尔真同时呼吁,针对一些没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如果仅仅存在发烧、肌肉酸痛、轻微咳嗽,没有明显的胸闷、气促情况的,可以优先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区级医院就诊。

“目前,社区的诊疗能力和药物储备正在逐步提升,如果不属于高风险感染人群,仅存在一些普通感染症状的,区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能满足诊疗需求。如果症状相对严重的,社区医生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转诊到上一级医疗机构,这样也是为了保证分类治疗、合理就医。”陈尔真进一步透露,接下来,新冠抗病毒药物供应也将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其中包括国产、进口小分子治疗药物,在医生的指导和评估下,满足部分社区病人的诊疗需求。

图片

仁济医院急诊

仁济医院

120来院数量明显增长
老年人大部分存在肺炎表现

“现在,我们的发热门诊就诊量较前一段时间下降了,但急诊的就诊量增加明显,不少人是因为出现了咳嗽症状,前来医院做进一步的CT检查。”庄旭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庄旭介绍,在位于浦东新区的仁济医院东院,急诊的就诊量此前维持在900-1000人次/天,但现在已经达到了1500人次/天,加上发热门诊就达到2100人次/天。而在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仁济医院南院,急诊的就诊量此前维持在500人次/天,现在翻了一倍,达到了1000人次/天。

急诊就诊量逐日攀升过程中,120救护车来院数量连日来也有明显增长。

庄旭透露,目前,仁济医院120接诊量在全市市级医院中处于前列。12月28日一天,东院区和南院区加起来,来了269辆救护车,前天两个院区也来了238辆,每天数量都在攀升,“大多数120送来的人为老年人,大部分都存在肺部炎症的表现,以低氧、胸闷症状为主,还有一些是腹痛、消化道出血等专科急症。”

图片

仁济医院急诊

庄旭注意到,当前,急诊病人大幅度增长背后,也有一部分人并非那么紧急,有人一出现咳嗽,就来急诊拍CT,不少为年轻群体,“我昨天在预检台,1个小时就遇到了10多个这样的病人,年轻人居多,大部分已经没有发烧的症状,只是来看一看咳嗽。”庄旭坦言,目前在新冠感染人群中,部分年轻人症状较轻,即使他们的肺部有少量渗出,大多也属于轻症表现,口服一些药物就可以了,不是所有肺炎的人群都需要住院治疗,真的出现“白肺”的情况也很少,大家不必太过于惊慌。

图片

仁济医院生命体征测量处

在庄旭看来,当前对于三级医院来说,最重要的是关注有基础性疾病、新冠感染的高龄老人,这部分群体由于年纪大了,耐受性差,存在低氧、胸闷、气促的可能性大,发展为重症的可能性也很高。

“临床上,在新冠重症指标中,指脉氧93%以下就是其中之一,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目前,重症患者主要也以基础性疾病多、高龄老人为主。对于一些相对轻症的患者,我们会建议通过互联网医院来进行咨询、配药等。”庄旭表示。

庄旭同时呼吁,一些已经阳康的人群尤其是年轻人,如果还存在咳嗽的症状,一方面可以选择该院门诊进行常规诊疗,进行一个常规的CT评估,将急诊资源让给真正有需要的老年人等脆弱人群,一方面也可以选择前往一些区级医院或者具备相应诊疗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本期高级编辑 周玉华


推荐阅读

阅读原文
阅读 10万+



https://mp.weixin.qq.com/s/a-Nw_riD2OBkjCGNtQpz-g

对中国疫情的几点担忧
原创 Y博的科普园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2022-12-31 09:36 发表于美国
图片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过去三年全世界都长期笼罩在新冠疫情阴影之下,不过三年间,我们对新冠病毒、新冠疾病的认识有了长足进展,也积累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应对工具,例如在降低疾病烈性程度上极为高效的疫苗、药物,对监测病毒变化也有不少经验。

在上述背景下,告别2022本该是充满对2023的期待,应该是对一个即便谈不上不受疫情影响,可也大概率是受疫情影响较小的世界的期待。但中国疫情在岁末完全不受控地暴发,更未看到任何切实的准备、应对之策。在2022的结尾,很难不对中国的疫情感到诸多担忧。

第一个担忧,我们对疫情状况毫无了解。中国在12月初的防疫转型中没有做到疫情检测的转型,而是没有更新感染病例收集方法的情况下突然放弃绝大部分检测。导致如今没有任何可信的感染病例数据。

感染人数低估是全球三年疫情的普遍问题。例如美国刚记录了一亿例感染,但实际感染可能有两亿。从构建有效的防疫体系考虑,我们可以允许病例数有低估,甚至严重低估,但不能检测能力弱到与现实偏差至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步。如今疾控中心播报的病例不是低于实际感染多少的问题,而是根本反映不了疫情走向、趋势、扩散范围中的任何一点。如果说中国正在和疫情作战的话,我们等于在战场上毫无情报支持。仅这一点,就应该让我们恐惧。

第二个担忧,我们对病毒的变化毫无把握。三年疫情,如果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铭记,那突变株对疫情走向能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这一条最不该忘。从阿尔法到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每一个主流突变株的出现,都对全球疫情走势、防疫措施有效性产生了巨大影响。

病毒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积累各种突变,增加新突变株涌现的几率。是的,过去一年全球观察到的都是奥密克戎内部的亚株变化,主要体现在防感染的免疫逃逸加强。这种变化谈不上惊天动地,带来的也只是很多国家感染病例的反复,而重症、死亡等逐渐与感染脱钩。但不要忘记,2021年11月初——仅仅13个月多一点之前,我们都认为新冠会在德尔塔内部慢慢演变,最后却迎来了奥密克戎的横空出世。

对病毒演变的监测在疫情越是严重时越不应该放松。但如今中国对突变株的监测做得如何呢?整体疫情检测都成了笑话时——我相信有些人认识的新感染的人,完全可能超过疾控中心报出来的某个省的新增感染人数,何来有效的突变株监测?

有效的突变株监测需要建立在对整个国家、地区感染病例的科学抽样之上。根据12月20日公布的中国新冠病毒株监测计划,每个省选三个城市,每个城市选一个医院,每家医院每周在全部的死亡病例之外,测序25例感染病例。如果认为一个省每周测来自三个城市的75例+死亡患者可以代表这个省的病毒株流行情况,那么可以去申请搞笑诺贝尔奖。

可这并不影响专家们头头是道地说某地流行哪个病毒株。起始现实是我们只知道少数测序病例里有哪些突变株,根本不足以推断实际流行的突变株是什么,流行范围在哪里,流行程度是多少。即便有新突变株出现,按当下的情况,国外的一些机场海关的病毒基因组监控可能比国内的监测还要早发现。

第三个担忧,我们把一切的防疫责任都推给了医疗工作人员。过去三年,全球积累了多个有效的防疫工具,这些防疫工具共同点是什么?就是让人不用去医院。高效的疫苗即便面对免疫逃逸严重的奥密克戎,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传播,并且长时间大幅降低重症风险。高效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则能帮助高危人群进一步降低重症死亡风险。

和新冠共存的关键不是到了医院后神医妙手回春,而是利用有效的工具,让我们感染后不需要去医院也都平平安安。

而国内的工具是什么呢?如果说疫苗,灭活疫苗证据是很充足,但属于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其有效性显著弱于国外主流mRNA疫苗——包括降低重症风险的起始有效性、持久性,巴西、新加坡等地都有证据表明灭活疫苗更弱。灭活疫苗以外的几个疫苗,数据量又显著少于灭活疫苗。这让中国的人群免疫基础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抗病毒药物方面,准备不充足显而易见——最近刚批了默克口服药,之前仅有paxlovid,实际上瑞德西韦早就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效性,但已被中国遗忘。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三个药不仅应该在开放前批准,还需要在开放前储备充足,做好相关使用培训。如今不仅是储备不够,连怎么用都是糊里糊涂。网上平台每日抢购,倒爷炒作上万一盒,应在感染早期使用却常常等病情重一些才用,医学药学基础说好听点属于层次不齐的社区培训存在多种药物冲突的paxlovid。如果说当下的有效抗病毒药储量肯定不足以弥补免疫基础的弱势,现实中的用法恐怕连有限的丁点作用消除了。

疫苗、药物两端不足,又不管不顾地撤出一切疫情监测、物理防疫手段,结果就是把一切防疫责任与疫情冲击压到了一线医疗机构。我们可以更改新冠住院乃至新冠死亡的定义,但改变不了医疗系统承受巨大压力的现实。这对所有有医疗需求的民众来以及所有医疗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种危险也是一种不公。

第四个担忧,我们在提供权威但不真实的信息。国内有很多机构以及专家不断提供各种说法,遗憾的是其中不少部分存在问题,还有一些是明显的误导。

以疫情状况为例,不断有省市报道估计多少人感染,报道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夸张。可问题是这些估计的基础是什么?就算是模型估计,也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可靠数据为基础才行。其它国家的疫情建模估计,是大量感染数据输入,得到一个误差范围不小的区间。国内的报告,明明什么可靠的感染数据都没有,估计出来的数字反倒极为“精确”。

如果不知道疫情是什么状况,那么就老老实实承认。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是什么意思,想故意误导民众吗?

提供误导信息的自然少不了权威专家们。国内多位专家——包括一些不容置疑的专家,均说过某个奥密克戎亚株R0是18或21,让人深刻怀疑这些人到底知不知道R0是什么,以及是以什么样的认知水平在提供防疫指导。

图片

图. 某专家的新冠变异株R0分析

R0方面的胡说八道或许还能当个笑话看,专家们的另一些说辞危害则更为致命。例如宣传90%以上无症状,宣称奥密克戎没有后遗症,这些不仅与当下国际上的医学共识冲突,对民众也是更为直接的误导。

第五个担忧,我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可能有太多盲点。当我们的专家信口开河说估计北京有80%的人已经感染的时候,小城市、乡镇、农村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这些地方的防疫准备又是什么?

有些地方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讣告的频率猜测。可那些讣告少的地方和没资格发讣告的人呢?

就算是北京这类不缺专家估计疫情的大城市,所谓60%感染甚至80%感染,又有多少靠谱程度?在检测消失的情况下,真能如此断定绝大部分人都感染过了?还是我们忽略了很多高危人群可能仍面临威胁?

第六个也是最大的担忧,是我们在虚构现实,抹杀真实的记忆。某些专家不久前还在宣称奥密克戎致死率比流感高六七倍,如今却大言不惭称一直跟踪病毒变化,奥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下降。至于打有准备之仗的说辞,更让我怀疑准备二字是否有了新的定义。

新冠去世的人,还能否得到公开明确的死因承认?如果新冠被认为没有后遗症,那些恢复慢一些的人,还能否得到必要的救助支持?

如果说奥密克戎疫情终能过去(这点专家们确实没说错),只是代价高低,过了寒冬就是春天,对于疫情或许是真的。可是这种抹杀现实的危害呢?是否会止于2023年春?

这一切让我在岁末想起电视剧切尔诺贝利的开场独白:

What is the cost of lies? It's not that we'll mistake them for the truth. The real danger is that if we hear enough lies, then we no longer recognize the truth at all. What can we do then? What else is left but to abandon even the hope of truth and content ourselves instead with stories? In these stories, it doesn't matter who the heroes are. All we want to know is: "Who is to blame?"

在这2022的最后时刻,只能希望一切担忧都是杞人忧天。


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图片



@新浪新闻
【#35岁设计师阳后熬夜加班住进ICU# 医生提醒[话筒]】#研究发现人到中年睡得最少# 成都一名年仅35岁的设计师,因感染新冠病毒后凌晨仍熬夜加班工作,最后住进了ICU。据医院急诊科住院总医师何凯介绍,最开始患病时该病人只有高热等症状,但在几天后就出现了胸闷、气紧,在他感到非常不适时,家人才将他带到医院就诊,CT显示其双下肺有实变,氧饱和度只有50%左右,而正常人的氧饱和度在95%-99%。何医生介绍,病人入院以后就被送进ICU,“病情进展很快,两天之后就进入一个‘白肺’状态,甚至出现呼吸衰竭,经过多日治疗,他的氧饱度已经能达90%左右。”
医生表示,年轻人出现这种情况的不多,一旦出现,很可能就是重症,比老人还危险。这也提醒广大公众在“阳”了之后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规律饮食。(来源:红星新闻)



@PortiaJX
#新加坡疫情#
“新加坡有没有瞒报死亡病例?”
“新加坡的超额死亡到底有多少?”
“新加坡实际的冠病病死率有多高?”

新加坡自2021年9月中宣布大规模使用抗原检测(ART),并将居家康复设为符合条件冠病患者的既定隔离模式后,经历了一波德尔塔和三波奥密克戎疫情。

截止今年12月30日,卫生部共通报220万例冠病病例(在医院和诊所进行PCR检测或抗原检测后确诊),死亡病例1711例,病死率为万分之七(0.07%),是全球冠病病死率最低的国家地区之一。

另一方面,本地的超额死亡(又称额外死亡)引发争议,一些人(主要是中文社交媒体用户)指责新加坡数据不透明,称政府为了降低死亡病例数字而弄虚作假,甚至造谣说本地病例统计不包括客工(又称外国劳工)。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都是为了贬低新加坡的抗疫表现。

先来定义“瞒报”,即故意隐瞒死者的死因与冠病的关系。

普通民众想知道自己认为因冠病逝世的死者,是否出现在了卫生部的通报中,可以在每日文告和网站中查询。

截止去年12月6日,卫生部每天的疫情通报,会给出死亡病例的人数、年龄、是否有基础疾病。去年12月7日及之后,民众可以在卫生部网站看到每天死亡病例的人数、年龄层、疫苗接种情况等信息。所以,家属可以对照死者的情况,来判断是否被纳入数据。

此外,疫情暴发至今,新加坡卫生部共通报3例儿童死亡病例,均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情况说明(以图1为例)。死者家属也都接受了媒体采访。至今也没有出现其他家长发声说怀疑孩子因冠病而死,却被瞒报的事件。

我会从三个角度来说明,为什么新加坡政府瞒报死亡病例的可能性很小。

1⃣️认为亲朋好友因冠病死亡却没被计入数据的民众,可以直接在社交媒体发帖(也就是写“小作文”),或联系本地和外国的新闻媒体接受采访。

个人观察的情况是,如果社媒真的有人发“我的xxx因冠病死亡,但卫生部没通报”,本地记者会第一时间采访爆料人,并找卫生部要个解释,这都是潜在的阅读量啊!

