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67)



@生物狗Y博
什么才算新冠死亡?

死亡是新冠感染最为严重的健康后果,这应该没什么争议。但什么算是新冠死亡,却有各种争议。

网上经常有说只要检测阳性哪怕是车祸死亡的都算在新冠死亡里了,因此新冠死亡人数有很大的高估。还有一些会说基础疾病致死的也被算到新冠死亡。这些是新冠死亡高估派的主要说法。但我们也不难找到超额死亡大增,新冠死亡被低估,或者有些死亡新冠起了作用却被忽略的说法。

昨天看到国内专家强调新冠导致的肺炎、呼吸衰竭才能归入新冠死亡,其它疾病、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都不能算。

确实,在现实里一个人的死因可能并不总是那么黑白分明,一个新冠感染者可能也是多种基础疾病患者,本身身体很脆弱了。但生命的尊严不仅是活着的时候,否则也不会有“逝者为大”,尽量给逝者一个真实的死因,是每一位逝者应有的基本尊严。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新冠死亡的判断标准。

1. 两个常见标准

统计新冠死亡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检测阳性多少天内死亡的都算为新冠死亡,另一种是要求新冠在死亡中起了作用。

对于第一种,大多是采纳阳性后28天这个时间标准。为什么是28天?这与疾病进展规律有关,一般来说新冠发展为重症、死亡都会在28天内。如果去看辉瑞、默克新冠口服药的临床试验,会发现它们的试验终点就是服药后28天内住院死亡风险,也是同样的考虑。

我们经常引用的新冠数据里,香港新冠死亡是以检测阳性28天内的死亡为标准[1]。

另一种标准,新冠在死亡中起作用,会依赖死因判断。从统计方法看,大多是从死亡证明上的死因部分来收集数据。死亡证明上的死因判断,WHO有详细的指导文件,也就是Reference Guide of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2]。死亡证明上需要列出所有医生认为与死者死亡相关的因素,同时还需要列出一个直接死因(underlying cause of death)。

直接死因应该是:(1)引起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的那些疾病或损伤。(2)造成致命损伤的事故或暴力的情况。

如果新冠作为直接死因,那么新冠感染就要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系列疾病过程的初始原因。这不仅意味着新冠是致死的机理,还蕴含了避免死亡的判断:如果没有新冠感染,他(她)不会死。

死亡证明上必须要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直接死因。但可以有其它对死亡有贡献的因素(contributing cause of death),这些是对病态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并因此导致致命结果的重要状况,不过与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状况无关。

例如一个人本身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感染新冠后加重基础疾病的恶化,最终死亡,那么原来的基础疾病是直接死因,而新冠是对死亡有贡献的因素。

美国CDC的新冠死亡统计就是按死亡证明上列了新冠为直接死因或对死亡起贡献的因素为标准。一些新冠阴谋论经常说美国绝大部分新冠死亡都是假的,都不是新冠,非常荒谬。

也有国家在两个标准间切换过。新西兰以前是用阳性28天内死亡为标准,现在转用了新冠在死亡中起作用为标准。

2. 阳性28天内死亡会有很多车祸吗?

像香港阳性28天内死亡均归为新冠死亡,经常遇到的一个争议是里面说不定有很多和新冠一点关系都没有。比如车祸、其它事故,到医院一检测,新冠阳性,最后都变新冠死亡了。

这种怀疑当然有道理,按感染时间归类确实会有实际死因无关的归入。不过在现实中,这种错误归类到底会有多少?是否会影响我们对新冠的健康威胁判断?比如本来根本没几个人死于新冠,都是这么错误归类归出来的?

可以参考香港按疫苗接种情况的病死率数据[图1]:

接种疫苗后病死率大幅下降。如果死亡数据里大部分是与新冠无关,是偶然带有新冠,为什么新冠疫苗能降低这些死亡的风险?打了疫苗连车祸风险都降低了?好像说不过去吧?

更直接的证据可以看新西兰,我们说了,以前新西兰是按阳性28天,现在转为死因中含有新冠。但它一直把两种统计方法的数据都列出来[3,图2]:

如果用新冠与死亡相关,新西兰新冠死亡总数是2288人,采用阳性28天内,则是3435人。阳性28天确实多了不少,可真正不是新冠排除出去的只有700人,另外510人是没有死因数据。另外,阳性28天死亡的归类方法还少算了一些28天后死亡但死因包括新冠的人,有63例。

从新西兰的统计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是阳性28天还是新冠列为死因,都存在一定的误差。前者显然会包括一些非新冠死亡,可也会漏掉少数死亡发生在感染28天后的病例,而死亡证明数据统计也更容易有遗漏与滞后。

但无论哪种方法,在死亡的数量级上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就算是最偷懒的阳性后28天都算新冠致死的,绝大多数仍是真的由于新冠死亡。改用新冠为死因之一,也不会让新冠死亡消失。

其实在整个大流行中,低估新冠死亡的问题远严重于高估。因为无论阳性28天还是死因之一两种统计方式,一个前提是充分的检测。可现实里总会存在感染者未做检测的情况,这些遗漏也会反映到死亡数据上。

3. 新冠直接致死很少?

另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奥密克戎很温和,不致死,如今新冠死亡都是基础疾病死亡,直接新冠导致的死亡很少。

这一说法其实与很多统计数据冲突。例如上面我们看的新西兰数据,2288例死因中明确列有新冠的死亡病例中,1446例是直接死因为新冠,占比63%。而新西兰在2022年2月才开始有显著疫情,之前一直采取清零措施,新冠死亡在2022年2月前只有53例。因此,当地绝大多数新冠死亡都是奥密克戎造成,而奥密克戎死亡中,大部分仍然是新冠感染为直接死因。

美国也是类似,CDC列出了2020,2021,2022(1-9月)三年65岁以上与以下新冠死亡病例中,新冠为直接死因的比例[4,图3]:

相比2020与2021,奥密克戎流行的2022年新冠为直接死因的比例有下降,但只是从90%左右下降到80%左右。绝大多数新冠死亡,即便在奥密克戎时期,也是新冠感染直接导致。

还记得前面说直接死因判断的标准吗?新冠感染是导致这些死亡的一系列疾病过程中的初始原因,而且只要没有新冠感染,这些死亡就不会发生。甚至可以看2022年美国按月的新冠直接死因占比[图4]:

从1月到4月,新冠为直接死因在所有新冠死亡中的比例有下降,但至今,无论是65岁以上还是65岁以下,新冠感染为直接死因的占比仍然在60%以上。

中国一些专家喜欢强调很多新冠死亡是死时伴随有新冠,或者新冠不是主因。还经常出现循环论证的怪圈,即奥密克戎温和,所以新冠导致死亡少,看到的死亡大多是伴随感染,接下来又转入新冠死亡多是伴随死亡,直接导致死亡很少,因此奥密克戎很温和。

可如果我们尊重数据,尊重科学,也尊重生命,那么我们只能得出以下结论:尽管奥密克戎重症率、病死率比以往病毒株有下降,但仍然可以造成不少的死亡;新冠死亡中大多数都是新冠起了贡献的,伴随感染只是一小部分;而新冠起贡献的新冠相关死亡中,大多数新冠也是直接死因,不仅仅是起了一定作用。

4. 新冠只会死于肺炎?

作为一个呼吸道传染病,新冠对于呼吸系统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即便是在原始病毒株时期,很多研究也指向新冠造成的伤害并不止于呼吸系统。例如美国一项2020年1-6月分析新冠住院死亡的最直接事件[5,图5]:

56%是呼吸系统的问题,占了一半以上,可此外还有近27%是败血性休克,7%是心血管系统问题。注意这些是直接让死亡发生的病态事件,但导致这些事件的是新冠感染。例如是新冠感染导致了败血性休克,最终造成了死亡,分析直接死因还是新冠感染,因为新冠是导致后续一切病变的原因。

从这类研究也能看出,新冠感染能影响的潜在器官很多,不一定只有肺炎。在奥密克戎出现以前就是如此。同样在奥密克戎之前,研究人员就发现新冠感染后有更高的心肌炎、血栓风险[6-7]。如果一定要说不是肺炎就与新冠无关,那显然不是当下的科学共识,也不是事实。

奥密克戎感染整体重症风险是更低,包括呼吸衰竭的比例也降低很多,不过重症的风险仍然存在。像法国一个基于20个ICU的回顾性分析,从2021年12月初到2022年5月初,只分析急性呼吸衰竭的病人,还做了病毒基因组测序,最后纳入了111名德尔塔感染的ICU重症,148名奥密克戎感染的ICU重症,病死率分别为28.83%与35.14%,没有显著差异[8]。也就是说奥密克戎发展为重症、呼吸衰竭的比例更低,但仍有一部分感染者是会发展到那一步的。而一旦到了那一步,死亡的风险是很真实的。

再回到新西兰的新冠数据。新西兰人口不到520万,至今感染病例累计206万,新冠相关死亡2288例,其中新冠为直接死因的是1446例。我们说了,这些基本全是奥密克戎。北京实际感染有多少了?北京人口近2200万,就算10%的人感染,也和新西兰感染的病例差不多。网上叫苦连天的北京人很多,但通报的死亡病例很少。

为什么会少?是因为北京高危人群疫苗接种率比新西兰高?还是医疗条件比新西兰好?还是按一些专家们说的,气候温暖的地方呼吸道疾病病情更轻?对了,新西兰在南半球,现在是夏天。就算是最近的一周,新西兰感染病例是42740,新冠直接死亡21例,对死亡有贡献是10例。

只能说,学会正视死亡是一门很难的功课。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9852254cc69273cfd34

“阳了”请什么假?扣工资吗?权威解答来了
中国青年报 2022-12-21 15:04 发表于北京
疫情期间,不少企业职工陆续感染了新冠病毒,职工权益如何保障?新冠感染者无症状或轻症能不能上班?12月20日,广东省人社厅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回应热点问题。

图片

阳性感染者应当按照要求居家隔离

据广东民声热线记者调查,12月14日,在佛山某信息服务公司上班的王先生身体出现不适,一度发烧至39.5°C,但没有抗原试剂盒无法自测,他考虑到身边陆续有新冠病毒确诊的消息,决定向小组经理申请病假,但请假的过程并不如想象中简单。“一开始是说测体温才能请假,后来又说到公司现场测温,达到39°C以上才能请假。”小王表示。该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解释,该通知并非企业方面的官方通知,不过企业对于感染后的员工管理没有明确指引。

职工感染了新冠病毒是否要照常上班?佛山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冠肺炎的防控政策是动态调整的,但关于新冠感染者相关劳动权益仍然是按照三年前人社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妥善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的通知》执行。

对于小王的情况,后续将由劳动监察大队跟进这个事情,劳动者本人也可以主动联系市或者区的劳动监察大队。
广东省人社厅劳动关系处副处长吴潇雯介绍,按照“新十条”的第三条规定,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的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

根据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的相关指引,员工核酸、抗原结果阳性时,向单位报告,并且开展居家隔离,居家隔离5天之后,连续2天核酸或者抗原阴性之后再解除隔离返岗。“按照目前国家跟省里的政策,阳性感染者都应当按照要求居家隔离。”

图片


职工居家隔离期间企业按正常劳动支付工资

疫情期间,人社部门遇到比较常见的劳资纠纷有企业按照病假工资去支付隔离期间的工资,还有出现了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劳动者被依法隔离时,工资如何计发?

吴潇雯解释:

按照目前国家联防联控机制对新冠肺炎的定义还是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管理,这个定性是没有改变的,所以目前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劳动关系政策依然适用于2020年出台的《关于妥善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的通知》,里面提到不能要求劳动者休病假,因为这是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开展的居家隔离,企业必须按照正常劳动支付其在此期间的工作报酬,并且不能够在此期间解除这些感染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吴潇雯表示,在处理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方面:
一方面是引导企业通过鼓励协商,采取灵活安排工作时间、轮岗轮休、调整薪酬等等方式来协商解决劳动用工问题,指导企业妥善处理相关的劳动关系问题,尽可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另一方面,也引导职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依法理性地合理表达诉求,尽可能地通过通过协商和调解的方式来解决双方之间的争议,也是引导企业跟职工要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在缺少抗原、无法做核酸的情况下,阳性职工该如何请假?“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实在无法出具核酸阳性证明、抗原证明,或者社区相关证明,我们尽可能引导用人单位跟劳动者协商,如通过提供视频这些方式来作为辅助证明。”吴潇雯解释。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张小松)综合:@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新浪军事
【#专家称重复感染死亡风险翻倍#】一篇近日发表在《自然医学》的论文显示,与仅感染一次新冠的患者相比,重复感染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一倍多,住院风险、患肺部疾病、心脏病的可能性高出三倍多,而且患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能性高出60%。研究人员还发现,重复感染后的第一个月,患者疾病风险升高最为明显,在急性期后6个月仍持续存在。与从未感染的对照组相比,重复感染者面临的疾病风险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研究人员呼吁,已经感染过新冠的人应该继续保持警惕,以降低重复感染的几率,而且新冠病毒仍在继续变异,可能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内仍然构成威胁。

该篇论文的作者之一齐亚德博士称,重复感染新冠会加剧患者得后遗症的风险。“无论是否接种疫苗和加强针,结果都一样。”即使已经接种了疫苗,重复感染者仍然容易受到不良后果的影响。齐亚德博士呼吁已经感染的人提高警惕,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再次感染,尤其是当假期即将到来时,更应加大防护。“即使感染了两次,也最好避免第三次感染;感染了三次,最好避免第四次。”在齐亚德博士看来,人们应该尽最大努力通过戴口罩来防止重复感染,而且生病时应尽量待在家里。科学证据也表明,对于已经感染过新冠的人来说,预防第二次感染可能会避免额外的健康风险。因此,健康领域的专家多次呼吁将预防首次感染和重复感染继续作为公共卫生政策的目标。 (红星新闻)



@财经网
【#退烧药供不应求还将持续一个月以上# 】#中国扑热息痛产能超过全球一半# 《财经十一人》的调研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退烧药生产国,中国医药工业产能充裕,但由于此前产能闲置,调整生产能力需要时间,目前的供求紧张形势仍将持续一个月以上。过渡期内,当务之急是禁止抢购囤积,让真正需要的患者能够拿到药。

2022年7月,扑热息痛生产商之一的河北冀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递交了IPO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该申报稿透露,全球扑热息痛的产能约为19万吨,供应商主要有山东潍坊鲁安药业、河北冀衡药业、Mallinckrodt Pharmaceuticals(马林克罗制药)、安徽丰原药业等等,国内主要公司扑热息痛产能,超过全球总产能的一半。(财经十一人)



https://mp.weixin.qq.com/s/KX0Rs_r2bp5_F2TgODOcZA
这几年疫情下来的一点点体会
原创 帅呆的sixgod 六神磊磊读金庸 2022-12-21 21:03 发表于重庆
图片

文/六神磊磊
发一篇轻松的小文。
本文的题目,叫这几年下来的一点个人体会,注意咱这说的是体会,没有说经验、教训。
规矩得懂,在咱们这个层面,是只配说体会,不配说经验、教训的。经验教训那得是需要总结的,是高层次、高站位才有资格去总结的,好比少林寺可以说“本轮武林大会之经验总结”,那可以。而作为一个微小的个体,什么黄河四鬼、藏边五丑之流,就只能说“我参加武林大会的一点个人体会”。
几年旁观下来,多多少少也有一点感触,简单聊一聊。

第一点感触,就是别有了点小权就刁难人。
说真的,这一点很重要,不但是为了别人好,也是为了自己好。
这两年,因为抗疫形势的需要,不可避免有一些权力下放了,好比江湖上突然一夜之间就多了三十六洞主、七十二岛主,拉屎放屁都有岛主洞主管了。
有的洞主、岛主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感觉到人生的高光来了,忍不住就要刁难人,尽情享受人生的T台。
比如一位朋友,她去市场里拍个小节目,明明和店主、摊主们都对接好了,对方都很欢迎。
结果守门的大金链子忽然把她拦住,各种刁难,一会让找商委,一会儿让找区府,末了还说了句:
“上次你来看到我还不想睬我对吧?”
那一刻,真是尽享人生的高光。
问题是,这种刁难,极没有必要。
这种小权,来得快,去得也快。抖擞了几天,突然有朝一日那小权力没了,会非常失落,心态都失衡。
一个朋友说,放开之后那天,又进入变态的大楼,牛气了三年的“袖章人”突然失去了威风,早上弱弱和他说:
“你至少给我看下绿码么……”
你看这种失落感多强烈呢。
再说了,仔细想想,你和管理对象或者服务对象,都是工作关系,并没有任何的个人私怨。
纯粹就为了刷一个毫无必要的存在感,平白拉了仇恨,结了私怨、私仇,何必呢?
所谓公门里面好修行,其实一切和小权力沾边的事都是修行的机会。

