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71)



@子陵在听歌


12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4 Pro Max
新10条公布以后收到大量私信,所以这里想讲一下总体原则,就是风险自负原则。我讲过2021年后白宫抗疫政策是给予免费疫苗、药物和抗原自测;但不强制。每个人根据自己意愿决定。很建议大家每年打一次新冠疫苗,到人多密集场所(尤其室内)戴口罩并保持距离;但每人可根据自己风险自行评估,自负风险。 ​​​



@庄时利和


1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3 Pro
这段话写于去年12月。

我一年来多次提到第四针的接种,从上海疫情爆发至今也大半年了,结果中青年人还没有等到第四针,高龄老年人的第三针也进展缓慢。

昨晚北京的朋友跟我说,她们单位,已经快清零了。 ​​​



@付亮的竞争情报应用
5分钟前
来自 iQOO 9 Pro 赛道传奇
长期跟踪相关专家观点,香港金冬雁、深圳卢洪洲,是最敢说的。张文宏、钟南山最专业,但受身份影响,其观点已有保守、圆滑,主张做好准备,平滑过渡,即使如此,仍被某些网友痛批躺平,甚至上半年一段时间不再公开发表观点,舆论场被绝对清零派占领。回头看,上海香港疫情后没做好调整准备代价很大。
@付亮的竞争情报应用
钟南山正发言,披露大量香港、上海上半年疫情数据(数据来自香港、上海、国家)。①奥密克戎的症状已明显减弱,且变种速度快,传播力大幅提高;②奥密克戎不感染肺部,按严格标准,很多反应都难称后遗症,有些后遗症不见得是后遗症;有报告称,为感染的人后遗症比感染者还重;③香港本轮死亡率大幅下降,很大原因是强制疫苗,尽快加强接种,灭活同源接种对防感染效果没有增加,但增强了抗重症能力,异源接种效果明显加强。



@织女Vega

1小时前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已编辑
又有专家说:之前我们并没有真正接触病毒,放开后,我们将面对一个真正的疫情时代了,是要和病毒“正面硬刚”了,是要经历一波大规模的感染潮。最终,可能全国超10亿人都会经历这波感染。
既然如此,你们为嘛不早建议不早放开?白白让大家经历了封闭的痛苦,隔离的残酷,经济的牺牲?
就为了科兴的疫苗?张核子的核酸?接下来你们是不是又要加紧生产抗原试剂?
有多少股份啊?



https://mp.weixin.qq.com/s/a7_I_dTUUX9Ft0KBLjXj8Q

上海防疫何以至此
原创 维舟 维舟 2022-12-09 12:00 发表于上海
图片

上海“分区封控”检测核酸

Aly Song/Reuters



旧文重温:本文发表于今年4月8日,是我在封城之下痛定思痛的反思。在本号活了不到1天,但在百家号上还在(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今早看到有读者翻出来,留言说:“现在翻看这篇九个月前写的文章,感触太深了。”我也有同感,希望它这一次能让更多人看到,也见证我们没有遗忘。



上海本轮疫情已持续一个多月,至今仍处于高位,这两天新增确诊+无症状感染者每天都超过2万人。有朋友对此深感困惑:“都封得这么严了,为什么还这样?到底哪里没做到位?”



他这么问,隐含着一个前提:只要封得够严,“本应”迅速好转。照这个思路,确实无法理解,因为他没有考虑另一种可能:封控手段对这种新病毒已经无效、或效力有限了——就像你筑堤坝可以堵住水流,但却挡不住水汽。



上海这次防疫何以陷入今天这样的境地?现在回头来看,或许从一开始,这就是不可避免的。



图片



没错,不是没有人预料到疫情会爆发,现在很多人提到张文宏早在1月就提醒,要针对“疫情规模超出现在5倍或者10倍”做好预案。



然而,冷静下来想想,恐怕张文宏没料到是现在这番情形,因为显而易见的,现在相比起上海此前两年里零星的感染病例,何止是5-10倍的规模?那是上千倍的海啸!



我当然并不比他更高明,出于对开放后病例暴增的隐忧,1月20日我写过一篇《上海能扛住吗?》,然而我得承认,当时我想的仍然是上海原有那套“精准防控”模式下如何更好、更快速地处理更多病例——换言之,是旧有模式的优化,而没有觉察到这套模式隐藏的问题。



“精准防控”是一种走钢丝般的微妙平衡,看上去简直完美地兼顾了多个目标:



快速、专业地控制本地疫情,几乎没有外溢;

医疗资源未被挤兑,没有次生灾害;

对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的干扰最小化;

保障个体的权利。



图片



更妙的是,“精准防控”虽然常被视为上海独有的模式,但其实也完全吻合“动态清零”的要求。直到4月5日,在外界看来上海的“精准防控”早成往事时,张伯礼院士在接受采访时仍表示,“当前上海全市上下,全国上下都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就是坚持精准防控、动态清零”。



正因为当时做得太成功,上海的表现曾引来无数好评,以至于许多人都好奇一点:“上海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但少有人注意到的是:这种平衡需要高度的技巧和小心谨慎,其实很容易颠覆。



图片

上海流调人员

Hector Retamal

Agence France-Presse

Getty Images



专栏作家刘远举日前在一篇《疫情中上海能做得更好的判断,并未过时》的文章里说:

政府能力也不是按照疫情来设计的,一旦压力越过一个阈值,政府能力跟不上,就会出现混乱。上海、吉林,西安都是如此。上海相关资源、能力、专业度、素质的冗余度当然会高一些,正是这些因素让上海应对德尔塔变种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但当压力越过一个更高的门槛时,也会被击溃,而击溃之后的混乱类似的。奥密克戎就是一个更高的压力。

在此可以看出,他认为本轮疫情的混乱,是因量变引发的压力暴增。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城市数据团”在《多强的封控政策,才能防住奥密克戎?》中估算,在同等的初始爆发条件和防控力度下,奥密克戎的感染力比此前的病毒高出5.82倍,因而目前看到唯一能确保清零的办法,“就是在第一例病例出现后,立刻采取全城封控”。



现在问题来了:这样一种做法,在国内其它地方或许有先例,却正是上海最为排斥的,并坚持到了最后一刻。3月27日晚宣布划江封控,但就在前一天,上海防疫专家吴凡仍对外宣称上海不能封城,而此时仅八天的无症状感染者就已超过了1万例。



也就是说,上海此前的模式,在决策优先级上,最看重的是保障这座超大城市的流动性和正常运转,基于此,在充满不确定性风险的局面下,以有限的资源来管理疫情不至失控。“精准防控”并不是因为上海多有钱,恰恰是因为没钱,深知自身的有限性,竭力避免总动员。



图片



在3月1日的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吴凡还说过,上海无症状感染者多,这“对个体是好事,对面上防控是巨大挑战”。这相当于委婉地承认:无症状是可自愈的轻微感染,对个体伤害不大,但尽管如此,当下却仍需要防控——甚至正因它毒性低而感染力强,“面上防控”变得更难了。



从后视镜来看,精准防控前期太成功也造成了后面的大溃败,因为你太成功就很难去放弃这个策略。



精准防控对付不了Omicron,即便没有华亭宾馆,上海也迟早会被攻陷。因为精准防控的前提是发现及时、快速甄别隔离、病毒感染力相对较低,流调跑在病毒传播前面,但Omicron的隐蔽性、感染力都极强,使得这些都落空了——如果发现时已经快速传播开了,那筛查密接是难以想象的工作量,即便可能,也已经失去意义了。



此时,防疫人员就陷入了两难:他们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完美地兼顾多个目标,而只能在相互冲突的要求之间做出痛苦的抉择。



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结果了:他们起初还是最优先确保上海的开放流动,但随着感染人数指数级暴增,人力和医疗资源遭到挤兑,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推行抗原自测、居家隔离,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救治危重症。



然而,这就势必顾此失彼,无法实现所有阳性清零,也难以阻止外溢。此时就面临一个决断:要么全国各地陆续跟进上海的做法,要么是上海跟其它地方一样一刀切。结果是没有意外的。



图片



事后有人说:“我们上海人本来都已经躺平了,又被全国人民硬生生扶起来。”语虽戏谑,但却一语道破真相。是不是“优等生”,每个人判断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疫情外溢,上海就无法单独探索一条新的道路了,只能和全国步调一致。



如果决策过程是这样,那也表明,上海的防疫原本是着眼于本地视角、医学视角,但最终却正因此而导致翻船。因为他们在作出决策时,只考虑如何从医学上控制住本地疫情,并深信这是科学合理的,但却没有充分意识到一点:这种决策的自由度,只有当它不影响到全局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容忍。



医学专家凭借其专业,在决策时可以相对灵活,一线医护人员面对病人也可以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不像有些基层社区,只管执行,不管死活。然而,如果对专家的考核也是“一例阳性,全院停诊”,那么结果和社区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差别。



也就是说,专家的决策自由度只能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存在,一旦“溢出”,就不是专家能说了算的了。当然,此前上海坚持不封城的最重要理由(“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不能封”)其实也是个政治判断,但这不如说是为了抬出来保全这种有限决策自由的。



前些天在一个群里,有朋友提到经济学家Thomas Sowell的名言:“当代价不由决策者承担时,犯错是容易的,坚持错误也是容易的。”他原本是想说上海人吃的苦不值得,但讽刺的是,有人却将之理解为当初上海决策失误,导致外溢,而代价由外地来承受。实际上,更契合当下情形的,或许是这位经济学家的另一句名言:“最重要的决策是谁来做决策。”



图片



上海模式失败了吗?眼下不得而知。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当下强硬的“动态清零”模式,其实和上海的“精准防控”一样,都基于对资源有限性的认识。



在3月28日之后,“全国驰援上海”的景象,说白了,就是上海资源不足,从全国范围内调动资源来加码。然而,全国的资源也同样有个限度。昨天还有个外地朋友跟我说,现在各地还能援助上海,要是哪天各地都爆发了,自顾不暇,谁来救?



从这一意义上说,现在的做法相当于是上海走到一半,突然掉过头去重新再走一遍,“上海撑不住,全国来撑你”。然而,这就算能撑住,仍然并没有走出新路子。一旦全国都陷入上海当初的境地,那么可能还是不得不走那条路。



假如我们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能争取到一点缓冲时间,可千万别再像之前,白白浪费了一年多窗口期了。



留给我们的时间可能不多了。


精选留言

薤露
来自■新▲疆■
维舟老师居然回来这么久了,才看见,惭愧惭愧。
半年多后,回头再看最后一句,“白白浪费一年多窗口期”,一声长叹。

一叶小舟
来自江苏
多少人成为了代价!上海的专家是可信赖的。夏虫不可语冰

ldh
来自河南
对比一下当时的新加坡:
新加坡迈向“新常态”的道路再次前进重大一步。3月24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宣布一系列防疫措施的放宽:自3月29日开始,户外无需佩戴口罩,聚会人数限制从5人增加到10人等。从2021年6月新加坡政府首次表态要“与新冠共存”以来,历时9个月,新加坡正逐步回归向疫情之前的生活。

猪猪侠
来自辽宁
今天钟南山李兰娟都出来说无症状的不是病人



@猫ring

51分钟前
来自 iPhone客户端
推荐一些我会用的医疗相关信源

-app:默沙东诊疗手册 大众版免费,够用
-小程序:用药助手
-公众号:华山感染是张文宏医生所在的华山医院感染科账号,主要看新冠相关科普
drpei、冀连梅药师、翟医生,虽然关于小儿的科普比较多,不过很多成人也适用,日常比如退热、腹泻、过敏性鼻炎等查起来很方便
还可以关注丁香园、丁香医生
-一个检索办法:微信搜索框输入关键词,选“文章”——“已关注公众号发布”。得到的就都是靠谱信息。



//@普通用户修改昵称1次:请问,我国药企是已经可以做到无人全机械自动化生产了吗?[疑问]如果不是,为什么原博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啊?//@苹果兔兔糖:毋庸置疑,药企流水线上的工人都是铁打的,不会发烧不会痛,就算病了也可以随机刷新[打call]
@急诊科女超人于莺
北京的退烧药市场供应必须尽快恢复,优先级高于抗原,否则会有大量发烧浑身酸痛没有药的患者涌进发热门诊
话说这些退烧药的生产企业,你们倒是加把劲啊,看着真着急



@作家叶倾城

3小时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已编辑
这段时间,一对一地询问了几百位身在美国、英国、香港、新加坡……的朋友,关于新冠,得出了一个民间的粗糙结论:

一,不是每个人都会得的。
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从来没得过新冠。
但是,也不排除他们“没去医院检查过、所以一无所知”的情况。
相对来说,还是年轻力壮身体好的人,得病的略少。

二,不是得了病就一定会传染给其他人,哪怕紧密地生活在一起。
我有位朋友生活在香港,有一天觉得不舒服,买了个试剂盒一查,阳了。
就郁闷地在家里呆着。
当时香港也在上网课,她的两个小孩都在家,与她朝夕相处,香港房子又小。
她阳了一个星期,好了,小孩也没传上。

三,不是得了一次病,这事就过了,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反复感染。
大概有20%的人,得过两次;
最倒霉的人,得过三次,分别是2020年、2021年、2022年——可能是得一次能管一年?抑或病毒变异一次得一次?这批人可能占10%。

以上数据全不准确,全是来自我的民间调查,样本少,可信度不高。
我就是随便说说。



@拆台CT

14分钟前
来自 微博视频号
#李兰娟称无症状感染不是疾病#

有些人真的是一看到个话题就开喷了,你倒是打开文章/视频看看原话啊?

