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67)



@美国癌症医生张玉蛟教授
借用有些人的话来形容一下海外华人这几天的状态:

中国迎来疫情高峰,海外华人“慌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几乎每个海外华人在中国的亲人都或多或少在几天之内羊了。

每个与我接触的人,都在谈论怎么买药寄回国内。更不幸的是,我们核心科研团队的主力之一,这两天正在焦急地办理中国签证。他父母双双感染,父亲已经是“大白肺”,正在北京的ICU. 他们都是清华大学的退休教授。三年多未见面,一见面就是在传染病ICU, 甚至……

专业的事情还是让专业的人去做

2020年夏天,当岁月静好时,许多人批评我有关“中国抗疫上半场刚结束,下半场还没开始。现在是中场休息。”“下半场有多惨烈,现在还不知道。”等言论。

不是我是预言家,而是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在没有足够的群体免疫,民众就是温室大棚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暂时的封控是为群体免疫做准备,也是强化医疗配套做准备。

放开是迟早的事,这样一个传染病的原则和事实,我们却争论了三年。

今天,大棚被打开了,许多民众毫无准备,包括我自己的家人。不仅omicron 传开了,还有流感病毒,细菌性肺炎……. 当我们应该去接种Covid-19 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的时候,我们忙着做别的事情。

自然界的规律有时是无情的。而我们这些之所以能把祖辈的基因传承下去,那是因为祖辈在面临无数的困境时,做了明智的选择。世界上,大部分人种早己消失了。

根据法国的一项研究,免疫负债( immunity debt) 是由于缺乏接触常规细菌和病毒造成的。 为了生存下去,我们不能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目标与手段必须理理清楚。

理智与理性,还有进步的空间。#新冠防护手册##我的防护手册#



@子陵在听歌
这几天病毒实验室泄露阴谋论又开始大规模重现,而且还是来自于三年中反复发布这些的那些博主。我过几个月就要说一次,病毒学溯源只有一个金标准,就是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不管他们的故事讲得多生动,没有病毒序列就是没有任何证据。那么,现在有没有病毒序列的起源研究呢?其实是有很多的。

中国学者在2020年和今年分别报道在云南发现的RaTG13(http://t.cn/A6qnRAtS)和BtSY2(http://t.cn/A6K3dBkG)两种蝙蝠冠状病毒SARSr-CoV,前者与新冠病毒SARS-CoV-2具有96.1%序列同源性;后者与最初的SARS-CoV-2的RBD仅相差5个氨基酸(T372A/L486F/H489Q/Y501N/N519H)。去年法国学者在老挝发现了BANAL-20-52,与SARS-CoV-2具有96.8%的序列同源性(http://t.cn/A66qolm9)。根据这些发现,目前学术界已经可以把病毒起源的进化树绘制出来。同样是今年,两篇重磅的Science文章指出了疫情跨种传播和最早疫情中心的形成(http://t.cn/A6a1jPBY),因此,目前基本明确了SARS-CoV-2来自于蝙蝠Sarbecovirus家族的跨种传播过程。而这个图片的最后一片拼图就是Furin位点的形成,科学界也在进行不懈地努力来找到这最后一片拼图。

那么为什么每次有疫情大小高峰的时候就会有军事账号出来编造制造病毒和病毒泄露呢?因为每次有疫情的时候有人感染有人住院,有的账号知道这时候有的读者需要“策划这一切苦难的罪魁祸首和反面角色”来发泄情绪,宣扬仇恨是疫情高峰中做营销的流量密码。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天可以看到各种仇恨言论。

今年是SARS-CoV-2溯源成果最丰厚的一年,除了上述研究,在疫情之前Sarbecovirus家族的主要发现者中科院WIV的Shi Zheng-Li等人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篇研究(http://t.cn/A6olMFuA),指出了为什么两次Sarbecovirus暴发都开始于同一个地区:因为携带Sarbecovirus主要活动在东亚、东南亚地区,而高密度人口和蝙蝠活动的重叠地区正是中国南方。我们希望不要再有Sarbecovirus暴发,但一旦发生,可能还会在同一地区造成人口感染。因此,进行病毒溯源和跨种病毒追踪是急需的,更重要的是,应用现代科技进行泛冠状病毒疫苗开发,以应对新发的冠状病毒疫情,这是当务之急。



@生物狗Y博
中国到美航班将需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日本、意大利也宣布了类似的政策。几个关键要点,美国的政策从1月5日开始,所有2岁以上乘客无论国籍均需提供阴性证明,覆盖包括大陆与港澳出发的航班,此外加拿大韩国转机航班如果乘客10日内在中国停留过也需提供核酸阴性证明。
关于实施此项措施的原因,美国卫生官员的解释是对中国当地的疫情状况信息有限。中国的检测量大幅下降,很难确定当地流行的到底是什么病毒株,而病毒基因组监测也很有限。突然间的大量传播会增加新突变株出现的风险。配合这些措施,CDC会增加国际旅客的新冠病毒株基因组监测,加入了西雅图和洛杉矶的机场。每周7个机场的500架次国际航班旅客,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由CDC采集鼻拭子,如果核酸检测阳性,样本会做病毒基因组测序,确定具体的病毒株。



https://mp.weixin.qq.com/s/hIijqXNE5WtcrMqDebAuVQ

重症肺炎挤满医院,专家:真正的“白肺”比例不高
原创 万顺顺、张驰程 医学界 2022-12-28 20:32 发表于上海
图片


通常认为,65岁以上是发生重症肺炎的高危因素,但实际上奥密克戎造成的重症肺炎,多数是80岁以的高龄老人。真正的“白肺”比例不是太高,它是“最重最重”的一个类型。





撰文 | 万顺顺、张驰程

感染新冠的第11天,孙丽水(化名)还没有等到床位。上周四,她的肺部出现大面积感染,医院床位排到80多号。

与床位同样紧张的是急诊室座位。平安夜凌晨4点,120把症状加重的孙丽水送到北京市一家郊区医院的急诊。原本宽敞的过道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病人,留观室50多个输液座位坐满后,加了十几张平车和轮椅。

“即使这样,也远远不够,留观室门口还排着长长的队伍。”好在孙丽水去的第二家医院临时搭建了输液场地。“护士推着输液车穿行时,走廊上的轮椅得临时挪开。”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文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然而令很多人费解的是,各地医院里却似乎迎来了一波肺炎高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刘春涛教授告诉“医学界”,床位紧缺的现象太普遍了,医院已经尽量把医生和床位都留给新冠患者,但急诊室每天仍有很多排队等待入院的患者。

图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室输液区内,座位已满,排队需3小时。

(拍摄:陈丽金)



图片
重症肺炎多发生在80岁以上高龄老人

刘春涛在华西新院区、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呼吸内科工作。他介绍道,医院几乎把所有外科手术停掉,外科变成内科收治新冠肺炎的病人。“外科就收轻一点的,内科收偏重一点的,呼吸科收再重一点的,ICU收最重的。”

现在收治住院患者需要考虑两个指标:肺部病变情况和患者的氧合指数。氧合指数在300mmHg以下的,考虑收住院治疗;200mmHg以下的,收进呼吸科;更低的,收到ICU。

据北京协和医院发布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新冠肺炎诊疗参考方案[1],氧合指数在300mmHg以下,则已经达到重型感染者的标准。

刘春涛表示,通常认为,65岁以上是发生重症肺炎的高危因素,但实际上奥密克戎造成的重症肺炎,多数是80岁以的高龄老人。病房内50岁以下的重症肺炎感染者占比极少,大都有基础性疾病。他说,“高龄老人全身脏器功能比较差,感染新冠后,一是肺炎比较重,二是免疫功能比较差,发生肺炎后,很快引起其他的脏器功能受损。”

此外,刘春涛教授的团队从临床上观察到,出现肺炎可能比新冠早期症状要延迟6-7天。有些老人先出现发烧、咳嗽、咳痰、肌痛这些症状,症状没有缓解,进而出现呼吸困难;也有的人症状已经明显缓解,退烧几天后突然出现气急,肺部CT显示,病变很严重。

遇到高龄老人,刘春涛会反复叮嘱并写在病历上:一旦感觉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大于20次,或者指脉氧仪测的氧饱和度小于93%,一定马上去医院。

解放军呼吸病研究所原所长刘又宁教授认同上述说法,新冠肺炎大多在发病的5-10天出现。典型的影像学改变是肺部CT出现多发的、片状的磨玻璃状阴影。一旦临床表现上发现有肺炎,应该及时在医院治疗,肺炎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年轻人感染肺炎后,基本没有死亡风险,这跟老人完全相反。”病毒学家常荣山指出,中国正在步入老年化社会,但在中国的公共卫生领域,老年人是最边缘的人群。海外的情况是,养老机构、老年社区,都注重对老人的防护,从疫苗到药物都优先供应老人。

“面对全国性的老人肺炎感染,不要管是‘新冠’还是‘旧冠’,当务之急是对症治疗,把肺炎治好。”他说。

图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室抢救室内,患者在接受治疗。

(摄影:陈丽金)


图片
不要滥用“白肺”的概念

近日,“白肺”一词突然被各种网络文章提及,并屡见于热搜,引来民众大量关注,甚至进而造成恐慌。央视前主持人樊登描述其父亲去世时“肺部已大面积变白”, 此后“白肺”更是成为众人议论的热词。

实际上,“白肺”是一种肺部影像学表现的“口语化描述”。人的肺里存储着大量的气体,密度很低,在 X 线胸片或 CT 图像上正常的肺组织表现为“黑色”。当肺组织发生感染、产生炎症时,肺组织的密度会增高,严重的感染蔓延到整个一侧甚至两侧的肺组织,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白茫茫的一片[2],俗称“白肺”。

除了肺部感染外,放疗引起的放射性炎症、肺肿瘤、肺不张、呼吸窘迫综合征、胸腔积液、药物性肺损伤、职业性肺病等诸多情况,都可以引发肺组织实变,在影像学上也表现为“白肺”。在临床上,“白肺”往往意味着病变较重,发展迅速,治疗较棘手,需要及时干预和处理[2]。

但值得注意的是,眼下“白肺”一词在网络上有被“滥用”之嫌。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12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现在网络上大家说的‘白肺’有的不是真正的白肺,有的没有达到很严重的程度,把它误称为‘白肺’。”

刘春涛也持同样观点:“真正的‘白肺’比例不是太高。”他指出,新冠肺炎起病时,在影像学上多呈正常或毛玻璃样表现,随着病程的推进与病情的加重,患者肺组织可能出现实变。“白肺”意味着几乎整个肺组织都发生了实变,是“最重最重的一个类型”。

“医学界”检索关键词发现,国内外的一些小样本研究数据表明,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住院患者中,具有肺部影像学病变的比例约为13%~32%,显著低于此前流行的非奥密克戎毒株[3-5]。

而刘春涛教授从实际经验出发进行估计,包括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在内,具有肺部炎症表现的比例大约在5%左右,但考虑到庞大的感染者基数,这仍然会对医疗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

在肺炎救治方面,首先要区分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两者的治疗方式完全不同。刘春涛介绍,往年肺炎患者中绝大多数为细菌性肺炎,即使在流感季节,由流感病毒引发的肺炎也较少见。但现在医院里的新冠肺炎患者,大多表现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

“重症新冠肺炎真的很难治,许多患者已经发病十来天,错过了口服抗病毒药物的时机了。”刘春涛表示,“治疗关键在于患者能否扛过第一个星期因新冠肺炎导致的严重呼吸衰竭,这是最麻烦的问题。”

刘春涛从专业的角度介绍了临床上对这类肺炎患者的诊疗措施:首先是抗病毒治疗,即使患者已经错过了发病后5天内的治疗时机,但病变还在进展,证明病毒还在复制,我们可能还是会给他们使用抗病毒药物。

其次是怎样改善患者的通气与氧合。我们一般从鼻导管吸氧开始,到面具吸氧、经鼻高流量氧疗,再到插管上呼吸机,从无创到有创,一步步来。

对于已经出现缺氧、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有效,但时间不能太长、量不能太大,以免造成继发感染。

对于炎症反应非常强烈、进展很快的肺炎患者,检查表明炎症因子水平非常高,可以考虑使用抗炎的单克隆抗体,如托珠单抗等。

图片
下个月或将出现新的肺炎高峰

各地出现新冠感染所致的肺炎患者之后,最近网上传言称,“北方出现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共循环或者重组”。

12月28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许文波表示,这是谣言。国内监测没有发现德尔塔病毒再循环。12月1日以来的奥密克戎基因组测序提示,BA.5.2和BF.7是占全国流行的绝对优势,占约80%。

据许文波介绍,目前全国检出9个奥密克戎亚型毒株正在流行,这些亚型没有发现有特征性的基因组突变。同时,从12月1日到目前,一共发现31个奥密克戎亚分支输入国内,仍是BA.5.2和BF.7占优势。

“医院的肺炎患者近期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奥密克戎所致的肺炎发病率增高了。”刘又宁称,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感染新冠的基数在增加。整个北京市往少了估算,也有100万以上的人感染新冠。假设肺炎发病率低到1%,那就有1万个人。

“奥密克戎致病性大大减弱。同样是肺炎,早期原始病毒肺炎重症患者10个可能死5个,现在可能有1-2个死亡病例,就这么大差距!”刘又宁说。

常荣山认为,更值得注意的是许文波在12月20日的发言,XBB、BQ.1等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变异株已经进入我国。“下个月的肺炎患者或许比现在还要多。”他说,“北京11月份感染的人不排除在1月份会被XBB、BQ.1等第六代亚分支再感染,因为它的免疫逃逸能力比BF.7还要强。”

在新加坡,XBB、BQ.1等第六代亚分支在两个月内从非主流变异毒株变成占比65%的毒株。12月9日,美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新增新冠确诊病例中,大约68%为BQ.1和BQ.1.1感染,大约4.7%为XBB感染(三者占比合计72.7%)。

12月13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学者在《Cell》发表的论文证实,BQ.1、BQ.1.1、XBB和XBB.1这些奥密克戎亚型具有目前已知最强的逃逸中和抗体的能力,能够中和早期奥密克戎的单克隆抗体对这几个奥密克戎亚型基本无效。

“国内已经有了,它正在不停地爬坡,跟BF.7/Ba5.2这两种主要流行株进行搏斗并将占据上风。如果国内也像新加坡一样,老人白肺的情况会比现在还要严重。XBB毒株造成德国出现28%左右的重复感染。”常荣山说。

他表示,虽然海外分析的数据表明,再感染的症状都比第一次要轻,第三次又要比第二次轻,但那是在全人群的免疫屏障率高于60%以上混合免疫背景下的,而我国的情况与此不同,免疫屏障过低,一旦流行,再感染率可能就要高于其它国家。“现在奥密克戎毒株的症状就算再减轻20%-30%,对老年人的致命性冲击也是一样的,除非致病性减轻到80%以上。”

常荣山建议关注住院的人数增多形成的医疗挤兑现象。老年人感染肺炎后的住院周期一般超过14天,治疗周期长,床位周转慢。医疗挤兑发生后,死亡概率会较平常增高。

刘春涛表示,外科平时没有处理过内科的病人,收治新冠病人后,需要内科医生多参与。此外,新冠肺炎如果合并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肝硬化等等之类的患者需要多个科室合作。“我们现在会诊压力非常大,新院区一天有40多个会诊,本部呼吸科的会诊量超过了平时的4倍以上!”


参考文献:

[1]https://mp.weixin.qq.com/s/8IwoZ6LE1RxDaXxhkl-Itw

[2]李家俊.临床上的“白肺”,你知道吗?[J].保健医苑,2020(05):44-45.

[3]吕莹,袁伟, 施冬玲,等. 2019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2, 40(5) : 257-263.

[4]何娇玲, 罗玉婷, 李颖, 等. 珠海市2019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J] .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2, 40(5) : 264-269.

[5]Yoon SH, Lee JH, Kim BN. Chest CT Finding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SARS-CoV-2: Delta versus Omicron Variants. Radiology. 2023 Jan;306(1):252-260.



@猴大宝
从13号医疗系统完全放开到昨天28号整整半个月的时间,来医院的患者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患者,到发热导致的一系列伴随症状的患者,再到现在的清一色的肺炎患者。昨天大约接诊了90个病号,去世了三个,都是80+的老人,无年轻危重患者,我把昨天病号的特点简单说一下:
1.年轻人来就诊的不多,昨天病号的成分主要以60岁+的中老年为主,年轻人比较少,主要原因我觉得一是年轻人的症状普遍都不重,再个是急诊动辄排队几个小时的情况让很多年轻人放弃就诊。但我还是给10几个年轻人做了胸部CT,他们大多咳的很厉害,但基本上没有肺炎,或者轻度的肺炎。
2.中老年人肺炎很多,有的有基础病,有的没有,CT上大多都是病毒性肺炎的典型改变,他们来就诊的原因非常相似:都是在家反反复复发烧了7到10天,不退烧,没办法才来的医院,一查几乎清一色的病毒性肺炎。我们倒推7天,也就是大约本月的21号左右,是这部分老人发病的时间,根据青岛的疫情播报,21号大约是青岛感染的最高峰时刻。很多老人的CT显示肺部感染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很多已经开始吸收状态,大白肺两个,大部分患者的肺炎都能通过治疗和吸收恢复,少部分对肺功能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3.几个严重的肺炎基本都合并严重基础病,比如糖尿病、尿毒症和恶性肿瘤。这类病人往往合并严重细菌感染,血相很高,PCT升高,需要加强抗生素的治疗。
4.因为新冠没有特效药,阿兹夫定和paxlovid是指南上明确推荐有效的药物,Paxlovid目前国内很少,阿兹夫定我们就可以开。我们倒推时间如果让在高峰期(21号)这批发病的老人在第一时间服药,那就是在21号左右老人刚出现发热的时候第一时间服用阿兹夫定和Paxlovid,连服3到5天,有可能减轻肺炎的进展,但这都是后话,这些老人从发病时间和CT上来看,大多病程都超过5天,这个时候服用阿兹夫定和P药也意义不大了,但如果仍然反复发热且影像上有进展的趋势,仍可以服药,这个需要综合判断。所以如果老人初次感染,刚出现发热的症状,可以第一时间服用,这是目前指南上明确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因为各地的感染高峰不同,老人的情况也不同,可以根据发热的时间确定。
5.就算没有服用抗病毒药物,奥密克戎导致的这种肺炎我认为还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抗生素只是用来预防合并的细菌感染,加强营养和好好休息,炎症也能慢慢吸收,整个过程在15天左右,也就是说21号高峰发病的这些老人,会在下个月10号左右恢复,感染较重的会对肺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轻的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6.关于年轻人发病的问题,新冠对年轻人的威胁在于感染急性期导致的急性情况,确实在13号到21号传染快速上升的一周内,暴发性心肌炎、急性肾衰竭这样的极端病例全出现了,这种病例往往出现在感染的超急性期,感染恢复后很难再出现。我自己感觉奥密克戎对年轻人来说确实不容易导致肺炎,或者普遍是很轻度的肺炎,很多人都没查,炎症自己就慢慢吸收了。我认为时间越往后推年轻的患者会越少,出现严重的情况的可能性越少,因为有事的早就有事了,不至于拖到现在。
可以明确的是,无论男女老少,有病没病,新冠感染给人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近一个月内无所如何都需要好好休息,加强营养,避免劳累。
放开已经半个月,最艰难的时间其实已经到来,而我们必将取得胜利,祝大家成功渡劫!



