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71)



//@Ariadna_con_el_hilo:我在其他城市也接过一次,对方晚上10点半打来查要各类信息,无官方证明,我拒绝提供之后,对方勃然大怒称自己也有家有孩子不容易……完全不在一个讨论区间就……[允悲][允悲][允悲]
@董董Mercurio
刚接了一个电话,是个普通手机号,说是社区工作人员,报了我的名字和小区,问我在哪一栋楼哪一号。我表示拒绝和对方通话,除非用官网可查到的工作电话给我打过来。

对方说:“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电话。”我说:“你直接这么说是没有意义的。我不可能对一个陌生电话,把自己隐私报给你。你如果没有电话,那我们约个时间,在小区门口见面。我没问题。但我现在不能和你继续通话。”我觉得我支持了他的工作,也给出了合理方案。

这种程度的抗疫带来的无数问题中,侵犯隐私是其中之一,虽然比起其它灾害,这已经算比较轻的一种,但依然不能忽视。隐私权在我们社会好像是不存在的。人们伸手去索要,理直气壮的,也感知不到自己做的不妥。



https://mp.weixin.qq.com/s/wMK35tDCGTts41CuCK8aBA

癌症患者们的“上海生存”
原创 每人作者 每日人物 2022-05-26 15:02 发表于北京
图片


图片


过去两个月,在上海这座医疗资源被剧烈争夺的超级大都市,癌症患者无疑是最脆弱的那部分人。



他们是被死亡追着跑的人,却在就医路上遇到重重困境——我们记录了一些癌症患者的经历。这其中,有迷茫无助、焦虑绝望,也有相互帮助,人性闪光。这是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在疫情下与死亡赛跑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如何在疫情下奋力生活的故事。









文 | 罗芊

编辑 | 金石

运营 | 栗子






图片
那扇小区的门
图片

从3月末开始,上海7日内有阳性感染者报告的居住小区,被划为“封控区”。对于很多癌症患者,如何走出小区的大门,是他们就医之路上的第一个关卡。



当时,政策层面上明确规定了要确保普通群众的就医需求,但具体到每个社区、每个居委会,都会有不同的规定。



刘清是一位被困在“封控区”的癌症患者。她是上海本地人,10年前,她27岁,确诊乳腺癌。治疗后一直吃药维持。去年年末,常规体检时,医生发现,她的肺部有3个结节,后经诊断确认为癌细胞转移,肿瘤复发,随后,刘清开始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



癌细胞转移,意味着肿瘤进入晚期,她需要每个月打一次针,配一瓶药,一瓶药13667元,报销完所有,一个月看病净花销6000多元。今年年初开始,刘清过上了一种“掐准时间”的规律生活——每个月掐准时间看医生,每天掐准时间吃药,每看完一次医生掐准时间报销。



3月末,疫情来了,刘清所在的小区被划为“封控区”。其实,在4月5日之前,刘清并不慌张,她每个月11号看医生,在她的设想中,浦西应该5号就解封了,她11号看医生,时间还很充裕。但4月5日,并没有迎来如期的解封,她有些慌了,致电居委会,得到的答复是,“封控区不能出小区”,于是开始“拼命打电话”。



“从早上开始,一直打打打打打,不停地打12345,打政府热线,打新闻热线”,几乎所有能求助的电话,她都打了,她还在各种新闻App上面留言。那时候,电话并不好打通,有时候打几十个电话才接通一个,电话一通,她心里就祈祷,“这个电话帮我一下吧,帮我一下吧,让我出去吧”。



近一个月过去,刘清说到当时的情景,还是忍不住哭了。她形容当时的自己,“整个人就已经在悬崖边,整个天都是黑的,连我的心也在流眼泪”。那时候,妈妈跟她说话,她一个字都听不进去,就是像发了疯一样狂打电话,狂留言,饭也不想吃。最绝望时,她就想,11号那天,要冲出去,“不管怎么样,我就是要看病!”



好在,求助的第三天,她遇到了一位“松动的螺丝钉”,那是一位社区工作人员,是位男性,姓李。刘清的诉求很简单,她只想在4月11日能够走出小区,但居委会不允许,而这位李先生正好是她所在小区居委会的上级。



刘清那几天打了太多电话,她甚至都不记得自己和李先生具体讲了什么,只记得自己一直在哭,说自己是癌症患者,37岁,需要出门看病。她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年轻,还是因为自己哭得太伤心了,李先生很爽快地答应她,“帮你打个电话问问”。



这个电话过后,刘清得到了居委会的出门许可。



4月11日,刘清骑着电动车去了复旦肿瘤。她记得,那天医院里的人很多,她打了针,也开到了药。后来,在患者互助群里,她看到了很多要跨江化疗的病人,确诊为新冠阳性的病人,外地来租房住的病人,等着医生解封才能开刀的病人,她觉得自己真的太幸运了。



那天开药回来,刘清特意打了电话去感谢那位李先生,谢谢他愿意承担责任,愿意为自己打那个电话。她很激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谢,就一直重复那句“谢谢”,她边说边哭,说了十几遍。



刘清能感觉到,李先生有些惊讶,对他来说,自己只是“跟居委会打了一个招呼”,他没想到,对一位癌症患者而言,这是这么重要的一通电话。谈话的结尾,李先生说,“能够帮到你,我也很开心。”



图片
▲ 从三月中旬开始,上海的多个小区逐渐进入封控状态。图 / 人民视觉




图片
核酸,核酸
图片


徐芝的母亲也是一位在复旦肿瘤就医的癌症患者。和刘清不同,徐芝所在的小区并没有阳性病例,不是“封控区”,因此,出门没有那么困难,真正令她犯难的是——核酸。



徐芝一家是山东人,去年6月开始来上海看病,租住在嘉定区江桥镇,一居室,月租3300元,父亲出门打零工赚钱,徐芝则照顾母亲。



徐芝母亲确诊的是两癌,胆管癌和肝癌。4月1日,是徐芝母亲的化疗日,那天,她们顺利地在二级医院做了化疗,但医生提示,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疑似复发,需尽快前往复旦肿瘤找主管医生做进一步检查。



徐芝迅速为母亲抢到了一个4月6日的专家号。她思路很清晰——4月5日浦西解除封控,4月6日清明假期也过了,医生正好上班了。



4月6日当天,徐芝带母亲出门,小区门口的工作人员对她说,出门可以,需要两次核酸,“出去的时候做一次,回来时再做一次”。徐芝和母亲都很快接受了这一要求,她们是外地人,租户,社区说什么,她们就做什么,她们很清楚,这个出租屋是她们唯一的落脚点,出去了,一定要保证能回来。



于是,这对母女骑电动车先去了最近的江桥医院,没有核酸点,又骑去了稍远一点的南翔医院,也没有核酸点,徐芝在健康云上查,按照距离排序挨个打电话问,最后发现,电动车车程能到达的医院,没有一家可以做核酸。



因为核酸的问题,4月6日,徐芝母亲过号了,没有去成医院。



医生下一次出诊在4月13日。那天,全家人严阵以待,早早做好准备,徐芝父亲和居委说明情况,附近实在找不到核酸点,他们带着3支抗原当着居委会的面做,全家阴性,得到居委会关于核酸的“赦免”。



徐芝的家离复旦肿瘤徐汇院区大约20公里左右的路程,他们选择住在这里,是因为附近有许多卖菜的老乡,还有在沪打工的亲人。平常时候,若是不需要母亲亲自到场的看诊,徐芝和父亲通常乘地铁去医院,一小时以内可以到达,若是患者必须到场的治疗,他们一家会在早上打一辆车,让母亲有个座位,40分钟以内可以到医院。



这一天,因为电动车只能坐得下两个人,父亲带着母亲等骑了20多公里到了医院门口,但因为没有核酸电子报告,“保安怎么说都不放人”,徐芝有些崩溃了,发布了一则求助微博,“现在人就在医院门口,拿着抗原阴性却进不了”。



这则求助获得了100多人转发,100多个评论,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那天,徐芝一家还是没能走进医院。



这也是整个4月,上海居民就医的一大痛点——很多医院都要求前来就诊的患者持有24小时内的核酸阴性证明,更重要的是,这个24小时按照核酸采集时间计算,但那时的上海,核酸检测需求巨大,很多检测从采样到出报告,会超过24小时,因此,很多患者在历尽波折好容易赶到医院之后,依然被核酸问题拦在门外。他们中的很多人会选择在医院再做一次,4小时后出结果,只是,4小时后,医生很可能已经下班了。



徐芝一家先后错过了4月6日和4月13日的就诊,下一次医生开诊的时间是4月20日。接下来的一周,这家人制定了更完善的计划,徐芝父亲在一个雨天摸索出了一条做核酸的路线,4月19日这天,他载着徐芝母亲,去20公里以外的医院做核酸,并且找到了给电动车充电的地方。



4月20日,徐芝母亲终于见到了主治医生。也是在那天,他们听到了那句患癌世界里“最动听的话”——肿瘤没有复发。



图片

▲ 上海,等待核酸采样的市民。图 / 人民视觉




图片

一份互助表格
图片


徐芝一家终于就诊成功后的第八天,4月28日,上海市卫健委发布了一个就医无需核酸证明的医院名单,在这些医院中,有些医院需要患者健康码和行程卡双绿码,有些医院提供现场的抗原检测,患者可以在医院门口现场测抗原,持双绿码和抗原阴性结果,即可就医。



但在这份名单公布之前,很多急需就医的患者依靠的是一份源自民间的、名为“上海医疗紧急求助”的在线文档。



这份文档的创建者叫华融琦,上海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在读学生。他学习的是国际组织人才方向,这个专业的许多学生毕业后将去往联合国和WTO等国际组织工作,他们有着极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



华融琦并不是第一次组织类似活动,两年前的湖北武汉,去年的吉林通化,他都组织过物资募捐。这次,比起募捐,他敏锐地发现了紧急医疗求助还没有人做,他决定补足这个小缺口,“关注那些处于所有人之间的,容易被忽略的阴影地带”。



这个文档目标很明确,就如它的名字所写——第一,聚焦医疗层面,第二,必须是紧急的。新冠阳性收治、透析治疗、癌症治疗,这是当时最亟需被看到的需求。



表格创办后正值清明假期,许多大学生加入其中,他们给自己起了名字,叫“守沪者”。针对每一条求助,志愿者们会向居委会、医院、交警大队等机构或部门打电话,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反馈信息给患者。



只是,这毕竟是一群大学生组织起来的志愿者群落,他们没什么医疗资源,收集到众多需求,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于是,他们决定对外求助,“希望更多有医疗资源的个人、团队、组织联系我们”。



上海阿特蒙医院的肿瘤科医生刘臻看到了这份求助,他主动联系了华融琦,决定将“癌症患者互助”这一块工作承接下来。



针对肿瘤患者遇到的各种共性问题,刘臻和他的朋友们做了一份更有针对性的指南,名叫“上海抗疫期间肿瘤患者就诊指南”,对信息查询、交通方式、转院治疗、买药配药等肿瘤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做了解答和梳理。



图片
▲ 上海一家医院内,身穿防护服的志愿者为社区居民买药。图 / 人民视觉


他们列出了“可化疗医院列表”,详细标明了医院、联系方式、是否可以门诊化疗,是否可以住院化疗,是否可以使用医保,包括备注栏,综合患者反馈,会写上:有几个治疗床位,需要什么样的核酸报告。



他们还建立了肿瘤患者互助群,让患者们互通有无。在信息不明朗的4月,许多患者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真实就医记录,给其他人作参考——



4月17日。重要信息:目前上海唯一不需要核酸报告的通道:上海第十人民医院。1.急救绿色通道24小时开放。2.对无核酸阴性报告患者救治不延误。3.医院联络渠道畅通,第一时间有响应。



4月18日。普陀同济医院,提前预约普通门诊肿瘤科。医生会根据之前病历配靶向药,需带好24小时核酸阴性报告。我爸今天在胸科医院入院治疗,据日间病房护士说,周日胸科医院也能做核酸的,有需要去胸科医院的参考下。



4月18日。复旦肿瘤医院(徐汇院区)就诊分享:人挺多的,戴了两层口罩,带了一瓶酒精,差不多见底了。医院门口可做核酸,目前是24小时核酸进复旦肿瘤医院,为了周一上午的病患顺利进院,周日上午半天,核酸检测开放,切记周日下午没有核酸,别跑空。如果当天做核酸,当天看病,只能挂下午的号。



这些建议都非常的具体,具体到,车停在哪条路上,打车单程一小时大概花了多少钱,一定要记得带医保卡,手摸过不确定的东西要马上消毒,记得带上水和干粮,记得不要碰脸部任何地方。



YIN是刘臻的同事,从3月20多号开始,她便开始利用手上的资源帮助一些肿瘤患者送药,刘臻和她说起互助文档的事,她欣然加入了。



我和她通话时,是她在办公室打地铺的第31天。她讲起这些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有一天,医院临时出车去接人,可以跨江,她赶紧在群里同步了这一信息,很快,需求传来:一个小姑娘说自己的外公前列腺癌,药已经吃完了,全上海只有浦西一家药店可以买到这种药。



那天,司机在南京路的药店门口排了两个小时,终于买到了药。事后,小姑娘写了一段长长的感谢“小作文”,里面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尝试了无数方法,今早幸运的事件发生了,我一分思考都没有就把几千的费用转给一个陌生的微信号码,因为,这是我全部的希望。而它也没有被辜负。



图片
▲ 图 / 受访者提供




图片
一位特殊的志愿者
图片


在肿瘤患者的互助群里,有一个志愿者,名叫张安华,最初,大家都以为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志愿者,他还帮抑郁症患者联系过送药,直到有一天,他在群里问,“有没有地方可以做日间化疗”,其他人才知道,原来他也是癌症患者的家属。



张安华是一位“沪漂”,他的父亲去年6月末被诊断为肺癌,从老家来上海治疗。为了父亲住的舒服,他整租了一个一居室,离上海市肺科医院很近,父亲的治疗效果不错,有合适的靶向药可以吃,吃了五个多月,今年年初耐药了,3月4日进行了第一次化疗。



癌症的化疗具有周期性,一般每隔21天一个疗程,按照正常的节奏,张安华的父亲应该在3月25日进行第二次化疗。3月23日,他们所在的小区因出现阳性病例而封闭——而当时,肺科医院不接收来自封控区的患者,张安华父亲若是要就医,只有一个选择,去定点医院上海市浦东医院。