短暂地爽了一两年,然后永远被人翻白眼,犯不着。

第二点感触,也是关于对待别人的。
那就是:别人的日子是别人的,少去笑话,少起哄。
此前的事不少人还记得吧,一两年前,别的地方、别的国家闹疫情,网上好些人一窝蜂去笑话的。
说什么“抄作业”啊,什么“连作业都不会抄”啊,笑这个,笑那个,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爆棚,就剩他们自己能了。
我当时就说这种起哄很无聊,还有人不乐意听,誓死要捍卫自己笑话别人的权利。
现在时过境迁,回过头来看看,这笑得有意思么?很理直气壮么?很高级么?
事实上,世界那么大,旁人家究竟过得怎么样,事办得怎么样,你上哪儿知道去?
我经常感觉连国内的事都不容易搞清,你却连国际的家长里短都搞清了,那么全面准确的信息,哪儿来的呢?就凭每天看几个垃圾号?
怎么天下的秘密全是你们老家群、买菜群了解最详细啊?你们群是啥组织啊?
更关键的是,别人的日子,终究是别人的事。人家过得好也罢、坏也罢,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闷声发大财,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事做好才是真的。
别人倘若遭了灾,能帮的就帮一下,假如实在帮不过来的,默默同情就好。笑别人干什么呢?
整天恨人有、笑人无,这不是一个好心态。
第三点感触,是关于说假话的。那就是:不要说假话,至少不要创造性地说假话。
假话这个东西,不说当然最好。
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一些场合、一些时候,说上几句假话也难以避免。
但是咱至少做到一点,不要创造性地说假话。
例如“金毛狮王视力很好”,这就是一句假话。如果大家都这么说,你也不必非要唱反调,否则得罪人。倘若别人逼着问:金毛狮王眼睛到底怎样?你也完全可以说嗯嗯,谢三爷状态是不错。
我只说他状态不错,我没说他眼睛好不好对吧。这就已经算得上是良心了。
而最要不得的行为,就是不光说假话,而且还创造性地说假话。
比如说:“金毛狮王双炯炯有神,目光粗如闪电,那天只是瞪了小人一眼,就听咔嚓咔嚓几声炸雷,小人的腿就麻了!”
这就是创造性地说假话。
之所以有人要这样干,就是为了博出位、搏出彩,用说假话来投机,觉得旁人说的假话不够精彩、不够有水准,且让我来说一说,好逞能、露脸。
许多的坏事,都来源于假话;而其中最坏的那一部分,往往是创造性说假话的人搞坏的。
事实上,听懂别人在说真话还是假话,是一种能力。
那么久看下来,我还是比较佩服张文宏的,基本上是在专业、理性的范围里说话,用事实来说话。
有一些专业范围之外的话,他不得不说的,也会说几句,但是绝不渲染,点到为止。
至于专业领域的,你不爱听,他就不说了,但他不说假的。
可惜,早先那么多人不爱听,一开口就喷,扣帽子。
而非要听网上的:“金毛狮王双炯炯有神,目光粗如闪电,那天只是瞪了小人一眼,就听咔嚓咔嚓几声炸雷……”
—— 完 ——



@翟医师
国人对疫苗的接受程度远比国外好,疫苗接种本应该做得更好,可至今全球应用最广泛的疫苗,国内没有批准。治疗药物方面只强调国产,没有任何证据的药被批准和大肆推广,有证据的正规药很难得到,我们一直瞧不起的印度和孟加拉国的仿制药成了抢手货。这其中的腐败应该查查。



@观察者网
【[蜡烛]悼念!#近期我国多位医学大家逝世#!】近一个月来,我国多位医学大家逝世,包括我国重症医学的开拓者陈德昌、著名胸心外科专家李泽坚,我国风湿免疫学的开拓者之一蒋明、著名口腔医学教育家王邦康、著名药剂学家魏树礼、著名医学影像学家李果珍等,他们或是学科的奠基人,或是学科发展的领路人。

大医远去,风范永存。

我国重症医学的奠基人陈德昌逝世,享年90岁

12月11日,北京协和医院先后发布讣告,我国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重症医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原加强医疗科)首任科主任陈德昌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10日逝世,享年90岁。

1982年陈德昌筹建了中国第一个ICU-外科ICU。仅仅 2 年后发展到 7 张床的北京协和医院外科 ICU 独立成为国内第一个重症医学临床科室——加强医疗科,陈德昌任首任科主任。后续他还主持组建了国内重症医学界第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71岁的陈德昌多次参加危重病人会诊,集中治疗“非典”危重病人以降低病死率,取得了显著效果。

著名胸心外科专家李泽坚逝世,享年88岁

12月16日,北京协和医院发布讣告,我国著名胸心外科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原胸心外科主任李泽坚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16日逝世,享年88岁。

李泽坚是我国著名胸心外科专家,他为我国心脏移植及心衰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被人们尊称为“癌症病人胸外科一把刀”。曾担任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常务委员及秘书长,2015 年荣获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中国胸心外科杰出贡献奖”。

我国风湿免疫学的开拓者蒋明逝世,享年92岁

12月18日,北京协和医院发布讣告,我国风湿免疫学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蒋明教授因急性心肌梗死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18日逝世,享年92岁。

蒋明教授历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代理主治医师。她在风湿病学领域的多项研究曾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总结了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和药物治疗经验。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和关节外临床表现及其治疗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995年,主编《风湿病学》专著,全书上下两册共310万字,是国内首部全面论述风湿病的专著。

我国著名口腔医学教育家王邦康逝世,享年85岁

12月18日,北京口腔医院发布讣告,我国著名口腔医学教育家、口腔正畸学先驱,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院长、口腔医学院院长王邦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17日去世,享年85岁。

王邦康曾荣获“中国口腔医学教育杰出贡献奖”,他本人在口腔正畸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口腔正畸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有诸多贡献,是我国国产固定矫正技术最早创始人之一。

我国著名药剂学家魏树礼逝世,享年88岁

据北京大学药学院官网消息,我国著名药剂学家,原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主任、药学院药学系主任、北京医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国家医药管理局新药审评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药典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魏树礼教授,2022年12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8岁。

魏树礼教授在北医药学院工作了40的余年中,先后担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主任、药学院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等职务,并在1993年建立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个药剂学博士点。多年来,他主持了国家医药管理局的重大科研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部项目、国家医药管理局八五攻关项目等。

著名医学影像学家李果珍逝世,享年107岁

据北京医院12月10日消息,国内外著名的医学影像学家、原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李果珍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周岁。

20世纪50年代,李果珍教授首先开展以手和腕骨判断骨龄的研究,后经过多位学者的不断完善,创建了中国人正常骨龄标准,普遍应用于临床诊断、运动医学和法医学。1979年,在李果珍教授的积极建议和推动下,北京医院引进了我国第一台全身CT,率先在国内开展CT检查。90年代初,北京医院在我国首批引进和使用1.5T MRI,李果珍教授带领年轻一代,最先开始了高场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北美放射学会和欧洲放射学会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授予她终身荣誉会员,亚太放射学会2006年授予她金奖,成为我国首位集国际医学影像学界三大殊荣于一身的专家。(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阿司匹林42195米
关于疫情,让我担心的三点

1,我担心大众太乐观了

疫情以来,病毒的传播有几个特点。一是传播快,病毒免费乘汽车乘火车乘飞机。二是病毒先拜访大城市。奥密克戎刚开始从南非出来时,先传到伦敦这样的大都市,再慢慢传到小地方和乡村。一开始伦敦病人大多是30来岁的年轻人,公卫专家就提心吊胆,怕传到老年人群的时候死亡率太高。

现在中国的疫情也类似。北京的朋友欣慰地说,我们公司里差不多都得过一遍了,看来这波要过了。我说,不,你们公司都是年富力强的人,不具有代表性。感染会逐渐传给居家的老年人,然后再三周之后才是死亡人数的高峰。所以最严峻的时候还没有到来。

虽然看到不少预测。很多人对死亡期待值还没有心理准备。因为香港和台湾和大陆一样一直防控,也是到了奥密克戎才放开,因此推算大陆这第一波的新冠病死率应该在台湾的千分之二和香港的千分之五之间,而不是新加坡在多次浪潮后才达到的万分之七。如果这第一波像疾控中心冯主任预测的会感染60%的人群,那死亡人数会不少,大家还没有对身边可能会失去老人和病人做好思想准备。

2,我担心公卫措施的忽然消失

现在好像完全放手了:轻症无症状的阳性病人还要上班(国外躺平党们都惊呆了)、鼓励旅游春运……有些很好的公卫措施一下子扔掉了,让人觉得很可惜,这样也不利于保持公信力。

各地应该公开检测的阳性率,让大家知道当地疫情的严重程度,个人可以相应地做出更好的决定。

如果全世界人同一天感冒,就会挤垮医疗系统。如果可能,还是希望有更好的防疫计划,更多的错峰感染,压平曲线,尽量保护好老人院和肿瘤病房这些高危地方。

家里有老年人的,不仅老人要打好疫苗,家里的大人小孩都要打疫苗,创造出一个安全茧房,减少病毒传播,减少老年人被感染的几率。

3,我担心这波疫情之后很多人会失望

第一波浪潮之后,生活不会回到疫情之前。相反,劳动力会不足,供应链会紧张,感染又来一波,医院照旧拥挤,可能通货膨胀。我知道这些可能发生,因为很多国家目前就是这样的状况。到时候肯定有不少人会失望会抱怨,觉得开放是错误的决定。

但是这样想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并没有其他选择。就像世卫瑞安博士说的“中国从战略上决定防控方法不再是最好的选择”,也如老胡说的“国家最终选择了实事求是”。开放是国家做出的决定,也是一条必经之路。

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大流行就是一场大瘟疫,就是会造成人员伤亡,会打乱我们的生活。我们只能降低期望值,尽量抓住今天,过好每一天,风物长宜放眼量。



@急诊科女超人于莺
陆陆续续看到各地卫健委发文要派医护支援北京。
说句实话,真不能这样做。
北京的医疗资源难道不比山东,不比无锡,不比其他省份更多吗?
全国各地医护也会感染减员,各地也会缺医护,各地重症患者按比例不会比北京少。
就算把全国所有的医护都调到北京来,能解决问题吗?
这是肉搏能解决的吗?
当我知道某地一个血液科大夫是去北京一家二级医院的发热门诊支援,她原定一月的婚礼要延期,出发前她父母也阳了。听到这个我真的语塞。
我就想说,各地顾好各地吧,这是对北京最大的帮助了。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动,这样的热泪盈眶。
让“逆行”回归科学和理性吧。

我的观点你可以不同意,可以理性讨论,说话颠三倒四者不回复,明嘲暗讽的一律拉黑删评论。快年底了,你我都清静



//@绿妖绿妖:不会有人这么自私(buyaolian)吧,现在所有地方都在大爆发或即将爆发,北京的医疗资源在全国都算好的。你先让发烧的人能买到药,或者政府送抗原送药,岂非也间接减轻了医院压力。//@我是二姐夫:现在不是一点突破,是全面过峰…人不能这么自私



@财新网
【成都有隔离酒店执行“2+3”政策 疾控称或为“试运行”】随着国内防疫放开,取消或缩短入境隔离政策呼声越来越大。财新发现,成都已有部分入境隔离点将隔离时间由此前的“5+3”变成“2+3”。即2天集中隔离加3天居家隔离。

  多名入境人士称,他们所在的天府国际健康服务中心隔离点在12月20日和21日陆续通知,可以只隔离两天,已经交付5天的隔离费用,酒店会予以退还。

  一名12月18日入境成都的旅客告诉财新,她在天府国际健康服务中心住了两天之后,被通知可以解除隔离,并将后3天的费用退还给她。但退房时需签署一份居家隔离申请书。

  该承诺显示,承诺本人“离店后上报社区,并完成后续6天居家隔离,如感染新冠或造成疫情传播,相关后果由个人自行承担。”并要求其在居家隔离期间与同住人员均不外出,拒绝一切探访。



@无名之浪
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教授刘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1日去世,享年71岁。[蜡烛] ​​​



@周蓬安
【鲸视频:#以岭药业称连花清瘟可与布洛芬联用# 但需关注是否存在使用禁忌情况】12月19日,以岭药业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连花清瘟可以与解热镇痛药物(如布洛芬)联用。但需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解热镇痛药物使用禁忌情况,在医师指导下联合使用。http://t.cn/A6Kj3oUQ

微评:那么多专家在网上公开呼吁连花清瘟不能与布洛芬混服,你厂家非要说可联用,这不是故意与社会大众拧着来吗?这几天以岭药业股价大跌,应该与他们不断声明有关。



@秋之松820
德国政府在周三确认,已向中国运送首批BioNTech新冠疫苗,将供德国侨民使用。政府发言人说“可以确认首批疫苗正在运往中国的途中,德国公民可以使用这些疫苗,我们希望扩大使用范围,让其他外国人也能接种”。不过发言人没有提供交付时间和规模等详细信息。
对应的,在欧洲的中国公民可以接种科兴疫苗。



@生物狗Y博
#复必泰进入中国#
复必泰进入中国了。根据德国政府的消息,复必泰疫苗已经送往中国,目标是为在中国的两万德国人接种。所有超过12岁的德国人都可以免费接种。据德国驻美国大使馆的信息是疫苗会被送往德国领事馆与中国各地的德企。
根据德国使馆的说法,之后还会有更多批次的复必泰运到中国,但具体批次数,疫苗数量和运抵时间均为透露。



https://c.m.163.com/news/a/HP42A ... FromH5Share=article

按着我们的标准,美国新冠死亡不是110万,而是6.6万

蔡子博士说美国

2022-12-21 12:10美国

关注
12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12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明确新冠死亡的判定标准
记者问:新冠死亡的判断标准?

专家:因其他疾病,基础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心梗等等原因造成的死亡,不算新冠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说两点:

(1)对于这种明确标准和定义的做法,表示赞赏,也是进步!

(2)美国CDC 2002年8月份的时候统计,美国的新冠死亡病例,94%都有基础病(假设这个比例三年来变化不大),如果按照我们最新的新冠死亡界定的标准,美国新冠死亡不是110万,而是110万*6%=6.6万!美国瞬间从抗疫第一失败国,变成了抗疫优等生!


@凌太来了
花纳税人的钱集中火力批了两三年,对美国零影响,却精准误导了自己的决策。对美国来说6.6万的数字远没有110万有意义,他们该怎么报还怎么报,优化了防疫措施、疫苗和药物,走出了大流行//@第几年第几天:给群众洗脑两三年了,非常值;你现在咋说都无所谓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5eefaa4318da4dfb4bd

惨烈的高峰防御战—“圣元春战役”打响!
上海德济医院订阅号 2022-12-21 18:18 发表于上海


公元2022年12月22日—2023年2月2日

感染高峰防御战—惨烈的“圣-元-春战役”即将打响!

——战役动员令





每一位同事:



请看我们自己采样点最新的一线数据:从12月10日感染比率1%到12月17日感染占比21.72%推算本市大约有543万阳性。连续一周的数据证明:本市感染人数,已经超过700多万人,正在几何级数扩展!感染高峰开始时,覆盖上海市大约一半的人口1250万,即元旦前:上海将在12月22日进入高峰,并将持续一个月!今年的平安夜、元旦、春节注定是不平安的!(具体数据推算看附件)



各位伙伴,这一场感染高峰战役将分为三波:第一波是圣诞节-元旦阶段,第二波是春节春运高峰阶段,第三波是元宵节后的返城高峰阶段。



最惨烈、最严重的阶段,就是从圣诞节前到新年元旦再到春节的阶段—“圣-元-春战役”!至少将持续一个月!



与今年春天抗疫战争的大上海保卫战非常不同,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大上海将整个沦陷,我们将全院职工感染!我们将全家感染!我们的患者将全部感染!



