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71)



@理记
[cp]现在医院面临的医护人员感染的确是个大问题,当然医务人员和普通人一样,同样是90%以上即使感染了也是无症状或轻症,考虑到医务人员健康状况更好一些,就医方便,平均年龄低不存在老人,那么奥密克戎对医务人员整体影响会相对普通大众小很多。

但问题在于,医务人员感染了即使完全无症状还上不上岗?如果不上岗,那就一定会出现频繁的缺岗并导致医疗力量不足,直至全部感染一遍(不算概率相对较小的反复感染)。现在据传有的医院已经被迫要求阳性无症状不离岗,但这只是个别现象。

我觉得有关部门应该尽早推出指南,当然这是两难选择,如果医务人员无症状不离岗,实际上等于在现有的防疫政策上开了一个特殊通道。而医务人员带阳不离岗,本身又成为了新的传染源,容易传给患者。这是个极难解开的题。

三人行必有我师。虽然美国是全球第一抗疫失败国,但是经过了灾难性的抗疫失败后,美国医院究竟是怎么运行的,欧洲怎么运行的,他们的医务人员阳了之后如何处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失败经历中借鉴经验,抓紧推出自己的指南。[/cp]



@付亮的竞争情报应用
5分钟前
来自 iQOO 9 Pro 赛道传奇
不少人在否定4月上海的防疫措施,认为当时上海就该放开。其实,那时的环境和现在又很大差别,坚持动态清零是可以理解的。但
流程审计超话:
①第九版方案和第八版方案间隔超过一年,一个动态清零、严格管控的方案,一年多没修改,这本身就是失职的表现;
②即使不看日本、韩国、新加坡,朝鲜疫情、上海疫情、香港疫情,就发生在我们周边,爆发规模疫情后处置方式及结果,显而易见,上海和香港都有海量的各种数据支持,这种变化基本没有在之后推出的第九版中显现,第九版更像是在和德尔塔等旧毒株战斗,而非奥密克戎;
③称香港第五轮疫情是动态清零的胜利,不知道脸红不?上海上半年疫情是全国支持下的惨胜,不可能持续;
④第九版提出了重视养老机构、校园等重点场所,重视医疗资源的储备,重视疫苗接种,重视药物研发,但除药物外,都缺少有力的支持;
⑤强制核酸检测、强制接种疫苗、强制隔离,这些做法都没真正落实,有权利滥用,也有该做没做,相应法律法规也未能及时调整或授权。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er=1&fontgear=2
新十条出台前后,医院经历了什么?
原创 文思敏 吴洋洋 等 第一财经YiMagazine 2022-12-08 09:14 发表于上海
记者 | 文思敏、吴洋洋、邓依云、张司钰
编辑 | 王姗姗
制图 | 程   星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发布放宽疫情防控的“新十条”措施,明确提出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



近日,全国很多城市也都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放宽”新政。其中,“进入商场、写字楼等公共场所不再需要提供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乘坐飞机火车出行不需要查验核酸”——这些政策将会明显改善城市的人口流动性,但同时意味着,新冠病毒的社会面感染人数会迅速增长。



“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12月6日在清华大学的一个讲座中发表观点称。



那些感染人数正处于高位增加的城市,在整个城市系统各个运转单元中,首先会受到冲击的一定是医院。如何能最大限度提高医疗资源可用程度,最大程度保障就医秩序安全有序,是医院层面眼下面对的两大棘手问题。



12月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到要从三个层面完成调整和优化——其一是医疗机构的诊疗流程,其二是优化检测要求,其三是优化医疗机构的诊疗区域布局。



图片


但是,这些指导性方针具体落地到每个城市的每家医院,既需要时间,更需要院方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即便是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医疗资源的集中度看似很高,但眼下正在经历着很大的考验。



图片
“现在是避免发生医疗挤兑的关键时刻”



“急诊抢救室病人爆满。好多来看急诊的病人,做完核酸结果发现是阳性。”刘阳是北京一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护士,12月7日,包括她在内的很多其他科室的护士,都被紧急抽调到急诊部去支援,随后他们又被派去了发热门诊,“现在我的心态就是,做好心理准备,随时被叫去执行紧急任务,也随时可能被感染。”



刘阳所在的这家医院,目前收治出现新冠核酸阳性病人的标准是“除非是急诊手术,人命关天,否则都是让他们去定点医院”,但突然间涌进医院的病患已经多到很难立刻完成下一步的分流。



“现在是避免发生医疗挤兑的关键时刻。”刘阳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道。



然而,与急诊和发热门诊病人爆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他一些慢病科室“根本看不到什么病人”。



“最近的话,我们病房以及大部分科室都没什么病人。”濮中明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今年11月以来,北京新一轮疫情散播开来后,他所在科室门诊曾陆续遇到过一些阳性病例。按照规定,这些病人会被转运至其他地方做集中隔离观察,而医院则要立即暂时停诊做消杀。一些患者在得知医院有阳性病例后,就会要求出院。于是,急诊科室压力逐渐增大的同时,其他科室的病员却在锐减。“平时住院楼每周安排的手术量能超过120台,但这周只有12台。”一位医生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



李健所在的一家北京肿瘤专科医院,目前也处于“病房基本清空”的状态。虽然几个月前院内医护人员全部改成佩戴N95口罩,但近期院内还是接连出现患者或者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的情况。一旦病区出现一个阳性,那些核酸阴性的病人被建议赶紧出院,以避免发生更大规模的聚集性感染。



“哪个病区出现了阳性,就先清了哪个病区,患者也害怕感染,所以很配合地出院。”因为病人被清空,李健和同事在院内的本职工作在减少,这会直接影响下个月的工资收入。但他们会被分配大量对外支援的任务——去发热门诊、方舱、定点医院等处,支援“抗疫”前线。



北京最近这一轮疫情持续蔓延之前,发热门诊筛出的阳性患者会被严格转运去隔离点,但李健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这种转运已经停止。“阳性病人只能住在我们自己的发热门诊,现在好像也快满了。”李健说。



这家专科医院的发热门诊,是由不同科室抽人组建起来轮流值班的。一轮支援结束后,撤换下的医护人员要在医院继续住一周观察,核酸检测为阴性才允许回家。作为科室里最年轻的医生,李健已经支援过好几轮发热门诊,而且她知道,自己的名字还被写进下一批派去方舱的医护人员名单里。



图片
“现在岗位就剩下你了”



张慧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麻醉科大夫,她发现自己所在医院对于医护人员“密接”管控正在明显放松。上周,张慧因共同就餐的朋友检出阳性而被判为“密接”人员,按院方规定,需要居家观察5+3天。但是,解除居家观察的时限未到,她就被领导提前通知回院里上班。原因是“现在岗位就剩下你了,你只能坚持”。



如何尽量杜绝院感,以及如何缓解因院感而引发的人力资源调配瓶颈,是特殊时期各大医院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对于我们来说,哪怕阳了之后只说休息几天,那也会给其他在岗同事增加很多工作量。除非把工作量减下来,比如说不收治患者,才有可能回归正常工作量。但对于医院而言,这是不可能的。”张慧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虽然这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感染率目前大约为10%,零零星星散落在各个科室,却已经明显感受到了人手不足。



12月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医疗机构要继续做好门诊预检分诊工作,通过预约诊疗平台、现场出示等多种方式,查看就诊患者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门诊区域要划分出核酸阳性诊疗区和核酸阴性诊疗区 ,分别接诊相应患者。



对于急诊患者,医疗机构不得以没有48小时核酸结果为由影响救治。有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的,直接进入急诊诊疗区域;无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的,在急诊缓冲区域接诊,同时查抗原或核酸。对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患者,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进行抗原或者核酸检测并开展相应诊疗服务。



伴随防控政策自上而下的不断调整,各地医院需要以更为灵活的“一院一策”,甚至是“一病区一策”,不断探索最适合自身情况的分诊流程和区域布局。



李健对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她工作的这家专科医院在病人变少后,目前每个科的医护人员被分为AB组,每组负责一天,相互不照面。医院下一步的计划是把科室合并,腾出一部分空间作为缓冲病房——新入院的患者先入住A病区,经过连续三天的核酸检测都是阴性后再转到B病区开始治疗。这个方案意味着,医院是利用了门/急诊区域第一道核酸筛查和“缓冲病区”连续三天检测的“双保险”,来确保进入住院部各病区的病人和医护人员尽可能是安全的。



根据一份名为《北京协和医院近期疫情防控工作做法参考》的文件,北京市协和医院的做法除去扩容和改造急诊和发热门诊外,也进一步扩充了阳性患者的隔离病房,并且在其中设立了阳性产妇的临时产房。另一方面,针对血透患者的周期性治疗需求,医院是将职工健身中心紧急改造为血透场所。



随后,根据门诊患者的不同核酸检测情况,患者将被分流进入阳性隔离病房或普通住院病房。针对阳性隔离病房,协和医院还会派驻特定的专家组。



虽然奥密克戎被评估为毒性低风险,但医护人员防范感染的操作标准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给出一个规范性答案。相对来讲,医院的防控要比社会面更加严格,因为医护人员直接面对的是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而医院是这些人群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防线守不住,可能会造成脆弱人群的感染。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工作条件下,答案也可能有所不同。但感染管理与控制专家们一直在传递的信息是,要正确地按照规范和流程走,即穿戴防护服和口罩以及消杀的规范和流程。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高晓东在今年四月和五月的调查,医护人员的上班时长与感染新冠的风险呈现正相关关系,上班时长六小时以上的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是低于六小时的2.32倍。并且,没有正确使用和穿脱防护服也是专家们一再强调的医护人员感染的高危因素。



目前以北京为例,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负责解决慢性病和其他非新冠的常见病为主的就医问题。从2020年各级医院开始通过发热门诊实现对新冠病人的分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被明确限定不设立发热门诊,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基层诊疗直接接诊阳性或疑似患者。



在11月29日的北京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宣布,已启用方舱医院23家,床位使用率达到79.7%。根据《第一财经》YiMagazine统计,11月末以来,北京在中心城区共有6家医院被设立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这些医院大多为二级医院。



12月7日晚间,北京市公布了94家发热门诊医疗机构的名单。根据一篇发布于2021年北京大学学报的论文称,北京市当年开放的发热门诊共有680名医师,占所在医院总医师数比例的平均水平为2.12%。而发热门诊配备的医师数量很多与肠道门诊共用,因而实际上岗人数甚至不到680人。论文作者通过实地调研和估算得知,北京的发热门诊最大单日接诊人数为25000人(按每天工作8 h接诊50人次/医师估算)~75000人(按每天工作24小时接诊150人次/诊室估算)。这部分医疗资源更多承担的是防控中的哨点作用。



图片


为了更好地稳定就医秩序,目前,分层救治已经成为共识。对于轻症患者,有条件可选择居家;各地可以估算轻症、中症和重症比例来分级管理。国家卫健委多次强调要加强定点医院的建设,特别强调的是要提高重症救治的能力。



图片
紧急启动的分级诊疗



按照此前其他国家的经验,在管制放开后的两到三周内,会出现疫情的高峰期,在波动两三个月后,感染量会下降到低位。疾控专家们建议,头两周是最危险的时刻,脆弱人群应躲开第一波感染。



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当天,很多医生的朋友圈里都在转载一篇文章,文章标题称,在未来的一到两个月,会是国内医护人员的“至暗时刻”。原因在于,一方面院内感染难防,医生在需要增加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要避免院感;另一方面,感染人数的增加将持续放大重症人数,加重医疗资源的负荷。



突然涌进医院的病患一旦触发大范围院感,以及由此造成的医护人员短缺,是医疗机构从业者目前最担忧的问题。



医院现阶段人满为患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急诊,特别是发热门诊,“阳性病人都堆积在发热门诊,而且还有各种并发症,看不过来。”针对这种情形,一位重症监护科专家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打了个比方——此前在两三年内要“排队上车”的人,可能会一下子涌上车。



“我觉得整体来讲护士感染的风险是最高的,其次可能是护工,最后才是医生。”一位医生说道,除了每日做核酸、长时间佩戴N95口罩,现在他们还要面临“院感办的人不定期来病房里的巡查”。



多家医院的医护人士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以前发热门诊一旦查出有阳性病人会暂时关闭,医护人士要作为密接隔离观察,但最近几日,停诊、转运和医护人员隔离等措施都不再被要求严格执行,他们要做的就是加强消毒。



“现在,每天在我的周围都能报出几例(阳性病例),就在我们科里边。”张慧说。谈到院感和人力短缺,医生们更大的焦虑感在于政策调整节奏过快,个体只能随着各种政策的指挥棒走。没有人告知他们一个清楚完整的院感数据,一切只能靠自己观察周围的情况,来对实际走势做出猜测。



  12月7日当晚,很多医疗机构从业者也很快学习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下发的一份分级诊疗工作方案。



这份名为《关于印发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中,提及医院要加快推进ICU病房、缓冲病房、可转换ICU床位建设,以应对可能到来的挤兑冲击。



更重要的是,各地要构建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患者分级诊疗服务网络。具体的做法是,统筹现有医疗资源,以地级市、县为单位,按照分区包片原则,规划覆盖辖区内所有常住人口的若干网格,每个网格内组建1个医联体(包括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或依托现有医联体将辖区内所有居民纳入管理。



在这个“医联体”概念中,要科学统筹亚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和医联体之间的空间布局,明确高水平三级医院作为医联体外部协作医院,建立对应转诊关系,畅通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发热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患者的基层首诊、有序转诊。



在分级诊疗流程中,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引导患者基层首诊。发现患者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时,家庭医生应当指导其到签约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门诊)就诊;若患者病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则应当在医联体牵头医院指导下,及时转诊至有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



以上分级诊疗体系的筹建,还需要时间。多个国家的经验已经证实,中心医院出现暂时的医疗挤兑情况将不可避免,而这也将考验已在疫情中煎熬三年的医生和医院管理者们的韧性和智慧。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刘阳、濮中明、李健、张慧为化名)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拆台CT

23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得了新冠是否需要去医院#

判断疫情是否结束可以出去浪,有几个简单的小秘诀。

第一,观察张文宏等医护人员,是否能够只戴着口罩面对阳性病人。

第二,观察诸如拜登等领导人是否做核酸抗原,出行是否佩戴口罩。

第三,观察胡锡进是否去了保定等疫情比较严重的城市。

如果以上三者任意满足其一,疫情就差不多要结束了,大家可以放心的外出活动。

但如果都不满足,除非必要,还是在家里苟着吧。



@拆台CT

1小时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已编辑
#现在是防医疗挤兑关键时刻#

“急诊抢救室病人爆满。好多来看急诊的病人,做完核酸结果发现是阳性。”