癌症的特殊性在于,它很少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致命,但它又时刻吞噬着患者的生命。而由于病程较长,大多数癌症患者都会跟随熟悉自己病情的医生治疗,这也意味着,即便去到浦东医院,张安华的父亲也无法进行抗癌治疗。



第二次化疗错过了,等到4月15日,又过了21天,这本该是张安华父亲第三次化疗的时间,但第二次化疗还没做上。



化疗延期,也被称为“拖疗”——在很多疫情爆发的城市,这是癌症患者们的普遍困境,在上海尤甚。



4月16日,张安华终于成功带着父亲前往肺科医院,但因为身体太过虚弱,父亲的血液指标没有达标,需要打针,等指标回升达到化疗条件后才能继续化疗。



5月6日,这本是张安华父亲第四次化疗的时间,但因为血液仍未达标,他仍未做上第二次化疗。那天,在肺科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张安华,父亲的肿瘤恶化非常快,“增大了许多,唉”。



在张安华讲述的治疗经历中,最令人难忘的是他带着父亲去到医院,再从医院回到家的过程——



这两个月,为了让父亲减少被感染新冠的可能,不耽误治疗,每次出门,张安华每隔5分钟拿免洗洗手液帮父亲洗一次手,凡是父亲要触碰的东西,口罩、椅子把手、哪怕是拿就诊卡,他都会消毒一遍。疫情严重时,他们穿防护服出门,进医院一套,从医院出来之后,再换一套新的,两个人一天要用四套防护服。等到了家里,防护服扔掉,露在外面的鞋、包全部用消毒水喷湿,穿的衣服全部洗掉。



这不只是一位癌症患者的经历,也是疫情爆发时,无数肿瘤患者的经历。



图片
▲ 图 / 视觉中国



图片
一家特殊的酒店
图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有两个院区,2000多张病床,36个临床科室,700多位医生,1200多名护理人员。去年,院长郭小毛教授在建院90周年学术论坛上也说,“复肿”是上海乃至中国肿瘤诊疗的“桥头堡”。仅去年一年,这家医院的门诊量达173.4万人次,在最新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它的考核成绩为A,位列肿瘤专科医院全国第二名。



能去“复旦肿瘤”治疗,承载着许多外地癌症患者对生的期盼。在复肿徐汇院区,沿着东安路,许多老旧的居民楼被改造为“癌症旅馆”,有的“房间”原来是一个不足6平米的阳台,外地来的癌症患者和家属愿意租住在这里,因为它们离医院近,可以做饭,还便宜。



复肿的浦东院区靠近外环高速,老旧居民楼不多,附近的酒店成了患者们的临时落脚地。雍乐精选酒店距离复肿浦东院区不到3公里,里边常常住着癌症患者。



4月初,志愿者Mika发现了很多来自这间酒店的求助——3月21日,这家酒店一位客人被确诊为阳性病例,开始封闭式管理,近20位外地来沪就医的癌症患者被“困”在这里。



吴琦就是其中一位。他是石家庄人,2020年8月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因为妹妹在上海,他的抗癌治疗第一站选在了上海,在上海接受了放疗,之后在北京接受化疗。



今年3月,因为化疗效果不错,北京的医生建议吴琦再去一躺上海,让初诊医生判断一下,是否有条件进行第二次放疗。



面对癌症,吴琦和妻子曹盈萱尽了全力。他们去了最大的医院,为了用上最新的药,每个月都要花费2-3万,前一阵,他们刚卖了房子。



这次的上海之行,吴琦一个人来,他挂了3月23号的复肿的门诊号,但离就诊只剩一天多的时间,酒店忽然被封了。吴琦懵了,远在石家庄的妻子曹盈萱开始行动,她打了很多电话,“一睁眼就开始打12345”,不停地打,打到最后手机里拨出的全是座机号,都分不清哪个号码是哪个单位。



就诊日到了,吴琦还是无法出门,只能拜托还能自由出行的妹妹拿着自己的挂号信息去找医生,用视频的方式完成了这次问诊。那天,医生的建议是,不做放疗,按原计划化疗。



按原来的化疗节奏,吴琦本该在3月24日进行化疗——如果不是因为疫情,他有两种选择,一个是3月23日看完诊直接去北京,3月24日在北京化疗;或者干脆不走了,让复旦肿瘤的医生帮忙开化疗药物,在上海做完这次化疗——但现在他被封控在酒店,两种方案都泡汤了。这也意味着,吴琦这次来上海“白跑了一趟”。



图片
▲ 以复旦肿瘤为代表的上海多家医院,承载着很多肿瘤患者生的希望。/ 视觉中国

但上海的情况并没有好转,没过几天,酒店所在的园区被封控,等到3月28日,整个浦东都被封控了,接着浦西也在4月1日被封控。



吴琦拖疗了。妻子曹盈萱不知道该做什么,除了疯狂打电话求助,只能远程给他抢食物。



这些被困在酒店的癌症患者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和吴琦一样,许多患者都是一个人来治疗。患有乳腺癌的杨女士和陈女士,她们都是一个人住在酒店,杨女士的癌细胞已经转移了,晚上会在睡梦中疼醒,身上有针扎一样的放射性疼痛,陈女士患的是乳腺癌中分型严重的三阴性乳腺癌,放疗的地方都脱皮了,腋下有疼痛感。



被封控在酒店十几天,她们夜里基本都睡不着,陈女士曾在接受沸点记者的视频采访时说,她最大的诉求就是希望能早点出去看病,“昨晚11点多还在拨打12345”,求助了太多人,她们已经不知该求助谁了,“感觉自己被抛弃了”。



4月7日,在拖疗了14天后,在媒体的关注和居委会的帮助下,吴琦和其他十几位癌症患者终于走出了酒店,前往复旦肿瘤治疗。



但又有意外状况发生,因为着急,吴琦挂错了科室,医生开不出来他需要的化疗药物,必须重新挂号,而下一个号排到了几天后。



那天,吴琦“一下子就崩溃了”,他和妻子双双在电话里哭了,他在医院坐着,从早上一直等到中午1点多,依然没有找到解决办法。



最后,在互助群志愿者的帮助下,吴琦第二天去一家私立医院打上了化疗——这也是很多拖疗患者最终的解决方案,在特殊时期,一些私立医院成了救命稻草,正如吴琦的的妻子曹盈萱在电话中说,“那个时候,只要能打上针,不管公立私立,不管多少钱,就是搭个大棚给打针我们都愿意的”。



4月18日,吴琦终于乘坐高铁离开了上海,在济南隔离了两天、在石家庄隔离了5天后,他终于回到了家。



图片
▲ 5月,上海火车站候车大厅,部分旅客逐渐启程离开上海。图 / 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图片
医生们的努力
图片


为了撰写一篇关于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的研究文章,第二军医大学的博士生明星曾与多位肿瘤患者进行了交谈。



在他的访谈中,一位34岁的女性如此总结自己生病的感受——生病之前自己像一只蚂蚁,生病以后就像安静的吊在树上的一个茧,“我安静地呆在里面。到医院的这段时间,就觉得像是在茧里面,觉得挺安全,只要有人给我开方子,让我吃药,给我药水,证明在治疗,就觉得踏实”。



但在这一轮爆发的疫情中,上海的医院大多陷入“开诊-感染-停诊”的循环中,R0值10的奥密克戎传播性强,隐匿性高,截至4月24日,上海新冠感染者累计数已超过50万。



李进是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据他估算,包括新发病的,带瘤生存的,外地来上海看病的——“上海上百万的肿瘤病人总是有的”。这上百万癌症患者,非常需要及时去医院,才能有“安全感”。



但过去一个多月,因为核酸采集需求量巨大,很多医院的医护都去了一线支援。在东方医院,许多科室都关掉了,肿瘤科抽调了一半以上的人去采核酸,这还是院里被抽调的较少的科室,“连我们的会计都培训上场了”。



封控最严重时,李进多数情况只能出特需门诊,他所在的肿瘤科4月份平均每天大概只能看20多个号,比平时“至少减少60%以上”。



作为一位资深的肿瘤科专家,这段时间,李进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对于肿瘤患者来说,拖疗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对此,李进的回答是,肿瘤治疗有周期性,通常二周到三周要做一次化疗,如果遭遇意外情况不得不推迟化疗时间,推迟两周,临床上是可以接受的,再往长时间推迟,可能就会影响治疗效果,“那肿瘤就要长了”。



王兴是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做过住院医师,现在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4月20日晚,我们与王兴医生通了电话,从前他所在的胸外科一天要看100-150个门诊,现在每天只能看7-8个,“化疗的坑只有五个”。



他是一位很有同理心的医生,也曾是癌症患者的家属,他非常能理解肿瘤患者迫切想要就医的心情:“换位思考,如果我们自己家人得了肿瘤,会不会说等三个月再去切呢,是不是一定还是尽快去切,尽快就是指,我们只要有能力我们就去切,不会说我们慢慢等,不要紧,过三个月再说吧,这是不可能的。既然自己都认为我们不会去拖,为什么可以去劝病人可以耐心等待呢,这也不合理。”



图片
▲ 王兴。图 / 受访者提供

但在疫情爆发的阶段,医院也有医院的难处。特别是肿瘤医院,“要化疗的患者来了,不收,于心不忍,但是收来了,如果把其他化疗的病人全感染了,他们白细胞又低,那又该怎么办?”所以只能有限度地开放。



至于几乎停滞的手术,李进也谈到了医院的为难,“手术的话是开放的,病人又不能戴口罩,做手术还要插管,做麻醉,呼吸是开放的,开放就等于有可能会把所有参加手术的医生护士,麻醉师全部感染。所以不到紧急情况,目前手术都是推迟的。等到疫情稍微控制一点再去做手术。”



面对正在与生命赛跑的患者,医生们也在竭尽所能地提供帮助。



4月中旬,王兴医生注意到,由于医保报销限制,许多慢性病和肿瘤患者只能一次开一个月的药,封城第3周,很多人的药不够了。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如果上海这边有需要配药的朋友,可以私信我,只要能帮大家开的都不限制。那天开始,他收到了几千条微信好友请求,因为加好友太频繁,微信号还被锁了,申诉后才解封。



“医生在疫情最困难的时候要有一定正义感”,这不仅是王兴一个人的想法。



4月,李进医生除了出特需门诊,基本每两天义诊一次,每次半天时间,一次能看15个病人。



4月19日,我在线上观看了一场上海长征医院王湛医生的义诊,王医生很认真,他做好PPT,叮嘱了患者们几个疫情时的诊疗要点以及告知他们如何与约床位。因为总有新患者进来,不知道情况,不到一小时的直播义诊,王征医生讲了6遍如何约床位。



在肿瘤患者互助群,也常常能见到医生的义诊信息。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胃肠肛肠外科主任宋纯,和群里的大家在线聊“晚期胃肠肿瘤患者的治疗希望在何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赵晓菁医生,和大家线上聊“如何在疫情期间及时就诊仁济医院胸外科”。



还有些医生成为了互助群的一份子。5月14日,一位患者在群里发问,“请问如果16号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pet-ct的话,几号可出结果?”复旦肿瘤放疗科的倪医生马上回复他:第二个工作日。也就是17号。



最令人难忘的一件事发生在5月1日,一个随申码红码的孩子在瑞金医院急诊看上了病,病友们都很惊讶——那是一个患有骨肉瘤的孩子,化疗已经拖了一个月了,医生一直关注他的病情,自己要开诊了,提前两天通知家属一定要想办法挂上号,“化疗不能再拖了”。那天,孩子进不了医院门诊,医生就自己出来门口接,他让持绿码的患者家属在门诊开了化疗药,然后带着孩子去急诊找他上药。那位医生姓鲍,患者家属很感谢他,“瑞金医院的医生真的是很好很好”。



图片
▲ 图 / 视觉中国




图片
最困难的状况
图片


对于上海疫情爆发前期,时常出现的一些就医问题,作为医生,李进的态度是,“制定政策是一回事,执行政策又是一回事,如果执行的时候执行偏了,这就会造成矛盾”。因此,需要在管理上不断地发现问题,修补漏洞。



现实中,漏洞也在逐渐被堵上。如今,上海各大医院的停诊复诊信息查询也在不断完善。居民们可以用随申办查询,点击左下角“医院停诊查询”。卫健委也做了专门的查询网址,点进去可以看到“医院开诊情况”以及“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可以按照行政区划查询,也可以直接检索医院,医院开诊情况也更细化了,写明了医院地址、联系电话、开诊科室、停诊科室,且将停诊科室标黄了。



因为信息通道逐渐打开、完善,癌症患者群里的“患者就诊信息反馈”,在5月6日之后便没有了更新。很多群也渐渐安静了下来——4月,这些群几乎每天都有上千条信息,如今,这个数字已经减少到了两位数甚至个位数。



唯一一个仍然活跃的群是“阳性肿瘤患者群”,这些患者在这波疫情中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这也令他们抗癌之路面临着最高难度——因为免疫力降低,肿瘤科医生并不建议阳性患者进行化疗,他们都会被拉去治疗新冠,转阴出院后还需过渡7天,这期间,还要面临转码的问题——很多患者都会面临红码迟迟不转绿的困境。



5月18日,我与一位感染了新冠阳性的癌症患者家属通了电话,对方是1950年代生人,现在已经70多岁了,姓裘。电话一接通,裘爷爷就说明了情况,因为妻子肠瘘,他不能聊太久,每隔20分钟左右,他需要帮妻子去做清理。



裘爷爷的爱人是直肠癌患者,2019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之后过了两年“好日子”。去年9月,癌细胞转移到结肠,又做了乙状结肠癌切除手术。4月1日,患者病情加重,但此时浦西已经封控,4月3日,患者出现肠瘘,需要手术治疗。



裘爷爷想送爱人尽快就医,打电话叫120,排队排得很长,叫到两次救护车,第一辆救护车把他们送到医院后,急诊科有阳性病人,又把他们退回来了。第二次叫到救护车是夜里12点多。



送到医院门口还要做核酸,做核酸至少需要四小时才能出报告,他们在医院走廊上等核酸报告等到5点多,总算进了候诊厅。等见到医生,医生一看是肿瘤患者,建议他,“原来在哪儿看的还到哪儿去,我对你的情况又不熟悉。”



走出医院,没有公交,没有出租车,医院离家十几公里,裘爷爷的孩子骑电瓶车把他们接回了家。那一天是4月9号。



等到4月11日,裘爷爷终于挂到了妻子主刀医生的门诊号,上午赶到医院,这位主刀医生却停诊了,找护士台,找医生,找医务处,裘爷爷找了所有他能找的人,最终,医务处将他们送到了急诊。



那天下午,裘爷爷和爱人“稀里糊涂地住到医院的急诊间”,做CT、验血,“天天留观、留观”。4月15日,医院发生严重院感,把他们转移到空置出来的口腔科病房,在口腔科病房住了没两天,又有病例了,又给他们换到急诊的四楼,在急诊四楼住了两天,裘爷爷夫妇两都感染了新冠病毒。



那是4月22日,裘爷爷先有症状,感冒、咳嗽、怕冷,随后,他和爱人的核酸报告都出来了,阳性。这两位老人开始被隔离到一个临时大棚里。4月24日,被转移到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5月2日晚上,裘爷爷睡着了,爱人凌晨三点起夜,没忍心喊他,结果滑了一跤,腰椎骨骨折,“病上加病、雪上加霜,把我人搞得都要崩溃了”。



5月5日,裘爷爷的爱人转阴,5月7日,裘爷爷本人转阴,公卫中心要求他们5月9日出院。妻子的肠瘘没有得到治疗,腰椎骨又骨折了,裘爷爷不肯回家,又过了3天,5月12日,他们终于转回了原治疗医院。



根据相关规定,裘爷爷夫妇需要在过度病房隔离7天,这期间,只能维持治疗,挂点营养液、挂点消炎药,无法手术。



我们通话这天,正是他们在过渡病房的最后一天,裘爷爷在电话里说着说着就哭了,他说目前医院依然无法手术,自己接下来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敢回家,“(回家了)我老爱人怎么办?”



