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全面放开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https://mp.weixin.qq.com/s/aRzozIVbMyuOKEqq14-t7w

武汉疾控证实:当地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发病数在统计
新京报  今天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

全文685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昨日晚间起,两份落款为武汉市卫健委的紧急通知在网络流传。文件透露,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记者今日(12月31日)从武汉市疾控中心证实,该文件确实为真,目前发病人数尚在统计中,国家卫健委已派专家抵达武汉。



根据网传《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显示:根据上级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强化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积极调动力量就地救治,不得出现拒诊推诿情况。各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感染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业力量,畅通绿色通道,做好门诊和急诊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



武汉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两份文件是真的,但没有网上所传那么严重,针对不明原因肺炎有成熟的处置流程。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尚未确定,国家卫健委也已派专家到达武汉。目前发现多少病例不方便透露,还在统计。





▲网传文件。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丁天 校对 李项玲



值班编辑 花木南


本文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2-12-29 14:09 编辑 ]
评论(11671)



@烧伤超人阿宝
18分钟前
来自 华为Mate30保时捷设计
感染新冠后死亡,分几种情况。

一种是新冠耦合死亡,死因和新冠基本无关,比如感染新冠后出了车祸。

一种是新冠直接死亡,新冠发展成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最终致死。

还有一种,是新冠相关死亡,患者有严重基础疾病,新冠感染导致基础疾病加重恶化,导致死亡。

合理推测,上海死亡病例,绝大部分是新冠相关死亡,新冠加重或诱发了基础疾病,导致死亡。

看通报,感觉字里行间,总是有意无意的想把相关死亡往耦合死亡上带~



@深夜一只猫
2小时前
来自 HUAWEI Mate 40 Pro
有上海网友评论,这轮抗疫过后,想搬去二三线城市了。

我回:千万不要,上海这样还有人爱之深,责之切,政府还可能改,换了二三线城市,这种状态恐怕就没什么人骂了。 ​​​



@冈瓦纳
1小时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上海发布的消息

4月19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7例,其中60岁以下2人,合并有晚期肺癌、胸腔积液、急性冠脉综合征。70岁以上5人,合并有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极高危)、糖尿病、尿毒症、脑梗塞、晚期胰腺肿瘤等基础疾病。其中有2人接种过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其余未接种。上述7人入院后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死亡,直接死亡原因均由基础疾病导致。

--------------
60岁以下的两人,肺癌。这个病毒对肺癌病人应该威胁很大



@科罗廖夫
21分钟前
来自 HUAWEI P30 Pro
已编辑
现在魔都最值钱的是各种通行证吧?

在古代叫“路引”。

估计这是个很敏感的话题。 ​​​



@杨笑汝
救命,那个德国人骂人音频太他妈好笑了。就是说德国人4月3号阳了,十几天后疾控通知他去方舱,接着居委通知他“今晚就去方舱”,然后笑点来了,打电话的居委staff英文词汇量不太好,不知道该怎么说方舱,于是德国人:叫疾控来给我做核酸,阳我就去camp,阴我就不去。
居委:可是我接到命令今晚接你去camp。
德国人重复:叫疾控来给我做核酸,阳我就去camp,阴我就不去。这么简单的事情你们都搞不清,shame on your goverment,your system is a piece of shit,it's fucking ridiculous。
居委:可是你今晚必须去camp
德国人继续重复:叫疾控来给我做核酸,阳我就去camp,阴我就不去。(以及攻击政府100遍)

蛤蛤蛤蛤蛤蛤蛤蛤蛤蛤蛤中国政府工作人员对德国人:今晚你必须去camp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https://mp.weixin.qq.com/s/RW2ZYDWELK-NpABr8h_H5A

上海南汇方舱的300人自治样本
原创 小昼 极昼工作室 2022-04-20 12:04
图片

图片

文 | 张雅丽

编辑 | 毛翊君



图片

「楼组长」的一天

夜里11点半,来梦龙听到一楼有人喊“救命”。他从二楼冲下去,一位七旬老人突发癫痫,口吐血水,神志不清。来梦龙的亲戚得过这病,他找来牙刷,把刷柄塞进老人口中,才没让对方咬住舌头。

来梦龙是南汇方舱11号楼的志愿者负责人,更具体的“头衔”是——一单元“楼组长”。单元里住了138个人,人员构成复杂,他估算老人和孩子起码有一百人,有孩子仅两个月大的宝妈,也有90岁的老人。他特意选择住在2楼,这样上下楼方便。

住下第一天,来梦龙的“上级”——11楼总楼长王灿钰提醒过,要先排查老人们的基础病。120急救车全天待命,但11号楼从来没有请求它们出动过。多数情况下,“危急”在来梦龙这一层级就得到解决。

除去极端危急的情况,集中隔离的老人中,患有基础性疾病的很多。在来梦龙的记录里,一单元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就有十几人,老年痴呆的也有好几个。

一天,群里突然有人喊,住在大厅的一位大爷不见了。老人六十多岁,患有脑梗和老年痴呆,独自来隔离,到了这里就吵着要回家。他带着一个老年机,不会充电,跟家里人联系不上。来梦龙匆匆喊了几个人帮忙后,就一起出去寻找。他们一路问每个楼门口的工作人员,终于在不远处看到老人拖着行李,迷了路。

图片

●11号楼的房间。讲述者供图



多数时候,一名医护会在早上9点出现在这里,逐个单元查房一一记录。来梦龙跟在后面,进入每一个房间。一方面,他将前一天有人需要的药物发放下去,同时汇总当天出现的新情况。谁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基础病,楼组长们都知道,来梦龙将这些记在手机里:

“一楼左一有慢性肺炎,头孢用完。”

“三楼右三,胸痛,4月7号凌晨三点已好转。”

“四楼右一,大手术,体内器官摘除,不能吃太硬的米饭;同房间,胰岛素需冷藏。”

“四楼左厅,高血压。”

……

来梦龙的一天从清晨6点开始,他会准时在隔离点的蓝色简易床上醒来。这位34岁的二孩爸爸,从4月6日起,和自己6岁的大女儿一起集中隔离在上海南汇方舱。来梦龙特意选了一位三岁孩子的妈妈作为室友,想着可以把女儿托付给她照看。

通常,来梦龙去楼层的共用卫生间洗漱完,女儿就醒了。他给女儿扎好头发,叮嘱她最好待在房间不要出去,然后自己离开。

7点左右,来梦龙会准时出现在11号楼的楼门前。往往一同出现的,还有11号楼其他三位楼组长。11栋共三个单元,包括来梦龙在内,每单元一位楼组长,单元里还各有6个楼层长,他们和总楼长王灿钰共同管理这里。

早餐往往会在7点到7点半之间被送到,这时,守在门口的来梦龙或者其他人会在微信群里说一声。有时甚至不用说,这已经成为某种默契的约定,楼层长会再带一两个帮手下来,按照数量开始细分食物和筷子等物资。整栋楼容纳了380人左右,考虑有些人食量大,会申请加餐,一般清点出430份食物。

八点过后,来梦龙和王灿钰等人会再次出现在门口,开始为期一天的轮流蹲守,因为物资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来,同时,也要防止物资被其他楼栋拦截。

楼组长们很忙。比如来梦龙,他要统计信息、通知消息、整理物资,手机里南汇方舱的消息群很多,最常用的就有维修群、送药群、楼组长群、一单元群这四个。他时常回复不过来,楼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找他:药不够了,楼门口积水了,甚至是女生房间的门被风吹得反锁住……

图片

●4月13日11号楼一单元联络群内聊天记录。讲述者供图



午饭和晚饭分别在11点和16点前后,一套流程如早餐时一样。每晚九点过后,11号楼慢慢安静下来。来梦龙走进他隔壁的二单元,王灿钰和另两位单元长也在,四位自发组织的志愿者负责人,要对大家在白天产生的需求和问题汇总复盘,做出第二天的计划。

图片

「11号楼自治管理手册」
4月6日傍晚,经过6个多小时转运,王灿钰和来梦龙父女同一批来到南汇方舱。与来梦龙同车的人忧心忡忡,大家提起两天前,网上在传南汇方舱哄抢物资。

他们一行将近300名隔离者,被带到11号楼的门口。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这是它手机地图上显示的定位,面积有33万平方米。这栋6层高的隔离楼在投入使用前,是闲置的学生公寓。同样的楼栋大概还有十几栋,11号楼在其中靠后的位置,西边还有连成片的、临时搭建已投入使用的二层集装箱式隔离点。

“自己找床位吧。”据王灿钰回忆,一位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告知他。

“混乱极了。”王灿钰这样描述刚刚到达的二三十分钟。有人手脚麻利一点,自己找一个床就安顿下来。但多数人非常慌张。王灿钰遇到两个外国人,他们完全听不懂是什么状况,其中一个妈妈带着个十来岁的孩子,看上去很焦虑。将同行的老人安顿好之后,王灿钰走过去,帮这两个外国人安排了房间。

里面每一层都被步梯对半分开,两边各有三个房间和一个大厅,四张简易单人床或靠墙或横在屋子中间,没有任何遮挡,完全不存在隐私。“就是一个空房间。”王灿钰说,除了床和被子是铺好的,其他生活用品都没有。

两端各有一个卫生间,里面全是蹲便,很多老人反馈蹲不下去。即便有热水器,多数隔离者走得匆忙,没有带任何洗漱用品。比如一单元里有4个女工,直接从工厂被带来,她们一直在问,物资什么时候来?

住在11号楼6层的雷敖25岁,在王灿钰他们到达的第二天夜里才入住,看到很多老人独自搬着行李,爬不上楼,找不到房间,又折返下来。

到达的时候,透过大巴窗户,雷敖看到自己的车后面排着长队。他估算,起码有六辆转运车,更多轻症和无症状阳性感染者被运送到这里。据多名南汇方舱的隔离者介绍,这里承载了四千左右患者,而工作人员不到200名。

王灿钰试图寻找过这栋楼的工作人员,但二三十分钟后,他索性作罢,意识到这里管理缺乏。

王灿钰决定去其他单元看看情况。很快,他遇到了主动询问医护是否需要帮忙的来梦龙。医护建议,拉个群方便沟通。王灿钰了解到,楼里三个单元,每单元六层,每层12个房间,每个房间有4张床。初步算下来,整栋楼有300多人。

刚见到王灿钰的时候,来梦龙从谈吐里判断他颇有阅历。那会儿晚饭时间就要到了,紧要的问题是这么多人如何组织?王灿钰很快考虑,先在每个单元找一个对接的人,之后再在每一层和每个房间分别选出负责人。

这个过程中,他们又碰到另外两个单元来的三十多岁“IT男”。四人相互了解,王灿钰最年长,是创业公司高管。来梦龙1988年出生,最年轻,是药物研发部门经理,平时主要和药打交道。半小时左右,一个临时的“楼——单元”的四人管理结构被初步商定。

很快,他们开始清点各自单元的人数,当晚八点半,11栋的人们都吃到了盒饭。晚饭后,来梦龙没有直接睡觉,在一单元挨个敲门,登记大家的姓名,有什么基础病,有什么需要,一直忙到十二点多。

基本的生活保障是所有人都需要直面的问题。王灿钰后来在媒体的镜头里坦露出难掩的焦虑,这一晚,他把这些做了自我消化,白天他又成为人们口中的“总楼长”、“楼组长”、“王大哥”。

4月7日上午,四人聚在一起开了会。经过前一晚的合作,王灿钰的思路被大家认可。他先将每个人想到的问题做总结,然后把四人分了工。没经过太多讨论,大家选他做了11号楼的楼长,“楼长——单元长——层长”的自治管理结构被细化出来。当天下午,一份名为《11号楼自治管理运营手册》的文件起草完成。

图片

●11号楼自治管理运营手册。讲述者供图



按照分工,三位单元长对楼内做好摸排和统计,楼长王灿钰带着需求去外部沟通。4月7日中午,午饭的发放几乎按照这个构想实行。来梦龙感觉到,场面不再像昨天那样混乱,“大家都安静下来”。

经过王灿钰的沟通,生活物资在两三天后,开始陆续地进入到这里。在《11号楼自治管理运营手册》中,运营规则被标为醒目的红字:

全员:“有事找组长,我也能帮忙!”

组长:“能组内解决最好,不行就汇总需求、问题给单元长!”

单元长&楼长:“我们一起协调,统一对内对外口径!”



