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71)



@上海滩小律师


16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3
单纯从经济角度来说,短期猛烈的应阳尽阳,大家都阳一遍,获得群体免疫,然后心无旁骛的搞钱搞经济。
要比一轮一轮,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慢慢阳好的多,也就是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因为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大家一起停歇反而成本小,否则没阳的人总是提心吊胆。
当然从人的健康角度看,尽量拉长感染时间,可以避免了医疗挤兑。



@拆台CT

9小时前
来自 微博视频号
#多地核酸采样服务调整#

别的地方不了解。

反正我家附近的核酸点,排长队的都是做单管的,做混管的人很少很少。

不知道北京其他地方的情况是怎样的。

如果也是这样,建议整体做调整,取消混管,只做单管。



@拆台CT

22分钟前
来自 微博视频号
#多地强调不戴口罩致疫情传播将追责#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调整,不少地区近日开展“全民戴口罩”行动。

例如,在浙江省内,绍兴、桐乡、嘉兴平湖和海盐12月9日、10日相继发布重要提醒,号召开展“全民科学戴口罩,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行动。

通告提出,重点岗位、单位从业人员在岗期间必须“应戴尽戴”。

比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进口冷链食品、进口高风险非冷链货物加工、贮存、装卸、运输、经营、销售等岗位从业人员等。

通告还表示,市民群众或外来人员进入以下场所或者处于如下情形时“凡进必戴”。

如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住院、陪护及办理相关业务、从事有关活动时;在各类场所乘坐厢式电梯时;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等室外场所时;在参加各类会议、培训、考试等聚集性活动时出现鼻咽不适、咳嗽和发热等症状时。

一些地区在通告中提到,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市场主体、社会单元应切实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动员本单位人员、监督外来人员主动参与到“全民戴口罩”行动中来,并配备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标识清晰,定期做好消毒处置。对因不佩戴口罩,造成疫情传播扩散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11日,浙江省内的缙云县、磐安县、兰溪市、天台县也相继发布了关于开展“全民戴口罩”行动的通知或者倡议书。

据统计,不只是浙江省,国内多地也在近日发布了对开展“全民戴口罩”行动的号召。

例如,湖北黄石市11日发布了《关于全民佩戴口罩的倡议书》,倡议公共场所全程戴、全民参与规范戴、时刻牢记科学戴。安徽无为市11日发布了《关于在全市进一步开展“全民戴口罩”行动的通告》。

贵州遵义市也在11日发布了《关于“文明遵义人 全民戴口罩”的倡议书》。

遵义市卫健局方面表示:口罩虽薄,能抗疾病;口罩虽小,能显文明;口罩虽轻,能显关心,疫情防控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参与,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养成全民戴口罩的良好习惯,做好个人防护,保护家人健康,助力社会防疫。

根据第九版规定,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倡导公众遵守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一米线”、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自觉提高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

《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提到,乘电梯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应佩戴口罩;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就医时,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口罩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MLRS270

12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已编辑
尘埃落定,我也阳了。真的完全没有任何症状,特别意外地玩儿一样就发现的。

昨晚看球到今天凌晨,睡到快中午。起来后没事做,就先整理了一下药柜,把大人的、孩子的,解热镇痛的、止咳化痰的、等等的分别放好,有的贴上报时帖写上“发烧吃这个”之类,然后把阿姨们叫来,说我来教你们一下怎么自测抗原,这样下周我去上班的时候,你们自己或者孩子感觉不舒服了,可以先马上测一下,如果阳了就急电我,我跟你们说吃什么药。

我拆开一盒抗原测试,拿出棉签说,这个不能捅喉咙,看我,先捅一下这个鼻孔,转几圈,再捅一下另外一个鼻孔,这样转几圈,然后你看我,这样打开这个小瓶子上面的密封圈,这样把这棉签放进去,搅合几下,然后看我这样,捏住小瓶子把棉签上的东西挤几下,然后把棉签拿出来,盖上那个小瓶子的小盖子,倒过来,把里面的液体滴到这个小平板的小孔里,对就是这,1,2,3,我滴完了,你们现在注意看,过几分钟就会看到,阴的是一条杠,阳了会两条杠,对对别碰它,就这样平放着,你们看开始显示了....

两条杠!

整个房间顿时安静下来。

而且看起来杠杠的,颜色很深看到没有,红得发紫那种,应该阳了好几天了,应该都快好了,估计明后天就该转阴了。

真的一点儿感觉都没有。我后来坐那里找了半天感觉都没找到。体温正常(如图),咽喉不痛,没有咳嗽,没有打喷嚏流鼻涕,胃口都正常,嗅觉味觉一切正常。反正真的什么症状都没有。

到现在也没有。

要不是我没事找事以身试抗原,可能最后真的都不知道它来过。

刚过60,如果在香港,这是列入了需要重点关注的人士,但是兄弟我身体健康,目前没有找出任何基础病。血压、脉搏、血氧一切正常,没有三高。我接种了三次疫苗,没骗你们的,都是科兴,如图2,不知道是不是它们顶住了症状。

家里有一位太太,一位十几岁的女儿,两位阿姨,还有一个不同住但是经常一起的司机。他们统统一条杠。他们也都打过三针疫苗了。

你们现在一定特别想问我吃了什么药对吧。真的,什么都没吃。听过无数的个案和顶级行家们写的建议,都称症状会以咽喉干痒开始,我现在还没有。按照前面说的,看那个抗原杠杠的样子,可能都已经快转阴了,应该什么也不会有了。

不过已经泡好了一壶茶,把家里的蜂蜜拿到房间,随时准备着[哈哈]。医生也觉得这些东西对咽喉不适有一定的舒缓作用,而且比较健康、也不会干扰如果需要的治疗。这些东西列了一些在这:微博正文

怎么来的?真不知道。不过前几天我都正常出门,就像我在日新增上万的香港街头。也许因为在人群中被谁看了一眼...



@拆台CT

7分钟前
来自 微博视频号
#预计1个月内达到感染峰值#

有关于感染峰值,除了钟鸣外,张文宏的判断也是,#预计1个月内达到感染峰值#。

关于疫情何时结束,钟鸣没有给出论断,理由是模型比较复杂。

但张文宏给了自己的判断:要整体渡过这次疫情,可能需要3-6个月时间。

据了解,钟南山昨天发表看法称,”什么时候能恢复到2019年以前的状态?我的看法是在明年上半年,3月份后,我不敢保证,但看趋势应该是差不多这个时候。”

钟南山团队成员杨子峰也表示,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特点以及我国疫苗接种现状,并参考香港地区与日本等地的情况综合研判,广州感染峰值可能会在明年1月中上旬到2月中期到来,“随着我们采取一系列非药物干预等压峰措施,预计在3月中上旬会进入一个平稳阶段。”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7ea0b905b1d2e455c8d

这世界太神奇!现在轮到外国专家恐吓我们了!
原创 古原 古一古二 2022-12-11 20:35 发表于广东
大家好,我是老古。

中国疫情管控政策全面放松,正在逐步回归正常。

舆论上也开始反思,特别是对很多专家的前后不一的发言,进行了大量的批评。

不管是对病毒的认知,对防控手段的认知,民间舆论在这一年中,应该说,大规模反转就是一个事实。

网上一个段子很有意思:

经过中国网民长达近一年不懈的努力科普,专家们终于同意,奥密克戎的危害很轻微。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中国人开始逐步消除新冠恐惧症时,并以无数人亲身经历来修正一些过度的恐慌时,现在轮到外国媒体在制造恐慌了。

据英国《金融时报》12月7日报道:

美国总统拜登的首席医疗顾问福奇(Anthony Fauci)警告,中国退出清零政策可能会给该国的卫生系统带来压力,并为可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新变种创造条件。

他说,一波感染潮将冲击中国庞大的老年人口,约8500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尚未接种第三剂疫苗。此外,中国的大规模感染浪潮将使冠状病毒有机会变异成新的变种,可能会对世界其他地方产生影响。

这个逻辑也是很感人的,全世界有八十亿人口,中国仅有14亿,在中国之外的有六十多亿人口在与病毒共存,他们就不创造新变种吗?

而更有意思的是,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他们开始恐吓了。

图片

文章中开始描述各国的死亡率:

以日本为例,这是全球被称道最多的抗疫成功案例之一。在这个公历年,日本新冠死亡人数比疫情前两年之和还要高70%。

在另一个总被引用的成功案例冰岛,2022年的新冠死亡人数是疫情前两年的五倍。澳大利亚的这个数字是六倍。

今年1月,台湾报告的总死亡病例不到1000;今天,这个数字超过了1.4万。

根据《经济学人》的精确追踪统计,新西兰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疫情期间超额死亡率为负的国家,也就是说,该国自2020年来的死亡人数低于在没有SARS-CoV-2情况下的预期。

然而即便在新西兰,过去一年也有叙事被颠覆:就在2022年1月,还只有52名新西兰人死于新冠;但现在,这一数字已超过2000人,是当时的40多倍。

当然外媒们可不只是恐吓,他们还发出了预测。

《大西洋》说,中国几乎没有积累任何的群体免疫力,还有可能会出现冠状病毒菌株的新变种。而且中国的卫生保健系统也没有能力处理激增的医疗需求。每10万名中国居民中,只有3.6张ICU床位,并且集中在较富裕的城市。

已经有预测说,中国大陆若爆发新的omicron病毒疫情,结果可能会比香港还糟糕。《金融时报》报导的最近的一份建模文件估计,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可能会有155万人死亡。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健康安全中心的高级学者凯特琳·里弗斯 (Caitlin Rivers)说,中国的情况比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其它地方更糟,这些地方已经走出了所谓的清零政策,自己制定了摆脱限制的道路。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副主编詹姆斯·帕尔默(James Palmer)也为中国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困境感到担忧:“我想此刻我们可以说‘清零’政策结束了。下一阶段可能会出现相当糟糕的新冠病例潮(虽然不会像2020年可能出现的那么糟糕)以及一个准备不足的医疗体系。”

而当病例数字攀升时,中国地方官员是否会如实上报也是另一点值得关注的地方。美国外交关系协会高级研究员明克胜(Carl Minzner)问道:“准确地上报数量较多的病例,那不会造成政治麻烦吗?如果不上报,那不会助长许多中国人的恐惧,疫情其实比北京当局允许公布的更糟糕?”

放开时,还能统计感染数吗?这不是瞎扯吗?

《纽约时报》的文章认为现在是一场赌博。

图片

而《华尔街日报》的文章就更直接了,直接引用悲观的所谓专家的话,说中国将导致100万人死亡。

图片



英国《经济学人》12月1日发表文章预测,

如果放任病毒传播,最终将有96%的中国民众染疫,一个月后通报的单日新增病例将达到4500万起的高峰。假设加护病床床位充足,死亡人数最多会达到68万。但文章预计,在疫情高峰期,中国至少需要41万张加护病床床位,而这是目前中国拥有床位总数的七倍。在床位不足的情况下,实际的死亡人数还将高出许多。

总部设在伦敦的研究公司Airfinity更预测:

中国将会有130万至210万人在疫情中丧命,疫情高峰将落在明年的农历新年。

就连世卫都跑出来恐吓。

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法暨人权协调中心主任高斯廷(Larry Gostin)说:

中国民众自然免疫力低、疫苗加强针施打率不足,再碰上传播性极强的奥密克戎毒株,中国可能会出现住院和死亡人数激增的情况,特别是老年人和有慢性病的人群。

德国媒体在报道中国疫情时,也引用一些预测:

广西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卓家同上个月在《上海预防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如果参照香港今年的疫情发展,中国内地在放开防疫规定的情况下,可能面临200万人死于新冠肺炎。根据他的预测,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将会激增至超过2.33亿。

今年5月,由中国和美国研究人员共同在专业杂志《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文章,如果中国放弃“清零“政策,同时又不采取其它保障措施比如加强疫苗接种和改善治疗条件,那么将有超过150万人因感染新冠而死亡。

根据他们的预测,参照全球收集的数据,在上述情况下,感染高峰时期对重症监护的需求将会超过现有容量的15倍。

这个世界真神奇啊。

这些媒体又开始转向恐吓中国人了。

他们还夸大事实,说中国面临医疗挤兑了,说中国疫情炸开了,民众已经恐慌了。

图片

这些媒体大量引用这种各种悲观言论,对中国疫情进行了极度悲观的预测。

那我们怎么来看这样的舆论呢?