以李兰娟接受健康时报专访为例,李兰娟的原话是什么?

-“未来,无症状感染者不必作为疫情防治的重点,应当主要将防治重心转向“防重症、降死亡”。”
-“虽然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性,但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病人,大家无需恐慌。”

这段话完全契合当下的政策导向。

因为,以后的疫情防控,【重点在于防重症、降死亡上】,而重症的预防治疗需要医疗资源。

现在有些人一有点小发烧就想往医院跑,可医疗资源就这么多,如果都用到治疗轻症无症状上,医疗挤兑的发生也是必然的。

一句话:政策现在就这副样子,无论你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都已经板上钉钉。

建议少写小作文,少占用资源,把资源还给真正需要的人。



@记者韩鹏
我在美国三年没中招,刚回国,跟大家说说我是如何防护的。

省流版仅需20字:戴口罩、打疫苗、勤洗手、在外别摸鼻子、别揉眼、别浪、拥抱生活。

如何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请大家以科学权威说法为准。我只是目前隔离在上海酒店中的回国小编,聊聊我今年在美国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情况。#你准备出去浪吗# #新十条##健康码##鸿儒计划#

要知道,美国去年冬天每天死2000+,感染者80%是奥密克戎。但拜登在今年开春的国情咨文上,官宣“躺平”,说“美国从此再也不会因疫情搞封控了”。

那时我在美国是真的慌,因为病毒走向很不明朗,那时没人知道奥密克戎致死率到底如何。

怎么办?我在美国个人做法如下:

1、打疫苗,打疫苗,打疫苗!重要的事说三遍。

美国至今仍有不少人,坚决不打疫苗,我一位1988年的同龄朋友,就因为不打疫苗,去年感染德尔塔,去世了。他没有任何基础病,感染德尔塔后,很快就重症了,进了ICU,心脏骤停了三次,前两次抢救过来了,最后一次人没了。我们用Zoom给他办线上葬礼,他女友在视频里哭成泪人。当时我发过好几篇文章讲这事,现在我有时深夜想起,仍唏嘘不已。

像他这样不打疫苗的美国人,倒不是傻到相信“疫苗里有5G芯片监控你”这样的阴谋论,而是他知道美国医疗体系坑过太多人,对美国疫苗毫无信任。

美国医疗体系几乎完全由私企构成,好处是市场竞争让医生服务态度超好(前提是你钱花到位),坏处是出过的事真是马克思说的“资本每个毛孔都是肮脏的东西”,击垮了很多人对“白衣天使”的信任。

比如,美国为什么这么多人吸毒?你以为全是因为好奇、私生活混乱、黄赌毒之类?当然不是。很多人是因为看病吃药,就染上毒瘾了!简直魔幻到反人类。美国普渡公司,1996年号称研发出了“不上瘾的止疼神药”奥施康定,贿赂学者、在权威期刊学术造假,说这药万一病人上瘾了是因为“用药剂量不够”,还要加大剂量!于是,美国医生玩命给病人用,直至2021年这公司才被告到破产。但这公司祸害美国整整25年,这段时间,美国50万人死于吸毒,40万人用过这“神药”。

去开个止疼药,就成了瘾君子,变成费城“丧尸一条街”上全身扭曲、衣不蔽体的一员。在这样的美国,有人不相信它的医疗系统搞出的新冠疫苗,其实也能理解。但我当时选择相信美国疫苗,因为美国“躺平”,我又没法回国打疫苗,不在美国就地接种,也没有更好选择。

但中国的医疗体系,跟美国完全不同,没必要不相信疫苗。疫苗防重症,中国疫苗连领导人都打。如果至今仍有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拒绝接种,实属不明智,约等于相信”wifi有辐射“,家人要好好劝劝。

2、无论别人戴不戴口罩,只要是我去美国室内公共场所【消费】,我就戴。室外公共场所,如果人不是特别密集,就不戴了。有口罩,我就有安全感,这种“强迫症”可能有心理因素,但我觉得谨慎点没坏处。不过,一开始在室内戴着口罩说话一多,就会感觉空气不畅,氧气一少,大脑也可能跟不上,尤其是需要复杂沟通时。但是,有过几次戴口罩说话的经历后,就逐渐适应了。现在我戴着口罩跟美国人掰扯各种事,连续说上半小时也毫无压力。不过这也没啥可自豪的,还是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我们都可以彻底摆脱“强迫症”,安心地摘下口罩。

3、在一些重要【采访】场合,如果采访对象不戴口罩,我就不戴了。这其实不好,建议大家别学我!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口罩成了政治符号,你去深红州,全是川粉,美方一个戴口罩的都没有,你自己防护得特别全,格格不入,就很难开展工作。毕竟,采访不是纯粹的公事公办、你问他答,人与人的交情、信任、友谊等等,都是你能否采到好新闻的加分项。我毕竟打了疫苗,重症概率低,为了工作效果能更好些,冒险也值。新闻人哪有绝对的安全,灾区、战地我也去,我在伊拉克、叙利亚也有几次跟恐怖袭击擦肩而过,不也是全须全尾地回来了吗。但回来后要自觉,别随便见老人或易感人群,不然人家也烦你。

4、疫情进一步好转前,【别浪】,但【拥抱生活】。

但什么算”浪“,是相对的!我在美国交朋友,会主动交跟我“浪”的程度差不多的,这样双方都舒服。不然,如果你感觉他太浪了,日日堂食,夜夜蹦迪,你就会觉得他迟早中招;但这同样适用于朋友对你的看法——比如有人比较宅,他就会觉得我刚采访完深红州的川粉,婉拒跟我见面,那咱也要知趣才是。不然,总有一方觉得不安全,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所以,【不是不堂食、不消费、不见人,而是多见跟你生活方式相近的人,拥抱生活】。

5、去餐厅【堂食】,我会坐在离人较远的位置。如果餐厅布局很密人很多,我就换一家。点餐时我戴口罩跟服务员交流,吃饭时摘了,吃完赶紧走,别墨迹。跟朋友有话说,可以去室外或回家说。如果一定要在餐厅说,就吃完戴上口罩说。【超市商场】之类,我都戴口罩,该逛就逛,感染概率非常小。【健身】我一般都在家里或马路上解决,但公共健身房偶尔我也去,原则跟堂食一样,离人远一点,完事就走。

6、勤洗手,随身带消毒酒精,养成不摸鼻子、嘴巴、不揉眼睛的习惯,除非手上刚消完毒。人总在下意识地摸这些地方,比如我想问题时爱摸嘴,尽量改吧。

7、家里常备检测盒,见易感人群前先自己检测一下,没坏处。不然万一他感染了,非要怪你,也很尴尬不是。

8、即使这样生活,我身边朋友仍时不时有人中招。奥密克戎确实传播力强,我没中招既有防护因素,也有运气因素,但运气还是留给有防护的人。不过,至少今年,我身边没再发生像去年那位朋友死于德尔塔的人间悲剧,所有朋友都很快痊愈、或干脆无症状。反倒是一些朋友,凭个人直觉和身边很小的样本觉得,“奥密克戎死不了人”,“中国该放开了”。

对这个说法,我要多说几句:

美国今年年初官宣“躺平”(其实三年都是”躺平“,只是今年彻底不装了),是对奥密克戎毒性尚未完全清楚的情况下,为了经济不崩,被迫放开。放开后还是做不平账,通胀继续爆表,所以美国又一边加息一边拱火乌克兰,收割欧洲,吃相非常难看!而且,政府拿人命赌国运,后果严重。别的不说,至少美式价值观已经被玩崩了。

但中国今天这一波【主动优化】,不是“完全放开”,而是基于足够的样本、以及科学权威的专家和医生对奥密克戎致死率变化(万分之2.5)的研究,调整防疫政策,平衡生命与经济的关系。

这事,咱不能二极管,不能照搬美国过去三年的乱象,来预测中国未来三年的情况,病毒早就变了。更不要“事后诸葛亮”,说上海今年4月份封控没必要——没人有水晶球,奥密克戎的毒性到底如何,致死率到底下降到什么程度了,至少4月时没人有足够的科学论证。既然现在清楚些了,我们经过审慎考虑后做了优化,这是负责任、实事求是;优化后,大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别浪、拥抱生活,这也是负责任、实事求是。



@理记

1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4 Pro Max
各地医院已有陆续开始不测核酸,医务人员有自测羊了要休息的按照事假算。估计很快所有医院都会这样执行。从这个角度看,对奥密克戎已经完全按照普通感冒看了,因为各公司单位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给普通感冒假,除非到医院开诊断书医生写清楚休假。可能甚至不如普通感冒,因为普通感冒既然得了就一定有症状,奥密克戎羊了但有部分没症状。



@MLRS270

2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其实这个规律不止新冠,别的也是,比如感冒。身体好的人可能免疫系统比较积极干活。而发烧其实就是免疫系统正在打战。这种人有个明显的好处:经过大战,好了以后对同一类感染的免疫力更强大,这就是身体好的人感冒严重、但是很少感冒的道理:好一次管多年。
@秋之松820
发现好多经常健身、身体特好的人感染奥密克戎后症状比较明显,发烧时间比普通人要长,身体疼痛感要强烈点。 ​​​
3小时前



https://mp.weixin.qq.com/s/7Dr4c_7lAW9giyiqpOO6BQ
对大规模感染,发热门诊准备好了吗?| 刘远举
常识和洞见 2022-12-09 10:39 发表于上海
编者荐语:

我写的

以下文章来源于风声OPINION ,作者刘远举


图片



图片

  凤凰网原创  人们需要的不完全是诊断,更多是安慰,然后才能不把过度焦虑集中投射在少数医疗点上,以致压垮这些定点医院。而足够的发热门诊和分诊能力,是前提条件。

作者|刘远举

知名财经专栏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


新冠疫情发展至今日,一定会经历一波很强的感染过程,肯定会对各地人群造成一定冲击,这个冲击本身导致的重症、危重症、死亡病例未必多,但对于心理的冲击大概率发生,因此要避免由此造成的医疗挤兑。
从资源布局的角度来讲,当下需要着重做好这两件事。
图片
首先,要有足够的发热门诊数量
第一就是,需要设立充足的、甚至有一定冗余的能够接待新冠感染者的发热门诊。
人类面对奥密克戎已经有较多的数据了,其本身的毒性,并不会直接造成严重的医疗挤兑。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金冬雁在其论文《香港新冠疫情的教训及启示》中指出:提供充足的ICU床位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关键是保护医疗系统免于崩溃。疫情暴发以来的任何时刻,需要的ICU床位都没有超过300张。绝大多数轻症患者不需要特别的医疗照护。即使是有高危因素而留院观察的病人,多数也只是以防万一。
韩国5000万人口,最高峰感染的时候,每天达到50万人确诊。如果广州的感染达到这个程度,根据广州公布的这一轮的比例,大致上每天会有重症、危重症12人,而广州有2000张以上的ICU重症床位的应急储备,所以,病毒本身并不会造成医疗挤兑。
但是,如果加上恐慌,情况则会完全不同。
在过去的疫情政策下,感染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低压力的情况下,现在不少地方都能做到肺CT一小时、核酸检测最快2小时出报告。然而,一旦感染数量上升,恐慌之下,大量轻症、普通型病患涌入医院,巨大的不必要的医疗需求,超出医疗系统的应对能力时,就会出现拥塞,时间就会延长,就会导致混乱、医疗挤兑。
当医院人满为患,人们在焦虑与等待中,也许会情绪崩溃,也许会到网上发声,情绪化的声音又会激起新一轮的恐慌与焦虑。
所以,基于奥密克戎本身的特点,再考虑到人们普遍的心理特征,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基层分诊系统的数量,这就要求有足够的发热门诊数量。
发热门诊,是判断发热患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第一道岗哨。
自武汉发生新冠肺炎以来,各地纷纷启动发热门诊,一般情况下,县域内所有二级医院均设发热门诊。发热症状,都可以前来就诊,由发热门诊的专科医生进行病史采集、查体,寻找病因,做进一步的分诊。
发热门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设置门槛不低。发热门诊应当分设候诊区、诊室、治疗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等,放射检查室可配备移动式X光机,有独立卫生间。
2020年武汉疫情暴发后,医院不直接接待发热患者,要社区医院进行分类,但社区医院无法鉴别,患者只能去划区分配的定点医院,然而,定点医院数量达不到患者排查需求,要排队几小时,甚至医院的CT机都到了必须要休息的状态。此外,发热门诊一旦分诊失误,没有查出新冠,转到其他医院就会造成院感。
新加坡的办法是:充分发动已有的社会医疗力量。2020年2月14日,新加坡政府重启公共卫生防范诊所(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Clinics,简称PHPC)计划,加强基层医疗系统对疫情的监测和诊疗,共指定了900多家社区全科诊所,加入了PHPC的COVID-19病毒防疫响应体系,可以接待发热病人。
新加坡政府旗下三大公立医疗集团,一共也只有几十家大型的政府诊所(polyclinic),其余800多家诊所,均是私立集团诊所或者个人独立诊所。新加坡人口500万,相当于5000人就有一家可以接待的诊所。以此比例,中国的一个大型小区就应有一家对应的接待门诊。
应该看到的是,现在的发热门诊所面临的局面,与疫情暴发之初的武汉已经有很大不同,而与新加坡类似。
现在有了快速的鉴别方法,核酸出结果非常快,也不一定需要去医院。至于抗原,自己就可以做,几分钟出结果。
事实上,人们需要的不完全是诊断,更多是安慰,然后才能不把这种焦虑集中投射在少数医疗点上,压垮这些定点医院。
在措施放松,感染人数巨大,每个人都可能会感染的情况下,防感染不再是发热门诊的主要目标了。所以,并不需要把发热门诊集中在少数医疗机构。
图片