@澎湃新闻
【#一座地级市的感染数据样本#:#衢州市1月或现两波感染高峰#,卫健系统感染过半】“近期我市新冠病毒感染整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单日新增感染人数和感染速度仍在不断上升。自12月7日‘国十条’发布后,截至12月27日24时,我市累计检出阳性感染者21.0万例,最高为21日(25375例),与7日(66例)相比上升了384倍。”12月28日下午,地处浙江省西部的衢州市举行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衢州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廖利军介绍,根据研判,我市将在12月底进入感染高峰期,1月初(元旦左右)达到第一波高峰,并进入高位平台期,可能在1月底(春节后一周)达到第二波高峰。同时,在达到感染高峰后一周左右,可能出现重症高峰。

会上介绍,参考市疾控中心微信问卷调查数据,我市目前总体感染率约占总人口的30—35%,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区和大的乡镇所在地,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和青少年人群,农村老年人群感染率还不高。但随着假期来临、学校放假、民工返乡,感染冲击波将会很快到达农村地区。由于农村“一老一小”数量多、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科学治疗意识不足,农村老年人和儿童感染人数或将快速增加,需提前关注。http://t.cn/A6K3FjNP http://mapi/005vnhZYgy1h9kjn0hf38j60u00k0q4x02



@杨向宏的微博
很多人把现在突然放开、药品不足、医院挤兑的现象,甩锅给主张放开的人,认为这一切都是支持放开的人造成的,其实这种思维是站不住脚的。

大家都知道,前期清0时,任何专家、学者、群众公开讨论放开都成为是禁忌,都被指责为缺乏大局观,是破坏防疫政策,是别有用心,是扰乱社会治安。。。。

正因为清0派的固执和蛮横,所以社会上根本无法研究和探讨放开的事情,当然也就没有计划时间表、没有预案,更没法做物质和思想准备。

后来,由于病毒的传染性越来越强,清零的难度越来越大(从一开始就是没可能的)、成本越来越高,有些地方社会面多点散发,失控风险增加,极端封控造成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大,最后经过综合评估,选择突然放开。

如果在此之前,大家积极探讨有计划、有步骤、有准备的放开,事情定不会走到今天这种状况。

容许不同的声音,多一些包容,多一些集思广益,于国家民族、与你我都是有好处的。



@沈涛
昨天日本宣布对华新入境政策,被我们这边的自媒体骂了个半死。

我当时的反应:中国一旦开放出入境,这三年积累下来的需求,旅客人数是一个庞大的基数。相对于日本这样的弹丸小国,的确有点挡不住。加上日本自己国内疫情也正处在第八波高峰,对入境人员进行核酸检测,阳性的隔离七天,也实属可接受范围,没必要那么大的反应……

今天看到这位在日本生活的博主@内藤君和西瓜酱 的帖子,阐述了日方更详尽的政策情况:

先做核酸检测,阴性的话可以正常入境活动;
核酸检测阳性,需要隔离七天(无症状5天),隔离期间的住宿和餐饮等费用,都是日本政府掏钱,个人不需要支付。

这些信息都是这位博主反复验证,也打电话给日本厚生劳动省确认的……

对比我们这里,曾经无论阴阳,入境都要统一自掏腰包隔离数日。这样的入境政策作为过渡,算是够宽容了,真没必要那么亢奋了。

当然,昨天许多发帖骂的,和下面呼应的,只有口嗨一下的需求而已,只有真正有旅行需求的人群,才会去看清楚政策背后的细节……

#中方始终认为各国防疫措施应科学适度#



@青青虫的微博
#实事求是# 首先希望这位父亲能够生还。

其次要说一说这个案例,因为它不是孤例——在各地数倍于平时正常死亡速度的本月,新冠致死能够连续多日为零,意味着绝大多数类似的例子并没有被统计。

为什么,因为按卫健委目前“实事求是”的认定标准(图2),这可怜的孩子恐怕是不能被认定为因新冠死亡的——即使是新冠感染后高烧脑炎致死,因为不是肺炎导致的呼吸衰竭,就只能认定为非新冠因素,死因只允许归结为基础病。

尤其图2里,几秒前刚讲完“实事求是”,迅雷不及的接着就是上面说的这个掩耳盗铃的标准,之后更是直接就要求新冠大爆发后的两者的死亡数据“应当与之前的新冠重症和基础病死亡比例保持一致”。

图3里的医院主任在采访中也印证了图2卫健委提的标准,不是肺炎死亡的不认定为因新冠致死。

这就好像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要求基层“实事求是”统计涉电安全事故,但同时要求基层只能报直接漏电电死的,不能报电路起火烧死的一样,是一种赤裸裸的数据造假。

有了这个标准,医院再加大力度遵照执行,结果就是图4的“全球最低死亡数字”,每天因新冠造成的死亡都是0。卫健委提了要求,谁也不想做报告坏消息的出头鸟。

实话有的时候确实难听,但当领导需要听实话。现在这种“不能给领导坏消息”的风气,会导致“实事求是”名存实亡。

为了下一代,我们不能丢掉实事求是。没了实事求是,说得难听点,即使这次疫情能够学习利用对岸经验、争取用大众的健忘时限“鸵鸟”过去,下一次的其它危险也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水平低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实事求是,至少能做到及时调整和吃一堑长一智。

中国是我的,可也是每一个不能润的你的。我们不应该只在家里教育孩子要诚实。



@薛涌微博
谈一谈美国如何解封的。各地情况不同。我们这里解封是这样操作:第一,必须打疫苗才能上班。我们学校,解封后不打疫苗,自动停薪留职。有高科技公司的川粉,为了不打疫苗辞职的。这方面非常严格。第二,如果阳了,在家隔离五天。我女儿在曼哈顿,解封后阳了,连公寓楼的收发室都不去,电话叫饭送到门口。第四天,防疫部门有人电话跟进,了解情况,然后告诉她可以出门走一走。但她坚持五天不出屋。我头一次听说,国内医护人员阳了带病工作。这不是传染吗?孤陋寡闻,美国不会容许吧?第三,我们学校逐渐开放,只有部分教室开放,社交疏远,教室定员减半,学生们不能肩并肩地坐。所以很多还是网课,而且进楼必须戴口罩。第四,家人有基础病,申请在家上班,免得带病毒回家。第五,自测工具送到家里。学校也随时检测。还有很多吧。这是自由散漫的美国的解封。对照一下可以吗?



@师永刚
泰国将为中国旅客
免费提供新冠疫苗加强针

据《曼谷邮报》报道,泰国旅游与体育部部长皮帕(Phiphat Ratchakitprakarn)指出,为入境旅客和旅游业者提供加强针是“合算的投资”,因目前新冠疫苗的价格下降,每剂只需数百泰铢。

泰国以前用科兴,现在都是辉瑞和莫德纳。



清零派的根本问题
原创 维舟 无声无光 2022-12-29 14:20 发表于上海
图片
https://mp.weixin.qq.com/s/JM9U1Rqg8OSRICV8O0NFlw


全面放开后,有读者和我说,他至今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放开,以前那样动态清零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不继续搞下去?不错,封控中确实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点小问题,但解决问题、加以改进就是了,国家有一箩筐的办法集中资源解决少数人的问题,为什么要为了少数人拖累大多数人?

像这样的质问,我当然不是头一回听到,但这次我忽然意识到,这是清零派思维中的一个死结:像我这样的共存派早就认清,照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速度,根本无法清零,只能及早为放开做好准备,因为这一关迟早得过,这是思考的前提;然而清零派却不接受这一前提,想的是:“为什么做不到清零?之前不是做到了吗?”

当清零代价相对较小的时候,人们支持这一做法是很自然的,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在潜意识里把“清零”看作是一场一劳永逸的决战,这样一想,长痛不如短痛,付出点代价来换取长久的安心,还是值得的。

上海封城之初,我一位朋友就注意到了这种心态。当时只说封四天,先轮到浦东,浦西还没封,她一早和小区周边的人聊了下,发现:

哪怕是小商贩,封城他们没法做生意了,也在大力叫好,觉得早该封了。他们的理由是:封了只是四天没有生意,不封祸害无穷,与其以后三天两头面对时不时闭店的危险,不如一次性解决。当然他们都是年轻力壮,有劳动力的人,换一个老弱丧失劳动力的弱势群体,可能就不一样了。

当然,有些支持封控的人,往往误以为不必为此付出多大代价,又或付出代价的也不是自己,因而有人讽刺:“放开的代价人人承担(至少在生病这件事上),封控的代价,一小撮人承担,不是我,也不是我亲友。”也就是说,那只是还没真正落到自己头上,但从根本上说,他们其实是陷进了一种狭隘的思维里。

我曾和不少清零派讨论过,给我的感觉是:对他们来说,理解另一种范式太难了。他们不认为清零有什么不好,也不相信做不到清零,不接受人的有限性。这就像古人炼丹失败,但他们绝不怀疑长生不老药是炼不成的,而只会在经验层面总结问题,认为关键只是改进炼丹的方法。

这是一种范式转换的困境,因为他们看不到这可能是一条死胡同,也因此根本不打算改变,何必呢?他坚信走下去是对的。

图片

连花清瘟被制成了辟邪的吉祥物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即便看到有一些问题,也不会去质疑范式本身,而只会觉得那些是完全可以在技术层面加以完善的。换言之,解决问题不是靠转变范式,恰恰相反,解决问题是为了帮助改进旧范式。

不久前的一场群聊中,我就遇到这样一位。她是做科研的,认为那些人说感染后带来的封控、歧视、收入减少比感染更可怕,那都“太片面、太极端了,都是盲人摸象”,“总要看到政策带来的好处吧,不然这种态度也太消极了,理智点看问题嘛”,防疫也有好处,至少可以缩短贫富差距,因为“把中产和富人拖住不让发展,让穷人来给他们做核酸挣点钱,时间长了贫富差距就缩短了”。

在她看来,最重要的是:不间断的核酸检测不仅防止扩散,而且最大程度地保持外部环境的确定性,而营造了一个相对让人安定的空间,“至少能够让你出门不用担心你呼吸的空气里面有你不太确定的东西吧”。

对有的人看来,封控才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你都不知道下个月会不会被封控,你敢大力投入啥啊?赌命?”但对她来说,封控才带来安心,“我平时也不去超市,买菜不难,不需要抢菜,菜价也没涨,这就是政府在封控期间给大家还相对不错的稳定。”封控虽然短期内让客流减少,但那只是暂时的,何况大型商超本来就在转型,就算是平时,网络购物也会造成实体店的衰微。封控中是有一些问题,这她也知道,但那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不就好了?

她在成都,东软事件核酸码崩溃,大家都吐槽,但还是配合核酸检测,软件问题修复就行了,“核酸阴性只是一张自我证明,证明那你在限定时间内,你自己是安全的,不存在太多影响他人的不确定性”,这样不给社会添麻烦,但如果社会给你添麻烦呢?“那就证明自己不是麻烦。你都不是个麻烦了,社会干嘛找你麻烦?”

她自认是理性的,说“我对社会保持的态度至少还是充满积极乐观的”,讨论中也始终平和。我相信她在生活中也是个很善良的人,甚至给我一种感觉,她就像是那种从小学习太认真的好孩子,把课本上的那些都信以为真,对她来说,“更好的世界”不是另一个新世界,而是一个打补丁改进版的旧世界。

如果你要问:“就算所有人都听话、配合,但到头来仍然不能清零,那怎么办?”那你多半会得到这样的答复:“不可能,只要我们做到极致,就一定能清零。”

既然如此,那一直封下去就没什么问题,最多只是琢磨下如何封得更精准罢了。饶毅在质疑金冬雁时,其实也是这样一个观点:核酸检测是有效的,出现的只是一些操作层面的技术问题,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总结经验,加以改进,而非不做核酸。

“动态清零”确实一度是有效的,也能做到“精准防疫”,但越到后来就越清楚的一点是:随着新毒株感染率的增长,只能加码、内卷才能清零,成本越来越大,而清零一次能维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这意味着范式转换已相当迫切,但却有许多人对旧范式恋恋不舍,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放弃它。

图片

“动态清零”确实一度是有效的,也能做到“精准防疫”,但越到后来就越清楚的一点是:随着新毒株感染率的增长,只能加码、内卷才能清零,成本越来越大,而清零一次能维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这意味着范式转换已相当迫切,但却有许多人对旧范式恋恋不舍,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放弃它。

清零派的根本问题就在这里:他们没有“退出策略”(exit strategy),只是执迷于一个没有出路的方案。之所以没有B计划,是因为他们想不通,既然是已经被证明为有效、正确的,那为什么要改弦更张?

这是一种相当狭隘的世界观,难以设想其它可能,因而在面对开放、变动时,不免显得僵化而缺乏灵活调适能力。通俗地说,这就是“一根筋”、认死理的小农思维,但如果你看过看看张艺谋的电影就会发现,那在我们社会里其实是受到褒扬的,被赞美为专注、坚定和顽强。

在面临不断动态变化的不可测风险时,“以不变以万变”是不够的,最好是在认清规律的基础上,审慎地评估每一种可能。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内部讨论是否要发动海湾战争回击,老布什总统当时就说:“进入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将如何脱身?”

美国战略分析家早就意识到,一项战略一旦启动,会产生自身的强大的惯性,导致难以退出。1970年,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就说过:“一个美国海外基地一旦修建完毕,它自身就具有了生命。基地原先的使命也许会逐渐过时,但新的任务又将接踵而来;并且新任务不仅要继续保持基地的运转,实际上经常是要扩大基地。”方舱、核酸检测不也是这样?

当然,也有人表达过一种较有灵活性的清零派立场:“有永久的清零派吗?清零派的含义是指条件成熟的时候选择放开,你难道连这样的逻辑都不懂?”但问题在于:条件什么时候成熟?如果没有积极、有步骤的方案,你就会发现条件“成熟”的一天似乎始终都没到来。

最终,这就会产生了一个诡异的结果:正因为自己已经投入进去了太多,沉没成本太高,就越是难以放弃,就像虽然迟迟察觉到自己找了个渣男,但想想这么多年的付出,实在舍不得就此放手,总想再试试,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图片
这样,到最后不得不转变时,他们就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为另一种情况做好准备,以至于迟迟无法接受新的现实。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向前看,而是留恋过去,乃至陷入怨恨情绪,又或自暴自弃。
我就听说过这样的事:一位还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咬牙切齿地宣称“海外那些国家的仇,中国人早晚要报”。报什么仇呢?他觉得,当初如果全世界都像中国这样,那早就清零了,所以是他们的放任,导致了我们的困窘。
更容易出现的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前些天,微博上一位“六扇门之手”就说,他完全不想看任何关于疫情的新闻和消息了:
可以说我在逃避现实,是的,没错!现实就这样了,人类已经认输了,躺平了,还关心它做什么呢?反正我们什么也做不了!还需要听专家们说那些有什么意义?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装看不见,眼不见为净。大不了再阳一次呗,又不是没阳过。再大不了就病死了呗,又不是没死过人。只要病不死,还不是得继续挣扎着活下去?
他把这看作是非赢即输的零和博弈,但没意识到这种思维本身就是错的。正如有人揶揄的,“能够共存那是病毒给我们面子愿意放过我们了,我们居然还想消灭病毒!”应该说,前面那些不肯放过人类的病毒差不多都已被善一点的病毒灭了。
清零原本是一种手段,旨在迅速控制疫情,但其真正的价值应当是为最终放开争取到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是不是共存,说到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像有位坚定的共存派说的:“这不是我的选择,这是病毒的选择。”可以说,清零是理想主义,共存是现实主义。
事到如今,技术层面早已无济于事,关键是跳出自己狭隘的框架,看到范式转换是不可避免的,正如马奇诺防线挡不住闪电战。然而,范式转换是非常之难的,除非旧范式被证明为彻底无效,在这剧烈转换的过程中,普通人可能承受难以估量的痛苦。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防失联,请关注我大号“维舟



@新闻晨报
【工信部:#布洛芬日产量翻4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日产量1.9亿片# 12月29日,在工信部召开的疫情防控重点医疗物资保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提问:当前,人民群众对退烧药的需求非常旺盛,社会上十分关心此类药品的供给问题。请问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退烧药的生产供应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生产情况如何?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表示,解决正常用药是当前医疗物资保供的重中之重。针对前期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品需求短期集中的情况,工信部立即动员全系统和相关的原料、制剂生产企业,迅速部署,压实责任,紧抓快干,增产扩能,全力保障这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的生产供应。

王江平表示,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重点企业稳产增产。迅速印发了关于迅速增产扩能,全力做好重点解热镇痛药生产供应的通知。建立了重点企业的白名单,指导企业增加排班、调整产线、转产扩能等措施,开足马力24小时满负荷生产,千方百计提高两类解热镇痛药的生产供给能力。

二是实行药品生产情况的日调度机制。各地工信部门帮助企业增产扩能,每天统计汇总这两类药的产能、产量以及原料药的保障情况。

三是加强对重点企业服务。派出督产特派员,协调解决企业在用工、物流、要素保障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打通重要药品稳产增产的各种堵点,保障企业生产不断、供应稳定。

目前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两类解热镇痛药的产能产量大幅度提高。目前日产能已经达到了2.02亿片,产量达到了1.9亿片,与12月初相比翻了超4倍。从12月1日以来,全国累计生产的这两类解热镇痛药达到了24.88亿片,主要的生产大省包括山东、湖北、山西等,其中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混悬液等最高日产量也达到了112万瓶,主要生产大省包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另外儿童用的氨酚黄那敏等产品的日产量已达到了1570万袋,有力地保障了各方面的用药需求。

四是加强对重点地区的药品调配供应。各地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疫药品的生产和调配工作,充分发挥省级联防联控机制的作用,支持企业迅速稳产扩展,做好本地药品的生产和调配。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疫情达峰的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跨省的调配,做好重点医疗物资的生产保供。

王江平表示,截至12月28日,累计向重点地区跨省调拨了布洛芬1.74亿片,对乙酰氨基酚6000万片,抗原检测试剂超过5.5亿人份。总体来看,我国医疗工业基础坚实,产能产量充足,能够满足全国的用药需求。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国内医疗物资生产企业的产能不断释放,产量快速提升,工信部将进一步加强统筹调配,精准投放,相信人民群众反映的“买药难”问题将会逐步得到缓解。(澎湃新闻)



@胡锡进
老胡彻底抗原转阴了,身体还是感觉弱,但我处在缓慢但总体明显的康复过程中。
我周围大部分人都中招了,我属于病程拖得比较长的,受到的冲击也相对更重些。回头看,这相当程度上得怪我自己,除了在中招前我四处采访,医生认为我呼入的病毒可能比较多以外,最重要的是我一开始对得上这个病过于轻视了。

我是两周前的周三夜里开始发烧的,高烧了三夜,最高烧到39.1度,但我那几天满不在乎,烧到39度那天我还在做视频,根本没当回事。之后几天我也做视频。因为过去我只要一感冒或者肠炎就烧到38.5度左右,那种情况下我从来不会休息,都是带病坚持写稿,上夜班。所以这次我也当成了一个小case,直到高烧之后进入低烧阶段,连续多日不退,每天下午到晚上都是37.5度左右,高一点时达到37.7度、37.8度,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连续八九天。

上周中期我开始警觉起来,想到自己毕竟62岁了,于是我停止了中英文胡侃的制作,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躺到床上去了,手机也尽量少看。亲朋好友都督促我,要求我去医院检查,说长时间低烧不正常,于是四天前我第一次去看了医生,并且拍了CT,证明肺部没有感染,放心了一些。我终于在发高烧和低烧十二天之后抗原转阴,但是体温仍在37度线上下晃,自我感觉没好利索。

这是我从年轻时代开始病得最重的一次,39.1度也是我很多年来的发热记录,高低烧延续十多天从未有过。我的最大教训就是一旦感染了,尤其是年龄大一些的人、有潜在风险的人还是要重视起来,尽量让自己休息好,不要逞强,好利索了再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避免对自己的身体造成长期隐患。

老胡也想在此呼吁各个机构不要催促感染上新冠的员工急着回来上班,应该尽量让他们完全康复并且转阴后再返岗。我听说有的单位很强调全员复岗,如果是工作确实需要,这可以理解,但如果是为了“展示新面貌”,我认为没有必要,还是要实事求是,以员工的长远健康为重。如果有人感觉没好利索身体虚弱,就应该允许他们多休息几天,这样不仅对员工的健康有利,而且对单位长时间保持工作效率也是有益的。

