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钢丝之上

很久没有写比较长的文章,思维都碎片化了。在几年前的行文中,多写的是教育的框架,也就是最初的构建的设想。相信会给人以“理想很丰满”的感觉,也相信我会碰到“现实很骨感”的情况。的确如此,任何构想和理论,只有在实践中行走一遭,才知道它是否有其现实意义。随着孩子的成长,我第一次和升学的现实狭路相逢。结局虽不出意料,但整个过程倍感煎熬。因为必须要对现实做出妥协,什么时候开始妥协、妥协多长时间、妥协到什么程度、如何减少后遗症等等,都是在跟现实的斗争中取得一个勉强可以接受的平衡点。这是一个激烈争斗的过程。

通过对自身的成长的总结,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那就是素质教育持续到一定程度,是能够超越应试教育的,也就是能够涵盖阶段性应试目标的。但这有个前提:需要足够量的时间的积累,让孩子充分地发育。但是幼升小是给予孩子积累的时间太少,小升初也存在这个问题。但幼升小是最明显的,在这个阶段,即使是学习很主动的孩子,没有应试的一些经验的积累,仍旧是难以胜出。

对于幼升小,我认为有两点是难以考察的:第一、学习的热诚;第二、长时间的自律能力。恰恰这是一个人能否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自始至终,我都认为无论我的孩子参与这次应试结果是否理想,这种考察都是很片面的。这种考察,最多能够看出孩子的学前阶段某些方面知识的积累是否达到一定的量。

不过既然生在这样的环境,既然进行了一次争斗,有得有失,值得总结。在这个过程中,长期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跟短期的应试目标是剧烈冲突的——很简单,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长、短期目标之间分配时间是一个难题。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即使前期积累的素质教育虽然还不够,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临时抱佛脚”的短期应试提供了支撑。两者之间的冲突和支撑,如同行走在钢丝之上。本文就是总结走钢丝的体验。.
评论(764)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2-5-29 07:40 发表
真心恳请老师在课堂上,不要把话说绝了,不要把事儿提炼精了,不要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自觉无知,不要把自己搞成明灯对比学生的黑暗,给学生留下些玩耍的空间,留下些让学生自我发展的机会。
顶这个。
三年级的儿子,国内三年级下的课程没上,在美国借读半年。作文似乎比同班同学写得更灵活,国内的课程也没落下多少。
我坚持尽量多的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独立思考玩耍;孩子成长需要时间和空间,都会来得及。.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2-5-29 07:44 发表

你的意思是具备可复制性?

我没有很大的把握。我弟弟的孩子,比我女儿小三岁。两个孩子个性很不一样,长处也不一样。一个专注力强、逻辑强、动作慢、思维严谨;另一个行动力强、表现力强、语言能力强、专注性相 ...
所谓可复制性,就是先天因素占主导地位,还是后天因素占主导地位。几年前,我认为后天因素占主导地位;过了几年,看着孩子的天性流露,认为先天因素占主导地位;现在,又认为后天因素占主导地位。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的观念也不时的发生反复。现在刚好是处于认为后天因素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所以思考问题往往从这方面出发。.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12-5-21 11:40 发表
老师不敢当

隔壁楼我推荐了一本书,里面专门讲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其实我很愿意把这本书的内容给大家做个介绍,但是最终还是觉得应该每个家长自己去读一下。
既然那么多陪读陪练都过来了,想必多读 ...
找到了这本书的文本,是kindle格式的,我也给转成了文本格式。

但愿不又是讲解那个‘一万个小时’成功理论的书吧
记得以前看过论坛上一万个小时的帖子,当时有些困惑是理解不通的,比如:

1. 如果将姚明,丁俊晖,刘翔,李云迪四个人所从事的运动艺术职业打乱,都从小做对方的专业训练,那我猜测,他们三个从专业角度,都不会获得现在这样的成功。
这说明天赋决定了一个人的兴趣点,有了兴趣才能去为之拼搏一万个钟头而始终有兴趣不觉得枯燥。也就是说一万个钟头绝不可乱用,要用对方向才行。

2. 记得帖子里提过专业的人,通常是训练自己不足的地方,比如一个音乐学院绝不允许一个曲子完整的练,而只练每个细节。
不足的地方,一些细节,需要反复去训练,这个无可厚非。
但是所有完美无瑕的细节堆积到一起,就一定会是完美的整体吗?
我记得看过钢琴家鲁宾斯坦的介绍,他的演奏细节上错音是一堆堆的,但是观众并不易注意到错音,而且音乐作品整体的把握非常好。
这说明把握宏观的,整体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不仅仅是细节的完美。人无完人,当整体和细节的把握不能都面面俱到的时候,我想孩子有把握全局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3. 一万个钟头的概念,很容易被家长直接套用在语数外的学习上,为机械训,玩命做题找到理论基础。
但显然一万个钟头,应该指的专业技能训练,比如郎朗爸爸呕心沥血,看着朗朗玩命练琴,管他朗朗是否真心热爱音乐。所以一万个钟头的理论不应该套用在中小学生的通用的学习技能上。

。。。

[ 本帖最后由 snazkf 于 2012-5-29 23:13 编辑 ].