●4月13日,南汇方舱下雨后的积水。视频由讲述者提供。



图片
临时的社区生活
4月13日,上海下了很久的雨。

在离11号楼不远处的集装箱式隔离点,潺潺的水柱顺着墙壁蔓延下来,雨水渗透过房间的天花板,打湿了患者们的床。房间里,人们匆忙躲雨,场面一度混乱。

但11号楼没有遭遇这些,多数人如同往常一般待在屋里。只是,一楼积了水,快要漫过三级高的台阶,人们无法正常出行。

图片

●4月13日楼外积水。讲述者供图



来梦龙他们在一楼很忙。晚饭快到了,物资怎么运?楼长们在群里提议,借用一些大家的拖鞋,由楼组长和层长们把物资搬进来。

消息一出,很快,一楼大厅堆满了大家捐出的拖鞋。尽管来梦龙他们提醒,水很脏,有回流的污水,不需要太多人出来,但楼前仍然聚集了二十多人。大家身上罩着单薄的塑料衣,踩在临时搭起的台子上,但没用,脚还是会被污水打湿,很多人索性蹚水,一起把晚饭抬进来。一位女士的衣服看上去被打湿了,冰凉地贴在身上。

这一天,11号楼的人们照常吃到了晚饭。这里成了一个临时的生活社区,大家共同面对生活问题。

生活物资对于这群被迫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们来说非常敏感。刚来的时候,因为不想排队,有人对分发物资的王灿钰等人提出质疑。刚来的那两天,缺的东西太多了,没药,没有基本的洗漱用品,人们在群里接龙,但物资迟迟不来,有人把不满的情绪发泄给楼组长们。

楼组长们表示能理解这些源于不安引发的焦虑。王灿钰和来梦龙的表达很一致——“我们要先做到”。在雨天之前,11号楼还发生过一次内涝,卫生间的水漫过脚踝,来梦龙在群里提醒大家用水注意。他光着脚,踩进水里,关上了水龙头。

焦虑在不断补给的物资中逐渐被冲淡。对于秩序,生活在11楼的人们后来颇为满意。曾经试图拨打120离开这里的隔离者在一两天内平静了下来。

令雷敖感到担忧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在这里“吃到的饭菜几乎都是热的”。唯独在4月9日那天上午,直到十点多早餐都没有送到。群里传来消息,前面几栋楼在争夺早餐,物资被拦住了。这天的情况引起四位楼组长的注意,他们向方舱工作人员建议:物资不在大门口卸下,直接开车运送到各楼栋门口。建议很快被采纳,这天之后,没有再发生这样的现象。

图片

●11号楼志愿者们分发物资。讲述者供图



普通人之间的善意时有发生。

“你女儿又哭了。”人们时常要在群里喊来梦龙,他在外面忙上忙下,匆匆地跑回来,哄一哄孩子。女儿不知道爸爸去做什么,哭了好多次。来梦龙解释,去照顾老爷爷、老奶奶们。后来女儿问他,“这次出去几分钟?”“20分钟。”她才6岁,对时间没概念。

他将女儿托付给同屋的宝妈,或是另一间屋子的上海阿姨们。后来发物资的时候,他索性让女儿跟着,整个楼里的人都认识她了,不少人主动帮忙照看。

来集中隔离之前,来梦龙的女儿已经发过病。他为女儿备了4片退烧贴,后来全给了单元里的一位年轻妈妈。这位妈妈原本是阴性,来陪护自己8岁的孩子,后来转了阳,发烧39度多。在周围人的照看下,她几天后好转。

那位老年痴呆的大爷仍然每天吵着回家。他常把药盒里的药片剂量吃错,要么多吃,要么少吃。但一位退休老教授时常会去看看他,监督他吃药,防止他再走丢。

因为这次隔离,刚毕业不久的雷敖工作停滞了。他带了电脑,但完全无法专心工作,也成了自己这一层的层长。隔离后他的核酸是阴性,他时常焦虑自己会不会变阳,夜里三点睡不着,就把经历记录下来发在微博上。有独自隔离在这的老人家属通过微博找到了雷敖。他详细告诉了他们这里的情况,家属们才放下心来。

11号楼的日子看上去一天天寻常起来。有4位阿姨跳起了广场舞;也有上了年纪的阿姨们主动打扫起卫生;孩子们把彩色塑料袋当成气球,扔在空中地追逐;雷敖用手机拍下了某一天的夕阳。

图片

「孤岛」的连接和遗憾
在前面几栋楼,住着先于11号楼到达的人们,失序的生活仍在继续。11号楼“居民”透过走廊,还是时常能看到其他楼栋发生争吵、抢物资,甚至从楼上抛下垃圾。也有人在志愿者运力不足的情况下,用外卖点烧烤、饮料。面对最后一种情况,11号楼的楼组长们直接表明,对于那些享受型的生活物资,丢了的话后果自负,且希望能珍惜运力,谨慎下单。隔离者纷纷表示赞同。

因为11号楼的自治管理,南汇方舱里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天夜里九点多,大的楼长群里传出消息,一位七旬老太走失了。来梦龙回想起来,中午在楼门前等盒饭时,有一个老太太看上去有些怪异,端着一盆洗好的衣服,在楼前徘徊了将近二十分钟后,又转回原地。他去过一次集装箱隔离点,印象里,老太住在那里。

这个群里有后来加入的其他楼栋的楼长们,来梦龙在群里反馈了消息,10多分钟后,在6栋门口,人被找到了。老太患有老年痴呆,一个人到这里隔离。从11栋到6栋,七八百米的距离被铁丝栅栏分隔开,曲曲折折,没人知道老人如何从中午一直待到夜里。被找到时,她冻得浑身发抖。

“如果没有这个群,不知道她会在外面呆到什么时候。”来梦龙说。因为这个群,原本各自松散孤立的南汇方舱隔离楼开始有了联系。

图片

●方舱的整体布局。讲述者供图



但王灿钰还是感到有些失落,他提出的三级自治制度并没能在那些楼里广泛推行。他曾想要主动尝试,跟方舱工作人员沟通,能否统一施行自治模式。但看样子,工作人员们太忙了,忙着救火,忙着送药,最终没人采纳他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在王灿钰他们来之前,前面几栋楼的混乱秩序已经形成,重新建立秩序,很难。

4月16日上午,南汇隔离点大门口,新一批患者出舱,11号楼送出去47个人。

“恭喜出舱”在微信群里刷了屏。来梦龙跟出去的人打趣,“赶紧滚。”十天的相处,有人表现出不舍和对接下来生活的担忧。有人问,自己能不能在方舱里找个活计?出去之后怕吃不上饭,又无处接收。

这天,11号楼的人们又参加了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如果是“双阴”(间隔24小时两次结果都是阴性)的人就可以出舱。来梦龙上一次是阴性,如果这一次仍然阴性的话,他就可以回家了。

来梦龙在群里说,“给大家服务的时间不多了。”有人接话,“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4月17日,来梦龙父女出舱了,他最后留言,“今天我也要回家了,融入人流中继续做回一个普通人了,祝大家未来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八年前,湖北人来梦龙来到上海,在这里,他结婚生子,去年才买房安家。他说,我享受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福利和政策,我想做一些贡献。

(文中雷敖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极昼工作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宝石矿物研究博士后
离武汉解封两年多一点,很多人可能失忆了,觉得武汉封城后很快恢复正常了,忘了当时的各种魔幻和惨烈。大家难道忘了快解封时,网上流传的全武汉空荡荡的街道的视频吗?我经历过的,简单提一嘴,平时几块的酒精,卖到了100多一瓶;300元的跑腿费买了几斤100多元一斤的猪肉,应该是母猪肉,很难煮,反正也吃了,不吃等饿死吗……其他菜的价格就不说了……没人管你的吃喝,能有吃的就不错了,持续的时间应该有1个月多。当时的情况,附近所有门店都关门了,就算能出门也买不到吃的。虽然菜价高,跑腿费高,能有人提供吃的,那真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多少次群里接龙,钱付了,没有下文的……抢菜抢到,都不记得在哪个群里的接龙付过钱,那个时候根本没心思追究哪个接龙收了钱没送菜的。有没人给你送吃的,真得看物业和社区,所以武汉的朋友买房多向业主打听情况,千万不要在疫情期不作为的小区或地产买房。虽然我有微博能发声,很多事情也不会微博上说,当时那种情况,因为知道说了也没用。所以,微博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帮确诊没法隔离的朋友扩散求助消息。当前的上海,很多普通人过生活肯定是很艰难的,希望早点排查完,早点恢复正常。上海,加油~


@冬亚
3小时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不能因为上海拉胯出了新元素,就觉得武汉那时其实如何如何好了,记忆不要这么短。最魔幻的是,当时的某位武汉市领导,现在居然有粉圈了,只要他上电视,就在那说我家XX又瘦了,太辛苦了他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60345070928072

上海一月,他在线上接诊了300位孕妇
雷斯林Raist  04-20 15:02 投诉阅读数:3920
“睡不着的时候,就看两集《人世间》吧。”
——这是妇产科医生邱斌,给一位待产妈妈开出的“处方”。

开出这个“处方”,是在4月2日凌晨。彼时,邱斌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他在办公室找了个空一些的角落,拉开行军床,刚刚准备合衣睡下,手机却突然亮了:又是她。

“医生,今天我看东西的时候很模糊。以前不会这样的,我是不是得了妊娠糖尿病啊?”手机那头焦急地问。

前几天,这位患者几乎在同一时间上线——“医生,我腿上起了个疙瘩,有点红,按下去还有点疼,是不是得了红斑狼疮啊?”“医生,我今天有点恶心,什么也吃不下,孩子不会有问题吧?”

无论邱斌如何解释,这位女士依然焦虑到整夜整夜地失眠。疫情期间被封控在家,腹中又怀着6个多月的宝宝,焦虑是正常的,但这明显过了头。

最后,邱斌开出了这个特殊的“处方”。

第二天,邱斌早早收到了这位女士的留言:“《人世间》很好看。今天身体好像没什么不舒服了。”

上海突发疫情,居民的就医需求备受关注,其中包括大量孕产妇人群。疫情打乱了有规律的孕检、随访节奏,加上小状况频繁发生,孕妇的心理往往会有波动。

疾病会让人产生焦虑,但并非所有的焦虑都来自于疾病本身。这是一群需要特殊关照的人。

“很想在关键时候多做一点事情。”3月以来,有3000多名医生参加了阿里健康的线上义诊,其中就有不少妇产科医生。


下班,上线

妇产科医生邵霖是上海人,家在虹口,工作也在虹口。疫情开始后,这趟不算长的通勤路程,他每七天才会经过一次。

在最危险的地方,安全是第一要紧的事情。3月下旬开始,邵霖所在的这家三甲医院就调整了工作节奏。每个科室根据实际情况,把医生、护士分成几组。每组人连续工作七天,再换下一组。

工作的时间里,医护人员吃住都在医院。值班室不够,男同事们就睡在办公室,三张椅子一拼,就是一张简易床铺,足够凑合一晚上。而这里,常常被邵霖当做“移动诊间”。今年3月,上海疫情初起,邵霖加入了阿里健康发起的线上义诊。结束一天的线下工作,他便会打开手机,登陆“医蝶谷”操作后台,回答线上患者们的问题。


每天经过的上班路几乎空无一人(受访者供图)

两周前,邵霖在线上接诊了一位女士。丈夫在陪同她去医院产检的当天,核酸结果显示阳性,按照要求隔离治疗。而这位女士也成为密接者,被单独送往酒店隔离。万幸,随后的几天里,她的核酸结果都是阴性。不过,身边无人陪伴,加上身体一直有少量出血,女士感到非常不安。遇到不适,她只能通过网络和电话联系邵霖,咨询解决方法。

如果是在平时,保险起见,邵霖会建议患者做B超详细检查。但隔离期间,这确实不太容易。经过详细的沟通,邵霖根据出血量等症状综合判断,情况不算太紧急,短期内可以不做B超检查,便为孕妇开了一些对症的药物。几天后,对方再次给他留言:出血止住了,隔离也快解除了,感觉看到了希望。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主任医师肖喜荣同样参加了线上义诊。去年8月开始,他随单位医疗队赴外省支援。疫情席卷上海,他的家人、朋友陆续进入封控状态。回不了家,肖喜荣只能通过文字、视频,远程跟这座城市联络。发来的消息里,时常会夹杂着几个转了好几道的问题,比如,有没有必要做羊水穿刺,吃了药会不会影响胎儿……这些问题,他在线上接诊的时候也常常遇到。

大部分情况下,医生无法依靠线上问诊完全解决患者的问题,但通过细致的沟通,医生可以帮助判断病情,给出专业的治疗建议,帮助患者在疫情之下“去”或“不去”医院做出一个选择。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医护们在为产妇进行手术(图片来源:医院官方公众号)

最近,一位患者告诉肖喜荣,自己左下腹疼痛,担心宫外孕风险,而目前在家里隔离,难以去医院。肖医生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疼痛、出血、排便、HCG变化等情况,判断患者宫外孕风险极大,因此强烈建议患者立刻报备社区前往医院检查。事情果然如肖喜荣判断,患者得到了治疗,排除了风险。

“怀孕是一个生理状态,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因此在就医优先级上,孕产妇人群是不如急症患者的。但是这个过程中,她们仍然需要专业的建议,和心理上的支持。”肖喜荣说,自己的建议能真正地帮到患者,是他最欣慰的事情。


总是安慰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几乎每位医生都能背诵出这句镌刻在特鲁多医生墓碑上的铭文。在特殊时期,这也成了线上义诊医生的写照。

“这个孩子我不想要了,你们医院最近能做人流吗?”义诊医生李华遇到一位线上患者,对方怀孕三周,开门见山地提出要终止妊娠。

李华正要询问情况,患者却接连发来好几段语音——“最晚什么时候能做人流?”“我现在出去也不方便,要么做药流,行吗?”“能不能快点回我?”话语中明显透露出烦躁。

李华干脆停下了正在输入的手指,拨通了患者的电话。原来,这位患者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准妈妈在隔离病房处境艰苦,担心自己也会经历类似的遭遇,心生怯意。冲动之下,动了人流的念头。

3月上旬,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上海市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期间孕产妇医疗服务保障工作方案》,以保障疫情防控之下,封闭小区内的孕产妇安全就医问题。

李华耐心地向患者介绍医院在疫情期间对孕产妇收治情况,安慰着她:“距你生产还有9个月时间,届时疫情早已控制,宝宝肯定会在更安全的环境下出生。”两个小时的宽慰劝说,患者打消了顾虑,决定和这个小生命一起等待疫情的好转。


疫情中,孕妇依然需要定期去医院完成各项检查(图片来源:网络)

怀孕之后,女性体内的激素源源不断地产生,导致许多孕妇会出现情绪不稳、脆弱和敏感等情况。疫情的到来,让各种奇怪的念头更频繁地扰乱着孕妇的思绪:新冠后遗症会不会遗传给孩子?在家隔离期间运动不足会不会对胎儿有影响?自己的焦虑会不会影响新生儿的心理健康?

