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21个人次参与评价】

[实践] 感谢来捧场的姐妹们,祝你们幸福快乐。

回复 1楼阳光妞妞 的帖子

献花。期待。.

TOP

回复 49楼阳光妞妞 的帖子

“谢谢”,收下了。“老师”,不敢当。最近围脖看得多了些,都担心将来“老师”会不会变成贬义词。.

TOP

回复 62楼阳光妞妞 的帖子

清乾隆年发生过这么一件事儿。有人发现,用100文铜钱做成各种铜制品,假设是铜壶吧,可以卖120文钱。于是,有人大量收购铜钱,做成铜壶卖。怎么看这件事儿呢?.

TOP

回复 65楼阳光妞妞 的帖子

还真没想过“金融”可以这么理解,太有意思了。问清朝铜钱,是因为我听说,基尼是金币,真的是这样么?

乾隆铸钱时的想法比较简单。他观察历史,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不好的时候,铜钱中的铜就用的少,锡用的多,钱不亮,字儿就模糊。他想,我朝如此繁荣富强,铜钱就应该气派些,怎么也得把字印清楚吧。看来,乾隆没有真正搞明白钱的用途。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苛责过去的人。即便是现在,对货币的理解,也未必就真正透彻了,遑论古人。

用纸币代替金银铜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纸币好像是由别的东西发展出来的,可以猜想下呢?

历史上,宋朝以铜钱为主要货币,元代以行钞为主要货币,明初也发行过行钞,即大明宝钞,但是出现了问题,转而继续用汉人传统的银子和铜钱作为主要货币。而我道听途说,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及时地使用行钞代替银子和铜钱。我彻底混乱了。小朋友能帮我理一下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阳光妞妞 于 2012-11-3 19:00 发表
有什么值得推荐读物?我赶紧下订单,我从网上找到一本《中国货币演变史》。下周就可以带过来了。本来和他说好这一年不准备从国内带书了,书太多,怎么带回去已经很头痛了。你这一引诱……
不必吧。看书多了也不好。如果孩子自己有兴趣,会想办法去研究的。让孩子的思想多飞一会儿。.

TOP

回复 92楼阳光妞妞 的帖子

若说讨论问题,最好的资源不是老师、家长、专家和书,而是同龄人。因为前者,即便是智慧的,他们的知识也老化和过时了。在学到知识的精华的同时,孩子的思想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某种限制。把教育理解到这个层次,教授知识已不是问题了。能在尽量保持孩子的思想活力、创新精神的情况下获得知识,才是教育的目标。

跟同龄人讨论,并能使大家都有所俾益,这也需要学习的。.

TOP

回复 92楼阳光妞妞 的帖子

另外,我也经常面临被问倒、招架不住的情况,现在习惯了。不知道,更可以探究啊。面对共同的挑战,那多好啊。

如67#的帖子。我不是专门研究货币的。有的是自己的猜想,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是模糊记得,我不能保证这些材料是真实的。我不敢用这些来教孩子,但这不防碍用之于探究。因为探究本身就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