附件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rar (600.98 KB)

2012-5-29 22:53, 下载次数: 54





回复 519楼snazkf 的帖子
1. 学龄前和小学期间多接触一些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2. 语文数学是每个人都要掌握的内容。当然,只是些生活和工作中必需要用到的。
3. 启蒙的训练不需要请专业的老师或者教练,一来费钱,二来应该让孩子找到自己擅长的兴趣点。
4. 绝大多数人因为各种原因不会获得“1万小时”的成功,所以,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要考虑到过度教育所带来的伤害。
5. 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受到平等的对待。如果我们总是觉得学历高,就高人一等,那么,疯狂追求学历就很难避免。

好的教育离不开democracy, freedom, equality, charity, fair。教育部的前发言人说,教育的病是因为社会病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5-30 00:27 编辑 ].



回复 519楼snazkf 的帖子
另外,我觉得黄西是个反例。其实,他读到初中毕业就可以跟郭德纲学相声了,却一直攻到美国的化学博士,才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是脱口秀。在这个问题上,似乎韩寒处理的比较好。车手、写小说的,真的不用去学微积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5-29 23:40 编辑 ].



回复 501楼心欣 的帖子
好方法。.



多谢水老师开了这么好的帖子。

巧的是,我们也刚刚经历了幼升小,刚刚只读了帖子的前面两页,但有些问题要向水老师讨教一下。

先介绍一下我们的情况。我是赞同有心素质教育的家长是敌不过机构教育的。
所以我们本来只想就读小区内对口的公立小学。后来有朋友说不经历幼升小,哪怕是失败的经历,是不完美的人生。于是试图找个学校经历一下,当时浦东好像只有实验学校可以报名了
考的内容是机考,其实就是图形规律题目,应该是比较完善的测试智商的题目。
考完之后,才大致了解到,这种考试有些讲究的,比如正确率要比做更多的题目更重要。
还有就是实验学校冬季会有幼升小的补习班,这个经过了一个实验学校老师的证实,确有这个班级,提前几个月训练。
社会还有类似的不少思维训练机构。
总而言之吧,我觉得跟CC之前的观点类似。他曾说过他儿子无法在奥数比赛中胜出,他本人可以得到三等奖。其实在我看来,只是他不肯机械训练,去套题而已吧。奥数比赛的题目本来是无可厚非的,确实在考察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的。但是问题出在,所谓的考察数学思维的前提是大家都没做过相关的题型才有效果。否则考察的就是套题能力和准确度而已吧。
再回到实验学校的这套智商题,我觉得没有问题,在某些方面是绝对科学的。但是智商测试有个前提,那就是测试之前,孩子没有经过类似的训练,否则测出来的就一定是假的IQ。这就和刚才提到CC关于奥赛的描述是类似的。
我倒是相信会有孩子当时给出的是真实的IQ成绩,因为我儿子的父母本身就确实愚钝,IQ偏低。

我还有有些问题想要讨教的:
1. 为啥一定要报英语星级班。既然水老师的老帖强调过素质教育,而早期的核心是听。那亲子阅读就一定是正确答案之一。而星级班会讲些什么东西,在论坛里很容易得出答案的吧。所谓的亲子阅读,无非就读书给孩子听,或者给孩子听些绘本的音频。经历过亲子阅读的孩子,如果连英语都比不过星级班出来的孩子,这个有点让我觉得匪夷所思。连我这种愚笨的IQ都不给孩子报任何补习班,水老师应该不大会在幼儿园阶段就动摇吧。国内的英语教育水平低的很,我给孩子读了不少的英文绘本,自己也听了不少的原版故事,这几天就听了好几遍BBC版本的长袜子皮皮,相对应的比如有的孩子报了几年星级班。我想如果幼升小面试英语的话,我儿子至少英语上会胜出的吧。当然是没比过的,也只是妄想,机构还是无敌的。。。

2.为啥一定要停掉英语四个月呢? 英语甚至从小学开始学,也一定能够学好的,所以学前停掉本来无所谓的。但是我想你们应该在英语上也走的是亲子阅读的路子,那亲子阅读的优先级就一定是最高的。亲子阅读我想有个必须的条件,就是不能间断的读给孩子听吧。会有什么最高优先级的活动,会导致英语的亲子阅读停掉四个月呢?