电话到这里就结束了,他又要去帮爱人清理了。



好在几天后,刘臻发来了裘爷爷爱人的最新治疗进展——他们已经转院去了瑞金医院,在那里,得到了相关专家的专业建议。



图片
▲ 上海市卫健委做了专门的医院信息查询网站。



图片
具体的人和生活
图片


在一次交谈中,志愿者Mika讲述了自己这些天最大的感受。



Mika是上海人,母亲是一位医生,自己做投资方面的工作。过去两个月,每到夜里,她划手机,都会觉得很撕裂,普通朋友的群,都在聊,“哎呀,今天小区团购牛奶不新鲜”,“团购的菜是坏的”,“楼上的小朋友蹦蹦跳跳,没办法睡觉”,“现在小区群做核酸,凌晨1、2点,太困了,没办法坚持”。



再一划到肿瘤群,这个人说,“我已经拖疗三周了,医生说我现在再化疗意义已经不大,改靶向药了”,那个说,“钱都花完了,现在还住在酒店里,药也吃完了,没有地方去”,当她看到这些信息时,这些患者不再是遥远的、新闻中的人,他们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体,就在她的眼前,在向她求助。



在患者群里,很多人都改了备注,他们是@浦东-结肠癌晚期-家属、@普陀区 乳腺癌 郜、@浦东-肺癌-家属、@徐汇区 卡卡 白血病、@骨肉瘤-宇翔妈……他们是会计、石油工人、司机、农民、英语教师、商人……也是母亲、父亲、妻子、丈夫、孩子、爱人。



新闻中,他们常被笼统地称为癌症患者或患者家属,是一群悲伤的符号,但如果走近他们,会发现每个人的故事都是那样的具体、鲜活且独特——



刘清是学设计的,她一直和妈妈一起生活。确诊乳腺之后,她在家待了几年,后来终于鼓起勇气走出家门,找到了喜欢的工作。她很珍惜那份工作,同事们的小心思,领导偶尔的不公正,她都能忍,她觉得这是自己失而复得的东西, 是自己继续生活的动力。



徐芝今年才18岁,去年暑假,刚刚高考完,母亲就确诊了癌症。家里人都不想耽误她学习,劝她去上学,她自己决定休学一年陪妈妈来上海看病。在她心里,晚毕业一年没有什么,但如果因为上学错过了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年,这将会是一辈子遗憾。



在电话中,徐芝哭了,她说:“我才18岁,哪有18岁就失去母亲的。”



张安华是一位90后职员,父亲确诊肺癌后,他第一时间将父亲接到了自己的工作所在地上海。因为肺癌患者闻不了任何烟味,包括油烟,父亲没法自己做饭,每天早上,他会煮好一锅粥,中午提前给父亲点好外卖,尽量吃得好一点,晚上下班,他买菜回来做饭,七点半后开饭,就这么生活了近一年。



终于回到石家庄的吴琦和曹盈萱是二婚夫妻,感情很好。他们有很多共同爱好,喜欢旅游、摄影,都喜欢做饭,很聊得来。曹盈萱和前夫有一个女儿,吴琦对这个女儿特别好,待岳父岳母也很好。曹盈萱叫吴琦“琦叔”,和别人聊天,则称“我爱人”。



婚后一年多,吴琦就确诊了直肠癌晚期。曹盈萱不想放弃。爱人确诊那天,她发布了一则微博:此生难忘的一天,不管未来怎样,都有我一直陪你。得知吴琦生病,曹盈萱的父母说的是,“就当是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帮他,咱们得帮他度过去”。



裘爷爷说,他和爱人都是上海人,都是1970年下放到安徽的知识青年,在安徽应征入伍,在当地工作,退休以后才回到上海。他讲,自己相貌很差,爱人既漂亮,又能干,结婚几十年,从安徽到上海,两人经历过无数风雨,他谈起她时,一直说“我老爱人”。



与李进医生通话时,他刚刚解答了一位患者的疑问。那是一位女性患者,28岁,罹患肠癌,她面临两种药物的选择,两种药效果差不多,生存期也差不多,最终,李进为她选择了那款不会掉头发的,“至少这一年她快乐多一点,头发掉完了,她会悲伤,(不要让她)一直到最后都是痛苦的。”



《癌症传》中记录了诗人杰森·辛德对癌症的一段描述:“癌症是一个莫大的机会,让你的脸紧贴在你无法逃避的死亡的玻璃上。”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这些紧贴死亡玻璃的人们并不想认命,他们留在上海,试图与死亡一搏——路途艰险,时光可贵,但没人打算认输。



图片
▲ 5月24日,刘臻在朋友圈发了这张照片,配文:生命力。


(应采访对象要求,患者及家属为化名)




图片

每人互动

你怎么看封锁下的“看病难”问题?





图片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

侵权必究


作者
每人作者
喜欢作者



@雲中上師
53分钟前
来自 iPhone客户端
真有这事吗,还是谣言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sven_shi

30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2 Pro Max
很多在校大学生是真不知道自己在被领导当枪使。像上海交大学生因为逗猫被通报批评就是个典型。事情本来很简单,就是个学生在学校里拿根草逗流浪猫,学校里发现了,就直接通报批评,取消评优,最后还来句恐吓,说出现不良后果还要给他追责。

这是谁做的处理?

是上海交大的一个中层领导。

这个处理对吗?

明显是错的,因为过份。

如果追责追谁?

是追责处理的那位领导,具体到个人。

这是学校里领导经常出现的一个情况,因为大学是个独立王国,他们在学校里和学校外是两类人。学校里面对的都是被自己管理的学生,出了学校就是个普通人,说有级别,也就那样。

所以在学校里的时候他们的管理方式非常粗暴无理。假如真的是因为担心学生因为逗猫被抓伤,导致要打疫苗,让校领导要安排疫苗很麻烦。他第一时间应该什么?

作为老师是教育学生,劝导教育才是老师应该做的。如果说流浪猫狗在学校里面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损害,比如猫狗会抓伤咬伤学生,老师应该替学生避免风险,主动处理流浪猫狗。而不是等猫狗咬了学生说学生有错,学生打疫苗会让学校麻烦,所以去处理学生。

这个道理我觉得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该明白。

那么为什么校领导那么干?表面是为了减少麻烦。因为学生好管,猫狗难管。找个学生处理一下,通报批评,把学生吓一吓就可以了。根子里面是他不用对学生负责,但是要对上负责。

但是这件事情真出问题了,被舆论关注了,上面要来问责了,他怎么办?

学校是个独立王国,要保护领导就是把学生推出去。你看这些微博评论下面,到处都是学生像水军一样挨个给网友解释:“学校通报批评我同学是为了他好,万一他被抓伤了没办法及时打疫苗发狂犬病死了怎么办啊?”

促进学生做这件事情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校领导做错事的这件“小事”和学校荣誉绑定。让学生为了保护自己的学校荣誉来四处出击灭火。把网友打压住。

这个生态就特别的有趣,细细看看是很好玩的。



回复 8605楼yingyinc 的帖子
sven_shi

26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2 Pro Max
我收到很多交大学生的私信和评论,里面讲他们学校有多名学生被流浪猫狗抓伤咬伤,学校处理困难。我请你想想,流浪猫狗伤害学生,是应该处理和猫狗接触的学生还是处理猫狗?这是不是你们的领导本来就没把学校管理好,才导致那么多流浪猫狗伤人呢?



@北京晚报
【国家医保局:#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针对近日舆论关注较多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费用等问题,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接受了总台记者的采访。
这位负责人表示,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新冠肺炎病毒传染源、迅速锁定管控目标、有效切断传播途径,是落实“动态清零”总方针的有效手段。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医保局切实履行医药耗材价格管理职能,部署各级医保部门采取跨省联盟集中采购、竞价挂网、区域价格联动等措施,持续将检测产品价格导入更低区间;广大检测机构也不断优化采、运、检各环节工作,持续降本增效。在此基础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连续多轮降价,不断降低疫情防控成本。
5月22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印发最新通知,要求各地在6月10日前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5元。对于政府组织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的情况,要求检测机构按照多人混检不高于每人份3.5元提供服务。此外,参保患者看病就医时发生的核酸检测费用,可以按规定由医保基金支付。这些举措为“动态清零”总方针提供了有力支持,充分保障了疫情防控大局。
这位负责人介绍,关于近期网上舆论非常关注的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实施意见》,所需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因此,目前各地均由财政部门对常态化核酸检测提供了资金支持。(央视新闻)



@网易新闻客户端
【#上海返乡大学生高铁站完成游泳课考核# 室友:她太社牛了[笑cry]】5月25日,上海。小毛同学的室友返乡途中接到游泳课期末考核的通知,在人来人往的高铁站,趴在行李箱上原地“无实物游泳”交作业。据小毛同学介绍,室友在宿舍上了一学期的线上游泳课,当天老师没有要求立即录视频,但室友属于很积极的那一种,就在高铁站原地游泳了,觉得室友太可爱了,超级社牛。



https://mp.weixin.qq.com/s/VR6NY_5r10B8MsfvSnMuzg

小区大门,就是上海人的心门
原创 格十三 格十三 2022-05-26 09:00 发表于上海
图片

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疯控的第70天,今天早上我已经依次怼过扫地机器人、猫砂盆、袋泡茶以及十三姐夫了,又是美好 且没好事 的一天。
但外面的形势看起来挺好的,最近我已经陆续听到一些讴歌的声音了,昨天我还看到新闻里在大书特书:“全市首批公园恢复开放”。
再一看,这两个公园都在奉贤......真不错。
距离市区45公里。
假设我能出门(当然,现在还不能),根据“人能出门但不能开车”的原则,如果我从家骑行到公园,所需时间约为4.5小时;如果想磨练意志,我也可以走过去,步行所需时间约8小时40分钟,足以让许久没出门、总想出门透透气的我一次性透个够!
哦对不起,我忘了,我得在2小时内返回小区,不然我的水晶鞋会消失。
图片

新闻里也重点介绍了这俩公园的管理如何有序,工作人员如何确保群众安全,例如——
公园恢复开放期间将严格管控游客数量,实行“限量、错峰”管理,游客规模不应超过最大承载量的50%;游客高峰时及时预警,采取必要的限流措施。

游客游园时做到不聚集、不扎堆、不进行群体性活动,游客之间保持2米以上的游园距离。公园附近公共停车场暂不对外开放。

Excuse me?这可真的把我给看自卑了。

那边的户外场所已经到了须严格实行“限流错峰”才能保证“不聚集不扎堆”的境界了吗?

我感到震惊并深深羡慕。人家都已经在为逛公园如何避免扎堆而发愁了,我们浦东人民还关在小区里为了一只不知道是鸭子还是鸭嘴兽的玩意疯狂地接龙秒杀来获取短暂的自娱自乐。

图片

这就有点不厚道了,你让我出去时注意别扎堆聚集,也要看我配不配啊!
你把公园里的莺莺燕燕描写得那么美好,然后告诫我要错峰过去避免聚集......这听起来就好像是——你觉得清华大学是个好学校,然后劝我们不要扎堆报考。
你不报考清华,是因为你不愿意扎堆吗?
我很想拿着这让人欲罢不能的新闻稿去找居委会问问,我们到底能不能去这个公园。只怕居委工作人员会建议我到小区中心绿地铺个毯子假装露营,并觉得这已是天大的恩赐,还得好心地嘱咐我“别扎堆露营”。
图片

唉,大家都在一个城市,人和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
新闻里奉贤的公园在向我招手已经够虐的了,但我朋友圈里显然更虐。
前天我居然收到了新西兰旅游局推送的朋友圈广告。
图片

他让我滑动星空赢取五感盲盒......好家伙,不敢不敢,封控两个月我们连茄子萝卜卷心菜都是盲盒,惊喜连连,现在看到“盲盒”俩字感觉浑身都冒着发芽土豆般的绿光。
至于这个旅游局的“精准投放”,倒是让我在枯燥乏味的日子里感受到了一丝人道主义的温度。
我问了一圈,周围很多朋友都收到了这个投放,专挑上海人勾引,这大概就叫格局吧?润物细无声,来日自相见。于最低洼处埋下一颗种子,待攀高破土那日猛然收获黑色大丽花,好像在栽种无限希望。
不过,就跟那个奉贤公园防扎堆一样,一切不考虑用户感受的“营造气氛”都是耍流氓。
图片

上海人现在是没空去新西兰旅游吗?我们是没这个ability。
上海人是不想去滑动星空吗?我们是连小区大门都滑不开。
就算滑开了小区大门,买到了机票,来到了机场,很多惊喜也许会在不远处等待着我们......
图片

所以,每当看到那些美好的、充满吸引力的、让人产生无尽遐想的眺望时,眼前马上又能浮现出这些凌乱的、无奈的、叫人退避三尺的现实。
大部分上海人现在都自觉练就了“选择性眼瞎”。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
图片

出不了小区,这是目前大多数上海人如鲠在喉的痛点。
小区大门,就是上海人的心门。
昨晚我发了个微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都来点赞了,不知是不是在暗示我什么。
图片
门开着或关着,直接影响到人的精神卫生与健康。不过明知如此,我们也不叫,甚至不如一只猫。
昨天看到某小区居民,前一天还沉浸在“6月初解封”的好消息中,一夜之间弄堂口却又被加装了隔离门,而且是半夜装的。招呼不打,没有解释。一边说“快解封了”,一边“半夜装隔离门”,大家像被圈养的那个啥一样,顶多只能哼哼两下。
装门容易,拆门难。关门容易,开门难。
图片

昨天我又接到了红房子医院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医生直接说“您预约的明天的HPV疫苗第三针,是来不了的对嘛,给您延期了......”
你看,人家根本不问“您能来吗”,而是直接说“您来不了”。
这说明“来不了“都属于正常情况,因为大多数小区都约定俗成的“不能出去,就算短时间出门也不能开车。”这就导致大多数人根本无法去医院打上这一针。
HPV疫苗的第三针,已经从4月初被延期到5月底,又从5月底被延期到6月底了。
图片图片
谁管你“几针疫苗间隔过长会不会影响效果”,现在上海人只管防疫,不管效果。

“我出不去”,是一切问题的源头,是一切无法实现的事件的“情有可原”。

但是我为什么出不去,始终没有人给一个解答。

我们小区,按防疫政策标准划分,应该已经拥有了一个响亮而高端的名字:“无疫小区”,尽管我认为这是一个近乎恶心的称谓,但它确实被很多小区当成了“示范性炫耀”。但是呢,本应按“无疫小区”规范执行的我们,现在和封控小区没有区别。

这事儿找谁说理去?

