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71)



回复 9851楼yingyinc 的帖子
@白衣山猫
山猫科普超话  这就是我花了几天时间了解到的台湾疫情防控政策。
目前,台湾地区社会生活各方面已经走入了正常。台湾地区疫情防控各项政策,比大陆施行的甲类传染病管理方法要松一些,但是,比大陆的乙类传染病管理方法要严一些。
新冠病毒肺炎在我国是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只是目前按照甲类传染病在管理。我们的防疫政策,也会随着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自疫情爆发以来,我们的防疫政策,也确实一直在调整,调整的目的,无非是防疫兼顾经济与民生,无非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

我相信,总有一天,新冠病毒肺炎将会回归乙类传染病乙类管理方法。

台湾地区目前的防疫政策,兼顾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和民生的各方面需要,我觉得,对于我们接下来防疫政策的制定,也会有借鉴意义。

也许我们都不愿意相信,终有一天,我们活着的每一个人,都会至少被感染一次新冠病毒,除非他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区别只是马上被感染或者以后被感染。区别只是有没有打完疫苗后被感染。



@庄时利和
2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3 Pro
之前某地疫情的时候,某Top5医院院长(工程院院士)骑小黄车去送药,大外主任在测核酸,其他主任去推送病人。
@医生妈妈欧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派出200多人支援方舱。从治肿瘤到防新冠,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个别排队的肿瘤病人,得多等待一段时间了吧。 ​​​



@韩松
今日小雪。返京。最近三亚零星病例。订的二十号的航班取消。接连三天都没有航班回京,但人家也没叫做熔断。改签二十三号的。然后又接到第二次取消通知。决定改坐动车去海口从那里坐飞机回京。火车站刷海南健康码,顺利。到美兰机场又刷。另外要出示北京健康宝,十几天过去了仍是绿码,但核酸早过期。担心的弹窗也没有出现。飞机起飞时松了一口气。空姐有三年没见过她们的美丽真面目了。到京,出站时,不像外地,没有落地核酸查测。看到原本最繁忙的首都机场接站厅空空的,没有接客的人,也没有多少旅客,商店也都关着门,穿梭巴士也一辆没见着,有些心酸胆战。意外的是刷公交卡坐机场轻轨顺利通过了。但是换地铁时,显示北京健康宝有问题,无法进站,应该是没有做北京的核酸。年轻的工作人员很友好地让出示外地核酸证明,然后用他的卡刷,再刷我的卡,就进站了。前天北京宣布,进返京三天三检,落地二十四小时内必须完成一次核酸检测。这个完成,我不是很能理解它的意思,是要求二十四小时内去做核酸呢,还是要求二十四小时内出结果呢?为了弄明白这个词的意思,我甚至把它转换成英语和日语。最后决定当作出结果来认识,比较保险。为了避免被赋黄码和弹窗的麻烦,我决定不回家,马上去做核酸。朝阳区大部分核酸点七点就下班了。我想起平时去过的百子湾的儿童医院,做到八点,刚好来得及,赶过去,但是看到暂停的牌子,这个点大概是撤了。又赶往合生汇那里的二十四小时检测点。还不到八点,路上没有什么人。据说是要求朝阳区的人尽量居家吧。到了检测点,不巧看到告示,说今天测出阳性,要消杀,也停了,但说往北第三个红绿灯有一个点。还有两个来检的人也很失望。这时我已走出地铁两站多路,但我没有犹豫继续往北行。做核酸比什么都重要。终于看到一个点亮着灯,而且有三个全身穿白袍戴白帽像卡塔尔球迷的人正在里面。原来这就是朝安医学的“异构空间检测采样点”。但旁边有来做核酸的外地口音姑娘说,来晚了,人家不做了,说没管了。我有些着急,就问白衣人,为什么。她为难地说,她们本来七点下班,因为前面那个二十四小时的关了,她们已经加班到八点了。不能再做了。看来并不是没管了。我说,我是看到告示说三个红绿灯有点才走来的,它也没有说是要下班的。我刚从外地回来,按北京规定,今天不做,可能就要黄码了。我往六十岁的人了,也不会找采样点,已经走了这么多路,能不能麻烦您们再做一个呢。我本来没抱希望,但她们打量了一下我疲惫衰老神志不清并且浑身颤抖的样子,护目镜后面立即显出同情关爱的神情,三个人商量了几句,说,好吧,再做一个管。没想到,哗啦,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我的后面马上排起了长队,纷纷对我说,感谢大爷,沾大爷的光啦。大白有些急了,说只做十个,后面不加了。她们也是三个姑娘,年纪轻轻,还没有吃饭,回到家不知几点了,怪可怜的,我想我要是她们的父母,会心疼着急的,因此很是过意不去,甚至后悔。我只好说,我要写文章表扬你们。事实上,如果她们不做,我就不会再去找点做了,因为很累了,而且又有老年痴呆。后面那些人也有可能就不再找地方做了。就算去找地方做,这么不停地跑来跑去,也会给社会面埋下一些隐患,万一出了问题还有刑事风险。因此,这三位姑娘,谢谢您们,辛苦了,希望回家后赶紧吃饭,休息好。希望你们的上级看到这个文,能给你们减轻压力。我回去走不动了,便在九龙山坐了地铁,又是热情的年轻工作人员帮刷卡进的站,并告诉我今后可以用手机把外地的核酸结果上传到北京这边。今天走路一万四千步,大部分是到北京后找核酸点走出来的。这天北京宣布新增本土二百七十四例确诊,一千一百六十四例无症状,含社会面二百零七例。其中朝阳区是防控的“重中之重”。



@用户5345757179
#北京疫情##朝阳区第三医院##朝阳疫情#朝阳区第三医院作为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目前院内大量感染,院方封锁消息,医护多人感染不上报,要求带病工作,致使大量病人感染,并且拒绝病人联系告知家属…院内领导对医护诉求不管不闻,院内疫情已经无法控制,全院感染是迟早的事。

医护人员其实已经做好政策放松,随时会感染的心里准备,但是实在无法接受院方这种隐瞒真相的行为,扩大疫情传播,对医护和患者极其不负责!



@庄时利和
一线同学传回来的信息:

1. 广州现在要求的是筛查危险因素(包括定点、亚定点和方舱),建立危险因素人员清单,每天汇报这些人的病情。广州这边对于危险因素筛查是参照第9版执行的,基本上没有扩大范围也没有缩窄范围,相当于是建立预警清单,对于病患基数大时有效的分层施治、匹配医疗资源来讲,这种做法还是性价比比较高的。

2. 青壮年,完全接种的,没啥基础病的,确实没啥好怕的,即使有症状也就三五天的事儿,身体底子差一些的可能7-10天也能好全了。

3. 这一波7-14天转阴的多见,排毒期间考虑传染风险,要注意保护家里的老人、病人这些高危人群。

#庄医生的疫情笔记##微博新知博主#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 ... 11232022041415.html

富士康员工不满合约及隔离条件群起抗议 与警冲突对峙
2022.11.23 04:16 ET
Share on WhatsAppShare on WhatsApp
富士康员工不满合约及隔离条件群起抗议 与警冲突对峙
骚乱过后,富士康门口一片狼借。
网络视频截图
郑州富士康新招聘的员工不满资方“变更合约”以及隔离措施。位于富士康豫北区宿舍的众多员工,本周三晚及周四凌晨试图冲破封锁,离开宿舍,遇到警察拦截。双方爆发冲突,警方发射催泪弹镇压。据称有人受伤。前一天,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还到郑州富士康调研,要求尽快恢复园区秩序和活力。

“......催泪瓦斯、催泪瓦斯、催泪瓦斯......攻进来了......攻进来了。维权、维权!”本周二(22日)深夜及次日凌晨,郑州富士康新招聘的员工发现离家前与富士康集团签署的雇佣合约,与抵达工厂后见到的合约内容不符,认为自己受骗。于是打算冲出厂区,结果与守候在门口的郑州警察发生冲突,警方向抗议者发射催泪弹(又说是烟雾弹)和水炮,试图驱散人群,工人则用灭火器、石块反击。网民发出的多段视频显示,众多工人包围一辆警方车辆,要求当局主持公道。

一网民在现场说:“这么多人啊,我们没想闹事,我们想维权,是他们(警察)打我们。富士康把整个河南省的GDP拉起来多少,你们想他们不帮富士康帮谁?我们好几个人都被打到进医院了,现在没人管、没人问......”

员工发视频和文字表达不满

有网民在中国社交平台抖音发视频说,郑州富士康从全国各地新招聘的员工不满厂方的安排。一网民说:“郑州富士康刚招满10万人,谁知道今天员工推翻了鑫荣公寓的铁栏杆,又开始了大逃亡,这个富士康到底怎么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既然没做好防疫的准备就别招这么多人过去了。有说给高工资,又说给高补助,又说给村里派任务,结果人给你送过去了,又说隔离点不够了。”

本台就此致电郑州富士康厂区以及招聘等多个电话,但始终无人接听。记者又致电郑州市公安局查询:

公安局:“公安局,对,什么事?你说”
记者:“富士康骚乱,听说警察发生催泪弹,有没有人被捕?“
公安局:“不太清楚啊,这边是查号台“

特警包围富士康宿舍区现场一片狼藉

据网民称,事发于郑州富士康豫北区宿舍。周四早晨,富士康员工拍摄了现场的场景,员工宿舍区大门口已经被警察、特警包围,员工们都聚集在宿舍区内。大门口周边一片狼藉。

郑州居民李女士对本台说,这批新招的富士康员工是政府向周边地区乡村发的招聘指标,但员工到工厂后发现被骗:“因为这一批员工是政府发到每一个村的指标。各村委会出面帮富士康招员工,招来的这些工人到来以后,发现根本就不是当初对被招工人承诺的福利待遇,感觉是受骗了,肯定是要走。”

根据网民留言,此次事件因为两个原因,首先是,工人的工期延迟到3月15日,其次是工厂区里面有核酸检测到阳性的工人,有人见状试图离开,并向政府讨要说法,于是和警察爆发冲突。

河南书记调研富士康当晚发生骚乱

截至记者截稿前,中国媒体并未报道此次事件。一位员工说,郑州出了这么大的事,但没有一个新闻台的记者过来。于是将消息发到抖音和微博,但均被屏蔽。

就在郑州富士康员工骚乱当天,《河南日报》报道,11月22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到富士康调研,要求提升园区企业疫情防控能力,尽快恢复园区秩序和活力。当晚,富士康员工与警方发生冲突。

记者古亭 责编 许书婷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0033.html?amp

谷雨星球|新冠一代的孩子们,正在亲历超出想象的“次生灾难”
CDT 档案卡
标题:新冠一代的孩子们,正在亲历超出想象的“次生灾难”
作者: Summer夏景
来源:微信公众号“谷雨星球”
发表日期:2022.11.22
主题归类:新冠疫情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大家好,我是Summer。

今早刷到北京家长的朋友圈,心头一惊——年头深圳上海、年中■新▲疆■吉林、年尾广州北京等等等等,让人感叹啥时候能回归校园生活?


image

孩子是环境的产物,身处特殊时代下,我们也不禁担心:新冠一代的孩子们从生理和心理上是否会受到影响呢?

毕竟,成年人如你我常会感到异常焦虑,那么对周边环境异常敏感的孩子们,不管是婴儿还是高中生,是否会面临更严重的「次生灾害」?


image

■图片来自Nature,新冠期间婴幼儿在大动作、精细动作和沟通技巧上的平均得分较低。

image

■另一项调查也显示,英国青少年在疫情期间精神状态的变得有所糟糕。

image

疫情改变孩子的大脑

「关在家里,不运动,不社交,我都傻了,何况孩子呢?」跟家长们聊起这项调查,大家都对原因心知肚明。

法国一项纵向研究显示,隔离会导致居民心理压力增高,且知觉障碍、亚临床精神病症状和对伪科学的信任有所增加。

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在接受凤凰卫视的吴小莉采访时候,也提及自己做过的一个调查——疫情的不确定、大规模暂停社会活动和经济的冲击,大家的心情的确不愉快。

他将此称之为“中产阶级不开心”。


image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镜像思维,在封闭的家庭环境下,家长情绪的波动,直接折射出孩子的变化。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彦平博士分别在2020年与2022年对1600余个青少年家庭做了调查,发现长久居家令亲子关系越发不和谐。

而除了家庭环境外,孩子们受到的冲击也来自社会环境。

《自然Nature》期刊发布了一篇来自布朗大学的论文,显示新冠一代的儿童大脑已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且疫情持续时间越长,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就越多。

布朗大学Advanced Baby Imaging Lab的研究发现:相较于疫情前出生的婴幼儿,疫情期间出生的婴儿在IQ测试一系列发育测试中低了近两个标准差,而且男孩受到的影响大于女孩,大运动技能受影响最严重。

而「孩子的发育与父母是否感染过新冠无关,看起来更像和疫情的大环境有关。」


image

■脑扫描图显示了婴儿杏仁核和其他脑区的连接模式,妈妈在怀孕期间经历的疫情压力会让一些宝宝脑连接变弱。来源:Nature Portfolio
在周末由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健康大会上,中科院院士陆林也指出了几大诱因:

儿童青少年不能上学,只能在家线上上课,缺少同伴交流,没有体育活动,没有户外活动。甚至有些青少年因为疫情期间在家时间长了,线上上课时间长,回到学校不适应,出现很多问题。”

2021年的一篇海外论文,也论证了疫情和隔离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处于一个脆弱的发育窗口期,在关键时期发生任何应激性挑战,都可能引发短期和长期的认知和行为损害。

这个阶段持续和增强的压力事件,通过 HPA 导致大脑内介质水平的改变,从而影响了分泌和神经系统大脑,这与成年后焦虑和抑郁呈现正相关。


image

纵向研究还表明,童年和青春期的孤独感与生命中后期高水平的C反应蛋白显着相关,而这些功能失调已被广泛证明会损害神经发育过程并导致认知和情绪障碍。

另一个重要的担忧,则是恐惧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一项研究称,疫情期间儿童和青少年普遍存在恐惧感。青春期是调解恐惧压力敏感发育窗口期,慢性压力对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的连接和活动有很大影响。

同时,青少年时期也是对社会环境高度敏感的时期,社交接触对于发展认知、情感、依恋和关系至关重要。缺乏了社交也会导致种种问题的出现。

疫情仍在持续,许多研究正在进行中,可能需要等这批孩子长大后,才有确切的答案。


image


image

全球青少年心理问题恶化

研究仍在进行中,但身为新冠一代孩子的家长可没时间等,孩子们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最显而易见的是,学习功效大幅降低。

海外一项针对25万不同国别和年龄段的样本研究发现,不管学习手段有多有趣,都无法促使网课的完成率。

只有刚需(比如考试)和自律才是保证网课效果的关键。但是在高压上长久的刚需考试,也会让孩子焦虑指数迅速上升。


image

■调查来自上海教科院
在2022年上海的一项调查中,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已经对疫情没有结束普遍感到了烦躁。

尤其是对于初二初三和高二高三的学生来说,随着居家时间越来越长,焦虑会越来越甚。

同时,学生拖延症的情况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有老师跟我说,疫情后学生的积极性大不如前,一年比一年差,怎么也推不动。

而缺乏运动和社交,更是让学生们的交流意愿和合作意愿大大降低,这代孩子的社交能力越发弱,选择投身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比如沉迷直播、游戏等。


image

■调查来自上海教科院
这不是几个孩子面临的挑战,而是全世界这一代儿童和青少年共同身处的时代。

2021年底,一项覆盖全球8万名青少年的研究发现,疫情期间患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增加了一倍之多。

如美国CDC的数据也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0年12至17岁的美国青少年因精神健康问题去急诊室的次数增加了31%。

英国BBC调查也显示,对比2017年和2020年数据,青少年男孩和女孩的精神状态都有所恶化。


image

一项评估了中国1036名年龄从6岁到15岁的被隔离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显示,分别有 112 名、196 名和 68 名表现出抑郁、焦虑和两种症状兼具。

来自印度的调查也显示,与非隔离儿童相比,经历隔离的孩子们经历了无助(66.11%)、担忧(68.59%)和恐惧(61.98%)。


image

最后,就变成彭凯平教授所说的,在疫情后时代的学生们出现了「四无」:

“大规模暂停社会活动造成了社会隔离,2021年11月份在新华社帮助下,调查了三十多万中国的中小学生,发现心理问题的伤害上升很多。

尤其是孩子们“四无”——

学习无动力,没有家长和老师逼着孩子们就不爱读书;对真实世界无兴趣,沉迷于游戏、各种社交媒体,对真实的人和事情没有兴趣;第三,社交无能力;最后,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我们下一代受到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青春三年时光在疫情中度过,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来没经历过的一个悲剧。”


image

■彭凯平毕业于北大,后赴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清华心理学系。

image

多希望能成为现实

那么,对于身处居家,也无法狠下心出国,或者没有办法改变现状的我们来说,要如何才能改变小家的情况呢?

身为父母的我们,先要关照好自己的内心。

要知道,2022年,全球精神疾病已经超过10亿人,含抑郁症、焦虑症、失眠障碍等,这些疾病负担在全球排第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增加了接近5000多万的抑郁障碍患者和7000多万的焦虑障碍患者。


image

针对国内的情况,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六院院长陆林给出了具体的数字:

从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到一年以后,全国有精神心理痛苦的人一直维持在45%左右,抑郁的症状由30%增加到33%,失眠症增长了30%左右。

还记得前面说的镜像原理呢?

孩子是最敏感的生物,在一个封闭环境下,父母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状态,如同照镜子一般。所以,家长们先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正向的环境供他们成长。


file

在谈心理之前,先关注生理
食物影响大脑发育已经有了多项研究证明,神经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状况和睡眠充足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发展至关重要。

有研究表明,在隔离期间,适当摄入高热量食物可作为减轻压力负面影响的替代方法。而保证营养均衡,如早餐补充足蛋白质和卵磷脂,吃点维生素B等等,都能让人变得更积极。

睡眠和作息规律、运动等也至关重要。许多心理问题也源自生理,管好生理可能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image

社交,让孩子变得更坚定
研究早已表明,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社会纽带的形成对人类生存和保证健康的认知、情感、内分泌和免疫发展至关重要。

也就说,社交接触可以帮助孩子们发展认知、情感、依恋和关系,还能在生理上帮助身体调节一急性压力源。

事实上,与重要的人保持亲密关系是建立和维持人类的社会纽带的关键。研究发现,若父母和孩子身处和谐的环境下,对儿童和青少年驱散孤独感和恐惧感极为关键。

我们也可多支持孩子在网课之余的虚拟社交。这个阶段对于朋友的依赖更强。虽然虚拟关系不一定有物理接触有用,但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image

■知乎一个令人心碎的提问。在疫情前,我们的大学生活是怎么过的?
PTGD创伤后成长

来自伦敦政经学院和新加坡管理学院的3位教授,通过对近万人进行对比实证研究发现:

智力水平与人们对新冠疫情的心理反应有关;智商较高的人在新冠疫情期间更容易对生活产生不满意和不开心的负面情绪。

简单来说,这是因为新冠疫情从未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在面对前所未见的重大事件上,智商较高的人有觉醒意识,对未知事件有自我认知和判断力,这种清醒的觉察与社会现实的映照,令人不安。


image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热带草原幸福理论」,在此不展开了。
好消息是,有觉察意识的人也更会自我反思,若有积极心态的支持,也会勇敢走出困境。

彭凯平教授提出了一个理论——社会情绪的低落比较普遍后,会出现创伤后成长“PTGD”(Post-traumat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让人们重新关注家庭、亲情、健康。

我想起05后们跟我们分享过自己在疫情中的故事,得到成年人积极支持的他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候,思考力和抗挫力都很强。


imagev

■独自在上海独自隔离生活的84天,14岁的Jessica自己准备的饭菜

正如同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学家Moriah Thomason所说:

「只要加在孩子身上的限制条件消失了,我们仍有时间纠正,就不存在被新冠伤害的一代。」

多希望这能成为现实。


image


image

参考文献

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69/wr/mm6932a1.htm

COVID-19 pandemic impact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Biological,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factors

3.Pandemic Seriously Altered Teens’ Relationships, Pew Survey Finds

杨彦平.(2022).创建和谐家庭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疫情期间上海中小学学生家长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上海教育(15),12-13.