3. 我记得以前的帖子您提及过集中识字的问题,或者是007提到过,好像是只有亲子阅读不够,需要在某个阶段稍微集中识字一下。我注意到您的女儿处于开始独立阅读小说的阶段了。那么您是不是前段时间有过集中识字啊,如果没有的话,那是不是也意味着亲子阅读,也完全可以给孩子带来足够的识字量啊?
在孩子开始独立阅读小说的阶段,您是否还会每天坚持读书给孩子听呢?

4. 您提到‘当时我的女儿靠着听故事积累的语感在暑假里已经较快地突破了生字的平台,已经可以磕磕绊绊地读纯文字的中文儿童小说。这是一个上台阶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不说要增加阅读时间,反正是决不能削减阅读时间。如果在这个时候削减阅读时间,她向章节书过渡的这个过程将功亏一篑’
英语停掉,语文也在咬牙坚持不削减,是因为数学的缘故吗?孩子学前需要在数学上花这么多的时间吗?

之所以有这么多问题,是因为孩子正好同岁,我的IQ显然低的可怜。但也在试图抵制机构补习班的诱惑。除了钢琴外,我们并未上任何班。时间分配我们也很类似,只是你们的画画,我们是音乐。主要的教育活动除了玩就是讲故事。大班后,想起来教数学,直接用的美国数学教材,CC好像提及过这类教材。

[ 本帖最后由 snazkf 于 2012-5-30 00:03 编辑 ].



回复 521楼ccpaging 的帖子
半夜裡看韓寒的「出發」,幾乎每一篇都能引發狂笑,怕吵醒家人,我只好躲在被窩裡吭哧吭哧地笑.



回复 524楼混凝土 的帖子
.



回复 521楼ccpaging 的帖子
上个月见到过韩寒,还拍了照片。.



回复 525楼家有考王 的帖子
哈哈,就是這樣笑的,考爸也看韓寒?.



回复 527楼混凝土 的帖子
看见了就看,有点新鲜感,但没主动找来读。.



回复 528楼家有考王 的帖子
小混說韓寒的書就是寫給年輕人看的,所以我經常找來看.



回复 529楼混凝土 的帖子
这次赛车,车子开得真不咋地。.



回复 530楼家有考王 的帖子
分心了,分給了家庭.



引用:
而真正的素质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发挥个人潜能,各展所长,并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这种教育流行于现今欧美地区。
确实如此,国外注重的是在学生自身的基础进行全面提升。

[ 本帖最后由 丰禾妈 于 2012-5-30 08:58 编辑 ].



引用:
原帖由 Jack的爸爸 于 2012-5-29 22:00 发表


所谓可复制性,就是先天因素占主导地位,还是后天因素占主导地位。几年前,我认为后天因素占主导地位;过了几年,看着孩子的天性流露,认为先天因素占主导地位;现在,又认为后天因素占主导地位。

随着孩子的 ...
是这样。以前我认为后天因素应该占比较重要的分量,但是从这段时间孩子的生长,让我比较惶惑。从后天教育的情况来看,她可能会长出一些自律性。但是如此强的自律性,我认为不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应该是有其先天性因素。但是先天、后天各占几成,我就说不清了。

也许跟你一样,过段时间,我又会摇摆,有另外一种看法。.



先介绍一下我们的情况。我是赞同有心素质教育的家长是敌不过机构教育的。

我认为为了糊弄考试,应试的东西,比如说计算,是要抓一下的。但是我并不认为有心素质教育的家长一定敌不过机构。这个就跟打牌一样,如果有心素质的家长,必然知道孩子的优缺点,不仅仅是素质上的优缺点,还能预见到应试的长短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家长在孩子短板上注重素质的积累,对于应试是非常有利的条件。

所以我们本来只想就读小区内对口的公立小学。后来有朋友说不经历幼升小,哪怕是失败的经历,是不完美的人生。于是试图找个学校经历一下,当时浦东好像只有实验学校可以报名了
考的内容是机考,其实就是图形规律题目,应该是比较完善的测试智商的题目。

