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67)



@胡锡进

25分钟前
来自 中兴Axon 40 Ultra
已编辑
老胡今天上午36度4,下午回升至37度1,但已“熬到天亮”。周围的亲朋好友大部分也都染上了,多人已重返岗位。周围孩子老人也有多人染上,所幸都安然度过了发热期。
北京市第一波最困难的时期似乎正在度过去。一位朋友是朝阳区一家三级医院的医生,已经退休后被召回。他今天告诉我,他们医院发热门诊疫情前每日接待发热病人七八十人,流感季每天一百二三十人,峰值达到过180人。但是本月10日,该院发热门诊创下诊疗481人的历史记录。

不过这位医生朋友说,最近两三天,该院发热门诊的压力出现缓解,日接待病人数降到300人以下。昨天的接诊病人数是281人。他说这样的缓解趋势挺明显的。

这位医生朋友告诉我,该院医护人员已有一半以上中招,发热门诊全军覆没。但全院从其他科室调人支援发热门诊,倒下一个补上一个,可谓前赴后继,这种场景史上绝无仅有。现在发热门诊的医生都是阳过了又回来的。我问院内医生有无二次感染的,他说到目前有一两个,症状较第一次要轻。

这位医生朋友提供的一线信息只是北京朝阳区一个点位的情况,但仍不失对全局管窥蠡测的价值。北京市的感染仍在继续,但医疗资源挤兑的最高峰有可能正在迈过去,一些人的最初惊慌在降低,药品挤兑因邻里互助活动而大幅缓解。北京的这场考验肯定还要继续一段时间,但是人们正变得更加从容、达观,知道躲过病毒看来不太容易,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染上了也没那么可怕。

的确有人有严重基础病,并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加重,没能挺过去,他们是这场抗疫中的真正悲伤点。昨天我就写道,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决不能说那些人付出的生命代价是合理的。也不能说,因为有人死亡,这个国家打破新冠的束缚就是错的。我们应当做的是尽全力给那些脆弱人群提供最大帮助。

这是场一言难尽的战斗。



//@EelNot:挺客观的一篇,血氧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血氧一旦开始掉了就会掉的很快,会很危急,本来方舱起一个及时处置+转运的作用的,现在就各凭本事吧。年轻人打了疫苗的都不会有什么事的,心态放平好好休息。但还是那句话,能少得就少得,能晚得就晚得。
@观察者网
【重症专家钟鸣:#如何判断自己正从轻症转为重症#?】“三年前就像在黑夜中迎击一场大浪,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浪就出现,将你淹没;而现在是白天,你可以清楚地看见浪,它很小,从远方缓缓朝前涌,我们可以做好准备。”坐在办公室回想近三年的抗疫时光,钟鸣这样总结。

44岁的钟鸣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也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临床救治专家组成员。2020年1月23日,他曾赴武汉支援75天。此后近3年里,他辗转吉林、江苏、海南、河南等地,与病毒多次交手,可以说是中国最了解新冠重症患者的专家之一。

钟鸣详细介绍了自己对重症风险人群的认知、从轻症转向重症的征兆,并为患者分流提出了建议。他强调,近三年的努力至关重要,为我们应对病毒赢得了充分的时间。

“新十条”出台后,预计全国多地都将出现感染高峰。面对可能存在的就诊高峰,钟鸣坦言,“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让大多数人知道,他们其实不需要去医院”。采访期间,钟鸣接到一位亲友的咨询电话,他建议对方放平心态、接受现实,“不用急着吃药”。挂电话后他笑了笑,“最近都是这样,让我指导用药。”

以下是我们与钟鸣的谈话:

一、现在在我心目中做三件事最重要

上观新闻:目前的流行株是什么?之后还会不会变异?这一波重症和武汉时期的重症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钟鸣:从1月份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流行的就是奥密克戎。病毒肯定是在不断变异的。从它的传播优势来讲,传染性越来越强,毒力越来越弱。如果毒性太强,宿主都不能出去活动蹦达了,它就没有传播途径了。

武汉时期的重症,主要是病毒会在肺里引起炎症反应,再加上不恰当的治疗,导致肺纤维化和血栓性事件。确切地说,这是一个“新冠病”而不仅是新冠肺炎,肺炎是它的主要表现,但它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别的器官。

而现在的病毒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和发热症状,影响到肺部的比例很低。这一波的重症患者大多是自身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感染之后加重了原来的疾病,或者是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合并呼吸衰竭,极少部分是发展为肺炎。

上观新闻:有人说感染新冠就相当于得一次流感,你认同吗?

钟鸣: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认同。奥密克戎产生的上呼吸道症状跟流感相似,它导致肺炎的比例甚至还比流感低一些。可问题在于,它的传染性比流感强太多,导致的同时发病人数和流感不是一个量级的。

对于医疗系统而言,治疗一个新冠病人游刃有余,比治疗流感和肺炎还容易,但如果我们要面临100个、1000个这样的病人,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所以当下我们要努力的主要方向,是保护好医疗秩序,避免医疗资源挤兑,让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得到治疗。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绝大多数人知道,他们其实不需要来医院。大多数人居家是没问题的,上呼吸道症状其实不需要什么治疗,到医院来也没什么特殊治疗给你,完全没有必要。

上观新闻:可能还是有少部分人担心自己从轻症转为重症。根据您救治的经验,重症患者主要是哪些人群?

钟鸣:高龄老人,尤其是失能失智人群;患有糖尿病、严重高血压、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肿瘤晚期病人,尤其是需要规律放化疗的人群(其中血液系统肿瘤最需要注意);bmi大于35、患有肥胖症的人群;自身免疫力系统有缺陷的人群。比如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很年轻的重症患者,是hiv病人。

注意,不是说高龄老人一定会发展为重症或死亡病例,我碰到的很多高龄老人,甚至百岁老人都没有事,还成功救治过一起107岁的病例。只要有家人的细心呵护,其实大多数老年人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是一个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还叠加了一些基础疾病,那绝对要重点关注。

有时候,老年人的代谢率低,发热症状不如年轻人强烈,但疾病仍可能进展成为重症。因为他们的身体机能差,器官的储备功能少,一旦感染如果病情进展,很容易出现器官功能衰竭。

上观新闻:怎么判断自己可能正在从轻症转向重症?

钟鸣:首先判断自己是否属于我刚刚提到的高风险人群。如果你是,那居家的时候就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一是依靠自己的感受。奥密克戎进入肺部的主要表现,就是感到胸闷气急,明显的体力下降,如果你有这样的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倘若患有基础疾病的人,感觉以往的症状加重,也要及时就医。

二是利用仪器监测。高风险人群有条件的话建议购买一个指夹式血氧仪,价格很便宜。你的血氧浓度一旦低于95,就是一个比较危险的状态。

上观新闻:据说有感染者因为吃了多种药物造成肝损伤的案例,您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钟鸣:这种情况是存在的,用药不当造成肝损伤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谨慎用药,不要超过说明书上的最大剂量,不要叠加多种药物,否则很可能会产生毒副作用。

另外,适当的发热症状是正常现象,是身体调动免疫系统击退病毒的表现,不一定要急着服药。只有发热到一定程度或者连续长时间发热再考虑合理用退热药。

上观新闻:很多专家提到疫情下更应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对此你怎么看?

钟鸣:现在在我心目中做三件事最重要。第一,让大部分人知道,其实他们不需要来医院。一方面轻症、无症状不需要特殊治疗,另一方面,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把重要的医疗资源腾出来。我身边很多人,一旦家里有老人和孩子感染,就坐不住了,非要往医院跑,怕小孩脑子烧坏了,怕老人扛不住。其实大部分老人和孩子感染后都没有太大问题。

第二,要发挥基层医疗的前哨作用,基层发热门诊要解决大量的轻症患者,社区医院要及时监测高危人群的情况,为医院分流。此外我建议可以建立一些临时发热门诊,就像核酸亭一样,下沉到小区、街边,对病人进行初筛,让多数人能放心去居家隔离,把少数特殊人群筛出来及早就医。

第三,医疗机构要建立好正常的医疗秩序,既为非新冠病人的治疗保证足够的资源,又为患有新冠的重症病人提供支持。

二、疫情三年:病毒不断变弱,我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上观新闻:与病毒打交道这么久,您自己感染过吗?

钟鸣:这个问题最近很多人问我。我还没有,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按理说我去过这么多地方(支援),早就应该感染了。在福建抗疫时有一次我是真的重感冒,痛得不得了,当时一位同行感冒了,我帮他看了下咽喉壁,确实充血很厉害,当时戴的外科口罩,还是扛不住,第二天我就感觉喉咙痛、鼻子塞,但我知道肯定不是新冠,因为我们每天做核酸的。

我一般对周遭的环境有一个判断。在定点医院时,我会下意识划分“红区”“缓冲区”“放心区”,在红区里你就严格n95洗手就可以了。按照不同的标准去防护。但现在,我们都不用害怕,病毒的毒力已经很低,再不用纠结,我也做好了感染的准备。

上观新闻:很多人担心是否会有后遗症?

钟鸣:目前奥密克戎出现的时间太短,才一年不到,对其后遗症的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但即使是武汉时期的后遗症,也大多是心理层面的后遗症,患者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多种表现。这个大家应该非常好理解,武汉本身就是一个创伤,对于我们医务人员也一样。反而在身体机能层面上,这些患者几乎完全康复了,有些病人肺纤维化也恢复得很好,顶多就是有一些患者味觉、嗅觉丧失的时间较长。这是我们的观察。

上观新闻:感染后是否存在重复感染的风险?

钟鸣:多次感染的情况是存在的。一方面,暴露在不同的毒株下,可能会重复感染;另一方面,同一毒株上一次感染形成的抗体浓度降低之后,也可能重复感染。这和个人体质有很大关系,有些人产生的抗体浓度很高,有些人则不行,因人而异。

上观新闻:回望这两年多,您有什么感触?

钟鸣:和最初相比,我们面对的病毒完全不一样了。这个病毒不断变弱,我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2020年在武汉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对手,完全预料不到这个病毒的发展,你以为这个病人要好了,他却突然就急转直下。那是我第一次和它交手,回来之后做了大半年的思想准备,看文献,不断地分析、复盘,第二次我出发去吉林长春支援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看清它了,虽然不一定能打败它,但它接下来要出哪一招,往哪个方向走,我们很清楚。

所以那次回来我虽然还是很累,又在隔离酒店过了一次年,但是我很开心,因为我心里这个包袱终于放下了,好轻松。再到后面就越来越清晰了,我们能够直奔主题去治疗,办法越来越多。从未知转到已知,我们对它的了解是与日俱增。

我们即将迎来一段非常忙碌的日子,这没有悬念,要早做准备。现在这个事情已经不复杂了,都是普通医疗行为,就是量大。

不用担心太多,你会发现,最终我们还是会过了这一关的,上海上半年的形势也很严峻,但我们还是过来了。那时候我支援过的地方,他们的队伍都来支援上海,包括武汉金银潭医院,贵州的医院,很多很多人都来了。他们一到上海就会跟我说,“我们来了,我们跟你一起战斗”,我看到后唏嘘不已。还是挺感动的。相信人的韧性,没有什么完不成的事情。

上观新闻:这一波疫情克服后,您觉得我们的社会生活能恢复到三年前吗?

钟鸣:大部分人的生活会,我们(医护人员)可能短时间内不会。即使这波高峰过去了,病毒还是可能不断变异,在小范围的反复流行,产生一波一波的小高峰,所以我们的工作可能会持续繁忙,医疗系统也会持续承受压力。

但在大多数人心中,只要不去医院看病,疫情就算是过去了。这也是我们想达到的效果,让少数人的付出来换取大多数人恢复正常。(上观新闻)



@沈逸

3小时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思考]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老王:专打没有准备之仗//@bluesquirrel:完全不能理解//@钟蜀黍满脸黑线:这事在三年里无数个节点可以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可以做,推广健康码的时候可以做,2021年推广疫苗的时候可以做,网格化管理的时候可以做,2022年上海封控成那德性其它地方也可以做,到最后都这时候了然后说正在做?
@新华网
【#我国正对新冠重点人群进行摸底调查#】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等,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健康服务需重点关注的人群。我国已于近日作出部署,要求各地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特别是合并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以及肿瘤放化疗、免疫功能缺陷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在15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透露了上述信息。

  聂春雷说,地方可以结合实际,通过对现有个人健康档案、老年人健康体检信息、疫苗接种信息等进行分析比对,必要时入户调查,摸清这些人群的情况;调查后根据所患基础疾病、年龄、疫苗接种情况等进行分类。

  为高龄患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提供分类分级服务,可以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最需要的人群,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根据患基础疾病情况、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感染后风险程度等,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分为一般人群、次重点人群、重点人群三类,对不同类别人群提供分级健康服务。

  聂春雷说,目前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摸底工作,其中,上海已全面摸清本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情况。(记者田晓航、张泉)



@皇城根下刀笔吏

3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对于超额死亡人数,从逻辑上来讲,我觉得是必然存在的。

你想嘛,即便奥密克戎目前只是流感的死亡率,像北京这种地方,如果最后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轮一遍,按照这么大的人口基数,最后要死多少人?

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之所以没有奥密克戎多,是因为流感的传染性不强。按照个人以往体验,如果家里有人得了流感,一般来讲戴好口罩,便不会传染给家里其他人。但是,奥密克戎不是这样,一家人根本防不住,甚至同住一个楼的人都防不住。

当然,死亡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尤其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对他们的危险性最大。

我讲这些,也不是说要抹黑国家,只是想说,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我们要看到不同路径的选择,给整个社会带来的不同后果。只有直面真相,懂得后果,人才会逐渐变得更加成熟。



@金福---老居

1小时前
来自 iPhone X
分享图片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周蓬安

2小时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以岭药业称多方面证实连花清瘟有良好安全性#】12月18日,以岭药业发布声明:近日,网络谣言称连花清瘟可造成肝损伤、肝衰竭,此类不实消息严重误导了广大民众,严重损害了连花清瘟的产品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连花清瘟从组方用药历史、系统毒理学、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上市后大规模人群中不良反应监测等多方面均证实有良好的安全性。连花清瘟药品说明书针对不良反应有明确体现。

微评:网络有称连花清瘟可造成肝损伤、肝衰竭的吗?不辟谣,知道的人并不多;这样一辟谣,信的人可能更多。我只想了解一点,那就是连花清瘟胶囊对治疗新冠到底有没有用?



//@今天你梦遗了没:我们之前业主群因为垃圾桶放哪里吵到把群都解散了[笑cry]
@兽爷
半个月前,业主群还在为清零还是躺平争论得面红耳赤,恨不得一个个退群。现在,大家在互相交流病情,分享退烧药和抗原,团结自救,共克时艰。 ​ ​​​



@陈晓鸣在湾区

2小时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作为坚定的疫苗支持者,对『疫苗护照』这种鼓励接种的做法我也是支持的。但为什么看到『以养老金为抓手』却感到背后一阵凉意呢?[思考] 先从一些温和、简单一点的甜头开始,如送俩鸡蛋或代金券不好吗?//@美鸥译丛:才想到这招啊。美国做不到,是因为他们没有制度优势。我们不能浪费了。
@安吉的音乐厅
今日发文。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财经网科技
【#布洛芬贵的和便宜的有区别吗#】据科普中国消息,近期,布洛芬的需求大大增加,甚至到了”一盒难求“的地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很多都已售罄。而市面上所售的布洛芬就有多种,其价格也各不相同。

目前市售的布洛芬根据剂型不同,大致有:布洛芬颗粒,布洛芬缓释胶囊,布洛芬片,右旋布洛芬栓,布洛芬混悬液等。而常见且价格差距大的主要是布洛芬片(100粒/瓶,10元左右)和布洛芬缓释胶囊(24粒/盒,30元左右)。

两者价格差异主要在:1.剂量不同,布洛芬缓释胶囊是普通布洛芬片的3~4倍。2.生效特点不同,布洛芬片:见效快,半小时就能见效,不过有效期只有4~6小时;布洛芬缓释胶囊:见效慢,一次能维持12小时左右。看完以上内容,你认为布洛芬贵和便宜的有区别吗?#张文宏称此轮疫情要做好2到4个月准备# #老爸豪横给儿子寄3公斤布洛芬# #药店老板剪开46盒退烧药送居民#收起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48056347787402

第一波冲击下,北京的医护“防波堤”
新京报  12-18 15:56 投诉阅读数:159万+



2022年12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大厅的分诊台前,排队的患者没有断过。新京报记者 乔迟 摄



“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了医疗救治。”2022年12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基层医疗服务保障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12月7日,国务院防疫优化措施“新十条”落地,8日,明确所有的医疗机构不能拒诊核酸阳性患者。

随之而来的,是一线医护的压力骤增。11日,北京全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达2.2万人,是一周前的16倍。

一方面,大批非必要人群涌入医院,挤压了危重患者的就医通道,增加了医务人员感染风险;另一方面,不少医务人员因感染新冠被迫离岗,导致很多大医院“人手紧张”,不止是发热门诊,常规诊疗也承受巨大压力,医患对接呈现了“结构性错位”。

在药物供应方面,目前,北京市药监局等部门已经成立了市医药物资应急保障专班,以保障医药物资用品供应。

目前,北京市增设门诊和倡导就近诊疗的措施已经初现成效。多位公共卫生人士呼吁,市民应当根据自身病情的轻重缓急,尽可能“分级就医”,让出“生命通道”给最需要的人。

“压力主要在发热门诊、急诊”