COVID-19: The countries reporting the highest mental health declines



@港真DE
#郑州富士康#对昨天聚集事件的解释:外省人挑头,本省部分地市人员参与,已决定不再招外省人。 #富士康# ​​​



@中国新闻周刊
【北京朝阳区:继续减少流动,非必要不出本小区,就近核酸检测】#朝阳区倡导非必要不出本小区#11月23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422场新闻发布会上,朝阳区副区长杨蓓蓓介绍,11月22日0时至24时,朝阳区新增117名本土确诊病例和424名无症状感染者,其中147名为社会面筛查人员,394名为隔离观察人员。197名22日已通报。

11月23日0时至15时,朝阳区新增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352名,其中71名为社会面筛查人员,281名为隔离观察人员。涉及主要风险点位将通过北京朝阳官方平台和媒体及时进行发布。

杨蓓蓓说,#朝阳区疫情防控正面临最严峻的挑战#,新增病例数高位增长,社会面病例仍持续检出,社会面传播风险依然存在。该区持续加强社会面防控措施,进一步降低社会流动,降低到岗率,

区域内一些楼宇、园区、企业自发提出倡议,号召全区企业共抗疫情。该区继续倡导居民非必要不出本区域,减少人员跨区活动,养老院、护理院等重点场所实行闭环管理,暂停开放各类密闭式休闲娱乐场所,采取线上教学,鼓励采用视频、网络、电话等线上会议。严格小区(村)卡口管理,严格落实扫码测温,查验核酸阴性证明等各项防控措施。

朝阳区继续加大追阳力度,加快处置速度。安排专人驻点检测机构,确保高风险人群单管即采即送,社会面核酸检测快采快检、快出快报,逢阳快转;继续加快流调,滚动排查风险点位,涉外区点位及时横传外区疾控部门;继续加强集中隔离资源储备,快转运、快隔离、快管控,精准划分高风险区,严防风险外溢。23日新划定的高风险区域和风险点位将通过北京朝阳官方平台和媒体进行发布,请市民朋友们密切关注,如有时空交集,立即主动向所在居住地报告。

朝阳区全力保障,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活的影响。扎实做好水、电、气、热等城市运行保障,统筹149家保供超市、3500余个便民网点加强生活必需品供应,加强“白名单”运送人员储备,保障运力;驻区所有医疗机构应开尽开,发热门诊应开尽开,保障就医看病需求。重点加大隔离居民服务保障,确保物资供应充足,通过远程诊疗、入户诊疗、代开药品、外出转诊等多种方式保障居民就医购药需求。垂杨柳医院已开通线上“云诊疗”,提供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咨询服务,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即可在线预约,隔离管控人员也可直接在平台预约诊疗。

杨蓓蓓说,当前,该区疫情仍然处在发展态势,仍需继续坚定必胜信心,携手抗疫。“还请大家继续减少流动,非必要不出本小区,就近核酸检测,不在小区楼下聚集,不跳广场舞,不聚餐、不串门,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坚持戴好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北京疫情发布会#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0011.html?amp
【404文库】长安课堂|十问
CDT 档案卡
标题:十问
作者:云梦公子
投稿人:电报匿名读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长安课堂”
发表日期:2022.11.22
主题归类:清零政策
CDS收藏:真理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CDT编者按:原微信公众号“长安课堂”已经被封号,打开原文链接会提示“此帐号已被屏蔽, 内容无法查看”。文末为原文及评论截图。

作为一个升斗小民,我对卫生主管机构卫健委有以下十个疑问,能否受累给予解答?

一问:卫健委的主要职责是统计新冠相关数据吗?对于新冠患者的治疗方案,卫健委做了多少推广工作?对于奥密克戎的致死率,卫健委公布了吗?对于基层防疫的层层加码,卫健委处理了几个人?对于今年■新▲疆■西藏等地连续数个月的封控,卫健委认为合适吗?

二问:历史上产生的任何流感病毒有被人类消灭了的吗?如果没有,我们凭什么又可以消灭新冠病毒哪?如果消灭不了新冠病毒,要付出什么代价才能对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进行清零哪?一轮轮核酸检测到底有多大用处哪?

三问、绝大多数民众都打了三剂以上新冠疫苗,为什么还是照样不断感染新冠?到底疫苗有没有用?

四问:和其他流感病毒相比,奥密克戎的致死率到底是低还是高?奥密克戎到底致死了多少人?

五问:针对新冠病毒,我们解除管控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没有客观科学的标准,难道要一直管控下去吗?

六问:北京最近的三例死亡病例都是卧床不起的老年病例,请问他们究竟是怎么感染的?流调有结果了吗?是不是只要是流感,核酸检测就有可能显示阳性哪?如果是这样,核酸检测的意义何在?

七问:我们的新冠防控政策决策依据究竟是什么?是数据,是模型, 还是推测?钟南山、张文宏、张伯礼等专家已经说了奥密克戎的毒性很低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管控一个并不致命的疾病?

八问:因为制度不同,人口稠密程度远高于内地的香港从来就没有做过全员核酸检测,而且已经放开管控几个月了,香港社会目前一切正常,发生医疗挤兑了吗?为什么香港都没发生医疗挤兑,内地就要这么担心所谓的医疗挤兑哪?难道香港没有老人和孩子吗?

九问:世界上120多个国家早都没有对新冠进行管控,这些国家的民众健康受到了什么伤害了吗?他们都生活正常吗?他们凭什么要比中国人生活的更自由那?卡塔尔世界杯开幕了,现场球迷没见谁戴口罩,也没听说要看核酸检测证明,难道他们和我们生活的不是一个星球?难道新冠病毒不伤害他们?

十问:印度和我国人口差不多,面积连我国的一半都不到,印度的疫情究竟是个什么情况?非洲的尼日利亚防疫工作成效显著,我们不去对标和自己国情差不多的印度,不去学习尼日利亚,整天统计美国的数字,这样对我们防疫有什么实际意义?

请卫健委认真回答完以上问题,再对新冠防控作出决策部署,这点要求过分吗?

以下为中国数字时代编辑摘自原文评论区的评论:

wayky:奇怪,阅读10万+,为啥没有留言评论呢? // 长安课堂:我看到有200多条留言。

happyhour:今天开始点赞都可能被追责了。所以一定要手动点赞。

Zihann今天吃啥好纠结:这才是正能量。

程娅敏:提前加一问,为什么要删除这篇文章。

Erin:我想补充一个问题,真的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一条路走到黑吗?做决策的人真实了解现在的病毒、真实知道老百姓付出的代价吗?

獒:把大家的心声都放出来吧!

Ingew:我们不解决问题,我们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徐斌辉:预判这么好文章会被和谐。

晓芬:以防被和谐掉,我已经截图。

奔奔: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知名专家发声了。

绘空事:很难不认同很难不点赞。

王小东:愿真的有人能站出来回答这些问题。

鄘k:力挺,希望不要被和谐。深圳做了一年核酸烦人,还是每天的。

杜炬豪:估计是会议之后有些事情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需要这个作为工具来稳定大环境。

许赫珺|Hejun Xu:问的好,感谢!已转发保卫我们还有问的权利。

陈禹甫:希望明天还可以看到这篇文章,防疫不是一刀切,比起病毒我更怕穷。

天道酬勤:上个月还在西安隔离的伙伴去迪拜开罗都不戴口罩,跟没事一样正常出行,那我们在干嘛?

刘老师13361787700:此文若消,万古长夜!

另有网友提出“十一问”: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63725860

中国疫情:“二十条”实施10天感染激增,分析指民众态度不一社会存在撕裂
5 小时前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中国在发布防疫优化措施“二十条”后,疫情再度升温。中国单日新增病例连续突破两万例,北京、广州、重庆等大城市成为疫情最严峻的地区。

专家对BBC表示,未来几周,这波病毒传播将超过今年早些时候上海的高峰期,而中国老年人疫苗接种率较低,情况令人担忧。

北京疫情
11月11日,中国政府发布了防疫“二十条”,被认为是放松了管控措施,此后北京、广州、重庆等大城市确诊数激增。

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的数据,周二(11月22日)全国新增感染者超过28000例。 北京周二新增感染者近1500人。

中国疫情持续升温, 防疫措施混乱致冲突和谣言四起
中国新冠疫情持续升温,官方强调精准防疫并放宽“清零”政策
北京疫情再度升温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周日(11月21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晓峰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北京面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防控形势,处于最关键最吃紧的时刻。

北京又加强了管控措施,对高风险地区实施封控,对低风险区实施避免聚集,倡导“非必要不离开本区域”。自周二开始,北京将对所有进返京人员实行落地“三天三检”:抵京后前三天每天需完成1次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未出前居家不外出。

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对BBC中文表示,北京疫情在好转前还会继续恶化。

他指出,“二十条”的本质仍然是坚持“动态清零”下尝试政策的优化,但各部门缺乏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的新冠防控措施,可能严重影响中国的整体疫情应对战略。

“目前医疗体系尚未完成准备,一旦协调不利,感染、危重症患者快速增加,给医疗体系带来超负荷压力的情况下,死亡率就不可避免会增加。”陈希指出。

老年人疫苗接种率
陈希特别提到,目前中国老年人加强针的施打率大体停滞不前,情况令人担忧。

“加上中国老龄化区域分布很不均,农村和医疗条件薄弱的地区往往也是老龄人口占比最大的地区,开放后容易造成医疗资源挤兑,产生大的次生灾害。”他指出。

根据中国官方的数据,截止11月11日,中国共接种新冠疫苗34.4亿剂次,覆盖人群13.4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该人群的90.65%和86.38%。中国80岁以上老年人的全程接种率仅为65.7%,80岁以上老年人加强针接种人数只有该人群总数的40%。

北京疫情再度升温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最近几日大陆都报告了死亡病例,死者都是有基础病的高龄老人。

陈希指出,目前中国的情况是,越需要施打的人群施打率却越低。

“基层医疗缺位,老人群体也很难组织起来施打,所有这些工作的推进都旷日持久。此外,疫苗不良反应的监测体系对外并不透明的公布信息,也不接受除医疗机构以外的个体报告不良反应案例。这些都加剧各群体的疫苗怀疑,掣肘逐渐放开的政策设想。”他说。

“迫在眉睫的危机”
经历了近三年严格管控的中国似乎已经出现了抗疫疲劳。11月中旬,广州海珠区出现了大规模反抗防疫政策的行为。抗议者逃离强制封锁,并与警方发生冲突。10月底,拉萨也出现疑似罕见大规模抗议。多个视频片段显示,数百人在示威现场与警方发生冲突。

“二十条”出台后,部分民众欢迎放开管控措施,同时也有声音担忧中国如果放松管控,会不会让疫情再度爆发。网络上流传着一篇文章,题为“保护了你三年,国家尽力了,剩下的日子自求多福吧……”


视频加注文字,
网传视频显示,11月14日晚,广东广州海珠区发生被围封管控居民与防疫人员和警察之间的暴力冲突。

陈希认为,未来几周,这波病毒传播将超过今年早些时候上海的高峰期,是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

“由于病毒对不同人群造成不同的威胁:年轻人更倾向于放开 ,而中老年人往往更倾向于支持保持谨慎的策略,并且由于人们因零冠状病毒措施而遭受不同的痛苦,不同行业冲击不同,因此全面持续严厉的冠状病毒控制措施将有撕裂社会的风险。”陈希预测。


视频加注文字,
中国疫情再升温 优化疫情防控下仍维持“动态清零”



@MLRS270
我们简单做个算术(都不用数学)题。

广州截止昨天在本轮已经感染了 9万9093人,有记录的重症以上还是2例(均已转轻或出院),重症率万分之0.2。昨日无症状占97%,而且,目前普通型在医201例,如果学香港仅只是普通型及以上留医,目前仅需要201个普通床位+0个ICU床位。无死亡。

已知广州人口1800万,香港人口800万,是香港的2.25倍。香港本轮疫情的高峰是日新增感染1万左右。假定广州跟香港一样放开,无封控,不隔离,居民除了戴口罩其他一切如常,同样条件下日新增感染数达到2.25万人。然后,假如无症状者居家疗养,同时不分轻重将确诊的轻症以上全部留医,这样,大约5天后感染者就会达到10万人左右,需要3000个普通床位+2个ICU床位。

考虑到绝大多数感染者其实5天就可以出院了,所以,医疗资源的占用将基本稳定在这个数字左右,就是3000个普通床位加2个ICU。而如果轻型确诊者按照大陆地区的惯例去方舱医院、普通型在正规医院,根据广州卫健委今天发布,目前尚在院治疗9508例中,轻型9307例、普通型201例,按照这个比例,将只需要600个普通床位+2400个轻症方舱床位+2个ICU床位。

你觉得会给医疗系统带来什么崩溃?我觉得这对广州完全没有问题,一家医院足矣。其余的医院都可以照常接诊了。

与此同时,大家学习、生活、工作如常。老人孩子生病也照常就医。

计算完毕。

今天其他数字的更新:http://t.cn/A6K2kdor



https://mp.weixin.qq.com/s/lYOb7IjA_2RqYcTAiw-Uxg

意外滞留乌鲁木齐105天,我终于离开了
原创 彭丽 三联生活周刊 2022-11-23 12:22 发表于北京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8月10日,乌鲁木齐宣布全城静默,至今已有105天。7月底,小齐一家四口跟着旅行团来到■新▲疆■旅游。接到封控消息后,旅行团选择马上离开乌鲁木齐。小齐却在出乌鲁木齐火车站时发生意外,腰骶骨折,左侧身体大面积软组织挫伤。

因此,她不得不独自留在医院。三个月多里,小齐经历了自身的疾病治疗,出现发烧后的单间隔离,三次转院,也和病友们一起度过了一段相对长的封控生活。11月21日,在第三次申请后,小齐的离疆申请终于审批通过,现在她正在驶离■新▲疆■的路上。

根据■新▲疆■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乌鲁木齐11月22日新增本土病例6例,新增本土无症状271例。





口述 | 小齐

记者 | 彭丽

编辑 | 王海燕

意外滞留

我是7月份来■新▲疆■旅游,通过中青旅报的乌鲁木齐铁路局运营的“新东方快车”火车游。我们全家已经一年多没出京,所以一看到“大美■新▲疆■”的旅游项目,又是著名的旅游专列,立马给我和丈夫以及两个孩子报了名,打算暑假先来转一圈,感觉好的话寒假再来滑雪。
报名的路线叫“丝绸之路”,7月28日从乌鲁木齐出发,穿过半个■新▲疆■,途经甘肃的敦煌、嘉峪关,8月10日在宁夏银川结束。出发前两周,旅行社通知,因疫情不能跨省游,“丝绸之路”改成“南北疆游”,时长还是14天。我们想,只要能玩,管他的,马上同意了。
图片
“新东方快车”内部
我们团好像没有人放弃。可能这几年大家都默认了,出门旅游就是开盲盒,都能接受这种不确定。临出发还出了点岔子,北京直飞乌鲁木齐航班被自动取消了。根据导游建议,我们改道从天津飞乌鲁木齐,为了防止航班再有变故,特地提前了一天抵达。
旅行前半段玩得特别好,■新▲疆■确实很美,无论是景观还是文化,都有别处没有的风土人情。但后半段,整个旅行团仿佛在被疫情追着走。8月3日,列车准备经停伊犁,从伊犁进赛里木湖,但旅行社临时接到消息,说伊犁出现了疫情,于是改道精河县。离开赛里木湖,我们又准备从喀什古城去吐鲁番,结果吐鲁番又出现疫情,就改道回乌鲁木齐。
想到乌鲁木齐已经去过,又担心疫情越拖越严重,在喀什,我们就已经打算就地脱团,从喀什直飞北京,结束旅行。抱同样想法的人,团里占了大半,我们连喀什飞北京的机票都买好了,准备第二天一大早走,旅行社派车送机。但8月8日下午,逛喀什古城正逛到一半,导游就接到电话,说喀什9日凌晨要封控,得立即走。我们一听,担心第二天没有车去机场,就改了主意,继续跟团走。毕竟旅行社跟当地文旅局对接,封控消息及时,也能调度车辆,更有保障。
8月9日火车顺利到达乌鲁木齐。虽然已得知乌鲁木齐将在8月10日封控,但还有离开的窗口期。
但倒霉的事来了。就在乘自动扶梯下行出站时,同团一个旅客的大箱子不慎滚落,刚好砸到我,我连同那个箱子在扶梯上,像滚搓衣板一样,一节一节挫到电梯底部。幸亏我还没疼到失去意识,大声喊叫,正在排队做核酸的旅行社负责人和一个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听见了,冲过来,一左一右,及时把我拉离电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我的裙子,当时马上要被卷进电梯滚筒了。
120救护车一路“呜呜呜”把我送到了■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当地人习惯称它过去的名字“建工医院”,据说是乌鲁木齐最好的骨科医院。陪我去医院的除了我老公还有旅行社负责人,两个小孩委托给了箱子主人照看。
图片
建工医院往外看,路上空无一人
到了医院,因为我当天核酸结果没出,医院要求重做,在过渡病房里等了6个小时,晚上九、十点才做上检查。本来觉得荒谬,但后来才发现自己算运气好:9月份我同病房进来一个病友,腰椎间盘突出,她说疼得要死,感觉一分钟都捱不了,还是在过渡病房捱了三天,连做了3次核酸,才被放进来治疗。
我进了医院,只能留一人陪护,所以旅行社负责人就先离开了,留下丈夫陪我。诊断报告出来已是深夜:腰骶横突骨折(连续三截),左半边身体大面积软组织挫伤。我们很纠结,要不要先打一针封闭,局部麻醉,止痛消炎后赶紧回北京治疗。医生一直催我们做决定,说住院就赶快办手续,不住院就快走,否则没法离开乌鲁木齐了。看得出来,医生也很焦虑。
因为实在太痛,我基本动不了,也不确定担架怎么上飞机,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治疗。我紧急给朋友打电话,约好第二天她在大兴机场接过两个孩子,然后我丈夫再从北京飞回乌鲁木齐,之前我可以先找个护工照顾。刚拿定主意,就有个男人从医院咨询台走过来,大声问“护工要不要?护工要不要?”当然要!那人立即掏出一沓合同,我丈夫看也没看就签了。签完那个人就打电话,说护工已经在路上了。
幸亏留在医院里。幸亏有护工。
我老公落地前就意识到,我飞回北京不现实,他再飞回乌鲁木齐更不现实。首先,8月10号那天乌鲁木齐机场到处是乌泱泱的人,安检至少排两个多小时,担架不可能挤进去;其次,北京健康宝弹窗,落地就得隔离,我回去也不一定能马上就医;最后,乌鲁木齐全城的公共交通停了,医院人员物资不能进出,我丈夫就算能回到乌鲁木齐,也进不了医院。
就这样,我独自滞留在乌鲁木齐的医院里。
在医院里