图片

第二,做好早期分诊,尽量不去医院
其次,可以预判的是:大量的新冠感染者,未必害怕感染,但一定害怕自己会是重症,或者发展为重症,由此会产生恐慌。
所以,诊断并不是重要的问题,重要的问题是分清楚无症状、轻症、普通型与重症。
轻型、普通型患者,都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中低度发热(体温在37.3-39℃之间)、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实际操作中,轻型与普通型之间较难区分,标准为影像学是否可见肺炎表现。至于重症,则主要表现为血氧下降,持续高热,这都需要专业判断。
这种分诊效率很高,风险很小。
6月1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发表了一项由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和马昕教授领衔的、针对上海疫情的大样本数据研究,这项研究首次揭示,3万人中仅有22人患有重症,所有患者发展为重症的概率为0.065%,而非高危组奥密克戎患者重症率为0。
对于大多数健康人群来说,尤其是中青年人及接种过疫苗的人群,奥密克戎感染后进展为重症的风险非常低。这个数据在当时被忽略了,但对当下却非常有意义。
它意味着,初步的分诊可以高效率地快速甄别、诊断、区分重症,以及预后。这种分诊能有效地保护医疗资源不被挤兑,对感染者来说,被误诊的风险也非常小。所以,保持发热门诊分诊系统的秩序、运作不乱,这是当下发热门诊面对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在新加坡,发现核酸阳性后,诊所会通知卫生部门,卫生部门就会联络患者,了解患者的情况、包括是否已接种疫苗、家中是否有年长者、能否能自我隔离等,并作出决定。多数人都将在家中自我隔离。
隔离期间,感到身体不适,应该就医或寻求远程看诊。如果不适合进行居家康复,患者会被送往合适的护理设施隔离。基本上只有这三类人不适合在家康复:50岁或以上未接种或未完成接种的;80岁或以上的已接种的;经评估后被认为不符合居家康复条件的未满一岁的婴儿以及一至四岁的儿童。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对于抗原阳性,且无症状的人,不建议去医院或去做核酸。只需要在家中自我隔离72小时,再做一次抗原。如果检测结果呈阴性,就可以恢复正常活动。如果检测结果还是阳性,就继续检测和隔离,直到结果呈阴性为止。显然,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不让无症状患者去加大医疗系统的压力。
新加坡的政策特点在于,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医疗力量,加入到对感染者的诊断,然后分级处理,以居家隔离为主,最大限度地把医疗资源放在重症、危重症感染者的救治上。
香港政府针对奥密克戎的办法与新加坡差不多,也是为避免拖垮医疗系统,最大程度救治重症患者,针对当时流行的奥密克戎BA.4、BA.5变异株,让无症状、轻症、普通型居家隔离,感染者需佩戴电子手环,以确保遵守隔离要求,不会离开住所。
所以,在数量之外,要保证有足够的技术、设备来完成分诊,比如CT、x光机,以及有经验的读片人员,现在AI读片已经达到了一个很可靠的程度,可以借助这些手段来提高效率。当然,最后,非常重要的是,通过宣传让群众知道,分诊是可靠的,病情突然转变的可能性非常之小。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医生特鲁多的这句名言流传甚广。
对于奥密克戎,大多数人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治疗。某种程度上,安慰,才是接下来医疗体系的首要目标。足够的数量与分诊的能力,是安慰的前提条件,做好这两点后,才能保证不会因为恐慌而产生医疗挤兑。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主编|张丰



@Kevin在纽约
今早在一个大群里,看到一些人说自己和公司的人阳了,核酸减码后很多人存在心理创伤的问题,放开后专家纷纷出来说没事不可怕,也不再提后遗症的事,不是说专家说错了,而是和之前说的语境几乎相反,三年来,部分民众心里留下了阴影,需要心理疏导 #疫情心理疏导#



@雷斯林Raist

3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4 Pro Max
你一个人住在新的商品房里,更希望居家隔离。
但也有人和人合租。
有人住在城中村里,房子里甚至没有卫生间。
有人自己感染了,不想传染给自己家人和孩子。

不要妖魔化方舱。
方舱医院其实也是分级诊疗的一部分。 ​​​



@已退出赛博世界请勿扰
深夜看着手机屏幕还是觉得三年像一场癔症一样。像是煮青蛙的温水突然变烫然后一下停火了被倒入了致死量的冰块。

我进入了畏首畏尾又毫无寄托的状态。畏首畏尾在于不知道该如何做决定,该如何面对一切昭然若揭的恐惧;毫无寄托在于自己读的书,写的字,赚的钱,说的话都是那么的无力,没有什么可以或应该留下来。

“真的结束了?”很多朋友还震惊于掉头的速度,还担心这一切是不是只是一种演练或者是彩排,是不是在不久后一切又会更汹涌地回来?

小时候,因为我不是中文母语者,会被老师在家长会点名批评要加强语文学习。老师要求我的家长每天监督我看《成语故事》或是《名言歇后语全集》之类的书,当时我也学到过“惶惶不可终日”的表达,现在也总算是体验到了。当时最喜欢的成语是“买椟还珠”,可能因为动宾结构足够简单,又非常有画面感。

惶惶不可终日的同时,不自主地陷入买椟还珠的境地。这应该就是我,还有大多数这几年身心俱疲的人们的感受吧。原来被锤打之后,迎来的不是重生和觉醒,而是难以抑制的自我设限,不知如何取舍。因为一切可供取舍的东西,好像都在空中飘着,永远不知其下一秒会变成什么样。

我应该失去了很多,但我不知道是什么,我好像忘了。



@中国新闻网

6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感染后不同风险人群用红黄绿三色标记#】12月9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印发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坚持分类分级、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患基础疾病情况、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感染后风险程度等分为三个类别:重点人群(高风险)、次重点人群(中风险)、一般人群(低风险),分别用红、黄、绿色进行标记,颜色不同,服务内容不同。(国家卫健委网站)



@财经网

7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对合并基础疾病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做实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快提升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服务覆盖面,对合并基础疾病老年人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按照分类分级原则做好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测。加强家庭医生与签约老年人联系,确保其有就医需求时,本人或家属能及时联系到家庭医生。
@财经网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3年3月底前,力争#基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覆盖率提高到90%#】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其中提到,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配备和升级改造。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门诊)建设进度,2023年3月底前力争覆盖率提高到90%左右。完善设备配置,包括氧疗设备、便携式肺功能仪器、指夹式脉搏血氧仪、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等;升级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鼓励有条件的为人口密集的社区或偏远的乡村配备智慧健康驿站。

二是切实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要建立城市二、三级医院相关科室医师到基层出诊的制度,医联体(城市医疗集团或县域医共体,下同)的牵头医院应派出医师下沉基层。根据服务人口和服务量增加适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备的力度,可临时返聘近五年内退休医务人员以及在其他岗位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允许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用人员或者通过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将非医疗卫生服务的任务交由其承担。要建立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通过远程医疗的方式将二、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向基层下沉延伸。

三是做实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快提升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服务覆盖面,对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按照分类分级原则,做好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测。加强家庭医生与签约老年人的联系,确保其有就医需求时,本人或其家属能及时联系到家庭医生。



@巍峰
第一天战报,躺着烧了一天了,目前 39.5,吃了退烧药能降到 39,嗓子疼,浑身关节疼,头上有冲击钻的感觉……从来没有这么痛苦的感冒……现在终于能爬起来吃点东西了,味觉还在。

明天抗原到了测下,大概率中奖了……很奇怪,哪也没去,难道真的是气溶胶…… ​​​



@冬亚


1小时前
已编辑
现在比医院查验核酸更严
甚至可以说是继续严防死守的地方
是福利院,养老院
不知道的可以在你们本地打听下是不是如此
这是人命的教训。
只是因为里面的人,在网络上几乎无声,一直沉默。 ​​​



@庄时利和


18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3 Pro
这几天见到的一些用药误区,集中说一下:

1. 奥司他韦/ Xofluza(玛巴洛沙韦,速福达)是对抗流感病毒的,只能治疗流感,对新冠病毒以及新冠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症状均无效;

2. 头孢XX/ XX沙星等都是抗生素,用于细菌感染,对病毒无效,对缓解退热止痛等症状效果不确定。除非是病毒感染后确认继发细菌感染才考虑使用,但概率很低,须有医生判断,这也是为什么抗生素是处方药的原因。

3. 新康泰克/ 泰诺(酚麻美敏片)/ 幸福伤风素等都是复方感冒药,属于非处方药(OTC),用于缓解多种症状(说明书上有写)。如果症状只有一种的话(无论是流感、感冒还是新冠引起),更推荐使用单一药方。

4. 对于新冠备药来说,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最主要的,有条件的话可以两个都备上。「布洛芬不能用于新冠」是2020年的谣言了。但通常不建议同时服用这两个药,主要考虑是副作用叠加问题,尤其是儿童(循证医学指南不建议)。但是这个也存在一定争议,在现实中仍有一些医生会推荐交替(注意是交替)使用这两种药,一种做法是在用完一种后没有起效、在下一次使用间隔前直接替换成另外一种。有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这两种药,但不是说完全不能用,可以看下说明书或提前咨询医生建议。

5. 布洛芬孕妇禁用。孕妇感染新冠后,用药前建议咨询医生意见,对乙酰氨基酚是少数可以用于妊娠各个阶段的药物,短期规范使用是比较安全的。

6. 如果希望服用一些中西药合剂时,注意不要重复用药,比如999感冒灵含有200mg对乙酰氨基酚、4mg咖啡茵和4mg马来酸氯苯那敏,如果同时吃泰诺林或者必理通可能会造成过度用药。

7. 腹泻的话注意补液,补液的重点在于水和电解质,不止在于水。可以考虑口服补液盐,对于轻/中度脱水来说,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一样有效。一旦有腹泻就需要开始补液,卫健委发布的2020年版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中,推荐低渗口服补液盐(ORS III),没有条件的话可以在米汤中加盐(配比是500ml米汤+1.75g盐(半个啤酒瓶盖)),6个月以下婴儿每次稀便后补充50ml,6~2岁100ml。对于成年人而言,应急可以考虑宝矿力或佳得乐等运动饮料。

8. 咳嗽可能是新冠所有急性症状中持续最长的。止咳糖浆直接喝,不要兑水稀释,蜂蜜也是(用于1岁以上儿童)。可以吃润喉糖。祛痰的话有愈创甘油醚、氨溴索、溴己新这些,避免重复用药。

9. 维生素C咀嚼片对于缩短感冒或新冠病程基本无效,但是也没啥明显副作用,味道也不错,就当补充VC。

10. 前两天传的熊去氧胆酸没必要囤。

以上这些药物,现在没有必要纠结具体的品牌或者国产/合资/ 进口,重点是看主要成分。提前确认以上这些药物与目前正在用的慢性病药物有没有拮抗作用。

除了用药以外,补充足够的水,注意休息,有担心焦虑是正常的,但绝大多数打过疫苗的Omicron感染者,病程都在1~2周以内。



//@甜海胆:还有好多人说达州只是特例。眼睛不要一直盯着一线城市,十八线小城市和农村才是我国最多的地方。这种小地方最容易造成医疗挤兑。老百姓不懂用药,病了直接往医院跑。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网上的呼吁,他们往往也看不到。
@牙医Lina
#达州疫情防控#

刚刚跟朋友聊了一下,达州现在买不到感冒药,大大小小的诊所都是看感冒发烧的病人…

大家要有点心理准备,达州目前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在很多地方。 ​​​



@藤井树你好吖
1分钟前  来自 OPPO智能手机
#达州疫情防控#之前没放开,除了最初疫情爆发的时候封过,达州小县城宣汉基本没有病情且没有封过,自从开放了之后就沦陷了,家那边的人几乎都羊了,很多得过的说很难受,年轻人可以抗,老年人遭不住,真的很担心,家人好多次混羊脱险了,药也买不到,因为之前还有政府控着,也不太担心,现在突然放开就是恐慌中一药难求的地步 。

@财入门
今天11:04
#达州疫情防控#四川达州部分市民对当前疫情的态度,跟前两天保定市民的反应差不多。而广州、北京、重庆这样的声音却比较小,期待恢复正常生活的声音更强。所以说有些地方可能放开的时机还不成熟,倒不是说别的,主要是民众对病毒的认识和对封控的态度还没转变过来。继续严格封控一段时间,等大多数人都希望解封的时候,可能阻力就比较小了。



@新浪新闻
#专家建议返乡出行时佩戴N95口罩#【曾光:#康复者或会二次感染但症状更轻#】为更好理解“新十条”,12月7日,记者对话著名流行病学专家曾光,请他对“新十条”及近期的疫情防控政策作出解读,并回答网友关心的问题。

有网友在直播互动中提到,感染新冠康复以后是否会出现二次感染?曾光表示,可能出现二次感染,但概率很低,症状更轻。有网友提到,今年春节是否可以回家?曾光表示,现在正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今年春节恐怕还是得该回家的回家,不该回家的要停留。回家途中,不管查不查核酸,个人防护要做好。乘坐交通工具要戴好N95口罩,尽量减少与别人交流,保持一定距离。对话曾光↓(红星新闻)