刘阳是北京一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护士,12月7日,包括她在内的很多其他科室的护士,都被紧急抽调到急诊部去支援,随后他们又被派去了发热门诊,“现在我的心态就是,做好心理准备,随时被叫去执行紧急任务,也随时可能被感染。”

刘阳所在的这家医院,目前收治出现新冠核酸阳性病人的标准是“除非是急诊手术,人命关天,否则都是让他们去定点医院”,但突然间涌进医院的病患已经多到很难立刻完成下一步的分流。

“现在是避免发生医疗挤兑的关键时刻。”刘阳对《第一财经》说道。#专家称一两个月内会出现大规模疫情冲击#

然而,与急诊和发热门诊病人爆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他一些慢病科室“根本看不到什么病人”。

“最近的话,我们病房以及大部分科室都没什么病人。”

濮中明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今年11月以来,北京新一轮疫情散播开来后,他所在科室门诊曾陆续遇到过一些阳性病例。

按照规定,这些病人会被转运至其他地方做集中隔离观察,而医院则要立即暂时停诊做消杀。一些患者在得知医院有阳性病例后,就会要求出院。

于是,急诊科室压力逐渐增大的同时,其他科室的病员却在锐减。“平时住院楼每周安排的手术量能超过120台,但这周只有12台。”一位医生对《第一财经》说。

李健所在的一家北京肿瘤专科医院,目前也处于“病房基本清空”的状态。虽然几个月前院内医护人员全部改成佩戴N95口罩,但近期院内还是接连出现患者或者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的情况。一旦病区出现一个阳性,那些核酸阴性的病人被建议赶紧出院,以避免发生更大规模的聚集性感染。

“哪个病区出现了阳性,就先清了哪个病区,患者也害怕感染,所以很配合地出院。”因为病人被清空,李健和同事在院内的本职工作在减少,这会直接影响下个月的工资收入。但他们会被分配大量对外支援的任务——去发热门诊、方舱、定点医院等处,支援“抗疫”前线。

北京最近这一轮疫情持续蔓延之前,发热门诊筛出的阳性患者会被严格转运去隔离点,但李健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这种转运已经停止。“阳性病人只能住在我们自己的发热门诊,现在好像也快满了。”

这家专科医院的发热门诊,是由不同科室抽人组建起来轮流值班的。一轮支援结束后,撤换下的医护人员要在医院继续住一周观察,核酸检测为阴性才允许回家。

作为科室里最年轻的医生,李健已经支援过好几轮发热门诊,而且她知道,自己的名字还被写进下一批派去方舱的医护人员名单里。



@Fenng

40分钟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说一个感染后居家用抗原自测肯定遇到的知识点。很多人似乎还不了解。

有朋友觉得自己中招了,发烧不舒服,立刻在家里不出门,但是开始的一两天用抗原检测反复测是阴性。这时候自己就拿不准了,这是感染还是没感染?一般实际感染后,要有两三天左右的滞后期(视具体情况)抗原才能显示阳性。有人说我怎么一测就是阳性?那说明你已经感染了几天了。

这是因为:抗原检测是通过识别病毒表面的特定蛋白来做判断的。最初的一两天,虽然已经感染病毒,但病毒载量还不够(体内病毒还不够多,浓度不高),所以这时候抗原检测会显示阴性。人已经感染了,抗原还是测出来阴性,这个阴性就是俗称的「假阴性」。

但是如果抗原检测测出来阳性,那么,基本就是阳性了。测出阳性的准确率还是比较可靠的。

如果要快速识别是否感染,当然检测核酸是更好的办法。但目前已经不需要快速识别是否感染了。

如果要识别是否感染过已经痊愈,那就要用抗体检测。



@付亮的竞争情报应用
1小时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就没学学香港?抗原阳性确认,居家治疗,药品快递到家;出门看病,政府租用专门的的士负责转运,也可选到康复中心治疗。香港如何应对规模疫情?国内城市都学学
@万能的大熊
说说那个录音反应的情况,打电话的老爸高烧41度,抗原阳性,给120打电话,120说找社区报,然后闭环运输。给社区打电话,社区说,我给你报了,但你没有核酸确认,所以不能闭环,要等先上门核酸,上门核酸缺少医生,至少要排两三天。打电话的问,那怎么办啊,我直接打120行么?高潮来了,社区说,估计也不行,我儿子现在也高烧40度,我也打120,不接,昨天自驾跑了大概朝阳通州所有医院,都不开,只有一个开的,前面排了200多人。。。所以打电话的人也没有办法,只能在家排队等上门核酸确认,再等120闭环转运。。现在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群里讨论,有人还跟我说,钱都花哪去了,应该建设更多的医院啊。。我说兄弟,你没看见么?现在不是没有医院,是医院不开,定点的发热的都不开,你建设再多有什么用呢?

所以靠谱的办法就是阳了方舱,方舱核酸再转运,效率最高。。可是一帮二傻子要自由,本来国家还给你兜底,听到你这个需求,国家说,好嘞。。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了。。都是你挑的嘛,偶像!



@导筒现场
上海明天起密闭娱乐场所、餐饮服务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



@理记

11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4 Pro Max
我仅代表个人认为恐慌真的完全没必要。
我的观点依据以下几点:
1,奥密克戎只是传染性比较强,但是各路专家都说了,其毒性或者说致命性已经明显低于流感,广州17万病例才四个重症。要知道每年都有很多种不同的流感,被传染过的人多了,谁这辈子还没发烧感冒嗓子疼过,对奥密克戎有什么可恐慌的呢?这个世界上比奥密克戎可怕的病毒或疾病成千上万种,谁都不是活在真空里,多多少少都得过一些传染病,何必要为如此弱仅仅是传播面广的病毒过分担忧。说实在的这也就是发明了核酸技术,要不然以奥密克戎现在这毒力原本得不到那么多关注。

2,张文宏团队都说了,也就千分之五有必要去医院,至于有必要收治住院的那比例就更低了,疫情前去发热门诊看病的有几个能收住院?绝大部分人就是去了医院也就那点事儿,开点药让你回去多喝水多休息。只有极少极少数特别特别严重的,才按照分级诊疗正常收治住院。2020年之前各大医院的急诊就像难民营似的,遇到流感季发热门诊从来都是爆满,儿科从来都是挤破门槛。怎么可能指望突然门可罗雀患者都像VIP似的。

我之前说过,不争执奥密克戎到底是不是大号感冒,现在看可能顶多算小号感冒,毕竟无症状和轻症占90%以上是医学专家说的,张文宏团队说99.5%连医院都不用去。无论是不是感冒,奥密克戎与感冒都有个共同点(大概率),治了七天好,不治一周好。大家何必恐慌呢。

现在唯一担心的是医务人员,他们如果感染了到底怎么安排?这是个结构性问题,国家已经陆续对内拿出方案。

我没有让大家不重视,我是希望大家不要恐慌。以史为鉴,恐慌的危害远大于病毒。在家里还没羊呢就想象各种恐怖场景把自己吓个半死,这完全没有必要。

话说回来我能理解一部分人,但是作为有一定粉丝量的博主,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多转发各方权威说法,不渲染恐慌,让大家平静度过这段艰难时期。

说的不一定对,请各位严厉批判。



https://mp.weixin.qq.com/s/cOviqzmezSm1Uv-GZ6U90Q

病毒还是那个病毒,不过是专家“变异”了
原创 卢铁滑 传真界 2022-12-08 10:25 发表于北京
12月7日,对普通百姓来说,是疫情三年来最值得纪念的日子。继二十条以后,新十条又进一步放宽了防疫限制。就北京而言,国家防疫新十条出台后,昨晚20点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出台了北京版的实质性放宽措施,包括居家隔离措施、取消核酸措施及进返京措施等,方法和效率都值得肯定的。

至于极少数的场所仍需要进行核酸查验,整体看,可以被人们所接受,不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正常生产秩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被取消也是大势所趋。

至此,一定程度上说,三年抗疫结束了!

俗话说: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从严防严控到实质性放开,一些专家的表现却令人耿耿于怀。其前倨后恭、投机取巧的态度让人怀疑其科学态度和真实水平。

在上半年上海疫情期间,梁万年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病死率是流感的7到8倍。他在采访中给人们描绘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前景,他说,一旦放开,将造成大量的重症和死亡。

图片


当时就有评论说,梁万年引用的数据不是奥密克戎的。不仅如此,当时就有舆论称,每一次的采访,梁万年从未拿出具体数据。

然而,事实证明,上海上半年疫情感染人数达60万人,但重症率和死亡率极低,多数为无症状感染者,而且死亡患者平均年龄已达80岁以上,绝大多数伴随严重基础病。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数据并非在梁万年接受采访以后很长时间才公布的,而几乎是同时。梁万年4月24日接受采访,发出危言耸听的言论,上海疫情的死亡数据是在4月26日统计出来的。防疫领域的专家内部不可能相互密不透风,疫情信息不可能不上传报送,有理由断定,接受采访时的梁万年早就知道了这一真实数据。

图片


6月中旬,正当梁万年危言耸听的言论把人们吓得不轻的时候,张文宏领衔的专家团队公布了一组数据。研究显示,高危组的重症率仅为0.238%,而非高危组奥密克戎的重症率为零。

图片

遗憾的是,因为这项研究数据影响远不及梁万年的不惭之言,听信了所谓奥密克戎严重危害论的人们开始声讨张文宏,这项研究除了留下了一张截图,原文已被删除。

直到10月13日,在一次发布会上,梁万年仍然对公众说:奥密克戎可能导致十万分之一百以上的超额死亡。话外之音,在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上,这个超额死亡率是非常可怕的,这种变相引导也确实在一些恐惧病毒人群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图片


不仅如此,梁万年还给出了打赢奥密克戎的“秘诀”:以快制快。他说,要想战胜病毒,就要“抢在它的前面”。

图片


正是有了这样的专家和这样的所谓“专业判断”,2022年整年,人们发现第三年的抗疫不是更简单了,而是更难了。坚决不搞封城的上海,被迫封闭两个月。到了下半年,抗疫之战打得更苦,静默管理、流动性管理随处可见,因此而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间惨剧肉眼可见。以统计中小企业相关数据的财新PMI为例,2022年下半年以来,一路向下,达到了疫情以来的最低值。随之而来的失业等问题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图片

不仅如此,各地不但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防疫措施,而且相应的措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给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当然,疫情期间,还有很多专家不断吓唬群众。网上有段子说得挺有意思:经过人民群众地不断科普,专家们总算弄明白奥密克戎是怎么回事了。不看国外情况,从上海上半年疫情看,张文宏团队早在6月就得出了重症率、死亡率,而到昨天实质性放开,已经过去了整整半年时间,换句话说,我们的开放被一些专家耽误了半年。而这半年,放在发展经济上,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有些人可能原本不会失业。

图片


现在,在全国感染数量仍持续高位的情况下,大中城市宣布采取放弃核酸等实质性放开举措,不知道这个“急弯”,会不会让一些专家晕车。不过,人们应该看到,病毒还是那个病毒,只不过是专家“变异”了。

三年前,疫情从“人不传人”开始,没想到还要以“放开是灾难”结束。如果说实事求是是一种科学精神和基本良知,最先应该普及的,恐怕是一些专家。



文章已于2022-12-08修改



@第几年第几天
短短三年时间,大家就集体重温了前三十年的信口雌黄、信口开河、信马由缰、胡作非为、指鹿为马、冷酷无情,很值。 ​​​



@深夜一只猫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些专家在今年4月到12月之间没有说话,其实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说违心的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政策回到实事求是的时候,保留一些从来就没有说过违背专业的人来安抚民心,减少言论撞车。

对专业从业者而言,说真话,说符合规律的话,说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话,是一项必修课,做人就应该做前后一致的人。

一致性体现在,任何时候都坚持相同的立场,在改变立场的时候要公开说明原因。



@枪稿
去年7、8月份,张文宏医生提出要做好与病毒共存的准备,被一帮人骂得狗血淋头,此后相关探讨全部停止。
去年11月底,新变种奥密克戎出现,经过几个月观察,到今年3月,基本确定,该毒株传染力强、但致病率致死率较低。随后,各个国家、地区开始开放。
我们失去了多少时间?
当张医生提出共存言论的时候,那些站出来咒骂他、诋毁他的人,还有那些二缺理中客,说什么现在不是探讨这个的时候的人,以及所有是以大义之名、盛世之名、理性之名,堵住别人嘴的人。
我想说,你们的智商,配得上你们的苦难。



@北京青蛇李媛媛
说什么以后的日子就靠自己了,快别扯了,以前的日子靠谁了?过去三年谁不是咬碎了牙自己挺过来的。还有没挺过来的,找谁去。 ​​​

@困境囚徒丙
这个世界很难找出这样一个行业:服务者强行收费,强行服务,服务好不好他自己说了算,还经常威胁说全靠他提供服务,否则情况会更糟糕;而消费者抱怨两句就会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和风险,服务好得感恩,服务不好还是得感恩……



@庄时利和
话说,这几天根据微信里全国各地朋友的反馈,北京的朋友似乎阳的最多,不知道是不是我这边的观察有偏差。 ​​​



@镁基夜师傅
打开小红书给我推荐了好多北京上海ip两道杠的,看她们笔记很多很多药物叠吃,挨个回复纠正,也算多少帮点忙
布洛芬和感康,新康泰克,白加黑,泰诺……等感冒药不能同时吃,昨天吃感冒药今天吃布洛芬可以
999看起来是中成药其实里面有对乙酰氨基酚,也不能和布洛芬一起吃,其他一些中成药也有的含西药,注意看一下
连花清瘟清开灵蓝芩口服液等中成药不要重复吃,吃一种就行,成分有重叠主治证差不多,叠吃没必要还伤身
阿莫西林不用吃,这个是抗菌的,不管病毒
喝止咳糖浆要干喝,喝完暂时不要喝水,让糖浆扒在喉咙上才有用



@胡锡进
今天国家卫健委通报的全国头一天新增感染数字是21165例,而昨天报的是27847例,反而下降了。而且现在的两万多例比前一段时间最多时的4万多例减少了大约一半。
这个数字与老胡直接观察到的情况和网上可信的信息相矛盾,所以我不相信这个数字是真实的,而且大概也不会有谁相信它的真实性。但是这个数字就这么公布了,明明不真实,有关方面和传播渠道也不去纠正它,这非常不应该。

凭着老胡周围感染者已经形成的密度和继续快速增加的势头,我可以大致判断,北京市现在的单日新增感染人数已经超过上海今年春天那波疫情单日新增的峰值,因为当时老胡认识的那些上海人中实际中招感染的并不多,肯定不像北京现在这样遍地开花。所以我认为,仅北京现在的单日新增的感染人数就已经超过了卫健委公布的全国两万多例。