从8月10日我住院第一天起,病人就不允许出病房,除非被专人带去别的楼层做检查。但我当时完全没在意这个,因为骨折太痛了,所有的注意力都在疼痛上。
我当时在意的是没有物资。被救护车送进医院时,我只有身上穿的一条短袖裙子,一个手机和充电线、一个充电宝,外加一个枕头。枕头是等救护车时,儿子从行李箱里扯出来给我垫上的。好在有手机,有手机就有钱,有钱还买不到东西吗?万万没想到,真就买不到。从住院第一天起,医院里唯一的职工超市就关门了,什么都买不到。
好在护工老板朱哥在医院待了很久,认识很多保安、保洁之类的基层工作人员,托他们帮我买了再送上来,此刻他们是最重要的人脉。不过也不是随便就能买到,要碰运气,很费劲才能成功一次。我从没经历过物资匮乏,朱哥每次都提醒我想周全,但我总是只能想到眼下急缺的东西,随后又发现缺这少那。
第一件要紧的东西是护理垫。深夜入院时,邻床80多岁的老奶奶“借”了我一个护理垫,我想着赶快还上。第二天发现没有抽纸,于是又买抽纸、湿巾,夜安裤,还有漱口水,朱哥自作主张给我加了一堆牙膏、牙刷、牙杯、脸盆、毛巾、洗衣粉这些,当时我还嫌他罗唣,心想待个十几天就回北京了,哪用得着这么一堆。第三次买东西是8月中旬,还是基本的生活用品,如两包抽纸,睡衣睡裤也是后知后觉买上的,要短袖短裤,缺货,只有长袖长裤。
这几次,我买的东西都不多,因为觉得无论封不封控,物资短缺都不会持续太久。结果时间一天天过去,物资补给却不见好转。8月份上半月,偶尔还有医院的人推着小推车到病房售卖零食、饮料,后来再没出现过。医院也越管越严,听说最初只是医院大门、楼栋门、住院病区门是锁的,后来电梯也停了,楼道门也锁了,用电梯需要特别申请。8月中旬后,朱哥也没法帮忙了。
倒是9月初,朱哥打电话来说,他小区暂时解除封控,可以给我捎点东西进来。我那次长了点记性,单子开得全,一口气在美团上买了500多元的东西,连隐形眼镜都买了。结果到了说好那天下午,他给我打电话,又封控了,又出不来了。就差一步,这些东西就一直滞留在了他家里。
那时我缺很多东西,缺皮筋,缺发夹,缺指甲刀,缺梳子,缺洗发水。指甲刀怎么也借不到,最多的时候还10天没洗头,后来被一位好心的大姐送了一小瓶,她是化疗病人,没有头发,用不上了。这些到没有让我特别慌,因为医院里还维持着基本的秩序:虽然不能出病房,但医生会给你开检查单,到时间会有专人接你去做检查。吃饭也是,一天三顿能买盒饭,可以选菜品。
但也有些不对劲的地方。先是住院第一周,活血化瘀的药用完了,我请主治医生帮我再开一点,医生说没有了。我问“没有了”是什么意思,医生说,就是医院药房没有这个药了。又过了两天,因为护工不太专业,三盒麝香膏一把给我贴完了,我又找医生,医生说怎么用这么快?用完了那可就没有了。到第三周,我所有的药都没了,彻底停药。好在当时已经慢慢恢复,再加上推拿、针灸、中频、贴敷这些治疗手段没有停,医生说问题不大。
就这样,根据医院的现况,再加上新入院的病友源源不断带来外面的消息,我开始琢磨,可能要长期滞留了。此时物资已极度匮乏,我于是要求自己,一天最多只能用4张抽纸。这个数字没什么计算根据,就是害怕,尤其每次生理期都提心吊胆,只能靠最初错买的成人纸尿裤勉强度过。
到了9月,超声、核磁、X光,检查陆续都不能做了。我了解的原因是,医生感染了。还有个针灸科的大夫,原本每天来给我扎30多针,从不休息,我见他来就怕,结果在治疗将近两个月时,突然也不来了。我很奇怪,问另一个天天来给我推拿的医生,才知道,那几天部分小区解封,针灸医生应该是回家了。
在这期间,我从被架着去上厕所,到慢慢可以自己下地走路了。差不多一个月左右,我就能生活自理了。之后,医生隔三差五就来问我,要不要出院。这看起来理所当然,但对我来说有个大问题:乌鲁木齐开始冷起来,尤其9月中旬,有的晚上气温已低于10℃。我原本只有一条短袖裙子,虽然想尽办法弄到两套长袖睡衣,但真出了院,万一感染,被送到设施简陋的方舱,岂不要被冻死。
图片
天气太冷,窝在被子里
这让我非常没有安全感,我就打定主意,绝不离开医院。所以医生来劝我,我就说自己是滞留人员,无家可归,也没有亲友可以投靠。当然,我说的也是实情。医生又说,可以给我联系酒店,比在医院舒服。但在酒店,我同样不知会遭遇什么状况,更难以想象,自己一个人在酒店房间怎么度过漫长时间。我说不行,我现在躺着动不了。
骨折病人没有明确的治愈界限,所以医生就让我留下来了。但后来医院只要一说清退病人,我就吓得要死,我丈夫也四处打电话咨询打听。就这样,不知道什么起了作用,到10月10日之前,我都留在医院里。
但实际上,到那时,医院的秩序已经有些混乱了,比如十一假期,原本推着设备到病房来做治疗的护士们消失了。我住的那层走廊被分成两半,放两把椅子,拉根绳,对面是污染区,这边是清洁区。病房里没有暖气,中央空调不能开,很多人都缩在被子里取暖,不敢下床。暖壶放到门口有护士帮打开水,但装饭的器皿,已经从塑料餐盒变成了塑料袋。
图片
10月初,医院物资已经十分匮乏,用塑料袋装的饭菜
发烧后转院

10月10日值得记录,这天晚上,我忽然发烧到38度多,手机显示我的核酸异常。医生打电话给我,让我注意第二天的核酸结果,通常下午两三点就会出来,如果我的结果到下午五点还没出来,应该就阳了。第二天我的核酸结果果然没出来。其实看到医院的情形,我是有心理准备的。
当时我病房里的病友已经转走,我一个人躺了一天,第二天被转移到专门的楼层,开始单间隔离。我的症状比较明显,发烧、腹泻、呕吐,全身酸疼,骨头像被人拆了一样,持续了两三天。最不能忍受的是嗓子疼,疼到耳朵根,刀片割一样。后来其他症状都消失了,嗓子依然有异物感,雾化了好几天,才感觉干净些。
隔离病房的饭和开水都是放在门口自己取出去,还发了袋装的中药汤和新冠特效药西药阿兹夫定片。我依然每天做核酸,但■新▲疆■政务服务平台(■新▲疆■政府的官方微信小程序,提供查看核酸记录、健康码和申请出疆等各种服务)上我的核酸记录停留在10月10日,再也没有更新,我的■新▲疆■健康码则一直是绿的。
图片

图片
医院发的治疗新冠的特效药
到了隔离病房后,我的主治医生还给我打电话,说要送我去方舱,但一想到自己没有冬衣,从方舱隔离结束后连医院都不能回,我就特别恐惧,所以坚决拒绝。当时我嗓子疼到不能说话,医生一打电话,我就告诉我丈夫,他就又不停给我的主治医师,给各种渠道打电话,最后不知什么起了作用,我依然留了下来。
10月19日,医生告诉我,建工医院升级“红码医院”,只接收阳性病人,而我已经连续几天核酸阴性,要和其他阴性病人一起被清走。当时来了一个大白,通知我做准备,一会儿去方舱,我吓得要死,抓着门框说坚决不去,除非把我抬出去。
那个大白特别茫然,赶紧打了一通电话,过了一会儿,我所在科室的主任给我丈夫打电话解释,说我是转去■新▲疆■大学第七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七附院),不是方舱,他说“请你相信我”,我才放心地跟他们走了。这时我才知道,还有红码、黄码和绿码医院之分。
连夜转到七附院时,我的纸巾、鞋子、脊椎CT片子,都留在了原病房。那半包抽纸,是我辛辛苦苦节约下来的,特别不舍。对了,还有攒的纸尿裤。我之前买错的两包纸尿裤,送了一包给同病房的病友小妹,因她做完手术后打算不吃不喝,避免上厕所,还剩一包,特别占地方,带来带去很费事。
到了七附院,居然还开着一家超市,我去的时候正赶上他们接龙,我立马参加,补充了一波物资。当时我想着,有超市能买东西,真好。
结果4天后,又来了个 “大白”,通知我收拾一下再转院,为什么转,转去哪里,都没说,问也不答。转院前我还接龙了一次,都接完了,因为超市临时封了没送到,这一转院,快到手的鸭子更是飞不见了,我非常生气,气到半夜都睡不着。尤其过了两天,我已经转院,看到超市群里又在接龙,就更气了。
第二次转院完,我发现又回到了建工医院。不一样的是,这里作为“红码医院”,不再按原来的科室划分楼层和病房,而是整个大外科、大内科混到一块。那些医生和护士连续工作,很多人自己都在咳,还要照顾病人。另外,医生和我都纳闷,我核酸已经阴性,为什么会回来。医生帮我查了一下才知道,我的核酸检测Ct值偏低,不到阳性标准,但被判定有传染风险。
不过对我来说,“红码医院”也有好处。四天前离开时,这里的物资补给已经很匮乏,但等我再回来就好多了,首先是有了饭盒,虽然也是三个菜一个主食,但三个菜都非常结实,每个菜里都有肉,肉很饱满,每天有鸡腿,还是免费的,不限量供应,吃完不够还可以再跟护士要。甚至我没纸了,跟护士要,她直接给我拿来了两卷。两卷纸啊。多么神奇。
图片
第二次回到建工医院的饭,抓饭里有肉,菜里有虾
我认识的一个医生还想方设法,把我之前落在病房的鞋送到了我手上。当时医院里另一个科室的医生,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要把自己在医院仅有的一件毛衣一条毛裤送给我,但因为隔离在不同楼层,想尽了办法,没送到。
第二次在建工医院没几天,10月28日,又一个 “大白”来通知我收拾东西,又是救护车连夜把我带到了另一个“黄码医院”,■新▲疆■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即二附院。
其实我特别想回到七附院,一是因为我东西还没买够,眼馋七附院的超市;二是每次转院都要重新交钱,我在七附院比较无知,一口气充了5000,手续也没办,卡也没办,就是人进去,人出来,钱留在那了;还有一个是,每次转院都要抽血,半个月内,我可能被抽了20几管。
图片
转运车辆
所以发现被转到二附院后,我很气愤,说,不是说好去七附院吗?当时护士站有个护士就说,从红码医院出来,只能先到黄码医院待够7天,才能转到绿码医院——七附院是绿码医院。但过了几天,我问主治医生, 7天后我能转到七附院吗。医生很惊讶,说,你为什么要从黄码医院转到黄码医院?所以七附院到底是绿码还是黄码,我也晕了,也有可能在这期间调整了吧。
二附院有个微不足道的缺点是,一次性筷子要反复使用。这里的医护应该跟建工医院的医护一样,是从8月10日不间断工作到现在的。之前我跟医生抱怨,外面已经冬天了,我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医生就拉开白大褂给我看,里面也是夏天的衣服。
图片
11月,乌鲁木齐已经开始下雪
我待过的这三家医院,遇到的医生人都很好。但有个区别:一开始我治疗腰伤时认识的医生,我知道他们的姓名和模样,跟他们聊过天开过玩笑,一想到他们,心里就有一个具体的形象。但后来,我也遇到了很多很好的医生,很多人还帮过我,但他们都套在防护服里,变成了没有面目特征,只有高矮胖瘦的“大白”,形象模糊。这种区别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我个人来说还挺重大的,所以我想描述一下。
离疆

转到二附院后,有朋友建议我申请离疆就医。一开始我在“■新▲疆■政务”平台上申请,没收到回复。后来我又根据别人的攻略,联系医院所在社区申请。需要提交的材料中,最难的是接收地证明,我在北京住的社区和老家湖南的社区都拒绝开,最后找朋友在一个没有疫情的城市开到了。

但11月4日,我把所有材料发给社区后,疫情指挥部的审批结果是,没有航班,建议我继续滞留或自驾离开。航班的问题是这样,出行app显示可以买票,我就买了11月11日的机票,但每次快到起飞时间,就接到消息,改航班取消,自动改签到下一天。递交材料前,我问过社区干部,说机票总被取消,有没有问题,社区工作人员解释,等我审批下来了,机票就不会取消了。但问题在于,审批不通过的原因是,没有航班。

所以我申请成功最大的可能是自驾离开。自驾要么独自离开,要么拼车,拼车的话,需要和同车人目的地相同,且审批的10~15天离疆有效期是重合的。11月10日晚,我加上了拼车自驾群,先在群里认识了同样要回北京的女生A,并一起租到了一辆房车。因为感觉两个女生不安全,我又发帖招募了男生B,此后,因为A不回消息了,我又招募了男生C和D,确定4人一起回京。他们三人都是因工作滞留。

离疆前不能跨区流动,但好在我们4人在同一个区同一个街道。4人中,我是离疆就医,审批最快,且不需要隔离。其他人审批通过后则需隔离5天,为了等他们,我决定延迟提交申请。也就是这时,我发现租的车在另一个区,需要自行前往提车,此后的好几天,我都在打社区和警方的电话,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过程中,我还认识了另一个在外省的男生F,他父母在■新▲疆■,需要离疆就医,他一开始是问我,能不能带上他父母。但当时我们已有4个人,不敢保证能带上,就说等审批后看情况。结果我们的审批和车还没搞定,F已经批到了进疆申请,还租了一辆车,准备直接过来接父母离开,还问我,要不要和他们一起走。当时其他3个男生的审批还没动静,我决定先跟F离开。

11月18日,我给B打电话,想说下情况,没想到他一接电话,就说自己单位有车了,可以搭车离开,那会儿正忙着收拾行李呢。没多久,C告诉我,他滞留的社区把离疆人员聚到一块,安排了自驾。不过他的同事D此前申请了600元救济补助,不算外地滞留人员,不能离开。就这样,我们4人都用不上房车了,我就把车子转给了一个要回北京通州的人,他正好和这辆车在一个区,可以提到车。

F则计划在21日凌晨4点从敦煌出发,开车进疆接我们。后来,因为做混管核酸时遇到其他人阳性,我的离疆审批在11月21日晚上10点多才通过,已超过我和F预先定好的汇合时间。他不得不推迟了一天过来,我则绝望到痛哭流涕,一度告诉F,不要再等我了。但好在昨天我们最终成功汇合,顺利离开。

对了,18日凌晨4点,那个曾经消失的女生A突然在群里说,她已到江苏扬州!是一个人自驾60小时回去的。沿途过夜都是在车上,吃的则是电饼铛烙的饼,随身还带了防狼电棒和军大衣。她准备在扬州等待北京健康报弹窗消失后进京。

护工和病友

回想起来,在■新▲疆■的三个月里,一开始我非常焦虑,因为没有眼镜,不能太长时间看手机,电脑又不在手边,就觉得在浪费生命。受不了虚度时光的焦虑后,我甚至找过骨科大夫,开玩笑说闲着也是闲着,能不能给我搞个脸弄个鼻子之类的。当然是被无情地拒绝了。
图片
病房中央空调,一直关闭
我的14周年结婚纪念日和生日也是在住院期间度过的,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过生日那天我哭了很久,感觉自己又老又丑。人必然变老和人失去自由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身不由己,我当时同时经历这两种感觉,不禁悲从中来。当然,要跟那些饭都吃不上的人比,这就叫矫情,但对我来说,它又是很真实的痛苦。
我记得,那段时间我往家里网购了一堆面膜,假想自己已经用掉了。搞得我丈夫莫名其妙,老婆在■新▲疆■住院,家里收到一堆面膜。我还疯狂往家里买吃的,最后我丈夫受不了了,说家里吃的太多了,别买了。我还对我丈夫说,家里的钱都攒着,等我回去了再花,包括邻居送来的螃蟹,我也让他们养着,别吃,等我回去再吃。
因为我滞留乌鲁木齐,我名字又叫小齐,所以我儿子给我取了个外号叫我乌鲁小齐。
二附院最大的好处就是医院门口可以接收东西。前几天,一个本地朋友找到另一个住在医院附近的朋友,想方设法给我送来了羽绒服、毛衣、牛仔裤,还有了帽子、围巾和护肤品,所以现在感觉好了很多。
图片
到二附院之后,朋友送来的补给正在消杀
其实我算幸运的,在医院里还能保持基本的生活秩序。说到这里,我还要讲讲我护工的故事。她今年48岁,甘肃人,之前来■新▲疆■当保姆,后来转到医院做护工。她不识字,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别人给她微信转一笔钱,比如500多,她收款会请我帮忙看看数字对不对,到这种程度。
护工公司找到她,一共转了4道手,她和护工老板朱哥之前根本不认识。所以超过10天后,她就提心吊胆,担心人家不给她钱,还跟我商量,能不能把钱直接给她。但我们签了合同,只能把钱打给护工公司,她就告诉我,出院时,一定要当着她的面给护工老板转钱,这样护工公司一旦欠薪,她就跟着他,走到哪儿跟到哪儿。
在医院里,我渐渐能自己上厕所,自己洗澡,甚至自己穿衣服了后,那段时间她其实无事可干。我能感觉到她特别恐慌,一直跟着我,我想做点什么,比如伸手要拿纸,她就很麻溜地,立马把纸抽了递到我手上。
我完全没有辞退她的意思,但我理解她的恐慌,她在外面是跟人合租一间房,300元一月,不识字不会接龙,手机流量用完了也不会续费。她不光害怕没活干了,也害怕离开医院。后来医生来做康复,叮嘱我每天训练,我就把一天三次训练的活派给她,她这才真正放下心来,每天尽职尽责帮我做康复。
到了9月下旬,她说自己必须回甘肃,因为她小儿子马上订婚,这对她是天大的事情。她就开始四处打电话,她甚至都不会存电话号码,只能在通话记录里翻,密密麻麻一片数字,居然能翻到。她还有一个能力,就是到处去问人,比如回甘肃的车票,她就打语音,打视频,打电话,通过老乡,一个问一个,一个问一个。我当时听她打电话,真替她捏把汗,因为上车下车的地点都在高速路口,先付一部分钱,上车再付一部分钱这样。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她居然神奇地回到了家里。
我现在的病房里还有一个维族姑娘,28岁,来自喀什农村,因为腰椎间盘突出住院,妈妈陪护着。上周主治医生说她缺钾,给她开药开不出来,让我劝她好好吃饭。我一劝才知道她们没钱了,当晚的饭钱6块钱都拿不出来了,医院账单也欠费,欠了900元。之前她们母女俩每天合吃一份饭,我吃一份饭分她们一半。
我跟医院反映情况,医院登记了她的医保卡,过了几天说不欠费了,原来医院联系到她们当地的书记,又联系到家里人,家里把羊卖了,交了这笔钱。在离开医院之前,大家给她捐了些钱,我们又开始唱歌跳舞了,她唱印度民歌,我唱意大利民歌,汪姐用手机放维族歌曲《欢乐地跳吧》。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https://mp.weixin.qq.com/s/UDB4ihV79wzQPzqI5Oybyw
《财经》封面 | 谁将为防疫买单
原创 凌馨 辛颖 财经大健康 2022-11-22 12:02 发表于北京
图片


政府曾是抗疫的主要买单人,现在要向“看病”倾斜了



文/ 凌馨 辛颖

编/ 王小



图片
2021年,疾控机构预算增长40.46%,部分用于增加疾控机构工作经费  图/新华



2022年11月,免费的核酸检测点开始从石家庄、贵阳、宜宾等地减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开支中,可能要增加一笔钱,因为一些宾馆、酒店等公共场所,仍要求进入者提供72小时内的核酸阴性证明。



更多城市的居民需要为此做好准备。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要求,“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这也意味着,政府正进一步削减防疫支出,回归常态。



2020年、2021年两年疫情,全国共花出14.7万亿元卫生费用,这几乎是2016年-2018年三年的总额。从公开数据看,2021年,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开始回落。



图片


财政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常态化补贴仍在稳定增加,然而,政府防控传染病的思路已经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的“救火”,着眼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因此,政府已调整了卫生支出的流向,这将给中国防疫体系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一人一国,都在为抗疫买单



核酸检测费用在各地略有差异。石家庄常态化的多人混管核酸检测,每个人需支付3.4元,宜宾为3.5元,贵阳为2.6元。



这个价格已低到让企业喊“疼”,可如果考虑到中国已有的核酸检测人次——115亿,这还是半年前2022年4月16日公开的一个数据,这笔不菲的支出,各地财政是主要承担者,确实很累。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10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说,中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核酸检测能力,它表现在我们现在每天可以有1亿多管的单管检测能力,也就是说如果是1∶10混检,一天可以检测十几亿人。



据浙商证券估算,常态化核酸检测带来8300万人/日的需求增量,按当前低价2.6元推算,全国每天要为核酸检测花去超2.15亿元,2022年6月至12月的核酸检测总价将超460亿元。



地方政府不得不一再考虑精细化控制成本。一方面调价,通过联盟集采、竞价挂网、区域价格联动等措施,持续将核酸检测产品价格导入更低区间。如郑州等地公开表示,将通过统一试剂采购方式等途径,最大限度降低检测物料成本;另一方面,最大地利用基层组织、志愿者来分担成本。



尽管如此,两次热议,让地方财政力有不逮的情势浮出水面。



5月底,有地方提出用医保来支付部分核酸检测费用。对此,手握国民医疗卫生“钱袋子”的医保部门没有痛快应承。6月2日,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公开回应,根据现行政策,参保患者在看病就医时发生的核酸检测费用,可按规定由医保基金支付。但将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纳入医保支付,不符合现行相关政策规定。“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



5月28日,四川阆中市发布的一份公告,提及5月30日至31日的核酸检测安排称,“居民到指定核酸采样点自觉自费检测”,公众反应强烈。第二天,该市再发一份补充公告,将原本公告修改为“按照愿检尽检原则自愿检测”。



中国卫生支出主要是三方,政府、社会和个人。从上述争议中可见,三方支付防疫费用的不易。



用于防疫的公共卫生经费,主要由政府掌握。202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是2011年的3倍多。2020年前,流向公共卫生机构的经费支出在全国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已连降四年。



图片


突袭的新冠肺炎疫情,把这个倾向扭转了。



2020年,财政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中,卫生健康项决算数超过预算1325亿元。这是财政在别的地方“省”出来的,因为仅公共卫生就超出预算约1465亿元。其中,政府年卫生支出增至2.19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21.78%,达到近十年的增速高峰。



这一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7.2万亿元,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高值,占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7.12%。



到了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政府卫生支出一项近2.07万亿元,占财政支出比为8.4%,略低于2020年。



社会支出占比增至44.9%,取代个人成为支付主力的趋势更显著。基本医保基金是社会卫生支出的主要部分,虽然拒绝了负担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费用,但接手了另一大块花费——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这笔钱,最终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分担。2022年4月,国家医保局透露,全国已经接种32亿剂次新冠疫苗,费用1200余亿元。



