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52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人物访谈--------奥数主题




TRANSIRE SUUM PECTUS MUNDOQUE POTIRI


超越心灵,掌握世界



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全名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是一个在国际数学联盟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奖项。每四年颁奖一次,颁给有卓越贡献的年轻数学家,每次最多四人得奖。得奖者须在该年元旦前未满四十岁。它是据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的要求设立的。菲尔兹奖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 本帖最后由 linzhish 于 2012-10-28 15:59 编辑 ].

TOP

回复 499楼老猫 的帖子

别激动么。那个帖子讲的是小学不要奥,貌似你也同意的嘛。.

TOP

几位大师的发言真是太妙了,"功夫在诗外",也是我最近在陪儿子学奥数过程中的一点心得。我发现儿子对奥数的一些知识点其实掌握得非常好,但是做题目的时候却经常出错。原因其实是没有看完题目,就按自己的经验去理解题意。这一点在他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也体现出来了,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别人的意图。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多理解别人的意图,我们的奥数成绩才会真正提升。

[ 本帖最后由 Aron妈妈 于 2012-10-28 10:4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老猫 于 2012-10-28 07:45 发表

那烦请指一条正道给大家看看。
每当我这样问某屌丝,屌丝都喜欢用极其含蓄羞涩却又鲜明的语气,表达出共同的意思,就是:天生丽质难自弃
嘻嘻。周末,让我放松放松,以便我周一以更闲散的姿态投入到生活中去。.

TOP

回复 441楼老姜 的帖子

姜是老的辣,看来数学书也是老版的好,其实,老姜手的这般还不是最老的,我记得我当年高考就用老精编了,由于方法不对,刷题效率很低,或许当年的精编最难?.

TOP

为了奥数去奥,那叫轧闹猛,不为奥数去奥,那才叫学习。
不为金牌去打牌,貌似游戏,其实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TOP

回复 505楼忽悠 的帖子

精编的确新版比老版简单。.

TOP

引用:
原帖由 忽悠 于 2012-10-28 13:53 发表
为了奥数去奥,那叫轧闹猛,不为奥数去奥,那才叫学习。
不为金牌去打牌,貌似游戏,其实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

TOP

引用:
原帖由 忽悠 于 2012-10-28 13:48 发表
姜是老的辣,看来数学书也是老版的好,其实,老姜手的这般还不是最老的,我记得我当年高考就用老精编了,由于方法不对,刷题效率很低,或许当年的精编最难?
最老的我有几套了。呵呵。.

TOP

正在奥中。。。.

TOP

偶然间点开这个帖子,感觉这里蛮闹忙呃,呵呵,各类风云人物都集聚在此.

TOP

姜老师把压箱底的东东都拿出来了,原来数学有这么多的经典书籍。看来学到真正的数学还是要花很大功夫的。.

TOP

回复 441楼老姜 的帖子

引用:
原帖由 老姜 于 2012-10-27 11:05 发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中生要学会自学,学会在书海里泛舟,力求尽快地把老师这根“拐杖”扔掉。

好书很多,难免挂一漏万。这里给出的,只是我书架里的一部分藏书。大部分是数学学校发的,也有别人送的,少数是自 ...
非常感谢
一路撒花
明天继续。。。.

TOP

奥林匹克委员会吴建平:奥数不该被妖魔化

http://edu.sina.com.cn/zhongkao/2010-03-24/1343240738.shtml

奥数”“奥赛”在社会上又饱受诟病,有人指责它是数学杂技,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有人指责它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有人指责它受现实功利驱动,成为一些人谋利的工具,奥数培训甚至出现产业化势头。

  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机关一次又一次地对奥数培训踩刹车,有的省市甚至明确规定,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不得与奥赛培训成绩挂钩,取消高中生考大学的奥赛加分或只在报考本地高校时给予加分。

  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继续举行,其省级赛区一等奖以上的获奖学生依然成为著名高校争相录取的对象。至于参加冬令营、入选国家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佼佼者更是非北大、清华莫属。

  奥数究竟怎么啦?那个被妖魔化的奥数与这个享有崇高声誉、成为著名大学人才选拔门槛的奥数,是同一个奥数吗?