TOP

引用:
原帖由 阳光妞妞 于 2012-11-6 18:50 发表
      有一次,旺旺上一位妈妈求助一道四年级数学题666*333=? 要求用巧算。儿子看了题目,迅速地给出了答案。我很诧异,他们的作业里还没出现过三位数啊。他说,我们上课的时候讨论过6*9的计算方法,就是把9变化成(10-1)然后就可算出来等于60-9=54,而这道题只是数字变大了,原理是一样的,把666拆成3*222,然后这个题目就变成222*3*333=222*999=222*(1000-1)。我开始很认真地查看儿子在学校的数学作业,确实很简单,四年级的数学还只是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远远低于国内的难度。但是,数学课的内容十分广,分数,小数,对称,长度,时间,数列,图表样样不少,而且还要求自己动手画各种图形,做图表,找规律,做统计,虽然都是用最简单的数据,但基本的原理,概念都体现在这些的题目中。我问儿子,数学对你来说是不是太容易了。儿子说,说容易也不容易。老师说了,人计算得再快,也快不过计算机,所以,没有必要把时间花在计算复杂的数学题目上,我们只要掌握计算的原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而达到这一目标,1位数,2位数和5位数的用的方法是一样的,现在用小的数字来学习,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掌握了方法后,数字再大也不怕了,这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达到最主要的目的。 ...
在教学中,可以让孩子玩道具(棋子、糖等)以及做一系列有关9的乘法,让孩子体会并发现这个规律。例如,一二年级学乘法的时候,有这样的题:
1x9=?
2x9=?
...
9x9=?
有的孩子一个个数数。有的孩子用 9, 9+9, 9+9+9 这样的加法做。有的孩子会发现前后题的规律,每次在上一次的结果上+9。有的孩子会发现 2x9 = 20 -2 这样的规律。
老师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方法,由此,孩子们各种不同的方法会产生融合,每个孩子都可以在理解、对比的过程中进步。那些熟记99乘法表而没有认真探究过也没有探究兴趣的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无聊,所得往往最少。

对 Alex,我不太清楚他们老师怎么教的。在我们散步的时候,常突然做一些加减乘除的比赛,儿子开始就老输在9的运算上,后来他才慢慢掌握了这个规律。

就培养数学的素质,如习惯、思维等,数字的大小、计算的繁复与否并不重要,过早地让孩子进行大数字的运算有时会成为一种障碍。孩子多依赖熟悉的自觉可掌控的环境,让孩子在20以内自然数世界里边多飞一会儿,体会并感悟到更多的数学思想,养成良好的思维和作业的习惯,蛮好的。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11-10 13:36 编辑 ].

TOP

回复 103楼阳光妞妞 的帖子

记得你说过,你儿子觉得用中文的孩子在学习数学上有优势。你儿子的感觉很准,这是有道理的。当然,这种优势是有局限性的。

亲子数学社的孩子曾经做过一次系列的扮演游戏,孩子分别扮演中国人(算筹)、印度人(阿拉伯数字)、罗马人(罗马数字)、英国人(英文),分别用自己的数字符号进行加法和乘法的演算。

这样的扮演游戏可以让孩子体会到阿拉伯数字符号的优点、0的重要性、十进制的基本概念。而且,非常好玩。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11-10 13:37 编辑 ].

TOP

回复 125楼阳光妞妞 的帖子

很多中国的老师和家长不相信,18个孩子能通过数数学会加减乘除和巧算。其实,你说的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我们不相信自然的力量,当这种力量十分弱小的时候,就用了各种人工的力量改造孩子,压迫了自然的力量。待孩子长大,或者自然的力量变弱消失,或者以一种对抗的形式出现。

19个人190只脚趾,如果再有个家长进来,被剥掉袜子,1十、2十、3十、、、10十、、、20十,正好200个脚趾,更容易算呢。

如果学生和老师都变成恐龙,每个人只有8个脚趾,那恐龙们又会如何数数呢?计算机用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难道计算机是恐龙发明的吗?.

TOP

关于中文阅读:说点非专业的话

阅读按照形式分三种:
1、引导型的阅读。
指孩子还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学会阅读方法,主要是解决孩子在阅读中遇到的若干具体问题。例如,不识字怎么办?不会查字典怎么办?看不懂怎么办?有些问题简单,教会孩子使用工具即可。有些问题则比较麻烦,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些内容多需要在专业人员如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地解决。

引导型阅读的误区主要在于本来是引导孩子阅读的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教授知识。实际上,教授知识只是引导孩子学会阅读的一个载体,一个副产品。教授的越多,孩子对引导者的依赖也越大。