这些问题,李华在线上接诊的时候都遇到过,“面对她们,我们不仅是医生,有时候是陪伴者,有时候是心理咨询师,有时候营养师。大部分时间,我们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答问题,但实际上,倾听和陪伴也很重要。有些患者,只是需要一个可信赖的人,跟她们说说话。”

邱斌医生甚至有时候还会“接诊”产妇家属。

一名孕妇的丈夫向他抱怨,妻子进入孕晚期后,每天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体重的上升幅度超过了正常值。自己每每劝说时,妻子一句“你懂啥”,就把他的话噎了回去。他担心影响妻子的健康,希望医生能从专业角度进行劝说,因此拨通了邱斌的电话。

通话中,邱斌告诉这名孕妇,虽然孕晚期身体负担比较重,但是如果完全不活动的话,有可能会造成血液过度高凝,容易形成血栓。如果适当做一些轻柔的活动,比如散步,可以有助于预防血栓的发生,也有利于生产过程的顺利。

第二天,这位丈夫再次邱斌留言,“她今天看着计步器在房间走了二十分钟,你的话,她听进去了。”

不会做饭的邵霖医生最近还为孕妇指导起了“厨艺”。

3月中旬,邵霖接诊了一个高龄孕妇。这位产妇几乎每天8点整都会发一条信息过来:“今天是怀孕第260天,网上说最近该补充瘦肉和绿色蔬菜,补充孕妇体内的铁元素和提供有助于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叶酸。但是家里冰箱囤的物资不够了,我该怎么办?”

自从接诊这位患者以后,邵霖会不定时地问问对方家里还有哪些菜,给出搭配意见,并建议她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铁剂。

“其实这位患者一直很健康,营养的摄入也是足够的。她需要的不是食谱,是一种安全感。”邵霖说。


“大白”

医生穿着防护服的样子,像极了电影《超能陆战队》里的充气机器人大白,萌萌的,有种莫名的信赖感。

成为“大白”,却有点辛苦。

4月的上海,气温陡升。手术室又不能开空调,33度的高温下,穿上“大白”的那瞬间,闷热感让人几近窒息。一台手术下来,体能消耗相当于跑了20公里的马拉松。

最近的5天时间里,邵霖穿着“大白”做了13次手术,其中11次,是在两天内密集发生的。每每脱下闷热的防护服时,上衣已经湿透,汗水顺着发梢滴落在地上,来不及喝口水,又紧急地投入到下一场手术当中。

穿上“大白”工作,邵霖习惯了;脱下“大白”上网继续接诊,邵霖也习惯了。

每次上线前,邵霖都会暗暗跟自己约定“下班”时间,“今天晚上十点,我一定要准时下线,给自己放个小假。”但看到弹出来的对话框时,邵霖的“下班”时间却在不断推迟,从10点,改到11点、12点,常常凌晨还在线上回复患者的问题。

3月以来,邵霖在阿里健康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接诊了300多位患者,平均每天至少有10位患者在线上“加号”。



封控中的小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正在搬运物资(受访者供图)


线上的信任经常会延伸至线下。出于安全考虑,医生往往建议孕产妇尽量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地方,但对于症状明显、线上无法解决问题的患者,还是会建议对方尽快去线下就诊。一些患者出于信任,常常会提出,希望去线上医生所在医院就诊。

3月的一个周五,梁双双医生在线上接诊了一位即将临盆的孕妇。孕妇怀孕37周,在B超中发现异常,胎儿有患血管瘤的可能。患者建卡的医院条件有限,几乎没见过这种病例,建议患者转去市区的大医院就诊。

“现在生完的孕妇床位都很紧张,待产的孕妇,如果没有急诊的指征,住在医院等着生产,可能不太现实……”梁双双想着,如果为孩子找到确定能接诊的医院,让孕妇把孩子生下来再转诊,比她怀着孩子到处求医要安全和方便得多。她立刻给相熟的儿科专家发去了信息,两人讨论后,商量出了一个稳妥的方案。

“你的情况,生产后宝宝肯定是要去儿科医院进一步评估的。你现在不要乱跑,可以在线上联系一下那位主任。我把你的情况跟他说了,孩子生下来送去他那里,他们医院可以接收的。在家注意做胎心监护,有异常随时联系我。”疫情下,梁双双的建议像一场及时雨,落进患者的心里。

疫情影响着医生们的工作,也同样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家里的老人需要陪伴,幼儿需要照顾,米面粮油要囤,菜和肉要团购……医生不是超人,也有着普通人一样的牵挂。

疫情为城市按下了暂停键,而新生命依然会准时到来。

“希望我在线上多留一点时间,能多给她们带来一点安全感吧。”邵霖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付亮的竞争情报应用
37分钟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4月19日下午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入院,被诊断为血管性头痛。多个信源告诉经济观察报,现年60岁的邬惊雷目前正在接受治疗。经济观察报4月20日统计:3月以来,上海市举办了48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邬惊雷出席26场。17日后他没有再出席。 ​​​



@Gricare
36分钟前
来自 HUAWEI Mate30 Pro 5G
#上海疫情##接管上海防疫#  @上海发布 @今日闵行 @上海卫生健康监督  @sjhstone @伊洛牧   
今天是4月20日 上海发布公布确诊病例地址后,去重新增确诊地址687个,累计29544个。
杨浦,黄浦,静安的数据线很迷惑。
胰岛素的事情通过居委会解决了,目前社区医院只提供三高的药物,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抓紧去复诊配药。
目前迷惑的是,快递员到底有没有每日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熟悉的朋友出现2家因团购快递而确诊的。
部分小区在收快递时,已开始要求快递员做抗原检测或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



@卢湾伯爵
7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武汉1300人口,封了75天,上海2500万人口,奥密克戎传播率是最早新冠的5倍,清零难度非常大,要封多少天?如果封2个月清零已经算奇迹了,那也要到过六一儿童节了,学生直接暑假,现在封了一个月不到,已经开始要复工复产了,上海已经很牛逼了好伐?


#上海两区首日达到社会面清零目标# 社会面清零的金山区和崇明区,是上海房价最低的二个区。黄浦区房价最高,染疫数还在反弹,染疫比例上海最高。静安区这次防疫做的不错,就算加上新静安(闸北)也是控制的不错。 ​​​



@大仙女罗茜
唱支山歌给党听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柿油dang人文集
14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我一个上海的朋友,平日里仗义执言那种人,疫情刚开始的两个星期,他活力很充沛,热情转发病患求助,居委会基层失职等信息。

到后来,越来越疲惫了。昨天他在群里说,“我现在每天就打开冰箱看看吃的够不够,其他什么关于疫情的新闻都不想看,越具体的案例越不想看。”
这大概算是某种心理防御机制吧。



@沈涛
31分钟前
网民都不屑去知道上海康城是一个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常住人口9万人的特大型社区这一事实。根据社区自治的原则,京东之前的500多单快递件在消杀环节并没有和社区达成共识,后经协商由京东派四位员工常驻康城,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与京东是否保供单位根本扯不上边[摊手]//@余英:看明白了,之前不是
@胡江波在北京
#上海疫情# 上海网络辟谣:京东不是保供企业?上海康城拒收京东送货?关于这些传言,都有回应了——

针对“京东不是保供单位”的传言,京东集团副总裁王文博早在4月10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就已明确表示:“京东集团目前已加入上海市保供体系,作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将切实担起新型实体企业社会责任,依托京东集团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以赴投入到上海抗疫保供工作中。”

4月20日,京东集团再次答复上海辟谣平台称,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及各区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调度下,已及时帮助包括京东在内的保供企业解决难点、打通堵点,目前京东在上海各项保供配送工作都在顺利进行中。

另一条“上海康城小区不允许京东小哥进入小区配送”的消息也流传较广。该小区有居民表示,收到了京东方面的短信通知,表示因物业原因无法送货。

据上海辟谣平台了解,此事存在误会:4月19日,莘庄镇康城社区委员会已经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美丽康城”说明前因后果。京东也表示,经过与康城社区沟通,已初步明确安排4名快递员在保障防疫安全的前提下进驻小区,做好“最后100米”快递配送,计划4月21日起开展服务。 via 上海网络辟谣



@落魄的三叔
我常年黑东北,因为我是东北人,我们东北人有大手一挥哈哈一笑的胸怀。但是这一次,东北的企业,东北的饭店,东北的老铁,真的压力太大了。

大家可以查查哈尔滨从去年九月到现在一共营业了几天。走在路上不说十室九空,但三分之一的小店都没了。大家也可以把DY定位到东北,看看1元钱能买10个大虾,1元钱能买一盒冰糕,15元可以买一只鸡,很多店家我甚至能看到他们眼里的泪水,不卖就是死。

大家也可以查查吉林的消息,我这里说一句和吉林比上海根本谈不上一个惨字,毕竟我们东北人比较粗犷,有点酱油和酸菜就能活下去。至于基层行政能力,不说别的,在这种情况下尚有余裕抓敲盆的老百姓,上海做的到吗?

虽然东北经常被黑,但是很多事作为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我说这些也是希望各地政府善待东北送出去的东西,善待支援的医疗队伍,东北能送出去什么,是因为我们只剩这个了。



@军武季
“我是一名普通的货车司机,3月29号从安徽亳州拉了一车牛奶到宝山,因为疫情封控的原因滞留在上海宝山区,从三月二十九号到今天四月二十号,已经有二十多天了。
        在这期间我的吃喝拉撒都在车上,每天的吃饭问题,成了我现在最大的困难。靠着好心人给的两箱泡面熬了这么多天,现在希望有关部门能解决一下我吃饭的问题。
        没有热水,泡面只能干吃。路边有个自来水管,渴了就喝点自来水。现在我没有别的要求,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
        现在车子没有通行证,我也动不了。我一直在打电话求助,但是都没有实质性的回应,只说会在15个工作日回复。
        我很绝望,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少天,不知道有谁能救救我,希望相关部门能帮忙协调解决一下我的求助。”



@西西弗评论
2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2
有粉丝私信,说有朋友在上海,认为连花有用。我就转一下,但我也不会改变观点。中药减轻一些症状,我认为是有可能的。刺激身体,增加抵抗力,也存在可能性。但连花清瘟能杀新冠病毒,我不相信。个例有效也不是双盲。

不管怎么样,药不贵,就算只是安慰剂也没啥。不要神化,也没必要过份黑化。 ​​​



@冈瓦纳
1小时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其实这里有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要观察:现在回去的肯定都是阴性,但是,假如,万一,生产期间,出了一个羊,会怎么处理?全厂停?车间停?还是都不停,只把羊拉走。不同的处理方式意味着不同的防疫策略。
@互联网见闻录
关闭了近3周的特斯拉上海临港超级工厂迎来复工,8000名员工一早就到岗。 ​​​



//@工科小熊:广州疫情期间,我在管控区,只有一天被告知不要上班(后面补班),其他时候都是持24~48小时核酸报告正常上班。唯一有点麻烦的就是小孩停课两周,我得费点心。日常重视防疫管理,完善机制,早发现早管控,真的很有必要。
@李苦舟
广州两周清零了,有些人看不见。
广州清零期间没有市民吃不饱的事,有些人看不见。
广州清零期间没有孕妇进不了医院的事,有些人看不见。
广州清零期间没有非新冠患者药物短缺的事,有些人看不见。
有些人就看见上海,认为都是清零的错。 ​​​



//@工科小熊:广州疫情期间,我在管控区,只有一天被告知不要上班(后面补班),其他时候都是持24~48小时核酸报告正常上班。唯一有点麻烦的就是小孩停课两周,我得费点心。日常重视防疫管理,完善机制,早发现早管控,真的很有必要。
@李苦舟
广州两周清零了,有些人看不见。
广州清零期间没有市民吃不饱的事,有些人看不见。
广州清零期间没有孕妇进不了医院的事,有些人看不见。
广州清零期间没有非新冠患者药物短缺的事,有些人看不见。
有些人就看见上海,认为都是清零的错。 ​​​



@毛十八
4小时前
来自 史高治iPhone客户端
已编辑
看到小区群里的一段视频直接哭成狗。

隔着两栋楼的一位奶奶周六抗原异常,当日和次日都无人问津,周一街道上门复核,周二说是复核结果异常,到今天大巴停在小区门口,已经是第五天。

再往前,上个星期四的时候,我和老公负责的猪肉以及楼上邻居负责的蔬菜前后脚到,老夫妻两个在边上搭把手帮忙,说有你们年轻人真好,我们这次也学了很多很多,接龙啊、买东西啊,以后遇到这种事情不怕了。