在这场惨烈战役中,因为社会筹划不足、突然放开,我们将“缺衣少药”,目前,全社会买不到最常用的发热、止咳祛痰等药物,全上海医院的库存几乎都是0!医护人员必须的N95口罩已经涨价5倍多!(国难之下,医院都没有,不知道为什么网上居然有药物在卖高价)……



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我们全院感染的医护人员、一线外包人员(含外包),即使发烧、咳嗽,全家感染,也将不得不带病坚持工作,兑现我们“病患第一”“治病救人”的价值观!



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感染的老年患者一定会出现更多的重症、抢救、打呼吸机,甚至可能比平时更多死亡!



各位同事,面对严峻的残酷情况,我们没有选择,躲是躲不过的,必须团结一心,知难而上!面对感染高峰,一起手拉手,一起呐喊着,迎头而上!毕竟,我们是参加过武汉抗疫战争中的英雄团队—上海市唯一的社会医疗救援队!毕竟,我们是全国唯一被国家一级档案馆永久珍藏武汉抗疫大旗的部队;毕竟,我们是今年春天大上海保卫战中全上海市唯一接管800床位方舱医院的社会办医院;毕竟,我们的上海德济方舱救援队被卫健委领导誉为“德济铁军”。我们德济人,是一支有着光荣抗疫历史、光荣抗疫荣誉的英雄部队!



打仗,盲目勇敢不行,还是要讲究战术战略的。



最关键的一条还是号令禁止,一切行动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绝不允许出现你自己不认可就不执行的情况。这是天条,违令者严惩!



全院怀孕、哺乳期的女性请回家,大于60岁的人员请回家。工资照发。



能不能上班,以体温为标准。发烧大于38度的同事不要上班。不发烧的同事必要时自觉上班,接到部门领导或医院指令时必须上班,不管核酸阴性阳性。无症状感染者必须上班。弄虚作假者,一旦发现,立即开除。



为切实对全院职工、特别是一线作战职工做好保障,采取措施如下:



1 全院职工每人发放“圣元春”战役补助1000元,含一线外包人员。其中,坚持在医院一线作战的本院职工补助2000元。——人事部、财务部负责。



2 各临床科室、病区生活物资补助。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办公室/值班室,三种水果(苹果、橙子、梨)不断供,三种饮料(果汁、可乐、冰红茶或替代品)不断供。每周一次,护士长派人及时到后勤部领取。—后勤部、护士长负责。



3 每日在岗职工,食堂饭菜标准提高到20元/人。标准:一盒菜(两大荤一小荤一素)、一盒饭、酸奶。——后勤部负责立即沟通。营养科负责打饭时注意监督食堂,及时汇报后勤部。院办人事部负责监督,一旦发现多领、浪费,每次扣罚100元。



4 必要时,腾出一个病区部分病房床位:供不回家的翻班职工居住(参照今年春天)。行政职能人员也可以睡办公室。洗澡等安排同今年春天。



5 职工遇到家庭困难,合理的事项予以解决。——工会负责,具体联系人员已经公布。



6 必要时,启动今年春天的德济自救警卫团、汽车连。院长负责。



7 消极懈怠,贪生怕死,弄虚作假,只考虑自己个人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的各种危害行为,将按照医院疫情防控规定,受到最顶格处罚!



8 临床发展中心内容运营部的伙伴们,记录好这个月的感动和美好,不限形式。每天对外发布我们一线员工的青春热血和精彩战斗,必须每一天!



同志们,惨烈的“圣-元-春”战役即将打响!



请全体德济职工牢记我们要取得的战役目标:①不管职工及家庭还是患者,逐步、分批次,有秩序的感染,严防大面积同时感染!②不许出现重症患者因为新冠感染死亡病例!③力求比社会面上感染情况提前3-4周杀出重围,基本结束战斗!



请全体职工牢记“病患第一,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价值观,为了是我们衣食父母的患者,为了自己的崇高职业,为了百年德济,为了上海,服从指挥,英勇战斗!



一个月,时间很长,也不长。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会发生很多英勇感动的事迹,我们永远不要懈怠,不要牢骚,不要负能量!



院长今晚开始,睡在办公室,和大家一起吃住,并肩战斗!



勇士们,去夺取属于我们德济的伟大胜利,战役开始了!!!



上海德济医院 青岛大学上海脑科医学中心

2022年12月19日星期一





附件:疫情高峰分析判断



请大家看我们自己最新的一线数据:从12月10日感染比率1%推算上海市25万阳性,12月12日感染比率3.14%推算78.5万阳性,12月13日占比2.87%推算71.7万阳性,12月14日感染占比7.50%推算187.5万阳性,12月15日感染占比11.33%推算283.3万阳性。12月17日感染占比21.72%推算本市大约有543万阳性(以上都包括部分阳了再复查核酸的人)。以上数据证明:本市感染人数,已经达到800多万人,正在几何级数扩展,估计3天后超过1200万!



   【高峰预判】

1、感染高峰开始时,覆盖上海市大约一半的人口1250万,即元旦前:上海将在12月24日前1-2天进入高峰。今年的平安夜注定是不平安的!2、根据以上数据推算:上海市目前高峰进度40%左右。

3、以上数据,与大数据的预测百度搜素指数非常符合!



图片

图片

图片

   



根据提前开放的河北、北京、武汉等地区的经验来看,本次感染高峰有以下几个特点:



1-病毒传播速度太快,北京用了8天左右基本达到高峰,比预测的高峰时间提前10天左右。没有公共数据支撑,但从大家身边的情况看,基本都阳了。北京已经进入最艰难阶段的平台期,该期会出现一些严重问题,如物流系统受重击甚至瘫痪、医护人员减员、出现肺炎、重症患者安全等。



2-核酸检测点、超市、菜市场是重要的交叉感染点。



3-几乎没有所谓的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多为3天。最难熬的是感染后24-48小时,发(高/低)烧、严重疼痛阶段。最有效的药是布洛芬、对乙酰、美林,其它药基本可以不吃。退烧之后,其他症状与普通感冒无异。没胃口、拉肚子是症状之一。



4-身边的人没听说谁需要上医院住院的。大家反馈小孩比大人恢复的快。尽量别去医院,没有意义,除非严重情况。感染后短时间内基本不会二次感染。



5-120救护车一定是透支的!保护好各自家的老人!!!



6-从发烧到转阴需要7-10天,中间没必要抗原检测、核酸监测看是否转阴,第5天左右开始测就可以。



7-通过空气中的病毒传染。因此别纠结哪里传染的,谁传染的。空气传染的。做好防护的目的是:尽量晚感染,逐步分批次感染,一个集体(如一家人)别同时感染,都发高烧,谁照顾谁?



8-不必紧张。坦然处之,刚开始有点小紧张,但这个心理建设过程很短,3-7天左右就都乐观了,因为周围大家都阳了。



最后说句真话:1-该囤、该预备的物资一定要预备好,包括食品、生活用品、退烧药、止咳药祛痰药、平时自己口服敏感的抗生素,跟北京一样,上海肯定会出现买不到药物、大量快递挤压成山的惨状!因为突然放开,社会管理者根本没有准备好要发生的一切。

2-社会上肯定会增加大量危重症患者,死亡率肯定提高。120救护车一定是透支的!祈祷我的朋友们,保护好各自家的老人!!!





郭辉医生



回复 10967楼yingyinc 的帖子
@东漂学童
这才是最真实的第一手消息吧?【在这场惨烈战役中,因为社会筹划不足、突然放开,我们将“缺衣少药”,目前,全社会买不到最常用的发热、止咳祛痰等药物,全上海医院的库存几乎都是0!医护人员必须的N95口罩已经涨价5倍多!(国难之下,医院都没有,不知道为什么网上居然有药物在卖高价)】……



@韩松
我的抗疫记录/参考(12)
十二月二十一日,礼拜三,第十二天。
今天是那架飞机的九个月忌日,但没看到有人提。人生无常,有人三分钟就去了另一个世界,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我病了十二天还活着,应该知足了。晨血氧,九十三,晚上九十二。有人提醒,我这是讳疾就医,可能是新冠合并阿尔兹海默症造成认知判断力下降,搞得人越来越没理智。有道理。得新冠这十二天,我把治疗脑血管后遗症、认知障碍、抗抑郁的药都停了。但此时不正是更需要关注我国失智症患者一千五百万,六十岁以上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近四千万,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一千万左右,关心他们吗?这些人生病了可能都很难表达自己的感觉。有个朋友家里老父亲失智症,平时女儿抱他,但这回,父亲阳了,女儿也阳了,抱不动了,太难了,也叫不到一二零去医院。我国还有八千五百万残疾人,其中视残一千三百万,听残两千一百万,肢残两千五百万,智残五百七十万……我国有癌症患者约两亿,每年新发癌症四百五十多万,死亡约三百万。我觉得放开是很好的,但这些老人需要顺利过冬,然而国家的财力和技术目前还做不到为大家提供类熊冬眠术。
上午找一种药,找一遍很累,也没找到,而且马上头剧烈晕,几乎要晕倒在地,赶紧坐下歇息。中午吃了同学送的重庆小面,舒服了些。
下午,小W说,医生还是建议去医院观察,万一有问题好处理。又建议我含硝酸甘油,问我心率是否快。我测了一下,是一百。他要帮买硝酸甘油,我自己买了,美团,有医生问诊,有选择,是否急性发作期,我选了是,结果不给开药,让去医院。第二遍重选,我选了否,就给开了。第一次美团买药,有些兴奋,跟买面似的。
我不愿意去朋友通过找关系才能去的医院,我觉得这样会挤掉一个可能同样病情老人的位置。我平时去医院看病,最不喜欢的就是前面有人插队。最近死的那个某民日报记者,看他儿子发文,是家属托了多重关系,才把他送进ICU,不料当天还是死了。他这样进ICU,多半也会挤掉另一个人。我在合同医院北大医院看了三十年病,再急再难都是老实挂号排队,到现在一个熟人医生也不认识。难受时想开假条开不出来我也很羞耻。
今天总体讲,不如昨天。吃了两次丹参滴丸和一次硝酸甘油。尤其是精神有溃败,增加了一种对病情的不确定感。
家里垃圾堆积如山,本来打算下楼倒它们,甚至去做一个核酸散散心,最后还是打消了念头。没有力气走路,也不想冒险。
附近超市恢复了送货,来了包菜和桂圆,但闻到快递包装,就喉咙马上不舒服,感觉上面有东西。现在北京应该是各种场合都有毒吧,快递员估计很多也是带病工作。但他们能挣到钱,这很好,上半年封控时他们日子难过。都年轻,身体好,大多农村来的,感染了大概很快就能挺过去。挣钱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这也是我支持放开的原因。有的老年人比如像我这样的,死了就死了吧,其存在本来对社会就具有负能量,像黑暗料理一样尽惹人烦,有人给我留言说你以前写负面东西太多了所以现在是报应。说得太对了。我觉得老人主动退出赛场比较好,这本来是生命界的规律,比如老掉的大象,悄悄离开象群,找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自己死了。只有人类贪心不足,老想搞个长生不老。
澎湃把我的抗疫记录,摘了些写成一篇文章,也没采访我,就发了,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有同事看不过去,就去找澎湃交涉,让不要再写这种了,但我觉得也还好啊,记者也是好心,这样做也没有什么过失。万一明天我死了,还希望他们报道一下。
周围认识的人几乎都阳了。不停看到网上人们晒新冠死亡的,有清华大学教授,六十岁,以为自己康复了,去做讲座,回来第二天就死了。有年轻医护人员,援救过武汉的,心脏并发症死了。
开始有恐惧感,不再那么自信。以前感冒再严重还是有把握的,但这个病,它诡异,它飘忽,它声东击西,它南征北战。它导致的结果,你看不清,也把它不住。



https://mp.weixin.qq.com/s/JQD-LFx9oC40Tzv-GI5GYQ

三亚海滩上,躺满了“阳康”的人
虎嗅APP 2022-12-21 18:08 发表于北京
以下文章来源于真故研究室 ,作者石雨菡


图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ID:zhengulab),作者:石雨菡,编辑:龚正,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三亚冷清的海滩最近变得热闹起来,其中不少是北京阳康后来三亚休养的人。他们安静地在沙滩上散步,享受着初愈后的纯净空气。

“新十条”政策发布后,落地三亚已经不再需要繁琐的核酸查验。出行平台数据也显示,三亚正迎来新的旅游小高峰。南海之滨的沙滩上,久违的旅游小阳春正在出现。

阳康者奔赴三亚

12月15日,北京的张磊踏上了去三亚度假的旅程。整个行程从出首都航站楼到三亚酒店,没有人测温,不需要出示核酸证明和行程码,这种自由感,恍惚间有种回到2019年的错觉。

去三亚的当日,是张磊转阴后的第五天。虽然已经不再发烧,但仍干咳得厉害。北京的寒风刺骨,室内的暖气又烘得嗓子发痒,张磊看到新闻说晒太阳合成维生素D有助于新冠感染恢复,三亚由此成为他疗养地的第一选择。

14日晚间,张磊花费2300元订好了往返机票。但张磊还是晚了一步,早上他查询票价的时候往返还只需要1500元,回程仅仅148元,机票价格涨得非常快。

北京机场去三亚办理登机牌的地方排着长队,其中不少是带着孩子一起出行的家庭。这样的情形让张磊有些意外:“航班恢复的速度和人们想要出去玩的心,比想象的更快。”

三亚温暖湿润的空气让张磊的身心得到极大放松,不仅咽喉的异物感直接消失,后来恢复到只在早上起床时微咳一阵。

据他观察,许多北京家庭都是阳康后奔着休养而来。孩子们在沙滩上奔跑尖叫,家长们不约而同地晒着太阳,望着大海。他们没有选择冲浪、潜水这些活动,更像在海滩上安静地喘息。

游客的增加让当地的旅游业似乎有所回暖,张磊碰到一位在三亚工作了近十年的出租车司机。司机告诉他,最近北京阳过后来三亚晒太阳的人特别多,他也增加了来机场拉长活儿的频率。虽然有被感染的风险,但抓住机会多赚点钱过个好年,是他当下最大的心愿。

图片▲ 图|三亚海滩,受访者供图

选择从北京去三亚休养的还有健身博主@一只飞机和互联网工作者楚然。不过与张华不同,来三亚避寒这些年早已成为@一只飞机的生活方式, 楚然每年也都保持着外出旅游的习惯。

@一只飞机是18日抵达的三亚,正好赶上三亚降温。还处在居家办公阶段的他索性没有出门,和朋友们在酒店休息。在北京抗阳期间,身材健硕的他烧了整整四天,但躺在床上的他早就开始盘算着飞三亚的计划。

而对于楚然来说,这次旅行来之不易。10日左右她和爱人飞去济南旅游,但落地不久两个人都染阳,只能匆匆赶回北京养病。这次来三亚,也算弥补了济南之行的遗憾。

第三方数据预测,目前北京感染高峰已经来临,而三亚感染高峰大约在12月底。

虽然迎来了不少阳过的人,但@一只飞机和楚然都表示,他们所遇到的不论是酒店工作人员还是当地人,对外地游客仍然非常热情,没有出现歧视或排斥的现象。

“我遇到几个当地人,讨论说现在大街上不戴口罩的人都是外地阳过的人。不过大家都是微笑着调侃,没有敌意。” 楚然说道。

目前,@一只飞机和楚然还要在三亚多留几天,张磊则结束了四天三夜的行程,18日回到了北京。

“回到北京当晚,我又开始咳嗽了。”张磊说。

三亚酒店:价格比夏季划算

12月20日上午,我们致电了三亚多家五星级酒店及民宿。

三亚海棠湾君悦酒店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酒店里已经存在一些阳性游客,从北京、上海等来的游客比较多,人比较杂,有一定感染风险。”

三亚夏日海滩海景酒店的工作人员则称,这几天从北京来的游客“多到不行”,但酒店总体对各路游客持开放态度。

“如果顾客阳了,我们会把顾客在房间里保护起来,给顾客送吃的。也不会对从感染比较多的区域来的游客有什么歧视。”