首先感受到压力的,是医院的发热门诊和急诊室。

70岁的罗颖东用厚厚的羽绒服将自己裹起来,头上戴着一顶紫色的棉帽,她的儿子高烧39摄氏度,已经持续十几个小时了,吃了药也没退下来。她和老伴两人轮流排队,儿子倚着一旁的栏杆休息。

这是12月9日的晚上,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前,求诊的人们排起了长队。这一天,室外温度降到零下4℃。

在日前的社交媒体上,朝阳医院发热门诊排长队的消息,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室同样面临压力。

周耀的外婆是10日确认新冠阳性的,前后发烧接近一周了。“除了发烧,外婆心率也不太稳,现在有痰卡在嗓子里出不来,而且因为几天没进食,整个人很虚弱。”

12月14日,周耀带着99岁的外婆前来就诊,但“急诊的床位全满了”。最终,在医生的帮助下,外婆在急诊大厅的折叠床上接受了输液。


周耀的外婆99岁了,她在发烧两天后,被送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大厅治疗。新京报记者 乔迟 摄


12月15日下午,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大厅看到,过道等位置被十余张临时床位占满,床位上躺着的患者以老年人为主,每位患者大多有一两名陪护人员,整个大厅里显得格外拥挤。

从大厅到导诊台、挂号窗口、采血窗口等诊室的周边和通道,也排满了等待的患者及家属。穿着蓝色隔离衣的医护人员快步急行在大厅和分诊室之间,他们不时在大厅里大喊患者名字,嘱咐他们下一步要做的检查。

周耀说,从10日开始,他就连着几天打120,希望外婆能入院得到治疗,120人工回复说,热线排队3000多人,需要等一个多小时,但10日那天他并没有等来救护车。

此时的北京急救中心,也在满负荷运转中。12月11日,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告诉记者,“‘放开’之前,120日均接线五千到一万之间,‘放开’之后日均接线三万多,但急救车辆没有增加,确实很难满足每一位致电人士的需要。”

“对12月9日的120急救电话呼入分析显示,咨询和重复拨打电话的约占八成,要车电话约占两成,要车电话中涉疫人员非急危重症转运需求持续升高。”12月12日,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呼吁,市民咨询就医、非急危重症等情况不拨打120,为急危重症患者让出“生命热线”。

远在京郊的社区医院,人流压力也不比城区的三甲医院少。12月13日早上六点半,平谷区某社区医院医生李苏就已经在医院的发热哨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窗之隔,等候的人群已经排起了队。

通过两架话筒,李苏和患者隔着玻璃窗看诊,不少患者正在发烧,一部分人已经测出抗原阳性。遇到阳性的,李苏就会提醒其他患者注意保持距离。“来看病的多是中青年,一小部分是老年人。12月7日‘新十条’落地以前,患者每天最多70人,之后每天大约200多人。”

12月16日,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公开场合谈及,“目前医疗机构的压力主要在发热门诊、急诊。”

应对措施正在进行时。据了解,为缓解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压力,继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立发热门诊之后,北京多区启用了便民发热门诊。这些便民发热门诊,临时设置在体育馆、文化宫,可为无基础疾病的单纯发热患者提供对症药物的开药服务。

12月15日,在北京朝阳体育馆临时设置的北京朝阳医院第二发热门诊正式开诊,当天就有很多周边居民来就诊开药。


2022年12月15日,朝阳体育馆发热门诊,这里的就诊流程跟在医院相同,挂号成功后,便可以排队问诊、拿药。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举全院之力”保障急救科室

12月10日,北京市卫健委要求全市3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要建立发热诊区,12日要求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和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均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诊室,增派人员力量。

实际上,早在“放开”之前,很多医院就进入了“备战”状态,“放开”之后包括新冠定点医院在内的各级医疗机构,更是“举全院之力”保障发热门诊、急诊等急救科室的高效运转。

自10月末开始,李苏所在的社区医院,就要求24小时在岗,目前是白班8小时全员在岗,夜班16个小时设值班人员。

12月初,“阳与非阳”人群的涌入,增加了区分风险和消杀的成本,最重要的是,“人手实在不够”。李苏团队一共六人,她是组长,目前团队中一名年轻医生已经发烧离岗,剩余五人中,两人负责在发热哨点接诊,两人负责在内科诊室接诊,一人灵活机动。

13日那天,李苏差不多到晚上七点半才下班,除了中午一小时的吃饭时间,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为了减少上厕所频次,几乎没怎么喝水,再加上不断跟患者对话,到晚上回家时,“嗓子已经冒烟了”。


2022年‍‍‍12月14日,北京市普仁医院急诊大厅的留观床位已经全部使用,药房前的病人坐在轮椅上挂吊瓶。新京报记者 侯庆香 摄


西城区某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也同样在高压运转中。

30岁的外科医生陆涛是西城区某三甲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12月9日,根据医院安排,陆涛开始到发热门诊支援,和他同一批调配来的有20多名医生,分别来自不同的科室。发热门诊每两天轮班一次,每次6小时。每个班次每个岗位有两人值守,以防有人“中招”无人在岗。

发热门诊是与患者面对面沟通的,患者因为不再检测核酸和抗原,无法区分是否因为感染新冠发烧。在自我防护方面,陆涛怕闷不愿意长时间穿白色防护服,但对上呼吸道保护却很到位,帽子、口罩、面罩、手套,一应到位,穿脱都格外注意。

陆涛来发热门诊的这几日,每天的患者人数在200到250人之间,原先配备的医生由于感染新冠不断地离岗,发热门诊的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12日那天值班时,他6小时看诊了近50名患者。

“我们是举全院之力在保障发热门诊的运转。”童蕾是北京某专科医院的感染科主任医师,她所在的医院此前被列为新冠定点医院,目前主要接收新冠危重症患者。

童蕾介绍,目前该院各个科室都在抽调人手支持发热门诊,以保障发热门诊保持6小时一个班次的常规运转。“现在到我们医院的大部分是新冠累加其他基础病的患者,人数是放开前的四五倍。”

受访的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均认为,由于公众的大量感染和恐慌心理,大批新冠轻症、无症状患者以及无法顺利买到备用药的人群涌入医疗机构,挤压了危重患者和非新冠患者的就医通道,增加了医务人员感染风险,压力层层传导,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常规运转。


2022年12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内科诊室门口,几十个患者在门口等待就医。新京报记者 乔迟 摄


医护承压时

医护人员的感染,以及支援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等,让部分医院出现人手紧缺。

“防疫政策调整后,医疗系统受到冲击较大,很多医院的医生护士,包括财务、药房、后勤、保洁、行政等都发生了严重的群体感染。” 李侗曾说。

北京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卢静说,除了抽调人手,人员也因为感染新冠不能到岗,导致正常科室运转的困难,为了保障科室的动态平衡,“放开后很少再收新的病人”。

童蕾也透露,其所在的专科医院因为大量人手支援发热门诊,或者感染新冠,导致医院的很多其他科室无法正常开展工作。郭青是北京昌平区一家三级综合医院的外科医生,其所在科室主治医师以上职级的总共8位,但最近一段时间,“一个大夫去了地坛医院,一个大夫去了方舱,一个大夫去了发热门诊”,剩下5名医生和2名硕士研究生维持着诊室的正常运转。

12月9日是郭青的门诊日。稍早些时,他出现了头疼的症状,后来头疼稍有缓解后,他又坚持出诊了。下午回到家后,郭青就检出了自己抗原阳性。

手术室也未能“幸免”。从12月9日至今,北京西城区一家三甲医院的麻醉科医生高冉发现,身边的同事几乎全部感染了新冠,“发烧后可以回家休息,同事们都知道眼下缺人,不管阳不阳,只要烧退了就会返岗”。

ICU的压力通常比常规科室更大。沈宁是朝阳区某三级医院ICU的护士,12月8日之前,科室里发烧的同事还不超过两个,之后的一周内,20多个护士,目前只剩三个没发热。

因为感染者的增加,科室的在岗人数每天都在变。

12月12日是沈宁连续上班的第四天。“平时下夜班能休两天,最近下夜班第二天接着上,人手不够。” 当天下班回休息室,沈宁感觉自己浑身酸疼。“我都以为自己要阳了,结果睡醒一觉起来啥事没有,酸疼就是累得。”

此外,也有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

张慧是北京郊区某三级医院血液透析科室护士长,作为重症科室之一的血液透析科,此前的日常工作几乎没受疫情影响。

张慧所在医院的血液透析科,是全区最大的透析科,有93张床位,93台机器,常规情况下,张慧手下的26名护士一天三班倒,日均能够接诊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70名到200名。

每周一是患者做透析的高峰日,也是张慧和同事一周中工作最忙的一天,往常这天的工作,需要27名护士从早上七点干到晚上十点才能完成。


2022年12月17日,北京市某三级医院透析科室内,护士正在为患者做血液透析。受访者供图


12月12日也是一个周一,张慧发现能够到岗的护士只有9人。最早的阳性病例出现在12月9日,随后陆续有20位护士先后发烧,感染新冠。

在透析科,倒下的护士很难找到替补。操作血液透析有一定风险,专业性强,培养一名透析护士至少需要为期六个月的一对一带教。透析过程中,患者的血液会在机器中进行体外循环,一旦有任何意外或不适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这就要求护士在长达四小时的单次操作中,丝毫不能分神,要守在患者身旁,随时观察病人身体状况,防止发生意外。

往常,透析分为三班,每位护士每班负责5位患者。但在仅剩9位护士的情况下,之前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用。张慧要求所有护士都要去负责每个班次的所有病人。“最终由9名护士在一天内完成了200名患者的透析,9名护士中,6人抗原呈阳性,这是我永生难忘的一天。”

12日那天,高度紧张的张慧模糊地感觉到自己身体不时的有些难受,但因为一直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关注自己。晚上十点,送走最后一名患者后,张慧做了抗原检测,结果显示阳性。

多举措应对,提倡“分级诊疗”

“大夫,你这里能帮忙开一点连花清瘟吗?”郭青说,12月9日出诊那天,几乎每个病人都问这么一句,而他是诊疗乳腺疾病的西医大夫,不能开中药处方。出诊结束后他路过候诊大厅还发现“至少有几百人转着圈排队,等着拿药”。 郭青后来了解到,当天很多医生都被问到能否开连花清瘟。

医院的患者大量增加,跟不少市民试图通过药方获得药物。

卢静透露,“很多人在外面买不到药就来医院开药,还有人因为可以刷医保卡”。

不过,在卢静看来,“治疗发烧、咳嗽症状药品的疗效差不多,没必要非要等某种药,与其在外面排队挨冻冒着感染的风险,不如在家吃好喝好休息好,更能增强免疫力”。

北京卫生部门正在加速调配药品等物资的投放。12日,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厚廷表示,12日当天已向市场一次性投放2500万新冠抗原检测试剂;13日,又有350万盒抗疫药品投放北京数千家医院、药店。

目前,北京市药监局等部门已经成立了市医药物资应急保障专班,以保障医药物资用品供应。

12月17日,北京市医保局宣布,为保障市民治疗新冠的用药需求,自18日起的未来3个月,将“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等6个药品临时纳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药品报销范围,按甲类药品比例报销执行。

其实早在12月7日晚,北京卫健委就公布了10条疫情防控优化措施,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可为发热等11类症状患者提供开药服务。12月10日,北京市卫健委又要求全市3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要建立发热诊区,向社会公布了发热门诊地址、电话。

但在现实环境中,患者不管大病小病都更倾向于到“大医院”看病,此轮新冠冲击表现得更为明显。多位呼吸与感染科室主任医师呼吁,广大患者按照卫生部门公示的相关建议,根据自身病情的轻重缓急尽可能“分级诊疗”,让有限的急救线路和资源,有效对接急危重症患者。

12日,北京卫健委又将全市发热门诊由94家增至303家,要求全市全部二级以上医院均开设发热门诊,鼓励市民若出现发热等症状首选居家休息、合理用药;居家治疗不见好转时,首选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2022年12月12日,北京同仁医院西区,发热门诊外,患者候诊,医护人员值守。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同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还公布,医疗机构可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为出现新冠相关症状的患者在线开具处方,允许互联网医院针对新冠“首诊”。此前,互联网诊疗仅限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领域使用。“短期门诊、入院有困难的可以通过线上诊疗,有些情况不需要非要来医院。”童蕾说。

新京报记者走访朝阳区、大兴区、西城区、平谷区、东城区等地的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的发热门诊了解到,增设门诊和倡导就近诊疗的措施初现成效。“最近新增了很多电话咨询的,实际来院人数并没有非常多,目前一线的人手还能应对。”朝阳区一家增设发热门诊的二级医院一名医生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卢静、童蕾、周耀、陆涛、郭青、罗颖东、李苏、高冉、沈宁、张慧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吴小飞 石润乔 乔迟 侯庆香 李冰洁  实习生 禹琳 郑嘉珊

编辑 胡杰 校对 赵琳



@新闻晨报

2小时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退烧药多地缺货是如何发生的?布洛芬巨头发话:确保月底前产能翻番】#儿子在校读博没药吃父亲寄6斤布洛芬#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一药难求”,抢购、缺货等词条屡上热搜。#医生提醒4类人群慎用布洛芬#

在不少城市,面对市民的询问,“无”、“缺货”、“卖完了”是药店的常用词汇。

在互联网电商平台,限时抢购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热门产品,基本一上架秒被抢空。

每天放量,医药电商平台到底有多少药品备货?一家不愿具名的医药电商平台向记者表示:“不敢提‘保供’,我们明白自己没有能力‘保供’,只能对外说缺货了,尽力补货。”

“我们一般从大的医药商业公司进货,12月9日起,各类产品缺货严重,现在已采购不到退烧药。”12月16日,一家互联网医院的采购员说。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我国是全球布洛芬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占全球产能的三分之一,而上述药品已经是成熟的仿制药品种,国内批文很多。以解热镇痛的布洛芬为例,按照国家药监局数据库,仅国产药品批文就达到558个,药品剂型包括胶囊、颗粒、片剂等多种剂型。

如此成熟的药品,为什么会面临缺货?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给出了各自解释。

多家原料药生产厂商在澎湃新闻记者的采访中,将原因归咎于消费者扎堆囤货。零售渠道的采购们则认为,短时间内爆发的需求以及上游产能不足是重要原因,制药厂们虽加足马力生产但也面临短时需求一旦过去,货可能砸手里的风险,于是有制药厂定出“铁律”:因为疫情加班生产的产品,原则上不准退货。

此外,地域分配不均,秋冬季本就是退烧感冒药销售旺季,药品被集中采购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在购药方面的感知。有药企人士直言:“确实太快了,如果能提前一到两个月给药企(准备),现在也不会这么被动。”

好消息是,从目前各地发布的信息来看,政府发放药品也已经进入日程安排。#居家防疫的六大误区# #张文宏称此轮疫情要做好2到4个月准备# 收起



@付亮的竞争情报应用
1分钟前
来自 iQOO 9 Pro 赛道传奇
媒体报道一些防疫典型,周围人都阳了,一家人都阳了,她一个人没阳,还让她介绍经验。

其实,按奥密克戎的传播力,这种情况,最大的可能是她已经阳过了,只不没有明显症状,她没当感染而已,或者她已经感冒过了,她没测抗原或核酸而已;也有一种可能,她明知感染过,为配合表演而已。总之,她没感染过的可能很低,要不测测抗体?

另,她周边的人有确诊吗?



@观察者网

10分钟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湖北呼吁群众积极上传抗原结果#】 “湖北发布”微信公众号18日消息,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即将举行,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最新提示:所有考生需完成抗原检测或个人单管核酸检测,并自行通过“湖北省抗原检测”官方小程序上传抗原检测结果。

为掌握当前疫情形势,帮助大家尽快恢复到正常生活秩序,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再次呼吁:请广大群众积极上传抗原自测结果,抗原阴性结果、阳性结果同等重要。上传抗原自测阴性、阳性结果,对湖北省接下来调整完善防疫政策有着参考性意义。

为方便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抗原检测结果报告,湖北省抗原检测结果上报小程序已上线。连日来,不少市民积极上传抗原自测结果。

抗原自测结果上传及结果查询步骤

一、湖北抗原检测抗原自测结果上传

1.首先打开支付宝,搜索“湖北抗原检测”,点击“湖北省抗原检测官方小程序”,进入“个人检测上报”。
2.自动生成申报人信息,选择所在城市、区县、街道、社区,填写详细地址。
3.申报抗原信息。扫描抗原检测试剂盒上二维码,选择抗原检测结果。
4.上传抗原检测试剂盒结果图片。

二、抗原结果查询

点击进入“个人记录查询”,即可查询到检测结果。

鼓励广大群众将居家抗原自测结果上传,抗原检测阴性结果与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具有同等效力。各地各单位在查验健康码时,页面显示“核酸或抗原检测阴性”者,不得要求其再出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林步里:所以,主动感染不论素人还是公众人物,学不得[失望][失望]。//@小卓AI:打了,三针//@最闪耀的琥珀:这位姐姐打过疫苗吗[傻眼]心肌炎是不是看运气啊[傻眼]
@小卓AI
不要尝试阳!不要尝试阳!不要尝试阳!