这是一种典型的“带着锤子找钉子”式的媒体思维。

他们的目的是批评,是质疑,那么他们眼里能看到的一切素材都得服从于这个目标,

当他们在质疑清零政策时,他们采用的又是另外一群医学专家的推测和判断。

应该说,这个世界的媒体属性都有共同的特性。

国内的自媒体,也是如此,他们在支持加大防控时,就是引用原始毒株的危害性,天天强调美国死了一百多万人,根本不在意是哪个病毒株引发的。

经历过这次舆论的翻转,我想会有更多的人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于各种媒体的论述,都不能轻信。

自负其责的理念,也适用于在舆论当中,总是有人在制造恐惧,因为恐慌是一种最适合传播的流量,是媒体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手段。

作为个人,在面对一种疾病时,更应该自己查数据,自己了解真实情况。

有些人把很多人对奥密克戎的恐慌归结于官媒的恐吓,或某些专家的言论,我不这么看。

自五月以来,上海疫情的数据都是公开的,各种上海人阳了以后的反应网上多如牛毛。

自六月以来至11月,感染者十余万,无一例新增死亡,这些数据都是公开的。

我们当然可以批评某些专家胡说八道,但,既然有一个公开数据在这里,你自己不愿意去了解,却把自己的错误认知完全归因于某些专家,不合适。

真正的问题在于,太多人缺乏自负其责的精神,在针对个人健康重大事务上,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思维懒惰的状况,不愿意自己查数据,更不愿意自己独立理解这件事情。

媒体,不管是哪一种,他们的信息并不必然可靠,他们的结论,更是需要谨慎接受,在这一轮舆论大混乱后,我相信更多人,不会再轻信了。

更多人会认真去查找信息,建立自己的判断。

如果依然是盲从某些专家,某些媒体,那只能说,吃打不记打。



@Fenng
通信行程卡要下线了

看来这次不会再走回头路了,接下来看健康码什么时候下线吧。

{人类全部的智慧都在这两个词之中:等待和希望。} ​​



@flbcat
家里所有人全阳,97岁的老人被传染,呼吸困难,从早上开始打120,到现在没车,已经将近12小时了,无奈之下,又打了110,110回复说也只能帮着联系120,上午家人跑了五个药店,花了6000多买了一个制氧机,老人一分钟都离不开制氧机,而且只能躺着,私家车没法送到医院,现在很无奈……@北京12345 ​​​



@红星新闻
#行程卡#【12月13日0时起,#通信行程卡服务将正式下线#】 12月12日,“通信行程卡”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称,12月13日0时起,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服务。具体如下: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有关要求,12月13日0时起,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服务。“通信行程卡”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 APP等查询渠道将同步下线。特此公告。  #通信行程卡正式服务下线#



@拆台CT
#北京流行的毒株比广州更厉害吗#

目前,各地流行不同的新冠毒株类型,大体有BF.7与BA.5变异株。

二者有何区别?感染后症状有什么不同?

12月1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喻成波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介绍,BF.7与BA.5感染后症状一般有较明显的区别。

BF.7感染症状包括高烧、持续性咳嗽、身体疼痛不适、头痛、喉咙痛、嗅觉味觉改变和食欲不振等。

而BA.5的临床表现则更为温和,症状明显减轻了,通常出现持续咳嗽、鼻塞和咽痛等几种常见症状;另一症状是极端疲劳,而味觉丧失和嗅觉丧失已经比较少见。

喻成波介绍,BF.7是ba.5.2.1.7的缩写,被认为是奥密克戎BA.5变异株衍生的第三代亚型,中间隔了ba.2.75变异株。BF.7因获得了新的基因突变而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据“陕西疾控”“南京疾控”等地发布的信息,奥密克戎BF.7变异株的主要特点是,较之前的变异株,传播能力强、速度快、隐匿性强,免疫逃逸能力强,BF.7变异毒株比现有的变异毒株更具有传染性。主要表现为高热、持续性咳嗽、身体疼痛、头痛、喉咙痛、嗅觉改变和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与新冠奥密克戎早期亚型变异株感染后的症状类似。

据“南京疾控”“河南疾控”“横州疾控”等发布的信息,BA.5变异毒株感染后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无症状感染者占比高。

11月10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晓峰在北京疫情发布会上介绍,当前奥密克戎变异株BF.7分支已经成为北京市疫情主要毒株。

11月10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在广州疫情发布会上介绍,本轮疫情中遭遇的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它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A.5的一个亚分支。

11月27日,重庆市公卫中心主任医师严晓峰在重庆疫情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进化分支)是重庆市本轮疫情的主要毒株。

#BF.7与BA.5变异株有何区别#



@李天时
现在的权威媒体到底想干什么?到底能干什么?

“新十条”之后,除了专家纷纷改口全面科普,还有自媒体博主纷纷直播“杨过日记”,权威媒体转向表态发表通稿等等,总觉得缺少一些什么。缺什么?缺少对老幼弱病孕群体防护、感染后治疗的一线调查,缺少来自于农村、县市、边远山区、城乡结合部的直击,缺少对于工人、农民、快递员、环卫工、流动商贩、学生等易感人群的深度报道,缺少驻扎在各地重点医院的观察日记,如何守护医护主力军,如何优化流程、确保老幼病孕群体必要的诊疗、放缓院感......这些人群和地区,才是媒体、记者应该集中精力关心的。

可惜的是,这些所谓的权威媒体手废了,只能抄抄专家分析搞一搞连线,脚废了,只能赖在电脑前搬网络段子,脑子废了,根本看不见大民生、真问题,良心也废了,除了写字间、中产白领、身边那点破事儿,对劳动人民丝毫不关心。

如果权威媒体不关心民众,不扎根一线,只能躲在看风使舵的安全屋里,说着骗取流量的俏皮话、动情嗑,那么国家、人民每年花那么多钱养你们干什么?难道是为了给你们盖高楼、发高薪、拿着高级设备吹牛逼吗?#吕梓源让出病床# #记者感染新冠后亲身讲述# #吕梓源抢占危重老人病床#



https://mp.weixin.qq.com/s/NZoCMInBkx86UtyvqlcUGg
医护人员阳性飙升,医疗机构迎战“至暗时刻”
原创 田为 晨瑾 雨程 八点健闻 2022-12-12 08:01 发表于北京
图片

图片


从“二十条”到“新十条”,短短一月,疫情防控政策骤然放开,多地阳性病例激增。



大批患者涌入医院,发热门诊爆满甚至被迫关停,一些患者需要排队整夜才能见到医生……



严防死守近三年的“院感”红线已被突破,一线城市大医院的医护感染数从个位数飙升至近千人。“尽量不死人、保住住院部”,成为一些医院的首要目标。



在地市级和基层医院,许多医护人员甚至从未与阳性病例正面“交锋”,首次上阵即是正面遭遇战,压力与慌张,可想而知。



此前,“院感”一向是全国上下数万家医疗机构的禁区。为防院感,许多医院被迫拒接病人,大幅压缩门诊和住院手术。与此同时,大批医护人员被抽调核酸、方舱前线。医患矛盾丛生,医院之“不可为”、“不能为”,既为外界诟病,亦是广大医护人员内心无奈之痛。



传染病专家张文宏指出,接下来的一个月将是医疗机构承压的至暗时刻。



“如果医疗管理做得不好,一定会出现比较大的院内感染导致减员,同时患者感染,病死率增高。”



面对这场“生死时速”的大考,也有医生对未来表示谨慎乐观,认为院感追责取消后,政策与人为的干扰减少,医院能腾出手来专心应对疫情的冲击。



无论悲观或乐观,上至超一线城市的顶级医院,下至县域末端的基层医院,“战前”甚至“战时”的紧张气氛与压力已传导到每一名医护身上。



中国医疗体系编织的巨网,正试图兜住超重坠落的疫情冲击波,政策转向分层、分级、分流收治病患,期冀分解重压,拉平感染曲线,实现“软着陆”。



阳了的医生越来越多



近两周,奥密克戎以迅雷之势撕开了北京众多医院的防线。感染的医护人数从几十人飙升至几百人,似乎只是一瞬间的事。



11月30日、31日,北京一家三级医院内陆续有涉阳情况发生,仅1天之后,第一例医护人员阳性便出现在发热门诊。



随后,不到一周时间,医院里数个科室,从患者、医护人员,到保洁、护工在内的医辅人员,相继出现感染病例。



彼时,疫情防控“新十条”尚未出台,核酸阳性人员均要被集中隔离。护士长万玲(化名)和科里的每个护士都在办公室里备了便携式手提包,里面放着换洗衣服、洗漱用品、各种小零食和卫生巾,她们都做好了心理准备,“一旦有情况,提着包就能走”。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放开,院内感染更是势不可挡,这道曾被卫健委三令五申的绝对红线,再未在医疗系统内外公开提及。



口子一旦被撕开,感染人数便不会在个位数休止,院内感染的冲击潮,比预想的“更快、更猛”。



据北京一位三甲综合医院的工作人员向八点健闻透露,仅一日之内,他所在的医院便测出来700多医护阳性,部分专科近乎全员中招,最后只能留一位医生坚守科室。



截至12月7日,北京另一家大三甲专科医院里,据管理者马翔(化名)透露,每天因本人阳性、家人或同事阳性而不能到岗的人员累积达到了700名左右。这个数字,约是该院官网上公布的全院职工数的20%。



在距离北京不远的河北保定,医疗资源更薄弱,也更早遭到病毒的猛烈冲击,部分医院在冲击下甚至取消了院内核酸。



据受访者介绍,该市一家二级医院里,三分之一的医护已经阳了,三分之一的医护出现了症状,只差抗原结果一锤定音,而剩下最后三分之一阴性和阳转阴的医护,苦苦支撑着整座医院的运转。



9日当天,田静(化名)所在的新生儿科,只有她一个医生和几个护士在岗,照顾7个与新冠无关的重症婴儿。她自己的抗原结果刚刚转阴,仍有点咳嗽和浑身乏力。



“我们科已经算轻松了,像呼吸科、感染科、急诊科、神经内科这种科室,等不了抗原的阴性结果,没有明显症状就得返岗,否则无法维持正常的诊疗活动,”她说,“现在医院除发热门诊外的门诊量都在下降,住院量也只有同期的一半,不然根本撑不起来。”



她们医院早早地取消了院内核酸,对抗原也不再做要求,要不要自测抗原,由医护自己把握。如果测出阳性,也自行上报给科室,再居家隔离。



岗位不能丢,但身边的同事相继中招,今天左边的诊室关了,明天右边的诊室也停了,迟早也会轮到自己,除了无法消解的疲惫,还有一股无形的精神压力笼罩着医生们。



“一开始,还是会有点担心感染新冠,后来得的同事多了,也就麻木了,但还是会担心,工作要怎么继续开展。”一位大夫说。



有的医护也担心,阳了之后把新冠病毒传给家人。



社会面放开之后,医护感染的概率无疑会变得更高,而万玲的父母属于新冠疫苗禁忌类人群:高龄伴有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病、尿毒症晚期等严重基础病,无法接种疫苗。



对于自己,万玲一点也不害怕。穿上护士服的“铠甲”,她是“出征”过非典、大规模核酸采样任务时永远冲在第一线的护理骨干。但脱下护士服,离开医院下班回家后,她和无数普通儿女一样有自己的“软肋”,忧心属于薄弱人群的父亲母亲。



中国的小城医院,涌入第一波阳性病人



曾与疫情交手多回合的一线城市大三甲医院,此刻正式陷入一场大规模战役中。



在很多中国普通城市,这将是与阳性病例的第一次交手。



密布如星盘的小城市,逐渐被疫情包围,医疗机构的压力陡然增加。



“没想到,疫情终究还是来了。”山西省南部Y市三甲医院的院感科主任何莹莹(化名)说,上周四下午,医院首次接诊了两名阳性病例,那是三年来的第一次。



过去三年,Y市一直严防严控,所有零星的外来输入病例,都在第一时间被管控。黄码医院之外的医院,没有任何接诊阳性病例的经验。



但自今年11月以来,当地疫情爆发,数千人感染。原本设置好的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已人满为患。何莹莹所在的医院派人支援,前所未有地导致6位医护感染。此前医院援助武汉和上海,都是零感染。



在这些中国最普通的地市级里,往往人口百万,城市里的几家三甲医院,仅能勉强覆盖当地人口的医疗资源。



当真正面临第一波阳性病人的冲击时,迷茫、措手不及,是多数医疗机构的状态。



“当医院接诊阳性患者时,感染科护士长很慌,问我医务人员是否应该闭环管理,其实我也不清楚。”何莹莹说,“12月6日起,优化就医流程的方案自国家和省市层层下发,但到了医院里,政策执行一团糟。”



此前,与大多数的普通城市类似,Y市在当地卫健委的调度下,设置了红码、黄码医院分流患者。最新政策则打破了此前的方案,在单体医院内部划分独立区域(院区、楼栋、病区或病室)接诊阳性患者。



即使收到了政策,但何莹莹所在的医院一时间并没有启动院内分区的流程改造。



“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何莹莹还有诸多困惑,“市里的文件要求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收治普通型和没有重症倾向的阳性患者。那么过渡期间,阳性患者是送到方舱还是在医院里收治?”