赵华是三亚海棠湾喜来登度假酒店和JW万豪度假酒店的驻店经理,他透露最近两家酒店的预定量相比于11月底增加了三成,其中价格相对较高的万豪酒店入住率达到90%。

目前赵华所在的两家酒店共有580位员工,当下染阳的员工大约20个,还处于小范围的传播阶段。

赵华担忧的是,在期待游客量增长的同时,员工若大面积同时染阳,可能会对服务质量带来冲击,他们也在加紧制定相应的服务预案。

图片▲ 图|三亚街头,受访者供图

游客不仅可以丝滑入住,近来三亚不少酒店也开始推行促销活动,加大力度吸引着放开后的第一波游客。

在抖音上,凤凰岛悦佳度假公寓三亚店,原价798元的海景大床房,秒杀价299元,还附赠潜水项目。而所谓的绝美270度海景两房一厅,原价2593元,特价988元。

当地亲子酒店中口碑评分最高的三亚亚特兰蒂斯,其打出的海景房2晚+含早+家庭泳池泡泡派对+双园(海洋馆、水上乐园),原价10062元,目前折扣价只要5776元。海景房1晚含早+免费机场接送巴士+泡泡软饮,原价9474元,折扣价只要5188元。

12月18日刚刚抵达三亚的利雪一家,入驻的是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目前海景房一晚的房价2000元左右,她定了两间。利雪说,孩子同学的妈妈暑假时就来到了三亚。当时遇到疫情,同房型每晚价格在4000元左右,她认为现在的价格已经相当划算。

利雪表示,现在三亚跟暑假比起来还是淡季,价格并没有贵到离谱,她打算一家住到1月5日。之后还会在当地排名第二、第三的两个酒店换着住,体验不同酒店的设施。

利雪的孩子现在上小学三年级,班级里有20多位学生。利雪从同学群里了解到,班级里已经有一半的学生和家长,已经或正在来三亚的路上。

不过,对于三亚目前一些酒店打出的折扣房、特价房,有游客表示也要长一个心眼。

张磊在三亚预订的就是一家五星级酒店的特价房,共花费了800多元。但抵达后发现实际与酒店描述的大相径庭,不但窗外没有美景、看不见海,还是酒店最差的房间。后来张磊多加了500元才终于住上了向往的海景房。

三亚:旅游业有望迎小高峰

回忆疫情对三亚旅游业的打击,赵华评价说今年尤甚。

2020年全国旅游产业经历了半年的静止,但下半年复工复产后,三亚旅游市场恢复得非常迅速。

2021年,全国进入疫情常态化管理阶段,三亚全年接待过夜游客人数也突破2000万人,同比增长26%。“许多人出不了国,三亚反而抓住了国内游客的机会。”赵华表示。

2022年,随着管控措施趋紧以及8月三亚疫情的爆发,8月三亚国内过夜游客24.57万人次,环比下降88%,同比2021年下降66%。10月,基于国庆小长假的来临,虽有所回暖,但该数据同比2021年仍下降了66%。

不过,随着全国疫情防控的优化,旅游业回暖的东风已经吹起。

携程数据显示,“新十条”发布后至18日,国内赴三亚机票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近一成,环比上月同期增长超8成。

近一周北京至三亚机票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近一半,机票均价同比增长14%。同时,近一周北京游客赴三亚的酒店预订量同比去年同期增长三成。

赵华认为这是三亚旅游产业恢复的信号,预计12月三亚的客房预定量和价格会有所上涨。三亚艾迪逊酒店也透露,元旦和春节期间其酒店客房价格,可能会是平日的三倍。

图片▲ 图|冬季的三亚仍是一片郁郁葱葱,受访者供图

在小红书上,最近关于三亚旅游的相关讨论也多了起来。

李薇目前在北京做新能源项目开拓项目,她身边的同事都已经阳过一圈,而她的核酸目前还是阴性, 成了大家所说“天选打工人”。

目前李薇现在已经订好元旦的机票打算和家人在三亚跨年。基于此前出差时积累的经验,她认为目前无论是机票还是酒店,价格还处于比较合理的阶段,性价比也比较高。

在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前,李薇就很有先见之明地囤了一些感冒药,足够她支撑一个感染周期,她也提醒家人要带足药品。

李薇笑称估计行李箱一半都得是药。但她觉得,反正待在北京也有感染的风险,“还不如躺在沙滩上舒舒服服的阳。”

应受访者要求,以上除赵华外,其余受访者都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ID:zhengulab),作者:石雨菡,编辑:龚正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阅读原文
阅读 10万+


精选留言
鹭鹭鹭
不仅是阳康 好多是ing……酒店里全是咳嗽的人

吴丹
酒店业得做好入住前消杀,不然阳康后住进房间,遇到上一任房客留下的不同毒株,第二次感染跑不掉

Z
现在躺在三亚酒店的房间里 哪有有什么酒店送药什么的 因为——阳的太多了!

chenci
我住的酒店已经发了致歉信,没有工作人员打扫卫生了[流泪]于是我还买了把扫把



@白衣山猫

23分钟前
来自 桂花飘香时iPhone 11 Pro Max
山猫科普超话#新冠痊愈多久没有传染性#这个问题了,有汗牛充栋的大量文献资料可以佐证,光奥密克戎毒株有关的资料就非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文献资料统计来看,病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特别是感染奥密克戎毒株后,有些人三天就没有了传染性,有些人五天就没有了传染性,有些人则在12天以后才没有传染性。
因此,针对这一研究成果,我国台湾地区疾控署,在2022年11月7日新规定,阳性者上报后,要居家隔离5天,外加7天自主防疫。
(11月7日前,我国台湾地区规定为居家隔离7天,外加7天自主防疫。)
七天自主防疫的意思是,居家隔离满五天以后,从第六天开始,患者可以做抗原检测自筛,或者PCR核酸检测,如连续两天两次阴性结果,则视为没有传染性,可以解除隔离。如果没有经过连续两次的核酸检测或者抗原自测,那么还需要再过7天,也就是感染后满12天,才能认为没有传染性。
不要认为这个知识点没用,许多在外面工作的人,要回去看望家里的老人特别是农村中的老人,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很容易把老人给传染上了。
此事事关重大,不能打马虎眼!
建议李医生要与时俱进,多学习一下世界各国的总结的文献资料经验,别忙于一天到晚上电视做节目,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你不懂可以不说,但请说出来的话要有依据。



@中国新闻周刊
【#感染新冠痊愈的标准是什么#】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①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②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③有肺炎症状的,在复查CT时,显示肺炎病灶已经明显吸收;④连续两天核酸检测阴性,或者Ct值≥35,或者3次抗原阴性。3次抗原可代替2次核酸检测,身体康复了,确实没有传染性了,对周围人没有传染威胁了,这是临床医学上的一个金标准。(人民日报) http://t.cn/A6KQPeRm



@烧伤超人阿宝
最近科室上岗率明显回升了,但上岗人员的健康率明显还是不行,很多同事都还有发烧咳嗽症状,体力也明显不行,连说话都没精神。

这么说吧,阿宝感染第一周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第二周则属于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现在,身体极度虚弱,勉强出个门诊还可以,要是做高强度手术或者搞抢救,那分分钟猝死的感觉。



@烧伤超人阿宝
事实上,到十一月份,包括阿宝在内,绝大部分人都已经知道清零政策执行不下去了,转向只是时间问题。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仅仅是因为病毒传播力变得更强了么?

不是的。病毒传播力变化充其量是次要原因,要知道,即便在十一月份的时候,中国几个社会治理能力最好的经济大省依然在不封城的情况下做到了长时间动态清零。

真正导致政策执行不下去必须转向的原因,是民众配合度越来越差。不仅民众配合度差,连防控人员也普遍军心浮动士气低迷。

动态清零的核心策略,就是通过暂停流动性阻止传播,同时通过大规模检测捞干阳性。

动态清零,要求上上下下齐心协力,要求民众高度配合。

越是上下齐心,清零越快越容易,损失越小。越是到处跑冒滴漏,越是迁延无期代价高昂。

动态清零的致命伤,在于对民众配合度的超高要求。只要有百分之一的民众不配合,只要有千分之一的民众采取抵抗破坏行为,整个防控体系就会到处跑冒滴漏,清零就无法成功。

而民众之前对清零的配合,来自于武汉疫情残酷现实的教育,来自对病毒的恐惧。

问题是,民众对病毒的恐惧,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被中国某些地方报出的惊人数据给彻底消解了。

某地公布的每日新增患者中无症状的比例,一度高达97%。

这一数据,不仅和香港台湾数据对不上,和中国其他省市也对不上。

阿宝对此反复质疑,最终的总体数据中,依然是无症状占比九成,十几万人个位数重症零死亡,其中包括大量八十岁以上未打疫苗的老人。

可以说,这样的疫情数据,直接把动态清零的根儿给刨了。

大家也真别抱怨那些撞门的孩子。

一个感染者百分之九十多无症状,有症状绝大部分是轻症,轻症绝大部分不发烧,十几万人只有几个重症而且基本不死人的病毒,值得国家和民众投入如此的成本么?

一个明明不需要在意的疾病,为什么要投入如此巨大的成本呢?那肯定是核酸方舱利益集团的阴谋啊。

实话实说,如果我当时信了这样的数据,我都想去撞门。

我不信,因为我知道这个数据和包括香港台湾在内所有地方的数据都对不上。

但我知道,无数老百姓,包括大量基层防疫人员,会信。

没有了民众的支持和配合,清零成本会越来越高,效果会越来越差,最终彻底崩盘。



@凯雷
来自湖南省的162位重症及呼吸等专业医护工作者,今日(2022年12月22日)下午从长沙飞抵北京,以驰援北京的各大医疗机构。他们的领队是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肖文明

经济观察报:#多省医护工作者驰援北京# 【湖南省162位重症及呼吸等专业医护人员 今日驰援北京】#湖南省162位专业医护人员驰援北京# 来自湖南省的162位重症及呼吸等专业医护工作者,今日(2022年12月22日)下午从长沙飞抵北京,以驰援北京的各大医疗机构。他们的领队是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肖文明。
2022年12月22日,来自北京和湖南医疗卫生系统的数位官员告诉了经济观察网记者上述消息。
上述人士还介绍,不仅仅是湖南省,包括山东、江苏、福建等多个省份的医护工作者,在此前后,已经或者即将支援北京的医疗重症救护等工作。
2022年12月以来,北京出现发烧及其他重症的患者激增,多家医疗机构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北京一家著名三甲医院ICU(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她所在的医院从今年12月以来,不仅急诊的患者爆满,而且ICU里的病者也人满为患。
“我们医院的急诊科里,现在患者平均等待就诊时间是3-6个小时。之前,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是‘全员中招’,基本都感染了奥密克戎,检测为阳性,不得不暂时回家休息。所以从其他科室抽调医护人员过来,但抽调来的同事又没有急诊经验,所以确实很吃力。而在ICU,我们总计有80多张床位,但目前是‘一床难求’,床位分配给谁,科室主任都已经没有了决定权。同时,原本ICU里是1位护士看护1位患者,后来变成了1位护士要看护6位病人。”
另一家北京知名医院的负责人也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证实,今年12月以来,其所在的医院同样存在医护人员大量感染而患者激增,造成人手颇为紧张的情况。为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下发了《关于组派重症医疗队赴北京支援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的函》,由此,全国有多个省份选派医护人员增援北京的重症救治工作。
经济观察网记者看到的数份函件也显示,湖南省卫健委是在2022年12月20日下文给该省6个地级市的疫情防控指挥部,以及在省会长沙的4所知名三甲医院,要求他们抽调医护人员,组成“湖南省援京重症医疗队”。
其中一个地级市的第一医院的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他们医院本次选派了重症医学以及呼吸科的医护人员,共7人,来支援北京,“他们先是到长沙集结,再一起到北京”。
江苏省卫健委同样是在2022年12月20日发函,要求南京、无锡、苏州、徐州、南通5市各抽调27人,常州抽调26人,组成一个总共为161人的医护队伍,“赴北京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这两天)北京的情况逐渐在好转,预计各地来支援的医护人员不会在北京待的时间太久”,上述北京某知名医院的负责人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图为2022年12月16日,北京某著名医院的急诊室现场 李微敖 摄)



@北京晚报
【#美国称愿同中国分享疫苗来应对疫情#,外交部回应】12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美国国务院表示,愿意同中国分享疫苗来应对疫情,请问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毛宁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近三年来,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防疫政策,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实现了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好效果的目标。根据疫情出现的新变化,中方正不断优化防控措施,确保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目前疫苗加强针的接种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药品和检测试剂总体可以满足需求,相信在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应对之下,我们一定能迎来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也愿继续同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共同应对疫情挑战,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推动世界经济恢复健康增长,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北京晚报   记者 刘晓琰 图源:外交部)

啊对[允悲]//@有限次重复博弈:第二次拒绝美帝捐赠疫苗了



https://mp.weixin.qq.com/s/IBXecZZpYSBWuZlbT5QX0w
我老家熬过了“疫情”
原创 张3丰 城市的地得 2022-12-23 20:01 发表于四川
图片

看上去,我老家那个河南小村庄是熬过了“疫情”。

我爸告诉我,每一家、几乎每个人都感冒过了。很多人都从感冒中恢复了,那些年轻一点的,也就一两天。

村里有20多个老人,没有谁因为这一波感冒去世。没有人喊120,你喊了也不一定来。问题是,真的没有人愿意喊120,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人们排队去唯一的乡村医生那里看病。我妈去看了,她发烧后退烧,但是睡不着。我怀疑她是血压出问题了,输液后她症状缓解了,睡眠改善。

我爸也去了。有一次打电话给他,他正在排队。他抱怨自己的咳嗽,吃了药没有太大用,现在要过来重新拿一下药。他说,挺多人排队,估计有四十个。

这位医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曾为我我的曾祖母看过病,那是他刚刚开始行医的时候。我爷爷食道癌晚期,我去诊所请过他,他也能过来处理一下(我那时内心讥笑,癌症都能看?)他是我父母主要依赖的医生,而我初中毕业一脚踩在玻璃瓶上,也是他过来包扎。

应该说,每一个感染的人,都从他那里获得了治疗的机会——新冠没有特效药(外国有,要进口),也没有谁能治疗新冠,全国人民都吃布洛芬,说明真没什么合适的药。但是,他看感冒,应该有丰富的经验。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提供了治疗和抚慰,相当于一个全科医生的角色。

过去十几天,我注意着我父母的一举一动。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我老家已经悄悄完成了一种话语转换。他们不再认为是“疫情”,而是认为它就是感冒。“每一家人都感冒了”,所以,没什么好怕的。

没有人见过抗原。人们感冒了、发烧了,然后又好了。没有人阳性,因为没有人测抗原,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抗原。过去三年,全员核酸倒是做过很多轮,有时候“富裕”得“一家一管”。

我妈认为天气是一个原因,“一直没下雨,零下4度,但是没有下雪;如果下雨了,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感冒了。”

这种话语转换,当然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但是除此之外,他们又有什么办法?他们没有条件去医疗挤兑。镇上买不到退烧药,我爸到安徽一个镇上才搞到一点退烧药——在我很小的时候,遇到搞不定的事,大人总是会跑到安徽去。

很难说我老家创造了什么“抗疫经验”。总结出最根本的一点,无非是认命。人们对小孩子发烧更在意一点,因为那是整个家庭的未来。成年人则是能扛则扛,没听说“感冒”能死人的。

至于老年人,则已经完成了另一种心理建设:老天真的要你走,那可没什么办法。幸运的是,老天这次没有怎么发脾气。可能是这个多灾多难的地方,过去受的苦已经太多了。

我老家可能代表着“最困难的地方”的某种面向。

河南农村的疫情,和北京一定是不同的。人们看到北京的医疗挤兑,会认为河南农村一定在这个基础上再惨很多倍。实际上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大城市很多8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这次要防范的重点,而在我老家那个村子,80岁以上的很少,人们活不了那么久。

我爸所说的“老人”,其实是像他那样的,六七十岁。大城市的人们要防范的基础疾病,癌症、脑血管等等,早就发挥过它们的作用了,带走了该带走的人。这是巨大的不幸,它却不是现在才发生的。

这就是一种更严重的不幸:面对奥密克戎这样的病毒,所有人本来应该是平等的;但是事实是,即便是在病毒面前,城乡也是不平等的。不但是资源和机会的不平等,在对待健康的观念上,也存在着鸿沟。

乡村当然是沉默的,这可能就是它的命运。



@Fenng

2小时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现在的情况是新冠感染后,患者普遍会出现轻症症状,无症状患者就算有,满打满算也只是小比例。这是个既定事实。