不少人最近都打过12345,打过110,打过防控办电话,最后的结论都是:听居委的。

图片

小区里有人因封控前外出看病,被封在其他小区,两个多月回不来,两头小区严防死守,有家不能回。

你看,你还叫大家去逛公园,去逛商场和超市,去感受外面的春花秋月......有的人连家都回不了,还逛什么公园呢?

有那么多精力搞公园,不如多关注一下大家的实际困难。我们眼前的苟且如果与你无关,那么你的诗和远方也和我们无关。

所以啊,请各位老师们写稿之前跟各个社区通个气,不现实就缓缓,装B之前先搞清一个事实:营造气氛要先看这个气氛对标的对象是谁。

反正别对标我们了,目前看来,我们还不配。






图片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独立运营IP「格十三」

旗下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图片
作者
格十三



https://mp.weixin.qq.com/s/am-4AYUJ0YuChvwy2pOcaA

再不解疯,我的钱包就先清零了
原创 格十三 格十三 2022-05-24 08:54 发表于上海
图片
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小区封控的第68天,曙光在眼前闪烁了,就是还在闪,还不太稳定的那种......有朋友问我,解封后你有什么计划,是不是准备去超市疯狂采购一番?
这位朋友一定想不到,一个经历过两个多月“团购”生活的女人,怎么还会留恋区区一个超市?说明你没有被团购改变过人生。
如今我们的团购,不但丧心病狂、无所不团,不分种类,而且已经到了团货取货不看日子、不分昼夜的境界。
这是前几天半夜12:30我们小区的排队领豆制品的场面:
图片

老板叫你晚上加会儿班你肯定四肢酸痛,但是团长叫你半夜排队领东西你一定精力充沛。
深陷团购漩涡的许多上海人,如今是一天不团购都睡不好觉,冰箱里但凡还有一点空余,心里就空落落。
实不相瞒,我家冰箱已经满到我开门时得轻手轻脚,以免带落昨天强行塞进去的培根和酸奶。冰箱冷冻里的包子已经挤变形了,我抽不出时间来加餐吃掉它们,然而,好像昨天团购的那批冰淇淋明天就要到了......真的好苦恼。
是的,我们现在买物资都是用“批”这个量词。要么不买,只要买,它就是结结实实的一大坨,所以你问我封控两个月瘦了吗...你猜......?
我已经开始问隔壁老王借冰箱了,但他说他也想找我借冰箱。至此我终于明白,在上海,谁有200升的大冰柜,谁才是最大赢家。
图片

对于团购这件事,我承认以前我认识不足。
封控刚开始时,我只是觉得“不能随心所欲地买自己想要的了,只能有啥买啥。”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由不得你想不想要了,因为他们可以做到每个团购你都感觉挺想要的”。
前几天我问了小区里几个朋友:“封控两个月你们团购物资开销是多少?”
我先统计了我的,我们三口之家,加上有时帮我父母家也多买一份,两个月光团购开销,差不多8、9千。
我正准备自责这种大手大脚、不懂节制的作风,楼下小夫妻告诉我,两个人两个月开销也是这个数。
我心理平衡一点了。
接着,又有人说:
图片

6口人,2个月,近4万,我的心理又开始失衡了。

然后她又解释了这笔巨款的原因:

图片

这就好理解了。不光好理解,还能叫人十分认同啊!

连我老公对我的评价,都从以前的“败家女人”,变成了现在的“你还挺会买啊”。

但凡有点焦虑,买买买就是最好的缓解方式,连男人也不例外。

然后,更牛的来了,我一邻居说他们的三口之家两个月团购支出高达4.5万:

图片
图片

你可能会觉得我们小区的人条件都很好吧,其实疫情之前,我们的生活真的不是这样的啊!
自从有了团购,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我每天都能看到新奇的、充满诱惑的团购,每天都能吃到以前没吃过的东西,以及明知很贵但就是不得不买的东西。
当你看到团长开了个新团,大家都在跟着接龙,心里就会有一系列的斗争——
1. 这是个什么东西?好吃吗?大家都跟团了说明口碑不错吧,应该很好吃吧!我试试吧。
2. 现在不买,万一过两天想要了买不到了咋办?宁滥毋缺。
3. 这价格着实有点贵,但明天和疫情谁知道哪个先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封控这么苦,给自己买点好的怎么了?
4. 这套餐东西太多,又不能单买,冰箱会不会放不下?不管了,买完再去整理下冰箱,腾出点空间来。
我对冰箱总是先斩后奏,就像对自己一样戏多,团购开支就这样默默上来了。
图片

碰上这种团购的高光时期,我们有时候简直像被败家子附体了,完全找不到拒绝的理由,神不知鬼不觉地就剁手。
前几天想了解小区邻居在封控期间的开销,我问了一个邻居,结果,还没聊5分钟,就被她拉进了“蛋糕点心群”和“冰淇淋群”,直接跟了个团购链接,支付118元......
图片

团购不光洗脑,而且,真的越来越卷了啊!
最近我团到的一批东西,其中有个地瓜,哦不,应该叫“蜜芋”,都是日本进口的......说真的,要不是封控,我都不知道上哪去买这东西。
图片

再这么卷下去,我们小区怕是快要开始团购伊朗鲟鳇鱼子酱和北海道Densuke黑皮西瓜了吧......
这只是沧海一粟。
小区现在的各种团购物资,不光有接地气的油盐酱醋蔬菜水果,其他各种“非必要”食品也都是上档次的,追求大品牌、高逼格......
河虾仁是小南国的,西瓜是阜宁头茬的,蛋糕是带熔岩巧克力的,葱油饼是理象国的,烤鸭是北京前门的,玉米酒酿糕点是崇明土特产的,烧卖都是“网红纸皮烧卖,烧卖中的爱马仕”......
吃的东西,种类那叫一个齐全,不满足于一日三餐,还管你副食,甚至还顺应不同口味提供多元化竞争,嗦粉的快乐,肥宅水,有灵魂的包子,芝士牛肉卷,海苔虾饼,日式蒲烧鳗鱼,卤肉拌饭料,冷萃冻干粉,固体饮料,生椰蛋糕烤麻薯冰乳酪瑞士卷,以及一件就能成单的高端德国进口西梅干......
不光种类齐全,还搞“竞标”,任君挑选。光点心就有好几个老字号,比如杏花楼的、哈尔滨食品厂的、红宝石的;饺子不下四、五个大牌同期上架;粽子的品种多到不知道选哪个好;牛奶酸奶品牌目不暇接,每种尝一遍就一个月过去了......
团购也不只有吃的,还有其他各种头一次听说的高端产品,比如什么意大利进口管家四件套消毒品、让人忘却时光的按摩仪、新天地同店桑蚕丝T恤、迎六一的小泥瓦匠玩具和乐高组合......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一个新的团购向我砸来了橄榄枝——英国女王和伊万卡同款王妃鞋......
这谁扛得住?我们小区开百货公司了!
图片

这些可能还算不上真的卷。
我们小区的一位老母团长,给小区初三娃的家长单独开通了团购中考试卷。
图片

家长们被自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壮举自我感动着,小区里的娃抱团惊呼:我是真的拴Q啊!
不得不佩服这届团长的能力超群,只有想不到,没有团不到。
然而,看看我们隔壁小区的团购内容,仍觉得还是看到了世界的参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个小区果然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底蕴啊......

我们虽然没有开团心形海胆和888元金枪鱼刺身套餐,但我们服务品质也刚刚的啊,各种售后跟踪也已经卷起来了。
比如卖饺子的团长,发了长篇大论并附上示范视频,教大家“如何把饺子煮熟”,还不忘嘱咐大家“吃完美食记得加一段《本草纲目》消消食儿”......
图片

好家伙,这是什么跟踪到厨房式服务理念啊!
下一步团长怕是要亲自到我家里来提供煮熟服务和喂饭服务了。
图片

我的一个朋友,在浦西某小区里担任团长,一开始只想给大家想办法搞到点米面油蛋,后来被时代的浪花推着往前,一路水涨船高,开始什么都团了。
昨天她告诉我,开了一个团,名字叫“重温爱的床上四件套——来自巴黎的浪漫”。
关键是,这还是个套餐,搭配的赠品是某大牌计生用品。
我不禁感慨,人家这可真的是卷到家了啊,从硬件到软件,从肉体到灵魂,全给你安排妥帖,从居家的浪漫主义到避孕的细节把控,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最重要的是,人家拿到的价格比某宝,甚至比促销直播间还低,简直可以说疫情封控成就了一种前沿的市场消费模式啊。也许未来,打败电商和直播的不是别的,而是团长......
团购做到这份上,还让我们如何say no呢。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哪怕你封控100年我也能养活你。
图片

封控以来两个多月,尽管开销大幅提升,但很多上海人对团购越来越依赖,微信钱包里的数字正在每天逼近归零,却仍离不开团购。
也正是这些团长,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走了出来,对我们支撑到现在。不管随着疫情的变化,小区团购发展成什么样,它那坚实的、牢不可破的情感基础始终在那摆着,要不怎么说在小区居民心里,团长比居委靠谱多了呢!
陪伴了我们两个多月的小区团购,真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自救式浓缩版市场经济教科书,一切皆有可能,一切也都是故事。
能孵化出了一批优秀的、敬业的、有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团长,可能就是我们在这次封控中收获到的最大安全感了吧。



@Fenng
51分钟前
听说医保不掏钱了,有些地方的核酸也要准备改三天一测了。

四天其实也行,这样成本就降了一半。



观察者网
59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上海交大博士校内逗猫被取消评奖评优#【博士生逗流浪猫被通报?上海交大:特殊时期保护学生安全,减少意外伤害】5月26日,一则网传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疫情防控期间对于博士研究生孟某相关情况的通报引发热议。#上海交大回应学生逗流浪猫被通报处分 #

该《上海交通大学(徐汇等校区)关于近期学校疫情防控有关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为《通报》)发布于5月25日。其中提到,当前高校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近期巡视仍然发现个别人员无视学校防控规定和要求。5月22日下午,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孟某在徐汇校区内近距离用小草逗流浪猫,且未佩戴手套,给学校疫情防控带来风险,影响较为恶劣。特此对孟某进行全校通报批评,取消个人本年度评优资格;个人提交书面检查,自行承担隔离产生的一切费用。

26日,上海交大方面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疫情期间,学校已有十多位学生因撸猫逗狗受伤,封控期间无法正常去医院处理,疫苗资源也非常紧张。为保护学生安全,学校发布相关安全提示和防疫要求。

2022年4月4日,上海交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闵行校区疫情防控管理的通告》。

《通告》提出,为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提出“八个严禁”,其中第3条即为“严禁个人投喂、逗玩流浪猫狗等动物,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发生抓咬意外”。 (配图为资料图)

《通告》还指出,以上要求根据上级疫情防控要求适时调整。如发现有违反规定的,学校将按《教职工违规违纪处理办法》《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对无正当理由拒不配合、妨碍疫情防控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另据微信公号“平安交大”4月20日推文《“特殊时期,请不要靠近我喵”》,上海交大保卫处曾向学生发布过与通报相似的案例作提醒。文章显示,4月曾有一名学生喂猫时被猫抓出血,伤口略深,去校医院消毒时,医生建议其注射狂犬疫苗。因为出校后短时间内无法进校,学校各方协调疾控进校来给他打第一针狂犬疫苗。但因闵行区中心医院的犬伤科当时只有一组人,如果到交大来打疫苗,这段时间就必须停诊,因此协调未果。学生只能出校打疫苗,这涉及疫苗需要三针闭环、外出就医后得自己找宾馆入住并隔离等实际问题。由此,学校提醒学生切勿疫情期间喂猫狗、逗猫狗。



https://mp.weixin.qq.com/s/rI2y465n7YC4dXQkcRk7oA
我一个北京人,在上海梧桐区的60天
原创 外滩君 外滩TheBund 2022-05-26 11:22 发表于上海
看过萧条的巨富长

也见证了上海的苏醒



图片


这个春天,北京人于夫在上海成为了一名蹬着自行车的外卖骑手。

在此之前,他是一名脱口秀演员,在上海生活了6年,人称“Fu大爷”。

主持人介绍他上台时,给他贴的标签是“在北京骂上海人在上海骂北京人”的老北京。

而他送外卖的初衷,是为了积累素材写段子。没想到正好遇上上海疫情封控,稀里糊涂成为了这座城市难得的自由人。

图片

这段时间,他每天骑车60公里,经过富民路、武康路、安福路……把梧桐区兜了个遍。

每次出门,他都会随手记录下当日的街景,拍成视频发在网上,受到了空前的关注。段子还没开始写,人先火了。

透过他的镜头,我们看到了静默中的梧桐区最真实的两个月。

以下是他的自述。


01
为了写段子注册骑手
共享单车升级二八大杠

3月中旬的一天,我跟一朋友吃饭,看到他一直在捣鼓外卖软件。我说咱不都吃完了吗?你怎么还叫外卖呢?他说这是给明天叫的,现在运力紧张,得前一天晚上下单,才能在第二天中午吃上饭。

