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71)



https://mp.weixin.qq.com/s/fKtt-QScsfq-4TvR2-J7QQ
蔡慎坤:为什么要折腾上海?
原创 慎说sk 民国咖啡厅 2022-04-25 14:59


许多人不理解上海的封城,一个25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面对一场疫情为什么表现得如此惊慌如此恐惧?许多朋友反复追问:为什么要这样折腾上海?实际上,从封城一开始,我也在观察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折腾上海?



图片



作为一个从事时政新闻评论二十多年的时评人来说,如实解读这个问题并不难,就像我在微信朋友圈一样,寥寥数语就能戳中G点,可是赤裸裸的言语虽然一针见血,却往往会先伤害自己,毕竟时代变得太快,许多人包括我自己也变得谨小慎微左顾右盼甚至变得老眼昏花。



时评人应该具备洞若观火的能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或者穿透力的声音,但是今天即使具备这些也只能沉默不语,不会像十年前那样絮絮叨叨。



图片



有记者打电话,叫我谈谈感想,我很明确的告诉记者,即将开始的下一个十年漫长且艰难,黄金时代一去不再复返,等大戏开幕,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人人必须上场,不再有看客。悲剧以不同的方式反复重演,停滞、封闭接踵而至……如今再回看当天的即兴之言,自己也惊出一身冷汗,几乎一一成为现实,好在那时候小人物的一惊一乍,并不在鹰眼的视野之中。



中国几乎每天发生匪夷所思的大事小事,时评人目不暇接疲于奔命,如何恰到好处解读一些所谓的热点事件,需要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比如为铁链女呐喊,比如传递俄乌战争的真实信息,比如对一波又一波清零封城的拷问,稍有不慎就被删文封号,时评人除了无奈沮丧,也很容易变得懒散变得麻木。再说春暖花开的季节,忙着游山玩水忙着种树栽花,没有太在意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喧哗。



图片



这段时间并没有太多关注上海的封城,因为在我看来,上海有太多高素质人群,有太多活得精彩活得滋润的时尚男女,有太多富可敌国的大佬新贵,有太多擅长于煽情励志的师太师爷,有太多魅力四射的明星名流,有太多圈养的文人雅士,面对突然而来的苦难,即使没有方方没有艾芬,上海人肯定能发出求救的声音,上海人也能找到发泄的平台乃至哭泣的地方,绝不至于像身陷苏北的铁链女那么孤单那么凄凉!



因为上海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对外贸易占中国的20%,外商直接投资占中国的14%。上海是全球供应链中重要的节点,拥有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蝉联世界第一,2021年占中囯总吞吐量的17%。疫情之年的2021年,上海给中央财政税收贡献了9294亿元,占中央转移支付总资金的1/10。上海云集各方神仙,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了全国1/3的人才,有统计显示:在上海持外国护照和港澳台身份证的接近200万人,可见上海之魅力非同凡响。上海还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的金融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总市值就位居全球第三。



图片



上海当初为了引进国内外各项尖端技术,解决国内劳动力过剩,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吸引外企,7万多家外资企业,800多家跨国公司,500多家外资研发中心汇聚上海,为上海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上海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外企上班,也就是五六百万人,如果外企纷纷撤走,上海还剩下什么?

封城过后,上海人或许会成群结伴逃离这座光鲜亮丽而又魔幻冷漠的城市,这是那些精致优雅善于算计的上海人必然的选择。彭博社的民调显示:未来一年,上海的外国人可能减少一半,48%的外国人表示,如果不是马上离开,也将在今后12个月里离开上海。



图片



封城是上海开埠以来第一次,一般司局级官员都始料不及,更不用说岁月静好的芸芸众生。上海虽然没有武汉的方方,没有西安的江雪,但上海人用自己最原汁原味的方式记录这段从未有过的历史。他们中有因哮喘发病差点丧命的知名作家,有90多岁拒绝去方舱的老教授,有生病得不到救治而跳楼的小提琴家,有从业20年的券商老兵、网信证券副总裁因脑溢血无法得到救治猝死家中,曾经辱骂过方方的退休检察官因病在网上四处求救,有疫情中疲于奔命选择上吊的官吏……

还有像郎咸平这样的财经侃爷,为了生意把家从台北搬到香港又搬到上海,想不到疫情来了救不了自己母亲。还有那个会讲中国故事的复旦教授张维为,在吹嘘中国防疫比美国厉害500倍之后,竟然也在封城中饿上了肚子。还有《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作曲者朱践耳的夫人舒群突发急病,被多家医院拒收,折腾6小时后才就医为时已晚,最终不治,又因太平间爆满,遗体只能放在地上。还有那个港红歌星陈奕迅发出哀怨,再这样封下去,日子怎么过,因为卡上只剩下3000万了。



图片



住在上海的人形形色色,很多人见多识广甚至具备国际视野,也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上海公务员整体素质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对于一些不尊重科学不尊重常识,只会指手画脚的官员,内心深处是鄙视的抵制的,虽然16个区的一二把手,几乎都是异地空降,但不可能把上海街道以上的班子全换成外地人吧。强行封城激化了官民矛盾,就把所有人封禁起来,对于高度依赖物质生活高度需要日常社交的上海人来说,这样的决策显然不是出于上海官员。

上海的精准防控,告诉大家C-19奥密克戎重症率不过1/13万,无症状与轻症状占比达99%,越来越多的人在质疑:为什么要折腾上海?是要搞一场清零的实验?还是彻底驯服形形色色的上海人?让几千万人天天做核酸必然导致交叉感染,把次生灾害放大到无以复加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地步,上海本来有很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如今来指手画脚的专家,竟然是北京市丰台区铁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叶财德,叶财德只是略懂一点中医康复,如今却披上战袍来上海指点江山,究竟要把上海折腾成什么样子才罢休!

被晾在一边的上海名家张文宏坦言:上海目前46万人感染。1月4日封城时感染4.3万人,静态管理22天达到46万。R0=10,符合奥秘2统计特征,证明封城等于没有封。换一种说法,封小区,再连续做二十次集中核酸,导致楼宇通道集聚交叉感染,造成的实际效果,等于没有封。预测5月19日感染峰值为60到80万人,按目前静态管理数据累计死亡人数大概40人,平均年龄75岁,基础疾病为首要不治原因。任何老年基础疾病,若一个月不去医院治疗,大概都会是这个结果。再继续血拼清零,5月10日到了60万总量,也不可能把60万人全部拉到蒙古去,回归社会面以后,有1%复阳就是6000人,意味着又回到3月23日的感染数状态,难道还要再封一遍不成?



图片



有人明确指出:这不仅是变异的病毒,更是一场变异的疫情。



我相信上海依然是中国唯一一座具有城市文明基因且自我修复能力最强的大都市,即使在“1966-1976的十年”,在顽强隐忍的上海人默默坚韧坚持下,依然坚持与世界文明努力接轨,并且迅速拉近了与世界主流城市的距离,这一次封城虽然把上海人折腾得焦头烂额甚至死去活来,但任何邪恶势力都摧毁不了这座魅力四射的城市!



@沈涛
简直无法反驳[允悲]来自网络

上海从一月份实行静态管控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努力下,多项工作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1、除疫情尚在努力清零外,其它清零工作基本提前完成。
如:
超市货架清零;
库存滞销商品基本清零;
卖淫嫖娼实现了社会面清零;
入室盗窃犯罪动态清零;
交通事故静态清零;
工伤事故断崖式清零……

2、城市关键民生指标不断提升,人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如:
大幅减少汽车尾气和工业污染,碳排放成绩突出;
城市道路畅通,完全消除了拥堵;
大众自救能力大幅度提高……

3、居民精神生活出现质的飞跃,友爱和谐不断涌现。
如:
邻里关系从老死不相往来变成互帮互助;
夫妻之间长期在一起促进了感情,基本屏蔽了第三者插足;
节约型的厨艺形成了疫情特色的舌尖美食……

这里不一一例举了,请大家不要盯着自媒体上那些负面的,多多传播正能量!



@澎湃新闻
39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静安区的肖女士通过微博向澎湃新闻求助,她的父母均为阳性,父亲94岁,身上有尿袋两个月未换,现在已经发炎发热,母亲血压已经180,出现呕吐,由于阳性医院不接收,希望可以有医院收治,如医院无法收治,希望可以有医生上门帮助换尿袋。经联系,已委托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医生上门了解患者情况,帮老人更换导尿管。如遇特殊情况,医生无法现场处置,将再安排转运就诊。



@港闻速递
2小时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胡锡进认为,北京将证明一件事:我们超大城市的疫情失控究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是某些可以通过总结改进而堵住的工作疏漏导致的,还是奥密克戎毒株突破了人类任何屏障的特殊攻击力所造成的?

如果说北京带着高度警惕,采取了各种应有措施,还是堵不住病毒的传播,要控制疫情,我们的这座超大城市注定得停顿下来,用“经济休克”来换取,那么中国人对新冠疫情的认识很可能将会被再塑。



@肥肥小炸虾
你妈的,有志愿者给我投稿,说因为明天的核酸是市委要求,他们小区要逐户逐楼通知,每个居民都要敲到门,看着人出来做,不出来责任就是志愿者的。而且最关键的是,通知时间是半夜,12点,他们小区至少有几万人,他要负责通知几百个,他们现在都在闹罢工

太过分了吧?万一外面大风大雨,志愿者给你跑这个腿做夹心饼干?你居委干部怎么不去跑?一个小基层办事员手里有点权限就滥用成这样?要我说就该罢工。注册志愿者是为人民服务,不是为居委会服务,这种明显不接地气,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做派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为什么不能拒绝?居委你有权给志愿者履历上抹黑,志愿者就不能造居委的反?更何况居委连街道办都不是,他们的权力从哪来?

上海这个例子其实可以拿来作为其他基层的警钟,上海普通群众不是没有造反的,接管居委会的都有好几个小区了,但很多人依旧没有意识到上海的政府在本次疫情中已经完全失能,而各基层就和军阀混战一样,谁闹的凶谁多给点资源,发财和发菜都紧着自己人,这种都不管,上海确实是事实上的联邦制了,那么为了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确实该抗争的就要抗争起来了。同时上海这个内部联邦是国家不可能也不会去承认、鼓励和纵容的,所以该举报也要举报起来。我们小区谁要是敢当着我面下达这个指令,不用暴躁老头,我自己就能拍扁他的狗头。志愿者们也没必要被这种命令瞎折腾,谁下的命令就直接举报给国务院,留下证据就行了



@凯雷
4小时前
来自 iPhone 7 Plus(亮黑色)
已编辑
#北京朝阳公布主要风险点位#北京发布会不是最快,最快的是北京流调,16:30的记者会,发布的是昨天16点到今天16点的新增数:这24小时新增29例,全是确诊病例,没有一个无症状;目前北京共计70例。
一,截止今日下午四点,24小时内新增29例。
二,朝阳新增20例,密接2116例。
三,这波疫情合计70例阳性。
四,蔬菜终端强劲供应。

朝阳区风险点超级多,超级细致。根据此前亲身体验,北京大数据是结合手机点位+购物消费电子记录等,自动扫描,不止无一遗漏,会有一个风险拓展时限和空间,保证万无一失。扫到的需要居家隔离,这段时间中,会有专人上门检测,且不止一次。这种不漏一人的办法,实际中观察发挥了三种功能,一不会外溢,如外溢他省。整个健康宝弹窗走不了的。不会发生北纬30度重市那样的情况。二是一旦确诊,不存在疾控打电话,会直接接走。三局部精准防控,不会发生全域静态管理,保证了整体城市的活力,同时封控范围内快递物流正常。

【#北京朝阳公布主要风险点位#】#北京疫情随时报# 4月25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14场新闻发布会上,朝阳区副区长杨蓓蓓介绍,截至4月25日16:00,朝阳区新增确诊病例20名,均已转入定点医院治疗,19人临床分型为轻型,1人为普通型。

涉及主要风险点位如下: 4月19日 6:30-6:40,丰台区北京京西三兴加油站 8:00-12:30,房山区窦店镇太和褡裢火烧店 8:45-10:10,霄云路28号网信大厦B座10层 10:10-11:15,中国民用航空总医院 10:00-11:00,东坝乡奥林匹克花园610楼底商金海易顺有限公司 10:00-11:10,思湘苑餐厅(吴家村路店) 11:45-11:50,瑞幸咖啡(霄云路27号庆安大厦1层) 11:50-19:35,霄云路28号网信大厦B座10层 12:20-12:50,潘家园街道松榆里23号楼 12:55-15:30,百泉山景区一日游旅行团 13:00-13:05,潘家园南里27号楼伊东漪龙台D12 13:20-14:00,劲松街道和平村E区3号楼 14:00-18:00,建国路93号北京创富金泰公司 14:30-15:00,双井街道首城国际22号楼 15:30-16:30,珠江帝景B区16号楼 18:50-18:55,味多美(周庄嘉园宇航店)   

4月20日 8:05-20:00,建国路93号北京创富金泰公司 8:50-9:00,双井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9:40-10:00,大钟寺北京人寿保险公司海淀分公司 9:40-11:10,中国民用航空总医院 11:00-11:10,京客隆(垡头店) 11:25-11:30,艺水方园北门南侧丰巢快递 16:25-16:40,劲松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6:40-17:00,传媒大学地铁站康旭医学检验 核酸采样点 20:45-21:15,张亮麻辣烫艺水芳园店  

4月21日 8:10-16:00,建国路93号北京创富金泰公司 8:20-20:40,霄云路28号网信大厦B座10层 9:35-9:45,京客隆(垡头店) 10:35-10:45,壹公里菜市场(垡头店) 11:00-12:30,翠城馨园125号楼南城香垡头店 10:30-12:30,房山区窦店镇太和褡裢火烧店 13:30-16:00,弘善家园小广场和弘善家园小区附近的小公园 14:00-15:00,垡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00-15:00,好食期美食城新世界万达店 14:30-17:30,香格里拉大酒店 17:40-19:00,北五环山西刀削面馆(北苑美立方店) 18:40-19:00,壹公里菜市场(垡头店) 18:30-19:00,北京伊穆清西域美食中国兰州牛肉拉面(管庄店)     

4月22日 7:25-8:30,北京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 8:20-17:30,霄云路28号网信大厦B座10层, 8:35-8:55,北京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附近沙县小吃店 9:00-12:00,艺水芳园小区对面众康诊所 11:55-12:15,垡头北里9号楼底商新发地菜篮子(垡头店) 14:00-19:00,建国路93号北京创富金泰公司 19:00-19:20,超市发双桥店 19:00-22:00,建国路93号壹零捌道餐厅   4月23日 凌晨1:00-13:00,延庆区八达岭勿忘山宿集私汤民俗 15:00-15:20,南磨房乡山水文园东园核酸采样点 15:15-15:20,弘燕菜市场 21:00-22:30,十八里店吕家营泓晟沐族汤泉店  

特别提醒,护国寺小吃(光明桥店)有多名确诊人员,请于4月16日17:00—4月24日14:00,到访过该小吃店的人员,请立即主动报备。  请与上述活动轨迹有时空交集或接到健康宝弹窗提示的人员,立即主动向所在社区(村)、工作单位、居住酒店报告,或者拨打朝阳疾控部门热线电话87789709报告。 #北京新增本土确诊29例#【#北京新增本土感染者29例#】#北京疫情# 4月25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14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庞星火介绍,4月24日16时至25日16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29例。(@北京日报 记者 刘苏雅 李祺瑶)



@上海滩小律师
1小时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是上海离不开世界:

感觉再这么封下去,倒不是世界离不开上海,而是上海离不开世界,这世界离开谁都可以照样转。

国际航班总体上来说,将来会越来越少,即便目前还有,也可以转去周边城市,港口的话,天津和深圳也可以承接一部分。
普通的制造业,因为上海的成本问题,前几年有已经外迁到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上海做的更多的是贸易,设计和企业总部,这么做确实成本降低了,但也意味着被替代的时候,成本也低了。

看最近复工的行业,大体也是上海不可替代的高端制造业,至于上海引以为傲的服务业,本来也是基于上海繁荣的商贸存在的,大家都不出门了,也就不需要餐馆了,不谈生意了,咖啡馆也就不需要了。



@港闻速递
4小时前
来自 中国超话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中国部分城市采取的防控措施,对生产生活产生一些影响,在任何国家都可能发生,但不同之处在于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抗疫政策和措施都表示理解和支持,中国人民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汪文斌强调,面对Omicron变种病毒,中国依然不会躺平,而是坚定推进阻击战,必将赢得胜利,亦将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WillPan在上海:你想多了,肯定不会。因为,你不能保证后面的第二,三次封控(2个月内)还能顺利控制。也不能证明这样做为此付出的代价小于共存的代价,不是扛。当然,历史会给出答案,那就等等看吧[抱抱]
@西西弗评论
如果这次北京证明了,通过迅速反应,全面核酸筛查,不需要全域封城也能控制住Omicron的蔓延,某大城市市民是不是也就能明白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了?