个人卫生支出也因防疫上涨。



几乎每个家庭在疫情三年都增添了口罩、消毒液等支出。北京的王西在购物节多了一样新爱好——囤口罩。一盒300支医用外科口罩到手90元,整盒摆在家门口的柜子上,随取随用。



新冠疫情以来,一个人一年新增100多元防疫的花销,放在全国就是数以亿计的增量。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口罩行业产值为130.27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医用口罩产值为71.33亿元。



口罩,只是王西生活开支因疫情改变的一小部分,其实,就是核酸检测项目,一些地方也采取了“应检尽检”政府承担,“愿检尽检”个人承担,就医检测纳入医保的模式,地方财政、医保和个人都在为此买单。



不过,因政府抗疫支出太庞大,让个人卫生支出成为在这场疫情中受影响最小的:在2021年的卫生总费用中,占比为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



财政不再为防疫“救火”



来自全国财政系统的工作人员可能都记得2020年6月30日晚上,超过1.58万工作人员同时在线加班,就是为了将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尽早下发至基层。



“这笔资金仅用了20余天就到了市县,往年耗时一般超过100天。”财政部国库司执行监控处袁庆海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图片


这样的记忆,未来几年很难再有。国家卫健委部门预算显示,2021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预算回落,“主要是疫情防控等一次性支出不再继续安排。”



政府的新思路可能是,不再为抗疫“救火”,而是着眼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自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财政紧急“救火”费用,仅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支出就高达1148.14亿元,为2019年的16193.8%。2021年降到871.64亿元。



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财政正由紧急“救火”状态逐步撤出。



“这是不可避免的。”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告诉《财经》记者,每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各国财政都会加大力度投入卫生健康领域,巩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实力。随着疫情逐渐稳定,公共收入下降的同时,一些临时性的政府卫生支出必然逐步收缩。



为防止这种收缩影响低收入群体所能获得的卫生保健服务,202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文,建议各国政府将应对大流行的投入制度化。



毕竟,各国的公共收入都在下降,为应对大流行增加卫生和社会支出,导致财政赤字增加和债务负担加重,这可能会限制各国在卫生方面的支出。



在中国,国家卫健委正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常态化补贴仍在稳定增加。



政府对传染病防控的决心比疫情之前更坚定了。不仅重新组建了国家疾控局,而且2021年,疾控机构预算增长40.46%,部分用于增加疾控机构工作经费。同年,国家发改委安排中央投资88.44亿元,重点支持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建设。



2022年,疾控机构预算继续上涨36.12%,主要是基本建设项目支出和专业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出增加。“新增投入可能主要用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提升等,还是围绕疫情防控来做。”一位疾控系统人士介绍。



这几个支出方向与WHO建议的方向一致,即建设中长期突发事件风险管理,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能力,在突发事件中能起到管理作用,以持续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此举对中国防控传染病的能力将影响深远。要知道疫情之前,这笔钱是缩减的。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李岩等人的文章《202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核算结果与分析》显示,2015年-2019年,疾控机构费用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1.61%下降到1.46%。



政府支出,调转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第二年,政府卫生支出就开始由应急回归常态。



经过疫情第一年的激战后,2021年政府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就降到2009年以来的最低值。但在近30年中,也处于相对高位。



为降低国民看病负担,推动医疗体制性改革,政府卫生支出自2009年新医改以来,一直在逐步加大。比如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后,为弥补医院收入损失,多地财政出钱,补贴医院损失的5%-20%。



近十年,在中国政府医疗卫生支出中,中央和地方的医疗卫生支出整体呈“三七开”。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陈春梅等人在一篇文章中介绍,如2019年中央财政占比32.20%、地方财政占比67.80%,实现了“地方财政承担主要的医疗卫生投入责任”的政策。



政府卫生支出在2017年是一个分水岭。之前的五年,每年都有超1000亿元增长,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始终维持在30%左右。2017年之后,占比开始回落。



在补贴思路上,也有所转变。根据陈春梅等人的研究,直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在兼顾供需的同时,不断向需方也就是医保倾斜,占比从2012年的45.95%上升到51.00%。



此消彼长,给医疗卫生机构的拨款,一度不再是政府支出中的“大头”。而正是新冠大流行,扭转了这一趋势。



2020年,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在财政卫生支出中的比重,提升至54.56%。作为抗击疫情的主力军,公立医院被赋予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的使命。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0年平均每所公立医院获得财政拨款4503.8万元,其中,2548家三级公立医院最受重视。平均算下来,每家获得财政拨款1.2亿元。



这笔资金流向明确,用于医院改扩建、购买设备等,提升医院“硬实力”。“疫情后,公立医疗机构的项目需要财政拨款,审批容易,拨款快。”一位省级地方官员介绍。



在某中部省份,一家“大三甲”的新院区项目,预算增加了近1倍。该院一位副院长对《财经》记者透露,“在发改委的范围内,会给你一个亿、两个亿或者几千万元,具体的金额就是看你医院的本事了。”



但同时,日常性的财政拨款缩减。到2022年初,国家卫健委部门一般公共预算中,公立医院预算连续三年下调。



一位公立医院相关负责人承认,以抗疫需求为名争取项目建设资金,是一种共同选择。若非如此,很难再从财政拿到更多钱。



与疫情暴发之初的拨款多用于改善医院的发热门诊等防疫措施不同,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政府资金指向了医疗水平提升。



7月22日,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2025年“十四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支持发展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并推动国家和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差距,更好地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



每个国家医学中心,中央投资原则上支持不超过10亿元。全国建设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央对每个项目支持原则不超过5亿元。此外,全国统筹聚焦重点病种和专科,计划建设约120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地方财政也跟进投入。如辽宁省财政筹集财政补贴5.5亿元,支持参与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九家省属医院建设发展,并且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2.2亿元,支持项目建设。



政府贴息贷款也将成为新的资金来源。9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引导银行加大对卫生和健身、养老托育等行业信贷支持。对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两年。



相应地,财政直接拨向公立医院的钱有所回落。2021年,平均每家公立医院获得财政拨款3782.1万元,比2020年的财政拨款减少六分之一。



“明年的设备购置预算,财政支持力度不算太大,需要自筹一部分,所以我们也报得不多。”一家公立医院院长对《财经》记者表示,在此之外想买更多设备,就要考虑申请贴息贷款了。



相比于3.5万家医院,守在居民家门口的97万个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是财政支持的另一端流向,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2020年共获得财政拨款约2487亿元,比2019年增加337亿元。



因为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轨迹,在家门口看病的人变多了。



由此,卫生费用流向也有所改变。《202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核算结果与分析》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0年医院费用中,城市医院、县医院费用占比分别下降2.94个百分点、0.74个百分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费用占比分别上升0.20个百分点、0.05个百分点。



疫情催生的这些转变最终走向如何,还需要持续观察。



看病的钱从哪里来



即使在疫情之下,“看病”还是个人卫生支出的大头。小到买感冒药,大到癌症治疗,每一个人都切身体会着看病花销的增长。



2012年-2021年,中国人均卫生费用从2076.67元,上涨至5348元。



一位北京居民算过,家中老人感染流感后住进重症监护室(ICU),每天的花费8000元-2万元,即使卖了东北老家和北京的房子,也只够老人在ICU里待50天。



要消除“一场大病拖垮一个家庭”的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国际经验是,个人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低于20%。



逐步降低个人卫生支出占比,是医改的一项明确目标。过去十年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34.34%,缓慢降至27.60%。



普通人很难感受到这种比例的收窄。因为,过去五年,中国人均个人卫生支出年均增速为10.27%,高于居民人均可支配现金收入增速7.93%。



“增加的床位、提升的设备,逐步应用,就会转化为对支付方的压力,政府、社会、个人都需分担。”上海财经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前主任俞卫对《财经》记者说。



“财政支出比重再提升的空间很小。”俞卫分析,在现有经济压力下,尤其考验医保基金如何管好、花好。



基本医保基金承担着社会卫生支出增长重担。2021年,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支出2.4万亿元,相比于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收入4.18万亿元,承担了全国看病费用的57.4%。





基本医保已经成为了国人看病最主要的买单方,甚至在未来的一段周期内,其分量还将继续提高。



要在这座持续向上堆叠的卫生经费高塔中,进一步降低个人的负担,朱铭来认为,“需要个人和政府在资金分配上,更多地向社会卫生支出倾斜,通过保险的模式分散风险。”



也就是说,降低“因病致贫”的可能性,是需要扩大医保这个最大支付方的调配能力,让更多钱精准到达有需要的患者。



最直观的做法是扩大医保“蓄水池”。



财政支出已经在逐渐向医保倾斜。2022年,财政对中国居民医保参保补助标准人均新增3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10元。疫情之前的五年,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中,对医保的投入从47.99%上升到51.00%。



个人要缴纳的医保也提高了30元,达到每人每年350元。人均筹资标准达到960元。个人缴纳保费年限亦有延长,如2023年1月1日,广东全省职工医保累计缴费年限将统一为男职工30年、女职工25年。



然而,医保基金的筹资增速还是在下降。2020年,受阶段性减半征收职工医保单位缴费影响,医保社会筹资增长放缓至4.91%。



原因是,全国基本医保参保率已经稳定在95%及以上,增长空间有限。俞卫分析,“3.5亿城镇职工医保大部分由企业缴纳,城乡居民医保的筹资大部分依赖财政补贴。当前的经济形势,这两个方向的筹资压力都很大。”



朱铭来认为,要依靠基本医保兜住国人看病的花销,还需要长时间的、更深层次的医保制度改革。



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机制,就是一种结构性改革。它减少了原本要分散给个人账户的医保资金,集中统筹,用于门诊看病患者的医保报销。这一举措实施后,原本门诊报销比例低于50%的地区,普遍降低了个人自付费用。



还有一个好的现象是,社会卫生支出中的另一个支撑力量,商业保险更为受到重视。2015年-2020年商业健康保险的赔款和给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1.86%增至4.05%。



“既要给医保的水池蓄水,也要堵住漏洞。”朱铭来说,在医保改革的同时,还要严管过度医疗,避免重蹈高福利国家医保破产的困局,给商业保险足够的发展空间,缓解基本医保的压力。



(文中王西为化名)



@财经网
11月23日 21:54  来自 iPhone 12
【#郑州将用5天时间打一场疫情防控歼灭战#】#郑州将进行5天流动性管理#11月23日,@正观新闻 记者从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三十五场新闻发布会获悉,郑州将在11月25日零时到11月29日24时,用5天时间打一场疫情防控歼灭战,在郑州主城区(市内八区)进行流动性管理,每日进行核酸检测,用5天时间打一场“拔点清面”的攻坚战。在这5天里,希望广大市民遵守疫情防控要求,高风险小区单元居民足不出户,其他区域居民非必要不外出。(正观新闻)



回复 9866楼yingyinc 的帖子
@理记

2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4 Pro Max
#郑州将用5天时间打一场疫情防控歼灭战#
就看奥密克戎配合不配合了。 ​​​



@拆台CT

1小时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医生院外核酸混检阳性致病区被管控#

11月22日,一份医院对本院医生的处罚通报引发网友关注。

据了解,武汉市中心医院发布的《关于对肿瘤科陈志刚违反疫情防控政策问题的通报》显示:

该医院的陈医生早晨在社区做完核酸后乘坐公交到医院上班,全天——医院和家——两点一线,傍晚接到社区通知其早晨做的核酸混检阳性,随后其所在医院的肿瘤科在内多个病区被临时性管控。

于是,医院决定对陈医生进行处罚,扣除其当月津贴25%,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并进行书面检讨,责成科主任加强科室管理,在科内再次开展疫情防控相关制度学习培训。

据澎湃新闻报道,该院工作人员表示,【按规定当班医护应在院内做核酸】。



https://mp.weixin.qq.com/s/Zsy5JxYMO1Wn5hQcoABqRA

广州城中村的30天
原创 小昼 极昼工作室 2022-11-24 10:15 发表于北京


图片

图片

文 |  李晓芳 实习生 杨东海

编辑 | 周航




图片

招工街上的打工妹
招工街安静了。这很不寻常。

街道长约900米,横贯广州康乐和鹭江两个城中村。过去它经常因“招工难”新闻出现在公众视野。沿途挤满制衣厂老板,他们身上搭着样衣,随手撕下一块纸箱皮,写好需要的工种和工价,就是一块招工牌。制衣工人像潮水一样围过来,问清工序,或是试图将计件工价再抬高一两块。有时聚集的人群太多,送货的面包车和小三轮陷在人流里,城管不得不拿个大喇叭反复播放提醒:“招工两边靠,别挡路中间”。喧闹人声能从早上8点持续至深夜,乃至凌晨。

它像一条流动的运河,源源不断地在制衣业每个环节输送劳动力,与满地金钱。

湖北姑娘陈悦第一次到街上,觉得这就是过年时的春运现场,“人山人海,全部是人头。”一个多月前,她刚到广州,由同乡领着去了招工街,找了份车卫衣袖子和领子的活。结果只干了一天,挣了100来块,封控就来了。

10月23日下午4点多,看到楼下的核酸点突然排起长队, 在出租屋里休息的她很是疑惑。在康乐村,遍布各个角落的小作坊式制衣厂基本不查核酸,平日里也没多少人排队。官方消息很快就出来了——10月23日,海珠区发现一例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其活动场所涉及城中村、制衣厂,区域核酸筛查中还存在5份异常样本。

城中村的各个出入口都拦上了水马,只进不出。招工街已经迅速冷清下来,两旁的许多餐饮、服装店拉下了卷帘门,街上偶尔有行人走过。到了晚上9点,一位小型制衣厂老板收到社区通知,康乐、鹭江片区内的制衣厂从24日零时开始,停工停产3天。

人们起初在村里还能自由活动,没有太在意。过去三年,村里也开展过几次全民核酸和临时封控,短则三天,长则一周,就恢复如常了。在这之前,康乐村还没有出现过一例阳性。

图片●2021年3月2日,广州康乐村“招工街”,上千名制衣厂的老板们手持招工牌和样衣,等待着工人们的青睐。东方IC 资料图

陈悦也不紧张,只是在看到小超市货架上的泡面全抢光了之后,也跟着买了一些。还囤了点土豆,耐储存。刚搬来康乐村,出租屋里什么都没有,又买了个电热水壶,一个能下点面条的电煮锅。

更多的准备她也做不了了。出租屋里没有冰箱,囤不了物资。所谓厨房,其实也就是一个水槽,铺一张切菜板。

成为制衣工人之前,陈悦进过电子厂,卖过手机,也做过文员。两年前,她开始跟着表姐学习踩电机,裁衣服。她28岁,来自湖北荆门,在她的家乡,家家户户都在做衣服。有几个人的小作坊,也有几十个人的服装工厂,制衣的每道工序在她的家乡铺开,都是一条成熟的流水线。她觉得做衣服比她过去接触的所有工作都要累,坐在缝纫机前,没有十来个小时下不来,但收入也更高些。

陈悦到广州只是觉得,“外面工价应该比家里高”。她希望抓紧时间再干两个月,挣一笔钱回家过年。

招工街上的工人们几乎都抱着同样的想法。他们大多数都是临时工,从早上八点开始等活,干一天活挣一天钱。一位30岁的制衣工人说:“长工只能拿稳定工资,而临工在旺季有议价空间。”他可以因此多挣两三千元,早一点攒够钱回家娶媳妇。

说实在话,陈悦不太喜欢这里的生活。刚到康乐村时,她的第一印象是“人特别多,垃圾遍地都是”。中介带着看房,她得先付二十块看房费。最后选中一个单间,“很小很小”,房租却还要1000元,每月水电费还得另加三度。她不知道原因,但问过其他工人,他们都说,“这里都是这样的。”她接受了。康乐村有自己的运行规则,来到这里,就意味着要接受这一切。

也是在康乐村,她第一次知道还有十几块钱一晚的床位房,一个房间能住十几个人,里面的房客许多是上了年纪,很难找到工作,或者是附近布匹市场里的搬运工,他们不会任何制衣技术,只能卖力气。

这段时间,陈悦有时会想到住在这些房子里的人。这次广州疫情,以康乐鹭江村最为严重。随着管控升级,超市关了,菜市场也关了。到10月底,所有楼栋几乎都要求租客“足不出户”。她和室友好歹有电热水壶、电煮锅,那些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的人怎么办呢,很多人平日不做饭,“可能也没有热水没有碗”。

图片

湖北老板的缝纫机
130平的厂房里第一次彻底安静了下来,听不见一台缝纫机的踩踏声,只有手机不定时响起的消息推送。

收到停工通知前,小型制衣厂老板李红刚接了两个客户,有三千件衣服要裁。她准备赶在双十一前忙活一阵,好歹拯救一下今年惨淡的生意。赶在封控前,其中一个客户把布料运进了村,催李红偷偷赶工。但李红可不敢冒险,“开工就罚款3万,封厂半个月。”

疫情几年,李红面对最多的就是这种不确定性。她二十岁出头就离开湖北到了广东,在广东地头上摸爬滚打近30年,在康乐村的打工时间也有10年了。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习惯将康乐村和鹭江村并称康鹭片区。两个城中村挨得极近,总面积只有大约1平方公里。它们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旁边就是中大布匹市场,高峰时期,中国有一半衣服出自中大市场。

上世纪90年代,一批服装加工厂涌进两个城中村,租下民宅开设工厂。老板们早上在中大市场订好布料,拐进康乐村就可以找人加工,晚上取货。当地村民开始大规模建楼,一幢紧挨一幢,间距极窄,打开窗就能和对面邻居手拉手,因此称之为“握手楼”。面积不够了,就开始向上生长,从两三层加建至六七层。公开数据显示,两个村子里只有六七千本地人,却有着超10万的外来人口。

10多万外来人口里,又以湖北人居多。他们是最早一批淘金客,靠着“老乡带老乡”的传统,给两个村子打下“湖北村”的别称。他们将青春投掷在一台台缝纫机上,有些人凑够了钱,又买下自己的缝纫机,招牌一拉,做起小老板。

李红和丈夫打了半辈子工,帮儿子结完婚,才在2018年底拿出积蓄,又借了10万,买下一个小厂单干。在康乐村,哪怕只是缝一颗纽扣,你也能找到专门的熟练工人。厂里的订单一整年没有停过。有时货量太大做不完,他们还会分给外头没接到订单的厂家。

头一年,他们还清了借债,2019年过完,买厂的钱也填上了,李红和丈夫计划着继续大干一场,“谁知道疫情来了。”即使康乐村没有疫情,但周边地区有疫情,工人少了,抢工人哄抬起来的工资就够她受的了。有一阵,一个临时工一天得给六百,手脚快的,甚至要给到九百、一千。

李红说,这两年下单的客户谨慎许多,当季需要多少就做多少,不敢备货,生怕遇上封控发不出货。她接的多是东南亚和非洲的外贸单,有的客户转到了别国下单,她只能到处联系寻找新订单,东拼西凑撑着厂子。

这次老实停工三天,李红觉得自己算是聪明了一回。“现在看,如果裁了就亏大了,偷偷做完也运不出去,最后只能当成垃圾货。3块钱一件卖掉,一件衣服布料就要10块左右,工钱12块,你说三千件衣服亏多少钱?”