但是,这三年来与冠病死亡有关的社媒帖文和新闻报道几乎没有。耐心读到这里的朋友想必也非常关心新加坡疫情,可以仔细想想有没有看到过。

2⃣️反对党会监督执政党的一举一动。

瞒报都是有目的性的,既得利益者是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如果瞒报,那么目的是依靠抗疫提升政绩,获得人民支持,为下届大选(2025年8月前举行)铺路。

但是,新加坡有多个反对党,进入国会的有工人党(9席)和前进党(2席)。反对党议员可以在每个月的国会会议(全程直播)公开质疑,非议员的反对党成员也有各种渠道发声。

甚至人民党主席淡马亚自己就是传染病专家:他是亚太临床微生物学与传染病学学会会长,也是国大杨潞龄医学院医学系教授,以及国大医院感染科高级顾问医生。

如果有民众认为死亡病例被瞒报,可以将证据交给反对党,由后者要求相关部门给予解释。

但是,在国会提到超额死亡的仅有一次,卫生部也给出了数据和说明,分别是图2和图3。

3⃣️如果在某段时间真的有大量民众因冠病死亡,或因医疗挤兑无法得到救治而逝世,最直接的体现是太平间、殡仪馆及火葬场的情况。

图4是本地某知名自媒体的评论区截图。“一图胜千言”,没照片没视频说个*啊。

_____
最后,用数据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卫生部今年9月发布的超额死亡报告(图3)指出,从疫情暴发至今年6月,新加坡有2490人的死因跟冠病有直接关系。这些人中,大约五分之三是官方死亡人数,也就是1403人。其余的是在感染冠病后90天内死于其他病症,也就是说冠病导致了现有病症恶化。

需要强调的是,死亡人数激增的两个峰值出现在2021年10月和11月,也就是德尔塔变种毒株肆虐期间,以及今年初的奥密克戎疫情期间。

此外,新加坡生死注册局会检讨每年的死亡数据,卫生部在这基础上调整冠病死亡数据(图5)。



@中国新闻网
#张文宏说感染过奥密克戎#【张文宏:#用好黄金72小时守护脆弱人群#】12月29日,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大江东工作室采访时介绍,上海从12月22日开始到达感染峰值状态,按照估算,目前感染人数是千万级别的。目前,上海在努力把医疗资源送到老人们身边,让脆弱人群在“黄金72小时”内得到及时救治。此外,张文宏还介绍,自己感染过奥密克戎,症状很轻。“我打过第四针,我自己的经历也让我更支持疫苗接种。”(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https://ishare.ifeng.com/c/s/v00 ... 160T955b300E000b004

风声|必须重新认识奥密克戎:几组数据告诉我们的奥秘

风声
12/31 12:32凤凰网评论官方大风号  来自江西省
凤凰网原创|奥密克戎可能并没有大家原先想象的那么温和,它在欧美国家相对温和的表现,主要是高效疫苗、抗病毒药物及支持性医疗措施三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作者|王晨光

原协和医学院教授

前些日,我在国内的家人相继感染新冠,包括瘫痪卧床近两年的86岁母亲。家人群中,年轻的几位症状不一,基本上5-7天康复。他们开玩笑说,新冠感染不也就这样吗,没啥好担心的。我及时提醒不要轻视它。

前日,母亲突然出现进食困难并有胸闷症状。经过两天的忙乱后有所缓解,但依然不能说就已经迈过了这个坎。

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纷纷被感染,并出现各种轻重不一的症状——传说中的“90%以上无症状”与国内几乎所有身处重疫区的人们感受迥异。

难道是我们都对周围人感染新冠的情况出了错觉?



几组数据的差异

确定无症状感染的人群比例,不是件容易的事,难以靠“真实世界”的数据进行精确计算。疫情前期不易做到,因为快速的检测手段还没有普遍使用;后期也不易做到,因为没有症状很少人去检测。中国是最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因为一直到12月初全国放开疫情管控之前,各地进行过很多轮的全员核酸筛查。

据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院长沈中阳及团队(和北京大学曹云龙团队合作)对天津市上半年核酸检测阳性的430例感染者进行分析,其中7例(1.7%)属于无症状感染者。这项研究的结论与广州市、上海市公布的疫情数据有着很大出入。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屹12月2日在广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通报,广州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本土阳性感染者16.27万例,无症状感染者占感染者总数约九成,其中包括600多名80岁以上的老人;重症、危重症仅4例,无死亡病例。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及其团队分析了上半年上海的3万多名新冠感染者,无症状比例占到近80%,出现发烧症状的仅有4%,非高危人群组无一例重症。

上海和广州的官方数据无疑都是鼓舞人心的,基于这些数据,新冠感染对民众健康的危害性已经低于流感。

11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座谈会,听取张伯礼、沈洪兵、王军志、梁万年、杜斌、冯子健、杨维中、董小平等有关方面专家对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意见建议。此后,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全国范围内正式放开疫情管控。12月25日,中国宣布将把新冠病毒列为“乙类乙管”。

合理推测,上海市和广州市疫情数据被认可和采纳,在放开疫情管控、调整新冠疫情管理类别方面,至少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广州数据公布时间晚于这次座谈会,但这些数据及依此推出的结论应当更早就有了)。

但是,天津数据表明,国内存在着对奥密克戎感染后病情发展认识上的不一致。

奥密克戎毒株在中国大陆这个月的集中爆发,从全球看是疫情终结前最后的幽暗——其它国家和地区自一年前相继经历了中国当前正在经历的一切,就连临近的地区如中国台湾和香港,也在今年上半年爆发了同样是奥密克戎引发的疫情。

奥密克戎感染后的严重性如何,我们不妨先从地缘关系、人类族群、文化及生活习惯都相近的几个地区做对比分析。

反映一种疾病的严重程度,最直观的数据无疑是感染死亡率。

截止12月28日,台湾报告感染人数874万例,死亡人数15120,占报告感染人数的0.17%。香港感染人数为252万,死亡11562,死亡占比0.46%(病死率)。两地前期都采取了相对严格的防疫措施,大规模感染和死亡主要发生在今年上半年的奥密克戎疫情爆发期间 (根据中国香港卫生署的数据,奥密克戎疫情从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4月13日导致香港累计死亡人数8735人)。

再看看日本。近日由于更大程度放开疫情管控,日本进入另一波疫情高峰,截止12月28日之前的前7日,平均日报告感染人数为165181,日平均死亡298例,占比0.18%,和前文提到的台湾地区数据相近。

有人说,不能用香港数据来预测大陆奥密克戎疫情的严重性,主要理由是香港老年人占比更高。香港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超过65岁以上老人占比20%,总数接近150万。而大陆同一年65岁以上人口总数为1.9亿,人口占比13.5%,比例确实低于香港。

然而另一些条件对比却对香港更为有利。香港上半年疫情期间,医疗系统尽管承压比平时大,但并未发生系统崩溃,医护人员感染基本上做到了错峰,重症入院有保障,也没有出现退烧药短缺和抗病毒药难求的局面。



怎么理解差异的形成

同样是奥密克戎感染,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给出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大多在30-40%之间——这是在有部分甚至多数人口接种高效mRNA疫苗的前提下的数据。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疫情数据追踪,奥密克戎疫情高峰时期美国日平均死亡人数达到2600人,这超过了2021年9月时德尔塔变异疫情高峰期间约2000人的日平均死亡人数。

美国疾控中心2022年9月份对奥密克戎和德尔塔毒株感染的严重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德尔塔疫情爆发期间的住院患者病死率为15.1%。而奥密克戎疫情后期(2022年4-6月份)为4.9%,比普通年份的流感住院患者的死亡率(5%-12%)要低,这是因为奥密克戎超高的传染性导致了更多的住院病例,病死率的分母变得很大。到2022年1月份,新冠住院患者甚至达到了疫情以来的最高水平

那么是什么让美国在奥密克戎疫情爆发期间,大大降低了奥密克戎感染的死亡?

其中有三大因素:美国经历了原始毒株和德尔塔变异株的肆虐,大量脆弱的生命已经失去;高效疫苗普及接种让更多人免于感染和重症转化;预防重症转化和死亡有效率近90%的抗病毒特效药上市。

所以从科学角度,真正能反映奥密克戎毒力的研究,应该是基于无疫苗保护的前提。现在有人给出了初步研究结论。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传染病科的罗宾逊博士团队近日在《临床传染病》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专门对比无新冠疫苗接种史的人在感染不同毒株后危重症和死亡的比例。

共有977人在住院28天内转为重症或死亡,占研究对象总人数(3369人)的29%;其中原始毒株感染者重症转化率是29%,阿尔法毒株感染者和德尔塔毒株感染者的重症转化率都是33%,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的重症转化率为26%。

这些数据反映出,尽管奥密克戎毒株的毒力相对原始毒株和德尔塔毒株确实有下降,但相差并不悬殊。由此可以推定,奥密克戎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温和,它在欧美国家表现出来的“慈眉善目”,主要是三大因素——高效疫苗的接种、抗病毒药物的早期干预及对住院患者的支持性医疗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更严格的标准看,罗宾逊团队的研究样本数的确还不够多。如果中国能给出更详尽的统计数据,那就可以得到更可靠的结论。其实,奥密克戎感染到底有多严重,更准确的答案只有中国当前的疫情能够提供。

12月25日,在宣布即将把新冠病毒列为“乙类乙管”后,卫健委不再发布每日疫情数据,改由卫健委下属机构疾控中心发布。25、26和27日连续三日,疾控中心仅在27日报告了3例新冠死亡病例。

奥密克戎在中国大陆爆发后的真实情况,是更接近上海张文宏团队的数据、广州市政府部门公布的数据、卫健委的数据,还是香港和欧美数据?抑或是一套从来不曾出现过的数据?也许未来会有更多专业可靠的研究给出答案。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编辑|方玄昌



@拆台CT
#普通外科口罩无法阻止奥密克戎#

笑死。

专家曾光说,“在疫情感染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地方,感染过两周以后,至少就不会像现在都要戴N95口罩了”。

http://t.cn/A6KB0zIB

专家林明贵又说,”普通的外科口罩可能在防德尔塔或者是刚开始的新冠病毒效果不错,但是奥密克戎传染性特别强,普通的口罩保护力相对远远不足,所以还是提倡戴N95口罩“。

你们俩都参加了凤凰网的财经峰会,要不你俩先打一架,谁打赢了我们听谁的好吧。



@观察者网
【一个90后记者的自述,“我阳了,新冠险理赔员却停机了”】#阳了之后新冠险理赔员停机了#

这个月,和很多染上新冠的年轻人一样,90后记者朱太阳(网名)也未能幸免。不过,和不少爱买保险的年轻人一样,喜欢未雨绸缪的他,在支付宝平台上给自己上了一份太平财险的“新冠肺炎·隔离津贴版”保险。

“新冠保险”曾是各家保险公司热卖的“网红产品”,为了抢夺市场一度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而现在,该保险遭到紧急下架,成了“一地鸡毛”。

根据公开报道,各地有多名投保人投诉称,因无法提供“阳性诊断证明”等遭遇理赔难。有的尽管医生开了诊断证明,写明“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但保险专员告知要感染到肺部才行。还有的在确诊新冠肺炎、向客服提交理赔申请后,却迟迟等不来理赔员。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中国人寿客服称“奥密克戎不属于新冠”,一度登上热搜第一……

如今,朱太阳的新冠病情已经接近尾声,而他的理赔之路才刚刚开始。

以下,是朱记者分享的他的理赔故事。

01  阳了,想起了之前买的“新冠险”

多年以后,我还会记得那个寒风刺骨的晚上,发着烧、浑身酸痛,彻夜排队就为了一张诊断证明。这一年我和梅西同时夺冠,他得了世界杯冠军,我得了“新冠”,他捧起了大力神杯,我捧起了保温杯。

持续了三年的疫情,我还是没能躲过。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进一步优化了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各地疫情防控政策也发生调整。不到一周后,身在北京的我“羊了”。当时我的症状表现为发烧、浑身酸痛,抗原检测显示为“两道杠”。

这时候,我和保险公司的第一次理赔故事也就开始了。

我和不少年轻人一样,平时素有买保险的习惯。阳了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可能要发财了”,因为我买了份“新冠险”。我在部门群里分享了这件事,并表示一定要请我亲爱的同事们吃顿饭。当时我内心暗喜:这回,我的未雨绸缪终于派上用场了。

今年3月16日,我在支付宝平台为自己投保了一份太平财险的“新冠肺炎·隔离津贴版”保险,保障内容包括 “新型冠状病毒身故全残保障金额10万元”
“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津贴是2万元”“新冠集中隔离津贴2800元”等,保费69元,保险期限是1年,2023年3月15日到期。

这是我的第二份新冠保险。前一份刚刚到期,是另一家公司的保险,也是一年期。因为常常需要接触各行各业的人或事,我看中的是这个险种隔离也有津贴,当时我从没想过自己真的会确诊。

出于职业习惯,我当时仔细看完了合同的详细条款,没发现理解上或有歧义的地方。又觉得大平台有保障,就痛快地投保了。其投保过程很简单,点击几个划勾的地方,不到1分钟支付完成,就投保成功了。

其实,早在2020年“新冠险”就已经推出了。那时,多家保险公司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也纳入了保障范围,主要作为意外险、重疾险以及医疗险的扩展项。

此后的2021年,各大保险公司先后推出一系列新产品吸引用户,包括新冠确诊赔付的、轻症赔付的、居家隔离赔付的相关产品,价格大多在几十元上下。而不论是隔离险,还是新冠保险,各大网络平台开始纷纷推广此类保险产品,我就是在那时被“种草”投保的。

保险公司绝没想到,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由于防疫政策的巨大变化。各地的“羊咩咩”数量呈直线上升,理赔成了不得不面对的大问题。

不过,我直到真的要申请理赔的时候才发现,购买页面显示“已下架”,“理赔”的对话框也找不到了。

和以前想象完全不一样的是,此时的互联网+保险,不再那么“方便”,一切都要回到最原始的方式。1分钟即可实现支付、完成投保的“互联网保险”,理赔时仍要像传统保险一样拨打客服电话报案。

报案后,太平财险的客服把他们理赔部一个名叫龚家栋的现场勘查员的电话发到了我的手机上,并表示,“这是我这件案子的专属对接人。”

不过,这名理赔员似乎非常忙,电话一直都打不通。12月12日夜里,在我坚持不懈地拨打电话后,自称其助理的人终于接听了电话,我被告知需要邮寄若干项纸质版证明材料(身份证件、核酸阳性检测报告、医疗机构盖章的确诊诊断书、CT报告等),快递交到杭州市某地址。对方还补充道:“抗原、核酸都不行,新冠是一种病,必须要有医生的诊断报告。”

02  为了诊断证明,我在三甲医院排了一夜

12月12日晚上11点多,我来到了首都医科大学潞河医院。这家三级医院是北京东部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也是北京通州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当天晚上,北京刮着西北风,零下6℃,医院发热门诊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些有备而来的患者,身上穿着厚实的大衣或长款羽绒服,头上戴着棉帽甚至头盔,而我只能在寒风中不停地跺脚。

大约2个小时后,我终于随着队伍走进了发热门诊内部,而这才是真正挂号排队的开始。这家医院的发热门诊位于该院西门的北侧,是一栋独立的二层建筑,T字型的过道里,依次分布着抢救室、门诊室、缴费处、CT室、抽血室、药房和厕所。宽约2米的走廊上,有等着医生叫号的、排队做检查的,还有正打点滴的患者们。

此时,发热门诊的空气里,弥漫着拥挤、担忧和焦躁的气息。因为有人插队,一位大哥怒斥着医院的保安;因为自己躺在担架上的父亲呼吸困难,中年妇女大喊着“医生、医生快来看看”;发热门诊的大门不断被120急救的护工推开,送来的多是面色憔悴的老人……

大约凌晨2点,我终于挂上了号,此时我前面约有200多名就诊者。

12月12日,北京市卫健委数据显示,前一天北京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

严格意义上,我本可以不来,甚至觉得此时到医院就诊,我就是那个挤兑医疗资源的人……但是我没有办法,因为保险公司不承认常规的核酸报告,更不认自己做的抗原检测,必须让我拿到由医院盖章、医师签名的“诊断证明书”;另外,我确实很不舒服,家里仅有的999感冒灵还过期1个月了,小区门口的药店货架空空。

凌晨3点钟,走廊上逐渐安静下来,两个约10平方米的发热门诊室,围了一圈患者和家属,即使在深夜,医生仍保持着较快的语速。而我,在走廊的一角弄到一个凳子,一屁股坐了上去,瞬间感觉我是这里最幸福的人。

凌晨5点40分,终于轮到我了。在我描述完自己的症状后,医生先后给我开了单管核酸、抽血、CT等单子。1个小时后,抽血结果出来了,医生给我拿了两盒药,“CT和核酸结果下午才能出,看医院的微信公众号,结果出来后,你再过来。”

得,为了诊断证明,我还得再跑一趟。

6点48分,我带着这一夜的“战利品”——两盒药和一张全血检验报告单离开了潞河医院。熬了一夜,我的头更加疼了。

第二天下午,我又一次来到这家医院,终于取到了我的CT报告和诊断证明书。而当医生知道我开这些的用途时,一声叹息说:“他们这是在折腾你啊!”