慎封城并没错,某大城市最大的错误不是没及时封城,而是没及时做全域核酸筛查。 ​​​



@烧伤超人阿宝
4小时前
来自 华为Mate30保时捷设计
现在已经筛出来70个了~
@烧伤超人阿宝
新冠在北京传播了一周。按照传播一比十,传播两轮计算,感染人数应该是100以内。

所以,某种意义上,这几天发现的阳性越多越好,只要能在最短时间内把这100名左右感染者全部筛出来,把密接次密接及时隔离,就没事了。 ​​​



//@月舞云筝: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都叫基础病严重了?这俩致死吗?重度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这是饿病啊,你们是不是真的以为现在懂医的都没空上网看了?
@财经网
【#上海24日新增死亡病例51例#,详情公布!#上海本轮疫情累计死亡已超百例#】4月24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死亡51例。平均年龄84.2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共37位,最大年龄100岁。51位患者基础疾病严重,累及多个脏器,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3级(极高危)、脑梗后遗症、糖尿病、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尿毒症、恶性肿瘤、重度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患者入院后,因原发疾病加重,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的直接原因均为基础疾病。据统计,本轮疫情上海累计死亡病例已超百例。(北京日报)



@我不是谦哥儿
31分钟前
来自 360安全浏览器
刚才看到说有方舱淋浴房被吹跑的,事情不好笑,极端天气真的要注意安全啊
@我不是谦哥儿
气象台已经预报了今年最对流来袭,可能有11级大风龙卷风冰雹等灾害。刚才看到个视频,有些临时检测点和志愿者们呆的室外棚子都被整个吹得满地滚,这种灾害天气,很容易出现事故啊,防灾备灾跟防疫一样重要,顶着风暴怎么做检测呢?出事了怎么办?街上的那些临时遮阳棚哪里挡得住这样的大风大雨。

还有隔离方舱的安全情况也需要特别注意,临建平时住人是没问题的,但是遇到极端天气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刚还看到一个帖子的求助,有些因为各种原因在街头回不了家的人,在这样的天气里咋办?有什么政策吗?是统一安置还是怎么得有个说法吧?这些事都是明摆着的,不能等到真有什么事了再说“我们也没想到”吧?



@冈瓦纳
10分钟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已编辑
我的微博下的评论,经常有外地的朋友说上海怎么这样子,别的城市都没这样子
有些是真诚不理解的,我大致解释一下,你们看看就好。

第一问题,快递问题。 为什么要从别的城市引进快递员?别的城市为什么可以保证物流?

其实,对于有羊小区怎么管理,是有一套办法的,防疫现在都有规范的,连怎么组织核酸测试都有规范的,如何封涉疫小区是有一套办法的。观察一下你在的城市,看看有疫情的小区,住在这个小区的快递哥会被放出来跑快递么?

上海90%的人口都住在有羊小区。可以猜,大致90%的快递小哥封在小区了。
没封住的,也不敢回去了,住桥洞。最开始,回小区就出不来了,后来,人家小区也不让他们回去了。

所以,要外地快递员来帮忙。

这个问题,有的大V为了流量,故意传播阴谋论,把京东描绘成和上海黑暗势力斗争的悲壮英雄,你们问问京东,他们愿意这么说么?

第二个  物资分配为什么这么乱,这么慢?

没人啊。 有些物业公司人员,居委人员,也被封在自己的小区而不是工作的小区。这个还是可以通过工作证解决一部分。
但是,如果居委会有人阳了,怎么办?
阳怎么处理,密接怎么处理,涉疫场所怎么处理也是有全国规范的

这个严重么?上海2%的人感染了。有的区,记住是整个区,感染率超过5%, 你可以猜严重的小区感染率多高,处在这里的物业公司和居委能避免感染么?

3)医院为什么这么弱?

全国无论什么地方,追究院感责任都是非常严厉的
如果有羊进入医院后,医院怎么处理?有不少朋友说自己城市对这类医院的处理是停诊48小时,两次核素就复诊。
如果医院周边的居民感染率超过2%,几乎天天都有羊进医院,怎么处理?
如果医护有羊后怎么处理?

也许你说有发热门诊,对,发热门诊有羊进来过后怎么处理?如果天天有羊呢?

所以啊,自己想一想就清楚了

上海现在都经历了,不久的将来,还得再来一趟。
不这样一趟,不可能真正恢复正常生活,不可能真正摆脱奥密克戎的影响。
上海呢,我知道存在大量的人是希望走出疫情的,彻底走出疫情。不彻底摆脱疫情,不恢复对外开放,上海的发展就不可持续。

别的城市,我就不知道了。各有各的选择吧。



//@Heloise_Pr:一边专家科普说口罩淋湿没用,一边挑黄色警告九级大风加暴雨的日子搞全民核酸,mlgbd上海领导明天自觉去淋一天暴雨好伐不然躲在屋子里也被雷劈死



@高捷GaoGao
四点多的时候,上海的天被一块黑色的幕布包裹,雷鸣不止暴雨应声而落。我坐在窗边,看雨声从四面八方倾泻而来,想到那些从方舱回来没有地方可收留的人们,想到那天饥饿求助的老人家,沮丧不已。
还好这股怒气散得也快,大雨过后,天也渐渐开始白了,更庆幸的是,就在这时候,那位老人家也出现了,他又站在关停的全家门口,我站在阳台喊他,他看到我很高兴地挥舞双臂和我打招呼,等他慢慢走过来,我把早已准备好的“干粮、现金、矿泉水、水果、牛奶”再次掷了下去,他抬起头来说,“我记得那天是4/11号,你给了我救命的吃的,我没有手机不能把你拍下来,但你的样子我会记得,以后我会报答你。”我们再次互道保重,知道彼此都平安,心里踏实不少。他看上去比之前要精神些,拿好东西后过马路的时候身姿挺拔,这十几天应该也有很多好心的人在帮助他。
雨停了,天白了,但我知道,在这个时节,有多数时候天还是会再黑下来,只希望那大片的黑不要蒙住了人面前的路、蒙住人的眼睛、蒙住了人的心。



@Audrey李佳佳
40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3
群里各种唏嘘,还是志愿者……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回复 7817楼yingyinc 的帖子
@凯雷
5分钟前
来自 iPhone 7 Plus(亮黑色)
什么老孟,一个小孟!真不应该这样走[伤心]

中国商飞CR929副总设计师孟庆庆突发心梗,排不上救护车,猝死!
一个大飞机专家,一个上海社区里有责任心的核酸志愿者!
都叫他老孟,刚看了下才1979年,比我还小10岁!
北京理工大学毕业,2004年参加工作!

上有老下有小!下楼过程中就不行了,
“没有等到能接他的救护车,没有熬过这90分钟”
他的同学:“老孟用自己的离开告诉我们,现在晚上九点的上海
也会叫天天不灵……到2022年,上海应该不止几十家胸痛中心!痛心!”



//@青牙派克:看他们的聊天记录,这位老人平时爱种花,打理自己的小花园,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好难过…[失望]//@搬砖拌饭:……
@青牙派克
同事小区有一位老人自杀了…据说肾结石疼痛了一个月,可能是因为难以忍受疼痛而寻的死……操这个世界[失望] ​​​



@西西弗评论
3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2
针对Omicron的灭活疫苗已经可以试验接种了。//@LeBonHomme:其实理论上都可以快速调整,然而都没有调整成功的产品出现,不论怎么样,国产二代疫苗都要抓紧最后的时间窗口,毕竟时间真的也不多了[二哈]//@未知旅程000:其实挺奇怪的吧,理论上说mRNA的奥密克戎疫苗应该比灭活出的快,然而并没有[摊手]
@LeBonHomme
很明显,第一代新冠灭活疫苗的优势已经没有了。加急批准国产的第二代新冠疫苗已经事不宜迟。 ​​​



@困境囚徒
6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一边是自然界病毒造成的损失,另一边是人为措施造成的损失……选哪边?//@水獭otter: 这些急诊病人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病患缺少正常的常规治疗形成的,现在专家门诊和择期手术都停了。正常慢性病患者拖一个月可能就不对了。//@F伯爵: //@猴子讲故事: [熊猫][熊猫]
@搜狐新闻
【上海急诊告急:病人们多数是“在家扛到没法再拖”】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区的急诊科每天要涌进两三百名病人,最多时,门口排队入院的救护车就有6辆。在这家三甲医院里,急诊科的固定床位早已满员,大厅睡满了病人。30余名急诊科医生、165名护士,以及30余名临时调来的医生在苦恼,明天再来病人,应该怎么“塞”?更何况,病人们多数是“在家扛到没法再拖”,不得已才来医院,病情近乎危重,不能不救。

11床住着一位71岁的老先生,陪伴他的是同龄的老伴,他们给医护人员写信:“无论我们夫妻双方有一方变‘羊’,能不能关在一起,我们永远不分开。”并且,两人还决定把遗体捐献给医院。然而,按照防疫规定,这个“‘阴’‘阳’不分离”的诉求很难实现——“如果转定点医院和方舱,只能阳性病人去”。4月23日晚,老先生因基础疾病,走了。病区医生联系了红十字会,对方回复:疫情期间暂不办理遗体捐献。(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沈涛
今晚又在传,明天大筛后,赋绿码者即可解封。而多个微信群在传的一份“随申码”赋码规则通知,其附页赫然写着核酸筛查“应检必检”人员,未进行核酸检测前,要赋黄码,一直到检测结果阴性才会成绿码。

看到这里我一惊,想必我这种就是“应检必检”人员之一,赶紧去看随申码,绿色!零点后我又去看了一下,还是绿的。

这段时间一捅再捅,虽然不像网上调侃的“没有被捅30次就不算上海人”那样的夸张,但也被捅得够多了。

捅得多了,脑子倒是越来越清醒。

晚上在和志愿者们聊天,突然大家说起这么一个现象:近二年来,上海每逢重要活动,那些娱乐场所和足浴按摩店都会被通知暂停营业。除非这些企业平日里赚的都是暴利,做一天生意就可以躺平一年的那种,否则怎么经得起这么折腾?

而发出这种通知的,根本就不会考虑那些企业的困境,考虑的只是怎样对上面交代。

也就是这二年来的这种变化,让这次疫情来临后,粗暴的措施有了很强的执行力,并成为了至上而下的默契。

所以,上海此次疫情的各种令人大跌眼镜的做法,既有外因,内因也不可忽略。

当然,我仍然相信上海,她最擅长的就是在顽强隐忍下的自我修复能力。这种自我修复,原动力就是,上海人在这一次封城被折腾得焦头烂额甚至死去活来之后,激发出的不跪的模样。

谁也摧毁不了上海这座城市,她的魅力四射就在不久……



@冈瓦纳
一说起经济下降也会死人,有些人就觉得难以置信,他们的思维里穷死人的概念就是穷到一个星期没一个馒头,倒街头了。
中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但,经济下滑肯定死更多人
且不说失业率和非正常死亡率的关联,也不说生活水平下降和疾病发生的关联

说直接的,医保

这几天大家也看了,上海好多老人,八十九十岁的,有的刚切过肿瘤,有的刚中过风,有的胸腔积液,有的肾衰竭,,,,他们的每一天都是靠医保系统维持的。政府的医保支付只要少几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一批老人离开
就算已经有的医保水平不降低,接下来几年,减缓新药新治疗方案进入医保清单的速度,好多本来有希望的人也会没希望

经济和寿命的关系,再直接不过了



https://mp.weixin.qq.com/s/0HK1HGBFfoeh-gQYQhIaKQ
上海急诊告急,急在哪里
原创 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 2022-04-25 17:50
图片

4月20日,上海浦东新区,一名病人被120救护车送至仁济东院急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作者 | 魏晞 李强  胡紫纯(实习生)

编辑 | 从玉华

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区的急诊科每天要涌进两三百名病人,有一天仅救护车就开来114辆,是往常的两倍多。这是仁济东院急诊科没经历过的时刻。最多时,门口排队入院的救护车就有6辆。

在浦东新区的这家三甲医院里,急诊科的固定床位早已满员,大厅睡满了病人。新病人到来,护士用记号笔在纸板上写一个数字,挂在输液架上,就新增一张临时床位。4月初,护士们花时间画出急诊床位图——化验室门口睡了72、80、90号病人,抢救室后走廊睡了76、70、97号病人。

4月21日那天,新来的病人拿到的号码是351号,但床位图已经没时间画了,由于新冠“阳性病人”的陆续出现,其他病人四处挪动,护士找病人也成了新难题。她们有时急得“大吼大叫”,在急诊室内外到处寻找。

30余名急诊科医生、165名护士,以及30余名从其他科室临时调来的医生,极力支撑着这个已经处于“超饱和状态”的急诊科。干完一天工作,医护有时苦恼,明天再来病人,应该怎么“塞”?更何况,病人们多数是“在家扛到没法再拖”,不得已才来医院,病情近乎危重,不能不救。

撑着的急诊科医护人员

图片

4月16日,上海浦东新区,一名脊柱外科医生在仁济东院急诊入口值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熊剑飞已经忙到没空去记住任何一个病人的脸。

他形容,以往接诊,看完一个病人,写好医嘱,再接着看下一个病人。但现在,病人实在太多了,一个接着一个,等他一股脑全看完,准备坐下来写医嘱时,又会听到叫声,“这个又气喘了,医生!”“医生,胸痛!”