现在也没办法去证伪之前上海或是广州的病例主要都是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不真实。也只能认为情况是真实的。

出现了一个到现在也解释不清楚的现象。

从上海到广州,再到北京。能影响的变量有哪些?病毒的版本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广州之前就是 5.2)。然后还剩下这么几个因素:

1. 气温的影响 全国范围内普遍降温,北方尤其寒冷。对比现在天气暖和的地方,或是再等几个月天气转暖就可以知道。
2. 疫苗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衰减严重 不少人体内可能已经根本没有抗体了。需要开展大规模抗体检测才能知道。
3. 对于现在肆虐的这两个版本的病毒,目前的疫苗没有作用,即使近期刚打过疫苗也没产生有效防护。需要有抗体检测对比。
4. 之前所谓的感染者,是核酸污染或是核酸公司数据作假。无症状感染者实际上都是健康的。这个可能性比较低,因为随便一个真正感染者进了方舱大家都会被感染。

希望能看到学术层面的有效研究。



@中国新闻周刊
【#国务院向云南调运100万人份抗原#】据@云南发布 12月22日消息,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将向云南省紧急调运连花清瘟50万盒、抗原检测试剂盒100万人份。下一步,云南将加大向国家和各省市紧急协调力度,积极协调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大对云南省的保障力度,协调重点品种、重要物资跨省调运。(北京日报)



https://mp.weixin.qq.com/s/q_7dhXaQvyLiju2hhEUDcQ

朝阳医院发热门诊,难熬的一夜
原创 每人作者 每日人物 2022-12-20 09:16 发表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医院的发热门诊正彻夜难眠。



在正处在感染峰值的城市里,高龄的、有过基础病的高危患者,正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12月15日晚,在朝阳医院发热门诊,这里的空气里,弥漫着拥挤、焦急、担忧的气息。晚上9点,候诊台已经叫到了800多号。医护人员的脚步和语速飞快,每个诊室门口都围了一圈患者和家属。当晚的感染患者中,大多是老年人,其中不少都罹患癌症等严重基础疾病,有的则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接种疫苗。在疫情里,他们是最脆弱的那一类人。



朝阳医院的状况,或许也是全市发热门诊的缩影。12月12日,北京市卫健委数据显示,12月11日,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



因此,我们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特殊时期的种种瞬间。









摄影 | 尹夕远

文|饶桐语

编辑 | 易方兴

运营 | 栗子




12月15日晚上快9点,在朝阳医院发热门诊,董晨终于给父亲排到了号。



50多岁的父亲,如今只能坐在轮椅上吸氧。董晨推着轮椅,母亲拖着氧气瓶,就这样,帮助呼吸困难的父亲撑了八个小时。



这些都是新买的。下午的时候,父亲已经喘不过来气、走不动路了,董晨先花400块买了轮椅,又花800块买了氧气瓶。



人太多了,医生看病的语速变得很快。董晨听说地坛医院治传染病更厉害,总希望把父亲转院到地坛,但被医生干脆地拒绝:“治肯定给您治,但地坛医院去不了。我们申了几个地坛全被驳回,一个都没去成,情况比您父亲更严重!”



他只能放弃了这个念头。



图片

▲ 发热门诊的候诊大厅,取完号的人们正在等待叫号。


图片
▲ 取号前,人们需要排队登记、测体温、血氧等。门外,气温只有零下5度。


图片
▲ 扫码之后,一位女士出示了她的流调红码。


图片
▲ 人们在抢救室、CT室前等待检查和治疗结果。


董晨已经整整两天没有睡觉了。一周前,一家5口感染新冠,现在其他人都退烧了,只剩父亲高烧不退。董晨最初是带父亲去顺义的医院,一照CT,父亲已经感染到肺,那边的医生说,看不了,建议上市区看病。



董晨一听懵了。他们算是很谨慎的家庭。随着疫情加重,靠出租车养家的父亲,近两周都没有出去跑车,家里人也不坐公交了。但他没想到,“自己父亲就是那个少有的危重症”。



他经历了漫长的辗转看病旅程。周三晚上,董晨好不容易排上了一家医院的急诊,但只能给父亲打上点滴,说是“先压压”。很快,父亲血氧掉到80以下,正越来越虚弱,脑子甚至也烧糊涂了,看谁都像侄女儿。一宿没睡之后,董晨不敢拖延,周四一早,等父亲输完液,他立刻起身,去别的医院。



为了找医院,董晨开了快200公里的车,几乎不吃、不喝、不睡。到朝阳医院,已经是第6家,前面几家,要么说治不了,要么也供不上氧气,董晨甚至自己开车去了地坛医院,但大门封着,已经不对外开放。



好在,朝阳医院接纳了他们,并且还有氧气。医生又问董晨:需要在这里住院吗?董晨赶紧回答:“住!能治就行!”



听到这里能够住院,董晨的父亲坐在轮椅上哭了起来。他指着轮椅上挂的食品塑料袋,颤抖着跟医生说了第一句话:“我今天一天,就吃了两个小面包。”一旁的母亲,跟着抹眼泪。



“太害怕了。”董晨说。如同经历了一次劫后余生。





图片

▲ 狭长的走廊上,有年迈的患者坐在凳子上,靠简易支架输液。





图片

▲ 一位医护人员正在帮助患者调试输液器的调节泵。





图片

▲ 一位患者正在使用呼吸机。董晨给父亲看病时,医生告诉他,自己有十几位患者都在使用呼吸机,但也难以进入地坛医院。





图片

▲ 时针走向十点十分,但还有很多患者没有做完检查,医院的叫号也还没有停止。





图片

▲ 输液时,很多人身边放着蓝色的氧气筒。





图片

▲ 排队数分钟后,一位女士正在测血氧。



董晨眼里虚弱的父亲,在朝阳医院,也不过是众多急需诊治的患者之一。



一条不过百米长、三米宽的走道里,依次排布着问诊室、急救室、CT间。一个仅仅10平米的诊室,塞进了快10位患者。董晨好不容易,才在里面给父亲的轮椅找到了一个空位。等着医生叫号的、排队做检查的、只能在走廊里上呼吸机和打点滴的患者们,就坐在过道两侧的座椅上,穿着防护服的清洁工推车经过,要大声招呼,才能让水泄不通的过道露出一条缝隙。



在这里,你的每个转身,都能看见担架上昏睡不醒的老人——没有病床之后,老人们被放置在角落,电梯口、厕所口、任何一个狭窄的空地,让他们得以撑下去的,是一个个小火箭形状的蓝色氧气筒。急诊室门外,还有救护车源源不断地开过来,放下新的患者,再把狭小的封闭空间填得更满。



这样的拥挤,有时候会带来争吵。比如,插队的患者会跟保安吵架;换药找不到医生的患者家属会跟医护人员吵架;看完病要回家的家属,打不通120的电话,会跟新送来病人的救护车司机吵架。每个人都着急,每个人似乎都有一肚子的委屈。



图片
▲ 医护人员给患者指路。


图片
▲ 许多患者围在分诊台前,一位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每个人都戴着N95口罩。


图片
▲ 深夜,朝阳医院一角陷入静谧。


图片
▲ 一位老人正在输液,他手上的皮肤彰显出他的衰老。


图片
▲ 董晨给父亲购置的氧气筒,800块钱就能够让父亲好受一些。



直到指针来到23点,发热门诊室才逐渐安静下来。排队的人少了一些,只剩下已经顺利住进医院、正在输液的病人们。



在这里,人们沉默,但无眠。最无眠的是陪床的家人。走到最里面,已经支起来几个担架床,几位病人睡在上面输液。



60岁的孙建国,不知道是否是太困的缘故,眼眶泛红。他是这里少有的、守着儿子的父亲。



孙建国说,儿子应该是在化疗的那段时间感染的。两年前,儿子查出了癌症,12月5日早上,他带儿子去做常规化疗,那个时候还是阴性,但下午,就接到了医院电话,儿子查出阳性。在家,孙建国用试剂一测,也是两道杠。



很快,身患癌症的儿子就开始发烧。连着烧了几天,退不下去,又咳痰,痰里全是血。孙建国先去的急诊室,“但急诊人更多,都是急病,发烧了才到这儿来”。



孙建国和妻子,已经连着好多天都守在这里。他昨天也来了一次,但看病的人太多了。今天他吸取了经验,改到早上6点来,那个时候人少些,排一个钟头队,很快就能输上液。



老两口心疼儿子,舍不得走。儿子病重,点滴走得慢,一个小时才走20毫克,输液十几个小时都输不完,他们就这么等着。孙建国坐得远些,眼睛就粘在儿子身上,妻子坐在儿子的病床前,轻轻地跟儿子说话。难得清醒的时候,儿子跟孙建国说,“我也就半年三个月的活头了”,孙建国听着,偷偷流眼泪。



儿子是86年的,才36岁,跟孙建国一样,属虎,也跟他一样,都得了结肠癌。只不过,孙建国在07年查出这病的时候,是早期二级,他做完手术,挺过来了,但儿子没有那么幸运,检查出来时已经到了晚期,做手术也来不及了。1米76的个子,如今不到100斤。



“我得癌症都15年了,我无所谓了。”孙建国说,他同样是这里少有的、尚未感染过新冠的人,又因为患癌史,没有打得成疫苗。他知道,来医院,肯定就会被感染,但他已经不在乎了。



图片
▲ 朝阳医院给排队患者设置的等候区,站在里面会暖和一些,但这个夜晚,排队的人不算多。


图片
▲ 停在发热门诊前的私家车,方向盘上挂满了N95口罩。


图片
▲ 夜深了,一对看完病的老两口推上轮椅,准备回家。


图片
▲ 家人帮助患者戴好呼吸机。


图片
▲ 一位老人正在输液,他曾经得过肺栓塞,带他看病的女儿给他准备了透明面罩。老人喊冷,女儿给他穿上了4件衣服。


来到发热门诊的大多数人,都有比感染新冠更害怕的事。孙建国怕的是失去儿子,坐在孙建国身边的张明帆,则害怕失去他的父亲。



张明帆的父亲老了,今年72岁。2019年,父亲得了肺癌,就在朝阳医院做的手术,切除了左边肺叶,多做一些运动就容易喘,也不敢打疫苗。感染新冠之后,父亲发烧了快一周,肌肉疼,走不动路,呼吸也更困难了,张明帆赶紧领着父亲上医院,排了7个小时的队,检查结果是呼吸衰竭。



父亲靠在床边吸氧,喘不上气,心里难受。他跟张明帆说,这么大岁数,干脆安乐死得了,自己不怕得病,不怕死,就怕活着受罪。张明帆着急:“你想放弃的时候,你想想你儿子我,这么多年跑前跑后的,咱医院去多少趟了,放弃多不值当,你别想这事儿!”



张明帆知道,父亲更害怕失去尊严。肺癌手术之后,父亲需要一直吃药,这款药有刺激肠胃的副作用,吃了之后会容易拉肚子,老要上厕所。自从意识到这件事,父亲再也不敢出门,他害怕出门找不到厕所,走着走着就拉裤兜子里。长年累月地待在家里之后,父亲的腿脚开始退化,蹲下之后就再也站不起来。



图片
▲ 狭长而拥挤的长廊上,病人和家属们聚集在一起。


图片
▲ 一扇白色大门前,写着“潜在污染区”的标识。


图片
▲ 等待检查的老人躺在担架上。她是120送来的,女儿、女婿跟着,颤颤巍巍的老爷子不放心,也不愿意一个人待在家,劝不动,也跟着来了。


夜渐渐深了,所有人都在发热门诊迎来了新的一天,尽管等待的时间有些难熬,但他们都没有被放弃,都得到了救治。凌晨时分,董晨走出门诊大厅,他要给父亲再租一个床,为了能让在轮椅上颠簸两天的父亲,好好睡一觉。张明帆的父亲已经输完液,可以回家了。孙建国的眼睛从儿子身上移开,也站起身来帮忙,他把老爷子从床上扶起来,三人轻声告别。



发热门诊的暖气开得很足,戴着N95的我,逐渐感觉氧气稀薄,于是走出来喘几口气。零点之后的大街,夜凉如水,只有一个大哥站在树下,正在抽烟。



大哥主动向我搭话。他说,自己是带父亲来看病的,父亲80岁了,以前当过兵,两年前做了肺癌手术,人老了不少。感染新冠之后,一直高烧,现在正在里面休息,等着做检查。“但催不得。”大哥说。因为看病的时候,他注意到了医生的手,戴着医用手套,里面全是汗水,已经和手指粘黏在一起。



大哥说,他已经来了三回朝阳医院了,599号,排了整整一天。他跟父亲感情深,疫情之后,他更知道有些东西要好好珍惜。今年3月,44岁的他刚刚失业,他已经在这家公司干了17年了,疫情之下,公司撑了两年,但每个项目都投资失败,最终没有撑过去。



他一边说着,一边吐出烟来。烟气升腾,很快消失在黑夜之中。在一切彻底好起来之前,他知道自己必须坚持下去。他说,就是排队的人再多,队伍再长,他也一定会排。




图片
▲ 很多人戴着透明面罩,试图在医院更好地做好防护。


图片
▲ 患者们开到了宝贵的药。


图片
▲ 一个诊室里坐着两位医生,被看病的家属们围得水泄不通。


图片
▲ 防护严密的年轻人。


图片
▲ 发热门诊大厅外,一位给家里病人排队的女士,正在打电话。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利伯顿勋爵

3小时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回复@一切随缘_SH:在上帝面前,老院士老教授,也不比任何一个网友的爹妈金贵。都什么时代了,死人还要分高低贵贱。真是可笑。//@一切随缘_SH:一批老院士老教授挨不住了//@利伯顿勋爵:回复@酸辣粉大人:这不都是预料中的事儿么。不这样才怪了。//@酸辣粉大人:中国科学院院刊今天发了五份讣告……
@大臭和小臭的幸福生活
北京的战况如此惨烈吗?
我大姑在北京,大姑夫的妹妹去世了,需要火化。火葬场让他们排号,已经排到八天以后了[裂开]遗体目前只能停在太平间,太平间的管理员天天打电话让他们拉走,因为太平间已经满了
太平间满了,再去世的就没地放,有的,就只能停在医院的急诊室或者病房,遗体占着地方,病人就收不进来[苦涩]一个屋两张床,目前有一个床停着一具遗体,另外一张床你住不住?你想住楼道?那家属要自带插线板,往外连电源[裂开]
我们家这个亲戚,就是一开始住楼道,自己带了三个插线板,连制氧机心电监护仪和呼吸机啥的,后来又和遗体共处一室,抢救了五天,去世了。
太平间倒是有地方,可是火葬场排满了。
我们家以前不少人做木材生意,和做棺材的卖骨灰盒的,都有业务往来。所以,我大姑夫出面说,你们能不能找找合作伙伴,看看能不能在火葬场插个队[裂开]
真是活久见啊[泪]疫情开始的时候,医院没有口罩;疫情还没结束,火化居然要排号



//@郑镐溶://@无妄之灾无悔: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是被列入了两高产业名单,严格限制新项目审批。也就是说今天没退烧药根子在2016-7年。华北地区环保去产能。而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的产能又集中在华北……
@郑镐溶
说起来,对乙酰氨基酚生产对环境污染挺大的.... ​​​
9小时前



@迟夙生律师

4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2 Pro
很年轻。//@猫咪叶疯狂:[衰]//@云游菲菲:回复@cycy_888:我社交圈就有两个了,没有基础病的年轻人,有一个复阳人没了的。你没听说是你认识的人太少。//@Rene丢小丢:是不是有什么基础疾病啊
@凤凰网娱乐
【#王景光导演因病去世#】 12月22日凌晨,导演顾晶在社交平台透露了导演王景光因病去世,发文悼念:“他还那么年轻,痛心,王景光导演走好!”此外,顾晶还晒出了王景光妻子发布的讣告:王景光先生因疾病,于2022年12月21日午时抢救无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五十四岁,告亲朋好友知悉,悲痛至极!据悉,王景光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导演系,编剧和导演的作品有《核桃》、《周末探案》、《城市的谎言》、《伊犁河》等。其中,电影《伊犁河》赢得全球33个国内外电影节的入围,并最终获得五个国际电影节的6个大奖 。