我觉得一定是中间哪里出了问题,各地在按照一种已经脱离了真实情况的计算方式在往上报当地的感染数字。我不知道哪些地方报的数字是真实的,但一定有不少地方报的数字严重脱离了实际情况,而且我担心,这样的往上误报会在各地之间相互影响。卫健委会对其公布的全国数字严重失真不知情吗?我觉得应该不会。

应该把这个问题捅破,让数字回归真实面貌,或者干脆不报了。说实话,无论现在数字多大,公众都不会被惊着。如果不报了,大家也能理解。由于很多地方不再测核酸,很多人阳了,自我居家隔离也不上报,因此要做到统计数字真实,这本身就挺难的。但是如果继续报数字,第一差距不该这么大;第二,如果就是避免不了较大误差,应主动对社会说清楚。总之不该让这个已经严重失真的数字继续通过官方通报渠道传向公众,并且不做说明,让大家自己去理解琢磨。这不利于维护官方信息的严肃性,也不利于塑造大家对疫情传播情况的客观认知。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社会不应该允许这么大误差的数据就如此延续报下去,这样的不允许应当成为一个坚定的原则和习惯。



@赵盛烨
这几百年,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都在改变,但唯独人性没有变:

你说要整治儒学去伪存真,人家就升级实施打倒孔孟;
你说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人家就破除四旧砸佛拆庙;
你说要管好队伍充分反思,人家就普遍批斗上下迫害;
你说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人家就贴牌万岁产不如买;
你说要国企改革发展民营,人家就主动亏损低价转制;
你说要接种疫苗保护民众,人家就行贿诱导变相强制;
你说要尝试接轨国际合作,人家就放松入境普遍传播;
你说要动态清零保卫健康,人家就严防死守常年静默;
你说要适度放开保护民生,人家就完全躺平普遍感染;
你说要规范检测防止传染,人家就裁撤核酸不检无病。

接下来会怎么样?我们需要怎么办?说真的,我也不知道,我觉得虽然这个民族还算是好的,但是民族里面的一部分人确实是太坏了,坏到欺上瞒下,坏到为害公众,坏到败坏组织,坏到一切只为个人利益,从而间接的破坏了一切好的政策实施,总是把好人带歪,总是把好的计划带跑偏。

我说的这些人是谁?历史会记录下来的,秦桧之流而已,必将臭名远扬垂名脏史。

辩证的唯物,任重道远,人性的肮脏,震旦四方![哈欠]



@皇城根下刀笔吏
我可能阳了。

昨天傍晚的时候,感觉嗓子有点痒,有想要轻微咳嗽的感觉。当时还跟家里人半开玩笑,说是不是阳了。晚上的时候,我拿抗原做了一个检测,发现没阳,于是就安心的睡觉了。

今天早上起来后,发现嗓子有轻微沙哑,脑袋有点晕,肌肉略有酸胀。我当时猜测,是不是发烧了?不过,由于症状不算重,于是先冲了一个热水澡。洗完澡之后,本来想再做一个抗原。但是想到昨晚刚做过,似乎不太准,于是就开车出去找核酸检测点。

我本来想做一个单管核酸,因为觉得现在阳性太多,十人混管做的话,容易有误差和牵连。但结果,开车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可以做单管核酸的地方,于是最后还是做了一个十人混管。

做完核酸检测回到家后,感觉头晕加剧。我拿体温计测量了一下,发现已经超过38度。刚开始的时后,觉得状态还可以,但体温上升很快,马上就冲到了39度以上。

在38度多的时候,我喝了一大碗姜汤,想通过自然排汗排尿的方式,把体温降下来。但是发现,这种方式的速度太慢。体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升到了39度以上。到了39度以上后,身体开始变得虚弱,脑袋晕乎乎,甚至连坐着的力气都没了。

由于家里没有成人用的退烧药,我服用了一些平时给小孩用的退烧药,大致按照标准估算了一下,加大了一些剂量。吃完退烧药后,基本就只能躺着睡觉了,因为没有力气。

这一觉大概睡了两三个小时,中间出了很多汗,浑身都湿了。出完汗后,发现体温降到了38度以下。嗓子有点咳嗽,身体略有虚弱。不过,比上午烧到39度时以上的状态,要好很多。

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发烧,也没有感冒。我猜测我可能是阳了,因为之前既没冻着也没冷着,身体状态一直挺好的。这一次突然发烧,大概率是被病毒入侵了。

当然,现在核酸检测结果还没出来,一切以核酸检测结果为准。

不过说实话,我感觉现在做核酸检测的地方,也有些糊弄人。在轮到我的时候,我使劲把嗓子往前顶,希望能尽量做的准确一些。但是,做检测的人动作很快,用棉签快速的在我嗓子里捅了几下,就结束了。整个过程,可能连一秒钟都不到。

我现在倒不是担心被检测出阳性,而是希望有个准确的结果,但看到他们这么快速甚至略带敷衍的手法,也只能一声叹息。

由于最近两三个星期,我一直在家里办公,哪儿也没去,我想了一下,最大的染病可能性,只有两处:

一是前天去了一趟小区快递站取快递,有可能是在那儿被感染的;二是前天有个京东快递小哥给我们送快递,他没戴口罩,有可能是被他传染的。

在其他的时候,基本没有接触过外人,不太可能感染。

我自己琢磨了一下,后一种可能性更大。

因为在小区快递站取快递时,我记得当时排队的人都戴好了口罩,且快递站里的两个工作人员,也戴了口罩。由于疫情原因,大家现在不会进到快递站里边取快递,而是在门外排队。

在屋外排队的时候,空气流通比较好,甚至当时还有些小风,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被感染的可能性,相对小一些。

而那个京东快递小哥上门给我们送快递时,由于当时敲门比较急,我一时没能来得及戴上口罩,就给他开门了。开完门后我发现,他居然没戴口罩。本来想说一声,你怎么不戴口罩呢,但是由于东西比较多,他开始忙忙叨叨的往我家里搬东西,就没顾上说他。

其实,我当时留了一个心眼,憋了一口气。等他搬完东西后,我还拿平时放在门口的消毒水使劲喷了喷,等自己感觉喷的差不多的时候,才敢开始呼吸。但可能奥密克戎病毒太厉害,即便如此,仍然被感染了。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猜测。

也有可能我们楼道里现在都是病毒,由于楼道空间是密闭的,而口罩又不是100%严密,冷不丁的吸入病毒后,就出现症状了。

不过说实话,这个京东快递小哥也太不注意了,他前天给我们送东西时,没有戴口罩,昨天给我们送东西时,也没有戴口罩。我理解他们可能觉得戴上口罩后,感觉闷气,但是戴上口罩既是为了避免自己感染,也是为了避免传染给别人。

虽然我的症状比较明显,但是我老婆孩子和同住的老人,没有明显症状。我猜测,可能跟他们在上周末刚接种了疫苗有关。上周日的时候,他们三个去家附近的一家医院,一起接种了疫苗。

我本来也想接种第四针(已经接种了三针),但奈何第四针还没有对社会面开放,所以当时没能打到疫苗。

而我的第三针接种时间,距现在已经将近一年时间。按照目前的说法,接种疫苗后所能产生的抗体,大概只能维持几个月。也就是说,虽然我已经接种了三针,但其实可能跟没接种疫苗的人,没啥区别。

由于身体没有防护罩,所以对病毒可能比较敏感。

我感觉北京这边接下来,大概率是应阳尽阳。复工才刚一两天,单位里已经出现了很多阳性。按照奥密克戎的传播力度,未来估计所有人都会得一遍。而且从目前来看,这个速度可能会很快。

也许一个月之后,大家都是小阳人。

等春节到来后,亿阳迁徙,把病毒带到中国的各个角落以及农村和乡下,估计全中国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得一遍。

从我个人截至目前的体会来讲,这个病毒不是感冒,也不是流感,比感冒和流感要厉害一些。因为对于感冒和流感来讲,一般有个缓冲期,即先是身体可能因为受凉或冻着,感到不适,然后可能有嗓子疼、流鼻涕之类,再慢慢发展为发烧。

但是,这个病毒不按常理出牌。昨天晚上睡觉时,虽然感到嗓子有点痒,但是非常轻微,而今天起床后,直接就把我整发烧了。

而且,发烧的速度非常快。如果不吃退烧药的话,估计在短短两三个小时内,就能烧到40度以上。

我现在在家里,也戴着口罩。不过,由于口罩的严密性达不到100%,我感觉病毒逐渐在家里传播,是一个必然趋势。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听到我老婆也开始有轻微咳嗽。

如果像我这样连续两三个星期老老实实待在家里的人,都被感染的话,病毒的快速扩散基本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有朋友可能会想,发烧后会不会有大白上门,要求隔离。我讲一句可能不一定政治正确的话,之前的20条和最新的10条,也许马上会名存实亡。因为当大量的病例冲破防疫防线后,任何制度都没有实施的可能性。

最后说一句。我觉得国家应该出台口罩令,要求在公共场合等地方,戴好口罩。毕竟,口罩具有一定防护作用,至少可以阻隔飞沫传播,减少病毒如此快速的蔓延,能不得还是不要得。



@急诊科女超人于莺
北京的朋友们,你们单位对复工有什么要求?做了些什么准备?
先说下我的观点
1.国家花了几万亿都不可能清零的奥密克戎,如果一个公司能做到保证员工不感染不传染,是绝无可能的
2.公司不能要求员工凭核酸阴性证明到岗,做核酸十混一阳了你说麻烦不麻烦?而且概率还不小
3.有条件的公司可以AB班,每周轮换去公司,必须去公司才能开工的单位就尽早复工。办公室定时开窗通风,至于在办公室内要不要大家戴口罩,我个人意见是行政可以要求大家戴,但毕竟吃饭喝水也要摘,所以害怕感染的人自己全程戴好口罩,勤洗手。那种半人多高的半封闭工位就显得可爱多了
4.员工如果出现肌肉酸痛发烧,第一时间同办公室都请假回家,发烧者连续两天自测抗原,阳性自我隔离,第6-7天抗原阴性后可以返岗,同办公室按照密接居家5天。如果连续两天发烧者抗原阴性,同办公室人员返岗。
5.行政准备必要的体温计,抗原试剂,退烧药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也都是权宜之计,保生产保饭碗还是保不感染不可兼得,有了心理准备,坦然面对吧。
你们公司有什么妙招?



@北京时间
【#关于疫情他瞎说了30句大实话#】
01

这个病毒是真的无法清零了

——你以为是不想清零吗?并不是,是真的清不了零了。这个病毒要阻隔传播,只能对全社会采取静默。而长时间静默,经济和社会都会崩溃。

02

新冠病毒将与人类长期共存

——迄今为止,人类真正消灭的传染病只有天花。99.99%病毒都无法被消灭,但它们最后会演化成一种普通疾病,与人类长期共存。新冠也一样。所以放开是一条必然之路,只是或迟或早的问题。

03

除了放开,已别无他路

——经济矛盾及社会矛盾,已接近临界点,再不放开就要出大问题了。现在中央给地方松绑,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

04

不能因为第三年就否定前两年

——有人说:现在还不是放开了,还不如一开始就放开。我不赞同这种论调。为什么?因为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和德尔塔,其致死率是非常高的,看看欧美和印度的死亡数据就知道了。所以,不管接下来疫情政策怎么变化,都不能否定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挽救了几百万老百姓的生命,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对于抗疫,就像改革开放,我们既不能用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也不能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

05
民意和共识都是熬出来的
——有人说:为什么不早点放开?其实制定任何政策都是需要民意基础的,但民意是熬出来的,共识也是熬出来的,熬到70%的人都同意放开,都愿意承受放开的代价,这才有了制定政策的基础。

06
放开后疫情冲击一定会到来
——国家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12月6日在清华大学做讲座时说:放开后第一波疫情冲击一定会到来,不管防护多好,大多数人都难以避免被感染,或早或晚而已。累计感染率,最后可能会达到80-90%。更长时间看,每个人至少都会经历一次感染。我们必须要面对这样的现实。

07
奥密克戎似流感,但不是流感
——很多人说:奥密克戎就跟流感差不多。这话对,但也不对。对的是,它造成的重症率、致死率确实跟流感差不多。不对的是,它的传染性太强了,是流感的10倍,所以就算它造成的重症率、致死率跟流感一样,但它的破坏性比流感强太多了。所以,有基础病的老人一定要注意。

08
疫苗不防感染,但是防重症
——国家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说:新冠疫苗防感染非常差,几乎不防感染,但是它对重症保护很好。前几天香港有关部门,公布了今年疫情的统计:共死亡10600多人。死亡最主要群体,是8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80岁以上、没打过疫苗的人,感染死亡率达到14.70%。但打了三针疫苗的老人,死亡率马上降到1.58%,打四针就降到0.87%。

09
子女最大的孝顺,
就是带领父母去打疫苗
——香港疫情已经证实:即使是80岁以上的老人,打了三到四针疫苗后,其死亡率也跟流感差不多。所以对于老人而言,完成疫苗接种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如果你真的爱惜你的父母,在他们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赶紧带他们去打疫苗吧。

10
现在传播反疫苗信息就是谋财害命
——对于疫苗,你自己不想打,没人管你,但你不能反对别人打,也不能反对别人呼吁大家打疫苗,更不要乱传那些五迷三道的反疫苗信息。你少传一次反疫苗信息,就少坑害一个老年人。

11
相对奥密克戎,
医疗挤兑才是真正的大敌
——新冠中造成最多死亡的,是医疗挤兑,而不是疾病本身,这是全世界共同验证过的真知。“50%的感染者,几乎感受不到什么症状就过去了。40%多的感染者,会有一些轻症,比如发烧、咳嗽、咽痛、头痛、流涕,但一周左右就会基本自愈。”所以我们不要有点小感冒就往医院跑,不要有点小咳嗽就往医院跑,不要有点小发烧就往医院跑。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重症患者,这是最大的慈善。

12
要避免“无需穿校服,
但不穿校服不能进学校”的悖论
——现在最亟需解决的,就是这样的政策悖论。说具体一点,就是“非必要不做核酸”和“要求查验核酸之间”的逻辑悖论。

13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渡期
——最近这一周,各地陆陆续续都放开了,但一些放开举措,给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一些新的不便。对于这些不便,我们也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因为任何政策调整都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甚至有时候还会向前走两步、向后退一步,全世界都一样。