我住在富民路,那时疫情刚开始,街上的酒吧和咖啡馆都陆续关门停业了。不过我后知后觉,没想到事态会这么严重。

我其实一直想写一套外卖小哥的段子。这个群体的生活冲突性强,和客人、店家、保安之间肯定有很多故事,出段子的几率应该挺高的。

所以那天听朋友说完,我心里就有了一个想法。既然现在外卖缺人,我又想写东西,不如去申请当骑手,积累点素材。

回来后我注册了蜂鸟,很快就通过了审核。3月26号,我跑了第一单,还觉得挺好玩的。没想到第二天晚上,上海就宣布封控了。

图片

我当时压根没指望还能继续跑,囤好了一个月的物资,打算老老实实跟家待着。4月1号,浦西封了,我点开外卖软件一看,他们给我发了张工作证明,我又有48小时内的核酸报告,是符合出门条件的。

既然手里有资质,那就别浪费了。从这天开始,我正式上路,全职在上海送外卖。

我不是专业的骑手,未来也不打算长干,所以什么装备都没有,交通工具就是路上的共享单车。第一天我骑了65公里,只送了13单。有时遇到客人买一箱酒或是几大桶水的,小车筐里放不下,就只能扛着骑车,脚在地上来回蹬着走,特累。

后来我发现,所有外卖里,药的体积小、距离近,而且对需要的人来说往往非常重要,但因为客单价低,很多骑手都不愿意送。打那之后,我就专送药了。如果有余力,再顺带接一些小商品、便利店的单子。

图片

其实骑行对我来说没什么难度。我耐力好,疫情之前每天早上晨跑10公里。封控期间骑车,就当是训练有氧和心肺了。不过共享单车太小了,我1米92,根本伸不开腿,第二天膝盖就疼。

骑了两三天,弄堂里的邻居跟我说,咱这儿住了个美国人,家里有一辆二八大杠,没准儿适合我。

我联系了他,问能不能借他的车,租也行,他很爽快地让我拿去用了。这辆车是改装翻新过的,特好骑,对我来说可丁可卯,蹬一天也不会难受。

图片

现在我基本每天骑60公里起步,最多一天骑过80公里,送了40单。一般就是早上7:00从家出发,在梧桐区这一片跑,最远到过徐家汇天主教堂和中山公园。

刚开始送药的那段时间,街上没几家药店是开门的,几乎到处都爆单。系统开了10分钟,后台就涌进来200多个单子,而等在外面的骑手加上我一共才3个人,根本抢不过来。那时候真感觉到资源被挤兑了,还挺可怕的。

好在后来运力在慢慢恢复,我也没有那么忙了,有更多时间可以记录下这段特殊时期的上海。


02
直面萧条的巨富长
其实很压抑

4月3号,我随手在网上发了一个视频,是关于我在徐家汇骑着小单车送药的,没想到突然就火了。

我对徐家汇很有感情,原来脱口秀有几个厂牌就在天钥桥路上,以前我走那个过街天桥,看到的都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结果突然之间,你再到这个熟悉的地方,发现它变成了一片死寂。别说上海人了,我一个老北京看到这种情景,都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当时我下意识地想着说点什么吧,留个纪念,于是就拿出手机,一边骑车一边拍了个视频。结果全网转发150万,完全超乎我的意料。

既然大家爱看,我就继续瞎拍呗。上海自1843年开埠之后,从来没经历过这种静默,我觉得我在街上看到的那些情景,都是有必要被记录下来的。所以这之后我每天都会拍视频,分享送外卖途中的所见所闻,已经形成习惯了。

图片

浦西刚封控的那几天,我整个人其实是很压抑的。走在街上满脑子都是威尔·史密斯的电影《我是传奇》:病毒蔓延,纽约变成了一座空城,他白天在城里找幸存者和资源,晚上在家躲避丧尸的袭击。

我当时就是这种感觉。马路上空无一人,到处是铁栅栏、警戒线,身旁偶尔会有拉着阳性病人的大巴经过。警车在每个十字路口闪着灯,我因为没穿外卖员衣服,骑的还是自行车,看上去形迹可疑,经常被拦下来盘问。

不过他们从来没有为难过我,看完我的证明就放我走了。有一次我停在路口,还有警察跟我说,不用等红灯,注意安全就行,毕竟现在街上已经没有车了。

那段时间很多人都觉得,我能在外面骑车是一件多自由多爽的事。其实真不是,所有店都关着,出来了也什么都干不了。直面这样萧条的城市,心理压力是很大的。

图片


我平时的生活基本都围绕着“巨富长”,最喜欢这儿的一家西班牙小酒馆。店里布置得很有风情,菜也地道。我在西班牙念过书,每次来这家小酒馆,就像是回到了学生时代一样。所以疫情前,我下了班经常会来喝一杯,跟老板聊聊,和朋友聚聚。而现在再也看不到这样热闹的夜晚了。


巨鹿路和襄阳北路的十字路口我很熟悉,有一家很出名的厂牌就在这里。转角的襄乐包子铺,以前只要我一站那儿,老板都不用问,就知道我要4个包子俩鸡蛋,一共12块钱。不知道下次来吃早餐、讲脱口秀是什么时候。

富民路上的BISTRO11,以前多火啊,我拍过一张全是人的照片。现在都成隔离栅栏了,门口积压的白色泡沫箱无人清理。

图片


图片

还有延安高架下面,原来走到这儿净埋冤堵车。现在看着空空落落的,我心想,下次我一定不骂街了。

图片

4月6号,我们楼出现了阳性病例。所以从7号到28号,我一直是关在家里的。

下一次出门,外套就换成短袖了。


03
梧桐区的生活在重启

4月29号再上路,上海最美的季节已经到了。

天气转暖,梧桐树叶子都长出来了,地上是细细碎碎的阳光,感觉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图片

这时候防范区的人开始能出门了,街上零星有人在慢跑、骑车、遛狗,人气儿回来点了。

人们的心态似乎也在悄然改变。青岛路的街面虽然被绿栅栏封了个严严实实,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天儿好,大家都把被子拿出来挂在栅栏上晒,花花绿绿的,终于又有生活气息了。

5月5号,我在路上看到两个穿白大褂的姑娘,坐在三轮车后座,手里拎着几杯奶茶。一个骑自行车的大白路过,还好奇地向她们讨教了一番怎么才能买到奶茶。

路边的树下,有一位大姐在跳刘畊宏,特别可爱。

图片

外地前来支援上海的医护人员陆续回家了,他们穿着防护服,在网红餐厅Five Guys前合影。

好多餐厅都开始接外卖了。安福路的Baker & Spice门前,等着取餐的小哥排起了长队。愚园路的Manner,几大箱咖啡豆堆在门口卖,看上去很壮观。

图片

不过,那段时间也经历了不少次疫情反复。5月9号我骑车经过富民路,看到保罗餐厅那一侧,之前拆掉的铁栅栏又重新安上了。

5月18号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五原路、永福路、武康路街边的警戒线全都拆了。我经常来取药的乌中大药房,原来都得翻过警戒线钻进去,现在终于能平着走进去了。

我和拆警戒线的工作人员聊了几句,大家都挺激动,说看到这个就有希望了。

图片

安福路的话剧大厦门口,有人在打太极,我们熟悉的上海快要回来了。


图片

5月19号,我路过武康大楼,惊喜地发现这里几乎和封控前没什么区别了。姑娘们穿着裙子抱着花,像往常一样举起手机拍照。

对面的网红取景地坐满了人,狗狗们也重新开始social了。酒吧门口,又有了站街边喝酒聊大天的人。

图片


图片

21号,路上出现了不少简易的露天理发摊。购物中心居然传来了久违的音乐声,我隔着橱窗听了一会儿,挺兴奋的。乌鲁木齐中路的店虽然都还关着,但人越来越多了。

22号,我骑到国际饭店后边的凤阳路。国际饭店虽然还关着门,但这里有个出风口源源不断地飘出蝴蝶酥的香味,我实在受不了了,忍不住停在这儿闻了两分钟。

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下午3点半的武康路,上海话怎么说来着?噶闹忙额!傍晚时分的华山路幸福路口,有人在打羽毛球。

图片


图片

大约10天前,我送外卖途中发现了一座机器人咖啡亭,给自己点了杯热拿铁。现在又路过这里,发现如今想喝杯咖啡都得排队了。

上海的烟火气回来后,我的视频被转发到很多平台,有些评论骂我是“演员”,认为这是假新闻。

我知道目前仍有很多人封在家中,梧桐区可能代表不了这座城市的全部。但我想总得有一个开始吧,就像撕开了一条缝,再一寸寸地打开。我拍下这些发出来,大家看到了,就觉得有希望了,对吧?


04
上海的浪漫和分寸感

6年前,因为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我从北京搬来上海。2020年底,我所在的行业受疫情影响较严重,工作空闲了不少,我就开始兼职讲脱口秀。

之所以干这个,其实是因为我从小说话结巴,想靠脱口秀把这毛病治了。不用花钱,说得好还能赚点。

我刚来上海住在延安中路,后来嫌那边修地铁太吵了,就搬到富民路上来了。其实这儿的老房子“冬凉夏暖”,住着并不舒服。但我觉得高楼大厦全世界哪儿都会有,而石库门是上海独有的。我想体验海派文化的精髓,就租在这儿了。

图片

我的邻居们都很有意思。我平时经常会去找弄堂里一个老爷叔,请他教我说上海话。最近我跟着他学了一句老话:“新民夜报,夜饭吃饱,早点困觉。”这句话疫情期间劝大家少安毋躁在家“屏牢”倒是很合适,有时候我晚上去喂猫,临走前就会对它说这句话。

拍视频火了之后,基本上弄堂里所有人都认识我了。现在每天我的视频刚发出来,就有阿姨转到我们200多人的团购群里,说Fu大爷今天又发视频啦。我觉得我的“火”,百分之六七十要归功于上海阿姨,都是她们帮我传播的。


图片

作为一个北京人,在上海讲脱口秀,难免会涉及一些对地域文化的观察。

我经常讲的一个段子就是上海白领们的中英文夹杂。在我心里,上海的确是一座洋气精致的城市。比如我送外卖时发现,有的人封控期间还在点减脂餐。

这种精致的本质是对生活的热爱。疫情期间,我骑着车路过了很多难忘的瞬间:延庆路上的一户人家,即便在静默,阳台还是布置得有声有色,小小的窗户种满了芍药、茉莉,治愈了我的一天;最近逐渐解封的马路上,有穿长旗袍的阿姐、玩飞盘和滑板的年轻人、坐在自行车筐里的小狗……构成了这座城市浪漫的底色。

图片
5月17日,马路上的长旗袍回来了

我还很喜欢上海的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不远不近,分寸刚刚好。而这次疫情更让我感觉到,上海人其实是很热情的,有自己表达关心的方式。

浦西封控的前一天,我路过富民路上的小酒吧,看到有老板把防疫物资放到了自家窗外的吧台上,供大家随时取用。

有一天我送外卖时遇到一只小猫,想给它喂点吃的,但身上没带猫粮。结果被那条弄堂里二楼的邻居看到了,给我扔了一个猫条下来。

一开始我想写的外卖小哥的段子,更多是关于客人抱怨你送慢了之类。但真实情况是,有时候我迟到了20来分钟,给对方打电话,人家特别客气,连连说没事不着急,还叮嘱我骑车慢点。

还有就是我觉得上海人太会自黑了。这段时间我们都还没写段子呢,网上的段子就满天飞了,反应比我们快多了。

这座城市有太多让我喜欢的东西。解封之后,我就想找一个地儿坐着。武康路,五原路,巨鹿路,长乐路,随便找一个地儿,就是坐着,看着街上人来人往,我心里就痛快。



文、编辑/strawberry
图片来自Fu大爷,经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海滩小律师
2小时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从医保到个人:

国家医保局:#常态化核酸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据央视消息,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关于近期网上舆论非常关注的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按照《关于加快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实施意见》等,所需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因此,目前各地均由财政部门对常态化核酸检测提供了资金支持。 ​
#医保局发函不得用医保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费# 【国家医保局发函地方:不得用医保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费用】近日,全国多地的医保部门陆续收到了国家医保局抄送的一份函件,明确提出用医保基金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费用不符合现行医保政策规定,要求相关地区立即整改。

PS:

我在上海已经不知道做了多少次核酸和抗原了,这不会是免费的午餐,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这钱还是上海纳税人承担。

在封控期间是不能直接从居民身上收费的,这样不肯去做核酸的人会非常多,但等到疫情常态化管理之后,居民们是会主动付费测核酸的,否则就根本不能出门,不能工作。

医保局现在出这个政策是为了防止过度防疫,医保的钱是老百姓的保命钱,如果这里的钱可以用来测核酸,不用多想,现在只要出现几例就能封一个区域,封完必做核酸,封多少时间又是没定数的,封期间做多少次核酸也没标准,那各位觉得能做多少次呢?



@-徐烨-天使投资人
北京丰台区房山闫村隔离点
甲醛超标,装修味道刺鼻
强迫老人孩子入住
警察大白在外面把手
小朋友已经开始流鼻血,很多小朋友一天多次鼻血
然鹅我的父母还被关在这
他们到底是密接还是罪犯
你们到底是抗疫还是杀人?
丰台卢沟桥街道,北京丰台政府
你们配叫人民政府吗?你们是杀人犯!