对于零经验、没资源、缺人手的地方普通三甲医院来说,大城市医院的模板做法似乎格格不入。随着疫情管控放开,留给这些医院的窗口期不多了。



有些地方医院未雨绸缪,早在石家庄尝试“放松”时就预见端倪。



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就在此列。在国家发布优化就医流程方案之前,这家县医院就将急诊阴阳分区,腾空了1万平方米以扩容发热区域。其中,约六千平方米作为阳性患者病房,约三四千平方米作为门诊区域,同时增设了两个阳性手术间。



防控政策调整后,东阳市委向医院提出了三个朴素的目标:社会面不恐慌、医疗资源不挤兑、尽量不死人。在市里的调派下,一旦出现疫情冲击,该院还要负责定点医院30个ICU床位和200张普通床位的人员配置。



在该院常务副理事长应争先眼里,医院已经做足了准备。但即使如此,未来随着疫情席卷,医院院感的发生,依旧不可避免。



对于院感,位于东南沿海某市的ICU主任张黛(化名)抱持相同的观点。“怕院感是思维惯性、体制化的表现。事实上我们要接受现实,新冠重症率低于流感,流感没有说怕院感的。”



张黛目前在医院分管疫情,她告诉八点健闻,文件发布了,但自己所在的医院应该不会分区收治。“因为院感防不胜防,按照阴性和阳性进行分区,也没有意义。事实上的放松限制已经在进行中,只要上面不检查就好。”



张黛感觉到,当下所有政策变化混乱,但治疗的医生心里是有底的。她对未来表示乐观,“人为干扰越多,医院就越折腾,应该去坦然面对。”



医疗机构已陆续进入“至暗时刻”



随着感染人数不断走高,疫情防控政策迅速调整,最先被冲击的大医院们,已经开始面临着“每日一变”的挑战。



12月3日开始,虽然公开政策尚未松绑,但北京多个社区已不再强制要求阳性患者去方舱隔离。居民上报自测抗原阳性后,得到的回复是可以在家自行隔离、等待痊愈。



彼时,北京的方舱和定点医院几乎全部满员,许多非定点医院面临两难局面:阳性患者无处可转,无症状或轻微的阳性患者往往被劝返回家,有基础病的则留在自家医院原地治疗。



疫情形势严峻且不明朗,很多医院在做未雨绸缪的打算,要求各科室控制住院患者量,整体住院量控制在50%~60%左右。



而一些要求比较严格的医院,还会要求患者未全部出院的病房,暂停收治住院患者,直到全部患者出清。



“我个人感觉放开稍显突然。”12月6日时,北京一家大三甲医院的医生告诉八点健闻,医院都在加紧制定新的应对措施。该院当时最早的办法就是全力降低患者密度,一边劝非危重患者尽早出院,一边限制新收患者数量。



然而,两周的变化,对医院来说风起云涌。疫情三年,医院第一次感觉政策和应对策略,都坐上了过山车。



12月7日疫情防控“新十条”颁布,社会面核酸被取消,多地卫健委相继调整策略,令医院门诊不再查看就诊患者的核酸阴性证明,但医护的每日核酸照常进行。



大规模院感来袭。这给医院管理者们带来了普遍的压力——患者来了,医院要应收尽收,但医护大量阳性下,医院的人手可能不够了。



为了应对,12月7日,北京部分医院先行一步,自行取消了院内医护核酸。



“阳性医护原则上还是不上班,但院里已经通知由各科室自行把握尺度。”12月9日,北京另一位大三甲医院的医生称,“医院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保证不能停工,所以,医护只要没症状,能上班就上班。”



8日、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连开新闻发布会,强调医院既要做好新冠患者的救治,又不能影响日常的诊疗秩序,建议在门诊、急诊和住院区域设立缓冲区;同时要求所有医疗机构接下来都要接诊阳性患者,不得以核酸结果来区分是否接诊。



随后,在网传的12月9日北京市医疗工作保障会议信息上,重新要求医务人员不再测核酸、不判密接,除发热症状重的医护人员安排轮休外,其他无症状的安排在相应岗位工作,保证达到80%到岗率。



12月10日,多地医院几乎完全松绑,医护人员作为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需1天或2天一测核酸,这一持续了3年之久的惯例成为历史。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中国的大部分医院里,几乎每天都发生着变化。这成了另一种新的日常。



同一天里,上午和下午的情况都不一样,第二天和第一天又不一样,有时候一天能开5场会议。“根据最新的政策内容,大家都在试着执行,每家医院的情况都不太一样。”马翔说。



他所在的医院,由于医护人员不再测核酸,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也不再闭环管理,加上北京各二级医院发热门诊的增开,人手压力意外地缓解了一部分。



此前,该院建筑面积达4千多平米,囊括了病床、检验检测、手术室、门诊等各项功能的“阳性楼”早已住满。10日下午,各个病区都在考虑划出专门收治阳性患者的区域。“恐怕很快也会收满,目前医院日常的门诊量、住院量有了逐渐上涨的趋势,门诊不看核酸了,阳性患者的数量一定会非常多。”他说。



同一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在疫情防控直播公开会议中提出,要控制整体感染员工的比例,做到医务人员尽量少阳、尽量晚阳,“把时间段延长,不要聚在同一时间段爆发感染”。医护人员改戴N95或KN95口罩,发热门诊、核酸采集点和进入阳性患者房间的医护,还要穿戴隔离衣、帽子、手套和面屏。



对经历过疫情考验的大城市医院来说,分区救治已经驾轻就熟。万玲所在的医院里,每个病区都常态化预留10%-20%的空床位作为缓冲区域,供疑似病例、密接人员、弹窗及高风险地区患者隔离使用。



一旦病区中发现核酸阳性,科室会迅速把阳性病例就地单间隔离,同时把同病房的其他患者转运、分散到其他房间进行观察。阳性确诊患者待在红区,照护医护和待观察患者待在黄区,这2个区与绿区之间断绝接触。



“经过3年疫情来的训练,我们现在半小时就能搞定这件事了,绝对不会让阳性患者和非阳性患者待在一起,”她说,“最大的担心是,阳性患者以后如果越来越多,医护人员80%到岗率可能很难达到,目前科里感染的同事症状都较重,几乎个个高烧39度、浑身酸痛,没有无症状的。带病坚持上岗,万一出了医疗差错,也会很麻烦。”



但阳性患者数量激增已经成为现实。



12月10日晚,北京急救中心发布重要提醒,呼吁新冠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请勿拨打120热线,为急危重症患者留出急救热线通道。在国家卫健委公开的信息里,北京协和医院已在加速推进发热门诊、急诊、阳性隔离病房的扩容。



接下来的一两个月,可能是医疗机构的至暗时刻。



“医院要做的所有努力,就是要比社区感染的速度慢,只要熬过最近一个月,下个月的压力就会比较少。但高峰期会遇到很大的压力,如果医疗管理做得不好,一定会出现比较大的院内感染导致减员,同时患者感染,病死率增高。”张文宏在华山医院的疫情防控直播公开会议中如此说道。



田为丨撰稿

微信号:sweet-wii

史晨瑾|撰稿

微信号:scj389129661

严雨程|撰稿

微信号:March_YYC

李琳丨责编

微信号:lilin5117



@茶色文章
一个9岁,一个13岁,这是真的吗?#全国多地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中国新闻周刊

33分钟前
【#北京单人单管需求猛增#,核酸服务逐步调整#】12月11日,多地核酸采样服务调整,如福建省漳州市高新区、广东省东莞市的桥头镇、东坑镇等地近日通知称,愿检尽检人群自费单人单管,不再混采,单管价格为12.5元-16元/人次不等。在北京,不少市民反映混管核酸结果出的较慢,而单人单管的需求明显增加,对此,北京的核酸服务也在逐步优化中。(北京商报)



@作家叶倾城

37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昨天退烧的朋友,今天继续退烧,已经退到正常值。
目前有一点儿轻微的咳与痰。

她没有用药。
家里备了布洛芬。
但她考虑到,他们是四代同堂,上还有八十多的老太太,下还有几岁的小朋友。
她是第一个阳的。
要把药留着,留到最关键的时候用。
故而决定:不用药、硬抗。

现在不知道抗过去没。
不知道今天还会不会烧起来。



@作家叶倾城

15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已编辑
朋友给我发了一个知乎UP主预测的各城市过峰时间(就像洪峰过峰一样),截取了部分发在这里,可以找找自己所在的城市过峰时间。
有兴趣的,可以去知乎看全文。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仿生鱼吃电子几把猫
“躺平派"以为的躺平:有选择性地打疫苗+自愿居家/集中隔离+灵活安排返工+大力宣传科普正确防疫知识/戴口罩/个人卫生习惯培养=保障最大人群生活便利和自由

清零派以为和【实操】的躺平:爱死哪死哪去反正我不管了。 ​​​
2小时前



@我是西蒙周

3小时前
来自 HUAWEI P40 Pro 5G
确实,广东人信奉“闷声发大财”,不管喜忧,首先自己担着!不像北方喜欢张扬!//@来去之间:真把大家整懵逼了,还以为北京和广州不同毒株毒性差异大,昨天几个哥们跑深圳去了[熊猫][熊猫]//@哑巴:哈哈哈对对对,自豪晒阳的好像都是北京的[笑cry]
@sky_燃烧一颗恒星来爱你
通过阳观察三个城市的特质:
广州:安静地阳
上海:阳不阳是我的隐私
北京:牛逼大发啦老子阳了 ​​​



@生物狗Y博

3小时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看到网上不少人传说因为广州和北京流行的病毒株不同,因此症状严重程度不同,这个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任何一个新冠病毒株在个体上的表现差异都可以很大。即便是原始病毒株,也有很多人表现为无症状。我们说奥密克戎症状更轻,首先是基于人群数据,不是在说个体感受。其次是在比较重症率、住院率、致死率等方面。不是在比较轻症里发烧38度的人是多大比例。如今网上传的北京更重,广州更轻,说的都是医学上的轻症,不是科学家们说奥密克戎致病性更弱时讨论的内容。而且这些轻重也是网上的传说。很大可能是两个地方不同的无症状比例带来的主观印象。可问题是这些无症状比例真实吗?