重要的事说三次‼️

朋友的朋友的姐姐,前两天阳,发烧导致心肌炎,送医不治,昨晚走了,终年38。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体质扛不扛得住的。尽早打疫苗才是正经事。 ​​​



李承鹏(真正的大眼哥)
@dayangelcp
·
12月17日
专家说:中国放开后会迎来群众报复性消费高潮。是的,报复性消费高潮来了,买药!群众被迫囤年货一样买各种药。突然封,突然解,文昭举例,就像去年河南水灾,突然上游就放水了…别谈什么科学放开,他们就要这效果,以粗暴手段形成恐惧实现更高效管控。秦制两千年,就是统治者发现,粗暴比人性更高效。



@MLRS270

1小时前
等疫情过去有人手了,流行病学家可以做抽样调查,随机抽取一定样本量的志愿者做抗体检测并询问当时有无症状,就会得到一个比较精确的比例了。这个对研究也很有意义。希望不久的将来看到有团队做这个并公布结果。
@北京头条
#无症状感染者为什么越来越少了#【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少了?专家: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12月17日,“为什么感觉身边的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少”的话题引发关注。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街道的刘强(化名)说:“为什么我感觉身边感染的朋友们个个高烧反复、浑身疼痛、咳嗽剧烈,症状都格外明显呢?”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胡洋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实际上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依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之所以大家感觉身边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很少,没有症状的人没有在朋友圈‘晒阳’,他们属于‘沉默的大多数’。”

“之前的核酸检测规模大、频次密,无症状的人自己都不知道已感染时就被发现了。有的感染者处于感染初期,排毒量很少,核酸检测因为更灵敏,可以把他们测出来,这部分人可能并不是无症状,只是症状还未表现出来就被发现了,统计时他们也被算作无症状感染者。”胡洋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
此外,胡洋表示,有明显症状的感染者,虽然在比例上较无症状感染者少,但是基数大,这部分人群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经历、症状,有可能给大家一个印象,好像症状严重的人很多。
“对于那些没有任何症状,也没有任何身体不适的人来说,自然而然不会去进行核酸检测或自己做抗原,就更无法得知自己被感染。”胡洋说。(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https://m.dw.com/zh/%E8%AF%84%E8 ... E7%BB%88/a-64123341

评论:习近平特色的防疫路线以失败告终
作者 Rodion Ebbighausen | 16.12.2022
China I Xi Jinping
严防死守滴水不漏的清零战略转瞬间变成了不管不顾的全面放开。德国之声评论员 Rodion Ebbighausen认为,中国政府防疫政策的突然逆转,令老百姓再度陷入了孤助无援的悲惨境地。
(德国之声中文网)过去三年来,严苛的清零战略令中国民众苦不堪言。动辄长达一百天的封控屡见不鲜:一百天不得走出公寓,一百天靠订购盒饭维生,一百天不能同外人接触。

被围堵得水泄不通的居民小区,看起来令人联想起反映世界末日的电影情节。身着防护服的大白们在无休无止地做着核酸检测。发现一例阳性,整个小区就有可能遭到封锁。阳性病例家中的孩童也要同父母分开、单独隔离,而家中的宠物,有时更是会被活活打死。所有阳性感染者都会被政府集中在巨大的场馆中进行隔离。

China - COVID-Einschränkungen in Peking
被围堵得水泄不通的居民小区,看起来令人联想起反映世界末日的电影情节。
以恐惧营造安全
之所以要严格限制民众自由的理由,据说是因为新冠病毒极其凶险,动辄会致人于死地。中国政府宣称,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腐朽世界不同的是,中国政府最重视民众的生命安全,为此目的,除了实施"清零战略"别无选择。

疫情初期,人们防范新冠病毒的经验还很有限,德国也曾就应当采取怎样的防疫措施发生过争论。德国也同样有人主张采取严格的"清零政策"。但是,至迟在2021年底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出现之后,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清零"只能拖延感染,并不会避免感染。在此之前,同样是由共产党执政的邻国越南也曾一直坚持清零政策,但该国及时改变了防疫政策,转而开始推动疫苗接种,并成功抵御住了席卷全国的感染浪潮。现在越南的民众生活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正常状态。

主题
薄熙来
专题报道:习近平访美
中国共产党
专题报道:全景观看“习马会”
中国反腐风暴
20国集团
毛泽东
中国宪法修正案取消国家主席任期限制
周永康
习近平
            

中国特色的防疫路线
最迟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就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防疫路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死胡同里越陷越深。对中国来说,防疫早已经不再是首要任务,向世人证实中国社会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才是真正的目的。

今年十月召开的中共二十大上,中国清零战略之父 - 习近平将获得终身统治地位,因此二十大之前,当然容不得任何不和谐的声音。


工人出逃和民众抗议
中国共产党强加于民众的安全感,终于令民众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富士康发现阳性病例后,成千上万的工人逃出厂房,因为他们不想被长期隔离在厂区之内。

Ebbighausen Rodion Kommentarbild App/BITTE NICHT MEHR VERWENDEN! Es gibt ein neues!
德国之声评论员Rodion Ebbighausen。
中共二十大之后,先后有一些城市出现了抗议集会。在中国,监控无所不在,任何反对的声音都会遭到无情打压。在这种背景下,居然还是出现了一系列抗议集会,可见很多中国人的忍耐度已经到了极限。抗议浪潮很快就得到了控制,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并未因此受到威胁。更令政府担心的,显然是大批外国投资者纷纷离开中国。出于对严苛清零政策的不满,众多外国企业都开始考虑撤出中国的选项。

突如其来的急转弯
中国政府一向以其技术官僚引以为傲,但当局接下来的举措却令人大跌眼镜、无法理解。几乎在隔夜之间,中国取消了各项防疫措施,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倘若中国共产党当初制定严苛防疫政策的初衷真是为了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那么他们在改变政策时想必就会设立一个过渡期,以便发起大规模的疫苗接种行动,并让整个医疗体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事实却是政府完全没有做相应的准备。

很多老弱病残人士最后一次接种疫苗,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了,更何况他们接种的又是免疫效果欠佳的科兴疫苗。药店和医院现在已经人满为患。新冠病毒绝不会对中国特色的防疫路线网开一面。过往的经历让人有理由担心,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将会感染病毒,成千上万的人将会死于非命。

此前被中国共产党强制封控的中国民众,现在又一次被投入了无助的境地。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Hu Ping胡平
@HuPing1
·
12月17日
试想,如果今日中国——尤其是北京——疫情大爆发的状况发生在二十大之前,那会对二十大产生多大的冲击?习近平还能那样踌躇满志地接受大会顶礼朝拜自我加冕吗?这就是他为什么不顾专家的建议,不顾已经造成的巨大次生灾害,硬是要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直到二十大开完后才开始松口。他不傻。



张平
@pingzhang632
·
12月17日
短短两周,我在北京的家人全阳。这个病毒传播速度快得有点匪夷所思了。以色列即使去年全面放开,也没这个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入境隔离5+3的必要性在哪里?中国的疫情比世界任何地方都严重,中国人去海外没有隔离要求,反而海外去中国得隔离?



上官亂
@shangguanluan
·
21小时
現在成都街頭和封城期間一樣安靜,因為陽的都在家,沒陽的不敢出門。大家都在努力躲過高峰期,結果就是就是大家努力在把高峰期往後拖,但那隻鞋子遲早會落地。



方伟|Wei Fang
@sohfangwei
·
12月17日
美国政府跟中共说:“你那里疫情这么严重,我们愿意帮忙”,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说:“不用了,我们有制度优势”。
现在国内老百姓就在怨辉瑞的进口药太贵,美国政府要帮忙,中共说不用,我自己行。
这叫啥:「宁要党的面子,也不要老百姓的里子」



DW 中文- 德国之声
@dw_chinese
·
21小时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12月17日在《财经》年会上表示,中国官方颁发的 #新十条 政策出台时间,是三年来每周报告死亡人数最低的时点,此外也是三年历史上连续几周每周报告病例死亡数低于一万的时点。

他提到,假设新十条提前到今年年初,中国大陆2022年将有86.6万-103.9万人死亡。



美国之音中文网
@VOAChinese
·
18小时
北京一所医院在体育馆设立临时发热门诊,让更多的民众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领取药物。美联社记者所走访的一些发热门诊普遍都很平静、有秩序,没有出现拥挤。



秦鹏
@shijianxingzou
·
10小时
网传江苏省为了尽快实现群体免疫,以便恢复经济,下令加快民众感染速度。无锡市被批“阳得太慢”,开始强逼阳性学生返校。江苏省的计划是,争取在明年3月份让“大部分人都染上一次”,以便恢复经济“正常运行”。还有上海网友说,“我政府朋友目前都在外面玩,我问都不怕?他回复上面要求他们阳。”



章立凡 Zhang Lifan
@zhanglifan
·
12月17日
转【北京的一位著名教授的私信】
“我们这里已经把大把资源都浪费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ChineseWSJ
·
12月17日
最近几天,随着新冠病毒席卷中国首都,北京为新冠阳性死者指定的火葬场之一堆满了尸体,这初步表明了中国突然放松疫情管控造成的人员死亡。

北京东郊殡仪馆的一位女士估计,每天大约有200具尸体被送到殡仪馆,而在通常情况下是30或40具尸体。



推文
查看新推文
对话
李 庆
@LQ0068
以前封,它们不顾人民的死活;现在放,它们还是不顾人民的死活。一封了之 ……一放了之 …… 都是对人民的生命负责。
—— 习近平:收放自如,这是国家治理水平的表现。



https://m.dw.com/zh/%E7%96%AB%E6 ... E7%8F%AD/a-64134129

疫情如山倒 北京殡仪馆员工带病上班
17.12.2022
医护人员正在北京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前转运一名病人
中国政府12月初突然放松防疫管控后,许多大城市的疫情正在爆炸式增长。在2200万常住人口的北京,殡仪馆压力山大,许多已经被感染的员工也不得不带病上班。
(德国之声中文网)自12月7日中国宣布放宽防疫的"新十条"以来,官方没有再通报过任何新冠死亡病例。然而,北京的多家殡仪馆却面临着陡增的压力。

北京密云的一家殡仪馆向路透社记者表示,不论是馆内员工还是驾驶车辆的员工,出勤率都有所减少。一名工作人员说,火化服务的需求正在不断积压,"我们有许多员工都被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

北京怀柔的殡仪馆则透露,现在平均每具遗体需要等候三天才能火化。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路透社:"你可以自己把遗体运到这里,最近很忙。"

在北京东郊的一间殡仪馆,美联社记者则看到几十个人戴着帽子、顶着严寒、穿着全套防护服的工人把棺材一个个推了出来。当一个拿着写字板的员工喊出死者的名字时,一个亲属拖着行李走到棺材前检查遗体。其中一位亲属告诉美联社,他们的亲人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

广告

中国国家卫健委已经在12月14日宣布不再通报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病例。而且,由于各地已经停止了大规模核酸检测,无症状感染者已经变得难以追踪。这都导致了人们无法再通过官方数字来判断疫情的严重程度。

一名在北京东郊殡仪馆的死者亲属告诉美联社,她的老年亲属在12月初生病,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12月16日上午在急诊室去世。这位不愿具名的女士介绍说,当时急诊病房里有许多人都测出了新冠阳性,而且没有足够的护士来照料急诊病人。

美联社记者12月16日晚上在该殡仪馆停留了约1小时,期间看到有十几具尸体被推走。殡仪馆内好几个人都向记者讲述了一名死者当天早上去世前呼吸困难的惨状,但是最终其死亡证明上却只写了"肺炎"为死因,尽管此前已经测出过新冠阳性。

东郊殡仪馆的员工对美联社表示,最近几天业务量明显上升,每天大约有150具遗体需要火化,平时只有几十具。其中一名员工将此归咎于新冠病毒,但另一名员工指出,往年冬季的死亡人数也会较平时激增。

做核酸成为百姓生活的日常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中国宣布新十条
2022年12月7日午后,当许多市民正和往日一样排队做核酸之时,中国官方宣布了优化疫情防控的新十条。除了没有再提"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外,有关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不再查跨地区流动人员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等规定也显示,中国告别了长期坚持的清零政策,开始通过放松防疫措施逐步将社会导向经由感染奥米克戎病毒实现“群体免疫”的道路。

孙春兰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会议上强调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二十条不是”躺平“。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优化防疫二十条无法落实
就在不到一个月前的11月11日,中国的”清零沙皇“、副总理孙春兰还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会议上强调,中国日前出台的二十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不是放松、更不是“躺平”,要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坚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由于所谓的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部分内容与“动态清零”总方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各地在防疫中“层层加码”的问题仍然无法真正得到解决。

乌鲁木齐大火造成10人死亡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乌鲁木齐火灾引发民众对清零政策更大的怒火
11月24日,在部分居民被封控已长达100多天的乌鲁木齐,一栋高层住宅楼发生火灾。严格防疫措施导致被封在楼里的民众无法逃走、消防人员也长时间不能越过障碍救火。官方称,火灾造成包括儿童、老人在内的10人罹难。该事件最终成为各地爆发反清零、反封控、反政府抗议活动的导火索。很长时间以来,清零政策导致的层出不穷的防疫乱象已经引起民众广泛不满。对许多人来说,比病毒更可怕的是隔离、歧视、封控以及一些防疫人员对权力的滥用。

China | Proteste gegen Chinas Null-Covid-Politik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公民觉醒的“白纸革命”
乌鲁木齐大火在数十所大学和多个省市引发学生和民众的群聚抗议。反封控、反核酸、反清零成为其主要诉求。上海市民11月26日晚间涌入当地的乌鲁木齐中路,高呼“共产党下台”、“习近平下台”。各地的抗议活动中,许多人高举白纸,抗议中国政府打压言论自由。随着清零政策导致经济滑坡,民生艰难、失业人口猛增、类似文革的场景重现,民众的公民意识逐渐觉醒。最突出的事件是中共二十大前夕、2022年10月13日发生的北京市四通桥抗议行动。名叫彭立发的抗议者打出了“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领袖要选票,不做奴才做公民”,“罢课罢工罢免独裁国贼习近平”的横幅。

郑州富士康工人逃离工厂返乡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官方宣传导致民众恐惧、工人逃亡
尽管对新冠的研究和海外抗疫的经验已经证明一年多来占主导的奥米克戎毒株致病力低,死亡率已低于流感,中国官方仍坚持在抗疫之初取得较好效果、习近平亲自决策的”动态清零“总方针,目的之一是想显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最高领导人决策的正确性。 为此,中国官方仍大力宣传奥米克戎的危害,将海外放松疫情管控称为”躺平“。由于缺乏真实信息,当有20多万员工的郑州富士康发生疫情后,上万工人为防感染以及不满隔离条件而逃出厂区返乡,令工厂生产面临巨大危机,iPhone减产。后来招入的员工又因待遇问题暴动,遭到当局镇压。

上海大白封小区,阻止居民外出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大白”权力小了
中国抗疫初期,身着白色连体防护服的医务人员被称为“最美逆行者”。随着地方组织的落实封控的人员以及警察也穿上这样的防护服进行核酸检测、消杀、监控、转运感染者和密接人员,“大白”成为这些人的代名词。有关“大白”使用暴力的负面报道和投诉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将他们称为“白卫兵”。新十条中有关感染者和密接人员可以居家隔离,不再一律强制隔离,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不得采取各种形式临时封控等条款受到民众普遍欢迎,反衬了”动态清零”的不得人心。

悼念李文亮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网民涌入李文亮微博悼念
新十条公布后,一些网民到武汉医生李文亮的微博账号下向他报告这个好消息。李文亮在中国疫情初期最早拉响警报、却遭到“训诫”,被称为疫情吹哨者。他染疫身亡后,民众自发悼念他,表达悲愤。微博用户在他的账号下写道,“凛冬已过,你看到了”,“医生,我们挺过来了,我们就要自由了”。

北京各地区安铁栅栏防止居民外出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迫在眉睫
新十条一旦真正落实,图中北京某地的这一场景也许不会再次出现。新规公布后,旅游平台上的机票、火车票搜索量激增。许多民众期待能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或探亲访友。由于奥米克戎传染性极高,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很快将出现感染潮。过去一年多来,中国的防疫主要放在“清零”上,疫苗接种停滞不前,现80岁以上老年人中,仅有40%的人接种了三针疫苗,因此,保护老年群体,“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迫在眉睫。这也是放弃清零政策后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China | Wirtschaft und Handel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德国经济界对中国放松防疫表示欢迎
尽管今年3月上海出现疫情时,就有专家主张“与病毒共存”,但高层仍然决定封城“清零”。长达两个月的封城不仅给民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也令各行各业的供应链、作为中国经济支柱的进出口受到很大压力。近几个月各地不断封控加剧了外贸下行的趋势。德国工商会表示,因中国的封控政策等原因,超过三分之一德国在华企业计划在中国之外的地方扩大生产,增加多样化。对于中国现出台放松防疫的新政策,德国经济界大多感到松了一口气。

世界杯上球迷欢呼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动态清零”结束点燃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为了替新冠政策转弯做铺垫,中国近日让专家出面宣传奥米克戎致病力低,目前无证据表明新冠有后遗症等等,但部分民众仍对放松防疫的步伐是否一下子走得太大有所担忧。中国政府一直拒绝批准西方疫苗供民众施打,同时强调国产疫苗也对防止重症和死亡具有很好的保护力。新政策公布后,中国很多民众从先前的囤食品转为囤药物,准备迎接感染潮的到来。有专家称,最终90%的人将感染奥米克戎,但达到群体免疫需要多长时间,尚无专家出面预测。不过,世界杯观众席上人们不戴口罩尽情欢呼的电视画面已经让中国民众看到了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1 | 10
中国仅统计直接死于新冠病毒患者
根据中国官方统计数字,自2019年底以来,全国总共只有5235人死于新冠病毒,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比如在美国,累计已有110万人死于新冠。然而,公共卫生专家指出,这种统计数据不能直接比较。中国卫生部门只计入那些直接死于新冠病毒的患者,那些因感染新冠而导致原先基础疾病恶化的死者则不被纳入统计。而在许多其他国家,任何以新冠病毒为因素或促成因素的死亡都被算作与新冠死亡病例。