然而随着封控持续,她担心的不再仅仅是生意了。怕出租房出现感染,10月27日,她和丈夫带上被褥,住进了厂里,在一排脚踏缝纫机与一堵水泥墙的过道里,用板凳拼出了两张一米见宽的小床。唯一的做饭工具是一个电煮锅。

厂里8个长期工,都是李红亲戚朋友,3个主动去了外面隔离,另外两对夫妻住在一块,都不用李红操心。剩下一个51岁的单身女工,也一起搬到了厂里,跟李红挤一张“板凳床”,李红老公睡另一张。

李红一直睡不好,“睡不着,睡着也好像会惊醒,有几个群随时要看,宿舍的群、厂房的群,消息时时刻刻都在变动。”

图片●李红丈夫的“板凳床”。讲述者 供图

图片

房东与“大声公”
房产商冯仑曾设想过一个理想之城,在1平方公里的地方容纳10万人,在他的规划中,要使人们在里面愉快地工作、生活、娱乐,这栋建筑得跟上海金茂大厦一样高。

同样在1平方公里住着10万人,现实中的康乐、鹭江城中村则像完全相反的高密度居住版本。

在这里,天空只是一条狭长的线,被缠绕得像蛛网一样的电线切割得支离破碎。一楼商铺的雨棚有时将巷道遮掩,阳光透不进来。在巷道里做核酸,人们甚至没法排成两排。一位康乐村的租户说,她可以忍受城中村里的老鼠、蟑螂和透过口罩传来的湿垃圾味,却一直没能习惯狭小出租屋里长年的昏暗,那让她感觉自己“像是坐在深渊里”。

官方统计中,广州本轮疫情约九成感染者出现在海珠区,其中大部分又集中在康乐、鹭江城中村。要为这个庞大人群提供上门服务,可以想象当地面临的任务有多艰巨。

一位志愿者在接受财新采访时提到,发放生活物资时,他们估摸着一栋7层楼房可能住了50人,实际上却住了六七十人甚至上百人。“可能只有房东或者二房东才真正知道一栋楼里到底住了多少人。”这位志愿者说。

两个城中村所属的凤和经济联合社,试图将房东纳入防疫管理体系。一份发布于11月4日的通知要求,村内全体社员及出租屋主配合防疫,每栋楼必须提供一名临时管理员,负责本楼栋的联系管理工作,配合发放生活物资。若未落实,可能予以经济“制裁”,扣发年底分红。

很难说这一举措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疫情至今,陈悦的房东就没露过面,也没选出临时管理员。

事实上,留在村里的一般是二房东,他们通常花上几万或十几万包下出租屋的经营权,从中获取房租差价。也有房东雇来的管理员,负责收取水电费,日常替租客维修家具、门窗。疫情来临,平日的管理员也不怎么发言了,陈悦理解,“特殊时刻他肯定也不想出头。”到10月底疫情实在严重了,管理员才将所有租户拉进同一个微信群,起到的作用约等于无。

接下去几天,陈悦收到了两次物资,都是社区防疫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来的。物资以速食品为主,泡面、自热火锅、午餐肉、牛奶、鸡蛋饼,少许蔬菜。

35岁的湖北武汉人张洋洋在鹭江村拥有一层铺面。铺面所在的这栋6层楼房,情况更复杂。楼房是一位本地老头建的,又给了自己的儿子。“但这儿子是个败家子”,一缺钱,就卖一层楼,六层楼最后有了六个房东,包括张洋洋。她觉得,即便要管,或许也很难调和出相同意见。

图片●11月4日,凤和经济联合社发布通知,要求房东负起责任。讲述者 供图

张洋洋13岁就和父母一块住进了康乐村。她的父母在康乐村经营一家服装辅料店,卖各种你能想到的用在衣服上的配件,比如绣花、钉珠。她也在这里结婚、生子,同样做起了服装辅料生意。

如今在外地创业的张洋洋,几乎不和自己的租客联系,“我知道那边的租客都不太喜欢房东,所以我基本就是签完合同,就从他面前消失了。”她形容村里租客与房东的关系,“既怕又恨,但又离不开。”

但她将康乐村看作另一个家乡,时常怀念这片生意场上热络的人情。在康乐村,人情往往比规则、合同更有用。“那边的人性格就是我喜欢你,我就让你赚钱。”张洋洋说,自己赚的钱,买下的铺面都是靠着他们的热心肠。这次,她主动给自己的租客发信息,免除一个月房租。

不是所有房东都有这样的好心肠,35岁的徐小珍试探跟房东提出,能否考虑减免房租,房东一直没回复。他们租的这个档口,每年得多交1万多“进场费”。张洋洋说,很多房东到期后故意不续签,“不给就让你走,反正不愁租。”

徐小珍在附近的布匹市场上班,丈夫在康乐村租下一个12平米左右的档口,专门做服装打版生意,这个档口既是铺面,晚上卷闸门一拉下,也是夫妻俩的宿舍。她很少见到房东,那个从父亲手里继承了一栋楼的中年男人,“每次来就是抄一下水电费,收个房租。”

联合社发布通知后,徐小珍的房东挑了一位租户做楼长。村里商店都关闭后,租户通过网上软件买菜。菜送到后,放在城中村出入口的7号岗亭,由防疫工作人员送进村里各个楼栋,再由楼长发放至各家各户。

流程很完美,但徐小珍记得,大约只执行了三天,就没有人送菜进来了。她听人说,是送菜的志愿者不少确诊阳性,人手大减。

徐小珍说,他们每天得自己留意“大声公”(手持扩音器)。徐小珍和丈夫的档口在一楼,每天听到声响,他们就会探头出去望一望,看到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拿“大声公”喊着做核酸,或是发放物资,就在楼里的微信群提醒一句。

徐小珍认识的一对夫妻还带着两个孩子,住在一条巷子深处。每次发物资,徐小珍总会记得跟夫妻俩说一声,提醒他们别错过了。“大家都是异乡人。”她说。

封控期间,许多制衣工人窝在出租屋里无事可干,只能睡觉,一不留心可能就会错过核酸检测。住在低层的制衣工人甚至有些庆幸,能够更清楚地听见“大声公”里传出的通知。11月5日凌晨1点多,住在二楼的陈悦听见工作人员举着喇叭喊,“本栋楼有阳,全部人大面积转移,收拾换洗衣服去隔离。”

她和朋友匆忙拣了两身衣服就下楼了。巷道里,挨挨挤挤,一片乌压压的人群。陈悦已经顾不上交叉感染这回事了,“转运出去条件肯定舒服点,起码一天三顿能吃上米饭。”还有一些住得更远的工人,没有听清喇叭,但在微信群里看到别人发的转运通知,也不断地下楼,排入队伍末尾。

一直等到早上7、8点,陈悦登上了前往惠州隔离的大巴车。

图片●陈悦11月5日凌晨参加转运。

图片

等待离开的人们
将人们集体转运,此前被多个大城市采用于城中村的防疫,也是广州此次的对策。据11月5日广州新闻发布会,在周边城市支持下,这座城市近三天转运隔离约3.1万人。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张周斌说,城中村内部多为小街窄巷,整个区域空气流通不畅,病毒极易在区域范围内形成难以短时间内消散的气溶胶。要解决这一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转运隔离,大幅度降低整个风险区域内的人口密度。

11月6日晚上9点,“大声公”来到了李红厂房的楼下:“大家出去隔离的赶紧收拾东西下楼,早点排队早点上车,迟了又要排长龙了。”

她本来还有点犹豫,靠在窗口询问楼上楼下的邻居,发现原本说不走的人都决定要离开了,于是赶紧和丈夫商量好收拾换洗衣服,下楼,抄近路走到卡口排队。

那晚的康乐村下着小雨,雨伞相互摩擦着。有戴N95口罩的,也有戴普通口罩的,还有站在李红前头拉下口罩抽烟的,她往边上站了站,用雨伞挡着。到了凌晨一点,有工作人员挤了进来,用喇叭告知大家没有空位了,但排队的人不愿回去,巷子里开始有抱怨的声音,“昨天等了七八个小时也说没车没酒店,今天又是这样。”

不愿离去的人一直挨到了三点,期间每过一会就有工作人员来喷酒精。李红身边有个四五岁的孩子睡着了,被他妈妈用衣服裹着,坐在屋檐底下。到了快四点,李红决定放弃,返回厂房。

每天看着新增病例和短视频里排长队转运的人群,李红总说自己害怕。她怕留在康乐,以后没人来管他们了。但她也害怕交叉感染,不敢再出去排队。

有确诊去隔离的朋友告诉李红:“好了以后没屁事,开始头疼没力气,就天天喝开水,后来就好了。”但也有人跟她说是有后遗症的,李红弄不清,“心理都没有底,不知道什么情况。”

图片●封控初期的康乐村街道。讲述者 提供

在康乐村的出租屋,人们可以接触到阳光的地方仅剩阳台和窗户。然而随着病例增多,原来获取信息和光线的空间,也成了令人畏惧的存在。

李红关闭了厂房的所有门窗,只在太阳猛烈的时候,打开窗户晾晒衣服。有时在窗户里面往下看,不断有人拉着箱子去转运。

康乐村里,一对福建夫妇带着6岁的孩子,男主人有喝茶的习惯,特地在窄窄的一条阳台上摆张茶桌,备齐了整套茶具。后来对面楼出了两家阳性病例。男主人赶紧将茶几搬进了房间。女主人同样将门窗关得紧紧的,她说自己担心的是孩子万一感染,会留下后遗症。但具体是什么后遗症,她也说不上来。

徐小珍没有将窗户封死,她还得盯着窗户,看有没有人发物资,或者是通知核酸检测。只是她和丈夫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在屋里全程戴着口罩。她担心给防疫人员添麻烦,“他们也很辛苦,我不给他们添乱。”

她倒不怕感染。她怕的是年底前的制衣旺季就这样过去了。她有四个孩子,最大的刚上高中,处处是用钱的地方。还有父母在广东河源老家,也等着夫妻俩寄钱回家。

“最害怕的是我关了20多天,到最后阳了,那前面的坚持都白费了。然后前面阳的人已经痊愈,可以自由活动了,我还要去方舱,去隔离,浪费时间是不是?”她说,“我现在都想着只要能出去,去别的地方找事情做,多多少少有收入,过年能挣点钱回去。”

双11过去很多天了,李红也还在怀念它。她说自己“今年亏得心都碎了”。这个湖北女人在广东“拼尽了青春”,“孩子也没顾上,孙子也没带”。如今回望人生,她觉得像回到了原点。

但现在,他们能做的是等待,不仅仅等待离开城中村,也在等待离开广州。

11月13日,凤和经济联合社发布公告告知书,将对康鹭片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综合治理工作,要求片区范围内全体出租屋主及居民群众暂时返乡或投靠亲友,待治理工作结束后,居民群众可再返回片区。同一天,李红在群里看到通知,“原定送回海珠凤阳街的客人统一集中送广州南站”。

告知书还写道,“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康鹭片区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来穗务工人员的创业港。”但也提到,因为前期规划欠缺,城中村存在诸多问题。

事实上,康乐村和鹭江村的更新改造早在日程中,计划2023年底前安置房开工建设,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安置房建设。投资之巨,是广州最大旧改项目。

李红不知道,明年那几个亲戚朋友还会不会继续跟着自己干,如果拆迁,她想把厂子卖了,回老家帮儿子办的厂干活。现在,和徐小珍夫妇一样,她和丈夫填好了返乡申请表和志愿隔离表,等着转运车辆的到来。

几天前,陈悦已经顺利度过7天隔离期,被送往广州南站。她联系上村委会,那里愿意接收她回家。只是家乡的服装生意也受到疫情影响,邻居家姐姐已经放假好些天了。下一份做什么,她还在想,但肯定用不了多久,她又会在干活了。毕竟,只要生活继续,挣钱就得继续。

(除张洋洋外,其余讲述者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极昼工作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雲濤在北
■新▲疆■某社区书记白海飞要求所在区每栋楼都要出十个人去方舱。

群众质问:“我们住的楼连续十天都没有阳性,为什么要出十个人去方舱?”
白书记回答:“你们是否使用过抽烟机?是否使用过下水道?是否开窗户通过风?若是,都属于密接!”

天呐!按照她的说法,全中国人民都得进方舱!

这种干部,纯粹是破坏捣乱的,不把它们清理出干部队伍,人民群众永远不得安宁!疫情永远不能停止!



@何光伟v
3小时前
来自 iPhone客户端
进方舱的人被你们从家里带走隔离,理论上你们必须要负责好衣食住行,更要提供生命安全保障。出一点问题你们都应该承担责任。因为你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不能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为一句空话。
@何光伟v
老何住南沙八九年了,看新闻才知道#广州南沙体育馆方舱#有人自缢了。进方舱后没人照看他们?不就是因为觉得感染病毒才被拉进方舱的吗?那进方舱的人就是病人。既然是病人就得照顾好,病人怎么会自缢?听闻广州最大的方舱也在南沙动工了。请你们为被拉进方舱的群众做好保障服务@健康广州 @广州南沙发布 ​​​



@拆台CT

5小时前
来自 微博bb机
已编辑
#北京昨增509例本土确诊#

北京今天的数据出来了。

今天:509+1139=1648
昨天:388+1098=1486
前天:274+1164=1438

整体新增感染者还在爬坡,情况依旧不容乐观。#11月23日新增本土无症状27517例#

需要注意的是,今天起,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单位、商务楼宇、商场超市、宾馆酒店、餐饮饭店、景区景点等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TTo&wx_header=3

流程审计:长期封控后为何新增阳性增加了?
原创 竞争情报顾问 竞争情报应用 2022-11-24 14:22 发表于辽宁
国家卫健委公布了《截至11月23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23日当天新增确诊病例4010例,无症状感染者27646例,其中境外输入只有83例确诊、129例无症状感染者,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927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7517例,新增本土病例创新高。

图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情况不尽相同。部分重点省市简评。①广东新增本土确诊179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7505例,广州疫情开始转入下行,但社会面新增病例有所增长,需警惕病毒外溢;②重庆409+7437,社会面新增明显下降,应关注重点人群的健康以及染疫引发新的传播;③北京509+1139,虽然降低了流动,但社会面病例增加趋势没有改变;④四川194+1091,外省输入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本地传播且涉及多市;⑤河南159+536,郑州隔离管控区病例明显减少,但社会面新增阳性居高不下;⑥山西247+778,可能是疫情涉及县最多的省;⑦河北64+882,新增阳性、确诊均快速上涨;⑧内蒙古87+561,呼和浩特新增阳性大幅减少,但全区多地面临疫情困扰;其他,山东52+747,陕西37+758,■新▲疆■18+943,甘肃7+860,青海8+696。

其中多省区疫情已超过一个月,但新增阳性仍居高不下。上半年,上海市、长春市疫情,在经历过几轮高强度核酸检测后,新增阳性均转入了下行通道,并逐步实现了动态清零。下半年此轮疫情,涉及省区市更多,多省出现省会城市的疫情还未被控制,省会多地相继爆发新疫情的情况。

目前国内传播的两大毒株奥密克戎B.A.5.2 和BF.7 ,具有症状轻、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这明显加大了“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难度。以北京为例,目前执行的政策,较上半年要严格得多,但到目前仍未能遏制社会面新增病例增加。

几句话说不清楚,来个#流程审计 。

某地严格封控三个月后新增阳性增加了,原因分析:

这肯定是,封控没封住病毒的传播路线。其原因可能是:

①由于病毒逃逸,核酸检测质量不高,未能及时发现所有阳性;

②封控区内传播仍存在传播点位,如核酸检测点、小区或楼房门口;

③封控有漏洞,还有病毒携带者走出入封控区;

④封控区的服务人员(包括社区工作者、核酸检测人员、生活保障人员等)感染后没有能能够及时发现,导致病毒外溢;

⑤封控区内冷冻物品、处置的物品等辅助了病毒传播;

⑥封控区数量增加后,导致封控管理人员分散,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跨封控区流动,引发新的传播路径;

⑦长期高压下封控不可持续,居民收入没有保障,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管理人员工作出现疲态。

(欢迎添加)



@那个Hawk啊

40分钟前
来自 iPhone XS Max
已编辑
感觉最近又在争辩新冠死亡谁受损谁获益的问题了。正好前两天科学美国人有一篇文章,是关于美国死亡人群组别和预防、治疗的情况,我做了整理,给大家分几类讲讲。不谈道德选择,只给一些参考。分享如下:

像今天这样一天,在美国,约有 335 人将死于新冠,尽管我们已经有高效的疫苗、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还在死去,为什么?

一、中老 / 老年人
老年人在新冠面前一直都特别脆弱,尤其是近一段时间。尽管死亡总人数有所下降,但负担更多地转移到了 65岁以上的人群身上。

今年 4 月至 7 月,65 岁及以上人群的死亡人数翻了1.25番,在高峰期的8月,有91.9%的死者为65 岁及以上,是疫情开始至今的最高。其中,年龄越高,加速越快。如果我们看横跨整个大流行的数据,那么有超过25%的死亡病例是 8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但自 5 月以来,这一比例已上升至至少 38%。

整个疫情期间,养老院受到的打击极其严重,其居民和工作人员约占所有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近来,那里的情况再次恶化。从今年 4 月到 8 月,养老院的死亡人数增加了两倍多。
-

二、农村
人们居住的地方也会影响他们的风险水平。大流行最初对城市地区造成了更大的打击,但到2020 年夏季,农村地区的死亡率急剧上升,并保持在了相较于城市的高位至今。

农村和城市的差距目前有所缩小,但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的死亡率仍然高得多 — 9月底时,它高出城市死亡率 92.2%。至10月中旬这一差距减小,但也高出38.9%。
-

三、弱势人群
不平等也在新冠死亡中有着巨大的角色,尤其是在激增期间。

研究发现,在总死亡人数较低的时期,白人的死亡率更高。但在死亡人数激增的期间,黑人的死亡率则高于白人。2021年,农村地区的黑人、西班牙裔和原住民死于新冠的人数最多,这是因为种族不平等叠加了农村地区较差的医疗保健条件、人口老龄化和已有病情较重、及较低的疫苗接种率。

此外,大约 870 万美国人免疫功能低下,使他们面临更大的新冠死亡风险。

另一个问题是用于支付疫苗和治疗的公共资金正在或已经枯竭。除非在接下来的四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得到补充,这些关键的治疗工具,将只提供给那些负担得起的人。
-

四、年轻人
尽管新冠对老年人冲击最大,但它在所有年龄组别中,均是头号死因之一。在一个特定时期,65岁以下的人群也曾占到总人数的近35%。

此外,研究者表示,由于新冠疫情,年轻人的总体死亡率远高于往常,尤其是那些在关键服务领域工作的人(如医疗、养老等)。在没有疫情的正常年代,美国年轻人“几乎不怎么去世”,但现在超额死亡在所有年龄组别里都非常高。
-

五、疫苗
未接种疫苗仍然是死于新冠的主要风险因素。根据CDC数据,在2022年8月,未接种疫苗的人死亡率是至少接种了初始序列(通常为两针)的人的六倍。对于50 岁及以上的人,未接种疫苗和接种了四针疫苗的人相比,死亡率则高出 12 倍。

值得一提的是,自7月开始,死者中接种过疫苗的人已经过半,7月为59%,我们不能再说疫情是“未接种者的疫情”。

这并不意味着疫苗不再有效,它们在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方面仍然非常重要。但它们的功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需要周期性补种加强针,并采取其他预防措施,以预防疾病和死亡。据CDC数据,在8月,只接种过一剂加强针的 、50 岁及以上人群的死亡可能性,是接种过两剂或更多加强针的人的三倍。
-

六、药物
抗病毒药物和单克隆抗体治疗在预防住院和死亡方面都非常有效,但它们未得到充分利用,分配也是不公平的。

从5月到7月初,只有 11% 的确诊患者接受了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治疗

通过各项研究,还有如下分配现象。收入较高的人接受高效抗病毒药物 Paxlovid的比例,是收入较低的人的两倍多。最易受感染的人群所在区域,抗病毒药物的使用率反而最低。有色人种相较白人,接受单克隆抗体治疗的机会更低。

截至3月,估计42% 的美国县(注:美国的州以下的一级基础行政区划,类似于中国的地级)是“Paxlovid 沙漠”(即未获得该药)

配图:美国各年龄层死亡人数占比



@拆台CT

51分钟前
来自 微博bb机
#富士康回应补贴政策变动#

富士康又发声明了。

据界面新闻报道,近日,富士康部分员工与郑州园区方面因补贴政策产生争议。

11月24日,富士康科技集团向界面新闻发来官方声明回应此事。

声明表示:园区内部分新入职员工对于补贴政策可能发生变动而产生担忧,经内部调查,该问题是因入职流程中的电脑信息输入错误导致,公司表示歉意,并承诺公司薪资政策与官方招工海报完全一致。

声明还显示,对于想要离开郑州园区、返乡的员工,公司将提供相应的关怀补贴。

据记者了解,近日的争议主要由于部分新入职员工认为所获得的薪资政策与原招工海报政策不符。此前郑州富士康11月开出了“在职满30天3000元,在职满60天再奖励3000元”的稳岗津贴,但部分员工近日获知政策变为了需要工作满三个月才可获得津贴。根据上述声明,这一变动是内部电脑信息输入错误所致。

另一方面,最近新入职员工人数过多,也导致了厂区内部的工作、生活管理未能全面落实,给部分员工带来困扰。对此,富士康表示正在与员工积极沟通说明,并尽全力积极解决员工关切的问题和合理诉求。

另据第一财经此前报道,23日,有消息称,富士康私自改动招工补贴金额。

当天,有富士康工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工厂对于工人的补贴政策与当时公开招聘信息不符。#富士康回应改变招工补贴政策#

据了解,11月1日,富士康郑州科技园出台“激励新政”,对于当日正常出勤的员工,将出勤补贴标准由现标准100元/天,提高到400元/天。此后,又把临时工的时薪提高到30元/小时,为数十年来最高。

11月17日,郑州富士康再次发布招工政策,新员工以派遣小时工模式入职,员工入职日开始按照30元/小时计薪,入职未满7天离职者,按照同工同酬薪资发放。11月9日至11月26日进入地市隔离点的员工,享有4天的隔离生活补贴,在职满15天,补贴标准按照400元/天计算,未满15天,补贴标准按照100元/天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11月9日至11月26日报到的员工,在职满30天额外享有3000元稳岗津贴,在职满60天,再奖励3000元,对于离职员工返乡员工,再次入职将额外给予一次性关爱补贴500元。