14

每个人捍卫的不是真理,而是自己

——防疫政策怎样调整都有人反对。为什么?因为不同的人会“自我代入”不同的人群:有人会“自我代入”重症患者,有人会“自我代入”破产失业者,有人会“自我代入”医护人员,有人会“自我代入”老人,有人会“自我代入”孕妇,有人会“自我代入”年轻人……所以不管多好的政策都会有人反对——因为每个人捍卫的不是真理,而是自己。

15

政策只有次优解,没有最优解

——对于决策者而言,不管采取哪种策略,都会受到一些代入者的欢迎,以及另一些代入者的责骂。所以他们能做的,就只能是寻找最大公约数,找出“各种代入之间最大的妥协”,即怎么在最小损失的情况下找到最合理的措施。任何一项政策的诞生,寻求的都不是对某类人的最优解,都不是对少数人的最优解,而是对整个国家的最优解,对整个社会的最优解。政策只有次优解,没有最优解。

16

换做是你,不一定做得更好

——很多人特别喜欢吐槽政府吐槽官员,觉得他们无能之极。我想说的是,换做你是施政者,不一定就会做得更好。真正具有复杂思维能力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即使从某个逻辑来讲,你是对的,但并不等于所有人就会依照这个逻辑走。贾雷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说:对于成功,我们总是习惯于追求单一化答案。但事实上,这样的答案并不存在。疫情就是这样,各路大V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其实都是单维度的浅薄,包括我。

17

相比于为富不仁,
弱者相食才最可怕

——我很讨厌的两个词,一个是“防疫爱好者”,一个是“病毒爱好者”。这两词都纯纯有病,有谁喜欢一辈子关在家里?又有谁喜欢没事就被病毒感染?其实不管是想“清零”,还是想“共存”,都是基于各自处境所作出的选择而已,没有谁一定是对的,也没有谁一定是错的,何必将对方一棒子打死呢。我最讨厌国人的一点就是:一旦站定了立场,就将对方视为仇敌。何必呢,完全没必要,相比于为富不仁,弱者相食才最可怕。

18
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
——我前面说了,任何一项政策的诞生,寻求的都不是对少数人的最优解,而是对整个社会的最优解。所以一项政策诞生后,总有一部分人会成为“委屈者”和“牺牲者”,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幸成了“那少数的一部分”,希望你能够早日想通并接受它。哲学家罗伯特有句话说得好:少数方要明白,既然意见不占多数,就应该体面地让步,把对方的观点作为全体的决定来承认,积极地参与实施。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要运行,小道理必须要服从大道理。

19

人们对于精准防疫其实是叶公好龙

——很多所谓的清零派和开放派,其实都是叶公好龙。他们并不是真的信奉清零或开放,他们只是不希望生活被打扰而已。他们所想象的清零或开放,是这样的一种清零或开放:不打扰我的生活,且疫情很快结束;代价有没有我不知道,反正我不能成为代价;我阳了得居家隔离,别人阳了得拉去方舱……反正他们就是:既要,又要,还要。

20

大城市最不可或缺的恰恰是底层劳动者

——这三年疫情,让我意识到一件事情:外卖员、快递员、环卫工等底层劳动者,其实非常非常重要。他们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并不亚于白领、金领。他们的工作看似简单、低端,但一个城市缺了他们,立即就没办法正常运转。相反,许多职业看似复杂、高端,其实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我们以后一定要善待底层劳动者。

21

每一只鸡都以为太阳是自己叫出来的

——每次在形势明朗的情况下,都会有很多投机分子跳出来摘桃子,说这是自己呼吁的结果。这次放开也一样。其实你算什么呢,所有大的决策,哪一次不是来自于大多数老百姓的“民意”,但偏偏每一只鸡都以为太阳是自己叫出来的。

22

说大实话的成本最低

——现在有一部分人,对放开非常恐慌。其实这不能怪他们,毕竟,过去的宣传一直是新冠是多么的可怕,后遗症是多么的严重,有多少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中,现在突然一放开,又告诉民众,新冠会自愈,并没有什么后遗症。你是民众,你会往哪个方向去想。所以,我们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如果为了实现施政目标而有选择的放出信息,而不是让民众全面接触信息,那么,施政目标调整起来倒是容易,但民众再次接受调整后施政目标的难度就会成倍放大。长此以往,政府还会陷入塔西陀陷阱。

23

跟病毒斗争的唯一方式是诚实

——法国作家加缪,写过一部小说《鼠疫》。《鼠疫》里有句名言:“这一切里面并不存在英雄主义。这只是诚实的问题。与鼠疫斗争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诚实。”

24

真相本身不造成恐慌,
真相的缺席才令人恐慌

——真相不是稳定的敌人,而是稳定的催生剂。因为真相是解决问题的钥匙,从这个角度来说,真相的本身比稳定更重要。无数次事实证明,信息公开是避免恐慌的最好办法。

25

微博在今天的作用已超过任何社交软件

——很多人都骂微博。我觉得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微博在今天的作用已超过任何社交软件。从疫情刚开始时候就能看出来,微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平台了,很大程度上肩负了舆论疏导甚至击鼓鸣冤的职能,让普通人发出的声音可以迅速被很多人看见,这种平台太稀缺了,全网只有微博一个。微博改变了太多人的人生。

26

局外人的理性往往是无情且傲慢的

——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站在上帝的视角说风凉话,而且还显得正义无比。我们如此全能全知,如此理性理智,不过是因为我们是局外人而已。这种看客似的上帝视角,其实是一种最大的傲慢。

27

最难沟通的不是没有文化的人,
而是被灌输了标准答案的人

——三年疫情,尤其是今年,有一点让我感触非常深:人世间最难沟通的,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那些满脑子都被灌输了标准答案的人。

28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良知

——三年疫情,我还有一点感触也很深:没有良知的知识,不过是作恶的道具。所以我越来越觉得,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良知。

29

请善待一线医护人员

——这三年,最苦最累的人,毫无疑问,是一线医护人员;未来一年,最苦最累的人,依然会是他们。医护人员也是人,各位爷,请对他们好一点。

30

新冠击不垮中华民族

——在5000年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为何经历了那么多磨难还能屹立不倒?因为中国人实在是太坚韧了。现在,好多人都在唱衰中国,唱衰中国制造,唱衰中国经济。新冠之下,中国确实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麻烦,但这些困难和麻烦,最后必然都会成为过去时。所有唱衰中国的人,最终都会铩羽而归。咱们立帖为证。 (作者:拾遗)



@王玮晨
现在还有人骂张文宏是最没道理的。
他观点一直都比较一致,在上海疫情时就直接选择了闭麦。
这9个月是宁愿沉默也不愿出来说违心的话。
现在等到政策放开了,出来说99.5%的人不必去医院,有什么问题?
有问题的是那些反复横跳的专家,风往左吹就跳出来加剧恐慌,风向一变又立马告诉你屁事没有。
书读了那么多,连最基本的实事求是都做不到。

#张文宏团队称阳性后99.5%的人不必去医院#



https://mp.weixin.qq.com/s/ADtTgyjLICefIMREVsz2vw

新冠病毒真的变弱了吗?
原创 丁香医生 丁香医生 2022-12-06 22:43 发表于浙江
图片


最近一段时间,新冠相关的信息层出不穷。



「奥密克戎毒力已接近季节性流感」「奥密克戎致病力想较德尔塔明显减弱」……很多关于新冠病毒毒性的声音开始传播。



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新冠病毒吗?为什么跟当年武汉疫情时是完全不同的画风呢?我们的对手真的变弱了吗?








对比三年前

奥密克戎实际致病确实变弱了





就先看看我们身边的数字吧:



武汉疫情期间感染 50000 余人,报告死亡近 4000 人,粗估病死率 7%。即便考虑到受制于检验条件,低估了感染者数量,病死率依然可怕。
最近的广州疫情初步通报里,16.27 万感染者里 4 例重症危重症,无人死亡。



全球新冠大流行已经第三年,病毒发生了很多变化。



从早期的原始毒株,到阿尔法、德尔塔变异株各领风骚,再到 1 年前出现并快速蔓延全球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不断在发生变异,每次变化都有致病性、传播性、免疫逃逸能力的改变。



BA.1、BA.2、BA.4、BA.5、BF.7、BQ.1……这些奥密克戎基础上的小变异推陈出新,不断成为新闻主角。各种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免疫逃逸能力上有较大差别,但致病性较为接近,均低于疫情最初的原始毒株。



一项来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队列研究发现,德尔塔的病死率为 0.7%,B.1.1.529 为 0.4%,BA.2 则为 0.3%。与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导致的就诊风险降低 44%,住院和死亡风险分别降低 59% 和 69%。



在「长期新冠」问题上,奥密克戎跟之前也有明显不同。



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的感染者中有 4.5% 的人报告了新冠病毒长期症状,而德尔塔变异株流行期的感染者中报告新冠病毒长期症状的比例是 10.8%。



奥密克戎致病性变低的关键,是病毒侵犯肺部的能力变弱了。



早期新冠患者常见呼吸急促、嗅觉丧失、高热等表现,常常出现肺炎、肺水肿,诱发严重免疫反应,最终导致死亡。原始毒株感染,大概一半患者出现了肺部问题。



到了奥密克戎时代,病毒很少进入肺部,集中在上呼吸道。相关症状也就让位给了咽痛、咳嗽、流鼻涕,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越来越高。因为肺炎导致的重症危重症,以及死亡案例明显减少。



下图是全球新冠死亡人数的统计。2022 年奥密克戎流行以来,除了最早期因为广泛感染出现一个死亡高峰,后续的死亡病例比 2020、2021 年明显减少。

图片
图片来源:worldometer



奥密克戎变弱了,但并不意味着已经弱到可以轻视它。









缺少免疫保护的人

奥密克戎可能比流感危险





单独看奥密克戎致病似乎是大大降低了,但如果你放松警惕,那就大错特错了。奥密克戎还有强大的一面。



我们今天可以查阅到各种变低的病死率数字,但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病毒特性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几年人类通过疫苗接种和被动的反复感染,自己的防护也变强了。



如果奥密克戎出现在完全没有疫苗和被动感染防护的人身上,依然可能带来死亡病例。



年初中国香港的奥密克戎疫情时,有很多人未完成疫苗接种,尤其是 70 岁以上老年人。结果并不乐观:



未接种疫苗者,最终感染病死率高达 2.27%
仅接种一针的人群,病死率 1.01%
接种满三针人群最终病死率为 0.07%



有没有接种疫苗,奥密克戎完全是两副脸孔。没有疫苗保护的病死率,远超之前所有的季节性流感。



图片
图片来源:香港 2019 冠状病毒病死亡个案初步数据分析

香港特殊人群病死率很高有医疗资源等多因素影响,仅供参考,不会完全复制



老人原本就属于危重症的高风险人群,当前中国内地 80 岁以上老人中,依然有 34% 未接种或者仅接种一针新冠疫苗,如果是按照 2.27% 病死率计算,甚至按照 1% 来计算,都将会是很严重的后果。









不恐慌,也别轻视

尽可能做好准备

如果一个疾病有着强大的传染能力,能影响更多人,那即便是病死率不高,最终死亡人数也是不乐观的。



奥密克戎恰恰就有强大的传播能力。其中 BA.4/5 的免疫逃逸能力最强,高达原始株的 19.2 倍。



今天,我们既能看到奥密克戎正朝着更像流感的方向发展,又困扰于奥密克戎的高传播性和对无保护群体的伤害。



权威杂志《柳叶刀》对奥密克戎的评价是:Milder but not mild(减弱了,但并不温和)。



对比三年前,新冠病毒的致病性下降了,但传播性大大提升。对于没有免疫的人来说它仍然危险,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对手,不能盲目乐观。



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来自,对未来是否会有更强毒性变异出现的担忧。



密集的城市人口、还不能令人满意的疫苗接种率、几乎没有既往感染的「经验」、秋冬季节呼吸道其他疾病的高发、突然变化的防御措施……种种背景之下,可以预想到这个冬天不会太平稳度过。



接种疫苗、勤洗手、戴口罩、尽量保持社交距离……



了解对手能帮我们减少未知的焦虑和恐慌,但仍需要针对奥密克戎的特点,尽可能做好准备,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0679.html?amp

戒烟室主任|2022合订本一: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坚持动态清零不躺平
CDT 档案卡
标题:2022合订本一: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坚持动态清零不躺平
作者:戒烟室主任
投稿人:电报匿名读者
来源:知乎
发表日期:2022.12.7
主题归类:新冠疫情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CDT编者按:该文为知乎网友 @戒烟室主任 分享的新闻链接“合订本”(部分),其中的内容反映了在坚持“动态清零”时期,中国宣传机构对奥密克戎病毒一定程度的妖魔化,以强调坚持“动态清零”的合理性。

用全网最全合订本致敬:灵活的科学精神、动态的新闻良心

张伯礼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奥密克戎的后遗症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若不动态清零后果难以想象,“按照中国的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一旦放松疫情管控,会面临病毒广泛传播、重症和死亡数量巨大的后果”

张伯礼:我们有能力实现“动态清零”

张伯礼称「国外奥密克戎过半有持续症状或后遗症,不能掉以轻心」,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

张伯礼评「有人说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是不恰当的,存在很多后遗症」,新冠后遗症对身体有哪些影响?

张文宏称「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它会咬人」,要加强疫苗屏障,我们需要做好哪些应对措施?

如何看待张文宏说「奥密克戎毒性不可忽略」?从医学角度分析解读?

张文宏不同意应对奥密克戎采用「躺平」办法,称「可能会付出比较大死亡代价」,如何从科学角度解读他的观点?

梁万年: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 病死率是流感的7到8倍

吴尊友:新冠后遗症覆盖范围广 症状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吴尊友:新冠肺炎不是“大号流感”

人民网:国际观察:“长期新冠”后遗症困扰美国等国家

央视:美国近2400万成年人患新冠后遗症,“很难完成一整天的工作”

人民日报:新冠肺炎后遗症将成为美国公共卫生隐忧

新华网:英国“躺平〞抗疫留下多重 ,后遗症”

新华社:纽约新冠康复者应对后遗症的线上 〞互助小组”

新华社:澳研究证明新冠后遗症”确实存在 并为诊治打下基础

谭德塞不应对中国“想入非非”,外交部回得好!

新华社:长新冠”背后的西方抗疫不力“后遗症

新冠肺炎后遗症有哪些?国务院联防联控回应

新华社: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国际观察)近观美国抗疫失败的五大恶果

新华社:增强定力耐力 疫情防控绝不能“躺平”

新华社:科普长新冠

抗疫一线专家徐翼指出,感染新冠的儿童病例发展成肺炎或重症、危重症的比例比成人低,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柳叶刀》对曹彬、张定宇论文发布关注声明称「将进一步调查数据错误」,具体情况如何?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中国科研界再次被爆出「数据错误」丑闻,事件正进一步调查

如何看待国家卫健委称有地方认为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出现了「歇歇脚、缓一缓」的心态?