不少医学研究者已经对全面放开防疫措施将会导致多少人死于新冠进行了分析。美国卫生计量与评估研究所(IHME)的最新预测显示,中国突然取消严格防疫限制,可能导致中国病例数量在4月1日前后达到高峰,即全国2/3人口被感染,届时死亡人数将达到32.2万。该预测考虑了中国各省政府发布的疫情和疫苗接种数据,还借鉴了香港奥密克戎疫情的数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12月6日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更是表示,依照数学模型测算,放宽防疫管控后的第一波疫情高峰,"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China Coronavirus l Impfung in einer Schule in Nanjing
中国年轻人疫苗接种率非常高,但是老年人接种率却在东亚地区垫底
疫苗接种率低 人均医疗资源薄弱
60%的中国人口即意味着超过8亿人。而目前全球的感染人数为6.48亿人。而且,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医疗资源明显偏低,老年人群中的新冠疫苗接种率也是重大短板。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的数据,11月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完成两针接种的比例为86%,加强针接种率约为68%。但是80岁以上老年人两针接种率仅为66%,加强针接种率更是只有40%,在东亚各国中垫底。作为对比,德国60岁以上老年人加强针接种率已经超过85%。

中国官方也意识到这些问题。国务院已经在11月底出台文件,布置加快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而在医疗资源薄弱的农村地区,当局也在努力推动增加发热门诊的数量。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12月15日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披露,到明年3月,大约90%的乡镇一级卫生院将设有发热门诊。

(路透社、美联社)



https://www.rfi.fr/cn/%E4%B8%AD% ... 0%E5%A4%9A?ref=tw_i


服务

关于法广

France Médias Monde 集团其他网站
© 2022 RFI –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法广对非本网站内容不承担责任。通过 ACPM/OJD 认证。



网上
电台
访问主要内容
法广 - 时事与新闻直播 -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 中国
中国/新冠病毒/染疫死亡
港媒罕揭中国疫情飙升疫死增多 仅“北京染疫在家身亡就有2700多”

发表时间: 18/12/2022 - 11:33

新冠病毒图片
新冠病毒图片 © 网络照片
作者:
小山
6 分钟
中国政府急转弯放宽防疫后疫情飙升,染疫人数激增,从抢药抢疫苗医疗挤兑不幸演变成丧葬挤兑,北京殡仪馆24小时不停转焚烧,网友批评盲目开放造成悲剧。香港明报透过调查当前疫情重灾区北京的多间医院、殡仪馆及相关丧葬产业链,发现近期已出现涉染疫死亡个案急增所引发的丧葬服务爆表情况。

广告
据中央社今天引述消息报道港媒揭北京染疫病逝数急增,指网友批盲目开放造成悲剧。

中国防疫急转弯大幅放宽后,大批民众因专家表示可能有9成人会感染,造成民众抢购囤积退烧药自保,海外亲友也帮忙抢药,导致港澳、澳大利亚多地缺药,就连平台网络商店开出比国外产地价格贵9倍的退烧药,也被扫光。

另澳门部分医院接待中国游客自费接种国外疫苗,越来越多对中国国产疫苗没信心的民众,开始询问如何赴澳门抢打。陆媒财新网报导,12月以来,赴澳门接种BNT新冠疫苗(陆港澳称“复必泰”)游客大增,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基本处于都是满负荷运作状态。”

但抢药抢疫苗外,中国疫情从医疗挤兑不幸走向丧葬挤兑,华尔街日报17日称,随着新冠疫情席卷中国首都,北京东郊殡仪馆的火化和其他殡葬服务要求激增。周五东郊殡仪馆接电话的一位女士说,“自从新冠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是超负荷工作,现在是24小时工作,根本接不过来。”

中央社引述香港明报今天进一步报告,透过调查当前疫情重灾区北京的多间医院、殡仪馆及相关丧葬产业链,发现近期已出现涉染疫死亡个案急增所引发的丧葬服务爆表情况。北京业内人士向明报透露,目前医院停尸间爆满,“一个格塞进两具遗体”,有太平间地面堆放著30具尸体;部分殡仪馆购入冷藏货柜,一柜储藏20至30具遗体;更指仅昨(17日)单日,北京染疫在家身亡“就有2700多人”,丧葬服务费坐地翻倍。

报道称,相关人士向明报表示,目前各殡仪馆24小时不停转焚烧,如市内较大型的八宝山、东郊等殡仪馆,日均能火化300余人,但目前仍积压有2000多具遗体,“一个礼拜都烧不完”。该人士称,由于大量未冻遗体出现变质,上述两馆之前已紧急购入冷藏货柜集中储藏。

中央社说,中国网友纷纷在社群媒体留言指中央急转弯放开防疫后感到人如蝼蚁命、如草芥,现在“真的有很多老人因新冠去世,到殡仪馆被告知排不上”,更有网友批评“这是盲目开放造成的悲剧”。

中国
新冠病毒
同一主题
中国/新冠病毒/清零
惊爆中国10亿人将受威胁感染新冠病毒

中国/新冠病毒/染疫死亡人数
中国专家罕谈新冠死亡:如提前1年不清零中国恐死百万

中国/胡锦涛/胡海峰
胡锦涛儿子传升官 官方急澄清

其他新闻
xgb
中国/新冠病毒/核酸盛世
18/12/2022
清零退场 核酸盛世也完结了

pyhtp
中国/鄱阳湖/建坝
18/12/2022
中国鄱阳湖要建大坝 环保人士与候鸟群“合提”抗议?

xg
中国/新冠病毒
18/12/2022
路透:中国各大城市称疫情严重

AP22345244066572
杭州
17/12/2022
中央社:杭州发烧者倍增9成阳性 缺药缺抗原试剂 官方数据早已失真

xg
中国/新冠病毒
17/12/2022
美国IHME预估确认 中国新冠感染将导致一百多万人死亡

法国退烧止疼药 Doliprane 1gramme
资料照片
中国/新冠病毒
17/12/2022
中国新冠疫情疯癫 民众狂抢药

cxgbdtts
中国/清零/染疫死亡
17/12/2022
华日直指北京东郊殡仪馆接收尸体数量激增 表明中国新冠死亡人数不断上升

Médaillons Xi jinping dans une échoppe de Kunming S Lagarde RFI
中国/马云
17/12/2022
“日经”称马云避祸日本 显中国重返毛时代

新冠病毒图 49
中国/新冠病毒/清零/经济
17/12/2022
华日称清零在11月重创中国经济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18 22:04 编辑 ]



yaya的房间|关于北京某医院现状的访谈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0989.html?amp


CDT 档案卡
标题:关于北京某医院现状的访谈
作者:voiceyaya
来源:微信公众号“yaya的房间”
发表日期:2022.12.17
主题归类:躺匪
CDS收藏:话语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编者:疫情管控放开后,由于多数人没有感染过,属于易感人群,短时期内会产生一个感染高峰。医院是高风险地区,本文访谈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主管护师,了解这一过渡时期医院的情况,作为记录,也给其他地区的管理提供参考。

受访者简介:

主管护师,目前供职于北京一家三甲医院住院部。

所供职的医院是什么情况?

答: 2022年6月,因为疫情形势严峻,医院要求所有医护人员两点一线,让每个人都签了承诺书。关于这个承诺书,领导说签了不一定有事,但是不签马上就会有事。


image

十一月中旬,单位爆发了严重的院内感染。刚开始是一个卫生员(劳务公司派遣的,给科室做一些杂务,如领东西、铺床、跑腿等)被感染,48小时之内病区有四五个患者被发现阳性,在这些患者被转运到隔离点或者发热门诊之前,还有两位患者的相关指标也很高,马上就会转变成阳性,这是当时我所在科室的情况。其他科室也有阳性的患者和医护,具体人数没有公布,医院内部传的消息大概有八九个科室,根据我们科室的发展速度,应该是真的。

根据当时的政策,发现阳性病例的48小时之内,所有当班人员被禁止离开科室,科室大门口派了保安看守。留在科室内的医护(大多是护士,医生只有两个)一直不分日夜地倒班工作。除了日常工作以外,还有消杀、保洁、转运病人等等。全部病人都被转送出去,能出院的去隔离点隔离,需要继续治疗的转去发热门诊,然后科室被封起来,停止运转。

一开始院领导让大家回家,说可以和社区说大家不算密接,因为“订隔离酒店比较麻烦“,大家抗议以后,争取到了去酒店隔离的机会。我因为犹豫了一下,没有订到房,一个人回家隔离了,其他人去酒店隔离。同病房的一位医生被医院允许回家隔离后,又被社区送去了隔离酒店。我和所在社区报备,社区说没有接到派单,没法按照居家隔离标准安置我,但还是为我争取了上门核酸。

一直到两周后才复工复产,但复工后又有大批医务人员被感染。医护感染的途径不一样,比如同样是院内感染,医生更多是从门诊急诊接触的患者身上获得,护士更多是从同事、住院患者身上获得。住院部的环境相对门诊急诊更封闭,一旦有感染源,传播速度很快。

目前只能维持最基本的运转,虽然接受新病人,但数量很少,只有平时的十分之一。很多择期手术患者已经等了一个月,还有化疗患者也一直收不进来,因为能上班的医护太少了,没法收治更多的病人。

现在个人是什么情况?是否感染?

答:十二月初医院开始复工复产,一天下夜班以后听说搭档阳了,自己每天测抗原,过了三天有症状出来,再上班的时候去单位测了个核酸,发现自己也阳了。除了去单位以外没去过其他地方,应该是上夜班被感染的。

我查出核酸阳性后,回家休息了6天。阳的第一天发烧了,退烧以后就是感冒症状,不严重。后来我自己测了下抗原转阴,第六天回来上班了。同事平均每个人休了一周左右,上班也没要核酸和抗原结果。

目前医院存在的问题是?

答:缺乏资源是目前最紧要的问题。院内感染严重,一半以上的医务人员都感染了, 尚能工作的又被抽调去传染病医院和医院内部的发热门诊支援,人力匮乏。以前我们也经常被抽调去外面支援,我支援过发热门诊,其他同事基本都去社区测过核酸,还有去小汤山和地坛医院分院支援的。

另外设备也不够。病房没有呼吸机,遇上抢救只能去其他科室借,可是很多科室没有开放,借不到。没有呼吸机的困境已经有几年了,因为我们是普通病房,一般重症患者会被转去ICU,就没有给我们配呼吸机。院里之前下发的流程是突发情况去附近科室借,可是遇到这种情况,别的科室不开也借不到。还有输液器这种日常要用的耗材,该有的种类也配备不足。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我们科室在院里比较边缘化,不是重点科室,所以资源分配方面处于不利的位置;其次是抗疫政策的影响,本来就不多的人力一再被抽走,疫情之前就缺乏的物力没有补上来,根本顾不上我们。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0981.html?amp

风声|人们诟病的不是解封,而是解封之前该准备得更好
CDT 档案卡
标题:人们诟病的不是解封,而是解封之前该准备得更好
作者:佘宗明
来源:大风号“风声”
发表日期:2022.12.17
主题归类:躺平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file

这些天,“阳”几乎是舆论场中热度压倒一切的话题。随着感染高峰的到来,很多人的朋友圈里含“阳”量持续攀升。在“阳性自晒”成了风潮的当下,有些情况也让人颇为焦心,如一堆人缺医少药,以至于出现“异地抢药”景象;如医疗系统全线紧绷,有些医护人员接连中招而人手紧缺。

昨天登上热搜的“五位养老院院长自述:抢不到抗原药品、拨不通急救电话、缺乏医疗应急预案;“买不到退烧药,乡村留守老人求助外地子女”等热门话题,更是令人揪心。

部分老人处在“防护裸奔”状态,很难不让人忧心。眼下老年人感染人数呈几何级增加,大量农村老人更是缺少屏障,若许多老人只能赤手空拳地面对奥密克戎侵袭,这让本就脆弱的他们只会变得更加脆弱,“灾害链”也会旋即而至。


img

不能将问题怪罪于解封

要知道,老年人群体通常体质更弱、免疫力更差,感染后煎熬感会更加强烈,再加上很多老人都有基础疾病,病情可能也会因此加重,所以,连日来网上“阳过”“阳康”之类的梗满天飞,“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以至于有网友造出了“发阳光大”一词,调侃大家阳了之后的不良反应就是先发朋友圈光明正大地昭告天下。但很显然,这类轻松欢腾的氛围不属于老年人群体。

也正因部分老人身陷求医买药的两难处境,叠加街头人流稀少、快递网点承压等情形,很多人将矛头对准了解封,将解除管控“封印”说成是以解决问题的名义制造出更多问题的罪魁,是解封将他们推向了“孤立无原”“药遥无期”的境地,是解封让人们现在都出不了门。

这显然是偏颇之见。

问题不是解封,而是解封前配套工作仍有不到位之处。不能因为出现了感染高峰,就否定解封。就算有些人讳认,事实也摆在那:解封对于我们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不得不”的问题。

疫情犹如汛情,当洪水涨得太快、水位高出警戒线时,靠物理手段围堵注定堵不住,只能是开闸泄洪,那样才能避免堤堰溃塌——虽然会出现洪峰。疫情随着奥密克戎的传播而速度越来越快,靠严控已很难将它控制住;在这波疫情中,许多人就反映没出门也“阳”了。

开闸是必选项。抛开病毒扩散速度来看,人们的心理承受阈值、公民的权利保障诉求和经济的恢复增长等需求,也都不得不“优化防控措施”了。

不能因为解封给大众生活秩序带来了瞬时冲击,因为有些应对失措催生了无序局面,就怪罪于解封。


img

疾控专家曾光也说了,造成疫情来势汹汹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把原因都归结于“放开”。我们需要的,是在前行中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退回到之前的严控状态。

当然,这不是说,支持解封就等于要回避解封后出现的挑战与难题。正如北大法学院教授沈岿所说,认真对待防疫转型,不能过度“退位”和“失位”。退位和失位,用俗话说,就是躺平。在沈岿看来,防疫模式的改变,有可能减少在过去持续耗费的某些成本,但也会带来新的成本,这就是风险社会中的“风险-风险抵换”。

这里面的新风险,最主要的就是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者生命健康所受到的冲击。若这种冲击没法被减缓,那沈岿说的两大成本——生命健康成本和政府-人民的互信成本,就会被抬高。

所以,正视和消除新的风险,也是不容回避的议题。应对新风险,不是要重拾严密管控措施,而是要补上公共服务短板,织牢保障网络。

打开泄洪渠很有必要,但同时也要设立防溺水提醒标志和配备救生圈。本质上,这是重新划定政府权责边界,要求其“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指要避免手伸得过长;有所为,是说要尽到应尽的兜底保障责任。

人们不需要全权包办,但需要基础保障,所以权力不能越位,也不能失位。


img

保障最弱势人群,需要公共保障归位

如果说,解封体现的是“有所不为”,那不躺平对应的要求就是“有所为”。也就是说,要放开该放开的,保障该保障的,这二者当并行不悖。

尤其优先保障的,是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群体的医疗救护资源与重症救助通道,不能让最脆弱的那批人处于“保障洼地”,更不能让他们处在无依之地。

就眼下看,某些人诟病的其实不是解封,而是解封之前本该打好提前量,如今却给人以准备不够充分的既视感。

比如,防疫物资抗原和药物等出现紧张,就连有些养老院都未能提前备药;有些地方120近乎被挤爆,致使有老人情况危急家属却打不进去……这多少暴露了些短板。鉴于解封后的感染高峰可以提前预见,此前严控已给打提前量留足了缓冲期,这类短板在前期就要及时补上。现在,那些养老院“猝不及防”的情形,多少让人有些猝不及防。


img

既然短板已经浮现,那么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就箭在弦上。

老人特别是乡村留守老人缺医少药,那就得在保障老人用药与就医的靶向上进行发力。别忘了,自从国家层面明确防疫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将保健康、防重症作为核心目标以来,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就成了重点人群。张文宏前不久说,保护老年患者是应对第一波疫情流行高峰的重中之重;钟南山也称,青年人感染后重症率低,应把就诊资源给更加需要的老年人。而前两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明确提出“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换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

值得注意的是,保障最弱势人群的用药就医资源,本质上也是要避免资源挤兑,将相对紧张的资源留给最需要的老年人和患基础疾病人群。这是个多环嵌套的“系统性工程”,加强防疫科普、保障药物供给、完善分级诊疗、优化应急预案等一个都不能少。

从媒体报道可知,很多人一发烧就打120、就往医院跑,有的跟新冠恐慌有关,有的跟受错误的“新冠治疗吃药流程图”误导有关,更多的是因手头没药而跑去开药,而分诊转诊环节上的刚性约束不足,又导致分级诊疗服务网络的分流效应没有完全显现。

因此,现在还得将许多工作做实做细,比如做好新冠科普的下沉和应对指南的普及,引导无症状和轻症人员居家治疗,比如从供给侧和配送端发力,努力保障防疫基本物资的末端供应,主动为特殊人群送上药物包;比如增强分级诊疗的刚性,让医疗资源配置能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进行更合理的分配……

在这方面,香港等地的经验,如放开前加速推进老年人有效疫苗接种工作、给老年人送上药物包等,可资借鉴。如今国内很多地方也在“补课”,如部署加快老年人疫苗接种,减少重症几率;北京还调整了急救中心接听模式,先分类筛选重症患者再进行响应,多家医院也开设了“线上新冠问诊”项目,避免群众恐慌性地集中拨打120;海淀区为60岁以上独居老人发放健康礼包,加强对老年人的药物保障;等等。

这几天,官方做出部署,对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等新冠重点人群进行摸底,也是旨在增强资源配置的针对性。这说明,有些该做的工作终究得做。