老胡昨天晚上又做视频了,而且下楼,开车出门了,眼前的北京城与两周前我最后一次在空荡荡的街道上边走边自拍视频时,已经是另一个世界,到处人都多了,车也多了。城市一边与奥密克戎继续斗争,加紧防重症,降死亡,一边开始全面恢复。我为这座城市和整个国家终于打破新冠病毒的困锁而由衷高兴。虽然我受奥密克戎折磨比大多数人要多那么一点,但是我知道,我们的国家必须往前走,我们唯有跟上这个洪流,同时尽可能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国家放开封控也决不意味着对疫情放任不管,我看到所有医院都在全面动员起来,保护弱者,抢救危重症病人。我为每一份讣告悲伤,同时我衷心希望,三年来构筑的平安堤坝决不会被冲垮,它将保护更多老幼病弱,把整个国家带入崭新的2023年。



@蕨代霜蛟
『米兰公卫当局:两架来自中国的航班上将近一半乘客阳性』。

整整第三年的节点上,感受到了loop。 ​​​



@拆台CT
上海辟谣某小区有人焚烧遗体#

近日,微信圈群流传一则聊天记录称,上海浦东新区某小区内有人焚烧遗体,还附带数段视频。

相关视频内容显示,小区楼栋下方一张带有床褥的“床榻”正在焚烧,上面似有人形物体,被网民认为是“逝者”。

上海辟谣平台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视频内容实际是亲人为逝者举行的祭奠仪式,焚烧的是逝者衣物,并非遗体。#官方辟谣上海某小区有人焚烧遗体#

经涉事小区所属惠南镇走访了解,网传视频所在的小区近期有老人去世,老人家人按照当地风俗于12月20日12时许在居民楼下空地处焚烧老人生前的衣服被子等物品。整个焚烧活动持续时间10分钟左右,未造成损失。

小区居委会、物业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管理,引导居民以更加文明、安全的方式表达哀思。

上海辟谣平台注意到,网传视频和照片被反复传播,还加入了传播者的猜测,从而引发误解,引起讨论。一些自媒体也跟着炒作,借此博人眼球收割流量。更有别有用心的境外媒体、账号将相关视频或照片进行移花接木,造谣称户外焚尸,请市民留心甄别。 http://t.cn/A6K1WXkH



https://m.toutiao.com/article/71 ... mp;wxshare_count=11

用信仰抗疫,专家的脑袋进水了
侠客老易
侠客老易
原创1天前
关注
近来关于疫情的新闻几乎占据了自媒体的主要版面,让人应接不暇:大V们不停在攻击防疫专家及各种药物的安全性,搅动话题;朋友间的问候都是“阳没阳”,传递各种防疫及抗疫的方法与心德。更有甚者,居然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搬来抗疫,让我大跌眼界,只能感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敢写也有人敢发。

文章的署名作者为刘国敬、刘雅文,单位落款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章标题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战胜新冠肺炎的内生力量》。文章格式工整、立论清晰、引经据典、文笔流畅,若不谈内容,仅从文字本身来谈文章,评价一定不低,非一般学者能出此文。

文章图片1


读完全文,忍不住佩服这两位作者的勇气,想归纳中国的抗疫精神的动力源泉,却来了个偷换概念,将中国人民抗疫的成功要归纳为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上来,似乎有些牵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成功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但要强调这种成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可以用来包罗万象,甚至将每一个具体事例都套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否则会给人一种牛头不对马嘴的感觉。其实两位作者是利用了今天都在强调理论自信的大环境,没有人敢对其文章的立意说三道四从而来了个“掩耳盗铃”。

文章图片2
对于抗击新冠肺炎,除了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及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尊重科学应当排在首位,用科学来指导当前的抗疫工作是全世界都得到认可的标准。对于作者提出来的战胜新冠肺炎的内生力量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观点,与义和团运动所鼓吹的“刀枪不入”的迷信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不仅不利于今天的抗疫工作,甚至会将我们的抗疫工作和理论研究引入歧路,这种风气不可长。

仔细研究此文,该文于2020年5月发表于《南宁师范大学学报》,二位作者都是长春大学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其中刘雅文还是该学院院长,该文章属于“教育部2018年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基金项目。也就是那种国家出钱老师写文章的项目,看完文章的来源、出处,我大概明白了其中的某些道道!应试作文,为了完成任务也可以答非所问。

作为学者,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践,更不能闭门造车;同时在实践中也不能对于理论生搬硬套甚至指鹿为马,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这篇文章如何,大家可以评一评!



@凯雷
看呆了,万万想不到,一个合肥检察院任职小20年辞职下海的老公感染新冠诱发病毒性肺炎,扶持小他20年律所负责人的老婆“洁身自好”被奥株吓跑不肯照顾送医,后果很严重,诱发的合肥法院检察院鸡飞狗跳的故事,不,是事故,合肥司法圈律师圈法官当量不小的地震事故!
 
男主角:洪新元。
女主角:李梅。
配角:安徽一众法官、律师、举报的前妻等。
 
时空跨度:简单说“养了20年的小三结婚五年感染三天关系崩了”。整整20年,前期男主角有家庭,与女主角当时一个法官一个律师保持情人关系,多次被前妻举报,最终在2016年成功上位,男女主角结婚 ,并于次年有一个女儿。结婚后,根据男方自述,女主角摇身一变成为安徽态观律师事务所主任,从业期间,与合肥多名法官存在不正当交往,利益输送。整个包河法院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法官书记员接受过其请客送礼各种消费,包括请托说情,打听办案机密,甚至循私枉法。
 
为什么两人反目,第二张图片道出这一地鸡毛。原来是感染了新冠,老婆律师不肯陪同去医院,洪新元律师自己去医院就诊,甚至中途晕到,而且感染后是轻症,医生说随时有恶化风险,他要求李梅来陪护,又遭拒绝。洪新元在住院这几天,也是闲得蛋疼,回想这二十年风风雨雨,怒从胆边生,想李梅从小律师到律所主任这一路都是他的扶持,在他生命垂危之际,“弃我而去,人心为何如何狠毒”!
 
点评:看了整个过程,其实就奥株合并细菌感染病毒性肺炎而已。可能前期宣传得厉害加上安徽又没有受到过奥株大面积过峰冲击,男主角洪新元也是吓得“生命垂危”,女主角李梅也是吓得不肯“陪护”,都是把新冠当洪水猛兽,完全是三年前刻舟求剑的取态!
 
实在是谬矣!这对律师半路鸳鸯本是一个感性对象性关系,结果因为感染一个新冠,连微信都拉黑,发朋友圈要死要活,好像是得了不治之症一样。估计过几天,又彻底杨康,不知道会不会后悔,再发一封道歉信,消耗了公众情绪之类。不过,男主角的朋友圈实质上已经是一封举报信,安徽与合肥两级政法委还是当给予重视调查,回应社会关切。
 
 
时代尖兵:看了一个朋友圈,一个有点惨的剧情,竟看笑了。这人原来是合肥检察院的,当初为了小自己几十岁的三,不顾糟糠之妻恳求挽留,选择抛弃妻子,后来还帮三当上了律所主任,还托关系考取中科大MBA科创,如今得了新冠重症,三把他抛弃了。
 
根据企查查及合肥检察院官网,洪新元是2018年被免去合肥检察院检察员职务,估计是辞职下海了,因为紧接着二婚老婆就注册律所了。洪新元与李梅任职的安徽态观律师事务所,原来是另一个名字,在二人结婚后不但更名,而且李梅更上位成了负责人!其前身是安徽徽美律师事务所,于2019年变更为安徽态观律师事务所,是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注册资本30万。安徽态观律师事务成立以来,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诸位合伙人的带领下,依靠人员、资源、地缘优势,依托高起点,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发展速度在合肥律师界属前列。 安徽态观律师事务所位于合肥市政务区白天鹅国际商务中心A座11楼,交通便利。律所自成立以来,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加盟,其中李梅主任原为安徽态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所内主要合伙人均为来自省内各名律所的骨干,绝大多数具有丰富的法律从业经验,为安徽省律师界的佼佼者。全所具有老中青各年纪、各个层次律师的实力均衡和全面发展,业务领域也涵盖投资融资、公司事务及劳动、破产、房地产、知识产权等各类非诉讼和诉讼领域,既全面发展又向着专业化迈进。



@吴真_江谭散人
昨天中午12点26分左右父亲失去生命迹象、呼吸完全停止。我当时就开始呼叫120。电话接通速度很快,我说有老人可能去世了,需要救护车。那边表示暂时没车。让我等待。

我先安慰一下母亲,让她到隔壁房间坐下。然后开始打电话给几个亲戚和朋友。我知道两个表弟已经阳转阴,便喊了。又喊了一个有厢式客车的朋友。联系完毕后,再次安慰母亲几句。然后进父亲房间坐了几分钟。

同时再次拨打120,接线员表示上一个电话已经记录在案,但车辆实在无法安排。我在电话中表示,并不需要救治和转运,主要是需要死亡鉴定。接线员表示可以顺道安排。

这时开始陆续接到父亲的几个兄弟姐妹的电话。应该是表弟向各自父母讲了。我简述了情况,认为就是呼吸衰竭。他们都知道父亲已经住院一个多月后又出院在家十天,也知道父亲肺部癌变的事,倒也并无过多惊讶。但他们在电话中都声音嘶哑,我一问,全部处于感染状态下,而且都有比较严重的症状。于是,我均委婉表示了希望暂时不要来,因为母亲一直没有感染,而且天气太冷在户外活动对他们也不好。

之后,我再次拨打120,仍然要我等待车辆。但表示携带设备进行生命鉴定的医护人员已经安排了,也安排了一辆车,该车正在接人回来,之后出发再接另一人时顺路来做一下鉴定。

表弟和朋友陆续抵达。我让他们帮忙电话联系一个丧事一条龙。然后和母亲商量是否需要搭灵堂。母亲认为没这个必要,而且父亲生前一直不喜欢热闹和嘈杂。我也认为不要搭了,但我的原因主要是觉得亲友中阳性太多,身体状况也不好,好的万一来了又被感染。

此时,他们三个均向我反馈,通过朋友关系,找了三家丧事一条龙公司,但均表示无法接单。似乎全市的丧事服务企业都已经在满负荷运转。对此他们表示非常惊讶。

大约一个小时后,120抵达,携带心电图等仪器进行了生命体征检查,打印了生理死亡的单据。两名医护人员很疲惫,但仍然向我表示了歉意,说现在实在是太忙了。并跟我说,这属于在家死亡,死亡证明需要自己找相关单位开据。我便问了流程,他们已经接到电话要抓紧返程,来不及细讲,就说要么你报警吧。

出门前,120的驾驶员问我,是否需要丧事服务,我讲当然需要,他给了我一个号码,说可以问问。并说,现在全都不接业务了,这个可能会有空档。

此时父亲的一个妹妹带着她女儿前来。我让她们也帮我再问一下丧事服务。结果回复也是无法接单。

我联系了120驾驶员提供的号码, 让我等待,现在正在忙。我就拨打了110,很快接通,表示将出警。

此时另几个父亲的妹妹和弟弟抵达,我让母亲下楼,到我朋友的厢式车上坐下,她们在家中哀悼父亲。

警察来后,表示这是正常死亡,不归他们管。我说我知道,但我不知道如何开具正常死亡证明。警察说,似乎应当到社区。并说,这种事,以往都是丧事服务机构代办的,很快,具体他们也很少接触。我说,我已经找了四五个丧事机构了,他们认为是在社区,让我去社区。并说最好抓紧去,否则殡葬车辆没有死亡证明也不会出车。

我便交待了几句后,去社区。但整个社区,只有一个人值班。值班人员极其紧张,跟任何人讲话都保持五米距离。说整个社区所有人都阳了,元旦后才恢复正常工作。我表达了来意,她让我等待,然后走得很远进行电话。过后来跟我讲,去社区卫生站。

我到达卫生站,发现前面已经有五个人在排队,都在开具死亡证明。轮到我时,开证明的社区医生表示,手都写断了。今天已经开了大概10个了。从来没见过这种情况。我对这种需要手写、写填还要我们手抄承诺的证明材料表达了不解,医生表示的确很无聊,但电子化一直没有作成。

开完之后, 让我去派出所盖章。我去派出所院子内声明来意,一名民警很客气的说,不在这里盖章,在户籍办。我又去了户籍办,这是一个各部门合署办公的大厅,十几个窗口,只有一个人在值班。工作人员很客气,讲,这几天死亡证明盖章得多,其它的业务,也没人办,办事的也都阳了在家休息。

一个多小时后,我拿到了盖章的三联单死亡证明。回到家中。此时,那个丧事机构的人给我回电,问我在哪,我说加微信发位置。他问我死亡证明开好没有,我讲开好了,他表示佩服,说你真快。并让我打殡仪馆电话登记、排队。

之后打电话给殡仪馆,接电话的人询问了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等,并让我等待。我说大约多久,对方表示不清楚,但告诉你,我是当天第162号。此时,大约是下午3点。

我向亲戚们转达了不搭灵堂的想法,表示这是父亲和母亲的意思,也是我的意思。而且,就算想搭,也没有任何丧事服务机构有人、有搭建材料。亲戚们可能在我外出办事时都问了各自的社会关系,发现的确如此。也没有过多表示异议。

丧事服务机构的人来后,进行了一些风俗上的处理,比如穿寿衣之类。我讲不搭灵堂,只委托它代办殡葬事宜,他显然长舒一口气,说,太好了,真不要办了,根本没人力和物力。但火化排队,只能硬排。他讲,从业这么久,活久见了,从没这样。根本无法忙过来。公司所有人员已经24小时连轴转了。目前火化人数,是往年的三倍左右。并跟我讲,有一位老市领导去世了想插队烧一下,被排队的其它人骂了,讲,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只许排队,不许以钱和权力进行插队。以前他跟火葬场的人关系不错,的确能安排些事情,但这几天,实在不敢安排。但表示一定会安排人排队,就不用亲属去了。我讲可以。

然后我请亲戚们暂时先回,并对房间进行了消毒,再请母亲上楼坐下。把父亲所在房间窗户打开。在里面陪坐了一会。父亲喜欢抽烟,但后来肺有问题,一抽母亲就骂,最后在医院和家里时已经不能自理,至少两个多月没抽过烟了,我点了一根,吸一口给他也闻一下。再跟他聊几句天,算是送行了。

以上是大致过程。

根据“身边统计学”,这座300多万人的城市,日死亡人数应该在150以上。如果达峰需要2个月时间,那总死亡12000人的可能性很大。符合此前超额死亡的数据测算。无论行政还是市场,都是按日常能力进行设计的,对极端情况,无法有秩序实现保障。但由于死亡人数仍然是极少数,社会恐慌并没有,除了在特定的节点(比如殡仪馆),整个社会影响面不大。同步恢复的是市面上的车流和人流。这几天反而明显比前几天要多很多。绝大部分人,正在准备恢复正常生活。只是有千分之五左右的人特别是老人,永远离去了。



https://weibo.com/ttarticle/x/m/ ... 8&_wb_client_=1

日本仅四分之一人口感染新冠,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作者:王文倩
12-29 20:42
阅读 56255
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仅2021年度的疫苗补助金就超过2兆3000亿日元(约1199亿元)。
https://r.sinaimg.cn/large/artic ... 3ac095fe0f63ba539c0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28日,日本京都,外国和当地游客挤满购物街。来源:视觉中国

特约撰稿丨王文倩 发自日本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7日在首相官邸宣布,由于中国新冠疫情大规模爆发,将自12月30日起加强入境防疫措施,对从中国大陆赴日以及7天内到过中国的所有人员,实行入境核酸检测。新冠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人员,原则上将在指定场所进行7天隔离,无症状感染者则至少需要隔离5天。

自2020年疫情扩大至今,日本政府已根据全球各地的新冠感染情况多次进行入境防疫政策调整。日本政府的目标是“与新冠共存”,将防疫融合进民众日常,实现防疫与经济发展并行的发展新模式。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12月27日,日本新冠感染总数约为2900万,总死亡(只要感染过新冠、无论直接死因是基础病还是新冠)人数约5.5万。目前,日本正处于新冠疫情的第八波感染高峰。据日本内阁官房汇总数据显示,截止到12月27日,单日感染峰值出现在12月21日,约为21万人;单日死亡人数峰值出现在12月24日,为339人。但此次并没有像之前一样出现突然爆发的情形。从数据上来看,感染者数值呈轻微波动,基本上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更重要的是,面对第八波的到来日本民众并没有产生特别的恐慌情绪。疫情早已不是日本民众最关切的话题。

https://r.sinaimg.cn/large/artic ... 85cee47d2abd3b71bfb
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

https://r.sinaimg.cn/large/artic ... 7657c68419aa7bf3bdf
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

https://r.sinaimg.cn/large/artic ... 50020c219a8015637f1
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

另外,日本红十字会于2022年11月6日至13日,完成了对8260名献血者(16岁~69岁)的N抗体检测调查,以此来推断日本全体的抗体保有率,判断当前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抗体阳性仅占检测人数的26.5%。

日本领先的生命科学科研试剂供应商Cosmo Bio公司的资料显示,N抗体是N蛋白抗体的简称,而N蛋白是新冠病毒的核衣壳蛋白,与RNA结合率高,帮助病毒RNA的转录和复制。在病毒入侵人体后,N蛋白就会引起强烈免疫反应。由于日本使用的疫苗为mRNA类型,因此新冠N蛋白抗体的产生跟注射疫苗无关,只跟感染病毒有关。

如此看来,在日本平均不到4个人中有1人感染。相比之下,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到今年11月9日,预计94%的美国人至少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

https://r.sinaimg.cn/large/artic ... c21fb63fabd47853f76
来源:日本红十字会

日本的这一结果可以说是非常优秀。该国是如何取得这一成绩,又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供参考?