有一天中午,急诊科来了一位胸痛病人。他辗转多家医院,跑了3个小时,才被仁济东院急诊科接收。刚准备做检查时,病人心跳突然停了。熊剑飞穿着笨重的防护服,为患者做心肺复苏按压近一个小时,但没能救回来。

同一时间,隔壁床又来了一个大面积心梗的病人,意识模糊,心律失常。熊剑飞刚抢救了一个病人,又转到隔壁床为病人做心肺复苏。

结束时,熊剑飞看了一眼表,晚上八点半,早已过了他的下班时间,防护服里的衣服湿透了。他清楚记得,那天夜里风有点凉,他没能从死神手里抢回这两个病人。

护士曹燕有时感觉,快要淹没在病人和家属的招呼声里。急诊大厅里那些临时设置的床位没有床头铃,只能依靠病人家属呼叫护士。她经常正忙着,同时能听到来自不同方位的病床的呼叫声。

病人多的时候,有医生着急得都要哭了,“没有那么多双手”。有护士说,恨不得有三头六臂。急诊科的工作向来争分夺秒,很多时候,私家车或救护车刚开到急诊楼前,医护人员就奔过去就地抢救。

一位待在急诊科的病人家属说,她每天听到医护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快,快,快!”

但穿上防护服,“就像背上一层盔甲”,他们的行动变得迟缓,灵敏度下降,视野与说话也受限,得扯着嗓子喊。有个老年人怕护士听不见,忍不住凑到跟前,扯下口罩说话。“快戴回去!”周围人马上提醒。后来,急诊科给护士配备了随身的麦克风。而原先八小时的一个班,现在干四个小时就容易累。于是,急诊科一个班的时间最短缩至4小时,这也是防护服的最佳使用时限。

此时,救治一位急危重病人,意味着医护人员要投入数倍的精力。而留守本院的急诊医护力量很难应付数量翻倍的急诊病人。

“我们原先一天救护车量是30至40辆,多的时候,会有50多辆。”仁济医院东院门急诊办公室主任张斌渊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现在基本上每天八九十辆,厉害的时候要超过100辆。”

张斌渊说,以往,上海病人数量、医疗机构数量和120救护车数量,基本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但当越来越多医院改为定点医院以后,非定点医院急诊科的压力陡然变大。如今,他也一下子搞不清楚,在上海,有哪些医院的急诊科还是开着的,是可以接诊的。

不少病人向记者反映,当他们呼叫120救护车时,时常被告知,需要排队等待,有时排到的号是200多,有时排到的是500多。

急诊科副主任刘黎发现,“上海发布”(记者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社交账号)公布的医院开诊信息,有时是滞后的。她听到有病人说,根据这个开诊信息去某个医院后,发现医院正在消杀,无法接诊。

一位上海120救护车司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过类似的事:运送病人时,他曾遇到医院上午还开着,下午却在消杀,只能跨区往其他医院转运。上海医疗急救中心组织了一个专班通过电话了解各医院收治的情况,但是信息变化快,很多时候他们无法实时跟医院互联互通。

据媒体报道,上海全市层面市级医院的门急诊业务量激增。相比4月初,36家市级医院的急诊量增长了65%。而上海市120急救业务量也大幅增长。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曾向媒体介绍,120调度指挥中心单日呼入电话数高达9.1万个,是去年日均来电量的12.3倍,日均派车近5000次,这突破了120业务历史峰值,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仁济东院的医生们有时怀疑,急救中心的调配系统出了问题,尤其在4月初到4月中旬的半个月里,他们感觉,浦东新区的救护车似乎只往仁济东院的急诊科跑。

张斌渊有时还看到配药的志愿者,拿着装满一个小区慢性病人的病例卡的袋子到门诊开药,开完背着满满一蛇皮袋药回去。

这些原本在互联网医院、社区医院就能解决的诊疗问题,也在挤占这家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张斌渊发现,推行多年的互联网医院与分级诊疗没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许多肿瘤病人需要打皮下针,可以协调社区医生上门打针,“这种时候,能不来医院,最好不来。”

急诊团队很快发现,仅依靠本科室的医护力量,已经吃不消。新的人手临时抽调到急诊。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肾内科等专科医生前来支援,然而面对急诊科的工作,有人哭了。有些护士得靠安眠药才能入睡,太累,头痛。

急诊科副主任刘黎说,由于疫情,她已经一个月没能回家,她问孩子,为什么极少联系她,是不是不想她?

孩子回答:“我还能和你说什么,你那么忙,谁让你是医生呢?”

拥挤的急诊大厅

图片

4月18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仁济东院急诊科走廊里靠墙两侧都摆着病床,只留下供人行走的小道。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2月26日以来,上海暴发新一轮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截至4月25日,上海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已超过50万例。上海的许多医院不得不关停,转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越来越多的方舱医院临时建起来,用于收治新冠肺炎感染者。

因疫情防控需要,仁济东院急诊于3月7日至3月9日8时、3月16日至3月23日8时闭环管理,共计闭环管理9天。自3月23日起至今,仁济医院东院急诊科就再没停过。

3月28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始“封控管理”。医院接到浦东“封控”的通知是3月27日晚上,正在值班的刘黎挨个给医生打电话,把家在浦西的连夜叫到医院来。“封了,万一不能从浦西到浦东来上班,怎么办?否则明天急诊不能正常运转了。急诊是关不了的。”那天晚上,许多医生拉着行李箱赶到医院,之后就再也没回过家。

与此同时,仁济医院也抽调许多医护力量支援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由于许多医院转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大量的非新冠病人无处就医,一时间成为难题。医生们眼见着浦东新区的病人们,往仁济东院急诊科涌来。

张斌渊发现,最近来急诊的老人多了,慢性病患者也多了,比如癌症病人、血透病人、糖尿病病人,甚至包括肺癌晚期的病人,“很多就是屏(撑)不住送到我们急诊来的”。

急诊科14床住着一个99岁的老人,在家发烧半个月,进急诊科时已经意识昏迷。76床是一位56岁的慢性肾病患者,往常血透的医院改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他辗转了3家医院后,最终在仁济东院做上了透析,脸上才恢复血色。即便如此,由于血透资源紧张,他每周三次的透析,只能改为两次。

“最近,无论是救护车拉来的,还是自己过来的病人,病情都很重。”护士胡秋颖告诉记者,她常听到很多人跟她讲,“我们本来想扛一扛,等到解封再来看(病)。实在是扛不过去了。”

新病人接踵而至。护士曹燕最开始给病人找担架床当临时床位,后来找了许多轮椅当“病床”。最后,轮椅也用光了,只好给病人找张椅子坐。有家属则自己购买躺椅在一旁陪护,原价100多元的躺椅,被炒到近300元。还有一些独居老人,一个人孤零零地被救护车送来,护士还得联系警察,帮忙找家属。

在急诊科,欠费卡最近多了4张。4个欠费的病人,全是独居老人。一个90多岁的老年痴呆患者被救护车送来,说不清话,连警察也联系不上家属,只能由护士陪着做各项检查。还有个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发作进了ICU,女儿不愿意缴费,也不愿意陪护,来医院后大吵大闹,还顺走了周围病床十几个充电器。

刘黎说,“社会的缩影其实在这里。”但他们也遇到过一个住在德州路的病人的儿子,病人可以出院了,但由于浦东新区交通尚未恢复,社区也没人来接,更打不到车,他走了五公里路,“背着他老爸回去的”。也有一位病人家属看到,一个女孩拿着厕所的公用拖把,拖完父亲的病床下方,顺手也把医院过道也拖了一遍。

夜晚,急诊科灯光不灭。蓝色的布屏风把急诊大厅分隔成一个个私密的空间。病人家属用脸盆接水,擦拭身体,把洗的衣服晾在急诊室外的树上。

即便住进急诊室,这群病人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附近餐馆关门,很难买到盒饭。网上最近可以点到外卖,但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病人还是在吃泡面,有病人家属花5天时间托朋友筹集来一箱物资,有人饼干就水。

急诊科住得最久的一位病人,在14年前的一场自行车比赛中发生意外,导致高位截瘫,脖子以下无法动弹,要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多年以来,他的父母都在病床边照顾。

他的父亲在这场疫情中感染了新冠病毒,被送去方舱医院隔离,母亲顶替了父亲照顾他的位置,不久母亲也“阳”了,相熟的护工也感染了。

这是14年来,他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个晚上他偷偷掉了眼泪。

护士们和同病房的病人家属担起照顾他的任务——叫醒、喂饭、打开电脑和眼动仪、清理大便。

急诊科的“阳性病人”

图片

4月18日,上海浦东新区,在仁济东院急诊科,一名病人在急诊留观,她白发苍苍的母亲牵着她的手陪床。她原本接受治疗的医院因疫情停诊,家属把她送到仁济东院急诊接受救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在仁济东院的急诊科,C108室,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专为“阳性”危重症患者进行治疗。

“即使他是阳性我们也会进行救治”。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熊剑飞说,他遇到一位尿毒症患者,已经意识模糊,出现心衰症状,且急需进行气管插管,但病人是密接者,家人有“阳性”。他们还是没犹豫,立即予以紧急插管抢救。后来,病人核酸检测结果确实呈“阳性”。

尽管这会增加医护人员的暴露风险,但疫情暴发以来,仁济医院急诊科有一个原则,“不能因为核酸耽误病人的病情。”仁济医院护理部主任奚慧琴说,“这个是我们的天性。”

护士胡秋颖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病人送来时已经心跳停止,她们会就地抢救,来不及考虑病人的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是阳。她也曾在后半夜,站在急诊入口,为深夜就诊的患者提供问询服务。

站在门前,患者最爱问的是,“里面有没有阳性?”胡秋颖会根据当天的实际情况,如实作答。有病人得知“有”后,开始犹豫,也有人会冒着感染的风险继续就医,这时胡秋颖会提醒他们做好防护措施。

护士金莉听到病人讲得最多的是,“我的核酸报告是阴性”“我有居委会报告”“我可以看病”。有时,金莉只是循例问一句,有没有发烧?病人就马上掏出健康码、行程码。她只好耐心解释,只是登记,即使是阳性,急诊科也不会拒接。

起初,有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的病人,走正常的入院通道。医院为没有48小时核酸检测的病人在急诊楼右侧设置了“危重症患者缓冲区”,并尽量安置在单人单间的环境下进行救治。在确定某位病人是阳性后,会对其停留接触过的地方进行彻底消杀。

但到了4月中旬,缓冲区已经起不上缓冲的作用。刘黎察觉到,来急诊科就诊的病人中,“阳性”越来越多。在缓冲区等待核酸报告结果的病人里,有时混杂着“阴”与“阳”。医院每天都会给病人进行核酸检测,但此前最多时,急诊科一天查出三四十个阳性病人。

医务处每天都要联系方舱或者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把阳性病人转走。但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方舱医院接收的病人以轻症、无症状感染者为主,不接收有基础疾病的病人,而许多定点医院床位爆满。4月19日,一位在医院住了4天的尿毒症患者“阳了”,4月21日晚,病人才被转运至定点医院接受治疗。

“我们不怕接诊阳性病人,就怕阳性病人转不走。”刘黎告诉记者,那些滞留在急诊科的阳性病人会增加医护人员和其他病人的暴露风险。

急诊室内,患者家属也表现出对于阳性病人的恐惧,有人穿着“二级防护”进入医院,被误认为是医护人员,有人穿着雨披、雨鞋、雨衣入院,口罩戴了双层,有人连防毒面罩也用上了。为了透透气,一些病人跑到外面,露天输液。

每天到下午,出核酸检测结果的时候,是急诊科医护人员最紧张的时刻。“开奖了,开奖了!”护士会互相半开玩笑地说道,只有结果是阴性,他们才会离开医院,回到住处休息。

张斌渊告诉记者,“医务人员的防护没什么问题”,但可能是初期在院外感染,“医务人员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在极度疲劳状态下院内感染。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急诊科医护的“非战斗减员”。

尽管如此,在有同事感染的情况下,那些作为密切接触者的医生们,选择穿着防护服继续战斗。后来,那些封控在家的医护人员,只要家中没有“阳性”也被召回,经在院隔离观察后返回岗位。医院在员工管理上开始变得“不讲人情”。奚慧琴说,“不管你家里有老有小,不能再流动了,全部在(医院)这里。吃饭间隔两米,吃完就走。”

最近,奚慧琴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早期在社区感染新冠肺炎的其他科室医护人员,已经有人重新回到医院上班了。

积压在急诊科的病人

图片

4月18日,上海浦东新区,仁济东院急诊科一楼电梯口,一位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病人靠输液维持,等待更专业的治疗。病人家属告诉记者,病人血小板最低时达到个位数,由于原本想转去的医院转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病人只好在急诊室维持治疗,以免出现突发状况来不及抢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在急诊科工作了15年的护士金莉明显感觉到,因各小区封闭管理,出车祸进急诊的人少了,被送来的醉酒者少了、打架斗殴受伤的人也少了。进入急诊室的,多是濒危或危重的“一二类病人”,急症、非急症病的“三四类病人”少了。

一些原本不常出现在急诊科的病人,如今正在急诊科等待着诊疗。

刘黎告诉记者,她遇到过一位心脏病病人,起初只是心绞痛、胸闷,由于封控管理,一直没能到医院看,“等到实在屏(撑)不住来看已经大面积心梗。”

许多人都在“屏”。

熊剑飞最近发现,来急诊科的糖尿病病人,有两个极端。“一个血糖很高,一个血糖很低。”前者是封控后,病人断药后一时间配不到药,停药多天后,血糖升高;后者是药没停,但食物短缺,吃的少了,血糖降低。还有一位女患者,因为买不到蔬菜,连吃了两顿肉,“进食油腻,胰腺炎发作”。

急诊科一楼电梯厅的墙边,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女人无力地躺在躺椅上。男人告诉记者,他的妻子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最糟糕的时候,妻子的血小板低至个位数。正常情况下,他们可以转移到仁济南院,在那里得到更专业的医生的会诊,但仁济南院如今转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他的妻子只好在仁济东院的急诊待着,以免出现突发出血感染状况,来不及抢救。但长期待在急诊室,他们存在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

“我相信上海不止我们家有这个情况。”男人说。

“真正的重病人都在我们这边,需要抢救的,需要及时救治的。所以我们的压力可能更大。”张斌渊说,方舱医院面对的病人数量多,人群庞杂,“可能疏导,服务方面的工作多一些。”

还有许多事情,是急诊科解决不了的。

让刘黎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先生,当他可以出院时,女儿也不希望他回家,因为家里有小孩,担心老人把病毒带回来。那时,这位老人的核酸检测结果一直是阴性,但他只好一直住在急诊科里,“直到4月10日转‘阳’了”。另一对早已康复的老夫妻原先住在养老院,但养老院封闭管理,他们也回不去。

那些已经康复却因各种原因滞留急诊科的病人,成了医生的心结。刘黎曾寄希望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能接收一些康复的病人,但大多下级医院认为病人风险较高,无法接收。“进来的多,出去的少。”刘黎说,这就造成急诊病人积压在急诊室,而新的病人被120急救车送来很可能没有床睡,除非120把救护车上的床留在这里。

4月12日,急诊科医护人员收到了急诊病房11床的来信。11床住着一位71岁的老先生,陪伴他的是同龄的老伴,两人年轻时去安徽当知青,而后生活在上海。

老太太在信里表达了对“奥密克戎”的恐惧:看着急诊科的病房昨天转走一只“羊”,今天又转走一只“羊”,不知道哪天轮到她要被“牵走”。

于是,她和老先生商量决定,“无论我们夫妻双方有一方变‘羊’,能不能关在一起,我们永远不分开”。并且,为了感谢医护人员的照顾,两人决定把遗体捐献给医院,“如果这事办妥了,我也不害怕了,随时随地做好准备。”

刘黎看到这封信,哭了一场,但她知道,按照防疫规定,这个“‘阴’‘阳’不分离”的诉求很难实现——“如果转定点医院和方舱,只能阳性病人去”。

奥密克戎始终没有打扰这对恩爱的夫妻。但4月23日晚上快10点的时候,老先生因基础疾病,走了,“走得很平静”。病区医生联系了红十字会,对方回复:疫情期间暂不办理遗体捐献。

急诊科的大夫都没预想到,这场仗会持续到现在。张斌渊时常看到,那些从病区脱掉防护服走出来的医生、护士,“身上都湿透了”“大家还是咬着牙,硬顶着”。

“大家还在坚持。没人说不想干了,或者逃避。”刘黎说,有的医护孩子还很小,甚至刚刚断奶,有的孩子跟妈妈视频时,在手机那头哭着找妈妈,妈妈也在电话这头哭。急诊病房护士长的儿子今年夏天参加中考,但她现在完全顾不上孩子的学习。

如今,他们一边等待着这非常时期的急诊室回归日常,一边日复一日地在那24小时不灭灯的急诊室奔命。

医院里曾十分红火的咖啡馆已经关门许久,但大家偶尔还能听到从医院门诊楼传来的钢琴声。4月的一天傍晚,一名穿着白大褂的医务人员在此弹了一曲《River Flows In You》。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马志强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海滩小律师
59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到底问题在哪里?