  在第25届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期间,《大学指南》和《课堂内外》高中版记者联合采访了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吴建平教授。

  《大学指南》:吴教授,现在对奥数议论和指责非常多,这些争论里有很多说法其实都是奥数之外的东西,能介绍一下奥数、奥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吗?

  吴建平:大家争论的事情和中国数学会做的事情,不是一回事。现在中小学的科技课外活动都归中国科协管,中国数学会负责主办每年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奥林匹克竞赛和科技创新大赛一样,都是在中国科协统一领导下的青少年科技活动。现在并行的有5个活动,龙头就是每年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5大学科。

  数学学科竞赛的流程目前是这样,第一个环节叫全国数学联赛,每年9月新学期开始,10月中旬举行,参加人数大概有8~10万人,按省为赛区进行竞赛(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从这其中选拔出1200人左右,每个赛区选出的人数不等,多的有50几个,少的10几个。按照教育部政策,赛区一等奖获得者,可以保送上大学,如果学生对保送的大学不满意,可以参加当年高考,高考成绩上可以享受加分,但最多不能超过20分。这是因为保送和加分政策出自不同的系统,保送是教育部定,加分由各省定,所以有些省的加分会不一样,教育部只卡加多少的上限。

  第二个环节是,从这赛区选拔出来的1200人里,我们再选拔出200人来,每个省保证三名,31个赛区就有90人,其他的就按照赛区成绩来划。这200名学生就是来报到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的选手。这个活动的原始名字叫“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

  第三个环节是,这200名选手参加两天半的考试,一共考9小时,做6道题,每天三道,每天四个半小时,每道题21分,总分为126分。考试的题目也是按照国际奥林匹克通常的标准设置的,包括四个方面的问题:代数、平面几何、组合、数论,一般都会有2个平面几何。考完后由专家组阅卷、评奖、颁奖。其中获得一等奖的在30人左右,这30人就留下来,和特批的其他一些学生,组成国家队集训队。

  这就到了第四个环节。国家队集训队的任务就是集中在一个地方,通过若干次选拔,从中选出6名学生,组成国家队,7月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到7月底参加完国际比赛回来,一个完整的周期就结束了。到9月份新学期开学,又开始下一轮工作。

  中国数学会为了管理方便,成立有两个委员会,一个是普及工作委员会,管赛区的高中联赛;另一个是奥林匹克委员会,负责从冬令营开始一直到出国参加比赛。

  《大学指南》:在国际数学奥赛中,与其他国家的高中生比起来,中国高中生的数学水平大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次?

  吴建平:“数学水平”这个概念不一定很准确,应该叫“竞赛成绩”。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有51 年的历史了,现在每年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是1985年进入到国际奥数俱乐部的。国际奥数竞赛是个人竞赛,没有团体奖,一般来说,参赛学生有一半能拿奖,这一半人又分为6份,一份金奖、两份银奖、三份铜奖,也就是说有十二分之一的学生可以拿到金奖。中国最近10年,最差的成绩是4金2银,一把都是6块金牌。参加国际奥数竞赛的20多次里,5次拿到总分第一(6名参赛选手的成绩相加),最近10年只有2次没有拿到团体总分第一。

  这就是中国奥数竞赛的总体成绩,但是和中国高中生的“数学水平”的相关性不好说。中国学生的基础在全世界肯定是最好的,学得最深,学得最难,花的时间也是最多的。如果全世界学生一块考数学,中国学生的平均水平肯定第一,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是,重要的是,人们现在关心的是,你在中学、大学里学习好、考试好,和你以后能作多大贡献、能否发展好的关系,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亲自抓数学竞赛。数学家们很单纯,希望有人来接数学的班,人才从哪儿找呢?他们希望从中学里发现数学人才,早点找,早点培养,早点出成绩,早点为国争光,这是很正常的思路。1981年有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1985年,我们从高中数学联赛里挑了成绩好的学生,第一次参加了国际数学竞赛,知道是怎么回事情了,回来后就设计怎么选人,1986年创办了“全国高中数学冬令营”。