只能说类似测智商的题,不能说是完善的测智商的题。另外,对于智商的测试,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并不是说你智商多少分,你就一定是什么样的聪明度。

考完之后,才大致了解到,这种考试有些讲究的,比如正确率要比做更多的题目更重要。
还有就是实验学校冬季会有幼升小的补习班,这个经过了一个实验学校老师的证实,确有这个班级,提前几个月训练。
社会还有类似的不少思维训练机构。
总而言之吧,我觉得跟CC之前的观点类似。他曾说过他儿子无法在奥数比赛中胜出,他本人可以得到三等奖。其实在我看来,只是他不肯机械训练,去套题而已吧。奥数比赛的题目本来是无可厚非的,确实在考察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的。但是问题出在,所谓的考察数学思维的前提是大家都没做过相关的题型才有效果。否则考察的就是套题能力和准确度而已吧。
再回到实验学校的这套智商题,我觉得没有问题,在某些方面是绝对科学的。但是智商测试有个前提,那就是测试之前,孩子没有经过类似的训练,否则测出来的就一定是假的IQ。这就和刚才提到CC关于奥赛的描述是类似的。
我倒是相信会有孩子当时给出的是真实的IQ成绩,因为我儿子的父母本身就确实愚钝,IQ偏低。

朋友告诉我,这次实验二面中有当场讲解负数,当场提问,看孩子的吸收程度。当时认为这个比较公正,因为大家学过的可能性不大。不过也太拔高了些。后来又觉得不对,如果连正整数的加减都没练过的孩子,整数的加减也是搞不定的。当然,也许幼升小各学校统一的认识就是忽略三十以内加减不熟练的孩子。他们无憾,我们也没啥好说的。虽然我认为小学之前不会或者说不熟练加减的孩子中,即使是从学业而言, 都不能断定他们中没有优秀的人。



我还有有些问题想要讨教的:
1. 为啥一定要报英语星级班。既然水老师的老帖强调过素质教育,而早期的核心是听。那亲子阅读就一定是正确答案之一。而星级班会讲些什么东西,在论坛里很容易得出答案的吧。所谓的亲子阅读,无非就读书给孩子听,或者给孩子听些绘本的音频。经历过亲子阅读的孩子,如果连英语都比不过星级班出来的孩子,这个有点让我觉得匪夷所思。连我这种愚笨的IQ都不给孩子报任何补习班,水老师应该不大会在幼儿园阶段就动摇吧。国内的英语教育水平低的很,我给孩子读了不少的英文绘本,自己也听了不少的原版故事,这几天就听了好几遍BBC版本的长袜子皮皮,相对应的比如有的孩子报了几年星级班。我想如果幼升小面试英语的话,我儿子至少英语上会胜出的吧。当然是没比过的,也只是妄想,机构还是无敌的。。。


我可以告诉你,从单词的记忆而言,在中班暑假,我孩子是比不过星级班的孩子。从语感、听力理解力而言,我是很自信的。这个很正常。我们既不背单词,同时phonics才开个头。单词的记忆不能覆盖星级考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考跟读和对话之类的,是能够覆盖的。所以你不必匪夷所思,呵呵。



2.为啥一定要停掉英语四个月呢? 英语甚至从小学开始学,也一定能够学好的,所以学前停掉本来无所谓的。但是我想你们应该在英语上也走的是亲子阅读的路子,那亲子阅读的优先级就一定是最高的。亲子阅读我想有个必须的条件,就是不能间断的读给孩子听吧。会有什么最高优先级的活动,会导致英语的亲子阅读停掉四个月呢?

亲子阅读的优先级向来在我的学前教育中不是最高的,按时作息、户外运动、社交、绘画等等,优先级都比亲子阅读高。我认为这些对学龄前的孩子而言,都是更重要的事情。就这个阶段的智育方面的积累而言,亲子阅读高于数学,亲子阅读中,中文优先级高于英文。在整个孩子的成长期,阶段不同,优先级会有调整。

3. 我记得以前的帖子您提及过集中识字的问题,或者是007提到过,好像是只有亲子阅读不够,需要在某个阶段稍微集中识字一下。我注意到您的女儿处于开始独立阅读小说的阶段了。那么您是不是前段时间有过集中识字啊,如果没有的话,那是不是也意味着亲子阅读,也完全可以给孩子带来足够的识字量啊?
在孩子开始独立阅读小说的阶段,您是否还会每天坚持读书给孩子听呢?