考虑到这波感染高峰离过去还要一阵子,那些兜底性保障的补足还得摁下加速键,让人们不用因为恐慌或缺药都扎堆跑去医院,让特殊人群可以更简便地获取医疗防护资源。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 ... 80%9F%E5%BA%A6.html

新冠疫情3年后造出魔幻的北京传染速度
2022-12-18 01:01
来源:
法广
作者: 肖曼

中国领导人亲自指挥部署的新冠疫情清零运动在3年后突然转向另一个极端。12月7日,中国政府发布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不再提实施3年的“动态清零”封控政策。防疫松绑后不到一周,各地染疫人数激增。令人无法理解的竟然是:在北京这个3年来中国防疫的香饽饽地区,在不到一周之际,新冠病毒的变种奥米克容神速地在那些曾自以为受到最好保护一个个家庭中传播着。

3年中,进入北京的外国人外地人,曾经去到外国外省的北京居民,都要遵守一系列检测隔离措施,可说是天之骄子的城市。但“新十条”发布后几天不到,就出现大面积感染,医院人满为患,药店退烧药和快筛剂被抢购一空,殡仪馆一车难求,引起民众恐慌。近日在网上流传被认为是北京一家私立医院领导的内部会议录音透露,北京很多医院已经瘫痪,现在北京、广州都在招募退休医护人员重返岗位,第一波非常严峻,症状很重,死亡的都是死在医疗挤兑上,“疫情不是躺平了,其实才是开始。”

“阳了”一词成为北京人罹患新冠后的专用表达。不少北京居民罹患新冠的故事都是一样的:他们一向遵守严密的自我防护,很少出门,但他们却在放开的头几天内就感染了新冠,谁都想不出在哪里感染的,匪夷所思就成为许多北京人的共同感受。由于事发突然,赶紧出去买药,却发现“哪里都买不到了,许多药店旁边都是大排长龙,医院更是不敢问津之地。

和之前的武汉上海疫情相比,北京的大面积传染速度可说是魔幻和惊人的,如何解释?中国疾控中心前首席科学家曾光12月16日承认:现在疫情大幅度上升,上升速度出乎一般人的预料,甚至出乎公共卫生专家的预料。但他认为造成疫情来势汹汹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把原因都归结于“放开”。曾光说,最近出台的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条条都是向放开的方向发展的。如果单纯从公共卫生观点来看,一些准备做得没有很充分。但是疾病病死率低于千分之一,甚至低于万分之一。从发病来看,现在“放开”是比较好的一个时机。他还提到,疫情传播的特点是北方比较严重,京津冀地区疫情感染情况是差不多的,但是从北向南,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从东部向西部,有一个蔓延的过程。

12月16日,“不能把疫情上升都归结于放开”的话题登上百度热搜,引发各地人们的讨论。有网友认为:“没有准备好,就放开,是失误。大多数人还是弄不到布洛芬和口罩。”还有网友说:“现在的放开,更像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如果提前几个月做好准备,也不至于现在这么兵荒马乱的感觉,无论封还是放,最终遭罪的都是老百姓。”

网上针对封控或放开政策引发不同派系争议,尽管人们观点不同,但不少人认同的是:“无论是‘清零封控’还是‘共存放开’,政府都没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 “中国政府是不得已而放开的。严厉的封控已经导致了各种各样的乱象,越封控感染的越多,它没法再持续下去了,所以就放开了。但是放开后,政府又极端的不负责任。政府的做法是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封控,二是极端地放开。没有科学的应对决策和措施,无论是封控还是解封,这两种极端都是以践踏人权和限制人的自由、以违法犯罪的方式来进行的,所以大家都是不满意的。”

毋庸置疑的是:疫情政策放宽之前的3年间,中国官方一再强调坚持“动态清零”。但放宽防疫后,官方喉舌马上发文称:民众要“做好健康第一责任人”。人们调侃说:政府管了我们3年,今后要看个人的造化了。

“北京速度”令人咂舌,中国其他城市也令人担忧,有上海居民向中央社吐槽说:先前封控防疫,各地比的是谁病例数最少、谁的防疫措施最严苛,层层加码一刀切。现在比的则是谁放得最宽、谁放得最快,省市间好像在抄作业,我看你做什么,我也做,不要问有什么道理,这边的硬规则就是‘没有道理’”。“太魔幻了,前几个月有密接、次密接都要居家贴封条隔离,现在忽然又说不可怕了。一夜之间都不一样了,这是魔都啊。”

在新冠疫情传播3年后如何创造出魔幻的“北京速度”的质疑中,“亲自指挥部署防疫”的习当局陷入左右为难的尴尬和沉默。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主任近日在内部会议上说,最终大家都会感染。这波疫情总可能会持续3到6个月,高峰可能会在一个月来到,每个医院都会有压力。



@急诊夜鹰
放开对于奥密克戎的封控之后,马上就发现几个大问题。

1 放开之前没有药物储备。

2 放开的决定,连很多超级大医院也没有提前被告知,急刹车,急转弯。

3 放开后感染数量剧增,医院见招拆招的过程中战斗打的很艰难。病区划分,人力资源调配都没有理顺。而传统的诊疗模式应对不下这种爆发的冲击。苏州把发热门诊前移到核酸采样小屋,是个办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很多慢病老人管理,狭窄的空间难以应对发热患者。大医院单纯依靠发热门诊和急诊也无法应对急危重症患者,所有医院需要专门设置阳性患者救治病区,院内要有一定纵深,院前要主动出击。这里需要关键的两个资源,一个是人力,一个是药物。

4 部分基层乡镇农村也开始蔓延,诊所卫生室大批量输液人群出现。大家都知道,能吃药不打针。这种治疗误区市场仍然很大。

5 各个医疗机构在上马重症医护培训项目。医疗分科越来越细,医院能应对综合急诊的人员其实很有限,很多高年资医生已经连球囊面罩都不会用了。以往急救基础训练的欠账一下子就暴露了。



@Yulong-lli
实在是笑不出来也开不出玩笑。从自己出现疑似新冠症状到确诊过去五天了,半条命都是止疼退烧药给的,而且目前上海外卖软件已经很难买到推荐药品布洛芬和扑热息痛了,甚至靠谱的温度计都没有,时常运力不足,真的又是一出闹剧。虽然我自己比较幸运靠医疗保险买到了,但是电话打给家人或者和朋友交流还是会听到买不到的声音。请问,四月份大家饭都吃不上的时候送狗屁清瘟胶囊的逆天调度能力现在又去干啥了,纳税人的钱和医保的钱还没有洗够是吗?

躺倒家里床上疼的不能睡觉,烧的迷迷糊糊的时候更能共情到之前被拉去方舱的患者该多难熬啊。所以稍微有点力气后,第一个就是爬起来记下来,不会忘记烂到根里的样子是什么,也是时候醒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MLRS270
原来真有这个宝贵报告。《柳叶刀》论文,王辰院士团队做的调查。研究人员在2020年6月和2020年10月至12月之间进行了两次后续随访(当时疫苗还没有开始给民众接种)。调查对象均为自2019年12月1日以来在武汉居住至少14天的人员,覆盖所有年龄段,囊括了3556个家庭、共计9542名居民的代表性样本。

研究发现,武汉人群的血清阳性率为6.92%。

在所有532例抗体阳性受试者中,有437例(82%)无症状,研究团队指出,这不太可能有太大偏差,因为疫情期间武汉采取了严格措施来发现病例,武汉居民也对自己的症状相当警觉。

按照这个比例,当时武汉约有900万人,其中感染了原始毒株的就应为62万人左右,大大高于当时报告的确诊数5万多人。

/@华尔街法眼2:那时国外就有好几个模型认为武汉的感染人数至少是几十万。



https://mp.weixin.qq.com/s/3Ei-4FIqhRmSrYBb2PB6LA

独居的我,阳了
虎嗅APP 2022-12-18 21:33 发表于上海
以下文章来源于深燃 ,作者深燃团队


图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作者:金玙璠 苏琦 吴娇颖,编辑:苏琦,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过去一周,你周围有多少朋友“中招”了?

自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宣布除特殊场所外不查核酸证明和健康码、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可居家等措施以来,全国持续出现感染病例,其中有不少是在北京独居的年轻人。深燃找到了6位“中招”的北漂独居感染者,聊了聊他们过去十天的经历。

他们都出现了新冠的典型症状:前两天主要是高烧、浑身酸疼、乏力;转低烧后,小刀割嗓子、水泥封鼻子、咳嗽流涕等症状加重,味觉和嗅觉也短暂消失。

独居的他们或多或少面临着一些难题。有的人高烧、咳嗽到八个晚上睡不成整觉,但工作一直没停;有的人烧到39.8℃,头疼到想吐,冲进厕所吐时却晕倒在地;有的人在感染后不知情夜跑了5公里,发病后疼到整夜睡不着;有的人在“阳”之前,排队一个多小时买了600多元的药;有的人不敢告诉爸妈,一边发烧一边拒接视频;还有的人因为家中没有温度计,一直不知道自己烧到多少度。

好在,他们并不是孤立无援,家人轮番问候,朋友之间、邻里之间互相接济药物、抗原,有人还收到了没见过面的微信好友送来的退烧药。

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阳转阴,这次感染新冠的经历过后,他们都表示能够更坦然、更乐观、更平和地对待病毒,对友情、亲情和邻里情也多了一份更深刻的理解。“所有的症状都在感冒加发烧的范围内,不算‘可怕’,但的确难受,不要觉得无所谓”;“希望大家都能早点行动自由,生活和工作秩序恢复正常”。

下次至少准备个温度计,知道自己烧了多少度

旖诺,36岁,北京朝阳区

12月8日周四下午,我突然感到身体不舒服,有低烧、嗓子疼的感觉,但我当时非常忙,在线上盯一个直播活动,就没当回事。

到了12月9日下午,身体实在难受,我就跟朋友借了一个抗原,一测是两道杠,确诊新冠阳性。我并不清楚感染原因,因为在确诊前我已经居家十天,只是隔两三天会下楼倒一次垃圾。

和不少朋友交流后,他们都觉得我的症状更严重,而且开玩笑说我把新冠十大症状给集齐了。

我嗓子疼,嘴里一直渴到冒烟,一会儿不喝水就要干呕的那种,期间还恶心呕吐,味觉、嗅觉完全消失,连着烧了四天,一直到第八天还是整夜整夜地咳嗽,严重时经常震出血丝,浑身酸痛、头晕头疼、鼻塞流涕这些也都没落下。

我的味觉、嗅觉在第二天减弱,第三天就彻底没有了,夸张到我把一勺老干妈吞下去都尝不出味道,一罐黄桃罐头下肚,除了“凉飕飕”也没尝出甜味。

这十天过得迷迷糊糊,做饭不规律,吃饭也没心思,经常是饿了就凑合做一点吃。前几天因为发烧头疼+口干起夜,后几天因为咳嗽+口干起夜,导致我连着八个晚上几乎没睡成觉。只有一两次能连续睡着一小时,很多时候都是半小时甚至十分钟一觉。有一次凌晨两点,我干脆泡上一壶柠檬水坐在那喝,反正也睡不着,不喝就咳得难受、喝了就得总起夜,索性不躺下了。

因为我从确诊的第一天到现在一直保持工作,最痛苦的是睡不着觉精神很差,工作状态受影响,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药、抗原、温度计,这些我全都没有来得及准备,这导致前面几天我一直生扛没吃药。后来我的抗原是朋友闪送给我的,布洛芬是朋友分了她的一半给我的,润喉糖是朋友快递给我的,还有一位微信好友,我们此前并不认识,却亲自上门给我送了几包冲剂。

这次新冠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很多人性的闪光点,也感受到大家的“苦中作乐”,已经把“阳”当作了“社交货币”。

图片

旖诺向群友分享感染经历  受访者供图

我的经验是,所有的症状都在感冒加发烧的范围内,不算“可怕”,但的确难受,不要觉得无所谓。到12月17日,也就是我有症状的第十天,我阳转阴了。

虽然我的症状比较多,个别比较重,但体验过后,心里就有数了,这次踩过的坑,下次肯定会注意。比如,我起码会准备个温度计,这些天大家都在说自己烧了多少度,我有点小遗憾,都不知道自己烧了多少度。

最难熬的时候,是身体帮我“断电”度过的

璐璐,31岁,北京丰台区

12月10日是我的生日,我约了一个居家很久也特别“宅”的姑娘来家里玩。11日晚上,她开始发烧,13日测出抗原阳性。我紧跟着她开始发烧,12月12日是我出现症状的第一天。

我最初的症状是头晕,嗓子变声。第二天最难受,从37.4℃烧到39.2℃,咳嗽、胸闷、头疼、肉皮疼、乏力、没有食欲、感觉眼睛要冒火。

当时,我的朋友们最高的烧到39.6℃,其次是39.4℃,我起初的39.2℃略逊一筹,但到第二天晚上就以39.8℃“高”过他们。

图片

受访者供图

我当时直接爬起来,手机都拿不稳,手抖着拍了照片发了朋友圈,好多人过来关心我。有个北京的好朋友在留言区开玩笑地说,“努努力,凑个整儿(整数)”。

烧到39.8℃实在太难受,头疼得想吐,我就吃了一粒止疼药,它也有退烧的作用。吃过药后,头疼有所缓解,隔了四个小时,我按照说明书又吃了一粒。

结果那晚我“大姨妈”来了。新冠和姨妈同时,真的能把人烧晕。我半夜起来想烧壶热水喝,结果刚站到厨房,就开始浑身冒冷汗,头晕耳鸣、恶心想吐。

我就冲进厕所,还顺手抓了根皮筋想把头发先绑起来再吐,结果把别的东西给带倒了,然后就看不见了,等再睁眼的时候,我整个人躺在地上。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地上待了多长时间,有意识以后就赶快挣扎着爬出厕所,冲回房间的床上,等我再醒来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

事后想起来,我觉得可能是最难熬的时候,身体帮我“断电”度过的。

进入第三天,体温保持在38℃以上,难受的状态有所缓解。第四天是发烧以来精神状态最好的一天,我还下床做了顿简餐。但我的嗓子开始疼,声音变成了严重的气泡音。我们平时关系好的六个人有个小群,我还用气泡音挨个给大家录了晚安音频。

进入第五天,我从高烧状态变成重感冒状态,嗓子疼、鼻子堵、脑门烧、舌头有一种麻木感、嘴唇干得爆皮,我就玩命喝水。睡眠质量始终很差,总是醒,醒了之后一身汗。

这次生病,体会到什么叫“人间自有真情在”,北京和外地的朋友都问我缺什么要给我寄,也有朋友给我精神上的支持,互相陪伴。我建议独居的朋友和家人朋友随时保持联系,一定要有人知道你的处境。

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工作已经全停了,这些天实在是做不下去其他的事情,想拿本书看看,完全没有力气,也没有精力,只是浑浑噩噩地刷短视频。我希望身体尽早康复,能尽快回到工作岗位。

典型症状都体验了一遍,高烧到39.6℃还在工作

青豆儿,30岁,北京朝阳区

我是12月8日确诊的,第一次测抗原就中招了,结果显示弱阳。感染前,我已经居家办公了一阵子,也没去过大规模人群聚集的地方,所以根本不知道感染源。

我算是把新冠所有的典型症状都体验了一遍。前两天主要是高烧、浑身酸疼、乏力,高烧退了之后,开始嗓子疼、吞咽如刀割、咳嗽、流鼻涕,这些症状有所缓解之后,味觉和嗅觉又消失了。

最难受的时候,就是高烧导致浑身疼痛,以及吞咽像是在吞刀片,疼得掉眼泪,半夜经常疼醒。

晚上睡不好是最痛苦的,一直处于昏昏欲睡但又睡不踏实的状态,吃了退烧药不停出汗,床单和被褥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要么被疼醒要么被咳醒,只能睡一会儿醒一会儿。前两天晚上,我都是靠郭德纲的相声转移注意力,后来,开始听罗大佑和李宗盛的演唱会了。

图片

从左到右依次测于确诊的第1、2、7、9天  受访者供图

我日常备有布洛芬,但没买抗原,还好朋友有囤货,分了我一些,闪送的跑腿费比抗原还贵。还有住附近的朋友给我把川贝枇杷膏送到了门口,有朋友买了电解质水给我,还有朋友半夜给我抢了黄桃罐头和冰淇淋。邻居也很热情,特意问候了我,让我需要帮忙的时候跟他说。

这些都让我觉得特别感动,好像独居生病也没什么难度,也没有特别想家或者需要人照顾。我感觉,只要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准备好水、药、纸巾和食物,没太大问题,这几天你不会有什么食欲,也吃不下饭,所以也不是很需要人做饭收拾。

独居人士不太方便的地方,就是生活垃圾不好处理,因为没法出门,也担心携带病毒,我把每天的垃圾打包了放在门内玄关处,准备等康复了一起处理掉。

感染后,我第一时间发了朋友圈,也一直在记录自己的症状,还把抗原自测的结果发到了家族群,感觉现在大家的心态都很平和,能够科学看待新冠病毒。爸妈、亲戚和朋友,每天都会来询问我的状态,还有在外地感染的亲戚和本地感染的朋友,每天都和我交流症状以及病情进度。

我的经验就是多喝水多休息,特别难受的时候可以对症下药,主要需要储备的是退烧药。心理上,也不需要太紧张,这些症状都得走个流程,正常情况下几天就消失了。

虽然阳了,即便是在高烧到39.6℃的时候,工作还是正常进行中,这就是打工人的基本素质,也是打工人的宿命。

现在就是期待赶紧康复,到时候我就自由了,可以把之前想去的地方都去一遍,想做的事情都做一遍,去堂食,去看电影,去逛公园。希望大家都能早点行动自由,生活和工作秩序恢复正常。