新华社: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

新华时评:“躺平”没有出路,坚持才能胜利

(上述均节选自我正在编辑的2022合订本,12月内发完)

经过三年考验,你永远可以信任广大专家与媒体!

国士无双!中华之幸!

这盛世如你所愿!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ChineseWSJ
·
11小时
中国放宽了一些最严格的新冠防疫措施,但研究表明,如果尝试过快重新开放,中国将付出高昂代价。据《金融时报》报道,一家经济咨询机构警告说,中国政府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为该国的重新开放做准备,其重新开放的进程并不谨慎,可能会出现一波新冠感染“冬季浪潮”。



https://mp.weixin.qq.com/s/UQ6aNkTMQcYIF0b4wLASeA

愿人间再无软肋
原创 杨乃悟 星球商业评论 2022-12-08 22:53 发表于北京
图片

新10条发布后,核酸也不做了,健康码也不看了,旅游景点的机票酒店价格直线上涨,全国各地可谓好消息不断。但也有一些朋友变成了新政死角的漏网之鱼。
比如说郝大星吧,他12月4日从厦门回北京,第二天一觉睡醒,健康码红了。他在抱怨自己倒在黎明前的时候,发现从北京一起去的朋友,被厦门扣下进了方舱,直到今天还没放出来。
乃悟在检察文书网上翻了翻最近的案子,不少是关于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比如11月28日,陕西省渭南市临潭区检察院对张某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提起公诉。12月2日,黑龙江省呼玛县就张某某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向法院提起公诉。
文书没有披露案件详情,但乃悟都查了一下。陕西张某被提起公诉是因为今年8月,他从中高风险返回渭南没有报备。黑龙江张某某则是在9月底返回呼玛县时,仗着自己有24小时核酸证明,不遵守当地居家隔离7天要求因而被警察叔叔带走。
还有一些日期更新鲜的案例。11月24日,河北籍人石某秀等四人驾驶两架货车从省外疫区进去兰陵县,没有按照要求报备,不服从执勤人员指令进入兰陵,在公共场合聚餐,导致密接30多人,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
11月28日,广西河池那马市场,有群众向公安机关举报,有人私自拆除政府的铁皮围栏,最终参与拆除围挡的10人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就在同一天,山东巨野县警方抓获两人。其中范某红因从内蒙返回巨野,没有进行报备,隐瞒行程,造成疫情传播。其三叔明知范某红没有报备的情况下,帮助隐瞒,两人分别被处以10日和5日行政拘留。
乃悟看了下日历,今天是范某放出来的日子,请当地的朋友给他带句话:
再也不用报备了。
今天还有很多朋友翻出了专家发言的合订本。
今年4月,卫健委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病死率是流感的7到8倍。
今年10月,疾控中心流行病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新冠后遗症覆盖范围广,症状可持续数周、数月或更长时间。还是10月,梁万年也说,放开没有时间表,只能动态清零。
新10条发布后,昨天接受央视采访时,梁万年表示奥密克戎致病力明显下降,我们已经接近恢复到疫情前生活的时机。
今天吴尊友也是口风一变,说绝大多数流感病例,以及无症状和轻症的新冠病例,注意休息和多饮水,不需要特殊医疗服务,即可自我康复。
短短两个月,奥密克戎还是奥密克戎,怎么就从7到8倍变成多喝热水了?
最近西安的警察叔叔公布了一起案例,说有无业游民装扮成防疫工作人员跑到小区里,向小区居民散布、编造疫情谣言被抓。这位无业游民此前有多次偷盗犯罪历史。
你看他像不像《芙蓉镇》里每天在街上敲锣喊“运动了”的那位同志?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官方
A letter from Apple supplier Foxconn played a major role in China's decision to speed up plans to ease zero-Covid policies,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said

翻译自 英语
知情人士称,苹果供应商富士康的一封信在中国决定加快放宽零新冠病毒政策的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雷尼尔
@mtrainier2020
·
14分钟
这几天大陆各界都在猜为什么突然急转弯。1. 各地上街示威游行 2.圣上自己得过一遍了。3. 财政彻底没钱了。但是郭台铭这封信的爆料,虽然并不信是因为富士康的原因,但很可能是最好的台阶。



Michael Anti
@mranti
·
6小时
一开始是我家里的70多岁的老人阳(大概是做核酸的时候蹭的),我还认真地泰诺+清热+VC+咳嗽药+热水+抗原检测全套,后来都阳了,最后轮到我阳的时候,我只吃泰诺就过了,其他都没碰。现在看来,就泰诺才是最关键的。



https://www.nytimes.com/zh-hans/ ... mp;utm_campaign=cur

疫苗接种不给力会妨碍中国“开放”吗?
面对巨大而仓促的新冠政策转向,很多中国民众眼下的心情喜忧参半,最主要的担忧就是感染和病例激增。专家指出,国产疫苗有效率不足、脆弱人群接种率不高等可能导致中国面临灾难性的感染潮和死亡。

Give this article

By Zhan Juan
2022年12月8日,04:13 美国东部时间
欢迎阅读本期“海外华人札记”,每周四我们邀请常驻美国的资深中文媒体人撰稿,一起从华人视角解读、探讨新闻热点、品析时报精华文章。本期的作者是现居休斯敦的撰稿人詹涓。欢迎点击这里订阅,或推荐给朋友。

Image当局放松新冠病毒防控措施后,广州拆除路障,摄于上周五。
当局放松新冠病毒防控措施后,广州拆除路障,摄于上周五。Credit...CHINATOPIX, via Associated Press
在中国多地爆发抗议活动后,北京周三猝然宣布大幅放松“动态清零”政策,将使中国许多地区的居民从日复一日的核酸检测中解放出来。此时距离中国武汉出现首批新冠肺炎患者已经过去了三年,三年间人们的求救和呼喊、枉死的生命和失去的生活被中国官媒用一句轻飘飘的“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概括。这让人们百感交集,许多人来到李文亮医生微博的“哭墙”下发表感想,一条评论是这样写的,“纵然放开了,伤痕忘不掉,恨也忘不掉。纵然毒性下降到小号流感,恐惧扯不掉,慌乱扯不掉。”

“新十条”取消了大规模核酸、放松了封控隔离规定和国内旅行限制,许多人感慨说之前三年中国是在抗疫,而现在“真正的疫情终于开始了”。

由于官方此前几乎没有针对不断演进的新冠病毒提供可信的科普,而放松发生在各地疫情快速增长的时期,面对巨大而仓促的转向,很多民众眼下的心情喜忧参半,喜的是重获自由,忧的是可能的感染和病例激增:家里没接种疫苗的老人、病人和小孩该怎么办,现在接种还来得及吗?国产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到底怎样?如果疫苗不是那么有效,中国的医疗机构准备好迎接可能的冲击了吗?如果各地出现医疗资源挤兑,政策会重新收紧吗?

最近很多人可能都向“中过招”的海外亲友学习了一波预防感染和中招后康复的经验,很多人开始囤退烧药,一些内地居民甚至在考虑去澳门自费接种mRNA疫苗。众多的担忧突显了一点:中国严格的疫情封控虽然已经有了结束的希望,但距离疫情真正“结束”还很远。

我想到了我第一次在漫长的疫情中看到希望,是在2021年初接种第一剂新冠疫苗时。当时辉瑞疫苗刚刚从医务工作者和养老院的老人推进到其他脆弱易感群体和一线工作者,我也有幸成为了其中一员。那天我在阴雨中排了两小时队,但所有人都跟我一样心潮澎湃。在接种大厅里,有人在接种时痛哭,有人开着玩笑——我是嗷嗷哭的那一个,想到在过去的一年里有那么多人没能等到这一天,想到我们的生活将有希望因为疫苗而重启,这一刻让人不禁落泪。

我只是为了接种淋了会儿雨,一些健康的年轻人为了尽快接种更是各出奇招,有的去接种场馆当志愿者,希望当天接种剩下的疫苗他们可以捡漏插队接种;有的则通过社交媒体信息四处寻找多余的疫苗。

当时的证据表示,辉瑞和莫德纳的mRNA疫苗在预防感染和重症死亡率方面有效率可谓出色。虽然在病毒不断变异后,疫苗预防感染的有效性降低,但加强针仍然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们进入ICU或者死亡。有疫苗可用、有数据可信,这应该是我们和很多家庭放心让孩子回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正常生活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美国的疫情应对虽然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是差生,但随着疫苗接种增加,经济迅速反弹,服务业和制造业快速恢复。

EDITORS’ PICKS
Day 7: Finding Inner Peace While You’re Underground
2022年12月7日
What We Learned From ‘Harry and Meghan,’ the Netflix Series
2022年12月8日
They Invest in the Land to Build the Future
2022年12月7日
How Can I Stop Children From Bringing Toy Guns to the Playground?
2022年12月7日
18 Recipes to Feed a Crowd When Everyone’s Home for the Holidays
2022年12月2日
Read Your Way Through Kingston, Jamaica
2022年12月7日
What Is New York’s Greenest Borough? Probably Not the One You Think.
2022年12月5日
I’m Having an Operation to Lose Weight. Do I Have to Tell People?
2022年12月6日
How to Actually Enjoy the Holidays
2022年12月7日
Younger Latinas Are Making Gains Toward Retirement Savings
2022年12月2日
但当中国一些城市突然急剧地放松限制后,多名专家对时报表示,中国或许将要面临灾难性的感染病例激增,最主要的症结正在于疫苗。大部分科学家认为,需要接种三剂中国国产灭活疫苗才能达到相当于两剂mRNA疫苗的保护效力;此外,中国上一次大规模疫苗接种距现在已经相隔大半年,因此疫苗带来的保护力进一步下降。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开始讨论是否可以接种第四针作为加强针,甚至有人尝试利用各省疫苗信息一度未同步的漏洞去异地接种,但官方暂时并未正式批准加打第四针。

除了这些,还有最脆弱的人群疫苗接种不足的问题,包括高龄老人、重病患者和孕妇。美国癌症协会和欧洲癌症患者联盟建议除了特定的几类患者需要推迟接种,其他癌症患者都应该尽快接种疫苗。但我接触的几个在中国的癌症和尿毒症患者最近跟我说,自己一针疫苗都没有打过,现在他们看着广州恢复了热热闹闹的堂食、郑州恢复开放室内娱乐场所,非常惶恐不安,有一种被全世界抛下的感觉。

这些患者说,主治医生和疫苗接种人员都不建议他们接种疫苗,加上中国民众多年来对于国产疫苗质量的怀疑、坊间关于疫苗副作用的大量传说,以及对政府和官方媒体的不信任,他们自己也没有接种疫苗的强烈意愿。时报周三采访的一位72岁的老人说,基于对疫苗有效性的怀疑,他没有也不打算接种疫苗。而我认识的数名中国医生说,他们之所以不建议脆弱人群接种疫苗,则是受到中国长期以来医患关系紧张的影响,担心但凡病人出现副作用,不管是否与疫苗有关,最后自己和所在的机构都将会“背锅”。

中国当局已经表示将要尽快加强老年人的疫苗接种,但即使消除了各种对疫苗认知的障碍,现在还来得及吗?

在疫苗推广方面,一度在全球疫苗竞争中领跑的中国怎么“起了大早、赶了个晚集”?这点让许多国际观察人士也有点看不明白。中国内地居民原本不需要专程去澳门接种mRNA疫苗,因为上海复星医药在2020年就与BioNTech达成合作,在大中华地区以“复必泰”为商品名分销其新冠疫苗。(BioNTech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合作伙伴是辉瑞。)复必泰早已在港澳台获得审批,唯独落下了内地。德国总理11月访华的成果之一是推动中国允许为在华外籍人士提供BioNTech疫苗,这似乎又把中国大陆居民剔除在外。中国现在倒是有了国产的mRNA疫苗,但是是在印尼上市。

在已经无法迅速提升群体免疫的情况下,大陆是否会像香港今年年初奥密克戎暴发期那样,在养老院之类的免疫洼地出现灾难性的感染和死亡?黄严忠在为时报撰写的观点文章中指出,中国在迎接可能的大规模感染时,面临着医疗基础设施资金不足、设备落后以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弱点。一旦病例不可避免地激增,卫生保健系统将承受巨大的压力,最终可能“抵抗新冠的三年痛苦时间将会付诸东流,中国将面临其一直努力避免的最坏情况”。

你担心自己或者家人感染新冠吗?你同意网上流传的“国家保护了我们三年,现在轮到我们守护自己的健康”这种说法吗?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交流: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
38分钟
中国公布松绑新冠防疫措施“新十条”后,香港与澳门特区12月8日分别公布调整防疫措施,但松绑范围有限。

澳门特区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称,不能一下子完全开放,否则将出现类似香港在同时间有不同病毒株共同爆发的情况。

香港8日公布单日确诊数字14373宗,创近期新高;澳门新增确诊24例。



https://www.voachinese.com/a/as- ... 221208/6867574.html

中国松绑“动态清零”虽受欢迎,仍有民众忧虑病毒泛滥成灾   
2022年12月8日 22:04
松仁
北京快递员在药房取药后准备递送。(2022年12月7日)
北京快递员在药房取药后准备递送。(2022年12月7日)

评论

华盛顿 —
中国当局通过出台为“动态清零”极端防疫措施大幅松绑的“新十条”之后,全国各地民众星期四(12月8日)都在欢呼和拥抱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久违的自由,包括生活自由和行动自由,以及摆脱没完没了被迫接受核酸检测的自由。但与此同时,也有民众越来越担心,当局迫于经济和民情压力,在没有一个清晰和科学退场策略的情况下大撒手式放开,有可能让三年来受到限制的病毒迅速传播,泛滥成灾。


在中国政府历时三年严厉的封控措施之下,很多长期被困家中、无法出行、无法探亲访友、甚至无法工作、无法补充生活必需品的民众十分期盼当局能够顺应世界各国为保民生和经济而解封并与病毒共存的大趋势。

中国民众对“动态清零”极端封控措施是如此反感,上个月在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内的多个大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封控抗议示威活动。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多数高校还发生了大学生手举白纸的无声抗议示威活动。上海的示威者甚至喊出了“习近平下台”和“共产党下台”的口号。

这些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不仅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政以来的首次,而且也是1989年六四天安门惨案后所仅见。

中国当局在上海市民举行抗议活动的乌鲁木齐路集结大量警力。(2022年11月27日)
中国当局在上海市民举行抗议活动的乌鲁木齐路集结大量警力。(2022年11月27日)
抗议示威活动爆发后不久,中国政府就突然宣布松绑极端的防疫封控措施,但是政府并未言明,防疫松绑是对抗议示威的回应或是为了顺应民意的呼唤与要求,仿佛昨天封闭是为了抗疫,今天开放也同样为了防疫。民族主义倾向严重的官媒《环球时报》星期三还就此发表社评,强调《新十条》背后,“是不变的初心和逻辑”。