【#上海新增本土确诊1661例无症状15319例# 】 #上海25日新增本土死亡52例#据上海市卫健委4月26日消息,2022年4月25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66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5319例。

新增本土死亡52例。平均年龄83.1岁,最小年龄33岁,最大年龄100岁。52位患者均合并有多脏器基础疾病。患者入院后,原发疾病进展迅速,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的直接原因均为基础疾病。

PS:上海都封了快一个月了,但感染人数依然高位运行,这一个月来,上海人天天做核酸,测抗原,也都足不出乎了,唯一的聚集可能就是做核酸了。
这问题到底在哪里,如果总是找不到原因,那是不是只剩下硬隔离这一条路了,只有知道问题在哪里,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但目前为止,还没看到官方一个关于此的说法。
这也是上海目前很焦虑的原因,看不到原因,看不到希望,然后忍受着一系列的高物价和此生灾害。



@曲卫国
38分钟前
来自 HUAWEI Mate30 Pro 5G
刚看到朋友转发给我的有关北京疫情发布会的评论,扫了一眼,大概的意思是北京发布会没空话,可操作性抢,讲得很具体,让上海汗颜。听了这评论就气不打一出来。

​说这话的难道生活在元宇宙?难道是上海人不想讲得具体?非空话可以讲吗?细化和可操作性?上海原有的节奏和程序被强行打乱,在这种前提下细化和可操作性怎么可能?上海的封控这次确实出了大问题,我感到了空前的恐怖,问题是如果让上海人按自己的节奏去处理封控,事态会这么严重?一道指令切断了上海本来自然有的城市供给网络,让所有人措手不及,这能怪上海?

当然​不希望北京的疫情变得严重,只是想说现在他们市政府的承诺没有意义。30分钟调运到位?他们也真敢说!真心希望北京能吸取上海的教训。这教训让我总结就是两句话:第一句大城市不是乡镇,一定要按照大城市的系统特点去进行抗疫。第二句,官员不能眼里只有阴性或阳性指标,要看到体现这些指标的人!说得直白点,你们的措施虽然针对病毒,但承受这些措施的是人,不是病毒!



https://mp.weixin.qq.com/s/SsS3fpKq44d6H-JprMxDRw
感谢那些拒绝逆来顺受的上海人
原创 袁梦蝶1 仍是梦蝶 2022-04-25 16:07
(作者微信:Ymdhh22  )

我已经写了好几篇关于上海的文字,大多数都灭了,而发现眼皮子底下的上海总是一波接一波的荒唐事,我突然感觉十分的厌倦,每天晨起看到的除了万变不离其宗的骚操作,还是骚操作,还有什么好写的?

但我今天看到的几幅上海的画面,像是眼前一亮,又打开了电脑。

这几天,看到不少硬隔离的图片和视频,看得心里不由地打个寒噤,因为这些安装的栅栏和笼子似的东西不是在动物园,而是安装在住户的楼下,把住户的通道都给硬生生地捍死了,这防的是啥?当然防的是人,但人岂能用动物的方法来防?尊严何在?不说尊严这么昂贵的两个字吧,就说生命吧,万一发生紧急事件,需要逃生,这逃得掉吗?

我一个不是上海人都感到头皮发硬,更何况上海人,于是,我今天看到好几个上海人拒绝安装硬隔离的视频。


一是一个女住户着急地冲着安装硬隔离说:“太过分了吧,万一有什么问题我们逃不出来怎么办?....为什么要装这些东西?既然说门不关,为什么要装这些东西?撤走!不要在这里装啊,欺负我们老弱妇孺对不对?我们这橦楼的都是老弱妇孺怎么办?”




8分钟让你困到不行,点击此处



第二个视频是,一位女住户大概阻拦不了安装硬隔离,于是,冲着视频说:“这栋楼没有男人了吗?都死光了?”我理解她的心情,都已经到十万火急的地步了,一旦安装上了,想拆除不是容易的事,为自己和家人生命财产着想,至于也要站出来说声“不”吧,哪怕没有用,可是这位大姐眼看着除了自己别人都是装眼瞎,她能不生气吗?


第三个视频特别振奋人心。硬隔离很硬,但这位大哥也硬气,他先是手扔,而后脚踢,手扔脚踢之不足,大骂几个安装的大白没脑子去尼玛的滚滚滚滚滚,这位大哥太牛了,尽管只是势单力孤的一人,但几个大白明显不再硬来,以这位大哥的执着和牛气,估计安装不成也有可能。

这三个视频,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血性,血性就是拒绝顺从,拒绝逆来顺受,血性就是坚持站在正确的一边不服输。这段时间以来,我们看到太多绵羊一样的听话虫,别人让干嘛就干嘛, 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而不管对不对,而不管是不是伤害到自己的尊严。

但总有一些拒绝逆来顺受的上海人,TA们当中有男,也有女,都在为自己发声,也在为别人发声。我要给三则视频中的上海大哥大姐点赞,因为当别人都袖手旁观或者听之任之时,TA们孤身一人站出来需要很大的勇气。TA们站出来吼出来的“不”震撼人心,也许吓不退野蛮,但TA们身上的血性已经证明了TA们才是人,而不是只会哼哼的动物。

在给这些拒绝逆来顺受的上海人点赞时,我也要发问,为什么要安装硬隔离?有能说服人的依据吗?去动物园装吧,没人反对,因为动物会伤人,动物会逃离,但把人关起来,这是坏脑筋才能想出来的事,人家万一有个急事时,你们丫的负责么?负不起责任就别装那些可怕的东西,或者如果谁喜欢安装,就装到谁家去,谁不愿意安装就应该听从住户的意见。

而由我冷眼看来,最应该关起来的不是住户,应该关起来的是傲慢的木又力、野蛮、变态、愚昧等等应该关起来的东西,如果这些不关起来,随时都会伤害到人,甚至伤害到人的生命,还有尊严。安装这些动物园才有东西,人的尊严何在?人类千古百代,从来没听说过把人关起来的,这么做,这是要贻笑天下,还是要让后代子孙在路过你们的坟墓前吐几个口水?

都说人在做,天在看,但有些东西从不在意天怎么看,所以一昧地蛮干,并且蛮干到底,也所以,骚操作一个接一个,一个比一个变态,由急病看不了到给住户发霉肉烂肉,由将父母和婴儿隔离开到九十多岁的老人也要折腾,简直让人除了悲愤,就是无语。

偌大一个上海,不见有精英人士、明星大腕、教授作家发声,个个除了听话就是听话,而勇于发声的,多数都是小人物,是普通人,所以我今天看到的三个视频中的普通人值得大家点个赞,TA们三个都是好汉,都是好样的。

“受到痛苦,我就要叫喊,流眼泪;遇到卑鄙,我就愤慨;看到肮脏,我就憎恶。在我看来,这才叫生活。”我给契诃夫这段话找到了三个上海普通人,这三个普通人看到不合理就要反对,就要拒绝逆来顺受。

我们常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这当然是对的,但那些本应该仰望星空的教授和精英人士却将眼光投向了臭水沟,还有什么希望?我不对它们抱有任何的希望了,倒是那三个普通人让我看到了一点血性。

感谢那些拒绝逆来顺受的上海人。



@西西弗评论
6分钟前
来自 iPhone 12
已编辑
上海这次把各个城市吓坏了。结果,发现有几例就静态管理。完全不管经济。觉得Omicron太可怕了。

我希望北京创造一个新的模式,靠及时反应和大规模筛查,就算发现上百例不需要全域静态管理也能搞定。

其实广州上次也没全域封,应该只封了一个区。

我希望各城市能意识到抗疫经济需要找到最佳平衡,不需要矫枉过正,不能不管经济。上海情况非常特殊的,不能代表中国的普遍情况。其他城市不要自己吓自己。

希望能尽快把不良影响消除。Omicron没那么可怕,天津,深圳,广州都搞定了。北京也能搞定。



@爱听广播1974
本人的父亲朱维正,身份证号310108194310290419。 住址上海宝山区张庙街道通河六村205号501。已年近80岁,3次脑梗,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前列腺炎等多种疾病。多年生活不能自理。由我和母亲照料。昨天接宝山区疾控中心电话核酸阳性要求去方仓隔离。昨天政府已派人上门确认朱维正生活不能自理。目前朱维正身体状况良好无异常,我和母亲考虑到方仓的环境和设施,恳请政府能让我父亲居家隔离。



@财经网
8分钟前
来自 微博视频号
【#上海累计死亡病例190例#,12例曾接种疫苗】26日,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上,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介绍,截至4月25日,上海累计死亡病例190例,最小33岁,最大101岁,平均年龄82.52岁。据统计,70岁以上死亡病例占总数的86.32%。除1例心源性猝死之外,其余死亡原因均为基础性疾病。死亡病例中12例曾接种过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其余均未接种新冠疫苗。



https://mp.weixin.qq.com/s/nJBJA419Y005YmUefcLjcA
上海还是上海吗?
维舟 2022-04-26 13:00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欧商业评论 ,作者维舟


图片
如果这段时间以来,有什么值得记取的教训,那便是:呵护好这座城市复杂的城市生态,就是呵护上海。因为上海不是别的,正是一片包容、汇聚各种人才、资金和商品的海洋,如果这一生态遭到破坏,上海才真的不再是上海了。


撰 文 | 维 舟 《中欧商业评论》首席评论员
责 编 | 施 杨

疫情两年多来,恐怕没有一座城市像上海这样经历冰火两重天。早先,它曾因“精准防控”而被普遍赞誉为国内“唯一真正的国际都市”,但在本轮疫情陷入苦战后,对它的评价几乎瞬间摆荡到另一个极端,连原本赞赏这座城市的人都带着伤感和困惑在问:“上海还是上海吗?”


图片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理解上海防疫的前后表现为何有这么大的反差——这是同一个上海吗?

上海此前的“精准防疫”之所以做得好,依靠的是被充分赋权的专业人才、不同环节的精细配合,以及高素质的市民。这在原先确实是奏效的,但在面对传染率高出5.82倍的奥密克戎新毒株时,一旦进入封城模式,打法就完全变了,原先的优点瞬间就变成了弱点。

图片

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有着各色人等的社区,如果只是小股恐怖分子,那它可以在尽可能不扰动绝大部分人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由一支反恐精英快速反应,打赢战争;但如果敌人已多得难以应付,此时要么就重点打击少数,要么就转入总动员模式,而你可想而知,此时越是多元化的社区,组织起来反倒越是困难。

作为中国最大的都市,上海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又自近代以来就形成了一个陌生人社会,因此相比起国内其他城市,它更多依赖契约、规则基础上的个人自我管理和横向联结,这就使得行政力量的全面干预既困难又没太大必要,在边界范围内的精准调控才是最明智、最优化的选择。从这一意义上说,“精准防控”出现在上海绝非偶然。

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曾将国家能力分为两个不同的维度:活动范围和执行能力。用大白话来说,前现代国家通常管得宽(活动范围大),但管不到底(执行差),而现代国家的演进路径则相反,即缩小范围,但提升专业执行能力。

图片

用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国内有些“硬核防疫”的城市或许接近于A城或B城,而上海的状况则更接近于C城,但无论是哪一种状况,遇到封城的紧急状况,那就意味着在两个维度都同时急剧向上提升,既要管得宽、又要管得好,那除非是个全能政府才能办到。

上海法律与金融研究院的研究员刘远举日前写了一篇《疫情中上海能做得更好的判断,并未过时》,他说:“政府能力也不是按照疫情来设计的,一旦压力越过一个阈值,政府能力跟不上,就会出现混乱。上海、吉林、西安都是如此。上海相关资源、能力、专业度、素质的冗余度当然会高一些,正是这些因素让上海应对德尔塔变种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但当压力越过一个更高的门槛时,也会被击溃,而击溃之后的混乱类似的。奥密克戎就是一个更高的压力。”

图片
往日熙熙攘攘的上海外滩

确实,从表面上看,上海的状况和各地类似,都是因为暴增的工作量超出了系统的处理能力,但背后的原因却未必相同。上海作为中国最庞大、复杂的城市市场,物资极为丰富,但这是依靠高度细分的商业渠道来完成的。

别小看那些日常的服务,那效率也是市场竞争磨砺出来的。北京曾有某处长做过一个实验:他跑去送了一天美团外卖,累个半死,一共只挣了40元外加无数差评。这其实也是上海的教训:只有在有限的范围内,才能把事做好。

可想而知,越大的城市就越依赖市场,而一旦它被切断时也就越容易陷入困境——本来,市场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只有它才能满足现代城市海量且多样化的需求。

也正因为它的有效运作,基层组织平时很少去管这一块;现在封控之后,等于将复杂的市场系统一下子打成最原始的简单系统,而原本并不承担这些职能的基层组织,却猛然间面临巨大且专业的任务,一下子还不如那些系统更简单的城市更能调配好物资。


图片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降,“十里洋场”一贯的社会常态就是“五方杂处”, “两方(租界、华界)三家(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公共租界工部局、法租界公董局)”彼此割裂、重叠,直到1945年为止,没有一个市政当局曾经行使对整个城市的管辖权。这种经历在中国城市中独一无二,使得它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一套严密管控的一元化秩序,正是游离在秩序之外的市民给它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据张济顺《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一书研究,1950年全市498万人中,本地户籍仅占15%,不仅成分极为复杂,且散居里弄的三分之二人口都是无组织的职工家属、失学失业青年亦即其他小生产者、独立劳动者,这个人群“阶层复杂,政治思想情况复杂,生产和生活规律不一,要求不一”。虽然此后依靠居委会和单位建起了基层组织,但仍然“包容了许多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的利益,交织着许多不同目的但往往殊途同归的行为”。