@沈涛
2小时前
看到了好几条@-徐烨-天使投资人 的求助帖,这里就不转发了,把机会留给@凯雷 等那些北京的流量大V吧……

有网友截屏了一个月前的某篇微博的评论区,觉得挺有道理的。帝都绝对不会像魔都那样的拉胯,加油



@七月陈靖哲

Gricare
快转了
16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上海疫情# 今天大考,结果上可能有反弹,如果结果能在150左右,那么浦东的防疫基本可以说结束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财政与医保之间互相扯皮的论战可能会占据主导,关键问题在于核酸的钱谁来出。这场论战最终也会影响到防疫的策略。国内比较发达的二线、一线城市的财政余粮应该也不多了。至于医保算上划拨,也早就捉襟见肘了。

深圳模式到底能走多久?接下来用什么取代深圳模式?或者用什么补贴深圳模式?这笔糊涂账不知道审计署准备怎么核了。

化用小平同志的话:我们要有两手,一手就是坚持保障生活质量和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有效的疫情防控政策。两手都要硬。目前前者不太行。

顺带一提,北蔡培花-芳华路这段时间怎么也可以做到天天上榜永不下课的?也是一种本事。PK看来也是真的急了,这才哪儿到哪儿就发展成全小区转运了。还是那句话,顺义也好,转运也好,上海也好,一切的问题来源于问责机制只问责疫情扩散不问责过度执行。那么全国都一样。

如果有必要之后也开始更新#北京疫情# 了。这是一个我在那边工作过学习过的城市,对我来说很特殊的城市。

各区地址变化指路@Gricare
上海各区时序指路@sjhstone ​​​​收起



@sjhstone

Gricare
快转了
3小时前
来自 小米10S
#上海疫情# 除了杨浦 总数都压进50了
@Gricare @七月陈靖哲 ​​​



@哈勃观察员
1小时前
来自 哈勃观察员超话
已编辑
河南武陟县:要求返乡大学生饮服3天中药!

        据南方都市报今天报道,5月25日,河南焦作市武陟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发布“致武陟籍暑假返乡大学生的一封信”。其中要求返乡前三天进行报备、入焦时要严格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同时要求所有返乡大学生要全部落实饮服3天中药汤剂。
        医学界有专家指出,这种“没病吃药”的防疫措施,是完全背离科学精神的瞎胡闹。
       给健康人服用3天中药想干什么,预防还是治疗?青年学生正在长身体阶段,县里提供的中药给大量返乡学生饮服如果造成危害身体的后果谁来负责?
       古今中外看病吃药都是医生专业范围的事,县里一纸文件就能让大家吃药,实乃滑天下之大稽!



@不确定高尔夫
双龙南里西区封控记
所有人一起坚持到了封控变管控,大家伙可以下楼了,群里有女士说要穿裙子和皮鞋下楼去做核酸,很正式那种[给力]
从4月22日疫情开始
经历屯组织大活动
我们经历了邻居阳性确诊,小区开始管控
经历
经历了短暂的5月5.6.7.三天解封(为后来的封控埋下隐患)
经历了南门超长排队买菜的队伍
经历了在社区带领下自发组织志愿者队伍多次参与社区防疫工作。
经历了隔壁南新园开始整栋楼拉走隔离
经历了隔壁218楼整单元18户拉走隔离
经历了社区王书记对峙由海淀骑单车来到小区的密结大爷,从上午对峙到第二天凌晨四点钟,最后由公安带走(很多年轻人听说大爷的行为除了气愤还有些惊叹大爷的体力)
经历了社区工作人员被拉走隔离[允悲]
经历了足不出门的日子
经历人间冷暖,看到保安晚上睡觉的环境都觉得谁也不容易
经历了南新园万人全部被拉走隔离(我们小区218楼居民差点被拉走)
经历昨晚工大学生夜进小区事件
这期间小区里微信群多了起来,聊的也多了
每天下午4点(从来没有准时过)的北京疫情发布会大家主要是看杨蓓蓓副区,没有她的发布会好像没啥意思
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居家再经历四天希望能完全解封



@凯雷
2小时前
来自 iPhone 7 Plus(亮黑色)
凯雷,表扬下宁波,让更多的城市学起来

宁波市政府决定,5月27日起安排在沪甬籍学生返甬专线,点对点接大家返甬。可以通过搜索电话号码1XXX添加微信好友,统一拉大家加进返甬微信群。时间2022年5月27日-6月30日,发车时间及地点另行告知

有些地方通知还细化  登记以下人员:
1、人员类别:计划回甬的甬籍(含在甬务工人员子女)在上海就读大、中、小学生;



@烧伤超人阿宝
2小时前
来自 华为Mate30保时捷设计
北京市纪委监委27日通报,房山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杨大庆、医政科科长晋长皓、医政科三级主任科员邢曼,因在对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监督管理过程中,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房山区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平安北京
#情况通报#
继近日警方对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立案侦查后,工作中又发现,“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在核酸检测过程中存在涉嫌违法犯罪的情况。
经查,自今年4月25日以来,该公司为牟取非法经济利益,违规将多区采集的“5混1”“10混1”核酸样本,采用多管混检的方式进行检测,人为稀释样本,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此类行为严重危害市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严重干扰疫情防控大局,警方对此坚决打击、毫不手软、绝不姑息。
目前,该公司已被立案侦查,法定代表人王某某(男,43岁)等17人,被海淀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霍岛主
我总是在我们小区群里当刺头,为此我妈特别发愁,她总怕我给家里找事。然后我就注册了一个小号,拉我自己进去,埋伏了几个月不出声,中间还换了好几次名字和照片、变过一次ID,彻底给自己痕迹洗白后。我就开始尽情当刺儿头了。

我发现当刺儿头有用,最关键的是有第二个人附和你,他不见得也是刺儿头,他捧哏就行了,一句“就是的!”就特别管用。

比方说这次物业突然不让快递进来,也没有专门的架子放包裹,造成了短时间大量居民聚集包围着快递员找件,聚集风险超高而且效率极低。我就在小区里写了小作文问他们的政策依据是什么。这时候群里的人都不说话,然后我的大号就登场做捧哏了 ——  

我的小号:【 800字小作文】
我的大号: 就是的!楼上说的对,要有政策依据,不能一拍脑袋一刀切!

这时候很妙的现象就出现了:一些邻居们也纷纷开始说话了,你一句我一句,物业感受到了压力。第二天就让快递进门了,虽然还是不能送到每门每户(说是“上面”的规定),但是至少在小区大门的内部放置了一个大货架,按照楼号分区,每天定点消杀,聚集情况大大减少。

很多人其实也不是不想说话,就是得观察舆论高地被谁抢夺走了,这之前他们不想做出头鸟,怕说错话。后面发现开始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加入了,就又怕队伍站得晚了自己落后。

这个方法论来自当年看到的TED一个演讲,演讲的名字我忘了,结论我记得住,就是在有第一个人站出来据理力争的时候,那个“第二个站出来”的人非常重要,他可以起到某种带领作用,让其他人纷纷也出来战队,你可以称之为羊群效应,总之变化就奇妙产生了。

现在我把我爸小号也拉进去了,组成了群口相声组,我爸小号的人设是一个牙尖嘴利的学校政治女老师,就在附近上班,不少邻居以为我爸是他们孩子的班主任,对他的小号特别客气。



@西西弗评论
5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2
99.999%阴性时,其实也不太好查。留样抽检没有阳性案例也抽检不出来吧。这个不知道怎么查出来的。估计最好还是靠查出一起,处理一起,严刑峻法。
@西西厮福
如果你是核酸检测机构你会发现,99.99%的样品都是阴性。假设测一管的成本是8块,利润2块,把一半的样品扔了直接报阴性,成本还是8块,利润变成了12块。拿出5块打点你还是赚大了。本来就有假阴性,出事了也能狡辩。一开始主管部门就应该有配套防作弊机制,比如随机送检,留样复查等,没做到就是失职。 ​​​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5-27 22:13 编辑 ]



@新闻晨报
2小时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上海解封有七个梯队,还是新闻发布会说的?又用新闻发布会直播画面造假!】5月27日,上海辟谣平台接到很多网友留言,询问网传“上海解封将有七个梯队”的视频及截屏是否属实,因为相关视频和截屏使用了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的现场直播画面。经核查,相关信息不实,属于移花接木的造谣行为。

经过画面对比,网传信息的视频及截图截取自5月26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95场新闻发布会。当天会议者包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松江区副区长顾洁燕、大众交通集团副总裁董继缘。当天会议介绍的内容包括上海近期基于“抗原+核酸”组合筛查后的最新三区划分情况、小学生返校复学的相关安排及义务教育入学和幼儿园报名情况、5月22日到31日期间复工复产的相关疫情防控工作、松江区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布局情况、大众出租车在满足市民出行及应急方面的工作、48小时核酸报告的时间计算方式等。全程均无与“上海解封梯队”有关的内容。

同时,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每天都举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也均无“上海解封梯队”相关或相似的内容。

根据5月27日新闻发布会,近阶段,上海持续开展了基于三区划分的“抗原+核酸”组合筛查。根据筛查结果,5月26日全市共划分封控区1276个,涉及人口数约32万人;管控区7274个,涉及人口数约112万人;防范区61972个,涉及人口数约2177万人。

目前,上海正有序进行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网友可通过权威渠道了解相关信息,不信谣不传谣,避免被误导。(上海网络辟谣)



@付亮的竞争情报应用
[cp]上海松江区方松街道滨湖路585弄列为中风险地区,报告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轻型),密接者中,3同住人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已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轻型)。 ​​​[/cp]



@西西弗评论
[cp]2020年初,武汉当时做不到全民核酸,感染人数无法准确统计。当时就是用外溢人数粗略估计感染率。外溢阳性/ 离开总人数算一个大致的比率。然后用这个估计总人口中感染率。

假设截图7天44例是真实的。7天离沪总人数多少人呢?好像有个统计说1天万人离沪。7天就算10万。大概离沪人群里阳性率万分之四。

这部分离沪人员,肯定是管控之外吧……。万分之四这个比例可不小。[/cp]



@大道有形
5月28日上海各区新增本土阳性图表简报

恭喜闵行、宝山、黄浦首次降到个位数。

5月27日概况:1,上海共新增本土阳性152例为峰值以来新低,新增社会面阳性1例在松江。2,新增阳性数排名靠前的有:杨浦34例,浦东28例,虹口20例,静安18例。3,各区大多以橫走回落为主。4,“远郊三区”连7日清零,“远郊六区”共新增8例接近清零。

第1梯队:浦东、徐汇橫走回落,黄浦、闵行接近清零。
第2梯队:杨浦橫走回落,宝山、普陀、松江接近清零。
第3梯队:虹口、静安橫走回落,长宁、嘉定接近清零。
第4梯队:青浦接近清零,金山、崇明、奉贤双清零。#上海疫情#



@澎湃新闻
【上海公布4名松江阳性感染者行动轨迹,均未离开该区方松街道】5月28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松江区副区长顾洁燕介绍,上海公布4名松江阳性感染者行动轨迹,均未离开该区方松街道。http://t.cn/A6X01wp5  http://t.cn/A6X01yM4 ​​​



@七月陈靖哲
#上海疫情# 看来浦东的大考及格了,浦东这边花木与北蔡接壤的芳华路、北蔡的五星村这段时间一直上榜,花木的崂山O村也是天天上榜,这两块位置暗涛汹涌。
现在压力就来到了标橙色的位置,黄浦静安还是老地方,这几个点难拔。
值得担心的就是在最后几天里,几个居委再心一横宣布静默最后横赚一笔。

各区地址变化指路@Gricare
上海各区时序指路@sjhstone收起



@冈瓦纳
1小时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难也得做啊。就是这种,一家感染封一个小区的做法,觉得会让六月份复工遇到很大的难题。封一个门洞或者一幢楼比较现实。//@Tatsuya_W:那么在哪里被传染的呢?这流调也太难了吧…… 这种工作如何长期持续?以后大量的社会资源都用在这事儿上面?……
@上海发布
【松江区公布确诊病例所涉及区域和场所】#最新#今天(5月28日)上午举行的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松江区副区长顾洁燕介绍松江新增阳性感染者的具体情况和采取的相关措施。

5月27日,松江区新增一例在社区筛查中发现的阳性感染者,发现阳性感染者后,松江区立即启动疫情防控应急机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排查、采样检测和社区管控,落实相关场所及环境终末消毒等防疫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这位阳性感染者是一位女士,67岁,居住于方松街道滨湖路585弄。发现后,我们立即对其密切接触者落实隔离管控,后在其密接人员中发现3人核酸检测阳性。其中,密接1,系其儿子,44岁;密接2,系其儿媳,40岁;密接3,系其孙子,13岁。3位密接与阳性感染者共同居住。目前,4人均已被闭环转运至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隔离治疗,临床检查均有咳嗽、咽痛等症状,肺部CT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轻型)。经查,阳性感染者、密接1完成新冠病毒疫苗3剂次接种,密接2、3完成新冠病毒疫苗2剂次接种。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人14天内均未离开松江区方松街道,阳性感染者除居住地外,曾到过上海松林肉食品有限公司西其昌路一店(江学路321弄1号)、钱大妈新松江路店(新松江路1292弄78号)、东明广场城市优鲜超市(新松江路1292弄112号)。密接1、2除居住地外,曾到过心语宠物医院(南青路294号)、美惠全超市(江学路551-553号)。阳性感染者和密接1、2在外出过程中均佩戴了口罩。目前,对上述场所已落实封闭管理和环境终末消毒等防控措施。对排查到的密接、次密接和高风险筛查人员,均已落实相应隔离管控措施。



@沈涛
58分钟前
是呀,只有新冠才是病呀[摊手]//@amaiWang:#甘肃防疫政策一刀切# 工作人员原话:生病跟我有什么关系?
@amaiWang
#甘肃防疫政策一刀切#
今天在火车站,由于兰州的防疫政策,导致来兰就医的人没有办法住宾馆,也没法走出这一亩三分地的火车站
一位男子情绪激动,甚至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声呼喊:“我的老婆就要死了!我的老婆就要死了!”大家也只是旁观,目送他被防疫人员“拥护”着离开
这真的是防疫吗? ​​​



@徐烨大健康产品创业者
刚刚在微博上求救,引来了网爆力量,忽然非常理解之前被网爆而死的上海女孩。

解释一下为什么改名,因为很多小区的人在转我的微博,但是我并不喜欢这样在小区出头。

第二,不做天使投资已经非常长时间,玩微博少一直没改,很多人误解给我发送项目,也正式通知下,不在做这个工作。目前创业品牌传播工作,帮助科技产品提升品牌价值。

这次事件,很多人特别帮忙,私信我各种方法,甚至未曾谋面的网友还在帮我转发,感谢大家。

两年前用不到大概三十个字不到,说了一下对于方方的看法,批评现状没有问题,为百姓抱薪特别好,不是只有方方,多少人都在发声,还有更多人非常难能可贵的去切实解决问题。但是说什么都不该只要是反对他的人,一律啐口水,这真的是抱薪者应该的所做所为吗?换句话说,你批评了政策,你就可以啐别人口水吗?