但对于到手工资奖励,富士康工人与工厂之间出现争议。

“为什么当初招工的时候说干满30天发3000,60天再发3000,随当月发放?到了签合同的时候又变成了3月12日(2023年)必须在职,且中途不能因为任何理由缺勤超过7天半,不然一分没有。”上述工人对记者表示,如果要拿到第二期3000元奖金需要等到明年5月份。

另一名工人则对记者表示,此前招聘中介和平台表示符合在职天数条件后,3000元奖励可以随当月工资发放,但在之后的条件中,需要符合出勤条件,并且推迟至明年3月15日。

对此,富士康对记者表示,22日晚间起,郑州园区部分新同事因对工作津贴认知疑虑提出诉求,公司强调对于津贴一向按合约内容履行,并会持续向相关同事沟通说明。“新进同事入住前,这些宿舍都是经过特别环境消杀,且经过政府验收核可,方能安排新进员工入住,并没有与原来的员工混住之情形。”



@卢诗翰
[cp]#富士康回应补贴政策变动#
之前第一波我就说,这个情况只能加钱,并且最好祈祷加钱能解决问题。
后来富士康也确实通过加钱招到了人。

但这也意味着,此时来的都是为了养家糊口病毒都不怕的人
你要再不把钱给足,那就得直接面对一个疑问

你看他们病毒都不怕,还会怕你富士康吗

诚心建议赶紧麻利点把工人们钱给了[/cp]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0047.html?amp

【404文库】财新|广州南沙体育馆方舱一名新冠感染者自缢身亡
CDT编辑注:原文已被404,文字由CDT根据截图转录。

CDT 档案卡
标题:广州南沙体育馆方舱一名新冠感染者自缢身亡
作者:向凯
来源:财新
发表日期:2022.11.23
主题归类:防疫次生灾害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财新网】11月16日傍晚,广州市南沙体育馆改建的方舱医院接收了首批新冠患者。这座体育馆靠近广州最南端,距离市中心约1小时车程,曾在2010年承办亚运会项目,当前主要收治确诊轻型及无症状感染者。

其中包括32岁的小雅(化名)。11月23日,小雅的丈夫郑宇(化名)告诉财新记者,小雅在11月14日检出阳性,而他本人当时核酸检测为阴性,属于密切接触者,比小雅早一天离开租住的城中村,转运到广州北部从化区一家酒店。二人一南一北分开隔离,两地相距近百公里。两天后,11月18日上午,小雅在南沙体育馆卫生间自缢身亡。

广州此轮疫情始于10月22日,截至11月22日,累计报告新冠感染者9.8万余例,绝大部分是无症状感染者。病例主要集中在海珠区康乐、鹭江、大塘等城中村,这些地方巷道狭窄,人员密集,租住的多是从事服装制衣产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小雅和丈夫住在南洲街上冲村,是发生严重聚集性疫情的城中村之一。

小雅的老乡刘睿(化名)与她一同转运到南沙体育馆。11月22日晚,刘睿告诉财新记者,事件大致发生于11月18日上午8时40分至11时之间。当日早8时,方舱工作人员通知领早餐,她叫上小雅一起去。8时40分许,刘睿起身找地方给手机充电,见小雅一个人坐在床上。到了11时,工作人员通知所有人拿身份证到前台登记信息,刘睿回来取证时,小雅不在自己床位上。

中午时分,郑宇以及身在湖北老家的小雅父母都联系不上小雅,他们让刘睿帮忙找人。刘睿在体育馆来回找了几圈,寻不见小雅身影。期间,小雅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13时许,刘睿上厕所时再次尝试拨打小雅电话,手机铃声在厕所另一个隔间响起。刘睿喊小雅名字,无人应答,她尝试推开隔间门,打不开,于是搬来一张凳子站上去,看到小雅吊在打包带上。

刘睿的父亲也在体育馆隔离。“有两名工作人员过来把门撞开,我爸爸和他们一起把小雅抱了下来。”刘睿说。半个多小时后,救护车赶来将小雅带走。小雅家属提供的视频显示,她躺在担架床上,推出来的时候,医护人员一直在尝试心肺复苏。

当天下午,郑宇收到了通知,一辆救护车将他由从化接到南沙。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院内的一辆救护车的担架床上,他见了小雅最后一面。“我爸后来跟我说,他抱下小雅的时候,小雅已经手脚冰凉”。刘睿说。

后来,刘睿从警方得知,警方调取当晚监控发现,11月17日24时至11月18日8时,小雅在馆内来回走动,一整晚基本没有睡觉。

郑宇称,他跟小雅最后一次联系是事发当天早晨8时多,小雅将微信里的3万多元转给他。郑宇问及原因,小雅只匆匆说了几句“你收好“,便挂断了电话。

平时家里是小雅管账。郑宇11月15日出发前往从化前,小雅将两张银行卡交给他。郑宇说,两人本来是想等隔离完之后回老家,小雅觉得他可能会先回去,便把卡交给他,还将给老家两个孩子新买的棉衣、秋衣秋裤用箱子装好让郑宇带走。

郑宇提供的材料显示,11月19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出具遗体情况说明称,小雅系自缢身亡,生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警方人员电话通知他称已“排除他杀”。

11月23日晚,一家支援南沙体育馆的医疗单位的工作人员确认小雅自缢一事。他介绍说,南沙体育馆并非完全正式的方舱医院,而是作为临时中转场所,紧急投入使用。该单位派出的医护人员主要是协助医疗方面工作,而非“整建制接管’’,南沙当地防控部门亦有工作人员进驻。

自11月5日起,广州单日新增感染者超过千例,11日突破3千例,14日突破5千例,17日达到高峰9244例,近几天,单日新增均维持在8千例左右。感染者数量巨大,但受制于车辆、床位等资源限制,转运工作困难重重。多名感染者和基层工作人员反映,从核酸测出阳性到转运隔离,感染者往往需要等待数日。11月12日,刘睿的核酸检测结果便呈阳性,但直到四天后才转运出来。

为了收纳数量庞大的感染者及密接者,广州市正在大力筹建方舱医院及隔离点。据官方11月17日公布的数据,全市已交付方舱医院16个,在建20个,可提供床位数合计11万余张。加上隔离点板房床位13万张,全市共规划床位数逾24万张。其中,在建的最大隔离点亦坐落于南沙区,可提供87480张床位。

“全市住建系统及所有参建单位24小时施工,建成一个使用一个。”一名政府官员在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小雅和刘睿是第一批入住南沙体育馆隔离的人员。“刚进来的时候空荡荡的,只有密密麻麻的单人床、被子、枕头。”刘睿说,馆内床挨着床,空气闷热,也没有太多活动空间。

上述支援机构工作人员称,体育馆刚投用之初,物资的确紧缺,但很快得到补充。刘睿称,从第二天即11月17日起,各种生活物资逐渐得到补充,一开始添置了几十台饮水机、电风扇,接着分发牙膏牙刷、塑胶桶、拖鞋、衣架、口罩、消毒水,以及水果、八宝粥、牛奶等食品。“有工作人员专门统计,说我们缺什么报给他,他们去采购。”刘睿说。

刚到方舱时,刘睿听到小雅提及“不习惯”。入住第二天,小雅没有去领早餐,她去找了护士,说胸口不舒服,护士给她做了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没问题。从家里出来时,小雅仅带了一个随身背包,里头是几件换洗衣裳,一个茶壶,一个保温杯。后来,小雅的衣服不够穿,刘睿还把自己的衣服借给她。郑宇告诉财新记者,当天小雅听到要去排队转运,特别着急,慌乱之中来不及收拾物品,连出租屋的钥匙也忘在屋里。

郑宇说,他和小雅结婚十多年,婚后二人一起外出打工,去过武汉、石家庄等地,来广州也有好几年。小雅曾在电子厂上班,后来跟着他做服装生意,自己开了一个网店。

刘睿是小雅在方舱唯一相识的人,有时两人会在一起聊天。他们都生于1990年9月,老家也在湖北省天门市横林镇同一个村。刘睿说,小雅性格比较内向,什么事都喜欢放在心里,很少主动跟人说话。

10月底,海珠区疫情爆发,城中村很快实行封闭式管理,物资靠外部供应。每天排队领物资、做核酸,刘睿至今都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地点被传染。11月15日,海珠区调整了核酸采样组织形式,安排2400多名医护人员进入高风险区上门进行核酸采样、单人单管。

刘睿收拾小雅遗物时,发现床上有连花清瘟药物以及出事当天小雅没有吃的早餐。刘睿还记得,11月17日下午,小雅得知丈夫也确诊为新冠感染者,心情变得很低落。’‘她说过年老家也不想回老家了,留在广州,怕感染了这个病毒回老家被人说闲话。“刘睿说。

郑宇称,他离家隔离前,小雅没有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但在出事前那晚,小雅曾给他的表姐打电话,透露出对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害怕,还在电话里哭了。

11月18日晚,郑宇见到小雅最后一面。他一边拍下视频,一边痛哭流涕,“又不是太大个病,为什么想不开啊你?”因是阳性病例,他见完小雅最后一面后,就地转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隔离。夫妇二人有两个小孩,一个9岁,一个5岁,和老人一起住在湖北老家。



https://c.m.163.com/news/a/HMT3L ... FromH5Share=article

上海人开始困惑了

莫叔

2022-11-23 22:46重庆

关注

说下最新进展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几个小时后,这事儿就要开始了。


要知道,今天的上海人,脑子里充满了很多问号。

有人发现,不能去餐饮店吃饭,也不能去超市购物,但是可以去便利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发现,可以住酒店,但是不能去酒店的餐厅吃饭

换句话说,虽然不能一起吃,但是可以一起睡。


有人提出了一个灵魂问题:

“如果返沪的人,就是属于这些公共场所的员工怎么办?”

官方回答:

“只要人员随申码和场所码有相关标注,均应按照通知执行。”

——这个回复的意思,按照我的理解,应该就是在这些公共场所上班的人,之后不能上班了吧?


因为在另一个媒体评论区底下,也有人提出同样的疑问。

而官方的回答就是:“可以进公司,只是不能进文中列举的公共场所。”

——说实话,学了20多年中文的我都看晕了,别人问的不就是公司在百货里面吗?如果百货都进不去,那怎么进公司?


所以一时间,这些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到底是能进还是不能进,好像还是没说明白哈。


至于公司开会团建这种小事,都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至于迪士尼能不能去,也好像没人关注了。


有人已经商量好了,之后去上海办事,蹲在门口一起吃。


如果是你的客户来办事,那你就自己烧饭给他吃,或者给他点份外卖吧。


总之,利好泡面火腿肠。


也利好路边摊。


不过我发现,这个规定在其他城市也有,上海不是唯一一个。

但这并不代表,上海人对此的困惑会减轻,毕竟我们就是生活在上海的人,我们要面对的,就是此时此刻落在我们身上的问题。

而这,确确实实影响了一部分人的正常生活,出现了新的问题——而这个新问题要怎么解决,这是大家很关心的一点。

为什么可以去便利店,却不能去超市?为什么可以去酒店住,却不能去酒店吃饭?——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那些在上海周边居住、在公共场所上班的人,接下来还能不能去上班?——还是真的就不能上班了?

科学依据在哪里?这是上海人最关心的。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王聲
在北京读研的弟弟发来消息说,他们宿舍楼里有人阳性了,现在校园里全是大白。凌晨两点钟,他和同学们刚刚做完新一轮的核酸,大家回到宿舍里,不敢睡觉,怕学校随时来通知,要送去转运,来不及收拾行李。北京的许多高校处于事实上的封控状态已经很久了。他们也都有些纳闷,都封成这样了,病毒到底是怎么进来的。弟弟说最近状态很紧绷,明年毕业,秋招即将收尾,但今年的就业太难了。他是海淀一个重点高校的工程师硕士,放在往年,这时手里应该已经有不少offer了。但今年投出去的简历都如石沉大海,偶尔能有个面试机会就感恩戴德了。如果面试碰巧在其他城市,还根本没法出京。往年北京的互联网大厂也常来学校里招聘,但今年似乎也失去了光环。经济不好了,裁员消息四起,有些去年刚进了大厂的学长学姐们,才一年不到就被裁了。于是,这一票未来的工程师们现在最想去的都是公务员岗。。。



@荐见
读个报:凌晨世界杯葡萄牙和加纳正在进行的时候,西安开始以小区为单位进行为时三天的临时管控,中小学停课转线上,许多家长大半夜涌入学校为孩子取书本和学习课件 ​​​



@法国驻华大使馆
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对驻华法国企业造成了影响(在华提供570 000个就业岗位)。法国企业非常欢迎中国11月11日宣布的#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此举将大幅减少防疫对经济活动、对人民生活的负面影响。

但是,@中国法国工商会微博 注意到,自该政策宣布10日以来,实际的执行结果并未达到驻华法国企业的预期。 商会呼吁中国政府真正落实二十条措施政策,取消不必要和过度的限制

最重要的是,商会重申法国企业希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制定明确的战略,尽快走出“动态清零”政策。中国对于法国企业来讲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仍然是法国企业、法国品牌增长和创新的重要动力。为使中法两国贸易和双向投资得以持续和发展,透明、可预期和公平的营商环境必不可缺。 #关注新冠疫情#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动态清零#



@冈瓦纳
观察这几天各地防疫,最引人注目的是外地人不满五天不能进公共场所的的规定
从上海开始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
还弄了个蓝码

这个做法,我印象中新二十条中并没有

我发现,现在地方搞防疫,有个新的态势
就是北京没有禁令的,地方就可以搞
这与我理解的地方行政有点不一样了
我的理解,行政,应该是没有授权的不可以搞

如果没有禁令的事情,地方就可以干
老百姓受折腾只是事情的一个侧面
最终感到可怕的会是行政体系自身
每天别的事情不做,给下级下禁令都来不及的



@Fenng
如果我国的医药研发能力短时间内爆发一下,取得突破,或许会好一点。

只是,医药领域研发的能力差距,可比芯片领域的差距大多了,也比足球差距大多了。

过去这个基本事实大家都没认识到,也不关心。最多是炒股的人关心一下,但却都是炒作概念。

另外,研发疫苗和研发新药在技术难度上不在一个层面上。



@三联生活周刊
【#■新▲疆■一高层住宅楼火灾致10人死亡#】据央视新闻客户端,11月24日19时49分许,■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吉祥苑小区一高层住宅楼发生火灾。接到报警后,乌鲁木齐市消防救援支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急救、应急、公安等力量迅速到现场开展救援行动。22时35分许,现场明火被扑灭。伤者均因吸入有毒烟气紧急送往医院救治,10人经抢救无效死亡;9人为中度吸入性肺损伤,生命体征平稳,无生命危险。吉祥苑小区为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区,居民可下楼活动。起火部位在高层住宅楼15层,火势蔓延至17层,烟气扩散至21层。

经现场勘查和当事人陈述,初步确定火灾因家庭卧室插线板着火引发。目前,伤员救治、善后处置和相关调查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滇南风吹楠-
(综合转发中提供的信息)1. 刚着火时楼门尚上锁,很多人逃到天台。2. 长期封控,导致私家车堵塞消防通道,有些车主在方舱,有些车搁置太久打不着火。3. 小区还设了栅栏,导致救火车无法及时进入。[蜡烛]



@财经网
#石家庄新增本土确诊321例无症状2876例#【河北11月24日新增确诊病例329例、无症状感染者3046例】据河北卫健委网站消息,2022年11月24日0—24时,河北省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329例,其中石家庄市321例、邢台市3例、廊坊市2例、沧州市2例(含1例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邯郸市1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046例,其中石家庄市2876例、秦皇岛市55例、廊坊市29例、保定市14例、雄安新区14例、邢台市13例、沧州市10例、邯郸市10例、张家口市9例、承德市8例、衡水市6例、唐山市2例。治愈出院7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观察398例。截至11月24日24时,河北省现有确诊病例460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8447例。(新京报)



@北京日报
[cp]#北京增400例社会面#【#北京昨增424例本土确诊#】#北京昨增1436例本土无症状#   11月24日0时至24时,新增424例本土确诊病例和1436例无症状感染者(含6例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其中863例已通报),1454例隔离观察人员、400例社会面筛查人员,无新增疑似病例;新增8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23例无症状感染者(含1例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治愈出院129例,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73例。

本土确诊病例

确诊病例1至3:现住东城区;
确诊病例4至16:现住西城区;
确诊病例17至40:现住朝阳区;
确诊病例41至52:现住海淀区;
确诊病例53:现住丰台区;
确诊病例54至62:现住石景山区;
确诊病例63至72:现住门头沟区;
确诊病例73至88:现住通州区;
确诊病例89至92:现住顺义区;
确诊病例93:现住大兴区;
确诊病例94:现住怀柔区;
确诊病例95至97:现住密云区;
确诊病例98、99:现住延庆区。
以上均为社会面筛查人员,11月24日诊断为确诊病例。

确诊病例100至149:现住东城区;
确诊病例150至169:现住西城区;
确诊病例170至228:现住朝阳区;
确诊病例229至254:现住海淀区;
确诊病例255至266:现住丰台区;
确诊病例267至280:现住石景山区;
确诊病例281至298:现住门头沟区;
确诊病例299、300:现住房山区;
确诊病例301至327:现住通州区;
确诊病例328至368:现住顺义区;
确诊病例369至376:现住昌平区;
确诊病例377至404:现住大兴区;
确诊病例405至407:现住怀柔区;
确诊病例408至412:现住密云区;
确诊病例413至416:现住延庆区;
确诊病例417、418:现住经开区。
以上均为隔离观察人员,11月24日诊断为确诊病例。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1至8:现住东城区;
无症状感染者9至37:现住西城区;
无症状感染者38至186:现住朝阳区;
无症状感染者187至213:现住海淀区;
无症状感染者214至217:现住丰台区;
无症状感染者218:现住石景山区;
无症状感染者219至224:现住门头沟区;
无症状感染者225至284:现住通州区;
无症状感染者285、286:现住顺义区;
无症状感染者287至293:现住昌平区;
无症状感染者294至299:现住大兴区;
无症状感染者300:现住延庆区;
无症状感染者301:现住经开区。
以上均为社会面筛查人员,11月24日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302至336:现住东城区;
无症状感染者337至402:现住西城区;
无症状感染者403至1043:现住朝阳区;
无症状感染者1044至1150:现住海淀区;
无症状感染者1151至1172:现住丰台区;
无症状感染者1173至1181:现住石景山区;
无症状感染者1182至1189:现住门头沟区;
无症状感染者1190、1191:现住房山区;
无症状感染者1192至1288:现住通州区;
无症状感染者1289至1363:现住顺义区;
无症状感染者1364至1411:现住昌平区;
无症状感染者1412至1428:现住大兴区;
无症状感染者1429、1430:现住怀柔区;
无症状感染者1431:现住平谷区;
无症状感染者1432至1434:现住密云区;
无症状感染者1435、1436:现住延庆区。
以上均为隔离观察人员,11月24日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确诊病例1、4至6:中国籍,11月20日从德国到达北京首都机场,经闭环管理送至集中隔离酒店,11月24日诊断为确诊病例。
确诊病例2、3:中国籍,11月19日从法国到达北京首都机场,经闭环管理送至集中隔离酒店,11月24日诊断为确诊病例。
确诊病例7:中国籍,11月19日从哈萨克斯坦到达北京首都机场,经闭环管理送至集中隔离酒店,11月24日诊断为确诊病例。
确诊病例8:中国籍,11月19日从法国到达北京首都机场,经闭环管理送至集中隔离酒店,11月22日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11月24日诊断为确诊病例。

上述病例均已转至定点医院,已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按要求落实管控措施。(@北京日报 记者 孙乐琪)[/cp]



https://mp.weixin.qq.com/s/ZTi3CCjBSN9Y_3CTtImAoQ
“第一次冲击”,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原创 chenqin 城市数据团 2022-11-23 15:56 发表于上海
“二十条”发布后,我们应当如何应对疫情?到底还能不能控制住疫情?如果疫情无法控制,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样的话题在社会上形成了又一轮新的讨论。



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从两年前到现在,都落在了同一个关键点上——



如果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经历一次新冠疫情的群体感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每个人对于疫情防控的态度。



一些人认为,病毒虽然在改变,但是传播力仍然很强,中国放松疫情管控后一定会出现如2020年5月的纽约、2021年4月的印度、2022年2月的香港那样大面积感染、大面积死亡的惨状。无论目前的防控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都无法与这样的惨状相比,因此放开管控始终是不可讨论的。



另一些人认为,病毒的毒力已经降低,比流感高不了多少甚至更低的程度,而且中国的疫苗接种率已经很高,此时放开管控,虽然可能会带来大量的感染和一些死亡,但绝不会击穿医疗资源底线。在这个前提下,随着病毒传播力提升,防控成本越来越高,我们应该考虑改变当前的疫情防控政策了。