中国国务院防疫联防联控机制星期三公布的防疫《新十条》规定,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除养老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其他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新规还明确指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微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与治疗的应对措施。

防疫《新十条》一经公布,携程和“去哪儿网”等旅游平台星期三有关飞往度假胜地三亚和哈尔滨机票的搜索量比前一天增加了多达七倍,被禁足在家长达三年的许多民众十分期待能在明年一月下旬的农历新年期间外出旅游或探亲访友。

根据中国国内官媒报道,防疫《新十条》出台后,中国国内前往旅游度假胜地的机票和高铁票销售量暴增。与此同时,另有很多网民在社媒上透露自己核酸检测呈阳性,而仅仅在几天前,透露自己核酸检测呈阳性还被视为极其丢脸的事情。

不过中国的互联网和社媒上对防疫松绑措施表达关切的声音也不少。

“我知道新冠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可怕’了,但它仍然具有传染性,仍然会造成伤害,”微博上有人贴文说。“植入我们心中的害怕是很难轻易清除的。”

“阳性者太多啦!”另一位微博用户说。

虽然中国的城市一个接一个宣布解封措施,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告诫民众保持警惕。

全球最大苹果手机加工工厂富士康公司所在地的河南省郑州市政府就提醒市民说,“普通民众应该注意自我防护,要做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第一人。”

郑州市政府还呼吁市民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出现发热或其他新冠症状时及时求医,老年人更要接种疫苗。

根据中国官媒《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星期二在清华大学举办一场线上防疫研讨会上指出,中国政府松绑防疫封控措施后,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难免遭遇一次病毒感染。

“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至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冯子健说。

北京一个公园里市民在放风筝。(2022年11月27日)
北京一个公园里市民在放风筝。(2022年11月27日)
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星期三零时至24时,中国大陆全境新增本土感染者21439例,比前一天略低,而比11月27日新增40052例的单日历史新高则低了不少。由于中国各地都不再坚持没完没了的全员普筛,单日新增本土感染者病例似有下降趋势。

上海官媒《澎湃新闻》报道说,由于中国对核酸检测的需求急剧降低,全国各地许多耗资几百万美元一座的实验室建设已经被取消。

由于防疫“新十条”被投资人视为中国经济重拾发展动力的一个机会,中国和香港的股市星期四带动亚洲股市普遍上扬。澳门赌场的股票星期四飙涨12.2%,使其季度营收增长46.5%。

近期已经大幅收复失地的人民币汇率,星期四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我是西蒙周
#钟南山院士谈奥密克戎#我对于钟先生从来都不是一味赞美,也不认为他所有的言行都值得歌颂,但我明白,他是一个在呼吸传染病学领域值得尊敬的学者和医生,也是一位关键时刻敢于和能够说真话的人。

当然,对近一年来,他没有更多地客观专业发声,甚至有些偶尔流出的谈话,我也有看法。但这些,都不能也不该是网暴攻击他的理由。我相信他有他的苦衷。

顺带查证了下,早在今年2月下旬,钟南山对于香港流行的奥密克戎病毒就有一番解释,他那时就明言:奥密克戎感染症状比较轻,死亡率比较低,接近流感。

这样的说法,至少比有些所谓专家解析的死亡率是流感的7-8倍,要早两个月,而且,更接近于现在已证明的事实。

仅就这一点来说,钟南山当时的说法就已经非常难得非常珍贵,至于有没有人愿意听愿意信,则是另一回事。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要责怪他“言之不预”吗?

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至少,作为一个有分量的业界知名人士,他站到了这条底线之上。

背景:2022年2月下旬,钟南山专门录制视频向香港市民演讲。钟南山表示,生命很重要,不管你有什么不同的政治观念,但在人与病毒的斗争中,最高的人权就是人的生命,是健康的生命,我们不会容忍自然感染导致大量的长者死亡。  http://t.cn/A66z6bQC http://mapi/5d0b33degy1h8wtrt4cd1j20u034kwqi



@EelNot
跟老板就新十条带来的劳动风险做了一次汇报,主要矛盾有这几点:

1、不再进行普筛+强制集中隔离以后,阳了就和别的生病没有太大区别。而病假应当支付病假工资,但应当出具合格的病假证明。

但现在非重症不提倡送医,那病假证明何来?无病假证明公司完全可以按照事假处理,所以这是第一个矛盾点。

2、办公场所只查验绿码但不查验核酸的情况下,员工没有义务再自费做核酸检测。当社会面阳性变多以后,员工很有可能在不知道自己阳性的情况下来公司上班,导致公司大面积阳性没有办法维持工作。因此补充的抗原检测是必要的,那这部分的钱怎么出,也是一个矛盾点。且抗原本身的准度也不是很高。

3、员工明知抗原呈阳性,但不上报,继续上班(绿码阳性),导致公司停产停业、或同事生命健康权受损(比如广州那个阳了以后高热呕吐窒息死亡的)算侵权还是算工伤?能适用严重违纪或违反传染病防治法予以开除吗?

4、如抗原自检阳性后上班+公司不能合格消杀的,被其他员工得知了不愿意来上班的,公司有理由以旷工开除还是员工有理由以不提供劳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关系并获赔N的补偿金?

暂时想到这么多[收到]



@生物狗Y博
个人如何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说说我帮我老板确诊新冠的经历

国内防疫大调整,目前更新到新十条。不确定之后还会不会大改,但即便按新十条,实质也处于急速开放,与病毒共存的道路。

我理解很多人三年来的压抑,长期看我公众号的读者也知道我很早就说需要关注维持零疫情导致的次生灾害,也很早就说应通过引进高效疫苗、抗病毒药物,完善老年人免疫基础来应对新冠,而非一味严防死守。

但即便开放,也不应为开放而脱离科学事实。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种话听上去漂亮,实际上却颇为危险。无论何时,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能否有效负责,负好责,负对责,取决于个人的健康认识、能力等各方面。如果仅需个人负责就好,还要各个卫生机构做什么,甚至还要医院做什么?

每个人对医学、健康的认识程度不同,把更多责任转给个人应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配合。不应把个体承受不了的担子甩给老百姓,更不应为了把责任甩给个人就宣传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例如列什么新冠感染七天的病症流程,号称奥密克戎没有后遗症,90%无症状。

我所在的地方早已开放,但开放不是躺平,仍然有针对新冠的各种健康建议与措施。我周围也有不少人感染过新冠,最近还非常巧合地帮我老板确诊了新冠。把这个经历记录下来,也以此为例分析一下在与病毒共存的开放时代,该如何去考虑、实践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上周二(11月29日),我看到我老板突然戴了N95,很诧异,问您这是啥意思啊?美国这里很早就取消了口罩令,工作单位戴口罩的人极少。几个月没戴口罩的人突然戴个N95出现在你面前,自然有点吓人。她说今天头痛发烧,安全起见就戴个口罩,但她觉得不是新冠,说是前两天天挺冷还出去爬山,估计是感冒。

我也没多想,就说祝你早日康复,顺便说起就算是新冠也没啥,毕竟我们这里都接种过疫苗,大部分人还是低危人群,更何况没感染过的也没剩几个了。

后来她和另一个同事讨论开会的事情,说想临时换个大一点的会议室,她可以离大家远一点。这时我突然想到我在办公室留了一个抗原试剂盒,就说我这里有个检测盒,要不你测一下吧,测了没事也安心,不用再纠结。我老板立刻说好,拿了试剂盒一测,阳性,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感染,但确实感染了,转成线上参加会议,第二天开始进入隔离。

一个礼拜后我和她线上开会,我问你怎么样,她说还没全好,而且抗原测了还是阳性,不过阳性的线浅了很多。可第二天还有几个会议比较重要,她还是想到场。如今公司的规定是至少隔离5天,如果检测抗原两次阴性那可以恢复症状,如果没有,也能回来但必须严格戴口罩。她想问问大家有没有人觉得她回来不安全,担心被感染。我说我没意见,这些做好防护就没什么问题。于是,今天抗原仍然阳着的她就回来开会了,但一直戴N95,然后开会离大家隔得老远。

这件事我觉得很贴合中国防疫转型后大家该如何分析面对的个人风险,以及有哪些措施需要考虑。

第一,随着社区传播的普遍,很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暴露于病毒之下,也就是没法通过我和谁接触了或者去了什么地方来推测可能被感染了。像我老板,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感染的。

这种情况下个人要对症状有警觉性。一旦有症状,出于谨慎要严格地戴口罩,万一确实是感染新冠,严格的防护措施就能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以我老板为例,有症状,虽然不太相信是新冠,但还没检测时就戴了N95,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后续其他人的暴露风险。

第二,开放了,不那么在意感染病例数,不是说就不要检测了,个人仍然要想办法尽快检测确认感染。像我在我老板感染这件事上,提供了检测的试剂盒,也算是不小的贡献,因为很快确诊让后续的隔离、保持社交距离都更及时。

我手上的试剂盒是哪里来的呢?美国政府送的。是的,我是借花献佛。社区传播比较普遍的时候,能及时检测非常重要。可是要做到及时检测,需要个人与社会的配合:个人要有检测的意识,有症状了之后要想到可能是感染,要去寻求检测;社会或者说政府需要帮助提供方便的检测机会。现在各地非常积极地裁撤核酸检测,以往的全民核酸确实不适合社区传播较多时的个人检测,但不是说没有检测需求了,社会要想办法提供更适合当下环境的检测方式。

第三,个人警觉+及时检测,不可能彻底阻断传播,但能延缓传播。还是我老板感染这个例子,她很警觉,一有症状就戴了口罩,而且当天就检测确诊,开始社交隔离。但我们有没有完全阻断传播的可能性?没有。因为在症状出现前一两天就是有传染性的。她周二有症状,那么甚至在周末和她接触的人实际上也完全有可能是密接,有感染风险。

所以,这里没有完全消灭传播风险。但由于较早采取防护措施与检测,后续的传播风险就被有效切断了。如果我老板有症状后不是出于小心戴口罩,而是说觉得未必是新冠先不管,那我作为密接,现在可能就要记录自己的感染经历,不是我老板的感染经历。

放大到整个社会,这可能就是压平感染曲线和没压平感染曲线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人员同时感染无法维持正常社会运转,与感染分布在较长时间对社会的冲击更缓和的区别。

中国现在的防疫措施调整非常迅速。很多人或许在想现在是不是调整的好时机,是不是应该等一等,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提上去或者过了冬天这个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再调整。对这种看法我持反对意见,因为原来的措施在疫情升温后已经没有可持续性,调整是必须的,甚至可以说不是调整得早了,而是晚了。年初奥密克戎出现就应该准备转型。老年人疫苗接种率那么低,就是转型准备得晚造成的。

可时机没有错不代表调整的速度以及具体方案就没问题。核酸检测裁了,但抗原检测跟上来了吗?没跟上不就留了检测的巨大漏洞?什么场所都开放,但如何应对感染激增准备好了吗?宣传机器一开,昨天说美国奥密克戎严重的媒体今天集体转向说奥密克戎没有后遗症,就是准备好了?老百姓听你宣传,病毒听你宣传吗?

第四,新冠作为疾病,有较大个体差异,绝大部分人人是轻症无症状,不代表绝对的几天就好,存在固定流程。奥密克戎是活病毒,病毒感染必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宣传什么七天新冠疾病流程,第一天怎么样,第二天怎么样,哪一天什么症状缓解,纯属胡说八道。

别说一个活病毒不可能那么听话,就算是疫苗接种,能算得那么准,某个副作用是从第几天到第几天吗?只能说大部分人的副作用包括哪一些,某个副作用一般持续多久。每个人实际经历的副作用种类、表现都会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以我老板为例,她出现症状第一天是头痛感觉发烧,第二天我们线上开会,一看就不在状态,反应比平时慢很多。一个礼拜后听声音也知道还没全好。这当然不是重症,毕竟她之前打过四针疫苗,不到一个月前刚和我们说去打了奥密克戎的二价疫苗,重症风险非常低。可就算是感冒,在每个人身上的轻重、症状也有差异。

中国开放以后社区传播必然增加,按一些专家的说法,预计第一波感染60%。那更应该让民众了解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异质性。不能昨天为了清零,凡事往大了说;今天为了开放,凡事往小了说。

老百姓需要知道感染后有症状很正常,不舒服也正常,真正无症状的没有那么多,不少人也没那么快几天就转阴。我身边同事基本都感染过,5天抗原转阴几乎闻所未闻,有个同事整整10天才抗原转阴。还有个挺年轻,平时身体不错的同事,打过三针疫苗,夏天感染,康复回来后说感受是“knock me out for good several days”,连着几天动都不想动。但他太太同时间感染,反倒轻很多,基本没感觉。

如今国内检测的力度下来了,感染可没有下来,离真正的高峰还差得远,参考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地第一波奥密克戎感染,两三个月20%的人感染很正常。当下一些城市离感染剧增的阶段以周计可能都是过于乐观,必须要赶紧让民众有合理的预期,不要再说什么90%无症状的蠢话——全世界就没那么高比例的无症状。

宣扬什么都是无症状,有症状几天就好,等到老百姓感染了,发烧的都觉得自己是重症,往发热门诊跑,这不是在给医疗系统挖坑吗?然后说某一天某症状就好,没好的怎么办,还不觉得自己身体垮了,面临严重的心理压力?

再强调一下,从我周围那么多感染病例的观察来看,轻症的病情也有很大个体差异,一些人是稍微久一些才能所有症状都消失,比如咳嗽,感染后几个礼拜还有点咳嗽的并不少见。如果你感染了,安心养病,不要觉得我哪一天还有什么症状,还没转阴,就不正常。个体差异很大,这些都很正常,不正常的是那些宣传某一天就会如何如何的人的脑子。

最后,新冠阳性不是说绝对不能有正常社会生活,只是要考虑清楚风险,特别为周围的人考虑一下。像我老板,抗原还阳着就回来开会了。其实第一天测出来阳也是下班才走的,我们可没说你不能在这里呆了,必须回家或必须拉方舱。而是通过其它方式把传播风险给控制住了——感染的人戴N95,和别人保持距离,这就没什么风险了。至少不太可能说一个人把整个组给传染了,第二天大家都上不了班。

另外,我们也注意了周围人的情况,我们这里都是接种过至少三针疫苗的,绝大部分人也没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不是高危人群,不少人还都感染过了。这种情况下即便发生传播,有没有人可能是重症?几乎不可能。如果是一个养老院或医院,还能这么操作吗?显然不行。不要觉得因为你阳了,开门取个外卖都是罪过。但即便你前两天抗原转阴了,出门时也要想一下,公交车上坐你旁边的那位老太太,她万一感染重症风险有多高,万一之前的抗原是假阴性怎么办,是不是自己的口罩要戴得严实一点?