现在大家都在假设北京流行的是BF.7,广州是BA.5.2。其实具体病毒株必须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才能知道,而做全基因组测序的只会是少数病例。之前北京是测出BF.7,但是否如今感染的全是BF.7,这是未知的。而且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也可能积累新的突变。说广州是BA.5.2也是同样的道理。国内现在没有公布每个地方的病毒株变化比例,很难确定实际流行的某个病毒株占比到底多少。

另外,无论是BA.5.2还是BF.7都是BA.5下的分支。其实我们说BA.5的时候就是包括BA.5.2这些子支的,BF.7因为已是孙辈了,又有针对BA.5的免疫逃逸特征,所以被单独列出,同理的还有BQ.1。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不同的奥密克戎亚株在致病性上有区别。而且BA.5.2作为BA.5系列的一部分,在BA.5全球流行后也是归在BA.5里一起研究,国外的数据显示BA.5致病性与早期的奥密克戎没有区别,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任何奥密克戎亚株跟踪出过90%的无症状比例。因此广州的无症状比例,自行猜测是怎么回事。

其实BF.7,BA.5.2这些奥密克戎亚株,主要差异在S蛋白上与免疫逃逸相关的突变。它们的区别也因此主要在免疫逃逸特征上。比如BF.7能更好的逃逸过往BA.5感染带来的免疫保护。这样感染过BA.5的人就更有可能被BF.7二次感染。但是这些免疫逃逸特征与病毒致病力不是一个概念。再强调一遍,现在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奥密克戎亚株在现实世界里有致病性的显著差异。

最后,说这些个奥密克戎亚株R0是18, 20或是21也是不对的。它们的传播能力是强,但这是奥密克戎潜伏期缩短带来的普遍特点。奥密克戎间的竞争取决于对过往主流奥密克戎病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BA.5能逃逸BA.1与BA.2因此取代了BA.2成为主流,现在BF.7与BQ.1等逃逸BA.5,因此在过去流行过BA.5的地方能站稳脚跟。最明显的表现是BQ,1在美国是取代了BA.5(里面包括了BA.5.2)。而BF.7之前在美国有增长,但因为免疫逃逸还是不如BQ.1,因此现在也停滞了。可在中国,由于免疫基础不同,没有过往大量的奥密克戎感染,无论是BF.7还是BA.5.2,都可以找到地方迅速传播。



@西西弗评论

3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3
关于专家的言论,其实同一个事实,用不同角度阐述,能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比如,假设通过科学研究5%的新冠感染者6个月后仍然会有长期症状。

那么,这个事实可以有两种表述:

1. 绝大多数的感染者不会有长期症状,更不会有后遗症。

2. 在中国,放开后会有数千万人有新冠长期症状。

这两个都对。[摊手]

另外,啥叫后遗症。看看专家的话里面对后遗症的定义。

说存在后遗症时,脑雾,乏力都算后遗症。

说不存在时,只有不可逆的器官病变才算后遗症。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009ac9a8878268a44d2

昨天,一位感染新冠住院的“无冕之王”犯了众怒!
原创 烧伤超人阿宝 烧伤超人阿宝 2022-12-12 11:53 发表于北京
昨天,北京某媒体官方视频号发布在微博上的一个采访视频,在网上火了。
该视频号之前发布的其他内容,转评量基本都是零或者个位数,而这个视频在发出短短十二个小时后,在评论被关闭的情况下,转发量就超过了七千。
这个视频的内容,是对一位因为感染新冠而在小汤山医院住院的吕姓年轻女记者的采访。

无论是采访者还是被采访者,大概都觉得这会是一个收获无数人点赞的正能量视频。
然而,这个视频却立刻引起了网友的众怒。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个采访视频:
视频中的吕大小姐,年方28岁,是这家媒体的记者。

吕大小姐感染新冠后,这家媒体以《记者感染新冠后亲身讲述》为题,对她的病情进行了连续3天的追踪报道。
根据这些连续报道可知,吕大小姐在感染新冠后,精神状态始终良好,体温最高也就38.5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感染第二天就得到了北京佑安医院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的网络诊治和指导。
图片

然后,发烧38.5摄氏度,精神良好,几乎没有任何危险的吕大记者,就住进了小汤山医院,而且单独一人享受一个环境堪比星级宾馆的病房。
住院第2天,也就是发病第3天的时候,体温已经正常,精神良好,只是还有点咳嗽的吕大记者,在病房里接受了同事的采访,录制了我们看到的这个视频。
这个视频的评论被发布者关闭了,但是从转发者的留言中,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网友那滔天的怒火。

转发的网友们,是这么说的:
“小吕你是能进方舱,可是其他老百姓能第一时间进方舱吗?”

“北京这么多感染者,能住进方舱医院的才几个人?”

“小年轻在家里躺着就行 别浪费社会资源!”

“一段匪夷所思关于特权的宣传视频!”

“打不通120的老人、小孩不比你们20好几活蹦乱跳的记者配得上小汤山方舱医院?”

“可见无论是退休还是在职,当前某些新闻工作者距离百姓和党性有多远!”

“绝了!年轻记者住进方舱套房喝着北京家长一瓶难求的儿童用药布洛芬混悬液!”

“我全家老小高烧在家硬抗,再看到这阴间新闻,再想起南传那几位和媒体圈的好多位,让我觉得这个圈子烂透了!”

“请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吕梓源把医院床位留给北京市更有需要的老幼妇孺!”

“中国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真是一如既往的不要脸,这群人要是都没了才叫我拍手叫好呢!”

“来欣赏一下,这位记者像是有一丁点需要住进方舱的样子吗?”

“都来看看抢了老人孩子医疗资源的第四权力!”

基本上,七千多的转发留言,都是这种风格。
说句实在话,作为一名也曾经为抗疫工作做了一点微不足道贡献的一线医务人员,阿宝对这个采访视频也是反感憎恶到了极点。
目前,包括北京在内,各地医疗体系都面临着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和严峻考验。
不久前,北京媒体以《120呼叫激增:请主动把急救资源留给危重病人》为题,报道了北京120急救系统面临的巨大压力,呼吁公众尽量不要拨打120,把急救支援留给真正需要120的危重病人。
报道中提到:自本次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市120 调度指挥中心日均呼叫量持续增长,12月9日24小时120电话呼入量31863次,达到常态化呼入量6倍以上。

另据报道,之前北京120每日呼叫量的峰值,也仅仅1.2万次。
毫无疑问,这骤然增多的120呼叫量,即便不是全部,也绝大部分与新冠疫情有关,即便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重复呼叫和小题大做,其背后也是至少数以千计的症状比较严重的新冠感染者及其家属。
我相信,这数以千计的感染者中,绝大部分人的病情都不比体温最高仅仅38.5摄氏度的吕大记者轻!
而且,这数以千计的感染者中,肯定包含大量的老人和儿童。
有关部门呼吁这些患者和家属尽量少拨打120,把急救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危重病人,这自然合情合理。
但是,我们一边呼吁患者尽量忍耐把急救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危重病人,一边又让一个28岁根本没有任何危险的女记者住进小汤山的豪华单间拍视频作秀,甚至在其体温正常后依然让其在里面赖着不走还公开炫耀,是否有些不合适?
最近,北京的疫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媒体也做了大量报道。

我们知道,在北京一些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患者需要排队五六个小时才能看上病,长长的队伍从病房一直排到室外甚至院外,无数患者忍受着病痛,在寒冷的冬季室外,默默排队到深夜,等待医生的救治。
我想,这些排队五六个小时等着看病的患者,绝大部分人病情都比吕大记者重,其中有相当部分是老人和儿童。
绝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医疗资源紧张,都尽量避免去占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在自己和家人出现阳性和发热等症状后,绝大部分人都是默默在家自行服药退烧,实在扛不住了才去医院。
别说普通百姓,就连医务人员出现阳性发热后,只要到不了重症标准,大家也都是自己在家治疗,很多人身体尚未痊愈,就拖着病体返回临床一线,继续加班加点救治患者。
就在阿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阿宝一位同行学妹家的两个娃,正高烧39℃在家里吃退烧药扛着。这两个学龄前的孩子,病情都比吕大小姐严重。

我相信,以吕大记者这病情,搁到北京普通百姓身上,绝大部分人都会很自觉的在家自行治疗。即便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医生也绝不会将这么轻的患者收住院占用宝贵的床位。甚至,部分疲惫焦躁的医务人员可能还会批评患者小题大做,不必要的增加医疗系统压力。
毫不客气的说,在阿宝和无数网友眼中,吕大小姐及其同事做的这个采访视频,完全就是在向公众赤裸裸的炫耀自己的特权。
说句难听点的话,这种行为,就像是大后方的官太太官小姐,在抗战前线浴血厮杀的将士和被日寇铁蹄蹂躏的普通百姓面前,炫耀自己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在抗疫形势极严峻的当下,吕大小姐这个炫耀特权的视频,毫无疑问会对战斗在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军心士气,对在疫情冲击中坚持和忍耐的老百姓的民心民意,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看到一个仅仅发烧2天,体温最高才38.5摄氏度,精神健旺活蹦乱跳,年方28岁的青壮年,因为其特殊身份,可以轻易住进成千上万病情更严重的老人孩子住不进去的豪华房间,在体温正常后依然赖着不走,还得意洋洋的接受同事采访炫耀~~

你让那些在一线累死累活的医务人员怎么想?!!

你让那些打不通120的患者和家属怎么想?!!

你让那些响应国家号召强忍病痛尽量不去占用医疗资源的普通老百姓怎么想?!!

但这件事情的最可怕之处还不在这里。

这件事情的最可怕之处,是包括吕大记者和她同事以及签发报道的领导在内的那么多人,竟然都没有觉得她们这么做有什么不妥。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阿宝一看这个采访视频,就知道是会被群众骂死的。
但吕大记者自己,吕大记者的同事,以及审核签发这个采访的领导,竟然都懵然不知。

甚至,她们大概还觉得自己这么做会获得群众的支持和赞美。

往轻里说,这叫严重脱离群众。

往重里说,这叫恬不知耻。

孟子曾说:“无耻之耻,无耻矣。”

啥意思呢?

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做了错事,但是还知道这么做是错的,还知道羞耻和遮掩,那这人就良知尚存,没有无耻到极点。但一个人如果做了错事还不觉得自己有错,甚至还洋洋得意到处炫耀,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耻,那就是真正无耻到极点了。

或者说通俗一点:一个人不要脸的极致,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不要脸。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前两年曾经引起舆论哗然的仝卓高考舞弊事件。

多年前,在时任山西临汾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和办公室主任的仝卓继父授意下,山西临汾市教育局诸多领导经过一番神奇的操作,把高考落榜的仝卓给变成了应届生。

以应届生身份再次参加高考的仝卓,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此后一路坦途,逐渐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明星,并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2020年5月22日,年少成名志满意得的仝卓,在直播时沾沾自喜的向粉丝炫耀:自己在高考的时候通过一些手段将身份由往届生转变成了应届生。

大家看看这坑爹孩子当时那得意洋洋的表情。

图片

看他那得意洋洋的表情,我们完全可以确定:在仝卓心目中,高考作弊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相反,这是一件骄傲的值得炫耀的事情。

这只能说明一件事情:在仝卓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高考作弊这种对阿宝这种普通老百姓来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每个圈子都是由身份地位差不多的一群人组成。在仝卓的圈子里,高考做个弊改个资格啥的,大概不是什么值得羞耻和需要竭力隐瞒的事情,而是证明自己有能耐有路子的值得骄傲和炫耀的事情。

同样的,在吕大记者和她的同事以及领导眼中,享受这么点特权,对身为无冕之王的她们来说,也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她们已经完全意识不到这样做到底有什么不妥。
说句实在话,人非圣贤,在当今这个人情社会,医生再自律再廉洁,也难免有实在抹不开惹不起,情愿不情愿的给某些特权人士提供一些特殊照顾的时候。
但是,偷来的锣鼓敲不得,无论是享受特权的还是为特权开绿灯的,我还真没见过满世界嚷嚷唯恐别人不知道的。
毕竟,大家都还有点廉耻心不是?

从本人到同事,从领导到下属,整个单位那么多相关人员竟然没有任何人觉得这个视频有什么不妥,这只能用三个字来总结:
烂透了!

在这场抗疫战争形势如此严峻的时刻,阿宝恳请有关部门,对这起严重影响军心士气民心民意的恶劣事件进行彻查!
到底是谁,到底是哪个白衣败类,辜负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以权谋私,拿国家给老百姓救命用的宝贵医疗资源去搞利益勾兑,做这种肮脏无耻的交易!


烧伤超人阿宝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烧伤超人阿宝
吕大记者纯粹是在撒谎,她阳性后,她单位对她病情以天为单位做了连续报道,大家看到的视频是第三天也就是第三期。

前两期节目清清楚楚,她阳性第一天并没有到医院住院,第二天一开始也没有住院,而是请了当时在小汤山工作的佑安医院专家李某会诊,然后才转入小汤山医院。

她说的感染后直接就近入住方舱不实。

至于房间本来就是轻症病房,这属于偷换概念。

之前清零时期,所有感染者全部收治隔离,医院自然有轻症床位和房间。但防疫政策调整后,原则上已经不再收轻症患者住院。有限的床位用于保障危重患者救治。在床位如此紧张情况下,哪还有什么轻症专用房间。

[cp]@首都健康 尊敬的北京市卫健委领导:

据@北京广播电视台  记者吕某在微博称:小汤山医院现设有二人间装备齐全的新冠轻症病房,专门接受轻症患者,不论年龄及是否有基础疾病,体温达到38.5℃均可入住享受免费治疗,且床位现有空余,并可预约住院。

若情况属实,恳请向公众公开预约方式,以便全市轻症患者申请入住。

另外,严正警告某些人:不要再以卑劣手段骚扰我们医院领导,不要再以见不得人的方式试图逼我删帖删文。否则阿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勿谓言之不预也。[/cp]



@理论法郭晓飞
为啥我们洛阳这么小的地方疫情这么严重,可堪与北京、广州媲美了,感染率奇高无比,我网上买东西快递都不通了,但是网上满屏都是广州北京的毒株比较,也没人关心洛阳是什么毒株。还有别的什么地方也是感染率远远高于关注度的吗? ​​​



@啊熊姨
之前说,眼下没有任何机制鼓励大家上报阳性病例,没有任何科学可信的感染数据统计,是非常荒唐的。但从评论看,也有人不明白这些数据多重要,甚至有人说,“感冒你会上报吗?”“你是不是没被强制够?”——前者搞不清全球流行传染病和常见病的区别;后者是没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已经被自己最厌恶的东西同化,成了一根二极管。

当然我也不是学公共卫生的人,只是出于一种基本的好奇:如果说国外也不是每个病例都上报,但是否国外的数据,从一开始到现在,被统计的准确度都差不多?所以可以看趋势?