@乔木DC

10分钟前
来自 天下传播Android
已编辑
老家陕西榆林封控了三四周,今天部分解封了。刚和父母视频,他们被允许下楼在小区晒太阳活动,但出去仍有限制。父亲出去买点吃的,部分商店开了,但药店最奇怪,不让进门,零下十几度,人们排队在小窗口买药。

公共交通还没有恢复,大姐过不来,她家孩子有车,想让孩子给送点吃的,被父母拒绝了。因为一个亲戚的孩子在外地上学,提前放假回来,家中四人全部阳性。其中三人没什么事,男主人症状重,难受了好几天。好在没有通报,没有被转运、隔离、治疗。

父母吃的简单,封控前买了一些东西。封控期间给发了一次食品,包括三颗白菜,两根铁棍山药,六个红薯。其他都吃完了,非本地产的山药,不知如何吃。后来听人说切成块,熬在粥里。天天喝粥,山药还有。

封控期间,榆溪雅园小区的一21岁女子,不知何故跳楼。视频在本地人中传看,令人惋惜难过。

父亲83了,经历了不少事,他认为好多都是重复,以后还会出现。其中对一句话,中国专家变异的速度,比病毒变异还快,他表示赞同,说大跃进时候有过。

这不是小作文,这是老人家的话。



@皇城根下刀笔吏

2小时前
来自 HUAWEI Mate 40
我老婆也中招了,今早起来发现发烧了,测了一下体温已经超过38度。

其实,从昨天开始,我就已经把自己关在了一个小屋内,基本不出门,但是由于她需要给我送饭,跟我有接触。虽然每次进屋时,各种消毒水使劲喷,口罩也戴得很严实,但不可避免仍然中招了。

现在退烧药已经一药难求,各大药店好像都卖光了。跑到一个镇卫生所,平时门庭冷落,现在挤满了人,看能不能开到吧。



@MLRS270
推荐药物这事情真是不敢,我确实不是医生啊。贴图只是提供信息给参考。

个人知识分享。如果跟医生说的不对听医生的:

扑热息痛的有效成分就是“对乙酰氨基酚”,常见的商品名有“散利痛”(拜耳)、“泰诺”(强生),大陆经常直接用这个古怪的名字做药品名,如图2其实就是散利痛,图3是12岁以下儿童版的泰诺林,图4是大人用的泰诺。

布洛芬大家都很熟悉了。不过我看到香港医生反复提醒,布洛芬和扑热息痛不能同时吃。

还有,这两种退烧药都不能过量,一定要按照说明书来。也不能长期吃,三天为极限。还没退烧赶紧找医生。

痰多的经典药物是默克公司的“溴己新”,这药在大陆真的就叫这个名字,不过原研的很难找到,国产的很多,具体哪家好我也不知道,图5是示意图,药瓶子上真的就这几个字。

氨溴索其原研药的商品名叫做沐舒坦,开发者叫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公司,德国的。不知道好好的沐舒坦(图6)为什么现在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国产的都真的就叫氨溴索,大部分是糖浆的形状。现在我也搞不清到底沐舒坦对应的国产药到底是哪个。有熟悉的医生可以说说。

应该就可以了吧?其他更多药应该没什么需要了吧。



@我是西蒙周

3小时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这是极端自私毫无遮掩的利己主义者!//@浮云:一人分饰多角,随时切换,立刻入戏
@东皇薄荷
我们小区的一位业主真是群里的战斗机。
封小区的时候:干吗封着我?
解封了:那么多病人你解封?
核酸进小区:这么多人都挤在小区做是想干什么?
做核酸时:为什么核酸点不在我们门口?你们居委会干啥吃的?
邻居病了:传染性这么强你不拉走?
自己发烧:谁拉我走我跟谁拼了!
今天的发言是:居委会为什么不给大家发抗原?

我真的注意这位大姐好久了……怎么说呢?歇斯底里式聊天真的挺棒的呢。
还有几位扣帽子式聊天的,阴阳怪气式聊天的……整个儿就人类负面情绪大赏。



@京京读闲书
几年之前,我们曾经热议“把权力关进笼子”。后来好像不怎么提了,大概是因为“权力有助于防疫”、“权力有助于抗美”、“权力有助于自嗨”吧,总之,权力找到了它摆脱笼子的生存逻辑。 ​​​



@那个Hawk啊

3小时前
来自 iPhone XS Max
今天家里定麦当劳早餐,下单后不久订单被取消了。关于这点,早先我也提示过微博正文 走到这了,关总是会过的,反正有个预期就好…
@一领淡鹅黄
我们家阿姨发来更新,自她单元被封之后,整个家政公司都阳了,所有阿姨都阳了,没法出来挣钱了。

要是你以为这就是坏消息,那么还有一个更坏的:所有阿姨,于是,都,回,老,家,了。 ​​​

@那个Hawk啊

22-10-31 08:10
发布于 美国
来自 iPhone XS Max
也请一些“理所应得”感膨胀的精英留意,中国现代的城市生活,那些如此便利低门槛的基础生活服务,让你们觉得自己生活优渥的服务,也是大量地依赖于人,依赖于密集的、高效平价的劳动。而且它一定要有这种密集度和效率才能做得过来。

中国同时还有广阔的腹地,有大量的农村。当高密度的病毒中心出现,你城市人无处可去,人家可不一定要在这跟你一起挤着。富士康这次就是典型的例子。干嘛我要在风暴中心硬挺,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在你们把这些人随随便便地划入“都得一次不就好了嘛”的范畴之前,不如再想想你的底气在哪,又在期待些什么。
点赞是美



@最后一只多巴胺
#所有医疗机构都要接诊新冠阳性患者#
如何接诊呢?
是单独划定感染科病区,还是普通病区里单独设置隔离房间?或是都放在一起?
期间负责管理病人的医务人员又该如何管理?单独管理还是混合管理?
如果阳性病人数量超过医院消化能力,又该如何处置?
这些都要有预案才行。想想头大了…. ​​​



@最后一只多巴胺
#达州疫情防控#
看见很多人拥挤在医院、诊所里输液,甚至围着炉子一起输液。
我就好奇三点:
1、他们是什么症状?是普通感冒症状还是流感症状?
2、他们都是或多数人是阳吗?
3、他们输得什么液?头孢?维生素?中成药?激素?
估计按我一般不给人输液的标准来,一天可能会被投诉几百次…… ​​​



@烧伤超人阿宝
2020年12月,国家卫健委出台规定:新冠感染治愈出院6个月内暂拒献血。

这个规定的出台,有其特殊背景和合理性。

但现在,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短时间内,包括北京在内,将出现极大比例人口的感染。如果继续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可以预期:在未来几个月时间内,献血人数将快速下降,本就紧张的血液供应,将面临极大冲击,“血荒”很可能在多个地区大面积出现。

恳请国家卫健委未雨绸缪,尽快从科学角度重新审视和调整相关规定,不要在血荒出现后措手不及。@健康中国



王海滨的财经闲谈 YuanWatching
@wangwatchworld
·
6小时
中国政府明年会感谢那些上街的孩子,终于从一个骑虎难下的尴尬位置下来,也终于摆脱了利益集团的绑架,因为系统性风险提醒他们再赚黑心钱,连江山都可能不保。这样的终局算是非常好了,并没有比新加坡、日本、台湾晚多久就放开了。明年的经济复苏应该可以看得到一些,可以对冲全球经济衰退带来的影响。



LT 視界
@ltshijie
·
5小时
今天華爾街日報獨家報導:因為郭台銘給習近平寫信,才導致習近平急轉彎。郭台銘嚇尿了,聲明:沒寫信。這件事很有意思,華爾街日報這麼輕率的報導是記者失誤嗎?更可能是中共喂料,造成假象:習主席順應企業家,而不是白紙革命。富士康通過台辦或郭台銘向台辦訴過苦是大概率,中共外宣喂料時加了戲。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0715.html?amp

一颗阮唐|迎接将至的痛与爱
CDT 档案卡
标题:迎接将至的痛与爱
作者:阮唐不是软糖
发表日期:2022.12.8
来源:微信公众号“一颗阮唐”
主题归类:防疫政策调整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人世苦海中每一朵浪花的翻涌,我们最终都要一起承担。

——题记

这里是他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的庭院,

那边是他曾经寄予希望的街巷。

甚至连我们正在想着的事情他也曾经想过,

我们像一群盗贼,

瓜分了昼与夜的宝藏。

——博尔赫斯 《为所有的死者感到的愧疚》

去看了李医生的微博,百万加的留言,很多人说:终于结束了。

我翻了很多页,看到一个人留言,大意是:解封了,街上全是人,如果你碰到了我爸爸,告诉他,他最爱的馄饨铺还在,临走前他特别想吃,但我进不去医院送给他。

头像是八九十年代的一张旧照片,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小小的女孩儿,稀松平常的生活照,就像我身边某个门庭温暖的邻居。

我没敢点进这个头像。

更多的人,无名的人,三年后姗姗来迟的喧哗的街道,于他们而言已是前世,我们如今平凡琐碎的今日,正是他们曾一心渴求的、业已失去的明日。正如博尔赫斯写的这首诗:“这里是他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的庭院,那边是他曾经寄予希望的街巷。”

身处在日渐喧哗的街巷,世界晴好如初,恍如隔世。当他们的亲人伫立在这样的街巷,必然承载着是对逝去之人更为深刻的痛苦与思念,想起林奕含在书中的一句话,尤为贴切:“犹如丧子之人在游乐场。”

我常跟人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叫做“感同身受”,我们感到快乐、痛苦、忧愁,本质上是因为别人的讲述,让我们链接起自己的某些经历而引发的情绪波动,我们的“感”,不过是自身的影射。而对方的世界,本质上我们可能从未踏足过。

我依然记得那些哭泣与嘶喊,或悲伤或惶恐的面孔,时间能迅速淡化彼时陌生人受难带给我们的冲击,但对他们身边的亲人来说,这些冲击是绵长且沉重的。这三年,每一个类似的新闻,每一次与之相关的发布,都是在伤口上撒下的锋锐盐粒。

陈盐旧伤,一层一层,最终凌迟着他们与逝去亲人的每一段记忆。

历史上所有大瘟疫的流行,都离不开以丧失千万级以上的生命为代价。冲锋在疫情前线的第一批人例如最初的武汉,他们都是最先遭受生命重创的人。我们如今健康地活着,熬到当今解封,不过是偶然中的幸运。要知道,命运之手任意的一次翻转,最初从武汉海鲜市场里悄然弥散的冠状病毒,都可能出现在武汉之外其他城市的某一条街道、某一个市场、某一个你我身边。

我还记得常凯那封遗书,字字血泪,不忍卒读:“除夕之夜,遵从政令,撤单号话酒店午夜宴……”

别忘了这些人,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时间缓冲的壁垒,挡住风暴,为我们赢得些许残喘存活的时间。

“我们有时用一种无助的方式等待,

笨拙地,并非全部也未愈合。

当我们藏起伤口,我们从一个人

退缩到一个带壳的生命。”

——罗伯特·勃莱《冬天的诗》

能够确认的是,解封放开是一种必然,而放开管控必须要承受的后果之一,就是有一批老年人与基础疾病患者,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冲击。

很不幸的是,这两类人我家都有。不例外,我想几乎每家人或远或近都有这两类亲友。

我有个朋友,她父亲曾患过严重的肺部疾病,虽然大体康复,但身体一直不好,稍有不慎就会咳喘反复。这些年来,他父亲一直深居简出,是医院常客,靠着药物与日常疗养,小心提防着,日子也算平静。步入疫情之后,他们一家比往常更加小心翼翼,才勉强避开了病毒的侵袭。

而随着管控解码,几乎能够确认的是,她父亲将毫不意外、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巨大危险之中。我这个朋友是个柔软正义的人,看到民生哀艰,对很多不可控的次生灾害也深感痛心,支持最终解封。但念及家中老父,依然心有不忍,时常垂泪。我当然能理解她的忧虑与痛楚,大部分国人的生死观并不坦荡,亲人置身于不可避免的危险之中,生死往往无法选择。

也有人问过我:你这么支持解封,不怕家中有人因此而意外吗?