浑身疼得像被壮汉暴揍,父母的视频电话不敢接

甘甘,32岁,北京通州区

我是12月11日确诊阳性的,事后来看,是我小看新冠病毒了。

12月10日那天,我“全副武装”逛了趟超市,当时还庆幸进超市终于不用扫码看核酸了。12月11日下午,我开始感觉脑袋昏昏沉沉,心想外出全程都做了防护应该没事,还喝了一罐啤酒“杀菌消毒”,喝完更加头昏眼热,以为是酒劲儿上来了也没在意。

结果晚上睡着觉,我就感觉不对劲了,半夜起来一测体温38.5℃,测完抗原发现自己“阳”了。接下来,头、胳膊、腿和腰疼得死去活来,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跑了个马拉松四肢严重乳酸堆积的情况下,又被几个壮汉暴揍了一顿,疼得我直在床上打滚。

一连三天,我都是在反复发烧中熬过来的。我自认为骨子里是一个非常独立、不喜欢依赖别人的人。但在烧到39℃、整个人已经分不清是醒着还是做梦的时候,照顾自己还是有点力不从心。

当时家里的退烧贴用光了,我就胡乱从冰箱里拿出了一贴面膜糊在脸上降温,不到十分钟面膜纸就干了,我只能从冰箱翻出了几个冰袋用。

图片

用来降温的冰袋 受访者供图

由于我住的是一个Loft,为了省下爬楼梯的力气,我那几天都睡在楼下的沙发上;那几天周边外卖店都关门了,本想点碗粥,一看配送费20.8元,赌气没点,反正也没胃口,全靠喝水和吃水果撑着。

到了后期“嗓子吞刀片”的阶段,我看网上的攻略可以用浓盐水漱口缓解,结果盐分浓度没调整好,不仅干裂的嘴巴被蜇得生疼,还当场吐了出来。另外比较难以忍受的,是由于一直没出门而堆成山的垃圾。

阳了之后,我第一时间在凌晨发了个朋友圈,屏蔽了家人,主要是给领导看的,不然不好请假。不过虽然发烧了,平时清醒的时候还是得紧盯着工作群,这大概是打工人最后的卑微了。

一直到快康复,我也没敢跟爸妈说,怕他们担心。有一天我妈给我打微信视频,我都没敢接,只跟她说我在加班,装作风轻云淡的样子,实际上人已经快“烧熟”了。

我还记得我感染的那几天,北京的风巨大,风的声音、树晃动的声音、电动车的警报声在夜里此起彼伏,有一次迷迷糊糊中,我以为自己已经捱过了一夜,点亮手机屏发现才凌晨2:50,那一刻的感受真的难以言表。

我现在已经基本康复,12月17日测抗原,第二条杠已经极其微弱。我的经验就是,不能掉以轻心,尽量注意防护,能不阳就别阳。

在“阳”之前,我排队一小时,买600元药

英华,26岁,北京朝阳区

我本来没囤药,主要是抱着侥幸心理,想着三年都没感染,应该不太可能一放开立马就感染,但形势严峻,我有点不舒服以后就决定骑着小电驴去线下药店买药,还算庆幸,跑了两三家药店就找到一家还在卖退烧药,我便加入了排队的长龙中。

我怕以后不容易买到药、身边朋友也缺药,就多囤了点,排队一个多小时后,最终买了600多元的药。

回家之后,我一想发烧不方便洗澡,就赶紧洗了个澡,为了让头发尽量多保持几天干燥不出油,洗头发的时候没有用护发素。

12月9日,我低烧一天,当天没测出来是阳性,10日才确诊。

9日傍晚,体温果然开始慢慢高上来了,我反复烧了两天,每次反复温度都会更高一些,最高到38.8℃。我觉得最痛苦的地方在于,怎么着都不得劲,睡也睡不着,20分钟就要起来一次。特别难受的时候,根本没什么心思追剧,连撸猫的心情都没有,还好我的猫咪状态一直正常。

不过,我这次生病,体会到了什么叫“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此前,小区群里不是各类家政、房屋、外卖的推销信息,就是装修、孩子跑跳、楼道垃圾没清理的“投诉”,过去一周,邻居们开始在群里互帮互助、救济起药品和抗原了。其中一位姐姐,先是在群里求了一个抗原称想回郊区看望爸妈,等她回去之后,又在京郊的药店多买了几盒布洛芬分给群里需要退烧药的邻居,并义务给其他需要药品的邻居“代购”,放在楼下便利店让大家自取,大家都叫她“活雷锋”。我也受到感染,把家里剩下的3罐黄桃罐头送给了有需要的邻居。

每天看着邻里互帮互助,我的心态也逐渐好转。等第四天的时候,我选择将这件事告诉爸妈,爸妈倒是很淡定,教了我一些熬梨汤和姜汤的方法,让我多休息多喝水、别老盯着手机。后续,好多平时很少联系的亲戚也都打电话安慰我,让我觉得好多了,也越发想家了。这次生病也算是为过年回家做准备了。

目前我还有咳嗽症状,等我痊愈,我打算先去看《阿凡达2》庆祝一下,然后计划出京去迪士尼跨年,这也算是阳转阴之后的“福利”了。

感染后不知情跑了5公里,发病后疼到整夜睡不着

陈都,30岁,北京朝阳区

12月9日,我感觉到嗓子有些别扭,我还以为只是上火,没太当回事。当天晚上,我还自我感觉良好地出去跑了5公里。

直到第三天晚上,我开始发烧,烧到39.5℃以上,需要一直喝水、跑厕所,整夜睡不着。我托朋友拿到抗原,一测是两道杠。

最难受的是第四天,因为不只发烧到39℃多,还全身疼,就像是平时从不劳作的人突然间干了一天的重体力活,全身肌肉都拉伤了,而且,不是疼在肌肉、肉皮,而是疼在骨头缝里,整晚睡不着。

因为我平时坚持锻炼,每周五次5公里跑、一次10公里跑、一次骑行100公里,我原本以为自己不用吃药也能扛过去。可后来高烧到将近40℃,没办法,我吃了三天的药,对于退烧和缓解疼痛有一定作用。而这些天最难受的就是因为发烧、疼痛,造成的整夜整夜不能睡觉。

因为在这之前,大家都说它相当于大型流感,我的物质准备、心理准备都是奔着流感去的。其实感染新冠的痛苦,不在病痛本身,而是它超出了你的认知。

比较有趣的是,很多常年不发朋友圈的人,这次感染新冠后也开始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症状。看来,生病的时候人是最脆弱的,都希望能得到外界的安慰。

我的症状属于朋友圈里偏重的,他们有的症状我都有,而且程度比较重;很多人到第五天症状有所缓解,而我很难受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七天,嗓子喝水依然像吞刀片。直到第八天,除了咳嗽、感冒,其他症状都减轻后,我才感觉又活过来了。

这轮感染新冠,我最庆幸的是没有影响家人。9月份,学校放假,我就开车把老婆送回了老家。我把最难受的那几天扛过去之后,才跟爸妈汇报,告诉他们不要为我担心。

一个人住,当然也有不方便。我感染后不好意思点外卖,担心增加外卖小哥感染的风险,就自己在家煮粥吃。最难受的那几天,一天就是一碗小米粥加半包榨菜。现在身体好些了,一天开始吃两顿饭,两碗粥、几个馒头,再加一袋榨菜。

这次生病没有耽误工作,但对我来说,失去最多的是对家人的陪伴。我已经四个月没回家看爸妈,两个月没见老婆了,希望一切尽快恢复常态。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旖诺、青豆儿、甘甘、英华、陈都为化名。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作者:金玙璠 苏琦 吴娇颖,编辑:苏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阅读原文
阅读 6.2万



@拆台CT
一方是医护人员因感染减员,一方是患者激增,医疗系统正遭遇严峻挑战。

近日,全国多家医院相继报告“减员严重”,除了倡议行政职能部门人员奔赴临床一线,有医院号召医护中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要坚持工作,让症状较重的职工立即休息和治疗,症状消失后立即返岗,还有医院安排阳性无症状感染者到阳性病区上班。

多家医院亦指出,最为严峻的时刻或许还未到来。

[生病][生病][生病]



@菜菜_dt

刚刚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推上的一位医学大V,UCSF的医学系系主任Bob Wachter刚才发推,谈了一些对疫情和omicron的看法,主要是关于口罩、疫苗、抗原测试的:

关于口罩:
- 戴错误的口罩、或者错误地戴口罩,不能起到防护作用;
- 他会在拥挤的室内空间里戴KN95,在医院里也会戴KN95,但是如果他的病人感染了新冠,他会戴N95;
- 如果佩戴正确,外科口罩也能起到不错的防护作用,但是他不会戴着外科口罩出现在高风险的环境中;(关于这点,可参见微博正文 )
- 布口罩的效果不是太好,但是总比没有口罩好(图2,美国一项2021年2-12月的调查发现,在公共室内环境中总是戴口罩的人,感染新冠的概率会比较低)。

关于疫苗:
- 疫苗在疫情早期的效果是相当出色的,防感染有效性接近95%,防重症/死亡的有效性接近100%;
-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各种新变异体的免疫逃避特性,疫苗防感染的能力已经下降,目前的加强针只能降低~50%的感染风险,而且这个效果只能持续两三个月,但是,在防感染方面,能有一些效果,总是比没效果要好,特别是在感染高峰期的时候;
- 疫苗仍然可以有效地减少重症和住院的概率,并且,在这方面的效果能持续三个月以上;
- 一系列的研究显示,接种疫苗可以降低Long-COVID也就是“长新冠”的概率;
- 他自己,还有他的孩子们,都在九月份接种了二价加强针。

关于抗原测试:
- 在2020-2021年的时候,家用抗原测试是可以在症状刚开始的时候测到阳性的;
- omicron来了以后,有些人在感染了新冠、症状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具有传染性,但抗原测试在此时会得到阴性结果——没有证据显示家用抗原测试的性能随着omicron变异而恶化,但是这个情况着实是令人困惑的;
- 为什么PCR/核酸检测会比家庭抗原测试更敏感呢?因为PCR/核酸检测过程中会经过一些扩增的步骤,因此在病毒水平很低、不感染别人的时候,核酸检测就可以检测到阳性结果;
- 从平均来看,一个感染了新冠的普通人,做抗原检测,大约会有持续8天阳性,而核酸检测的结果,持续阳性的时间约为两倍;
- 一方面,在症状消退后的恢复期,可能会出现8-10天“抗原阴性、核酸阳性”的阶段,此时活病毒的数量已经非常低、不足以造成感染了,所以他们现在以“抗原阴性”来判断解除隔离,而不是“核酸阴性”;
- 另一方面,在症状出现时,也可能会有1-2天是“抗原阴性、核酸阳性”,这个时段就比较麻烦,因为患者在这段时间里可能会有传染性;
- 目前,他个人会采取的做法如下:
  - 如果出现了新冠的相关症状,他会进行抗原测试;
  - 如果抗原阳性,他就确诊了,开始隔离;
  - 如果抗原阴性,他还是会戴上口罩,第二天继续进行测试;
  - 如果第二天抗原依旧阴性,他会认为自己暂且新冠阴性,会考虑自己是不是得了流感什么的;
  - 如果第二天抗原阳性,他就确诊了,开始隔离。

仅供参考。
祝好。



@三联生活周刊


23分钟前
【今起,#南京市每日持续向市场投放退烧药200万片# 】据@南京发布 ,根据市政府要求,为缓解近期购买退热药难的问题,今日起,南京市每日持续向市场投放退烧药200万片。12月19日起,153家零售药店统一拆零销售,每个顾客限6粒,可凭医保购买。 #退烧药紧缺有望元旦前缓解# ​​​



@拆台CT

49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各地疫情高峰到来时ICU能撑住吗#

重症监护室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能力要求都很高。

事实上,多位ICU专家向“医学界”表示,增加床位和购买设备是最简单的,但更困难的是,是否有足够多训练有素的人手,尤其是在救治能力原本就薄弱的广大基层地区。

在地方,近年来,很多县级医院为了创二级医院,纷纷设立ICU病房。

但河南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ICU主任刘小军曾指出,目前的情况是,有三分之一的县级医院重症医学开展能力不够,主要原因是没有人才,缺医生、缺护士。“除了县人民医院好一点,县二院、县妇保健院、县中医院这些日子不好过的,收入上不来,更加难招到人才。”



美国癌症医生张玉蛟教授

1小时前
来自 微博轻享版
已编辑
防疫小处方;
#新冠防护手册##我的防护手册#
①基础知识
常用预防手段,勤洗手,佩戴N95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奥密克戎的传播系数(R0指数)是18.6,随着管控措施放开,已经达到22

②备药
1、不要滥用,
2、缓解疼痛,散利痛,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千万不要一起用。吃药一定要确保间隔时间到
3、中成药,维C,银翘片,三九感冒灵。其中成分都有对乙酰氨基酚。
4、吃完药,要大量喝水
5、药品安全使用:超过过期时间,还有半年缓冲期

③发烧
1、发烧是正常免疫机制,有助于对抗病毒
2、体温超过38.5才吃药,抵抗力好,39度吃药也可以、体制弱可以不到38.5

④其他形式
1、补充维生素C。但不要大量,一天不要超过2克
2、电解质水,糖盐水即可,
3. 鲜果含有维生素C,补充水分,钾离子
4、备一个监测氧饱和度仪器,低于自己病前的水平就考虑就医;正常健康人应该在95%以上。
5、多备鸡蛋,牛奶等其他蛋白质
6. 睡足8小时



@霍小兵
何新:医政药政最大的恶政就是老百姓临病无药求治
大疫流行,此疾病可防可治并不可怕。但是之所以哀鸿遍野,是因为许多患者扶老携幼求告无助。
而一个令举世震惊的事实是,全国城乡买不到最基本最普通的退烧镇痛药剂。
如果这不是有黑手囤积居奇有意制造人祸,那么这就是当代医政药政最大的败政,恶政。任何巧言如簧花言巧语都无法美化掩饰。



https://mp.weixin.qq.com/s/rLoBynBukPktBluc8U9Dfw
新冠疫情围困下的肿瘤患者
原创 陈广晶 虎嗅APP 2022-12-18 17:29 发表于上海
图片


出品 | 虎嗅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编辑 | 陈伊凡
头图 | 视觉中国

要不要去打疫苗?照常看病还是尽量不要出门?发烧了怎么办?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肿瘤患者和家属来说更像是生死抉择。

“手术已经改了两回期了。”肿瘤患者王玲告诉虎嗅。她正在准备切除肺结节的手术,“原定12月初完成,到现在(12月15日)还有两项术前检查没有完成。”

王玲此前已经先后做了乳腺癌、肠癌手术,虽然已经接种了三针疫苗,但是最后一针已经过去了一年多。

在最新发布的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方案中,加强免疫的接种间隔已经缩短到了3个月。最新研究也显示,新冠疫苗的保护力会在6个月以后逐渐消失。身边新冠阳性的人越来越多,王玲也越来越担心,特别是为了准备手术她不得不经常去医院,“每次去医院心里都很忐忑”。

类似的情况,在肿瘤患者中十分常见,绝大部分治疗中的患者还处于“裸奔”状态。全国最大的肿瘤患者线上社区“与癌共舞”做了一项问卷调查,2397人参与,结果显示,未接种疫苗者所占比例62.66%。打过疫苗的895名受访者中,有66.82%也是在发现肿瘤前接种的疫苗。

在这样的情况下,“阳了会出现重症”、“感染新冠会导致病情进展”以及“医院挤兑,阳了无法及时就医”等担忧,加上退烧药、感冒药被抢购一空,N95口罩紧张等问题,令很多患者和家属深陷焦虑。

“前段时间,我心脏早搏,医生说可能跟担心太多有关系。”王玲告诉虎嗅。在与癌共舞的内部互助社群里,每天都有很多相关的求助信息。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全国每日新增病例数都在2000例以上,其中广东每天新增病例数超过1000例,北京的新增病例都在400多人。加上未在统计之列的无症状,阳性人员更多。在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眼中,这些都是令人不安的潜在传染源。

肿瘤患者的担忧是否必要?而从保障体系来说,又该如何保障肿瘤患者等脆弱人群的安全?



用生命在闯关?