03  材料寄出去了,理赔员的手机却停机了

当我把相关材料都准备好,联系理赔员打算邮寄出去时,我发现无论如何也拨不通这名工作人员的手机了。我觉得他肯定特别忙,那我等等,多打几次。结果,两天我打了37个电话也没人接。无奈之下,我再次联系了客服,确定了材料和邮寄地址以及联系方式。12月15日,相关材料从北京寄出,12月17日EMS快递显示,快递件在杭州被签收。

疫情三年来,“新冠保险”在各大平台收获流量,曾是保险市场上的“网红产品”。然而,昔日的热卖产品,情况急转直下。也就是这几天,“新冠险不赔”的话题冲上热搜,中国人寿称,“奥密克戎不属于新冠”;情侣购买了太平财险新冠保险,感染后却被理赔员拉黑……

据财联社报道,就在疫情管控逐步放开的这段时间,市面上能够保障新冠肺炎确诊责任的保险产品全都纷纷下架或是直接显示售罄,目前再难寻到此类“确诊即可申请赔付”的保险产品。

而感染新冠人数激增也带来大量理赔,极大拉高了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同时有关“新冠险”理赔难的投诉纠纷也层出不穷,各类奇葩拒赔理由频出。

历史的尘埃,也落在了我的头上。

12月18日,在快递显示签收的第二天,我想打个电话问问情况。万万没想到,理赔员的手机停机了。

这个电话仿佛完成了它的使命,时至今日再也没有打通过。12月22日,在太平财险签收我的理赔材料6天后,自称理赔部工作人员的俞沈涛给我拨通了电话。

“你的情况,公司赔不了。”

“你是已经看到我提交的理赔材料,然后正式回复我的吗?”

“没有,我看不到你的材料,只是工单分到我这儿了,我在回访,你还得联系你的理赔员。”

“他停机了啊?!”

“那你再联系95589吧(客服)……”

“另外,你都没看我材料呢,结论已经出来了?”

“国家防疫政策已经变了……”

“防疫政策变了,就不按合同来了吗?”

“大风险发生了变化......这个问题我答复不了你。我记录反馈。”

第二天,也就是12月23日,太平集团客服一名工作人员拨通了我的手机。

“朱先生你好,我们接到反馈称,你不清楚需要哪些理赔材料?”

“你们理赔材料都签收7天了,负责我的理赔员手机一开始打不通,后来直接停机了,其间我多次联系客服询问进度,现在你问我这个问题?”

“不好意思,电话拨通前我没有看到你的情况。”

“那既然拨通电话后看到了,能否给我说一下理赔进度呢?”

此后,电话那头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先生,我再记录反馈一下吧。”

“能不能告诉我你的工号?”

“先生,我没有工号。”

“那怎么称呼你呢?”

“......”

随后,手机传来了嘟嘟嘟的声音,电话被挂断。

图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健勇



https://mp.weixin.qq.com/s/PBkZJQ3E9vTLsTWxRh5xuQ

张文宏:我症状很轻,自己的经历让我更支持疫苗接种
中国新闻周刊 2022-12-31 15:59 发表于北京
新冠重症率增加了吗?肺炎与疫苗接种是否有关?脆弱人群如何防治?为何曾判断奥密克戎变异株“会咬人”?日前,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采访时,对一些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张文宏认为,本轮疫情目前正处于感染高峰期,即便奥密克戎的重症率与先前的德尔塔相比有所下降,但再低的重症发生率,结合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重症病人数量都会成倍上升,“每年我国季节性流感造成的肺炎也会有季节性的高峰,肺炎的疾病负担也很重,最近肺炎及重症病例数量的增多,主要是因为短时间内感染的病例增加,但重症概率总体仍然很低。”

部分新冠感染者肺部CT呈现“白肺”现象,这与感染新冠病毒原始株或德尔塔毒株有关吗?

对此,张文宏表示,目前在上海流行的毒株仍是奥密克戎毒株,并没有监测到新冠原始毒株与德尔塔变异株出现。而所谓的“白肺”是重症肺炎的影像表现,即重症肺炎的患者拍摄CT和胸片时,肺部会因透光度下降而呈现白色,只是反映肺炎的严重性,“无论什么病原体,只要引起重症肺炎,都有可能出现‘白肺’”。

有网友认为接种疫苗会导致不良反应,出现“白肺”增多,这有根据吗?

张文宏说,针对该问题已专门做过对照研究,结果显而易见:根据今年上半年上海的数据,打过疫苗之后,整体的重症比例可以降低近80%,“所以我们认为,疫苗对减少‘白肺’的发生是有作用的”。

一旦出现“白肺”,临床如何治疗?

张文宏表示,出现“白肺”的救治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类似,首先要做的是给予呼吸支持,尤其是对于呼吸衰竭的病人,要给予机械通气支持,维持体内的供氧。在这个基础上,还会采取抗凝治疗、抗炎症治疗、抗病毒治疗,营养支持与合并感染的控制也非常重要,“要让病人能够撑过关键的重症期,顺利进入恢复阶段”。

张文宏特别强调,发生重症肺炎后的救治成功率要比普通型肺炎以及轻症的成功率低,因此要特别重视救治的“黄金72小时”,即脆弱人群感染新冠、出现症状后的72小时内要密切监测,就近在社区医疗中心或者附近的医院进行氧疗、对症与营养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等。如果出现重症倾向要及时采用糖皮质激素等抗炎症治疗,尽量阻止疾病的加重,并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若是发现有“白肺”等重症表现,则需要在24小时内开展最优的救治。

临近春节,各地即将迎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面对可能到来的重症高峰,如何保护脆弱人群?

张文宏表示,一方面要对脆弱人群进行持续性的监测,一旦发生问题,及时阻止肺炎的发生和加重;另一方面要加紧扩充医疗资源,保障脆弱人群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当前,‘小地方’的疫情传播不像大城市这么迅猛,但是传播的持续时间比较长。随着春节人员的返流,可能会在当地引起一波输入性高峰,此时需要分级分类对待:一部分是目前感染率已经比较高的地区,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是原来感染率非常低的地区,受到的影响就会较大。对于感染率还不高的地区,要尽量减少大规模的人群聚集。”张文宏说。

图片
张文宏视频接受采访

大江东:请介绍一下上海这波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征和近期患者的救治情况。

张文宏:上海从12月22日开始到达感染峰值状态,按照估算,目前感染人数是千万级别的。假设上海1000万感染者中0.5%需要住院,就意味着近期数周内有5万人需要住院,各大医院无一例外要收治上几千人,其中特别危重的还需要做呼吸支持。所以,虽然重症在感染人群中比例低,但基数大了,绝对人数还是多的,这就是这波奥密克戎感染的特征——我们面临着所有国家在疫情开放之初都经历过的严峻挑战。

目前,上海正在全力提高重症病人的救治能力,从基层卫生机构到三级医院,所有医生护士都投入到针对奥密克戎的全面战斗。一是提升基层社区的救治能力,包括增加救治点位、培训医务人员,提供氧疗、抗病毒药物,制定规范诊疗手册,要让更多病人在发病的“黄金72小时”内得到有效治疗,让重症病人尽快通过分级诊疗体系转诊上级医院。二是二三级医院扩充病床数,优化收治流程,让急诊的重症病人尽量在24小时内能够收治,完成所有新冠抢救流程。我所在的华山医院,除了感染科在各个院区的几百张床位外,今天又拿出了一些其他科室两层楼面的床位,作为医院集中收治的公共平台。

大江东:同之前相比,这一波疫情的应对和救治有什么特点?医生们是否有了更新的药物或治疗手段?

张文宏:经过这三年,我们形成了很多救治的规范流程。通过对此前死亡和重症病例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重症率与死亡率。通过多方宣传大力推进,很多人完成了全程疫苗接种。我们在抗病毒药物、呼吸支持、ICU病房和设备等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准备。在治疗流程上,根据重症新冠的特征,及早使用氧疗纠正缺氧,使用激素改善炎症以及早期的抗凝治疗等。一般而言,重症救治的高峰,将紧跟着感染高峰很快到来,应对的武器就是以最大的努力与不眠不休的精神,布局医疗资源,从基层医院到三级医院,以最快的速度抓住72小时“黄金时间”的救治,无论是社区内的早期基层医疗救治还是重症病人的急诊救治,都要力争做到更快更早,才能和死神抢夺时间、抢夺生命,奋力降低重症率、死亡率。

大江东: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是这波感染中最让人牵挂的群体。老龄化程度很高的上海,对脆弱人群的保护和救治上做了哪些准备?

张文宏:上海养老院住了8.8万老人,护理院住了2.2万人,还有七八十万居家的有着各种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以及500多万60岁以上老年人。上海对此做了全面排摸。除了推广接种疫苗,早先我们的想法是尽量保护住老人和脆弱群体不在这波流行中被感染,所以对养老院实行封闭管理,建议老人居家、少出门,不要出来跳广场舞、搓麻将,压低重点人群感染峰线,延缓他们的感染时间。但在迅猛如海啸般的奥密克戎传播中,老人感染率还是比较高的,重症患者也在增加。目前正进入大决战的关键时期,上海在努力把医疗资源送到老人们身边,让脆弱人群在“黄金72小时”内得到及时救治。上海各区都在组织将医疗力量下达到护理院、养老院,市级专家组也分区域与基层对接,加强会诊、查房、培训。

这一次,是我们与奥密克戎之间的全面力量对决。没有讨巧的机会,不是三甲医院多开几个重症病房就能解决救治的,而是从基层到中枢都要有效动员,每个家庭也要懂得怎么维护好脆弱人群、什么情况要到医院就诊;每家社区卫生中心也都能尽可能扩大救治力量……

奋力守住脆弱人群感染这个关口,这次的大流行关,我们才能咬牙迈过去。

大江东:有人说,这波感染的主力毒株BA.5或BF.7更“毒”,有道理吗?

张文宏:目前的主力毒株都是国外广泛流行过的,都有学者做过毒力比较,BA.5、BF.7的重症率、死亡率与第一代奥密克戎很接近。很多人感染后感觉发烧、肌肉酸痛等症状比较严重,还起了很炫的名称,像“刀片株”“干饭株”等,但这样的人群仍然属于轻症。重症在医学上有清晰的界定: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低于93%;做CT检测肺部有较广泛的浸润,出现大面积的阴影甚至白肺。如果吸氧也没用,还需要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就是危重症了。我们对病毒基因组开展持续监测,现在并没有发现新的特殊毒株,上海目前主要是BA.5、BF.7,它们引起重症的比例是明确的。

大江东:您感染过奥密克戎吗?症状严重吗?

张文宏:感染过,我的症状很轻。第一天居家休息,开了六七个网络会议;第二天就到阳性病区查房了。周边没有人觉得我感染过,因为每天都在病房里,都在工作。我打过第四针,我自己的经历也让我更支持疫苗接种。

大江东:从疫情初起至今,您一直很强调加强营养,尤其是蛋白质摄入的重要性。为什么在呼吸系统疾病救治中要如此重视营养问题?

张文宏:在参加疫情救治和查房时,见过不少病例。2020年时,不少境外输入病例往往是因为路上辗转转机,三餐不给,营养缺乏,感染后病情很快加重。今年4-6月上海疫情期间,很多老人因为突然离开养老院等熟悉环境,去了方舱或隔离酒店,加上肺部感染、基础疾病变化等,营养摄入受影响,抵抗力大幅度下降,症状突然加重。这次,我们也发现,因为急诊医疗资源紧张,在急诊滞留的患者很难保证充分的营养供给,两三天一过,营养跟不上,也会出现重症进展加快问题,这时再用上救治手段也未必起到效果。而营养质量好,免疫力水平好,病人可能就会扛过去。

营养是救治新冠感染的基础。有营养才有抵抗力,营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希望这段时间,所有感染者或居家观察的老人,一定要特别注重增加营养,蔬菜、碳水等多样、均衡摄入,优质蛋白的摄入更是重中之重。

大江东:2022年初,您说研究了奥密克戎感染者的医学影像,不是“大号流感”,认为这种变异株“会咬人”。您从影像上看到了什么?现在看,它主要“咬”在哪里?

张文宏:当时不少人认为奥密克戎只侵犯上呼吸道,毒力下降。与德尔塔株相比,奥密克戎毒力确实是明显下降了。2022年初,上海承担了国际航班主要入境地功能,输入性病例不断。我看片子看到,奥密克戎整体上的重症发生率在下降,但是在脆弱人群中还是有肺炎表现,临床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绝不能说奥密克戎对所有人都不会有危险,都不会侵犯肺部。

流感已在世界上流行100多年,我们也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新冠是新病毒,感染面广了,风险就会被迅速放大。最近,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奥密克戎确实“会咬人”,脆弱人群会出现肺炎症状,有些人甚至需要插管。奥密克戎重症率不高,但要说它全是上呼吸道症状,“不咬人”,也是错误的。中国的感染者基数这么庞大,哪怕它只“咬”几口,可咬的全是老人、脆弱人群,也会让我们心中很痛很焦灼。

我们现在处在开放后特别迅猛的奥密克戎第一波冲击阶段,特别艰难。必须集聚全社会力量、扩充医疗资源、保护好脆弱人群,奋力扛住奥密克戎的冲击,走出这波疫情,取得最后胜利。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作者:姜泓冰 巨云鹏)、新华社(记者:袁全 龚雯)

图片
阅读 3.7万



@生物国防
惊闻洪绍光先生感染新冠服用辉瑞特效药引发急性血栓、心梗逝世,特表示沉痛哀悼!
    洪昭光,安贞医院老院长,因新冠感染,轻症,选择服用辉瑞paxlovid后,出现急性血栓,心梗,抢救无效死亡。
    洪绍光,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1-1983年由高教部选派赴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医学院任访问学者两年。1987-1992年任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卫生部心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入选"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和"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名人录。2001年荣获卫生部"辉瑞杯"高血压健康教育奖。2002年荣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及"中国控烟贡献奖";并成为2002年"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和平使者";"相约健康社区行"首席专家。现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研究员、教授、主任医师。中央文明办、卫生部组织"相约健康社区行"首席健康专家。70年代与华罗庚教授合作研制"北京降压。号"。先后撰写及主编《实用高血压学》等十余本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科普文章五百余篇。近年来,洪教授一直致力于大众科学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在全国讲演数百场,从中南海到居民社区,从人民大会堂到厂矿油田,到处留下他的足迹。他创编的好听易记、朗朗上口的健康格言,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以其健康新观念为主要内容的《登上健康快车》、《健康忠告》、《健康快乐一百岁》等10余本科普健康书籍,总发行量超过300万册,各种相应手抄本千万册,创造了大众健康领域的奇迹。