我当然害怕,也有不舍。但我深知一个残忍但现实的事实是: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终有其应有的命运与归宿。有人死于病毒,有人死于意外,有人逝于遗憾,也有人逝于命定。生老病死是常态,试图在常态中建构只适用于自己的生死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对死亡的逃避。

但每个人都知道,人终有一死,不分早晚。

有一部记录片叫做《徒手攀岩》,这部纪录片记录了攀岩运动员Alex Honnold徒手攀登美国酋长岩的全过程。所谓徒手,意味着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在表面几乎光滑、与地面近乎垂直的岩壁上攀登。看完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感慨alex的生死哲学,很多人认为alex是一个生死赌徒,但我更愿意认为alex是一个坦荡面对生死的勇者。作为最危险的极限运动之一,我相信alex当然知道这项运动的风险,他非常清楚任何细微的意外都可能会让他坠入崖底殒命,但他依然做了,从他攀上酋长岩的第一步开始,就坦荡地接受了巨大危险的存在,并能承受它可能带给他的严重后果。

换言之,我们都需要接受所有不可避免的死亡,不仅仅是亲人的,也包括自己的。

这当然很难,即便现在我写下这些看起来冠名堂皇的坦荡文字,我也没有勇气说自己已经做好了全然的准备,去接受可能或因政策放开而不幸离开的生命。但我能够努力去做好的是——尽力降低身边亲友对这个病毒的恐惧,科学科普做好防范,以及,更多一些温柔的陪伴与爱。

弗朗索瓦·里卡尔说:“当你还在我身边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怀念你了,因为我们终将分离。”身处在不可逆转的历史漩涡中,命定的灾难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无法幸免的。我们总是在分离之后才懊丧痛悔,殊不知他们存活于世时,温柔的陪伴与爱才是最珍贵的日常。

把每一次与亲人素常的相聚,都当作最后的送别,别留下任何遗憾,或许是我们能够在即将到来的风浪中,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情。

“呼吸,感知他人,以及等待。”

——罗伯特·勃莱《冬天的诗》

三年了,我从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岁月静好者,遁化成一个时刻保持悲忍的记录者。

我一直觉得,文字是比影像更深入人心的一种方式,照片或者视频当然会有非常好的张力,可以如实还原彼时的场景,但无法还原彼时的感知与情绪。每个人对同一个事件的感知是不同的,情绪更是飘忽短暂,但文字是一种非常好的,能够固定记载所思所想的媒介,它就像一座桥梁,人们通过阅读文字,我们可以很近距离地触及彼时彼刻那个人所在经历的、思考的,悲伤喜悦痛苦。

那些墓碑上的名字,或是昨日还在膝下嬉闹的稚子,是即将与谁携手步入殿堂的新娘,是为夜归之人点亮一盏灯的伴侣,是为一张假期回乡的车票而烦恼的学生,是凌晨抹黑打哈欠起来准备摊点的生意人……

如若我们不用文字记录下来,他们的生命便白白没入烟尘。

我曾一度觉得失望透顶,为人性之黑暗、私权之冷硬而心寒,我尝试过关掉耳朵,沉入海底,也尝试过选择沉默,不再抬头。

但最终,于心不忍。

此刻我还能坐在桌前,在键盘上敲下这些文字,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的人代我受难,我不能做一个旁观者。

只要有悲鸣,我就一定会书写,有书写,我们就会有记忆。

身为一个文字从业者,这是我最后的坚持。

我也逐渐明白,在残碎渺茫的现实里,也还是有值得注目感动的东西,希望这种东西,不是必须要从人身上索取。

想起今年七月,我在■新▲疆■的萨尔加孜克。白垩纪时期,那里曾是一片湖泊,无数乌尔禾剑龙与准噶尔翼龙在此葬身湖底。一亿年后,风沙早将此地蚀成另一种风貌,有风穿过峡谷时会有魔鬼般的啸叫,大概就是几亿年前的生命不甘于殒身的悲嚎。而彼时,距离我300公里之外的克拉玛依却正下着冰雹。

你看,自然之界始终公允,一亿年过去,冰霜雨雪如故,来去的是生命,永恒的是风沙。

时过境迁,风云流转。一百年后,这些年的一切,大概不过是书本上的寥寥数语,但就在此刻此时此地,我们所能见到的,近处的天空或远方的星河,它们都是比人类永恒纯净得多的东西,亘古不变,都是希望,都是光,都让我觉得,活着还是值得。

悲情也欢愉的人世间啊,我们都是白驹过隙中不足一提的微尘。或许对待命运唯一的方式,就是直面即将来到的痛与爱,在生存的喘息之间,寻找为己、为人类共同体继续坚守下去的微光。

正如勃莱所言:呼吸,感知他人,以及等待。

如是人间,唯有迎面。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0689.html?amp

【404文库】荡秋千的妇女2号|大雪时节,回忆三年
CDT 档案卡
标题:大雪时节,回忆三年
作者:虹光
来源:微信公众号“荡秋千的妇女2号”
发表日期:2022.12.7
主题归类:新冠疫情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CDT编者按:发表本文的公众号在其同名微博(@荡秋千的妇女们)上称,此文原标题为《写在疫情三年之际:15件大事与82个细节》,首发本文的账号已经被永封。故本文只能以外链+截图形式发出。本文由中国数字时代编辑将图片转化为文字版。

这是一份三年记忆的记录。请你在看到它时, 第一时间将它保存下来。并在其中添加还未被收 录的、属于你自己的记忆。

昨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 了“新十条”(《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 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

继11月11日“二十条”发布之后,“新十条”的发布,再次宣告三年疫情迎来拐点。

昨天,是24节气中的“大雪”,冬季的第3个节气。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寒冬。大雪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
也将曾经凋零的草木埋藏于一片空茫。

“新十条”的发布,终于在隆冬来临之前, 给了人民一些希望。然而,也有人记得:在“大雪”之前,我们还经历了两个冬天。

在这个日子,我们收到一位“记录者”的特别投稿。作者整理了三年里,关于15个关键词的82个细节。

2020年3月5日,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刘凯医生,在护送病人做CT途中,停下来,让已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2022年4月6日,34岁的货车司机陈师傅,滞留杭州半山通道防疫检查点7天, 再度吃到热米饭时嚎啕大哭……

“方舱”“密接” “隔离”“口罩” “核酸”“健 康码”……多年之后,也许这些词语,会在一两行字的记载中,出现在历史课本里,成为一种已然过去的集体记忆。

然而,铺开这些句段间的褶皱:在一次日落,一滴眼泪中,是历史的细节,是散落各地的个人记忆;是每个身处其中的个体,三年的生命体验。

每一个在今天盼望春天来临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全剧终”的时刻,我们不是退场的演员。我们都是历史的亲历者。

作者:虹光
本文开放转载,转载请勿申明原创

一些数字
截至2022年12月2日,中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9137495例,累计治愈401622例,累计死亡30428例。

累计确诊数量最多的12个省份(直辖市、 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为:台湾,HK, 湖北,上海,广东,吉林,北京,四川,海南,内蒙古,河南,重庆。

中国人口超千万的17个城市中,15个城市有过或长或短的“静默”期,或限制跨区流动。受到“静默”影响的常住人口总量超过2亿人。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到2022年间采取过封城、区域静默等手段大范围减少人员流动的城市有:北京,上海,重庆,湖北,武汉等13个城市,河北石家庄、廊坊、邢台,河南郑州,山东临沂、青岛,陕西西 安、渭南,江苏南京、苏州,湖南长沙,安徽芜湖,广西东兴,广东广州、深圳、 东莞,四川成都,黑龙江绥芬河、绥化, 吉林省长春、吉林、辉春,辽宁沈阳、大 连,■新▲疆■乌市,云南瑞丽,内蒙古呼和浩特。

1、“造谣者”
2020年1月2日,央视新闻频道播报了一条来自湖北的新闻:8名造谣者被查处。


cdtimg

第1个细节:2020年1月3日,医生李文亮因在微信群发表不实言论被派出所训诫。


cdtimg

第2个细节:2020年3月10日,武汉中心医院急诊科艾芬主任医生说:“早知道有今天,我管他批评不批评,老子到处说,是不是? ”

2、人传人
2020年1月5日,武汉卫健委通报:59 例不明原因肺炎,未发现明显的人传人证据,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


cdtimg

第3个细节:2020年1月10号开始,医生李文亮出现咳嗽症状,11号发热,12号住院。

第4个细节:2020年1月21日,湖北省黄冈市翁秋秋患不明肺炎。在花光了借来的 二十万元之后,病情没有好转,家属同意放弃治疗。从头疼、咳嗽到死亡仅12天。

2、可防可控
2020年1月10日,国家卫健委第二批专家组成员对媒体表示,按病人病情及扩散情况,整体疫情"可防可控”。


cdtimg

第5个细节:2020年1月18日,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举办“万人宴”聚会,4万余家庭端出13986道菜品,摆满党群活动中心主会场和9个分会场。这一活动被媒体形容为“四万余家庭共吃团圆饭”,从 2000年开始,持续了二十年。

第6个细节: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明确指出:“目前资料显示,它是肯定有人传人的。

第7个细节:2020年1月29日,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新闻发布会上科普新冠病毒特征与防疫知识。

4、武汉封城
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1号通告,10时起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cdtimg

第8个细节:2020年1月23日凌晨,大量武汉市民连夜逃离家园。

第9个细节:2020年1月24日下午6点, 武汉金银潭医院一位护士在朋友圈求助: “我们这里限行了,没有公交车和地铁, 回不了家,走回去要四个小时。”接单的人是快递小哥汪勇。因为害怕病毒传染连累家人,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期间,汪勇一直不敢回家。

第10个细节:2020年1月25日,90后的饭店老板娘邱贝文在朋友圈发出声明: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和老公经营着一家餐馆,看到医院缺这缺那的,我们想帮忙。医务人员想吃饭,无论哪个点,提前半小时打我电话,24小时在线,店、车已全部消毒。”

第11个细节:2020年1月26日,武汉牌照货车司机肖师傅从四川达州上高速,发觉无法下高速、无法在服务区停留,疲劳时只能在紧急停车带休息。

第12个细节:2020年1月29日,90岁老人徐美武在等待四天后,将60岁儿子送入抢救室,为儿子写信说:“要挺住,要坚强,战胜病魔。”

第13个细节:2020年1月30日,网友@陈小桃创作的漫画《热干面加油》刷屏。


cdtimg

第14个细节:2020年2月2日,方方在 “武汉日记”中写下“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武汉日记”后引发巨大争议。

第15个细节:2020年2月5日,77岁老人刘立在微博上发出“你好”。因女儿去世、外孙染病,迟迟得不到救治,刘立摸索着学习使用微博,为13岁的外孙女求救。

第16个细节:2020年2月7日,李文亮去世,被称为新冠"Whistleblower"。

第17个细节:2020年2月8日,武汉市民李丽娜因母亲染病、无处送医,不得已在阳台上敲锣呼救。

第18个细节:2020年2月11日,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肖贤友在病危时写下歪歪扭扭的遗书:“我的遗体捐国家。我老婆呢? ”


cdtimg

第19个细节:2020年3月5日,中央指导组到武汉实地察看社区防控和群众生活保障情况,青山区翠园社区开元公馆小区居民透过窗户喊话:假的,假的。

第20个细节:2020年3月11日,武汉市青山区钢都花园园林社区居民反映,社区用环卫车辆装运分发给居民的平价肉。

第21个细节:2020年3月19日,一篇名为《一位高中生给“方方阿姨”的信》的文章在网上传播。

第22个细节:2020年3月23日起,湖北武汉,武昌殡仪馆门前,排满了领取骨灰盒的人。

第23个细节:2020年4月8日0点整,武汉市正式解封。

5、驰援武汉
2020年1月24日至3月4日,全国累计派出344支医疗队(包括中医17支、军队3支)驰援武汉,共有医务人员42481人,医生11416人,护士28679人。

第24个细节:参与抢救武汉新型肺炎的医护人员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到下午5 点,中间出来吃饭休息时才脱下隔离服。 由于防护口罩、护目镜层层叠加和长时间佩戴,医护人员的脸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压痕。


cdtimg

第25个细节:2020年2月6日,西安交大一附院东院组建医疗援助队伍。为节省穿脱防护服的时间,减少感染的可能,东院为9名女性医护人员剃光头发。这一做法随即遭到批评。


cdtimg


cdtimg

第26个细节:2020年2月18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紧急筹集的近4万包卫生巾已运抵武汉,开始向抗疫一线的女医护人员发放。据悉,驰援武汉的医生中有50%以上为女性,一线女护士占比超90%。

第27个细节:2020年3月5日傍晚,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在护送病人做CT途中,停下来,让已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cdtimg

6、方舱医院
江汉方舱医院于2月3日开始改建,2月5 日收治第一批患者,是武汉市首批开舱的方舱医院。到2022年,武汉一共建起14 家方舱医院。

第28个细节:2020年2月5日,一位年轻人躺在方舱病床上专心读书。他读的书是《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cdtimg

第29个细节:2020年3月14日,火神山医院377名建设工人隔离满14天,并未接到可以返乡的通知,也不能离开隔离点。

第30个细节:2022年11月,2022年第16至21期的山东省政府专项债券报告中提出计划发债230亿元,建设永久性方舱医院。

第31个细节:2022年11月18日,32岁的小雅(化名)感染新冠,在方舱集中隔离的第4天自缢身亡。

7、密切接触者与集中隔离
2020年1月23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明确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要求。由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协调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实行居家或集中隔离(见附件3),每日至少进行2次体温测定,并询问是否出现急性呼吸道症状或其他相关症
状及病情进展。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为与病例末次接触后14天。

2020年2月6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
版)》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强调了无症状感染者原则上应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2020年3月7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提出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治尽治。

2020年9月15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提出对密接的密接进行管理,即“次密接”。

第32个细节:2020年1月29日,湖北省黄冈市一家人被集中隔离,17岁脑瘫儿独自在家6天后死亡。

第33个细节:2020年2月7日,武汉市紧急征用部分宿舍作为新冠肺炎医护隔离点,部分高校粗暴丢弃学生私人物品。


cdtimg

第34个细节:2022年11月14日,河南省郑州市一婴儿因密接原因接受集中隔离, 突发急病夭折。

8、可防可控
2020年1月,“口罩”成为疫情防护和家庭采购的必需品。各地口罩被抢购一空, N95口罩千金难求。武汉多家医院发出求助:一线医生护士的防护物资严重不足。

第35个细节:2020年1月30日,随着湖北省红十字会公示物资使用表显示,面向社会发放的3.6万个口罩中,只有3000只送到了抗击疫情的一线医院一一武汉协和医院,而1.6万只口罩送往不孕不育专科医院武汉仁爱医院。