  我们一直叫“数学竞赛”、“数学课外活动”,第一次去参加国际竞赛后,发现国际上把这叫做“数学奥林匹克”,是前苏联1935年创办这个活动的时候命的名,我们才把这个名字引入进来,这也是这个名称的源头。

  1990年—1995年这一阶段,这个竞赛活动的势头比较好,宣传得也多,也都很正面。那时有些做数学研究培训的老师,就开始想一个事,“数学奥林匹克”是这个活动的名称,内容包括代数、平面几何、组合、数论4块,把这些内容汇集到一起又叫个什么名字呢?它和中学数学不太一样,和大学数学也不一样,有人叫“中间数学”,无法体现特点后就干脆起名叫“奥林匹克数学”,这是指内容本身。可能是嫌这个名字太长,大概是在1998年前后,就简化成了“奥数”。

  “奥数”这个名字是从什么时候有的,我也在考证。现在人们叫“奥数”实际上是有误解的。总体来看,每隔5年,比如在1995年、2000年、2004年、2009年,会出现一次大家说的“奥数热”,教育部要对奥赛制止一次,社会各界要打压一次,变成这么一个状况。

  《大学指南》:有人说“奥数学的不是高中数学,对接的都是大学数学”,也有人认为“奥数竞赛是国家选拔储备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习奥数的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

  吴建平:这也是争议比较多的地方。我认为目前最主要的是缺乏数据统计,说它好,还是不好,都缺乏数据,包括我们办这个事的也拿不出强有力的数据。从理性、客观的角度评判一件事情,都需要数据统计来支持。

  实际上,我们对这个事情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至少我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从国外的例子来看,比如菲尔兹奖,这个奖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能够衡量一个数学家的地位,4年颁一次,一次2个人,只奖40岁以下的数学家。在最近四、五届的菲尔兹奖得主中,比如2006年俄罗斯的佩尔曼和澳洲华裔数学家陶哲轩,佩尔曼中学时就代表俄罗斯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拿了金牌;陶哲轩11岁开始就代表澳大利亚参加奥数国际竞赛,那年拿了铜牌,12岁拿银牌,13岁拿金牌,连续三年。陶哲轩出生于1975年,到拿菲尔兹奖的时候,31岁。

  这四、五届里还有其他的获奖者,都是中学时的奥数选手,并且获了奖的,还有其他很多国外的各种奖项的获奖者,都是这样。如果这些获奖者里面有中国人,或者我们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选手里有人获得了菲尔兹奖,我想谁都不会再来指责“奥数”了。

  但是,即便我们产生了一个菲尔兹奖又怎样?还是说明不了什么,这也不表明我们的数学水平就是国际领先水平。所以要客观、理性评价这个事,不容易。现在社会上都说“奥数”毁人,它是怎么毁人的?都拿不出证据来。

  还有对参加奥赛的学生,什么叫“成才”,要有个明确的标准。比如1985年第一次参加国际奥数竞赛的一名选手,学完数学后学精算,学完精算后到华尔街的证券公司设计证券品种,年薪300万美元,你说他算不算成功?他当年学数学、学奥赛,是不是对他有正相关的影响?我不敢说。

  现在这个社会有点太急功近利,我们得把“人才观”树好了,人才培养是个很综合的事情。老一辈数学家在设计数学竞赛的时候,定位是很理想性、很平常心的。数学竞赛是什么?是为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供的自愿参加的一项数学课外活动。在这种心态下,自然冒出来的那些学生,肯定是好苗子,是有前途有希望的,他不是靠堆出来的。现在说天才靠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哪个天才是培养出来的?第一,我们都不是天才;第二,培养你从下到中、从中到中上的水平还可以,要想把一个资质一般的人培养成天才,那是梦想,也不符合生物学的原理。

  《大学指南》:现在说“奥数”毁人的观点中,有一种说法是指奥数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都来学,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数学天赋;但是,因为高考的功利性,不管学生能不能学、愿不愿学,一些学校、父母,都让学生去学,这就搞得学生很痛苦。