@中国新闻网
【#老年人感染新冠后或发生沉默性缺氧#】老年人在家里一旦出现了发热,或者新冠的感染,一定要加强监测,特别是加强家人的关注。因为老年人相对年轻人对机体异常的反应可能不是这么明显,比如有些老年人已经体温升高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发烧了。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介绍,老年人感染新冠后有可能会发生“沉默性缺氧”。家人觉得他的呼吸状态似乎还可以,还是挺平稳的,但是血氧饱和度可能已经比较低了。特别提醒陪护失能老人的朋友,一定要监测老人的体温、心率、脉搏,还有外周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如果这几项的指标都相对稳定可能关系不大,如果出现特别是血氧饱和度下降,要及时就诊。就诊越早,救治的成功率也就越大。(央视新闻客户端)



@搜狐新闻
【评论|#女子将布洛芬藏茶包里压最底层寄出# 人们为何神经兮兮?】#快递寄药真会被偷吗# #为何人们寄药小心翼翼# 近日,江苏邵先生收到女友寄来的布洛芬。女友将药剪成独立小颗,装在茉莉花茶袋中邮寄过来。邵先生表示,为了避免快递出意外,女友还专门把装有药品的这一袋放在最下面一层,完全看不出来里面会有布洛芬。寄个布洛芬像特务传递情报一样,如果换在平时,旁人一定会觉得不可理喻,但搁在当下,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是因为近期内快递寄药丢失的新闻集中涌现。

在很多网友看来,退烧药现在是硬通货,一药难求,难保不会有人觊觎,利用职务便利顺手牵羊,将他人网购的药据为己有。即便事主投诉,快递方也仅赔付丢失药物的金额。这些不翼而飞的药品,到底是怎么丢失的,快递公司需要进行调查,给客户一个说法。但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就将此定义为一起偷盗案件,或者单单因为现在退烧药奇货可居,就推断说快递公司的人监守自盗,寄送药品不再安全,那着实有些牵强。

其实,搁在平日,或者疫情放开前,一两起药品丢失的新闻,不会让人大惊小怪。但眼下退烧药和感冒药急缺,很多人家庭等着药品来应急,好不容易盼来了快递,结果药品没了,谁能接受?害怕辛万苦搞来的药成为别人的战利品,人们难免会多留一个心眼,备足防范措施。对内,寄药时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装好,尽可能地“蒙混过关”。

大家对快递公司的愤怒讨伐也好,寄药时种种脑洞大开的“伪装”也好,背后都透露着对缺药的焦虑。试想一下,如果药品供应充足,每个人毫不费力就能从市场上买到药,寄药时用得着这么神经兮兮吗,丢药事件还会引发全民关注吗?#洞见计划# 更多内容请查看原文>>http://t.cn/A6K8Pful



@白昼的火树银花
不知道该如何解读这个mRNA疫苗新闻,也许是在往正确方向试图挪了一小步?但是到底有多少人能有专门去香港打复必泰疫苗的奢侈呢?现在满地都是连阳了都不能请假休息的普通人。

还是赶快真正在内地大面积推广吧,疫情肆虐了这么久,在各国一轮轮多少轮了,希望一向保守的中国人不要突然乐观地觉得,快速过完一次峰后就万事大吉了。

撞门人的诉求在开放前一直都是前后一致的:科学共存。最近疯狂指责撞门人的那群人,反而和强烈抵制mRNA疫苗,怒斥Paxlovid是拉开鸦片战争序幕的那群人高度重合。他们在每一个讣告,每一个失去亲人的悲伤微博下面都喊打喊杀,他们真的在乎过科学和老人的安危么?



@皇城根下刀笔吏
其实,现在阳性的人已经在到处走,我们单位可能就有阳性同事上班。政府的指令,基本成了空文。当然,这也怪不得阳性同事,因为人家有工作没做完,而每个单位基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你不做,也没有别人做,最后事情耽误在你手里,你可能会被炒鱿鱼。

或者说,现在就业大环境也不是那么好,很多单位在裁员。如果你的工作让别人做了,则你的价值存在感会变低。这对个体来讲,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还是那个观点。如果政府不能踩刹车,也请不要踩油门,也不要认为,反正局势已然这样,我踩一下油门也没事。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危险的。因为当有些人家里死了人之后,或者当有些人心里非常担心,担忧自己家里老人因感染新冠出现意外风险的时候,这种怨气是要找个对象去发泄的。

我这么讲,不是要“威胁”政府,只是客观的讲一下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敏感时刻,苟住才是最大的胜利。而且,政府要时刻展现对民众的爱心、关心,尽最大能力调动各种资源,让大家心里感到有所宽慰。如果你反过来去踩油门,很容易成为部分群体的发泄对象。

一旦到了那个程度,可能会很麻烦。



@周蓬安
#快递公司回应女子买退烧药收到空包#【包裹破损致货物掉落 已照价赔付】近日,广东一女子反映,其花几百元给孩子网购退烧药,收到货却是空包裹。对此,12月23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快递公司获悉,接到当事人投诉后,公司已于22日对当事人进行照价赔付,后来货物也找到了,但当事人已从其他渠道找到了药,货物由公司进行处理。经调查,包裹系在中转场的传送带上被割破导致货物掉落。详情见⬇️ http://t.cn/A6KQ37Mb http://t.cn/A6KQ3czQ

微评:这个解释有点不合逻辑。如今的快递外包装,你用手撕根本就撕不开,必须借助剪刀,你传送带上有这么锋利的东西?再说,在现场出现货物掉落,就没有人发现?



@寰亚SYHP
#中科院院士蒋华良逝世#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先生逝世

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蒋华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15点54分在上海逝世,终年57岁。 ​​​



@最后一只多巴胺
#我的抗阳故事#

1、前面看了好多杨过、杨康、王重阳,也复习了九阳真经、九阴真经、乾坤大挪移,甚至也为一辈子没有杨过的郭襄惋惜过。但是,事实证明,做人不能太嘚瑟,也没有谁真的是天选之子,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罢了。畏寒了一周,昨天下午开始低热,始终没有超过38℃。原本以为昨天晚上可能会出现高热,但没想到也只是上半夜发热,下半夜便退热了。此刻,除了有些头痛、乏力之外,竟没有任何其它不适。不得不说,每个人都是那么相似,却又是那么不同。

2、一个朋友好转了,今天去上班了。说起来,已经许多天没有见到过他了。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他阳了,你还阴着。等他阴了,你却阳了。这几天,大家都在调侃《每天不断消失的同事》,但,说实话,在这背后却是折磨人的症状和整个家庭同病毒抗争的事情。

3、另一个朋友症状大抵也快康复了,但却出现味觉功能减退的现象。似乎出现味觉功能减退的人有很多,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也没有定论。据说ACE2和TMPRSS2两种蛋白在味觉细胞和唾液腺中的特异性表达,可能是病毒感染后影响味觉功能和唾液分泌的原因之一。当然,多巴胺没有去查证过,也没有本事去研究过。只是讨论一下而已。不管是什么原因。多巴胺只是想问一下,感染后味觉功能减退和平日里普通感冒后吃啥啥不香,是不是差不多呀?

4、昨天晚上在门口吹风散热,才发现小区里真的少了很多人。好多天不见楼上天天负责带孙子上学的老夫妻了,也没有看见那个曾经在小区里养鸡的大妈了,那个曾经送鱼给我的外地大叔也不见了。闲聊才发现,他们都早早回老家去了。回家和多嫂说起这种现象,多嫂特别羡慕别人还有老家能够回去。又在数落我,田无一拢,房屋一间了。

5、除了高热之外,很多人还有严重的咽喉肿痛、肌肉酸痛,甚至少部分人还出现痰中带血的情况。虽然没有统计学数据支持,但凭经验来看,被感染的人中绝大多数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症状。记得之前,某地疫情时,曾经有人做过统计,说绝大多数都是无症状感染和轻症感染。也有人说,南方的毒株和北方的毒株不同,所以症状轻重表现不一。可江淮之间,既不是南方,也不是北方,该怎么算呀?现在看来,时间不同,地方不同,人群不同,出现的结果果然也不同。这就是科学啊,而对于科学来说,一厢情愿或墨守成规,可能都是行不通的。

6、生姜已经十块钱一斤了,这是五天前的价格。多巴胺并不知道现在是什么价格,但十几天前多巴胺买了三块五一斤的生姜。生姜为什么会突然暴涨?多巴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就是因为大家喜欢熬生姜红糖水?说实话,生姜红糖水并不是适合所有人服用。最起码有严重胃病和糖尿病的人是不宜使用的。有人告诉多巴胺说:“是因为有专家建议了,所以生姜才会暴涨。”真不知道这些专家是不是每天都没有事情做,就喜欢扯老婆舌?

7、赵大胆已经快累趴了,急诊有很多的病人,120在不停得转。而这种情况,也并不是局部地区的个别现象。就算是没有疫情,在冬季,尤其是年关前后,急诊都是异常忙碌了。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出现问题的病人有很多,特别是老年人。而现在,又加上了病毒这档事,情况可想而知了。工作量在增加,医务人员在相对减少,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了。昨天,朋友圈突然被一个短视频刷屏了。这个短视频里讲的便是如今医务人员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然而,高峰期可能还未到来。

8、人总是脆弱的,健康时爱嘚瑟,患病时爱自怜。昨天多巴胺又看见一段文献,说为什么大家阳了后爱发朋友圈?这种现象可能是一种心理暗示,对缓解紧张情绪也是有帮助的。这种朋友圈其实并不是昭告天下自己阳了,更不是给别人看的,实际上是给三年里压抑的另一个自己阅读的。仔细想来,也颇有一些道理。当然,这只符合多数普通人。可能有一些人不便表达,不善表达吧。

9、昨天躺在沙发上,脑子里突然把体内发热的过程给演练看了一下。这是职业病还是矫情?



#我的抗阳故事#

1、多巴胺今天体温正常了,但嗓子开始疼了,还有点痒,最恼人的却是持续存在间歇加重的头痛。既然已经不发热了,为什么还会有头痛呢?是神经出了问题?还是病毒真的攻击了脑子?有人能给解释一下嘛?毕竟多巴胺现在不想动脑子,费劲,疼。昨天多巴胺看见了好几个康复后又猝死的情况,而且都是中青年人。看后一股悲凉感不自主升起,甚至让多巴胺又想到了前段时间曾经科普过的一些历史名人之事,过不去的四十岁。虽然咱们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一粒灰尘,但也是人啊。在面对疾病,面对灾害灾难时又怎么能做到淡定自如?

2、老娘昨天发热了,高温39℃,头痛难忍。虽然还没有做抗原或核酸,但想来十之八九也是中了某种毒株的招了。老娘说自己什么地方也没有去过,出门扔垃圾都戴着口罩,怎么会发病呢?但仔细想了想,老娘曾去过菜市场,这便是最大的嫌疑了。现在我终于可以和老娘见面了,毕竟都是小阳人了。

3、远在安徽农村的岳父、岳母、表哥、姨娘们这几天也都在经历着渡劫,和患病吃药相比,他们患病后都会前往卫生院或村医那里输液挂水。昨天看见一张照片,一群人穿着睡衣坐在房檐下晒着太阳,挂着水。这种场面,让我想起,小时候,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忽端着碗蹲在一起,边吃边唠。昨天中午睡觉的时候,接到一个亲戚的电话,说自己现在症状厉害,不能吃饭,问什么地方能输液?多巴胺自己还在家里扛着,除了医院里的发热门诊,真是不知道什么地方能够输液。就算是发热门诊,也是要根据病情而定的,并非能给所有人输液的。

4、其实和自己患病相比,最让人担心的依旧是老人和孩子。老人年龄大,且有基础病,不难更大可能要承受病毒攻击之下的最大后果。而孩子年龄小,发育不全,甚至沟通不畅,更加让人忧心。昨天忧心一旦孩子发热后,没有足够的退热药该怎么办?毕竟如果只指望那半瓶过期了的美林的话,心中是没有底气的。到时候在去医院排队买药的话,可能根本承受不了好几个小时的排队时间。一位粉丝朋友私信我说自己家中有多余的退热药,说实话,看见这个消息后,多巴胺特别感动,人间自有真情在,在当下这个时候,能够和别人分享退热药简直是一件感天动地的事情。虽然网友好意,但多巴胺不能要,因为未来还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每个人都有不时之需的时候。

5、昨天晚上一位二十年未见的小兄弟从合肥给我邮寄了一瓶孩子能用的退热药,据他说合肥现在购药并不是那么困难。二十年前,我在安徽一个的镇子里读书,结识了许多朋友。当时学校处于一片田野之中,生活上很艰苦,教学上很严苛。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天未亮时便被喊起来跑操,教室里直到凌晨时分才会熄灯。十六个人拥挤在一个房间里睡觉,整个学校只有一个厕所。天天考试,周周模拟,用得都是油印的试卷,篮球场上都是磨平了的泥坑。几个小伙伴,偶尔会溜到镇子上,每个人凑几块钱开开荤。那是我这上半生以来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那段情谊也是最纯洁最宝贵的友情。

6、有专家说发热时,尤其是老年人每天要补充两个鸡蛋,也有专家说发热时不能高蛋白饮食。咱也不知道谁对谁错,也不知道其中有什么道理。但是,咱只想对他们说:“滚!”。而且是有多远滚多远,没事别瞎逼逼。有些人不仅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不仅不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更是不分情况,不辩证看待,不动态认识。与其说是专家,不如说是哗众取宠、祸国殃民的败类!

7、这几天发现很多蔬菜都涨价了,一些和生活相关的物资也都涨价了。起初,我还以为只是大家在囤物资,是受了专家们的蛊惑。但昨天我才知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很多人已经离开城市了。菜市场卖菜的商贩少了很多,就连小区门口经常骑着三轮车卖橘子苹果的也不见了。走在大街上,感觉空空荡荡,就如同过春节时一样。缺少了流通环节,一些物资自然是要涨价了。辛亏附近还有几家大型超市,否者真要考虑米粮油面的问题了。

8、好几个不同地方的急诊医务人员向我吐槽,说现在急诊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医务人员都是带着病坚守岗位,而且自己家中也有人倒下了。说实话,这些情况多巴胺都知道,也都了解。但面对这种情况,多巴胺又能说些什么呢?甚至只能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来安慰了。不过有一种情况,却是多巴胺要说的,大家坚守岗位,带病工作,并不是为了什么,只是职责所在,大家来拼命,更不是为了什么特殊的目的。有关部门此刻更应该做的是保证后勤,优化流程,科学救治,调配统一。动不动说什么不得,讲什么禁止,似乎所有错误都是一线医务人员的责任一般。说什么增加工作,评先评优,更是让人不感冒,甚至反感的。因为现在说得热火朝天,群众都以为医务人员得到了多少好处,到时候万一落实不了,这岂不变成了挂在驴嘴前的胡萝卜了?而且到时候谁能吃到这根胡萝卜尚未可知。大家都是凭着一颗热心和良心在打拼,并不需要什么人突然出来点评教训一番。

9、说实话,此刻的多巴胺虽然有症状,但并不算严重,就连体温都没有超过38℃,严重的腰背部酸痛也并没有出现。也许是因为之前打了四针疫苗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感染的毒株并不强,也许是因为身体素质还可以。但是,多巴胺担心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后面会不会很快就二次感染,或者病毒正在酝酿着什么大招?