新冠确实不可怕,但面对新冠极端的恐惧,或盲目的自信,却非常可怕。我们改变不了大浪将至的现实,但能通过科学降低风浪对我们的影响。



//@一笑奈何又咋滴:现在这种不做任何准备的跳楼式开放,把最早鼓吹要开放的专业人士都吓傻了。不要傻天真的跑到李医生下面留言“三年了,我们胜利了”,这才到哪啊,一月份会迎来死亡高峰,而且也绝不是一个高峰事就能过去。踏实点说是∶三年了疫情终于刚刚开始[二哈]



@港真DE
对于香港应否效仿内地,不再查验「安心出行」或「疫苗通行证」,专家梁子超认为,香港疫情处于反弹期,即使要跟随「国策」,也要在疫情缓和后再作检视。
#新十条不是完全放开不防是主动优化##健康码# ​​​

/@一笑奈何又咋滴:跳楼式放开,Madness//@一玶海岸:我有点担心,不,非常担心又走入另一边的极端。昨天看冯子健的访谈,不止一次提到了要快速过峰。大概意思就是压曲线不能出全力,要防止疫情拖得过长。真的,全世界防疫都没有这样奇葩的想法。[微笑]



@急诊向日葵艾芬
民众和政府只需要围绕一件事:如何让0.5%需要住院的人能有床位,让99.5%的感染者能够安心地住家治疗

@健康中国 http://t.cn/A6KXJN4r ​​​



@急诊科女超人于莺
如果你什么都没准备怎么办
关注自己的症状,如果出现全身酸痛,发热,干咳,鼻塞,流鼻涕,乏力这些症状,不用测抗原,全当自己阳了
毕竟季节性流感也差不多这个症状
下一步,北京的药房里正经退烧药断货,啥时候有我不清楚,那么你要做的就是喝水,洗澡,散热
烧的难受就厚着脸皮在微信群里问谁有退烧药支援你几片
楼群优于小区群优于同事群
这时候绝对远亲不如近邻
你也别热情的开门拿药,让邻居放在门口,等人家走远了你再出来拿
记得等好了后请人撸串
第二天还烧不要慌,如果你非要去医院也行,排队数小时等着看急诊,着急冒汗冷风再一吹,退烧啦
多半医院看看你没啥基础病,症状又很典型,也就给你开点退烧药让你回家了
如果有基础病的,另说,不在这条微博范围内
下面说说几个注意事项
1.要通风,不要捂汗
2.退烧药虽然是OTC,一定要吃之前认真看说明书
3.这时候抗原测不测不重要了
4.不要慌,不要怕,大家都会阳的



@理记
河南三门峡义煤总医院最新通知:
暂停医院核酸检测,封闭病区一律开放,阳性无症状和阴性在家医护一律返岗,隔离区无症状患者全部出院。门急诊病人不再查48小时核酸,不做抗原和核酸筛查,正常诊治。 ​​​



@木遥
列一下我给爸妈叮嘱和准备的事项,供各位参考。

1. 提醒他们不同种类的退烧药不要混着吃,只吃一种即可,混着吃对肝脏有压力。

退烧药准备布洛芬和泰诺林(即对乙酰氨基酚)都可以。泰诺是对乙酰氨基酚加上一堆缓解感冒症状的成分,也可以,但那些多出来的成分对新冠症状意义不大。

这一点如果你身在美国替家人操心要分辨清楚,因为有个名称上的混淆。美国的常见药物 Tylenol 其实对应的是国内的泰诺林,而非泰诺。

国内还有很多别的药物是包含对乙酰氨基酚但附加一些别的成分的,比如快克或者散列通之类。这些别的附加成分对新冠的意义不大。但如果你买不到布洛芬或者泰诺林,这些也可以替代。

2. 止咳化痰类药物花样繁多,让父母按经验酌情准备即可。反正都大差不差,缓解症状为主。

3. 提醒他们做好可能同时得病的准备。药物储备量按人人都同时需要来估计。

4. 试剂盒。这个有的小区会发,但如果没发,父母未必会想着自己去网购。很多长辈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试剂盒或者在哪里买,这个需要帮忙提醒一下。

5. 我个人不觉得一般家庭有必要准备制氧机。Omicron 基本不伤害肺部,用到的几率太低了,而且自己也未必操作得当。当然如果父母本身呼吸道就有慢性问题的话,参考医嘱。

6. 叮嘱他们在未来一到三个月这段时间尽量避免去医院。提醒他们多补充蛋白质(老年人有时候蛋白质摄入会不足)。

7. 大部分城市(可能除了北京)从此刻到高峰真的来临还有个短暂的时间窗口,几天到几周不等。提醒他们抓紧这个时机把该买的东西买好。



@冈瓦纳
疫情显然在快速发展
不管怎么为难,这是一条有尽头的路

疫情统计上,我希望上海保持四五月份的做法
每天公布死亡人数
随着病毒扩散,临终状态的人大比例感染不可避免,没有数据是不正常的。
四五月份曾经一天三五十例,接下来会更高

统计上,死有新冠是可以统计的,真实的
死由新冠的数据要有,但它难以统计

希望上海能逐日公布死亡数据,死有新冠的数据。

上海应该做到。

数据,只有客观真实才有意义。



https://mp.weixin.qq.com/s/o1q-NMDsDH3_5jil0qahOA

如果放开也是“运动式放开”.......
原创 我写的可能都是错的 我只知道我不知道 2022-12-07 23:50 发表于北京
图片
昨天上午一觉醒来,发现之前的文章阅读量激增,关注的读者也多了不少,心中忐忑,因为前车之鉴告诉我,一旦突然被关注,很可能就会面临危险,之前我的几个账号就是在类似的情况下消失的......



到了中午,一位朋友告诉我:“王老师在节目里念了你的文章。”我之所以关注王老师,就是由他推荐,几乎每期都看,最近落下几期,没想到居然以这种方式产生了联系,由衷感谢。



更惊喜的是,之前一直关注,但因为账号消失而失联的一些读者,这次也重新联系上了,看着熟悉的昵称和头像,虽然素未谋面,但就像老友重逢,所以我一直相信,我们不是孤岛,我们坚持的一些东西,总会让我们相遇。



在此,向所有新来的读者问好,也想和大家做一些自我介绍。



一些读者留言打招呼很热情,称我为“老师”,说特别感谢我,真的不用这么客气,我26岁,本科毕业,大学也特别普通,所以我的文章标题下方都会有几个字:“我写的可能都是错的”,目的是为了提醒读者,我不一定正确,即便您关注了我,也欢迎随时批评指正,互相说理,我相信在很多专业领域,大家了解的要比我多得多。



至于感谢之类的话,要感谢也是我感谢您,因为遇到了你们,才让我觉得自己并不孤独。



当然,正如关注后您收到的那段自动回复所说,我也有自己的坚持,我喜欢鲜活的、生动的个体,所以在往后的文章里,您大概率会看到我对女性主义、以及性少数群体的一些支持,如果您对女性,或者对非异性恋群体有一定偏见,我希望能尽量为您提供一些其他的视角。



民主,不是男性的民主,自由,也不是异性恋自由,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引用过上野千鹤子的故事,她说当年他们在日本上大学的时候,学生们都投身民主运动,但上报的都是男生,一些男生甚至把一起参与运动的女生称为供男人发泄欲望的“公共厕所”,如果是这样,那争取的民主有什么意义呢?是谁的民主呢?



最近风向转变,但并不代表疫情结束,对我们来说,或许才刚刚开始,因为相比其他已经放开并且配套措施相对完善的国家地区,我们就像刚刚从温室里移植到野外的花(温室只是比喻,没有褒义),所以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国家层面,对于更有效疫苗和药品的引入和普及,对病毒现状的正确科普,对什么人群(老人、慢性病患者、癌症患者等等)适合什么防范措施的解读,对可能出现的医疗资源紧张(尤其是非一二线城市的医疗资源问题)要如何未雨绸缪,等等等等,目前都还没有明确的方向......



我们过去总会被夹在躺平和封控之间,但这是宣传语境制造出来的问题,事实上全世界几乎没有哪个已经开放的国家地区是真的完全“躺平”,对我们来说,如果封控是“运动式封控”,放开也是“运动式放开”,没有任何准备,那恐怕还是会有不少的损失。



无论如何,请各位一定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日常准备常用药,提高免疫力,也要提高记忆力。



提高记忆力,是要避免下一次类似的惨剧发生,最近我们都会发现,一些所谓的媒体,前后脚说的话完全是两套,前几天“境外势力”还是“躺平派”,这几天“清零派”居然就成了“别有用心的黑手”,让人哭笑不得......



要记住,记住那些荒谬,那些哭声,那些勇敢,那些抗争,要记住用自由兑换来的安全,最终可能失去安全也失去自由,要记住我们是如何被关进去的,也要记住我们是如何走出来的。



https://m.weibo.cn/status/484442 ... p;sourcetype=weixin

蔡一玛

昨天 15:11
我阳了,即将阴,分享一点感受和经验给大家。

1 我怎么阳的?

被家属传染的。

2 他怎么阳的?
那就不知道了。可能性很多:1 楼里当时有居家隔离的阳性邻居,可能是电梯; 2 楼下他日常采买的小菜店老板后来也阳了;3 家附近的大超市有阳,导致了我们小区多人阳性,我们楼居家隔离的邻居就是去了这个超市;

3 阳后什么情况?
跟网上总结的病程几乎一模一样,非常标准。

A 发烧
他先中,发烧,晚上最高烧到38度5。由于这位同学平时感冒就这么大动静,加上头天核酸还是阴的,所以最初还真没想到就是这,当时我买的抗原也还没到货。按常规给了泰诺,第二天早上就退到了37度多。抗原到了一测,他两条线我一条线。他一脸不可思议:我,这就阳了?

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卫生间,我俩无法室内隔离,两天后我也中了。也是烧了一晚,最高37度5,第二天退到37度3。我的体感是比我日常感冒严重,从没体会过如此完整的肌肉酸痛——先从颈椎开始,然后到肩,然后到胸到背,再到腰,大腿,膝盖,小腿……24小时内,从头到脚酸疼了一遍。那是最难受的一个过程。只能躺着,没有力气,只想喝流质,连咀嚼的力气都没有了。

以上就是最痛苦的状态。视个人体质不同,他难受了大概两天一夜,我是一天一夜,退烧后就几乎好了。

B 咽痛
作为一个长期咽炎患者,我本来对咽痛不以为然,但新冠的咽痛跟普通咽痛不一样。
首先痛的位置更往上,其次痛法不一样,干痛,有尖锐撕裂感,像砂纸在砂喉咙,被砂得薄而脆的膜如果再震一秒,就要破了。但我没出现吞咽困难。就是狂喝水,喝了大量柠檬水。
这种咽痛大概三天左右就消失了,咳还是咳痰还是痰,但就像普通感冒。

C嗅觉味觉
他出现了嗅觉减退,闻不出醋味儿,但能闻出柠檬味儿,我还好;
味觉也有明显迟钝。我中间有一两天嘴巴发苦,喝咖啡变得不开心,分辨不出是咖啡的苦还是嘴巴的苦,但很快好了(但咖啡目前还是不好喝);味蕾刺激变弱,比如可口可乐喝起来像天府可乐/崂山可乐。
我俩都出现了食欲减退。听到胃在响,知道该吃,但不想吃。中间强打精神炖了一锅牛骨牛腩汤,放罗勒叶(哦对他连罗勒味儿都闻不到了!)做了越南火车头粉,但吃得也就那么回事。好像连通“食欲”跟“幸福”那根神经短路了。

D容易疲倦&嗜睡
这是病程尾声我们最大的感受,容易累。稍微做做饭收拾收拾屋子,人就乏了。有一天他难得说想吃泡椒牛肉丝,我切牛肉切到一半就觉得头晕,他接过来切完;他炒牛肉炒到一半,觉得胳膊酸,我接过来炒完。一道菜倒要俩人接力。
睡眠比平常多了很多。常常不知不觉就回到了床上歪着,不知不觉就又困着了。生病嘛,能睡是福。

4 物资储备
A 药物:真正需备的,就是退烧药(对乙醯氨基酚38度5下/布洛芬38度5上)、镇咳祛痰药(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如平常感冒容易有胃肠反应的,就再准备下拉肚子的药;其他都是安慰剂,意义不大。

B 医用工具:体温计(百密一疏,居然这个家里没有,临时叮当下单的)、抗原试剂盒(按10个/人准备)、血氧仪(如果家里有老人孩子或者有基础病的备一个,测血氧饱和度的,以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以上物品请尽量场购现货!现货!现货!不要网购。我生病前在叮当大药房买的芬必得至今趴在其成都仓里没出库,在京东购买的血氧仪卡在北京最后一个送货点已三四天。这病说来就来,这些东西说用就得用。

C 食物
多准备流质食物和方便餐。牛奶,各种汤罐头,鸡粥。病了只想喝点汤汤水水,也没有精神好好做饭,就算有人给做你也并不想吃。保证营养,做起来吃起来别那么费劲就可以了。多买几个柠檬。柠檬蜂蜜水,既补充维生素,又缓解咽痛。

山海经里的神兽与恶鬼
北京这波扩散速度非常快。身边朋友陆续中招。今天去了一趟菜市场,发现摊主夫妇应该都阳了,但是两人仍在工作,并告知新发地在工作的可能不到一半了。回来后下单了山姆的柠檬汁 橙汁等一溜果汁,又紧急买了正畸蜡和口腔溃疡凝胶。退烧药都早已囤好。洛阳亲友如相问,可能阴阳不定中



@学术大观察
新冠有没后遗症?还是要相信张文宏

2022年10月14日的一个视频显示,张文宏说“基本没有”。
2022年10月13日央视新闻发的吴尊友的话是,“后遗症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2022年12月1日,人民日报又说,“目前无证据表明新冠有后遗症”。 ​​​



https://mp.weixin.qq.com/s/d39L13c1_2u7xR41Brja3A
我是我的第一责任人,还是你的第二责任人
原创 格十三 格十三 2022-12-08 09:00 发表于上海
图片