  吴建平:我很同意这个说法。对数学竞赛来说,学有余力、学有兴趣,这两点很重要,而且学有余力是前提。课堂上都听不懂,作业做不完,成绩一般的学生,就把课堂、课标的内容消化好就行了。说得通俗一点,数学竞赛是给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加餐的,有没有营养还不好说。要怎样才能有营养呢?那就是“兴趣”。“加餐”和“营养”是两个层次的事情,学有余力,可以加餐;而要使加餐有营养,就得对这个有兴趣。这两条都不能少。

  要说“奥数热”,我们算个账。现在差不多有2000万在校高中生吧?要是有5%的学生,就是100万,这就已经很多了,实际上每年高中数学联赛参加的人数也就8~10万人,大概占在校高中生的千分之五,就这么个规模。

  但是为什么说“奥数热”呢?实际上大家说的这个“热”在哪儿呢?在小学升初中。1998年,北京取消了小升初考试,所有学生就近入学,统一实行电脑自动排位,排到那所学校就是那所学校。问题就来了。我们这么多年的教育模式和对老师的训练,实际上好学校的老师对付好学生有办法,差一点的学校对付调皮淘气的学生有办法,现在这样子学生良莠不齐,反倒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从2000年开始就出现了择校的问题,给一些好学校两个实验班,允许学校在电脑排位招生后,自主招录,把好学生集中到一起。那这两个班怎么选择学生呢?语文、外语区别不出水平,就选择了数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奥数培训班才愈演愈烈,出现了“小学奥数热”。你说这个原罪是奥数?是数学?显然不对,是这个机制本身有问题。

  我们给教育部写了报告,不是不搞奥数,不参加国际比赛,而是此奥数非彼奥数。我们这儿参加的总共才10来万人,就算冻成了冰,他那儿依然还是热。

  现在有些地方在试行取消中考,如果真这样取消考试,将来初中升高中出现的问题是一样的。

  还有现在高考改革,自主招生的问题,会带来新一轮“高中热”,不一定是纯数学,要根据自主招生的高校考什么科目来看。2010年自主招生5校联考,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出的题,5道题,全国用这张卷子考了35000人。将来一旦这个形成定式之后,就会有200家培训机构来做这个事情,30万学生来参加这个培训,就会有新一轮的东西又来了!

  升学关系千家万户,每个孩子,每个家长,现在总体来说,资源稀缺。而且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要么就有大学生,要么就没有,是个0和1的关系。所以不要说奥数,现在很多虽然说的是教育的事,但都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奥数和教育本身都不是原罪。

  《大学指南》:是这样,都是教育之外的很多东西带来的问题。现在一些地方取消了高考的奥数加分政策,如果取消了加分和保送政策,那些学习和参加奥赛的学生怎么办?

  吴建平:实际上,教育部已经在考虑这个政策。2010年的保送政策中增加了一个小的自然段,可能很多人没注意到。现在的5大学科竞赛中,全国一、二、三等奖可以保送,另外就是各省的赛区一等奖可以保送,但是今年在说赛区一等奖的时候,增加了一条,大学要加试文化素质测试。

  我们的判断是,教育部在推动这个事情,是在为取消保送政策以后做铺垫,是在开另一个口子,就是自主招生考试。现在自主招生的盘子越来越大,把权限和权力交给高校。

  《大学指南》:每年奥数竞赛获得省级赛区一等奖和全国竞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有多少人在进入大学以后选择了数学系?

  吴建平:参加国际奥数竞赛的6名选手,基本上是到北大数学系;国家集训队的30多人,有一半多,也是到北大数学系。加起来有180人左右能进入北大清华的视野。

  《大学指南》:您是赞成在高中就开始专注于学科特长的发展,还是进行完整系统的文理基础学习?

  吴健平:这看你的人生目标。一种活法是有大理想,想去做点什么出来,专注一件事情做出成果;另一种活法就是比较综合一点,什么都有一点。如果你是想活得丰富一点,那就别太偏了。人生无非就是在把事情做好的前提下活好,和在活好的前提下把事情做好,这两种模式看你怎么取舍。如果想活得好一点,那就还是应该全面一点,学的东西丰富一点;如果有某种特长,可以专一点,偏一点。没有绝对唯一的标准。我想多数人还是应该丰富一点,知识面宽一点。将来的社会肯定是这样:不是天才统治的社会,而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更依赖团队合作。数学这种学科,个体工作的特点比较明显一些。

  《大学指南》:有一种说法把奥数称为“数学杂技”,奥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和高中教材上的数学比起来,最大的区别在哪儿?