我已经停掉一年多的读中文书给孩子听了。我的孩子是通过集中识字突破这个平台的。原因都谈过的,我孩子不肯认字,听书听得太流畅了,太舒服了。绝对不肯以指读的方式认字。所以我只有通过饿她,逼她认字。否则听力理解力和视觉吸收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要弥合不知是哪一天。在积累几百字的基础之后,通过幼年熟知的绘本带来的语感,她的认字速度大增。用幼年熟读的绘本,把里面的生字扫过,这个过程快速而轻松。这是前期素质积累带来的好处。从开始集中用熟读的绘本认字到完整阅读纯文字小说,5个月。前期的语感和理解力的积累,是极大的支撑。


4. 您提到‘当时我的女儿靠着听故事积累的语感在暑假里已经较快地突破了生字的平台,已经可以磕磕绊绊地读纯文字的中文儿童小说。这是一个上台阶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不说要增加阅读时间,反正是决不能削减阅读时间。如果在这个时候削减阅读时间,她向章节书过渡的这个过程将功亏一篑’
英语停掉,语文也在咬牙坚持不削减,是因为数学的缘故吗?孩子学前需要在数学上花这么多的时间吗?

前面说过,中文的优先级是高于英文的。按理在这个阶段,英文的优先级应该高于数学。但是应试迫在眉睫,数学没有前期的积累。也是我的疏忽,觉得孩子逻辑不错,到时候应该自然而然地能学好。在以前的安排中,觉得到三年级把数学的优先级提上来也是来得及的,所以就在自鸣得意中忽略了数学的积累。你既然参加过这个考试,应该知道这种考试如果不作准备,是没有那么多时间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学好的。同时我认为英文积累的语感能够覆盖应试,所以暂时下调英文优先级。三月底之后恢复英文的优先级。

至于英文被暂时性挤掉一部分时间,不是数学占用时间太多,而是我不愿停掉其他的诸多教育。事实上,每周只有2、3、4晚上可以弄一下数学,周五晚是棍打不动的纯放松,周末有聚会。我女儿在周末两天的下午和晚上带表妹玩,陪她画画、过家家,还要给她读中英文故事。中文是她真的认识字,会读;英文是背。也算是另类的亲子阅读。周一要去画室绘画,周一的数学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主要用来回味想通的问题。四个月时间,加减零起点,每周三天,两个小时之内,还要保证中文阅读时间。数学上的时间多嘛?

此外,如果我肯顺顺当当地讲,这个时间应该也够了。但是如果要孩子自己先想,要培养她自己理解题意,这个时间根本不够塞牙缝。要不是孩子后来自己早晨加了半小时的图形琢磨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能够覆盖应试的数学启蒙,那是天方夜谭。看你怎么选择了,你选择的是讲解、理解、记忆,可以少花时间;选择的是猜、犯错、一再犯错、点拨、再猜、理解、记忆,时间是大大地不够。但是后者可以不惧应试题目的变化,就是俗称的“学得活”。“学得活”的保障是什么?时间。虽然我们的教育一直在追求“学得快”,但是我既然开始了数学的启蒙,就不能完全地妥协,否则学龄前就追求“学得快”,到中学,学得不活必定学不快。

其实我的孩子学习数学的时间不止2、3、4晚上的四十分钟。有一部分时间我没法统计。她在玩耍、坐地铁甚至看中文书看到一半会跟我谈她想通了什么问题或者是还是想不通什么问题。这就是我让她反复念题记在心里,同时利用她性格,才能做到的让她自己思考。自己思考的时间是没法统计的。但自己思考的时间是极其重要的,这就是素质对应试的支撑。

问题,是因为孩子正好同岁,我的IQ显然低的可怜。但也在试图抵制机构补习班的诱惑。除了钢琴外,我们并未上任何班。时间分配我们也很类似,只是你们的画画,我们是音乐。主要的教育活动除了玩就是讲故事。大班后,想起来教数学,直接用的美国数学教材,CC好像提及过这类教材。

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展示一下即使在低龄阶段,素质教育——基本素材的广泛积累以及自我思考的发端,已经能够给予应试以不错的支撑。即使在有限的空间内腾挪,我们也要坚持有质量的生活。所以,走下去。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2-5-30 10:51 编辑 ].