这样一种鱼龙混杂、开放、多元的城市生态,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势必是相对较弱的。这次防疫,有无数人吐槽上海基层治理能力,难以想象国内首屈一指的国际化都市如此“不专业”,网上还有人说“上海是没有网格化的,果然很混乱”,但正如我一位研究城市经济的朋友所言,“基层能力不足,在中国更多是一个好事,上海之前之所以好,也是因为没人过来折腾你。如果基层能力很强,什么都管,那就不是上海了。”

图片

上海近代以来的繁荣,说到底奠基于容纳各种异质文化和人群所生发的创造力,所谓“海纳百川”决非一句空谈。用现在的话说,它从一开始就致力于营造一种全球化营商环境,吸引海内外的精英人才,因为当他们加入上海这家“公司”时将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任何人,不论阶层出身、种族或文化背景,只要凭本事,都能在这里找到机会。没有人在意你的过往,也很少管七管八,只要你遵守一定的契约和规则即可。

这种不问出处的态度又势必伴随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因而上海人也出了名的对各种新奇的异文化相当包容,无数西洋新事物,当初上海都是在整个东亚最先引进的。上海人对洋人见惯不惊,从来不会围观,而当其他地方都把外国人统称为“老外”时,上海人也总是清楚地按他们的国别、种族来称呼,因为在老上海人心目中,英国人、法国人、白俄和犹太人,那是有着相当大区别的。当然,中国人仍是主体,英国税务司早在1893年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了:“上海的未来,要以中国和中国人,连同中国人的权益为转移;外国人唯有跟着中国人跑,才是明智的。”

作为中国与世界对接的贸易中枢,上海自开埠以后就深深嵌入在全球贸易网络之中,因而全球营商环境和海内外精英人才对它而言并不像其它城市那样是“加分项”,而是城市之本。民国期间曾在上海生活多年的美国记者卡尔•克劳曾在《洋鬼子在中国》一书中说:“上海的治理始终更像是一个拥有能干的董事会的巨大公司,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城市的政府并不相似。”

上海为什么能成为上海?并不是因为当初有一个巨大的“有形之手”把这座城市管理得多么井井有条,像大家长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生活,而是在明确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克制住自己“有所不为”,从而极大地激发市场和社会的巨大活力。“海纳百川”才是上海的城市之本,因为正是这塑造了近代中国极为罕见的营商环境,汇聚了五湖四海的人才,成就了大上海。

图片
落实封控管理,道路车辆行人稀少


图片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现在再来看当下一种盛行的论调:很多人断言上海城市治理水平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只有从头整治,才能补齐短板,重现这座城市的辉煌。毫无疑问,我们都希望上海能凤凰涅槃,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这样的手段,能达成预想的目标吗?

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之小,原本并不是上海的弱点,恰恰是它的活力之源。这与其说是“没能力”(觉得应该严格干预但实在顾不过来),不如说是“有意识”(觉得不该管不想管,或清楚地知道管不好),除了少数必要的之外,余下的放手让民间社会自组织或借助市场机制解决。

随着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化,实现城市有效治理所需要的信息以几何级数增长,这就是为什么越是现代的社会,越是依赖技术专家,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准确掌握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

换句话说,想要运行好一座现代都市,不仅需要大量的精英人才,还需要赋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因为没有一个单一的中心能掌握所有信息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权力分散的行动者网络越是能通过互助形成自发秩序,当地的社会资本就越强,经济也就越有活力。

图片
防疫期间的火车站机场客流量骤减

这不仅仅是上海的问题,对各地都是一样的道理。按世界银行公布的“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名,中国已从2010年的世界第89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31位。经济学者兰小欢在《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一书中就此评论说:“复杂的产品和产业链涉及诸多交易主体和复杂商业关系,投资和交易金额往往巨大,所以对合同的制订和执行、营商环境稳定性、合作伙伴间信任关系等都有很高要求。各国产品的复杂程度与本国法制和营商环境之间直接相关。”

就此而言,上海如果真想重现辉煌,那它需要做的恰恰应当是立足于“海纳百川”的城市之本。疫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次异常,而不是常态。3月24日,张文宏医生曾说过:“新冠抗疫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抱着咱就是不过了也要把病毒弄死的心态,要既控制好疫情,又保障居民生活,保持就医通道畅通,同时还保障民营小微企业的生存。这些将成为上海抗疫后一阶段的重点。抗疫尚未结束,但生活还要继续。”

图片
多措并举,保质保量稳价确保市民“居家有菜”

不论如何,疫情总会过去,而只有我们向前看,才能真正走出阴霾。上海要重现活力,就必须落实以人为本,以大决心营造亲市场的环境,让不同的人才能在这里找到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而过度干预和切断外部联系则是不可承受的代价。

罗兹·墨菲在其名著《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中早就说过,上海也只有在与世界的联系中才最具价值,“当供应上海物资的海上航线被封锁之际,它至多只能发挥它的工业潜力的一部分罢了”。

在他看来,观察现代中国的最好办法就是注目于上海。他说,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人都在传递同一个意思,那就是“上海的最重要的事乃是它跟中国的关系;这个城市包含着全国重大变革的种子”。

也就是说,作为中国的经济心脏,上海的动向从来不仅仅是上海的事,也是在为中国探索新的道路,并向全世界发出有力的信号,预兆着中国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就此而言,上海承担着为中国探索新道路的使命,不仅在防疫模式上是这样,在经济道路上同样如此。如果这段时间来有什么值得记取教训,那它应该是:呵护好那个复杂的城市生态,就是呵护上海,因为上海不是别的,正是一片包容、汇聚各种人才、资金和商品的海洋,如果这一生态遭到破坏,上海才真的不再是上海了。

往期阅读



@开花富贵老娘发飙
同学今天从浦东机场回美国手记。
说整个浦东机场今天三个航班。
机场里像座鬼城。
有些人已经在机场住了三十多天了。
虹桥高铁站里人已经睡到了垃圾堆里。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浑身都是猫: 看病犯法,出门犯法,想活着犯法//@-先吃甜品-:恶意治病,恶意求生。
@搜狐新闻
【河北一对夫妻骗取出入证明去医院治病 被警方立案调查】邢台市南和区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4月23日上午10时许,张某刚(男,44岁,南和区和阳镇人)因手部伤口发炎有发热症状,急于就医,其妻田某娟(女,45岁,南和区和阳镇人)谎称“已经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但是救护车来不了,需要自行去医院就诊”,骗取村干部为2人开具了出入证明。田某娟送张某刚到南和城区外围疫情防控执勤点后自行返回,张某刚凭借出入证明在疫情防控执勤点登记后,民警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张某刚运送到医院治疗。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张某刚、田某娟二人骗取出入证明,其行为已构成“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违法行为,邢台市南和区公安局对二人的违法行为依法受理案件并开展调查工作。



@凯雷
1小时前
来自 iPhone 7 Plus(亮黑色)
#上海累计死亡病例190例#听完今天的上海发布会,今天的上海怎么了?
第一次没有空话套话废话都是一件件的干货,不止123456请看第5点第6点,新的一天彻底终结了两周前爆出的健康云的闹剧,而且第一次明确看到核测阳性报告显示;各类求助困难有列表,101岁老人已经转送到医院。

1:上海严厉实施“非必要不离沪”,坚决防止疫情外溢它省!
2,上海明确重申:不得阻挠出院和解除隔离人员返回社区居住地。
3,实事求是讲明:今天封控管控区核酸检测,防范区开展抗原检测。
4,实事求是讲明:共感染超50万上海累计死亡病例190例,12例曾接种疫苗。有一名33岁男子死亡。
5,最重要的一点,明确了赋红码与赋黄码的规则,从今天起,再也没有健康云阴阳不分,再也没有什么明明阳性仍然是阴性,明明阳性依然是绿码的闹剧。再看看多个上海朋友的反馈,随申码显示阳性。这位朋友:(采样424日八点检测九点,检测结果阳性。)没有什么依然是绿码仍然是等复核只能等待疾控中心打电话告诉是阳性。
6,看到一个上海对接的社交媒体平台,列出上海市民求助的困难,各类困难细分六类,一件一桩桩来解决,今天听到的好的消息,101岁的老人,独居阳性老人已安排转到医院!



@烧伤超人阿宝
44分钟前
来自 华为Mate30保时捷设计
朝阳区全员核酸只有一管阳性,新增感染都来着管控人群。

胜利指日可待。 ​​​



@来去之间

30分钟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加强疫苗接种,无症状居家不算躺平吧?//@牛叔:这可能是最客观中立而且有实操可能的观点了,但是注重舆论引导、加强疫苗接种、提倡绝大多数无症状、轻症居家隔离不就是被网上喷死的躺平吗?
@猎户星座Z先生
这个讲的好。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庄时利和
3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3 Pro
目前上海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北京也有多个区开始大规模核酸检测,说一下核酸检测时需要注意的点。

1. 目前大规模核酸检测是在出现零星病例时,将感染者(无论有无症状)快速筛查出来的有效方法。相对于快速抗原检测,核酸检测(RT-PCR)可检出的时间窗更宽一些,尤其是在低病毒载量的时候,核酸检测灵敏度更高。

2. 无论哪种检测方式、检测什么部位,我们还是要先了解新冠病毒的特点,尤其是现在的Omicron。Omicron是目前传播力最强的变异体,潜伏期更短,其主要分支BA.2的R0可能高达9.5~12,介于腮腺炎病毒和麻疹病毒之间,传染力比之前的原始毒株、Delta都有显著提高。Omicron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它在上呼吸道的复制能力更强,对鼻黏膜易感。

传染力强、潜伏期短、更强的上呼吸道复制能力,这些都会对检测方式产生影响。

3. 在我之前看过的几乎所有国内外相关研究都表明,鼻咽拭子的敏感性比口咽拭子更高。而Omicron的特性可能进一步加大这个差异。例如今年一月份UCSF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鼻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且Ct值<30的样本中,鼻拭子快速抗原检测的敏感性为97.7%,而喉拭子的敏感性只有48.8%,颊拭子的更低。

因此如果希望提高大规模核酸检测的效率,应该做的其实不是捅喉咙,而是捅鼻子。但是后者对于检测人员的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民众的接受度显然也不高。一个可以考虑的解决方法是将快速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结合起来,提高敏感性。实际上应当开展更多核酸检测鼻咽拭子/ 口咽拭子以及快速抗原检测的对照研究,以选出准确易行的筛查手段。

4.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Omicron更强的传染性,这也对检测现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组织者而言,避免检测时人员拥挤是重中之重。包括错峰检测、单行道、划定一米线都是很好的办法。

对于检测的医护人员而言,由于可能会接触到阳性感染者,因此做好手消毒工作就尤为重要。在前段时间广州大规模核酸检测时,我留意到可能是培训工作差异的原因,不同的检测人员在手消毒方面还是有不同的,有些只是很随意喷洒消毒液搓搓手,有些则是很严格的手心手背指尖指缝消毒。这其实都是医学院学习时很基础的内容,也是院感管理中反复提醒的,各地在培训时应当再次强调。

对于受检者而言,自觉保持前后左右距离、避免交谈和全程佩戴口罩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在检测时注意两点,一是手机、身份证等个人物品不要放在操作台面上,也不要用手接触操作台上的物品,二是尽量减少摘掉口罩的时间,可以等医护人员完成上一名采样、双手消毒并拿出新棉签后,再摘下口罩,采样后立即戴上口罩。

另外在口罩方面,基于Omicron极强的传染性,我建议大家去做核酸检测可以考虑戴N95口罩。虽然外科口罩也可以提供较好的防护力,但是现在认为新冠病毒不仅仅可以通过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而外科口罩两侧和鼻部的间隙是防护的薄弱点,N95在这些部位的防护好很多。另外N95有分工业用和医用的,主要差异在于后者对于防液体泼溅能力有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佩戴医用N95,但是对于普通民众参加核酸检测的场景,两者都是可以的,选择自己佩戴起来感觉舒适的更加重要。

以上就是核酸检测时大家需要注意的一些点。



@叮叮叮叮滴滴滴滴当当
淮南人今夜无眠,2022年4月25号 夜晚。当地人民内部矛盾被引爆,本是一家的淮南与寿县,展开了空前激烈的人民对抗。
先说事件起因,淮南田区调度一车需要透析的病人至淮南寿县医院,本车病人可能是密接人群,暂不是羊人。寿县当地居民闻讯纷纷赶到医院各入口组织人墙堵门堵路,并与民警安保产生肢体碰撞,人群中喊起“保卫寿县”的口号,部分在场人员拿起电话摇人煽动更多居民前来围堵医院,抗拒救护车辆进入。最终车辆返回,在场群众高呼胜利,齐齐鼓掌呐喊。
此事一出,光速发酵,寿县淮南双方群众在各平台聊天群强烈碰撞。寿县人民捍卫当地防疫安全的态度无可厚非,不近人情的做法这可让淮南群众寒了心。在各执一词的对抗中,我更关心那一车病人的安危。生命第一,他们不管是不是密接或羊人,他们也有活下去的权利。望两地群众各自冷静,相信上面得安排是安全可靠的,封城以来本就困难重重,再不可再增添社会负担,加油淮南人。


@毛十八
救命……刚刚听完隔壁小区夜空里回荡的「501走不走!」又看到这个…胃真的会筋挛。//@微路:大无语事件… 持续把omicron的危险极度夸大、对密接和感染人群的限制持续升级,导致普通人之间因为恐惧而排斥治病救人//@鸟的逃离:我真是服了。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80370.html?amp

真叫卢俊|前后一个月,上海为防疫花了多少钱
CDT 档案卡
标题:前后一个月,上海为防疫花了多少钱
作者:真叫卢梭团队
来源:微信公众号“真叫卢梭”
发表日期:2022.4.26
主题归类:上海疫情
CDS收藏:真理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就算从3月28日开始算,到今天我们也被封在家30天(4月26日)了。

30天=720个小时=43200分钟,此刻特别理解《甄嬛传》里数遍寝宫每块砖的敬妃。

跟我一块数砖被封住的还有上海的钱袋子,如果我们参照2021年经济数据,那么被封的每天都是“昂贵”的。

看着每天这么大阵仗,所有人都围绕着防疫转,到底这个城市为防疫花了多少钱?

我统计了一些重要开支和截点,然后疯狂的按着计算器。

结果数字有点惊人啊!

以下数字已算最低成本,大家看一个大概:

01

第一个开支:核酸花了多少钱

一次核酸之前是40元,4月13日降到了28元/次。

那我们拿单价✖检测人次不就好了么?


image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价格项目©上海市医疗保障局
不过有人可能会问,棉棒+试剂盒+液体,应该用不了28元,用这个价格算核酸支出会不会不妥,这里跟大家说两件小事:

政府采购一支核酸的价格是多少

其实现在核酸生产成本在不断降低,再加上各地政府启动集采,不少核酸采购已经逼近5-6元的成本。

今年1月5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挂出自己的核酸采购消息,虽然没有价格,但是同类的药品也出现在4月20日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布的一份通知里。


image

《关于调整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等试剂带量采购中选价格的通知》
6.8元/人份

但为什么不能按照6.8元来算,而且现在还是混检?