想说不要遇到啊。

再再往前,与他们同一栋楼的志愿者说,老夫妻两个还帮他们一起搬水卸货。

居委会和街道强调了几次,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的切换都是「从阳性患者被转走那天开始计算」,意思清楚无疑,无非让大家出声帮着他们让人走。但群里没人出声。是那栋楼的居民说,老太太主动收好东西出门,因为楼下住着小孩,没有打疫苗。说她很自责。

走出楼栋的时候有邻居开窗对着她喊「neinei」,走出小区门的时候她对着看不见人的楼栋拱手。

居委会甚至回答不出她要去哪里。

为什么好人要受苦。



https://mp.weixin.qq.com/s/02EOWGBMrm53bRBNTEZxBA
求救!华东理工93岁教授夫妇!!
吕健 光与种子 2022-04-19 20:58






图片



图片




我父亲吕世杰,今年93岁;母亲徐惠安,今年90岁,退休前分别是华东理工教授和华师大政工干部。现与保姆马翠香一起居住于华东师大一村。我也住在华师大一村,离他们不远。父亲身体还算一般,母亲却因股骨骨折痊愈后基本卧床,不能行走,且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以及抑郁症。想不到,颐养天年的老人却被感染上了新冠病毒。



图片


4月11日,母亲与小马有了咳嗽、浑身无力等症状。我怀疑她感染了新冠。本来已封在家多日,怎么会染上的?我想可能是被上门送抗原材料的阳性楼组长传染上的。说明一下,父母两人没有打过疫苗,小马接种两次。

12日早上,母亲抗原自测为二杠,为此,我向居委会作了报备。下午,母亲说吃了药以后症状减轻了,感觉有力气了。但下午抗原自测结果,父亲、小马都是一杠。

13日上午,父母及小马做了核酸检测,当天没有结果反馈。

14日早上,父亲有了症状,主要是咳嗽、喉咙痛,他吃了药。

15日上午,我接到普陀区疾控中心电话,被告知母亲为阳性,父亲、小马没在阳性名单中。我要求让母亲居家隔离,回答说这要报备居委会。我当即做了报备。此前我了解到的政策是,65岁以上老人不送方舱,可以在家隔离。

当日,父亲症状也减轻了,只是喉咙还有些沙哑。下午三人抗原自测为二杠。小马症状也就是咳嗽。

16日,小马接到区疾控中心电话:三人均为阳性。

17日,三人无事。当天自测,小马变成了一条杠。

18日上午,长风街道疾控办给我来电,通知说要来将我父母及小马转运走。我找到居委会书记,说本来说好居家隔离,现在政策怎么说变就变。他说,上面新政策是不管年龄大小,华师大一村阳性者一律转运走。

下午3时许,片警来电,说今天阳性要拉走,全部安排进入桃浦社区医院,不可能进方舱。何时来转运车,不清楚。我微信联系了居委会书记,告知我母亲卧病在床,又有严重的支气管炎,在家长期吸氧,而方舱医院根本没有吸氧设备,怎么能走?!

晚7时45分,居委会书记来电说车子到了,要我们做好准备。我致电已经入睡的父亲,告诉了上述信息,让做好准备。他们理好了一些必备之物。

晚8时30分,书记来电问:他们准备好了吗?我说:我下午不是微信跟你说了吗?我妈不能转运走。他说因为忙,微信没有看。今晚就不走了,不过需要重新走流程向上报备,明天再解决吧。听他这么一说,我就通知父母他们重新入睡。

哪料23点35分,转运工作人员来电对我说,现在他必须拉人走!还说车上有人来背我母亲下楼上车。我拒绝了!今晚不能走!

今日(19日)0时,居委会一工作人员对我说必须走。我再次解释,并表示愿意配合,但要求安排白天转运。

0点30分,居委会书记来电,同样表示了要马上转运的意思。我说:抗疫政策原则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也应该“以人为本”。你们今日(说的是18日)要完成的转运指标已经过期,怎么就非要马上而不能等白天再执行呢?再说,几天来,他们症状已朝好的方向发展了。13日后你们也没安排给他们做核酸检测,应该再做一次,确认为阳性后再运转不迟!但没人理睬我的解释与抗争。

深夜1点15分,强制执行转运。15分钟后,上车、发车。这是一辆面包车。

父亲、母亲和保姆小马就这样被强行转运走了!由于被拉走得急,母亲的抗抑郁药都没来得及带上!

据父亲告知,他们被转运至华东师大四附中转运中心。那里条件和《折腾一个94岁的老人,于心何忍?》这篇控诉文章中披露的地方(桃浦护理医院)差不多,甚至更差。举一个例子,那里厕位都是蹲位,这叫像我母亲那样不能自理的老人怎么如厕!

一天来,华东师大、华师大一村居委会、片警、街道和12345联系后,答复说,争取将父母亲送入定点医院,但无果。目前准备送他们去普陀区方舱医院。政策不是让老人进定点医院,而是进条件差得多的区级方舱医院吗?请问:这是什么逻辑!这就是我们所标榜的“尊老爱老”传统吗?

我现在更忧心忡忡的是,我母亲支气管严重,需要吸氧,而区级方舱医院有这方面的设备吗?如此折腾,她的支气管病可能随时急性发作,这不是要了她的命吗?!

我的父母亲都是入党50多年的老党员,一辈子热爱党、热爱国家,忠诚善良,谁能想,到头来却收得这般回报!这个让他们为之奋斗、钟爱了一生的国家及其政策执行者们,为什么不顾人道、人情、人理,无视有严重基础疾病而且年逾九旬老人,一刀切地执行名为“救人”、实有害人之嫌的抗疫措施?国家抗疫政策的一粒“灰”,落到我们亲人头上的却是一座不堪忍受的巨山,真真令我们寒心彻骨、没齿难忘!

父亲、母亲遭受非人道对待,对他们今后的隔离日子我没有理由不担心!我恳请、我呼吁,让我的父母尽快转入条件规范的定点医院!



天理何昭昭!伤心可奈何?!

吕健

联系方式:13601710545









阅读 10万+
文章已于2022-04-19修改
写下你的留言
精选留言

笑影
置顶
【进展更新】两位老人目前已经得到了妥善安置,谢谢大家的帮助与转发!!谢谢相关部门的及时反馈,愿老人家平安健康,颐养天年。[爱心]

韩蓓
禽兽不如。每天看见老人被折磨折腾的信息,气得心脏疼。能做出这些事的根本不是人,是恶魔、怪物。

Tim
年纪大了,真经不起折腾…  抗疫是重要,规则只死的,人是活的,年纪这么大了,就不能人性化一点吗。

Joyce
我爷爷也是类似遭遇,91岁被拉去方舱,方舱不接受被退回隔离点,我爷爷自己逃回小区,当夜居委不断敲门威胁,我们报警后才被送到附近宾馆隔离,总比隔离点好多了

Janice Cheung
麻烦就不要折腾90+人群了…
是嫌上海平均寿命拉高了全国线么?

斯田
国家方舱规定75周岁以上老人不适宜入住方舱,可直接拒绝前往并寻找医院治疗。



//@古宋松谷:这是今天第几位九十岁老人?
@蓝环章鱼呐呐呐
抗疫求助超话 #上海疫情# #上海疫情求助#
救救子女被隔离在方舱,却要被转运的高龄残疾老人!!

本人居住在宝山区高境镇吉浦路615弄小区内,与外公外婆居住在同一小区不同楼栋。

本人外公,95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关节置换等多种基础疾病。外婆80岁,国家一级残疾人,一侧眼球摘除,一侧眼球高度白内障,几乎看不见东西。

4/10我的母亲抗原呈阳性,主动上报后居委很快对本楼封锁,从此闭门不出。这段时间我们做好住在隔壁楼的老人家思想工作,他们也十分坚强,强撑起衰老的身体互相照顾,日常三餐的解决办法是烧一顿,然后吃两三天剩饭剩菜,垃圾先将就整理,没有力气下楼就堆积在家中,就这样坚持了一周。不幸的是由于此前贴身照顾,4/12起老人也陆续抗原阳,由于并无严重症状,我们和老人商量好维持居家隔离直到新冠治愈。

4/18晚6点,我和母亲接到社区警官的电话通知确诊为阳性患者,需要在当天转运。当时我们已经听闻65岁以上老人也要集中转移,于是电话里我们只提出一个问题:考虑到老人抗原阳性,合理怀疑他们也是确诊患者,我们也非常愿意配合社区政策,如果同样要被转运,希望安排我和母亲,外公外婆四个人一同,这样路上还可以有所照料。

社区警官这样回答我们:今天疾控中心的名单只有你和母亲的名字,没有两位老人,所以你和母亲今天必须走。至于两位老人,按照我的经验是不需要转运的,所以你和母亲尽快准备收拾好不要耽搁。

听到社区民警这样说,我们便自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便听安排当天凌晨就被转运到隔离中转站,第二天深夜又马不停蹄被转移到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

何曾想,就在第二天4/19 晚8点30,我们在去方舱医院的半路,又接到社区民警和居委干部的消息,他们要求转运老人去隔离。

我和母亲当时坐在挤满了接近50个阳性患者的封闭大巴上,当时就觉得呼吸困难 —— 这和前一天劝我们服从安排时说的完全不一样啊,为何仅仅过了一天,等我们一走便单方面通知要执行转运………

我们当时顾不上自己也是患者,拼命争取协商,老人此前已经居家隔离一周,闭门不出,没有给楼道里造成任何楼内传播,也没有症状,按照病理逻辑再过一周就会逐步恢复。可现在亲人都已经远在上海另一端的方舱隔离,如要转运谁来负责照照料?若发生意外谁来承担责任? 他们或年老或残疾,不仅没有手机,连亲人手机号都背不完整,一旦被运走想向外界求救都比登天都难。外公高龄,素日都无法独立行走,更别提基础设施糟糕的转运流程难以提供照顾,外婆更是残疾盲人,除非安排专人贴身陪伴,不然她去了陌生地方,孤苦无援求助无门寸步难行啊!!!

4/20就在刚才,居委电话给我们,要求二老【下楼】做核酸??? 我们明确表示首先疑似患者不应该下楼,其次二老没有能力独立下楼。
居委回答:医生不愿意上门核酸,我们也无法强求,请你们到时候自己和医生沟通清楚。自己承担责任。

这样冰冷而机械的语气比起任何疫情都更让我们痛苦,外公外婆94年通过集中搬迁,从长兴岛搬入吉浦路615弄小区,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比很多基层工作人员服务的时间还长。他们一直安分守己,邻里和睦,坚强自立,如非必要也从不向别人求助,而是尽可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

我们自以为孝顺,当疫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曾经庆幸起码和老人在同一小区,抢菜买药送饭领物资都可以代为帮忙,和大量孤寡独居老人相比已经颇为安心。但何曾想,在这残酷的“一刀切”政策之下,孝顺已经变成了笑话。老人陷入举目无援,无声恸哭的悲剧,而唯一的子女远在上海另一端的方舱,只能通过电话和线上呐喊哀求一点点关注和援手。

这个诺大的上海,我们作为感染者已是身心俱疲,现在就连找到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托付长者都是奢望,所有人的嘴中都听不到保证,能听到的也可能在一天之后由于“政策变化”朝令夕改,我们已经找不到一个让老年人得以生存的立身之处了吗???

恳请大家帮我们可以扩散消息,让老人得到居家隔离的选择权!!!



伊洛牧
1小时前
复核转运、隔离资源可缓慢提升,也确实在改善中。但小区转运不及时,阳性楼栋信息披露极端不透明和延迟,会让整个居民区面临极大风险,这点只需要工作方式改变就可大幅改善。不知在居民强烈要求月余后,为何信息披露依然如此拉胯?很多小区都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猜疑当中。这还能怪上面吗?@上海发布  查看图片
@黑白雄心
作为杨浦区五角场街道林绿家园的居民,13次上榜的小区,面对小区目前的防控困境,请问杨浦疾控和五角场街道准备如何解决以下问题:
1. 小区内目前现状是左半边自3/18日起无论抗原还是核酸全部为阴性,阳性案例集中于小区右半边老公房区域。老公房区域持续多天出现阳性案例,初步分析有建筑结构的原因(L型结构,阳台错落容易气溶胶传播)及小区老年人聚居在此区域。这种特殊情形的防控措施需要专业布置和指导,超出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范围,需要区疾控现场考察后具体安排。
2. 多区疾控目前程序是发现阳性案例是直接通知本人而不通知小区居委(已互相验证),如果阳性人员没有防范意识(这本来就是专业领域),再下楼聚集参加核酸检测,容易造成交叉感染风险(做核酸时老人容易聚集聊天是普遍现象)
3. 小区内有一户自四月初就发现异常情况,但直到4/18号才完成复核,结果今早4/20才出,这种效率如何保证四应四尽。



@深圳张逸轩
分享一位媒体人的吐槽:
“刚跟上海一位体制内的朋友聊天。他的岗位特殊,属于上海市委食品安全体系,并且参与了上海物资保障供应的工作。但是魔幻的事情发生了,他作为小区的团购团长之一,被人威胁了。因为他是确确实实的体制内人士,能拿到相对正常的供应价格,还参与了上海多个小区政府物资的供应发放,结果被小区居委会排挤!