疫情初期,日本曾短暂实行了“关闭国门”的防疫措施,此后随着疫情变化进行过几次。在国内进行了四次紧急事态宣言,建议居家,避免不必要不着急的外出,餐厅商场等公共场所缩短营业时间,但并未实行强制的封锁隔离管理,也未停止经济活动。

https://r.sinaimg.cn/large/artic ... 23fc88baf67d5570fd6
来源:​​​​​根据厚生劳动局资料整理倡导“新生活方式”

日本的低感染率首先要得益于自2020年5月开始,日本政府由上而下开始倡导的“新生活方式”。这其中既涉及个人防护和日常生活习惯,比如佩戴口罩,回家后洗脸洗手30秒,每日监测体温,鼓励网购和电子支付,避免多人面对面交流或聚餐等;也包括鼓励居家办公和错峰出行等。

“沙丁鱼罐头”用来形容日本上下班高峰的电车,想必很多人看过列车员把乘客硬塞进车厢的视频。拥挤的公共交通是新冠防疫的大敌,因此疫情初期日本政府就提倡企业居家办公,也获得了不少大企业的纷纷响应。目前,许多企业仍然保持居家办公的工作方式。内阁府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10月,居家办公率达到了32.2%,而东京则达到了55.2%。新冠疫情的到来也促进了工作方式的改革,网上会议、网上学习越来越普遍。目前IT行业的办公方式基本实现了向居家办公的转型。另外无法实现居家办公的行业例如银行等,会实行错峰出勤等措施。

至今,日本政府还在一直积极呼吁民众避开“三密”,即通风不好的密闭空间,人群聚集的密集场所,近距离谈话等的密切接触场面。 “三密”也因此成为2021年的流行词。

政府的“新生活方式”指导也涉及到如何避免家庭感染,具体到勤洗手、多漱口、垃圾密封等。

缩短堂食时间、补贴饭店

疫情爆发之后,日本政府要求饮食店缩短营业时间至20点,提供酒水的饮食店则只能营业到19点,以此来避免人群的长时间大量聚集。

为了减小饮食店的经济压力,也为了有效的确保政策的实施,日本政府对遵守防疫政策的饮食店进行了补助。大阪府的政府官网政策显示,最初每家店每天6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3000多元),之后根据营业额的减少额的不等,决定补助金的多少。

虽然这一政策对一些店家来说的确有很大帮助,但同时也出现了“补助金小偷”。之前倒闭的家庭小店,也趁机开门营业,以此来申请补助金。

目前随着防疫条件的放宽,营业时间已基本恢复正常。

方便免费的核酸检测

目前日本的核酸检测主要分为两类:自主检测和医疗机构检测。

无自觉症状但有检测需要的人群,可以在街头或者人流量大的车站开设的免费核酸简易检测点检测。例如有乘新干线长途旅行或探亲的需求等。此外,还可以自行购买检测试纸检测。如果出现阳性,需要自行申报感染信息,申报者可享受线上问诊服务以及申请食物补给。

有咳嗽发烧等自觉症状或者密接人群,需要到相关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检测机构的信息会公布与各地的政府网站,居民可以自行查找自行预约进行检测。但由于感染扩大,预约难的现象十分普遍。医疗机构检测的感染者,会由医院向保健所报告感染情况,不需要自行申报。

由于感染爆发,每天需要大量的核酸检测,对此日本政府的应对办法是大力扶持民间核酸检测点。大阪府政府官网显示,民间核酸检测每人6500日元(约340元)核酸检测补助,加上3000日元(约150元)杂费补助。如此大力度的补助金,使得日本街头大批出现免费核酸检测点,核酸检测的数量得以保证。而对于民众而言,核酸检测无需费用,一切用日本政府负担。

提高疫苗接种率

众所周知,日本社会老龄化十分严重,而新冠对老年人尤其不友好。为了顺利“与新冠共存”,开放国门日本,政府呼吁全民接种疫苗,一切费用均由政府承担。

日本从2021年2月开始推进疫苗接种,按照易感状况的不同来决定接种顺序。分别为1.医护人员2.65岁以上高龄人群3.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以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的感染高危人群4.其他(按年龄由高到低)。

日本内阁官房数据显示,截止到12月22日,第一针疫苗接种率为81.4%,第二针为80.4%,第三针为67.5%。其中高龄人群接种率均超过90%,有些已经完成了第五次接种。

https://r.sinaimg.cn/large/artic ... 48c043cfee0a1d6fb81
来源:日本内阁官房

为了推进疫苗的接种,企业还设立“疫苗假”,为员工的疫苗接种提供便利。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年轻群体的疫苗接种率,各地也曾举办过疫苗接种抽奖活动。目前日本政府再次开展的go to travel旅行补贴活动也要求,只有完成三次接种的人才可以参与。凭借接种证明还可以享受5000日元的交通费补助和40%的住宿费折扣,在此基础上,还会有可以在旅行地使用的代金券。

如此大力度的优惠活动,既大大提高了疫苗接种率,也为后疫情时代日本国内旅游行业的重新起步保驾护航。

据NHK报道,2021年度,疫苗补助金超过2兆3000亿日元(约1199亿元)。由于新冠危险等级的下降,日本政府计划明年春天将新冠降为“5型”,与流感归为同一等级,疫苗接种将有由免费改为自费的可能。

日本为何敢断言新冠相当于“大号感冒”?实际上日本也是流感大国,每年进入冬季,就会爆发季节性流感和新型H1N1,传染率高,传播速度快,每年都有不少班级因为流感学级封锁。

而据厚生劳动省对60岁以上的患病率进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7月~8月,新冠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低于季节性流感和新型H1N1。日本政府以此为依据,想要挣脱新冠的无休无止的束缚。

https://r.sinaimg.cn/large/artic ... 8de172f772883b214eb
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



新制定新冠就医流程,重点关注弱势群体

日本在之前几波的感染高峰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就医难、无医院接受阳性患者等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很多患有基础病的阳性患者、高龄、急症阳性患者因为无法及时就医失去生命,死亡率也随之上升。

为了缓解医疗紧张,使尽可能多的患者得到治疗,日本政府重新制定了新冠就医流程,将关注重点放在了弱势群体。据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可供使用的病床数为47492床,其中重症ICU病床数仅为5562床。为了解决病床数不足的问题,日本政府向可以提供床位收治患者的医院提供补助金。日本经济新闻12月26日的报道称,据调查,补助金额为ICU一床1950万日元(约人民币102万元),总额超3660亿日元(约人民币193亿元)。

以大阪为例,2022年9月26日公布的感染患者就医流程如下。

https://r.sinaimg.cn/large/artic ... f404fc0c3a749a9eee7
来源:根据大阪府政府官网作成

新流程的发布让轻症患者均居家隔离。日本也因此没有再像疫情爆发初期一样,出现床位严重不足的情况,为重症以及病情恶化的急症患者预留出了生命通道。据NHK新闻报道,目前日本全国病床使用率为55%,其中重症ICU病床使用率为27%。

目前,阳性患者的治疗分居家隔离治疗、酒店隔离治疗和住院治疗三种方式。

在感染患者信息被确认之后,居家隔离的患者可以申请各地政府的生活物资救助,以保证隔离阶段的食物补给。也可以拨打救助电话线上就诊等。如有情况恶化,会有专人根据症状提供药物或者安排酒店隔离治疗,不必担心没有药吃。酒店隔离治疗的患者和医院治疗的患者都有专业医护人员保障,由酒店或医院提供一日三餐。所有一切费用由日本政府负担。

另外,日本政府在保障药品价格和药品数量方面值得称赞,哄抬药价或者买不到药的情况几乎没有出现。在日本,药品的价格由厚生劳动省统一决定,以“药价制度”为基准进行全国的药价管理。药品的价格由政府向制药公司下达,再传达到医院或者药店。

同时在日本有一个团体叫做全国药害被害者团体联络协议会。此团体会对市场药品价格质量进行调查,督促政府监管。可以直接向厚生劳动省当局提出建议和报告。当一类药品药价上升的时候,政府会进行干涉和管理。而当药品出现大量需求时,政府也会向制药公司发出增产的协助请求。

从众文化

尽管日本政府已经发布了新的口罩佩戴标准,但九成人仍然选择佩戴口罩,口罩仿佛成了现代人的不可缺少的一件“衣服”,甚至出现“脸部内裤”这一流行词。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日本人“与别人一样”的社会从众心理。当佩戴口罩,遵守防疫规则,积极接种疫苗等成为社会主流时,绝大多数日本人也会选择“随大流”去做相同的事,避免给别人“添麻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唱反调”的人则被看成异类,受到谴责,这种“跟大家一样”的自我约束意识使得日本的防疫政策得以较为顺利的推行。

目前,大到百货商场小到街头小店,门口都配备手指消毒与体温检测的设备,消毒测体温已经成为了日常习惯,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离已经深入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在加速新冠特效药的开发与研究,为治愈新冠,减缓疫情提供支持。

日本政府为防疫做了很多努力,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如前文所说,总有一些人会想发“灾难财”。不论是饮食店、核酸检测又或是ICU病床的补助金,免不了有些“小偷”。

另外,日本依赖纸张文件的习惯,使得信息共有效率不够,出错率高,一些民众对政府公布的数据产生不信任感,这或许是日本大力推进无纸化办公的好机会。

不过随着日本国门的完全打开,使得日本疫情多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感染数也随之扶摇上升。但防疫上似乎处于“躺平摆烂”的状态。据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从2022年1月开放国门以来,死亡人数高达36000余人,占死亡总人数的67%,或许全民接种疫苗和集体免疫是日本政府的最终武器。日本政府所设想的“与新冠共存”这条路,到底能否行得通,能够安稳得走到终点,还是未知数。



参考资料:

https://vdata.nikkei.com/newsgra ... pan-vaccine-status/

https://www.mhlw.go.jp/stf/seisa ... 1_newlifestyle.html

https://www.pref.osaka.lg.jp/iry ... youseisyataiou.html

https://www.kantei.go.jp/jp/headline/kansensho/vaccine.html

https://www.kantei.go.jp/jp/headline/kansensho/vaccine.html

https://www.kantei.go.jp/jp/headline/kansensho/vaccine.html

https://www.cosmobio.co.jp/produ ... .asp?entry_id=39905



回复 11071楼yingyinc 的帖子
//@旧常识:这也太厉害了//@一直惹尘埃:然而对岸说日本躺平已久//@西峯://@有限次重复博弈:日本人吓死了,花了三年才感染四分之一,对岸就三天



https://mp.weixin.qq.com/s/RfetvL0QXc6NDjB3a6Imaw

暴风眼中的河南村庄:一周发烧患者超过全年总和,村民为省钱选择硬扛
原创 王卫 中国慈善家杂志 2022-12-29 16:02 发表于北京
返乡高峰还没来。


图片湖北省一名年过六旬的村医走在路上,疫情暴发后,她始终坚守在第一线。
在14年的从医生涯里,何云秋从来没有像这段时间这样忙碌。作为河南安阳某村卫生室唯一的村医,12月中旬开始,每天都有几十个感冒发烧病人涌入她的诊所,没有抗原检测试剂盒又缺医少药的她,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据她回忆,从12月17日到24日,短短一周时间,接诊的感冒发烧患者数量就超过了往年一年的总和。

返乡高峰还没来
几乎全村人都发烧了

作为核酸检测的重点行业,刚放开时,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依然需要两天一检。12月10日,何云秋收到了最后一次核酸阴性结果。接下来的三天,核酸结果都没出,但并没引起她的注意。
12月14日早上6:30,何云秋像往常一样,在家中吃过早饭,就骑电动车去3里外的村卫生室出诊。中午,她突然发烧到38℃,浑身酸痛没劲,只想睡觉。那时,她身边没人发烧咳嗽,也没人阳,不可能是被传染了病毒。因此,她认为自己或许只是感冒,打了两针退烧针,吃了点药,下午便回家休息了。
第二天醒来,感觉身体好些了,何云秋又接着出诊,一天没什么人来看病。直到12月16日,她突然发现情况有些不妙,一天来了十几个人都一个症状:发烧!来一个39度,再来一个也是39度……到17日,情况更糟,她看了30多个发烧病人。何云秋这才觉得,自己可能是阳了,来看感冒的人也可能都是阳了,但她手里没有抗原,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从12月17日到24日,平均每天要看五六十号病人,她干脆住进了诊所,每天,只有早起能吃口早饭,直到晚6点后,病人稍稍稀疏一点,她才能见缝插针地吃上家人送来的晚饭。那一周,她每天至少要工作12小时,基本每天到晚上8、9点,才能看完最后一个病人。
如果是在平时,一天看五六十个病人还不至于这么忙,只是这次,何云秋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上门输液上。
图片12月24日,云南瑞丽,由于诊所内挤满患者,部分病人只能选择在自家车内打吊针。
在农村,大部分病人都喜欢输液,认为好得快,但何云秋一直坚持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她认为口服药是最安全的,针剂和输液容易引起过敏等药物反应,副作用也更大。
但到了12月19日,实在缺药,对一些高烧病人,何云秋也开始启动输液了,每天差不多要给二三十人输液。她已经算少的了,其他很多乡镇卫生室基本都是输液。也有一些从市里回来的人,因为市里输液排不上队,所以回村里输液。
村卫生室的输液室只能容纳6个人同时输液,外面太冷,何云秋不敢让病人在外面排队,于是,给输液室6个人扎好针后,她便骑着电动车,上门去给其他病人输液。两小时后,再换6个人到输液室输液。
药房没空调也没暖气,输液用的药水刚拿出来都是冰凉的,何云秋只得给每个病人的袖子上贴个暖宝宝。但这几天,暖宝宝也缺货了。

药品奇缺
药价暴涨

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运返乡高峰,何云秋其实是有过预判的。刚放开时,看一些大城市很多人感染,她和邻村村医商量要不要进一批抗原检测试剂盒,方便老百姓在家自测。但抗原一箱是600人份,两人担心,如果进来这么多抗原,卖不掉咋办,这一纠结,抗原的事情就搁置了。
两天下来,之前卫生室囤的药就所剩无几,不得不补充库存,也开始着急买抗原了。但到12月17日,每份抗原试剂盒已从3元钱涨到了4.5元,并且只能自测,不能把检测结果上传到国家平台,能上传平台的抗原需要预定,而且在短短几天内,已从每份6元钱涨到9元钱。
这时,几乎每家都有发烧病人,何云秋觉得进抗原已经没有意义了,反正测或不测都是感冒、发烧等症状,也只能开这些药。“不过,不测的话,你也可以说整个村没一个人阳,但是全都感冒发烧了。”她对《中国慈善家》说。
图片河北一名村医为村民讲解安全佩戴口罩等疫情防控的知识。
虽然没进抗原,但刚放开时,何云秋有意识地进了一批感冒、发烧药,这是她三年来第一次进这类药物。
按此前的疫情防控规定,村一级卫生院无权接诊发热病人,相关药物也上交到乡镇卫生院了。
等到恢复接诊,何云秋根据疫情前的经验,感冒、发烧、咳嗽,每一类至少进两个品种,每个品种拿一二十盒。一方面是考虑到资金周转。村卫生室自负盈亏,她不能把钱全拿去进药。另一方面,考虑到药物的销量和保质期,避免囤太多造成浪费。而且,在2019年,这个量至少够她卖半个月。当时,她还很乐观,觉得即使会出现大面积感染的状况,也只会在春节前的返乡高峰期到来。所以,备够平时用的药就可以了,没必要囤药。
但两天下来,何云秋进的第一批药就所剩无几了。到12月18日,退烧针剂也不多了,只能留给高烧病人。中低烧的,她既开不出药,也没有退烧针可打。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熬中药汤剂,为第二天备药,连续一周,她和老公每天都要熬药到晚上12点。
何云秋所在的村总共800人,长期留在村里生活的有600多人。其中,有差不多100个老人、几十个孩子,主力是留守妇女。因为附近有个内衣厂,一些年轻女性也得以留在了村里,她们刷短视频看到石家庄、保定出现感染潮,便提前去药店囤了些药,这也缓解了村医务室的缺药难题,对于这些家里有药的病人,何云秋只需指导病人正确用药就行。
遭遇缺药难题的不光是何云秋,据她观察,全镇44个村的村医,在这时都缺药。镇里有一家药品批发公司,44个村卫生室里至少有30个到这家公司进药,稍微去晚一点,就买不到药。加上这家公司的库存也有限,只能从外地紧急调货,药价很快就涨起来了。4元钱一盒的退烧针剂,两天后变成了9.6元;以前5元钱一盒的退烧药,几天之内涨到了5元钱一颗;原来10元钱一盒的药,涨到了60元。
从12月20日之后,何云秋天天都要进药,但等她一天接诊结束,能买到的也多是一些平时医生不怎么用的同类替代药。最后一次进药,何云秋“学聪明了”:不管多贵,常用药,她都一百盒一百盒的进,不常用的,也是五十盒五十盒的进。毕竟,村里在外务工的人员还没返乡,她必须做好准备。
这两天,何云秋所在的村子,病人数量有所下降,但其他稍大一点的村子,高峰依然没有过去。
图片 2021年8月,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甲石村,“夫妻村医”肖世军、潘启兰骑着摩托车在巡诊途中。

退烧后,
大部分人选择了硬扛

从12月24日开始,何云秋接诊的发烧病人降到了十几个人,但何云秋并不认为这波高峰已经过去,她只是给大家退烧了而已。
“大部分人都只关心发烧,后续的咳痰、口苦、恶心、呕吐、胸闷、嗓子疼等症状其实依然很严重,很多人吃不下饭、起不来床、上不来气,只是大家都选择在家躺着硬扛,或者喝点葱水姜茶对付一下,只有少数几个实在扛不住的,才来找我。”何云秋这样描述村里的现状。在她看来,农村人普遍舍不得花钱,加上现在缺医少药,看病成本也高了。以前,她给人打一针只收7元钱,现在随着药价飞涨,也涨到一针14元。每天要打两针,至少连打两天,光打针就要56元钱。很多人舍不得花这个钱,烧一退,就开始将就、硬扛。还有些人闲不住,烧一退就下地干活,导致反复发烧。
何云秋现阶段最担心的,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重点人群。找何云秋看病的老人占到她接诊病人总数的1/3,虽然目前还没出现特别严重的症状,但老年人普遍比年轻人的症状严重。
最近,村里去世了两位老人:一位69岁,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占齐了,做过心脏支架手术;另一位70岁,发现骨癌不到一个月。在给冠心病老人做死亡登记时,何云秋听家属说,老人在外地感冒发烧了,看着情况严重,儿子就给他挂着氧气一路送回村,一到家,人就去世了。
“我们对病毒的认识还是太有限,少数人实在扛不住来找我,但有些后续症状,我也没办法。”何云秋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何云秋为化名)
本刊记者:王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IC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往期 · 推荐

互联网大厂ESG国际评级不高,问题出在哪儿?

民间互助缓解药物短缺,巨大需求面前社会组织应发挥更大作用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1404.html?amp

和毛利午餐|奥密克戎肆虐后的魔都,到处都是病友情

imagev

在家待满整整九天后,抗原显示一条杠,我打算出门走走。

第一天懒得换衣服,睡衣外面罩上大衣,穿上球鞋,开车去港汇。原本起码要三刻钟的路程,这天显示半小时就到。路上空空荡荡,车上高架,前后只有零星几辆车。

CDT 档案卡
标题:奥密克戎肆虐后的魔都,到处都是病友情
作者:毛利s
来源:微信公众号“和毛利午餐”
发表日期:2022.12.29
主题归类:后疫情时代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当然,车库里大把停车位,完全不像以前那样,一边排着队一边祈祷能忽然碰到个空车位。

我约了个已经阳过的朋友,在徐家汇附近兜了兜。朋友说,最大的变化,是最近老年人都不出来了。以前哪里都是拍照的老阿姨,现在去哪都包场。

路过天平路一家美甲店,空荡荡的店铺,点着一盏灯,仅有一名顾客在做指甲。小妹认真往女人指甲上小心翼翼上色,这场景让我有一点点感动,都这样了,竟然还做美甲。

都这样了,为什么不做做美甲呢?

和朋友去新开的国贸汇广场,打算喝个下午茶。没想到商场走进去,两边全是拉下卷帘门的奢侈品店铺。想要去的甜品店也扑了个空,整个商场除了我和朋友外,只有两三个外卖小哥,冲进去拿食物,又拎着袋子冲出去。


imagev

后来在地下一层找到一家咖啡店,里面大概两三桌客人,只有一名服务员在柜台里。

生意惨淡,惨淡到我都替老板揪心的状态。

没想到后来去逛的两家书店,倒是跟平常差不多客流。一家店里,有个声若洪钟的老头,不停问在上架新书的店员,“小x,你们这里改过啦?小x,你们卫生间放在一楼啦?小x,最近生意好不好?”

另一家梯书店,小得要命,十平米不到的店里,挤了三四个顾客,后来老板的朋友来了,成为近期我去过客流量最高的地方。我想起一个笑话,说以前新冠阳性患者的流调里,从来没出现过书店,书店无疑是最安全的地方。

至于奥密克戎肆虐之后,书店则是唯一提供病毒以外谈资的地方。

我在书店里买了一本《杜尚访谈录》,买完走出书店,沿着天平路,跟朋友慢悠悠谈论着杜尚。据说,他是躺平派的鼻祖。杜尚让人感到放松,一生不为赚钱工作,结婚也是因为和妻子年纪都大了,没有生小孩的目的,才结了一次纯粹的婚。


imagev

慢悠悠晃回商场,顺路去了一家常逛的店。店员一如往常,我问她,阳过了吗?她说,没有,但她在五月份的时候阳过。这回复让我有点措手不及:五月份的阳性,跟现在可完全不是一种待遇。

闲谈中我买了件打折的衬衫,我说,对面店铺关门了呢。

店员嘿嘿一笑:那是对面店铺老板比较人性化,六点就下班了,不像我们,要上到十点。

晚上十点还会有人吗?