受肿瘤疾病或放化疗治疗的影响,身体免疫力往往很低,与新冠病毒的遭遇战中,他们是易感人群,风险也远高于健康人。如果再没有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保护、也没有抗病毒药物等的支撑,他们感染新冠病毒,简直是用生命在“闯关”。

最关键的一关,就是发烧。

77岁的李先生,是12月11日上午感到不妙。前一天他的妻子刚刚退烧。“那时候我特别担心发烧,结果一测体温,已经38℃了。我就说这可麻烦了。”

2021年8月,李先生确诊胃癌,原本应该在一个月后接种的第三针疫苗被无限期推迟。

此后一年多的治疗中,他经历了手术、化疗,还有消融治疗,就在一周前,他刚刚结束新一轮消融治疗,身体正处在极度虚弱的状态。因为各种原因,只有老两口在北京。一旦持续高烧导致肺炎等更危急的情况,那恐怕真是要求救无门了。

怕什么来什么。当天晚上他的体温飙升到了39.8℃,家里没有任何官方推荐的退烧药。老两口慌了,给远在加拿大的大儿子打电话求救。

那对于大洋彼岸的一家人,是“兵荒马乱”的夜晚。“周围的药店都暂停营业,淘宝一律缺货。”李先生的儿媳妇告诉虎嗅。“120”是不敢想象的,就在两天前(12月9日),北京市公开的数据显示,24小时内呼入量31863次,其中6000多次“要车”电话。如果去医院排队,老人的身体恐怕也难以支撑。

凌晨5点钟,在北京城的另一端,李先生的亲家被从睡梦中叫醒,将仅有的退烧药分出来,包括:6片乐松(洛索洛芬钠,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也被用于退热)和一盒儿童布洛芬栓剂“闪送”给李先生。

而另一边,他的亲家刚稳定的体温又开始升高了,手上只有留下应急用的3片“乐松”……

实际上,发烧并不能算是一件坏事。病毒、细菌等侵扰人体时,人体的体温调节神经中枢功能就会受到干扰,进而引发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失调。体温升高,则是机体为了自保,释放发热中枢介质,导致产热量多于散热量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内会产生大量抗体、白细胞内酶的活力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也会增强,这些都是为了消灭“入侵者”。

因此,一定范围内的发烧,临床不会急着降温(一般认为是38.5℃以下)。在相当长时间里,人类坚信发烧可以治病。1660年,有“英国希波克拉底”之称的托马斯·西德纳姆就曾写过“发烧是大自然赐给世界的强大武器”。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也有发烧治疗自闭症等相关研究。

不过,发烧也确实有可能发展成更加严重的症状。比如导致免疫力低下者的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增加心脏、肺部负担、损伤神经系统、损害脑细胞,甚至危害生命。这也令很多人对发烧充满恐惧。

中国经济网曾引用《美国儿科疾病杂志》刊发的研究指出,大多数父母对孩子38℃以下的发烧表现出了过度的担心。

后来的结果也确实证明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实力。在经历过十几次用凉毛巾包头的物理降温之后,李先生的体温基本降到了相对安全的范围内。此后,李先生又经历了咽痛、干咳、没有食欲等阶段,目前已经逐渐康复起来。

类似李先生这样闯关成功的肿瘤患者不在少数。这既得益于人体免疫系统,也是新冠病毒新毒株致病力越来越弱的结果。

“如果早说是’新冠感冒’,我也就不这么担心了。”刚刚脱离危机的李先生向虎嗅乐观表示。

不过,个体的胜利并不意味着,脆弱人群也可以只依靠自身免疫力来抵御疫情。

新冠病毒如何影响肿瘤患者?

虽然,肿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并不必然发展为重症,但是风险仍然是值得关注的。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向虎嗅表示,目前的粗感染率应该还不到20%,个人防护已经非常难了,医院不能去了。风险最大的时期是在2023年年初的2个月,免疫逃逸更强的XBB、BQ1、BQ1.1预计在亚洲有一波,它们的再感染率高,而多次感染会导致原来已有的疾病病情加重。

新冠疫情暴发早期,也就是2020初,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建行团队就撰文指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死亡,更多是因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非呼吸衰竭,这可能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也就是新冠病毒与人体结合的蛋白酶,在多个器官重分布广泛有关。

这使得受损的器官不局限于呼吸系统。而恶性肿瘤,以及化疗、手术等治疗方式,都会导致肿瘤患者处于全身免疫抑制状态。这也让他们更加容易感染、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前述何建行团队研究数据证实:截至2020年1月31日,研究者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575家医院的1590例符合条件的新冠肺炎病例中,发现有18例占总数1.3%的患者有肿瘤病史的。这个比例超过了中国总人口肿瘤发病率0.29%,提示了肿瘤患者更容易感染。

即便是到了Omicron为主要毒株的时期,肿瘤患者仍然是高危人群。上海研究者对2022年上海某定点医院新冠感染病例的分析也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在其中占到9.3%。4名死亡病例,都是80岁以上高龄、未接种疫苗,合并基础疾病者。其中的基础疾病,就包括了肺恶性肿瘤。

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辛辛那提大学癌症中心等机构的研究者,对12046名患者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后发现,接受免疫疗法治疗的癌症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更可能出现细胞因子风暴,进而出现重症或死亡。(这些患者于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间向COVID-19和癌症协会(CCC19)登记处提交了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发布的全球肿瘤负担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恶性肿瘤患者457万例。加上带瘤生存者,预计中国恶性肿瘤患者总数约有5000万例。

他们最需要的保护是什么?

补短板也是与死神赛跑

实际上,疫情暴露了很多问题。其中对于脆弱人群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是非常重要的。

疫情期间,焦虑情绪是普遍的,在肿瘤患者群体中就尤为严重。

像王玲一样,因为担心感染,而导致本来就有的慢性疾病出现波动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华中科技大学统计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研究者,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对10名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了访谈,就发现了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问题。病情的恶化、无法及时就医等,都令患者感到暴躁、无助,乃至绝望。

在现阶段,尽管肿瘤患者出行、就医等,都不会受到限制,但是,客观上,阳性病例的增加、医院就诊者增加,都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特别是短期内感冒药、抗病毒药物储备不到位、急救体系面临巨大的压力的情况下,包括肿瘤患者在内的脆弱人群确实无法坦然面对目前的情况。

“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约半数人还没有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准备。'”常荣山向虎嗅表示。而这对于脆弱人群尤甚。

尽管如此,无论是对于患者还是卫生部门来说,焦虑还是最不可取的。

“免疫低下者在医生指导下打到有抗体为止是最好的做法。”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告诉虎嗅,香港澳门对脆弱人群,建议他们打四针mRNA疫苗或灭活疫苗。“如果以前打过两三针,现在打喷鼻或吸入式防感染效果好而且快。”

2022年初,香港也曾与Omicron新毒株打过“遭遇战”,有近1万名感染者死亡,其中绝大部分是未接种疫苗的老人。香港大学对此复盘结果显示,接种三针疫苗,无论是mRNA疫苗还是灭活疫苗,都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的风险。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也向虎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只有中国2亿多老人和5000万肿瘤患者都充分接种疫苗,得到了保护以后,才能真正恢复正常生活。

2022年5月,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刊发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的袁静、谭晓华、王福祥、王绿化、卢洪洲等专家合写的《恶性肿瘤患者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专家意见》。其中提到建议接种的四种情况,包括:

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后目前身体情况良好 的早期肿瘤患者,或已经完成放化疗、靶向治疗、 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等至少1个月以上的康复期患者。

正在接受内分泌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的患者。

恶性肿瘤术后超过3年,不再进行放化疗的 患者。

肿瘤控制良好、免疫力正常、处于复查阶 段的患者。

与疫苗接种同样重要的,还有建立对脆弱人群的常态化保护机制。

金冬雁告诉虎嗅,香港对脆弱人群常态化抗原检测,一旦发现阳性马上免费给药。这也是他近期呼吁的重点。这也是防止高危人群转为重症、出现死亡的关键。

而这一重任显然不能,都压在大三甲医院身上,需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王玲也向虎嗅表示,建议在社区医院建立发热门诊。“这样如果发烧了,可以就近治疗。”

现在,相关工作已经启动了。

12月15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就曾要求,各地对重点人群进行摸底调查,涉及人群目前主要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特别是合并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以及肿瘤放化疗、免疫功能缺陷患者。

同时,针对60岁以上人群的新冠第二剂加强针接种也已经开始了。

这些都是对保护脆弱人群的有效措施,是最需要尽快推进的事项。因为,这也是在与死神赛跑。

而在此之前,常荣山最想提醒肿瘤患者的是:“尽量避免被感染,自我隔离在家中,深居简出3个月。”



@港真DE

6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重庆倡导无症状和轻症状可正常上班 ,非必要不查验核酸阴性报告。#重庆无症状和轻症状可正常上班# ​​​



@柏麟在路上2
持续发烧12个小时左右(没量体温不知道烧多少度),下半身肌肉疼也是10几个小时。期间,右眼睛有点充血有点肿。目前没有任何不适或者症状。
  最难受的12小时内在家正常走动、做饭,期间就服用了一袋“大正”感冒药。
  阳不阳不知道(没做核酸也没做抗原),本人未接种新冠疫苗。 ​​​
2小时前



@织女Vega

2小时前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已编辑
今天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广州市医药物资供应新闻发布会。会上,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表示,根据专家预测,广州市疫情将在2023年1月上旬达到高峰。因此,广州市正加强医疗资源储备,提升救治能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疫情高峰。
目前的就诊患者中,以18-59岁青壮年为主,占86%。60岁及以上人群占比8.2%,18岁以下人群占比5.8%。



https://mp.weixin.qq.com/s/jjkN6HaM9BuT9Fj2llaoVg

保定正在痛中恢复
原创 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 2022-12-19 10:56 发表于北京
图片12月11日,河北保定,市民外出购买蔬菜。安越洋/摄
作者 | 李强 杜佳冰 刘言  实习生 安越洋

编辑 |从玉华

纠结多天以后,53岁卖臭豆腐的刘会芳戴上两层蓝色口罩,终于决定出摊了。

这天是12月10日下午,保定仍有不少家庭正经历“发热潮”,她的亲戚们也加入发热者的行列,而她自己一直未出现症状。“听说出来的人多了。”她提了提声音说,“光那么待着也不行啊。你不挣,一分钱也进不了,光花。”

她带着货去了往常周末常去的瀑河水库,那是保定新兴的旅游地,人多时跟集市一般热闹。这天是周末,来游玩的市民不算多,也不算少。只是不管走到哪里,她都能听到阵阵咳嗽声。“差不多都‘阳过’了,才出来呢。”她说,半天,她只卖了几百元,没赶上往常日子的一半。

这片拥有1000万人口的京畿重地,还没完全恢复昔日的繁华。无论如何,这片土地上的日常生活秩序正在重建,只是重建还需要时间。

在繁忙的早市,卖蔬菜的与卖烟丝的一同出现;马路上,高峰时段开始堵车,红色车尾灯照耀着街道;驴肉火烧店里的客流量虽然比不上往日,也让老板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医院经历阵痛过后,绝大多数感染的医护人员已重返岗位,日常医疗秩序正在恢复。

但医院正面临新的危机,感染新冠导致基础病加重的老年人涌进医院,门诊、住院压力迅速增加,并有医疗挤兑的苗头。

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后,传染病专家们的共识是,中国即将经历感染高峰。在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冯子健看来,第一波大规模疫情冲击到来的时间,与不同地区政策调整方式、调整前的感染者人数、人口流动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当保定已经经历过感染高峰时,不少地区才刚刚起步。

对于保定而言,它或许是新冠疫情以来,中国最早经历感染高峰、最先开始恢复日常的城市之一。对于其他尚未经历感染高峰的城市来说,保定“放开”之后所经历的,或许是他们也将经历——医院承受阵痛,迎接新的危机,居民自愿静默,慢慢恢复日常。

图片12月10日,河北保定,保定站西广场前,行人寥寥无几。安越洋/摄
阵痛前奏

如今已很难清晰地追溯这一波保定疫情的起点。

从官方公布的感染者数据来看,疫情从11月初就开始了,各区县不断出现零星感染者。与此同时,这里也持续面临石家庄、北京疫情的双面夹击。

起初,这对大多数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还很有限,保定一直是“常态化管理”的状态。人们照常堂食、出行、上班。医护人员则增添了被抽调去核酸采样的任务,社区工作人员也开始变忙了。

“最早(全员核酸)一个星期一次,后来一个星期两次,再后来三次。”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回忆道,“然后是天天做。”

在一家医院,院内感染的情况从11月上旬悄然出现了。这家医院相关负责人冯晓梅告诉记者,11月上旬,最先感染的是一名被市里抽调去做核酸采样的护士,接着一些病区开始出现个别医护、病人或陪护阳性的情况。

11月11日,国家发布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叫停了“随意封控”,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对密切接触者的管控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但进入11月下旬,保定新增感染者数量开始上涨,11月24日,保定新增14例无症状感染者,也是从这一天开始,保定主城区开始进行为期5天的“居家健康管理”与全员核酸筛查。

一位莲池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当时白天忙着测核酸,晚上忙着“追阳”、发抗原。他所在的社区常住人口400余人,工作人员只有5名,有时晚上12点多才能下班,有时需连夜排查“20混1”的混管阳性,“最多的一天确诊二十几个阳性”。不少社区都在忙着“追阳”。

等为期5天的居家管理结束时,全员核酸也取消了,原本人们可以外出自由活动,但实际上没什么人愿意主动出门。保定人开始进入了“自愿静默”“居家自愈”的状态,大街上空空荡荡。

如果置身这座城市,会发现小区允许出入,但居民不出来;饭店开着门,里面很冷清;商场开着门,顾客却很少。

一家超市的线上订单量比平日增加了10倍左右,一家驴肉火烧店老板也发现,线上订单比往常要多得多。只是外卖平台上骑手运力不足,一些市民的快递一直收不到货。

居家的发热者病情则轻重不一,有人觉得跟感冒差不多,有人觉得比普通感冒更重,更难受。有人高烧至40℃、头疼欲裂,有人嗓子疼得如刀割、嗅觉失灵,有人上吐下泻、浑身乏力,也有人前往医院就医。

那一阵子,有人为家人备了1000多元的药,有人在药店门口的寒风中排队买药。不少药店的连花清瘟胶囊、抗原检测试剂被一抢而空,等待补货,也有药店伺机捆绑销售。

图片12月10日,河北保定,一家药店的货架。安越洋/摄
后来,保定市公布了主城区1296家药店名单、地址、联系电话,并将全市4800家药店纳入5543个社区、乡村药品供给网络,保障群众购药需求。

“那段时间阳得特别厉害,方舱都住满了。”那位社区工作人员的感觉是,11月底至12月初,保定进入疫情发展最快的时期。他也在11月28日感染,开始居家至自愈。不少密切接触者,甚至出现发热症状、自测抗原阳性的感染者不再被转运至隔离点或方舱医院。

那时,国家尚未发布“新十条”,尚未明确“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的措施。但“逐步放开”的信号已愈发明显。

11月30日下午,广州多区宣布解除了所有的临时管控区,但广州疫情仍在高位运行。

而当时的保定,已经开始直面第一波疫情的冲击了。

图片12月10日,河北保定,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本部急诊门口,刚下救护车的患者。安越洋/摄
第一波冲击

11月底,保定市的医护感染开始“遍地开花”,到12月10日前后,冯晓梅所在的医院医护感染近三分之二,“各科室有一半或只有三分之一医护人员上班”。

据记者了解,在保定,私人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医护人员感染的情况。那段时间里,第一波疫情的冲击之下,保定的医疗系统也遭受了创伤,正常的医疗秩序受到挑战。

“白沟这次大约从(12月)1号开始有大范围的感染,估计有30%。”保定白沟镇一家诊所的医生蒋善鸿告诉记者,也正是那天,他的诊所在按上级要求关门一个半月后重新营业,“一些发热病人来都否认自己感染了,只是称着了凉,每天有一二十人。”

“我心照不宣地拿一些药物,最常开的是对乙酰氨基酚片(一种解热镇痛药),一毛钱一片,一次吃两片。”蒋善鸿说,“3号我嗓子有点儿疼,4号烧到39.5℃,诊所关了一天,做了两次抗原检测,确认阳性。”

12月5日,蒋善鸿感觉身体好了些,又开始接诊。前来就诊者无需查核酸或测抗原,也不用扫健康码。他记得,5日至10日,诊所经历了客流量的高峰期,“半个月来,病人最多的一天也就是五六十个人。”

“病人一开始问我能进吗,我说能进。我一看他们这病,我说我也阳了,大家如释重负,都欣然接受。”蒋善鸿告诉记者,从12月11日开始,客流量趋于正常,“回到了每年冬天没有流感状态下的一个流量”。

在冯晓梅看来,这样的私人诊所缓冲了大量有就医需求的发热病人对大医院的冲击。“他也是有一定的治疗新冠的能力,因为大部分症状比较普通,开点药就没问题,其实不需要到医院的。”

据蒋善鸿透露,像这样的诊所在白沟有200多家,个别诊所出现了病人排队的现象,有的大夫害怕,要求病人做抗原,还要消杀,“流程有点儿冗杂了”。

早在11月28日,保定市就曾召开医疗机构分级诊疗视频座谈会议,市委书记党晓龙强调,“要坚持协调联动,市级医疗机构聚焦全市重症患者救治,发挥县区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首诊能力,引导无症状、轻型患者就地诊疗,坚决防止医疗资源挤兑。”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并印发了《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提到,“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均要设置发热诊室(门诊)”。

只是对于当时正在遭受第一波疫情冲击的保定而言,不少社区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尚未做好设置发热诊室的准备。12月11日,记者注意到,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上还贴着“本机构不设发热门诊”,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医护人员感染而关门停诊。

图片12月11日,河北保定,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门紧闭。安越洋/摄
也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开始接诊发热病人,但遇到了缺药、医护感染、人手不足等问题。

“一开始接诊量和平时差不多,一天10几个人。10号,前来就诊的患者有30几个,大多症状是肌肉酸痛、高烧、呕吐,大部分四五十岁、五六十岁。”一位在保定市高新区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医生告诉记者。

当时,这家服务站里连花清瘟胶囊已断货15天,感冒药、退烧药也缺货,医生只能给病人开一些解热镇痛的替代药,如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蒲地蓝口服液等。“效果不能保证,并且这些药也快断货了。来病人我也没法看了。”该医生说。

在综合医院,门诊、急诊、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也有些紧张。

由于院内感染频繁出现,并愈发严重,冯晓梅所在的医院一旦发现阳性病人或医护人员,一边封控病区,一边快速流调,再把相关病区合并管理。但她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医护减员明显,病人一度减少到300多名,“医院基本处于半瘫痪的状态”。