到底谁才是对的?一直以来在公共平台都缺乏数据层面的测算和讨论。因此,数据团使用了目前为止最完整的公开数据,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中国的医疗资源供给


每一个中国城市,都有多少医疗资源供给?在城市和区县级别的统计年鉴上,我们可以找到各地区的医院数、以及医生数量。

图片



中国的“床位数”和人口比重,其实并不算低。这两年的封控中我们也不乏这样的新闻:“某个城市又创造了新的奇迹,在短短XX天内改建了XX个隔离点,包含了XX个床位”。



但床位和床位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些床位配套医疗设施较为齐全,另一些床位则仅作无症状或轻症患者隔离使用。考虑到大部分新冠患者都能够自愈,真正能在疫情中挽救一个个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生命的,不是普通床位,而是ICU。



中国一共有多少ICU,各地区又有多少ICU呢?我们并没有现成的数字,最近一次ICU普查是2015年进行的,各种研究也只能对中国ICU数量进行估计。例如2021年发表在《中国卫生资源》上的《我国医院卫生资源短期配置情况预测》写道:

每10万常住人口综合ICU床位数为4.37张,地区综合ICU床位配置数量与地区人口密度成正比,综合ICU的医护数、呼吸机数和ECMO数明显不足。


按照“每10万人4.37张ICU”的估计,中国2021年时ICU个数约为6.1万个。



但是这些ICU都分布在哪里?从宏观数据就难以了解了。



因此,我们获取了中国所有的医院名单、床位数以及级别,从微观角度来补全这项工作。考虑到《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0 版)》第十四条的规定:

重症医学科的病床数量应符合医疗机构的功能任务和实际收治重症患者的需要,并兼顾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症救治的应急功能。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的 ICU 病床数不少于医院病床总数的 5%,二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的 ICU 病床数不少于医院病床总数的 2%。二级以上(含二级)专科医院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重症医学科的病床数。
根据这个规定,我们假设每个地区的ICU数量就等于三级综合医院的病床数乘以5%加上二级综合医院病床数乘以2%。
这个计算方式比较粗略,会在两个方面导致偏误。



首先,该方法假设只有三级综合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才有ICU,会漏掉许多有重症医学科的专科医院,导致ICU数量被低估。



但另一方面,该方法又假设目前各级医院已经达到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0 版)》的要求,因此会高估ICU的数量。



举个例子,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的淮北矿工总医院,是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医院的介绍显示该院共有床位1450张,按照《管理指南》的要求,ICU床位应当达到医院总病床的5%,即73张。但根据该院的重症医学科介绍,该院ICU床位只有30个,占比仅为2%。因此,使用《管理指南》作为计算依据,会高估该医院的ICU数量约两倍。

图片

图片

(以上图片来自淮北矿工总医院官网和该院重症医学科主页)



在高估和低估因素同时存在时,我们的估计反而会更加接近真实情况。将这些微观数据加总后可以算出,中国的ICU数量共有80487张,比《我国医院卫生资源短期配置情况预测》一文对2021年的推测高出近两万张ICU。但考虑到近年来我国ICU增长较快,我们使用这个数字,可以作为每个地区ICU数量的一个较有余裕的估计——当8万张ICU仍然无法满足新冠重症患者的需求时,医疗资源将必定被击穿。





▍医疗资源需求:感染最高峰病床和ICU需求


感染高峰到来时,我们到底有多少病人需要病床?多少病人需要ICU?这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使用四波感染高峰时的真实数据,进行分别测算。



1)香港特别行政区2022年9月-10月的感染高峰。

2)新加坡2022年7月-8月的感染高峰

3)香港特别行政区2022年2月-3月的感染高峰

4)新加坡2021年10月的感染高峰



以上四次感染高峰,1)和2)都是奥密克戎BA5毒株,3)是奥密克戎BA2毒株,4)是Delta毒株。



选择这四次感染高峰作为参考依据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数据可得性。目前详细公布患病、住院以及ICU病人数据的地区已经很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不但定期更新数据,数据完整性也很高。



其次,这四次高峰能够从各自的角度提供参考框架,比如我国目前流行的毒株是奥密克戎BA5,和1)与2)的毒株一致;我国目前还没有出现过大范围感染,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的首次大范围感染,即3)与4)的两波高峰,也能提供更多参考价值。





下图是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每天都会公布的当天分年龄住院人数、严重人数以及危重人数:

图片



下图则是新加坡每周发布一次(原为每天发布,2022年9月12日之后改为每周发布)的各年龄组住院人数、输氧人数、ICU人数。

图片



将香港公布数据中的“危殆/Critical”和新加坡公布数据中的“Critically ill and intubated in ICU & Unstable and Under Close Monitoring in ICU”等同于ICU的需求量,将住院人数等同于住院需求量,我们可以算出各年龄组在疫情感染最高峰时期的住院率以及ICU比例。



使用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刚刚公布的各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结合不同感染轮次中各年龄段的住院率/ICU使用率,有下式:

图片



有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分两步,先计算感染者占总人口比重,再计算住院人口占感染者的比重,再把两者相乘呢?使用两步计算,可以首先用流行病学的SEIR模型算出感染者的变化,再通过各国文献资料中给出的住院率和重症率算出其中多少人需要床位与ICU。相比之下,一步直接计算住院/ICU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似乎缺少理论依据。



答案很简单——不同国家的“感染者”口径并不一致,感染者是普筛得到的,还是自测得到的?自测感染是在有症状的情况下的结果吗?没有症状的人口是否有自测抗原的流程?筛查流程上的差异,会使得不同地区的“感染者”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例如在2020年初武汉疫情缓解后的抗体抽样调查就发现,武汉市的实际感染数量是确诊人数的12.4倍。当“感染人数”来自不同的口径时,我们将难以计算出人口的感染情况。



因此,我们跳过计算感染人数这一步骤,直接计算需要住院/ICU的新冠患者占该年龄人口的比例,这个数字在各个地区之间反而更加可比。



举个例子,香港和新加坡的病例报告制度不尽相同,香港在BA5高峰期报告的病例增加数占人口比重,仅为新加坡在BA5高峰期时病例增加数占人口比重的60%,但从下图显示,两个地区在BA5感染高峰时的分年龄住院率和分年龄ICU需求率,尤其是ICU需求率,却是十分接近的。



图片


那么,将这两个分年龄的住院率/ICU率代入中国各地人口年龄结构中,我们是不是就能够计算出这些地区的住院/ICU需求量呢?


太乐观了。



香港和新加坡之所以在BA5中能够保持医疗资源不被击穿并且社会运行相对稳定,有一项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已经经历了第一波新冠大流行,实现了群体感染。在《经历过奥密克戎大流行的国家现在怎样了?》一文中也整理了相关的文献,其结果表明:

不同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性没有太大区别,像南非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控制疫苗接种、年龄、基础疾病等各种变量,BA.1与BA.5感染者在住院风险、重症风险上没有显著差异。过往研究显示,奥密克戎BA.1相比德尔塔致病性更弱,但在2022年年初之后,后续奥密克戎各亚株在全球各地掀起的第二波、第三波疫情,在疾病严重性上的不断减轻,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反复感染带来的人群免疫基础的提升,而非这些变异株的内在差异。
周叶斌,公众号:知识分子
经历过奥密克戎大流行的国家现在怎样了?


为了模拟第一波大范围感染冲击时的医疗需求,我们再使用方案3和方案4,即香港在2022年2月-3月的感染高峰和新加坡在2021年10月的感染高峰作为数据来源,此时的分年龄住院率和ICU使用率如下图所示:



图片


在上面这两张表格中,香港无论是住院率还是ICU率都远高于同年龄新加坡的情况,香港在2022年1月之前的老年人接种率很低,高龄老人接种率更是排名世界倒数第一,高危人群的保护率差异,是这两个地区住院率和ICU率差异的最大来源。


如果将两个地区的首次感染高峰和后续BA5感染高峰对比,差距更是明显。香港的70岁以上人口在第一波群体感染高峰中的ICU使用率,达到了BA5感染高峰时ICU使用率的近30倍,60-69岁人口的ICU使用率在两次感染高峰期间也相差16倍。



将这四种感染模式的分年龄住院率和ICU率,与不同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向量相乘,再除以各地区的床位、ICU对比,可以得到床位和ICU的占用率,并算出不同占用率地区居住的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重,见下表:



图片


从上表可以看到,若是中国的第一波感染高峰与香港和新加坡的BA5感染高峰类似,那么感染高峰期的病床的使用率也将能控制在4%左右甚至更低,全国所有人口居住的城市都能将新冠相关的病床使用率控制在10%以下。



即便是按照这样的感染模式,ICU的新冠患者占用率也并不算低,高峰时期有16%到17%左右的ICU会被新冠患者占用。



如果按照区域划分,则全国有34%-39%的人口居住在可以较好应对疫情高峰的地区,这些地区的ICU新冠占用率可以控制在10%以下。

有42%-46%人口,所在城市的ICU新冠占用率会达到10%到20%之间,这部分人口会感受到重症医疗资源变得更加紧张。

有15%-16%人口,所在城市的ICU新冠占用率达到20%到50%之间,这部分人口会感受到重症医疗资源明显降低。

有2%-3%人口,所在城市的ICU新冠占用率超过50%,但未达到100%。这些地区重症资源将被大量挤出,每救治一个新冠患者,就会有一个其他病因的重症患者无法得到救治。

还有1%左右的人口,所在城市的ICU新冠占用率超过100%,这些城市倾其所有也无法应对新冠患者的医疗挤兑。





这仅仅是香港和新加坡在最近的BA5毒株感染高峰时期的住院情况。如果感染比例换成香港和新加坡的第一波感染时的数字,医疗资源的占用将更为严重。



在病床使用上,新加坡第一波感染模式依然可以保证床位的占用比例稳定在10%以下,但香港第一波的感染模式会使得62.65%人口所在城市的病床占用突破10%,还有36.18%人口所在城市的病床占用达到20%到50%之间。只有1.17%的人口所居住的城市能够充足的病床容纳新冠患者。



ICU的情况还要糟糕许多倍。新加坡第一波感染模式下,全国的ICU会被新冠患者占用82.5%。这个数字在全国同样不是平均分布的,具体到每一个城市来看,没有一个城市可以用20%以下的ICU占用度过新冠感染高峰。42.29%人口所在城市ICU会被新冠重症患者占用一半以上。还有19%人口所在城市的ICU全部腾空也无法容纳高峰期的所有新冠重症患者。



如果在香港第一波感染模式下,全国的ICU资源全部专供新冠患者,也只能容纳此时新冠重症患者的三分之一。只有7.3%的人口居住的城市可以用50%到100%的ICU占用率度过感染高峰,还有92.7%的人口,ICU资源被新冠完全击穿。



在这种模式下,ICU缺口最大的城市将是丽江市,新冠重症患者需要的ICU数量,达到了丽江市可以提供的ICU数量的67倍。此时此地的重症新冠患者,将无法得到有效治疗。



下表根据床位、ICU以及各城市的医护人员数量,将城市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医疗供给严重不足的地区,第五类是医疗供给相对充裕的地区。从第五类到第一类,应对新冠的医疗资源,逐渐紧张。



图片
注:
1,该表没有包含的城市,是我们的微观数据中没能够找到ICU床位的城市,这些地区我们暂时无法确定其真实医疗资源提供水平,因此暂时不知应当如何归类,但大概率应该放入医疗资源水平较低的那一类中。

2. 该表可能会与我们想象中的排名不太一致。这是因为新冠的医疗资源需求,最主要看的正是80、90岁以上人口,这部分人口的入院率和ICU使用率都是其他年龄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一些发达地区老龄化严重,ICU看似多,但在新冠大流行时根本不够;一些欠发达地区因为老年人较少,反而不需要多少医疗资源,正如我们很少看到老龄化程度很低的非洲欠发达国家因新冠而产生的医疗资源冲击一样。



在以上所有测算中,我们都没有将当前实际ICU床位的周转情况加入测算,考虑到不少医院的ICU当前已经高负荷乃至满负荷运转,“第一次冲击”对重症医疗资源的占用只会比上述测算结果更加严重。





▍哪一种未来更可能到来?


写到这里,许多读者可能已经在上面的四种测算情境中选出了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



悲观者会认为中国的第一波感染可能比香港、新加坡的第一波感染好不了多少,结果会更接近上表的方案3和4。



而乐观者会认为,BA5在香港和新加坡的数据中显示出了越来越低的ICU占用率和病床占用率,足够说明病毒的致死率、致病率正在减弱,因此医疗资源的占用会更接近上表的方案1和方案2。



由于认知上的差异,意见自然会分为两派:悲观者认为我们还没有到放开的时候。而乐观者认为,只要为ICU占用可能达到50%以上的一小部分人口配备更多ICU和医护人员,他们就能平稳度过感染高峰。而按照方案1和2,这部分人口仅占3%,因此针对性的资源配备可以做到的。



哪一种观点是对的呢?



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据,都已经无法为我们提供答案。所有地区的BA5或者BF7毒株感染,都发生在已经群体感染过的人群身上,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这些地区要是没有群体感染过,BA5和BF7会产生多么剧烈的首轮感染。



但是,中国自己的数据,给我们提供了参考。



首先,中国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群体感染,即使是武汉地区在爆发初期,血清抗体阳性比例也只有6.7%,远低于世界上其他已经经历过群体感染地区的抗体抽样结果。



2022年3月开始的BA2毒株感染,和10月以来的BA5、BF7毒株感染,发生在不同的地区,前者在吉林、上海,后者在广东、重庆、北京,这也排除了由于部分人群感染,在局部产生“群体免疫”后造成的估计偏误。



其次,中国的患者定义和重症病例定义,在时间上是前后一致的,仍然是通过大规模筛查发现阳性病例,并没有出现从普筛到自测的口径变化。这使得数据的前后更加可比。



因此,我们只要观察中国3月以来的疫情和11月以来两波疫情的重症率,就可以看到病毒到底有没有减弱。



下图画出了过去一年多以来中国本土每天的感染者数量(本土确诊病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和重症病人数量(所有重症病例-境外输入重症病例)。



图片


可以看到,在3月以来的这一波疫情中,4月10日的感染病例达到20万以上,此时的重症病例为80人。而在本轮疫情中,11月19日的感染病例达到20万以上时,重症病例已经上升至95人。



在2022年4月19日,重症病例破100人时,全国总感染数量已经超过了30万人;而在本轮疫情中,11月20日的重症病例突破100人,此时全国总感染数量仅有23万人不到。



8个月过去,两波疫情相比,重症率提高了。



这个结果指向了一个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是却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世界范围内的感染浪潮在趋缓,是由于疫苗和群体感染带来了更高的免疫水平。对从未有过群体感染的中国来说,本轮疫情BA5/BF7毒株可能造成的生命损失,不会比2022年3月时BA2原本会造成的损失更轻,相反可能更加严重。



因此,如果此时出现第一轮群体感染,中国的情况将不能参考新加坡和香港的BA5感染高峰,只能继续参考这两个地区的第一波感染。



但新加坡的第一波感染数字也难以作为中国的参考依据——2021年10月时,新加坡的80岁以上老人的疫苗全程接种率就已经达到90%以上,数倍于中国老年人的疫苗覆盖率。奥密克戎对灭活疫苗的免疫逃逸能力,也比德尔塔(新加坡第一波感染时的主要毒株)对辉瑞或莫纳德疫苗(新加坡的主要接种疫苗)的免疫逃逸能力强得多。



于是,唯一能参考的,仍然只能是香港的首轮群体感染,也就是四种方案中最差的那种。甚至可能比最差的那种,还要更差一些。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关键仍然在于免疫水平。我们从疫苗接种的情况就能看到答案。



图片


上图显示了从2021年3月以来每个月的疫苗接种情况。从2021年9月,到2022年2月底的半年内,中国一共接种了10.6亿剂疫苗。



从现在往前计算半年呢?6100万剂。



世界范围内其他地区过去一个月的疫苗接种数量,是去年6月高峰接种时期的八分之一。而中国在过去一个月的疫苗接种数量,仅有去年高峰时期的千分之五。



中国的疫苗接种,要比整个世界的衰减速度快许多倍。这意味着中国对新冠的免疫水平,比世界平均值衰减得更快。





全民接种情况不容乐观,从3月开始就在不断宣传的老年人疫苗接种情况如何呢?



从下图可以看到,60岁以上人口的全程接种率,确实上升了,但只上升了6%,从80.27%上升至86.38%,且从8月起老人接种率就几乎不再上升。



图片


最需要保护的80岁以上老人,在这8个月来的其接种率也有提升,但提升的速度依旧缓慢。



在2022年3月时,中国大陆80岁以上老人的加强针接种率是19.7%,在全世界有数据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二,仅仅高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1.5%。



8个月后的现在,中国大陆的80岁以上老人加强针接种率提升至40%,在全世界有数据的国家和地区中,位列倒数第一。因为原本的倒数第一名香港特别行政区,老人们在过去的8个月中大量接种疫苗,80岁以上人口的加强针接种率已经提升到63.2%,反超了23.2个百分点。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的疫苗接种态势,使得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拥有更低,且衰减更快的免疫水平。尽管新冠病毒目前在整个世界都难以掀起太大波澜,它对于中国的威胁,反而增大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


在“二十条”发布时,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多次提到“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说法。到底是不是要用更严格的封控,这个决策就像是观察一架天平,一边是封控造成的损失,另一边是不封控造成的损失。哪边沉下去更多,我们就要选择另一边的方法。



2020年初时,这架天平显然是沉向了不封控的这一头,此时中国及时选择了严格封控,用比较小的经济代价,保护了大量生命不遭损失。



从2020年初到2022年3月,这架天平的左右重量一直在出现变化——



病毒毒力逐渐降低,第一波群体感染造成的死亡逐渐减少,不封控这一头的重量,在逐渐减小。

病毒传播力的上升,使得封控的成本更大。封控这一头的重量,在慢慢增加。



原本一边倒的天平,其中的一边变得越来越轻,接近平衡,终于逆转。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这样的平衡变化下,“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放开。



原本一直在监测疫情与各个场所人流量的Google Mobility数据,在一个月前正式停止更新,下图列出了工作地点和娱乐地点人流量的世界平均水平。该指标以2020年前五周作为基准值,大于0则说明好于基准。



图片


可以看到,虽然疫情在2020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零售和娱乐场所的人流量在2021年6月之后回到了基准值,工作场所的人流量也在2022年2月之后回到了基准值。两者在停止更新前都超过了2020年年初基准值20%左右。



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等,他们的零售、娱乐、工作场所人流量确实还没有完全回到基准水平,但如果把整个世界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一起考虑进去(中国除外,因为Google Mobility监测不到中国数据),整个世界,已经回到,甚至超过了疫情前。



因为害怕疫情所以不敢消费,不敢上班?Google Mobility指数告诉我们,这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普遍存在。



一切看起来似乎朝着确定的方向在前进,如果封控的成本再大一些,放开的成本再小一些,对于中国来说,轻的一头是不是也要更换位置了呢?



事与愿违。2022年11月的这一轮疫情,在中国造成的重症率,甚至要高于8个月前。天平的这一头,生命可能会出现的损失,忽然又沉了下去。



如果在2022年3月时,我们用保护生命的理由选择继续封控,那么现在,这个理由不是变得更弱了,而是更强——此时如果不继续用更加严格的手段封控,生命的损失会比8个月前更大。



从3月吉林、上海封控,到现在11月各地区“各自为战”,我们经历了什么?



这8个月,是我们的封控强度进一步加强的8个月。封控的短期成本有目共睹,长期成本也初露端倪。



这8个月,是疫苗接种速度大幅度减缓的8个月。3月时,中国半年内接种疫苗10.6亿剂。11月时,半年内的接种量降低到6100万剂。2022年8月之后,中国的疫苗接种数量骤减。我们体内的免疫水平,正在减少、消失,并且越来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8个月,同样是老年人疫苗接种基本没有显著改进的8个月。高龄老人加强针的接种率,中国原本在所有可以找到数据的国家或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而现在,排名倒数第一。



8个月前,香港第一波感染带来的医疗冲击告诉我们,生命的损失真的很大——从2022年3月到5月,短短三个月,超额死亡达到9000人,接近香港全年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



8个月后,事情没有丝毫变化。可能会发生的生命损失,变得更大了。可能会被击穿医疗资源的地区,变得更多了。


“两害相权”的天平纹丝不动。天平的两边,未见丝毫减轻,竟然越来越重。在“择其轻”的踟蹰和犹豫中,时间汹涌流走,留下空白的人生片段。



回到文章的标题,我们真的准备好经历第一波新冠大流行了吗?