7点多离开商场,回去的高架上,依然空空荡荡,开过两辆救护车,甚至没有鸣笛,只管闪着灯一路前行。

第二天我约了师傅剪头发,去浦东一家商场,这回高架上车比昨天多了些,显出一点人气。

躺下来洗头的时候,洗头小哥问我:怎么样,阳过了吗?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聊起自己阳了的经历,发烧三天,第一天最恐怖,因为真的跟网上人说的一样,烧到梦到自己先人。他说这天晚上醒了大概一百多次,梦到的都是以前的经历,就跟大限要到了一样,梦中惊醒无数次,实在太难受了。

我们愉快地交流了病情,洗完头,坐上理发椅,我又开始了第二轮病情交流。

我的理发师说,跟老婆一起阳的那几天,他都在家里伺候老婆,他老婆床都没下过,饭都在床上吃。

本想说,我也是。再想想,算了,要维持住我的大女主人设,绝不能告诉他,我也在床上吃了好几天饭。

网上跟网下真是两个世界,网上病毒肆虐期间,最火爆的视频,就是病倒在床的女人,用嘶哑的喉咙,回答家里男人时不时提出的问题,电饭煲怎么打开?洗过菜的水怎么办?小孩的钉钉怎么交作业?

网下我认识的女人,都在家里接受丈夫的照顾。如果这时候都不能派点用,什么时候才顶用?

剪完头发,想着快过年了,给女儿买几件新衣服吧。

在店里,店员唠家常一般问候起来:怎么样,已经阳过了吗?

在病毒面前,我们好像都成了病友。互相探讨病情,成了眼下最积极的一件事。

我也会问问店员,怎么样,生意好吗?

他们都说,比前两天好,人开始多起来了,每天都好一点了。

那就好那就好。

想到两个礼拜前,刚刚放开的时候,我跟朋友们来这里吃晚餐,询问每家餐厅,都得到一个等位至少一小时的回复。没想到现在到处门可罗雀,吃什么都不用排队。

会好的吧,再过几天,人就多起来了吧?

这魔幻的一年,终于要画上句号了。


imagev



多伦多方脸
@torontobigface
·
16小时
现在对于中国新冠特别严重的猜想主要存在两方面原因
1.疫苗不行
2.毒株不一样
之前有人认为是存在幸存者偏差,导致大家感觉得感染人数很多,但意大利航班一半阳性,说明中国感染率就是很高
但很快这个应该就有结论了,伴随着中国放开,看看海外这些国家是否会重新蔓延
如果西方没事说明就是疫苗问题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30 10:47 编辑 ]



https://mp.weixin.qq.com/s/kfWVB6jqbt-9Z_LeSQjobQ
老百姓还没过河,你就已经上岸了?
原创 孤云老爹 魏言大义 2022-12-29 21:30 发表于浙江

图片

图片



撰文 | 魏英杰



忍不住又要说几句。



刚看到一则消息,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于12月27日表示:



近三年来,我国疫情流行和病亡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国家的疫情防控策略政策符合我国国情,科学有效,得到了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图片

这则新闻,让人很不是滋味。这时候,说这些合适吗?



当下,全国各地还在紧张抗击新一轮疫情,应对病毒大规模感染,在这背景下过早下结论,考虑过“人民”的感受吗?老百姓还没过河,卫健委却急着要上岸了?



公允地讲,在这次疫情防控措施放开之前,国内确实抵御住了一轮又一轮的病毒冲击,大幅减少了病毒感染和病亡人数。这背后,是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其中当然包括了卫健委和疾控部门的统筹调度,也包括一线医务工作者的艰苦付出,同时也有赖于民众的积极配合。



但这只能算是抗击新冠疫情的上半场,而我们目前面对的,则是疫情的下半场。我们打赢了上半场,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打赢下半场。哪怕我们再有信心,在一切尚未尘埃落定之前,也不能掉以轻心。



实际上,卫健委宣布打赢了的上半场,也是万分来之不易的。这背后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消耗了多少年积累下来的各种资源,不都是明摆着的吗?



眼下,许多地方尚未进入病毒感染高峰,而从各地反映出来的信息,仍然可以看到,要平稳度过这一轮疫情,非常艰辛。在各地,120系统崩溃,医院ICU爆棚,医院人满为患,许多人仍然买不到退烧药,比比皆是。



我完全支持放开,但放开不等于躺平,人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不意味着公共卫生部门就可以袖手旁观。老百姓都在自救,卫健委当然更没有理由作壁上观。



如果说刚放开的时候,公共卫生部门还没反应过来,如今也总该明白,如何确保医疗资源不挤兑,如何让感染人员在家也能够有药可用,上医院有必要诊治资源,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哪怕卫健委是在做了大量工作之余,“总结”一下上半场的经验,这样做也容易被老百姓误解。



尤其是,那些扛了三年,却没有挺过这一波疫情的、在这个冬天离世的新冠感染患者的家属,要是看到卫健委宣布这个“好消息”,不免会触景伤怀。



正在进行的下半场,比上半场要严峻万分。上半场我们是靠严防死守,遏制疫情传播,下半场我们是放开管控,全民闯关。相对而论,下半场疫情的进展、病毒的演变以及最后的结果,都非常不可控。



这意味着,在当下阶段,公共医疗部门更应当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全力以赴,做好老百姓的坚强后盾和医疗支撑。



等到疫情消退,病毒散去,万业复苏,民众安康,我们才有资格公布成绩单。



@拆台CT

18分钟前
来自 小胖鱼姐姐SVIP推荐官
#专家称奥密克戎突变还远没达到饱和#

近日,有流行病学专家发表言论认为,新冠病毒的突变基本上已饱和了。新冠病毒当真已经“变无可变”了吗?

病毒学专家、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为平均每年变异24个位点。”这意味着3年过去了,现有新冠病毒的序列与原始株序列比较,突变碱基数量的平均值将在70—80个左右。

为什么新冠病毒会以相对稳定的速度发生变异呢?

“新冠病毒有纠错机制,在病毒复制的时候难免会发生错配(不遵循A-U、C-G的原则),比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缺乏纠错机制,错配后变异就发生了。”童贻刚说,而新冠病毒不同,在错配后会有自带的纠错机制将部分错配碱基改正过来。

由于有纠错机制,新冠病毒就好比一个现代化工厂,有在线质控系统,复制时的出错概率是相对较小的。
“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全长有3万多个碱基,即便只关注S蛋白RBD区也有几百个碱基,从数学概念上讲,新冠病毒变异还远没达到饱和。”童贻刚说。

此外,作为RNA病毒,新冠病毒存在不同的变异方式,包括渐进式变异(碱基突变)、跳跃性变异(基因重组,例如XBB就是BA.2.10.1和BA.2.75亚系的重组体)。这些也使病毒变异难以达到“饱和”。

对于新冠病毒突变的研究目前大多集中在S蛋白的RBD区域的数百个碱基。其他区域2万多个碱基的变化对病毒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目前并没有深入研究。

当前,疫苗的接种助力全人群建立起免疫屏障,使得新冠病毒因为要应对人类宿主的免疫压力,不断变化S蛋白的RBD区,实现免疫逃逸。

在未来与病毒的较量中,人类仍需要通过科研创新创造更严苛的环境磨掉新冠病毒的“利爪”。童贻刚说,例如为了预防新冠病毒未来在耐药性、环境抵抗力等方面发生其他位点的变异,药物研发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应鼓励多种作用机理的新冠药物的开发,以避免药物靶点单一带来的病毒耐药性的产生。

“人类对于新冠病毒的研究还不能说足够透彻。”童贻刚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人的百米跑时间极限是10秒内,猎豹的是3秒多,仍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将新冠病毒的致病潜力限制住。



@六爷阿旦
我因为心率快今天去了安贞医院,这是国内心内科顶尖的医院了,医生跟我说,转阴后心率快的很多,目前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因为机理搞不太清楚。他也是看国外的研究论文,认为要3-6个月,慢慢自己恢复。

实际上这个病毒,以及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国内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现有的研究都是国外在做,国内只是刚开始,什么情况都还没搞清楚。你可以看到近期的一些网上专家的话锋是怎么转变的。

从一开始的小感冒,到7天转阴就好了,到现在转阴后还要注意休息,从一开始的消炎药对病毒没用,到咳绿痰有可能是细菌感染,到现在讲久咳也可能是细菌性肺炎,最近又在反复强调心动过速的问题。#新冠转阴后出现肺炎或是继发细菌感染#

说白了就是他们压根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都是看国外的研究,然后一边摸索一边总结,那些之前说什么小感冒大感冒的,说不好听点就是信口开河,也许他们不知道国外的各种研究,也许是知道但是黑良心胡说八道。

我用自己的经历,再次提醒大家,这病毒的未知太多,绝不是转阴就完事了,很多时候你没感觉,但是身体其实极度虚弱,转阴至少一个月内,不要熬夜,不要剧烈运动。



@西西弗评论

2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3
已编辑
我原来最担心的事情是放开后,医疗挤兑,医院没有能力收治,门外愤怒的病人冲击医院,医院爆发大规模群体事件,把医疗体系冲垮。

这件事完全没发生。医疗体系虽然不堪重负,但没有垮。感染高峰期,绝大多数病人都遵守秩序,该排队排队。

感谢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我也很惭愧,再次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守序。A4纸,消防斧,达不到目的就闹事儿的人,还是很小一部分。

不管怎样,最坏的情况,没有发生。



@专业戳轮胎熊律师
我现在肉眼可见一些人十分纠结。
为什么上海4月5月的数据,和现在的数据相差那么大?
要么像我说的那个版本:就是统计魔法学,统计时核酸时间比较早,都是无症状还没发出来。等轻症了只要不CT,那就按无症状处理,不做就是妹有。
不然呢?
排除这个可能。
1、22年年初,普遍打过第二针第三针。
但这样说的话,灭活疫苗就是相当有效的。现在吹进口疫苗的立论点就没了。
2、BF7、BA5比那波BA2致病性要高。
但这么说的话,放开派一直鼓吹的:病毒只会越来越弱。他的立论点就没了。这病毒不是变强了?
3、没有医疗资源干预导致重症变多
那之前说“这XX件事导致不会出现医疗挤兑”并且疯狂流传被奉为圣经的人,又怎么办?
说“方舱里什么都不管,只是跳跳舞,方舱有个屁用”的人,又怎么办?
新冠这个病,有趣就有趣在这里。
你藏了这一点,其他的地方就露出来了。



@MLRS270

53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加油][耶]所以别理从火葬场扯到淋浴间、从气溶胶扯到大白肺的疯派了,那不知道多少“便利店”的在扯淡。反正没听说挤不进医院的去阳台敲脸盆之类,一个都没有,这是事实。千万北京居民正在该干嘛干嘛,大家也赶紧了。//@地叉:我这里也基本恢复正常了,说着说着疫情就过去了,疫情没那么可怕。
@MLRS270
记录历史一刻:北京疫情已经迎来大结局。数据告诉我们,2022年12月26日,北京彻底走出疫情,全面恢复。

地铁客流。去年北京日均客流量800多万,扣除现在大学生均已返家或者未复课、中小学和幼儿园尚未全面复课、外地人以及游客尚未充分返回等因素,本地通勤与日常出行客流满载应该在600万左右。26日,北京地铁客流量恢复到600多万(图1)。

地面交通。12月26日上午,据北京日报,继一个半月后,北京全路网的交通压力首次达到中度拥堵等级;8点30分,三环以内道路的拥堵指数更是达到严重拥堵级别。

12月26日晚上,北京道路一个半月来首次再现晚高峰严重拥堵(图2、3,来自百度。注意百度的指数定义与北京交通台的指数定义可能不同)。多条道路时速在5公里以下,就是走不动了。包括院士和教授云集的学院路一带。

网友拍摄的北京国贸桥晚高峰实况见图4。

------

数据还告诉我们:

从地铁客运数据(图1)看北京疫情:疫情最高点发生在12天前的12月15日,此后迅速恢复。

从新十条发布的次日12月8日起,客流量逐日下降,于12月15日达到最低点。然后迅速稳步恢复。

重要时间点:

11月24日,北京收紧疫情防控,要求进入地铁需持48小时核酸,流量跌至低点197万。

12月5日,北京取消地铁48小时核酸限制,地铁流量迅速回升。

12月8日,新十条公布次日,地铁流量进一步回升到360万。

12月15日(周五),新十条公布7天后,北京地铁流量进入近期工作日的最低点172万。可以推测,这天也是北京本轮疫情的最高峰。

12月19日这一周开始,地铁流量迅速回升,仅仅一周后,达到本地居民通勤和外出全面恢复的水平。

以上数字均包括北京地铁运营的线路(如图5)和京港地铁运营的4、14、16、17号线(如图6)。

从这个数据分析也可以看出,北京本轮疫情从感染到康复的平均周期确实是七天。



//@编剧谷凯:在《瘟疫年纪事》中这样写到,国王是要拿出钱来救治灾民的,所以大臣们会报上经实际灾民更多的数字,骗国王的钱,当国王问死了多少人的时候,他们说很少,因为他们怕国王说他们无能。
@刘耘博士
岳父昨天下午去世,享年90。非常时期,丧事从简,其遗体已于当晚火化。因为新规定,尽管他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但死亡证明不能出现“新冠”二字,他的死亡也注定不会体现在国家疾控中心每天通报的新冠病毒最新数据里。 ​​​
12小时前



@烧伤超人阿宝

12-25 11:14
来自 HUAWEI Mate X2
说实话,作为一名搞危重抢救多年的医生,在上海疫情时候,我就已经被官方数据和官方新闻搞的精神分裂了。

上海说只有1名重症的时候,我在新闻里看到全国各地的重症团队驰援上海。

上海说只有9名重症的时候,我在新闻里看到仅陕西一地就紧急支援了3.4万毫升新冠康复期血浆。

上海说只有几十个重症的时候,我在新闻里看到某建筑公司组织精英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紧急完成数千张方舱重症床位建设。

作为一名在临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医疗老兵,我真心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了。



@财经网

刚刚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出入无须核酸证明#】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根据实际需要和当地条件,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展师生筛检、轮检、抽检等适宜的核酸检测,师生出入校门无须提供核酸证明,其他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须提供核酸证明。 ​​​



@雁归塞北
昨天晚上我家单元楼里有人去世了,因为逝者乘坐电梯的问题,竟然有业主发生了争执,我真的无法理解这种没有人性的邻居的存在。

我小的时候,因为老家生活在农村,所以经常回农村,农村对死亡这件事并不陌生,不像现在的都市,死亡这件事被人为地隔离在医院,很多人的死亡都是从医院病房到太平间,再到火葬场。

正是因为这种隔离,可能让一些人越发对死亡这件事陌生,以至于忘了这件事早早晚晚会光临每一个家庭,最终也会落到每一个人头上。

小的时候在老家,每逢村子里有人去世了,送葬的时候天还没有亮,如果离得近男人女人都要亲自去送,如果离得远,不用亲自去,但家里还会有个人早早起来,在自家门口放一堆麦秸,等送葬的队伍路过自家门口的时候点燃,家家户户都是如此,所以队伍所到之处皆有光,带着温暖。

这种仪式不知道始于何时,起初可能只是因为在久远的时代尚没有路灯,这样做只是为了照个亮行个方便,慢慢才有了仪式感。

村里所有人都默默遵守着这种仪式感,哪怕是寒冬腊月,但凡有人去世,我的父母都会把我们叫醒去送那个甚至不认识的人。

小时候不懂得悲悯,蹲在地上瑟瑟发抖的时候,甚至心存怨恨,那时候父亲总是会给我们讲村里一件往事,村里一个大户参加村民的葬礼,在送葬的路上总是骑着高头大马,后来他的父亲去世,村民去送葬的时候都骑着驴——穷人家养不起马,但是驴还是有的,你他日骑马,我今日骑驴。

可能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我父亲的目的达到了,他让我们在尚不能理解死亡的时候,起码能理解你如何对待他人,他人就会如何对待你。

现在,我年龄渐长,离老家也将近三十载,可是,年幼时那些记忆却越发清晰,内心越发觉得老家那种葬礼的温暖美好,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本没什么意义,不过是来世上走了一遭,葬礼是最后的一程,如果死后尚有意识,最后一次走在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所到之处,处处有人给燃起篝火,庄严温暖,那光,那暖,对活着的人,死去的人来说都是最好的告别。

所以,那种邻居家死了人,不让人家走电梯的,可能觉得自己家永远不会死人吧。



@凯雷
航天某型号总师李君龙感染新冠,航天二部第一个博士后估计在50至55岁,加班,又发烧!…..走了!《国外临近空间高速滑翔弹头运动特征研究》等论文目录附后

国家失良才,又一个!微信朋友圈里悼念挚友:“他是航天二院二部某重大型号总师,李君龙。认为已经阳康,随即加班忙到后半夜,又发烧,上午进ICU下午人就走了。”

各位可要重视,新冠后反劲很厉害!

人物名片:李君龙。出生年月不祥,估计在63年以后。中国航天科工二部某型号总技术负责人,2007年荣获航天二院突出贡献专家。在199年航天事业人才严重流失之际,人才引进比较困难之时,不顾种种诱,义务反顾选择了航天事业,成为二部引进的第一名博士后。

看看李君龙的学术研究,不断稳定发表学术论文。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领域: 兵器科学与技术

考虑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多约束中制导律
2019 - 毛柏源,李君龙,张锐 -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大姿控力矩复合控制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
2019 - 毛柏源,李君龙,张锐,... - 《现代防御技术》
考虑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多约束中制导律
2019 - 毛柏源,李君龙,张锐 -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大姿控力矩直/气复合控制方法研究
2018 - 毛柏源,李君龙,张锐 - 《现代防御技术》 -
拦截高速机动目标的最优制导律
2018 - 敦晓彪,李君龙,蔡婧竹 -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

临近空间非弹道式机动模式与跟踪滤波问题
2017 - 李君龙,秦雷,谢晓瑛 - 《现代防御技术》 -
临近空间目标非弹道式机动模式跟踪滤波技术
2017 - 秦雷,李君龙 - 《系统仿真学报》 -
拦截高速机动目标最优制导策略
2017 - 敦晓彪,李君龙 - 《科学技术与工程》 -
拦截高速机动目标分段最优制导律研究
2017 - 敦晓彪李君龙 - 《现代防御技术》 -
临近空间非弹道式目标跟踪滤波算法研究
2016 - 曹亚杰,李君龙,秦雷 - 《系统仿真学报》 -
临近空间目标交互式多模型跟踪定位算法研究
2016 - 曹亚杰,李君龙,秦雷 - 《现代防御技术》 -
Study on Tracking Filter Algorithms for Nonballistic Targets in Near Space
2016 - Cao Yajie,Li Junlong,Qin Lei,... -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
国外临近空间高速滑翔弹头运动特征研究
2015 - 秦雷,李君龙,周荻 - 《战术导弹技术》 -
临近空间非弹道式目标HTV-2跟踪滤波与预报问题
2015 - 秦雷,李君龙,周荻 - 《航天控制》 -
Tracking filter and prediction for non-ballistic target HTV-2 in near space
2015 - Qin Lei,Li Junlong,Zhou Di -
Tracking for near space nonballistic target based on several filter algorithms
2015 - Qin Lei,Zhou Di,Li Jun-long -
基于模糊交互式多模型算法跟踪临近空间目标
2014 - 秦雷,李君龙 - 《现代防御技术》 -
基于双站红外跟踪临近空间目标研究
2014 - 秦雷,李君龙,周荻 - 《现代防御技术》 -
基于双模预测的大气层内拦截弹中制导律研究
2014 - 李爽,江涌,李君龙,... - 《现代防御技术》
基于多站交互式多模型算法跟踪临近空间目标



@拆台CT

13分钟前
来自 微博视频号
#上海重症高峰已慢慢出现#

上海多家三级医院急诊量猛增。

“随着新冠感染者数量的增多,急诊就诊量已经翻了一倍,重症高峰已经慢慢出现了,我们正在集中力量,确保重症患者的救治。”12月29日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与瑞金医院一样,面临急诊大考验的还有上海多家三级医疗机构。在仁济医院,连日来120接诊量逐日攀升,东院和南院两个院区12月28日一天共接到269辆救护车,位居全市市级医院前列。“其中,东院区急诊就诊量已达1500人次/天,南院区急诊量也在1000人次/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门急诊办公室副主任庄旭透露。