第36个细节:2020年1月,华联超市挂出“一次性口罩10元一片”价目,引发争议。

第37个细节:2020年1月26日,湖南省常德市农民郝进一次性捐出15000只口罩。这些口罩是他被口罩厂欠薪4个月的抵扣。

第38个细节:2020年1月30日,D5319次列车上,一位山西老年乘客未戴口罩,被乘务员提醒。乘客急哭,自诉到处买不到口罩,乘务员将自己的备用口罩分给乘客。

第39个细节:2020年2月,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捐赠给湖北高校一批医疗用品,纸箱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9、核酸检测
2020年1月底,中国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 核酸检测的试剂盒并推广使用。

2020年6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积极扩大检测范围,全力排查风险隐患。其中,8类重点人群“应检尽检”。

2021年底开始,多个城市陆续发出“愿检尽检”免费政策。

2022年中起,多个城市陆续开展全域全员核酸筛查、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进入公共场所等须查验24小时、48小时或72小时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第40个细节:2022年1月4日,西安某孕妇怀孕八个月,因核酸问题无法入院。在院外等待期间,孕妇大出血导致胎儿流产。

第41个细节:2022年5月20日,6名河南民工因为疫情被封上海2个月,为回老家收麦子,因核酸结果未出赶不上火车大哭。

第42个细节:2022年5月20日,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被北京市房山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实控人等6人已被北京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10、核酸检测
2020年02月07日,“深i您-健康码”推出,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凭“码”出行的城 市。随后,各省市陆续推出健康码。“绿码”成为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必要前提。

第43个细节:2020年6月北京市,30万名市民收到短信“经过全市大数据分析, 您可能在5月30日(含)以后去过新发地批发市场……”大数据流调引发隐私争议。

第44个细节:2020年12月6日,成都确诊女性信息泄露,网上涌现大量人格侮辱言论。

第45个细节:2022年1月6号,辽宁抚顺一公交车上,司机要求无法出示健康码的老人下车。老人随后躺在马路上拦车。

第46个细节:2021年7月起,多地基于手机信号数据锁定“时空伴随者”,多位市民表示,自己并未去过高风险区,健康码却变成了黄码。

第47个细节:2022年7月,河南省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为1317名河南村镇银行储户被现场或远程赋红码,引发“滥用健康 码”质疑。

11、复工复产
为防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因聚集工作造成扩大,国务院将2020年法定公休日调整到了2月2日。全国各地根陆续对各大企业提出非保障性产业的公司延期至2月10日上班的通知,多所大学延迟返校。

第48个细节:2019年11月底,湖北人许康在黑龙江鹤岗花3万元买下人生第一套房。由于疫情期间没有收入,2020年2月,这套房以2.2万元卖出。

第49个细节:2020年2月26日,《邢台日报》报道葛仙庄镇试点“春耕证”,实现农民错时错峰下田。“持证种田”受到舆论批评。

第50个细节:2020年7月20日,电影院迎来复工,观众须间隔就座。

第51个细节:2022年度国庆假期7天,九寨沟景区仅迎来211位游客。

12、出入境航班
2022年度2月,各航司针对出入境的新规则和旅客流量的变化,对航班进行减。伴随境外新冠肺炎疫情输入风险增 加,2022年3月起,中国民航局限制国际航班频次。2020年6月4日,“熔断措施”启动。

第52个细节:2020年3月17日,意大利留学生小杨抵达家乡上海,将归国经历发到网上,收到“回国添乱”“千里投毒”等评论。

第53个细节:2020年3月30日起,200多名美国留学生因为航班取消的问题,转机滞留在埃塞俄比亚。

第54个细节:2020年4月,英国留学生周子潇前后买了7次回国机票,7次航班全部被取消,共计花费40余万元。

13、疫情与封控
2020年6月11日,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来自各地的农产品与供应商加速疫情传递,这番疫情 波及7个省市。北京多个城区全域进行居家办公。

2020年8月3日,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在新闻发布会上称,近期大连发生的疫情是与冷链海鲜产品加工相关的聚集性爆发,可能起始于凯洋公司海鲜加工车间。大连全城进入静默状态。

2021年7月13日,南京发生疫情,源头为机场保洁清扫俄罗斯入境航班后防护洗脱不规范。

2021年12月23日零时起,西安全市小区、村、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

2021年12月,HK、天津、广州等地发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该毒株具有传播力和致病性强、潜伏期短、发病进程快等特点,防控难度大,但引发重症率、 致死率降低。

2022年3月2日起,华亭宾馆集中隔离点工作人员中陆续出现核酸检测异常情况。

3月28日,上海开始实施分批次封闭式管理,期间全区所有住宅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所有人员足不出户,人员和车辆只进不出。

2022年3月21日,HK政府宣布暂缓全民强制核酸检测工作,计划4月1日起取消航班禁令,放松部分防疫措施,4月19日学校恢复教学。在4月21日之后分三个阶段逐步解除餐饮、博物馆、海滩等禁令。

2022年6月14日,据北京日报报道,鉴于“天堂超市酒吧”引发聚集性疫情,市文旅、卫健、商务、市场监管、公安、文化执法等部门已组成联合调查组,依法对“天堂超市酒吧”立案调查,从快从严从重查处。

2022年9月25日起,HK取消每日的疫情记者会,宣布恢复正常生活。

从2022年10月11日零时起,呼和浩特市原则上禁止外地车辆及司乘人员进入。

第55个细节:2020年2月6日,淘宝上线 “吃货助农”频道,帮助四川蒲江、山东烟台、浙江临安等多地农户销售蔬菜水果,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防控导致的农产品滞销。

第56个细节:2020年2月24日,湖北省十堰市一名老人死在家中,六岁孩子一人与尸体相伴三天,因“外面有病毒”不敢外出,靠吃饼干度日。

第57个细节:2020年2月29日,因为没有手机上网课,河南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的一名初中女生服药轻生,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

第58个细节:2021年10月28日,云南瑞丽市长尚腊边对媒体表示:“瑞丽暂不需要援助”。此前,瑞丽已经陆续静默6次,“城空一半”。

第59个细节:2021年12月31日,西安一男子因饥饿难耐,外出购买馒头,遭到数名防疫人员殴打,馒头撒落一地。

第60个细节:2022年3月18日,通州白庙检查站,数百名居民在大雪中排队等待进入燕郊,因公交停运居民进入燕郊后只能步行回家。


cdtimg


cdtimg

第61个细节:2022年3月起,封控中的上海市民传阅线上“自救”文档,共享核酸检测、小区封控、就医与药物、食品需求等信息。

第62个细节:2022年3月23日,上海市东方医院护士周盛妮在家中哮喘病发作, 叫不到120急救车,家属开车送去医院, 发现多家医院急诊关停,最终因未得到及时抢救而去世。

第63个细节:2022年4月,龙江鸡西市鸡东县人民医院外科医生时军因接诊一例伪造核酸阴性结果的患者,被指认为导致新冠疫情扩散的直接负责人,遭公安机关逮捕、审讯并佩戴手铐及脚镣,羁押期间用牙刷挑断大腿动脉死亡。此前,时军医生曾支援武汉抗疫一线。

第64个细节:2022年4月3日,上海一女子为表感谢,为外卖员充值200元花费, 被众多网友批评“金额太少”,不堪重压而跳楼自杀。

第65个细节:2022年4月6日,34岁的货车司机陈师傅滞留在杭州半山通道防疫检查点7天,再度吃到热米饭时嚎啕大哭。

第66个细节:2022年4月9日,梅陇镇镇政府与上海咨谕实业有限公司签订采购金额为760万元的《保供协议》,后采购300万元左右的劣质猪肉供应给居民,肥肉过多、品相不佳、多为边角料且变质变 味。

第67个细节:2022年4月23日至4月26日上海静默期间,巴黎贝甜培训中心在不具备经营资质的情况下,制作面包售卖给周边居民,400份面包获利5.85万元,解决周边居民燃眉之急。后被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58.5万元。

第68个细节:2022年5月7日,上海浦东一名居民将买到的鸡蛋低价转卖给邻居, 当晚社区团购志愿者上门要求其回收鸡蛋并写下保证书。

第69个细节:2022年5月12日,上海居住区一名警察以疫情防控为由,要求居民配合集中隔离,并说明:“如不配合,影响三代。”对此,年轻居民回复:“我们就是最后一代,谢谢。”

第70个细节:2022年5月14日,亚洲杯中国组委会和FIFA国际足联同时宣布,原定于2023年6月16日至7月16日在中国举办的亚足联亚洲杯的赛事取消,将易地举行。

第71个细节:2022年5月22日,上海部分地铁开运,一位乘客接受采访说:“坐地铁,今天非常高兴,因为被封了将近两个月。自从我出生到现在,还没有受过这样的日子,被关在家里不能出去,真是天 大的笑话。”

第72个细节:2022年9月25日,黑龙江佳木斯市红旗街道居民社区工作人员以居民不遵守防控要求为由,将居民自行购买的大米倾倒进垃圾桶,并且将鸡蛋砸碎扔掉。上海宝山等地亦存在类似行为。

第73个细节:2022年10月4日,■新▲疆■乌市离乌列车及客车全面停运,多名旅客滞留乌市。“滞留旅客可考虑留疆就业”说法引发争议。

第74个细节:2022年10月,河南郑州富士康部分员工受疫情影响,徒步返乡引发广泛关注。

第75个细节:2022年10月28日,河南新郑一名教师在上网课遭“爆破”后突发死亡,引发对网课和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反思。

第76个细节:2022年10月31日,河北保定一男子为给孩子送奶粉,持刀闯过疫情防控卡点。

第77个细节:2022年11月4日,静默35 天后,呼和浩特一中年母亲跳楼自杀,女儿因楼道单元门被铁皮围挡封住,没有办法出楼探看母亲情况。

第78个细节:2022年11月11日,封控1 个月后,深圳大学南校区后勤保障部餐厅 员工跳楼自杀,死前将鞋子整齐摆好。

第79个细节:2022年11月15日,河南汝州纸坊镇菜农对记者说:“(疫情)三年 了,都没像今年这么难过。”疫情管控影响农产品订货、运输、销售,河南、河北、湖南、江苏等多省出现果蔬滞销情况。

第80个细节:2022年11月20日,北京市昌平区某居委会工作人员交谈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4人疑似商议如何刁难某个居民,出现“找个黑地儿拘他三天” “看哪个帽子扣他合适”“他的软肋是儿子”等说
法。

第81个细节:2022年11月24日,乌市天山区吉祥苑小区一高层住宅楼发生火灾, 造成10人死亡、9人受伤。面对关于疫情防控措施封堵消防通道的质疑,新闻发布会表示“小区不存在铁丝捆绑,楼栋所有大门均未封闭”,引发广泛讨论。后多地高校学生、社会公众自发开展悼念活动。

14、新冠疫苗
2020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2021年3月29日,《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发布。2021年12月21日,新冠疫苗接种超27亿剂次。

15、二十条
2022年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二十条”,明确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做法。

2022年11月14日,石家庄取消全员核酸检测,决定只对重点人群及风险性较高的工作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2022年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主题为“落细落实防控措施有效抓好疫情处置”,不再强调“清零”要求。

2022年11月30日,广州多个城区宣布解除相关街道临时管控措施。北京、广州、 沈阳、福州、呼和浩特、郑州、太原等地宣布,无社会面活动人员,若无外出需求,可不参加核酸筛查;多地交通运营不再要求查验核酸检测结果。

2022年12月1日,辽宁锦州发布《关于当前疫情防控措施的几点考虑》,文中提及“能清零而不清零,实在是太可惜了!” 引发热议。14小时后,锦州宣布自12月2日6时起,全市主城区(除各区公布的局部
高风险区域外)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第82个细节:多处常态化核酸检测亭拆除或停工。


cdtimg


cdtimg

有一位朋友说,“虽然大规模全面核酸是今年四月才开始,但我感觉自己已经做了一辈子。”

疫情短短三年,却是一个时代。

还有更多细节吗?欢迎留言,我们一同记住。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 ... 90%BD%E5%9C%B0.html

抗原阳了,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2022-12-09 03:25
来源:
真实故事计划
作者: 雷磊
第一次怀疑自己感染新冠病毒,还是12 月4 日晚上。

当天早上,我和妻子去小区核酸点做了一次采样。北京居家办公两周,我的健康宝也显示核酸6 天。当时有政策说居家不流动可以不用做核酸,网上也有信息说做核酸是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我就一直没做。可当天防疫政策调整,撤销了一部分核酸点,公交、地铁不得拒绝无48 小时核酸报告的乘客乘车,社会开始重新流动。同时,政策又限定没有48 小时核酸不得进入办公楼、商超等其他公共场所。

这意味着上班的人必须要做核酸。我赶紧跟公司大楼的物业确认,物业也说必须持有48 小时核酸,有疑义可以联系街道办事处,顺手还给了我街道办的电话。电话打过去始终占线,想来是有太多人需要释疑,我语音留言质疑后,挂断了电话。

这一段北京最低气温都在零下10 度,有风的早晨寒意刺骨。当我和妻子走到核酸点时,才发现队伍一眼望不到头,裹着棉衣围巾的人群从小区中央弯弯曲曲排到东门,又直角弯过去几栋楼。核酸点撤销和采集时间缩短,导致要上班的人一股脑挤在了一起。

差不多排了十分钟,穿着保暖内衣和羽绒服的我,手脚凉透。队伍里有衣着单薄的年轻人,身体会不自主地在风中抖动。接近一个小时,终于排到我和妻子。做核酸时,听工作人员说快要截止了,他们要去劝退后面的排队者。我心想,这么冷天排了这久还做不上,太冤了。做完核酸,穿羽绒服的妻子说冷,于是我们赶紧回家添穿毛衣裤。