因为城市不卫生,你就可以随地大小便么?城市不卫生,你第一可以找人投诉,第二可以公开呼喊,第三你还可以自己打扫,无论如何,只要你随地大小便,乱啐口水,你就是缺乏基本公民素质的人,不管原因是什么。

非常神奇的事,2年前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无论如何不要去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你可以合理的沟通交流,你也可以大声疾呼,唯独不要人身攻击,甩给别人左派右派这些词汇,因为老百姓要的不是一场运动替代另一场运动,一场战争替代另一场战争,老百姓要的是好好生活。

但是两年后,在我为我身边的亲身遭遇去呐喊时候,就站出来一些人,歪曲我的观点,他们认为,因为我不喜欢方方,所以我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因为不喜欢方方所以我就没有为别人呐喊,不好意思,我们的呐喊方式很多,并不只是啐口水这一种本质属性就是恶的方式。

其中绝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看见了只言片语,就开始转发开始吵,“现世报、看铁锤砸你。

在这些人心里,“方方成了一个时代抱薪者的缩影,那么那些真正在疫情中承受压力,累到每天就睡2、3个小时,那些自媒体公众号的作者,冒着风险去拍摄剪辑,那些在疫情中,自己已经破产,还拿出家底来捐赠疫区的人,他们算什么?这些啐口水的人打着批评的正义的牌子,带着悲天悯人的面具,而实际上汉不掉一颗,累不受一分,压力一点没有,又动手悄悄键盘,动口啐啐口水,你们就正义了?又凭什么能跟真正亲力亲为,为解决问题而战的每一个人去相提并论!

人可以卑微如尘土,如我们每一个人,但不可以扭曲如蛆虫,愤怒可以呐喊,呐喊时还不忘竭尽全力保护弱者解决问题,像三聚氰胺事件的调查新闻记者,像我们身边每一个在36度气温中那些克服一切困难保护我们的人一样,这才是抱薪者。

网暴之恶,在于断章取义,在于激发矛盾,在于激发一场矛盾带来另一场矛盾,不核实、不理性、不能容忍不同声音,用开喷子啐口水这种方式,勾起情绪引发矛盾,引发更多不明真相的人集体啐口水。

我不是大V,昨天以前从未获得过大量关注,我为我身边亲身经历的事情,如实记载,发言是我的权利,我的帖子也没有被删除,视频是因为忘记给小朋友打码删掉,因为事发非常突然。

而因为大量网友关注,有关部门快速反馈,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积极解决问题,不是你啐口水,就能解决安置问题,不是你啐口水,就能去核酸采样,不是你啐口水就能保护这些老人与孩子。

不是你批评了政策你就是英雄,更不是因为你批评了政策,你啐别人口水就是正义的,你就掌握了舆论公正的权杖,我们每一个人身在其中,都可以发声,都可以大声疾呼,都可以去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恶他永远就是恶,不论穿上了什么样的外套。批评的方式很多,但是只要沾染人身攻击,只要是以排除异己为目的,就是耍流氓。

你们真得看清了别人在批评什么,看清了内容是什么?看清了他之前做了什么么?就蹦出来暴?
整个几天,我和邻居们一起,一边呐喊,一边着手解决问题,今天问题得到了反馈,并且加速处理,腾出来时间,谈一下自己的认知。反驳浪费精力,不反驳,太多不知情的网友被误导,慎重言辞,也是善良!

态度还是那个态度,讨厌任何一切人身攻击,像方方攻击胡锡进一样想把人家钉在耻辱柱上的人身攻击,你言论也好,干什么都好,不要对别人人身攻击,不要断章取义,用只言片语,反转扭曲,攻击别人,这也是口业。

网爆我的这些人,不要企图再一次网爆别人,真理越辩越明,但一定不是通过咒骂的方式,不同意我,我就就搞死你。

之前几天一直在反馈,投诉,找人解决处理问题,我没有时间去理会这些,现在统一回复。

这几天精疲力尽,感谢大家花费注意力在我身上,帮助别人,可以不喜欢,千万别伤害,网爆是一种群体之恶,希望我们还是努力把重心放到解决问题上。
我不喜欢左,也不喜欢右,更不喜欢搞死别人,这就是我的态度



@西西弗评论
3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2
哪些群体的利益因为“动态清零”受损呢?

被封控的居民

被封控的被限制城市的线下餐饮娱乐从业者

旅游从业人员(航空、高铁。酒店等等)

需要经常出入境的人。(喜欢出国旅游的人,需要经常出入境的商务精英,生意依赖对外交流的,比如做出境游的人)

第一类是区域性的。这次主要是上海和吉林被封了一个月以上。扛过去了也就恢复正常了。

第二类也是区域性的。比第一类覆盖范围大,比如北京虽然居民生活还好,餐饮线下娱乐都非常惨。

第三类,是全国性的,但放开了旅游业也不一定就好。如果全国范围出现3-6个月感染高峰,很可能旅游业生意更差。

前三类人,放开后也不一定能比现在过得更好。餐饮旅游一样很难熬。

第四类,才是持续受到伤害的。也看不到头的,也是怨气最大的。

即使这次动态清零成功,国内恢复正常,也短期很难完全取消入境隔离。这批人,真的是短期内看不到取消入境隔离的希望。

对第四类人来说,确实放开了,能百分之百过得比现在好得多。

第四类,也是最精英的人群。但第四类又有多少人?

中国出过国的人有多少?

李迅雷19年写文认为,中国只有不超过1亿人出过国,只有2亿人坐过飞机。他的数据到底是否准确姑且不论。但出过国的人,肯定是少数。每年出国2次以上,需要频繁出国的人,更少了。我估计可能也就是千万规模。

这部分人最精英,受得影响最大,怨气最大,网上的声音最强。

但这批人人数还是太少。



@凯雷
10分钟前
来自 iPhone 7 Plus(亮黑色)
没网,这很不像话,这个丹阳是哪个省的,请善待回家乡的上海学子!请即打当地市长热线12345要求一个有网的隔离酒店,并告知华东理工大学帮助处理!

凯雷老师,我能不能向你求援呢,我女儿在华东理工大学,这次回家到丹阳,被隔离到丹阳海会寺,孩子吓的从下午哭到现在,住处没有空调,水龙头里的水都是黄的,到处是蚊子。因为孩子隔离期间还要考试,里面没有网。防疫人员说,除非自费,我们宁愿自费,毕竟女孩子住在寺庙特别害怕,但是后来又说不行,期待您能帮我们关注一下,非常感谢,现在我们特别无助!



@东漂学童
20分钟前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妙语连珠[允悲][允悲][允悲]
@i丁平君
试下,能说话了没。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大道有形
35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北京在截止5月28日15时前的24小时内,新增本土阳性感染者15例,其中社会面新增0例。

社会面清零啦!完全清零指日可待[拳头]。

数据源如下:

5月27日发布会:
“5月27日0时至15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20例(感染者1820至1839),丰台区10例,海淀区7例,东城区、朝阳区、门头沟区各1例;普通型5例、轻型11例、无症状感染者4例;均为隔离观察人员,无社会面筛查人员。”

5月28日发布会:
“5月27日0时至24时,本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23例,丰台区10例,海淀区9例,东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各1例;普通型4例、轻型15例、无症状感染者4例;均为隔离观察人员,社会面筛查人员为零。”

“5月28日0时至15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2例(感染者1843至1854),海淀区8例,丰台区2例,西城区、朝阳区各1例;普通型1例、轻型6例、无症状感染者5例;均为隔离观察人员,社会面筛查人员为零。”#北京疫情#收起



@观察者网
【#专家称入户消杀能有效阻止病毒传播#:对不同物品采取不同消毒方法】5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表示,入户的终末消毒,是实现病家无害化,阻止病毒经过家庭传播的有效措施之一。入户消毒操作的时候,为了保证人员的安全,家庭成员需要在消毒结束以后才能进去,消毒队员本身也需要做好个人防护。消毒的时候,要选择安全有效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要针对不同的物品、材质,来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要保护好贵重物品,并尽量减少对所有消毒对象的损害。对家里面库存的感染者又确实没有使用的这些物品,也可以采取密闭封存、长时间静置这种无害化方法。需要特别强调,消毒作为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之一,需要与传染源的隔离治疗和易感者的保护真正结合起来。



@快乐的干脆面君
没别的事,给大家说段相声吧。

甲: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乙:诸位好久不见了!
甲:确实好久了,最近一次见面还是2019年大家不戴口罩的时候,后来再见就只能见着俩眼睛了。
乙:害,那不也是心灵的窗户嘛。
甲:您最近还好吗?
乙:好着呢!
甲:核酸还阴着吗?
乙:阴着呢,身强体健!
甲:精神还阳着呢?
乙:阳着呢,乐观开朗!
甲:说话还阴阳着呢?
乙:阴…呸,你才阴阳怪气呢!
甲:今天能站在这儿跟大家伙说相声,实属不易。
乙:确实,大家都是大老远赶过来的。
甲: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顺着网线,在我们的直播间欢聚一堂。
乙:嚯,弄半天我们搞的是线上相声啊。
甲:没有办法嘛,特殊时期,大家不要聚集。
乙:确实。
甲:发弹幕的朋友注意间距,尽量保持一米。
乙:您家里屏幕挺大的…
甲:新进入直播间的朋友,请出示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乙:这也没啥用吧!
甲:你不懂了,这叫端正思想,树立信心,关注政策,保持学习。
乙:来劲了这是。
甲:更重要的是时刻提醒自己:小王八驼着个大王八……
乙:啥意思?
甲:——上头有龟腚。
乙:嘿,多新鲜呐。
甲:而且还要紧跟实事,了解变化,随时警惕大王八走了又换了个王八……
乙:什么意思?
甲:——上头有了新龟腚。
乙:都哪儿学的这么损的歇后语!
甲:都说了你不懂了,这两个月没见,你可能都已经跟不上我进步的步伐了。
乙:怎么,我在外跑着,你在家关着,你还比我进步了?
甲:古人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这不是关起来了,我是“静默”了。
乙:哟,您还想着一鸣惊人?
甲: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你在外面逍遥快活,我在家修炼自己。
乙:请问您是怎么修炼的啊?
甲:简单。挣不了钱,出不了门,吃不了饭。
乙:敢情都是被动修炼啊!
甲:越是艰难的环境,越能磨砺人的精神。一个人物质生活越匮乏,精神生活越丰富。
乙:小嘴一套一套的啊。
甲:我最近呐,在考虑写个剧本。
乙:您还搞起了文化创作?
甲:那可不,我已经开始联系各大公司,准备拍一部现实主义都市励志情感电视剧——《封神演义》
乙:你等会儿…“现实主义都市励志情感”这几个词跟你这主题有半毛钱关系吗?
甲:我就说你落伍啊,IP改编懂不懂?这个《封神演义》不是你想的那种老一套,我们要给它注入时代血液,让它焕发新文化的生机。
乙:人家讲的是神仙妖怪,你倒是怎么改成现实主义啊?
甲:第一步,我们保留人物和基本的故事框架。
乙:嗯,然后呢?
甲:然后我们把故事背景设定在2022年的上海。
乙:嚯!你可是为难神仙们了。
甲:神仙怎么了?神仙来了也得防疫。
乙:那你倒是说说,具体能怎么改。
甲:故事的一开头,女娲拖着行李箱走进大山洞,进入24小时闭环管理造人车间。
乙:这是封神演义的故事吗?
甲:都说了是改编,你还想不想听了!
乙:听听听,你继续!
甲:精卫填海,飞到一半被拦住了,学校门卫说不让出去实习。
乙:精卫还是个宝宝!
甲:夸父追日,追到大门口回去了,忘带出门证。
乙:也得看时长够不够追一趟。
甲:嫦娥奔月,仙药没送到,药店说现在运力不足。
乙:然后西王母派了闪送。
甲:牛郎织女,每年鹊桥相会,见一面回去隔离14天。
乙:牛都觉得累够呛。
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社区不接收。哪吒闹海,东海龙王说想洗澡提前一星期预约。仓颉造字,第一天费了老大劲造出四个字!
乙:哪四个字?
甲:“动态清零”
乙:嘿,中华语言文化的起源都被你发现了。
甲:孙悟空大闹天宫,如来佛祖力挽狂澜赋了他红码,在五指山下隔离了五百年。
乙:别说猴了,人也关得长毛了。
甲:如来在五指山贴的那个符,上面写着三个金光大字“封控区”
乙:挺有仪式感哈。
甲:知道孙悟空以前干什么吗?
乙:您给指点迷津?
甲:天庭弼码温,就是天庭上画健康码的。有一天,孙悟空酒喝多了,见人就送绿码,闹得蟠桃会大乱。
乙:瞎闹么这不是。
甲:太上老君把这泼猴关进炼丹炉,高温消杀了七七四十九天。
乙:够彻底的。
甲:第四十九天的时候,孙悟空在炉子里实在憋得不行了,问太上老君,都一个多月了,我这还要关多久啊?
乙:嗨。
甲:太上老君说:“在上海啊,哪怕神仙都不知道要关多久。”



@北京头条
【#北京明起购物商场恢复营业# 各类景区、公园按照50%限流开放 】5月28日,北京市第348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现场获悉,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和建介绍,自5月29日起,对于封(管)控区等重点涉疫区域,在充分评估、符合条件后及时解封;除生活或居住在封(管)控区的人员外,连续7日及以上无新增社会面病例的8个区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其中房山区、顺义区由居家办公调整为正常上班,连续5日无新增社会面病例的朝阳区、通州区适当提高到岗率;除封(管)控区外,朝阳、顺义、房山等3个区恢复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公共交通运营服务。
除封(管)控区内的购物商场外,因疫情暂停营业的购物商场恢复营业,适度控制客流量,暂不举办展销促销等聚集性活动;连续7日无新增社会面病例的区,快递、外卖服务人员可进入小区(村),利用快递、外卖货架(柜)实施无接触配送;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5个区各类酒店、民宿、农家乐恢复正常接待服务;各类景区、景点、公园坚持“限量、预约、错峰”,按照50%限流开放;连续7日无新增社会面病例的区,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美术馆、文化馆和体育健身等场所(位于地下空间的除外)按照50%限流开放;在严格落实防疫措施前提下,保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王斌 赵婷婷



https://mp.weixin.qq.com/s/WjLaC6AeCD_xDbCDHLEPlw
惟愿上海,莫忘前尘,从此成长
原创 连清川 哥轮布碎碎报 2022-05-28 09:30 发表于上海




昨天,听说在安福路上,已经马如龙,人如织,欢腾一片,在视频号中看见,艳羡掉两只眼珠子。



自然,晚饭的时候,罗大佑佐酒,和一些老朋友云喝,以解身在囹圄,心在外滩的心情。看见龚少已然在洪老大与一群旧友腐败,不禁心生怨恨。



老婆说,她有一个朋友,昨日骑车十公里,长途跋涉去到徐汇滨江和一个好友相聚。这位好友已经是攀岩高手,想来在家技痒已久了吧。她自从离职以来,我眼见她从恹恹无言的一个人,变成个阳光美少女,常常慨叹原来运动能如此极端地塑造一个人,使之成为光芒闪耀的星星,着实羡慕,这才感叹老之将至,追悔莫及。



那么热爱运动的一个人,久困家中,真是受苦了。



图片



视频号中又看见在延庆路上,有人拿出电子琴,路边三三两两,在那里合唱《明天会更好》。这首歌自我中学开始便知道,也衷心喜爱,只是未曾想过,能如此之动容。果然惟有苦难,可让人更确知慈悲与幸福。



视频中有不和谐因素,是一个JC始终在旁监测。一曲唱完,JC默默上前,轻声说道,都散了吧。





我在朋友圈中说,这才应当是上海日常。学东老师批评说,我要求太低了,日常应该没有JC在旁,无论多友善人道。



学东老师自然是对的。但我等在此间见证过无数暴力与庸常,如今便觉得,这也是奢侈了。



所以,其实我们所熟知的上海的日常,便是如此悄然演化了的。难道经此一役,我们能奢望未来的日常,便是如同曾经的日常吗?