他亮出自己身份才免于被责难,之后仍被举报没有给小区居委会报备。关键是最后小区居委会报备几层之后最后是报备到到像他这样的人那。他是实际进行监督管理的中层干部啊,上海的魔幻也超出了他的想象…”#上海市疫情近几日呈下降趋势#收起



//@黄旧宇II:“巨大实验中的人质”//@顾不厌://@夏树://@鱼杉格松:解释一下,此篇微博是法兰克福汇报4月7日发表的关于上海的报道,我大概总结和翻译了下,没有添加任何个人的内容,纯纯就是国外友人的看法。标题就是「请抑制您对自由的渴望」
@鱼杉格松
大概总结一下吧。

标题是:请抑制您对自由的渴望。

首先报道了「请抑制您对自由的渴望」,其次报道了关于婴儿和父母分离的事情,然后讲有一个商会叫中国欧盟商会,但大部分成员都来自于德国。其中来自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的八位代表分别讲述了zero-tolerance政策带来的影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德国经济在与它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的业务中不再看到什么前景。在沈阳宝马的工厂所在地,机场关闭,来自国外的客户需要隔离6周,国有银行停止发放贷款。在天津,德国雇员拒绝飞往中国并且在此就职,在深圳,外国程序员正在离开。在成都,生活除了「挫折」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吸引年轻人来中国基本已经不太可能。

商会的副议长Bettina Schön表示,当务之急是在封锁中关于外国人如何离开中国。在周四与德国总领事馆举行的两次视频会议上,数百名德国人发泄了他们的愤怒和恐惧,他们将不再能够得到食物,更不用说离开中国的航班。周三晚上,有一段视频显示,一名检疫监督员将一只柯基犬殴打致死,其主人显然必须接受检疫。第二天,总领事皮特-赫特曼不得不迅速回应宠物主人的担忧,他们担心自己的狗和猫的生命。

然而,这位德国代表无法消除其部分愤怒的同胞的最大担忧。诚然,领事馆已经能够防止德国父母在感染的情况下与他们的孩子分开。"但最终我们将无法保护你不被送入隔离中心。" 而赫特曼则破灭了另一个希望:"到目前为止,德国政府没有计划任何撤离航班"。

仿佛许多西方经理人突然意识到,他们的东道国也许并不像他们一直认为的那样现代化。当外国游客来到这座城市时,他们对巨大的玻璃塔和街道上的许多保时捷感到惊叹。管理人员声称,他们在全国各地的旅行中没有遇到 "一个ccp党员"。在大流行病爆发的半年前,当时的德国经济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深夜在凯宾斯基酒店30层的 "哈瓦那酒吧 "喝夜酒时大肆宣传中国,他曾在楼下的宴会厅感叹,人民共和国与德国非常相似,因为它遵循 "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

两年半后,上海的德国家庭报告说,由于担心食物不够,每天只吃两顿饭,而不是三顿。"叮咚APP已经暂停在静安区的送货服务,"一位在聊天频道上写道。“盒马公司正在提供面条、油、牛奶和肥皂等一系列的物资,“另一个人回答说,这原来是一个骗局。

在更北边的地区,一名德国人正在医院里。他的妻子很幸运,她靠墙躺着,孩子在床上。在他的右边躺着另一个covid病人,离他十厘米远。在他旁边,还有一个。还有一个。总共有九个人。这家德国人一周半前从家里被带走时,有一点感冒。现在他们躺在房间里,与喘气的受感染老人在一起,其中一人不断地呼救。

共用的厕所一直很脏,食物一天比一天差。这里几乎没有任何Wi-Fi信号,只能时不时通过移动网络连接互联网。"疲惫、晕眩和愤怒的混合体",这是关于凌晨三点前不久灵魂状态问题的答案。两次都要检测为阴性,否则就不出去了。但他们每周只接受两次测试。什么时候,护士不能或不愿说。只不过,孩子并不真正属于这里,因为感染的风险很高。

一位也想尽快离开的德国人写道,他觉得自己是 "一个巨大实验中的人质"。如果他被允许的话。她有一张飞机票,但居委会不允许她去机场,这位想永远离开中国的挪威邻居报告说。她的家具和衣服已经在她的公寓里被清理了几个星期,她在禁闭室里用睡袋睡了十天。她有政府颁发的离开单位的许可证,但房子里的警卫对这个不感兴趣。她被告知,情况很艰难,每个人都必须帮忙。只有在一起才能打败无形的敌人。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80001.html?amp

ELLEMEN睿士|封控四十天的超老龄化小区自救
文章总汇:上海疫情
作者:萨瓦 / ELLEMEN睿士(Weixin ID:ellemen_china)

上海可能是全国拥有“老破小”居民楼最多的城市之一,这种始建于四十年前的六层新式公房,在内环边缘沿着中环一片片铺展开来。它们按片区拥有同样的小区名称,内部则用数字来区分彼此。

这些住宅小区多由几十年前的安置房,或是早年单位分配的福利房构成,“老破小”的外号精准概括了它们特点。虽然只有区里统筹的物业公司和少有存在感的居委,但相对上海内环的高昂房价,这类小区因地段优势,依托发展成熟的城市基础设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吸引了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租房置业,像一块海绵,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缓释的空间。这里的房子,也是我这样的新上海人最佳的“上车级”选择。

在目前的小区购入房产后,初时,我只短暂惊讶于对房产证上显示的楼龄,居然与我的年龄一致。直到今年三月初,上海疫情开始大面积扩散,我们小区成为最先被封控的一批后,我才逐渐意识到,房产证上显示的楼龄背后代表的真正含义。

超老龄化社区
3月7日,我们小区在封控第二天就查出了阳性感染者。这意味着接下来14天隔离期,除开密接和阳性病例所在楼栋被封闭,小区的其余居民还能拥有一定的自由。外卖快递都能取送,居委会另在小区里安排了菜摊、奶站,与移动互联网绝缘的老年人还可以在小区搭建的框架里继续运转。阳光大好时,我还能看到不少老街坊在楼下“轧三胡”(闲聊)。

待到封控第14天,小区迎来的不是期待的解封,而是“具体解封日期另行通知”的告知书。此时,市内疫情开始多点散发,我们街道几乎每个小区都被封控,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网络上流传着上海要封城的小道消息。

虽然消息被“光速”辟谣,但我还是感到了异常——我的外地快递全部停止向上海发件,外卖软件上营业的店铺越来越少,常光顾的超市线上派送时间变得愈发漫长。小区里,菜摊排起了长队,经常只剩下土豆、洋葱。若不是我捡漏了江浙人不喜食用的莴笋叶,也很难吃上绿叶蔬菜。

四月初,浦西开始执行“足不出户”的封闭政策,这就意味着所有居民都不能走出家门。小区业主群开始招募打过疫苗加强针的男性志愿者——毕竟从此时开始,我们这个拥有30余栋楼、2400户、近5000个居民的小区所需的一切生活物资,只能依靠志愿者从小区门口拉到每栋单元楼里去。

我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待到了集合的社区学校才发现,现任居委会因密接已被全员隔离,当前主持工作的是从闵行区家中匆匆赶来、住进社区学校的简陋宿舍、早已退休的上任居委会书记。

全面封控后,每日例行的核酸检测便成了压在居委会头上的“重担”,这也是我作为志愿者深度参与的工作之一。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小区里“老龄化”程度到底有多高。首先,志愿者招募优先选择青壮年男性,但我所在的六人志愿者小组,领头的却是一个七十来岁的奶奶,三十二岁的我是队伍里最年轻的一个,也是仅有的两位男性之一。

待到全员核酸时,我还大致统计过,约百分之七十的居民都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其中不少是自己独居,儿女则被封控在其他小区。有的老人腿脚不便,常依靠轮椅出行,有的楼栋未安装电梯,那些居住在高层的老人,只能自己慢慢摸索着下楼来测核酸。此外,也不乏有年逾六十的儿女领着耄耋之年的父母这样的超老龄家庭存在。

对志愿者来说,给这些老人测核酸的最大难点,是要逐个教会他们用智能手机把核酸码调出来。每当这时我都在心里嘀咕:这些老人做个核酸扫码都已经如此困难,那换到生活购物,那些我们年轻人都抢不上菜的网络团购,他们又该如何?


image

小区里的公共休息区域都被拉上了封条
老人救老人
为了尽可能维持社区正常运作,每天早上至深夜,临危受命、年近七旬的老书记都要身着防护服坐在社区学校前台主持工作。因疫情管控,所有物资依赖社区团购,居委会要根据街道政策制作团购准则,并下发到各个楼道微信群里。

每个团购都必须向居委会申请备案,还要准备两到三人的运输组成员,负责卸货、消杀、分拣。团长需将供应商方面的相关证明、相关送货人员的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递回给居委会审核。

为避免非必要生活物资的团购,以及未报备团购被小区拒收等意外情况,老书记需要一遍遍向前来申请团购的居民解释街道下发的团购政策。除此之外,她还要为有外出就医需求的居民开具证明,预约志愿者派车接送。

当封控周期无限拉长,大大小小的团购群成为维系小区生活的新引擎,居民们的各类需求越来越多,日常只有六七人待命的临时居委会,工作便更捉襟见肘。

对一些更年轻化的社区来说,上海实行全域静态管理后,志愿者就是维持小区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但在我们小区,志愿者也是“奢侈品”。一方面,因为工作有感染风险,招募的志愿者要求接种过三针疫苗,且无基础疾病。这一标准放在一个老龄化严重的小区,合格者寥寥。

另外,志愿者还要协助居委搬运和派送物资,对上了年纪的志愿者来说,完成这些也并不容易。大多时候,爱心物资的派发是一种“玄学”——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到来。我曾参与过一次午夜卸货,一辆满载物资的卡车停在小区门外,需要志愿者和保安一起将货物搬运下来。爱心物资有时是米面粮油,有时是新鲜蔬菜,但无论是什么,因为小区没有适合存放大量物资的仓库,它们都需要尽快被分发至居民手里。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两千余户居民,分住30多个楼栋,而小区内派送物资的工具,除开居委提供的几架简易板车,只有三辆保洁人员常用的三轮车。运输设备有限、志愿者稀缺,我还见过隔壁组的志愿者、一位年过五旬的阿姨,一人推车派送六七大箱食用油。


image

一拖车的食用油相当重,三个志愿者艰难地在小区里拖行
就连看上去最简单的工作:协助测核酸,完成起来也远比想象中艰难。核酸检测前,志愿者要穿着“大白”进入楼栋,通知每户居民下楼等待。四月初,上海出现了一次火箭式升温,连续几天直逼三十摄氏度,而“大白”密不透风,哪怕是像我这样的“壮汉”,穿上后也很快浑身被汗水浸湿,高温下,体能更是急速消耗——前后不过一个多小时的核酸检测,回家后,我扎扎实实睡上了十个钟头。

救命药
因为小区老年人多,有各类身体隐患的也是不少,派发药物成了志愿者的另一项重要工作。这个任务同样艰巨——三月初,小区刚封控时,上海市内的运输系统还在工作,药物能通过社区卫生院以及快递流转到住户手中。待到四月,上海实行全域静态管控后,市内与市外物流都出现阻断,市内医院很多药物出现大面积缺货。我在社区卫生院清点采购药物时,听闻几个工作人员闲聊,附近的大医院里药物奇缺,一间大型二甲医院,现在仅能找到一支胰岛素,精神类药物更是全面断货。

在我们这样的超老龄化小区里,药物是仅次于,甚至是优先于食物的存在。志愿者们前往每个单元送药,都需用上超市最大尺寸的塑料袋,即便如此,也总是不能配齐居民们所需要的药物。

“我自己的高血压药都匀给我老婆吃了,再不开到药,我们俩都没有药吃了。”某次取药时,一位看上去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朝我直叹气。高血压患者停药的风险不言而喻,但我们能做的,也只是一次又一次表示:很抱歉,我们会去和街道反应。

派发药物的工作非常琐碎,除开统计信息、购买和分拣药物,我们还要承担替医院收取药款的任务。遇上医保全额覆盖药费的情况最省心,但是遇上没有医保,或者医保部分支付的药品,我们还需要代收费用。

“如何找零”是我们面临的另一难题,大部分老年人没有手机支付,有些药物费用精确到角到分,每当这时,志愿者只能窘迫地待在楼道,或者自己主动抹平这些差额。当然,也有意外,某次,我和同伴正一脸尴尬地向一位上海老阿姨解释还需再支付四分钱,对方一脸从容地从兜里掏出了整齐的四个分币。

幸运
身处因疫情而暂时停摆的上海,每个人的境遇不尽相同。那些此起彼伏响动着的微信群里,坏消息总是比好消息多。几个同样住在“老破小”片区里的朋友,面对的却是:居委会瘫痪,楼栋群聚感染,食物缺乏,志愿者间内讧不断……隔壁片区就连爱心物资都出现了质量问题。

我比较来看,自己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那一部分人,物资尚余,所在小区的居委会和志愿者组成的临时机构,还能基本维持近五千人的生活运转。哪怕我这个新上海人常听不明白本地人嘴里的上海话,造成沟通问题,但在做志愿者工作时,我也没有被人刻意为难过。


image

小区里的社区学校成了临时指挥中心
很多本地老阿姨、老叔叔看到高温下穿着“大白”的我们,都会说上几句谢谢,并不停地感叹:你们老辛苦了,真的不容易。这些土生土长,或者长久生活在上海的老年人大多时候温和有礼,面对我时最激烈的情绪,是在知道我的外地人身份后义愤填膺地提问:“为什么网上总说我们上海人对外地人坏了?哪有不给外地人分物资了!”