因为40元或者28元的背后,不仅仅是瓶子或者棉签,还有人力成本。

内部从业者估算过,这里面的人力成本在30-40%。

采样、检验都需要大量人力,而且还得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力,现在一些兼职采样员的日工资都≥1000元,检验员的从业经历还要≥2年。

此外还有仪器、运输和防护服的费用、医疗垃圾处理成本,就算是每次给我们扫健康云的小仪器里的电池也不能真的免费使用。

所以我们计算核酸支出的时候,就参考使用28元\40元,3月27日-4月12日,40元;4月13日-4月25日,28元。

那上海一共做了多少轮核酸


image

不同时间段,检测能力不同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由江苏、浙江等医疗队的加持。

不过也能看到,从3月到4月,每日的核酸检测的平均数在567万/天左右,于是:

3月28日-4月12日:567万人次✖40元✖16天=36.29亿元
4 月13日-4月24日:567万人次✖28元✖12天=19.05亿元

所以3月27日至今,上海仅核酸一项的支出,在55.34亿元左右

这是什么体量呢?

我老家安庆望江县,一个中部经济中等的县城,2021年一整年GDP202亿,仅核酸一项支出就要用掉它一个季度GDP。

02

第二:后面也有做抗原,这个也不少

还是那个两步走的逻辑:

一支抗原多少钱

淘宝和京东查询了新冠抗原产品价格在25元/人份左右,其他城市零售在17-18元。

也有几块的,像北京有的社区小店价格就在8.66元/人份。

这个价格甚至低过一些政府采购单位报价,3月16日晚,山东省公布抗原采购中选结果。


image

©山东省抗原采购结果通知
其中华大因源报价最低为7.9元/人份,我们取这份官方报价的平均数。

也就是说,政府购买一只抗原的价格大概在8.3元/人份。

而且抗原没有附加成本,不用别人帮你测,全靠自己捅,也不用再花人力去检测试剂盒,当场数杠杠,所以8.3元就是8.3元。

那现在发了多少支抗原

这东西发的就多了,就刚刚我还被楼长叫出去拿抗原测试盒,一发就是一大把。

3月27日,全市已抗原检测1400多万人(来源:市卫健委)。

从3月27日开始就是“核酸+抗原”,非重点区域才开展抗原检测,我所在浦东金桥,每人每天领到的抗原试剂≥1份。

从3月28日到现在已经30天了,30天倒不是每天都有核酸做,但是架不住它是一人多份。

我们按照每人10次抗原的强度,那就是2500万人次✖10次✖8.3元。

那就是20.75亿元,

你看,人多的时候再小的消耗都是一笔不少的钱。

03

第三笔开支:建方舱

现在的上海已经建成的方舱医院就有100多个,床位数逾16万张,没有具体报价。

2020年,财政部拨款5亿元支持武汉雷神山、火神山等医院建设,共建设了2500张病床。


image

别的地方也有方舱,我们看看这些的价格:


image

他们之间这么大差别,就在于有的是新建,有的是像上海这样改建,征用体育馆、场馆、学校这类场所的改建,所以成本稍微少一些。

那么就算按照湖南的最低造价,每张床位3.7万元。

上海已经建成了16万张床位,那么上海在建设方舱医院上的支出就是:

59.2亿元

建方舱是一方面,方舱还有每日都有的流水开销。

采访过一位住在方舱的小伙伴,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N4,他每天的伙食,早上是面包+牛奶、中午和晚上分别是两荤两素。


imagev

我们按每人伙食费50元/天算,

也就是说不算其他,光伙食费一项,16万张床位的每日开销就是:

16万张床位✖50元=800万元/天。

目前看到最早的方舱医院交付时间是,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计划9日起分批交付,后面陆续有方舱医院不断交付使用。

我们按18天算,那就是800万✖18天=1.44亿,

当然这个数值还是偏保守的,上海目前总感染人数超过46万,伙食开支肯定不只1.44亿,但是这过程中有交叉和迭代,所以先用1.44亿来计算,

那上海光方舱这项的支出就在:

60.64亿元。

04

以上这些是硬碰硬花出去的,而且只算了几大类。

当然除了花出去的,全民居家隔离带来的是经济活动下降到最低,这个城市的本来在这一个月可以有的收入,也在这个月停掉了。

这个也算是损失掉的金额部分。

第一个重头就是税收

之前我们也分析过上海在疫情下的经济刺激措施,

比较重头的就是税费减免这块。


image

整理自©上海市政府
当时有两个数字是没有对外文字公布,而是发布会现场有相关负责人口头表述:

☞ 留抵退税这项,去年享受到这个政策是3000多户,今年25万户

☞ 小微企业增值税也会阶段减免,预计惠及的企业达到30多万户

这两个都属于增值税部分,惠及企业有重合部分,我们按照25万户计算。

上海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92.90万户,其中企业241.91万户,25万户占比10.37%,

仅增值税一项可以算下,上海少了多少钱?

2020年上海企业增值税4661.28亿元。


image

©上海统计局
平均到每个月就是388.44亿元,10.37%的份额。

就是40.28亿元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支出,但是很难计算,比如失业造成的失业补助金发放等等,这里只对可参照、可推理项目进行大致匡算。

比如另一笔支出,就是房租这块,

国有资产的办公楼,这6月的租金收入也没有了。

这部分支出是什么规模呢?

根据上海市国资委摸排,本次国有企业房租减免共涉及超过8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image

按照全市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统一免除6个月租金测算,免租总金额预计超过

100亿元。

05

所以财政收入大概少了多少

这个也只能算一个大概,

我们先算一个总的GDP,2021年上海GDP首次突破4万亿,为4.32万亿元。


imagev

整理自©各城市统计局
4.32万亿,平均到每天,每停摆一天就是118.36亿元,30天过去了,我们已经

跟3550.8亿元说再见。

而且现实永远比数字还残酷。

GDP收入减少是一定的了,但是财政收入不会乖乖的GDP减少多少,它也相应减少多少,它减少的会更多。

以2020年武汉为例,2020年武汉GDP同比下降4.7%,但是你看看他的财政收入下滑了多少。


imagev

也就是说,GDP那年总的算下来,其实没减少多少,但是它的财政收入减少了25.9%,1/4没了,为什么?

我司财务为了让我更明白其中的原因,就用公司做例子:

假设公司3-4月的利润没了,但是公司的人力、租金一点没少,这一进一出就是双倍“损失”。

一方面是进项没了,另一方面还得照常输出。

同样道理,上海这段时间的财政税收,算是再见了,但同时还得支出核酸、抗原、方舱等等抗疫成本。

这双向利刃一滑,差距就会更明显。

所以今年GDP的数字,到明年这时候看可能只是下跌一点点,但这背后的财政收入可能是大比例的下滑。

06

最后我们来做个汇总吧

过去30天,上海已花掉多少钱:

核酸,55.34亿元

抗原,20.75亿元

方舱,60.64亿元

过去30天,上海少收入多少:

税费,40.28亿元

房租,100亿元

合计:277.01亿元

每过去一天就是9个亿用掉了。

当然如果你把GDP算在里面就更夸张,每过去一天,我们就在和127亿元说再见。

就算是你看文章的这2-3分钟,2646万没了。

可以看到,经济停摆和财政支出,这两项正在双向透支城市的“储蓄”。

这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正在付出的成本,可以说非常非常的昂贵了。

ps:所以此时此刻我特别想说,尽早解封吧,我想上班想疯了,我一定玩命干活为上海贡献GDP。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80399.html?amp

圣谛|刚刚跟魔都几个企业家,聊了很久
CDT 档案卡
标题:刚刚跟魔都几个企业家,聊了很久
作者:圣谛
来源:微信公众号“”
发表日期:2022.4.26
主题归类:上海疫情
CDS收藏:真理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昨天连续几个大的经济方面的事件,晚上跟几个在魔都做企业的朋友,开了语音聊了很多。

昨天什么事?一个是资本市场的:


imagev

另外一个,是外汇降准的消息:


imagev

注意,不是本币降准,是外汇降准。我想,外汇降准,可能跟这个有关:


image

看得懂的自然懂,看不懂的也就算了别看了。到这个时候,还以为囤菜才是大事的,命运也是没啥悬念的了。

这么多大事,一个人肯定是排解消化难。就找了几个在魔都开公司的朋友聊了聊,有个朋友分享了他朋友圈发的,我拿过来。

引述:

1、魔都有着32万家中小企业,而根据报告显示魔都的法人企业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总数有32万多家。其从业人员有近716万人,魔都每10个从业人员中就有8个半人在中小企业就业。

2、远程办公并不适合所有公司,大部分公司其实都不适合远程办公;即使可能适合的互联网公司,也因为没有办法面对面,效率大打折扣;更不用说公章,营业执照,财务章,发票,支票等一般都在公司保险箱里,没有这些东西怎么开展事情?而很多事情是需要财务去银行柜台配合的,你以为一个网银可以解决所有事情吗?更何况一般网银U盾,也不是财务随身携带的,也是在公司里的。

3、有些人很天真,会以为公司最多封1个月,2个月,其实就损失1个月,2个月的时间。这显然是不做生意的人的想法。我举个例子吧:一个人跑步,本来在匀速前进,甚至快要冲刺了。你突然打断他,让他完全静止不动,歇2分钟,他再次启动,你以为他损失的只是2分钟?重新热身,调整状态,酝酿匀速,到发力…… 起码损失了N倍以上时间。更不用说节奏计划都被完全打乱了的损失。

4、企业主跟打工族是唇亡齿寒的,企业主没收入要裁员甚至关门,打工族也同样损失,你被裁员了,只能拿一部分补偿,然后你以为再找下一个工作很容易?你大可试试。

最重要的是,这次魔幻离奇的疫情防控,让很多企业家失去了信心。是的,继续把公司办下去的信心,这点我跟很多上海的企业主交流过。无一不是——失望透顶。人心散了,信心没了,这事就很难了。

以上,是朋友的分享,这里面很多东西,其实我讲过。比如制造业企业,都是滞后收款,他们现在收的钱都是过去干的活,而现在一个月没有活干,意味着三个月后现金几乎断流,而成本和支出,都是刚性的。

许多产业链上的付款、设计、营销、生产、物流都停滞或减慢了。这样的停滞,必然会对几乎所有的领域和行业造成影响和打击,除了疫情经济。

但从长久来看,除了疫情经济里的极少数人,大多数也是要受损的。想一下他们的原料,生产遇到的困难,以及购买方财源枯竭之后,全面萧瑟之下,货币的含金量还剩多少。

然后,就是打工人的问题了。与老板的焦虑不同,打工者的心态平稳很多。一来这才一个月,按照劳动法规定,这个月的工资是照发的。

那天在小区跟一个在经营商业地产公司的老兄聊天,他说他们在这次封控前就传出裁人的消息了,其实他心里希望疫情别结束,因为一结束就要面对裁员的危机,还不如这样封着照拿工资。我叹了口气告诉他,不减量发的话,一般就一个月,下面就可以按照最低工资的85%发放了。他明显一愣,说他们公司还挺大的,不至于吧。

人的见识并不相同,人的悲喜也不相通。昨天大风后,还看到一个貌似搞笑的图:


imagev

有人说很像个蛏子,还做了图对比,说感觉很好笑:


file

但我真笑不出来,这个人他做错了什么呢?什么也没做错。他的命运,可能发生在几乎任何人身上,我说几乎,是因为确实到了一定层次,就算隔离也会条件很好。

而且,这个人的这张图,在我看来是一个隐喻,一个事关everybody的隐喻。

华夏古人留下很多精神遗产,比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孟子说,舍生取义;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好像这些传统养分里,从来没有说要追求个体的绝对安全,如果说有,民间倒有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

都是传统,到底哪传统算真正的华夏传统?我现在也很迷惑了。

行吧,就这样吧。

(完)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80340.html?amp


【404文库】运气夹心谈|长春大学生忘记了春天
CDT 档案卡
标题:长春大学生忘记了春天
作者:运气夹心谈
来源:微信公众号“运气夹心谈” / 网易号
发表日期:2022.4.24
CDS收藏:真理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非必要不出寝室,一日三餐由志愿者送到门口,上厕所排队,不能洗澡。长春大学生的封闭生活到现在,已持续了40多天。


file

如厕与进餐

扫码——进入小程序——填写姓名和电话——开始排队。日期:2022-04-11,号码:A031,状态:等待叫号;当前时间:10:00:55;当前叫号:A022;前边等待:6人。作为一名吉林建筑大学的学生,半个月以来,王强必须通过这样的叫号系统才能完成一次如厕或洗漱。走出寝室,距离走廊左侧的卫生间只有五米远,高峰时段,他最久一次足足排了两个小时。

3月12号,吉林省疫情爆发,长春全市开始进行封控管理,包括其中41所高校。开学后,学校的管控尺度从校门一路推进到寝室门口,40多天里,所有学生被要求,非必要不得出寝,不能串楼层。

上厕所前,需要提前报备。


filev

就读于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袁莉习惯预先留出上厕所的时间,吃完晚饭,不管有没有需求,她都会随手在群里叫一个号排着。“519排,517排,513去,513回,523不去了……”数字代表寝室,前一个人回来,下一个人再去。根据学校规定,走廊里不能同时出现两个人及以上。等待一个半小时后,她走在去卫生间的路上,不禁默默发问:“为什么生活中这么平常的一件事,现在却像赐予一样?”

杨爽所在的吉林农业大学,对上厕所的管理上相对宽松一些。他们只要扫描卫生间门口的二维码,填写姓名、时间等信息,即可进入。“有时候不扫也没人管,全靠自觉。”

“足不出寝,三餐盲盒”,成了长春市大学生封控期间的日常。吉林大学研究生林翔说,自从封校之后,一日三餐全由志愿者直接送到寝室门口。三周前,学校还在为学生免费提供食物,但学校里一共有五万七千多名学生,按照每人30块的标准,学校一天的支出就要一百五十多万。

后来,学校开始向学生收取伙食费,早餐是面包和牛奶,5元钱,午餐和晚餐是两荤一素的盒饭,12元钱,统一在订餐系统里叫餐。之所以叫“盲盒”,是因为没法提前知道里面都有哪几样菜,只能“给啥吃啥”。


file

林翔听闻,当时有同学在抱怨订的盒饭不好吃,卤蛋上有杂质,随之便被学校予以警告处理,紧接着,这名同学在群里公开道歉:

学校能为我们校区四万多名学生供上一日三餐的卫生饭菜,并且价格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已经很不容易了,学校也一直在倾听大家的诉求,为大家上报所缺的采购物资,为大家协调更可靠的餐饮公司,给同学们争取洗澡、外出放风的机会,我们也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因此我要为我今天的不当言论反思,越是这种关键时候,作为先进分子,更应该勇挑重担,团结同学。也请同学们能够理解眼下的些许不便,少些抱怨,互相体谅,心怀感恩,迎接防疫最后的决战!