澎湃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前来三级医疗机构急诊的患者群体中,仍存在少部分“非急诊”需求的人群。对此,多家三级医院发出呼吁:“非急诊”患者可以通过普通门诊或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级诊疗”,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让出一条“生命通道”。

陈尔真透露,目前社区的诊疗能力和药物储备正在逐步提升。接下来,新冠抗病毒药物供应也将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其中包括国产、进口小分子治疗药物,在医生的指导和评估下,满足部分社区病人的诊疗需求。

【1】瑞金医院:急诊就诊量翻倍,“非急诊”需求仍存在

“随着新冠感染者数量的增多,重症高峰已经慢慢出现了,急诊压力很大,人手很紧张。”陈尔真表示,该院这两天来,发热门诊的就诊量出现了下降趋势,从以往的600人次/天已降至300人次/天,但急诊的就诊量出现明显增长,较之前翻倍,达到了1500人次/天。

陈尔真坦言,当前,前来急诊的新冠感染者占据80%,其中老年人比例又占了40%-50%,大部分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因新冠感染后导致疾病加重,在65岁以上老人中有肺炎表现的占了一半左右,“在收治入院的病人中,主要包括有重症化倾向的,以及出现低氧血症、胸闷气促的危急重症患者等等,我们需要密切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变化,第一时间采取救治的措施。”#肺部CT检查需求暴增#

“对于三级医疗机构而言,集中力量救治重症患者,是当前的重中之重。”陈尔真发现,在该院急诊中,也存在一些“非急诊”需求的病人,如一些没有基础性疾病的年轻人在感染新冠后,出现了发烧、咽喉痛、轻微咳嗽等,但没有一点胸闷、气促的情况,跑来急诊排了长队,最终也没有查出任何肺炎的表现。

陈尔真还提及,还有一部分病人存在就诊误区,“有人一咳嗽,就跑来急诊,想要医生帮忙开抗生素挂水。新冠感染是由于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盲目挂水并不能对病情起到缓解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专门跑来医院配新冠抗病毒药物,想为自己或家里的老人备点药,陈尔真对此表示:“这也是没有必要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抗病毒药物治疗,这一药物也需要规范使用,即使在三甲医院,这一药物也主要针对住院病人使用。在门诊中,医生也会根据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如肺炎渗出的情况来综合判断,严格把握用药指针,抗病毒药物绝对不能滥用。”

陈尔真同时呼吁,针对一些没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如果仅仅存在发烧、肌肉酸痛、轻微咳嗽,没有明显的胸闷、气促情况的,可以优先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区级医院就诊。

“目前,社区的诊疗能力和药物储备正在逐步提升,如果不属于高风险感染人群,仅存在一些普通感染症状的,区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能满足诊疗需求。如果症状相对严重的,社区医生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转诊到上一级医疗机构,这样也是为了保证分类治疗、合理就医。”陈尔真进一步透露,接下来,新冠抗病毒药物供应也将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其中包括国产、进口小分子治疗药物,在医生的指导和评估下,满足部分社区病人的诊疗需求。

【2】仁济医院:120来院数量明显增长,老年人大部分存在肺炎表现

“现在,我们的发热门诊就诊量较前一段时间下降了,但急诊的就诊量增加明显,不少人是因为出现了咳嗽症状,前来医院做进一步的CT检查。”庄旭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庄旭介绍,在位于浦东新区的仁济医院东院,急诊的就诊量此前维持在900-1000人次/天,但现在已经达到了1500人次/天,加上发热门诊就达到2100人次/天。而在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仁济医院南院,急诊的就诊量此前维持在500人次/天,现在翻了一倍,达到了1000人次/天。

急诊就诊量逐日攀升过程中,120救护车来院数量连日来也有明显增长。

庄旭透露,目前,仁济医院120接诊量在全市市级医院中处于前列。12月28日一天,东院区和南院区加起来,来了269辆救护车,前天两个院区也来了238辆,每天数量都在攀升,“大多数120送来的人为老年人,大部分都存在肺部炎症的表现,以低氧、胸闷症状为主,还有一些是腹痛、消化道出血等专科急症。”

庄旭注意到,当前,急诊病人大幅度增长背后,也有一部分人并非那么紧急,有人一出现咳嗽,就来急诊拍CT,不少为年轻群体,“我昨天在预检台,1个小时就遇到了10多个这样的病人,年轻人居多,大部分已经没有发烧的症状,只是来看一看咳嗽。”庄旭坦言,目前在新冠感染人群中,部分年轻人症状较轻,即使他们的肺部有少量渗出,大多也属于轻症表现,口服一些药物就可以了,不是所有肺炎的人群都需要住院治疗,真的出现“白肺”的情况也很少,大家不必太过于惊慌。

在庄旭看来,当前对于三级医院来说,最重要的是关注有基础性疾病、新冠感染的高龄老人,这部分群体由于年纪大了,耐受性差,存在低氧、胸闷、气促的可能性大,发展为重症的可能性也很高。

“临床上,在新冠重症指标中,指脉氧93%以下就是其中之一,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目前,重症患者主要也以基础性疾病多、高龄老人为主。对于一些相对轻症的患者,我们会建议通过互联网医院来进行咨询、配药等。”庄旭表示。

庄旭同时呼吁,一些已经阳康的人群尤其是年轻人,如果还存在咳嗽的症状,一方面可以选择该院门诊进行常规诊疗,进行一个常规的CT评估,将急诊资源让给真正有需要的老年人等脆弱人群,一方面也可以选择前往一些区级医院或者具备相应诊疗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齐都督

10小时前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已编辑
29日,在2022凤凰网财经峰会上,著名流行病专家曾光指出,这次疫情之所以让大众感觉来得特别猛烈,主要基于毒株传播力强以及冬季是呼吸道类疾病高发期等因素。

曾光认为,根据过去经验,疫情第一波通常会感染30%的人群,但是此次新冠的感染率上升速度是超过预期的,“我们没预到这次第一波就来势汹汹,甚至很快超过50%,60%、70%,甚至80%的感染率”。曾光指出,北京的感染率可能已经超过了80%。

既然北京第一波疫情风暴如此之大,第二波会不会更加危险?对此,曾光表示,第一波风暴比较大,预示着第二波就很低了,“因为干柴快烧尽了”。 #专家称第二波疫情风暴会很低#收起



https://view.inews.qq.com/a/2022 ... ;openwith=wxmessage

牧之野:在下一波重复感染潮前,一定要做好充足准备
v
秦安战略
2022年12月29日17:58北京军事专家、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研究员
【编者按】本文为作者授权,“秦安战略”独家原创刊发,转载自公众号“牧之野”,有很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关注。
简要说干货。
一、防疫政策转向的唯一可能
大面积死亡或某地爆发式死亡(非老年)
诱因可能是新毒株,或是严重医疗资源挤兑。
我们看到了梁万年的表态,也知道了政策收紧的底线,大家不要心存幻想。
图片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疫情应对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我们有些地方已经或者正在度过我们第一波的最高峰的冲击,并没有出现大家比较害怕的大面积重症死亡这种情况,这就告诉我们要有信心。
换句通俗的话说,国家可以容忍当前的死亡情况,当下,经济和社会稳定最重要的,也避免更大次生灾害。
以前写过两句话,懂的自然懂:
国家只能保一个中线,线以上靠资源,线以下靠命硬。
到一定阶段,国家会沉默,因为救不了所有人。
因此,不是奥密克戎是感冒,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脑子清楚的人,自求多福,别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对自己的身体情况要有点数。
二、重复感染的必然
三月前,大概率会有新一波的流行,新毒株概率大,百花齐放态势。
曹云龙最新的研究比较中肯。
曹云龙介绍,国内现阶段主要流行的是BA.5.2和BF.7,二者都属于奥密克戎BA.5支系。他表示,我国大部分人群接种的是原始株疫苗,其诱导的体液免疫被奥密克戎突变株严重逃逸,加之多数人群接种疫苗已经一年以上,体内中和抗体水平下降,进一步削弱了预防感染的作用。
图片
以色列人群新冠重复感染率大型队列研究 (信息来自观察者网)
他提到,当感染BF.7之后,对BA.5和BF.7的中和抗体水平较高,短时间内不会再重复感染同一毒株。但是,与BA.5.2和BF.7相比,目前国际上主要流行的BQ.1.1、XBB等新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即使是感染了BF.7,康复后产生的抗体对XBB等最新突变株的中和能力也较低。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国内BA.5.2和BF.7感染高峰过去后,不排除出现因BQ.1.1、XBB或者是其他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毒株驱动的感染高峰。
在国际上其他地区,重复感染已司空见惯。曹云龙提供的数据表明,最新流行株如BQ.1.1和XBB的重复感染率已达到40%,并在持续攀升。他表示,今年绝大部分国家都经历了四波重大感染高峰,多为不同突变株所诱导,平均三个月一次。目前看来,国内也很难完全避免。
所以,三个月后,我们就知道,哪些专家在说谎,哪些是良心所在。
图片
三、准备
北京这一波不幸离世的人不少,而且是无差别攻击,很多都是翘楚精英,也有年纪不那么大的。
他们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有领域泰斗,如果按照一般情况和各自享有的社会资源来说,不应该这么凄惨地离去。
这也说明了这一波突袭后的慌乱和没有准备,缺乏科学研究,对病毒缺乏正确宣传引导导致出现麻痹大意。
美国到现在是9波(冬季最重),如果按照一年3-4波,医院会一直处在崩溃中,我们每个人遇到危险时所能获得的医疗支援,其实不会多。
从目前的症状来说,之前媒体宣传“上呼吸道感染”,“自限性疾病”,“新冠就是感冒”如今已经就像“无症状”说辞一样被拆穿和打脸。
在较大感染基数上,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可控的因素,导致医疗资源的占用,你现在想做个手术,你看你得排多久,而且基本都是原有病+新冠双debuff,地狱模式,这一样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医疗挤兑。
如果家里有老人,基础病、慢性病的,透析或肿瘤病人等特殊情况,建议只要你能负担得起的医疗设备(呼吸机、制氧机、血氧仪等),都应该备上。
差那点钱?进ICU开个大机器一天5-6万。
你不要听有的人扯淡,告诉你不要备药,不要买机器,是为了整个社会层面的稳定不挤兑,当你家人用得上绝望的时候你就该骂娘了。
这一波,有的医院缺氧气缺得厉害。
老百姓会用脚投票,你去看,网上你想买机器都不一定能买得到,得排队。
家里条件好的,就弄,拿出点钱来做准备,命更重要;实在负担不起的,就备好药,抗生素、退烧药、止咳药、孩子防高温惊厥的药,遵医嘱,不是说囤,每样得有一点吧。
还有些老年人长期服用的进口药,照半年的量提前准备。
还有一个,就是中药。
网上方子很多,你还别都信,得看国家给的中医药指引,然后找好中医院抓对症的方子,寒症和寒热症,有的混的中医大夫根本搞不清楚,南北也有差异,不同地方药材的效能也大相径庭。
每次,根据这一波的情况去抓药,一有症状就服用,有利于转阴和恢复,比如这次的清肺排毒汤。
中西药都有副作用,该用什么用什么,抗疫不是一锤子买卖,还是要好好恢复好身体,迎接一波又一波。
每次中招,建议完全休息好3周-4周,肉蛋奶咬着牙吃,别熬夜,别玩命工作,地球缺了谁都转。
家里能够降低病毒滴度的设备,都要跟上,紫外线灯、净化器,喷雾器,气溶胶管道改造等。
图片
四、希望
就像黑死病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新冠疫情也必然如此,没有经历过死亡和血祭,人类是很难醒悟的。
放开最积极的方面,就是会刺激中国的科学家奋勇直追,早日形成突破。
我们看到,很多医疗技术被不断传出好消息,比如广谱中和抗体有望提高治疗和预防效率。
目前,曹云龙团队已开发两个广谱中和抗体SA55和SA58。据介绍,这两个抗体是从接种新冠疫苗的非典康复者体内筛选的,其作用位点避开了人群免疫的优势免疫表位,使得其很难被逃逸。
曹云龙提到,SA55/SA58喷雾有望成为一款可供全民居家日常使用的新冠预防和治疗产品,目前正在准备进行更为严谨的双盲临床试验。
也希望中医能争点气。
就像福奇说的,中国在吸入式的疫苗研究已经走在前面,而对于整个人类来说,MRNA技术可能推动攻克癌症治疗进入新的阶段。
但这种突破,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在这两年内,尽可能的生存下来,保护好自己的家人。
图片
不要指望任何人,也不要效仿身边的任何人,你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认知力和行动力。
《往后两年,活下来是第一要务》
图片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全部评论



@急诊科的大徐
最近很多人跑到急诊就是为拍个CT,也有不少朋友联系我,能不能帮忙开个CT,我说能。

但是,没有喘憋,氧和正常,就算有咳嗽咳痰,甚至有少量的咯血,也不用紧张,没必要跑到医院排大队照CT。

多数人,就算胸部CT有肺炎表现,也很轻,也都是不需要处理的,顶多吃点促排痰的药物。

大家好好休息、加强营养,等身体恢复好了之后,坚持锻炼,比什么都强。

身体不骗人,真是特别难受的,不用琢磨,求生欲会让你去医院的,因为喘不上来气真的很难受,所以,没有一个自杀的人,是自己憋气把自己憋死的。

现在绝大多数跑到医院拍CT的人,都是被心理因素影响到,并不是躯体疾病。



@杨帆教授
《关于饶毅、司马南、陶斯亮和张文宏的一家之言》

1、
从公开的资料来看,饶毅是货真价实的科学家,张文宏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学术水平饶毅应该高出张文宏一头。但饶毅批评张文宏很无厘头。按照饶毅的意思,没有严格的科学定性之前,说什么都是“撒谎”。
张文宏说了什么?他说“高峰期马上来临,走出疫情已成定局”。我相信,任何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看到目前的局面,都可以说出类似的一句话。当然,如果让我来说,我会加上半句:尽管代价有点大。
2、
原子弹的发明基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但爱因斯坦多少年都不相信人类能开发、利用核能,更不相信能制造出原子弹。好在他是一个知道自己认知边界的人,并不迷信自己,二战时他协助游说罗斯福总统,让美国试制原子弹。几年后“轰”的一声,原子弹真的成了。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天才如爱因斯坦者,也有其局限;论实务,他不及奥本海默。
饶毅显然高看了自己,以为自己既是爱因斯坦,又是奥本海默。
本轮抗疫政策出现重大调整,由封控走向放开,就意味着“开弓没有回头箭”,一线医务工作者必须达成共识:走出疫情,想尽千方百计走出疫情。如果这个共识都不能达成,接下来的工作如何开展?
按照饶毅的意思,严丝合缝不留漏洞的话该这么说:“同志们,疫情的高峰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能不能走出疫情也不好说,一切皆有可能,因为没有得到最终证实。”
说完这句话,接下来该怎么办?他能解决任何问题吗?不能。
在攻击张文宏的问题上,饶毅纯属操蛋。
3、
论抗疫,饶毅不行,但他有他行的。有网友挖出一些料,说饶毅实控5家公司(一说是8家公司),他夫人是证券公司监事,实控15家公司。他们名下还有核酸业务,他本人也提出过“普及常规性核酸检测的建议”。
我从来不认为开公司和搞学术是对立的,我只想说,饶毅饶总可能太忙了,他没有精力通过严格的学术论证批驳张文宏,所以只能写几篇司马南式的网红文找张文宏练练手罢了。
4、
但他的这几篇网红文,被司马南当成了宝。全文转载,还在上面勾勾画画,以示重视。
5、
张文宏能批评吗?当然能。
张文宏是神医吗?当然不是。
张文宏说错过话吗?当然错过,而且不少。
这太正常了,这个世界上没有句句话正确的人。
话说错了没关系,关键是要按照“说人话”的方式说错。新东方老板俞敏洪说“我一直很佩服张文宏,从疫情开始到今天,他一直说人话”。张教授说过错话,说过不够准确、不够严谨、达不到饶毅教授的科学标准的话,但那些都是人话。我没看到张教授睁着眼睛、昧着良心说瞎话。
6、
有人说,张文宏说过瞎话。他明明说过“96%的是无症状”,现在呢?估计96%的都是有症状,而且有很严重的症状!
这不是张文宏说的瞎话。张文宏提供这个结论的时间是2022年6月18日,收集的是4月1日至5月31日的上海数据。那时就是这么一个状况,有高危人群的病死案例,也有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的案例。就实际观察而言,也是如此:那时方舱里几乎看不到任何症状,绝大多数的人刷着手机看着小视频,唱歌跳舞甚至谈情说爱的也不在少数。
至于12月上旬开放后的这轮疫情,病毒的传播速度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别说一个张文宏,国务院联防联控中心的39个专家加在一起都未必能解释清楚(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可能正在经历一波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传播速度最快的疫情)
张文宏说得不对的地方多了去,他不是神医,他能力有限,但他不睁着眼睛、昧着良心说瞎话。
7、
什么叫睁着眼睛、昧着良心说瞎话?
看看司马南的这句话吧“特效药的事,我不懂,不敢评论。我只是想不明白:百分之九十几没症状,一个大号流感,要花3000块钱吃进口特效药吗?这个逻辑上怎么能够讲得通让人服气呢?”
这就是司马南的恶毒之处!他不提效果,一上来就把重点往“价格”和“进口”上扯。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2年4月22日发布的新冠治疗指南,强烈推荐高危人群的轻症患者服用辉瑞的Paxlovid。这款药在防止高危人群从轻症发展为重症的有效率高达88%。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医学成就。司马南不仅不推荐这款药,反而误导民众,似乎吃这款药是花冤枉钱。
至于3000块钱的价格,跟ICU相比,贵吗?跟生命相比,贵吗?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不是人吗?不值得为他们提供最有效的新药吗?
8、
陶斯亮女士就是看不惯司马南的这种冷血,所以点了司马南的名。
陶女士的观点我很认同,“生命至上”是最高原则,只要是科学证明有用的疫苗、有效的药物,要尽最大可能让相应的人群有机会获取。
自己打不打mRNA疫苗,吃不吃Paxlovid是个人的自由,但不能阻止、妨碍别人打和服用。
如果打了有效疫苗,发病后马上服用特效药,很多老人可以免于重症和死亡。司马南为了坚持所谓的“道义正确”,为了爱惜自己“职业反美”的羽毛,根本看不上也不在乎这些本可以得救的生命。
9、
司马南是个超级大网红,但他特别看不惯张“网红”。
张文宏其实不是网红,是“被网红”,本质上跟“被网暴”没有什么区别。张文宏没有刻意经营自己的社交账号,不能像司马南那样靠文字和视频日进斗金,也没有像某某某那样带货,赚得盆满钵满还名满天下。
至于说张文宏是美国辉瑞代理人的,我很希望说这话的人出来走一走,把证据拿出来晒一晒,让我们看看张文宏是怎么有这个本事的——我的常识告诉我,张文宏赚钱的能力可能比饶毅和司马南差了十万八千里。
没有证据就乱喷的,把“张医生”和“境外资本”捆绑在一起的,就是当年“八分钱、查半年”的举报文化的网络版——那时人家还真舍得花八分钱买张邮票,现在的喷子张口就来,草稿都不打。
10、
饶毅要么是个不知变通的“书呆子”,要么是别有用心的商人;司马南要么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投机分子,要么是为了“反美”舍得牺牲高危人群健康的“妄人”;陶斯亮女士能抓住方向和主流,有科学精神,有仁爱之心;张文宏是无意中被时代推上前台的普通医务工作者,被一部分人“送上神坛”,同时又被另一拨人“搬倒砸碎”——安安静静地做个医生怎么就那么难呢?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1、
文章结尾我要道个歉,对不起,我又自己打脸了;上文里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句句话正确的人”,我错了,还真有这样的人,他们就是深受司马南爱戴和尊崇的吴尊友和梁万年教授,这两位好像从来没有说错过什么话。
他们代表了一贯的正确。

来源: 忽然亦周



@樊百乐
分享一个身边关于“复阳”的案例。

大概半个月之前,我将近九十岁的姥姥在我们老家的敬老院,被发现阳了。同时,由于常年基础病原因,她的肺部等器官也发现了感染迹象。由于已经出现了这些重症苗头,而且中间也来回耽搁了几天,基本上错过了Paxlovid的最佳用药时间,所以只能入院治疗。

好在她们敬老院与医院一墙之隔,很快就得到了医生的悉心治疗和我们家人的看护,在上周的核酸检测中,发现结果转阴,而且肺部等感染情况完全消除了。

但就在昨天,一次例行的核酸复查中,她和同院的若干老人,均发现阳性(没有不适症状)。根据我对这个病毒的粗浅认识,这么快的复阳实在不可思议。所以,我产生了以下三个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快的复阳情况?