前几日转发雍和老师拍摄的图片《走出汇贤居》,所记录的,是汇贤居居民如何得以自发组织,实现自我解封的。



当时网上以讹传讹,说道是其中一个法国人故而有此成就。后来其中居民辟谣,并无法国人,而只是其中居民自发而已。这便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了。



图片



在20年的上海寄居中,我几乎与邻居毫无来往。习惯了现代都市的冷漠与匆忙,或者本身个性亦不喜无事与陌生人哈拉,因此倒也习惯。



但封城近60天,竟然与邻居之间颇多互动,也认识了小区中的一些人。我们相互帮忙拿快递,一起拼团,以物易物。说来都是些寻常小事,却心里颇为宽慰。原来人与人便是如此,真在患难之中,可得彼此贴近。



但汇贤居的抗争总归无效,已经重回封闭状态,而关于雍和老师的记述,也已不可分享。在过往许多时间中,诸多散乱的纷嚣与扰乱,皆已归于平静,如同风吹沙漠,雁过无声。



但竟也有留下声音的。《经济观察报》的报道说,浦东仁恒河滨城小区23号楼,以村板报的方式,用以记录和表达,报道中原话说“形成了居民共同治理行动”。



我看到这样的话心里就是一咯噔,这话是不付费就能看到的吗?是不翻墙就能看到的吗?



图片



居民自治与公民自治乃是最为敏感的社会治理核心改革要点。尽管仅仅是整个社会治理的末端环节,但是若能够实现居民共同自治,那么许多的事情,也就会开始起变化。



这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基本构建。



在过往的60天,70天与80天时间里,上海见证了从来未曾有过的创痛与悲伤,而一切都折损在非必要的人祸之中。有人死去,有人饥饿,有人悬梁,有人失亲,有些人在绝望中逃离。在现代化的繁荣都市中,我们难以想象这些悲剧。



我们通常以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构建,是方便的交通,便捷的饮食,先进的医疗,昌盛的教育,繁荣的市场,多元的机会,开明的治理。而对于3月的上海而言,一切具足。



然而,形同梦幻的上海,一夕之间,便可以变成无人的沙丘,与荒芜的鬼城。在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戏谑、通达、明亮,如同嘉年华。但无几,便成了悲伤的河流。



许多人便想,这一切是如何可能?为什么数十年来的现代化建设,数日之间,便可以成为毫无价值的形同虚设。



我一直以来便说,这就是40年来的交易所致。上海人尤其如此。他们不爱扰攘,只爱生活;不爱政治,只爱办公室政治。城头变幻大王旗,与我何干?



但每个人都尝到了大王旗的苦头。



在延庆路唱一曲《明天会更好》并不会让明天会更好。



安福路“解放了”,徐汇滨江绿地上三三两两躺了许多的人,我的好些朋友都已经散步到了外滩,上海已经迹近于开放,虽然我远在郊区无从真实感知黄浦江那并不新鲜但依旧让我怀念的河水的味道,但我也能嗅到快要走出家门的空气。





一位老爷爷在视频中说,他74岁了,只想记录下来,让后世的孩子们看到。孩子们自然都看得到。





学东老师所说的,没有JC的日常,想来很快就会来到的。外滩会依旧熙熙攘攘,安福路上咖啡与面包的味道会吸引来自全国与世界的人,我们这些远在郊区的人驱车30分钟,也就来到了繁华现代的地界。



但是变化了的就是变化了。



我们中国人向来是健忘的。据说考古学家在开封挖地,30米以下为汴京,50米以下为汴州,挖到80米的时候,才出现大梁,战国魏国的首都。



汴京不知汴州,汴州不知大梁。历史就这么重重叠叠地遗忘。



遗忘就出不来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现代化的国家。



所有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都必须在相应的制度配套之下,才能发挥它的作用。道路须有廉洁与依法的交通规则,医院须有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与畅通无阻的救治,公司要有稳定的市场与透明的法则。



一切依靠施舍与模糊的交易所建立起来的东西,终将如同砂之城堡一般,在权力的颐指气使之下,瞬间崩塌。



因此仁恒河滨城的实践,在我看起来便如同珍珠一般珍贵。如若经过这样的苦难,上海依旧如同以前一般纸醉金迷,以为一切繁荣都不过顺理成章,那么所有的繁荣也不过是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



一切的变化都需要时日,但惟有上海人不忘前尘,记住交易的代价,记住自治的必要,记住惟有通过权利的诉求,方能安安稳稳地永恒过自己与世无争的日子。



如果这些牺牲能够换来如此的觉悟,那也才不枉了这么多的牺牲,哭墙与悲恸。



成长是一种痛苦。但若痛苦而没有成长,那这一切的痛苦,都便不值得同情。



图片



与师兄说,我与罗大佑无亲,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头歌声,是崔健、黑豹与Beyond。他们是愤怒与迷惘的呐喊,是新生代追逐新生的嘶吼。



其实罗大佑那一代也一样,在美丽岛的痛苦中成长,也想新生。



但我们终于都老去了,新生都蜕化成老生。我们都在安稳的幻梦中坐化成为妥协者。这大约就是教育的终极意义。



教育的意义便是成长。于年轻人如此,于我们如此,于上海,也当如此。



【封面图片取自小红书博主Mayson】



@新闻晨报
58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上海环球港28日下午已恢复营业!受处理员工与网传“店员核酸检测结果怀疑异常”无关】昨日有市民向@新闻晨报 ·周到上海反映接到居委最新通知,暂缓发放环球港5月27日邀请卡、入场券。也有网友发出了居委发布的“告居民书”,其中提出“商场有相关情况需核实,暂停营业”。

今天,也有一则月星集团某员工被暂停职务的通知在网上流传,有网友称是“上海环球港26日开门试运营即发生一名店员核酸异常,并因此处罚了相关管理人员”。

对此,月星集团今天下午发布声明指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向好,上海环球港和月星家居积极做好开业试运营的各项准备工作。期间个别员工因工作不力,造成不利影响,受到公司严肃处理。与网传27日“上海环球港户外南下沉式广场 7-11便利店一名店员核酸检测结果怀疑异常”无关。

经疾控中心对该名店员多次复核,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同时,上海环球港已于28日下午开放迎客。记者获悉,目前普陀区长风街道指定防范区居民可凭出入证和邀请函入场。



@凤凰网
37分钟前
来自 微博视频号
【#上海返乡大学生被强制交高价隔离费# 工作人员:县委子女免餐费】#陕西某地工作人员称县委子女隔离餐免费# 近日,陕西在沪返乡大学生向@凤凰网视频 反映:从上海回陕西后,被当地强制要求签“自愿自费隔离通知书”,但隔离酒店住宿及餐费高昂:住宿一天300-500元不等,早餐费25元,午餐40元,晚餐35元,并要求学生一次性缴清隔离期间所有费用。学生表示:“着实承担不起,且隔离条件与价格不匹配,卫生环境很差。”值得注意的是,有工作人员给隔离学生发消息:“你爸是不是在县委,餐费给你免费。”



@sven_shi

46分钟前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到最后问题都是钱从哪里来。医保不支付,地方政府又没钱,那钱从哪里来呢?
@胡锡进
据报道,四川阆中市防疫部门27日发布公告称,该市将在5月30日—5月31日48小时内完成全市第一轮常态化全员核酸采样工作,每人3.5元,由个人承担。该公告很快在互联网上受到关注。
迄今为止,各地由政府组织的全员核酸检测对被采样者都是免费的,阆中市似乎是第一个要求居民自觉自费参加政府组织全员核酸的城市。

而就在5月26日,国家医保局一位负责人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刚刚表示,根据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常态化核酸检测所需的费用应由各地政府承担。由此看来,阆中市的公告既不符合各地目前由政府对常态化核酸检测提供资金支持的普遍做法,也与国家的政策指导相悖。

不知道阆中市防疫部门的公告是否没有将市政府的意思表达清楚。近期阆中市尚未发现疫情,但是四川省有。常态化核酸的意义在于预防疫情的悄然侵入和扩散,让公众承担相关成本,同时由政府发出带有强制性的号召和动员,推动自费检测,显然不妥。

不过,开展公费常态化核酸,发达地区的财力没有问题,但有的地方由政府财政出这笔钱就会有困难。这个问题同样要引起重视。防疫既然是全国一盘棋,就不能让财力弱的地方政府做无米之炊。



@观察者网
28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上海新天地将于6月1日起正式恢复营业:有序放开、有限流动】上海新天地将于6月1日起正式恢复营业。澎湃新闻记者从新天地方面获悉,6月1日起,上海新天地石库门街区、新天地广场、新天地时尚Ⅰ&Ⅱ、湖滨道购物中心将恢复营业,营业时间为10:00~20:00。同时,特殊时期,石库门街区(北里)出入口调整,仅开放:太仓路(星巴克店)及兴业路两处入口,其他入口暂时关闭。石库门街区(南里)、新天地广场、新天地时尚Ⅰ&Ⅱ、湖滨道购物中心等其他区域入口开放状态暂无变更。为配合疫情防控,所有进入商场人员配合完成以下举措:佩戴口罩、扫“场所码”或“数字哨兵”、出示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配合测量体温且体温正常(<37.3℃)。



@清源CO

雷颐
快转了
39分钟前
来自 iPhone客户端
真的啊?25日江苏省交通厅发布信息,对来自低风险地区的客货车辆全面取消防疫通行限制,不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予以快速放行;

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客货司机,也只核查行程码和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忘记了做核酸,收费站也能立马给你做。按照现在出核酸结果的时间,也不会耽误太久。 ​​​



@新闻晨报
2小时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已编辑
【紧急调配!上海移动核酸检测车服务虹桥火车站出行旅客】近日,上海紧急调配移动核酸检测车驶入距离虹桥火车站西广场采样亭200米处的虹桥天地演艺中心,为离沪旅客提供核酸检测服务。

目前,上海虹桥火车站旅客发送量在逐渐回升,而旅客乘坐高铁须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由于核酸证明起算点为采样时间而非检测时间,每日约有7%~8%的旅客因各类原因到达火车站时或是临出发前核酸报告已过期。为保障有需求的旅客及时获取核酸报告,5月25日凌晨2点半,“红铠甲”移动核酸检测车驶入虹桥天地演艺中心,于当天早上开始核酸检测工作。

据悉,此次紧急调配的移动检测车每天接收6~7批次样本,从接收样本到批量出具核酸检测报告均在3小时内完成。目前核酸检测车已投用3天,每日服务近千名旅客,极大缓解了虹桥火车站离沪人员可能存在的因核酸报告过期而无法乘车的矛盾。

移动检测车“三证齐全”、即停即检,是一个移动式P2+微生物实验室,可以实现快速部署、近民检测。它将专业PCR实验室内做的核酸检测,搬到距离被采样人群最近的地方,采样即检测,减少样本转运中的风险,缩短由于样本长距离周转所延长的检测时间,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提供核酸检测报告。

新虹街道城建中心主任、现场志愿服务工作组织者周玮说:“希望他们顺顺利利踏上旅途,日后再回到上海,继续参与上海的发展。”(央视新闻)



@邵艺辉:真的有阴影了//@吃梦的小兽O:我女儿有段时间不肯下楼,一开始以为她宅习惯了,问了好几次才搞清楚她是害怕被感染,害怕被隔离,不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安慰了她好久,跟她解释了好久,她才终于肯下楼去玩了。我当时心里也是五味杂陈,才四岁大的孩子,都经历了啥。
@马良
今天接到通知,关了七十多天之后,终于可以单号开车出门,但不能跨区,于是想带着家人出门散下心,乡下小镇绕一圈。车离开家门不过两百米,灯就开始大哭:我要回家,我不要出门 ,我害怕。。[泪] http://t.cn/A6X0L5Oy ​​​



@沈涛
6月1日零时起,上海市进入公共场所和搭乘公共交通须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一早网传的证实了,核酸报告还是要看的,否则那么多常态化核酸亭白投入了[允悲]不要叫我咖啡市,叫核酸市[doge] ​​​



@项栋梁
疫情以来,国家医保局打了三场医保保卫战。
第一战是新冠免费治疗的支出,医保基金没有全额报销,而是按接近常规疾病的比例支付,这一战打赢了。
第二战是新冠疫苗的费用,医保局开始是拒绝的,但随后又同意用医保基金支付全民疫苗,这一战打输了。
第三战是全民常态化核酸的费用,医保局已经发通知表示拒绝,然而地方政府也缺钱。这一仗能不能守得住,还是个未知数。#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  http://t.cn/A6Xpmtho

@东漂学童
看我魔都那些病人的经历,看到他们的无助和绝望,鉴于无力马上改变现状,真的只能说大家都好好锻炼身体,努力自救吧[苦涩][苦涩]//@洛之秋:自救吧,好好锻炼好身体,争取未来几年别生大病。 //@花花牛wo: 后果已经有了,从1月开始,很多甲类药物调成乙类了,并且单位缴费部分一点也不划给个人账户了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