在疫情封控期间,我确实没受过差别对待,邻居阿姨还常给我送来物资。我不知道不怎么上网的老人们从哪得知的舆论,只能安慰道:“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网上这些消息多少有些哗众取宠”。

四月中旬,街道派发的物资开始变得频繁,紧缺的粮油纸巾和调味料的供应也慢慢跟了上来,我这样的志愿者偶尔还能领到“旺旺雪饼”这样的小福利。小区封控已经近四十天,依旧有零星的阳性案例,伴随小区每一位居民清晨醒来的,是每日例行的核酸抗原检测。


image

志愿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派发物资
我们逐渐习惯了社区团购的生活模式,彼此不知姓名,却用门牌号来互相称呼。这几天,紧随风潮的开发者为上海的“团员”“团长”们制定了带有楼号门牌号的头像生成小程序,我和邻居接二连三换上这样的头像,像是在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中共同等待着解封日的来到。

微信上,很快有朋友给我发来截图,是一个换了新头像的上海人在朋友圈自嘲——“当你参与团菜的时候,房号比姓名好用多了。”配图是一张周润发在《监狱风云》里佩戴着编号的电影剧照。


红码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截稿日,我期待的解封依旧没有来到,虽然新闻APP里推送了部分上海企业将逐批复工的消息,朋友圈也有“防范区”的朋友走出家门的新鲜状态,但这一切与我无关——这天早晨,我收到了徐汇疾控中心打来的电话,被告知“核酸混检异常”,要居家等待专人上门核酸复检。

我挂掉电话,打开随申码,保持许久的绿码,已经变成了红色。


Facebook

Twitter

Telegram

Reddit

WhatsApp

Email

Copy Link

Share
下一篇文章: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79995.html?amp

惑眼看世界|上海的劣质保障物资,可能会远不止猪肉
作者: 愚者Ta (来自电报读者投稿)

近日,上海闵行梅陇镇将劣质猪肉作为保障物资发放到居民家中。该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公安机关快速介入,查明是在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渎职的情况下,不合规企业为趁机牟利导致,相关责任人已经通报处理:


file

然而,这可能并不是个案。

昨天早上,上海浦东周浦朋友爆料,收到政府发放的奇怪物资:


filev

其中的洗衣粉标签上居然有错字,食盐看起来像是工业用盐一样粗糙:


file

网上查询后发现:

洗衣液:淘宝搜不到,网上也没有,公司2021年6月刚成立,作为一个生产型企业,实缴资本为零!

食盐:公司已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并被限制消费

我们收到的这些,可能都是劣质产品!


file

file

稍晚,网上果然出现更多爆料:

淘宝也找不到的扒鸡,违反食品安全法被惩罚过的榨菜,被行政惩罚过的粉丝,… …,不一而足。



file

这些来路不明的产品都是怎么混进保障物资的?!

大家可能还记得,发起了“自杀式物流”的京东,刚刚都因为不能成为 "保障单位" 而被封停过,提供这些可疑产品的又是何方神圣?


file

为一探究竟,我查阅了《上海市疫情防控生活物资保障企业查询库》。一个人手动查询实在太累,我只查询了超市商贸类保供企业:


file

在政府公布许可的保障企业中,我看到了大量非常异常的公司:

1.经营多年,却没有任何实缴资本的公司:


file

2.极低实缴资本,却无任何参保人员的公司:


filev

3.既无实缴资本,也无参保人员的公司:


file


file

4.有天眼查,企查查都找不到的公司:


file

file

5.先后注销和吊销了24家,再开的第25家公司,同样无任何参保人:


file

file

file

file

诚然,仅通过实缴资本和参保人数并不能反映公司的全貌,但确实也是判断公司资质和可靠度的重要参考,毕竟正常的公司经营都是需要基本的资本和人员支持的,没有实缴资本和参保人员通常说明公司的经营有严重异常,或者根本就是皮包公司,产品质量是很难保证的。刚刚被处理的发放劣质猪肉的那家公司,就是这类典型。

这些明显反常的例子,让我很想了解政府现行的保障资质由谁发放,发放标准是什么,其中有没有审核机制?

如果标准不清晰,或者审核机制有大的随意性和操作空间,上海的人民会不会继续收到各种来路不明的产品?

一边是嗷嗷待哺的人民,一边是不能恢复的民生供给,我们都迫切盼望厘清供给的堵点。如何才能把保障的权力交给合格可靠的企业?这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期待!

-End-



https://www.voachinese.com/a/whi ... tm_campaign=dlvr.it

上海疫情似有趋缓迹象,但死亡病例超低引发对中国数据可靠性质疑
2022年4月20日 23:33
松仁
上海一家商场围栏外走过一名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2022年4月20日)
上海一家商场围栏外走过一名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2022年4月20日)

评论

华盛顿 —
饱受新一轮疫情肆虐之苦的中国商业和金融之都上海似乎看到疫情趋缓的曙光,一些上海工厂已经开始复工复产,但是由于本轮疫情导致的死亡病例仍然低得超乎常理,因此再次引起外界对中国数据可靠性的质疑。

特斯拉(Tesla)在上海的电动车工厂在停工三个多星期之后于星期二(4月19日)复工复产,特斯拉也是中国政府上星期宣布的666家优先复工、维持上海运作的公司之一。

资料照:在上海的特斯拉工厂雇员参加交车仪式。(2020年1月7日)
资料照:在上海的特斯拉工厂雇员参加交车仪式。(2020年1月7日)
“全市疫情近几天呈下降趋势。单日报告100例以上的街镇已连续三日降低,”上海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星期三在例行防疫记者会上表示。“社区扩散得到有效遏制。”

上海3月初出现疫情反弹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持续飙升,迫使市政府对上海2600万居民实施了严厉的封控措施。被“足不出户”禁令封堵在家中的上海市民中,很多人不仅失去收入,而且主副食品供应也呈时断时续。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与父母分开隔离以及隔离点上设施简陋曾引发严重的民怨,中国互联网和社媒上挑战当局“动态清零”政策的呼声和视频比比皆是。

COVID-19 outbreak in Shanghai
COVID-19 outbreak in Shanghai
吴乾渝在记者会上表示,上海最近几天聚焦重点、分区分级,对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实施了新一轮检测筛查,并且根据阶段性筛查结果,动态调整了“三区”划定。

根据上海市最新的三区划定,目前封控区1万6650个,涉及人口1187.8万人,比之前首次划定的减少400多万人;管控区1万3304个,涉及448万人,增加人士超过200万人;防范区2万8075个,涉及785.6万人,增加人数超过200万人。

根据这项最新的三区划分,上海目前封控区和管控区仍有1630万人被下令足不出户或人不出小区,只有防范区的785.6万人可以外出或复工复产。

根据防疫记者会上的介绍,上海浦东、闵行、松江、青浦和普陀五区近三日疫情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徐汇、杨浦、虹口、长宁、宝山和嘉定六区疫情处于平台波动状态;黄浦区疫情仍在小幅上升,而静安区疫情上升趋势趋缓。

与此同时,奉贤、金山和崇明三区疫情持续低位,而金山区和崇明区首日达到社会面清零目标。

于星期三之前在上海隔离区外的社会面清零是上海市政府设下的最新抗疫目标。

“上海将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全面攻坚社会面清零目标,”吴乾渝说。

星期二零时至24时,上海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6407例,比前一天的17332例减少925例;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494例,比前一天的3084例减少590例。

上海还报告说,星期二因疫情新增死亡病例七例,而本轮疫情爆发以来累计死亡病例一共17例,而且全部17例死亡病例全都发生在过去三天。

但是上海有很多市民陆续指出,他们有家人从3月起就因为感染新冠后逝世,但是死者的病例并未统计在官方的死亡病例中,因此引发对官方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质疑。

路透社曾就死亡病例的统计问题联络上海市政府,但是没有收到立即的回应。

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中指出,上海本轮疫情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已经超过40万人,可是官方的统计却说疫情导致的死亡病例只有17例,难免让人对中国的官方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质疑。

纽约时报报道说,中国官员有时为了凸显“动态清零”、严厉封控、大规模检测和隔离等防疫政策的成效,会将新冠疫情的死亡病例定义得比其他很多国家更为狭窄。

很多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脑梗等慢性基础病的患者一旦感染新冠病毒不治身亡,在其他国家就会很自然被算作新冠死亡病例,但是在中国却被算作其他基础病的死亡病例。这样导致中国的数据也许好看,但是并不真实可靠。

纽约时报说,香港的居民居住情况与上海很相似,居民中老年人口和未接种者也与上海一样多。香港本轮疫情飙升后,死亡病例很快飙升到9000例;而人口密度高于香港三倍的上海,一个月后疫情飙升后,死亡病例却只有17例。

在包括美国、英国和香港在内的世界很多地区,无论死者是否患有基础病,只要死因与新冠有一点点关系,就被算作新冠死亡病例;而中国非要死者的直接死因是新冠引起的肺炎,才能算作新冠死亡病例,其他的都算基础病死亡。

上海过去几个星期因为实施严格的封控措施,同时将一些现有的医疗设施和资源投入新冠防疫,导致一些患有其他疾病或需要紧急送医的非新冠病人寸步难行,不仅叫不到救护车,就算碰巧叫到救护车,因为没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者上不了车,或者上了路却过不了关卡,甚至到了医院门口也无法见医生。

上海一位90岁老人因糖尿病导致并发症,紧急送医后,医院因为防疫严重超负无法救治而至这位老人死亡。

“如果在任何时候他能得到救治,他可能还活着,”老人32岁的唐姓孙女对纽约时报说。

由此引发的沸腾民怨已经引起上海市政府的重视。上海市政府星期二发出通知,要求各街镇、医疗机构、急救中心均不得以查验核酸阴性证明作为进出小区就医、转送病人和接诊的限制;要求各医疗机构及时转运、妥善处置急危重症患者,畅通急救绿色通道,对需要急诊急救的患者及时予以救治。

脸书论坛



@凯雷
[cp]上海终于开会,研究新政策灵活处理已经转阴的高龄老人———原媒体人职烨94岁的外婆,被凌晨三点强行带去方舱,但实际上去了一时还没有床位,只能半夜坐在走廊上午才送来被子和睡袋。 希望这1929年出生的老人,能尽早回家。

现在这个外婆,本来就是阴性,又测了两次阴性,94岁的老人和74岁的舅舅,终于现在,接回了家。就是出院了,离开了方舱,不用再按规定的时限呆在方舱里了了,感谢上海领导。

http://t.cn/A66gA6i6[/cp]



@倾国倾城的霸道
@长安街知事,@上海发布,@浦东发布,@浦东洋泾街道
今天洋泾街道发了第四批救济物资,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是发了点荤菜。今天的救济物资:3个鱼罐头,一袋面粉,一只咸水鸭,一瓶油。物资里面只有福临门面粉是听到过的品牌。粤花牌豆豉鲮鱼罐头,该品牌虽然不熟悉勉强能接受。那瓶名叫龙金花的玉米胚芽油是什么高级货?发了个朋友圈,孤陋寡闻的朋友们没有一个能把品牌名称读对的,最神奇的是那只 “好人缘” 咸水鸭,百度了一下果然有惊喜:2021-04-16检测出防腐剂超标,标准值为不得使用。当然当然2021年防腐剂超标不代表2022年也超标,可是大人们咱就不能采购没有超标过的吗?就不怕洋泾居民吃了你们的咸水鸭集体新陈代谢紊乱,然后集体去挤兑本就岌岌可危的医疗资源?朋友说把那只咸水鸭给我家狗狗吃,打住,且不说这只鸭能咸死狗,我也不能让毛孩子吃这种伪劣产品。洋泾街道的领导们你们这是花了多大的心思,费了多大的精力去采购来了这些我们闻所未闻,永远也不会自主采购的物资呀,你们是从哪里获得的这些产品信息?采购不方便吧?鲁花,鹰金钱什么的市面上到处都是,太容易采购显示不出你们的诚意是吧?顺便我想问一问:咱们洋泾街道钱很少,但是人力很富足是吗?上一批素菜有四分之一的芹菜,二分之一的包菜,一颗芹菜切四刀,一颗包菜切两到,这得多闲啊?还有5只皱皮其外,干瘪其中的橘柑,我们姑且称之为水果,所以现在你们是不是在等我们的锦旗?这样好吗大人们,你们到我家来,我用你们的龙金花炒你们的四分之一芹菜和二分之一包菜,蒸一整只你们的好人缘咸水鸭,豁出去一大锅米饭,饭后还有5只干瘪橘柑,请你们一顿完美的新冠抗疫餐。不过你们什么时候来得提早打个电话,不然我可能忙着做核酸或者测抗原。我们是被封着,我们是买不到菜,我们是卑微,可是我们也有尊严,我们拒绝湿垃圾,拒绝做垃圾桶,大人们我们可有这个权利?