10、虽然多巴胺一直坚信疫情并不是大号流感,但也曾告诉过大家,绝大多数人都是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现在看来,到了要和大家道歉的时候,多巴胺错了,对不起,大多数人都是有症状的。



@凯雷
谢谢罗妮,评论区里截下五个院士图。【事实,报道,舆论】,删除报道删不掉事实,恢复下报道留存记忆。

罗妮:前几天去世的院士们,能够被发讣告,但是后面的院士就不一定了。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刊官方微博一天发布了五份讣告,今天都删掉了。 ​​​



@枪稿
我们小区的居委会主任,是一个官儿迷。但凡能彰显一点点权力的时候,她绝对冲在第一线;等到真的需要她服务的时候,绝对找不到人。
前段时间,小区封闭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她那叫一狂刷存在感,今儿一个通知,后儿一个文件,成天带着红箍儿、背着手在小区里遛,谁要问她个问题,隔着口罩都能感觉到那叫一撇吃大嘴,说什么都跟下旨似的。
后来放开了,就找不着丫了。一双到处伸的有形大手,瞬间遁形,群里也不说话了,街面上也看不见了。
最近小区患者特别多,很多人没有药,还是我们之前自建的居民群里,大家一直互帮互助。这孙子全程一句话都没有。
朋友一直担心独居老人没人照顾,就在群里@她:咱们小区有多少独居老人,居委会有统计吗?这些老人现在是什么情况,有没有需要帮助的?结果隔了一小时,主任发来了一句感谢和六个大拇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更逗的是,没过多久,她甩手就发进来一个文件,号召全小区的人无偿献血。有人去报名,她热情洋溢地回复。结果后来发现,人家其他社区都是有偿献血,问她怎么回事,又没回音了。
我现在真的是看丫就来气。当时小区关闭,我们找她去沟通,一个屁也不放,就知道往后躲。她躲,我们就追,她躲,我们就追,最后一大帮人跟着她从大门走到小花园。躲无可躲,就往那一站,任你们说。最后我们也不管了,直接把小区门打开,然后各自回家。
晚上,有人在群里说,咱们主任悄摸摸地去隔壁小区了。人家隔壁小区,封得比我们晚,开门比我们早。我们就猜测这主任是去和人家通气儿了。果不其然,在隔壁小区发开门文件三个小时后,我们这主任也灰溜溜地发了文件。
这之中还有恶心的。她发文件后,还特意说了句,下午在小区外面溜达的人里面,测出了一个患者。那意思就是我们非要打开小区,才导致大家感染的。结果第二天行程出来,发现感染者是个菜市场工作人员,早在几天前就疑似感染。主任又重发了通知,把之前含沙射影的话抹掉了。
各种糟烂事儿,真的是罄竹难书。
我知道,此人只是个一无正规编制,二无行政权力的社区服务人员。按理说,居委会成员应该由居民选举产生,但我是从来没见过选票,也不知道她怎么当选的。
但就是这么个人,就已经有十足的官老爷派头。可见,官文化渗透到何等程度。
我也知道,骂她没用。她就是个听喝儿的,没有任何主动性。但恰恰是这样的人才是最忠诚的帮凶。但凡是积极的彰显权力的决定,她永远冲在第一个;相反,那些消解权力的决定,她总是能拖就拖,恨不得拖到最后一个,以此向组织证明,我可撑到了最后才投降,至少比隔壁小区的主任更忠诚。
几句题外话,韩国正府与电影的关系,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管制,到放开,再到扶植,背后是由管控型正府向服务型正府的转型。这也是韩国电影在近20年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我们的相关人员,还停留在管的阶段,离服务还差得很远很远。
我们应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他们明白,他们是服务员,不是管理者。这个观念不变,红袖箍就只会在大街上溜达,在群里发通知,而从来不会问,有没有人需要药,独居的老人们还好吗。(子戈)



@贝小戎
#即日起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 既然没有码,不做核酸,阳的人自己在家熬着,就没有关于疫情的大数据了。问题是,可以发布医院的数据,接诊多少?各种病情的占多少?ICU还有没有床位? ​​​



//@东漂学童:无语//@弦子与她的朋友们:北京有医疗支援、有布洛芬、有快递员、有山东人献的血,既然知道这些才管用,为什么别的省份得不到这些?//@紫外线强度不适中:这个新闻要配合前几天的另一个新闻一起服用:“多地运送布洛芬至北京”。全国支援北京布洛芬,北京支援偏远省份莲花清瘟。

@环球时报
【#国务院向云南调运连花清瘟50万盒抗原100万份#】“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22、23日消息,针对当前群众关心的涉疫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云南省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相关工作组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将向云南紧急调运连花清瘟50万盒、抗原100万人份

问:目前全省防治药物、抗原试剂等重点物资储备情况如何,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保供稳价?

医药物资保障组副组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浦丽合:

截至12月20日,我省共组织省级医药储备企业、医药流通企业、医药生产企业累计储备34种新冠疫情救治药品650万余盒(袋)。

同时,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各部门综合施策,目前常用的感冒疏风、清热化痰、藿香正气等系列药品我省均有生产能力,各类产品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针对市场上紧缺的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等退热药物,正在全要素保障有关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将向我省紧急调运连花清瘟50万盒、抗原检测试剂盒100万人份。

为做好下一步的药品供应保障工作,我省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省应对疫情指挥部成立了省工信厅牵头的医疗物资保障组,建立综合协调、生产保供、采购协调、物资调用、资金保障等五个专班;

二是立足云南自给自足的产品加快释放产能保供,对重点药品生产企业、重点原料企业进行统一调度,组织企业发挥最大产能进行生产,支持企业加班加点、争分夺秒,开足马力,迅速进入满负荷生产状态;

三是加大向国家和各省市紧急协调力度,积极协调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大对我省的保障力度,协调重点品种、重要物资跨省调运。

疫情总体处于快速上升趋势,目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

问:目前,云南疫情走势如何?为了机关正常履职、企业正常经营、社会正常运行、群众正常生活,个人应该怎么做?

疫情防控组副组长、省疾控中心主任宋志忠:

我省疫情总体处于快速上升趋势,但疫情发展不均衡,目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省会和州市所在地城市)。随着元旦春节临近及学校放假,大量外省返乡人员流动,疫情有可能从大中城市波及县城、乡镇、农村地区。

为了机关正常履职,企业正常经营,社会正常运行,群众正常生活,个人应该做到:

一是“工作地-家庭”两点一线,不聚集;家庭、工作场所常通风;

二是外出时、工作时要规范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勤消毒),注意咳嗽礼仪等;

三是没有禁忌症情况下,尽快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满足加强针接种条件的人群尽快加强接种;

四是养成良好作息习惯,不熬夜,勤锻炼;

五是要合理膳食,做到营养均衡。

做好疫情防控长期性准备,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



@财经女王佳佳
日增感染50万人,这一条消息,确实比较炸裂,相比于每天公布的全国感染小几千例,这是王炸了。

23日,青岛市卫生健康委主任薄涛介绍,当地正处于高峰来临前的快速传播阶段。按照监测数据推测,青岛目前每日新增感染量为49万人~53万人,今后几天,日增长10%……

一则消息,让人感慨万千,青岛卫健委主任胆子太大了!这个时代,敢面对数据的人太少了,都是各种遮掩,这件事情,在全网被网友点赞,包括胡进锡也为这个数据点赞!

疫情当下,实事求是有多难?
湖北,身处峰值的地方,却永远新增几百例,甚至几十例,零增加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数据,只是统计了我孩子的班级吧。

有些地方,日内新增2例,有网友戏称,我家都不止2例了。大家对于数据,越来越觉得像看个笑话了,如果最权威的数据,都掩耳盗铃了,那么,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专家,在这个时节下,成了最没有含量的词汇,三年了,我们都听专家的话,事实上呢?我们囤了一堆连花清瘟胶囊、双黄莲口服液等,结果发现聪明的人却在抢布洛芬。

等我们阳了,发现这些专家的推荐,似乎没有用处,反而缺少退烧药,让他们苦不堪言,有人2500元买一瓶布洛芬,这是谁的过错?

专家,之前是马远光的发文,说他们的变异速度,比病毒快多了,前后迥异。我们宁愿要血淋淋的事实,也不想要善意的谎言,因为有时候,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

老苏,全家人都阳了,包括自己的父母。测了核酸,一直显示已采样,3天了,也没有结果,最后连检测的痕迹也没有了。

打电话给医院,告诉我继续等待,我打电话给社区,他们说没出结果就是阳了。花了16元,我连知道个结果,都这样难吗?

疫情高峰将至?
东莞市卫健局同一日发文,新冠感染高峰日益逼近,东莞感染者正以每天25万~30万人的规模增长,且增速越来越快。

专家预测,第一波疫情高峰可能在明年1月左右到来。个人观点,湖北很多地方,已经过了高峰期。我们小县城,是江汉平原腹地,身边很少有没阳的人了。

大家都已经恢复了,街上开始慢慢恢复,店面也慢慢恢复营业,日子正在好起来。坦白说,我们小县城的平静被打破了,没有放开前,几乎很少戴口罩,测核酸。

放开了,人人出门都戴口罩了,去哪儿都不方便。同事的妈妈,7天发烧,肺炎住院了。我们聊天,多怀念放开前的生活,人人安居乐业,大家收入增长,经济总量也增长明显,全国57强县了。唯一的遗憾,就是三年期间,房价没跌。

综上所述:疫情的高峰,应该快来了。传播速度比专家预估的快多了,我们几乎是一周时间,全军覆没,也许是平原的特色,人口居住密集,2004 km²的小县城,不如山区一个镇的面积,却有90万人口!

最后总结
实事求是,我们只是想知道真实的数据,有这么难?没有数据,我们只有猜测,反而更容易恐慌,事实上,就算每天新增5000万人,大家也不会觉得奇怪,有什么可怕,身边都是感染的人,这件事情有假吗?#股票##财经#



@无心简影
【#浙江每日新增阳性破100万例#】12月25日,浙江省卫健委副主任俞新乐在省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浙江省日新增报告的阳性人数已突破100万例。
他介绍,根据近期病例监测和社区的抽样调查,对感染的情况进行预测,预计浙江省的高峰期即将达到,预期元旦前后达到高位的平台期。到达最高峰后,浙江全省每日新增阳性人数将最高达200万,高峰期预计维持一周。
同时,浙江省全省发热门诊单日最高就诊量为40.84万人,是平时的14倍,全省在院治疗的新冠患者人数为13583人。



@纵横-邪月
作为在北京至今全家没阳过的死硬清零派,我又来写一些事实了,来源从网上各个大佬转发的国外研究,到自己去扒的各类说法都有,不保证绝对正确,但可以保证数据都是有来源的。其实,这些大量清零派大佬都有发过,只是可能从来没有集合在一起给大家看,所以各位的感觉不太一样。从温柔的到残酷的我按着顺序写哈,所以可能各位越看心情会越差。

1、某位大佬说过,奥密克戎对社会是高风险,对个人是低风险。从诸多的调查可以看出,这东西超过60%是低烧以下症状,剩下的才是高烧乃至重症和死亡。之所以大家忽然觉得多了十大酷刑,是因为得的人多了,让各位觉得到处都是罢了。

2、奥密克戎仍然是新冠变种,仍然会攻击身体内所有器官,但如同盲盒,你不知道哪里会挨揍,所以症状也就千奇百怪。但对个人而言,仍然是小概率事件,它仍然是一个对老人更加不友好的病毒,老弱病残群体才是主要的高危对象。

3、关于奥密克戎对社会的危害,科学的方式是通过全因死亡、预期寿命、超额死亡做统计,这三点从欧美日韩这类统计比较好的国家可以看出,非常糟糕,大家用百度可以轻松搜索到类似的统计,一篇篇的触目惊心。

4、奥密克戎的致病力跟原始毒株比并没有减低,只是比德尔塔低。全年龄群体而言,没打疫苗的死亡率是1%到3%,打了疫苗就是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没有变过。这也是为什么奥密克戎出来后反而死了那么多人的原因,因为奥密克戎传染的人多得多。

5、超额死亡率是可以破除数据统计偏好的,比如你选3万个里面只有4%发烧的人当研究对象,这病你还在乎吗?又比如你用尽全力封控及时投入医疗资源,60万人致死率万分之999,这病也没多可怕?但是超额死亡率是骗不了人的,进入2022年,截止到9-10月,新加坡超额死亡18%,台湾超额死亡13%,澳大利亚21%,韩国21%,香港30%,美国14%。

6、超额死亡有人也科普过了,有超额就一定有填额,毕竟死掉的人不能再死一次,所以要判断疫情是不是过去了,应死尽死了,当然是得看什么时候超额死亡是负数。但那怕是躺平最快最彻底的美国,今年超额死亡率应该也会超过15%,这还是在去年和前年超额死亡率特别高的基础上,这意味着疫情仍然没那么快过去。事实上美国现在每天稳定的死掉几百个新冠死的。顺带一提,中国20-22年年初,超额死亡是负5万人。

7、这个病毒其实对年龄没什么偏好,只跟身体免疫力有关。曹天元大佬做个一个超额死亡率分析,2021年新冠对不同年龄的威胁因素,最惨的就是35-44岁的人死亡风险增加43.05%。如果按照三年计算,2022年美国在25-44这个年龄段真实超死率极大可能超过32.12%。

8、说完死亡,我们来说感染。拍帮主转的统计表明,2022年11月,欧美应躺尽躺的情况下,丹麦确诊病例有44%是二次感染,新加坡和美国都是25%左右的比例。曹云龙大佬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ba5、xbb、bq1.1三个主流分支互不免疫,每一次盲盒你都需要重新接受一次考验,而国外之前的二次感染中位数是192天。当然随着纽约毒株xbb1.5的出现,很可能中位数还得进一步下降。想要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甚至想半年得一次你都得祈祷自己防护做的足够好。

9、说完感染,我们来说变种。按照热门突变点位,科学家们选了12个足够优秀且感染力超群的点位,集齐几个就是几阶大佬,国内目前流行的基本上也就是5阶,而最新最萌的天阶大佬XBB1.5是八阶里的王者。也就是说十二翼炽天使出现的时间还得两三年,当它集齐了12黄金圣斗士后,会不会转而去收集一下神斗士,就没人清楚了。

10、说完了变种,我们来说后遗症。其实国外也没有将这个叫后遗症,学名叫“长期新冠”。如咱们国内专家说的,3年的病毒哪有什么后遗症可以明确的,就没有后遗症。国外专家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这个叫做长期新冠,意思是长期没有痊愈。长期新冠所导致的额外疾病,是按照你得病的严重程度看的,你阳性会叠加1-3项,迟迟不能痊愈的大概10%左右,而你严重到必须住院的话那后遗症就越多,ICU就更不用说了。美国CDC对于患有长期新冠的人的比例,有不同的口径,最少的比例是10%,最多的比例是26%。

11、新冠说是“大号流感”我是支持的,其实流感也可能造成不少后遗症,但之所以是大号,是因为新冠就是牛逼,so big。它能造成的LC也就是长期新冠,包括但不限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急性肾损伤、中风、低氧血症、疲惫、焦虑症和抑郁症、睡眠失调、偏头痛和记忆问题(脑雾),在这些症状里嗅觉味觉失灵真的是最最小的负面影响了。疫苗可以减少此类症状产生的几率,但是长期新冠的获得是全年龄层的,未观察到对哪个年龄层更有偏好。有不少后续症状会在6个月内消失,除了糖尿病之类的。但还记得上面说的感染中位数吗?192天。

12、反过来,新冠对有上述症状的人更加不友好,会加重他们的病情、重症率更高、死亡率更高。如同@拍帮主 说的,形成了一个很完美的闭环,接近25%的重复感染,每一次都开盲盒,每年3-4轮疫情变种们互不免疫,我挺想说句广告词的:长期新冠,总有一款适合你。

13、新冠会导致你身体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小号艾滋病?)。别慌,这个观点国外专家打的很激烈,国内专家嗤之以鼻。这个时候我们又可以@拍帮主 了,从他那边可以看到,躺平最早的瑞典,今年年底RSV对小孩子的感染率从去年爆发的基础上又再提升了一波,而且入院率也大幅度上升。躺平的稍晚一些的美国RSV和流感也是再创新高,不过入院率暂时还没提高(看明年了)。另外,英国和威尔士莫名其妙出现了一波猩红热高峰,那是比往年高出10倍的峰值啊……当然媒体上都表示“不知道为什么?”毕竟不能太恐慌嘛。

凑到这13个观点,就不做更多发挥了吧,毕竟13这个数字含义比较丰富。

但是有些事实还是要写出来的。

上海今年年初的数据大家都有看到,同款病毒在香港的表现是30%超死率,一波带走1万人,700多万人的城市。
日本今年面临第八波冲击,致死率是千分之2,就不提重症了。
你周围会有998个人跟你说熬过去就好了,因为剩下那2个人要不躺在ICU里,要不已经不能说话了。

如果你知道这些事实,明白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对于今年3月以来诸多的“小感冒”“连发烧都没有”之类的小作文,对于“自由”的理解,是不是观点会有所不同?集中了所有资源,通过封控和方舱医院做隔离防护,每天核酸下的数据,和真实世界那残酷的数字是完全不一样的,知道为什么拜登他们很安全吗?因为他和他周围的人和他要见面的人,都是24小时核酸没停过的。

对于现在的这个情况,我是有心理准备的。奥密克戎的传染力剧增,14+7改为7+7乃至7+3后,我就知道国内肯定是控不住了,14+7=阳性漏查率万分之一,而7+3是5%。3年了,从上海那次疫情后所有的舆论都在为这是个小病做准备,还能撑8个月我觉得政府足够有定力啦。所以在这个时候,我还是得给各位做一些个人防护上的建议:

感染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少感染一次,你就少一次赌命的需要,少一次长期新冠的可能,少一次对家庭老人小孩可能造成的伤害。

所以你需要做的事:

1、每半年想办法打一针疫苗,全家都打,什么疫苗都行。灭活有广谱中和效力,重组蛋白可以增强中和抗体。有没有疫苗,是十倍重症和死亡的差别,是25%降低得长期新冠的差别。吸入式和鼻喷式疫苗是加强针的优选。

2、家庭常备各类药品,这次抢药风波相信大家心里有数了。别再喊什么为什么国家没做好准备,政策是根据数据来的,一个4%或者30%发烧,16万人4个重症的病,不需要准备。但相信真实数据的人,早在11月就准备好了。在药品不紧张的时候我就已经囤完了6种退烧药(因为退烧药生效根据每人情况不同会不一样),咽炎类的药品我弄了4种,家中制氧机血氧仪体温计常备两套(万一有一个坏了呢?)