@作家叶倾城
值此良夜,噩耗连连。

学者古远清老师仙逝。
生于:1941年8月;
逝于:2022年12月27日

看到有资料说:古远清老师与夫人古炽珍是双双患病。
古炽珍夫人与12月24日去世。
古远清老师只比夫人晚走了3天。
夫人与他应是同庚。

我从小看《台湾文学选刊》,看熟他的名字。
当时年少无知,一时以为他在海外。
后来才知道古老师毕生致力于世界华文文学事业,推动华文文学学科蓬勃发展,发表六十余部研究专著,在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到后来知道就在本地,又仿佛没有登门拜访的理由。
如此,缘悭。



@凯雷
真是和上海98%的调查结果形成鲜明对比,
万万没有想到最严谨精确的论文是理性和概念抽象的,鄂尔多斯抽样问卷,反而是现实的、感性的,当时上海要能使用下这个又简单、又感性的手段就好了。//@八大山债人: 转发微博

【#鄂尔多斯疾控抽样调查中仅1.75%无症状#】为进一步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疾控中心开展了相关网络调查,截至12月30日0时获得有效问卷27502份。本次问卷调查显示,在确认自己感染新冠病毒的16562人中,仅有1.75%的人没有任何症状。

12月30日晚间,鄂尔多斯市疾控中心向社会公开了调查结果,需要指出的是,本轮调查仅反映12月22日至30日期间被调查人群的新冠病毒感染情况,由于样本代表性和样本量均不够且部分市民未能及时参与,数据来源存在一定局限。

本次问卷调查感染新冠病毒的居民总计有16562人,占参与本次问卷调查人数的60.22%(16562/27502)。在确认自己感染新冠病毒的16562人中,有78.89%的人出现了发热的症状,68.93%的人出现了头疼的症状,64.88%的人出现了咳嗽、咳痰的症状,61.98%的人肌肉酸痛,61.23%的人喉咙疼痛,57.52%的人疲劳乏力,53.74%的人畏寒畏冷,51.84%的人鼻塞流涕,41.18%的人关节疼痛,36.05%的人食欲减退,25.23%的人味觉、嗅觉减退或丧失,12.88%的人腹痛腹泻,10.6%的人呕吐,10%的人整体症状较轻,8.64%的人存在呼吸困难的症状,3.53%的人出现皮疹或皮痒症状,仅有1.75%的人没有任何症状。http://t.cn/A6KdXDZm



王局志安
@wangzhian8848
·
2小时
国内舆论场整天宣传连花清瘟等中药有效,但到了大面积感染的时刻,你就看出区别了。有权的人,有权力覆盖的地区,都能用上辉瑞的药,而普通人就只能用连花清瘟。想想也挺有意思的。



@储殷

母亲的一篇文章
接到姐夫去世的消息已经好几天了,一直想写一点东西,纪念他,但数次欲写确无从下笔,心乱如麻,无语哽咽,欲哭无泪,这大概是每一个失去亲人的体会吧!
我的姐夫,杨朝兴,四川人,今年88岁。他是个让人一眼看去,就让人想起陌上君子,温润如玉的这句词语。
在印象中,几乎没有见过他与人红过脸,内敛但并不木纳,淳厚但又很明智,是一个很有内涵又充满情趣的人。
他应该是初中 毕业吧,在到处都是文盲的解放初期,应该还算一个知识分子了,在几万人的大兵工厂里
,负责检验工作。记忆里,,每当厂里出了质量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难题时,总是有人急匆匆的把他叫走,他的几个徒弟,即使是星期天,也常常来找他讨论工作,他永远都是不慌不忙,认真的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在同行里是公认的技术大拿,很受上上下下的信任。去年,他获得了50年优秀党员的勋章,看见他佩戴
着奖章,满面喜悦的照片,我由衷的为他高兴,自豪,在共和国的大厦上,有他以激情和青春砌的砖添的瓦,他无愧以祖国,无愧以党员这个称号。
他是一个好丈夫 ,姐姐从年轻时就体弱多病,住过多次院,动过数次大手术,但他从未怨言,体贴照顾,分担家务,夫妻俩几乎没吵过嘴,姐姐以多病之身,80多岁还健在,离不开姐夫的细心照顾,体贴和关心。他象一座大山,给予妻子以坚实的依靠。
他是一个好父亲,从未对儿女以高声呵斥,更别提责打了。如果对妻子,他象一座大山给予支撑,对于孩子,则是一条温宛的小溪,以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哺育着孩子们的成长。他的三个儿女,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但是他们都秉承着他们父亲教诲,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继承了他们父亲坚韧,豁达,乐观向上的秉性,自觉学习,努力深造,都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
记得去年探望姐姐姐夫时,家里非常干净整洁,可是墙上贴着纸条,桌子上压着纸条,写着;重医的医生讲,你有心脏病,不能喝酒。原来,姐夫年纪大了,有轻微的老年痴呆 就馋着那口酒,孩子们只能到处贴着医生的话,提醒他。后来,在酒店吃饭时,孩子们只给他倒了一小杯,就不准他喝了,他用小孩得不到心爱之物委屈的眼神看着酒瓶,还是姐姐求情,又倒了一小杯。当时,我望着姐夫,心里又难过又庆幸,难过的是年轻时那么睿智,内秀的人变成了孩子, 庆幸的是他的三个儿女那么孝顺,细心,耐心,象极了当年做父亲的他对待年幼的他们一样。
每到休息日,孩子们都会带着孩子,携着爱人,陪伴着老两口,一大家人热热闹闹,温馨幸福。我也是近七十的人了,也看多了人世间风风雨雨,悲欢离合,不幸的家庭原因千万条,而幸福的家庭都是很相像,夫妻和睦,父亲言传身教,才能母慈子孝,儿女们长大后才能肖像父母,才能幸福美满,才能使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
他也是一个好大哥,当我还是幼年时,母亲由于所谓的历史问题,右派问题,离开我们下放劳动, 我和弟弟只有在姐姐家才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姐夫像大哥哥一样,给予我们了宽容,照料。特别是在做人处事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记得还是文化大革命初期,一天,姐姐家前面那栋楼,人山人海,人头拥挤,人心躁动,我带着侄女也挤在人堆里看热闹。原来,是在抄一个当过国民党军医的医生家,只见他们收养的女儿拿着一本书慷慨激昂的揭发批判其养父。:!正在我们心情澎湃,一起高呼口号时,姐夫以从未见过的冷脸,拉着我们挤出了人群。当时,还是懵懵懂懂的少年时代,即使看见姐夫那张拉长的脸,还是兴奋,叽叽喳喳的给他讲发生的事情,特别是那本外国书,上面有好骇人的肠子,骨头,姐夫可能实在忍不住了,就说那是一本医书,那个高医生救了好多人的命,那个女儿也是他们捡的一个几天大的弃婴。现在这么搞,没良心。记得姐夫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看见别人落难时,如果我们有能有力帮助别人时,就要拉一把手,如果无能无力,起码不要落井下石。我由于母亲的遭遇,明白了姐夫的意思,惭愧的低下了头。
过了几个月,一个冬日的下午,我去厂里的澡堂洗澡,路过我读过书的小学,人都去闹革命了,静悄悄,只有到处贴的大字报在风中作响。我看了一下那些东西,里面很多是揭发批判曾经交过我的数学杨老师,他参加过国民党青年军,到云南腾冲,缅甸打个仗,是个漏网特务。我心情震惊,难过,杨老师对我非常好,每次我帮他收作业,到他办公室时,只要他有空,就会出一些当时叫聪明题,如鸡兔同笼,行程问题等,让我做,会仔细的讲解我不懂的地方,使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我对知识的向往。突然,我看见空无一人的操场,杨老师正在打扫卫生,往日总是梳的整整齐齐向一边倒的黑黑的头发已经花白,乱七八糟的在寒风中摇曳。
我突然想起姐夫的话,就悄悄的走到他身边,喊了一声杨老师,老师一愣,转过身望着我,苦笑一声:好久,没有人叫我老师了。他摸了摸我的头,看了看我拿的洗澡的东西,温声说到,洗澡啊,快去吧。
走了好远,回头还看见老师在那望着我,见我回首,向我挥了挥手。
多年后,我知道了杨老师在国难之时,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远征军,在腾冲缅甸英勇的抗击日寇。是一个英雄。后来,我多次打听杨老师的下落,都不知所踪,想来已经去世多年了吧?,他应该比我们大三十多岁,活在现在,也应该是百岁老人了吧。我庆幸当时叫了那声老师。
我的姐夫,我的哥哥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姐夫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年轻时,即使工作再忙,家务再忙,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他也会呼朋唤友,去钓鱼虾摸鳝鱼,我曾亲眼见过他,浑身泥巴,把鱼篓子放在我们面前,,引起我们一阵欢呼声,好多啊!打牙祭了!他只是在一边微微发笑,但还是透出一点得意洋洋的心情。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鱼虾给家人会带来多大的喜悦啊!
他会做一手很好的川菜,每当有点肉和鱼虾的时候,就是他大展身手的时候,特别是调制火锅底料,在那个缺东少西的年代,总是出人意外的搞出一顿让人垂涎三尺的饭菜来,我老在心里嘀咕,他的徒弟一到星期天,就往家里跑,
三分是为了讨论工作,七分是为了嘴巴吧?
他毛笔字写得不错,年轻时,由于工作繁忙加之家务的,很少动笔,退休后,练习书法是他一大爱好,常常把一些引人自省,令人深思的古人,名人的警句挥毫写出,悬挂在厅堂之上,给儿孙们与教育和启示。
往事如烟,姐夫,我的哥哥,虽然您已离去,但您的音容笑貌永远刻划在亲人的心中,你的亲人,你的朋友都会永远记住您的,杨朝兴,一个平凡的人,确有着一个让人骄傲羡慕的人生。
已经一点钟了,,难熬的2022年终于过去了,新的一年,新的一天来临了,望着帝都黑漆漆的天空上的几颗星星,我诚挚地许下我的新年心愿,愿我的姐姐战胜病魔,平安出院回家。愿我的亲人,朋友,同学平安,顺遂,幸福。愿我的姐夫,一路走好。
于2023年元旦清晨一点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3-1-1 18:53 编辑 ]



@段郎说事
#摩洛哥禁止来自中国旅客入境#【摩洛哥:1月3日起所有来自中国的旅客不得入境,不论国籍】据路透社当地时间2022年12月31日报道,摩洛哥外交部当天宣布,从2023年1月3日起,所有来自中国的人员,不论国籍,皆不得入境该国,“以避免出现新的新冠病毒感染浪潮”。
     报道称,从数量上看,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中国游客前往摩洛哥,这些游客通常乘坐经由海湾国家的航班抵达当地。而在此之前,也有部分国家对来自中国的旅客实施了相关入境限制措施。vip(观察者网)



https://www.voachinese.com/a/tai ... tm_campaign=dlvr.it

蔡英文称台湾愿意向中国提供应对新冠疫情的必要协助
2023年1月1日 10:48
美国之音
2023年元月一日,台湾总统蔡英文(中)和副总统赖清德(右)在台北总统府前参加升旗仪式。
2023年元月一日,台湾总统蔡英文(中)和副总统赖清德(右)在台北总统府前参加升旗仪式。

评论

华盛顿 —
台湾总统蔡英文周日表示,愿向中国提供“必要协助”,以帮助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病例激增,但她表示,中国在台湾附近的军事活动不利于和平与稳定。

一些国际卫生专家表示,中国上个月突然改变政策,开始取消世界上最严格的封控和大规模的核酸检测措施,这意味着新冠病毒在很大程度上正在不受控制地传播,每天可能感染数百万人。

蔡英文在总统府发表的传统新年致辞中表示,“我们看到近来中国升温的疫情状况。”中国将台湾视为自己的领土,并加大了军事压力,以维护这些主张。

“只要有需要,基于人道关怀的立场,我们愿意提供必要的协助,帮助更多人走出疫情,有个健康而平安的新年,”蔡英文说,但没有详细说明将提供什么样的必要协助。

台湾和中国大陆就各自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多次相互指责对方。

中国大陆批评台湾在去年国内感染人数飙升后对疫情大流行的管理不力,而台湾则指责中国大陆缺乏透明度,并试图干预对台湾的疫苗供应。不过,北京方面对此予以否认。

蔡英文再次呼吁与中国进行对话,并表示战争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选项。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周六晚上发表的新年致辞中仅简短地提及到台湾,称“海峡两岸一家亲。衷心希望两岸同胞相向而行、携手并进,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习近平的讲话没有提及寻求将台湾置于中国的控制之下。

蔡英文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她注意到习近平的“温和”言论。

她补充说:“但我想提醒人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附近的军事活动对两岸关系和地区和平稳定都没有任何好处。”

蔡英文讲话后不久,台湾国防部表示,在过去24小时内,12架中国军机越过了台湾海峡中线,这条中线此前一直是两岸之间的非正式缓冲区。

今年8月,中国在台湾附近举行了军事演习。之前,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访问了台北。中国的这些军事活动仍在继续。

蔡英文一再表示,她希望与中国进行对话与和平,但如果受到攻击,台湾会自卫,只有2300万人民才能决定他们的未来。中国将蔡英文视为分裂分子,拒绝与她接触。

(本文依据了路透社的报道。)



@生物狗Y博

8分钟前
来自 iPhone X
新年快乐!但别传某病毒株专攻啥,要特别备某类药的谣言了

先说最重要的一件事:祝大家新年快乐!

2022真的挺特别。年初我在美国经历了当时还是BA.1的奥密克戎第一波,年底又看到中国的疫情大暴发。中间全球经历了BA.2、BA.5、BQ.1、XBB等等。中国经历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吧。

既然微信微博等均不允许我在新年对中国的疫情表达担忧,那么我只能表达这一点:奥密克戎的第一波总是困难的,但终归会过去,区别只是代价高低,以及是否需要付出本可避免的代价。

一个社会的准备程度关系到这个社会最终付出的代价。这个你我个人改变不了。

但作为个人,你我个人的准备程度,很可能决定了我们个人最终付出的代价。这方面我们是可以改变的。

个人可以改变什么?

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如果可能储备一些抗原检测、缓解症状的药物。

如果有余力,帮助一下你周围的人。最近我与我的家人也是这种爱心的受益者。当专家靠不住时,人是靠得住的。如果可能,选择做一个靠得住的人,这样,最终我们周围能靠得住的人会多于那些靠不住的、明着暗着带货或有其它任务的专家们。

除此之外,自己还能做什么?

最重要的:学会辨别信息。

其实学会辨别信息了,你自然知道要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你看到大量研究显示疫苗降低重症风险,选择相信这种医学共识,而不去看什么疫苗没用、疫苗造成白血病肺结节的谣言,你会不打疫苗?你看到各种数据证明个人防护还是能降低感染风险,选择相信这些靠谱信息,还会去相信口罩无用?