妈妈们想想过去如何带孩子蹒跚学步的,自然就明白了。

国内的学校、老师,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引导型阅读上,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这方面其实是很有经验的。就国内的家长而言,不需要多担心引导型阅读。实际上,从广义阅读上来说,国内的孩子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多了一倍,而在阅读“生活”(学习即生活)阅读“社会”(学校即社会)上的时间少了,这主要是指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进行“社会”活动,在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上学会自由、自处、自律、谈判、妥协与交流等,不能具备应当具备的社会能力。

2、自主阅读。
前面说了,国内的家长不必担心引导型阅读,那么,要重视的就是自主阅读了。自主阅读是在不需要家长干预的情况下,自己找书看,自己看书,自己想书中的问题。自主阅读必须要发乎于心,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书是孩子自己挑选的、自己有兴趣的、自己看得懂的。

当然,在孩子还不能自己选书的时候,家长要帮着选一选,至少要拿出两本或者以上让孩子选择。妈妈们喂孩子吃饭的时候,每送一勺到孩子嘴里之前,总要问问孩子还要不要,孩子会想一想然后点头摇头示意。两者的道理是一样的。

另外还要注意营造阅读的环境,简单说,孩子应该有一块属于他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让他静下心来读书,至少应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吧。

国外的学校、老师,一般在自主阅读上做的很好,所以,国外的家长一般不需要担心。

3、自主阅读基础上的讨论阅读。
自主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也是一件孤独的事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以,孩子要有机会分享他的发现、他的快乐和他的思想。这一点,国外的学校、老师,也做的很好。而在国内,就做的很少了。建议妈妈们多在这方面想想办法,在校外,多给孩子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在一起。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11-21 11:4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阳光妞妞 于 2012-11-19 17:54 发表
这就是我要求他一定要用中文作第一母语,并且一直鼓励他多读历史的原因。自己小时候条件有限,没能达到學識淵博,隨時引經據典的水平,所以现在尽所能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条件。
我觉得国学不是背背三字经,弟子规。而 ...
我个人的意见比较偏颇,我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背他不能懂而且我也不能教他明白的文字。孩子是人不是机器,不能做到有口无心地背诵。背诵地过程必然伴随理解的过程。如果背诵的内容是他不能理解的,他就会困惑或者胡乱理解,然后出于本能地厌恶拒绝。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11-21 12:4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全职妈妈 于 2012-11-19 11:14 发表
中文其实不难,是教的人喜欢权威感,把他搞的很难。 今天上中文课,一个看上去中文最弱的女孩居然造出了18个字的句子,她妈妈大为吃惊。中文要想走出去, 就一定要以不难的姿态出现。
“权威感”,这点要害,赞同。但这不是喜好,而是两千多年服务于旧体制下的传统教育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是一种思维模式,一切都是权威说了算。它控制着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大脑。
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先争取权威,然后就可以在争辩中获得比道理本身更大的优势。
孩子天生的权威只有自然。所以,传统教育的工作就是磨灭自然建立权威的循环,让孩子受折磨、受痛苦而后反抗。

对国内的家长来说,顺其自然,很难。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11-21 15:0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阳光妞妞 于 2012-11-22 00:14 发表
你这是正解,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认可。
我也从来不让孩子小和尚念经般地读一些超越他的理解力和能力范围内的东西。

我会帮他选书,但是什么时候读,怎么读取决于他自己。有时候一本书买来的时候,他并不喜 ...
认可归认可,但仍然不时产生这样一种冲动,想要去“教”,总觉得自己教的话,孩子能够更好。克制不住冲动,也就教了。不过,事后我发现,我教过的数学,孩子都在或早或晚的时间把它忘了,这时才明白过来,这些东西毕竟不是孩子思想中“长”出来,终究不属于他,终究要失去。最后,也就懒得教了。

不教了,还是有很多事儿可以做需要做。例如,营造好的适合读书的环境。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也是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陪他散步,陪他逛公园,陪他做游戏,陪他打球,陪他看电影,陪他读书,陪他聊天,陪他研究数学,陪他思考。这是因为孩子还有依赖需要陪伴,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另外,国内的学校环境中,孩子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

建议小学的家长们在校外多搞搞家长和孩子一起的各种活动。这对减少家长的焦虑,增进孩子的生长都是十分有益的。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11-22 11:49 编辑 ].