答案很简单,不仅没有准备好,还离准备好更远了。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我们可能永远准备不好。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白衣山猫


32分钟前
来自 桂花飘香时iPhone 11 Pro Max
山猫科普超话这是一位X市感染者,高一新生写的原文,我发出来,并不代表我全部同意他的观点。比如,感染后,除了疫苗的作用,最关键的是自己的体质。中学生当然认识不到这一点。
发出来,只是想告诉大家,感染者的切身感受,真没那么可怕。我将文隐藏地名后发出来,以下为原文:
山猫老师,我是XXXX的高一新生,还没进过学校的门。就我知道的情况来讲,在过去的一百天里,和我常联系的同学基本都中过一轮,我妈也中了(她是下沉一线干部,不和我住在一起),我也中了。
目前我观察到的所有感染者在核酸异常后都出现了症状,或轻或重,似乎和疫苗接种情况没有太大关系。
我未接,我的同学们都是两针,我妈三针;其中我的症状最轻,7天后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全程只用布洛芬退热。
而我的同学们基本上都比我重一些,有咳半个月的,有嗅味减退的,我妈咳了一个月,我目前能联系上的都已经完全恢复。

至于感染波及的范围,没听说过X市内有哪个小区没出过阳的。基层最困难的时候病倒一片,没感染的屈指可数,一个人顶五个人用,中标的也尽量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也有小道消息说一些社区“全军覆没”,干部烧着咳着穿上防护服干活。我没办法核实,但我觉得可信度很高。不过这种情况也就持续了半个月,半个月后又全员在岗了。

本轮之前,绝大多数市民都是“防疫爱好者”,解释了没用,我也懒得再说,能让我三代内直系亲属明白过来就行了,跟外人说多了就会被当成被神秘势力洗脑的sb。
总的来说,XXXX本轮疫情提供了国内大范围不受控社区传播的样本,媒体吹的“死一片”“挤兑”和“崩溃”都没有发生,反倒是城市停摆一百多天让社会和市民崩溃了。以上供您参考。



@蕨代霜蛟

33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2 Pro Max
#石家庄新增确诊321例无症状2876例#我们接下来必须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

这个现实在两年半前就开始在中国之外的世界展现过威力,那就是新冠疫情的指数增长本质。

指数增长与线性增长的根本区别就在图一:在发展到一个临界点之前,指数增长会比线性看起来更不起眼、更隐匿。

然而过了这个临界点之后,画面就完全不同了:数字开始起飞,情况走向失控。石家庄新增感染较昨日up 300%多,就是一个明显的端倪。

春天的上海也是如此。

然而我们现在是新20条,意味着根本上存在的矛盾。同时,真正的隆冬根本还没上场。以及南半球的疫情曲线已经极端上翘(特别是澳大利亚)。

我们怎么办?这是需要就在现在、立即、马上考虑清楚的问题。

向左走,实质回到之前,将问题搁置到未来。向右走,不可避免的空前疫情。但拖下去的话可能会非常不利,因为指数增长每一天都会令清零成本指数上升,上海是一个眼前的案例。

的确没有更好的第三种办法了。客观而言。



@烧伤超人阿宝

13分钟前
来自 HUAWEI Mate X2
大规模核酸检测,之前是实现短期内快速清零的大杀器。

但现在,这个大杀器的缺点暴露越来越多。

首先是人员聚集问题,越是频繁的大规模采样,人员聚集就越严重。从一周一检到一天一检,排队的队伍越来越长,队伍越来越拥挤,传播风险越来越大。

大面积核酸检测,从之前的清零大杀器,变成了潜在的传播途径。

此外就是采样质量越来越差,随着疫情扩散和采样规模不断增加,采样人员素质越来越参差不齐,群众配合度越来越差,采样质量越来越无法保证,很多时候咽拭子都成了舌拭子甚至空气拭子。

之前,在疫情局部散发的情况下,大规模核酸确实能帮助实现快速清零。

但是,随着这个手段越来越被滥用,其收益不断下降,成本不断攀升,缺点逐渐暴露,风险逐渐增加。

之前的成功经验,未必适用新的形势。老办法碰到新问题后,要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防控部门不能沉迷在之前的成功经验里无法自拔,不断凭主观臆想扩大经验的适用范围。要认识到形势变化,要摆脱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



回复 9884楼yingyinc 的帖子
@何光伟v
37分钟前
来自 iPhone客户端
两小时46分钟才扑灭大火,火有多大?消防几点到的几点开始灭火?一个卧室插板起火,需要几秒钟还是几分钟才能蔓延整层楼或更高层?晚上7:49那会,居民们是不是都睡觉了?该楼有没有电梯?如果电梯坏了打开门走楼梯能不能逃生? ​​​



@白衣山猫


1小时前
来自 桂花飘香时iPhone 11 Pro Max
已编辑
【以下是一位住院医师的呼声,考试被取消了。取消考试只要一个文档,可是,对于一位苦读十多年的医学生来说,却是考上博士不能入学,找到工作被辞退!】
正如@木水刀郎 所说:很多人还能咬牙挺着,就是因为觉得还有希望。随随便便就断了别人的希望,这是会出大乱子的。
抄送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
以下为他的原文:

山猫老师,能不能帮我们甘肃的考生发发声,事情是这样的,我们是甘肃省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拟参加2022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因上半年疫情原因,甘肃省原计划于2022年7月19日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结业考试取消。

2022年11月18日甘肃省卫健委发函通知,于2022年11月26日再次组织2022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因甘肃疫情严重,在众多学员反复确认后,甘肃省卫健委明确表示考试如期举行。

各地考生冒着感染新冠的风险来到兰州,并按要求完成当地的三天两检。

于2022年11月23日,部分学员再次向甘肃省卫健委确认考试事宜,甘肃省卫健委相关部门仍明确如期举行考试。于2022年11月24日(临考前一天),甘肃省卫健委在没有公章的情况下发文件通知取消考试。

现兰州滞留数百名省外考生,基本生活住宿得不到保障,向甘肃省卫健委反应情况得不到任何答复(所有电话均无法打通),这个属于国家级考试,甘肃省卫健委在没有红头文件,没有公章的情况以Word文档的形式发了考试延期公告。

并且这个考试对我们尤其重要,如果今年参加不了,我们考上博士的同学将面临无法入学,我们找上工作的(医生),一年内没有这个证会被辞退,求求山猫老师帮我们考生发发声可以吗[泪]



https://mp.weixin.qq.com/s/DxWWDnCd09g_kEWsRNmQMg

能够想到的坏事都会发生
原创 张3丰 城市的地得 2022-11-25 13:08 发表于四川
图片

乌鲁木齐火灾死了10个人。

看到一段视频,消防车在那里喷水。一个女子焦急的声音:“喷不上呀,他是不是根本没发现喷不上?”

有一些当地居民发出了疑问。尽管官方通报这是一个低风险小区,但是仍然有栏杆阻挡,消防车赶到后无法靠近,接下来是手忙脚乱拆除栏杆——最终据说花了2小时,才真正有效灭火。

图片

或许这10个人本不必死?

因为防控锁死、封堵消防通道,最终会带来风险,这就是大家最担心的事。现在,它还是发生了。

那些封控的人,抱有侥幸心理。发生火灾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到时候再打开吧。”但是历史上有大量证据表明,着火后再梳理消防通道,不可能做到“及时”。

在兰州和郑州,我们看到了救护车不能及时到达,最终让两个婴幼儿死亡的新闻。兰州的120总是打不通,郑州120把孩子转移到非常远的医院。

消防和急救,119和120,几乎是城市“最后一道防线的守护者”,现在都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大量封控一定会阻挡消防车,而医护人员即便奋战到死,也无法解决电话过多接不过来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是大量人不能自由出门看病,只有通过社区打120求救。

我们的城市正在死去。当然,农村也好不到哪里去。在河南,因为农民无法去田里劳动,大量蔬菜即将烂在田里,有关部门采取各种办法,帮助农民收菜、卖菜。

这些困难本来不会存在,让农民到自己田里劳动,让货车司机奔波在道路上,让小摊主像往常那样,在凌晨5点赶到批发市场。让人们劳动,他们就能够养活自己。

现在,人们不得不做很多本来不需要的、多余的事,还要包装成“人间大爱”进行宣传,但是,农民明年的生活到底会怎样,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看广州、石家庄、郑州各地的新闻,都有一种新趋势,他们正在允许、鼓励甚至逼迫打工者回到原籍——这不仅为“原籍”制造困难,也在斩断很多人好不容易才建立的与城市的连接。

那位在体育场方舱上吊的女子,既“不习惯”方舱里的生活,也不敢回道家乡,她担心回湖北老家过年,因为老公和自己的“阳性”,人们会“说闲话”。她代表着我们中大多数的生存状态:在城乡之间,身心悬而未决。

她微信里还有3万块钱,物质上没有到上穷水尽的地步,但是在精神上,她却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路。

城市和农村一样面临着荒芜的可能。上半年上海外滩长草的照片传遍网络,上海有关部门安排一个记者雨中在外滩走了几公里,想证明外滩没有长草——因为对城市太说,水泥地面长出野草,就意味着真正的衰落。

在过去两年,即便是以“烟火气”著称的成都,城市也呈现出衰落的一面。环卫工人不能像往常那样工作,很多小店不得不倒闭、转让,都让城市失去“生气”。而这些“生气”的获得,可能是几代人的努力。

不想传递这种丧的情绪。我的做法是,在能出门的时候尽量出门,走进那些还开着的店铺,去酒吧里喝一杯,和朋友在现实中聊天——昨天,成华区通知酒吧、健身房等密闭空间关门三天,我还感叹,今天只有去锦江区的酒吧里看球,但是上午接到通知,锦江区酒吧也暂停营业了。

我们需要相互鼓励,也需要有所作为。至少要下楼看一看,消防通道是否被人关了,做一些投诉的尝试,这在关键的时候可以救自己一命。现在,只有自己去守住“生命线”。



@庄时利和


24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3 Pro
#微博新知博主# 11月24日,广州新增感染7524例(257+7267)。

数字看着是下降了,但实际上,这应该是近段时间广州最严重的一天。

因为广州的社会面创下了新高,共有89例感染者是在社会面筛出来的,其中42例在天河,尤其是长兴街道和员村街道。

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https://mp.weixin.qq.com/s/-MTACCegTtc1LyEEbuSoBg
昨晚的乌鲁木齐火灾,是所有■新▲疆■人民的噩梦!
天山老罗 中国爱马人 2022-11-25 12:51 发表于江苏
人类的悲伤并不相通。

昨晚,当所有人为世界杯上C罗的进球高兴呐喊时,■新▲疆■乌鲁木齐人民却不得不面对恐怖的彷徨。

一场火灾,10死9伤,还包括孩子。对全国人民来说,这可能是一场普通的火灾,但对■新▲疆■人民来说,却是所有人的噩梦,是压死这座城市坚守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图片

新闻通稿最后一句说相关调查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希望有关部门调查清楚之后,专门开新闻发布会把调查事实陈述清楚,逝者需要的不是默哀,是调查,是交代,■新▲疆■人民需要一个交代。

疑问:消防车为何无法及时进小区?

新闻通稿里说,19时49分发生火灾,22时35分扑灭明火,将近3小时才成功灭火,如果能再快一点是不是就不会死这么多人,什么原因这么慢?

从火灾现场传出的视频来看,消防车无法进入小区,只能从小区外面远远的往火灾处喷水,但因距离太远根本喷不到。

▲ 距离太远根本喷不到。

所以,消防车为何无法及时进小区?什么原因?这些问题再新闻通稿里都一句没说,希望官方调查清楚,给■新▲疆■人民一个明确交代。

图片

▲ 小区门口道路异常狭窄。

▲ 小区门口疑似安装阻止车辆通行的障碍物,工作人员正在拆除。

▲ 小区内部也疑似安装阻止车辆通行的障碍物,工作人员正在拆除。

此情此景,生而为人,岂能不怒?

图片

图片

图片

阅读 10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早报网
【下午察:富士康“大逃疫”到“大抗议”】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的富士康工厂才刚补齐10月底“大逃疫”造成的劳动缺口,又出现了员工试图逃离的情况,但这次更让他们困扰的是,还有大量员工团结起来抗议维权。

本以为在弥补员工缺口后,这座世界最大的苹果手机制造工厂终于能迎来生产正常化,为世界各地的苹果迷们生产最新的iPhone,但怎知“大逃疫”才过不到一个月,又有“大抗议”,不禁让人们怀疑:“富士康到底怎么了?”  (到联合早报网看全文)



@鹧鸪下的蛋
我人生最主要矛盾可能就是12岁前就被老师灌输并相信一定要去美帝,而爹妈一心只希望借由我去“口里”,离开■新▲疆■。
从高考报志愿时我就只考虑浙江福建广东三省,选择居住地只会更谨慎。考研调剂到广西云南,他们为我没有去而责怪我很久。我告诉他们女生去一个欠发达地区有多可怕,他们都说我想太多。
我小时候多爱乌鲁木齐超话,想着离开家就得去一个比它更好的地方。现在,全市人看全国,都是更好的地方。
先点上100串烤肉配乌苏,想吃哪家端哪家,到现在都不知道老板们是怎么互相结账,广场上的夜市吃完再跳会民族舞,快乐和太阳一样永远不会落下。
2000年左右商场里就有例外素然,百盛也搞起了跨年夜,深圳城新华书店可以买到全世界,南门音像店还可以淘到打口碟。
东边是博格达峰镶嵌的天际线,南边是冰川和草原连成一片的南山牧场。原始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美味蘑菇,吃了很多年都没中毒。
记得有年暑假在南山度假,大人们在一个毡房里打麻将,我自己摸黑出来尿尿,主人家的哈萨克族小男孩说夜里有狼。我犹豫要不要往前走,他说:“我保护你。”“我不看。”
回来的路上,星落莽原,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亮。
管理■新▲疆■的人啊,你们怎么能配得上那些眼里有星星的人啊。收起
11-23 06:21



@湖南日报
【#湖南健康码多了蓝码# ?湖南疾控权威解答】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我省多地发生入(返)湘人员没有落实落地检措施引起疫情传播的情况,为了更科学精准的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湖南省健康码已上线蓝码。记者今天采访湖南省疾控中心相关专家,就蓝码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
一、哪些人会被赋蓝码?
外省入(返)湘人员自抵湘之日起5天内,“湖南省居民健康码”会赋蓝码(红黄码除外),并弹窗提示“入(返)湘人员未满5天”。
二、蓝码人员正常就医、孩子上学等受影响吗?
正常工作、看病就医、孩子上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不受影响,各地不得加以限制。但持蓝码人员要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全程戴好口罩。蓝码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可在绿码采样点进行采样。
三、蓝码人员要注意些什么?
自己的健康码变为蓝码后,请不要前往餐饮服务、购物中心(含百货店)、商场超市、农集贸市场、美容美发、洗(足)浴、室内健身、歌舞娱乐、游艺厅、网吧、酒吧、密室剧本杀、棋牌室等公共场所。
四、蓝码人员该如何解码?
持蓝码人员抵湘后的前三天,请每天完成一次核酸检测(含“落地检”),第5天再进行一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的,自动转绿码。请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如未进行核酸检测可能会变为黄码。当被误赋蓝码后,可向辖区社区、街道、县区疾控中心申诉解码,凭行程卡记录解码。http://t.cn/A6KUoObc #蓝码人员可正常上班上学# #蓝码人员可在绿码采样点采样#



@大风吹奏
#蓝码#
毫不掩饰的说,我认为遍地开花的趋势已经确立,难以逆转。
背后的原因,昨天日本首相和法国大使馆的声明,可见一斑。

奥美克隆不会给我们翻烧饼的机会,所以大家还是物质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物质上:贮备好药品、食品。
心理上:正确认识奥美克隆的危害,既不要恐慌,也不要以为放开后万事大吉,毕竟台湾和香港热乎乎的在那里摆着,包括将要面对的死亡,要做好迎接更大的困难的准备。

当然,在这一个过程中,全国各地也无法做到齐步走。那么那些提前放开的地区势必会被其他地区封控阻拦,甚至被孤立成为一个孤岛。比如某庄。
然后这一地区物流、人流几乎被切断,将遭受重大损失。

谁先顶不住谁先损失,直到逐步完成这一过程,大家都差不多了,谁也不嫌弃谁了才行。

今天我石家庄的朋友爹娘两口都阳了,老人还有糖尿病、心梗,放了支架。她和孩子特殊原因无法打疫苗,也是相当担心。
北京的朋友一家四口,把孩子从河北衡水接回家之后,孩子立马阳了,其他三人也已经出现症状,大人憋气,孩子发烧。
这样的场景离我们每一个人都越来越近了。

今天我查阅了好几个县城的ICU病床数,几个县城人民医院也就是10~20张。平时利用率都在95%以上,一旦爆发大的疫情,县城以下的状况可想而知。
小地方的,自求多福吧。



@嘉良刘
#■新▲疆■一高层住宅楼火灾致10人死亡#
媒体对这场火灾的报道不合格!
早晨才和一位大社的媒体从业人员聊天,他说,他的休息几天,调整一下。。。
后面还说了很多!
才聊完,就看到媒体对这则火灾的报道,短短的几百字,注重强调了该小区为低风险小区,居民可下楼活动!
而后,这则消息,被很多人认为报道的不合格!这位■新▲疆■的网友问:为什么不说清楚啊,说低风险小区下楼每天只有两小时啊!
著名医生李清晨问:为什么通告丝毫不提消防车赶到进不去小区的事?
也有普通的网友放出了另一个视角的视频,为何记者没有看到呢?
为何没有发掘出,消防通道被私家车堵住的现象,而私家车为何动不了呢?
还有下面这个细节,为何发生了火灾,有人却做出让大家把门关好,在房子待好的违背常识?
这点怎么没有发掘出来?
每一场灾难后面的因素都很重要,而媒体的职责便是尽可能地发掘出现场的真实东西,发表出来,让民众们看到翔实的真实信息,对后面的灾难以供借鉴!
而非是,率先强调这个小区是低风险地区,不知道要表达的是什么?
难道表达的是,当下低风险的小区可以不封锁,其他高风险的就可以这样?

真实,原本是新闻的生命;客观,原本是记者的职业道德。——易中天

我真的为记者这个职业,感到悲哀。——牛刀

文|linzhongmubai

#乌鲁木齐住宅楼火灾疑因插线板着火引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巴人望月
#乌鲁木齐住宅楼火灾疑因插线板着火引发#
请不要再封死逃生通道

昨晚,一栋高层住宅楼的一场大火,让乌鲁木齐的10位同胞,不幸罹难。

这几年,死人的消息不时传来,我们时时心痛不已。

虽然当地通报第一时间说,该小区为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区,居民可下楼活动。但作为一个封控了100多天的地方。这个说法,让很多人觉得,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

(有网友爆料:消防通道焊死,道路汽车占道,静默100多天汽车亏电打不着火挪不动车,消防车到点40分钟都无法开展工作。)

人们为什么都在缅怀?都在质疑?

因为这三年来,我们看到大江南北,无数小区、无数楼栋,动辄被封控,动辄被铁皮围得水泄不通,动辄把逃生通道、消防通道锁得死死的。

如果你不是天选打工人,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置身这样的场景,纵使你有上天赐予的翅膀,也飞不出去。

放眼全球,我们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民了,无怨无悔地支持防控大局。让居家就居家,让隔离就隔离,让静止就静止。能贡献的,我们都贡献了。

这么好的人民,难道不值得被稍微善良对待一下?难道还要让我们拿生命来贡献?

自抗疫以来,最高层一直强调的都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个要求,至今没有丝毫改变,并且被反复要求。此外,最高层还经常要求各地不得层层加码。

然而这些要求,一到地方,瞬间就不知道打了多少折扣,加了多少匹马。

昨晚的大火,让人们不禁想问:无数人命之后的10条鲜活人命,可以唤起加码者的良知和人性了吗?

要疫情防控,我们继续坚决拥护、坚决支持。但能否请加码者,把逃生通道,把消防通道,留给我等小民。

你留着,即使逃不出去,也不怨你。你不留着,即使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小区已经被封上了,门磁已经上上了,大数据追踪已经用上了,我们也很听话配合,不会也不敢到处乱跑乱窜。

请问加码者,能不能给我等小民,留一条逃生出口?

人在做、天在看,头顶三尺有神明。加码者,你们也是人,也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也有家庭。从理论上讲,你们所在的小区、所在的楼栋,也会被封控。当你在下令或者给小区焊铁皮、锁通道时,你能否在心里稍微闪过一丝善念:要是昨晚的大火,烧在你家,你是啥感觉?

新冠不是妖魔。不是所有的空气里,都弥漫着新冠,只要你呼吸了这口气,你就感染了,你就留下后遗症了,你就没救了。

加码者以及支持加码者,良心发现一下吧:你想做啥都可以,但请恢复一点人性、恢复一点良知,不要再封死逃生通道!

为突遭横祸、还没有好好过完正常人生的10位同胞,深深致哀!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