而我们三年里的统计精确到人(以剥夺所有数据隐私的方式),分母几乎是十四亿,这周开始大撒把,几乎什么都不查了,分母也急速缩小,那这里面的统计趋势肯定是错误的,现在甚至出现了官方数据里感染趋势向下的奇观。

刚跟一位学传染学建模的朋友聊,她说了几点:

1.在欧洲奥密克戎流行期,法国的检测能力是最高的,数据量也最大。法国提前在很多药店布置检测点,测出阳性就直接上报了,最大程度保证了检测能力和数据的真实性。

2.国内大家自测抗原、不上报,当然是被此前的种种强制措施吓怕了。这是科学之外的原因。这造成的数据缺失,就是流行病学里的失序。

3.国内流感之所以有数据,因为流感属于乙类传染病,门诊医生、临床医生会通过传染病系统上报。但因为对流感重视度低,漏报率也很高。(勘误:流感算丙类。甲型H1N1流感2009年曾纳入乙类并按甲类措施防控,2013年划为丙类。)

4.感染数据非常重要,流行病学家可以用数据来建模,预估感染高峰,临床因此可以提前准备病床、ICU等去做好应对。

5.阳性病例是一种数据隐私,如果不是医院上报,要民众自觉的话,社会应该做很多辅助工作。比如上报可以获得病假,学生上报了才能获批回家上网课。英国、日本的患者都能获得政府大礼包,吃的,用的,以此鼓励民众上报的积极性。

6.国内眼下的情况,没有数据,压根无法建模,此刻基本是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了。

---
加一张今天的统计数据[微笑】



@为格命思奔
疫情数据的失实,大家都知道,上面也知道大家都知道。北京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很多已经居家办公的大公司,也都感染有一半了。

不要再传什么“快速过峰”,“长痛不如短痛”了。不要忘了病毒传播是指数形式的。大家打的疫苗都不防传染,并且对多数人来说,第三针也都过去少说半年了,而第四针疫苗还没有放开。防传染方面不要寄希望于疫苗。药物储备很重要,但药物不能避免感染,更不能阻止传播。

放任传播是一场豪赌,经济的恢复不在这一天两天,不以操之过急。当下应努力降低疫情蔓延速度,尽可能阻断传播链,压平曲线。“快速过峰”模式蔓延到全国非常可怕。应坚决杜绝疫情在短时间的集中爆发。决策部门应实时监测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的阳性比例,对疾病流行的强度做到心中有数。防疫最终的目的,还是花费最小的代价,最终平稳达到与新冠病毒的共存。

普通人应该做到的是尽一切可能避免感染,避免感染,避免感染。重要的话说三遍。而防传播只能靠认知,靠行动。

要在群体层面降低传播速度,除了静默封城,还有很多可以采取的措施。

大家可能对西方的抗疫有一个误区,认为他们是没有原则的“躺平”放任不管。事实上西方各国都有他们的一套防疫模式,有详细的实施方法和面对不同情况的各种预案,总体来说相当科学细致。

事实上防感染也没有那么难以做到。前面这几年时间我一直是到岗上班,也是直到今年7月因一次不注意才染上的。做好防护是完全可以避免感染的。其实直到现在公司还有大量没感染过的同事。

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降低人群密度,保持社交距离。疫情期间美国CDC建议是时刻与他人保持6 feet (大致1.8米)的距离。在这一点上美国人要求的相当严格。譬如很多实验室会严格限定,一张实验台上同一时间只能一人做实验。与人交谈时尤其要保持距离,同时一定戴好口罩。工作场合能在线交流就不要面谈,能线上开的会议就不要线下开,能在家工作的就不要上班了。室内场所、公交、地铁注意通风,控制人流密度。取消各类聚餐,尽量单独就餐,吃饭时少说话。

关于戴口罩。人员密集区域戴N95,自己疑似阳性戴N95,其余一般可用普通外科口罩。周围无人的情况下可以摘口罩。

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跑医院。提倡远程医疗,增加问诊热线,另外,发挥微博等网络平台的求助及问答功能。

关键人员应保持高频率检测。医生、快递人员、出租车司机等与人接触较多的人员尤其应注意。建议进行每天一次抗原检测,外加每周一次的核酸检测。

阳性感染者应进行有效隔离。防传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防止家庭聚集传播,尤其家中存在老年人或有基础病的家人的时候,要对他们负责。自家没有隔离条件的话自行转入方舱或隔离酒店。另外及时做好回溯追踪,及时通知过去两天的密接者,提醒他们留意。

先写这么多吧,回头再补充。



@皇城根下刀笔吏
我看到有朋友在问北京阳性人员比例。客观的讲,我觉得目前官方公开的数据,存在很大偏差,基本没有太大参考意义。本轮疫情,主要是随着线下复工开始蔓延的,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单位的感染人员比例,然后再减去10%-20%,可能就是本次北京疫情感染的大致比例。

之所以说减去10%-20%,是因为这部分人群,可能是老年人。他们不用上班,所以没在本次疫情爆发中被感染。

北京目前的老年人大概占20%左右。有一部分跟子女一起居住,有一部分自己独居(具体比例我也不清楚)。对于跟子女一起居住的,估计已经被感染或者正在被感染的路上。对于独居的,可能感染日期会往后延迟。

大家可以试着算一下,或者报一下自己所在单位的感染人员大致比例。

当然,这个只针对北京这边,其他地区的我不太确定。



@弦子和她的朋友们
觉得那篇报道显然出发点和立场有问题,全北京老百姓都抢不到药的时候出来给大家拍一个乌托邦一样的地方做安慰剂,这是媒体应该做的事情吗?但不得不说这篇报道也挺有现实意义,揭露了北京原来还有这么充足的布洛芬储备药,条件这么好的方舱。
那么到底谁能住进去享受这些好条件呢?我想并不是随便一个年轻女记者都可以住进去的,这位不也是单位派过去做报道的?建议对此不满的大家一起呼吁,公布入住小汤山的审查门槛,统计一下其中的患者到底都是什么身份,让咱们老百姓看看到底是哪些人真的有特权。



@段郎说事
#上班阳了算工伤吗#专家解读:员工在工作期间感染新冠肺炎算不算工伤?上海市律师协会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李华平律师表示,需要分不同的情况。如果是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因为履行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救治工作,因为履行工作职责的原因,感染新冠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其他人员在工作过程当中感染新冠都不能算工伤。员工在上下班期间感染新冠肺炎的,一律不能算工伤。 (新民晚报)@多维财经 http://t.cn/A6KKHwsg



@烧伤超人阿宝
[cp]说句实在话,我现在年纪大了,比以前佛性多了,很少惹是生非得罪人了。

文字招惹到什么部门了,领导打个招呼发个短信,我也就二话不说直接删了。

但28岁女记者发烧38.5℃在小汤山住舒适二人间还得意洋洋拍视频炫耀这事儿,我实在不能忍了。

这特么还有底线么?

你占的那是床么?你占的是别人活命的机会啊!

对你而言,占到这张床,无非方便一点省心一点。但对那些真正需要住院的患者和家属而言,这张床可能就是他们的命啊。

别说什么年轻幼稚不懂事,这点事儿都不懂你当个狗屁的记者!你特么智障吗?!

多少老百姓孩子烧到39℃在家吃药熬着。

多少医务人员带病上岗加班加点苦苦撑着。

多少老人拖着病体顶着瑟瑟寒风在冬天夜里排队几个小时等着看医生。

多少患者家属急得打120求助却无法得到及时回应。

你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得有多自私多冷漠多没人性,才能心安理得的发烧38.5℃就占个舒适二人间还恬不知耻的拍视频炫耀?

疫情期间,住院床位是国家给老百姓准备的救命资源,不是哪个医生哪个领导的私产,不是你在这里当个领导就可以随心所欲拿老百姓救命的东西去搞利益勾兑。

疫情中以权谋私侵占老百姓的救命床位,和战争期间贪墨前线将士的物资有什么区别?

你们这帮狗娘养的就特么不怕天打雷劈么?[/cp]



“这次调整可以说是相当突然”
https://mp.weixin.qq.com/s/xFauvxQB9fu54Hj3pUgVEg

原创 Kecheng Fang 一勺快乐水 2022-12-08 10:34 发表于北京
“科学的问题,应该由科学来提供答案,行政部门负责执行。而不是相反。”


问:您如何看待最近国内防疫政策的调整?
答:这次的调整可以说是相当突然的。说“突然”有几个层面的原因:第一,从坚持零容忍到大量新增,从宣传后遗症到迅速为奥密克戎降温,这种180度的转向几乎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第二,从各地不同的跟进措施来看,地方收到的信号也是相当模糊的,他们对于这种突然的转向也很可能感到不解,因此目前各个地方的对策可能差别相当大。
第三,从清零转向共存,理论上需要做好很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老年人的疫苗完整接种(含加强针)、ICU的准备、分级诊疗制度和相关知识的普及等等,并不是说转向就能转向的。目前来看,这样的准备并没有做好,因此更显示出转向的突然。
但是,这种突然的、各地步调混乱的、无清晰路线图的转向,究竟有多“科学”?只要背后的power structure依然如故,只要对待科学的态度依然如故,那都算不上是什么真正的改变。对于“奥密克戎和流感相比究竟如何?”“新冠后遗症究竟如何?”“到底怎样将新冠的代价降到最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能由行政部门来决定答案,科学来提供注脚,而是应该由科学来提供答案,行政部门负责执行。
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可能是:首先,科学家可能不敢提供真正的答案;其次,民众在长期宣传之下形成的固有印象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
纵观海外各国的抗疫经验教训,做得最好的国家无非几个关键词:科学决策、政府得力、民众配合。中国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会经历怎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现在看来并不乐观:科学似乎并未真正站稳决策地位,执行者似乎没有清晰的路线图,而已经习惯配合核酸和封控的民众并不一定能配合当下的新要求(疫苗、口罩、平常心、轻症不去医院、为他人和社群着想)。
原文有改动。

本文作者:方可成,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特别提示:本期内容来自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付费内容,由作者授权转载,阅读更多请订阅:https://newslab.info/join/



https://mp.weixin.qq.com/s/zo_5SNiM0M16ZbVXE0Ds9g

上海最近发热门诊人多吗?居家隔离怎么开病假证明?上班阳了算工伤吗?
新民晚报 2022-12-12 11:58 发表于上海
当前

部分城市急诊、发热门诊

排长队现象引发关注

那么

上海的情况如何?