2、假定这次不是假阳,那么是应该作为上一次阳性的延续,还是计算为一个单独的病程?

3、第二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如果是单独计算成一次新的病程,这次要不要趁着她还没有出现重症,赶紧服用Paxlovid等抑制重症的药物?

这次仍然非常感谢@庄时利和 医生,第一时间把上述几个问题聊得明明白白。

1、在同一个病程内,病毒有可能还没有被彻底清除掉,或者是体内还有病毒碎片(核酸检测的是病毒RNA,不是活病毒),所以这种所谓“复阳”有可能是病毒的残余势力,甚至是病毒的“尸体”,需要结合症状判断需不需要做进一步治疗。

2、即便是病毒的残余,这种阳性仍然被视为上一次阳性的延续,已经超过了Paxlovid“确诊后五天内使用”的黄金时间窗口,不建议延长时间使用。

3、如果有症状的话,目前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就行,继续监测体温、血氧和症状变化。

考虑到微博上可能有朋友会遇见自己或家人的这种“复阳”情况,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https://weibo.com/ttarticle/x/m/ ... 7&_wb_client_=1

无声的风暴:奥密克戎来过北方村庄
12-30 19:45
阅读 12万+
via晚点LatePost
许多城市相继迎来新冠感染高峰,经历购药和就诊困难。我们走访了河南省、安徽省三个县城的多个乡村卫生室,去了解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疗系统如何应对冲击。眼见为实。在这几个村庄,感染高峰比想象中更早来到、更早过去。



与城市一样,农村药物紧缺、医护人员紧缺。与城市不一样,农村严重缺乏信息,对“抗原”、对“奥密克戎”,村民们感到茫然,村医们开什么药,他们就吃什么。



村医凭有限的知识、资源和经验应对。没有人抢抗原,绝大部分人不知道它。村医无法知道谁感染了、谁没有。在村庄,人人都“感冒”了一回,村民蜂拥至乡村诊所,打针、吃药,直到“家家都烧过了”,一切又归于平静。

广告

沃尔沃 新款XC40

都市豪华纯正SUV,日付19元,限时享购置税减半加码3000元购置税补贴



感染潮过去一两周,这些村庄并没有出现部分人想象的大量重症和死亡。可一些现状比预期沉重,它不完全和新冠有关,而是几十年来基层医疗系统问题的某些体现。



"家家都烧过了"



奥密克戎仿佛从没来过这些村子,但人人都“感冒”了一回。



每个村民都能确凿地回忆自己是怎么得的“感冒”:



“干活的时候有点热,把衣裳解开哩。”

“半夜起来解手冻着哩。”

“睡着觉猛然间冷了,那不就害病了么。”



想要治疗“感冒”的村民一大早就聚集在村卫生室门前。12月22日早上7点30分,到了营业时间的卫生室还没开门。“他们天天可累。”有人体谅地说。两个候不住的老人凑上前,“砰砰砰”拍着卷帘门;另一位回到电动车上,按响车喇叭。“这门上有电话,给他打电话。”邻居好心提醒。



“我顶不住了,赶紧开门!”电话一接通,一位村民立刻喊道。



医生撩开窗帘一侧,从二层的窗户探头往下看了看,“来了,来了。”他说。



卫生室忙碌的一天开始了。涌进门的患者自动分成两股,一股往右走,迅速把四个床位占上三个,一股往前走,尽量排在药房窗口最前面。



穿着厚珊瑚绒睡衣套装,戴着两层医用外科口罩,医生站到他药房的大桌子前。桌上一半的空间摆着各式各样的白色药瓶,他撕下几张方形的包药纸,一张一张整齐排好;接着,手指从大大小小的药瓶上掠过,拎起几瓶,颠动着抖出几颗药:大白片、小白片、红圆片、绿圆片、棕小片……一张白纸包着一位患者一天的药,有拎走4个药包的,也有拎走6个、10个的。



等待是卫生室患者们看病的第一步。一般来说,一个村卫生室只有一位医生,管着全村1000多位村民的大病小情。如果哪位村医像夏晓钧(化名)那样,恰好娶了一位上过卫校的妻子,那个村就有了一位护士;如果哪个村的医生退休了,没有年轻人愿意接班,他们村就没有医生了。



要让一个医生在1小时内接诊10位病人,那可是不小的工作量。他要是紧着给排队的人开药,打吊瓶的就得被晾着;他要是急着给输液的扎针,开药的就得排着。一位年轻的母亲披散着头发,也穿着厚珊瑚绒睡衣,带着几岁的小女儿来开药,等了20多分钟,拎走一塑料袋药包。一进门就躺上病床的那位老人,也许因为等得太久,脑袋后仰着,鼾声如雷。



病人们通过相互交流病情打发时间。我咳嗽、我干哕(恶心)、我嗓子疼、我没胃口啥都吃不下,“头疼哩跟人夯一顿”。



距离12月8号“新十条”发布已经过去整整两周,每一天来诊所治发烧的人都少于前一天。家家都烧过了,一来就是一家人,没听说哪家给落下。从开门到关门,卫生室的病人一直没断。



感冒是当地村民每年冬天最常患上的病,大部分人家的房子门对着路,背后就是广阔的农田,大风一路无阻地掠过土地,从后门灌进去,从窗缝灌进去。村里不通暖气,男女老少御寒常靠那一身一身的厚珊瑚绒睡衣和用一层层毛毡手工缝的高帮棉鞋。



就像往年冬天一样,村里人认为天气冷就容易着凉,着凉了就会感冒,感冒了就去诊所瞧病,开药、打针、输液、回家。只不过他们都能感觉到今年诊所里人多了些,排队久了些,药贵了些。只有少数几个村民认为自己确实感染了新冠,一个说:“传染这么快,反常”。还有一个说:“要不是病毒,身上咋能瓤(浑身没劲)哩?”



在村庄,很少人知道“奥密克戎”,也没人郑重地提“新冠病毒”。两周感染过绝大部分村民后,它逐渐从人们话题里消失了。



每天早上九点钟一过,太阳把人们从屋里照出来,人们聚集在村里的丁字路口讨论村里的大小事,比如羊的价格。一大一小两只羊,去年还能卖1700元,今年就降到1300元。



“你为什么没药了?”



变化发生前,医生们多少有些预感。就比如12月初那一天,镇卫生所开例行视频会议时,院长对着几十位村医模糊地说:“大家再坚持几天。”村医们都已经给村民做了100多轮核酸检测。



从这句话里,村医贺领会到了领导的暗示——再坚持“几天”,那就是“没几天了”。



村医郑胜山(化名)从每天的工作中感觉到防控政策在松动。11月的最后几天,他给村里人做完核酸,像往常一样把“管”送上去,两天之后,大家还扫不出核酸结果。他感到异常。他很难确切的地回溯“放开”的消息是怎么抵达他的诊所,也许是从抖音上看别人说的,也许是谁把乡里的消息带进村了,也许是村里被封着的那家超市突然开门了。



村医罗瑞安(化名)医生获得的依据就比较具体,12月7号晚上,镇卫生院的群里发来通知:明天核酸不再做了。“第二天俺庄谁检查出来阳性也没叫隔离,这不就是解封了嘛!”8号一早,他把之前锁起来的感冒药拿出来,摆回到药房里。



变化落到村医们具体的工作里,核心变化是:可以收治发热病人了。



罗瑞安翻出了5、6种口服感冒药,郑胜山找到了12包小儿布洛芬颗粒和百十片扑热息痛,夏晓钧的储备空洞,一片布洛芬都没有。



之前上边不允许接治发热病人,并且隔三差五突击检查,查正在就诊的病人里有没有发热的,看医生当天的每一张处方,检视药房有没有摆着感冒药,检查别的房间是不是还藏着。



因为“犯不着”,也因为“搁着过期还赔钱”,医生们已经很久不进感冒药了。



起初,他们倒也不觉得之后可能缺药。谁都认识不少医药销售,有本地的,有外地的,这些销售人员个个热情,三天两头打来电话问,专程开车或者用包邮的快递送过来。



几天后,当他的百十片扑热息痛开始见底,他才拨通县里最大的那家医药代理商的电话。



“药都抢没了。”销售说。



对于很多城市里布洛芬和泰诺一片难求的状况,郑胜山那时还一无所知,因此那一刻,他没听懂那销售的话。



“啥药都抢了?你为什么没药了?”他问。



等到他坐车赶到县里,医药销售公司门口排着一两百个等着拿药的医生。



12月10号以后,来诊所的发热病人越来越多,夏晓钧每天吃完晚饭就开车出村去找药。20号那天下午,眼看药就要空了,他焦虑地钻进车里,从晚上6点半找到10点,跑了六家药店,一直跑到30公里外的县城。



20多年村医干下来,总有几个关系不错的朋友,他抱着一点希望,“想方设法也能搞一点回来”。再想方设法也只能买到一两千块钱的药,“这么一小兜”,他指了指墙上给病人装药的小薄塑料袋。他先放弃了对布洛芬的希望,后来放弃了对口服药的,但他的底线是一定要拿到退烧针剂,“只要给人打上针,那也能退烧了。”



68岁的罗瑞安骑上三轮车进县城,在医药代理公司排了将近两个小时的队才买到药。出发前,他单子上列了20样药,买回去的不到一半。



药价一天一涨:有退烧功效的氨基比林针剂原来7块多一盒,涨到27元,又涨到44元;维C银翘片前一天卖25元,第二天卖55元;1000片的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片)原来一瓶40元,最近一次卖280元。



一向了解村民们在治感冒上消费意愿的郑胜山果断拒绝了最贵的几种,他总共要了60小盒药,还担心自己买多了。回到诊所,两天,药又卖完了。



病人最多的那天,罗瑞安早上五点被村里人喊起来瞧病,直到晚上十点多都没来得及洗脸和刷牙,早饭是下午两点吃的,午饭是晚上十点吃的,忙到双腿发软。



病人一个连着一个,先是把输液室的两个床位和四个沙发位坐满了;接着是门厅的五个沙发位;来输液的村民漫进小院,五六个人坐在院子里的板凳打吊瓶。他实在分身乏术,只好把没学过医但是多年来一直跟着照应诊所的妻子喊出来帮忙。“慌得不能行”。村医妻子回忆那些天,她要换吊瓶、还要“起针”(把针拔出来)。



尽管夏晓钧通过加快动作来避免诊所出现“人挤人”的状况,他的邻居还是目睹并只能任由自家门口被病人们的车给堵得严严实实。



“我们整个县城都飘着病毒,一出门就能得感冒”



最近村里到底有多少人“阳”了,是一个根本回答不了的问题。在农村,极少有人家里有抗原,有的干脆听都没听过,更别说学会怎么用了。对“抗原”、对“奥密克戎”,村民们感到茫然。



换成“核酸”,得到的反应就积极多了——“做了!”一位头发白了的老人立刻大声说。



几位接受采访的村医都没有主动采购抗原检测盒。他们无从分辨来就诊的病人到底是得了新冠、流感还是感冒,也认为这个时候区分这个毫无必要——“来了就是完全当感冒来治嘛。”



12月8号之前,风声鹤唳,设卡口,围铁皮,家家静默。“一听到谁是阳性或密接就吓得不敢靠近,”一位亳州的司机说,“你怕我,我怕你。”



12月8号之后,对新冠病毒的恐惧仍然萦绕不去。



村里的一位母亲在听说自己在北京工作的儿子感染新冠之后,一宿没睡着觉。一个住在县城的中年女士跟外地的家人说:“我们整个县城都飘着病毒,一出门就能得感冒。”



河南司机张嘉栋(化名)说他有位好朋友一贯对新冠病毒紧张,随身带着酒精喷壶,见别人之前先把自己喷一遍,上车之前把车座椅先喷一遍。防控放开让他更紧张了。“哎,以后就这样了,发烧了就发烧吧,想吃药就吃药吧。”



一位村医的妻子诚实地说,放开让她忐忑,“之前说得很恐怖,不知道到底有多厉害。”



夏晓钧最害怕家人感染。在做好心理建设后,他把诊所门口原来扫健康码的桌子搬回屋,“再把控,也避免不了了。”



很快,感染就开始了。先是乡里那些在机关单位上班的,接着是乡镇医院、基层诊所的医护人员,再往后就是村里一家连着一家地发烧。罗瑞安当了50年村医,熟悉往年的情况,“传得这么快,肯定都是阳了”。



村民们都不认为自己阳过了。不仅是出于恐惧可能引发的忌讳,他们中的一些是真的想不通,自己患上的怎么能不是感冒呢?



村民们积极地打疫苗,积极地配合静默。他们相信,不乱跑,就不会阳。一位在家门口晒太阳的老人说,“我天天就是门前走到门后,哪个能传到我这儿?”说这话时,她的儿媳还没跟她一样从“感冒”中痊愈。



一位做外墙维修的村民也这么想,他手臂上插着针,正在打吊瓶。他虽说天天“跑着去干活”,口罩天天戴,有意独来独往。



“那你咋染上了?”给他瞧病的医生妻子在一旁问。



“咋染上了?俺那个小闺女,两岁多,她可能出去玩了,俺俩睡到一块了,她给我染上了。”他说。



“打一针就好了”



为了尽可能保护家人,夏晓钧在病人最多的几天穿上了之前做核酸攒下的蓝色隔离衣,像理发店给客人倒着穿的、圆领的那种。他没戴防护面罩,没戴手套,因为没有,戴带两层医用外科口罩。睡觉前,他把防护服用酒精喷一遍扔掉,进卧室门前再用酒精给自己喷一遍。可作为护士的夏晓钧妻子先感染了,她的防护更少。



村民们一有症状就直奔他的诊所,进了门就熟门熟路地找体温计,诊所的两根水银温度计在病人们之间传递。不等医生开口,病人们就提出要求——“打一针”。



“打一针就好了。”“滴点水好哩快。”病人们这么说着。要是医生判断病人暂时不需要打针,有病人还不高兴:“凭啥不给俺打?”



直到医生们的针扎进肌肉,他们的恐惧、焦虑才能暂时得到平复。



针剂和吊瓶在一些村民心中是最有效的药物。亳州那位司机没能给老婆孩子打上吊瓶,很是无奈,诊所排队的人太多了。他对吊瓶的相信源于一些猜疑:“感冒要是吃小药,得十天半个月才好,如果吊水,两三天就过来了。”他说,“吊水用的药量大,一次就是四瓶。”



发烧、头疼、恶心、咳嗽、胃口不好,村民们都要求“打一针”。三个吊瓶从40多涨到50多,他们咬咬牙,也打。哪怕已经好了,还要再打来一天,“巩固巩固”。



维修外墙的那位村民早已退烧,下班后还是直奔诊所,打三瓶“营养针”。吊瓶以氯化钠或葡萄糖溶液为基底,融合了双黄连或清开灵针剂。“清热解毒。”村里的医生们这么解释。打完“营养针”,他第二天才有力气干活。



在诊所里,一位已经退烧的70多岁老人跟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她有心脏病,发烧那几天她从家里翻出了一盒小儿感冒灵,她看出来那是儿童用药,于是每顿给自己冲两条,直到退烧。



这阵子,不少村民在家熬姜葱红糖水,有的是从抖音上看的。熬水的大葱必须保留根须。医生们也嘱咐病程已进入后期的病人回去喝点“姜糖茶”,还有医生相信大蒜的功效,“毕竟它里头也含有抗生素”。



一天,一个隔壁村的人来找夏晓钧,他吃完感冒药一直反胃、想吐。夏晓钧问他,你是不是扑热息痛吃过量了?病人茫然:我拿的药量是不小,两个白丸。



夏晓钧说,“确实有两个白丸,但是不是一种药,一个对乙酰(扑热息痛),一个安乃近。”病人把两种退烧药一起吃了。



夏晓钧一贯主张吃药能好就不打针。最近这半个月给村里人看病,他没用消炎药,“因为(新冠)它是一个病毒性的,对不对?”



20年前,夏晓钧从大专院校医学类专业毕业,考到医师资格证。他们镇29个村将近60个村医里,只有10几个人有跟他差不多的资质。



然而大部分医生最近半个月里,采用的是和以往治疗感冒时一模一样的方法,既用消炎药,也用抗病毒药,双黄连、清开灵更是常见。



一位医生曾在几天前给村里的年轻人治“扁桃体发炎”(新冠后喉咙痛),在同一个氯化钠溶液里同时加了抗病毒、抗细菌感染的药,吊瓶下到一半多,病人出现过敏反应,血管突出,在胳膊上呈现一条红线。医生赶紧停药,打进抗过敏的地塞米松和扑尔敏,待红疹消退,医生问:“还剩点药,打不打完?”“打完。”病人说。



几个小时后,病人被搀扶着回到诊所,像“被电了一样,一阵一阵地头晕”,路都走不稳。医生给病人量了血压,高压162,并叮嘱给病人接几杯热水喝。



医生紧急拨通了他好友的电话,县城里的肝病医生。医生用语言把他上午每一步骤操作详细地重复了一遍,说到最后,他转头看向病人:“我给你挂的有没有黄水的?”