@凯雷
龙金花这个牌子怎么没听过?//@阿摸摸:21年质检抽查不合格的龙金花油,21年防腐剂超标的好人缘盐水鸭,没有牌子的蒲烧秋刀鱼罐头,16年查出致癌孔雀石绿的豆豉鲮鱼罐头,洋泾街道真有你的[太开心]#上海疫情# //@简木生--撰稿者:转发微博



@Reds_In_Shanghai_寒羽
上海部分小区收到了保供物资,其中有嘉兴三珍斋的叫花鸡,封口生产日期为2022年4月13日,但扫码后发现,该批次的实际生产日期为2021年8月31日,已经过期(图1-4);

另据传,有部分小区的保供物资中,有三珍斋酱鸭,居委紧急通知暂停发放,但已经有居民拿到并食用,出现了不适(图5-8);

图9-11是我去三珍斋TB旗舰店要来的包装图。

#抗疫求助[超话]#



@财经网
【#上海保供物资质量如何保证#?#上海三方面措施加强生鲜食品安全管理#】4月20日上午,上海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市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陶爱莲表示,我们在近期的监管中,包括受理的投诉举报,的确发现有部分免费发放的保供物资,主要是生鲜食品存在质量问题。日前,我们会同市防控办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采购分发生鲜食品大礼包的食品安全管理指导意见》。主要包括三方面措施:

一是落实生鲜食品大礼包的发放组织者、食品生产经营者、捐助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二是要求发放组织者加强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接。

三是对食品采购过程、贮运和分发过程提出了相关管理要求。 @SMGNEWS http://t.cn/A66eigzG



@fanfanyang在魔都
提醒今天街道发东西的居民看看或提醒不住一起的父母看看发的食品包装的地址
企查查找一下
不要因为饿就大吃大嚼
吃出急性炎症,没地方急诊
三无产品全都高价倾销本地了吗?

还有一种盐,特供上海,去购物网站看非常贵只有几个销售量。好比老年旅游团进的载客店,产品网上有,高价展示无销量那种路子。

至于有些街道发了本该出烧鸡的德州发来保供的神秘五香鸡、保质期足足120天的软面包,也不是说不能吃,浪费了运力老百姓拿在手里哈丝丝 [黑线]

洋泾街道发了金龙鱼和鲁花的孩子:龙金花食用油。

月月被发了傻妹妹榨菜,有些犹豫能不能吃,然后被产地人民指出竟是假冒的傻妹妹,形容词一山更有一山高[哼]用在这里大概不合适

[二哈]我住在什么也不发的区,
干脆无欲无求。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蘸盐
龙丰还生产方便面。粤花也是正规品牌。这拨物资可能那个鸭子问题是比较大的//@Watson通天晓:我算半个山东龙口人,龙金花这个牌子确实是当地品牌,我吃过,喜旺 龙丰都是当地品牌



@三联生活周刊
#上海新增本土确诊2634例无症状15861例# #上海新增本土死亡病例8例#吧据健康上海12320发布,2022年4月20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634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5861例,其中459例确诊病例为此前无症状感染者转归,1976例确诊病例和15619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新增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例,均在闭环管控中发现。

2022年4月20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8例,平均年龄77.5岁,最大年龄93岁。8位患者合并有晚期恶性肿瘤、严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3级等)、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脑梗、认知功能障碍)、尿毒症等。患者入院后,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的直接原因均为基础疾病所致。



@财经新媒体
【#6000多名上海来江苏集中隔离人员解除隔离#】记者从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指挥部获悉,江苏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部署承接的上海来江苏集中隔离人员,从4月16日起陆续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截至4月19日18时,已有6243人解除隔离。4月16日起,南京、苏州、无锡、扬州、镇江、泰州、南通等地陆续开始有人员解除隔离。为积极稳妥做好集中隔离人员返回工作,江苏依照解除隔离人员前往目的地不同,分层分类作出规范精准安排。自4月4日起,江苏开始接收上海外转隔离人员,截至4月19日18时,累计接收上海来苏隔离人员19329人。



@财经新媒体
【上海#浦东对网友反映防疫物资有质量问题开展调查#】近日,有网友反映周浦镇发放的防疫物资大礼包存在质量问题。接到反映后,上海浦东市场监管局立即开展调查。20日,该局通报称,经查,该批生活物资礼包系周浦镇人民政府委托上海好趣多商贸有限公司集中采购。礼包由食品和生活用品组成,由好趣多公司分别向济宁善道商贸有限公司、杭州超玥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采购。查见两家供应商证照齐备,并能提供所发放的食品、生活用品的生产厂家营业执照和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及合格证明。目前,浦东市场监管局已对食品和生活用品抽样送检。



@vanda97
#记录一下我的三周回国隔离游#
3月17号从佛罗里达飞去西雅图,18号在西雅图做第一次核酸,3月23号第二次核酸双检测,3月24号搭乘DL287 由西雅图到达上海,开启了回国之旅。3月26号早晨 到达上海浦东机场,入境、核酸检测、取行李、乘大巴去隔离酒店一切顺利,当天的北京健康码弹窗还是显示需要隔离14天方可进京。 到了四月一日,健康码弹窗变为需要21天以后才能进京,当时的心情是:理解理解,毕竟上海已经严重到封城了嘛。 到了四月九号,我们14天隔离期满,其他地方的飞友们纷纷乘坐火车或者飞机,或直达或转机的离开了,只有我们北京的因为健康码弹窗不能离开上海,隔离酒店的医疗组给我们安排了绿码酒店跟转运大巴,就这样我们被转运到了绿码酒店。这个时候,我们都是认为这个弹窗到了21天隔离期满就会消失的,我买了16号的回京机票,同伴还在群里提醒:按照弹窗提示是满了21天隔离期的第二天,所以应该买17号的票,我拿出日历数了一下,好像是第22天才行,于是退了16号的票,重新买了4月17号的机票。离解离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到了13号,有的飞友发现,飞机好像也是在陆续的都取消了,于是为了保险,我们又都买了火车票,果然我的机票14号也取消了。但是健康码也由弹窗2变为了弹窗3,等于由境外回国隔离状态变成了滞留上海旅客状态,打北京市委热线12345、在公众号12345平台提交申诉,结果都是不能解决,因为我有离沪的火车票,酒店可以帮助联系转运大巴到火车站,在当前情况下,没有公交车、没有出租车,只有利用这个机会才能到虹桥火车站去试试了,不出所料,弹窗果然还在,不能上火车。 上海出发的列车很少,这个时候已经买不到任何车票,16号酒店给联系做的核酸报告,如果18号不能离开上海,意味着再想离开还要找地方去做核酸,怎么去?到哪做?都是问题! 16号以经想到大概率不能上火车,所以把两件托运行李都交给了圆通快递,他们答应等到快递恢复运营以后给我发到北京去。我就带着我的小登机箱跟一个垃圾袋里面装着我的换洗衣服,准备登上任何一个能离开的火车。实际上,到了火车站才发现想的太简单了,根本没有票! 抱着一定要走不能当上海滩盲流子的信念,发现自己唯一可以去的地方居然是UA858到旧金山! 必须做出决定,否则手里的核酸检测也要重新再做了,没有核酸检测报告都进不了火车站与飞机场! 就这么,从3月24号离开西雅图到4月18号到旧金山! 来了一个上海隔离游[二哈]……
        本来非常疲惫,也没啥经验给大家分享的,但是,刚刚在12345公众号后台看到给我的回复的意思: 我们根本没必要在上海绿码酒店呆八天,就应该解离以后马上离开(去哪儿他没说)我想还是写一下吧,后面在上海隔离回北京的可以借鉴一下。
我把12345回复截屏留在这里,大家自行解读吧。@北美票帝



@简妮走天下
#上海抗疫求助[超话]##上海抗疫求助##上海抗疫求助超话#
紧急求助!上海市长宁区昭化路海厦小区518弄两位老人。
我母亲70岁,癌症病人,年前刚做完化疗,身体虚弱腿脚不便,还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没有打过疫苗。父亲74岁,心脏病,抑郁症,去年做了心脏支架手术。耳背沟通有障碍。
小区不断有人被感染。4月18日,母亲有了发烧喉咙痛的症状,抗原自测为两杠,向居委会做了报备。19日,父母做了核酸检测,父亲也有了症状,发烧浑身乏力。20日父母接到长宁疾控中心的电话被告知两人都为阳性。母亲询问何时能够就医,告知了两人的基础疾病和目前高烧不退的情况,恳请去定点医院治疗。疾控中心回答会做报备,但至于什么时候转运,转去哪里,两老能否在一起有个照应,一切都是未知。
父母高烧不退快撑不住了,恳请有关部门尽快将我的父母送入条件规范的定点医院救治!
联系电话:13901973180,13901619604



@财经网
【#上海凌晨被转运的94岁外婆已回到社区#】近日,一篇在微信个人公号和朋友圈发出的《请大家帮我转发!求不要把我94岁的外婆拉去方舱!》的文章热传,作者称其94岁的外婆和74岁的舅舅因此前核酸检测曾有阳性,于4月19日凌晨3点被转运隔离,引发网民广泛关注。

4月19日晚,上海宜川路街道就此事作出“情况说明”,表示是按照“应转尽转”要求,将两人转运至桃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记者了解到,4月19日当晚,两位老人由桃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运至医疗救治能力更强、收治病人较多的利群医院。

4月20日晚,记者从两位老人家属和宜川路街道处了解到,在满足了连续2次标本核酸检测呈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的要求后,两位老人已经出院,并于当晚由街道派车接回所住社区。(人民日报)



@take_a_look
上海浦东曹路抗疫之"败类"篇--我的老婆 ​​​

@洛之秋
因为戴口罩所以脸都不要了?//@赵阿萌 :做 个 人 吧//@沈Dozen :看到上海疫情防控不担当不作为典型问题问责的第一人是名社工,我惊呆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https://mp.weixin.qq.com/s/D4TWtoMniAT3EwMn3IV_UQ
外婆回来了,那上海呢?
原创 畸笔叟 畸笔叟 2022-04-21 08:23



一觉醒来,就看到“94岁的外婆回来了”的消息。

一位朋友评论道,还是要发声,还是要抗争,否则,外婆怎么回得来。



这当然是好事。不过,所有的老人都安居其所,这样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还叫什么上海!

因此,一些细节不该因为外婆回来而被忽略,更不该被忘记。



首先,外婆从去到来都是阴性。

以前说,你自测的不算数,小区测的也不算数,一定要方舱测的算数,现在方舱测了两次,并没有测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来啊。



就好比我要上男厕所,给看喉结不行,看身份证也不行,非要我妖娆地宽衣解带不可。

这种做法很不好。它宣示既定流程不变,它宣示即便送回来了,简单粗暴地转走依然没错,它宣示了某种傲慢。



其次,消息特别强调,外婆是用街道的车子送回来的。

这真是大可不必。有种你解封,恢复交通,我们的外婆虽然年事有点高,却更愿意自己坐地铁,坐公交,喊差头,子女还有私家车。



这样送了,老实讲,坐得也不舒服。因为上海人做人的精髓就是识相,能不麻烦人就不麻烦人嘛。

更何况,我们的外婆虽然不是流量明星,也非常不愿意一不小心占用了街道车子这种公共资源。



再说,这一转一送,成本很高啊。

而且再高的成本也被清零,因为转去送来的是一个阴啊。



不要告诉我,转出去的成本可能不是街道的。

我还不知道“谁家孩子谁家抱”这个把戏啊,局部“社会面清零”的光鲜是谁的,谁就得做生活。



哦,必须指出,这次转送外婆的成本比转送其他人要高很多。

一人一车,诸多陪送不算,别忘了,还有锁匠的劳务费,人家手艺人过日子也很不容易的呢。



说穿了,有点像我昨天讲的那样,与其说是送外婆,不如说只是想减低舆情造成社会影响。

当心,这么一送,也可能变成新的热搜哦。



我们大家盼望外婆回来,是希望看到有人从执迷不悟回归理智,希望原本那个至少温情还没完全消散的上海也可以回来。

但我们看到的是,送外婆回来送得相当理智,却是一种执迷不悟的理智。



因此,我们有理由发问:外婆回来了,那上海呢?