3、因为不可避免的社交和工作要求,做好个人防护。现在很多对于口罩的争议,特别是反智的人居多。给各位一个数据:一方戴口罩,防感染效率为30%,两方戴口罩,防感染效率是98%,相距1.8的话防感染效率是100%。我之前也写过一个防护指南,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尽量提高自身的防护水平,有助于你在医疗资源不紧缺的时候可以有病床用有医生看。

最后的最后: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接着奏乐接着舞的人一定是多于默默哭泣的人的,因为这个病仅仅影响千分之5的人(按照死1个人伤心4个人看)。各位也会看看社会慢慢的慢慢的恢复正常生活,如同欧美一般。学会与病毒共存,是后疫情时代每个人需要提前做好的心理准备。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记住这句话。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抛弃幻想,更多照顾好自己家人朋友,通过更多的个人资源社会关系抢占弱者的份额,这将会成为常态。

门已撞开,眼前并非天堂。

值得庆幸的是,对强者而言,也并非地狱。



@高辉_000157
北大一天三讣告,工程院一天五讣告。
北京疫情到底死了多少人?
北京火葬场挤压,人满为患。
如图,这就是普通人最真实的人生!
活不起,医疗、教育、住房三座大山。
死不起,黄牛票炒到3万8。
死不逢时,火葬场排队要8天。
有人说放开就是天堂,我们看到的是放开就是地狱! ​​​



@生物狗Y博
从99%是轻症无症状到医院重症很多是怎么回事?

1. 90%无症状和99%轻症无症状

国内推出新十条时不少专家表示奥密克戎危险性大幅降低(其中一些几个月甚至几周前仍在强调奥密克戎致死率比流感高好几倍以及有多种后遗症),引用比较多的数据是广州90%乃至95%是无症状。后来又有99%乃至99.5%是无症状或轻症。

如今多个城市处于彻底暴发状态时,我们却发现医院仍面对极多的重症病人。不少人感染后的感觉也与宣传的大量无症状相去甚远。还有人因此开始猜测某些地方感染的是否是德尔塔。

其实,不是某个地方遇到了德尔塔,而是之前90%无症状纯属胡说八道,而99%轻症无症状的说辞也缺乏必要的对应背景介绍。奥密克戎是个相对而言病死率低一些的新冠病毒株,但其极强的传染性、突破性感染之频繁,仍会给医疗系统乃至全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搜肠刮肚想把防范奥密克戎说得轻松无比,实际上只会干扰必要的准备与公众心理预期。

2. 从不存在的90%无症状

几周前不少人在强调奥密克戎感染以无症状居多,包括大量引用广州当时的无症状占比高达95%。差不多一个月前,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质疑过这种极高的无症状比例。把当时几个疫情严重的城市(广州、北京、重庆、郑州)每日报告的无症状比例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比例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图1)

我们可以看到北京(黄色)无症状比例一直不是那么高,很多时候以有症状为主。而广州是到11月之后突然变得以无症状为主。

如果把这些地方10月16-11月16日一个月间的通报无症状以及后续的无症状转确诊比例汇总,就会发现四个城市的数据毫不相符(图2)

北京无症状不到一半,除去转确诊的连40%都不到。而广州无症状虽高,除去累计转确诊的也会降到80%多,重庆郑州则是极高的无症状,转确诊的也很少。

奥密克戎在全球流行一年多来没有发现不同亚株在致病性上显著区别。不同城市出现了无症状比例巨大的差异,就我个人而言,绝不敢冒然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数据来宣传。查找一些奥密克戎无症状感染的研究,加州的一个研究发现奥密克戎时期,56%的感染者没有注意到自己感染过,包括10%是有症状。以为是感冒等其它疾病[1]。另外还有国内的研究人员专门分析了2021年11月到2022年4月的文献数据,综合8个研究,近八千名奥密克戎感染者的数据,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是32.4%[2]。

不同城市的数据有如此大的矛盾,又与多项研究有别,在使用所谓95%无症状这一说法前,严谨的做法应要考虑无症状的判定是否存在一定主观性,以及是否存在大规模核酸筛查,导致部分潜伏期感染者被先判为无症状的偏差。

一些人可能会说90或95%无症状问题不大,后来也改成无症状轻症一起说了。但我并不如此认为,无症状的比例一方面涉及到给民众一个合理的预期,另一方面是对数据真实性、严谨性的要求。

无症状、有症状是民众最容易感知的差别,明知疫情暴发在即,宣扬90,95%无症状,等于是让民众在真切遇到疫情后对一切防疫数据的真实性更为怀疑。而且随意采纳如此漏洞百出的数字也开了非常坏的头,变相允许更多人采用不严谨但好看的数据。

疫情的发展飞快时,是会出现一些比较奇怪的数据点,对这些诡异的数据,如果没时间求证核实,合理的做法是寻找有更多证据的数据,而非冒然将可能有问题的说法通过宣传机器放大。

3. 99%轻症无症状不代表不危险

另一个如今被“网暴”的说法是奥密克戎感染99%或99.5%是轻症无症状,或者不需要住院治疗。在一些人眼里看来,很多地方明明医院爆满,重症病人一点都不少,120都叫不到,这种说法显然是误导。

对重症率的相关说法产生怀疑的不仅是非专业人士,有些医疗工作人员也在犯嘀咕,传言说有些地方感染的可能不是奥密克戎,而是致病性更强的德尔塔。

说99%或99.5%非重症未必有错。比如台湾地区2022年的疫情数据[图3,3]

轻症无症状比例是高达99.55%。问题出在了我们怎么把极低的重症率放到恰当的背景里去理解。

一个疾病是不是一定要重症率达到较高的比例才能造成严重危害?我们还是看台湾的数据,2022年新冠截至12月25日在当地造成死亡已达14244人,全是奥密克戎感染。对照一下当地2021年的前十大死因[图4,4]:

奥密克戎的这个致死人数仅次于癌症和心脏疾病,会是第三大死因。2021年台湾遇到德尔塔,死亡人数排在哪里呢?第19位。

当一个疾病传播能力非常强,即便病死率、重症率较低,也是有可能在整体上造成较大负担。这也是为什么2022年奥密克戎在美国造成的死亡人数超20万,仅次于癌症与心血管疾病;而香港人口不过740万,2022年新冠死亡11000多人。

因此,抛却奥密克戎传染性的背景不提,单独说新冠重症率低于1%或0.5%,很容易造成一个错误的印象:奥密克戎不危险。

4. 如何评估重症率低于1%的新冠

其实如果我们全面评估奥密克戎的威胁,当下很多地方的困境可以说是在预料之中。

第一,在第一次遇到奥密克戎时,由于人群免疫基础的问题,必然迅速出现大量感染,即便不到1%的人会是重症,最终的重症人数并不少。可以参考美国每十万人新冠住院人数变化[图5,5]:

2022年初奥密克戎第一波造成的高峰远超德尔塔的峰值。其实也是美国三年疫情的最高峰。所以,奥密克戎本身的致病性是足以造成巨大的医疗压力以及社会整体健康负担的。这在讨论奥密克戎重症率高低时不应忽略。

第二,奥密克戎的重症率分布不是平均的。当我们说重症率不到1%,这是特定人口结构与免疫基础之下的整体重症率。在现实中不同的人群,结果会很不一样。

还是拿台湾的数据稍作计算,70-79,80-89,90以上的重症率分别为0.9%,3.1%和7.8%。反过来30多岁的人重症率是0.0095%。可以看到,高龄老人重症率是高于1%的,而且台湾的重症率和病死率非常接近,年轻人中什么0.5%重症,其实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因此,我个人非常不喜欢轻症无症状99%或99.5%的说法。因为这个说法对于高危人群可能带来虚假的安全感,对年轻人又有误导——总会有些比较焦虑的人说1%风险还挺高,可有些人群风险明明比1%还要低很多。这种过度焦虑在儿童新冠感染里最为突出。

第三,奥密克戎对社会包括医疗系统的冲击是超过重症率本身的。由于奥密克戎的传播能太强,第一波短短两三个月之内一个社会感染个20-30%的人非常正常。重症率是可能低于1%甚至0.5%,但问题是剩下99%或99.5%的人都是生龙活虎,毫无影响吗?别说这毕竟不是感冒,就算是感冒,一个感冒的人工作效率等各方面可以和健康人比吗?

面对奥密克戎疫情时,就要考虑到大量人生病带来的额外冲击。这可能是一个医院本来能收治100个重症病人,现在凑不齐人手,只能收治80个或者50个。也可能是一个养老院,本来可以较好照料里面的老人,如今护理人员不足,看护难以周全,影响到老人的健康状态。

如果把上述这些重要的背景情况和奥密克戎的重症率放在一起,就不会片面认为奥密克戎已经是个感冒,或者不危险,或者很容易应对。反而会觉得需要提起十二分的精神,谨慎对待。

5. 全面真实的数据是合理决策的基础

如今不少人对之前说95%无症状,或99%非重症的专家们恨之入骨。其实没必要,无症状的数据收集时就可能存在一定偏差,99%非重症也是境外一些地方的真实数据,国内也完全有可能类似。

关键问题不是有人在说这些数据,而是我们如何做到全面研判数据,用真实的数据做合理的决策。

比如别人报95%无症状,我们要想想几个地方数据对不上,是不是采样上存在偏差,太多是潜伏期,或者询问患者时是否有主观暗示让人觉得有些症状不算新冠症状?

另一方面,也有反向的采样偏差。比如我们说重症率不到1%。可在一个医院里,是不是绝对来100个人只有1一个重症?不是啊,可能就是高危人群才主动来,或者身体状态极差,自己熬不下去的才来。这个医院完全有可能遇上重症率高得多的情况。或者是一个养老院,相当于集中抽样了高危人群,重症率还能是1%吗?

参考任何一个国家遇到奥密克戎时的情况,有哪个能说一帆风顺,毫无波折的?除了朝鲜大概是名义上最顺利的,大多数国家都是经历了不小的的考验。奥密克戎本身就够难对付了,只有对真实的数据做全面分析,以此来获得合理的决策,方能降低些难度。

如今国内提出的各种说法琳琅满目。比如说有的地方遇到德尔塔,最简单的做法,重症患者的样本做些测序,不用全基因组测序,就用老套的桑格测序测一下S蛋白,很快就能知道是不是德尔塔。又比如有个城市说当地流行病毒株BF.7占47%,剩下是BA.5.2,测了几个病毒基因组序列,能那么精确?还有个人口1000万的城市,推算当下每日新增49-53万,以10%比例增速。“推算”的数字未免过于精准,另外增长之快似乎也超过奥密克戎在全球扩散时的表现。

当下,中国是三年疫情以来最需要用准确真实的数据来决策的时候,不应再让这些明显令人存疑的“推断”流行于世。



@烧伤超人阿宝
邻有丧,春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无数医务人员带病硬撑着身体在临床一线没日没夜高强度长时间加班加点救治病人。

无数患者忍着咳嗽发烧在寒夜中排几个小时的队伍等着看医生。

无数老百姓苦苦等不来120急救车。

一张张有名有姓的讣告密密麻麻。

更有大批的外地医务人员,扔下自己当地的病人不管,千里迢迢来北京帮忙救死扶伤。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北京人,身为媒体人,但凡还有一丝的人性,有什么脸面炫耀所谓的北京节日烟火气?

这算什么?坟头蹦迪么?

我要是外地援京医务人员,看到北京媒体口中这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景象,肯定二话不说扭头就回家!

做个人吧!



@阿司匹林42195米
简析一篇以“科学”为名的爆款误导文章

这里根据原文的标号对其中七点分析一下。

一,作者称“Omicron会重复感染,所以“群体免疫”是不可行的。”

感觉作者既不理解奥密克戎的重复感染,也不理解自己在这里提“群体免疫”是毫无意义的。

首先,奥密克戎时代因为突变株多,重复感染更常见。但是突变株之间有交叉保护力,尤其可以保护重症死亡。比如这次中国大面积感染了,可以预计会产生免疫屏障,对今后的感染有保护。

作者列举了三篇论文,都是早期体外试验。其实体外中和试验并不能代替真实世界的保护,因为我们还有T细胞免疫(参考http://t.cn/A6KEQM3o)。只看体外研究,会一叶障目。

二,作者说“BA.2比BA.1的致病性更强,感染BA.5比感染BA.2更易住院。”

建议读一下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11月25日的声明(参看http://t.cn/A6KEQM3K)。世卫的总结是奥密克戎各亚型致病性大同小异,如果有毒力明显增强的突变株出现,我们会警惕的。

作者精选个别论文没啥意思,英文说要看totality of evidence,就是所有证据的总和,才行。所以我们经常说“科学界的共识”是什么,这才有意义,

三,作者说“Omicron会导致长新冠或后遗症,和Delta相似。”

可是,明明您引用的文章里说奥密克戎3个月后各种症状都比德尔塔少好吧?作者可能不知道世卫组织长新冠的定义是新冠后至少3个月还有症状。

五,作者说“重复感染会有更多的伤害,进一步增加了住院、后遗症和死亡的风险。”

作者明显没有好好读自己引用的这篇论文,这篇文章是比较了两组配对的人。一组只得过一次新冠,一组得过两次,评估的是他们第一次感染后180天内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一,这不是比较同一个人得一次和得第二次前后的情况。论文作者强调了这一点,但不读论文的人会误解。

第二,那组人为什么会得第二次?可能他们本身就易感,再说反复得病的人后续问题多也没什么吃惊的吧?

六,作者说“国药和科兴的疫苗和外国疫苗的有效性相似”

嗯,这个回答很有技巧,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提哪种疫苗,而是把疫苗划为“外国”?而且列举的“外国”疫苗是俄罗斯卫星V和阿斯利康,作者明显不知道这两款现在因为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如mRNA疫苗,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基本不用了。

七,作者回答“paxlovid很容易产生耐药性,瑞德西韦对防重症和死亡的作用很小”。

作者的信息要么不抓重点,要么过时了。

Paxlovid是抗新冠病毒最好的口服药,也是世卫组织唯一推荐的。那些夸大这个药缺点的说法,好比你们班上只有一位同学考上哈佛了,你非要说他房间太乱。中国药监局在辉瑞结果出来的56天之后就迅猛批准Paxlovid ,为啥?是专家不识药吗?现在国家为啥在迅速培训临床应用Paxlovid的医务人员?同学,大疫当前,治病救人啊!

至于瑞德西韦,早期发现对住院病人效果不大,后来对病人早期治疗,可以降低住院率87%。这个药是FDA批准的三款新冠治疗药物之一,而且可以在不能用Paxlovid的病人中使用,所以意义很大。说这个药“作用很小”,嗯?

八、作者说“灭活疫苗对Omicron更有效。”

这个肯定没道理。香港的最新数据是防有症状的感染,三针辉瑞50.9%,三针科兴41.6%。

看到这篇爆款文有深深的无力感,槽多无口。感觉作者对疫情没有一直关注,所以有很多误解。好像是戴着深度近视眼镜,没有睁开眼看世界。

更让我担心的是,作者公众号的名称是“寻找赛先生啊”,自称“相信科学”,12月24日才注册公众号,第一篇就十万加了,以后会不会继续输出这种貌似“科学”的误导文章?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