近两日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

上海多家医疗机构

门急诊及发热门诊

人数稳定,总体有序平稳





记者获悉,近几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门急诊没有明显增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近三日急诊就诊人数日均千人次,发热门诊日均接诊60-70人次,尚未出现明显增高。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入秋冬季后,门急诊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儿童好发的甲流、乙流。

图片
(资料图)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内,门诊增幅10%左右,急诊相对平稳。岳阳医院医务处副处长赵震宇告诉记者,近一周发热门诊就诊者症状都很轻,没有转重症迹象。急诊日均300人左右,与往年持平,预计下周一波降温后,陆续会有所增加。至于门诊,近来不少市民未雨绸缪提前配药,门诊量增幅约为10%。“配药人群‘消化’掉以后,门诊人数估计会有所回落。”专家表示。

图片
(资料图)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自9日起,一周七天门诊全部正常开放。近两日,十院门诊、急诊和发热门诊接诊人次略有增加。以10日为例,医院门诊量近5000人次,急诊近800人次,均与往期周末差不多。发热门诊接诊123人与以往持平。“每年冬季都是流感高发时期,和往年同期相比,目前就诊量变化还不大。”十院负责人介绍。

为解决市民更多就医需求
“线上病毒性感冒专病门诊”纷纷开出
专家提醒市民
一旦感染新冠病毒
如症状轻微无需前往医院
家中对症服用药物即可
以此减少院内交叉感染几率
将宝贵医疗资源
留给重症及危重症感染者



图片



那么,什么情况下
感染新冠病毒后才需要去医院就诊呢?
一般会出现什么症状?
这是许多市民关心的问题

对此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团队表示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奥密克戎新冠病毒感染是能自愈的,通过居家隔离和服用相应药物对症治疗后都能够在7-10天的时间里获得明显好转或康复,如经居家药物治疗后无好转或者出现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应及时至医院就诊。


以下几种信号
帮助大家及时识别
如何判断自己和家人是否需要就医


1.呼吸困难或气促。如您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喘不过气的情况,可以用指尖氧饱和度仪测量,如氧饱和度下降至95%以下或者有不能缓解的胸痛,意识混乱时,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2.服用退烧药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一般退烧药起效时间为30-60分钟,对于感染前期有发热症状的感染者,服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后体温会有所下降。不同剂型的退烧药药效维持时间不太一样,药效消失后,体温可能会有2-4次的反复,但是一般在3天后体温会逐渐恢复正常。如果患者经退烧药物治疗后,体温持续高于38.5℃,且发热病程超过3天,需要至医院就诊。

3.持续不能饮食,或腹泻超过2天。有部分感染者会伴随胃肠道症状,最常见的是厌食和腹泻。而若出现症状后 2天,经适当空腹或者服用止泻药物治疗后症状还是没有改善,且陆续出现嘴巴干、小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建议就医处理。

4.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有些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人群,若出现血糖、血压控制不佳等情况时需及时咨询医生或者到医院就诊。

5.密切关注特殊人群的健康监测。如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等情况;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情况需及时送至医院就诊。





此外
网友们也很关心
万一在上班时间
不幸感染新冠算不算工伤?
不上班算病假?还是旷工?
工资怎么发放?
怎么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
一起来听一听
上海市律师协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
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李华平律师
聊一聊相关的问题




需要分不同的情况。如果是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因为履行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救治工作,因为履行工作职责的原因,感染新冠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其他人员在工作过程当中感染新冠都不能算工伤。员工在上下班期间感染新冠肺炎的,一律不能算工伤。



图片


图片
按照目前的规定,员工“阳”了居家隔离,那么工资怎么发放?

按照国务院的最新的规定,新冠肺炎患者如果说自己选择居家隔离的话,那么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规定,员工在居家隔离的,仍然是属于隔离的一种情形。那么在这个期间,企业应当向员工发放的是正常工资标准。当然如果员工选择居家隔离以后,因为病情严重,需要转到医院去治疗的,那么在医院治疗过程当中就要按照医疗期来计算,发放病假工资。



图片


图片
那么如果员工感染新冠后选择居家隔离,没有到医院去,怎么去开证明?

要注意员工如果是感染了新冠肺炎的话,需要向单位或者和所在的社区要报告,那么所在社区就可以为员工来出具他在居家隔离的这个相关证明。所以员工一定要向社区去报告,这也是他的一个义务。



图片


图片
如果员工明明知道自己得了新冠,但是没有报告继续上班,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要注意员工明知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得了阳性的话,故意隐瞒不报,导致传染病传播的,导致了公司同事以及公司的人身或者财产等等造成损失的话,那么这个员工是要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话,危害公共安全的,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定罪处罚。所以员工如果说感染了阳性的话,那一定是要及时报告,不能隐瞒。当然如果说隐瞒了以后,单位以这个理由解除员工的劳动合同也是合法的。



图片


图片
办公室不要求大家提交核酸报告了,员工也没有义务去进行抗原检测,万一感染而不自知,可能会影响到单位没法正常运作。如果是要求抗原的话,那么抗原检测的费用谁出呢?

因为根据国务院的最新规定,除了个别特殊的场所以外,都不需要提供核酸报告,也不需要检查这个健康码了。那么如果企业自己去确定相应的防控措施要求员工每天上班需要进行抗原检测的话,那么相关的抗原检测费用应当由公司自己承担,因为你是多出来的要求员工履行的义务。



图片


图片
假设有员工阳性了,其他同事知道以后不相信公司会进行相应的消杀,不愿意继续去上班怎么办?可不可以算旷工?或者能不能以公司不提供劳动条件为由,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和经济补偿?

如果有同事被感染了,新冠肺炎阳性了,那么公司是有义务对相关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进行终末消毒。如果员工仅仅以不相信公司对工作场所进行了相关的消杀,以为没有消杀干净,那么我不愿意选择继续上班的,这种情形呢公司应当及时的和员工进行沟通,消除员工的担忧。如果员工还是不愿意去上班的话,那么就会构成旷工。如果员工以用人单位没有提供劳动条件来解除劳动合同,要求经济补偿金的话,这种情况呢并不会得到法律的支持。



图片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综合上观新闻、案件聚焦
编辑:施雨



@拆台CT
#北京多网点快递积压#

据中新经纬消息,近日,有网友反映称,北京出现快递积压现象。

中新经纬记者走访北京多区多个快递点发现,积压现象较为普遍。

门头沟一JD网点站长表示,最近很缺人,很多快递员都发烧了没法派送。

该网点分拣员则表示,都是临时工,原来一天200,现在400管反愿意干的人也少。

西城区一中通网点站长表示,最近同样缺人,40几个快递员里,10几个发烧的,网点目前大概积压了3-4个快递员的量。

#12日北京一次性投放2500万抗原试剂# http://t.cn/A6K9yVss



@不朽铁拳
吕梓源记者闹出来的舆论风波反映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一个小小的记者享受这么点特权的问题,也不是某些媒体人老前辈避重就轻地讲年轻人缺乏敏感性,而是整个传媒行业已经没有底层民众的利益代言人了——要知道吕大记者这档子破事还不是我们扒出来的,而是媒体自己堂而皇之报道出来的。一篇报道出炉,各个环节参与者众,从提案到拍板再到成型最后发布,这么多人没一个觉得她的行为有问题,会引起轩然大波,这才是问题核心所在。
你看,疫情防控解锁那么多天了,有一个媒体采访过那些在发热门诊排队的病人、高烧居家自我隔离的打工人、带病上岗的医生和护士、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复学复课准备期末考试的学生、不幸感染去世小孩的家属吗?反正我没看到,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了,只看到报道年轻女记者憧憬从小汤山出来画个美美的妆。
一个完全脱离群众的行业,却又动辄代表群众发声,张嘴天下苍生,闭嘴为民请命,像极了明末东林党,言必称朝廷与民争利,哪个是民?是江南士绅,还是陕西邮卒?我暂且蒙在鼓里。



@大道有形
简单估算各地冲顶时间周期的方法

1,下图以某千万人口级别的地区为例。首先要想办法搞到多渠道、大样本的“阳性样本总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然后到最后一列查找即可。

2,以“累计阳性”超过0.1%计为第1天。0.1%已经很小了,因为目前在路边很难捡到超大样本的可靠数据,再小的数值几乎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3,可将第9日的累计阳性1%看作准备冲顶日,第15-22天看作高原,第17-20天看作峰顶,第18或19天为峰值。

4,举例:某地某日的累计阳性比例为1%,查表最后1列为第9天,则离高原还差6天,离峰顶还差8天,离峰值还差10天。

5,之前有各种消息说“冲顶还要1个月.......要等元旦后.......要等春节左右,我只能呵呵了,因为放开之后各种参数变量全都变了。

各位可以自己找当地抽样调查的数据,然后按表算好日子,尽量提前做好必要准备吧,祝顺利冲关。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大道有形
简单估算各地冲顶时间周期的方法

1,下图以某千万人口级别的地区为例。首先要想办法搞到多渠道、大样本的“阳性样本总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然后到最后一列查找即可。

2,以“累计阳性”超过0.1%计为第1天。0.1%已经很小了,因为目前在路边很难捡到超大样本的可靠数据,再小的数值几乎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3,可将第9日的累计阳性1%看作准备冲顶日,第15-22天看作高原,第17-20天看作峰顶,第18或19天为峰值。

4,举例:某地某日的累计阳性比例为1%,查表最后1列为第9天,则离高原还差6天,离峰顶还差8天,离峰值还差10天。

5,之前有各种消息说“冲顶还要1个月.......要等元旦后.......要等春节左右,我只能呵呵了,因为放开之后各种参数变量全都变了。

各位可以自己找当地抽样调查的数据,然后按表算好日子,尽量提前做好必要准备吧,祝顺利冲关。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胡锡进
老胡看到了BRTV记者小吕住进小汤山方舱医院“单间”的报道,那么好的条件,肯定不是大多数感染者能够享受到的。我原来的报社好几十人倒下了,哪个去了方舱医院的单间?还不全都是呆在家里自我隔离的!他们的症状有轻有重,但全靠自己吃点药挺过去。我相信,BRTV也肯定已经倒下了一大片,像小吕这样住进小汤山“单间”的,必是其中极个别的,其他人也都是自己居家隔离。如今记者哪有什么特权,都是一些经常要熬夜加班、又累工资又不高的老百姓。

小吕住那个房间,看着是两张床,不像是“单间”。但拍时没做说明,片子里就一个人,因此像是“单间”。这样拍,我觉得是几位年轻记者缺少经验,他们的本意可能是想报道北京方舱医院的条件还是不错的,想安抚公众,把小吕当成一个正面例子来拍。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样搞正面报道是会有副作用的,他们对网络舆情中人们焦虑的方向以及对公平与否的极度敏感了解不足。报道经验是逐渐积累的,但是BRTV的年轻记者们现在很不容易,我们应当多鼓励他们。

我想说,现在疫情来得很猛,我们大家绝对是在同一条船上,必须一起挺过这个第一波感染高峰期。有人说,老胡你当然无所谓了,染上了也能住进高档方舱。这都是他们的想象。实话说,老胡到处跑,没少接触阳性和疑似阳性的人,我加强自我保护,但的确做好了感染的思想准备。而且如果我感染了,我的选择就是居家隔离。我没什么连花清瘟,我的武器就是这6粒备好的退烧药。这上面原来有10粒,其中4粒我剪掉了,送给了缺药的别人,我需要用这6粒退烧药对付可能到来的发热。我想起感染后的情景会有点烦:又发热,又要居家一个星期,能不烦吗?但我一点都不怕,我有信心用这6粒退烧药自己在家里把病毒打回去。



@玛卡巴卡大可耐
半小时前最后一条微博,老人正在抢救,没来及截屏@flbcat 就被气得删除了所有微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诅咒的声音,真的太生气了,那些都是同胞的ip 怎么这么肯定这把刀不会掉落你家[怒]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敬一山
[cp]#记者感染新冠后亲身讲述# 现在那位记者被骂惨了。我很理解网络反感情绪的来源,一是她那个房间和之前大家看到的人员密集的方舱实在天差地别,看着很像特权房。二是现在大家居家买药都很困难,她喝的那个药,加价也买不到。

从职业角度说,记者现身说法可以被接受的前提,是其正经历的事有足够的代表性。而当放开之后,她低烧住小汤山方舱,显然是没什么代表性的。所以这个选题,根本上就是失败的。

最后我善意地帮她们洗一洗吧,刚特地去搜了小汤山方舱之前的报道,她住的这个房间,可能是这里的标配,倒也算不上多特殊。如果说特殊,那就是小汤山方舱,条件本来就很好,是用来展示抗疫成果的地方。[/cp]



@哈勃观察员
无症状者要不要正常上班?大家都关心的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
这几天很多人通过抗原检测得知自己阳了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
业界顶级专家及时释疑表示,无症状感染者不算是病人,
于是很多单位(甚至包括一些医院)都规定无症状者可以上班。
然而无症状并不是没有传染性,个人不算病也并不是对周围“人畜无害”,
这部分人要不要(或者说能不能)正常上班,还是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譬如服务行业、学校老师等人员,发现自己无症状阳了还是尽可能别上班了,
不因自己让更多人染阳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当前放开之初的潘峰时期。

#热门微博# #微博科普# #疫情防控# #无症状感染者#



//@王小兔爱插花:老家河北,懂博主说的,有的工厂都没有药,只能用盐水漱口,他为了流量真的太昧良心了
@幕后BOSS安妮罗洁
我告诉你胡锡进保定人是怎么“不声不响”闯过去的!就在家硬抗!在北方没暖气的家里发烧,有啥吃啥,人没就没了。疫情影响供暖,室温16℃,体温38.5℃。
保定1000万人口,市里300万,剩下700万人各县只县城里有个二甲医院。你觉得那些易县、涞源深山村里的农民家里能囤到布洛芬混悬液吗?
方仓是几百人大通间,现在连方仓都没了。各院医护倒了一多半,我姐在检验科阳了发三天烧依然回去上班。保定人是没有两人间的小汤山住的。
那两天“保定疫情”上热搜,是你胡锡进自己微博说“保定没啥特别之处,不是河北最重,搞不清为啥被谈这么多?”不是你们这些媒体带头压热度嫌保定人“大惊小怪”?是“那些地方没出现人道主义灾难”吗?是保定发生灾难呼救的时候,你胡大主编说电话采访3家保定人,发现没啥特别只是不好“贴标签”嘛!
是,保定从来北京护城河、环京津贫困带,保定人命贱我们认。不声不响死就完了。但是你们TM亲手压下了保定人的喊声,扭头跟北京人说你们为啥不能像保定人一样默默去死,还要在网上大喊大叫。
过于畜牲了。