TOP

回复 182楼阳光妞妞 的帖子

都上洋文了呀?那我上个别解试试?开个玩笑,做个引子。

《清代名吏判牍七种汇编》
“天生我辈,既不智之,又不愚之,乃予之以不愚不智之身,而困之于不生不死之地,不禁击碎唾壶,作王郎拔剑歌也。”
这就是自知之明啦。家长们,索性大字不识几个也就算了。偏偏知道一些,反而教也不是不教也不是。在这个教育制度下,被迫做力所不能及之事,困于不生不死之间。痛啊。

“至所谓幕者,乃家无负郭之田,而有兄弟之养,菽水无资,膳粥无继,读书无成,困穷立至,不得已而以幕救贫也”。
读书求功名要两宝,名师和聪明儿郎。天道弄人,偏偏木有。不得已做家长,既做名师,又做聪明儿郎。你若不做,难免忧思,儿郎如何有功名,如何有饭吃。

“分作孽之余金,而欲为自家久长之计,此天理所不容,梦梦者入其途而不知悔,而穷极无聊者,虽悔而亦无可如何!”
“幕而贫,尚不失幕之本来面目。若幕而富,则其人必不可问,而其祸亦必旋踵。”
这个骂的太狠了。不敢解了,自行领会。

“学幕虽较读书为易,然亦须胸有经济,通达时务,庶笔有文藻,肆应不穷。又必须二十内外,记诵难忘,举一反三。更须天生美才,善于应酬,妙于言论。而学不足以服人,品不足以信人,虽居宾朋之列,无殊门客之容,其中委屈周旋,更有不可以言喻。”
作家长虽然比孩子读书容易,但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会“回”字多种写法,记诵难忘,举一反三。更须身体强壮,善于熬夜,笔下生花。但学不足以服师,德不堪为儿范,委屈周旋于其间,更有不可以言说之苦.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11-22 16:48 编辑 ].

TOP

回复 183楼ccpaging 的帖子

忘了交待。这是清代一个老绍兴师爷写给求职晚辈的一封回信。.

TOP

回复 185楼阳光妞妞 的帖子

见笑了。不是完全原创的。看南怀瑾老师的演讲,偶有所思。师爷之痛苦与家长之痛苦有些是相通的,不独立而依附于人,不纯粹想面面俱到。

你转的洋文很好。我觉得那是妈妈对教育制度的宣言。.

TOP

回复 190楼阳光妞妞 的帖子

还好没用“教育”这个词,你说的都是对的。对于任何一个个体,你说的,都对。对爸爸妈妈而言,都不失为好的方法。而对于上旺网的爸爸妈妈来说,可能还被视为过于保守。
对整个大的教育而言,对每个个体的偏激,影响就不同了。

这几天在看《晓说》,高晓松的闲聊视频。其中一集说到,汉人没有音乐。中国人加油的时候,只有一种节奏“中国队加油”、“XXX下课”。小高试图改变这种节奏,不行。换句话说,中国人的生活中普遍没有音乐。而中国的许多音乐人,同样没有音乐,只会看着谱子演唱。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TOP

引用:
原帖由 阳光妞妞 于 2012-11-28 01:34 发表
你这段话让我想起儿子在这里学乐器时,老师鼓励他平时如果自己随便哼哼出来的曲子就要随手记下来。
是不是国内学乐器,都赶着练习考级曲目,但很少会鼓励孩子自己创作的?
这结果就是会照着谱弹那些难度很高的名曲 ...
有些孩子有音乐的天赋,他们不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不喜欢英语,就喜欢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享受音乐。对这些孩子,老师和家长都不应在语数英上对他们提出过于偏激的要求,一点多的要求都不要提。他们只要掌握最基本的,够他用的知识就行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