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



最近经常看到、听到的一句话是:“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在经历了持续精神内耗的三年大疫之后,我们终于开始改变一些东西,但唯一没有变的是“第一责任人”这个概念。
我是我的第一责任人,你是你的第一责任人。
这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这是最重要的、无论谁都无法挑刺的防疫核心要素。
上海几年来从未停止过强调“三件套,五还要”,每天如雷贯耳,不管疫情如何起伏,这句话从来没变过。
有朋友说:疫情三年了还有很多人养不成戴口罩的习惯,觉得反正国家层面防疫了,能去的地方都是安全的。唉,你看那些被妈妈保护得太好的孩子,容易变成妈宝,现在该把开裆裤缝上自己出去打酱油了。
这几天群里陆续有朋友开始分享自己确诊后的症状变化和用药建议,过去几年很少有人分享这些,现在大家终于开始关注对抗疾病本身,这就对了。
全国很多地方的防疫政策变了,有人管这叫“放开”,我觉得这不是放开,这只是不加码而已。病毒消失了吗?没有。防疫还在吗?还在。只是上面的手势变了,再加上有一些下面的人喜欢用魔幻的标语加持,显得这场变革特别陡然。
图片

很多人不适应,说这就像是“高考还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老师却叫我做自己学习的第一责任人。”
但其实你仔细想想,你本来不就是吗。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九年义务教育也不是老师拿个黑科技针筒把知识注入你的脑子里,原本你就是自己花时间精力去学习,让你做第一责任人委屈你了?
当初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喊我牛夫人。不管是小甜甜还是牛夫人,我自己得戴好口罩和勤洗手啊。
所以本质还一样,尘归尘,土归土,责任归你自己。
图片

大家可千万别忘了,我们不光是第一责任人,还是第二责任人。
我是你的第二责任人,你是我的第二责任人。
我是我的父母、朋友、孩子、孩子的同学和老师、同事、同事的家人和朋友、客户、客户的客户、邻居以及路人甲乙丙丁的第二责任人。
你是你的父母、朋友、孩子、孩子的同学和老师、同事、同事的家人和朋友、客户、客户的客户、邻居以及路人甲乙丙丁的第二责任人。
六度分隔理论告诉我们,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接触任何一个陌生人。
在这个庞大的系统里,你可能是连环套的终点,也可能是蝴蝶效应的起始。
这就由不得我们自命不凡、与众不同地蔑视防疫和过度释放自己。
有人说:“我压根不怕得病,我才不在乎,我对自己负不负责关你什么事?”
前几天看到有人坐地铁不戴口罩走来走去还放声高歌......
现在这个阶段,咱们还没到可以完全放肆的时候。饭要一口一口吃,生活要一步一步回归。
你自己不珍惜自己倒是无所谓,你别隔应别人呀!
我也是不恐慌,不害怕,但就算为了你的孩子和家人,我也不做让你慌张的事。
建议大家在公共场合不要拎不清,跟不熟悉、不认识的人接触时戴好口罩,人多的地方能不去尽量不去,更不要蔑视病毒和不敬畏科学。大家不会为你看淡生命而鼓掌,只想让你闻闻骨科病房的味道。
图片
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有孩子的人和家有老人的人都能深刻体会。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防疫手势变了之后,受影响最大的群体是谁?
首先是学校,和学生。
要知道现在无论什么省市,学生需要做核酸检测才能上学。
正因如此,我家娃已经“被网课”一周了,我周围很多朋友孩子的学校也正在陆续停课,网课天数不等,返校时间也未定,其间孩子每天必须上传核酸检测报告,连续几天全阴才能返校。
那么,网课会不会成为以后的常态?今天有学生检测异常了,明天有学生成为密接了......就算是普通感冒,幼儿园里小朋友感冒了,识相的家长都会让孩子请假。这不叫歧视,这叫避害,不要搞道德绑架。
所以,为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学生,我们都应该自觉一点,再自觉一点,做好自己的第一责任人,就等于做好别人的第二责任人。
毕竟,学生的核酸一时半会停不了。
图片

尽量别把潜在的风险带给自己的孩子、老人,还有别人家的孩子、老人。
同样很重要的是对这个病的态度。我们可以预见的是,现在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牛鬼蛇神也不会少。
昨天看到一个这样的通告:
图片
“不做核酸”和“不得做核酸”,一字之差。
国家都没取缔核酸,你说不得做核酸。
而现在需要证明“阴性”才能进的地方仍有很多,比如我要去医院看病,或陪家人去医院呢?
好,就算我也不生病,不陪家人看病,你知道有的学校不光要求学生做核酸,还要求学生家长也提供核酸阴性证明才能让孩子去上学吗?
这样的公司就是希望让员陪演“鸵鸟政策”,却不会考虑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的潜在风险,只对公司负责,不对员工负责。查出阳性怎么了,人家愿意阳性啊?这公司领导怕是从骨子里歧视病人,各位员工还是快跑吧。
图片

无论是“第一责任人”还是“第二责任人”,听起来好像挺重的,其实就一个字:做好自己。
我们的任务好像变重了,但我们的精神内耗变轻了。
我们要面临的情况好像变复杂了,但其实也变简单了。
我们可能被“保护”的情况变少了,但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东西变多了。
现在我们只需做到:
1. 戴口罩,勤洗手,注意消毒和卫生。
2.提高自身抵抗力,不要试图拿身心健康挑战未知事物。
3. 尽量少接触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人和事。
4. 可能存在或者已经存在感染风险的人不要装糊涂,要对别人负责。
5. 不歧视新冠病人和康复者,否则只会导致隐瞒和欺骗,对你自己更不利。
6. 做好可能会面临的一些复杂情况的心理准备,比如学校停课、求医问药变得不容易等等,相信都是暂时的,问题总会解决。
7. 希望不要看到开展类似监督与举报之类的活动,人民内部不能再有矛盾了,大家团结和统一认识。
8. 对未来抱有希望,但要放平心态。
9. 不委屈自己,更不要隔应别人,做好自己的第一责任人,也做好别人的第二责任人。
最后希望大家各自安好,顺利过渡,good luck,保持坚强,重拾乐观,迎接新的一年。



@烧伤超人阿宝
建议尽快将各地方舱隔离点重新启用,改为方舱医院,抽调各专业医务人员,开设方舱医院发热门诊,每个方舱至少开五十个诊室以上,24小时不间断接诊,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做到愿医尽医,应收尽收。

对被抽调医务人员应该拨出专款给予足额补贴。 ​​​



@凌太来了
刚落地,谢邀。以前分享过,八月份的时候我自测Covid阳性,症状是有痰、流鼻涕、不算严重的咳嗽。但不发烧嗓子也不疼,三四天就基本好了,五六天恢复阴性。因为症状轻微,也就没有所谓后遗症,可以说是我得过最轻的一场“感冒”了。应该跟打过三针mRNA疫苗有关。
(朋友里得过的,有的人在恢复阴性之后个别症状并没有立刻消失,而是慢慢好的。这就是常说的新冠后遗症吧。但还没听说有谁一直没好的,直接认识的人里暂时还没有得过一次以上的)。
当时我按照CDC和学区指引自我隔离一周,家人该干嘛干嘛,他们仨自始至终也没感染。如果青少年得了新冠,也是五天不能上学。美国跟欧洲比防疫措施一直比较严格,无奈疫苗接种率不如人家高。
学区发了几十个抗原自测盒,都是中国制造,准确率很高。那会儿附近的免费核酸检测点只剩学区自己的了,但已经少有人去,商业检测公司也从免费变收费(接受保险),因为政府经过评估认为没必要再通过补贴鼓励大家去做核酸了,而是改为发抗原检测盒。不过核酸检测的选项一直还有。
这个冬天Covid已经过气了,大家更关心卷土重来的流感和呼吸道疾病,毕竟流感死亡率更高。家庭医生、药房、CDC从一入秋就在轮番发信息催打疫苗。
但绝不是说奥秘克荣就不厉害了,尤其是在没有免疫屏障的情况下。所以各国长期的对策跟对付流感一样,都是通过疫苗+药物尽量降低死亡、保护脆弱人群,平衡新冠和其他疾病以及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后每年推一针流感疫苗+一针新冠疫苗。不肯打疫苗的就只能靠自然感染建立免疫了。
靠把人关起来是斗不过病毒的,只会把全过程延迟,最终输两次,每一次都会代价巨大。如世卫之前所说,“不可持续”。
在不引进有效疫苗和药物的情况下猛地放开,真的躺平,后果恐怕会很严重。这一波已经来了,高龄和基础病人一定要打能打得到的相对靠谱的疫苗、做好自我防护,等高峰过了再说。其他人也是尽量先把疫苗打好,但真要是感染了也不用太紧张,除非症状转重。
个人看法供参考。



@补果君
单位早已全军覆没,除了两个头儿,两办和一个关键部门,都隔离了。两办和关键部门的几个人,不管阳不阳,圈地自萌,有独立住房的可以居家办公,没独立住房的单位找个空房间自己收拾出来住下,继续坚守岗位,维持运转。唯一的要求:自律,不要出门,不要接触其他人。

阳了还得干活,就很苦逼。干从前二十多个人的活,感觉天都塌了。

最好笑的是,全系统都知道我们全军覆没了,我们还得假装没人知道,保密。毕竟是一线,接触的人太多了,怕引起恐慌。不过,今天以后,不会有人再管阳不阳的了,所以,保密新鲜度24小时。

我是属于圈地自萌,继续干活的人,今天体温37.4度。至于阳了没,不知道。不做核酸,不做抗原,你就没有阳。另外一个37.9的和我一样,属于脑袋尚且清醒的留守人员,也在继续工作。

说说他们的症状吧。高烧是普遍的。自述全身酸痛,骨头酸痛,像被人打了一顿的很多。干咳反而很少。办公室同事昨天晚上高烧四十度,说胡话,出现大量幻觉,在单位熬了一夜,今天体温降下去以后,干咳,喉咙痛,倒没有其他症状了。

她都这样了,也得继续工作。没办法,你们单位瘫痪了,别的地方没有,就得继续干。

隔离点有个严重的,出现短暂的失明,据他自己说,不是一片黑,是能感觉到光,但模糊一片,像冰冻住一样。估计是高烧烧的,状态持续一天多点,在转运之前,隔离点的中医熬了药,一直按摩穴位啥的,也急得不行。他本人感觉,是接受了中医按穴位好的。医院的专家隔空会诊了一下,说不是很严重,继续休息就行。但这个情况引起一些同志的焦虑,搞得书记开视频会时都哽咽了,一直安抚大家。

这就是我能说的一些真实情况,大家自己看吧。#补果日记#补果日记#

ps:1、这都是打过三针疫苗的人。
2、布洛芬胶囊好像对38度以上高烧并不管用。退烧的冲剂,因为我囤的是瑞芝清,给同事喝的就是这个。喝下去能管一个多小时,体温会从 39多降至38出头,但一个多小时后又会持续升高。但总比降不下强。别的药我没有,我不知道。
3、温水热水降温到底是谁发明的,这对高烧是没用的。昨天还因为这个隔着电话大叫。像个疯婆子一样喊:用凉水,水管子凉水!个人经验:用凉水灌矿泉水瓶,放脖子下,腋窝里,大腿处,贴在脸上额上,能有效缓解高温带来的不适。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3D&wx_header=3
香港如何应对规模疫情?国内城市都学学
竞争情报应用 2022-12-06 22:59 发表于辽宁
国内已有部分城市出现了规模疫情,虽然其每日报道的新增都很少,但实际情况很糟。其他城市很可能面临类似的局面。

由于在今年上半年前,国内采取的是静默下严格清零后再放开的做法,目前应对规模疫情已经很难再那么做,多个城市在持续与病毒战斗超过一个月后,病毒扩散仍未完全遏制,反倒是医疗人员、社会服务人员(即重点人群)的日增病例保持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些人是抗疫的主力,感染导致岗位缺岗,从而影响了战胜疫情的进程。

已经有了应对规模疫情经验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特区的做法,我们可以学学。我们有的地方,做得比他们还好,除少数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外,人口密度低、人口平均年龄轻,而且有了长期抗疫养成的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等好习惯,相信我国会顺利完成从绝对清零向高流动性动态清零转变。

这里转发香港媒体整理的香港抗疫做法,供大家参考。

1、高风险区、强制检测必须严格执行。

图片

不过管制范围要尽可能小,管制时间要尽可能短,否则投入力量分散,也会影响效果。强制令是必要的手段,且需配套必要的经济手段,包括违规的处罚。对强制核酸人士不做核酸的罚款10000。



2、及时公布疫情进展。

图片

国内有些人看到数据,就会说香港失败,其实没有数据的“躺平”才是真正的失败,不仅防不住疫情,还会引起对执政者的不满。各地环境不同、疫情不同,也不应该把一地的数据套到另一个地方,例如有人就根据香港上半年第五波疫情的数据,推算内地如果“躺平”会死多少人。

另,数据造假是犯罪,但也没必要追求极致的准确,极致很难做到,且成本很高,在动态防疫中本来就包含发现病例及治疗等多个环节。



3、强制疫苗接种,进公共场所不查核酸而是查疫苗接种。不打疫苗寸步难行。

图片



4、三级诊疗体系,且预留较多隔离病床 。

图片

根据病情将病人分级安排到三类地点进行治疗。第一类对应的是我们的“定点医院”(含广州等地的“亚定点医院”),第二类“社区隔离”,对应我们的方舱;第三类是居家隔离。



5、居家治疗的全程支持。

如果阳了,可在网上申报,香港政府会要求你居家不要外出,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然后将药品快递到家。如果你不放心,可以电话咨询求安慰。如果你还是不放心,那就预约线上诊所。如果你还是不放心,那么可以让港府派专车去问诊,轻症或者无症状,依然是回家治疗。也可选择社区隔离,自测转阴性后,自由出行。病情严重,可以到专门的隔离医院。



6、抗疫专用出租车,避免了对医疗资源的占用。

图片



目前,我们需要为规模疫情做哪些准备工作?

1、分层次的诊疗体系。居家治疗的流程支持,发烧门诊的储备,定点医院病床准备,方舱医院的建设及环境改善。

2、药物储备及对居家治疗的药物分发体系。

3、强制疫苗含加强针的接种,尽快全民接种第四针加强针。

4、网络远程诊疗体系(电信运营商可提供视频客服做简单的问诊及病人安抚)。



@西西弗评论

3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3
已编辑
早上起来,除了头还有点晕,全身乏力外,嗓子基本不疼了,一点都不咳嗽了,肌肉疼也很轻微了。

感觉就要过去了,但我还是没两道杠呀……

怎么办,后面还能不能自称神雕大侠呀?

不同人症状真的完全不同。

家人有两道杠活蹦乱跳的,有两道杠不发烧但全身疼痛,整晚睡不着觉的。有一道杠发高烧的。还有我这样的。

晚点写篇文章总结一下。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