回复 534楼水之形 的帖子
我把我回的内容用蓝色标示出来,以方便阅读。怎么看不到蓝色啊.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2-5-25 22:59 发表

看到你的提问之后,我特地去问已经躺下还没睡着的女儿,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我:宝宝,你说你是不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牛人?
女儿:是的。
我:那你从什么时间开始这样想的呢?
女儿:我一直都这样想的。
我 ...
乐啊,你家丫头也不听课阿,是旺旺新人,全文细看。零碎看法在这里
专注力天生的成分很大,家长的作用是保护和延续,倾听力和理解力培养后天的更重要
学龄前孩子,没有受过绘画训练展现的东西,和她是否有绘画才分没有多大关系,更多是智商的另一种体现

[ 本帖最后由 小土豆07 于 2012-5-30 14:50 编辑 ].



回复 534楼水之形 的帖子
非常棒的帖子,问答皆有礼和度。向2位致意.



行走在素质教育的羊肠小道上
引用:
原帖由 smartzoe 于 2012-5-29 09:36 发表
想到这里就觉得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偏向于先有鸡,才能有鸡蛋。
  跟我儿子一样,持同一种谬论。当年,我问儿子这个问题,他反问我:如果不是先有鸡,你看见一个蛋,怎么知道那是鸡蛋?为什么不是恐龙蛋呢?
  007深受启发:确实如此!鸡蛋是要靠鸡来定义的,所以先得有鸡。
  当年007的儿子就这么富有灵气,现在他是预初生了,仿佛换了一个人。
  前些时候,他突然问我: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
  我反问:你说呢?
  他说:这是一个没法回答的问题。
  我晕呀,他忘记了自己当年那充满童真和哲理的回答,他也失去了当年那种灵气!
  我们可不是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钢丝上行走,我们倒是一直在素质教育的羊肠小道上走完了小学路程的。
  上了初中,我们家像水老师一样,想在素质教育和应试训练之间的钢丝上行走了,试图取得一种新的平衡。实践证明,我错了!这一年不到的初中生活,老师把我孩子训练成了一个非常平庸的答题者。
  我浅显的体会是:有得必有失,世上的好事不会让你占全。素质教育与应试训练在实践中是两种不可兼容的操作系统,你不可能既想得到素质教育的好处,又想捞到应试训练的便宜。两个都想要的结果是什么都得不到。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2-5-30 11:22 编辑 ].



回复 538楼hxy007 的帖子
太令人喪氣了.



回复 534楼水之形 的帖子
谢谢2位妈妈,这个帖子,激起我的参与心,我的孩子小,只是实践到第二个问题,和水老师的体会不同,也写在这里
对我的孩子,我诚实的讲;长短目标都有。0-3岁也把母语的培养优先了。忽略了辨音力的启蒙。现在看这个,自我认识是做错的。低估了孩子的天生俱来的本领。对一个新生命,中文英文没什么差别。听了就记住,这个事只有婴幼儿可以做到的,大人没这个能耐。
宝的3岁礼物是请了一个上外的学生每周六的陪玩,不要求宝呼应,期待潜移默化的影响,算是开始接触ABC,没多久就先抛给我第一问题,至今记忆犹新
那天是念TREE给她听,正玩得她,突然抬头问:妈妈,那火车那,很快就有了CAT和KITE等疑问给我,这个时候的她都是那么心不在焉,抗拒英文和根本不开口的,实际上,小耳朵支着。她这个小耳朵当我们上的太多了,像猎豹一样在我们身边潜伏,不知道什么时候她突然开口,一击,尴尬无比。--扯远了。
接下来就是英文歌,有经验的家长知道,里面有很多连读,和单个单词的发音是不同的,我和宝开始无数的争执,事实证明我输了,可我拼命听过几十遍,唱出来就不对,结论自己低能。
宝的质疑越多,我就越后悔在启蒙上的失误。
个人认为 可以同步,不必分哪个先哪个后,用够了心,合理分好时间。不会像我现在这样翘角。
我喜欢武侠小说:借句话说:,内力修炼,藏匿的越深,爆发时。助你成为顶尖高手。所以在什么阶段就做什么阶段的事。
素质教育何尝不是如此,要的就是成为那个高中和大学不差气的,不是在小学就去抓现钞看表面。
想那写那了,勿笑.



引用:
原帖由 混凝土 于 2012-5-30 11:36 发表
太令人喪氣了
我讲的是实话,水老师需要实话。.



回复 541楼hxy007 的帖子
你认为哪点不是实话?.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2-5-30 11:51 发表
你认为哪点不是实话?
得罪了!让你误解我在说你了。
我在说,我们的孩子不可能顺利通过素质教育和应试训练之间的钢丝,要么选素质教育,要么选应试训练。两个都选,就可能是我孩子现在的状态。
我觉得你需要这种实话。当然,也许我搞错了。.