“有一瓶。”病人说。



他已记不清当时挂的是双黄连还是清开灵,它们溶解进氯化钠里时都是淡黄色的。他又给病人冲了糖水喝。



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内已不太使用的双黄连和清开灵等中成药针剂,在乡镇诊所依然广泛发挥作用,风险性大、疗效不确定的静脉注射也是如此。村民打的退烧针的主要成分氨基比林也是退烧药安乃近的主要成分。2021年11月,安乃近片被国家药品监督局注销了药品注册证书。



农村诊所每年都消耗大量吊瓶,全国一年生产近100亿瓶。2017年《柳叶刀-全球健康》上的一篇研究提到,中国大约70%的感冒门诊患者接受了不恰当的抗生素治疗,通常是静脉输液。中国药监部门“限抗令”“限输令”多次升级,限制输液治疗。



一个小时内,过敏的病人量了三次血压,服用了大量糖水,依然眩晕、无力,无法缓解。医生决定放弃让病人继续留观,建议去县里。最终,病人父亲骑上电瓶车,把儿子驮向县医院。






给人看病时是医生,不看病时是农民



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医生们一个一个也相继感染。那是他们最难熬的几天,但几位村镇医生们没有一个停诊休息。



“确实是硬扛,撑了几天”,他说,“这几天确实有一些压力。”“起热”时,夏晓钧剪了两包柴胡颗粒,喝下一大碗,后背一阵一阵发冷。



农村的高峰期只有密集的几天,等到家家都得了一遍,村里的第一波感染高峰就过去了。只有在走访时,每家诊所的床和椅子大都坐着输液的老人、吊杆上医生来不及摘下的六七个空吊瓶还能显露一些奥密克戎造访村庄后的痕迹。



农闲时节的村庄安静悠闲。上午太阳高高地升起后,来诊所输液的一位老人叫罗瑞安把只有骨架、没有坐垫的旧沙发搬到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打完三个吊瓶;一个年轻的女士把私家车的副驾驶座位放得尽量平,半躺着,吊瓶支架杆贴着车门,输液管顺着车窗的一条细缝插进她的手背。



罗瑞安终于可以慢下来一点,缓缓讲述自己50来年作为赤脚医生的人生片段。他勤奋、刻苦,读完高中去卫校进修,回来后成为大队里的村医。



成为村医的头几年,他背着药箱在村里给人看病,工资不高,但是饭碗可靠。进入老年,他爱上写诗,诊所里没病人时,他就拿出笔记本写上几行,那些杂糅了古体诗和现代打油诗的一篇篇作品里,充满了他对于爱情的憧憬,对自然风景、儿女孙辈的称赞和对自己人生的不满。



改革开放后,像当年很多大队村医一样,罗瑞安自己开了一家卫生室,从此自负盈亏。这从来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



每一天,他都压力重重。不能拒绝任何一位病人,“可能敲门的就是你的大爷、你的晚辈”;也不敢治坏一位病人,那关系到生意和信誉。



诊所里正在瞧病的老爷子,手背上的皮肤像牛皮纸一样又薄又暗,罗瑞安先扎了一针,没扎进血管,试探地让老人换一只手。老人极不情愿地伸出另一只,埋怨:“我这辈子叫人扎针,从没扎过两次。”

“嗯。嗯。”罗瑞安仍然低着头,轻哼了两声。



十几年前,村医们有了新任务——管理本村居民的健康档案、慢病随访、记录本村居民的生老病死、写来自上级卫生院各个项目的月报、季报、年报。怎么也填不完的表格又增添一份辛苦。



罗瑞安打开他卧室里的双层展柜,一本本统计表格塞满柜子。50多岁开始,他学会了使用电脑,连着打印机也是乡卫生院发的。那些表格就从那打印机里一张张出来。



有一次进县里送表格,罗瑞安感慨万千,写了一段诗:



“乡村医生真为难

整天围着电脑转

这表那表填不完

要是哪点弄错了

还嫌乡医不沾弦(方言,意为不中用)”



过去一年,基层村医的大部分是给村民做核酸。每天早上5、6点钟就得出门,先给等着上学的孩子们做,然后是大人,年纪特别大的还要上门服务。罗瑞安骑着他的白色三轮车,在村里这个检测点做完,再骑到下一个检测点。



他有时来不及吃早饭。捅喉咙4、5个小时后,感到双腿发软。之前乡里承诺一笔完成核酸检测工作的薪水,现在还没拿到。夏晓钧也没拿到。郑胜山的乡里体谅他们过于忙碌,曾给每个医生发600元“补贴”。



村医们给人看病时是医生,不看病时是农民。他们每个人都有几亩地。



做了100多次核酸,罗瑞安攒了五叠防护服和几十根咽拭子棉签,那既是基层医生辛苦的证据,对他也是珍贵的好东西。他攒下来的一个个静脉输液管外包装就是给病人装药的小袋子;药盒里的说明书就是他的包药纸。“这纸都经过了消毒。”他裁好、收好那些纸。



他只有300元退休金,维持不了生活,因此68岁了诊所还得继续经营。他当年就应该当教师去。“我这辈子就选错了。”



“国家都解封了,咱怕有什么用?也不害怕了”



罗瑞安一辈子都在接受命运和服从命令,这回也是,“国家都解封了,咱怕有什么用?也不害怕了。”

在村里面粉厂打工的老人没有那么好的脾气,晚上7点多,他急匆匆地进来诊所,鞋上、棉袄上、脸上、手上都粘着面粉,等着的半小时里,他控制不住抱怨,“封着不是好好的么,非赶这个时候放!”

他们厂本来有十几个工人卸车装面,最近几天只剩了四个能来上班,剩下的都发烧了,他忍着38度的高烧楼上楼下跑,“就应该再封一年!”打完退烧针,拿了点药,他又匆忙走了。



没有哪位医生听说村里有人是新冠重症,倘若真有,家人也会直接送到县城,诊所没有能力承接。

重症率低可能是因为疫苗。河南几个村三针疫苗接种率都很高,有去年就打完的,也有今年9月才打完的。打疫苗是强制要求,“你不打,天天给你打电话,一天打几遍”。一位村民回忆。村民们没有太多顾虑,“管打疫苗,谁不打?”另一个村民说,他没听说不打的。



另一个原因可能和农村的治病心态以及基层的医疗水平有关。



关于健康,村民们总说,“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罗瑞安这么多年听说也见证了村里不少人查出癌症,发现时基本都是中晚期。



大病和癌症治疗,农村和城市差别显著。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员分析了2015年河南省2.6万肝癌死亡病例,50-70岁区间农村癌症死亡率显著超过城市。而农村地区也无法即时派出120救护车,让突发心梗、脑梗病人赶上急救“黄金时间”。



国家统计局和中国国家卫健委曾在2017年发布《全国各省的平均寿命排行》。北京、上海、天津为代表的大城市人均预期寿命超过了80岁,已经是最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农村占比较高的省份,人均预期寿命有的还不到70岁。卫健委把80岁以上的老人列入新冠高危人群。按照香港特区政府的统计,当地奥密克戎期间死亡的11296位感染者中,86%是70岁以上老人。



这些数据背后可能是一项事实:很多农村老人并没有活过容易死于新冠的年纪。走访期间,没有哪位乡村医生说,村里最近有人死于新冠,不过的确有一两位老人去世。



一位住在吉林农村的退休老村医连着四五天半夜听到村里有人放“双响子”,那是当地的习惯,用一阵炮仗送离世的老人最后一程。在寒冷的时节听到更多“双响子”,“是常事儿”。



12月22日傍晚,一位体温降到36.8度的老人倒穿着一个黄大褂来诊所打吊瓶,他也想继续“巩固巩固”。输液时,在他发呆和昏睡之间,太阳落下去了,夜空布满星星。诊所只剩他一个病人了,比一根手指只粗一点的灯管发着暗淡的白光,外面什么声音都听不到。



那天,罗瑞安苦恼于给镇里提交新冠感染人数的统计表格,他先是在一张白纸上手写了表头,然后打开118人的微信群,把别的村医交上去的表挨个看了看,有写6个的,有写3个的,有写5个的。



“写几比较好呢?”他念叨着作出决定,在“确诊人数”那里写下了“4”,提交了上去。

赞赏金额100%捐赠给免费午餐项目



https://mp.weixin.qq.com/s/IdrsbfPLPy6du42LXys64A

全国赤脚医生打赢一场逆风局,网红专家懵了
原创 共度时艰 贩财局 2022-12-30 14:38 发表于广东
放开时,局长还担心农村那些人怎么办啊,老龄化严重,药品、医疗器械、医护医生啥都缺。

如今全国不少农村都过了高峰期,居然没有听说出现大规模死亡事件,反而是一线城市的火葬场不够用。

今天局长看到一个帖子,好像找到的原因。

图片

帖子大概就是说全国的赤脚医生先声夺人,一上来就四件套“抗病毒+抗生素+地塞米松(激素)+退烧药”招待冠爷。

早期当肺炎治,一顿乱拳打死老师傅,农村才会还没有出现大问题。

大城市都按照所谓科学方法医治,只是一味在家里死抗,也不敢用抗生素和激素,结果火葬场都不够用。

结合个人的经验。

我爸妈因为及时去了诊所打针,过程全程轻松,还能活蹦乱跳去上班。

局长信了网红专家的话,能抗就抗,39度之前不轻易去医院,至今弱不禁风,气喘吁吁,咳嗽不止,预后极差。

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抗生素对付的是细菌,怎么对病毒有效?

局长看到一些机构给出的大数据:接近90%新冠阳性患者混合有其它病原体检出(如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曲霉菌等)。

图片

如果该数据真实,所有逻辑就自洽了。

新冠+细菌感染,合在一起形成感染风暴,才会把北京人整那么惨。

因为新冠破坏了免疫系统,相当于病毒为细菌打开一条康庄大道,什么刀片喉、白肺、牙疼都出来了。

同样逻辑,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上海方舱内人员症状比较轻,因为方舱内时时刻刻都在扫荡式消毒,啥病菌都给灭了。这样单独感染新冠,杀伤力有限,症状才轻。

另外,局长看了北京协和处方的,必要时真的上抗生素。

图片

当然抗生素也有副作用,只能说两害取其轻,硬熬出各种炎症真的会死人的。

最后:

这轮疫情,赤脚医生功不可没。

为城市减轻压力,方便农民就近就医,以及用他们的自己的经验学说,成功打赢了一场逆风局,至少大大降低了新冠死亡率。

更重要的是,农村农民之所以在这次大流行的过程中,没有造成的恐慌,完全是赤脚医生坐镇在前。

那些网红专家吹起牛来上天入地,国际国内云山雾罩,一旦行动起来啥都不会,反而赤脚医生一顿乱拳也有机会打死老师傅。

局长看到专家还在指责他们滥用抗生素,真的典型的何不吃肉糜。

要是有特效药,又何必被逼走向滥用抗生素之路,这是无奈中的无奈啊。

有钱人有自己生存法则,他们有辉瑞特效药。

穷人有地塞米松,抗生素,不听专家瞎逼逼,小地方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回复 11094楼yingyinc 的帖子
@庄时利和
说下「赤脚医生打赢逆风局」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成为爆款不出意料,因为它符合不少人的想象——高手在民间。最美味的珍馐藏在穷乡僻壤,最神奇的医生隐于深山老林,最能打的武者则是衣衫褴褛的乞丐。

然而,在人命关天的事情上,我们还是要讲清楚。



一种病如何诊断、该做哪些检查、什么阶段做什么治疗,并非医生拍脑袋决定的,而是需要遵照诊疗指南,否则就会乱套。

在某种程度上说,诊疗指南是之前很多患者的经验和教训(乃至生命)换来的。

而各国的诊疗指南往往是互相参照、相辅相成的,可能在一些细节上会有差异,比如某种药A国批了B国没有,比如某种检查B国很方便开展A国不方便,但是在大的治疗方向上,不同国家几乎不会有差异。

从2020年年1月份开始中国就有诊疗指南,最初的三个版本是武汉协和、北京协和以及国家卫建委的,我之前有详细分析过(http://t.cn/A6PiRM4e),这里不再赘述,只说一些要点。

-抗生素:北京和卫健委方案对抗生素使用非常慎重,强调避免不恰当使用抗生素,除非有临床证据和影像学表现支持细菌感染存在。

这也成为后来所有国家的共识,包括我们国家的诊疗指南直至第九版都在强调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生素,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

(注:准确的说应为抗菌药物,考虑到大多数人的习惯这里说抗生素,实际上两者有差异)

-激素:三个方案关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很慎重,因为有当年SARS的一些教训。激素并非不用使用,在WHO和中国的指南中,强烈推荐重症/危重症患者酌情使用激素,可以降低病死率。

比如中国的指南说的是「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酌情短期内(不超过10日)使用糖皮质激素」。

但是与此同时,有条件反对对非重症患者使用激素。道理很简单,第一,激素本身也可能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比如缺血性骨坏死、增大感染风险等;第二,对于没有高进展风险、不使用抗病毒药物的轻症患者而言,适当的炎症反应是清除病毒的重要途径,应当予以保护,此时使用激素反而抑制了病毒清除。在2020年一些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如英国的RECOVERY)就发现,对于不需要呼吸支持和氧疗的患者,使用地塞米松并无统计学上的获益。



因此,参照新冠爆发以来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的指南,都不会有「抗病毒+抗生素+激素+退烧药」这种简单粗暴的治疗方法,

新冠抗病毒药物只有那几种,利巴韦林等没有效果(甚至在其他急性呼吸道病毒性感染都很少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对于一些患者来说是必要的,但都有明确而严格的使用指征;退烧药可以用,但是更多是用更加安全的口服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而非直接静脉滴注。

这个四联疗法,在任何时候都错得离谱。这种治疗病例在没有严格对照、没有数据统计,你想怎么说都可以,但是用来反驳正规指南,那就是误导大众。

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医学问题请参考权威机构的共识及指南,不要盲目相信个人观点,尤其是那种严重背离医学常识的个人观点。不要相信公众号上那些反智文章。



@拍帮主
最近爱丁堡一口气往GISAID上传了369条近期序列,​包括:
一例XBF(BA.5.2.3和CJ.1的重组株,当前土澳头牌);
一例XBC.1(传说中的德奥重组株);
5​例XBB;
16例XBB.1;
1例XBB.1.4.1(XBB家族比较牛鼻的子分支);
3例XBB.1.5(当代毒王,详见:《XBB.1.5》);
2例CM*亚谱系(CM*即BA.2.3.20的缩写);
7例CH.1.1*亚谱系(当前全球增速排名第二的强者);
1例CJ.1(CH.1.1的表亲) ;
1例CA.7(上一代印度毒王BA.2.75.2的直系子毒株);
3例BW.1.1(两个月之前席卷墨西哥的强者);
2例BR.2.1(土澳两大地头蛇之一);
111例BQ.1*亚谱系;
23例BN.1*亚谱系(当前全球增速排名第四的强者);
以及不少BA.5.2、BF.7、BF.5等BA.5家族余孽。

这尼玛,一步到位,跟国际接轨了啊可以说是~
总之,欢迎各位自行跟图中的天阶排行榜对比对比[开学季]



@出圈
【#探访发现部分乡村老人不知新冠# #疫情下90岁乡村老人走两小时去买药#】目前,新冠疫情已蔓延到不少城镇和乡村。@出圈 探访西南某县,县城诊所排长队,家庭整体感染情况普遍。在农村,许多人出现症状,一些老人对“新冠”没有概念,只当做是“感冒”,并无准备;乡村诊所问诊量大幅增加,退烧药紧缺;有老人用偏方应对,生病了只能独自面对。农村地区亟需普及疫情相关知识、增加基础药品供应。



@阿司匹林42195米
很担心@龚晓明医生 这篇微博会误导很多医生和病人。

1,他说“早期应用激素是正确的选择”,这句话是错的。

因为用药是有时机的。新冠病程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是病毒复制,这时上激素会抑制身体对病毒的正常反抗,反而延迟病毒清除。晚期/重症期是免疫过激反应,这时候激素可能有帮助。

世卫组织和NIH的新冠治疗指南都明确指出不推荐给非重症或门诊患者用激素。

龚医生赞赏的这个文章说赤脚医生对新冠先声夺人,一上来就输液四件套“抗病毒(中药炎琥宁)+抗生素+激素+退烧药”。还吊打专业医生,说北京反而“治疗一般般”,因而大城市“火葬场都不够用”。

这种四件套对病人其实是无帮助、有伤害。在现代医学的今天,还想靠民科逆袭,把农村病人当小老鼠吗?

有朋友评论:鼓吹赤脚医生能吊打城市专业医生,这是最悲哀的群体意淫。我能理解老百姓现在需要一点虚假的安慰,但这反智。

2,他说“激素就是太便宜了,没有药厂会来主持做大规模RCT研究”,但激素治疗新冠的临床试验早就做了啊。

激素可以控制重症病人的进展,但必须在明确的条件下才给激素或任何药。

英国的RECOVERY临床试验在2020年6月就发现,对重症住院病人用小剂量激素治疗可以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死亡。这个发现非常及时而且意义重大,可谓人类之光了!

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的多国联合SOLIDARITY临床试验又证实了这一点,所以激素对住院重症患者的治疗早已列入指南,是拯救生命最好的武器。

这个贴说明了几点:

1,说“某个药其实有效,但是太便宜,没有药厂赞助做临床试验”,其实是一个常见的带着阴谋论意味的说法,现实并非如此。

2,术业有专攻,疫情知识又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就会犯错误,我也是。

3,疫情以来,各种大佬们说错的话太多了,前面有篇R0就是一例。发贴之前最好先查一下,不要想当然。



回复 11096楼yingyinc 的帖子
@沈涛
一帮仇沪的傻逼,看到这条兴奋了半天,好像上海专门进口各种病毒序列似的……

上海本来就承担着对外开放最重要的窗口责任,以往那么长一段时间,边境检疫检出一定数量的病毒序列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吗?这些检出的病毒序列,同样也是我们科学研判病毒变异走向一个更好的素材,需要这么大惊小怪的吗?

最后说说这个“爱丁堡”,不说其他的,谨祝以此作为嘲笑上海的那些人,全家没有丁丁,全家不需要丁丁,全家烂丁丁……



@我不是谦哥儿
在疫情的冲击面前,农村面临的情况和城市不一样。

相对而言农村的高龄老人比例比城市要少,受经济水平和医疗条件的限制,需要日常接受医疗服务的人口比例比城市里低,人均寿命普遍比城市要低。这一波最危险的是有基础病,需要日常接受医疗服务的城市高龄老人。而这样的老年人口在农村人口中的比例比城市少很多。

在农村,主要问题是感染了不服药乱服药以及带病劳作,让一些原本可以挺过感染的非高龄老人因为各种错误应对而倒下。

农村老人小病靠扛,大病靠命。这是在条件极为有限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生死豁达”。在我老家,这些年镇卫生院时不时还会下乡组织体检,给60以上的老人检查血压血糖,给配一些基础药物,算是比前些年好很多了,但真遇到要救命的事,要么急病来不及,要么大病治不了,能熬到高龄的是极少数。在高龄遇到新冠之前,农村的老人们大多就因为其他各种原因走掉了。



@搜狐新闻
【在疫情中成为母亲:刚生下孩子就一起感染 没想到放开这么猝不及防】在2020年初到2022年末这段时期做母亲,往往是提心吊胆的,毕竟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更多未知的变量。有一位母亲形容三年来的育儿生活,“我们家就像一根勒得很紧的皮筋,已经达到了极限,稍微有个环节出问题,就承受不了了。”

12月7日,27岁的杨女士刚生下自己第一个孩子。正在这个节骨眼上,防疫转变了风向,还没来得及品尝初为人母的喜悦,她就和孩子一起感染了。“我确诊阳性后,第一反应就是慌。我们当时住在月子中心,孩子才出生一周多,我请求把我们母子俩隔离开来,但是月子中心表示,最多只能把我们安排在同一套房的两个房间里。这两天我一直在哭。由于月子中心的防疫要求,家人不可以进来看我,同时我也回不去,因为全家人都阳了。12月18日,孩子还是被感染了。当天晚上6点,护士发现孩子烧到了38℃,老公赶到了月子中心,立刻开车送他去医院。孩子晚上又烧了一次,第二天就退烧了。他现在还在医院住着,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现在孩子已经感染过了,对我们而言也是一件好事,以后带孩子出门不必这么担心了。”

30岁的王女士没想到,人生第一次坐高铁商务座,竟然是为了在疫情期间带着儿子安全回老家。“我是在12月4日带着出生4个多月的儿子匆忙离开上海,回到浙江老家的。看着当时每天的感染人数都在增加,我感觉未来感染人数只会越来越多,甚至担心遭遇‘封楼’后想走也走不成了。”回家那天,还在各地政府严防严控的的尾巴上。王女士从上海回浙江,做了两次落地检,一次抗原,还要进行三天健康监测,三天三检。只是核酸做到第二天,防疫的重大转向出现了。“比起我不能掌控的新冠病毒,把自己和宝宝的生活收拾得舒服一点似乎更现实。我想我们总有一天要像这样,试着和病毒共存。面对将来的变数,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准备了一些大人小孩都能吃的退烧药。前两天和我爱人通话时,提起他是否也要来浙江老家过年。他顾虑坐公共交通回来,会不会把病毒传染给我们母子。我安慰他说,平常心看待就好,不要做那么多糟糕的预设。”

今年8月,张女士怀孕了,她和家人期待着新生命的诞生。可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的新冠大流行开始了。她明白,自己极可能会被感染,不过看了各类科普及身边孕妇的经历后,她渐渐“心大了”。 张女士说,“今年2月份的时候就想备孕了,结果没想到上海上半年经历了那么多事儿,过得蛮辛苦的。等到7月的时候,上海慢慢恢复正常了,我就想试试看,结果就怀上了。我有预料到防疫政策可能会放开,但没想到这么猝不及防。周边阳的人多了,慢慢地你也就麻木了。除了多吃点,早点睡,还能怎么样?我也备好药了,相比那些连药都买不到的人,我已经非常幸运了。”(上观新闻)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http://t.cn/A6KrwQjV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