如果学会辨别信息了,你也可以不被各种突变株的“特殊”谣言所惑。

比如这两天网上传XBB1.5专攻心脑血管和肠胃,说要准备什么益生菌、电解质饮料。最先想出这个谣言的,不是给这些东西带货的那真是可惜了。

可是这个谣言一点都不值得相信。

XBB1.5最近刚被CDC单独从XBB下分出来,因为在美国绝大部分XBB其实是XBB1.5。而XBB1.5也成了美国最主要的病毒株。

可是这种病毒株有什么特殊症状吗?没有的。为什么XBB1.5能成为美国的主流突变株?因为它的免疫逃逸能力强。美国这里很多人都感染过了,不少还是接种完高效疫苗又被奥密克戎的各亚株(BA.1、BA.2、BA.5、BQ.1)突破性感染。这就打下了非常强的免疫基础。只有免疫逃逸更强的亚株才能在美国建立优势。XBB1.5就是因为免疫逃逸更强,在与BQ.1取代BA.5的竞争中获得了优势,占了新增感染的更大比例。

可是免疫逃逸是怎么来的?人体对新冠的免疫防护主要来自对新冠刺突蛋白的免疫识别。对感染的免疫防护更是主要靠针对刺突蛋白的中和抗体——这是有科学基础的,新冠感染人体细胞是靠刺突蛋白和人体ACE2受体结合,中和抗体阻断这一过程,自然就阻断了感染。

而我们说XBB1.5以及其它各种奥密克戎突变株免疫逃逸强,也都是因为在刺突蛋白上累积了新突变,对中和抗体有了更好的免疫逃逸。

这种突变都不需要特别多数量,很多时候只需要几个关键氨基酸位点上变了就能出现大幅的免疫逃逸增强。XBB1.5就是如此,不要看现在突变株名字复杂很多,实际突变的地方与数量没有那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刺突蛋白上的少量突变能对中和抗体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因为抗体识别的位点,这里也就是和刺突蛋白结合的地方是有限的(中和抗体的位置更加局限,要刚好能阻挡刺突蛋白与ACE2受体结合,类似篮球里的卡位,不是在球场上随便一站就是卡位成功)。在一些中和抗体高度集中的位点上突变了,自然就形成了四两拨千斤般的结果。

以上内容都是我们介绍新冠病毒的免疫逃逸时会说的基本概念介绍,XBB1.5也不例外。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来看所谓XBB1.5专门攻击心脑血管和肠道的谣言。这个突变株明明是因为刺突蛋白上的突变导致中和抗体效力下降,容易造成突破性感染或二次感染,才在美国成为主流,和攻击哪些器官有关系吗?

新冠侵入人体细胞靠的是什么?刚才介绍了,刺突蛋白和人体ACE2受体结合。XBB1.5也是一样的啊。那它侵入的器官也是看ACE2受体分布,和以往病毒株一样会是呼吸道为主啊。怎么就成专门攻击心脑血管和肠道了呢?

因此,靠谱的科普博主绝对不会提供这种不靠谱的信息。而如果你经常看靠谱的信息源,不是网上哪个帖子传播得多就信哪个,即便不会立刻想到该怎么反驳,也会觉得这个不妥或会寻找更可靠的查证。

所以,别再相信或传播XBB1.5专门攻击心脑血管、肠道的谣言,也别在乎那些谣言里说的要准备某几个药。以后换成另一个突变株,说专门攻击哪里,有什么特殊症状,需要用什么特殊药物,也别信。

这些谣言说到底,知道的不是新冠攻击什么器官,而是自己如何攻击人心。

包括XBB1.5在内的奥密克戎病毒株免疫逃逸主要是针对感染的免疫逃逸。防重症不那么依赖人体现存着的中和抗体,受影响就小一些。接种疫苗以及过往感染因此也都能降低重症风险。

类似的,某个突变株如何如何的谣言,具体内容再变,假的终归真不了。学会辨别信息,参考靠谱的信息源,这些谣言就算填满你的朋友圈,你也能不为所骗。

当然,如果你的朋友圈真被这种谣言填满,也稍微有点悲哀啊。毕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历来交友比较能拿出来炫耀的,虽说最后其实大家也都是侃大山八卦的层次,但变成谣言集散地就太掉价了。

怎么办呢?还是刚才说的,从个人做起,你自己不传播这些谣言,把正确科学的信息传递给自己的朋友家人。自己不从不靠谱的地方获取信息,也把靠谱的信息源推荐给周围的人。

最后,再次祝大家新年快乐,在2023,成为自己朋友圈靠谱信息的输出者,而非各种虚假信息的受害者。



@庄时利和


5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3 Pro
那个XBB的备药帖子里面,也就口服补液盐有用了,买不到的可以自制,或者成人应急买点宝矿力也行。

蒙脱石散属于你担心的话也可以备着的药物,但实际上临床证据比较弱。

诺氟沙星是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得用于18岁以下儿童,会影响骨骼发育。

病毒引起的腹泻,乱用抗生素只会加重肠道菌群紊乱,有弊无利。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中明确表示,病毒是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常为自限性,目前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一般不用抗病毒药物,且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除非是有比较明确的细菌感染指征(比如黏液脓血便)或特殊人群才考虑用。对于大多数感染性腹泻来说,预防和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才是第一要务。



@财经网
【#上海一线医护收到6000元补贴# 市委市政府短信: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对一线医务人员表示由衷敬意和深深谢意】上海市卫健委近日发布《关于保障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力量的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医务人员承担非常繁重工作任务,要进一步保障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力量。通知要求,在落实绩效激励方面,按要求向市、区两级医疗机构中直接参与新冠病毒感染防疫和救治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发放相关补助。南都记者了解到,发放对象包括市、区公立医院和急救中心(含急救车的驾驶员、担架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目前已有多家上海医疗机构发放了一次性激励奖。上海一线医务人员预计将于2022年底陆续收到6000元的一次性津贴。

一位已经收到津贴的医护工作者说,“我是30号收到的”,同时他还收到了一条短信,上面写着“现正处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为表达对一线医务人员由衷敬意和深深谢意,特此下拨阶段性一次性津贴6000元。”(南都)



@寒江独钓僧
再谈药物滥用

昨天的微博引发了很多争论,今天我再说清楚一点。当然,我知道不接受的人永远不会接受,但是需要科普的时候,我还是会说。

留言:“世卫都说地塞米松有用,你算老几?”
世界卫生组织确实推荐地塞米松给新冠患者,但是只是给需要吸氧的中度症状以上的患者。世卫不建议给轻症患者用激素。

留言:“很多医生都推荐抗生素,你算什么东西?”
任何一种药物都需要用对时间,要不然就是“滥用”。新冠感染,刚开始的时候是病毒感染,除了有限几种抗病毒药物,其他的抗病毒或者抗菌药物都无效。不但无效,而且会搞乱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压制自身的免疫反应,也会破坏人体内有益菌体。

但是,当出现并发的细菌性感染的时候,抗菌素就是一种良药了。所以我反对的是一开始不问青红皂白就上抗菌素,我不是说绝对不能用。大部分人是不会并发细菌感染的。

大家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这次这么多并发细菌感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长期抗菌素滥用。每次有一点不舒服,马上就上抗菌素,确实,一开始可能效果很好,但是同时,人体免疫系统就因此出现“惰性”,长期如此,以后遇到差不多的情况,人体免疫系统就会反应迟钝或者不反应了。

留言:“我见到很多吊针,患者马上好了,你这个洋鬼子不懂中国国情。”
先声明一下,我在中国医科大学读书,到了美国后才转药学,所以我对中国医疗手法还是熟悉的。

吊针见效是快。第一是水分和电解质的及时补充,第二是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脏腑。但是为什么发明吊针的欧美反而尽量不用吊针,反而尽量使用口服呢?这是因为吊针的危险也同样巨大,最严重的是吊针引起的血液感染,从而导致败血症。美国统计,每一千次吊针可能有两次感染的机会。如果严重,就会出现败血症。

留言:“你夸大了肝脏和肾脏的危害,我看到吊针的人都好好离开的,你危言耸听。”
对于肝脏和肾脏的危害不会马上出现症状,一般需要48-72小时才能体现。除非做严格跟踪,要不然你不会知道患者到家后的情况。比如有些抗病毒药物,每一万人使用,就会有一个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你当时是无法知道的,等你知道了,也晚了。

所以,我一直告诉我的学生们,我们手里的不是药,我们手里的是生死大权。每一种药物使用,我们都必须慎之又慎。所以在医院里面,药剂师被称为“最后的守门员”。

我的大女儿今年22岁,刚拿到药剂学博士学位。她至今只使用过四次口服抗菌素,从来没有吊针。我小女儿今年20岁,也只使用过两次口服抗菌素。这是欧美国家的常态。

我不认为可以让所有人接受,但是哪怕只有一人懂了,我也觉得这半小时打字没有白费。与大家共勉!



@浦东发布
【#XBB会不会导致2次感染#】据央视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表示,XBB、BQ.1、BQ.1.1致病性和之前的毒株差不多,但免疫逃逸能力增加了。因此,造成的病毒传播速度可能比之前更快。如果遇到这几种毒株,再次感染的概率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再次遇到的毒株与BA.5和BF.7有多少重叠,如果病毒一直变异,交叉保护作用降低了则可能造成感染;另一方面则是看人自身抗体水平。



@财经网
#XBB会不会导致二次感染#【#BQ.1和XBB会导致重复感染吗#?专家解读】#群体免疫对预防BQ.1和XBB感染作用较弱# #XBB.1.5一周内在全美感染占比超40%# #xbb# 目前我国现阶段流行的毒株以BA.5.2和BF.7为主,但一些国家出现了BQ.1和XBB等优势毒株,且已在我国本土病例中被检出,该毒株有何特点?是否会造成重复感染?我们该如何应对?针对上述问题,深圳三院院长卢洪洲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全球传播范围来看,目前BQ.1和XBB是流行度最高的两个突变株家族。

这两种变异株目前在欧美广泛流行,且上升趋势显著。其中,变异株BQ.1来源于奥密克戎BA.5株,其子系BQ.1.1已经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另一变异株XBB作为两个奥密克戎BA.2后代突变株的重组体,即两个奥密克戎亚变体BJ.1和BA.2.75的组合,有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在出现后短短两周内就在新加坡成为主要流行株,印度也基本被XBB所占据。

为何BQ.1和XBB变异株会迅速崛起?卢洪洲解释,其主要由于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RBD)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新冠病毒逃逸新冠疫苗和自然感染诱导的中和性抗体。“例如,与BA.2相比,BQ.1.1有6个RBD突变,比BQ.1还多一个关键突变,而XBB的RBD突变甚至高达7个。”

针对再感染问题,卢洪洲表示,以色列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年来,以色列新冠再感染率随着新毒株的流行而走高。近几周来,在BQ.1.1和XBB变异株的大流行下,新冠再感染率从20%上升到35%,且仍在增长;在BA.1和BA.5变异株流行时期,再感染率高峰分别为15%和20%。

这意味着,群体免疫对于预防BQ.1和XBB新突变株感染的作用较弱,新突变株会逃逸之前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所建立的免疫屏障。“尽管感染新冠后短时间内比如三到四个月内不会感染,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毒株流行或缩短二次感染‘安全窗口’。因此,在欧美国家,一些免疫力较差的人可能一年内感染多次。”

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卢洪洲表示,疫苗接种仍是重要手段。虽然疫苗接种建立的免疫屏障虽然不能有效预防新毒株的再感染,但对于预防重症和死亡仍有不错的保护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致病性方面,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BQ.1和XBB这两个毒株的毒力与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来说,疫苗接种是最优的选择。(21世纪经济报道)



外汇交易员
@myfxtrader
·
4小时
#观察 一张关于“XBB1.5毒株在美国登顶,大家要屯点蒙脱石散、整肠生、诺氟沙星”的截图在朋友圈流传,“#蒙脱石散”迅速脱销,并在1日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有医生提醒,蒙脱石散有收敛作用的同时也有副作用,颗粒较难排出,留在体内可能造成便秘。



@纽太普同学
关于“举 a4 纸有没有用”这个事情呢,以我的经验来看,大概是这样的。
全国各地的,大规模出现的街头聚集表达了一部分的民意,以一种非常激烈的方式告诉为政者:此刻有一些人不愿意、不能够接受持续的、长期的封控了。
而在咱们这儿,民意一直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应该是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常识。上面对于是不是继续封,显然一直是有分歧的——而舆论场则是双方试探的舞台。
事实上早在 10 月初,大家就都在猜测大会之后会逐步放开,而在 11月中下旬,连一些原本无限拥护为政者任何政策的爱国大 v 也开始声讨这种扩大化的封控,显然就是这种试探的显化。
然后就转向了,放开了。
你要说举 a4 纸是鸡叫出了太阳,那我觉得并非如此,毕竟 a4 纸对舆论场是有影响的,而鸡的声带对地球自转的确没有任何影响。
但你要说是因为 a4 纸的存在,就唰一下放开了,直接停止了一切防疫措施,那你就是在拟人化政府,而且把它拟成了一个极端小肚鸡肠的人:你们不是嫌菜不够咸吗?那今天开始所有大米换成盐。你们不是嫌保护了你们三年闷得难受吗?那我不管你们了,自己出去面对疾风吧。
所以你们认真地觉得,政府这么赌气的吗。
说白了,a4 纸并没有直接给出应该如何结束封控的路径和结论,它只是民意,而为政者的动作则代表了他们最终的思考和选择——今天的快速过峰,不设置任何缓冲,甚至连退烧药都不给你们留准备时间,其实只是决策罢了——要为这个决策负责的,不是 a4 纸。
当然,有一种观点是,躺和控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状态,以奥密克戎的传播力,只要不进行最严格的封控,就相当于不进行任何封控。一些我很尊敬的朋友就持有这样的观点。
但从我个人的体感来看,似乎并不是这样的。比如“轻症可以上班”这种官方的建议,在我看来就显然不是为了压平曲线,而是为了快速过峰,将对生产力的影响降下来。为什么此时不能鼓励和要求有条件的企业尽量采取远程办公呢?路上的人哪怕少一个,对防疫也有帮助啊。
在最严格封控(有病例就封城)和完全不封控之间,就真的没有空间么?当我们这里很多人都在转发吐槽段子说“我阳了老板非让我上班,我就每天去汇报工作”的时候,你就知道我们现在采取的方针真就是尽快让更多人感染,而不是尽量压平曲线了。



@拆台CT
再有人问为什么不有序放开,就把这两张图甩他脸上。

12月1日,锦州发文称,能清零而不清零太可惜。

胡锡进转天凌晨发长文批评,“锦州坚持的做法有些陈旧,该做法对奥密克戎新变异株的不适应性已被全国的经验所证明”。

胡锡进还表示,“老胡的话可能有点尖锐,但完全是出于善意,希望锦州市治理者和支持它继续清零的朋友们海涵”。

不仅如此,胡锡进还在锦州宣布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后继续发博,“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决定,我要对锦州市最终迈出及时的这一步表达一个老媒体人的敬意”。

所以,为什么不能有序放开呢?

答案当然是因为,有人不允许啊。

他们的要求是,立刻、马上放开,否则消防斧就要挥出去了。



@龚晓鸣医生
今天太多人我问我的意见了,要不要备蒙脱石散,XBB影响的也是全身性的器官,并不见得胃肠道症状会特别,真要腹泻厉害了,止泻药也不止一个脱蒙石散,我吃黄连素片就非常管用,没有必要扩散恐慌情绪,今天的社交媒体情绪有些不对劲,有点象被带节奏了。

BTW:各地重症高峰来了,已经有诸多的亲朋好友向我在求助了,医院里面用不上呼吸机,吸不上氧才是比较恐怖的,奈何,远水解不了近渴,呼吸机不能马上扩容,人员培训不会马上到位,诸多呼吸重症病人被一些没有重症知识的医护管理着,也是病死率增加的一个风险因素。

#新冠感染确实会有呕吐腹泻#



@新浪新闻
【应对新冠要囤蒙脱石散?#专家称蒙脱石散并非止泻首选#】#专家称诺氟沙星对病毒性腹泻没效果# 1月1日,止泻药“蒙脱石散”登上热搜,有说法称奥密克戎新变种容易导致腹泻,于是很多人开始盲目囤药。多位专家提醒,蒙脱石散作为家中常用药储备一两盒可以理解,但没有必要抢购和囤货,很多药物都可以达到蒙脱石散的效果。而且出现腹泻后,优先使用的药物并不一定是蒙脱石散。

上海市儿童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李志玲表示,大部分人出现腹泻后,建议优先补液防止脱水,可以使用口服补液盐散(Ⅲ),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电解质和丢失的水分,能够保持钠、水和其他电解质之间的平衡,恢复人体需要的电解质和循环容量,从而降低脱水导致的代谢性影响,恢复体力,这种药更安全。至于诺氟沙星、盐酸小檗碱片,如果为了治疗病毒导致的腹泻,就更没有必要抢购这些药物。李志玲说,这两款药均针对细菌导致的腹泻,对于病毒性腹泻没有效果。#热点经纬线#(澎湃新闻) http://t.cn/A6KeOR4B



@Kevin在纽约
「纽约感染XBB1.5的朋友怎么说?」XBB最早出现在亚洲的印度,XBB的变种XBB1.5现在席卷美国,CDC说美国至少60%的新增感染是XBB1.5,研究发现1.5的致病率和死亡率也和美国版的奥密克戎差别不大(图二),辉瑞的Paxlovid对XBB1.5仍然有效。

问了纽约最近感染新冠的几个朋友,说症状主要还是发热,流鼻涕和咽喉痛,他们没有出现腹泻和肠胃问题,问了他们说家里没有特别去备拉肚子药,另外我查了,纽约最近新冠住院率维持在正常较低水平,并无异常(图三)。#K律说美国疫情#
.