等到晚间,散步回来的妻子首先感觉到症状,喉咙干涩,吞咽困难。我们赶紧取来备在家中的新冠检测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把混合液滴入试剂盒。看着试剂一点点在进度条上铺开,C 栏变红,而显示检测到病毒的T 栏一直没动静,显示不是新冠。

入睡前,我也开始感到喉咙发紧,想到第二天要上班,我也没在意。

等到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发觉喉咙发紧的症状仍在。不放心的我尝试测了一下抗原,和妻子的结果一样。这也让我更确信可能不是感染新冠病毒。自感身体尚可,我决心还是去公司。

打车去公司的路上,我看到路上车虽然比居家期间多,仍显得萧索,此前一直拥堵的朝阳大悦城路口,竟然绿灯顺畅过了。街面上小店多数都关着门,有的在经营,也用一张桌子拦在门口,只接收外卖。

进入公司大楼,保安例行检查我的核酸,我扫码后才发现昨天早上顶着寒气做的核酸并没有出结果,扫出来是核酸已7 天。保安看了一眼仍然让我进了办公楼。等到办公室,同事们彼此交流后才发现前一天做核酸的人几乎都没出报告。很快,我又从网上看到政策调整,说办公场所不查核酸。这意味着办公场所放开了。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个小文化传播公司。在疫情的头两年,公司业务虽受到冲击,但整体营收还有上升。2021 年开始,还做起了图书出版的新业务,人员也一度突破了40 人。等到今年,上游的大公司纷纷吃紧告急,我们公司的业务也大幅缩水,图书售卖也因为很多地方疫情封控无法发快递,损失了不少订单。

旷日持久的疫情损害着团队的心气。团队里有同事两个多月仍被封控在老家,无法到办上班。不少公司都在业务收缩开启了裁员降本模式,公司考虑招人不易而疫情终会结束,没有裁员,人员整体也一直维持在40 人。可如果一切持续到明年,难以为继,也必然要裁。

公司这天有几位同事选择了居家,有的是‌‌“十混一‌‌”阳性红码,有的是家人抗原测出来阳了。大家都在私下议论,这一轮感染会波及到多数人,无可避免的。公司行政提前买了一批试剂盒以及退烧止咳药。下午,我和同事们一起开了会,居家的同事在线参与,可由于信号断续、有的要照顾孩子,效果一般。

等开完会坐回工位,我先是感到一种极寒从脚部蔓延至全身,我以为是中央空调温度低了,问了同事才发现他们并无寒冷感受。紧接着,我开始全身冒汗,全身酸痛如同蚂蚁噬咬,一摸额头还有点烫。我赶紧跟人事请假回家,按门铃无人应答,等进门,才发现妻子发热卧床了。

躺着休息了两个小时,我的症状缓解了一些,妻子的状态还是比较严重,一度她感到恶心难忍,到卫生间呕吐两次后才有所改善。等妻子平复下来,我开始和她一同测抗原,结果仍不是新冠感染。

我立即联系了同在北京的大学同学,他母亲和3 岁的孩子在前一天抗原测出了阳性,他和妻子也接连出现新冠感染症状。同学有一定程度的发热发烧,从状态看他妻子的症状是全家最重的:发烧,喉咙干涩。3 岁的孩子活蹦乱跳、很有精神,把居家有症状的夫妻俩累得够呛。他没有测抗原,家里没了,但感染是肯定的。

唯一给我的建议是,如果确认感染多喝热水,布洛芬也有减缓症状的作用。

听他一说,我反倒疑惑了,为啥症状都差不多甚至我还更严重一些,接连多次测试,却都没有任何迹象证明是新冠感染。想到看过一条新闻说,流感新近也十分流行,不少城市都有大量感染。我和妻子没有鼻涕、吞咽困难等表现也是典型的流感症状。原以为我和妻子是在做核酸时冻坏了,现在看来,更可能是在当时在人群中感染了流感。

考虑是流感,当天晚上我没喝连花清瘟这些药,而是选择了对症的感康在睡前服下。当晚,我初睡下时发热出汗,等过了夜半,或许是药有了作用,我感到呼吸通畅,周身轻松。疫情这三年,总是焦虑工作的事情我经常心烦失眠,反倒是这一晚,睡得最舒畅、踏实。

第二天一早,精神良好的我再度测试抗原,仍显示无感染。我和同学打了个视频电话,他经过一晚上烧退了,全家只有妻子还有症状,孩子和老人都已恢复。他看出我脸有些红,说这应该是感冒还有点微巴,很快就能好。收到安慰,我真有点羡慕,像他这样感染上了,一两天症状消失,应该很快就可以复工上班。而我这先感染了流感,等到新冠病毒来时,还得遭二茬罪。

‌‌“不如我给你家送点抗原,说不定感染上,流感、新冠一次性解决。‌‌”我打趣道。同学说别开玩笑。

抗原阴性,身体已无大碍,我赶去上班。办公楼依旧是扫码但不查核酸,好在一些餐饮店慢慢恢复了堂食,上班有地方吃饭了。同事们一边兴奋讨论着政策变化,也有同事身体不适趴在工位上小憩。到岗的同事相比前日少了,有同事跟公司行政申请居家,担心自己没打疫苗被感染,有更大的几率重症;也有流感症状的人选择居家,他们害怕自己是没测出的新冠,感染家有老人孩子的其他同事。

工作到下午,我有点咳嗽,上网搜索后发觉这是流感的病程后期状态,因此也没在意。回到家后,妻子的烧也退了,有一些咳嗽,声音嘶哑,却也不烧不头疼。我在想持续了3 天,这流感大约是好了吧。

12 月7 日早上,醒来的我收到公司群内提醒,公司有一名同事抗原阳性。我回想起前一天我曾有两次站在她的旁边,和同事交流工作,而且当时也发现她状态不佳。我张口试图说话,却发现嗓子哑得根本发不出声音。我赶紧下床找抗原测试盒。

当试剂浸润过试纸,显示新冠感染的那一道T 杠渐渐红了起来,等了5 分钟表示测试有效的C 杠也显现。我终于阳了。此前总有人说核酸和抗原都有不尽准确的情况。为了确认结果,我赶紧让之前同样没有测出感染的妻子测试,她的试剂盒显示感染的T 杠有一道浅浅的红色,根据说明书表述这也是阳性。双重验证,基本可以确认测试结果。

我立即自我诊断一下身体状况:唯一的症状是咳嗽,发烧、头痛以及骨头肌肉酸疼的症状都消失了。这意味着我的新冠症状比前两天流感时要轻微一些。我问了问妻子,她也仅有嗓子疼一个症状。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测出阳性后,我跟公司申请了居家。不一会儿,大学同学的电话拨通过来,我告诉他说,我阳了。他让我别担心,他和家人现在基本已经没有任何症状,准备转阴后周末出门到街面上走走。

比较担心的是妻子的爸妈,两位老人听说我们测出阳性后,神情凝重。爸妈住在小城市,胆子很小,万事都讲规矩,事实上自从10 月当地防控抓紧后,两人极少出门,几乎就是主动居家隔离的状态。12 月4 日,妻子的爷爷去世了,防疫部门和社区只准28 人参与,葬礼草草了事。妻子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想着回老家见爷爷最后一面,但爸妈还是以回老家要隔离劝住了。

网上有专家说,很快将迎来第一次感染的冲击波。妻子的妈妈有基础病,免疫力很弱,因此遵照医嘱一直没有打疫苗,这几年家人都非常注意防护,以免感染到她。而随着冲击波的扩散,小城市最终也会波及,这对于没有疫苗保护基础病患者来说,也是一种眼前风险。我能理解父母的小心翼翼。希望和妈妈一样基础病患者们,可以在冲击波中免于医疗挤兑,顺利迈过这道难关。

得知我测出阳性,公司同事组织了一轮抗原自测,均是阴性。很多同事关心问我身体状态,我告诉他们我的感受:烧退了,就是嗓子有点疼。能看得出,还是有不少同事担心感染的,公司多数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都知道新冠是自限性疾病,仍难免有害怕。

我这时才发现为什么测出阳性后,会感到如释重负:有的事只有亲历,个人才能迈过心理恐惧的那道坎儿。

目前,我和妻子症状正在变轻。这个过程里,我自己觉得最重要是:备好药、休息好,有个好心态。奥密克戎的毒性在降低,相关的防疫政策也在快速调整,我看到有的省份在组织万人代表团出国进行商务洽谈,也有的地方官员发言欢迎打工者返乡,‌‌“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我身边也有不少人都在谋划新的工作,做新的项目,期望能够追回一些失去时间。感染的忧心,终究会被人们回归正常生活的热情所冲淡。

我想着把这次从流感到抗原阳性的折腾经历写下来,作为一份记录。个体情况不一样,仅供参考。



@三联生活周刊
【文化和旅游部:#娱乐场所和景区等均不再查验健康码#】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文化和旅游部今天(12月9日)下午对相关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再次进行了调整更新,发布了新版旅游景区、旅行社、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剧院等演出场所、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除对导游上团前核验健康码外,相关指南均不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查验健康码、开展落地检。此外,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今日发布《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疫情防控措施指南(2022年12月版)》的通知,要求科学合理控制入场人员数量,做好入场人员测温工作,可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根据属地疫情防控要求和疫情形势变化采取其他必要防控措施。



@三联生活周刊
【#不随意裁撤核酸检测点#,满足愿检尽检需求】#国家卫健委回应部分核酸点排队#:考虑近一段时间之内还会有一部分人有核酸检测需求,我们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在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过程当中,不能随意裁撤核酸采样点位,保持现有核酸采样点的布局和规模不变,而且要维持稳定一段时间,满足愿检尽检这部分人的核酸检测需求。(人民日报)



@三联生活周刊
【#达州疾控回应市民扎堆就诊#】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近日,四川#达州疫情防控#情况引发关注。12月9日上午,达州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回应,网传大量达州市民确诊阳性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过目前当地社会面新增阳性病例有所增多,疫情较为严重。对于网传市民到诊所扎堆就诊的现象,该工作人员建议不要恐慌,随着气温降低也会增加一部分感冒流感人群,出现发热症状不一定就是感染阳性。据其了解,当地防疫药品相对充足,但是需要排队购买,市民若遇到买药难或问诊难问题,可以向有关部门求助。



@张洲

24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完全放开的指征:一,停止学校强制学生的关联核酸报告。二,公告此为自限性疾病。三,自愿施打疫苗并不与任何福利挂钩。四,撕掉所谓场所码,人们自由流动。缺一不可。
@大叔咖清了
谈接种加强疫苗的话,得先知道一些事情。这个疫苗在哪个类型的病毒基础上研发的?德尔塔的还是奥密克戎的?奥密克戎的是几型的?如果是今年研发的,最多只有二期数据吧?样本数够吗? ​​​



@西西弗评论

10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3
家里五个人,已经四个两道杠了。但是我还是顽强的仍然一道杠。



@熊爸喵喵

12分钟前
来自 くまくまのAndroid
连医护人员也打不到比较有效的疫苗,这个是很让人遗憾的事。想起《兵临城下》里,主角入伍后上火车,然后直接被拉到战场,有的发了把枪,有的只给了五发子弹,就被推上战场了。三年疫情,世界各国的医护人员,有的是拿枪的,有的就只拿到了子弹,有的连子弹都没有。 ​​​



@蕨代霜蛟

12-7 10:11
来自 iPhone 12 Pro Max
『张医生的话给自己迎来了严重后果。不仅社交平台上排山倒海的讥讽、谩骂、中伤、甚至很多恶意到了之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地步。体制内某些要员也不忘乘机过来补刀,前卫生部长高强猛烈抨击共存观,在8月5日发文『与病毒共存可行吗?』,文中明确强调人类与病毒的关系是『你死我活』。这篇文章当时把我看到眼珠子都弹落在桌面上不肯回归眼眶的地步。医学系统出来的人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我只能仰天长叹』其实迈向未来的最佳退出契机,本来应该在新冠的Delta时代

下面是继上面这段文字之后的思考:

①试想当时如果能够认真倾听张文宏医生所见合理之处,立即着手开始准备的话,今年春季上海的痛苦完全有潜力避免,至少从容不迫得多。可是他连起码的表达尊重都没有得到,高强带起节奏之后民间更是穷追猛打,最终他静默许久、再出现时不得不改变叙事。所以别遇事100%全怪臻府,当年自满迷醉优越感爆棚的国人多去了,哪里听得进任何不同的声音?哪里能察觉高昂的价格标签早已挂在后头?今日我们未必要感谢张医生,但以后至少要学会倾听不一样的甚至刺耳的声音。而高强这类卫生系统出身的人说出极端不负责任、明显违背科学常识的话,则理应追责,不应该毫无后果。

②Omicron是一场灾难,但客观上某种程度它加快了我们的解脱。试想Delta若一直不离开会如何?我们可能因为政策与认知上的刚性一直一直维持原样下去很多年、遥遥无期,代价拉长拉细更难察觉但最后总额也许更高,最终一样不得不结账支付。

③未来肯定还有变异,不能否定出现一个再度令人间恐慌的版本。所以今日我们如何复盘,决定我们未来是一再跌进同一道沟里,还是越战越勇得心应手、走向真正的共存。



@深圳卫健委
【[话筒]深圳公布53家发热门诊!请“点对点”前往,尽量不坐公交地铁】目前,深圳已在全市规范设置53家发热门诊(诊室),24小时开放。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居民,如果有就诊需求,无论是否进行了核酸或抗原检测,以及检测结果如何,均可前往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就诊。前往就诊过程中,请尽量乘坐私家车、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点对点”直达发热门诊,并做好个人防护,最大限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小卫提醒:感染了新冠病毒,不一定要去医院,无症状、无严重基础疾病的阳性者可以优先居家隔离治疗!