  吴建平:首先都是数学,这一点是应该明确的。实际上数学在人的修养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不只是数学界,是全社会都应来讨论的事情。比如现在的证券金融行业里,很多做证券的是学理论物理出身的,理论物理就是数学。

  还有搞文学、考古的,很多都在用数学做文章。数学的应用很广,对人的素养的作用是很大的,有了好的数学基础,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论文抄袭的事情,有一个调查分析,发现像院士指导的一些论文,都是投出去了以后,才被发现有问题,其中有一个因素,国外的经济、工程、物理等学科,用数学的状况比我们想像的多得多,还有生物、分子的文章里面,经济类的就更不用说了,都是数学模型。而我们国内,像工程学科方面的专家,数学素养相对比较弱,一些教授看不明白学生的论文里从哪儿趸来了一个数学的工具模型,也不知道国外同行是怎么看待评价这个东西的,最后发出去了,结果出问题了。这是不能在书面谈的东西,

  所以现在有一种说法,要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拿诺贝尔奖,首先要提高我们的自然科学家们的数学素养,就是掌握数学前沿工具的能力。

  《大学指南》:和国外的高中数学教育相比,我们的数学教育有什么特点和不同?

  吴建平:从内容和量上看,我们学的东西肯定是多,深度也肯定比国外的深。我在美国听过一次11年级(高二)的数学课,讲韦达定理,就是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我们初二的时候就学了。

  我们的方法是“深挖洞”,怎么盖住一个知识点呢?就是拿一小碗,扣在上面,拼命往下压,最后一扣,用一碗泥去盖一个点。这样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学起来会很辛苦,但是功底扎实,如果说平均水平,肯定是比他们高。但是欧美学生有个特点,他们要是好学生,那是真好,如果将来他真做数学,去普林斯顿、麻省理工这些大学的数学系,一生专注于数学,他会钻得非常深。

  我们的学生这方面容易偏,是不是原来吃多了、吃腻了,不好说,这可能跟文化传统也有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次亚裔人和欧美人的兴趣持久性对比调查,结果显示,欧美人对一件事情的兴趣的持久性,要比亚裔人长。这也说明,搞科研要坐得住,要持续关注,才能一层层地往里发现问题更深的本质。

  我们比较浮躁,也跟我们现在的社会状况有关,急功近利。亚洲文化里有实用主义的传统,而亚洲文化就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人是很不在乎理论的,从来就没有形成过像欧洲那样严谨的科学系统和逻辑系统。

  《大学指南》:如果将来中国出现一些杰出的数学家,他们会不会就是现在这些高中生奥数选手?或者说在他们中间出现杰出数学家的可能性最大?

  吴建平:当然希望是这样,我认为也应该是这样。


[ 本帖最后由 linzhish 于 2012-10-29 10:18 编辑 ].

TOP

回复 514楼linzhish 的帖子

转的好啊!.

TOP

回复 514楼linzhish 的帖子

呵呵,是这样,说得很透。.

TOP

天哪,这么多书,如果全部做的话,还有空学别的吗?真是数学家之路拉,.

TOP

回复 514楼linzhish 的帖子

把数学学的过深对大多数不喜欢数学、不适合数学的同学造成了伤害。普及教育是大教育,是全面教育。像吴老师这样,专搞数学的人,看不到,也算正常。而像陈省身、丘成桐、华罗庚、张景中这样的大家,眼光已不局限于数学,就大不相同了。

而吴老师对奥数、小升初、高考的见解,算一孔之见吧。

“我们这么多年的教育模式和对老师的训练,实际上好学校的老师对付好学生有办法,差一点的学校对付调皮淘气的学生有办法,现在这样子学生良莠不齐,反倒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是说中了数学教学的要害了。明明是教育的问题,教学方法上的问题,转过头,却又说不是教育的问题。逻辑小混乱了。 解决的方法便成了,通过择生、破坏普及教育的公平来适应一个低劣的有问题的数学教学。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10-29 14:0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奕哲妈 于 2012-10-28 08:11 发表
我们从3年纪开始,坚持听学而思网校课,效果还真的不错,现在5年纪了,基本能自觉听课,听不懂的反复听,不再需要家长陪读了,耶
你们还在外边上奥数课吗/网校学习难度可以竞赛得奖吗?想学习下,女孩子,3年纪了,也不得不奥了。学校每次都有奥数题,逼人呢!.