我打这条微博的时候,楼下就有哀乐声。



@乔木DC

2小时前
来自 天下传播Android
中国感染者,基本都有发烧。在美的我家四口人,还有观察和听说的其他人,基本没有发烧,其他症状差不多。

这可能是和疫苗的机理不同,美国的两针疫苗,特别是第二针,不少人反应强烈,伴随发烧,女儿也低烧一天才好。以后再阳性了,则不发烧。中国打疫苗后一般不发烧,再阳性了则有发烧。

美国也有不少人坚持不打疫苗,感染后普遍发烧,症状也比打疫苗的人重。从统计来看,大多数死亡的都是疫苗出来之前,或者不打疫苗的人。

听了好多人的叙述,发烧很难受,但结果不可怕,是人体机能和病毒的一次较量,重建免疫,一般不用吃药,都能自愈。但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由肺部而起,则要赶快就医。

#感染者同住人要注意什么#



@白衣山猫


2小时前
来自 桂花飘香时iPhone 11 Pro Max
已编辑
山猫科普超话【请注意,这个时期,可怕的不是买不到感冒药,而是吃太多的药!重复用感冒药真会要命!】
昨天下午,一位在外地一个大城市创业的朋友和我联系,他18岁的儿子,头一阵一阵的痛,痛得受不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症状。

我问他,孩子的体温是多少?结果他家里没有体温计。我让他给孩子测一下一分钟脉搏是多少来代替。
孩子的脉搏是108次/分。一般来说,体温每升高1°C,脉搏就会升高10次/分。因此,我能够估算出,孩子的体温大约在39°C左右。
该地正是疫情大流行之时。孩子临时工作的地方,身边的人,出现了多位新冠病毒感染者。
他去药店买感冒药,跑了8家,已经买不到任何感冒药了。
我要他买个体温计给孩子量一下体温。
他跑了8家药店,都卖光了,最后在一家诊所那里买到了一支体温计。
又是电话,又是视频,终于教会了他怎么使用体温计和怎么看体温计,最后量出来孩子的体温是38.9°C,和我估计的也差不多。
不需要做抗原检测,从孩子的接触史和症状上来看,孩子是被感染了。
他在家里找药物,我一一看过,看到还有一盒西乐葆,是原来孩子爷爷腰腿痛的时候买来的,我让孩子吃上一片。
孩子还想吃某个厂家的感冒冲剂,我建议他不要吃了,够了。
我和孩子通过视频聊了聊,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建议他在家休息,多喝热水就可以了。

他很紧张,问我说明时候,孩子需要去医院?
我画了个图给他,告诉他,就这么办。
一夜安睡,孩子早上的体温是37.4°C,我说别急,下午还会发烧的。
刚刚,朋友说他也开始全身肌肉疼痛了,基本上也是被感染了,我让他就地取材,也吃一颗自己老父亲吃腰腿痛剩下的药物西乐葆。
事实上,感染了新冠病毒和患了流感一样,都是自限性感染,全靠自己免疫力起作用。
大部分人在家多喝热水,多躺躺就好。
在家还要多吃蔬菜水果和维生素,维生素C对病情会有帮助,多吃高营养食物。
大不了,躺着的时候还可以上上微博骂骂人,或者刷个短视频什么的打发一下时间。

退热的,化痰的药,可以吃一点,就是我们常见的感冒药和止咳化痰药,OTC类的,原本这些药,在药店和诊所都可以买到。

吃这些药不会缩短病程,并没有抗病毒的作用,但是会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
只不过,现在,这些药在药店,基本就买不到了。
对此,我一点都不担心,事实上,大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吃药,人会难受点,事实上,对于人来说,实际上却更安全。
新冠病毒感染者,除了paxlovid被证实有抗病毒作用,早期使用能够降低重症发生率外,其他的药物,基本上都是对症治疗的药物,吃不吃药都不影响感染者会不会发展到重症。
我担心的,反而是那些买到了很多感冒药的人,吃出问题来,感冒药乱吃,真的会出现致命的危险的。
另外,大部分感冒药都含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大部分感冒药的主要成分,也大同小异。
这些药物,原本对胃肠道就有损伤,在正常剂量下,这种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比较小,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安全的。但是一旦超剂量用药或者重复用药,风险就会增加,甚至会出现致命的风险。
我以前遇见过好几个人,超剂量服用感冒药后出现胃穿孔或者胃出血,最后到医院抢救。
我记得有个老人,感冒了,吃感冒灵,一次吃了7片(药品说明书是一次吃一片),吃了3次后就出现了胃穿孔。
我记得有个年轻人,吃了超5倍剂量的布洛芬后,出现了胃大出血。
目前在各大医院里,药物性肝损伤的病人数量剧增,有些重病人还住进了ICU。
这些病人中,有些是是吃了很多种药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有些人是吃了很多种药来治疗新冠病毒感染,从而导致的急性肝损伤。
他们中有吃中药的,也有吃西药的,也有中药西药一起吃的,不管他们吃什么药,都是很严重的超量用药,最后殊途同归,导致急性肝功能损害。
目前还没有能够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药物。
某些药厂或者某些医院号称他们的中成药或者中药方剂,能够预防新冠病毒感染,这些全部是骗人的,千万不要轻信。
当然,如果有人要信,那就自己去吃,别来骂我啊!
很多人有个错误观念,觉得中药没有毒副作用,事实上,我国超过一半的药物性肝损伤,是由中成药或者中草药引起的。

药物引起的肾脏损伤,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之,我不担心大家买不到感冒药,却非常担心大家买了太多的感冒药后,吃太多的感冒药,那真的会有危险!
记住,不管中药还是西药,感冒药,吃一种就够了。千万不要重复吃药,也千万不要中药和西药一起吃!
感谢@张氏微言 网友帮我把手工图画好了!



@海豚佩佩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这也是“妖魔化宣传”导致的吗?

病毒才不管人类怎么想、怎么说。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人民日报
【#官方回应快递不快#】截至12月11日,全国关停邮政快递分拨中心已清零,目前仅北京等地400余个网点因涉疫关停,正积极推动解封。感到快递不快,主要是前期一些地区由于疫情防控等原因,积累了大量线上订单未发货;同时,受疫情影响,快递企业也存在一定的用工缺口。目前,#邮政顺丰京东开启夜派#模式,中通、圆通、申通、韵达、极兔、德邦等则通过成立旺季专项小组、设立帮扶基金、加强人员招聘、调配各方运力等方式。业务旺季,天气寒冷,广大快递员冒疫奔忙,请给予更多包容、理解和支持。快递业迎来新一轮业务高峰,末端投递压力较大,国家邮政局呼吁消费者多多理解收起



@荐见


51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4 Pro
已编辑
听了某私立医院院长的会议录音,有几个针对目前奥密克戎防护的建议。觉得可参考,摘录下:

1、戴口罩、勤洗手,当感染无可避免发生时尽可能是低浓度、低载量的感染,

2、及时发现重症。及时血氧监测。低于90要重视,低于80必须迅速就诊。

3、在没有重症前,无论症状怎么重,不要用复杂的药,高烧时肝脏本来承压重,是最脆弱的时候,错误用药,急性肝衰竭的机率增高。

4、居家发烧时,高热耗能,高耗氧,需要大量饮水,不要吃煎炸油炸食品,以蒸煮为主

5、尽量尽量减少去医院

这两周最难,这两周过去,进入第二波感染,症状会更轻了



@周蓬安

2小时前
来自 微博视频号
【[话筒]#维C泡腾片不要过量服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习惯使用维C泡腾片补充维生素C。医生表示:维生素C不可过量服用,18岁以上健康人群每天推荐摄入100毫克维生素C。其实,每天吃1-2个猕猴桃、几颗草莓等,就能满足人体每日的维生素C需求,#过量摄入维生素C有害身体#。CCTV生活圈的微博视频

微评:维生素C不可过量服用。这类科普贴,见到都是必须转的。借此呼吁:不要“囤药”,不必搞“备用药”。



@猫ring

18分钟前
来自 iPhone客户端
//@白開一://@第几年第几天:不会的。武汉有年轻人把野史存在github上,结果是人被抓GitHub被墙。//@二三五与四六八:还好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能留下更多“野史”//@第几年第几天isinformation是它们不懈的追求。你觉得这些每天公布的数字荒唐可笑,几十年后却是唯一信史。
@沙漠里的经纬线
每天依然公布病例,还煞有介事地说逐步降低,能不能不要这么搞笑。
当然,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唯我清醒的认知一直在传承。



//@光明处是你我归处之重重生版:大家好有耐心,居然还解释。可惜原po这种就是惊天大傻逼。//@Oldsheep1981://@Angie安吉拉:【一刀切】封控和【一刀切】摆烂都是渎职。三年不够准备?核酸方舱封控从实际看早已僵化畸形。从防疫宣传一夜转向就应明白:在把民众当小孩唬的地方,民声左右决策多么不现实
@于三羊鲜声
一些放开派如果现在又要攻击"为放开准备不足",依此来鼓吹追责。这就很不像话。

你们现在还在妖魔化健康码等渐进退坡必须的治理工具。

你们哪里给了渐进退坡政策空间?

方仓本来就是低成本医院建议扩充,已经完全被放开派污名化。只能拆掉。

核酸混管在低比例时,是低成本信息收集方案。不收集信息,要怎么防控?

不准收集信息、不准用方仓,不接受任何渐进退坡——比如十字隔离,请问要如何控速留时间?然后反过来指责没有渐进退坡、不给留时间、不建医院。

这就叫胡闹。词语在华丽,也是胡闹
——————
统一回复"居然没有储备退烧药"的评论:以这种速度,买不到的问题不是没有储备而是调配能力有限。调配是实时能力,储备不了。也是为什么说平台和算法力量必要的原因。



@兽爷
听了一个说是昆明瑞奇德医院徐梅院长的录音,几个要点:两个药:泰诺/克感敏(对乙酰氨基酚类感冒药),不用连花清瘟等中成药,大量喝水,保持热量少吃多餐,重症送院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3天后90%缓解。
家里有高危老人,配氧饱夹(指尖血氧饱和度检测仪),血氧低于90送医院。
尽量晚阳,减缓冲击,度过两周最严峻的第一波,之后一波比一波轻



[attach]836311[/attach]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0773.html?amp

【404文库】城市数据团|10亿人的27天
CDT 档案卡
标题:10亿人的27天
作者:城市数据团
投稿人:电报匿名读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城市数据团”
发表日期:2022.12.10
主题归类:清零政策
CDS收藏:真理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11月30日,孙春兰副总理在国家卫健委座谈会上提到“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12月7日,“新十条”出台,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被允许甚至是鼓励采取居家隔离。

实施了近三年的清零政策,在不足一星期的剧烈转弯中,终于完全结束。

失真的病例数据

许多城市已经在疫情政策转弯之前,已经先走一步,迈向了群体感染之路。

我们在网络上能看到石家庄、保定等地不断出现疫情严重,发热门诊排长队的信息,许多北京朋友周边的阳性病例也越来越多,其密度已经远超上海疫情。

但是,这样的“群体感染”,似乎并不能在数据上找到支撑。下图列出了保定、石家庄和北京在最近几个月的每日新增病例数,包括本土新增确诊病例与本土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file

可以看到,北京的新增病例正在逐渐减少;石家庄的新增感染者数量在11月24日时达到顶峰,随后迅速下降。而保定……保定根本看不出有任何疫情,除了在11月26日新增了33个感染者以外,其他时间保定的新增感染数量基本稳定在个位数。


file

不仅是这三个城市,从全国范围看,新增感染者数量也在11月27日达到顶峰后快速回落了。疫情防控的指挥棒消失后,病例增长数据立刻失效,此时我们怎样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出现了群体感染呢?