@周婠婠
我们楼32户人家,封控期4-5月份属于奥密克戎重灾区,共7户20人进方舱。结果刚才去问了一下,上一波感染奥密克戎的本次全部免疫,剩下4-5月份没感染的那一波,本栋楼几乎全军覆没。真的是躲得过初一,没躲过十五,以及民间不完全调查统计,虽然过了半年,但是上一次中招产生的抗体本次真的有效。 ​​​

@付亮的竞争情报应用
4-5月中标,相当于一次比灭活疫苗更有效的接种,到现在还有一定保护力正常。但不应该这么绝对。二次感染的有,原来没感染过的仍未感染的也有。4-5月轻症进方舱,遏制了病毒传播,现在只能居家了,那时对医疗系统的挤兑压力比现在小。



@冬亚
#春节会形成群体免疫吗#  
那就再说一遍
别做梦了
全世界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新冠病毒形成了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是人群对传染形成抵抗力,使疾病无法流行。
你自己对着群体免疫的定义,看一下全世界
哪里是能靠人群免疫抵抗力让新冠一个接一个变种无法流行传播的。
就包括现在,哪次不是来一个牛逼的变种就流行传播一次
现在全世界的状态叫做,群体适应,或者也可以说群体麻木
因为新冠病毒目前致死率很低,配套的疫苗和药物有一定效果
病毒不再是社群最主要关注的事,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要去过。



@汪有啥都有
看网上有人说“听说有的大V发一条公关微博,辉瑞给300万”。
我告诉你为什么不可能。
因为如果真给300万,你关注的那些军事时事博主会蜂拥而上,把价格打下来,打到500一条。
然后齐齐发“辉瑞好价”。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1365.html

【404文库】“这样的群体免疫,还是群体免疫吗?这是群体受疫吧”(外二篇)
12/28/2022




CDT 档案卡





《404档案馆》讲述中国审查与反审查的故事,同时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发布。播客节目可在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Spotify 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404档案馆”进行收听,视频节目可在Youtube“中国数字时代· 404档案馆”频道收看。

欢迎来到404档案馆,在这里,我们一起穿越中国数字高墙。

尽管中国的言论审查和舆论管控日趋严峻,国家对公民的监控也无处不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那些不服从的个体,顶着被删号、被约谈、甚至被监禁的风险,对不公义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数字时代在“404文库”栏目中长期收录这些被当局审查机制删除的声音。

本期节目,我们选读过去一周中引起舆论关注的三篇404文章。

一、赛柏蓝|买不到的布洛芬背后:禁令下,厂家一度不敢备货,现在临期药也被抢光


“新十条”出台后,人们的生活变得截然不同。随着国内部分地区居家隔离人数出现明显增加,同时叠加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等因素影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感冒类药品“一药难求”。

12月19日,微信公众号“赛柏蓝”发布文章《买不到的布洛芬背后:禁令下,厂家一度不敢备货,现在临期药也被抢光》

文中写道:

买不到的「布洛芬」们

药企、物流…链条究竟卡在了哪里

“现在不只布洛芬紧缺,四类药都缺,甚至跟四类药搭边的也缺,有退热功能治疗风湿骨病的药都被抢购一空,就因为和退热沾边。天津的一些儿童医院门口,黄牛们甚至把美林的价格炒到了2000-3000块钱一瓶。”

“我们也在努力加大生产,但药品出厂这根链条,衔接着各个环节,生产设备、包装设备、人工等,有些药企的销售人员已经感染了一半,发货根本没法进行。上设备需要时间,员工康复也需要时间。”一家生产四类药的企业人士说。

作为全球主要的布洛芬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占其全球产能的三分之一。目前,国内持有布洛芬批文的企业不在少数,根据国家药监局数据,仅国产药品批文就达到558个,药品剂型包括胶囊、颗粒、片剂等多种剂型。

生产布洛芬制剂的药企人士曾向媒体表示,目前布洛芬制剂的常见规格是0.3g和0.4g。以0.3g规格而言,1吨布洛芬原料药可以生产333.33万粒布洛芬制剂。

原料足、批文多,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天,为什么还是买不到?

一家有四类药生产的企业对赛柏蓝表示,“一直以来,各地严控四类药售卖,患者基本不会囤药,药企卖不出去货,很多四类药的企业、药店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资金链断裂、倒闭。”

“尽管11月份已经有了明确的四类药松绑动向,但药企们基本都没有接到明确通知,而且并不是所有省份四类药都放开了,药企根据以往经验,仍然对存货、备货有疑虑。各地疫情爆发下,很多药企四类药的产能在没有饱和的状态下,甚至出现了停产。”

除此之外,疫情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还包括物流。

买到的药品为什么迟迟没有物流?北京顺义区某快递点的快递员对赛柏蓝表示,这段时间物流都很慢,不是不发,感染人多,压货严重,物流没法动,现在最主要的就是缺人。

二、一钵行者|有些“擅自接诊”发热病人的医生,现在还在坐牢


12月22日,微信公众号“一钵行者”发表文章《有些“擅自接诊”发热病人的医生,现在还在坐牢》

文中写道:

现如今,我们很多人都阳了,阳了之后,会发热,会想办法求着医生给开点药,我们也知道,现在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很多医院的医生都几乎是全天候工作。

但是,其实,现在他们全天候工作,已经算是幸运的,因为在一个月之前,如果他们接诊了奥密克戎患者,甚至只是给发热的人治疗,都有可能被吊销医师资格,甚至坐牢。

2021年10月27日,安徽六安两名医生,一名医生因为擅自接诊发热病人,一名医生因为未取得机构许可证接诊发热病人,两位医生都被判处1年3个月徒刑,全部吊销执照。

2022年8月7日,义乌市公安局宣布抓捕了两名接诊发热病人的医生。

2022年11月20日,安徽亳州谯城区发布通告,吕刚、刘运虎两名医生因为擅自接诊发热病人,被刑事拘留。

2022年10月,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青龙街道豪沟社区卫生室医生张某因为接诊发热病人被捕。

2020年4月28日,江西省新干县城上乡卫生院李某龙医生因为擅自接诊发热病人,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

2020年4月2日,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吴医生因为擅自接诊发热病人,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2020年6月,北京市“华康百姓诊所”吴医生因为擅自接诊发热病人被捕,所在诊所被吊销执照。

2022年1月11日,河南周口市扶沟县某医院副院长郭某东医生因擅自接诊发热病人被立案侦查,并已于1月5日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2021年7月,杭州市萧山区某医生在接诊某病人后,该病人知道了原来发热病人必须到大医院去治疗,遂举报接诊者阮医生,该医生被捕,诊所被查封。

2020年1月,发生在四川南充某医院擅自接诊发热病人,负责人院长李医生和副院长王医生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

2020年3月,江西省新干县某医疗机构因在疫情期间违规接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当事村医被吊销证书。

2021年12月,沈阳谱康医院擅自接收发热病人,致使疫情扩散,医院院长闫某旺医生被判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据悉,闫医生从事骨髓炎及骨伤科的治疗长达30余年,经验丰富,技术精湛。

作为医生,当病人处于痛苦之中时,掩面不看或者将病人像皮球一样踢走,那么,他是否会面临良心的审判?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那些面对病人的痛苦冒险出手的医生,却要承受牢狱之灾。

三、连清川|关于这个冬天,我有无数无解的问题


12月26日,媒体人连清川在其微博上发表文章,对中共当局疫情政策一夜之间的转变发出质疑。

文中写道:

这个冬天是极其严酷的。在过去短短的不到一个月时间中,我们所听到的噩耗已经不绝于耳。

我们在新闻中所见的,不过是冰川上面的一个细细的尖角,而在冰川之下,不知道有多大的隐藏部分。

许多的防疫爱好者,便会用以上的数据、事实与局势,来论证清零与封控有多么地正确,而所谓的封控政策使多少的中国人幸免于难。

打住。以上惨剧的制造,并非因为清零与封控多么地英明,而是因为,当下的policy,是一个放任放弃与放纵的政策。它严格上来说,连个policy都不算,是摆烂。
……
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一个权威与公开的数据,告知公众总体社会的感染率到达多少。

大家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自行统计,估算感染人数。

但问题是:为什么要自行估算?为什么不能够公开感染数据,并且宣布实行群体免疫政策。

群体免疫政策不是摆烂政策,它必须要有个明确的规划与指向。

如今的情景,显然是无计划、无管理之下的群体免疫,全国都在争先恐后地“达峰”。

似乎没有一个省市,包括中国的最高疫情指挥机构,卫健委和CDC,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或图景。

群体免疫变成一个完全的盲人摸象的过程。

但真正的群体免疫显然不是这样无序的、不计代价的、争先恐后的达峰。

群体免疫所需要的准备、应急与储备,是极其细致与巨量的。群体免疫并不是让公众以赤手空拳的肉身去硬扛,而是必须在充足的药物、医疗与防御的基础上,避免过高的重症率、病死率作为前提。

公开宣称进行群体免疫政策,既是对公众的告知,也是使公众有充分清醒的认知,在依赖国家机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充分的自卫准备。

公众无意识、无准备、无知识;曾经遍地都是,吆五喝六的大白一夜间消失,留下赤手空拳的公众,和疲于奔命的医院,这样的群体免疫,还是群体免疫吗?这是群体受疫吧。

以上是本期选读的三篇404文章。这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

中国数字时代 CDT 致力于记录和传播中文互联网上被审查的信息,以及人们与审查对抗的努力。欢迎大家通过电报(Telegram)平台 向我们投稿,为记录和对抗中国网络审查作出你的贡献!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85890.html

【CDTV】河南许昌等地跨年夜民众燃放烟花,有警察欲带走燃放者,被围观群众阻拦,网民“放的不是烟花,是怨气”
01/01/2023



2022年12月31日跨年夜,有视频显示,河南许昌有一些市民在街头燃放烟花,但很快就被赶来的警察阻止。

然而,就在警察阻止时,在事发现场不远处又有群众点燃烟花,这引起了群众的喝彩。

一些后续视频显示,警方出动多辆警车赶赴现场。警察试图带走燃放烟花的年轻人,但被围观群众围住阻拦,并质问警察:“凭啥跟你走啊?”

在河南周口太康县,民众则聚集要求警方释放因燃放烟花被抓捕的民众。警察放人之后,民众们则直接在警车旁燃放烟花庆祝。

还有视频显示,在陕西西安也有警察试图抓捕燃放烟花的民众。

在山东某地,一辆私家人则不顾后方警车的追赶,一路燃放烟花。

新浪微博上,话题#法外狂徒烟花版#中有众多网民留言,纷纷表达燃放烟花是为了与公权力作斗争。

CDT 档案卡





以下是中国数字时代编辑摘自网友评论

@刘轩律师15737952962:要自由,要快乐!!!要过年!!要放炮!!!河南洛阳不能失去烟花爆竹,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温心sammii:没有什么能阻挡,对烟花的向往

@说三道四之特别倔强:最近真是管的忒宽了,压抑!

@2021严于律己:民意不可违偏要为之 最终会有更多的烟花绽放

@泥鳅书童:放的不是烟花,是怨气

@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校草_789:总想着给老百姓脖子上拴链子

@夏天的风啊啊啊哇:老子就放,一群中国专家二百五

@笑看浮华苍生2016:不让放大家就一起放,他能奈何?

@隐形的CHAO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热恋倒数中:有一种孤勇的浪漫

欢迎读者访问 CDT播客 和 CDT视频 收听/观看更多相关内容。



张平
@pingzhang632
我真的是弄不懂:好好统计疫情数字,认真做病毒测序,老老实实把真实情况报给国人,报给世界,让大家都了解真实情况,不去乱猜疑,有这么难吗?你有那么庞大的统治系统,能强制全民核酸,能搞那么多方舱,能把每栋楼都用铁网围起来,就不能简单统计一个数字?让中疾控天天撒谎,很有面子吗?
下午4:55 · 2023年1月1日



谣言财经
@Rumoreconomy
·
20小时
一个跨年夜,全国各地都在上演的一幕,警车开着广播宣传不让放烟花,而老百姓却遍地开花,往年警察一上街就没人敢放了,今年不让放也要放,抓了人百姓就堵警车,结果大多数警察放手不管!

憋屈了三年,好不容易结束了,肯定是要放烟花庆祝。

他们放的不是烟花,而是一种压抑久后的宣泄!