TOP

2012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上海赛区何时成绩出来啊?一奖和冬令营的分数大概多少?.

TOP

回复 514楼linzhish 的帖子

我身边好几个现在数学做得很好的,确实是从奥赛过来的,非常聪明,很有想法,思维活跃,兴趣广泛.

TOP

奥数主题经过一礼拜的时间,圆满结束了。感谢嘉宾老猫、老姜的热情付出,也谢谢各位网友的支持。有其他问题,可以另外开贴,也可继续讨论。

谢谢
.

TOP

太精彩了,意犹未尽呀,要是能继续就好了,^_^。.

TOP

几位老师的精彩发言,值得仔细拜读,能继续就更好了。.

TOP

看到老师这么多的题海,.

TOP

感谢老师的无私奉献.

TOP

回复 115楼老猫 的帖子

强烈地顶老猫的这句话“不同层次的人之间区别是巨大的,不是仅仅努力就可以的。”
     自知之明很重要啊!认清楚孩子和自己的实际能力,然后去努力就好了,不能太强求。
     我读书时候遇到过巨牛的同学,看似只有一小步的距离,却死也超不过去。所以我不会让孩子重复我这种悲催的“被攀比”经历。(当年我爸妈一直说,只要你努力就以怎样怎样,事实上是我很努力,也不可能怎样怎样).

TOP

学霸也是一种玩物丧志(文/王路)
来源: 王路的日志
宋朝的学者谢良佐,天资颖悟,博闻强识,听说程颢的学问好,前去拜师。程颢问他:你平时读什么书?谢良佐说:史书。程颢顺手从成堆的史书中抽出一本,翻开一页,问谢良佐这段讲的什么。谢良佐把程颢提到的一大段整个背了下来,一字不差。程颢再抽出一本书,从中翻一页,谢良佐仍然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之后,谢良佐恭敬地站立着,等待老师的嘉许。不料程颢老师只说了四个字:玩物丧志。谢良佐登时面红耳赤,汗如雨下。



入程门之后,谢良佐留心观察程颢老师平日读书的样子,发现老师读史书也是一行行看下去,一个字都不漏过。谢良佐心下大为不服:明明你自己读书也是一字不漏地读,我也是一字不漏地读,我把它背下来你反而说我玩物丧志,是什么道理!后来,谢良佐的学问渐深渐精,登堂入室之后,就明白了老师之前为什么骂他玩物丧志。多年之后,他自己教学生也总是讲到这个故事让学生去参悟其中的道理。



谢良佐在遇见程颢之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遇到程颢之后,终于逐渐告别了学霸的道路,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学问家。“学霸”这个词不好听,我们不妨把“学霸”叫做“苦学力行的人”。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应该有那么一两年是开启“学霸模式”的。苦学力行,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但是,一旦进入了这个阶段,须明白不可一直沉溺在这个阶段之中——虽然它是必经的过程,但并不是完善的境地。如果以为学霸模式是终极阶段,是完善的状态,那么,学霸之路也是玩物丧志之路。



我认识一个立志做学术的朋友,他一面立志做学术,一面希望奖学金、社团工作、实习经历、考证各种都不落下。他本来有着极好的学术天赋,但又不得不将很多时间花费在考CPA、CFA、各种从业资格证上面,而且每项考试必追求高分。我因此知道,他即便将来有机会做学术,恐怕也难取得大的突破,因为他不能将自己的精力贯注在学术研究上。虽然他能拿最高奖学金,考取了各种证书,但这些都是玩物丧志的表现。



人的一生太短暂,不应当把精力耽误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倾注精力和时间,就是玩物丧志。如果GPA对你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你自然应当拼尽全力去争取。如果“优秀毕业生”的称号对你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你也应拼尽全力去争取。不过它们的意义绝非普适的。对很多人来说,有太多事情比GPA更重要。如果想把GPA冲到3.9,你就要多花时间在毛概、邓三、军事理论这种课程上,这何止是玩物丧志,简直是浪费生命。