“当时的困难主要是因为我们医护人员阳的特别多,好多病人根本收不进来。”冯晓梅告诉记者,“后来感染科全阳了,我们从各科抽调医生去充实感染科,熬过了那段时间。”

急诊科医护人员感染的速度也很快。“一开始急诊科是常态化管理,并没有要求二级防护,等有阳以后,我们升级防护,但很快阳完了。”冯晓梅告诉记者,她感觉保定市似乎是突然之间出现了大量感染者,她自己在12月初感染,7天后返岗继续工作。

早期感染的医护人员能获得10余天的休息时间,而后是7天,再后来是5天,最后鼓励没有症状就返岗、带阳上岗。但一些需要接触脆弱人群的科室,比如肿瘤科、妇产科、新生儿科要等对医护返岗要求比较严格。“尽量让他们转阴以后再返岗。”冯晓梅说,“但是呼吸科、神经内科、心内科做不到。”

冯晓梅回忆说,那是医院非常艰难的两周,有人曾连上24小时班,医护人员都在医院打地铺,甚至睡电梯间,医院也腾出来许多没收病人的病房让医务人员休息。

一位保定市三级医院的医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相比于住院部,这次门诊医护受到的冲击更多一些,“门诊有一些同事已经被感染了,他们就被安排在发热病区恢复”。她和许多同事下班之后不敢回家,担心把病毒带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自己在外找地方住。

在近两周的困难时期里,冯晓梅所在的医院,依靠尚未感染和感染后返岗的医护人员支撑着医院的运转,等待更多的医护人员返岗。

“现在北京和我们两个星期前的那个状态差不多。”冯晓梅说,“必要的防护还是要的,能够保存一部分实力,或者让医护人员感染时间分散开,不至于太集中,影响科室运行。”

图片12月11日,河北保定,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总院,病人挤满急诊抢救区。安越洋/摄
医疗资源紧张

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同日,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12月9日,国家规定,医疗机构不能拒诊核酸阳性患者。

12月10日、11日,记者了解到,一些保定市的医院急诊、发热门诊出现不同程度医疗资源紧张的状况,但普通门诊客流量并不大。

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总院区急诊科,病区的病床都住满了,而在医院门口有人正售卖行军床,医院里有老人正躺在简易行军床上,也有老人坐在轮椅上输液,还有病人哭着跟医生说,排不上队,医生说,“要等,现在都没医生,医生都阳了。”

“病人发烧5天了,一直咳痰,有基础病,血压已经高到190-200mmHg。”一位想住院的患者家属对中国青年报说,“晚上核酸结果是阴性,但医生说到不了住院的标准,而且医院已经没有床位了,血压要慢慢降。”后来,他们转去了一家私立医院。

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抢救区、留观区、诊疗区、走廊两旁的病床也都住满了病人,多是老年人。床已经不够用了,有病人坐在轮椅上等待,有病人家属自带垫子和被子前来,有人用着从救护车上抬下的担架床,走廊里摆着呼吸机与氧气瓶。医护人员人手明显不足,有家属被告知“急诊阳性很多,感染风险很大。”

图片12月11日,河北保定,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本部急诊室,医生在过道上为患者扎针,家属举着输液袋。安越洋/摄
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急诊科,来就诊的多是发热的儿童。该医院一名工作人员说,医院呼吸科住满了,第二天的床位需要排队预约,如果是阳性病人,需住专设的隔离病区。

保定市妇幼保健院急诊开放,但空荡荡的,医院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急诊的大夫都被调到发热门诊去了。”而在发热门诊,不少父母抱着贴着退烧贴的孩子前来就诊。在保定市第二医院,发热门诊有10多人在排队,冯晓梅所在的医院发热门诊也出现了排队的情况。

在保定市一家医院的透析室,11月底阳性病人开始明显增加,该医院有3个院区,其中一个院区透析室接收的均为抗原阳性的病人,后来医院又腾出一个病区,晚上给阳性病人透析,白天给阴性病人透析。

“我们不管有多难,基本都是收下了。”这名医生说。

“医院承担着周边200多病人的透析需求,这波疫情后又增加了30多名从市级医院回来和周边两个县来的病人。”透析室一名医生告诉记者,医院医护有感染,一度人手严重不足,最多时要工作13个小时,其他科室医生也前来支援。

这段时间,保定市的120救护车资源也颇为紧张。

一家医院的救护车司机也出现感染,只有两辆救护车能够正常运行。记者从保定市120接线员处了解到,因为本轮疫情,等待救护车排队20多位的现象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12月8日,一位接线员告诉记者,“现在非常紧张,现在都没有车,现在排的话要排20多个,因为没有车,不是没有调度,出一趟,如有发烧病人得消毒,现在全保定(市区)就四五辆救护车(正常运转)。” 7天后,记者再次致电时,情况仍然不见改观。

有病人家属在网络上记录下95岁的爷爷抗原阳性后的就医过程,“打急救排不上车,家人只好自己送到医院去,医院全是人,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吸上氧输了液,转危为安。”有突发脑梗的病人家属表示,半夜呼叫120救护车也需要排队。

图片12月15日,河北保定,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总院急诊外停着三辆救护车。安越洋/摄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的发热患者登记本上,记录了一位从60余公里外的保定市雄县乡下赶来的患者的就医情况:男,67岁,农民,12月9日发病,发热,下肢行动不力,转急诊。

病人家属告诉记者,他的父亲烧到39度多,“完全走不动了,以为脑血栓犯了”。家人在焦急中赶往雄县县医院,被告知医院“没床位,住不下”。随后他们去了县里的一家公立医院与两家私立医院,都无法接诊。

无奈之下,他带父亲回到乡镇一家私人诊所,“打算输些治脑血栓的药”,而私人诊所病人很多,医生表示,看不清病因,建议去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他开了一个小时的车,带父亲到了一中心医院。“地上坐的都是输液的。”病人家属告诉记者,“大夫说,不是脑血栓,发烧烧的,建议回去自愈,抓了些感冒药。”

“现在有一部分人往大医院跑,并不是他们盲目就医,而是没有得到有效的分诊、分流,这样势必会占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一位不愿具名的传染病专家说,“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第一道拦水坝,这道堤坝应该在社区,在基层医疗机构。这能够实现对病人的有效分流,减轻医疗挤兑给高风险人群带来的危机。”

图片12月12日,河北保定,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本部门诊部,挂号缴费的队伍。安越洋/摄
面对新的危机

现在,保定的医疗秩序正在恢复,但新的危机已经到来。

“其实现在我们已经缓过来了。”12月16日,冯晓梅告诉记者,“少部分(感染的医护人员)还在休养,绝大部分已经返岗,这个建制已经完整了。”

医护人员重返岗位后,日常的诊疗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冯晓梅记得,大约从12月11日起,医院的医疗秩序开始逐步恢复,就诊病人数量也开始回升。

从多位医疗系统的受访者的经历来看,12月10日是这一波保定疫情的拐点。

自12月11日开始,前往医疗机构的新增发热病人数量开始回落。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12月11日也发布公告称,12月12日起,总院区、东院区全面应诊,就诊患者需持48小时内核酸结果,有发热症状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大量的内科疾病。感染作为一个诱因,发热引起基础疾病的加重。”冯晓梅向记者表示,“现在感觉到有医疗挤兑的现象。”

在她所在的医院,12月16日相比于12月10日,医院病人数量涨了一倍多。“这个情况是从这一星期之内开始的。”冯晓梅说,“我工作20多年了,这么快速上涨的还是第一次。”

“这些病人大部分都需要住院,主要是老年疾病,比如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肺病等。”冯晓梅说,“这种病人大量涌到医院,用‘涌’字来形容都不为过。”“我们两个呼吸科病区,已经有50多个病人,但核定床位其实只有30张。”

在冯晓梅看来,这些病人的涌入并不单纯因为此前的就医需求被压制,而是感染逐渐扩散开来后,老年人感染的几率增加了,一旦感染就有可能有就医需求。

“冬季本身就是容易感染作为诱因诱发老人死亡的一个季节。”冯晓梅说,“尤其是之前流感比较严重的时候,也会有这种现象,但新冠放开以后确实比平时要多一些、集中一些。”

12月8日,保定市民政局联合卫健部门召开全市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培训视频会,对22个县(市、区)民政部门和养老机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据悉,保定市备案养老机构有146家,60岁以上入住老人有8833人。

保定市一家养老院院长告诉记者,该养老院过去三年一直处于封闭管理状态,目前暂无疫情。

“其实最担心的还是脆弱人群,这种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到底能不能扛过去?”冯晓梅说,“现在的矛盾突出点是,就诊的内科疾病比较多,医院收不进来,没床,病人一直在那儿等,可能面临等待时间长,病情恶化的可能。”

冯晓梅告诉记者,医院也试图转诊,但近期各个医院压力都比较大,上级要求医院自己消化。“儿科还可以,儿科有儿童医院,他们的床位还是可以转诊的,但是老年人转不上去,各个医院都爆满。这个确实是一个问题。”

图片12月11日,河北保定,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总院急诊内,一名老人躺在简易床上。安越洋/摄
12月7日,国家印发的“分级诊疗方案”提出,加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分级分类就诊转诊,其中提到,“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基础疾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亚定点医院医疗救治能力的,转诊至医联体牵头医院治疗,牵头医院不是三级综合医院或能力不满足患者救治需要的,转诊至与医联体建立协作关系的三级医院。”

12月11日,《保定日报》报道称,针对新冠肺炎普通型、重型或危重型患者,由县区向市级申请转诊,市级专家组进行综合研判,由市级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转诊治疗。全市配备342台负压救护车统一调配用于转诊工作。

与此同时,保定市组建了10个专业290名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对患者开展“一人一案”精准救治,并设置妇幼重症患者专科医院和儿童重症患者专科医院。保定市还建立了“2+21”方舱医院救治体系和“1+22”黄码医院诊疗体系,22个县(市、区)均组建了专家团队,广泛公布专家姓名及咨询电话,为群众提供24小时健康指导。

“一中心(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腾出来一个院区,专门收治各县区比较危重的病人。”冯晓梅说,“其实当时(急诊)这些危重的病人我们也试图转诊过,根本就转不进去,他们楼道里边都是病人,气管切开的病人。他们满了,他们也没办法了。”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曾于11月24日发布公告称,西院区于当日8时起,暂停门、急诊和发热门诊工作,启动接受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成年人新冠病毒感染者。12月10日记者了解到,在该院西院区有200多位新冠阳性住院病人。

12月12日,保定市发布《依托县域医共体提升农村地区新冠肺炎医疗保障能力工作方案》,提到“加强县级医院重症和传染病医疗资源建设和准备”,其中要求县域医共体牵头的县级医院要在12月底做好重症医疗资源准备。

“我们也正在积极协调医疗资源。”冯晓梅说,“我们对感染性疾病区进行扩容,增加医生、护士,从各科室抽调,紧急培训,看能不能缓解一些。比如从妇产科、神经外科、泌尿科,等现在相对清闲的科室抽调。”

另一方面,该医院因感染减员而停开的心脏内科,重新开科后,病人迅速满了。“我们又开了一个心内病区,昨天晚上就收了11个病人。”冯晓梅告诉记者,但这些病人并不全是有心脏系统疾病的,包括呼吸科收不进去的。

“我们也只能往里塞。”冯晓梅说,“到内科给他治一下,总比让他在外边强。做不到专科专治,我们就请呼吸科的来会诊。”

现在,冯晓梅所在的医院普通门诊收治病人“不考虑核酸阴阳”,只是住院需要核酸结果。

“主要是按(疾病所属)系统,比如说呼吸系统疾病就去呼吸科,消化系统疾病就去消化科。”冯晓梅说,“门诊直接就诊,不用分,也分不出来,10个里头有8个阳,其实医生诊断主要依靠他的临床表现症状。”

“现在(对新冠)连乙类管理都谈不上,乙类管理还需要提前报传染病报告卡,现在也没有人填报。”冯晓梅对记者表示。

12月7日“新十条”发布时,国家同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门诊区域要划分出核酸阳性诊疗区和核酸阴性诊疗区,分别接诊相应患者。”

“我们也研究过,想把病区腾出来,分阴性、阳性病区。”冯晓梅说,“但实际上第二天落实的时候根本分不出来,(方案)非常理想化,我们当时还想着做一个缓冲区,还没建好,各个病区已经开始阳了,缓冲不了。没办法甄别那些病人到底是阴是阳。”

“没地儿,不可能所有的科室都一分两半。”一名保定市三级医院的医生也向记者表示,“比如彩超室、心电图室,大部分时间就一个人值班,怎么办?设备器械也要消毒,很多客观条件都达不到。”

图片12月15日,河北保定,在医院急诊诊疗区、留观区排队等待的患者。安越洋/摄
在冯晓梅看来,现在有利的情况是,“大家虽然不是满血复活,但基本上能够全力投入到救治工作当中。如果当时(感染高峰时)也有这么多老年病人过来,医务人员又上不了岗,那是很危险的一件事。”

从其他方面来看,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之后,医院的医护力量也不再被牵制于全员核酸、流调追阳、打疫苗、方舱医院、集中隔离点,也不必担心因院内感染而受到上级问责。“对我来讲,肯定是一种解脱。”冯晓梅说,“以前它会牵制我们四分之一的人力。”

“如果病毒不变异,现在的毒力的情况下,(还得)一个月差不多就结束战斗了。”冯晓梅告诉记者,需要关注老年人,这个重点人群并没有完全被感染,他们往往会是一个家庭中最后一个感染的,而压力也在后头。

图片12月14日,河北保定,市民排队打牛奶。安越洋/摄
慢慢恢复日常

现在,发热的保定人体温降了下去,供热系统也逐步恢复正常。

“(医院)在慢慢恢复。去看病的人多了。”感染后已自愈的陪诊师白启说,“封控那一段时间普通门诊都没有多少人,有的专家门诊整个都停掉了,现在一些专家号可以挂了。”

但还是有人不敢外出,找他帮忙去医院开药的有孕妇,有长期用药的病人,也有肿瘤病人。这段儿时间成了白启做陪诊师以来最繁忙的日子。

一位出租车司机说,“我们楼一个单元12户,有9户都发过烧。”他自己在阳过康复后,重新上街开出租。他发现,近期多是去儿童医院、妇幼医院的乘客,“大人一般有病,在家里扛扛,吃吃药就过了,小孩就特别重视。”

一位母亲终于在12月15日这天预约上了住院手术,手术时间暂定下周二。

“拖了3个多月了,不知道病变成啥样,无论怎样我也必须默默接受。”这位家在保定的女人说,“开始没钱看,收了玉米,凑够了钱,就封村了。”12月5日,她去医院问,医生让她回去等,一个多星期后,她收到了医院发来的住院通知。

卖臭豆腐的刘会芳周末去瀑河水库附近摆摊,工作日就去县城周边的集市赶集,她发现,集市上的人流量也恢复了三分之二。

她原本以为自己侥幸地逃过了这场“大流行”,没想到在重新出摊的第四天,还是被击倒了。“烧了我一天一宿,浑身酸疼。”刘会芳说,“不发烧了,我就出去。”12月15日记者联系她时,她听上去恢复了力气,也已退烧了,在跟丈夫商量准备明天出摊要用的年糕。

同一天,保定市竞秀区的一家驴肉火烧店收入近4000元,对店主刘飞而言,这是个好兆头。

过去的一年来,刘飞从没算过账,开门营业,也常是冷冷清清。“好的(时候)喜欢去算账。”刘飞告诉记者,最近一年,他不敢算,算了肯定亏。他常抽的烟,从20多元一包的小苏烟,降级为7元一盒的迎宾烟,开店前开着的车也卖掉了。

疫情三年来,他忙于这家火烧店,也困于这家火烧店。他许多次想过,把店转出去,但又从心底里盼望着疫情好转。

没有疫情的日子,总让刘飞看到希望,而疫情突然之间的到来,又常让他忧愁。

过去的一个月,火烧店里的一名火烧师傅和两名员工都感染了,停业三天。“放开”之后,火烧店也开了门,起初人们不敢出来,没人堂食,但保定人对驴肉火烧的喜爱,转到了线上。

现在,线上订单数量正在减少,堂食的客人多了。他估计,消费短时间内不会猛涨,但到年前生意应该能恢复些,到时候,或许能过个好年。但想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保定还需要一些时间。

“算是恢复常态了,比疫情前肯定是差点。”一位保定人说,“毕竟病去如抽丝。”

图片12月15日,河北保定,一间核酸采样亭的窗台前积着灰尘和落叶。安越洋/摄
在保定的街上,行人确实多了起来,快递、外卖比之前送得快了,有年轻人在打篮球,有老年人在公园跳广场舞,还有老爷子挥着长鞭把陀螺抽得啪啪响。只是核酸检测亭旁人少得可怜,一位准备复工的年轻人想做混管核酸,10混1,便宜些,但等了一会儿,没等到,最终做了单管。

(应受访者要求,冯晓梅、蒋善鸿、白启均为化名)

- END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织女Vega

2小时前
来自 iPhone客户端
12月1日以来,广州市共发布19次医疗机构招聘公告,招聘医护人员1412人,动员和返聘960名退休医务人员重新投入到医疗救治一线。 ​​​



@最后一支多巴胺

26分钟前
来自 微博视频号
这是汗液的蒸发过程,也是退热期的表现,是可感蒸发。
为什么出汗后就会退热?
就是因为汗液蒸发的过程中带走了热量。有人说捂汗退热,其实没有什么作用的,到了退热期就会出汗,就会退热了。
相反,如果出了汗,还在捂着的话,反而不利于退热,甚至要出事了。
畏寒、打寒战的时候倒是可以捂一捂,保暖的。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