@江宁婆婆
我平心静气的说一下我为什么对陕西卫健委发布的这个空病床数据没忍住开了怼。

前天带我母亲去拍了CT。因为之前踩过点,几家大的三甲都是起码排队几个小时,所以找了一家相对较小的二甲,只排了两个小时。CT结果,双肺感染性病变合并渗出,双下肺间质性病变。急诊的内科医生看完CT立即表示,要马上住院,但是他提前告知我一个情况:

“目前只剩下骨科还有两张空病床。但是你母亲这么大年龄和这个病情,还是要住院。”

我能怎么办,只能先住下。传说中的骨科大夫看新冠,就真给我碰上了。

在骨科住下以后,医生来看,又告知我三个情况:

“第一,我是骨科大夫,我不会看新冠,我也在学,已经帮你申请呼吸科大夫来看,但是可能要等很久。第二,我们是骨科,没有呼吸机,全院的呼吸机都在呼吸科的危重重症病人那里,你母亲的情况暂时也不需要呼吸机,不用太担心。第三,好消息,我们这里氧气是有的。”

我能怎么办,只能说起码还有个好消息。

三天过去了,呼吸科医生还没来看过。

这三天里我带着CT胶片和报告又去另外两家三甲医院看过,排队什么的就不说了。两家医院的医生给出了截然不同但结果一致的答案:

“这个情况相对比较轻,不建议住院治疗,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床位。要排队。”

“这个情况有可能会快速恶化,建议立即住院治疗,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床位。要排队。”

然后图一里这些“有空床位”的医院,我也打了电话,答案大多是一样的:

“没有床位。”
“要等。”
“要排队。”
“重症都要排队,前面现在几十个。”

当然也有真的有床位的:

“儿科有床位,但是我们不会看新冠。”
“有床位,但是我们这儿是看精神疾病的。”

我能怎么办呢,骨科甚至还不错的样子。进来三天了,现在骨科的走道里都有病床。

这个骨科病房里三个人,两个都是新冠。中间病床是个老奶奶,我第一天就发现这个老奶奶不怎么说话,n95口罩也基本上没摘过。

直到昨天的病友夜间茶话会,老奶奶终于戴着口罩瑟瑟发抖的说话了:

“我不是新冠进来的,我真的是骨折进来的。”

一句话给我整不会了都。

好在老奶奶给自己解了围:

“幸亏骨折了,现在又新冠了,能直接开始治新冠了。”



@拆台CT
#新中国电力事业开创者秦礼逝世#

荆楚网记者从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获悉,优秀的共产党员,新中国电力事业的开创者、执行者、推动者秦礼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1日5时30分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逝世,享年96岁。

新中国成立前,秦礼同志从1938年10月参加革命开始,一直是贺龙领导下的八路军120师的抗日战士,先后在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从事通信、宣传等工作,参加了延安保卫战。1946年3月,奉调赴东北,经过6个月的长途跋涉,途径山西、河北、山东、朝鲜、吉林,到达哈尔滨,先后在东北军区骑兵旅政治部、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兵工厂工作。1949年3月,随第四野战军南下郑州、武汉、长沙,以解放军全权代表身份接管湖南湘煤电厂、长沙电厂等大型骨干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秦礼同志于1953年9月转业到电力系统任职,先后担任湘中电业局党委书记、武汉供电中心主任、中南电业管理局生产技术处处长,出任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骨干工业项目——湖北青山热电厂首任厂长;1963年任湖北省电力设计院党委书记、院长;1972年任湖北省电力局副局长兼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1974年初,受电力部委托,负责组建当时中国最大的电力科研机构——电力部武汉高压研究院,出任党委书记,直至1988年12月离休,之后出任华中电力企业协会副会长。

秦礼同志1989年被国家能源部列入“新中国电力突出贡献者”辞典人物志。获新中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70周年荣誉奖章,获抗战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荣誉奖章,应邀参加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天安门广场阅兵。 http://t.cn/A6KeeZs6



@大头费里尼
开篇即绝唱
​文丨费里尼别多想,我说的是滑稽戏的存世老人。今天凌晨,滑稽戏演员、70前上海人熟悉的李青先生去世,享年91岁。至此,上海滑稽界双字辈已成“绝唱”。

Body绝唱之前很久,滑稽从业者的spirit早已绝唱。也不光滑稽戏,整个开口饭行业脚碰脚。就像今天我们看到姜昆,很难想象40多年前这个男人还说过《如此照相》。

如此照相一路畅行的年代,一个男人的码字曾经振聋发聩——虽然不过居然是常识。今天,这个文章著名个人非著名的老先生也去世。很多人在朋友圈说,啊,是个隐喻。​

一并打包归入“绝唱”。上海滩滑稽戏的鼻祖艺名叫“小热昏”。据说来历是伊欢喜开无轨电车,碰到讲豁边,有人上去寻吼势,伊就讲:啊呀不好意思是我热昏了。

承认热度太高讲了昏话,大家侪有面子。

Body之绝唱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spirit的热昏不予清零,才是雅量。可惜,从来量小非君子,唯有热昏慰人心。

在亲身参与了三年以来的沉浸式大型情景滑稽戏之后,我们迎来了2023开篇之绝唱。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747d182dca26e9883e6

病毒学家金冬雁:新冠疫情何时才能结束?还有最后艰难一步
原创 CC情报局 CC情报局 2023-01-02 11:42 发表于湖南
图片

图片

文/金冬雁 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凤凰网《肿瘤情报局》特约专家
核心提要:
1. 2022年早些时候,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历过奥密克戎大海啸。而国内正在疫情高发期,最早出现海啸的北京应该已经度过感染高峰和重症、死亡高峰期。此次疫情十分猛烈,公民教育、接种疫苗、分发抗病毒药和保护医疗体系是减少重症的三道生命线。
2. 国家尽快批准mRNA疫苗及针对奥密克戎的新一代疫苗也是保护生命健康的必要措施,以色列真实世界数据表明65岁以上的感染老人服用辉瑞Paxlovid显著减少死亡达近80%,显著减少住院也达近73%,美国、中国香港的数据也可印证这一点。香港研究表明,中国刚刚批准使用的默沙东Molnupiravir效用差强人意,而国产药的信息仍然较少。因此,中国应尽快建立Paxlovid社区分发机制,提高药物可及度。
3. 同时,必须确保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有效落实。入院病人的快速抗原检测和隔离措施必不可少。医院内日常抗原检测一定要应做尽做。对受感染者个人也一样:一方面,新冠特效药可以留给高危人士;另一方面,受感染人士在康复10天内一定要主动远离老人及脆弱人群,做好防护。
4. 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历过类似大海啸后,都已进入奥密克戎地方性流行的疫情新阶段,中国也一定能顺利走完最后的艰难历程。当下,尽全力保护生命减少死亡,安全渡过大海啸是最高目标。只有到奥密克戎在中国也进入地方性流行,我们才能正式确定新冠病毒世界大流行的结束。
图片

图片

北京可能已度过重症与死亡高峰
目前中华大地正在经历由奥密克戎引起的疫情大海啸。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在2022年早些时候经历过类似的奥密克戎大海啸。全球都必须在经历这个过程之后才能进入疫情防控的下一步,舍此并无他解。封控无以为继,大海啸迟早要来,意外的只是它在不期然中悄然而至。最早出现大海啸的北京应该已经度过感染高峰期,常常滞后5至10天的重症与死亡高峰很可能也已度过,但其他城市和地区仍处于上升或高峰期。疫情到来的猛烈程度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其中一个误判可能是对疫苗实际接种率及疫苗防感染防重症效果的过高估计,特别是在最后一针已相隔很长时间以后。对此我深感抱歉。
图片

▎图/去年12 月 23 日,医护人员将一名患者运送到上海一家医院的急诊室。
中国作为最后经历奥密克戎海啸的主要国家,完全有理由有条件做得比别人更好更漂亮。我们的确有过这样的期许,只是现实太残酷,离我们的期许我们的理想确实还有点远。其他尚未达峰的城市和地区,更应努力朝着我们所期许的目标,争取在减少重症、减少死亡方面有所突破。我一直强调公民教育和政策宣导的重要性以及接种疫苗、分发抗病毒药和保护医疗体系等三道防线,更指出它们是减少重症、挽救生命的三道生命线。我也一直呼吁国家尽快批准mRNA疫苗及针对奥密克戎的新一代疫苗,将人类科学智慧的结晶转化为保护生命保护健康的实际武器。我仍然有期待,也希望媒体能够继续帮助呼吁。
以下我想重提的就是疫情大海啸期间切实保护老人和脆弱群体的两大重要举措。
图片
图片

尽快建立机制,向易受感染的60岁以上老人及60岁以下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人士免费派发Paxlovid
为什么是Paxlovid而不是其他两种也得到紧急使用许可的口服抗病毒药呢?首先声明我与辉瑞无任何关联或利益,我一切意见和判断完全是基于现有科学证据。以色列的真实世界数据(NEJM 387: 790-798, 2022)表明在65岁以上受感染的老人中服用Paxlovid显著减少死亡达将近80%(用药组2/2484对比未用药组158/40337),显著减少住院也达将近73%。同时,Paxlovid在49-64岁年龄组未显示有减少住院或死亡的效果。美国的真实世界数据(MMWR 71: 1531-1537, 2022)则显示不分年龄组不分疫苗接种与否的成人服用Paxlovid可减少住院51%。香港的真实世界数据(Lancet Infect Dis 22: 1681-1693, 2022)也表明Paxlovid在60岁以上老人及60岁以下有一种以上长期病的人士中可减少住院88%,减少全因死亡66%。
与之相比,刚刚获得中国监管机构批准紧急使用的Molnupiravir(默沙东)在高危人群中减少住院与死亡的效果尚有一段较长的距离,例如上述香港研究发现其减少住院仅30%,而减少全因死亡仅52%。甚至有最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其在接种过疫苗的高危人群中对减少住院与死亡完全无效(Lancet doi: 10.1016/S0140-6736(22)02597-1)。最后一个获批紧急使用的国产Azvudine药披露的信息太少,实在无法判定或比较。
图片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机立断作出重要决策,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赛跑,大量购买并迅速建立公平、合理的Paxlovid社区分发机制,大幅提高其可及度,将药送到真正需要并确实具备减少住院减少死亡效果的高危人士手中,并对其使用特别是禁忌药配伍问题提供专业指导,确保其用药安全有效。这一举措的重要意义既在于实现减少重症减少死亡的最高目标,也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医疗机构的压力,长远而言可节省大量医疗开支。美欧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在这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参考借鉴。报载北京已有计划在社区建立发放此药的合理机制,正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疫情不等人,北京市以及其他省市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必须分秒必争尽快落实,尽早让该用药的市民用上药。国家应举国家之力同辉瑞达成最惠协议,一方面用最低价格购买足够多的大量药品,另一方面尽快开始仿制药的生产。倘有必要,还应该积极争取各友好国家的大力支持。生命无价,一定要以最大的决心和智慧架设并保护好这条生命线。
免疫缺陷和免疫力低下的感染者是高危群组中需要特别关顾的一群。在其中一些人身上,新冠病毒可能较难清除甚至会出现极罕见的持续感染。一定要对这些人果断实施Paxlovid治疗,必要时还可能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和疗程,确保新冠病毒得到有效清除。在这部分人中还要特别做好病毒变种的监测,严防在他们身上持续感染的病毒再传染给其他人。这方面国家应当及早布局,有序推进。
图片

▎图/一名网友拍摄的自己就医北大第一医院急诊室的情景。
图片

“医院内部感染”可能正在导致严重后果
第二就是必须确保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能够有效落实。
我们要求有规模的中心医院各科室均接收相关新冠病人的理念是先进的,也符合新冠乙类乙管的指导思想。但是,入院病人如果不再要求核酸检测,快速抗原检测就是必不可少的。必须优先保证医院拥有足够的抗原检测试剂。通过抗原检测确保感染与未感染病人的相对分隔是至关重要的步骤,一定不可忽略。否则,在受感染和未受感染的病人之间出现交叉感染,其后果可以十分严重。医院中的住院病人都是高危人士,一旦感染重症死亡率一定会很高,也只会进一步加重医疗机构的负荷。
带病上岗的医护人员精神可嘉,值得全社会点赞。但在可能情况下,还是应该尽量避开在传染性最高的几天返岗,在传染性较低的日子也一定要做好防护。由仍能执行职责的受感染医护人员去负责照料受感染病人,也是另一个可行的安排。总之医院内部的感染控制绝不能躺平,医院内的日常抗原检测一定要应做尽做,绝不能马虎。上级医院要为下级医院做好表率,即使社区医院、地方医院和农村基层医疗,感染控制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特别是要防止发生超级传播。
图片
从受感染者个人的角度,以上两大举措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方面,不少朋友从不同渠道取得Paxlovid或者其有效仿制品,这些药在非高危群组使用意义不大,应当留给高危人士,而且必须在抗原和核酸阳性后的第一时间服药。如果优柔寡断,等到五天后出现重症时,则已错过用药时机,那时 Paxlovid也无力回天。另一方面,受感染人士在感染康复后10天内也一定要主动远离老人及脆弱人群,避无可避必须接触时也一定要做好高规格的防护,例如佩戴N95口罩。
图片
图片

只有当奥密克戎也在中国进入地方性流行,我们才能正式确定新冠病毒世界大流行的结束
德国著名病毒学家、国际冠状病毒研究的主要权威Christian Drosten在2022年初奥密克戎刚出现时就预言,奥密克戎将成为大流行后的第一版毒株(即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突变。变是永恒的,但成为地方性流行后的毒株确实也会趋向稳定,再变其特性也只会小幅上落)。
我认为他的这个预言很准确。岁末之际他又明言新冠病毒世界大流行已经结束,新冠现在就是一个地方性流行病。中华大地仍在接受奥密克戎大海啸的考验。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历过类似大海啸的洗礼后,都已进入奥密克戎地方性流行的疫情新阶段。我认为中国也一定能够顺利走完最后的艰难历程,揭开新的一页。我们无论在早前呼吁有序分步骤在最好的时机和地点放松管控,或者现在不遗余力地鼓吹免费向老人和脆弱群体免费派发Paxlovid口服抗病毒药并指导使用,其出发点都是减少普通民众在疫情中的痛苦与煎熬。
这场大海啸出现的时机或方式,并不是我们所能选择或影响的,其实它的来临完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当下,尽全力保护生命减少死亡,安全渡过大海啸,正是现阶段的最高目标。只有到奥密克戎也在中国进入地方性流行,我们才能正式确定新冠病毒世界大流行的结束。
图片

图片



CC情报局



@麻醉医生凌楚眠
#v光计划##我的防护手册#
网上刷到不少护士离职辞职的帖子。

观察了一下评论区,祝福理解觉得脱离苦海的基本都是同行(按评论自己的话说“仍在苦苦挣扎”),比例不超过10%,剩下都是如图这种冷嘲热讽——

“当逃兵,你还有脸发出来?”

心里很不是滋味。

医护群体,平时发点说工作复杂辛苦的吐槽时,网络舆论对线总会有此“经久不衰”的金句:“嫌苦嫌累你辞职啊”…

得嘞,真等别人用脚投票,这群人立马站到了道德高地上指指点点。

好人就得一直被枪指着,这是干医疗行业的终极悲哀。

可以很客观的告知一个现象:疫情大流行时,全世界的医疗行业都迎来了辞职潮,不少发达国家还有医护罢工(正当性我不讨论,仅描述现象)——工作量工作危险程度暴增,收入却下降;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正常的规律。

当然,干这行,很多东西不能用市场规律来衡量——能坚持下去,无非是心底的那点一腔血勇和不忘初心。

但我们医护也是普通人,有对日复一日巨大压力的恐惧崩溃,有对家人孩子的亏欠歉疚,有受不了想不开忍不住委屈的时候——特别是当你带病上班被病患家属包围,本就精疲力尽却被恶语相向动辄投诉打骂的时候。

我相信,每一个医护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都动摇过。

所以我绝不会称呼辞职的同袍为所谓的“逃兵”。

已经2023年了,3年都熬过来了,已经做了绝对够多的努力贡献,咱们坦坦荡荡,别怕冷眼嘲讽。

我更相信,现在坚持不下去的同袍,更多是因为身体、家人——人这一辈子,工作只是一部分,你做的事情再高尚,仍会有工作之外的牵挂。

祝 脱离苦海, 祝 人生宽阔,越走做好。

PS: 很多人可能对医护辞职的具体流程有点误解——作为公立医院体系的一员,辞职绝不会像私企员工那样提前15-30天告知交接就可以走人了;医护辞职需要走巨量的程序,找无数人签字,经历半年左右的“挽留期”(也就是说单位可以无条件压你半年),很可能还因为当年签的培训选留合同(九成九是霸王条款)需要“赔偿”一笔不菲的钱给医院。

现在这个时期能走的,多半2022年上半年就提交了申请。

这是个一进入(从规培甚至实习开始)就极难退出的行当,高昂的沉没成本、明里暗里的道德高压让你根本没有什么“后路”可言。

说白了,这也是超负荷运转的公立医疗体系能持续运转下去的原因之一。

一台令人生畏的强力机器,仍然是由无数螺丝钉组成的。

我也是一颗螺丝钉,我在乎螺丝钉。



@沈涛
从这篇#专家回应为何做了充足准备仍感觉猝不及防#的报道中,可以理解到这位专家(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所说的“我们做了如此充足准备”,实际上只是“我们以为做了充足准备”,事实上只是他们提出想法就代表已经实现了,但结果就是“猝不及防”[摊手]这个问题在去年上半年的上海不也是的吗?