由于学生体量不大,只有三千多人,吉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是为数不多一直在坚持为学生免费提供一日三餐的学校之一。但最近,辅导员私下告诉袁莉,自己上个月的工资还没有发出来。

不少学校相继在校内开放了线上超市,除了卫生纸、牙膏、洗发水之类的生活用品,还可以在系统内购买薯片、可乐、香肠等零食。杨爽记得,校内超市刚开放那天,由于抢购人数太多,系统瞬间崩溃了。后来,学校把所有宿舍楼分成了三批,这才抢到了两桶珍贵的泡面。“一直吃盒饭,就想吃点面。”

相比之下,林翔就没有那么幸运。有天,他为抢一桶泡面刷了整整一下午手机,等挤进页面的时候,泡面早已售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在2022年拿着智能手机,过着线上供销社的生活。

洗澡与上课

在东北,多数高校宿舍内没有淋浴,洗澡要去校内的公共浴池。封控一个多月,长春的大学生没有机会洗澡,实在忍受不住时,他们只能在卫生间的蹲坑里“扣盆”。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的学生上厕所不需要排队,晚上十点多钟,七栋宿舍楼的卫生间洗漱的人少了起来。这个时候,苏畅会一手拎着28L的塑料桶,一手拎着暖水壶,猫进最后两个隔间的其中一个。经验告诉她,这两个隔间的面积相对大一些。

洗之前,她会把衣服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中,避免浸湿。接满的温水是她用凉水和热水自己兑好的,桶和暖壶就放在地上,人站在蹲坑前面。眼前的水量,“扣盆”显然太过奢侈,因此,她从头到脚将自己淋湿的工具,用的是暖壶盖。从搓澡、洗头、打香皂到冲洗,全程需要消耗一个小时左右,“这种属于大洗,每次都能把人累瘫。”

之所以不能用沐浴露而是香皂,一个是不好买,一个是冲不干净。穿衣服时,胳膊经常能磕到墙壁。

苏畅是个精致的南方女孩,通常情况,她每隔一天就要去浴池洗一次澡。封控以后,她的洗澡频率变成了一周一次。“不洗又不行,自己都嫌弃自己。”


file

而那些上厕所需要排队的高校,学生们只能把热水打回寝室,然后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就像病房里的老人那样。这是长春高校大学生有史以来遭遇的最严格的管制。吉林建筑大学的大一新生王强说:“一个多月不让洗澡,即使身体不出毛病,心里也犯膈应啊。”

对于吉林大学的林翔来说,好消息来自封控的第30天。学校正式组织集体洗澡终于轮到了林翔的宿舍楼,那一天,所有洗浴名单被分成18个组,每组40人左右。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半,楼道里排满了等待洗澡的学生,在志愿者的看管下,每两人之间的距离不能低于两米,必须面戴口罩,但进到浴池里就不用再戴了。

进入之前,还需要完成测温和扫码等流程——在吉大,学校内部有自己的行程码,学生进过哪栋楼,都有记录。

那天同学们手里都拎着浴框,脸上呈现出一种最朴素的开心。当水柱从花洒淋到身上的一刻,林翔觉得,所有功名利禄都只是浮云,正常需求能得到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有同学打趣说:“这次洗完能瘦三斤。”

突如其来的幸福往往也会造成悲剧。和林翔一波洗澡的同学里,有人因为太久没进过浴池,洗澡期间血糖骤降,走不动道了。志愿者连忙把人抬了出去。难得的洗澡机会,没等进行完整,便匆匆结束。

网课也是学生们的痛点。林爽表示,高峰时段校园网的信号很不稳定,有次老师和学生连麦回答问题,学生半天不出声,过了一分钟,学生激动地应和道:“老师老师老师,我在呢我在呢。”老师以为学生挂着网课在玩别的,其实是卡住了。没自行接网线的寝室只好用自己的流量上课,林爽说,平时60g流量一个月都用不完,还能延续到下个月,现在每月180g都不够用。

许多应该正常进行的考试都延期了,林爽寝室始终保持着学习状态,下课之余,他们也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备战考研的,准备考公的,准备考会计证的,互相督促。

熄灯之前,林爽会和室友们把棋盘铺在瑜伽垫上玩“大富翁”。

放风与春天

刚刚封校时候,袁莉心里萌生出一丝小兴奋,不用去教室上课了。起初,她和室友商量着都囤哪些东西,还特意买了两副扑克,没事时候在寝室用来娱乐。

可随着时间推移,解封之日始终不明晰,按部就班的生活逐渐将学生的意志消磨殆尽。起床自测核酸、上报结果、等待发餐、上网课、洗漱睡觉,已经成为长春大学生每天的固定流程。久而久之,袁莉寝室里大家说话变得越来越少,打扑克也没了兴致。网课结束,室友们就纷纷趟到各自床上,开始等待发餐。“每天猜三餐发什么是我们唯一的乐趣。”

袁莉是个爱运动的女孩,没课的时候,她喜欢去操场打羽毛球,能从下午一两点一直玩到晚上七点。自从被困在这个25平的六人寝室,她每天所走的步数不超过250步。

虽到了春季,长春的天气仍有些凉,由于窗户漏风,多数时间,窗帘是拉上的。有时候,袁莉会走到寝室的床边望着外面,她记得,刚开始封控时候,外面的地上还留着一层积雪,现在,那棵光秃秃的树上已经发出了嫩芽。“我的春天永远带着四个角。”

不知道从哪天起,袁莉有了失眠症状,连续几天,她从十一点半熄灯躺到凌晨三四点,瞪眼看着天棚,脑袋里一片空白,就是睡不着。那段时间,学校组织学生做心理评估,低于100分属于正常,袁莉的分数是200多。辅导员给了她一个长春市心理咨询热线,袁莉从来没打过,她说:“大部分同学测完都偏高。”


file

杨爽的爱好是参加各种辩论赛,她习惯拿自己本来不认同的辩题去打,这样可以换位思考,理解另一种看法,用包容的角度看世界。在她的观点里,外面每天新增1000多例,就算只在校内自由活动,被感染的风险也很高,一旦患上新冠,对自身健康的影响还是挺大的。“虽然不能洗澡,不能出寝室,就当一种磨练吧。”

这一看法来自年级大会上辅导员的呼吁,他告诉学生,得上新冠不仅会头晕、恶心、失去味觉……还有各种严重的后遗症,大家一定要坚持住。“总之就是一种出去会很危险的感觉。”当我问起杨爽,新冠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后遗症时,她表示,只记住“男性生殖器官会变短。”

封控期间,杨爽用写日记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苦闷,取名“封寝小日记”。她在上面写道:

因为疫情,我好像错过了许多东西,但细细想来,也无非几个春日的阳光,图书馆的安心,新体的晚风,和与你见面。

这几天我过得很单调,乏味,早上6:15起床做核酸,然后继续睡到8点,一日三餐定时有人来送,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网课,做作业,闲暇时刷刷手机,背背单词,看书,写点东西,才算填补了内心的一点空缺,每天晚上可能会在下面做半小时运动。但不自律的我也没有一天不落。

偶尔会想,你这个时候在干嘛?会不会也感觉无趣?会不会也在想谁?

4月9号,吉林大学发布了“决战一周,走出宿舍”校园攻坚战总体行动方案,方案中提出,从4月9日到4月15日,集中利用一周时间,举全校之力排除风险隐患,争取一周后让全校学生走出寝室,恢复正常校园生活。

然而,就在严格管控下的第二周,一名吉大学生因为发热被送至门诊,随之检测出新冠阳性,整个寝室全被拉到隔离点。解封之日始终遥遥无期。

上周,吉大分批组织了一轮室外活动,这是封控40天里,学生们第一次走出宿舍楼,活动时间为一个小时。他们把这次室外活动称为“放风”。

放风那天,楼里通知学生五分钟内在一楼集合,每人间隔两米,他们由带队老师领着走到指定地点,先跟体育学院一起做广播体操,然后自由活动。虽说是自由活动,但一波人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一旦越界,就有学校的人往回撵。

刚开始组织放风时候,学校安保管得特别严,后来不少人跟学校反应,这样太不人性化,才有所缓和。

林翔感到自己的春天被偷走了。刚封控时,长春室外的气温还在零下10度,外面白雪皑皑,再出来时,已经到了暮春。林翔记得,上一次,吉林发布的城市宣传片的标题是“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而4月15号,标题变成了“我们的城市终将入夏”。

林翔羡慕那些被分到有湖有花范围的同学,趁安保人员不注意,他便溜到规定范围外的绿化带上,去拍迎春花、杏花,试图用手上这台单反抓住春天的尾巴。他终于拍到了满意的作品。

代价是,两次遭到安保人员的驱逐。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 ... 88%BF%E5%AE%A2.html

夹层中的上海租房客
2022-04-26 21:40
来源:
真叫卢俊
作者: 真叫卢俊

上海有2500 万常驻人口

但是上海有多少租房一族我不得而知,他们或在上海常驻,或在这里短暂停留

这些都不曾被记录统计

他们或许在合租,或许在酒店式公寓,也或者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但不论如何现在也和大家一样,被封印在了上海

但是这一群人现在经历的故事,或许还有点不同

以下我记录了几个,我们身边的故事

01

‌‌“猛然发现,我家没有厨房。‌‌”

朋友老曹住在差不多这样一个地方

你可以叫他公寓式酒店,也可以叫他酒店式公寓

从这纠结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很多外来客在这停泊短期过渡的地方

这里的房租便宜,但是设备也真的很简单

一个房间约10㎡带独卫,只有两张床和一张桌子,整体的活动区域会比较小

公共区域就只有过道

老曹3 月26 日刚住进去没两天,28 日浦东浦西就进行封控管理了,一直隔离到现在

匆匆忙忙的,是一点物资也没有准备

当他紧急采购了一些物资之后发现,原来家里没有厨房

是的

日常在外面吃饭或者叫外卖的年轻人都忽略了这个元素,而隔离在家的老曹面对着没有厨房的地方,一时不知道怎么办

房间里剩下一个可以烧热水的电热壶

老曹当下的选择很简单也很惨烈:泡面

封控的这些天,一直在吃泡面

为换换口味,准备了有三种口味的泡面,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康师傅香辣牛肉面和汤达人

泡面吃久了还研究起来不同的花样,泡着吃、干拌着吃,不加作料只放酱包还可以吃清淡一点

连续大半个月吃掉了一箱半,只剩下五桶面了

实在吃不下了怎么办

不是换东西吃,而是一天从吃三顿变得吃两顿

没事就躺着,正好可以减少能量消耗

酒店式公寓是不发物资吗

其实也发的,大概是这些



看着这个劲爽挂面,感觉一点都不劲爽的样子

还不如吃泡面

看着微信好友里大家每天找团购着物资发着朋友圈,老曹很无奈也感觉无可奈何

这就是如今酒店式公寓的租户们遇到的问题

本来只作为晚上睡一觉的地方,现在却需要住24 小时

老曹给我发了几张照片,分享了一下他目前的状态,公寓里的一次性牙刷都炸毛了、变黄了,一次性杯子还在坚持用

还有仅剩的一点点纸巾,只能擦屁股的时候省着点用

这是老曹第一次租公寓,没想到就赶上了疫情。一旦解封,肯定是要先换个房子。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做饭

关键是‌‌“如果四月底还不解封的话,我马上又没吃东西了‌‌”

02

‌‌“我这没有居委会组织。‌‌”

朋友冬冬租的房子比较特殊,他是住在宝山区的一个集中式公寓

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没有居委会

日常感觉不到的这么一个角色,也在疫情中的缺失,从而导致后续管理上的混乱

因为没有居委会,只有物业和管家,租户和管家也只是单点沟通,从而让在疫情下各种团购等模式都跟上不上

另外,公寓里志愿者人力不足,平常不会上门做核酸,都是自己下楼去排队

可能是因为没有居委会组织,核酸通知是楼里的广播喇叭在喊

他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首先寻求物业帮忙,他们会组织核酸检测和一些物资运送,送的物资是物业上门敲门送至每家每户

另外,公寓里有厨房,偶尔自己下下厨。只是很难买到菜,想囤货家里也没有冰箱

为了避免和其他人接触万一感染,冬冬一个人居家办公的这段时间,基本就和两台电脑打交道。

没有居委会最害怕的就是社区感染,以及万一生病或者紧急情况的时候,到底应该找谁

这个时候,居委会的角色显得异常重要

这个角色几乎代表着最接近个体的政府官方的声音

在经历两次居家隔离之后,东东的心态完全变了:以前喜欢热闹的商圈,现在更偏向于社区本身好不好

冬冬的房子6 月份到期,解封之后会考虑搬家。他这样和我说:‌‌“这次疫情防控上海各个区的表现是最先要考虑的。‌‌”

看看各区对社区居民在团购渠道、物资配送以及疫情控制的好不好。‌‌“如果也是像宝山这样,那我有可能就会舍弃。‌‌”

03

‌‌“合租室友阳性了,我该怎么办。‌‌”

隔离期间最大的悲剧就是,我什么都没做错,但却莫名其妙的要阳了

合租下的年轻人如今就要面对这样的场景

这两天同事小岳在家忙着消杀,因为合租室友阳性了

这是她第一次感觉到疫情离得这么近

从开始居家隔离到现在,室友出现阳性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4 月13 日,小区楼下组织全员核酸,混管结果出来有阳性。核酸复测之后,室友五个人健康码都变成了红码

4 月15 日,上午做抗原自测,有两个室友显示双条杠,为阳性。下午就做了核酸验证

4 月15 日,室友的抗原显示两条杠的时候,小岳就不敢出房间,当天睡觉的时候也带着口罩

别人是足不出户,小岳是口罩24 小时不敢离开自己的嘴巴

但是尴尬的是,因为合租,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阳性室友还需要验证才能被拉走

但是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室友阳性了,但是还要反复核验明确才会拉到方舱隔离

15 号、16 号这两天是小岳过的最艰难的两天,洗脸刷牙就自己快速接好水在房间洗

每天尽量少喝水,减少上厕所的频率

索性后面确诊阳性之后,这位室友很快被拉走了,这位室友走了之后过了一两个小时,小岳把整个房间都消杀了一遍

每一个角落擦过去,才知道消杀是多费消毒液

但是问题还没解决

小岳那边是三户合租,拉走了一户两人之后,房间里还有三人

这也就意味着,本来就很拮据的物资,反而显得更加的不经用

小区的物资都按户发的,室内的三个人都是年轻人,根本不够用

好不容易抢到菜想囤点货,冰箱早已经被塞满了。于是,家里的菜有的就直接放在地上,舍不得吃又怕放久了会坏

幸运的是,小岳最后防疫得当,没有两条杠

但是这么一段经历,她和我说他也感受到强烈的恐慌。同在一个屋檐下,很有可能自己作对了所有事情但是依然会有可能被传染

在特殊时候,公用公共空间成为了传染源头,但是合租的他们却无时不刻在共用着一些东西

这个时候合租很多问题都开始暴露,公区到底怎么管理,是否要全屋消杀,家里的宠物能不能控制

因为对病毒本身的未知,也让这样的生活让小岳变得提心吊胆

小岳本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租房一族,但是这个时候的她开始意识到买房的好

04

为什么试着写这么一群人

因为他们是普通人,也是在上海很普遍的一群人

上海这个城市之所以有魅力,就是他可以包容很多人,也有人愿意来这里奋斗来这里努力

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来的时候也信心满满

但是他们来这个城市的第一站,往往都是这样的租房状态

对于他们来说,对住的地方要求不能太多,因为要的太多意味着付出的更多

这种夹层状态下,住的地方对他们来说,是真的只是晚上回来睡一下的地方

白天是工作的,晚上吃加班的,吃饭是外卖的

租的地方就是睡一下而已

所有人都知道合租麻烦,所有人在自己老家都能过着体面的生活,

但是他们依然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暂时的,知道都会越来越好

但是疫情让他们面对现实,而把按在地上摩擦

现在的他们失去了收入,也让他们挤压在这个夹层中不受关注,不受重视

写文章的时候,有人微信我,说他住的地方不仅没有居委会也没有物业,在这个时候反而就像真空一样没人管他们,没人在乎他们

现在的他们是孤独的,也是痛苦的

有朋友和我说,现在他不知道到底期不期待要不要解封,不解封待不下去,解封之后感觉工作也没有了

疫情下的上海,似乎来不及考虑他们

所有的舆论,仿佛也不会为他们发声,因为他们不曾出现健康问题,也不像是一个弱势群体

但是如今过的每一天,都是对他们意志消磨的一天

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在他们睡不着的时刻,都会想起当初自己决定闯上海的雄心壮志