https://mp.weixin.qq.com/s/KuDCSEfDzY9dxasslN1cRg

奥密克戎抵近
原创 和菜头 槽边往事 2022-12-09 10:57 发表于北京
图片
上个月我说过,疫情三年,距离我最近的一次是隔壁单元有邻居感染。今天我不能再说这话,因为已经有好朋友中招。
不是朋友的朋友,同事的亲友,这里好朋友的意思是说相识十年以上,相处时间超过100小时以上,彼此知根知底,始终相知相伴的老友。其中一家全员感染,从老人到保姆,无一例外。好在疫苗都打过,家里药也备足,有症状但是都不严重,主要是发烧和咳嗽,目前正在默默等待7天病程过去。
另一家是太太阳性,自己抗原阴性,但是已经出现发烧、头疼、肌肉疼痛的症状。出现症状之后,大约每2小时呼叫我一次,通知我最近的进展。我说这也许是普通的流感,未必就是。朋友听了非常不高兴,说自己准备得那么充分,抗原、药品、血氧仪应有尽有,怎么可能不是?又说两天前一起工作餐的同事都已经确诊,自己肯定就是,必须就是。
还有一位朋友,昨晚已经在朋友圈正式宣布自己已经感染。说是出现发烧症状之后等了两天,终于抗原阳性,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说是“总算没有白烧”。不过,他除了发烧之外,其它症状一概没有,于是又在今天一大早起来感慨:阳了个寂寞。还在等阳性的那位朋友听到之后,强烈建议我去轻症朋友家感染一下。说是“菜头你与其等着去感染社会上的那些野生病毒,不如选个轻症的朋友,感染一下家养的病毒。”
这些事都发生在昨天一天时间里,我就感觉到快。三家人情况完全不同,一家住在远郊,周围人口密度很低。另一家人每天坚持上班,坚持开会,坚持工作午餐。最后一家人刚刚解除临时管控,按理说和外界接触最少。但是他们差不多都在同一时间感染,三年了我周围没有一个熟人朋友阳性,但在一天之内三家人同时在微信里向我报告自己中标,可以想见奥密克戎的传播威力之强。
除了这些老友之外,朋友圈也有零星的报告,加起来大约三四起。但是中国人对于疾病的态度很微妙,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公开宣布自己的病情,而是更加倾向于隐瞒。我是在宣告感染的帖子下面,发现的跟帖小字:我也是。
从几位朋友的报告来看,感染奥密克戎之后的症状差异性极大。并不像是网络上的各种科普贴说的那样,可以按照七天把每天的病程进展都能明确列举出来。比如说我朋友的太太确认阳性,但是症状只是觉得喉咙痒。但是他本人病毒浓度低到抗原无法测出,却已经出现了剧烈的头疼和浑身肌肉疼。而另外一位多年烟酒不离手的朋友,应该说身体状况算是其中最不理想的一个,但他除了发烧之外没有出现任何其他症状。
即便是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也不一样。著名的布洛芬对其中一些人有缓解肌肉疼痛,以及明显的退烧作用。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却是该怎么发烧还怎么发烧。与此同时,我又看到有人报告说自己喝了中药冲剂,“睡了一大觉,发过一身大汗,起来全身就松快了”。既然差异性那么大,我觉得那种应阳尽阳,要得早得的想法怕是不大对头。无论是当初夸大病毒的危害,还是如今极力淡化病毒的影响,我认为都不算是一种客观的态度,这里面会有因果。
所有这些朋友都在北京,这让我明显感觉奥密克戎在四面逼近。如果算上熟人,我楼下就有阳性病例,两条街之外也有一位。三年过去了,奥密克戎没有哪一刻比现在带给我的感觉更为真实,更为具体,也更为迫近。我算了一下朋友圈的总人数,突然意识到一件事:虽然看起来奥密克戎的爆发速度看起来很快,但是按照目前的感染速度计算,每一波爆发的时间也许要维持2-3个月。并且,还可能远不止一波。因此,这依然会是个漫长的战役,并不会如我想象中那样一闪而过。
不过也有个好消息。那就是有多位朋友报告,他们在感染奥密克戎病毒之后胃口大开,主要表现是容易感到饥饿,想要吃甜食,想要吃肉,而且是“很多很多的肉”。有些人虽然嗓子很痛,但一点没有耽误大嚼双层汉堡。我为他们感觉到高兴,因为病毒感染之下,还有那么好的胃口,会对他们的康复大有帮助。不过我并不完全确定这是奥密克戎带来的副作用,因为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他们平常过于注重养生,过于控制自己的摄入,如今确诊之后,给了他们一个放飞自我的机会。但这种话不能当面说,否则可能要挨打。毕竟天大地大,生病最大。
最后,我希望各位老友早日康复,也感谢他们为我趟路。每一次他们的病情进展报告,都让我感到了极大的宽慰,用他们真实遭受的身苦驱散了许多来自纸面上的恐慌与忧虑。因为他们曾经如此行过,于是为我带来无尽信心。
Om Padma Sharvari phat, Nan par sig, Naga nan, Tadyathā sarva brita    Hana Hana, vajrena Raksha Raksha Svaha.



@啊熊姨
北京感染的朋友基本都没填小程序,有人主动报了社区和单位,对方的态度也是不想管、都别报了免得互增麻烦。
那等于说,眼下的感染数据完全是无效的,流行病学学者日后也做不了分析。不知道其他国家地区都是怎么统计感染者的?
又想起病毒学家管轶当时赶到华南海鲜市场,要采样时发现全消杀得干干净净。一头一尾还挺呼应。

_→//@就剩一个酥饼了:我在想万一我感染了,公司要给我开什么假?不会直接把我开了吧。//@humanpasserine:澳洲这边主动上报是有实在好处的,上报了才能有病假条,才能有补助,照料者和其他因为患者受影响的人才能拿到各种证明文件



@蚂蚁药事
[cp]【含对乙酰氨基酚的中成药】
截至目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中成药,不同规格不同厂家,共获批838个:

维C银翘片:338个,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105mg

维C银翘颗粒:12个,每袋对乙酰氨基酚210mg

维C银翘胶囊:4个,每粒对乙酰氨基酚105mg

维C银翘软胶囊:1个,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105mg

精制银翘解毒片:52个,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44mg

感冒清胶囊:128个,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24mg

感冒清片:125个,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12mg

感冒灵片:90个,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50mg

感冒灵颗粒:37个,每袋含对乙酰氨基酚200mg

感冒灵冲剂:1个,颗粒剂每袋含对乙酰氨基酚200mg,茶剂每块含对乙酰氨基酚200mg

复方感冒灵片:74个,每片对乙酰氨基酚42mg

复方感冒灵颗粒:6个,每袋含对乙酰氨基酚168mg

复方感冒灵胶囊:1个,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84mg

腰息痛胶囊:27个,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100mg

感特灵胶囊:12个,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50mg

感特灵片:2个,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50mg

治感佳胶囊:9个,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100mg

山防感冒颗粒(金防感冒颗粒):6个,每袋含对乙酰氨基酚280mg

速感宁胶囊:6个,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100mg

感速康胶囊:4个,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100mg

复方小儿退热栓:4个,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150mg

贯防感冒片:3个,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42mg

感冒安片:3个,糖衣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65mg;每片重0.24g薄膜衣片含对乙酰氨基酚65mg;薄膜衣片每片重0.5g含对乙酰氨基酚130mg、马来酸氯苯那敏2mg、咖啡因2mg

蒿蓝感冒颗粒:1个,每袋含对乙酰氨基酚100mg

苍莲感冒片:1个,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80mg

东山感冒片:1个,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50mg

金感胶囊:1个,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250mg

感愈胶囊:1个,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250mg

扑感片:1个,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40mg

感通片:1个,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125mg

关于感冒与自限性疾病,微博上讲的很多,不想多说。

此外,药店里也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单方制剂。

然后,中成药别乱吃,叠吃各种中成药类感冒药出问题的报道不少。

最后,避坑只能靠自己。
#感冒##健康生活# [/cp]



@翟医师
不知道随后其他地方能做得更好吗?//@草根登场:发热门诊大长队,药店相关不相关药品已售罄~另一边医护排队等阳,然而医院最新文件内意思就是不鼓励做核酸了,没事别瞎做,没症状就都来上班吧
@翟医师
北京疫情目前怎么样?有没有出现买药难,医院排长队的现象? 做为首都,集合全国各种最好的资源,应该问题不大吧。 ​​​



@皇城根下刀笔吏
#北京疫情发布不再公布各区数据# 个人的估计是,北京在未来两三个月内(甚至可能时间要更短一些),基本可能会全军覆没,除了那些住在偏远郊区,与他人来往比较少的。现在,数据已然不那么重要,大家看一下身边人有多少感染的,就可以知道大概情况。

而且,不得不由衷感慨一下,奥密克戎的传播能力实在是太强太强太强。

其实,在新10条发布之前,北京多数地区基本处在居家办公状态。我也是居家办公大概有两三个星期了,一直没出门。新10条发布后,由于宏观政策不再设限,北京这边马上也进入了全员复工状态。但是,仅仅两三天,感染就爆棚了。

有一位处在备孕期间的女同事,全员复工第一天时去了单位,非常注意自己安全,时刻捂紧自己口罩。后来觉得单位不安全,第二天开始不去了,在家办公,但是随后开始发烧,烧得挺厉害,估计也是感染了。

从我个人体会来讲,之前公布的百分之八九十无症状比例数据,大概率存在偏差。造成偏差的具体原因,我不知道,但是实践中肯定达不到那么高的比例。我家里目前有四个人,由于前两天我发烧时,把自己关在了一个屋子里,我老婆要给我送饭。她每次进来时,都是消毒水各种喷,口罩也戴得很严实,但即便如此,也感染了。

现在就剩老人和孩子没感染,他俩离我远,暂时还没事。

我老婆在上周日的时候,还刚接种了疫苗。这个病毒的传染性如此强,对刚打过疫苗的人也能造成发烧等明显症状,我完全不相信现实中能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是无症状。

从逻辑上来讲,要么统计这个无症状的系统人员,存在一些不尽职的情况,要么可能存在一些猫腻。

但不论如何,这个数据对公众存在极大的误导性。

现在,除了北京这些大城市以外,很多地方还没有出现大规模蔓延。所以,个人的一个建议是,国家层面应该出台春节期间限制返乡政策,即原则上不允许返乡,除非有重大事由,比如家里老人病危或者办丧事之类。

否则,春节期间可能会出现农村老人大量感染的情况。乡下的医疗资源和设备不如城里的好,老人的抵抗力又比较弱,到时候可能会出现一堆人抢医院的情况。而且到时候,很多会写小作文和拍短视频的人跑到了小县城和乡下,到处记录,估计网络上会充满各种惨状。

当然,这是我个人略带悲观的预判,希望不要发生这种情况。

另外,像北京这些出现疫情大规模蔓延的城市,个人的另外一个建议是,应该迅速出台限制出京令,把自己封锁起来,避免疫情往外快速扩散。或者,疫情重灾区的城市之间,可以互相往来,但人员不能随意到非疫情重灾区去。

毕竟,像北京这边人口密度非常高,大家轮一遍非常快。只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大家都轮一遍,在这个病毒还没来得及产生新的大规模变异毒株前,绝大多数人都得以康复,可能暂时就结束了,至少可以让病毒的蔓延不至于失控。

如果像现在这样在全国范围内轮,天知道能轮到什么时候,才能轮完一遍,而且在这么大的人口基数面前,在轮的过程中会不会产生新的变异毒株,完全不可知。

要是那样的话,就变成了交叉感染,重复感染,没完没了。

现在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形势比人强。不管什么方案,都比不上现实更能教育人。

中国由于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投票出口机制,所以网络舆论对决策的影响,会存在偏差。我在以前的文章聊过,说在西方国家,如果你上街游行示威,基本没人理你。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人家有投票出口机制。

因为你在网络上或现实中,即便叫得再大声,也不一定代表多数。等投票时间一到,大家一投票,不同群体的真实数量,就大致出来了。所以,人家只看投票,不看你平时的声音。

但是,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投票出口机制。而在现实中,有很多人其实不太愿意发声或者跟人争吵,甚至也不愿意在网络上跟人争吵。这导致,最后就变成了谁的声音大,谁似乎代表了多数。

但在有些时候,谁的声音大,不一定代表的是多数。

当然,我这么讲,也不是说要实行西方意义上的投票制。关于这方面话题,具体不展开多讲了,因为跟本篇主题关联不大。

个人觉得,决策者还是应该快速调整策略。这不代表之前错了,只是代表,这个病毒实在太厉害太狡猾,我们的决策在与时俱进而已。对于有些喷子骂人的话,也不用太在意,因为不管你怎么做,他们都是要骂人的。

最后重复的一点是,我觉得口罩令也应该实行起来。在密闭公共场合,所有人都应该戴口罩,除了吃饭,以尽最大程度减缓病毒蔓延。我相信,这是在当下所能达成的最低共识,或者说,必须达成的最低共识。

当然,决策者也可以再等等。等大多数人都得一遍,部分群体家里因新冠死人之后,共识的凝聚和政策的推行,可能会更容易一些。这句话有点厚黑,不过现实往往如此。亲身体验一回,远比讲一百遍道理,来得更为有效。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