当然,为了毕业,我自己都不得不把那些浪费生命的课程考到60分以上。我对于考试的原则是,可以考可以不考的试,绝对不会去考。必须去考的试,可以裸考可以不裸考的,绝对要裸考。只有那些裸考一定通不过的,我才去复习,而一旦考到70分以上,我就认为自己复习过度了。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最好就不要做,不然就容易沉溺其中,玩物丧志。



但也不要认为,把精力贯注于一件事情上就不是玩物丧志。这种玩物丧志可能比分散精力的玩物丧志更可怕。我还认识另外一个搞学术的朋友,他给自己规定每个月都要写出至少一篇论文,不论能不能发表。这样不间断地写了三年。如果把他这三年的论文打乱顺序放在一起,你就根本看不出来哪篇是三年前写的,哪篇是三年后写的。三年之间,他的学术功力了无长进。他不可谓不用功,但用功到这种地步,不是玩物丧志又是什么。



程颢先生之所以骂谢良佐玩物丧志,意思就是:背书这种东西,是雕虫小技,不要把精力浪费在这种事情上面,史书浩如烟海,大段大段地背下来,实在是干了一件愚蠢的事情还自鸣得意。而程颢先生为什么自己读史书时仍然精心读过,一字都不遗漏呢?这是因为程颢的读书和谢良佐读书看起来一样,其实大不一样。学生也读《论语》,先生也读《论语》,同样一本书,两人读时内心所思所想不一样,其中的重大差别,在内而不在外。从外在上去模仿,只能学到最粗浅的东西而遗漏了最精微的地方。



我不是自己做不成学霸,才看轻学霸。我很早之前就是一枚学霸。但后来渐渐明白,学霸只应是一个中间阶段,而不应是终极状态。如果多年之后我仍然是一枚学霸,那就是一种沦落,是堕入恶趣,是玩物丧志。所以,不要仰慕学霸,因为学霸之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你必须曾经是一枚学霸,之后才可以同意本文标题的观点。



(转载随意,但请带上我的微博:@王路在隐身  http://weibo.com/hnwanglu  ).

TOP

回复 52楼老猫 的帖子

太有道理了,宁可自己辛苦点,也要观察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根据情况加强弱的地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家长说每天都给孩子做教辅,怎么成绩不好啊,其实要观察他的问题出在哪里,针对性地给他加强,不是拿一本练习册给他做就结束了,很多时间浪费在已经掌握的地方,反复做有何意义,不好意思,不是说得关于奥数,有点偏了。.

TOP

我小时候 奥数叫数学兴趣班
对数学有兴趣的小朋友才去学
今年儿子二年级,给他报了一个奥数班
带他上了两个地方的试上课
首先看他有没有兴趣   看下来是有兴趣学的
然后看哪个老师适合他   看下来凶的那个比较好
于是我们就报名上了.

TOP

回复 528楼老猫 的帖子

这段过瘾。.

TOP

回复 7楼老姜 的帖子

完全赞同.

TOP

回复 528楼老猫 的帖子

请猫老师推荐比较好的小学和初中数学教材
正常学校的即可
想和现在上海的教材参照着看看.

TOP

回复 533楼乐宝妈 的帖子

苏教版的就不错。.

TOP

引用:
原帖由 老猫 于 2012-11-10 07:19 发表
苏教版的就不错。
是指小学教材吗?
全称是什么?是不是要去浙江才买得到?
不好意思,一年级新生的妈妈一头雾水,感谢老师.

TOP

回复 535楼乐宝妈 的帖子

江苏的版本。淘宝上应该有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有,小学的我没有看过,初中高中的不错。虽然也没有原来的好。:).

TOP

回复 536楼老猫 的帖子

谢谢老师.