在现在这二十多天里,到底还剩下什么

明天在哪里,明天的房租在哪里

这些对于这群租房客来说都不曾知道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 ... B8%80%E5%A4%9C.html

北京:抢菜一夜
2022-04-26 21:59
来源:
棱镜节选
某家乐福超市,左图是等待交付骑手的跑腿订单,右图是某消费者一次性采购的方便面。

4月24日,无数北京市民在‌‌“不知道为什么要囤,但不囤就不踏实‌‌”的心态驱使下,纷纷加入了抢菜大军。

24日下午,许多市民开始在生鲜APP上‌‌“激情‌‌”下单,但运力很快便被刷空。京东APP上,米面油、方便食品、大桶酒精、N95口罩、卷纸等常用品也很快售罄。截至4月26日晚间,京东北京仓的许多常用商品均显示要在4月29日之后才能送达。

4月24日晚间,上班族与中老年人一起涌入北京各大超市进行线下抢购。在海淀某大厂工作的小雨(化名)下班后赶到昌平区的永辉超市,她看到水果和绿叶菜还有剩余,而洋葱、土豆、娃娃菜、西红柿等耐于储存的蔬菜均被无差别‌‌“扫荡‌‌”。人们的购物车堆满了猪肉、鸡蛋和方便食品,还有人在购物车里码上成箱的酒水。小雨在朋友圈里写下四个字:‌‌“瑟瑟发抖‌‌”

当晚,北京的物美、家乐福、永辉等各大超市和生鲜APP均宣布延长营业时间至深夜。小雨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不少风格整齐划一的图片:各色囤菜攻略、被塞满的购物车,或是超市被搬空的货架。

一次性采购20多箱牛肉面

洋洋(化名)在北京朝阳区望京某互联网公司上班。多日来,已封控在上海小区20多天的朋友不断建议洋洋抓紧囤菜,有备无患。24日傍晚,洋洋终于在朋友积极的远程指导下,从物美多点APP上选了30多样商品放入购物车,并付款500多元。

‌‌“上海朋友教我:水果不必需,肉蛋奶和各种冷冻食品最要紧。除此之外,还要多囤调料、葱姜蒜、卷纸,以及可乐、咖啡、零食等能让人快乐和振奋的东西。‌‌”洋洋说。

晚上10点,洋洋的手机短信进来消息,所付商品仅剩一半有货;订单在半夜11点才送达:速冻饺子、冰激凌、葱姜蒜、瓜子零食均已无货——洋洋感觉,很多北京人都被‌‌“上海朋友‌‌”给予了相似的指导。

一面是上海的囤货经验被北京市民奉为圭皋、照单采购;也有许多人在抓紧时间,及时行乐。

小雨对门的租户是个烟民,他没着急去超市,而是第一时间抢购了10条香烟。他对小雨说,一旦封控每天更要多抽一点。而小雨一个家住朝阳的朋友,在儿子放学后,领他先去饱餐了一顿肯德基,又剪了个头发,最后才拉着50斤物资回家。

叮咚买菜公共事务副总裁安琪对《棱镜》作者谈到,24日当晚,叮咚买菜北京整体订单量暴增50%以上,其中垡头、潘家园等涉疫情风险区域更是上涨明显。

在经过24日一夜紧张抢购后,25日根据北京朝阳区的规定,辖区居民需要做完核酸,才能上班。借着这个时间差,不少人又选择了线上抢菜或者跑到超市购物。

4月25日上午,作者来到了位于朝阳区东四环的家乐福超市内,平时比较萧条的店内人满为患。售货员对作者说,一早便进行了补货,但土豆、熟食、冷冻食品、挂面的补货又被迅速抢空。

作者看到,在超市的外送区域,堆积了大量包装好的巨大袋子,看起来都相当沉重,还有不少大桶矿泉水,窗口外是数位骑手翘首以盼。在结账队伍里,一位年轻男子更一次性采购了20多箱红烧牛肉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151687447428589

张文宏淡出,邬惊雷住院,现在防疫要看叶财德的?

2022-04-26 14:36资深评论员,专栏作家
张文宏在社交媒体上已经很久没说话了,很多人很想念他。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和他没有一点关系,但是网友评论中有很多人说“支持张文宏”。

有些人把他过去的视频重新剪辑,忽略掉具体的时间地点,仍然能获得极大传播。这说明,他提出的那些观点,现在看来仍不过时。

3月25日他接受澎湃新闻采访,谈到了这波疫情的死亡率。这和不久前他去博鳌谈的内容差不多:死亡率不高,主要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没打疫苗的。张医生呼吁老年人尽量去打疫苗,这也是他一贯的主张。

这是他为数不多的公开亮相,即便“发声”,也不再有过去那种光环,而是一位普通专家了。


事实就是这样,张文宏似乎已经“过时”了。不仅是他,还包括邬惊雷,上海卫健委的主任。

邬惊雷头痛住院,经济观察报这样的正规媒体专门进行了报道,这件事还一度上了热搜。在全国,一个省市级的卫健委主任头痛住院,是不会有人关注的,绝大多数地方的人,甚至都都不知道自己地方的卫健委主任是谁。

张文宏和邬惊雷成为明星,这在中国是不太正常的事,只有在上海才会出现这样的组合。从2020年初到今年3月,上海的抗疫模式,就是“一文一邬”主导,是基于专家共识作出判断,由政府执行力来配合的快速行动、少干预市民生活的模式。

他们两个人尽管职位和身份不同,但是也有着共同性。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即便现在从事行政工作的邬惊雷,也有着良好的医学专业背景。他们在发布会上,很少套话和行政话语,而是采用更多日常语言,这让他们看上去非常亲切。

他们是上海的一部分,也是这个城市的“成果”。张医生淡出,邬惊雷生病,接着传出他要退休的消息——他们都淡出了。这也说明,过去依靠专家和专业知识来防疫的阶段已经结束。

著名律师斯伟江写了一篇文章,反驳吴尊友,希望吴尊友尊重科学——一个律师告诫首席专家讲科学,这看上去很滑稽,但是如果你读了那篇文章,你会赞同斯伟江的观点。

如果要找一个人来代表现在防疫的“专业性”,也许不是吴尊友,而是叶财德。

叶财德是北京市丰台区铁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一个社区卫生工作者,是支援上海防疫的专家组成员,他最近接受了中新社的专访,标题是“逐步扩大防范区,缩小封控区,最终恢复上海秩序。”

我认为就标题来说,说得非常有道理。防范区越大,封控区越小,距离实现动态清零就越近。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比如,对封控区楼栋施行硬隔离,在下面装铁丝网,这可能是张文宏、邬惊雷不擅长的,或许叶主任他们比较擅长。

他是研究中医的,看他发过的论文,对男性养生似乎颇有研究。无论如何,叶财德接受中新社专访,各大主流媒体都转发报道,这都是有象征意义的——现在能够为上海防疫代言的,是叶财德,而不是张文宏。


说到底,现在的防疫,不再需要真正的科学家和医生。四川华西医院一位专家抽调到吉林支援方舱医疗,他接受央视采访说其实方舱医院不需要什么治疗,主要是让大家好好休息。

我们对病毒的了解已经非常准确和深入了,不管是德尔塔还是奥密克戎,都不再神秘,一个病毒不再神秘,就等于灭亡了。因此,我们也不再需要病毒学家,不再需要太高水准的医生。现在的局面,也许最需要的是叶财德这样的基层工作人员,需要电焊小能手。

我看到一个视频,是上海一个社区进行硬隔离。一个业主质问施工的大白,而大白在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我听出来了,他说的是河南话,那是我的家乡话。他是支援上海抗疫的。我设想一下场景,如果是他在我楼下施工,我质问他时,突然听到乡音,一定会很惊诧。

这样的戏剧性场面有点不太严肃,但是现在的防疫差不多也是这个调调。它不再关乎医学和卫生学,而是关乎到封控的技术和艺术,关乎到如何抢购物资(比如上海人指导北京人如何屯菜),如何熬过居家隔离的日子,如何和大白友好相处……这是政治学和社会学。

防疫已经从理科变成文科了。想明白这一点,我更焦虑了。因为现在我们要面对的不再是病毒,而是人。



@上海发布
【4月26日(0-24时)上海新增1606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11956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最新#市卫健委今早(27日)通报:2022年4月26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606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1956例,其中1253例确诊病例为此前无症状感染者转归,340例确诊病例和11798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

阳性感染者居住地信息按区划分进行统计,您可关注所在区的官方微信,第一时间了解本区阳性感染者的居住信息,稍后小布也将汇总各区信息。#上海战疫##上海加油#


@冈瓦纳
新增阳性 12309 野生 13 + 158



@岁月长-衣裳薄_
抗疫求助超话#上海疫情##上海##上海疫情求助#

【求助!SOS!救救普陀区7个月大的宝宝】

7个月大的宝宝目前被转运到成人方舱,宝宝持续高烧,无人管理,倍感无助



@澎湃新闻
【70岁老人的方舱声音:做志愿者不慎感染,进方舱瞒着家人】70岁的武银屏是上海浦东沪东新村街道某小区居委会第二党支部书记。疫情期间,70岁的她成为了小区第一批志愿者。不慎感染新冠后,为免家人担心隐瞒自己去了方舱的事情。(视频来源:东方财经浦东频道)



@西西弗评论
2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2
社会面9管混检阳性,分布在多个区,挑战还是很大的。第一,全域核酸检查很重要,不这样,这9管大概率发现不了。第二,不等确诊,提前公布混采阳性挺好的。公开透明是正确的
@海客新闻
【北京:第一轮区域核酸筛查完成采样1981万人次,初筛12管混采阳性】4月27日,北京召开的第317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目前,北京第一轮区域核酸筛查已经完成,累计采样1981万人次,已出结果1980万人次,初筛12管混采阳性。



@不一样的帝球人
#疫情防控# #河北迁安疫情#
河北迁安疫情防控期间,为了防止居民私自外出,影响抗疫大局,要求居民将钥匙上交,由志愿者在外面把门锁上,不同意的可以免费帮忙打孔上锁

疫情一刀切、地方层层加码何时了,就想问下领导家里是不是也是这样操作

http://t.cn/A6XhexWh ​​​


[衰]//@午后狂睡:太过了//@tombkeeper:要是生活在这种地方,储备物资里还需要准备垂降绳。要不然万一发生火灾跑不出去。封你门的人顶多判几年,但是你一家可能就灭门了



https://mp.weixin.qq.com/s/czuEUHD8Qq_RLRWZaKGnrg

发放保供物资失职渎职,3名干部被问责,全市已追责问责38人!1人被调查!
新闻坊 2022-04-27 19:10




今天下午

“廉洁上海”

官方微信发布通报

↓↓↓







全文如下:



日前,上海市纪委监委对在保供物资采购发放中失职渎职典型问题进行公开通报。具体如下:

宝山区张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郇秀志、杨成,社区党群办主任欧阳智在负责发放兄弟省捐赠的蔬菜礼包过程中,对部分蔬菜礼包未及时发放导致腐烂毁损负有责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此外,郇秀志对兄弟省捐赠的蔬菜礼包部分被不法分子乘机倒卖负有责任,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郇秀志、杨成、欧阳智3人均被责令停职检查,并被党纪立案,接受进一步调查。

市纪委监委指出,当前,本市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社会面清零的攻坚阶段。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认真履行协助职责和监督职责,做到“抗击疫情推进到哪里,监督保障就跟进到哪里”。截至目前,全市已追责问责38人。

市纪委监委强调,生活物资供应保障事关基本民生和抗疫大局,意义重大、不容有失。近期,市纪委监委部署开展保供物资采购发放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推动各区、街镇、村居和相关单位压紧压实主体责任,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做好物资保供工作。对存在利益输送、失职渎职和作风问题的,一经发现,要坚持“从严从快”原则,严肃追究、彻查到底,以强有力的监督执纪问责,坚决惩治“大礼包”腐败,真正把政府保供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仅一个小时后

“廉洁上海”

再发通报

↓↓↓

图片


据上海市宝山区纪委监委消息:上海新江内燃机厂公寓负责人张喜生侵吞政府防疫保障物资,目前正接受上海市宝山区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

此前消息:
云南捐赠宝山的物资被售卖至静安?
一公寓负责人已被警方控制


4月24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举报,云南捐赠上海宝山区的物资被售卖至静安区临汾路一小区,居委已报警。接到有关舆情后,宝山区张庙街道协同区公安、纪检等部门立即开展调查,通报如下:



日前,云南省曲靖市向宝山区捐赠了一批蔬菜农产品,由娃娃菜、莲花白、西红柿、小瓜、玉米、香葱六类农产品组合装箱,每箱6.5kg,合计7692箱,共计50吨。经区防控办物资保供组研究决定,将该批捐赠物资分配给张庙街道。



张庙街道结合长租公寓租户物资短缺、多次求助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该批物资具体分配方案,将该批物资免费赠送给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长租公寓租户等困难群体。4月22日凌晨,该批物资送达后,街道派专人将该批物资分送到各点位拍照签收。截至4月23日,该批物资全部分配完毕。



根据公安部门调查,接受捐赠的新江内燃机公寓(原厂停产,改建为公寓)负责人张某(男,50岁)在收到190箱捐款物资后,没有按要求分配给公寓内租户,私自将该批物资转卖牟利。目前,犯罪嫌疑人张某已经被公安机关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图片



@搜狐新闻
[cp]【上海九旬独居爷爷感染新冠 30多个小时家属不知他被转运到哪】张林(化名)的爷爷九十多岁,在上海浦东独居,不用手机。4月12日,爷爷核酸结果异常,后来出现症状。他有高血压和脑梗史,开始几天没有被转运,4月17日晚被运走。张林说,在爷爷转运后的30多个小时里,家属非常焦虑,不仅因为他得了新冠,而且不知道他转去了哪儿。

尝试了各种渠道,但得到的信息都是滞后、不准确的。等待约36个小时之后,家属找到了爷爷的确切地址。同去隔离的一位老人说,爷爷一开始情绪不佳,工作人员让他坐到屋子里去,他不肯,一个人在外面待着。经了解,爷爷第一晚暂住在一家小学,第二天本来应转去方舱,但没有被接收,于是转而去了一家老年公寓隔离。好在公寓环境还不错,爷爷身体无大碍。4月27日,张林的爷爷仍未转阴,仍在老年公寓隔离。更多张林的讲述>>http://t.cn/A6X76tr1[/cp]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