搜索指数在这时可以帮上大忙。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研究使用Google搜索指数来预测流感爆发情况。这些研究事后被证明在预测上会存在问题,但是在实况监测上一直做得很好。下图列出了从2022年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新加坡和日本的“发烧”搜索指数与当地每周病例之间的关系。


file

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搜索指数是“發燒”,新加坡用的是“fever“,日本则用了“発熱”。
可以看到,当这些地区进入与疫情共存的阶段后, “发烧” 搜索指数的上升,从时间上看基本都和当地的新增病例数同步,或者领先一周左右。从上升幅度看,除了新加坡的第一波病例带来的搜索指数与后两次疫情的病例增长略有错位以外,其他的三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波次的病例增长基本与“发烧”指数的搜索保持相同比例。

那么,此时的北京、石家庄、保定的“发烧”搜索指数,分别是什么样的呢?


file

上图列出了六个城市在不同时间的“发烧”搜索指数,且根据每个城市的2022年前两周进行了标准化。

可以看到,在今年的3月初和4月初,长春与上海分别出现了一个短期高点,长春在3月9日达到1.74,上海在4月10日达到1.57。这两个城市此时的“发烧”搜索,分别达到了基准水平的1.74倍和1.57倍。在时间点上,上海的“发烧”搜索最高的一天,与上海市新增感染者最多的一天完全一致,都在4月10日。

之后的一波“发烧”指数高峰发生在10月的乌鲁木齐,最高值出现在10月20日,达到了2.60。这段时间与乌鲁木齐出现疫情的时间同样吻合。

乌鲁木齐的“发烧”搜索指数最高值要明显高于上海与长春,但为何病例数占总人口比重要低于上海和长春?这可能与乌鲁木齐长期封控和核酸频率较低的情况有关,也就是说,乌鲁木齐的真实病例,远多于官方汇报的病例,甚至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群体感染——全国许多重症医疗队,从十月开始就长期轮换驻扎于乌鲁木齐,也从侧面证明了这点。


file

file

上海、长春和乌鲁木齐的例子显示, “发烧”搜索指数与较大规模的奥密克戎疫情高度相关。甚至当确诊人数不能完全反应当地实际状况时,“发烧”搜索指数依然忠实地呈现了疫情到底扩散到了什么程度。就是在这几次较为严重的疫情中,“发烧”搜索指数也只是达到了基准水平的2倍左右。

那么,当我们看到保定、石家庄和北京的“发烧”指数,以惊人的速度突破了基准值的3倍、4倍甚至5倍,且完全没有停止的迹象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也就不难想象了。

这些城市,群体感染正在开始

在分析了多个地区的数据后,我们试着用 “发烧”搜索指数给出每个地区疫情开始的信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1,“发烧”搜索指数在过去7天内的平均值大于过去五年内该季度平均值的2个标准差。

2,“发烧”搜索的Cox-Stuart检验在95%水平上出现显著上升趋势。这里的Cox-Stuart检验我们用到了7天数据。

当以上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我们便把上升趋势出现的第一天定义为该城市迈向群体感染第一天。2022年11月以来,出现了群体感染的城市依次如下表所示:


file

可以看到,本轮疫情开始的时间比我们想象得更早。在“二十条”发布的第一天,也就是11月11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和邢台市就开始迈向群体感染,至今已经持续近一个月,也没能看到减缓的趋势。

第二批进入群体感染的是甘肃兰州、河南洛阳与河北保定,时间在11月17日到11月18日。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邯郸、廊坊、唐山、沧州、衡水、张家口……除了承德市暂时保持稳定以外,河北省全境都已经开始群体感染。

河南的群体感染也在快速进行。洛阳之后,紧接着是新乡、商丘、南阳、郑州、周口、平顶山、开封。

甘肃在兰州之后,临夏、甘南两个自治州也在11月下旬开始群体感染。

北京是全国首个进入群体感染的大城市,时间点是11月27日。接下来是重庆、武汉、昆明、成都……

截止到12月9日,全国已经有2.4亿人已经踏上群体感染的道路。

这只是一个开始,由于我们的方法是在群体感染的确认出现七天之后向前回溯,若是一个城市的感染在12月2日之后开始,便不可能被该信号锁定。因此一些城市的感染虽然已经有明显的趋势,但也没有能被列入该表内,这些城市如下表所示。


file

如果这些城市的上升趋势不改变,那么他们会在未来一星期左右被正式确认进入群体感染,他们的总人口约为1.16亿人。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文章发出的此刻,全国可能已经有3.6亿人口,开始走上群体感染的道路。

群体感染后,可能造成多少超额死亡?

从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台湾地区的数据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带来的第一轮感染一般会持续2到4个月左右,从疫情开始到峰值的用时是总持续时间的一半,约为1到2个月。

在首轮感染的高峰期,超额死亡会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file

上图列出了四个地区在2022年以来各月超额死亡情况。在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奥密克戎的首次群体感染带来的超额死亡达到40%以上(新加坡的首轮群体感染在2021年,图中没有显示)——即当月死亡人数要比无疫情状态下死亡人数高40%。目前这些地区的超额死亡率稳定在15%-20%左右。

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首次群体感染的超额死亡率达到了150%以上。


file

从上图的2022年11月号《香港统计月刊》可以看到,原本每个月死亡人数稳定在四千多人左右的香港,在今年的3、4、5三个月分别死亡了9511人、6936人和6503人,多死了9000多人,3个月的死亡人数和没有疫情时5个多月的死亡人数类似。

因此,虽然我们能看到宣传上的巨大改变,例如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力已经变得比流感更轻微等,但依然要承认几个客观事实——

1,中国大陆目前的医疗资源,距离新加坡、日本、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还有较大差距。

2,中国大陆目前的疫苗接种水平,尤其是80岁以上老年人的疫苗接种水平,远不如新加坡、日本与台湾地区,略超今年年初时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但由于长达半年的疫苗接种停滞,免疫水平正在不断下降。

3,新加坡、日本等地,即便有了很高的疫苗接种率,不错的医疗条件,几轮病毒感染带来的免疫水平上升,截止至11月,超额死亡率依旧稳定在在15%-20%左右。台湾地区2022年11月当月死亡17719人,2019到2021年11月平均死亡14480人,提高22.4%;韩国2022年9月当月死亡29199人,2019到2021年9月平均死亡24528人,提高19%;新加坡2022年9月当月死亡2125人,2019到2021年9月平均死亡1806人,提高17.6%;日本2022年9月当月死亡127040人,2019到2021年9月平均死亡110289人,提高15.2%;香港特别行政区2022年9月当月死亡4260人,2019到2021年9月平均死亡3973人,提高7.2%——香港相对其他东亚地区的在9月的超额死亡率较低,很重要的原因是3-5月的超额死亡率极高,导致很多人在首轮感染中就去世了,而这些人如果生活在其他地区,可能会在后续感染中才去世。

因此,上述地区的超额死亡情况,基本可以当做中国面临第一波超额死亡时的下限。如果按照这些地区的超额死亡下限计算,即首轮疫情1个月超额死亡按照台湾地区的数字仅有40%,后续超额死亡按照目前的日本数字仅有15%,那么根据中国每年死亡1000万人口的基数,未来一年的超额死亡,也会接近甚至达到170万人。

而这只是最好情况下的最低估计。

奥密克戎毒株确实变弱了,但从那些共存条件比中国更好的地区的实际死亡数据看,依旧会带来大量超额死亡。对此,我们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以及充分的心理准备。

最好的放开时间

170万人,一个巨大的数字。可能不少人会有疑问:现在选择放开,真的合适吗?

答案很简单,我们不仅现在就应该放开,而且本应该在一个更早的时间点放开。

那个时间点,正是今年3月。

从免疫水平看,今年3月,当吉林、上海相继出现疫情时,我们的三针疫苗大规模接种刚刚结束不久,大部分人都正有着最佳的保护力。而不是在许多人已经一年没有补种,中和抗体滴度大幅下降的现在。

从医疗资源供需看,今年3月,我们面临着一个逐渐转暖的时间点,而非正要进入心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冬天。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12月、1月、2月的死亡人数,要比4月、5月和6月的死亡人数高出4.5%。在冬季应对群体感染,医疗资源比春季更紧张。

从病毒毒力看,奥密克戎本身的毒力虽然显著低于之前的德尔塔,但其各种变异株,从今年3月的BA2,7月的BA5,到现在的XBB、BF.7,BQ.1,并也没有出现任何毒力减弱、致病能力降低的切实证据。我们看到的许多地区在一波又一波奥密克戎的感染下死亡数量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疫苗充分接种,且在群体感染后免疫水平上升。对于免疫水平较低人口的首轮感染来说,奥密克戎的各种变异株的致病性和住院率并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

从3月等到11月,我们也没有等来一个更“友善”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

因此,若是在今年3月时进入群体感染,我们的各种条件都要好于,至少不差于目前情况。疫情造成的第一次冲击,也将比现在更平缓。

更不用说,许多刚刚出台的政策,如抗原筛查,轻症居家,都与3月时如出一辙。

但在今年3月,我们选择了继续封城。

在今年4月时,我写过一篇文章,《多强的封控政策,才能防住奥密克戎?》。在那篇文章中,我们发现奥密克戎的防控难度远高于2021年和之前的几个毒株,见下图:


file

上图的含义是,面对奥密克戎疫情,我们必须将疫情后的人流量额外减少52%,才能够达到与原始毒株或者德尔塔相同的防控效果。

现在,我们补充了从4月到11月的各地疫情数据,在上图基础上加上一组点和一条线,得到下图。


file

上图的红色线是从6月到11月各次疫情的防控效果曲线,绿线和蓝线则分别对应今年上半年的奥密克戎BA.2疫情和更早的原始株或德尔塔疫情。

可以看到,绿线(奥密克戎BA.2)比蓝线(原始毒株和德尔塔)上移了一个单位,红色线(奥密克戎BA.5和后续毒株)继续向上方移动,且斜率变得更低了。这意味着通过封控来降低疫情传播速度的效果变得更差,因此必须要更严格的封控才能达到同样效果。

如果将疫情后的人流量降低的程度看做是封控的成本,那么在原始毒株时期,上半年的BA.2时期和6-11月的BA.5时期,要把病毒扩散控制在一个相似的稳定水平,其成本分别是27%, 100%,350%。

控制BA.5和后续变异的毒株导致的疫情,成本是原始毒株的13倍,是BA.2时期毒株的3.5倍。

一些人将“无法防控”的责任归咎于境外输入管理不严,例如认为从14+3改为7+3是造成防控失败的罪魁祸首。这显然是忽视了毒株变异带来的巨大差异。除了极少数城市,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根本没有防控BA.5及其后续毒株的能力。即使境外输入漏入境内的病例从目前水平再减少99%,也只能将现在的群体感染时间推迟半个月,与目前的情况并无二致。

防控BA.5和后续毒株的尝试,在今年下半年以来带来了大范围的城市封控。如果将人流量低于正常值50%,且当地电影院完全关闭看成一个地区处在封控的标志,那么今年以来全国被封控的人口占总人口比值如下图所示——在4月初,一度有25%的人口处在封控内。而在11月底,这个数字打破了记录,超过了28%。


file

如果将每一个被封控过的地区按照封控的天数加总,去掉其中被封时间不足5天的人口,将剩下被封超过6天或以上的人口全部汇总。

那么从今年的3月初到11月底的这段时间,中国共有10亿人曾经历过封控,他们平均被封控了27天。

同样口径的被封控人口数字在2021年同期仅有2700万人,是2022年的四十分之一。在2021年,我们确实可以自信地说,中国的疫情防控政策,成本低,效果好,既能够保护经济,又能够保护生命。

但对过去成功政策的路径依赖,又让我们在2022年错过了最佳的开放时间,使中国只能在更糟糕的时间点,调转政策方向。

那么,如果现在的放开时间点比之前更差,我们能否再等一等,等到一个更好的时机,再来放开呢?

并不是不行,但会是又一场豪赌。

赌已经稳定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在某个时间点突然消失,或者被某种毒力大幅度下降的新毒株取代。

赌我们在未来有一个高效的办法增加老年人接种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虽然我们在过去几个月内无所作为,8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依旧全球倒数。

赌我们突然发明了更好的新冠特效药,使得放开后可能会出现的170万超额死亡大幅度降低。

是的,我们当然可以像今年3月一样,继续留在赌桌上,继续原有政策,祈祷一个更好的时机从天而降。

但是,要留在赌桌上,必须再次下注。这些赌注又是什么?

看起来不多,但也不少。

10亿人,他们的27天。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13 17:4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