回复 543楼hxy007 的帖子
当然选素质。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只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兼顾应试,在低龄阶段,确实很难。如果我的孩子不能自发地研究七巧板,我就不知道该怎么能在这个阶段能够涵盖应试。或者应该从更低龄的阶段在数和形两方面进行积累?但是我坚信到高年级能够涵盖。你感受到的孩子的灵气的消失,我也有所感,没你那么强烈,毕竟我们还没有正儿八经进入学习阶段。但我相信,如果你的孩子到初一,能喘口气,灵性也会不屈地生长。我了解到你的素质教育其实对孩子还是有很强的支撑,比如中文学起来比较轻松,成绩稳定。

灵气是素质培养的一个火花,是个现象,不是全部。

说到灵气,我有一肚子话要说呢,只是我现在在跟某人聊几何的问题,回头会跟你在这个帖子里讨论。.



回复 544楼水之形 的帖子
靈氣換種說法就是創造力, 這是構成一個人的獨特性非常重要的一環。.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2-5-30 12:11 发表
只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兼顾应试,在低龄阶段,确实很难。
  这正是我想提醒的:在做法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不可能兼顾的。
  还想说:到了高年级、到了中学,两者兼顾更难;那简直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套路。
  当孩子的中学老师反复地强调“多题一得”(题海战略)时,我那“一题一得”、“一题多得”的套路就变得不足为信、苍白无力了。
  所以,各位要早作打算,不能搞骑墙。
  选了素质教育,那就着眼于孩子全面健康主动发展,而不要眼馋人家应试训练的成效和结果。
  选了应试训练,那就着眼于对付考试吧,不要眼馋人家的孩子睡眠充足,不戴眼镜,喜欢学习,主动探究,充满人文人性。
  最不幸的是像007那样,明明心中向往的是素质教育,却又生了个屈服于应试训练的孩子。我应该在小学就培养孩子强大的心灵,敢于拒绝做老师布置的重复作业,敢于抵制老师带领大家抢跑…….



回复 546楼hxy007 的帖子
我身边有兼顾的。阶段性兼顾。有资本去跟老师谈不做作业,语文和英文都不做,老师允许。是初一的孩子。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2-5-30 12:51 编辑 ].



回复 545楼混凝土 的帖子
创造力比灵气的范围更广。创造力涵盖了积累、理性和灵性。.



回复 546楼hxy007 的帖子
這對007不公平啊。。。與老師抗衡需要N多勇氣和底氣,這給孩子增加多少壓力啊!非得成績優異才能堵住所有的嘴呢!.



回复 548楼水之形 的帖子
靈氣是創造力不可缺的重要因素,缺乏靈氣的創造。。。是沒有感染力的。.



回复 550楼混凝土 的帖子
灵气的消失,我能看到的是两种途径:
1、过度训练
2、积累不够

离开积累的灵气,如流星。.



回复 551楼水之形 的帖子
這個我同意,靈氣像泉眼一樣,需要有極大的蘊藏,不應該乾涸。.



回复 546楼hxy007 的帖子
我应该在小学就培养孩子强大的心灵,敢于拒绝做老师布置的重复作业,敢于抵制老师带领大家抢跑……
=============================
其实,老师的认识水平也要提高。
训练、抢跑吧,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体制压力是有的,都不想的,也只好这样了。
可是,老师们训练的内容、抢跑方向要对啊?!就算是受限于各种内部外部条件,不一定能做到,总要允许质疑、总要自我反思,也不能总是理直气壮的自以为是吧?!

另外呢,也要对老师们说一声:谢谢了,辛苦了。
前几天还有高中班主任老师自杀的,他可能是第一头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的骆驼。一个成年人,还是接受过正规教育的老师,还是带高三年级的班主任,还是家有妻儿的年富力强的男老师,能把这样的人压倒,体制内的压力得有多么大啊!如果这个老师松松肩,把负担卸下一部分,转移给孩子,转移给家长,我想,他不至于就此倒下。实际上,这种转移的情况已经很普遍了,已经转移到这样结果,老师就是想在转过去一点,也不可能了。唯一不可知的就是哪个老师哪个孩子正在倒下,将要倒下。

所以,老师和家长都不要嘴硬,也都不要互相埋怨。要一门心思的言行不一,一方面带好孩子,另一方面对体制错误说不。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5-30 15:26 编辑 ].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2-5-30 12:40 发表
我身边有兼顾的。阶段性兼顾。有资本去跟老师谈不做作业,语文和英文都不做,老师允许。是初一的孩子。
呵呵,这种人真是低估了应试训练的厉害。
应试的那一套厉害到可以让一个资质平庸的孩子考出一流成绩。
它逼得资质优良的孩子也不得不跟着一起大量训练。
如果不跟随训练,一个学期乃至半个学期你就会有好果子吃——被平庸的孩子超越。
资质好的孩子就这么被捆绑,慢慢成了平庸的孩子。.