还是我的朋友说得对,还是要发声,还是要抗争,否则,外婆回来了,上海怎么回得来。



@冬亚

1小时前
来自 新版微博 weibo.com
昨天是杭州不让东北来的活鱼下高速,今天这是连云港这鱼都憋死了也不让下,信任被打破后,社会成本急剧增加。
@网易新闻客户端
【#男子运送4500万尾鱼苗被拒下高速# 鱼苗全部死亡损失惨重】4月15日,江苏连云港鱼塘承包户王先生经层层报备,找了驾驶员李先生,从河北秦皇岛上高速运送4500万尾鱼苗到连云港西下高速,没想到货车在连云港西高速口,工作人员称驾驶员李先生有徐州行程码带星,不能下高速。李先生称自己16号到连云港未能下高速,现在已经四天,4500万鱼苗缺氧全部死亡,损失一二十万。现在当地愿意出运费让其返回,但拒不赔偿损失。(来源:@猫头鹰视频)



@职烨
向各位报告一下,我外婆和舅舅已经于昨天晚上23:45分到家。
我早上五点睡不着 起来写了这个情况说明。感谢诸位朋友这两天的帮助!感谢!!
@严锋 @樊小纯 @那多 @赵小姐失眠中 @上海发布
#上海疫情##上海疫情求助#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西西弗评论
2小时前
来自 iPhone 12
自由市场竞争是好东西,大部分时候能解决问题。特殊时刻搞供给制,统一分配也能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囤积居奇赚取暴利是坏东西。利用权力强行制造垄断,是犯罪行为。
@兔撕鸡大老爷
《微观:疫情下的上海》
1、上海有多少个团长?
答案是有13万个左右的保供型团长,我观察了自己小区,也询问了一些大团长,几乎是每百户就需要一个团长做长期支撑,帮忙买蔬果米肉,这种团长一做就是10天或以上,卸不下来担子。

另外还有五倍以上的改善型团长(65万)。
保供型团长大多诞生于4月5-6日,知道解封不了了,只能自救顺带解救别人,经过她们的连轴运转,很多小区逐渐不缺食材了。

在4月10日左右,咖啡、面包、KFC、老干妈等改善型物资逐渐登场了,在团购初期,各个小区成员均不建议团购非必要物资,不想浪费城市运力和志愿者的力气。

但在后面呢,连志愿者们也馋了,毕竟一封就是二三十天,有人开团改善型物资,完全符合马斯洛需求。

每百户约200人,上海2600万人口。
共计78万团长做过支撑,她们是真正的保供功勋。

2、团长的男女比例是多少呢?
之前有个传说,95%的团长为女性。
我逐个查看了@钱大暖 组建的团长群,里面只有团长和记者,419人里共有91名男性
男性占比21.7%
女性占比78.3%

刨除我这个观察者,还有一些女性为防骚扰设置的性别男,即八成以上团长为女性,她们形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神经系统。

男性则以运力的形式,出现在搬运志愿者、货运司机、快递小哥群体里面,充当运输氧气的血红细胞。

各个社区志愿者的男女比例大致在4.5比5.5,女性要略多一些,志愿者们链接到小区里的每一户,形成了毛细血管。

三维一体:知需求+调运力+触达痛点

究其原因
擅长比价讲价知价的女性,要远远多于男性。
同时女性也更耐心细心,善于人际沟通。
男性因有体能优势,常被差遣去搬运重物。
是基于性别爱好与社会认知,实现的救援分工。

3、菜价起伏。
浦东、浦西居民在疫情初期买到过很多高价菜,能达到市场价的2-5倍,一开始还不标注清楚价格,只打包出售。许多市民拨打了12345,随后上海市消保委发布严令,必须标注单位斤数与细目价格。

在自救过程中,保供型团长们到处挖掘优质供应链,共有五大类型:
a 街道办提供的外联资源
b 其他团长介绍的全国供应链
c 消保委公布的企业、品牌、餐饮保供单位
d 包子铺、糕点房、水果摊等临街作坊
e 社区超市

随着这些供应链被越挖越多,供求双方越来越直连,居民储备越来越厚实,在4月18日左右,蔬果肉价格回落到了较正常水平,即疫情前的1.1-1.5倍。

选品丰富之后,大家不再重度依赖基础菜肉。
包子、KFC、水果、糕点等增强型物资的开放,其实起到了抑制基础菜肉价格的作用,在常态社会情况下,基础菜肉不一定是必需品,有人仅以水果和零食果腹。

消费越细分,依赖程度越低,上海市基础肉菜供不应求的状态逐渐瓦解。菜农、二道贩子、不良商贩开始兑付拖欠物资和降价销售。

保供团长和改善型团长,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4、团长们的利器。
大多数团长都用快团团和群接龙发起团购,主要有三种因素,手续费低+方便好用+回款方便。

快团团来自拼多多旗下,信息服务费千分之六
群接龙来自微信旗下,信息服务费百分之一
这种手续费是商业机构必须要收取的基础运转费用,耗电+耗人力+耗服务器+盈利,譬如作为基础设施的银行也会收取千分之五的手续费。

但在这一次上海疫情,拼多多免去了快团团四月份的服务费,这部分费用将在五月份返还给团长。

微信的群接龙,在武汉疫情时就表现的非常出彩,这次因为好用上过两次微博热搜,快团团相比群接龙,那简直就是无人喝彩了,毕竟没做任何宣传。

很多普通人误以为是快团团、群接龙售卖的商品,其实是团长们自己上传的图片+描述,均要通过实名认证。

这种团购手段放平常是没有多少人用的,但面对战时、疫情,它们极其明显的好用,所以1%或千六手续费,我认为理所应当,有让它们延续下去的必要性。

九成团长开团都用的快团团,在巨量成交量下,拼多多却选择了免费,也不做任何声张,它这次是真的很加分。

5、团购时出现的一些争端。
最近一些野团长、烂物业、狗居委的新闻常常会冒出来,让人非常的气愤,其实从宏观层面来讲,九成以上的团长都是好团长,特别是从小区居民中自发走出来的保供型团长,和捎带别人满足自己口腹欲的改善型团长。大部分物业、居委也是尽职在做,只是能力、认知有限。

居委、物业、野团长(本小区之外的二道贩子团长)做团长,确实有一些存在权利寻租的情况。很奇妙的是,富有小区的会多一些,贫穷的小区会少一些,主要看有没有利润可图,敢不敢对不起小区里的贫穷老人、住户。在新闻里,我们看见了六倍利润的蔬菜倒卖…

直接关联的是人的廉耻心,与日均心理负担。

举个明显例子来讲,在五种团购供应链当中,社区超市是第二便宜的选项,因为它要在小区长期做下去,不可能走暴富路线,在经过心理博弈之后,超市老板都会选择只赚取微薄利润。

所以一些超市老板被打了,被举报了。

社区超市和拼多多、盒马、叮咚、京东、美团是价格体系的维护者,虽然这些APP是那么的难抢,只要出了指导价放那里,很多团长也就明白了该怎么比价、讨价、还价。

当居民团长数量远远多于物业、居委、野团长,把低廉供应渠道摆到台面上,食物细分需求也变多时,利益垄断群体就无计可施了,于是又出现一个奇怪现象,有菜烂在仓库了…

能打破菜权垄断的究极原因是,泡面、包子、水果、KFC、鲜奶、咖啡等改善型物资的供应权不在少数人手里了,饮食领域多赛道展开了竞价销售争夺需求,十日之内让高价体系崩溃。

这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经典博弈。

其实也是一些政员疏通堵点的成绩,陆续解放了一些生产力与运力,上海消保委不断核实和提供了新的保供清单。

但是,我更想感谢我的团长和我的团(志愿者)。

#微博新知博主# #上海团长#收起



@三思逍遥
既然说到钱,那就来说钱吧

连花清瘟在京东上的价格和包装,胶囊每次4粒,每日三次,24粒一盒的只能吃两天,按六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需要三盒,所以商家很贴心地推出了三盒装,总价格40.8元。

而其所用于的症状,也有作用相似的化学药,比如布洛芬(解热镇痛药,国外轻症新冠患者常用药物),同样看京东平台上的价格,仁和布洛芬缓释胶囊,22粒一盒,10.3元,该药早晚各服用一次,六天只需要12粒,实际价格差不多五折,等于5.15元解决问题。

40.8元 vs. 5.15元 谁贵不是一目了然吗?
事实上,除了最新的专利药物,大多数化学药的价格都不高,甚至过于低廉到药厂拒绝生产的程度。根据2014年广东药品交易中心的一个新闻,《低价药取消最高零售限价 国产仿制药受益》的文章中有句话【“中成药日服用费用不超过5元,化学药日服用费用不超过3元的标准”】,也可以看出中成药不具有价格优势,这和大众的想象完全相反[摊手]收起



@观察者网
20分钟前
来自 微博视频号
【#上海官方表示部分保供物资的确存在质量问题# 会及时处理】4月21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尹欣表示,的确发现部分免费发放的保供物资,主要是生鲜食品存在质量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坚持“从严从快”原则,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市民发现这类问题,欢迎拨打12315或12345反映。



@付亮的竞争情报应用
38分钟前
来自 流程审计超话
已编辑
真能想象。上海疫情决策确实出现多次错误,错失时机,反映的更多是决策体系问题,与抗疫关系不大。

①引入抗原,确实是上海的一大失误,但其前提是,上海自己没能力做全员核酸检测。从医疗资源角度看,估计20:1下,上海自己连20%能力都没有(对比沈阳全市几次全员核酸检测,每日都有来自辽宁其他市的超五千核酸检测队伍支援,上海首次全员核酸检测,全国支援的核酸检测队伍超过2万人,且还从早到晚),如果混采后阳性量较大,单采~阳性~分型确诊,还需要三天以上时间。
抗原失效的原因,一是灵敏度本身不高,二是精明的上海人可逃避真实检测。

②没人强力宣传轻症居家隔离,事实是,新增阳性病例太多,不考虑密接、次密接,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上海市都没有足够的场地,医护力量更远远不够。
③仓促上马,部分方舱环境确实艰苦。
④封控初期,核酸检测确实曾存在不少问题。

而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
①上海此前并未做好应对疫情的准备,甚至连小区的区域全员核酸检测都准备不充分,准备最充分的是方舱,可都被香港输入集中隔离占据了,隔离环境变差,上海也未及时提出,减少输入落地安排;

②某隔离酒店造成病毒规模泄露后,未能及时采取措施,甚至由于流动性,导致全市多点出现病例,仍未能及时采取措施,由于病毒外溢,上海的精准防控失效,疫情风险剧增,未能及时调整策略,这都不是卫健、疾控部门自己能做到的,不清楚内部怎么汇报,怎么决策,但错过了遏制病毒传播的时间超过一周;

③上海不求人决策,出现重大疫情,全国一盘棋,集中兵力歼灭,国内做了多次,上海初期想自行解决,结果是全国投入了更多资源。
总之,上海此轮疫情,更多的问题不再防控,而在管理不及时,前期没做好预案及准备。



@中国新闻周刊
【#华师大二村居民回应求助信内容#:基本属实】#如何解决上海30万独居老人困境# 4月12日凌晨,一封来自华师大二村居民的求助信开始在网上流传。信中描述,自4月1日封控以来,小区只收到过一次物资配送,小区内不少独居老人缺吃少喝、生活困难。更糟糕的是,小区居委由于缺人面临瘫痪,阳性居民迟迟得不到转运,且出现感染者以来,小区从未进行过专业消杀。

多位华师大二村居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求助信中所描述的情况基本属实。原计划4月5日的浦西解封并未如愿到来,大家储备的食物越来越少,但核酸检测阳性感染者却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而转运、消杀迟迟未见。这一切都让居民们感到不安。

一位华师大二村居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直到4月9日小区挨家挨户摸排情况时,作为志愿者的他才发现,自己隔壁一对八十多岁的夫妇食物已严重短缺,仅够两三天的,而老人中风后的常用药已经从每天三次减少到两次。

他介绍说,这样的老年人在华师大二村390多位居民中占了八成。对他们来说,既不会上网抢菜,也无法应对刷屏的团购接龙,自救能力非常有限;而更令人感慨的是,这些老人不到迫不得已,不会向外人讲述他们的处境,甚至对不在身边的子女,也鲜少主动求助,因为他们不想成为年轻人的负担。



@新闻晨报

36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周到帮办丨高龄患病老人需要的蔬菜米面粮油和猪肉都安排上了】静安区康定路一小区内居住着两位高龄老人,其中一位已90岁,患有疝气,近期还遭遇骨折,另一位老人高位截瘫、疾病缠身。封控期间收到过一次蔬菜,距今已有十天以上,家中物资非常紧缺。近日,两位老人的保姆汪阿姨向新闻晨报“周到帮办”平台求助。

记者核实情况后,尝试在电商平台下单买菜。经过一番努力,为老人购买到蔬菜套餐,并由外卖小哥送到老人家中。

再次联系汪阿姨时,记者询问有没有其他物资需求。汪阿姨说,还需要猪肉、大米、食用油和面粉等。目前,记者正在联系更多渠道,希望帮助老人解决更长时间的物资供应问题。

即日起,新闻晨报与旗下新闻客户端“周到上海”APP一起推出“周到帮办”平台,您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随时接受您的求助与问询,为您排忧解难:

①点击网址:网页链接

②扫描下方海报中的二维码↓↓收起



@上海滩小律师
32分钟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优化的好时机:

【#小红书被曝裁员#:有员工当天被通知last day,赔偿N+1但无年终奖】#小红书被曝整体裁员20%# 小红书被曝裁员,不少小红书员工在脉脉上爆料,当天突然被通知last day,只有通知,没有沟通的空间,赔偿方式是N+1,但拿不到年终奖——小红书一般每年4月底发绩效年终奖。有小红书员工透露,此次整体裁员20%,各个部门都有波及,波及的应届生和试用期员工较多,北京、上海公司均有员工被裁。但也有说法称是正常的盘点优化,属于末尾淘汰,去肥增瘦,优化完会开启招聘,不过招聘量不大。一位求职者告诉新浪科技,此前已经通过了面试,但是被告知没有HC了;另一位求职者表示,前几天还接到了小红书猎头的招聘电话。对于裁员传闻,小红书目前暂无回应。

PS:

现在对企业来说,是一个优化员工的好时机,平时不好开口,现在因为疫情,一切名正言顺。

其次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往往是根据工作年限计算的,年限越短,赔偿金额就越低,有些市场类的岗位,靠面试是很难挑到合适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招一批,然后裁掉大部分,然后留下的几个,往往是性价比高的,肯996007加班的。

还要现在就业市场打工人工作难找,裁一批人,再去市场上招,成本可以更低。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