TOP

引用:
原帖由 老猫 于 2012-10-23 14:38 发表
果然漏看一个问题。

到了高中,要学会放手了。甚至连担心也不必要了,因为你担心了也白担心。
他的生活是他的了。

这话说来容易,做来是很难的,孩子永远是我们心中最软的地方,碰不得的。
试一下,放松一点 ...
“学习奥数有个巨大的好处,就是你会看到1等的人。
当你看到了1等的人,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很弱。不同层次之间的区别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不是仅仅靠努力能弥补的。”


只想潜水看看,不曾想被触到泪点了,不顶不行.

TOP

回复 538楼sky2202 的帖子

你家已被数学精灵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俺家可怎么办呢?.

TOP

回复 539楼忽悠 的帖子

窗外的小鸟,无忧无虑,叽叽喳喳。
但是当他看到了蓝天,就会十二分的努力,向上飞。

这是我小学时一个实习的老师给我的留言。
前几年搬家时翻出来,看了看。感触良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蓝天。
我们作为父母,为孩子留下看到蓝天时想冲时,还能发力的余量。
我们作为父母,为孩子留下一双能看蓝天的心。
我们作为父母,将孩子托得再高,一撒手,他就会往下坠。
我们作为父母,当他想飞而不敢飞的时候,要勇于把他踢下窗台。.

TOP

回复 538楼sky2202 的帖子

这些都是我的感触。

做学生的时候,我是三四等的学生。
但是我运气好,看到了一等的人才。

做老师的时候,我是三四等的老师。
但是我运气好,看到了一等的老姜。.

TOP

回复 540楼老猫 的帖子

.

TOP

回复 541楼老猫 的帖子

.

TOP

回复 541楼老猫 的帖子

对我而言
更多共鸣来自两位老师对高中继续“奥”的理解
那个“普通人、学霸和大神”的故事被我收藏和转载了
那个“努力引导孩子学会独立”后一下子倍感失落的心态平衡多了
尽管同样“扫地”避让“学霸”躲着“大神”,能和“霸”“神”共处而整天乐呵呵的小子的理想职业居然和两位老师一样:)
经历是财富,感谢分享!

[ 本帖最后由 sky2202 于 2012-11-18 23:5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ky2202 于 2012-11-17 22:09 发表

“学习奥数有个巨大的好处,就是你会看到1等的人。
当你看到了1等的人,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很弱。不同层次之间的区别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不是仅仅靠努力能弥补的。”

只想潜水看看,不曾想被触到泪点了 ...
环境相同, 所以共鸣点,触动点也相同.

TOP

引用:
原帖由 老猫 于 2012-11-18 14:31 发表
这些都是我的感触。

做学生的时候,我是三四等的学生。
但是我运气好,看到了一等的人才。

做老师的时候,我是三四等的老师。
但是我运气好,看到了一等的老姜。
在现实世界,我是寻觅的美食者
但我运气好,尝到了回味无穷的老姜

在网络世界,我是迷茫的苯菜鸟
但我运气好,遇到了睿智幽默的老猫.

TOP

回复 387楼老姜 的帖子

在这里,我特别强调:高中生想在竞赛上有所建树,一定要学会自己看书。

如何看书,这里面其实大有学问,张三的做法和李四的做法也大可不必一样。碍于精力不济,恕不展开。

老师有时间的话,展开一下  “如何看书”,谢谢!  

老师推荐了这么多好书,有好的方法效果更好!

[ 本帖最后由 pupil 于 2012-11-19 12:3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杨格格妈 于 2012-10-23 14:28 发表

说的真不错。特别是假装不懂,让孩子讲给大人听。这个方法非常好。但是孩子多聪明呀,经常会反问我们,凭什么让我讲给你们听?从小学一年级就这样,反感给我们讲课,怎么办呢?
我们家的现在小一,我装傻让他讲给我听
他已经会飞速地白我一眼,很鄙视地说“连这也不懂!”
或者就是警惕性很高地摇摇头说,“妈妈你肯定懂的,你都这把年纪了,你骗我的!”
我那个晕啊.

TOP

回复 548楼ldot 的帖子

你家孩子很有培养前途.

TOP

回复 544楼sky2202 的帖子

学霸西西开。

大神实际是可以结交的,虽然人家不一定愿意结交你。
比如老姜,有一次我假扮学生躲在教室里面想向他学习,就被他认出来了。

[ 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2-11-20 07:31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