回复 554楼hxy007 的帖子
我看到的情况不是如此。不会被超越。如果素质教育积累的成果轻易被超越,那说明积累得还不够。

资质好的,有着深厚积累的孩子,应试上未必会拔尖,但也绝不会狼狈。

更何况,人家不做作业又不是在傻玩。还是在钻研,在实践。水平仍旧在飞速提高。

刻苦是谁都要的,但是有了足够的积累,你就有资本在正确的道路上刻苦。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2-5-30 15:26 编辑 ].



加、乘、乘方 VS 减、除、开方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2-5-30 15:20 发表
我看到的情况不是如此。不会被超越。如果素质教育积累的成果轻易被超越,那说明积累得还不够。

资质好的,有着深厚积累的孩子,应试上未必会拔尖,但也绝不会狼狈。

更何况,人家不做作业又不是在傻玩。还是在 ...
给初一的孩子下结论,为时尚早。
但是,小看应试训练的神奇效果的人,都不免吃亏。
我家11,在考试成绩方面中不溜秋,不好看,也不狼狈。灵气消失,也许是你说的积累不够吧。
可是,我不想再让他在积累方面加码了。
为了拯救他那点灵气,不能加,不能积,不能累了,只能减,只能除,只能开方了!
心理学上的负强化、教育学上的消极教育、哲学上的“损之又损”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回复 556楼hxy007 的帖子
所以你也不要给你的孩子下结论——灵性就此完蛋。.



回复 556楼hxy007 的帖子
此外,灵性不是靠你拯救的。

是给他空间,他自己会长,当然长成什么样子,跟他已有的积累和性格有关。.



回复 556楼hxy007 的帖子
那么空间哪里来?你打算怎么开方呢?你想让11同学造反,11同学能接受嘛?他的性格,他的心理,你不要考虑吗?

在抚平孩子心理之前,谈其他的都是空的。两条路:第一,你说的强大内心,无视他人的看法、排名、升学;第二,我说的积累,成绩让老师放心

两条路,都不容易,看怎么选。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2-5-30 15:44 编辑 ].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2-5-30 15:38 发表
此外,灵性不是靠你拯救的。

是给他空间,他自己会长,当然长成什么样子,跟他已有的积累和性格有关。
很难让你理解当下一个初中生处境。
他现在需要的就是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他的时空全被老师的任务塞满了。
所谓拯救他的灵气,无非是为孩子争取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
很难想象吧,007连这个都很难做到。孩子大了,你不能禁止他勤勤恳恳地做老师布置的无聊作业。
希望你和你的孩子五年后不会这样!.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2-5-30 15:42 发表
两条路:第一,你说的强大内心,无视他人的看法、排名、升学;第二,我说的积累,成绩让老师放心

两条路,都不容易,看怎么选。
你总结得很好。这就是我们的分歧:我选第一条,你选第二条。第二条在实践中就是先把成绩提高到让老师没话可说的地步,然后跟老师谈判,不做作业。呵呵,我严重怀疑第二条道路。.



回复 561楼hxy007 的帖子
你不用怀疑了,我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回复 560楼hxy007 的帖子
我怎么不能想象?

我的孩子就没有嘛?我的孩子要去争第一,我烦不烦啊?我孩子抱怨我没有给她中班学数学,抱怨的时间超长,我又不是没尝过孩子传递过来的应试压力。再说了,没吃过猪肉,又不是没见过猪跑。我身边长期交流的初中生父母是有的。压力是巨大的,我领教;但是再难也得想办法腾挪啊。即使是我说的不做作业的初中生,他妈妈一开始也有压力的。但是办法还是有,的确对孩子自身的素质是有一些要求的。

其实就门缝里透露过来的11同学的情况,我感觉他其实是有腾挪的优势,你这么沮丧干什么?不能禁止做N多作业,然后又要开方,不是乱阵脚嘛。你的痛心,尤其是灵性的流逝,我感同身受。虽然程度不同,我可以想象。不要以为我没有想象力。迂回作战,是我定下的办法。也是我能想到的办法。.



回复 523楼snazkf 的帖子
不存在完美人生.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