@观察者网
#专家回应为何做了充足准备仍感觉猝不及防#【面对感染高峰如何守护百姓生命安全?专访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调整后,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本周,《面对面》专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

为什么我们做了如此充足准备,但是给人感觉还是猝不及防?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 焦雅辉:其实我也一直在关注网上舆情的反应,我觉得更多的反应还是说这个药,在早期发热的时候更多的是药的问题,是因为买不到药,拿不到药,我觉得这方面舆情是很多的。当时我们提出来的想法也是要给这些医疗机构包括基层的,包括二级以上医院的,药品一定要给配到位,要充足,结果到现实当中的情况是发热门诊、发热诊室开了,但是药品供应这一块出现了短缺,就是供不应求的局面。



@V闪闪
请告诉我,凭什么逼我团结?

参加亲人的葬礼就是我的新年

我的舅舅,昨天去世了,他有基础病,但相对低质量生活好几年,也一样这么过来了,本来一切生活都好好的,可是这一阵感染新冠后,终于还是没挺住,被无法救治的病毒侵害,引发的身体病变带走了。

我今天就在参加自己舅舅的葬礼,跟随着亲人一起出殡。我没有心情体会新年氛围。

我不想再仅仅是接受节哀的安慰了,我只想弄明白凭什么逼我必须接受单一的,一切都在向好发展的社会论调?就算这被定义为社会主流观点,那我就得跟着这样的观点,无条件的服从这类价值的安排吗?还要逼我去团结和我感受完全不同的人?

凭什么?

既然社会事实上已经不是无产阶级叙事,只是消费主义驱动的社会形态下,总结出,“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团结,心理基础都不一样啊,我们能团结吗?

非得把不一样的现实经历,甚至正经历着完全矛盾对立的现实,完全迥异心境的人说是一条船上的人,是真话吗?同一个时间段里,你有高兴,我有悲伤,我们没有共同的心理诉求和个人情绪。

你可以有跨年的喜悦和祝福,兴高采烈,完全不受我失去亲人的影响,因为这些与你何干。我们也没有阶级同胞的感情,我们连基本同理心的基础都不存在,你有你的权利和自由,为现在的社会环境感的到畅快,感到庆幸,甚至还说终于夺回了失去的三年,要抓紧狂欢。你怎样都随意。

但是我不能和你一样,我们相差太远,我感染新冠后,身体一直没有好,还在经历着病痛,同时,我的亲人也因为感染新冠而离去,也不能计入因为新冠而死去的统计,不能非常体面的离开人间。我正在体会历史上有过的“家家戴孝,户户治丧”

虽然都活在一个国家,同一个时空里,但我这类因新冠感染遭受身心打击,家中亲人遭遇不幸的人,与只在乎现在一切都好,只要能满足个人私欲 只在乎自己到哪都出入自由的人,是两个平行世界的人,无需相互共情,也不必相互理解,我们没必要有共识。

某些媒体竟然说“团结一致向前看”,而不是对立、撕裂,更不是攻讦、谩骂。​待到春暖花开,相信我们会以相对较小的代价走出疫情之困。

????????????????????

我怎么去与不与我有共同心理基础的人去团结?对谁是较小代价?对现在失去亲人的人是较小代价吗?亲人都已经是骨灰了,对他们而言哪里有春暖花开?

我是要向前看,前提是不是我先要去适应“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个既定现实?我得怎么做到首先需要付出巨大个人和家庭代价,来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因为没有人和社会机制为我兜底。

那我又要怎么做到毫无情绪波澜的去接受团结对我没有帮助,甚至没有同胞情谊,还伤害过我的人?

我不是圣人,我是正常的普通人,在当前的基本社会现实状况下,我没有更大奢求,我就是希望能健康生存,才能延续家庭的生存,保护好家人。

请问问那些和我一样经历的人,在这段时间失去了亲人的人,是不是不需要在乎任何立场,不需要在乎之前发生过一切,都必须无条件的和所有人进行团结?

这样的团结是当下对我同样经历人,最重要的事吗?我们究竟为了谁,为了什么才去团结呢?

请问,到底是谁先破坏了之前的社会团结?那些破坏了社会团结的人,他们凭什么不先道歉,再求着我们来团结?



https://mp.weixin.qq.com/s/L8C_MI5BtwMsxcUK7ognjg
跨年之际的“快速集中过峰”
原创 Chairman Rabbit tuzhuxi 2023-01-02 16:36 发表于广东
兔主席 20230102



地点:北京。时间:2023年。
1.昨天带小朋友去电影院看了《阿凡达2》。晚上到商场里的餐厅吃饭,看到一些热门餐厅门口已有不少人排队。走到各个地方,人明显都多起来了,一派恢复的景象。今天上午,我去常去的发廊理发,发现人很多,还得提前预约,只好约了下午再去。下午见到理发师傅,见我头发乱糟糟,问我有多久没剪头发了,我说至少有两个月没理了。师傅说,好多人都是两个月没理发,现在都出来理发了。发廊里人很多,也是一副热闹的景象。
2.这一波疫情扩散非常快,在两三周的时间里,北京绝大多数人都得了一遍。同样的场景也在中国其他城市发生。我估计这波疫情传播、扩散速度之快,是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预期的,而且可能包括公共卫生专家的预期。作者还是那个观点:病毒传播越快,越说明当时“动态清零”的防控难度和压力有多大,能够在Omicron面前构建防控长城,坚持这么长时间,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了。
3.作者身边的人基本都得过一遍,基本也都“阳康”了,处在愈后的休养生息阶段。另外,基于对身边朋友的观察,这一波“快速集中过峰”里没得上的,主要有两类人,第一类是已经得过的,大多是今年在境外感染过Omicron,这些人在本波里无一中招(证明没有重复感染),刚好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职责;第二类是疫苗接种比较晚的,体内应该还有抗体。这里就包括我们家的老二:他的第二针是12月初(刚刚放开后)打的。后来,全家都阳了,就他一个没事。
4.如果现在还没得上,那么是有机会避过这一波(即今年冬春)的疫情的:当出现“快速集中过峰”,周边绝大多数人都已得过后,全社会会处于暂时性的“群体免疫”。
5.基于本轮没得上的人提供的经验:一是本轮得过以后,至少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太会重复感染,这一条可以有信心;二是疫苗是可以防感染的,但得更加频繁的打。我估计以后每年得打一次,甚至可能要打超过一次,未来疫苗还会不断加强和升级,可以交叉接种不同技术路线和平台的疫苗,这样,得过+打疫苗,免疫力可期不断提升。这可能也是和病毒共存共生的终局。
6.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大城市),在主动或被动“放开”后,第一波感染率可能在20~40%,但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是成功避峰的,包括我在香港的不少朋友,今年以来始终没得过。我的日本朋友也有这个情况。在这样的地方,如果始终不希望被感染的话,那么生存方式就是持续动态观察疫情,不断避峰:只要出现新一波疫情,就适当调整工作生活状态,例如加大社交隔离,等一波过去之后,再调整恢复,长此反复。这里面的好处是:全社会没有集中感染的话,就能够避免在特别短的时间内发生医疗资源挤兑。但“不好处”则是,病毒还是在扩散,只不过在用更长的时间把大部分人口感染完。在大多数人口被感染之前,由于大多数人还在等待,同时也不存在暂时性的群体免疫,所以疫情始终会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7.中国本波疫情的特征是“快速集中过峰”(至少在大城市里如此),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大部分人(80%以上)经历了感染和康复。如果说穿越疫情就和渡河、渡江一样,那么不恰当地比喻一下,这个景象有点像非洲大迁徙里的角马过河:无数角马在同一时期穿越河流,很快就都到对岸去了。这里面的不好处是显见的:短时间内对医疗体系会有集中冲击。这时,家里如有完全未打过疫苗的高龄老人(1920-1930年代生人),是最危险的,因为“快速集中过峰”也就意味着,第一,老人可能和医务医护人员在同一波里感染,所能获得的医疗资源供给最少;第二,所有人在短时间内集中感染,医疗资源需求是最大的,会形成挤兑。所以,如何让老人平安过关,是有高龄老人家庭面临的最大挑战。
8.“快速集中过峰”一定不是公共卫生决策者希望看到的景象,也不是一个政策选择,而且可能显著超出了决策者的预期。但从全社会角度看,“快速集中过峰”虽然在短期内有剧痛,但也有一些“好处”——请注意,这是从全社会角度看的,不是从个人或家庭角度看的。“好处”就是:全社会得以在最短时间内(大概数周到一个月)穿越疫情周期,“过峰”越集中,越有可能出现暂时性的群体免疫;“过峰”越快,社会秩序恢复得也越快,反弹越有力。
9.这次大城市的“快速集中过峰”是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发生的,之后全社会进入痊愈和康复期。今年春节是1月22日,也来得比较早,所以“快速集中过峰”刚好发生在旧的一年与新的一年交替处。在冬春的时候“过峰”是有很大挑战的,因为这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医疗体系面对的压力最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跨年之际“过峰”又有一些“好处”:传统上,这是一年的收官之际,人们休养生息,准备来年再大展宏图。我们也都知道,2022年中国经济是经历了很大挑战的,人们都希望2023年能够把之前“丢掉的”给“补”回来。一年之际在于春。2022年末“快速集中过峰”,恰好让中国在迎来兔年新春之前穿越了疫情周期。
10.这次大城市的“快速集中过峰”是在2022年12月底,刚好与2023年春节有约一个月的时间差。这就相当于在“春运”大潮开始前,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已经实现了暂时性的群体免疫,在春节期间作为“阳康者”返乡,也可以避免将病毒带回家。这可能也是一个意外结果。我的阿姨就是这个情况,本来认为不一定会马上感染病毒,也会担心春节返乡时路上感染,再把病毒传播带到农村家人。我们当时也担心阿姨如果春节期间感染,一下回不来,或者在回城路上感染,再把病毒带到家中。现在我们和阿姨都参与了“快速集中过峰”,都已“阳康”,也就没有这一层担心了。
11.昨天,我特地看了一下各国的跨年活动,发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之类西方国家的人都是不戴口罩的,但有一个地方很多人佩戴口罩,那就是日本。在除夕跨年活动里,我看NHK的影像,各个地方除夕晚上出来活动的人,不分年纪大多佩戴了口罩(而且还有戴N95的)。这说明日本人还是非常注重卫生,防感染或再感染,另外戴口罩也是一种社会规范、规则、礼仪、共识。所以,一个美国人到了日本,出现在跨年活动里,可能也得佩戴口罩;一个日本人到了美国,参加纽约时代广场的跨年倒数,可能也不会佩戴口罩。这既说明了东西文化的差异,又说明了文化的力量(可能会改变个人的行为)。我估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口罩还是会伴随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并且全社会的卫生水平都会提高(例如洗手、消杀等)。这样,阳过+疫苗+佩戴口罩+日常卫生习惯,我们对SARS-Cov-2/Omicron是有防疫长城的。此外,在社会卫生水平与能力整体升级后,我们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范也会加强。
2022是中国历史上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在经历了年底的“快速集中过峰”后,我们对2023年可以期待更多。

(全文结束)



@北大呼吸发哥
2023年来了,祝大家新年快乐,幸福安康!近来不少人担心出现“白肺”而到医院去做胸部CT。其实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主要看下面几个指标:1、是否存在憋气,开始可能是活动时才憋气,以后静息时也感到憋气;2、氧饱和度,如果低于93%,提示重症。如出现进行性下降(每次要在静息条件下测定)则预示病情进展;3、呼吸频率加快(正常12-18次/分),超过30次/分为重症;4、心率持续加快,超过100次/分,排除发热引起者;5、老年人出现精神淡漠或四肢发冷;6、出现紫绀。如果没有上述表现,不大可能出现所谓的“白肺”,即大面积的肺炎,多数不需要通过胸部CT来观察病情变化。另外不少人患新冠后发热已经停止,憋气症状已经在改善,担心肺炎不吸收,3-4天就去复查CT。其实不需要这么短得时间复查。一般肺炎的完全吸收需要数周时间,只要临床症状持续改善,就可以过1个月以后再复查胸部CT,不需要短期,甚至频繁复查CT,毕竟CT还是有一定危害的。而且新冠病毒肺炎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很少遗留长久病变。我本人2020年患新冠后,虽然有肺炎,但由于比较轻,我是在病愈一年后为复查原来的小结节才复查了胸部CT。



@子陵在听歌
今天去理发,我理发师一直挺严肃的,我们很少聊天。但今天我在等候的时候在读一篇新冠文献,他正好看到了,然后理发时他问了我一些新冠问题,于是我们聊起了新冠。他说他和他太太9月份感染了新冠,他太太先发病,于是医生给开了Paxlovid,吃了一天后,他也开始出现症状,于是也拿到了医生开的Paxlovid。但他太太说吃了以后口苦,不舒服,于是就没有接着吃,他也因此没有吃自己的药。后来两个人都好了,于是他太太把药直接给扔了。我说,你扔的那盒原厂生产的原研药,现在在中国黄牛那里能卖到几万块人民币,他不以为然。

八月的时候,我帮朋友去取Paxlovid。她感染出现症状后给医生打了个电话,RN都没让她出示检测阳性的证明,直接给CVS发了处方。从她给医生打电话,到CVS取Paxlovid拿回家,一共只用了40分钟,一分钱没花。

Paxlovid适用症其实不广泛,我反复说就是感染后病毒高速复制的那几天使用有效,之后病毒复制显著下降,再吃抗病毒药抑制病毒复制就没有作用了。而我觉得很多人的“淡然”,比如把药扔了,来自于不缺,另外知道以后也不会缺乏,所以不会去多想。这种心态决定了很多行为差异。而如果真的缺乏了,其实不分人种不分国家,大家的行为都会趋于一致,就是恐慌引发哄抢,比如现在国内哄抢蒙脱石散,再比如2020年春天的时候美国哄抢卫生纸。



@财经网
【中国或将面临多波感染高峰?#专家称不至于三个月就经历一波疫情#】2023年中国是否将面临多波感染高峰的问题,近期颇受关注。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蒙国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至于三个月一次,但半年是有可能的。第二波高峰可能在五六月份。根据对周边城市及地区评估,第二波疫情规模将远小于现在,将为现在的25%-50%左右。因此不需要过分紧张。@看看新闻KNEWS  http://t.cn/A6KeD4d4



@猴年马月的中国
河北省是全国第一个爆发新冠疫情的省份。在12月6日之前,我还以为河北省感染人数瞒报了几十倍,12月6日才知道是瞒报了500到1000倍,当时已经有一千多万人被感染了。不过那时在北京相信这个数字的的人很少,直到12月12日前后北京爆发了,大家才知道原来河北更早。

12月10日左右河北省疫情最高峰时,每天有两三百万人被感染,但河北卫健委每天只公布两三个确诊病例,还有几百个无症状感染者。按照河北省发明的定义,不到快死的程度都不算有症状,死了肯定就没有症状了。后来很多省都向河北学习了,再后来全国都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的人数了。

网上那么多人骂张文宏,怎么没有人骂河北卫健委?

回复@张老猫喵:石家庄和保定也差不多。//@张老猫喵:回复@小葱伴豆腐2008:我十二月六号从北京返回邢台,回来之前卫健委疫情动态显示,邢台新增一例,我高高兴兴回来了,然后发现家里人阳了,身边的人都在咳嗽,去药店买药,人家说邢台阳了三分之一,然后迅速增加[允悲][苦涩]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